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争执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趣谈争吵过程中的“有理不在声高”
wusaite 2019-3-8 16:48
“有理不在声高”这句谚语通常被用于描述争执过程中的双方(或多方)之间占理一方的归属情况。显然,有理本身确实与争执者自身的言谈声调无关,但仅是“有理”即能在争执过程中直接占据上风吗?事实上,无论是在生活工作中的争执,亦或是路边的对骂掐架,似乎都不是光占理本身即可稳操胜券。 就以日常工作为例,争执结果通常并不完全取决于争执者之间谁更占理,而在于谁更位高权重。职权更高的领导无论是在发表观点或是进行决断时,相比于下属自然有着绝对的优势。领导一旦拍板,属下再怎么唱反调也是收效甚微,也即“对错不重要,主要看强弱”。 而路边的争吵对骂尤甚,争吵者彼此之间均是互不相识的路人,真吵起来,哪个旁人会认真分辨彼此的对错?路边争吵对骂的技术要领就在于音调高、气势强、体力好、敢拉的下脸。常言道“拳怕少壮”,吵架这类体力活必然也是嗓门大、体力好、词汇丰富、关键时刻能豁得出去的人更占优。毕竟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社会上什么样形形色色的人都有,知识分子阶层适时退一步,让一下,也许会更适合自己。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237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上海媳妇与杭州媳妇的差别
热度 3 rongqiaohe 2018-7-3 08:19
下述两道题,是关于上海媳妇与杭州媳妇在性格上的差别 (1) 某女士与其丈夫一同上街。丈夫踩了别人的脚,发生争执。她立刻上前帮助丈夫,与对方争吵,使其丈夫在争吵中获得了优势。 问:这样的女士是上海人,还是杭州人? (2) 某女士与其丈夫一同上街。丈夫踩了别人的脚,发生争执。她不但不帮助自己丈夫,反而指责自己丈夫,使她的丈夫在争吵中处于劣势。 问:这样的女士是上海人,还是杭州人? 注:本文所讨论的是上海和杭州的本地人,非指近年来的城市移民。
个人分类: 评论|2940 次阅读|6 个评论
蛮荒、路怒与可爱的婴儿:老子的无身论——禅的行囊(之四十五)
罗非 2017-12-30 10:19
述评:开车走在路上,对其他司机的危险举动经常会忽然充满怒火。阿根廷电影《蛮荒世界》,其中一个情节就是一辆奥迪司机在超车的时候,对前面总是别他的破车司机竖起中指后扬长而去。几十分钟后他的轮胎撒气,在路边换轮胎的时候,破车司机冲过来砸他的奥迪玻璃。愤怒的奥迪司机随后把破车顶下了水沟,然后又开车试图冲撞扬言要杀死他的破车司机。但奥迪还没拧紧的备用轮胎又掉了,结果奥迪自己也掉进了水沟。破车司机砸开奥迪后备箱爬进车里,两个司机扭打起来。最后的结局是,两个人在被破车司机点燃了油箱的奥迪里同归于尽。 这种被称为 “ 路怒族 ” 的现象,其实不止出现在开车人身上。只不过,因为汽车独特的物理状态,开车的人更容易产生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自我感觉,于是对貌似侵犯了自己的别人额外愤怒罢了。另一个原因是,处于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时,人们的自我保护范围比较稳定,因而也不太容易觉得他人侵犯自己。但在高速移动中时,自我的这个边界就变得不那么确定,人们也因此产生了额外的焦虑,从而更加容易觉得被侵犯的威胁。更重要的是,在这种不确定的情况下,大部分人都更容易只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于是在路口处,常常看到行人在抱怨汽车不懂得谦让,而司机则恼怒于行人的不遵守交通规则。 所以,老子在几千年前就给出了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 替自己框定了一个自我保护范围,然后又只会在意自己的自我利益,这才是大部分人际问题、社会问题、乃至国际问题的根本起因。只要宇宙中有多于一个人,老子的这句话就是相处的基本原则。个人也好,团体也好,国家也好,国际组织也好,如果能懂得老子 “ 无身 ” 的思想,大家就都很容易相处,天下也就太平多了。 问题是,老子自己也明明有一个身体。即使老子真的如传说中般活了几百岁,他也还是借助他的身体活在世界上的。那么,老子这个 “ 无身则无患 ” 的理论,难道只是想想而已的?还是说,老子自己被这个身体 “ 患 ” 的不行,所以才发发牢骚?如果是那样,中国人乃至全世界也不会推崇老子为圣人几千年了。可见,老子的无身,不是要像 “ 生化危机 ” 里面那样,拿一组激光刀网把身体切成几十块丢掉;而是说,懂得了身体只是一个活在世界上的工具,而不是真正的 “ 自我 ” ,所以用不着当作自我来画地为牢。同样的,不论是我们的房子、汽车、组织还是国家,都只是我们活在世界上的工具,用不着那么画地为牢地当作自我。如果我们没有把这些当作自我,也就不会为了一点点莫名其妙的事情而打生打死,闹得全世界不得安宁了。 婴儿是没有自我保护范围的。所以婴儿总是非常可爱的。它们的眼神纯净,只会为探索到新奇的事物而好奇和快乐。不幸的是,它们很快就会被周围的成年人教会自我保护,于是那种纯真的可爱就消失了,变得自私而可厌。和一个纯粹无私的孩子在一起是非常快乐的;但是,和一个自私而索取无度的孩子在一起,就非常的折磨。所以,人们尽管都喜欢新生不久的婴儿,但绝大部分人都不愿意照看儿童。