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发展历程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黄鸣鹤:美国《吹哨人保护法案》的发展历程
fqng1008 2020-2-7 21:01
资料来源:人民法院报, 2013-01-11 17:00:57 如果一政府公职人员在履职过程中突然发现其所在的组织或上司正在试图隐瞒重大的秘密,这个秘密可能损害到重大公共利益甚至国家安全,他是否能向媒体透露这一秘密呢?他是否会因此而受到泄密或滥用职权的刑事起诉呢?美国的《吹哨人保护法案》制定的过程可以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参考。   《吹哨人保护法案》最早可以溯源到发生在 1972年的水门事件,当时的民主党总部遭到窃听之后,美国联邦调查局组成专案组在特别检察官的指挥下进行调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当时在任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可能卷入事件,调查组接到来自联邦调查局最高层的指示:停止调查;对调查中发现的事实不予公开;调查组成员不得向包括媒体在内的外界透露调查的进展。   虽然当时社会舆论关注着窃听事件的调查,但善良的美国人民还没将此事与台上的总统联系起来,总统所面临的危机似乎可以用权势的铁幕遮盖过去。可在调查组中,有一个人正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选择,这个人就是当时任联邦调查局副局长的马克 ·费尔特。费尔特认为,停止调查是不对的。总统违法,当与普通公民同罪,从前期调查所取得的证据看,尼克松与窃听事件脱不了干系。但停止调查和禁言的命令是作为上级指示下达的,或许上级扛不住来自白宫的压力,言不由衷。但上级毕竟就是上级,生效的命令必须服从,否则视同抗命,事后可能会因泄密或渎职受到刑事起诉。   费尔特知道,自己站在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保持缄默,服从上级所有的指令,作一个忠诚的下属,不仅可以保住官职,说不定还可以飞黄腾达。抑或,是听从自己内心良知的召唤,说出真相,推动调查的继续进行,而这或许是一条不归路。   作出决定后,费尔特秘密联络了《华盛顿邮报》的记者伍德沃德。几星期后,《华盛顿邮报》惊爆内幕,舆论哗然,举国震惊,总统公众支持度直线下降,国会要求成立独立的调查组。经调查发现,总统与窃听事件密切关联,在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遭到弹劾的总统与主动辞职之间,尼克松选择了后者。   水门事件对美国宪政史的影响是巨大的,事件发生后,独立检察官等各种相关制度陆续出台。同时,各州纷纷通过立法,赋予新闻记者以 “庇护盾牌”,即赋予媒体从业人员作证义务的特免权。当法庭传召记者出庭作证时,记者可以援引特免权拒绝说出匿名消息提供者的名字而免受藐视法庭罪的惩罚,从而保护了记者和匿名消息提供者。   《华盛顿邮报》采取了很好的保密措施,费尔特的身份在之后的几十年中得到很好的保密。媒体一直用 “深喉”来称呼费尔特,“深喉”一词最后也成为匿名消息提供者的泛称。一直到33年后的2005年,已经91岁的费尔特主动向媒体承认自己就是当年的“深喉”,这一事件才最终画上句号。   水门事件曝光之后,对于费尔特的行为,两种意见辩论不休。反对的意见认为,这么机要的内幕消息,只有高级的调查人员才有可能掌握或接触,未经授权即公开内部调查文件,轻言之是泄密,重则涉嫌渎职或妨碍司法公正。即使行为人的目的是高尚的,其应该优先选择法律规定的上诉或检举渠道,动辄以公共利益为名向媒体公开内部文件,将对司法公正和国家安全造成威胁。   支持的意见则认为,公权力有可能被滥用,当权力作恶时,必须有人站出来说 “不”,而不是保持沉默。“深喉”向媒体公开文件,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因为其他法律规定的路径被证明走不通。至于职责的冲突,并不是问题。美国的公职人员在就职时宣誓效忠的对象,是美国立国的价值和国家利益,而不是上级的指令。在上级的指令与公众利益、国家利益相冲突时,选择更大价值并不违反公职人员的职责。   这一理念最好的诠注是《吹哨人保护法案》( Whistleblower Protection Act)在国会立法通过,这部法律鼓励公民(包括公职人员)通过参与到旨在维护社会公正的行动中,特别是公职人员在其履职过程中,发现存在贪腐、影响公共利益、国家安全的行为,有权以告密(包括向媒体报料)的方式进行检举。吹哨人不仅不会受到泄密的指控,相反的,法案规定司法机构应该为他们及他们的家人提供各种保护。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0 个评论
[转载]杨 渝:针灸在美国发展的历程及对海外中医发展的影响
fqng1008 2019-12-2 11:02
2016 年7 月22 日,美国联邦劳动部属下的劳动统计局公布2018 年新标准职业分类,中医针灸师将拥有一个独立的职业代码:29-1291。 获得这个职业代码意味着中医针灸获得了联邦政府层面上的认可和支持,表明中医在取得独立学科的道路上又迈进了重要的一步,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据文献记载中医药、针灸早在 17 世纪便由中国传入欧洲,再于1824 年因巴彻富兰克林(Bache Franklin) 翻译法文版《针刺术研究报告》而首次传入美国。而针灸正式进入美国源于1972 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借中美建交的机缘正式进驻美国医疗市场。 但是, 40 多年来,针灸在美国的发展道路却不是一帆风顺的,大致经历了四个重要的转折点才获得了比较稳定的社会地位。从艰难地获得合法化,随后获得高等教育资质,继而正式归属为补充替代医学的一个分支(从属于“健康诊断与治疗”),2016 年又取得政府颁发的独立职业代码,通过几代海外中医人的奋斗,针灸以先行者之姿为中医药事业在海外的发展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因此,梳理中医针灸发展历史中几个关键时期,分析各阶段帮助针灸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中医药实现在海外取得独立学科地位的终极目标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针灸合法化 针灸早在 19世纪初传入美国以后,直到20世纪70 年代才真正赢得美国主流社会的关注。 引发美国针灸热的是 70年代一个著名事件:美国资深记者詹姆斯 · 赖斯顿(James Reston 1909-1995)在中国期间突患急性阑尾炎,于1971年7月17日至 28日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治疗。在手术后的第9 天,他以“让我告诉你,我在北京的阑尾炎手术”为题,向美国公众介绍了他的治疗过程: 在正常手术后的第 3 天,由于术后腹胀的原因,赖斯顿接受了针刺和灸法的治疗,只经过一次治疗,就缓解了症状。 赖斯顿的文章发表在 1971年7月26日的美国《纽约时报》第1版醒目的位置,从而开启了美国针灸热潮。随后,几乎所有美国主流媒体都介绍过中国针灸,不断将“针灸热”升温,同时也加快了针灸合法化进程。合法化的过程并不是一片坦途,其中内华达州和纽约州的针灸立法案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 1 内华达州针灸法案 1973 年 1 月,香港著名针灸医师陆易公受邀至美国讲学,途中听闻纽约的中医针灸师曾因无照行医遭受拘捕和处罚的消息,十分震怒。 陆易公奔赴内华达州,在当时已经退休的律师亚瑟 · 史坦勃(Arthur Steinburg)及公关达人吉姆·乔伊斯(Jim Joyes)的帮助下,通过联合民主、示范疗效等一系列艰苦卓绝之功,最终得到内华达州长签署的法案。 这是全美国第一个针灸法案,承认中医合法化,随后俄勒冈州、马里兰、加利福尼亚等各州纷纷行动,相继承认中医合法。 2 纽约州针灸法案 在各州的合法化进程中,纽约州针灸合法化可谓是一个重大的里程碑。 纽约州本在 1972 年就已经通过了针灸法案,但是这条法案规定:“没有西医执照的人可作为医师助手进行针灸治疗,但必须在某些核准的医学院校内,在西医的直接监督下施术,并且必须以科研为目的。” 法案对针灸的重重限制严重阻碍了中医针灸取得独立学科的进程,加州的 7 位针灸师成立了加州中医针灸学会,非常尖锐地提出了质疑。他们通过获得大律师 MR. Gosmen 的鼎力支持以及患者们对于针灸疗效的联合佐证,经过一年的申诉、辩论,于1975 年成功地通过了由参议院马斯可尼(Masconi) 提出的新的法案: “凡是有证据证明曾经从事针灸治疗五年以上经验者,或在医学院校的针灸研究项目中从事针灸治疗 3 年以上者,均有资格申请注册成为针灸师。” 纽约州针灸法案为中医针灸开启了一扇光明之门,后来各州的针灸法案纷纷效仿,针灸才得以快速发展。 