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对待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同样的事不同的人做评价不一样
热度 3 lin602 2015-1-12 09:08
钱不多的生意人开辆普通的车,被说成没有实力。大老板开普通的车,说他是不张扬。即使车的牌号与价格一样的。 钱不多的人到大排档吃饭被说成是穷,没有实力。有钱有权人到普通饭店吃普通的饭,是他们没有架子,体恤及体验普通人的生活。 鲁迅说出来的骂人的话与普通人说出来同样的话,评价是不一样的。毛泽东还写出‘不要放屁’的词,而普通人说这话是‘满口脏话,没有教养’。 普通的人不修边幅,被说成是没有教养。名人不修边幅穿着随便是一种雅。 看了‘毛泽东传’这本书,其中毛泽东在1967年左右接见国外领导人时说有这样一段话:在井冈山被整的时期,每天除了吃饭、睡觉、拉屎就是看书,别说人,鬼都没有上门的。(大概意思,这本书还在我家书架上)。 有时候想想人也是挺有意思的。 请大家不要与近期任何事件相关联。
2403 次阅读|7 个评论
究竟应该如何认识与对待中国“院士老龄化”严重的问题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3-2-21 12:02
究竟应该如何认识与对待 中国“院士老龄化”严重的问题 2月 13 日,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教授 李侠 在科学网发表题为《中国科学精英老龄化太严重!》的博文,引发学者和网友热议。 根据“两院”网站的数据统计, 现任“两院”院士年龄主要集中在 70 — 89 岁之间,而 40 — 49 岁年龄段的院士比例非常低。年龄在 70 — 79 岁间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占全部 709 名院士的四成以上,而中国工程院 765 名在职院士的平均年龄就高达 74.3 岁。 认为, 以“两院”院士为代表的中国科学界最高精英“老龄化太严重” 。 以题为《 为何中国“院士老龄化”严重 ? 》发表文章, 解析“院士老龄化”背后的“三大隐情” 新华网上海 2 月 16 日 报道,认为: 博文不禁让人们对科学家最佳科研年龄和中国科学未来发展产生疑问: “两院”院士,究竟是荣誉光环还是资源高地? 隐情一:年龄门槛与工作峰值 长期从事科学史研究的李侠早先在分析 1500 — 1950 年有重大发现的科学家学术成就后得出这样的结论: 随着时代发展,科学家发表学术著作的年龄在逐渐提前,年轻化趋势在加强 。 据李侠统计, 16 世纪科学家发表重要学术著作的平均年龄是 50.1 岁,而 20 世纪上半叶已降到了 34.9 岁,相当于提前了 15 年。李侠据此推测 21 世纪和 22 世纪科学家发表著作的平均年龄应为 32.73 岁和 30.06 岁。 李侠认为: 38 — 45 岁是一位科学家最具创造力的工作峰值年龄段。 过了这一年龄段,科研能力就会逐渐衰减。 70 岁之后就很难说有什么创造力了。 “任何人,包括科学精英, 70 岁是一道门槛:思维活跃程度的临界点。” 。 但中国目前的“两院”院士中,处在 38 岁— 45 岁工作峰值年龄段的院士比例很低,绝大部分院士年龄都在 45 周岁以上。现年 43 岁的潘建伟和现年 45 岁的邓中翰分别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最年轻的院士。而这两位最年轻的院士也都已经接近或处于工作峰值年龄段的最大临界值了。 隐情二:历史原因还是机制问题? 对于目前“两院院士”年龄整体偏大的问题,中国科技大学教师赵明认为: 中国特定的历史原因和人均寿命的延长,是目前“两院院士”年龄偏大的主要原因 。 “ 1955 年评选一次院士后就停止了,直到 25 年后的 1980 年,才进行改革开放后第一次院士评选,当时那次院士评选的人数是历史之最,共 283 名,占现在院士总数的三分之一强。时隔 10 年后的 1991 年又进行一次院士选举,人数也超过 200 名。”。 赵明表示,这两次入选的院士经过二三十年的岁月,大部分已到了耄耋之年,再加上人的寿命普遍延长,因此导致院士的严重老龄化。 在 李侠 看来, 院士老龄化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是中国科学界普遍存在的论资排辈的传统,导致青年学者迟迟不能出头 ;另一方面是 行政的干预,“科技共同体远没有想象的那样自治,因此,不具有免疫力。” “mi 48201 ”等网友说:“院士应该只是荣誉称号,但在中国附加了太多的东西。