绝大部分儿童都从周围的大人们身上,学会了许多令人生厌的习惯。成年人讨厌的其实不是儿童,而是他们身上那些成人的习惯。 **************** 爬上路肩,高速公路上死气沉沉,老半天看不见一辆车经过,也许是因为这条高速公路刚开通,知道的人还不多。十分钟之后,一辆大巴驶过,欢欣之余我连忙招手,司机也礼貌地挥手致意,但完全没有停车的意思。又来了一辆,司机遥遥招手,依旧弃我而去。下一辆还是。终于,一辆去长沙的大巴停了下来。车门开了,售票员问我去哪儿,我说 “ 黄梅 ” ,车门重新关上,扬长而去。此去长沙尚有五百公里之遥,途中将经过黄梅,但路程只有一百公里多点。售票员显然觉得拉上我不划算。就在我开始体会到搭车客的绝望之时,又一辆大巴停下了。它去武汉 —— 武汉在西面二百公里之外,这笔买卖就显得划算多了,售票员热情地说:三十块,并招呼我赶快上车。车上居然还有一个座位空着。 长途车继续风驰电掣,但是十公里之后又慢了下来。因为修桥,向西方向的道路变窄到只剩下一条车道。经过正在施工的立交桥时,三个在路边等车的人突然从阴影里走了出来,向我们招手。司机赶紧一个急刹把车停下,等跟在后面的卡车反应过来,已经没时间踩刹车了,卡车司机猛打方向盘冲进了工地,接连撞翻一串隔离墩才停下。三名乘客上车的时候,只见卡车司机从驾驶室里跳下,挥舞着一根轮胎撬棍冲了过来。长途车司机赶紧关门,猛踩油门绝尘而去,从此我们再没见过那辆卡车。 一小时以后,黄梅出口到了,我提醒售票员放我下车。他说不急,到前面下更好,如果我在黄梅出口下车,要步行很久才能到收费站,然后再走更长一段路才能找到当地的交通工具进城。更好的方案是在两公里外的黄梅服务区下车。他显然对此地很熟。 在服务区,人们下了车,鱼贯进入卫生间。售票员让我往回走到刚才经过的岔路口去搭车。到了他说的那个地方,我发现路堤底部的篱笆上同样有一个缺口。应该有人编一本高速公路缺口指南,我心想。翻越护栏的时候,我的手滑了一下,差点把自己撕成两半。这本指南上需要增加一则警告。戴双手套会是个好主意。靠,为什么不把钢丝钳也带上?站在原地喘了一会儿(一边琢磨,人的脑袋和肺到底是怎么交流的?),我小心翼翼爬下路堤,挤出篱笆,深一脚浅一脚地穿过稻田和鱼塘,终于再次回到公路。一分钟以后,我上了辆面的,它沿途不停地拉客,直到挤得连门也打不开。好在面的开得飞快。十分钟之后,我们进了县城。 黄梅是那种不再有中心可言的城市,至少一个外来者根本无法找到它的市中心。它在五个方向上同时发展。就算是本地人,也常常搞不清楚哪条路通向哪儿。我换了几辆三轮,终于找到了搭乘 “ 摩的 ” 的地方。去四祖寺的路程只有十公里,往西走旧公路,转眼即到。
个人分类: 科普|220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同微信群里的“圣诞节”
fqng1008 2017-12-25 15:42
从来就没有过这个节日,却被门外的喧闹声吵醒。有的商家吵作,有的真心娱乐,有的咬牙切齿,有的破口大。这些年年年如此,循环往复。于是,我对这个节日有了新的认识。 这几天,不同微信群里,有不同的景色,大约因为不同的人群。 中小学同学的微信群《马坪少年》里,唯一与节日相关的微信是: “ 西方有个老头叫圣诞老人,没给中国人民带来过什么好处,他的子孙曾将铁蹄踏入中国,烧杀抢掠。现在不少中国人却要花钱为这个老头过生日。 “中国有个老人,带领人民赶走了外国强盗,打倒了欺压劳苦大众的黑恶势力,亿万中国人民获得了解放,挺起了腰杆,当家做了主人,但如今却没有多少中国人知道他的生日。这个老人名叫毛泽东,12月26日是他的生日。 “正能量要传递下去,希望大家和我一起刷屏!” 大学同学的微信群里,早几天就有了一个图片(图1)。之后平安夜、圣诞节仍然风生水起,大家互致问候,热热乎乎。 倒是一个《科学网》的微信群,引起了不大不小的争论。 争论与我有关,也许想看看这个群历来水火不容的两派怎么反应,我转载了一篇《中国人为什么要过圣诞节》。不久就收到反驳的意见: A :伴随着八国联军屠城的狂欢队伍出去浪吧!上帝与你同在,阿门! B :撒旦子民说话如犬吠,听之无益 。 C :我在美国的犹太裔导师在美国四十多年,一直不过圣诞节,我不知道,跟他说圣诞快乐,他正色告诉我他是以色列籍犹太人,还告诉我读圣经只读旧约就行了……我真心不懂为啥那么多人可能圣经都没读过,咋就对耶稣的感情比对自家祖宗亲呢?你列十条,没祖宗,你列一百条也没用,按您的逻辑,非洲国家多数得把中国当祖宗供,可惜人家大多耍无赖,索取无度。记住:西方人对中国的好非常有限,对中国的恶却罄竹难书! A :群里的公知汉奸恨不得带领八国联军去扒自家祖坟呢! B : 多叫几声,赏你泡屎吃。 D :把上帝、观音、如来、关羽、马克思等堆在一起供奉是咱一贯传统。中国特色信仰。 A :你说的是假洋鬼子吧,国人也就供奉些山水花鸟。 B :野蛮人民族多神论。 D :乡下是佛教的天下,做生意的啥都供奉。 A : E :上帝是位年轻的帅哥,不是长胡子老人!! 我:在东西方文明的抗拒中,交流和融合也在进行中。 F :抗拒的最高形式是战争,共产党就是从战争学习战争,最后胜利的,所以战争是改革开放的一线阵地,只挨打不吸取经验教训,那就没有办法了。 圣诞节是文化侵略,19大不提倡的,我们都不搞。 A :中国可称为圣的也就玉皇大帝、齐天大圣、老子和孔老二等几个,洋人再牛也万万不可称为圣,因此西洋的圣诞节将更名为“耶诞日”。 H :天上的玉皇大帝和西方耶稣是亲家,他们的后代就是外星人,可以立一个特别大的项目来研究。 F :圣诞节是异教徒们的胡扯,上帝老人家诞生在九月份的马槽里。传到中国,一不小心成了耶火华。让洪火秀那厮攀了兄弟,吃了不少瓜撈。 H :拜上帝会。 F :怪不的,副统帅说,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 A :偷食禁果的女娃在马槽里生了个私生子。 