综观针灸合法化的过程不难发现,针灸的出色疗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例如在针灸治疗进入美国之初的 20 世纪70 年代,詹姆斯· 赖斯顿在《纽约时报》上对其本人在中国因患阑尾炎而接受针刺麻醉的神奇效果进行详细报道,引起全美轰动,引发了一场针灸热潮,是针灸在美国获得立法的最典型的社会因素。 另如陆易公在内华达州针灸立法案中也采用了以疗效致胜的方法,以免费的形式为民众进行针灸治疗,从 1973年3月19日到4月6日期间,有近500 民众认为取得显著疗效,此事还引来电视台争相报道,1973年4月23日的《时代周刊》首页大幅报道中医针灸疗效简直如同神迹。 从早期的立法经过来看,疗效是针灸在美国获得纵深发展的生命线。 因此,中医药要在美国全面发展也应该以疗效为根本,尤其注重对疑难杂症的治疗效果,通过最终的疗效来证明中医药从理论基础和诊疗手法看虽与西医有很大差异,但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殊途而同归。总之,显著的疗效和患者的良好感受是支撑中医学科地位的重要因素,帮助中医得到重视和尊重,从而争取最终在美国取得独立学科的地位。 二、针灸学获得高等教育资质 1 针灸学位课程要求 1976 年,伴随着70年代的针灸热潮,留美的苏天佑医师和他的弟子们一起创办了第一所政府认可的中医针灸学校——新英格兰针灸学校,这是美国中医针灸学校的最早源头。随后针灸学在美国快速发展壮大。与此同时针灸高等教育的体系正在日渐完善,教学成效也十分显著。 据纽约中医学院提供的一组统计于 2012 年的数据显示, 得到联邦政府认可的中医针灸学校或针灸系截止当时共有56所,在校学生8475人,其中博士生435人。中医针灸师在美国的专业准入最低学历为硕士。一名针灸师需要经过长期严格的训练和临床实习,学习大量中西医课程,方可行医。 纽约中医学院所提供的全国专业最低要求为:学习时间最低为三年,需要修满 105 个学分(1905 小时),毕业授予硕士学位。课程包括四个方面:中医理论、针灸诊断与治疗技术以及相关知识(47 学分、705 学时)、临床培训(22 学分、660 学时)、临床生物医学课程(30 学分、450 学时)及专业发展(包括临床咨询、与病人交流、伦理学和开业管理等,6 学分、90 学时)。 2 执照颁发及一流大学中医学科建设 针灸学校或针灸系的学生通过学校考试毕业后,还需要通过全国针灸和东方医学委员会( NCCAOM)的资格考试和州针灸师考试后才能申请执照。 截止 2016 年,美国 50 个州中已经有44 个州获准颁发针灸执照;上百所中医针灸学院也提供3-4 年的职业培训,授予学士或硕士学位。同时,针灸也逐步被纳入医保范围,越来越多的美国民众愿意接纳中医针灸,亲身感受到针灸的治疗效果。 总之,显著的疗效,加上日益规范的高等教育,帮助针灸快速健康地发展,逐步显现出独立学科的雏形,这对中医药在国外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从上世纪的 90 年代开始,美国著名大学,如哈佛、耶鲁、斯坦福、康奈尔、加州大学等医学院相继开设了中医课程,中医教育正式走进全美的医学院课堂。这是中医在美国全面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机,应该抓住这个契机,将国内的中医教育与美国的中医教育进行整合,完善国内外中医教育的机制,促进中医研究及临床治疗向纵深方向发展。 三、针灸进入 “补充替代医学”体系 1 NIH 与CAM 认可针灸的临床运用 1991年 5 月,美国刮起了医改之风。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 NIH)对几十种传统医学进行了统一的定名以方便管理,特别设立了替代医学办公室(Office of Alternative Medicine, OAM), 从此替代医学这个新名词风靡美国。与此同时,NIH 决定承认中医针灸,并允许其在美国运用于临床治疗。 同时,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在国家临床中心创立了第一个中医针灸诊所,并首次任命了临床中医针灸顾问医师负责治疗其门诊和住院患者,开创了美国国家医学最高权威医院启用针灸治疗患者的先河。 1991 年10 月,美国成立补充替代医学办公室。1998 年,美国医改进一步推进,白宫和国会支持NIH 成立独立的 补充替代医学研究中心( National Center of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NCCAM)。 CAM 这个名词似乎更加准确地限定了替代医学的地位,称其为西医的有益补充,作为西医治疗的辅助手段来加以应用。 2 WHCCAMP 成立及“中国传统医学”体系建成 2000 年,美国总统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成立了白宫补充替代医学医政委员会(WHCCAMP),旨在研究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补充替代医学这一重要资源,并促进有关医政方针的改革和完善。 2002年,白宫发布一份医学政策报告,充分肯定了补充替代医学的医疗价值。在这一份报告中,“中国传统医学”被列属于独立的医学体系,而不再模糊其辞地称其为“一种疗法”,也不再被笼统地归属到“东方医学”中,而被明确地成为中国传统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在这一个时期中,中医针灸以及推拿按摩、气功、太极拳等治疗手法因为其疗效显著,在美国民众中享有一定的声望,从而在美国补充替代医学体系中取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如果将中医针灸与补充替代医学其它学科作一个横向比较,从 1999 年到2012 年的13 年里,中医针灸在美国影响度起点较低,随后在缓慢攀升。但是总体而言,与其他几种主要的治疗方法,比如瑜伽、按摩等比较,针灸所具有的社会接受度和影响力仍然偏低(见图1),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2016年7月针灸取得独立的职业代码可以看作是一个重要的突破,这个信号昭示着中医加快从学科建设、医疗体系规范化、高等教育改革等步伐,逐步获得独立学科地位。 四、针灸师获得独立职业代码 1 获得独立职业代码 经过 40 多年的发展,中医针灸在美国逐渐显现出独立学科的雏形,其职业化水平和科研水平都显著提高。尤其是最近10 年中医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原来在华人华侨聚居区“民间性、小规模、低水平”的中医药教育正向“主流化、规范化、精品化”发展。美国本土关于中医针灸的学术研究水平也大幅度提升,多篇中医针灸的论文发在国际主流医学刊物。2016 年7 月22 日,美国联邦劳动部属下的劳动统计局公布2018 年新标准职业分类,中医针灸师将拥有一个独立的职业代码:29-1291。 2 “后代码”时期的发展重点 虽然中医针灸目前还没有完全获得与西医治疗手段同等的地位,但是独立的职业代码的取得已经预示了这种可能性。 据人民日报驻美国记者廖政军报道: “从美国主流医学界一开始认为针灸只不过是心理作用而已,到如今政府每年拨款千万美元,用于支持中医的临床研究。” 关于中医近期的发展方向,美国华盛顿中华医学研究所所长田小明认为需要向扩大适应症和深入研究方向发展,尤其应该加大疑难杂症,如癌症的临床研究力度。这是海外中医发展的一个突破口,也是美国政府对中医加大投入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同时也要意识到,美国对中医研究加大力度,对中医来说也可能意味着危机,可能会丧失中医研究和临床治疗方面的主导权。总之,中医在美国和在海外其它国家要取得独立学科地位还有一段艰辛的路程要走,而针灸的发展历程为促进中医药在海外的全面快速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从中医正式进入美国迄今近 50 年过去,最近10 年迎来一个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针灸的发展为中医药的复兴和崛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对于中医在海外的发展都大有助益。虽然针灸正式进入美国最初缘起于中美政治建交,但随后的发展却 “没有依赖中国政府的大量介入,而是以学术机构、教学单位、民间团体、民众的接受以及中美医师的交流为根本性基础。在有立法保证后,针灸在医学界的接受的程度不断提升,并融入了辅助与替代医学行列,因而在民间可以更为顺畅地传播。这也就是说,针灸在美国的发展既承载着中国文化元素,更蕴含着人们对医学多样性的认可”。 第二,中医药在国内的复兴和海外的发展都应该根植于疗效。针灸在美国生根发芽,日益蓬勃兴旺,从根本上来说是依赖于其大胆而独特的治疗手段和显而易见的治疗效果。例如上海中医药大学刘平教授团队研发的扶正化瘀胶囊已在美国进入 Ⅲ期试验。