应该按现时的学术来进行评价和进行资源分配,而不是按帽子。” 隐情三:荣誉和资源的厘清 无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还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院士”都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和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 院士的增选每两年进行一次,院士候选人需参加差额、无记名投票,每次的名额不超过 60 人。 近年来,围绕院士引发了种种风波,从很多研究机构、大学不惜重金挖院士到利用不正当手段帮助“竞选”院士,不一而足。 早在 2009 年,中科院在当年增选院士时就发表声明称,院士称号既是荣誉更是责任。当选为院士,只是对院士本人以往科研工作获得成就和实际贡献的一种认可,呼吁勿将院士和学术权威画等号,并强调不应把院士当成捞取更多利益的“资源”。 网友“王辉”说:“中国院士的年龄大小本来不是一个问题,而是做到 如何像美国科学院院士那样仅仅是学术荣誉,而没有太多的附带利益和权力。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年龄大小就不是一个问题 。但中国的院士掌握了太多的权力,院士们可以直接影响国家科技资源的分配和科技发展的方向。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院士的年龄就是一个问题。” 赵明说:“我国的院士被赋予太多的光环从而导致权力过大。院士称号就是一个荣誉,而不是职位。在科学真理面前,没有权威,应人人平等。” 还有不少网友认为,如果院士称号是荣誉性的,那么终身享有并无问题;但 如果院士称号能够左右研究方向、课题选择和资金投入,那么对院士就应设计一个退出机制 。 李侠提出,未来 (科学界) 的改革方向应该是加大 45 — 65 岁之间精英的比例,配合科学家工作峰值的年龄分布。 “科学不是怀旧的城堡,科学是一项需要未来的事业。” 究竟应如何看所谓“ 中国科学精英老龄化太严重! ” 以上论点认为 ; 在我国,院士年龄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是因为院士不只是学术荣誉称号,还与相关的利益挂钩。 当选院士后,院士有着特殊的学术权力,这制造了学术的不平等竞争,既影 响学术创新,也导致学术风气不正,学术评价时不看能力,而看身份和资历,导 致论资排辈盛行。 如果院士只是荣誉称号,当选院士不享有相应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和学术待遇,尤其是学术待遇,年龄根本不是什么问题。去利益化,就是去除权力,让院士成为一种学术成就与荣誉的象征,可以终身制,但在学术资源和利益的占有、分配上没有额外的特权。 这种利益挂钩,也是近年来院士评审、管理遭遇社会诟病之处,由于当选院士,不但是个人的荣誉,影响到自身的利益,还关系到院士所在机构的荣誉,以及未来获得的课题,在学术评审中的话语权,因此,在院士评审中,出现“公关”、“跑要”等不正常现象;或许,这才是院士“老龄化”的本质原因。 对此,“两院”曾反复强调院士是学术荣誉,提醒院士避免参加各种与自己专业无关的评审、鉴定、咨询等活动。科学院还曾要求新当选院士现场集中公开签署承诺书 , 对履行院士职责、严格自律做出公开郑重承诺。但是,院士利益化的问题,显然很难通过院士自律解决。 在目前的院士评审、管理制度之下,要解决院士“老龄化”的问题,有必要推进院士去利益化的改革。就是因为学术利益源于院士在各种学术活动、评审、评奖中拥有的权力。去利益化,就是去除权力,让院士成为一种学术成就与荣誉的象征,可以终身制,但在学术资源和利益的占有、分配上没有额外的特权。 只有让院士回归学术荣誉,与各种利益脱钩,才能让院士称号发挥其激励学术创新的作用,而不是适得其反。这不但让“两院”成为真正的学术共同体,也会带动我国学术管理、评价制度的整体改革 在此,似乎: 院士的年龄高,就是院士制度弊端的具体表现。 而所谓 “院士利益化”就是 院士制度 弊端的“根源”。 其实,这种看法很是偏颇,并会引导到错误的解决方向。 