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PPT。视听同步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让PPT灵动而又吸引眼球—巡课笔记之一
热度 64 tangchangjie 2012-12-12 09:25
让PPT灵动而又吸引眼球—巡课笔记之一
让PPT灵动而又吸引眼球—巡课笔记之一 (唐常杰) ( 说明: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学院的教学督导组已运行多年,笔者最近开始学做一些协调服务工作,与同事们交流了巡听课程的体会,整理出此系列博文,先在学院内,也在网络上,共享心得,征求好经验。) 教学 督导组的属性--传感器兼蜜蜂 教学督导组工作包括“督”和“导”两个方面: 督---以巡听课程为主要手段,跟踪主要教学环节,如教材、大纲、课件、讲课、实验 、考试等,并把感觉传递给主管部门,督导组就像教管部门的视听传感器。 导—发现教学环节中的优点,加以传播,对不足之处的个别交流,偶尔也有蜇 一下的微痛 ,主要还是借其他老师的经验来引导。在这层意义上,督导组好像是传播花粉的蜜蜂,发现香花,并为之交流。 督为基础,导为主流 教师们都是响鼓,不需重锤,只要公开表扬好的,他们就有小小压力,而对缺点的个别交流,他们就能感觉大大的压力。老师们也知道, 督导之目的,不是要想扣他们教学分,而是想为他们的教学加分。 我们的督导组由主管教学的院系领导和部分老教师组成,近20人,对200多门课程巡查听跟踪。在听课中,看到一些 老师做 PPT的好方法,不仅策划好,效果也好;但这些技巧还没有在学院内普传,因此,作为此系列的第一个蜜蜂,有同事建议这一篇先传播在听课中见到的和笔者实践过的PPT技巧。顺便说明,笔者最近期只听了30次课,占有资料还不够充分,难免挂一漏万,错漏之处,欢迎补正。 昨日黄花的黑板教案 三十多年前, 笔者读研时,教学实习是培养计划的必须环节。第一次走上讲台前,前辈先生们手把手教后生写教案,细节涉及到黑板的排版规划,例如,左边一列写提纲,不轻易擦除,使得全课大脉络清晰;中间作主要演绎区,右边写那些需要保留一段时间,稍后还要引用的结论,在教案上注明其在黑板上的生命周期… ;这些技术,一朝学会,终身受益,更重要的是,从导师那里,学到了“用心去治教”的人生态度。 如今,电子教案已经普及,黑板教案已成昨日黄花,即使偶尔也会有计划地用黑板补充演绎,仍建议在备课时,在PPT上记上黑板规划,可避免临时忙乱。 一个好的课件,除了内容处理得好(将在下篇讨论),在表现形式上有那些特点呢? 特点1 清晰悦目 好的PPT千姿百态,PPT的配色和装饰纯属个性化范畴,没有定式。但至少要保证在课堂最后一排也看得清楚。经验表明,用浅底色比较好。 深底色为什么不好 ? 蓝底白字或黑底白字的特点是 反射量较小而不炫目, 适合用在有背光的电脑屏幕和室外交通指示牌,在新的强光投影机下和珠光反射屏幕上效果尚可,在稍旧的投影机上效果则差,而我们的设备更新较慢,提倡勤俭节约,“新三年、 旧三年、修修补补又三年”。而深底色使得屏幕反射光量较小,不得不关顶灯或拉窗帘补偿,为获取足够光量,人眼会自动调大瞳孔且同时调整聚焦,好像在电压不足时候看一场黑白的“夜幕下的哈尔滨”,再加上做笔记,眼睛就比较疲劳,视力差者的感觉就更差了。此外,深底色难以万紫千红,例如蓝底上只能用白字黄字,如强用红绿字,效果不好,如图1所示。 图1 深底色的缺点 特点2 可控性好 好的教案常有个性化控制符号,以控制流程和速度。 例如:(1)当前页码和总页数,以控制速度;(2) 用 →→ 表示快进或略讲;(3)用 … … 表示后续同组页面;(4)在计划位置插入提问页,组织课堂交互,等等。有位教师说,过去偶尔忘记在课堂提问和组织交互,自从插入提问页面后,就不忘了,提问使得学生思维多一些,教师讲得轻松一些,效果更好一些。 特点3 视听同步,又有悬念 PPT的关注焦点与教师解释的声音应该同步。如果一页PPT上有15行字,老师在解释前三行时候, 学生已经看完了全部,学生就会把注意力转向书本,笔记或者手机。利用动画技术可以改善效果。巡课中,看到一些老师用激光笔和手势实现视觉焦点和声音的同步,教系统编程的Z h 老师和教面向对象编程的Y h 老师用鼠标笔迹画圈画线控制视角焦点,效果也不错;而教C语言的C l 老师与教离散数学C y 老师采用的标注框和假动画技术,比较简单巧妙,特造几个例子介绍他们的方法: 例1 带着悬念讲故事 图2内容为图灵奖得主E.F.Codd的学术故事。其中的(1)是普通页面,平凡而无悬念;复制为三份,借改色和标注框,改成(2)(3)(4)构成的假动画;一页讲一焦点,由于非焦点部分采用了那种“电脑上能看清,而投影后几乎不可见”的浅色。不会干扰听众注意力。既有悬念,又视听同步了。 (下面的组合图,可放大阅读,为适应旧投影机,牺牲了一些色彩)。 图2 用颜色实现隐藏与悬念,适合讲学术故事 例2 分而析之讲算法 ,图3中的(1)是把一张传统的关于一个算法的多知识焦点的页面,分解成(2)(3)(4)等页面,每页解 析 一个焦点,听众感觉就爽多了。什么是分析?这种“ 分而析之” 就是分析! 