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极光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关于思维的思考
热度 7 小水獭 2016-4-19 22:55
—— 为《草根镇游学记(四)“玄出”》和文一篇 在上文中,肖陆江老师将 emergence 这一“空中生”、“无中生有”、“making…out of nothing at all”翻译为 玄出 。颇有一种“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感觉。我还是很欣赏这个翻译的。很多动物行为非常奇妙。比如白蚁造巢,蜜蜂建窝,小狗见车就想拉,笼中小鼠跑出去一夜野性就恢复,甚至母亲哺育后代都是出自本能。而这本能又是来自哪里?从何编码?如何遗传的呢? 我曾在在武夷山老师的博文 《关于科学发展的两种隐喻(外二则)》 中受到启发已经提到了一个从更高维来理解意识和思考的思路。这个思路来自于 对梦的思考: 我发现梦是一个意识自由释放的环境。在梦里,意识一方面会勾画出一个不属于现实的环境,而在梦境中的我又是通过与现实一致的方式来行动;但这两方面都是来自我的大脑。意识确实有很多层面,而且相对独立。或许意识是一个四维,五维的东西,用所见即所得,只是三维。用三维的标尺去解析更高维只能是一个片面的投影。如果能有比意识更高维度的方法,才能了解意识。量子力学是么?也许是,但是量子力学本身就很难理解。 原文中武夷山老师谈到:“ 美国一位 16岁的华裔女孩、科幻作家曾写道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232796.html):“我不敢说自己有达尔文那么聪明,我也知道自己永远提不出像大爆炸理论那么机巧的理论,但是,我有自己的看法:在宇宙中存在着至高无上的事物,是它创造了人类。你愿意称它为上帝也行。你愿意称它为科学也无不可。无所谓。这一至高无上的事物决定着我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提问方式。可是,我们怎么才能完全理解这个至高无上事物的理由呢?恼人的真实情形是,我们不可能完全理解,因为,为了完全理解某事物,你自己必须跳出三界外。或许,我们死去后方能得出答案,或许,永远得不出答案。生命永远像是在赌场中玩老虎机,那么死亡会有多大差异吗? ” 武夷山老师说: “ 跳出三界外,不也就是进入高维空间吗 ” 武夷山老师又说: “ 如果能有比意识更高维度的方法,才能了解意识。在n+1维度上才能彻底了解n维度上的事物,这算是一条普遍规律吧。某国外学者说的,我一时找不到出处。孙悟空喜欢跳在空中去观察,我认为其实是“到高维空间去”的一种象征。多数人限于日常的空间中,故只能进行科学“探索”,过于自信是没有任何理由的。 ” 来自于对视网膜的思考: 我又想到了我在以前做过的大脑神经元和在现在做的视网膜。视网膜被称为 “外周脑”,大脑中几乎所有的递质受体在视网膜中也有表达,而且视网膜也有非常明确的分层结构,甚至于视网膜中有对视觉信息进行初步处理。但是!意识的产生不在视网膜。闭上眼睛一样可以幻想。盲人也会做梦。视网膜到底有什么不同呢?视网膜像个感光器!眼睛如果有记忆效果,那我们怎么看书呢?前一秒看的字岂不是会重叠在现在看的字上?视网膜没有意识,意识在大脑中产生。为什么可是看看胚胎发育,视网膜、角膜是和大脑从同一团胚层组织中分化出来的,为什么视网膜就独独没有量子纠缠?隔壁的细胞就有了? 但是几个月后,在和肖陆江老师的交流中,肖老师提到大脑中是有脑电波的。从大脑功能成像上观察,脑电波就像极地的极光一般,在皮层表面泳动。而成熟的视网膜上是没有这些自发产生、漂移的扩散的波动。这脑电波很可能就决定了为什么皮层有而视网膜无意识的现象。
个人分类: 活色生香de生物科学|3386 次阅读|20 个评论
仰望南极星空
热度 29 jinsblog 2016-3-24 10:18
到南极去出野外前,先到北极圈 见 到了北极光,希望能在南极见到南极光。人 总 是会有些 wishful thinking, 说 好听点是希望,玄乎点是梦想。到了南极,开始一段日子住在船上,每天直升 飞 机往野地里撒人收人,这里已经是夏季偏晚的时节,天气变幻莫测,白天晴朗的天空,晚饭出来 雾 蒙蒙的,看不到星星。即使能看到,在船上也很 难 拍,因 为破冰 船飘在水面上,如果不是被冰困住,再安静的水,多少也会有些摇动。加上 发动 机二十四小 时 一直在 转 ,船身总有些 颤动 。低光拍夜空,需要 长时间 曝光,要架三脚架,但船那种 颤 抖,架上脚架 也没有用 。更不要说船上的灯光和各种结构的视觉影响。 后来到 岛 上扎营,搭 帐 篷住下。 有 几天天气不 错 ,虽然是夏天,太阳落下得晚点,但 还 是有黑夜, 满 天星斗和清晰的银河,是我一 辈 子 见 到最 灿烂 的星光。 头 天晚上我是等到晚上 10点后开始拍星星 。 这点时间除了折腾试试各种拍摄效果,整个能拍的也就几张,因为 我的相机 镜头 ,最大光圈只有 4,不是理想拍星星的 镜头 。 曝光最长的一张时间 20分钟,可以看见星光旋转,这是我第一次试着拍星星,不得要领。这样的拍摄,能折腾的时间不多。一点过时准备收摊去睡觉,回头看天空时,被吓了一跳。山头上怎么有耀眼的灯光?马上联想到UFO。很快发现那是月亮,从山后冒出一角来,在这没有灯光、空气污染的夜空中,格外的明亮。赶紧换镜头拍了几张月亮。可惜不是满月,那一定会很精彩。上次到这边来,发现拍出来的月亮影像和北半球的比是“倒”过来了,在过去的博文中说过。这次发现,这里的残月,月亏的方向和北半球好像也是相反的。在北半球,残月如残字拼音“can”中的C,开口方向在右边。但在南极,我看到的新月残月,缺口方向和北半球的月亮刚好相反,不知是不是我理解错了,或者把新月、残月的时间弄错了。待查。某天晚饭后,听完船上的科学讲座,自己一个人到甲板上转,刚好看见新月在天边,正准备滑下冰川覆盖的山脊。来得早不如来得巧,赶紧拍了几张南极下山的月亮。因为前两天天气差,没有见到最新的月亮,这个是新月,已经三天老了。 第二次拍星空,我是早早就睡了,把 闹钟 上好, 凌晨 1.20,闹钟把我叫醒,犹豫了一下是否要起来。犹豫的一个原因,是感觉外面有风,吹在帐篷上发响声。有风会影响相机的稳定,不大容易拍好夜空。但风吹帐篷的声音,会有一点放大风力的感觉,实际上风并没有那么大。到了南极,无风的天气不多。犹豫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帐篷里很冷,虽然是夏天,夜里气温至少也有零下5度,起床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需要点勇气。最后还是坚持爬起来穿衣服鞋袜,各种衣服、袜子,手套,围脖,暖片,一层层的套。花了不下10分钟。穿好衣服,钻出帐篷,今天的天空真好,万里无云,满天星斗,卫星、流星不断划过夜空,在银河的背景前留下划痕。 把相机装好,架好,试拍了几张,觉得位置差不多了,就从两分钟开始长曝,然后待到帐篷里,边写博文边拍照,一张拍了有8-9分钟,现在开始拍更长的,因该在12-15分钟之间。这种拍摄,一晚真的拍不了几张,除非第二天没有活,不睡觉,拍一晚上还差不多。不过因为我有遥控器,所以不用在外面站着。待在帐篷里拍,快门启动后,看看计算机里同事送过来的稿子,过一段时间关闭、再开启一下快门,很简单的活,谁都能做。最后还拍了我们的营地和星空在一起的照片,其中我的帐篷会亮点,因为我在里面把我带的LED灯开了两秒种。这次起来时月亮已经有点高了,要拍星星和银河,会受到影响,因为月亮实在很亮。到了三点我睡觉去了。 第三个晚上,我十二点半就爬起来了。本来还犹豫了一下是否要起来。后来想这也许是我一辈子最后的机会了,起来吧。后来发现这是我这次南极考察碰上的最好的一个晚上,气温不低,也几乎没有风,感觉一点都不冷。加上月亮出来的时间晚了一些,我有了更多的时间来折腾。试着把相机调到不同的ISO拍,慢慢有了点感觉,可惜还是时间有限。到了快四点,银河移动到我期望的位置时,天边已经有点亮了。 可惜没有肉眼能清楚看 见 的南极极光。但相机镜头还是记录下了南极光,那种绿色变幻的光,和在北极区见到的一样。 我这样的非专业拍摄,基本上很难拍好星空。 只是能在这儿留下点记录,和专业与否无关。看到那满天空明亮的星斗,真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可以用精彩两个字来形容。 同一个季节中,同时看到南、北极光,对我来说是一种梦想的实现,这个世界上,能有这样机会的人不多。 在这里仰望星空是令人难忘的经历,我很幸运。一辈子能见到的东西中,南极的星空是不容易的事情之一,值得折腾一下。人生很多东西, 可遇不可求。世界 这 么大,当初 谁 会想到遇上了你 …。以后的一、二十天中,就再也没有见到那么完美的星空。我庆幸那几个晚上坚持爬起来了。但我仍然有些遗憾,一是在营地雪后的夜晚,一直没有机会拍到星空。二是我们的营地没有建在海岸边,否则我的照片中,营地后面的背景里,会是银河落入布满淡蓝色冰山的海面,那个神话般的画面,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这一切都来之不易,看看我那手就知道是劳动过了。 上岸了,先码几个字在这里。-Punta Arenas, 智利