首先,院士的年龄高,并不是院士制度弊端的具体表现。 所谓“院士”应是在某个学术领域具有国际先进甚至领先的高水平的成就、知识和能力。 这就必然需要多年的学习、积累、展现、考验,就不是低龄所能做到。 当然,只要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年龄愈小愈好。 但是,只要在某个学术领域成就、知识和能力达到应有的高水平,并能保持,就应有终身制,也不应因为年龄高而否定或取消。 因此,一定的高龄是必然的。 并不能认为就是院士制度弊端的具体表现。 而在不同年龄段院士人数的比例,只能由各时期所需院士的总数和各年龄段能具有相应水平的人数自然决定。如果发现比例不当,就应具体分析原因,针对性地解决,没有理由把它归结为 院士制度。 再则,什么是所谓 “院士利益化”?! 那么,究竟是什么“利益”呢? 是一定的工资、待遇吗? 按照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由 他、她们的水平和贡献,给以适当的优厚待遇当然是恰当且必要的。 是“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吗? 这怎能把它看成是他、她们的“利益”呢? 应该说是他、她们的职责和义务啊! 院士既是在某个学术领域具有高水平成就、知识和能力,除非他、她们身体不好,而不能参加,就应欢迎他、她们多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学术活动,充分发挥他、她们的作用。 为什么要限制院士参与 评审、鉴定、咨询等活动? 为什么要让 院士只能成为只是一种学术成就与荣誉的象征? 问题在于:院士有所谓“特殊的权利”! 是什么“特殊的权利”呢? 似乎是所谓“ 获得课题和在学术评审中的话语权 ”。 但是,关键还在于: 为什么只有院士才能,且一定能, 获得课题? 难道是只有院士才在学术评审中的话语权吗?似乎没有这种规定吧! 能否 获得课题?不应由其职务或职称决定,而只应由该课题的重要性、可行 性、创新性、实用性、先进性等因素决定! 怎能 只有院士才能,且一定能, 获得课题? 这就在于:评审工作的原则性和公正性。 必须由负责评审的单位严格掌握,与院士制度本身无关。 学术评审究竟应由什么决定? 院士以其在学术领域的高水平,当然,会,也应,被邀请参与评审,在评审中当然有话语权。 但是,评审的决定,决不能只以院士的意见为准。 而只能是看有关意见是否符合该问题的客观特性和运动规律?是否科学?是否正确、恰当? 谁也不能有以不 正确、不恰当的意见作为评审决定的 “特殊权利”。 而这只能 由负责评审的单位严格掌握,也与院士制度本身无关。 其实,只要包括院士在内的一切职务、职称的评审,都能按原则, 由负责评审的单位严格掌握,也就不会出现在院士评审中,出现“公关”、“跑要”等不正常现象。
个人分类: 其它|2702 次阅读|0 个评论
什麼是“冷战”?如何认识?对待?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2-12-10 12:15
什麼是“冷战”?如何认识?对待? 冷战是上世纪的一个特殊历史阶段。那时,美,苏及两大阵营全面军事、政治对峙,以及双方经济上的几乎相互隔绝。 冷战的结束,铲除了那一时期特有国际政治思维的基础,那时的思想和学说不可能原封不动搬到今天。 冷战早已结束,但“冷战思维”这个过时的概念却常被很多人提及。 中美学者就常常互相指责对方国家有冷战思维。今天,说对方有冷战思维,更像是把它当成论辩工具,给对方戴一顶帽子。 冷战虽早已结束,但国家竞争并没有消失,冷战的回忆挥之不去,对中美会发生新冷战的担心在一些人那里真实存在。 很多国家都有在国际战略格局变动中维护国家利益的紧迫感。安全竞争活跃在全球,互不信任和防范的情绪在世界和地区主要力量之间蔓延。 美国作为全球最强大的国家,对霸权的追求,就在安全感方面也最特殊地贪婪。美国对他国的“防范”常常是“进攻性”的,甚至将防范公开升级为遏制,这已是冷战后国际政治难以在战略层面稳定下来的深层次原因。 中美关系密切,很难进入冷战,美苏的历史在中美之间重复,更多只能是想象。 但是,中美因维护各自国家利益而出现紧张甚至对抗,却不能完全避免。 有人说中美如果互相视对方为敌人,那么它们就是敌人,后一种战略危险同前一种合成了中美都应努力避免的关键。 然而防人之心不可无,这是中国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底线,也是中国社会认识、评估复杂世界的思维底线。