中医药虽然由于理论基础与西方医学不对接一时难以被西方接受,而且几千年的临床经验得来的庞杂数据暂时也不能追求精准, 但综合起来却有实际效果。 因此,中医和中药应该坚持自己的辨证论治的诊疗手法,不必与西方对抗医学去争论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上的分歧, 而是应该针对特定的病证,尤其是针对西医治疗的盲区,用临床的疗效和一线的数据来证明中医药的疗效。在西方科学主导人类科技进步的今天,中医药也不应该闭门造车,而应该坚持应用传统的中医研究方法,传承中医,提升学术;又要借鉴先进的方法和手段开展研究,不断推动中医学术发展与进步。 第三,目前中医药在世界上生存现状可分三类: 一是融入,如在韩国、越南等国家; 二是立法,如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的部分省(州)出台法规,保护中医中药的合法地位; 三是放任,既非合法也非不合法,比如希腊、瑞典等国规定,只要不出医疗事故,就不会受到干涉。中医药虽然传播到世界 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普遍难以打入国际医药的主流市场,多数情况隶属于替代医学,不能与西医药平起平坐。中医药想要真正获得应有的国际地位,需要首先借助大数据的理念和技术方法,从健康和养生的角度回答好“是什么”和“怎么治”的问题,同时与生物医药接轨,回答“为什么”的问题,例如屠呦呦研发青蒿素就是中药国际化发展的一种新思路。 另外,中医药发展,教育先行。国内中医药院校作为留学教育的主体,应大力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国内中医药院校应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或兴建海外分校等多种方式,积极 “走出去”,大力推进境外办学,并与已经在海外成功站稳脚跟的华人中医药教育机构进行合作交流,促进中医药国际化纵深发展。 同时,针灸在美国的发展经过与美国整骨医学( Osteopathic Medicine)的发展历程有一些相似之处。整骨医学从一门最初被诟病为“缺乏科学依据”的旁门左道,最后发展成为一门与西医平起平坐的独立学科,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崎岖奋斗。中医应该加强与整骨医学的交流与合作,尤其应该借鉴整骨医学在高等教育体系上的优势,结合中国传统医学的特点,找到适合中医在海外教育的独特模式。与此同时,中医诊所也应该学习整骨医院的经营模式,完善诊疗体系,使中国传统文化与当地文化相互融合,协调发展。 总之,正如 “一带一路”倡议中指出,中医药合作应是多维度、多渠道、多层次的。中医药在未来的发展需要依赖政府的推动,国际组织间的合作。通过政府及相关国际组织建立国际规范标准,设立法律法规、监管措施和知识产权保护,打造民族品牌,提升中医药国际合作的话语权,促进中医药的持续发展,更好地为世界人民服务。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370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专业认证的“前世今生”——细说我国专业认证的发展历程
热度 1 UDDATA 2018-9-10 13:37
所谓专业认证(Specialized / Professional Accreditation,即专门职业性专业认证)指的是专业性(Professional)认证机构针对高等教育机构开设的职业性专业教育(Programmatic)实施的专门性(Specialized)认证,由专门职业协会会同该专业领域的教育工作者一起进行,为相关人才进入专门职业界从业的预备教育提供质量保证。它主要对专业学生培养目标,质量,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实验设备,教学管理,各种教学文件及原始资料等方面的评估,指向一所学校的具体专业或专门学校。 专业认证的作用和意义 1)通过专业认证,明确工程教育专业的标准和基本要求,促进各院校和专业进一步办出自己的特色;改善教学条件、增加教学经费的投入,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和专业化发展;发现大学相关专业院系教学管理的薄弱环节,促进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体系,从而提高大学教学管理水平。 2)通过专业认证,加强高等工程教育与工业界的联系。把工业界对工程师的要求及时地反馈到工程师培养的过程中来,引导高等工程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方向,密切高等工程教育和工业界的关系,使工业界参与工程师培养过程中的培养方案的制定、培养过程的改进与培养成果的验收,促进工业界对高等工程教育的了解和支持。改善高等工程教育的产业适应性,促进高等工程教育为工业提供合格的工程师。 3)通过专业认证,推动工程教育改革。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国高等工程教育对质量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近几年在高等工程教育方面提出11项学生核心能力指标(EC一2000),这些能力指标旨在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沟通、合作、专业知识技能、终生学习的能力及世界观等等,为教师、教育机构在设计课程上提出了明确方向与要求。 4)通过专业认证,促进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交流,提升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使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能够公平地参与国际就业市场的竞争,满足进人国际就业市场的现实要求并获得公平待遇,提升国际竞争力。 国际上专业认证的发展 在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机构发展演变中,1989年由美国、英国、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6个国家的工程专业团体发起成立的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国际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简称WA)诞生,目前,在世界上关于工程教育学历或从业资格互认的国际性协议中,WA是签署时间最早、缔约方最多的,也是世界范围知名度最高的工程教育国际认证协议。WA有18个正式成员,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中国台北、中国香港、印度、爱尔兰、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西兰、俄罗斯、新加坡、南非、斯里兰卡、土耳其、英国、美国,6个预备成员,包括孟加拉国、哥斯达黎加、墨西哥、巴基斯坦、秘鲁、菲律宾。 在2001年缔约的《悉尼协议》,主要针对国际上工程技术人员学历(一般为3年)资格互认,目前成员有澳大利亚、加拿大、爱尔兰、新西兰、南非、英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台北8个国家和地区。 2002年签订的《都柏林协议》,针对一般为两年,层次较低的工程技术员学历认证,其目前正式会员有加拿大、爱尔兰、南非和英国。 2008年签订的《首尔协议》,针对的是高等教育阶段的资讯教育,目前正式会员有韩国、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日本、中国香港和中国台北。同年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签署了《堪培拉建筑教育协议》(简称《堪培拉协议》),针对的是高等教育阶段建筑教育,目前正式会员有中国、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墨西哥、韩国和中国台北。 国内专业认证的发展 1985年以来,我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专业评估及专业认证的探索和实践。土木工程专业认证是我国按照国际惯例进行职业性专业认证并与国际接轨的首例认证。 1992年,建设部首先在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和东南大学等4所学校展开专业认证试点工作。 1993年至1998年期间,对21所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进行了认证,之后建设部继续启动了城市规划、工程管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认证。 