个人分类: 南极回放|11709 次阅读|36 个评论
南极路上遇春节
热度 26 jinsblog 2016-2-7 07:24
在南美洲的南端,智利的 Punt Arenas 写下 这 个 题 目,有点 纠结 它的季 节问题 。 对 于北半球的人来 说 , 这 个 时节 , 是新春开始的时候,中国传统过春节。但在南半球,却是夏季的尾声。春夏秋冬对居住在南、北半球的人意义不同。在南半球的夏天过春节,对我来说好像是头一回。 到智利前,去了两天北极区附近,那边是冬季,白天气温在零下20-30度。晚上10点出去看极光,无论气候是什么样,都要等到凌晨两点回旅馆,这是极光出现的最佳时间,天气变幻无常,气温在零下30度左右,守在外面看极光,拍极光照片,还是很冷的。但能看到极光,还是很值的。北极光(aurora borealis)在繁星点点的夜空里神奇而壮观,常见的是绿色光,爆发激烈时有粉红、红色,在黑暗的天空中体现出来的广阔和壮观,令人震撼,人们会许愿,天长地久,以后慢慢再说。 然后飞到Punta Arenas,从冬季到夏季的快速转移,几乎是转眼之间完成。在PA准备寒冷地区的衣服鞋子,检查了野外扎营的帐篷,装箱食物,演练了直升飞机迫降水中的逃生过程,使用救生箱中的救生帐篷、炉子等。七号上船,八号离港去南极洲北部地区,海上要行4天。这个猴年,笃定是在连接大西洋、太平洋的海路上飘荡了,没有春晚节目可看,只能看风浪和各种鸟们,也是一种过年的体验和经历。 很幸运自己能再次去南极。上一次去时,比较青涩,不知道要准备些啥。尽管最后记录了不少的东西,但我清楚漏掉的也不少,很多故事还不敢拿出来说,毕竟是第一次。这次去,当然会把各种准备做得更充分,也许这是我这辈子最后一次到那里去了,希望能尽量多的带回些东西。其中之一,是希望看到南极光(aurora australis) 。南极地区这个时节是夏季,夜晚的时间比较短。理论上应该可以看见南极光,但相对于冬季的北极光,见到南极光的可能性会小些,如果见到,精彩程度也会差点。不过只要能见到,我就满足了。北极附近,我到了纬度63度的位置,野外零下30度的冰天雪地里,打了一个点,GPS在低温下工作反应很缓慢,但还是记录了正确的经纬度,北纬63度、西经西经W114度。到了南边,我的老旧GPS有点犯迷糊,打点时半天找不到卫星。最后问我:你是在室内吗?答:不是。你是旅行位移了上千公里吗?答:是。最后GPS好像明白了,找到了卫星,定下了点。Punta Arenas大约南纬53度左右,西经71度左右。 这个点和上个点之间的距离,GPS上标出的是8309英里(大约是13372公里),遥远的感觉被量化了,少了点浪漫。再往南去,我们工作区大体在南纬62度左右,理论上应该看到南极光,不过那就得守夜了,不知劳动一天后能否顶住。 在近北极圈附近待过后,跑到近南极圈的位置,人会不会因为地磁极变换而失常,影响身体健康?这个没有答案,人们还在实验探讨中。我自己吃饭睡觉的感觉还算正常。在船上过春节是头一回,尤其是在去南极的船上,估计这辈子就碰上这么一回,希望能有所发现,实现某个梦想。上了船就没法上网了,有限的时间中,把一篇文章的修改稿投回,赶紧码几个字填空,否则这博客会再空缺两个月。虽然匆忙,但记录一下这个特别的猴年。 在天边行走的人,北方南方,懂你懂我,遥祝平安、新春快乐。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与感悟|8581 次阅读|27 个评论
透过高清相机看特隆姆瑟的极光——挪威考察行记(四)
热度 6 kexueren07 2015-11-12 11:15
     电影《假装情侣》放映后,世界各地的文艺青年多了一个梦想:在有生之年带着最爱的人去特隆姆瑟看极光。这次在夏末冬初的九月底到达北极圈内最大的城市、也被认为是全球最佳极光观测点之一的特隆姆瑟,我们有幸赶上了当地每年9月至次年5月的极光观测佳期。 肉眼居然看不到极光的色彩! 位于尼德河和特隆海姆峡湾交汇处的特隆姆瑟是一个宁静的科研型城市,有“北方硅谷”的美誉。傍晚从湖光荡漾、秋色尽染层林的市中心出发,去郊外寻找极光,一路经过连绵不断的湖、山。不到半小时功夫,在市区还披着柔和晚霞轮廓的群山转瞬就如同得了抑郁症般,变成黑压压的一片,一座,一座,从车窗外迎面向人倾压而来。随着城市越来越远去,人越来越强烈地感到自身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和北欧天地间那种具有崇高感的神性。 准确地说,这次在特隆姆瑟郊外,我是从别人的高清单反相机镜头里看到了肉眼看起来非彩色、和云团差不多的极光。后来在斯瓦尔巴德遇到研究空间物理的中国留学生陈相材,他告诉我说,极光的色彩用肉眼看不见恰恰是极光比较强的时候,由于光学原因,肉眼最容易捕捉到的是绿色光。我还有一个自认为跨学科的发现,那就是:拍摄强极光就像烧七宝烧——你在拍摄的时候永远不知道最后显影的极光究竟会是什么样的。某种意义上,这都算“如有神助”吧。听说民间关于极光的成因还真有“地球外面燃起大火”的说法,看来像我这样爱用原始人一般朴素的类比思维思考问题的人也不少。 其实,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们认为极光可能是由3种原因形成的。除了“地球外面燃起的大火”,另一种看法认为,极光是红日西沉以后,透射反照出来的辉光。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极地冰雪丰富,它们在白天吸收阳光,贮存起来,到夜晚释放出来,成了极光。科学家也是直到上世纪60年代,将地面观测结果与卫星和火箭探测到的资料结合起来研究,才逐步形成了关于极光的物理性描述。现在人们认识到,极光一方面与地球高空大气和地磁场的大规模相互作用有关,另一方面又与太阳喷发出来的高速带电粒子流有关,这种粒子流通常称为太阳风。大气、磁场和太阳风是形成极光必不可少的条件。 极光不仅是个光学现象,而且是个无线电现象,直接影响到无线电通信、长电缆通信(据科研人员说,某种程度上,马航失联事件在找到确切的原因之前,也不能百分百排除与极光影响的关系)以及长的管道和电力传送线等许多实用工程项目,还可以影响到气候和生物学过程。虽然像EISCAT科研组织设在斯瓦尔巴德的雷达站已使用雷达进行极光探测研究,但关于极光,人类至今还有许多未解之谜。 太阳黑子爆发与极光盛宴 鉴于极光在空间物理现象及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重要性,极光研究已成为世界各国极地高空大气物理科学领域研究中相当重要的环节,极光的综合观测也成为各国极地科学考察活动的重要科考项目。1989年2月我国在南极建立了中山站(上),并在中山站设立了研究极光的专门仪器设备和专业研究人员。2004年7月,我国在挪威的斯瓦尔巴德群岛建立了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那里拥有全球极地科考中规模最大的空间物理观测点。极光总是共轭发生的,即从位置上看总是在南北极同时对称发生,而我国中山站和黄河站均位于极隙区纬度,因此形成了国际上为数不多的共轭观测体系,可以开展独具特色的极光南北共轭观测。 观察极光的时间一般为4到7个小时,越接近夏天,开始观察的时间越要晚。当天我们从晚上7点开始寻找极光,在露天的空气里站冷了,就钻到旅行社特别为“追光客”设立的小木屋里烤火取暖,边听音乐边等待。由于极光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动出现的方位,导游还在深夜兴奋地带我们转战到一方湖山相依之地继续“追光”。夜凉,温度降至摄氏四五度,我连冲锋衣都借着穿上了,不过终于幸运地看到了红、绿、紫、像虹、像龙、像流星雨的三色极光。郊外满天繁星在头顶一闪一闪,真的让人想到“斗转星移”这个词。浩淼星空下,我们一组来自中国、荷兰、澳大利亚的游客用共同的英语发出共同的赞叹,真的让人感到世界大同。 在位于斯瓦尔巴德岛上的世界最北邮局,我无意间买到一个信封和一张邮票,上面的图案都是太阳黑子爆发。据说,今年3月15日,编号为2297的太阳黑子于世界标准时间02:13爆发出一个持续时间很长的C9级耀斑,引发的磁场变化导致了一个局部的晕状日冕物质抛射,且这次抛射的方向恰好大致指向地球,种种机缘巧合,造成了地球上随后发生于3月17日的极光盛宴。