原因是中国不可能大度到不对西方的“进攻”做任何设防,或妄自菲薄中国的实力不够,而放弃国家间的防范。如果那样,就只会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 美国和西方对中国的防范是否走过了头,变成对华军事及政治遏制了呢?至少这样的苗头是清晰的。这不是说美国和它的盟友们已经坐下来闭门开会,合谋遏制中国。它们的很多对华遏制行动就是它们不喜欢中国崛起的自然反应,这些行为发自内心,官民都有,并且逐渐连成片,拥有了一定的计划性 , 并在行动中明显地表现出来了。 中国对美国及西方的防范,与它们的“进攻性防范” 根本不同,是完全防守性的,是真防范。我们仅仅是保卫自己的领土、主权、和平崛起的权利,确保我国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受到军事攻击,领土、主权不受任何侵犯,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受到违反现有规则的破坏和打压,如果西方不接受中国这种低限度的防范,为此强化对中国的遏制,那么后果只能由中西双方甚至全人类共同承担。 中国内部也出现一些对中国“冷战思维”的自我指责,这种声音可以看成西方批评中国声音的内化。中西的冷战思维都难以为继,但中国对美国和西方的防范不应在内外批评声中动摇。 中国也有一些“知识精英”完全不切当今世界的实际,宣扬所谓“普世利益”、“世界大同”,这些过于理想化的口号,就只能麻痹中国公众。 中国可以有一部分天真的人,但整个国家决不能天真,社会舆论也应能在整体上推动公众的不断成熟。我们不是可以跟着大国跑的小民族,我们带来的竞争越来越对世界和平的格局具有塑造力。 我们深陷国家之间相互猜忌的顽固传统中。改变不了的东西就坦然接受它,我们的现实主义和克制精神会确保我们既不懦弱,也不做挑衅者。
34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以毒攻毒”治癌新药:口服砒霜》后一评
热度 2 xyysh2008 2012-5-14 19:29
读《“以毒攻毒”治癌新药:口服砒霜》后一评 严少华 2012-5-14 刚读到 徐向田老师 转载的 《“以毒攻毒”治癌新药:口服砒霜》 一文,写下如下评述: 非常赞成香港大学及玛丽医院的专家对待“以毒攻毒”的态度! 即进行科学、全面、长期的研究后,才对“口服砒霜”进行科学评价,并要将动物毒理实验的成果,进行临床试验,观察很长一段时间后,确定无副作用,或者有副作用但可控,或者副作用很大但救命急需时可用,才可真正用于临床上!——这才是科学对待祖国医药宝库的正确的态度! 而不是象 CCTV4 “中华医药”栏目 播出的一个节目 -- 湖北“麝火排毒”——铅汞砷三毒到齐 ,什么都没有搞清楚就用于临床,将病人直接当作“小白鼠”!哪怕他是十八代祖传秘方,二十八代祖传秘方都不行!
个人分类: 中医|3283 次阅读|13 个评论
如何看待别人的评价?
热度 1 zhaopei 2010-12-24 14:52
如何看待别人的评价? 近日单位岗位评选,高低分档,利害相关,私衷难免义愤,各自都有不平。认真填表,描绘“别人眼里的自己”的闲暇,忽又想起旧日遭遇的两桩评价,褒贬各一,印象深刻: “贬”是爷爷给的。大学节假日回老家,偶尔碰上农忙,装模作样也要下田帮工;却说那一次扶犁不慎,陇走之字,老爷子勃然大怒,“上学,上学,念了十几年的书,犁都扶不正,有个啥用!” “褒”是高中语文老师给的。她总让我想起魏巍笔下的蔡芸芝先生,其夫时为媒体公司老板;某一日街上偶遇两人,老师盛赞我道:“这孩子不错,很懂事!” 岁月悠然,青丝白鬓,这一褒一贬时有泛上心头,提醒着我既要尊重和理解“别人眼里的自己”,也要坚持与呵护“自己心里的自己”。
个人分类: 大千世界|34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公平对待
wanghongcai 2009-3-18 15:33