四年前的今天圣诞老人冻死了,今晚开追悼会。 B :义和团今天集体发疯 。 F : 讲科学。 A :紧急通知,由于圣诞老人在路上遇到被豹狮兽被吃了,圣诞节已取消。 以后圣诞节统一定为12月26日,请遵照执行。 D :F,文化侵略算不上。是一切往钱看的商家忽悠。推广教义才是,基督教在这方面跟穆斯林差远了。前者自己募捐,后者跟政府要钱,要到钱后到处建寺传教。 男的可以娶汉人女子,女的不可以嫁汉人男子。 政府可能已经意识到相应问题,一些建好的清真寺给封起来了。我们在顺义就干过一清真寺的活儿,几年前就建好了,现在还封着。不开放…… 以后的讨论还有很多,不过到这里打住。有一个人的看法我比较赞同,他说: 个人认为质疑或者挑衅别人的宗教信仰不应该是一个受过教育的、有教养的人干的事情。因为这是个信仰问题,而不是个对错问题。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好比有人喜欢吃臭豆腐而你不喜欢而因此骂人傻逼一个道理…… 圣诞节我们过其实就是个商业节日,图个热闹;西方的圣诞节其实也是一样,基本商业气息要大于宗教气息…… 大家都放假,然后亲人都在一起聚聚,这是最主要的。跟我们春节差不多,宗教氛围其实越来越淡了。 附梁文道:圣诞节在西方也曾经遭到过抵制 这几天街上已经张灯结彩,商场门口摆好挂满“礼物”的圣诞树,走在路上能听见充满气氛的圣诞歌曲。有些人对于过圣诞的方式已经有一套自己的“仪式感”,像身边有朋友一定会在圣诞节去吃冰淇淋火锅,有例行送自制小礼物的,也有虔诚信教的人去教堂唱赞歌。 圣诞节在中国这么流行,但在西方曾经历过衰微的日子,甚至遭遇抵制。它能“重返”英语世界,是有一本书提供了契机——狄更斯的《圣诞颂歌》。可以说,是它重新创造跟发明了圣诞节。 当时火车的出现,给英国带来了非常大的社会变革,整个农村、田野、城市的面貌完全变了,大家开始怀念工业革命之前的社会是怎么样的,就连从前老一辈人、老几代人庆祝圣诞节的记忆也都回来了。 这本书掌握到了当时圣诞节开始复苏的感觉,同时又把它固定下来,在书里开始强调这一天人与人之间应该充满互相关爱的精神,所有大家犯过的错误,在这天都应该被原谅,大家不应该吵架,不应该争执。 狄更斯在《圣诞颂歌》里讲的圣诞节,不是一个在豪华商场门前挂起灯,让大家来买名牌、吃大餐的日子。它是一个要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上还有多少人需要我们关注,要感恩自己所获得的,同时要照顾其他那些比我们更小的兄弟的一个节日。 梁文道 圣诞不是买名牌吃大餐的日子 过去几年来,圣诞节这个洋来的节日,在中国越来越受欢迎。那么也有很多人看不惯,这什么圣诞节呀,圣诞节不是我们中国人的节日。也有人,其实很早以前,民国年代就有人建议,圣诞节不应该叫圣诞节,应该叫“耶诞节”,它是耶稣诞生的节日。我们中国未必要像西方那样很崇拜耶稣,都信基督信仰,把耶稣叫做圣。 我觉得其实所有的节日,就像所有的文化一样,它是会旅行的,它是会随着文化的交流移植,散布到世界各地去。我们中国很多传统节日,也一样在东亚很多地方流传已广。一个东西它会旅行,它会移植到别的地方,它的意义会改变,大家对它的看法也会改变,跟它原来的原产地会发生相当大的差异。 像圣诞节,在我们中国,整个圣诞气氛主要体现为一种消费的狂欢。事实上,今天几乎所有的节日得已经变成一种跟消费有关的节日了。 圣诞节又因为它比较洋气,你会发现很多奇特的一件事儿,它不晓得怎么了,就是在中国演变为好像是另一种情人节,好像这天是好多情侣要出来吃大餐的日子。但是原来在西方,在西方的基督教世界里面,圣诞节不是这样的,它像什么?它更像是我们中国人过年。 你春节的时候,农历初一,你会出去跟你的女朋友说“唉,怎么样,我们去吃个春节大餐吧。”会吗?不会。春节的时候,大家会在满大街购物狂欢吗?不会。我们都回家里头,跟家里的人相聚。同样的,圣诞节在西方也是这样。 可是我要跟大家讲,我们今天所知道圣诞节过节日的方法,并非从来都是如此。事实上它曾经一度衰微,至少在英语世界。但是有一本书,它改变了英语世界,乃至于今天所有人对圣诞节的认知。这本书就是《圣诞颂歌》,它的作者就是我们很多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的英国的大作家查尔斯·狄更斯。 狄更斯 狄更斯这本书的影响力大到什么程度?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1870年6月9号,狄更斯那天死的。有一个当年的作家记录这件事,他说在伦敦街上走,就听到有这么一个小女孩说,“啊,狄更斯先生死了。爸爸,那以后不就没有圣诞老人了吗?”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说明两点,第一点,圣诞节跟狄更斯这本《圣诞颂歌》捆绑多么深,乃至于一个小女孩,她的印象是如果狄更斯死了,那圣诞老人也就跟着死了。第二,你可以看到狄更斯在当年的英国红到什么程度,他去世的那一天下午,满大街报纸就发号外,全伦敦人都要为他哀悼。 这本书讲什么呢?它的英文版的第一句话就非常有意思,“Marley was dead to begin with”,翻译成中文是,“首先要确定的是马利死了。”为什么一个讲圣诞这么欢乐的节日的第一句话,它的故事第一句话会是这样子? 我们接下来再看就会发现,原来这个故事是个鬼故事。中国人如果过年给你讲个鬼故事,讲人死亡,讲灵魂回来找你,你会觉得这是个过年时候讲的故事吗? 而狄更斯吊住的所有读者的胃口,开始他就娓娓道来,用他那种既通俗充满色彩,但是又很有文学想象力的手法,跟我们讲了这本书的主角的出场斯克鲁奇。