7333 次阅读|11 个评论
地球磁场起源的前期探索
热度 1 liu005777 2012-12-19 11:31
地球磁场起源的前期探索
——刘全稳 针对 2012-12-21 “世界末日”地球磁场将要倒转,要发生人类灾难谣传,再科普一篇地球磁场起源问题 “ 地球存在着磁场 ”“ 所有磁性物体在居里点以上都要消磁 ”“ 地球深部温度远远超过各种已被认识的地球物质的居里点 ”“ 电生磁 ” 这是自然界的四种客观存在,也是公认的知识。 当最初的地球为永久性磁体的认识被否决以后,人们围绕地球磁场的寻根求源活动,其实都是在追寻着地球深部物质形成电流的起源。由于地球深部物质具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性,人类不可能直接感知。知识的爆炸性发展所具有的无限性,使只有短暂生命的个体人无法获得关于自然认识的全部知识,于是,知识世界被分为若干科学门类,各门内学者被如山的学科门重重阻隔,使一些本来只需简单交叉就能解释的问题,形成了一些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如“宇宙大爆炸理论”,霍金( Stephen Hawking )仅仅是将狭义相对论、红移理论、时间光锥理论加以融会贯通而形成的。地球磁场成因难道不也应该如此,只需系统集成几个分门别类的理论? 人们从发现地磁现象到利用地磁特性为生产生活服务是一次本质的飞跃,而探索地磁起源,则是思维的升华。然而,从地磁的现代理论创始者 W Gilbert ( 1540~1603 ,英国人)开始至今,已有无数的科学家提出了许多的地球磁场起源假说,但都没有得到实事上的证明。由于假说大都缺乏严密的逻辑推理保障,所以,即使某些假说的成分已经逼近真实,也仍然不能使人信服。正像宇宙大爆炸说早在 1948 年就被俄裔美国科学家伽莫夫( Gamow , 1904~1968 )提出,而人们却欣然接受的是霍金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因为真正赋予宇宙成因 —— 时间大爆炸观点 —— 以完整理论体系依据的人是霍金。 地球的磁场也许的确是由地核部分所产生,因为人们在地壳岩石中探测的地磁场与在空气中探测到的地磁场方向具有一致性。人们有理由认为由熔融状态的铁质物构成的地核是形成地磁场的源头所在,因为只有这里才可能包含有为流动的发电机所驱动的物质,问题的关键是位于这里的发电机是地球在形成时预先设置的?亦或是人们按需要而假设的?这样的发电机在地下究竟有多少套? 20 世纪 50 年代和 60 年代,研究地球发电机的科学家一定对地球的行星磁力的独特感到疑惑。 现在人们通过太空探测器已经更多地了解到:太阳系行星中木星、土星(图 2-1 )(图 2-2 )、天王星、海王星、水星和地球(图 2-3 )一样,都有磁场。地球的卫星 —— 月球 —— 上有磁化了的岩石碎片,说明很久以前这些岩石形成时,月球就可能具有一个磁场。金星虽然现在观测似乎没有磁性,但我深信,只要金星存在着层圈结构,金星的实体内外存在着可以相对位移的物质,就一定会存在着磁场。直到 1997 年 9 月之前火星仍是个神秘的星球,当火星全球探测者发现它的碎片带有磁性时,人们才知道火星不仅具有磁场,而且其磁力比月球强数倍。 现在看来,其他星球磁场的起源似乎与地球差别很大,难道木星和土星磁场起源于其中心的金属性的氢、并且这种金属性的氢在其中心的巨大压力下可以存在吗?天王星和海王星没有足够的压力将氢金属化,其内部的流体可以产生磁场? 不同星球内部物质成分和结构不同,它们形成磁场的机制具有相同性吗? 随着科学的发展,对于地球磁场观测和对地球结构的研究不断增多和深入,针对地球磁场的起源先后提出了十多种学说。就其科学意义分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地球永磁体学说,这是最早提出的一种学说,认为地球内部存在巨大的永磁体,由这永磁体产生了地球磁场;另一类是地球内部的电磁感应学说,由于人们认识到地球内部温度很高,不可能存在永磁体,所以地球磁场只能是电生磁的结果。
个人分类: 大自然探索|4585 次阅读|2 个评论
冰岛现壮观极光 酷似外星人头像漂浮空中(组图)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2-11-23 08:51
冰岛现壮观极光 酷似外星人头像漂浮空中(组图) 点图按住CTRL单击图即出图组 ()极光外星人.doc
个人分类: 其它|260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地球磁场发现隐藏入口直通太阳大气层
crossludo 2012-7-6 19:48
地球磁场发现隐藏入口直通太阳大气层(图) 美国科学家在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太空区域发现隐藏的“入口”,被称之为“X点”或者“电子扩散区” 地球磁场能够让飞向地球的粒子发生偏移,但这些入口提供了一条通往地球大气层的直接通道 地球与太阳之间的磁力线,穿过X点   北京时间7月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宇航局宣布在地球磁场内发现隐藏的“入口”。这种入口被称之为“X点”或者“电子扩散区”,并非通往其他星系和行星,而是帮助运送来自太阳的磁性带电粒子。飞抵地球后,这些带电粒子会形成绚烂的极光,同时导致地磁暴。   参与此项研究的爱荷华州大学教授杰克-斯库德表示:“我们将这些入口称之为‘X点’或者‘电子扩散区’。地球与太阳的磁场通过这些入口连接在一起,形成一条不受干扰的通道,直通9300万英里(约合1.5亿公里)外的太阳大气层。”   借助于宇航局的太阳磁性与不稳定性研究日光仪望远镜(THEMIS)和欧洲的Cluster太空探测器,科学家发现了X点。这些入口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在1万到3万英里(约合1.6万到4.8 万公里)之间。2014年,宇航局将执行磁层多尺度任务(MMS)。这项任务将发射4颗探测器,环绕地球轨道,可用于锁定和研究X点。   目前,斯库德和他的研究小组尚不清楚X点的真实身份。观测过程中,他们发现带电粒子穿过X点,导致地球大气层出现电磁现象。斯库德表示:“这些磁性入口不可见,不稳定并且难以捉摸。它们在事前没有警告的情况下打开和闭合,也没有任何路标引导我们走进这些入口。”   一些X点规模很小,很快就消失踪影,其他一些则规模较大,也比较稳定。2014年MMS任务上马后,斯库德和他的研究小组将利用这项太空任务锁定X点。他说:“借助于携带先进观测设备的太空探测器,对磁场和高能带电粒子进行测量,我们能够锁定X点的方位,而后对其进行研究。”(孝文)
个人分类: 心灵游记|1087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球的磁场
zjzhang 2011-12-15 12:01
地球的磁场是一个不均匀磁场,从赤道到两极磁场逐渐增强。从而由于 Lorentz 力的作用,地面上空会出现两层 Van Allen 辐射带 (就是磁瓶)。第一层在地面上空 800 km 到 4000 km 处,主要由质子组成;第二层在地面上空 60000 km 处,主要由电子组成。又由于极区附近磁感线与地面垂直,而从外层空间入射的粒子可直接进入大气层,与空气分子碰撞,就会产生绚丽多彩的极光。
个人分类: 数学|248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秋来临_南极中山站越冬
热度 1 liujianjun0204 2011-9-11 04:42
