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未来产业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国社会与国际社会
热度 2 benlion 2015-6-12 08:28
对传统与西方的冲突观点,源自于固步自封的不发展*,而官方与民间的彼此对立,缘由在功名利禄的追逐。在学术界,国际社会是平面世界,从一般教员到教授、院士到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待遇和地位上差距不是很大,在学术交流上也没有太大的隔篱,国际学术界是最接近大众和平民的社会。 近现代科学和工业,也一直存在相互关系的纽带和彼此促进过程,不仅对自然探索和考察社会,而且,也研究器物的工艺和文献资源的考证;因而,能够在先期的其它文明基础上,发展出了近现代文明,从而,形成了地缘文化圈。 中东以古代波斯(尼罗河、两河流域到印度河)为中心地带,形成阿拉伯-北非、土耳其-中亚和印度-东南亚文化圈,其中,古代以色列到希腊-罗马,产生了基督教文化,古代尼泊尔到中国的楚汉,形成了儒释道文化。 中国中原-渤海湾和长江流域-东南海岸,向东北、西北和西南形成内聚模式,欧洲英伦-北海和查理曼-中欧,向北欧、南欧-南美和东欧-俄国形成辐射模式。北冰洋、北大西洋到北太平洋和印度洋到南大西洋等,构成海洋的贸易路径。北美-澳洲和东亚,构成北太平洋的文明模式 – 工业科学与影视艺术发展。 经历机械、电气和电子、IT产业的发展,而后,进入了生物医药和工业的时期,美国生物产业集群区,位于东海岸 - 波士顿、华盛顿和北卡罗来纳和西海岸 - 旧金山和圣迭戈。东亚面向北太平洋的海洋和中国西南的生物资源,可以向未来的生物产业发展。 中国古代有书院的学者传统和古镇的工艺传统,美国的研究型大学和工业化模式源于德国,康德是工业精神的灵魂,而工业设计起因于法国的新艺术运动,从科学家到企业家,形成现代化工业的发展路径。 学者常讲道,商人只言商。企业家,既不同于商人,也不同于学者,从学者到商人很难,从商业转换不到工业。企业属于学术与商业的中间区段,创新型社会,就是建立适合于科学家和企业家成长与发展的环境。 注*、中国文化现象,如,SB6.0会议的风筝图案设计( http://sb6.biobricks.org/ )。 - (2011年-2015年网络日记)-
个人分类: 创新创业|2020 次阅读|6 个评论
科学与产业发展的创新机制
热度 1 benlion 2012-12-12 00:17
1996 年在北京组织国际会议阐述生物系统理论和系统生物工程, 1999 年在德国建立 biosystem network 网站的定义包含理论和实验、计算与工程方法的生物系统研究几方面, 2003 年国际学术界概念共识形成,但我主攻方向是系统遗传学的细胞发生系统动力学( 1999 年 -2002 年)。 在系统生物学, systematic 方法最早是 C. Nuslein-Volhard 的实验方法, G. Church 的芯片技术和蛋白质相互作用, 2001 年之后 Ideker 和 Hood 论述 systematic 数据测量等,在 9 月国际系统医学会议 *Rudi Balling 的报告是“ Systems Approaches to Parkinson ’ s Disease ”( Luxembourg Centre for Systems Biomedicine ) - “ Systems Approaches ”方法、“ systematic ”实验, Tomita 和 Kitano 开始于 e-cell 课题组是计算机 simulation 方法,生物系统是研究对象可以是一条信号传导路径或是代谢反应链等,比如,代谢系统论( theory )、分子动力学的超循环论等,可以有各种学派;但是,国际上主要研究机构,即使以不同的语言描述和方式表达,依然是理论(如数学)和实验、计算方法与生物系统等几个部件构成的概念。 2 年考察整个系统生物学发展历史,感慨 2 点: 1 )假如我能够有 Kitano ( 2000 年我邀请 e-cel 组的 Tomita 参加 2001 年北京会议)那样的日本 JST 支持,假如我有 Hood ( 1996 年我因转基因会议通信)那样的微软支持,那在 90 年代、 2001 年和 2009 年三次我尝试在中国开展国际最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对中国科技的影响或学术成就将会是如何? 2 )假如我是西方科学家在西方又会是如何 - 这一点可以得出结论 - 因没有 80 年代中国的系统科学热与中医药现代化探讨,也没有 90 年代国际传入中关村的生物(如转基因)技术和生物信息技术的交汇点,而且,事实上自 1996 年至 1999 年国际都没有反应,到 2003 年才形成概念共识 - 可见证于 Kitano 、 Hood 和 Kool 等在 2002 年之前与之后概念的改变。 结论 – 如何才能在中国建立科学与产业(同样至今主流兴趣依然是国际专利到期的技术和现成产品的生产线规模化制造)发展的创新机制? * 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6952-612114.html )。
个人分类: 体制|3144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7: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