2004年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成立,明确提出动员行业协会、专业学会等社会组织参与,逐步探索将专业评估与专业认证、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质量保障体系。 2005年,我国开始构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逐步开展专业认证工作,加快实现国际互认。 2006年3月17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成立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的通知》。同时,机械工程、电子工程、化工、计算机等4个专业试点工作组先后成立,并完成了对8所高校的认证试点。清华大学等8所参加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的高校获得了“通过认证,有效期3年”的结论。其中,化学工程与工艺类专业2个,分别是清华大学和天津大学。 2007年教育部成立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设立了机械类、化工类2个专业认证分委员会,电气类、计算机类、地矿类、轻工与食品类、交通运输类、环境类、水利类7个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组。在2006年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化工、计算机等4个专业率先开展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的基础上,2007年又有环境、水利、轻工、食品、地矿等5个专业纳入试点范围。同时,清华、哈工大、同济、上海交大等10所大学已被列为工程教育改革试点学校。此外,教育部今年将对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18所高校的18个试点专业进行入校认证,其中参加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认证的高校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和北京化工大学。截至2007年底,教育部总共将在10个专业开展80多个专业认证试点工作。 2009年,我国认证学科将达到近30个,同时申请加入《华盛顿协议》。 2013年6月19日,经国际工程联盟大会正式表决,全票同意接纳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为《华盛顿协议》的预备成员。 2016年6月2日国际工程联盟大会《华盛顿协议》全会全票通过了中国的转正申请,中国成为第18个《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这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质量得到国际认可,工程教育国际化迈出重要步伐。 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突出学生中心,突出产出导向,突出持续改进,这是向全国全世界发布的第一个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纵观我国高校专业认证方面的实践和探索,有力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和专业内涵式发展。 当前大陆地区推进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组织机构主要有三个:一个是中国科协所属的“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它已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简称WA)和“亚太地区工程组织联合会”(简称FEIA),其主要推进WA认证;第二个是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所属的“中国建筑学会和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它也已正式加入《堪培拉建筑教育协议》(简称《堪培拉协议》),其主要推进建筑学本科教育专业认证;第三个是“《悉尼协议》应用研究高职院校联盟”,该联盟是无任何官方背景,由中国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研究会牵头,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全国11家高职院校共同发起成立的纯民间组织。该联盟目前虽尚未申请加入《悉尼协议》,但已参照《悉尼协议》范式,致力于《悉尼协议》应用研究和推进高职工程教育专业建设和实践。这三个机构虽均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但其权威性却明显不够。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正在经历传统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由低端粗放转向高端精细,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所以需要大量的工程类专业人才。此外,经济全球化和《服务贸易总协定》推动了人才国际化,也增加了对高等教育中专业人才的需求,而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大众化,高校每年培养的大学生达700余万,其中工科毕业生的占比较大,为保证和提高工程类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实现国际对我国工程类专业人才质量和人才流动的认可,就必须在工程类专业建设上寻求国际通行的认证标准和程序,将专业认证作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手段。
个人分类: 教育评论|2675 次阅读|2 个评论
为何近代科学不是诞生在希腊或罗马?
benlion 2015-5-23 10:52
李约瑟提出疑问,中国为何没有诞生近代科学,之原因在于古代中国的发现和发明数量多而又类同于近代科学,所以才会有古代中国是否有科学的问题。 这个现象,也同样发生在中国学者对西方近现代文明的研究上,就是难以相信或很惊讶于竟然其中有来自东方,尤其吸收了中国的哲学、技术和艺术乃至体制等因素。如,意大利、英国的纺织技术,钟表、透镜、小孔成像等。创造与发明,基本是继承的发展过程,如,波音飞机与莱特飞机,以目前常言的山寨或仿制思维,就难以理解近现代欧洲文明的建立与发展历程。 希腊拜占庭,公元5世纪到15世纪雄踞在欧洲东部的巴尔干半岛,5世纪阿提拉入侵整个欧洲也未能拿下,维京民族南下也只到了英吉利海峡和俄罗斯。 公元7世纪到13世纪的阿拉伯世界,横跨欧亚非大陆,架构了拜占庭与中国的丝绸之路,并控制了伊比利亚半岛(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南部等,13世纪的蒙古汗国则覆盖了波斯湾到伏尔加河流域的东欧和中东区域。 13 世纪查理曼欧洲的文艺复兴,开启于亚得里亚海的威尼斯商业发展,以及中欧瑞士和英国的教权与君权分离体制形成。15世纪中国明朝郑和下西洋,而后,拜占庭灭于奥斯曼,导致了欧洲探寻新的海上丝绸之路,而后,商业中心转移到荷兰 – 东西方贸易。 历史上最大一个误读近代科学的起源,欠缺在一个时间和空间的基本概念上。而且,忽视了贸易和迁徙,如11世纪可萨民族进入中欧和东欧、12世纪中国开封犹太会堂的建立等。近现代科学和工业文明的建立与发展,恰好位于波兰、西班牙到意大利和以荷兰为中心的北海区域之间的欧洲。 在齐曼的技术哲学里提到荷兰的风车来自中亚,荷兰的尼德兰革命导致了政权与商权的分离,以及公司组织和股市交易所的建立,近代科学的关键实验技术发明,如,光学仪器和钟表技术等,以及荷兰与日本的贸易 - 带来的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和欧洲现代艺术发展等。 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带来了中国、欧洲双向文化交流,影响中国的是希腊拜占庭、罗马文化,这也许是现代化历程在中国与日本不同的一个重要因素。罗马的军队等级与宗教结合的模式、希腊循环论辩的形而上学,不同于欧洲文化 - 13世纪意大利阿奎那的经验主义、16世纪宗教改革到启蒙运动的3次思想运动。 也就是指出,以意大利到英国长轴线、瑞士到荷兰的内轴线,以及法国和德国为2翼,构成近现代科学建立和发展的核心区域,却不可能诞生在希腊或罗马 - 缺了科学诞生必须的其它要素。 注:丹麦、荷兰和英格兰区域特指北海区域 - 荷兰是贸易中心同丹麦一同是低地德语地区,英格兰2部落也是来源于这一带,2战之前的英国皇室仍叫汉诺威王朝。 - (网络日记)-