祖国的传统节日-中秋佳节很快就要来了,中国第27次南极科考越冬队员在中山站准备欢度节日。仔细算来,自2010年11月5日雪龙船驶离上海港已经10个月零几天了。随着南极夏天的日益临近,中山站的越冬生活也接近尾声了。 去年的9月10日,我和妻子在家乡举行了终生难忘的结婚庆典,其时距离我赴南极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时间不等人,不等我们度一下蜜月就开始了紧张的临行物资准备,和妻子在一起的日子太少了。今天是我们结婚一周年的日子,在遥远的南极祝福自己的爱人开心快乐每一天。 南极中山站是个拍摄极光的好地方,我此行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海洋局下属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执行本次考察任务中的高空物理观测内容。主要包括极光观测、电离层物理观测。期间拍了不少极光、冰山以及站区的风景照,后面陆续上载到自己的博客上,以供大家浏览,同时也为自己美好而又难忘的南极生活留下回忆。
个人分类: 南极中山站留念|3132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极光观测指南
songshuhui 2011-6-15 15:39
科学松鼠会 发表于 2011-06-09 11:50 作者:小龙哈勃 对瑰丽烂熳的极光,许多人都心向往之。而能亲眼目睹这种壮观天象的人却屈指可数。其实看极光需要满足的条件并不多,简单来说就三条: 1、你处在一个足够高的磁纬; 2、足够强的地磁活动; 3、天气足够晴朗。 看过许多欧美摄影师拍下的极光照片,我们不禁想问,有没有可能在国内就看到极光呢? 当然可以,首先,你得先去一个高磁纬的地方。 怎样才是“足够高”的磁纬? 我们都知道一般说的地理纬度:赤道是0度,北极是北纬90度,南极是南纬90度,北纬23度26分和南纬23度26分是回归线。然而,磁纬与地理纬度却不是一回事,原因在于地球的磁极和地理的南北极并不重合。就目前而言,地球的南磁极在加拿大北部(注意是 南 磁极在北极附近),北磁极也不严格在南极点上,造成的结果是极光圈并不是以地理极点为圆心的同心圆,而是“歪着的”;某些地区的低纬度更容易看到极光。 或者我们打个比方,在某9层的公寓楼里,有个吵起驾来声音特大的大妈住在5楼,只要她一咆哮,上下各2层楼(也就是3、4、5、6、7楼)都能听到。现在假设由于某些原因她搬到了4楼,这样她影响的范围就偏离了整栋楼的中间那一块了——也就是说2、3、4、5、6楼才能听到。对于极光来说,由于地球的南磁极处在西半球,加拿大和美国的某一地区比我们亚洲这边的同一纬度地区更容易看到极光。 我国部分城市和地区的磁纬如下表所示。 东北地区 西北地区 其他 地点 磁纬 地点 磁纬 地点 磁纬 哈尔滨 40度 乌鲁木齐 39度 北京 34度 呼伦贝尔 43度 兰州 30度 呼和浩特 35度 漠河 47度 阿勒泰 43度 上海 24度 沈阳 35度 喀纳斯湖 44度 广州 16度 大致说来,我国的东北地区、内蒙古大部、北疆处在磁纬约35度以北,这些地区都有大小不等的几率观测到极光。 什么是“足够高”的地磁活动强度? 地磁活动强度会影响极光强度,那么,有没有什么指标来评价极光的强度?要达到多少级才能在国内看到极光呢? 这个问题问得好。风力有蒲氏风级,地震有里氏震级,而极光活动强度可以通过至少三种指标来定义: 行星指数K或Kp(K-index) 、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极轨环境卫星测量到的 极光活动水平(NOAA POES Auroral Activity Level) 以及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空间天气预测中心评定的 地磁暴级别(Geomagnetic Storm Scale) 。这三种指标相互通用,如下表所示。 极光南界(磁纬) K指数 极光活动 地磁暴级别及发生频率 我国可能看到极光的地区 68度 0 1 66度 2-3 64度 1 4 62度 2 5 60度 3 6 58度 4 7 56度 5 8 G1 每周期1700次/累计900日 54度 6 9 G2 每周期600次/累计360日 52度 7 G3 每周期200次/累计130日 漠河地区 50度 8 10 G4 每周期100次/累计60日 磁纬约45度以北(黑龙江北部、内蒙古东北部、北疆北部) 48度 9 10+ G5 每周期4次/累计4日 46度 磁纬约40度以北(黑龙江大部、内蒙古东部、北疆) 44度 10++ 42度 磁纬约35度以北(东北地区、内蒙古大部、北疆) 40度 注: 1、为方便读者阅读,编者将各指标定义之磁纬在1度之内的条目进行了合并。若需要更高精度的换算表,可查询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空间天气预报中心有关文档,或洽编者。 2、电磁暴发生频率按每太阳活动周期(约11.2年)算。 3、“我国可能看到极光的地区”指子夜时(亦即极光弧最靠南时)可能看到极光的地区。 4、以上数据采集自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空间天气预报中心( http://www.swpc.noaa.gov/ )。 或许有细心的读者注意到了,为什么“极光南界”和“可能看到极光的地区”不对应呢?这是因为极光的高度都在80公里以上,因此不必等到极光南界到达本地才能看到极光。在极光南界以南4-5度的地区也能比较容易地在北方地平线上看到极光,只是地平高度比较低些。 由于上文介绍的“偏心”效应,北美以及澳洲的人们更容易看到极光。比如说,与北京同纬度的纽约,只要在K指数达到7的时候,就可能看到极光,而北京在K指数达到9的时候也未必能看见。 极光能有多强? 就我国而言,当然是越靠北,磁纬越高越容易看到极光。而著名的漠河确实是最容易看到极光的地区。不过,说北京也能看极光也并非玩笑。倘若条件合适,首都人民确实可能在自家院子里抬头看见天际那一抹绿彩。 2003年10月底发生了极强的日冕物质抛射事件(coronal mass ejection, CME),使得10月29-31日前后地球上出现了大范围的强极光现象,连 西班牙巴塞罗那附近 (磁纬约35度)都看到了极光。考虑到北京的磁纬约34度,看到极光是完全可能的。现任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博士曾在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在北京以北100公里左右)也观测到了极光。当然,如此大规模的日冕物质抛射事件并不多见。有记载以来历史最大的电磁暴事件—— 1859年“超级地磁暴” ,甚至让加勒比海地区(北纬约20度,磁纬约30度)的人们都看到了极光。 最明亮的极光甚至白天都可以看见。据记载,1859年超级地磁暴时,波士顿的极光明亮到连“ 凌晨1点都可以借助极光看报纸 ”。2003年10月底的地磁暴,美国南部亚拉巴马州(磁纬约40度)的人们可以 在日落时清楚地看到极光 。 极光能预报吗? 我在北疆和东北旅行的时候经常听到这一种匪夷所思的说法:喀纳斯地区和漠河地区在6月22日(夏至日)前后容易看到极光。这显然是不对的。极光活动仅和地磁活动有关,而地磁活动又和太阳活动有关;太阳产生活动时,可不会关心地球上今天是哪月哪日(那位吵架的大妈会根据日历来发脾气吗),因此 极光和特定日期没有联系 。他们说的,大概是“极昼”——这和极光完全是两回事了。此外,喀纳斯和漠河其实也看不到极昼。 尽管极光并不会像守时的访客一样“定期按时来访”,但这并不意味着极光完全无法预报。 大规模的极光活动与日冕物质抛射是相关的,一般日冕物质抛射会首先被卫星观察到,而抛射物一般需要一两天的时间才能到达地球,因此当然可以预报。您可以关注本站的 极光监测与预报 页面,这一页面综合了各处的观测及预报信息;或者直接查询 空间天气预测中心 以及 极轨环境卫星项目主页 。 有人又问了,根据你的对照表,如果我在K指数大于7的时候去漠河,是不是就一定能看到极光? 很遗憾,那可不一定。注意那一对照表的先决条件是“子夜时”亦即极光弧最靠南时的情形;这是指极光弧在不同地方轻微的南北摆动的现象(可以想象成太阳往地球这边吹气,所以背对太阳的那边,极光弧会略往南一些)。