刚刚我们说的马利,就是斯克鲁奇几年前去世的一个生意上的拍档,这两个人性格几乎一模一样,都是守财奴,吝啬得不得了,斤斤计较,很会做生意,把人间所有的感情都泯灭掉,只剩下怎么赚钱这种心思。 书的一开头是圣诞节快来了,平安夜那一天,斯克鲁奇不肯让他的员工早早下班回家跟家人团聚,甚至很不想让他们第二天放假,他的外甥也来了,来找他“哎呀,舅舅你好,圣诞快乐”,他愤怒地骂他外甥,“你这没出息的东西,圣诞节有什么好快乐,圣诞节烦透了,莫名其妙放一天假,害我少赚了一天钱”。 圣诞节有很多人过来要他们捐款,因为街上有很多穷人,很多小孩,东西不够吃、还生病。他死活不要,还说既然那些人又病、又弱、又残废、又穷,干脆让他们死了算了,对我们人也好,现在人口太多了。他是这么一个刻薄成性的人。 终于,当天晚上出现了怪事,那个已经死去的马利先生的灵魂回来找他了,吓了他一跳。马利说,“哎呀,老朋友,老伙伴,你千万别再这么下去,你再这么下去就会像我一样,你看我灵魂下了地狱不得安宁,我每天身上都被铁链缠着,铁链全是我生前赚的那些钱所组成的,我们这种人的命运就是这样,你接下来还会遇到三个精灵来找你。” 于是,第一个精灵领着他,带他重温了一遍他从小到大的历程,让我们了解这个非常冷漠、把感情完全泯灭掉的没有人性的家伙,曾经也是个小孩。在小孩阶段,他很穷苦,日子过得很不好。第二个圣诞精灵带着他,让他看到圣诞节真正欢快的气氛,大家是多么地友好,家家户户欢聚一堂,吃完他们的年夜饭圣诞大餐之后,大家各自串门聊天,而他一个人孤苦伶仃。可是这个圣诞精灵又让他看见,被他骂走的外甥、被他虐待的下属,虽然要笑骂他,说他坏话,但在这个的节日里,大家还是要祝福他。 然后来了第三个精灵,他是个死神,他引领着斯克鲁奇,看到了他死后的状态,他所有的遗产立刻被人抱走。很多人要去偷他的床单,偷他的衣服,不会为他留下半点东西。因为他是一个出了名的坏人,一个守财奴,对人不好,没有人跟他是朋友,没有人跟他友善。 终于这时候,他大彻大悟。醒过来之后,发现原来他以为已经过了三天,一天碰到一个精灵,其实原来还在平安夜那一天。但他整个人彻底变了,从里到外地改变出来,去找外甥、给下属加薪、帮助穷小孩。所有人都发现斯克鲁奇是个好人了,他的灵魂获得赎救。 《圣诞颂歌》 所以这个故事几乎像是个童话故事,是关于一个守财奴怎么样灵魂得到救赎的故事,是一个以鬼故事开头,但是终于变成一个非常幽默的戏剧的故事。这么多年来,《圣诞颂歌》都是西方无数少年在幼儿园、小学阶段就会读的一本书。 狄更斯被认为是十九世纪最畅销的英国作家,是当年书最好卖的一个作家。但是狄更斯并非一开始就这么顺利的。曾经,他也有过一段十分难熬的童年。而在写《圣诞颂歌》这本书的时候,他家里面财政很困难。他非常希望这本书出版的时候能够成功,那么赚到的版税就能让他家境好转。 但是在写着写着的时候,狄更斯状态变了。他完全忘记了要赚钱这件事儿,他开始非常投入到这个故事的清节,写着写着自己会哭起来,写着写着也会自己大笑。他每天晚上离开家里面,大半夜当所有人都睡着的时候,在伦敦各处游荡,散步,看着每一家已经关了灯的这些住宅,往内想要窥视,那些人,那些家庭,那些老百姓们,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他们在想什么。他每天晚上走二十来三十公里的路才回家,继续写作。终于,在当年的11月底,他赶出了这个稿子,正好12月圣诞节前能够上市。 《圣诞颂歌》一上市,就是畅销书。当年英国最有名的大历史学家卡莱尔看了这本书之后,马上上街,学着这本书里面所讲的,去买了一只烤火鸡回来。又因为这本书在美国很畅销,当年有一个美国企业家,看完这本书之后决定立刻给所有员工放一天假,要效仿这本书里面的斯克鲁奇。 它这么流行,是因为说出了圣诞节真正的精神。这个精神我们可以从狄更斯本人去世之前,跟他孩子留下来的遗言所知道,他叫他的孩子们,要用最宽广的精神去理解《新约圣经》,不要斤斤计较那字面上的意义。耶稣后来的福音是说给所有可怜的人听的,是给所有被社会上层排斥在外的那群人听的,他说小孩子要比成人更有福气,因为他们保持纯真。 而狄更斯,他身为他那个年代的公共知识分子,他是个小说家,但是他又是一个写很多社论、时事评论的人,总是关注弱势群体,充满了慈悲。 他在《圣诞颂歌》里讲的圣诞节,不是一个在豪华商场门前挂起灯,让大家来买名牌、吃大餐的日子。它是一个要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上还有多少人需要我们关注,要感恩自己所获得的,同时要照顾其他那些比我们更小的兄弟的一个节日。 狄更斯重新创造了圣诞节 《圣诞颂歌》是很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一本很正能量、有疗愈效果的小说,劝人向善,劝人有慈爱的心肠。 可是你仔细看,这种慈爱的力量是怎么发挥出来的?就用这个小说的主角斯克鲁奇为例,他原来是一个十分计较、非常吝啬、很刻薄的一个人,但是因为有三个精灵对他的奇幻启发跟引导,他好像从一个魔幻之眼,看到了自己的过去,看到了人家的生活,看到了自己的未来,改变了他。 狄更斯 这难道不就是所有文学阅读的一个隐喻吗?文学是什么?文学或者尤其是小说,在它最通俗的意义上讲,就是让我们看到那些我们无法看到的生活,就是让我们感受到一些我们自己本身一辈子都可能感受不了的人类的感情跟处境,以及遭遇多样性。 当我们能够透过小说,去把己身度人,把己心度人心,我们就能够发现自己的心跟别人通了,我们能够感通其他人。理论上,在这种情况下,一个阅读文学有广泛爱好的人,一个对小说读得很广的人,他应该对人的各种处境,有更深厚、更同情的理解。理论上,他能够对一个人的性格,产生一种道德教化的作用,能够让一个人变得更能够了解人种种的脆弱及命运之不测,变得更有同情心。 