图3 分段突出,解释算法 例3 研而究之讲公式 图4的(1)是数据路课程中一个难点的传统页面,分解成(2)(3)(4)等页面,逐步考究: 图4 “研”磨难点而“究”之 一些老师在推导公式时,常在黑板上演算解释,比较费时,学生记笔记也较难,,用类似上图的分解过程较易理解;一个好的PPT,可以化解难点,课后还可作复习支撑。教师做PPT时多流汗,教学中就少费力了。 此法把大难点研磨成小难点,各个考究;什么是研究?这种“研而究之”也是一种研究! 例4 假动也能表演化 ,图5中演示了一个树结构的生长过程(类似地,可用于演绎过程)。 图5 一颗树结构的生长过程 “假动画+标注框”的优点 。 (1)简单易作- “大中取小,删全为缺” , 作图5的方法:先做好最完整第5子图,加上一两个标注框,复制成为连续的5份。在第5子图中把一些元素改成无色(或适当的浅色)就得到第4子图,第4子图删改为第3子图。以此类推。在“无色”和“适当的浅色”二者中,笔者更喜欢“适当的浅色”----即选择一种在电脑屏幕上能隐约看到,但投影屏幕上却看不到或不明显的颜色,(利用了投影机和电脑屏幕的显示效果差别)。 (2) 增量式更新,次年备课容易 假动画比软件内设的真动画更易维护,发现不足,改一个标注,增一个动作,比真动画容易。由于标注框中已经有了配音解释或提示(可能就是简单几个字,听众不一定懂,但讲者明白), 备、讲都易 。如改用 鼠标画圈的方法实现试听同步,备课时,在无标注页面上 构思鼠标画圈的位置和配音,要费时一些;而此法的 增量式 备课,一年比一年易,讲课效果会一年比一年好。 (3) 回卷容易 讲课或答疑中,常需要倒回几页重来一次,回卷时,假动画方式的PPT比正规动画来得快,容易控制回卷点和重放速度。 (4) 视听同步,不需激光笔 。因用浅色隐去了稍后页面中的焦点元素,新页面刚跳出时,新元素就吸引眼球,此外,标注框能部分代替激光笔和肢体语言,老师不需要拿着麦克风,在晃眼的投影灯光前跳来跳去;或许说一句:“请注意红色标注框”,就能引导听众关注的焦点。 (5)预见下一页,心中有数 。因为报告人在电脑上能隐约看到下一页的焦点内容,(但投影出来的屏幕上看不到),报告人知道下一页的将要将的焦点内容。就避免了“幻象讲解”----即在显示第N页时,凭记忆超前讲述了第N+1页的内容。等到下一页跳出来,在把自己吓一跳之后,沮丧地发现提前做了费力不讨好的事情。(真动画方式就有这样的缺点)。 (6)帮助避免照念PPT 。部分新教师初上讲台,一紧张,就照念PPT,“假动画+标注框” 有可能 帮助逐渐克服这一缺点。用一个俗例,为解释“二十四节气”,用一个标注框指向它,在标注框中写上七个字“春、雨、 惊、春、清、谷、天,...”,老师根据几个字可即兴讲几分钟;类似地,可用“应、表、会、传、网、链、物”解释网络的七层协议,既保持要点次序(有时次序非常重要),也避免了照念PPT,还不会跑题太远。 (7)兼容性好 ,对系统软件的各种版本的适应性强,而所谓的“真”动画,有时换个机器就不动了. (8)做成PDF也能动 , 而所谓的“真”动画,做成PDF就不动了。. ... ... 多个雕虫小技集成,也许就成了艺术 巡课所见,差的PPT,各有各自的差点,好的PPT,却有共同的特色。有老师巡课后调侃说,如能集百余位老师优点于一身, 一定是教学名师;如集百位老师缺点于一身,一定是很差劲的老师。有心且有幸的教师能通过前一方式成为名师;后一情况却不会出现,因常人总往高处走,愿积天下之优,而不愿仿天下之劣。 本文中说了动画、假动画、标注框,助控符号,这些都是些雕虫小技,几十个雕虫小技集成在一起,也许就成了艺术(看下两图中 白菜上的蚂蚱 );讲课的方法千条万绪,归根结底的第一句话,走上讲堂之前,一定要准备一个好的教案,没有电子教案,至少也要有传统教案。 老师,你准备好了吗? 系列博文 让PPT灵动而又吸引眼球—巡课笔记之一 课件内容之处理:思路、方法、深浅和详略 (原名《照念PPT陋习之分析与解决》)---巡课笔记之二 互动是课堂的活化剂和清新剂 ---巡课笔记之三 享受学习,享受实践---喜看学生“玩”电脑,----巡课笔记之四) 享受听课和享受讲课—巡课程笔记之五 享受听课和享受讲课—巡课程笔记之五 谁是“那位同学 ”---巡课笔记之六 多样化的的平时考察---巡课笔记之七 秀秀我们学生的实习作品 ---巡课笔记之八 带个相机去上课—巡课笔记之九 展现教师魅力的开学第一课----巡课笔记之 十 半期考察:种瓜见瓜,种豆见豆--- 巡课训科笔记之十一 让学生看到钢铁是怎样练成的,而不只看练成了的钢铁 --- 巡课笔记之十二(唐常杰) 讲话重尾习惯的数学模型及其矫正 ----巡课笔记之13 反木桶效应 与 985/211本科资历-- 巡课笔记之14 马航MH17的辩论 兼 反思一次课堂辩论的组织 其它相关博文 实事实地有实照,从此点名不烦恼--介绍一款照相点名系统 其它系列博文的入口 唐常杰博客主页 科学博客主页 其它系列博文的入口 唐常杰博客主页 科学博客主页
个人分类: 教学科研|32928 次阅读|13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1: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