而且,现有的科学水平可以让我们知道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是否会发生地磁暴,但仍然地磁暴到达某一级别的精确时间以及持续时长仍然是预报难题。如果你去到漠河的时候极光活动已经回落,或者不在子夜前后观察,那便不一定能看到极光。总之,“追极光”一定程度上要靠运气。 还有什么比较好的网站可供参考? 上面其实已经列出了几个最常用的网站,我在这里再整理一下吧。 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空间气象预测中心: http://www.swpc.noaa.gov/ 空间气象预测中心的极光观测指南: http://www.swpc.noaa.gov/Aurora/index.html 极轨环境卫星极光监测项目主页: http://www.swpc.noaa.gov/pmap/index.html 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空间天气预警级别说明: http://www.swpc.noaa.gov/NOAAscales/ 磁纬的定义: http://www.nwra.com/ionoscint/maps/maplats.html 笔者自己建立的“极光监测与预报”页面(综合了以上各网站的有益资讯): http://y234.cn/?page_id=5019 文字编辑 游识猷
个人分类: 天文|1428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文碎碎念
songshuhui 2011-5-7 11:58
Steed 发表于 2011-04-25 05:44 地球上的极光给人以奇幻般美的享受,不过在太阳系里,最壮观的极光出现在木星上。受此启发,天文学家提出了一种寻找外星行星的新方法——用射电望远 镜接收外星行星上的极光发出的信号。在某些自转较快的木星类行星上,极光会发射强烈的射电信号,远在150光年外都应该能被探测到。射电望远镜其实就是巨 大的无线电天线——用无线电天线去看外星行星上的极光,想想都觉得超级浪漫~~ 配图其实跟这条消息没关系,似乎有误导之嫌,不过实在是太漂亮了~~ 这是去年11月10日俄罗斯人Njaal Gulbrandsen在斯瓦尔巴群岛某雷达站拍摄的极光+星空,提供 原图链接 。 太阳系里给我们带来最多惊奇的卫星,非土卫六泰坦莫属。那里有分层的大气,甚至比地球大气更厚;那里会刮风下雨,有河流湖泊,有类似于地球的“水”循环 ——当然,那里的“水”是液态甲烷。现在,又有科学家指出,泰坦的自转和公转方式暗示,它的地下可能存在液态的甲烷海洋。在那层浓厚的大气层之下,还有多 少惊奇在等着我们?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 《环球科学》2010年第4期 看一看,里面有一篇《泰坦:冰冻版地球》,详细介绍了这颗神奇卫星上跟地球几乎一模一样的种种过程。 3月28日,NASA的雨燕号卫星检测到一波突然出现的高频伽马射线。45分钟后,又一波伽马射线从同一位置发出——而正常的伽马暴不应该会闪烁多次。随 即,无数望远镜指向这里,在多个波段展开观测,其中就有哈勃空间望远镜。这起异常的伽马暴事件,很可能是一颗恒星太靠近超大黑洞而被撕得粉身碎骨的结果。 这张照片是哈勃空间望远镜在可见光/红外波段拍摄的,箭头所指就是这起伽马射线异常事件的光学对应体,恰好位于40亿光年外一个星系的中心。如果天文学家 的判断是对的,这就应该是我们目睹的第一起黑洞生吞活剥恒星事件。点击可见 大图链接 。 去年8月30日,国际空间站宇航员Douglas Wheelock拍下了这张Earl飓风肆虐北美的照片。除了那个宽28千米的风暴眼,整个风暴的云层顶部看起来相当平静,丝毫看不出内部的汹涌澎湃。但 实际上,风暴中的最大风速已经达到每小时215千米,如果用我国台风的标准来衡量,这个飓风当时已经超过了最大的17级。国际空间站宇航员拍摄的完美风 暴, 原图链接 。 2011年4月1日凌晨,摄影师Wayne Barsky在阿拉斯加北极地区冒着严寒架起相机连续拍摄4个小时,然后将这些照片浓缩成了这段短短10秒钟的视频,记录了极光舞动、斗转星移和晨曦微露的美妙场景。 如果想要下载收藏的话,链接在 这里
个人分类: 天文|1219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朋自远方来
等离子体科学 2010-10-19 11:43
不亦乐乎? J 好久不写了。因为忙 过了节就一直有客人来,今天更要来上百人 :p 上周是 APL/JHU 的 Tony Lui 来多年未见的老朋友了! Tony 是香港出生的,中文名字是吕达贤。因为不会说普通话,和华人同行交流也要用英语。所以笔者每每会想起 语同音 的重要。但是会说广东话的好处也很多:特别是我们一起在纽约的 China Town 吃饭的时候,点菜特溜:) 我是在 Columbia 读书的时候认识 Tony 的。当时刚过了 Qualify ,在找研究方向,正好 APL/JHU 提供 Fellowship ,支持学等离子体物理的学生研究空间科学问题,我就申请了。 Proposal 是关于磁重联研究的。很快得到了资助,从此开始我 20 年的磁重联研究。 Tony 也就成了我在 Johns Hopkins 那边的共同导师( co-advisor )和我第一篇在国外刊物上发表的论文的合作者。 Tony 以其提出的 极光亚暴 的磁尾电流片中断模型( Current Disruption Model )而闻名国际空间物理学界。 早期 极光亚暴 研究的主流模型是近地中性线( X- 线)模型( Near Earth Neutral Line ( X-Line ) Model , NENL or NEXL )。这个模型的主要点是: 极光亚暴 是磁尾近地区中性线( X- 线)上的磁重联直接引起的。这个模型在 1980 年代曾完全主导了地球空间物理研究。当时在 U. Alaska 做观测研究的 Tony ,却从多年的卫星与地面观测资料出发挑战这个模型: 极光亚暴 的 onset 一般发生自北纬 66-67 o 。考虑磁场中等离子体的重要性质:沿磁力线方向的物理性质相关性远远强于垂直磁力线方向,这个纬度的磁力线 mapping 到磁尾的赤道面上,应该在距地球 6-8 个地球半径处。而这个区域的地磁场基本是偶极场,有很强的南北分量,不会生成 Neutral Line ( neutral 指这条线上的磁场为零,即磁重联的 X-Line )。而近地中性线最近也不会小于距地 15 个地球半径!也是基于多年的卫星与地面观测资料, Tony 进一步提出一个新的模型: 极光亚暴 是在距地球 6-8 个地球半径处越尾电流片( cross-tail current )部分中断,导致其沿着磁力线流向极区而引起的。被国际同行称为: Current Disruption Model 。 这个模型提出之后,与近地中性线( X- 线)模型和磁层 - 电离层耦合模型( Magnetosphere-Ionosphere Coupling Model ,由 Alaska 大学教授甘如石先生提出)三足鼎立,并形成与近地中性线( X- 线)模型长期论战近 30 年的局面。论战的中心是:到底是近地中性线上磁重联导致 6-8 个地球半径处越尾电流片的部分中断还是越尾电流片的部分中断导致近地中性线上磁重联发生。论战的前十年几乎是 Tony 一个人与很多空间物理学权威的对垒。但是从争论的焦点就可以看出:近地中性线模型已经意识到自身的问题。其结果是近地中性线( X- 线)模型的修改( Modified ( or New ) NEXL Model 的提出)和 THEMIS 卫星的发射(沿着磁尾赤道面从地球向外排列的五颗卫星,用以测定引起极光亚暴的各种事件的时序)。 93 年在 Fairbanks 庆祝 极光亚暴研 究的先驱者 Akasofu 教授生日的学术研讨会上, Akasofu 在讲述 极光亚暴研 究的历史和发展时说: Tony 需要一个理论模型来说明 current disruption 的 cause 。大约 20 年过去了,这次 Tony 来讲学,就介绍了他在这方面的新成果。这一理论,以及 Current Disruption Model 本身,都还会引起讨论和争议。但是 Tony 探求真理、始终不渝的真正科学家的素质,是笔者所敬仰的。 科学,就是要实事 求是不看是不是 popular ,是不是权威说的一切用事实、用实验或者卫星观测数据说话!