个人分类: 人类历史|2708 次阅读|1 个评论
“2014年第十届中国网络科学论坛”专刊征文通知
热度 1 Fangjinqin 2014-4-16 12:54
“2014 年第十届中国网络科学论坛”专刊 征文通知 《2014年第十届中国网络科学论坛》已于2014年4月9-11日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基础园区成功举行。这是我国网络科学领域“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又一次空前的学术盛典,大会交流了多达50个学术报告,其中两院院士和专家大会特邀报告有17个,一般报告15个,青年专题论坛报告有18个。各类论坛报告基本反映、总结和检阅了我国网络科学十多年来富有特色的科研创新成果。 整个论坛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回顾过去,总结经验,增强信心,面对挑战;鼓舞斗志,展望未来,共聚智慧,攻克难题,勇攀高峰,为了再创下十年我国网络科学辉煌而奋斗。 为了记载和传承十年来我国网络科学的成绩和发展历程,并激励和展望未来,同时响应和满足论坛与会者和网友的要求,论坛组委会决定组织出版中国网络科学论坛十周年专刊(或网络科学专刊),现在公布征文如下。 两院院士和专家的大会特邀报告,特别是论坛贡献奖获得者,在自愿的基础上,尽可能写成综述文章,一般在0.8-1万字内为宜。 青年论坛希望获得者,在自愿的基础上,尽可能写成综述文章,一般在5千字内为宜。 其他含20分钟以上报告者,自愿提供3千字内论文。 提交论文的时间:今年10月1日前(约半年时间内)。 提交方式:请用电子邮件发送给组织者方锦清 fjq97@126.com;fangjinqing@gmail.com 专刊拟将在《复杂性与复杂性科学》杂志上发表,请各位安照该刊要求格式撰写论文。 欢迎以上人员积极踊跃参加征文活动。 第十届中国网络科学论坛组委会 2014 、4、16
个人分类: 信息通报|4013 次阅读|1 个评论
精神自由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从童趣与纯真走向成熟与完美
pww1380 2012-6-18 21:44
精神自由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从童趣与纯真走向成熟与完美 ——博文佳作阅读笔记 (10) 杨文祥 1 .( 51 ) 对自己身体发肤的爱惜是人的本能与天性。 小朋友基于质朴与童真,对这一天性是毫不掩饰的,不像我们成人,有时即使对自己发肤的损伤痛心无比,可是也不得不表现出一副正襟危坐,道貌岸然的样子。 —— yostxie 《 为何各国小朋友都害怕理发? 》 http://bbs.gmw.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17286page=2#lastpost 2 .( 52 ) 很高兴我们拥有共同的价值理念。 精神独立,思想自由是知识创新之基础。知识社会不但为此提出了日益紧迫的时代要求,同时也为此提供了必要的历史条件和现实基础。 ——读张伟《 小议知识社会 - 卷积引起的话题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55668do=blogid=427498 3 . ( 53 ) 能否豁达,取决于视野的高度。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样,理论立足点越高,就越有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的豁达与开阔。 我们之所以难以豁达,表面原因是困于意识形态的束缚,为了坚持所谓的正确立场所致;深层原因则在于利益决定立场,是现实的利害与贪欲限制、封闭甚至是绑架了思维。 在这里,现实的利害与贪欲构成了禁锢思想的精神枷锁。 正因如此,立场和意识形态在历史上,往往就成为一些嘲弄历史愚弄群氓的人为维护自己的封建特权和特权利益而编造的冠冕堂皇的事由。 显然,这种似是而非的东西是绝对经不住历史和实践的最终检验的。 一旦我们由于立场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而锁住了思想的翅膀,也就锁住了文明进步的脚步与人的自由发展与全面充分发展的可能,从而走向了马克思所主张的唯物史观的反面。 ——读张伟《 立场可以不同,相互学习却是应该 -- 李远哲做学问 》 有感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55668do=blogid=425951 4 . ( 54 ) 人家是轻装上阵,一身轻松,我们是历史沉疴,周身疼痛,半身不遂且自视甚高,讳疾忌医。 我们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与人家竞争,与时间赛跑。这不仅是任重道远,而且是形势严峻,不容乐观。 ——读王英安《 这就是民主,制度保障,一视同仁! 》 有感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61711do=blogid=427040 5 .( 55 )见以下 5-1 —— 5-4 : 5-1 . 我看这孩子的思想并不偏激,准确地说是相当地前卫。在我看来,正是这种前卫的思想才具有启迪心灵的思想价值和社会作用。 5-2 . 你所关心的“偏激”和“不成熟的问题”,实际上是希望孩子把握好超前的思想理念与客观地处理好当下社会实践中的现实问题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倒是曹然应该时刻铭记于心的重要问题。 不过,在我看来,对这个问题年轻人自己心里有数即可,我们年长者不必过虑。她们这个年龄,最可贵的是要有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头脑来思考问题,从自己的个性视角得出自己的结论。至于是否成熟,是否偏激,经过时间的推移和生活的磨砺,自然会完成一个由稚嫩到青涩,由青涩到成熟的过程。过早地老成持重倒不好,这种期许常常会画地为牢,把一个天才困死在起步阶段。 5-3 . 你是成功而幸福的母亲。自然,孩子的父亲同样是成功而幸福的父亲。 你们呕心沥血所给予孩子的是家庭的温馨和父母之爱,而孩子回报你们的则是成功与幸福。这就是天伦之乐。 5-4 . 是这样。成功的最终标准还是要由自己来把握——做自己所喜欢做的事,实现自我的价值期许。 ——参见:杨文祥《 科学精神、偏见与歧视、人类的自我反思、公民与公民社会及其他——博文佳作阅读笔记( 5 )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quickforward=1id=582536 6 . ( 56 ) 十分赞赏陆老师与人为善的处事风格。 在缺陷中追求完美,在有限自我的基础上突破自我局限追求自由发展和无限发展的可能,这是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的历史过程。谁能够在精神境界上与这一历史进程相统一,谁就是精神和思想上的强者。如此,我们就既不会被有限自我的局限性所束缚,更不会被他人基于其自身的局限而对自己的误解、苛求甚至是不无恶意的攻击所困惑。 —— 读陆俊茜 《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 1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44420do=blogid=556592 7 . ( 57 ) 先哲的思想十分到位。 真实的自我,即存在于“我思”之中。 —— 对陆俊茜 老师博文评论的回复 参见:《 隽永集:思绪缕缕 思想碎片 智慧之光( 7 )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560254 8 . ( 58 ) 婉约典雅,词林佳作。 ——拜 读卫军英 《 用《满庭芳》调隐括杨晓虹《乡愁》诗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418do=blogid=563365 9 .( 59 ) 我最喜欢第六幅照片。 第六幅照片的主体内容是一朵盛开的荷花,一支含苞待放的荷花和一枝花落之后的莲蓬。这三个不同阶段的花期同时在一幅照片中形成完整的对比,内涵极为丰富。另外,光线处理得十分到位,色调柔和,形成一种浓妆淡抹的效果。 另外, 如果在构图上稍作调整,就绝对完美了。 ——拜读刘立《 六月荷花别样鲜 》手记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079do=blogid=582552 10 .( 60 ) 朋友欣赏、看重,十分高兴。 参见: 1 . 鲍得海 《 春来桃李艳,谁念三冬梅?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190do=blogid=427614 2 .杨文祥《 艺林撷英:春意盎然——赫英咏春古绝组诗欣赏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427433