我今天从美国回来,一路顺利。平安达到北京,到北京后烦恼就来了。 我第一个感到难过的是这里的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如问从芝加哥来的行李在哪里提取?一个负责转送带服务的小伙子带吭不带理地说在前面。没办法只好自己去找。 我自己找到了芝加哥航班提取行李的地方,我为了确认一下,问这里的负责的小伙子这里是否是芝加哥航班提取行李的地方,小伙子告诉我说这里是纽约的,我刚想走,旁边的旅客说他们飞机上告诉我们是这里呀!是啊,我因为不敢确定才问的,问两家都没有一个肯定的。这是显示牌上出现了芝加哥航班的字样,我总算放心了。 我因为要转国内航班,所以我就忙着找我的订票记录,这时一个小伙子过来了,很热情,问我是几个人,我说一个人,他说过来这里托运行李吧。我说我得找出我的凭证。他说我查一下就知道了。我还挺感谢他的。奇怪的是,在查的时候他又不从我的证件或姓名查起,而是问我是几点的,这时我那里记得清楚。他从电脑上显示出许多航班来。我说我只记得是 19 点多的,具体是 19 : 20 还是 19 : 40 不太清楚了,所以才找自己的凭证的。我建议他用我的证件查。很显然,证件号码一输入结果就出来了。 接着就是托运行李。他说我是国内航班只能托运 20 公斤 。我说不对,我说我是国际的,按照规定是两件行李,每件都是 23 公斤 。他说我的是国内机票,只能 20 公斤 。我说那不对,我来的时候就是要做国内航班,也是允许我带两件行李的。他说不行,说我的不是连票。我说不可能连票,因为国际机票是大使馆买的,大使馆不可能给我把国内航班机票给我买的,这是必须我自己买的。所以这个不能强求我。他死说活说就是 20 公斤 。我看不行,我就说告诉我你们的领导在哪里,我去找去,因为这是规矩。他很不情愿地说规矩都变了。我说我不让你为难,你告诉我你们领导,我去找去。 这个时候,他看榨不出油水来,很不情愿地说,我告诉你了,记住了,规矩都变了。我看他态度开始不怎么强硬了,似有放行的意思,但还不干脆,于是我就说规矩不是说谁想变就变的,我是国际的就是允许带两件的,因为我的时间长,东西不可能带非常少。所以我还是坚持去找领导。这时他才说把你的国际机票给我看看,我说给你看看,就把登机牌给他看,他也看不懂,我指点着给他看是从芝加哥来的。他这个时候终于说:算了算了,这次让你过去了,记住下次就不行了,规矩都变了。就这这么僵持了半天时间最终还是让我过去了。 我心里明白,这种人是吃生米的,看你胆怯的话就把你懵了。因为我有在厦门托运行李的经验,所以我坚持要找他们领导,他才这样很不情愿地放行。看来这是燕过拔毛的地方,我没让他拔成。看他的样子绝对不是不知道这个规则,而是利用这个机会寻租。如果这个时候我一显得底气不足,要求他的话,肯定我又得交钱了,这个钱究竟是最后落到谁手里可就说不清楚了。我这样才明白了为什么这么热情,看来人真的无利不起早啊。 我本来要在这里打印电子机票的,这么一嚼情,我也没兴致了。我就找他们的服务处。因为我是转机过来的,没从外面过来,所以找不到他们的服务处。赶紧去问讯处,问讯处的小姐还不错,告诉我里面有国航的服务处。 我到了这里一问,这里的小姐和几个男子很不耐烦地说在外边打印,在里面不能打印。我告诉他们我是转机来的,已经通过安检,不好再出去了。他们就说对方也可以打印。我一想也只能这么着了,因为再出去一趟很麻烦的,如果到厦门仍然不给打印电子票的我就只好投诉了。我想厦门的服务态度比北京的好,也许不会遇到这些麻烦呢! 这一丁点小事搞得你很不舒服。作为中国人我真的从内心产生一种悲哀感,是啊,当老百姓真的不容易,什么事情都受刁难,即使有明确规定的东西你如果不知情的话也不会给你按规定对待你的。这说明同样的制度对待不同人是不同的。为什么老百姓感到纷纷不平,我想这也许就是根本原因。因为一个制度从制定时也不可能就是出于恶意的,也是不可能什么情况都估计到的,这样就把自由裁量权给了执行制度的人,而这些道德素质差的话就变成自己寻租营利的手段。而制度设计的时候又不考虑如何避免这种权力滥用,似乎被任用的人都是什么道德上靠得住的人。 在此我对所谓的国营的东西最不信任,因为他们以国家的名义具有垄断权,他们可以不顾名义,肆意妄为。我好久不坐国航了,这一次坐国航的经历告诉以后一定要慎重,决不能轻易坐国航的飞机。 与美国对比起来,我们的物质建设确实不比美国差什么,尤其是在大都市,甚至外表还显得华丽,但是就是这些内在的东西就差距太远了。如果有很好的物质条件,你都没有心情享受,你说要这些物质条件有什么用。在中国我最讨厌的地方之一就是北京,因为这里的衙门气息最重,各行各业都是如此。这是真的感觉作为中国人这是一件很不幸的事情。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4344 次阅读|3 个评论
hefengtong 2009-2-9 22:18
个人分类: 故言旧语|2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1: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