个人分类: 学海无涯|4343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称北极光出现频率创下百年最低纪录:关注太阳黑子活动
杨学祥 2010-10-3 09:45
据美国《科学》杂志网站9月15日(北京时间)报道,科学家研究发现,太阳黑子的磁场在过去20年内呈稳步下降趋势。按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到2016年,太阳表面的黑子将变得了无踪迹,并将维持至少数十年。此一现象上次发生时,正是17世纪地球的长时间低温期。在1645年至1715年间,太阳黑子一直呈失踪状态,这一时期被称为蒙德极小值。而该现象发生时,整个欧洲正在经历持续了数十年的低温小冰河期。 芬兰气象局科学家发现,在过去5年间,北极光出现频率逐渐减少,创下一百多年来的最低纪录。太阳活动低值期在2008年正式到来,但这个低值期正在持续下去。 关注太阳黑子活动。 研究称北极光出现频率创下百年最低纪录(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02日 10:37 新浪科技 受到太阳活动减弱影响,近年来北极光逐渐变小。图为今年2月挪威上空的北极光。 北极光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0月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芬兰气象局科学家发现,在过去5年间,北极光出现频率逐渐减少,创下一百多年来的最低纪录。   北极光一般遵循持续11年的太阳活动周期,在这个周期内,北极光出现频率先是达到一个峰值,接着逐渐减少,直至最低谷。这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研究人员诺拉帕塔米斯(Noora Partamies)说:太阳活动低值期在2008年正式到来,但这个低值期正在持续下去。   她补充说:在过去半年,我们发现太阳活动强度有所增强,而我们确实不清楚太阳活动低值期是否已经结束。北极光是出现于地球北极高纬度地区上空的一种绚丽多彩的发光现象,由太阳风撞击地球大气层,带电粒子被吸引至磁极所引发,对电离层和磁气圈等地球大气区域的电子产生破坏性影响。   所以说,北极光出现频率减少是太阳活动正趋于平息的信号,因为是太阳活动引起太阳风以及太阳耀斑等。对于帕塔米斯这样的研究人员来说,这是他们首次通过现代观测网络,发现太阳活动周期在像如今这样遭到严重干扰时发生的状况。帕塔米斯说:我们接下来会看到什么?是下一个太阳活动高峰的到来,还是姗姗来迟?这个高峰期的破坏力会非常大吗?   在2003年太阳活动处于高峰时,北极附近的挪威斯瓦尔巴特岛观测站搜集的数据显示,在那个极光季节,除了没有黑夜的夏季,几乎每一个晚上都能看到北极光。如今,这一数字已经减少了50%,而在位于芬兰南部的最南端的观测站,过去几年,每年仅仅记录了两到五次极光出现。(孝文) http://tech.sina.com.cn/d/2010-10-02/10374715418.shtml 2016年太阳黑子将消失 气候变冷学说风靡全球 杨学祥 据美国《科学》杂志网站9月15日(北京时间)报道,科学家研究发现,太阳黑子的磁场在过去20年内呈稳步下降趋势。按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到2016年,太阳表面的黑子将变得了无踪迹,并将维持至少数十年。此一现象上次发生时,正是17世纪地球的长时间低温期。在1645年至1715年间,太阳黑子一直呈失踪状态,这一时期被称为蒙德极小值。而该现象发生时,整个欧洲正在经历持续了数十年的低温小冰河期。 我在2004年5月27日指出,正当全球变暖的证据铺天盖地而来之际,地球变冷的信息悄然而至。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地球气候变化的动力机制已发生重大的变化,预示一场类似20世纪50-70年代的变冷过程正在到来。 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地球走出了第四纪大冰期;但是有证据表明,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南极海冰面积又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90年代左右东太平洋进入一个凤尾鱼丰富的低温阶段。南极海冰增减变化转折点超前于东太平洋海温高低变化转折点,东太平洋海温高低变化转折点又超前于拉马德雷冷暖位相变化。这既反映了准60年周期太阳活动变化的能量传递过程,也是全球气候变冷的最初信息和前兆。全球变暖很快会成为过去,人类将遭受到大自然突然变冷的报复。 2008年初中国南方罕见的冰雪冻灾,2009-2010年冬季低温暴雪袭击北半球,2010年北半球高温和南半球低温,都表明全球气候冷暖的变迁不是单向的,异常变暖之后,会有异常变冷出现。 近几十年来,科学家认识到,太阳黑子活动与地球上的地质、天气现象等密切相关。太阳黑子失踪事件值得关注。 汪品先院士指出,大约在1万年前新仙女木事件结束时,格陵兰上空的气温在近50年内上升7摄氏度,而且这类快速变化还反复发生。历史纪录表明,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受自然控制,温室效应气体排放加剧了全球变暖进程,人类必须在气候剧烈波动时期做好预防气候变暖和变冷的两种准备。 全球变暖的确是一个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观点,然而欧洲和亚洲部分地区的居民却面临着和观点截然相反的现实随时随地的、不可预计的低温暴雪的袭击。其实,至今仍有许多科学家提出与全球变暖截然相反的观点,认为全球正在变冷。 《自然》杂志于2008年11月刊登了英国爱丁堡大学地球物理学教授托马斯克罗利和多伦多大学威廉海德合著的论文。论文称,按照地球自身的自然周期规律和轨道变化,我们应该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冰河纪,但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延缓了这一过程。 克罗利的团队用他们的模型成功的模拟了30亿年前的冰川。当时的地球是由一整块大陆构成的,他们通过气候模型得出的远古冰川与其他地质学家推测的冰川位置基本契合。同时,他们模拟的冰川增长和消融,也与第三方科研机构提供的同一时期海平面上升下降幅度相符合。 克罗利强调,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的大量出现,正在延缓地球进入冰川纪的时间,但是这无法阻碍整个地球气候变化的大趋势。如果人们不及时采取措施,气候短期变暖和海平面上升造成的假象所带来的危害恐怕会比进入新冰河时代更大。 另外,俄罗斯科学家哈比布罗阿布萨马托夫也提出了新 地球变冷说。他认为地球在1998年到2005年度过了地球变暖的高峰期,未来10年全球变暖将逐渐停止,即使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长了4%。因为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整个20世纪太阳几乎持续保持着不寻常的高发光度,现在太阳的发光强度正在逐渐下降,大约在2041年会降到最低点,届时地球也将变冷,但海洋会推迟地球显著变冷的过程,因此全球变冷的高峰期将出现在2055年到2060年。 西华盛顿大学的丹伊斯特布鲁克教授提出来 太平洋 年代际震荡(太平洋十年涛动,亦称拉马德雷现象)的说法也部分的支持了阿布萨马托夫的理论,伊斯特布鲁克说,在30年的暖周期后,太平洋在过去的几年里一直在散失热量,现在它已经开始变冷了。他认为,造成全球变暖的原因是之前海洋温度的上升,而绝对不是从1945年起浓度只增加了0.008%的二氧化碳。在他的模型中,地球在1945年至1977年的变冷就与太平洋上一次的冷周期时间一致。他确信,人类将进入持续30年的气候变冷期。 这是气候变冷的新证据:科学家研究发现,太阳黑子的磁场在过去20年内呈稳步下降趋势。按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到2016年,太阳表面的黑子将变得了无踪迹,并将维持至少数十年。 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气温剧烈变冷时期,新的证据将不断出现。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61095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5426 次阅读|0 个评论
极光与玉的遐想
2010-3-19 15:12
看数据疲惫后,就忍不住看一眼美丽的极光图片。绿色的极光(极光有红色,赤红,黄绿色,灰色和紫色)最美丽,很像玉(玉有白玉、青玉、碧玉、黄玉、墨玉、紫玉)中之王的翡翠色。惊奇于大自然的神奇,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极光;却在十分漫长的时间积淀出玉。 极光的极是指其出现的位置大致在地球的南北极,大部分出现在距离地球100公里高度范围内,来自于地球之外或者说来自于天。极光突然增亮(breakup)一般是作为亚暴起始的标记之一,从增亮到向着极向和赤道向膨胀(或撤退)的时间一般不会超过三个小时;因为亚暴的典型持续时间是一到三个小时。目前认为极光是源于太阳和地球的高能带电粒子,撞击大气中的原子和分子,将部分动能转化为大气粒子成分的激发态的能量;然后,这种激发态的大气粒子成分释放光子,跃迁至低能态;释放出的光子就是我们看到的天空中的极光。极光的颜色有释放光子的能量的高低来决定,可以为红色,赤红,黄绿色,灰色。 而大多数的玉却是来自地下几十公里深处的高温融化的岩浆,是不打折扣的地下产物;玉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A、中元古代晚期(距今却有十几亿年)陆缘海沉积/沉积白云岩(成玉物质来源之一) B、元古代末期塔里木运动,区域变质作用/白云岩变质为白云石大理岩(成玉物质结构改造) C、华力西晚期中酸性侵入活动,接触交代作用/形成白云石大理岩蚀变带(成玉物质基础) D、华力西晚期侵入体派生中酸性岩脉接触交代作用/和阗玉形成 (摘自 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407021602278.html ) 我想天空中极光的壮丽变幻,也只有玉的温润积淀与之相映成趣。位于极光椭圆带内的极光霎那间的瑰丽可以照亮天空,稍瞬即逝;经历了亿年的磨练之后的方寸之玉几乎是中国历史的缩影,恒古永久。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778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半球和南半球的极光不对称?