个人分类: 吹过竹篱的清风:鉴赏集|2405 次阅读|0 个评论
感受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展历程展
黄安年 2011-8-5 15:16
感受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展历程展
感受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展历程展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1 年 8 月 5 日发布 6 月 17 日网友走进中科院活动的最后阶段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网友分别在心理梦工厂、灾后心理援助图片展、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展历程展区活动。对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展历程展关注的人很少 , 我却仔细浏览了展版的内容。这个展版很少虚话 , 都是事实本身的叙述,有助于我们了解在我国心理研究的艰难。总体来说 , 我国心理科学研究只是处于一个研究分散而且初创的阶段 , 和我们这个强调以人为本 , 把人的生命和发展放在第一位的大国是很不相称的。我们需要极大地发展心理科学的研究 , 无论是中科院、中国工程学院、还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 , 都责任加强这一领域的研究 , 这是关系人与动物发展规律的研究问题 , 也是跨学科的课题。今天我们遇到的例如灾难心理、发展心理、转型心理、差距心理、从众心理、底层心理 , 等等 , 都有一个群体心态和个案心态的研究和对应问题。政府、媒体、社团、社区都要重视这类问题研究。 照片三张为即时拍摄。 附介绍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发展历程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前身是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 1928 年,在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先生的倡导下,由我国老一辈心理学家唐钺( 1891-1987 )先生负责筹备, 1929 年在北平正式成立了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唐钺为首任所长,所址先在东城新开路 35 号 , 后迁东诚芳嘉园 1 号。建所初期,主要研究动物学习和神经解剖。 1933 年心理研究所南迁上海,由汪敬熙( 1893-1968 )先生任所长。 1934 年又迁至南京。 1935 年心理研究所与清华大学心理系合作 , 增设了工业心理学研究。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心理研究所一直在迁徙途中,先经湖南南岳至广西阳朔、桂林,再到贵州贵阳 ,1940 年至桂林南雁山村才稍为安定,并恢复研究工作,主要研究胚胎行为发展问题。 1944 年再迁至重庆北碚。 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次年 9 月迁回上海(岳阳路 320 号)。 1948 年后,继续抗战期间所作的胚胎行为发展和两栖类蝌蚪脊髓机制的研究,并恢复战前所做的哺乳类动物行为与神经系统的研究。 1949 年上海解放,心理所停办,研究所人员并入中央研究院医学研究所 ( 岳阳路 320 号 ) 。心理所曾先后出版心理学专刊十期;丛刊第一卷 4 期( 1932-1934 年)和第二卷( 1936 年)。此外,心理所的论文多在中国生理学杂志或在美国生理学及神经学杂志上刊载。心理所的研究工作 20 多年来虽然遭到战火的影响,却奠定了中国生理心理学和工业心理学的基础,并对解放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建立产生了影响。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 年组建了中国科学院。 1950 年,在郭沫若院长和丁瓒先生的支持下筹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成立了心理研究所筹备处。筹备处主任:陆志韦;副主任:丁瓒、曹日昌、陈立;委员:潘菽、唐钺、孙国华、周先庚、臧玉洤、卢于道、沈乃璋、林传鼎。 8 月,成立了中国心理学会筹备委员会,挂靠在心理所筹备处。    1951 年 3 月 2 日,政务院批准成立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任命曹日昌为所长, 12 月 7 日心理研究所正式成立,所址设在北京西城东观音寺 10 号。建所前后,开展了中小学奖励与惩罚的研究,搜集了国内儿童身心发展的常模资料,进行了托儿所调查、儿童身心发展因素的研究以及心理学名词编译工作等。 1953 年心理所更名为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室 ”, 曹日昌为室主任、丁瓒为副主任。 1955 年心理所设动物、感知、思维、个性四个研究组,进行知觉心理研究;根据巴甫洛夫学说进行动物行为(条件反射)研究,两种信号系统和神经类型研究。 1956 年中科院心理研究室扩大,将南京大学心理系并入心理研究室,恢复所名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 ,潘菽任所长,曹日昌、丁瓒任副所长,同时成立了所学术委员会。所址迁至西城端王府夹道 7 号。 1957 年心理所开展劳动心理学研究。同年,潘菽所长率团赴民主德国访问柏林洪堡大学心理研究所,并顺访苏联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1958 年心理研究所调整了研究方向,将原有的四个研究组改成联系教育、劳动和医疗实际的三个研究组,进行教育心理、劳动心理、航空心理、医学心理方面的应用研究,同时也开展了生理机制的研究和动物心理的研究,从而推动了应用心理学的发展。 1961 年心理研究所将原有的三个研究组扩大成四个研究室 : 教育心理研究室、劳动心理和航空心理研究室、医学心理研究室、脑电和脑模拟研究室。 1963 年心理研究所进行 “ 三定 ” (定方向、定任务、定人员),加强了基础理论研究,并增加心理过程记忆、思维方面的研究。    1966 年后心理研究所经历 10 年文革动乱的浩劫。 1968 年科研工作完全停顿,全所人员下放湖北干校。 1970 年心理研究所被撤销。直到 1972 年,心理所科研人员从干校回京,西城端王府夹道所址已被其它单位占用,在临时实验室条件下逐步开展了儿童心理发展、视觉、听觉、记忆、人工智能、航空工程心理、病理心理和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研究,还增加了对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    1976 年文化大革命结束。 1977 年 6 月国务院做出 “ 恢复心理研究所是很必要 ” 的批示。从此,心理研究所正式恢复,潘菽任所长、徐联仓任副所长,科研工作回到正轨。这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是全国唯一的心理学研究机构,起着团结全国心理学界的作用,它担负恢复组建中国心理学会的工作。 1976 年 8 月由心理所主持 , 在北京平谷召开了全国心理学学科规划座谈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在会上拟定了规划草案。《规划》草案除前言外,共分四部分: 1. 外国心理学概况; 2. 奋斗目标; 3. 研究项目; 4. 实现规划的措施。在研究项目中又分为心理学基本理论、感觉与知觉、思维与记忆、心理发展、生理心理、教育心理、工程心理、医学心理研究等八个方面。在每个方面均按国内外概况、三年计划、八年规划和 23 年设想安排。这是一个比较详细和全面的心理学学科发展规划。它促进了我国心理科学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各心理学单位争取已转业的同行归队,恢复已停办的教研室,重新开展实验研究。    1976 年 11 月中国心理学会恢复活动。中国心理学会经国务院批准于 1979 年 7 月申请加入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 1980 年 5 月心理所组团去德国参加第 22 届国际心理学大会(纪念冯特创建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100 周年大会)。