正因为这样子,狄更斯的小说改变了那么多的人,改变了当时那么多人对社会的看法,乃至于让当时的英国人、英语世界的人,以至后来全世界的人,重新认识了圣诞节,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一段他笔下的圣诞节,伦敦城里面、家家户户那种欢快的情景: 一旁的小男孩看着屋顶积雪,轰的一声砸落在底下的路面,飞散成一阵阵小型的人造暴风雪,个个都乐歪了,所有的大街小巷都弥漫着一层灰雾,雾气中半是水半是冰,较重的粒子像一颗颗的小碳粒倾盆而落,倒像是全英国的烟囱都不约而同地起了火,劈里啪啦地烧得兴致正高。 无论是天候或市街,都没有特别欢乐的气氛,然而四下里,却洋溢着一种喜气,就算是再晴朗的夏日,再艳丽的夏阳,恐怕也很难散播出这样的欢乐,因为在屋顶上铲雪的人,个个心情愉快、欢天喜地,站在护栏旁边互相交换,偶尔开个玩笑互丢雪球,这些飞弹,远比一些口头的玩笑更无恶意,丢准了便开怀大小,丢得不准也同样快活,卖鸡鸭的店家门还半开着,水果店却是声势浩大、琳琅满目。 让我们再来看看那些商店里面的顾客,顾客们太过于匆匆忙忙,迫不急待想要体验这个日子所应有的欢乐,因此一到门口便撞个满怀,购物篮也被用力地挤来挤去都压扁了,还把买了的东西忘在柜台上,之后才又赶紧跑回来拿。尽管类似的差错难以计数,却还是人人保持着无比的好心情,而杂货店主人和伙计,对人更是热忱而亲切,别在他们围裙背后那颗闪亮的金属心,仿佛就是他们自己的心,暴露在外好让大伙都看得见,就算圣诞寒鸦,想要啄一啄也欢迎。 这个片段里面,是一幅万家灯火,人人欢欣的一个圣诞节景象,就像我们中国人过年似的。我们中国人庆祝农历春节已经历史悠久,但圣诞节在狄更斯以前几十年,甚至在他那个年代,在英国都不是十分普及。圣诞节曾经是西方社会一个很长久的节日,但是到了狄更斯那个年代之前,维多利亚时期的早期,甚至更早的时期,英国或者欧洲很多地方,已经不太庆祝圣诞节,甚至很多人去反对庆祝圣诞节。 耶稣 我们回头想想圣诞节是什么?圣诞节是耶稣基督的生日,可是耶稣基督真是在12月25号生的吗?根据何在?我们知道,关于耶稣生平所有的记载,都离不开《新约圣经》。假如你是个基督徒,回家看看你的《新约圣经》,你找得到耶稣生在哪一天的记载吗?找不到,没这回事儿。也就是说,其实我们根本没有根据说耶稣到底哪一天生的。 那么,这个日子怎么会定在12月25号呢?最早它是罗马帝国的一个异教徒的节日,那个节日叫做农神节,一连放七八天假。老百姓们随便寻欢作乐,喝酒,搞性派对,破坏别人财物,不受法律处罚。为什么会这么搞呢?那种狂欢其实跟一种先民要庆祝丰收或者要鼓励下一年土壤肥沃的传统原始信仰是相关的,因为农神节又脱胎自一个更古老的节日。这个节日在北半球,尤其欧亚大陆都相当流行。每年12月25号前后,不就是冬至的日子吗? 冬至那一天,北方的农村基本上不可能再种地,不可能再干活,早就都收割好了,大家歇下来了。我们中国人老实,会在农村里头猫着,打打麻将、聊聊天、喝喝酒、串串门。以前欧洲人不这么干,他们搞性派对,要庆祝这个土壤,希望在土地上搞一搞,让土地肥沃一下,来年好丰收。 这个东西,怎么会变成圣诞节呢?那是因为当年基督教或者基督信仰,在欧洲兴起的时候,他们很顺利地把这个节日接过来,说它是耶稣诞生的日子,好顺势在底下偷偷摸摸地推广耶稣基督的福音,就是这么来的。 到了宗教改革之后,宗教改革新教徒特别讲究,《新约圣经》说什么,就信什么。他们发现《新约圣经》没说过耶稣生在12月25号,那干嘛在这天庆祝圣诞节呢?这是不对的。终于到了英国、英语世界,到了十七世纪中后期之后,这种想法太普遍,所以很多最虔诚的基督徒是反对庆祝圣诞节的,而那个时候,圣诞节很多传统也都还没出现。 圣诞树是德国有的东西,是到了维多利亚女王那个年代,才终于逐渐地引进到了英国流行开去。另外一方面,我们还看到,那个时候圣诞卡也是没有的,差不多是到了狄更斯那个年代,才开始通行起来,而那个时候英国人他们圣诞节吃大餐,不吃火鸡吃鹅肉,因为那个时候火鸡不普遍。 火鸡是等到美国有了新的饲养方法,养出了一大堆又大又肥又胖又多肉的火鸡了,加上运输交通方便,才源源不绝把火鸡给运到英国,火鸡就取代了鹅。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很多圣诞节传统,在那个时候并不是太流行,就连这本书《圣诞颂歌》的英文名字“A Christmas Carol”,Carol指的就是圣诞歌曲,这种颂歌在那个年代也没有现在花样多,也不是人人都会唱。 《圣诞颂歌》这本书跟刚才说的那一切,有什么关系呢?首先我们要了解狄更斯他生活那个年代很有意思,他出生的头八年,正好伦敦都经历了白色圣诞。我们今天一讲圣诞,西方圣诞节叫它白色圣诞。其实白色圣诞并不是很常见的,尤其在伦敦,并不是每年12月25号都会下雪,但是狄更斯小时候,见过这样的场景, 他特别喜欢那样的一个气氛,而在那个时候,正好英国人开始怀旧了,开始怀念以前老一辈人过的生活,老一辈人过的日子。 那时火车的出现,带来了非常大的社会变革,整个农村、田野、城市的面貌完全都变了,很多过去熟悉的景象没有了,农村一根根电线杆架起来了,大家开始怀念工业革命之前的社会是怎么样的,就连从前老一辈人、老几代人庆祝的圣诞节那个记忆也都回来了。 教堂前的圣诞树 在狄更斯小时候,他爸爸过圣诞节,所以他把这些童年记忆、那个已逝的时代、人情的温暖,通通透过他的笔尖,灌入到他的小说之中。他好几部小说,其实都提过圣诞节,《圣诞颂歌》是极大全的一部。在这部里面,我们看到下雪的天气、白色的圣诞,我们看到家家户户为圣诞节准备的那种欢乐的气氛。 这本书它掌握到了当时圣诞节开始复苏的感觉,同时又把它固定下来,然后在这里面,开始强调在这一天人与人之间应该充满互相关爱的精神,所有大家犯过的错误,在这天都应该被原谅,大家不应该吵架,不应该争执。 后来这本书流行起来,自此之后,圣诞节这个东西,终于稳定下来,传遍整个西方世界,这就是为什么后来很多人说,《圣诞颂歌》这本书,它重新创造跟重新发明了圣诞节。 像火鸡,这种圣诞节大餐的主要食品,在那个时候英国是刚刚开始出现,但是因为这本书写到了,自此之后就终于取代了圣诞的鹅的地位。又比如说圣诞树的装饰,也因为这本书开始流行了,又比如说这本书里面,第二个笑呵呵把欢乐带到人间家家户户的那个精灵,就是我们后来所知道的圣诞老人的原形。 狄更斯,这位伟大的小说家,他的影响力居然能够大到为大家,为世人带来了一个不一样的节日。 (以上内容来自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