pony1984621 2009-7-27 09:07
ScienceDaily (July 24, 2009) 译文 / 马志飞 ( Bei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 挪威的研究人员已经证实,极光在北半球和南半球可以完全不对称。这些研究结果驳斥了我们通常认为的南北半球极光互为镜像的说法。 这项研究成果由卑尔根大学物理与技术研究所的博士生 Karl Magnus Laundal 和 Nikolai stgaard 教授发布的。 极光是由于大气层与沿地球磁场线运动的带电粒子流相互碰撞产生的。由于这些过程发生在两个半球,因此北极光和南极光就出现了。迄今为止研究人员都认为,这些极光是互为镜像的,但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情况并非总是如此。 Nikolai stgaard 教授说。 卑尔根大学的研究人员使用了两幅美国航天局的卫星图像和极地资料,在《自然》的论文中,他们对这种意想不到的结果给出了一些可能的解释。 最合理的解释涉及到沿着磁场线的电流。太阳光照射的差异可能会导致两个半球之间产生电流,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北半球和南半球的极光不相同。 博士生 Karl Magnus Laundal 说。 这项研究结果不仅对极光的研究获得了新的认识,而且对其他科学家进行近地空间的研究也有重要意义。 我们的研究表明,只靠一个半球的数据来研究另外一个半球是不够的。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我们对极光的大部分认识,包括它在极地高层大气中的运动过程,都是仅仅依据北半球的数据获得的。 stgaard 指出。 期刊参考: Laundal 等 . 北半球和南半球的不对称极光强度。自然 460 , 491-493 ( 2009 , 7 , 23 ) . 内政部: 10.1038/nature08154 改编自挪威卑尔根大学 AlphaGalileo 提供的材料
个人分类: 科普翻译|5522 次阅读|0 个评论
流光又溢彩
ELOA 2009-5-28 13:00
Shea 发表于 2009-05-18 9:12 Stephen Battersby 文 Shea 编译 它们已经让人类为之着迷了上千年,直到最近才慢慢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出现在芬兰南部的极光。版权:Lehtikuva Oy/Rex Features。 一天几次,巨大的爆炸会震颤地球的磁场,触发一系列的事件,并最后以耀眼的极光照亮两极的天空。这些爆炸被称为亚暴,它们是如何产生的长久以来一直是一个谜。直到最近,还没有人能解释它们是如何聚集能量进而产生如此壮观的景象的,或者是什么引发它们的。 现在美国宇航局(NASA)的一系列卫星终于找到了答案。它们不仅帮助我们认识了这些大自然最壮丽景象的本质,还帮助我们预报更为重要的空间天气。恶劣的空间天气会危及人造卫星和宇航员,甚至还会破坏地面上的电网。 :2001年3月20日出现在芬兰南部的五彩极光,通常它们只能在更靠近北极的地方才能被看到。版权:Lehtikuva Oy/Rex。 贯穿人类的历史,极光始终让我们着迷,这其中也不乏对它的解释。伽里略认为极光是从地球上升起的蒸汽反射阳光而成的,而笛卡尔则认为是冰晶反射阳光形成了极光。17世纪末,哈雷第一个把极光和地球磁场联系了起来。不过直到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才确认了极光是由于磁场将电子输入上层大气而产生的。 极光、亚暴和更具有破坏力的某些空间天气状况都源自于太阳风。太阳风是由太阳抛射出的一团稀薄高温带电粒子,其中还夹杂着磁场和电流。太阳风刮过地球时的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160万千米,但是给我们的感觉却像是轻风拂面。原因就是地球的磁场会使得绝大部分的太阳风发生偏转,由此在地球周围形成了一个空间天气相对平静的区域,被称为磁层。当太阳风吹过地球的时候,磁层就会被挤压,并且犹如微风吹拂秀发一般地在地球背向太阳的一侧张开它的保护网。 :1996年6月出现在挪威的极光。版权:Norsk Presse/Rex。 虽然有了这层保护,但是太阳风还是可以干扰磁层,并且向地球上层大气输入高能粒子。于是它们就会像点亮氖管中的气体一样产生极光,而缓慢舞动的绿色光幕正是带电粒子轰击大气上层氧原子的产物。这些宁静的极光弧通常是十分暗弱的。人们经常意识不到它们是极光。天空会弥漫着些许的亮光,看上去可能会有点奇怪,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监测极光的埃里克多诺万(Eric Donovan)说。 当亚暴在磁层中出现的时候,尽管释放的能量只相当于几百万吨的TNT炸药,但是它的效果却是实实在在的。地球磁场会发生扭动,环绕磁层的电流也会跟着剧烈搅动,在10-15分钟里极光就会覆盖天空,并且大幅度地增亮和舞动。增亮成百上千倍对于极光来说并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多诺万说。当高能粒子轰击大气分子的时候就会从氧和氮中激发出红光、绿光和蓝光,这时极光就会变得既流光又溢彩。 :挪威森林上空的极光。版权:Norsk Presse Service AS/Rex Features。 现在已经知道由亚暴产生的稀薄极光弧和耀眼的极光之间的差别是由于太阳风中磁场极性不同而导致的。绝大多数情况下太阳风中的磁场和地球的是同向的,这使得太阳风可以不受干扰地通过地球。但是当两者反向的时候,它们就会连接到一起,由此为在磁层中产生亚暴提供了能量。不过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发生的目前还不是很清楚。 诸如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的磁尾卫星已经帮助我们了解了其中部分的原委。从1992年以来,磁尾卫星就被置于地球磁尾来研究它和太阳风的相互作用。但是一颗卫星只能告诉我们在某个点发生了什么,而无法告诉我们整个磁层快速复杂变化的全局图像。过去我们只能进行探针式的观测,NASA戈达德航天中心的大卫西贝克(David Sibeck)说。 :俄罗斯白海上空的极光。版权:ImageBroker/Imagebroker/FLPA。 为了拓展视野,NASA在2007年2月发射了一系列的卫星用来捕捉亚暴是如何发生的,这些卫星被统称为亚暴事件历史及宏观相互作用(THEMIS)。这五颗卫星沿着各自不同的轨道绕地球运行,因此当磁层中有有趣的事情发生的时候,它们就可以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观测。 :THEMIS卫星及其轨道。版权:NASA。 在发射之后三个月,THEMIS就遇到了亚暴的开始。当时我们的五颗卫星正好排成一排且垂直于地球磁场的外边界。其中一些位于地球磁场中,另一些则位于磁场之外,西贝克说。 这五颗卫星所处的地方正是绝佳的观测位置,它们的观测由此可以告诉我们太阳风是如何向磁层输入能量进而驱动亚暴的。 :THEMIS卫星每过4天就会在美国上空排成一直线。它们到地球的距离从地月距离的1/6到1/2不等。版权:NASA。 THEMIS的观测显示,当太阳风和磁层相联接时地磁场会发生改变。一股扭曲的磁场会先形成,然后沿着边缘向地球背向太阳的一侧运动。这一现象被称为磁流绳,它可能和亚暴之间存在联系。 磁流绳会和太阳风中的磁场联接,随后两者会缠绕在一起使得地球磁场和太阳磁场相联。这就会使得高能粒子长驱直入,为磁层输入能量。 当太阳风吹过地球的时候,它会拉扯磁流绳的端点,并且将磁流绳及其磁场拖离地球向阳的一侧而进入地球背阳一侧的磁层尾。 当有越来越多的磁流绳形成并且被拖入磁尾的时候,地球向阳一侧的磁场就会越来越少。当然这不会一直进行下去。否则地球向阳一侧的磁场就会被完全剥离,主管THEMIS的、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瓦西利斯安吉洛普洛斯(Vassilis Angelopoulos)说。一旦这一情况发生,地球就会失去保护,人类就会暴露在致癌的宇宙线中。地球刚形成的极早期,地球的原始大气甚至就被太阳风吹散过。 不过很显然我们是幸运的,这一切都没有发生。在磁场积蓄了张力几个小时之后,亚暴就会产生。有几件事情几乎是同时发生的,包括磁尾断裂、等离子冲向地球以及围绕地球的电流瓦解。但是这些事件中是哪些触发了亚暴并且产生了极光呢?为此THEMIS的科学家需要知道它们中的哪一个是最先发生的。 :图A:地球的磁场或者磁层保护着地球免受太阳风的侵扰,因此太阳风通常会从地球旁穿过。图B:但是当太阳风中的磁场和地球磁场正好相反的时候,两股磁场就会联接,并且形成扭曲的磁流绳。这使得高能粒子可以进入磁层。图C:太阳风会把磁流绳和磁场拖入地球的背阳侧。最终不堪重负的磁尾就会断裂,进行发生重联(类似磁场短路)。这就会触发亚暴、加速粒子并且产生强磁波。断裂的磁尾也会向地球输送高温等离子体。图D:但是这些扰动是如何在一分钟之内引发极光的目前还不清楚。版权:New Scientist。 有两个相互竞争的理论。