大会期间,陈立和荆其诚代表中国心理学会出席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代表大会,会上一致通过接纳中国心理学会加入国际心联,成为其第 44 个国家会员。这标志着中国心理学迈出国门走向世界。    1980 年 7 月,心理研究所由文革前的四个研究室扩建为六个研究室,包括发展心理研究室、感知觉研究室、生理心理和病理心理研究室、心理学基本理论研究室、工程心理研究室、情报研究室。 1983 年心理所领导班子换届,徐联仓任所长、荆其诚任副所长。潘菽为名誉所长。 1986 年研究所确定了六个研究室和十四个研究方向。 1987 年心理所领导班子换届,匡培梓任所长、刘善循任副所长。同年,心理所在朝阳区北沙滩的新建大楼竣工,建筑面积 7330 平方米,包括办公室、会议室、实验室、研究生楼。 1988 年心理所正式迁往新所址。 1992 年匡培梓任所长,凌文辁任副所长, 1993 年张侃任副所长。 1995 年张侃任所长; 1997 年杨玉芳任所长,隋南、赵国胜任副所长。    2002 年心理研究所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这给研究所的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在二、三期创新工程中,研究所不断调整自身的科技布局,凝练学科目标,明确主攻方向,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 (973) 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 项目,取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并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2004 年 8 月,中国心理学会受国际心联的委托在北京主办第 28 届国际心理学大会。这是 100 余年来首次在发展中国家召开的国际心理学大会。荆其诚先生任大会主席,张侃任大会秘书长。心理所的众多人员参加了大会的筹备及会务工作。大会有 78 个国家的 6000 余名代表出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010 年心理所领导换届,傅小兰任所长,李安林、张建新、孙向红任副所长 。心理研究所现设有心理健康院重点研究室暨健康与遗传心理学研究室、认知与发展心理学研究室、社会与工程心理学研究室。心理研究所是中国心理学会的挂靠单位,主持学会的日常事务,并与学会合办《心理学报》,主办《心理科学进展》,发行至国内外。 http://www.psych.ac.cn/yjsgk/fzlc/
个人分类: 国内所见所闻(10-11)|52298 次阅读|0 个评论
沼气产业路在何方
caoman 2010-8-10 09:42
传统发展模式是以消耗矿产资源、造成严重环境污染为代价换取经济快速增长。例如,我国改革开放 30 年取得的最大成绩是 GDP 的增加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同时带来资源和环境的危机。故,我国提出科学发展观,并从循环经济入手。 工业发展消耗的主要是矿物和能源,农业发展消耗的主要是肥料和能源,都是生产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用品。为了保证生产所需生产资料的持续供应,并避免环境污染,发展生产可再生的生产资料(如可再生能源和有机肥)的基础产业是关键。 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均属于基础产业的范畴,重视基础产业的发展是前车之鉴。沼气产业是复合性基础产业,在避免环境污染的同时,提供了能源和有机肥,是发展循环农业的重要介入点。故,我国提出解决三农问题,并从重点扶持沼气工程建设入手。 沼气工程从传统户用小型到现代工业化大型,靠优惠政策驱动经历了近 40 年的发展历程,但仍没有形成一个完全市场化的产业,发挥将有机物回归自然促进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作用。要实现该突破,达到同其他产业协调发展的程度,技术革新应从降低投资和运行费用入手。 纵观各种产业的发展历程,充分市场化的突出表现是产品的廉价,如手机和计算机均经历了从大型到小型再到廉 价 、电视机经历了从小型到大型再到廉价的发展过程。相比之下,以小和大为特征的沼气工程分别称之为第一和第二代的话,以廉为特征的沼气工程将是第三代。 以廉为特征的第三代沼气工程的开发,是沼气产业的未来。届时,粪便等有机物通过简单堆积加菌种和气罩,即可收集气体并得到有机肥,形成生产、消费和还原的生态经济体系。
个人分类: 产业经济学|2288 次阅读|0 个评论
沼气产业发展历程分析
caoman 2010-8-10 09:40
沼气产业起源于六十年代,同其他产业一样,一个发展周期要经历成长、震荡、成熟和衰退几个阶段。不同国家发展沼气产业的原动力、类型和发展速度不同,工业化大型沼气工程,欧洲尤其是德国走在世界的前列,并有专业公司投资建设运营管理;户用小型沼气工程,亚洲尤其是中国走在世界的前列,后期上的大型沼气工程规模也普遍偏小。中国土地所有权分散,沼气产业起步早,数量多但沼气总产量少,养殖业主同时是沼气产业主,但不是种植业主,沼气工程建设运营管理质量和效益无保障。 沼气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分析,主要是源于能源和环境危机。欧洲如丹麦,起源于能源危机,从建大型工业沼气工程起步,目的是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能源,工程规模以发电装机容量计,后期发展源于环境危机,速度较快从成长到成熟大约用二十年时间;亚洲如中国,起源于生活方式的改善,从小型户用沼气工程起步,目的是方便做饭和照明,工程规模以池容立方计,后期发展源于环境、能源和金融危机,速度较慢成长到成熟大约用四十年时间。 沼气产业发展的特点分析,主要表现为政策依赖性和产业关联性。每次阶段性突破都是基于利好政策的出台,和关联产业的协调发展。例如,德国 2000 年开始实施可再生能源法,之前工程数量之和为 139 座,至今在短短八年间陡增到 390 , 0 座,且大都运行正常;同样,中国近几年也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工程数量迅速增加,但多数运行不正常,原因就在于其关联产业多,协调难,如种植同养殖产业的分离,不利于沼液还田;可再生能源(沼电)同传统能源(煤电)产业的竞争,不便沼电上网。 沼气产业发展的前景预测,是可持续发展的复合性基础产业。继能源和环境危机后,金融危机的出现又一次促进其发展,有人把沼气产业作为危机公关产业。其实,沼气产业不仅是避免污染、提供能源和有机肥的产业,而且是有机体和有机物回归自然的途径,随着原料从畜禽粪便、生活垃圾到所有生物粪便、果实和尸体(包括人体)及其衍生物,用途从生活供气、发电、制肥到汽车燃料、制氢等,其内涵、用途和空间不断拓宽,必将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迎来一个又一个新的发展周期。 沼气产业自诞生之日开始, 30---50 年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其标准化、工业化和商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是可持续的复合性基础产业,建议能源和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给以充分考虑。
个人分类: 产业经济学|2920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态学家要从“玩”文章回归现实
热度 2 蒋高明 2009-9-1 19:55