个人分类: 谈情说爱|1361 次阅读|0 个评论
支持李先生 --- 饶李之争回头看
JRoy 2013-2-6 20:50
想必很多人关注了前一段时间的“饶李之争”,虽然那段时间碰巧我回国前后比较忙乱,但是大体浏览了一些评论和相关博文。明显的是支持饶先生者众,包括向来与饶先生‘相左’的陈博士也旗帜鲜明的‘相右’了,还有一些我个人尊重很有独立见解的大家。先前,我对饶先生的博文 80% 都是支持和欣赏的,尤其是早期的。我这里并不否认他们的观点,而是想事后提供另一种思考角度:看看今天大家都还记得什么。 我觉得若都是按照饶先生所述所想,他的观点具有很好的‘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值得推崇。然而,我愿意这里表态支持李先生。我跟医药生物界没有任何瓜葛,也基本完全不了解两人关系背景等等。我坚持和奉守就事论事,所以咱们不计前嫌就从那篇《中国人的骄傲》的博文说起。我的理由如下: 1 ,一篇博文‘能’何罪之有?大家不要不屑这个问题,这个才是最基本最核心的一个问题。因为所有的争执都是源于那篇《中国人的骄傲》博文。就我所知,言论所能犯得罪都是人身攻击和政治异见等这类‘对着干’或者造谣的内容,而那篇博文有攻击吗?有歪曲事实吗?显然没有!很多人认可那篇博文是吹捧陈院士夫妇的,就是排资论辈论功行赏来着。先退一步说,就算是又能怎样?饶先生也不是没有‘吹捧’过别人,很多的博主都欣赏和吹捧过自己喜欢的人物,不可以吗?就比如,方舟子吧,你喜欢方还有人不喜欢呐?有人吹有人踩就很正常啊,这是最基本的言论自由了。 区分无稽之谈和明智言论的关键就在于有没有事实证据,而不是意图动机,更不是猜想。 2 ,事实证据与意图。法律上量刑定罪的首先依据是事实证据,然后才考虑意图的。若是没有形成犯罪事实,就算是有意图也不能定罪的。这个道理很显然比如:一个男子看到一个漂亮女性,心中淫笑有犯罪想法 ----- 这个是不可能定罪的。除非,他下手了。同样,人家那篇博文只要没有什么违法违规的事实(当然了到博文这里就可以再宽泛一点涉及到‘违反道德’),你就不要管人家的意图。何以见得人家是想掩盖‘张亭栋’的功劳?何以见得人家‘论功行赏吹捧陈院士’?就算是,又能怎么地?你欣赏方舟子,他欣赏韩寒,她欣赏李宇春,有人都不喜欢也不见得人家要脸红呀?更何况,人家没有那个表态,人家原文以及后来发文声明,不是想掩盖谁,埋没谁,吹捧谁等等,我们为何偏偏不信,要给人家上纲上线呐! 科网一大规律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为何不把人家往好处想呐?即使人家往好处解释了我们也不接受? 3 ,阴谋论。若是非要猜测人家的意图,然后不管接受不接受都当既定事实‘量刑定罪’的话(就是大家都在猜测对方有什么阴谋)。是不是也可以这么猜测:饶先生一直对院士不满,终于抓住一个本就‘有争议’(这句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院士的 ' 把柄 ' 进行炮轰,是自己一直有闷火需要发泄一下?还是或者说嘲弄一下别领域的人显示自己的学术实力?这是娱乐圈的‘炒作’吗?这些貌似都比通过一次口仗来改变中国科学界的论断更合理(因为很明显的饶先生对李先生讲话是一种不屑与大人气势)。 再比如,后来有人说道李先生拿出来美国那个奖,拿出来工程院来说事, ...... 有点为虎作伥的感觉 ....... 这也是典型的 yy 思想。 1 本来最早的文章(也许)就是因为美国这个奖颁给陈院士等人了新闻才有博文对中药在全世界被认可的赞许的,然后陈又是院士,提那个奖和工程院有何不妥?而且并没有过多渲染的,为什么我们要把人家想的很势利眼?国内很多人一直并不认为莫言的作品是中文最好的,对他得诺贝尔奖也不见得有多少冠冕堂皇的指手画脚呀?2所说的张得功劳更大,其他所有中医人都该脸红的论断本就是一己之见,为何要信奉呐?做人太霸道了吧,自己认可的才行,不认可的获奖都是无效的偏颇的 ...... 而科网人居然喜欢这种论调 ---- 跟公网一样的喜欢蔑视权威嘲笑高位,大玩民粹主义 ---- 这样很危险,早晚会火烧自己的 这年头,挂拉着院士称号就跟公务员一样,单就‘吵架’来说是个弱势的符号。这些称号,在中国一点也不‘荣誉’了(至少掐架的时候,民粹主义很严重) ........ 4 ,再说一下两人的博文‘一个不让评论,一个评论不回复’,。首先得声明这是人家的自由,有人说应该封他们的博等等简直是无稽之谈。我觉得让评论不回复比不让评论更‘吊’!不让评论可能跟其他有关系,比如因为之前的什么事情不想被人身攻击 --- 然而这对读者没有什么大不敬,毕竟是科网博文有这个选项设置又不是黑客技术等等你评论之后就删除。而让评论但一个也不回复,反而让人猜不透你让人评论是啥意思,接近‘装 B’ ?。 另外关于一个让评论一个不让,要记得两人有很大的背景差别,一个是大众情人,一个是大众敌人似的。这个时候我们真做到不计前嫌,单独的分析这件事还是有难度的。 科网人,即使做不到改变乃至引领社会正气,还原事实客观真相,也不要被社会舆论牵着鼻子,搞意气用事,做政客们的炮灰。