有一派认为动力来自6万千米高磁层中流动的电流。类似发电机,磁场的运动也会驱动电流,而当有磁场加入磁尾的时候就会增强电流。但问题是,如果电流足够强的话,它就会变得不稳定进而造成高能电子轰击大气吗? 另一派则认为磁尾是触发这一切的元凶。当越来越多的磁场被加入磁尾的时候,磁尾就会被压缩得越来越紧。在磁尾处这些磁场的指向正好相反,一些指向北极,另一些指向南极。当这些磁力线由于太阳风而被拉伸和压缩的时候,两股相反的磁力线就有可能会自发地重联,将磁尾从中间剪断并且引发亚暴。 2008年2月26日,当一个亚暴发生的时候,THEMIS幸运地正好位于地球的背阳侧可以观测到电流被瓦解以及磁尾断裂重联的地方。这是一个平息争论的完美机会。 :版权:Design Pics Inc/Rex Features。 THEMIS看到的第一个发生的事件是磁尾磁场的断开和重联,这预示着亚暴是在这一区域发生变化之后才被触发的。那么就此可以结案了?还不行。THEMIS还发现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安吉洛普洛斯预期磁尾的断开首先会造成环绕地球的电流失稳,这反过来会把电子射向地球产生极光。但与之相反的是,极光在磁尾重联之后一分钟就开始增强了,而且最关键的是这个时候电流环还没有瓦解。我很吃惊,安吉洛普洛斯说,我们从来没想到磁重联在一分钟之内就能点亮极光。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对此表示信服。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安东尼路易(Anthony Lui)对整个事件的顺序表示怀疑。他认为安吉洛普洛斯及其小组曲解了THEMIS的数据,磁尾中的重联是后发生的。如果顺序和先前得到的是相反的话,那么引发亚暴的就是电流的瓦解,路易说。 :美国阿拉斯加上空的极光。版权:GSFC/MSFC/NASA。 尽管THEMIS又观测了数个亚暴并且也获得了相同的结果,但是路易坚持认为探测器因为没有在正确的位置进行观测,因此无法得出正确的结果。安吉洛普洛斯已经决定改变卫星的轨道以便来解决这个问题。在接下去的几个月里,这也许会消除有关亚暴的触发机制以及对极光为何如此快速出现的解释中所存在的任何争议。 同时它也会为亚暴和全局的地磁暴之间的联系提供线索,而全局的地磁暴所能造成的不仅仅是一场绚丽的极光表演。这些由太阳剧烈爆发导致的磁暴会破坏人造卫星、干扰全球定位系统信号、危急宇航员甚至还会烧坏供电线路。一场地磁暴通常会由几个亚暴组成,但是这两者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还不清楚。THEMIS进行到目前为止,太阳活动还比较弱。不过在未来的几年里会不断增强,这将为THEMIS提供一个观测大型爆发的机会。 :从太空中看极光。版权:JSC/NASA。 安吉洛普洛斯正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这倒不仅仅是为了其中的科学价值。对于那些一直专注于亚暴的人来说,安吉洛普洛斯令他们惊讶地并没有在亚暴身上花多少时间。不过这正是他认识亚暴的独特方式。为了能去观测到它们,我正在建立有关预报亚暴的模型,他说。有了触发机制的模型,就有可能在几分钟内预报亚暴的形成。于是我就有机会把它们逮个正着,安吉洛普洛斯说。
个人分类: 天文|1230 次阅读|0 个评论
极光与磁层亚暴
等离子体科学 2009-2-9 11:59
这是95年写的一篇科普文章。里面的一些提法现在看不一定准确。不过还是保留原来的样子吧。因为重新贴在这里主要不是为了科普,而是为了纪念我的同事山林华博士。 極光與磁層亞暴   ◆謹以此文紀念旅美中國空間物理學家山林華博士◆   你見過極光嗎?如果天氣晴朗,午夜時分,靠近北(南)極圈地區的上空會 出現若隱若現的光彩條紋,忽忽幽幽地從東西兩方相對飄來。在兩條光帶的匯合 處,會突然亮了起來。燦若云霞,行如游龍,翻卷變幻,忽隱忽現。然后以翻江 倒海之勢向北(南)極方向滾騰而去。大約持續十几分鐘,將極地上空照得明如 白晝。最后漸漸向南(北)散去。   為什么天空中會出現極光?為什么極光只出現在極圈附近?為什么極光的 暴發總是在午夜時分?這光怪陸離的神秘現象,常常引起人們神奇的幻想與 不倦的探索。   用現代科學對極光現象進行全球范圍的研究始于第一次國際地球物理年。經 過三十多年不懈的努力,人們對極光現象有了基本的了解。依照當代空間物理學 的解釋,極光是一種物理學上稱為磁層亞暴的過程引起的。由于極光的形成 是這一物理過程的主要標志,也有人稱之為極光亞暴。   我們知道指南針可以指示方向。這是因為地球本身具有磁場。指南針就是利 用地球磁場的南北方向性來判明方向。這一磁場在大氣層外形成了地球磁層 (簡稱磁層),并通過電離層與大氣層耦合在一起。可別小看了磁層的作 用,正是它擋住了空間吹來的太陽風。   事實上,所謂空間(港臺稱作太空)并不真空,而是充滿了一種叫 做等離子體的物質。構成宇宙的物質絕大多數是處于等離子體狀態。這種狀 態下的物質,主要由帶正電的離子和帶負電的電子組成。由于正負電荷的總數相 等,人們便稱之為等離子體。我們的太陽及大多數可見的恆星都是巨大的等離子 體火球。它們通過內部的氫彈爆炸般的熱核反應,不斷向外層空間釋放等離子 體。過去物理學家一直認為這種釋放過程主要通過日耀斑的形成來進行。1994 年,一位美國物理學家對此提出挑戰。這就是所謂日耀斑之謎。不過那是題 外的話了。總之,等離子體總是不斷地釋放出來,不斷地向外擴散。   理想的等離子體有一個特殊的性質,叫做凍結效應。也就是說,如果存 在磁場的話,等離子體將被凍結在用來表示磁場強度與方向的磁力線上,并 順著磁力線運動。形象地說,這種被磁化了的等離子體就象一條條的棒冰, 磁力線好比中間的棍兒,等離子體如同上面的冰。太陽釋放出來的等離子體,帶 著太陽外層(日冕層)磁場,以每小時上千公里的速度向外吹去,因此被稱 為太陽風。這種風刮起來雖說不是飛沙走石,但因攜帶著高能量的帶電 粒子和磁場,可稱得上是飛電走磁,有時會比真正的風暴還要厲害得多。幸 運的是,地球的磁場保護了我們。吹向地球的太陽風僅僅將地球磁層的 迎風面(朝著太陽的一邊,即白晝一側)吹扁,然后繞過磁層而去,把 磁層的背風面(夜晚一側)拖成一個長長的磁尾,從黎明或黃昏一側看 去,活象一只巨大無比的蝌蚪。在磁尾的赤道面上,會形成一個薄薄的 橫跨磁尾的電流層,簡稱跨尾電流片。   但是,當太陽風磁場的方向與地球磁層迎風面的磁場方向相反時, 部分太陽風的粒子和能量會通過一種叫做磁重聯的過程進入地球磁層 興風作浪。由此引起的大風浪稱作磁層風暴,小一點的風浪就 是我們這里說的磁層亞風暴(簡稱磁層亞暴或極光亞暴)。物理學 家們發現,這種太陽風與地球磁層之間相互作用的增強,會將地球的磁尾越拉越 長,導致跨尾電流片越拉越薄,最后會在同步軌道附近(距地球大約八至十 個地球半徑遠的位置)將跨尾電流片拉斷。斷掉的電流走投無路,只好 沿著磁力線向北(南)磁極流去,然后在極區形成一段長弧,再沿著另一條磁力 線流回磁尾的赤道面,形成一個新的電流回路。當這個電流經過磁層與電離層交 界處,會受到那里的強度達上千伏的V型電場的加速,從而產生絢爛多彩的輝 光,即我們肉眼看到的極光。那段經過極區的長弧,就是人們常說的極光 弧。由于跨尾電流片總是在中部斷開,正好對應地球上的午夜的位置,所 以人們無論在何處,總是在午夜前后看到極光。又由于跨尾電流片總是在同 步軌道附近斷開,對應的磁力線連接到大約北(南)緯68度,即北(南)極圈 附近,所以極光總是出現在極地上空。   對極光現象的上述解釋雖然回答了我們在文章開始提出的三個問題,但是又 引發了許多的新問題:為什么跨尾電流片總是在同步軌道附近斷開?引起 跨尾電流片斷裂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為什么磁層亞暴發生時,磁層與電離層 交界處會形成強度達上千伏的V型電場?這些問題仍在困擾著空間物理學家們。 他們提出種種假說、模型來試圖解釋。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有四個:近地中性線模 型,跨尾電流片斷裂模型,磁層與電離層耦合模型,及太陽風驅動模型。其中被 廣泛接受的電流片斷裂模型是由來自香港的美國物理學家呂達賢建議的。側重于 電離層現象的磁層與電離層耦合模型是由來自臺灣的美國物理學家甘如石提出 的。曾因與觀測數據吻合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而轟動空間物理學界的太陽風驅動 模型則是來自中國大陸的年輕物理學家山林華博士及其兩位美國同行共同努力的 結果。來自兩岸三地的華裔物理學家的上述貢獻,是值得我們每個炎黃子孫自豪 的。   解答這些新的為什么,可能還要物理學家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科學總是 這樣。舊的問題解答了,又會產生新的問題。人們就是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認識 周圍的世界。
个人分类: 学海无涯|661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9: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