有些话要敢说但不能乱说,比如我先前就觉得科网人再跟着骂雷同志和衣局长没多大意思,我们要比公网人多一层思考不要看见高官情人就开骂,都装单纯装 13 很没劲。这个社会谩骂的声音已经不小了,而事实证明这些谩骂基本没有什么用,反而是大家骂骂都习惯了 --- 自己也不当回事了。比如饶李之争今天大家想想记得什么啦?我看多是说话要小心点,不要随便发博文。要么就是不要轻易得罪骂客?那么单从这点上说,我觉得还是言论宽松自由一点,没那么多官本位思想好一些。。。大家不能仅仅叶公好龙,自由公平的网络环境就在你我的选择.... 本文算是今天偶然想起这件事来了,具体的先前报道和评论我也不翻看了。偏见和短视可能存在,为避免出现什么不愉快,本博文设置不可评论。不希望大家赞同我的看法,相互尊重求同存异,谢谢阅读 ------ 补: 7号早上根据戴老师的博文才注意到李先生最近也发博文了。特别声明:写上面的博文的时候,我以为饶李之争已经过去了,后续的大部分博文我都没有看到。我仅仅关注过早期的几篇,后期延伸乃至乱扯根本没看到。希望这篇博文没有站队嫌疑
个人分类: 时政评论|2359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我的博文反对意见的回应
热度 7 JRoy 2012-11-28 07:37
人怕出名猪怕壮,名人是非多阿, 俺明显是变壮了。。 。嘎嘎嘎,俺一篇博文《 支持雷政富同志》 引起了科网两个博主的直面回应。俺最近蛮消停的,文章出于关键期,而恰好昨个又被安排去接待下国内来的25个(副)校长(中西部千所高校校长研修计划)(就是过去扯扯淡,明天还要去欢送)。所以很少读科网上的博文,一个好友偏偏跟俺报道这事,而且把两个连接发给俺。 说过的话是要负责的,虽然我并没有强迫让大家去接受我的意见。 俺在博文下面给人的回复里面说的很清楚【 吴飞鹏 2012-11-27 00:11 这个说法,我很支持!很酷! 博主回复(2012-11-27 01:42):吴老师支持,荣幸。对于这个人俺绝没有袒护乃至真的支持其行为之意(题目稍微煞眼了点),要把人家当人看而已,受不了媒体的狂轰乱炸啦。。。】 但是出于礼貌,对他们的关注表示thanks, 俺还是要简单回应几句的。【不为争议,正如我说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我们完全没必要因为别人的一点屁事搞得我们不愉快 --- 这恰是我那篇的博文初衷。被别人牵着走的看似民间力量的‘反腐’至少一个迷魂药,一点成效也不会没有,甚至更糟官罚制度更严重,因为以后谁能掌握舆论谁就为所欲为了!】 首先是肖重发先生的博文 -------------------- 据说是科学网第一帅哥的李天成同学又耍帅了,居然要 支持雷政富同志 。 支持雷书记啥?(被)玩女人?包工程给弟弟? 其实帅哥表达的意思是说:在女人和金钱方面,雷同学都是小角色,凭什么就雷书记被抓了?! 这个逻辑显然是不通的,虽然事实上在情感上会引起很大一部分人的共鸣。 这里只说女人这档子事吧,雷书记是党员,而且是书记,相当于国外的政务官。一般来说,这种事如果不影响大家的观感大概没事,比如法国那个世行行长,比如意大利那个总理。否则的话,肯定只有鞠躬下台一条路了。尤其是在东方国家,性是最大的忌讳也是最大的杀伤武器。 如果雷同学仅仅是事务官的话,比如台湾的文官,大概不算个事,至多是来个行政处分。但大概是不太可能撤职的。 -------------------- The mentioned 逻辑 is not mine, please read my article carefully...... 然后是另一篇更尖锐的:(稍微有点长,有那必要吗?一句话:不支持就是了嘛,我劝大家省省心别跟着去骂大街,若是你不满意你就接着上街呗。另外,很多人对字眼里的零智商和无知敏感,我不知啥原因。若你对这事想得很清楚,那么你就去干,你明显不是无知和零智商的。俺的博文也没有说大家/民众是零智商和无知吧? 零智商/无知 的 民众 = 民众就是无知/零智商? 哎....) -------------------- 下面是 李天成 的大作,支持雷政富 同志。 紫红色是俺的回复。 支持雷政富同志 by 李天成 首先,俺不代表任何利益。我不怕炮口,也不怕吐沫。说实话,我看见他那长相都想吐。但是看着零智商的民众再被当作炮灰利用了,实在于心难忍。(再注:俺说的零智商只表示不用脑子想问题的) 雷政富的问题,远远不是淫官的问题。要说淫,就他那个级别甚至更上的他根本排不上名次,甚至可以说是好学生。除了他政绩不谈,单看这件事: 1,视频女主角是利诱和有预谋的,所以这一点最为重要的定性:雷政富是个受害者,而且是个私事 --- 至少说明他没有主动拿着国家资源去找寻,去挥霍(别的事咱不说,就说这一条)。单从一个人来说:男女平等,他是一个受害者而已。但从人性上来说:被一个美女引诱能不能守得住诱惑,那是一个人自己情操和道德的事情 答:看来您对官场并不了解,可能不知道有“性行贿”这个事儿。一个十八岁的小姑娘,通过承包商认识,崇拜雷政富愿意以身相许,多么美好的爱情故事呀!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这个世界就game over了。在官场,这种性行贿是贿赂的普遍一种,这不是单纯的出轨。您以为雷冠希傻么,在官场这么多年这个都不明白,一个十八岁的小姑娘跟他上床而无所图,还是有中间人认识的。如果您看过赖昌星的案子可能会更了解一点,当年赖昌星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在第一次交往就能够抓住人的喜好弱点,曾经专门到外地选美女。按照您的逻辑,估计有些人会喊冤枉哦 。 2,怎么地都算不上法律问题! 他重婚吗?他诱拐了吗?他强奸了吗?...... 唯一能挂上钩的就是按照党员的规范:他这也不算是情人和二奶啊! 顶多一夜情,但是一夜情有定义不可以吗?更何况他是被引诱的.... 答:部分参考第一条,顶多一夜情?按照您的说法,许迈永死的太tmd冤枉了。按照您的说法,以后所有的官员可以放开的去接受性行贿好了。笑话! 而且这个录像仅仅是揭示他的作风问题,有接受性行贿嫌疑,同时和性行贿方面闹翻。最终定罪,要通过此事件查出其他的一系列问题。再说,现在还没有定罪,最终要根据查出的问题来定。您能不能多看看纪许光最初的报道。这个行贿的人是为了争夺项目,雷把自己的弟弟搞成了亿万富翁,也在举报之列。这是一系列的举报,明白么?! 3,事后(若干久),雷向王立军主动投案自首了,反过来了威胁那个女的威胁者 -- 这个是滥用职权,违法 -- 但是主要责任在王身上,是王抓的人, 王定的罪。另外这个和其胞弟摘标工程一样,与其说他个人的问题,不如说我们制度的问题 --- 有这些特权的就他一个人吗? 答:请问,您怎么知道是自首? 王为什么这么爽快帮他,这其中的猫腻不查怎么知道呢?!不如说制度问题?!难道制度有问题就是他开脱的理由?!找您这个理由那太棒了!真应该给您普及一下什么是权贵资本主义。 “有这些特权的就他一个人吗?” 这句话真是点睛之笔呀,我得给您放大一点。这就好像说一个杀人犯被判了死刑,给自己辩护的理由就是“又不是只有我杀过人,你们要把所有杀人犯判死刑才行”。官员受贿不用双规了呀,又不是只有他自己受贿。我已经被您了逻辑雷的外焦里嫩。 4,这个事件最大的动力是他涉及的人物 --- 这才是这件事得以无限制传播的后台。无知的民众就不要再被一撮人摇摆着跟着拍砖了,这事在那些圈子里面太不算事了 -- 太弱小了,甚至有点委屈。 我们被别人吊着胃口,大骂无耻的上床,淫荡 ---- 这就说明我们干净了吗?这就说明他们干净了吗? 答:您的逻辑再一次征服了我,真想烧一柱香拜一拜。你凭什么说民众是无知的?雷冠希淫荡不淫荡和证明“ 这就说明我们干净了吗? ” 有什么关系。这又不是搞选举,抹黑了对方选票就跑这边来了。这是个神码天雷滚滚的逻辑呀!!!这种逻辑出现在科学网上,我X,再一次被雷的外焦里嫩皮酥脆。 Ps: 5,我们当前仍有强烈的全民政治冲动,殊不知文明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是人权,法律和民主。这件事媒体带领, 全民审判 。 然后高层表示震怒,借刀杀人,大快民心,吾皇英明! 楼下17楼说的有理,支持不对,应该同情:同情他现在已经不被人们当作一个人看待了。他就是哑巴吃黄连有口说不出来啊,这年头逮着谁是谁吧。 在这个国家每个人先过的有个人样再说别的吧 答,什么东西都能往人权上扯,你太牛逼了! -------------------- 1 2. Why will you define this as “性行贿” ? what is your evidence? 3, I have made it very clear that what I talked about in the article is only related to his 视频 【 单看这件事 】 : 您怎么知道是自首? ---- why not read more material carefully before you speak? 4, 你凭什么说民众是无知的? ----- Why did U say this? 科网上一直有个戒律就是不要【对号上座】 5, 什么东西都能往人权上扯 ----- Can't I ? shouldn't we?
个人分类: About me|1760 次阅读|13 个评论
中科院博士生被捅后的应急处置:陈安,你怎么看?
热度 4 陈龙珠 2012-11-27 13:49
陈龙珠sh : 中科院博士生夜归路上逆向骑车发生碰撞被捅伤后,应急处置过程也欠妥当:先拨打110求救将更为迅速,而不应该是电话叫来同学进行救护 陈安,你怎么看? 【 百度 】110 是中国报警电话号码,除负责受理刑事、治安案件外,还接受群众突遇的、个人无力解决的紧急危难求助等。
个人分类: 社会思考|3283 次阅读|7 个评论
中科院博士生被捅悲剧 源自逆行骑车?
热度 10 陈龙珠 2012-11-27 08:11
陈龙珠 sh :【在中国的大学校园里,学生们逆行骑车、在机动车道上骑车,随处可见。但校外是现实的社会,路上逆行骑车难说不招来人祸】 中科院博士生夜归路上被捅伤 _ 北京新闻 · 社会 _ 新京报电子报 http://t.cn/zjGnEwJ 【报摘】记者 探访- 返回公寓楼学生爱逆行:昨日中午,保福寺桥南的中关村东路东侧的自行车车道上,仍留有大片暗红血迹。在距血迹10米处一道路拐角处,即通向中科院的学生宿舍“青年公寓”。小张等博士生的多个实验室在保福寺桥桥北一带,距离公寓超过500米。记者观察,多位学生骑自行车返回公寓时,都是沿着中关村东路东侧自行车道逆行。一名逆行同学称,“实验室距离公寓比较近,往往选择骑车或步行,由于公寓在东侧,如果骑自行车,逆行可缩短好几百米路程。” 记者看到,从保福寺桥附近返回公寓楼时,如果沿中关村东路西侧自行车道顺行,需骑行约400多米,然后折回到马路东侧,再返回约200多米距离,方能到达公寓。整个往返过程比逆行长500米。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4900 次阅读|2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3: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