蒋高明 本文应《发明与创新》杂志而作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过去60年来,我国各项事业取得了重大发展。围绕建国纪念这一主题,许多媒体纷纷发表纪念文章,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国防科技、农林医学、体育事业、文化传媒等主要领域的大事进行回顾。最近,《腾讯网》记者就中国生态学研究问题的采访笔者。采访中,笔者简要回顾了中国生态科学的发展历程,并对当今生态学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不成熟的看法。对中国生态学60年进行总结,需要做专门的文章,查阅大量的文献,这里笔者仅回顾所熟悉的生态学事件,重点指出今后中国生态学应当走的道路。 上世纪60~70年代,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震惊了全世界。两弹一星是中国科学家攀登现代科学高峰创造的奇迹,是中国近代科学的重要标志。相对于这样重大的科学成果,中国生态学家所做的大量工作还是默默无闻的。按照不成熟的划分,笔者认为,中国现代生态学走过了以下4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对自然资源进行系统考察、为国民经济建设出谋划策(1949~1965)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老一代留学海外的知识分子,怀着报效祖国的满腔热血,从欧、美、日等动身回国,投入了新中国的创建热潮。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室、动物生态学研究室在那个年代先后成立。当时生态学家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是配合国民经济发展,或从国防安全角度出发,对分布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生态系统,和300平方公里的海洋生态系统家底进行系统的考察,编制中国自然区划、农业区划、土壤区划等,用于指导工农业生产。尽管解放前,旧中国的知识分子进行过一些零星的调查工作,但从没有像上世纪五六年代那样开展调查,其规模之大、调查之细、投入研究人员之多,即使今天的中国生态学家也不能做到。以中国植被调查为例,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有关部委和各省区有关部门、高等院校等53个单位250多位专家,参加了这一家底清查,历时30多年。1959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侯学煜先生出版的《中国植被》,包括1∶800万中国植被图和中国植被分区图,仅附图就有300多页。在中国植被调查的基础上,侯先生又出版了《1:100万中国植被图集》,详细描绘了中国11个植被类型组、54个植被型、796个群系和亚群系植被单位的分布状况、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揭示了我国2000多个植物优势种、主要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实际分布状况,以及优势种与土壤和地质地貌的密切关系。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鸟类学家郑作新先生为麻雀翻案的佳话,更令人敬佩。麻雀是一种分布最广泛的小生灵,但曾一度与老鼠、苍蝇、蚊子一起被 四害,而且是毛泽东主席钦定的铁案。郑先生不顾风险和个人得失,从查清麻雀益害性入手,带领助手们泡在河北昌黎和北京郊区,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调查,共解剖麻雀848只,对麻雀胃里的食物进行鉴别、分析、对比,得出了麻雀食性的大量数据。1956年,郑先生指出要消灭的是雀害,而不是麻雀, 呼吁暂缓消灭麻雀。大量捕杀麻雀遭受了大自然的报复:1959年春,上海等大城市树木发生严重虫灾,行道树叶几乎全被害虫吃光。在这种情况下,生物学家更强烈要求为麻雀平反。郑先生大胆地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关于麻雀益害问题》公开发表,附上他们调查的大量证据。这份含有大量科学依据和分析的报告,经中国科学院领导上报中央,最终为麻雀平了反(今天,麻雀成立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看过植物生态学家侯学煜先生等撰写的文章,指示加印几千册给省领导参考学习,可见当时生态学家的功底是很深的。即使文革前期,生态学家们还是用扎实的科学知识,为国家经济发展建言献策或现场指导。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生态室的研究人员,曾应广西壮族自治区邀请,从植物生态学的角度,探讨桂南水稻黄叶病的发生原因及其防治措施,为当地农业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个阶段,文革期间中国生态学研究全面停止(1966~1976)阶段。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中国自然科学研究,除两弹一星外,全面服从政治需要,搞文化大革命,以实际行动抓革命、促生产。新分配来的大学生到农村拣大粪;中青年科学家进入农村搞四清(清帐目、清仓库、清财物、清工分);著名知识分子多数被打成右派,或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关进牛棚?,?或下放到农村。为麻雀翻案的郑作新先生,被扣上利用麻雀反对伟大领袖毛主席、反对大跃进、反对最高指示等种种罪名,受到残酷迫害;侯学煜先生的科学研究被迫中断,被揪出来批斗,被诬蔑为反动学术权威、侯学霸;年已近花甲的土壤学家、北京农业大学教授李连捷先生随学校迁出北京,下放到陕西省甘泉县清泉沟。在造反派眼里,生态学研究甚至整个生物学研究就是研究种地或养猪的,要到艰苦的农村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是现代史上要求生态学家解决实际问题的极端例子,是特殊年代的产物。    第三个阶段,中国数量生态学发展的鼎盛时期(1977~1992)。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阳含熙先生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期间,曾师从古德尔和帕顿(后成为数量生态学创始人)教授攻读林学和生态学。阳先生数学基础很好,这为他后来致力于发展数量生态学打下了良好基础。当时,计算机尚没普及,能够使用计算机的人是非常少的,一些复杂的计算如能用计算机操作很令人羡慕。那个年代,生态学家们切实感觉到:生命现象和过程,如个体分布和散播、种群形成和发展、群落集聚与分散、群落演替、生物生长等等,无不受多种复杂因子影响,生态学研究以定性描述现象与过程为主,然而,定性描述难以达到较为严密和深刻的地步。生命过程的复杂性远远高于物理化学过程,数学语言可在一定程度上定量地、动态地描述环境与生物现象的相互关系。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数量生态学研究初成气候;1980年,阳先生出版了《植物生态学数量分类方法》,对普及中国植物群落数量分类起了先导作用;1987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张新时先生从美国康奈尔大学回国,后来又引进数学基础很好的高琼教授回国,成立了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数量生态学开放研究室,有利推进了数量生态学的普及。当时,国内生态学家发表文章,必须有数量分析内容,或用模糊数学,或用主成分分析,有复杂数学计算的就以为是好文章。这种做法流行了15年之久。在数量生态学普及过程中,中国生态学家们开始偏离生态学基础或应用研究方向。他们认为只要生态学研究有数学计算,文章能够在国内权威学报发表(当时还不兴SCI),就是好样的。    第四个阶段,中国生态学家追求SCI 文章狂热时期(1992~今)。上世纪末,中国生态学研究出现繁荣景象。各种生态问题的出现,如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土地荒漠化、土地利用格局变迁、能源危机、环境污染、人口爆炸等,给生态学研究提供的丰富的素材。一些文革结束后留学海外的知识分子陆续回国,将国外研究思路带回国内,购置大量仪器,或建立野外台站,或建立室内模拟试验,或创建实验室,开展了生态学前沿问题的研究。但是,这些新型海归知识分子,与建国后回国的老知识分子不同的是,他们是憋着一股气回国的。他们中的很多人认为,中国科学研究之所以在国际上没有地位,是因为文章是用中文发表的,必须将论文发表到国际上,才能够显示中国自然科学研究的强大。这就是后来在中国大陆,乃至全球掀起的SCI热。中国生态学研究更不例外,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生态学家的文章发表在《自然》、《科学》、《生态》等国际著名刊物上的几乎没有。通过近10年的努力,中国生态学家在国际主流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量越来越多了。但是,SCI热带来了另外的问题,即学者们越来越不愿意到农、林、牧、渔、工业生产第一线,不愿意做大量细致的野外工作,而是在试验室里造论文。只要论文发表了,就有大量的经费,就有更多的学生追随,而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如环境污染治理、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食品安全、能源危机等,则较少有人关注。      在中国生态学发展的上述几个时期,起关键作用的是一批海外归来的学者,他们受到的海外学者影响较大,受美国影响最大。他们偏重于理论研究,试图将生态学发展成为像物理、化学那样的严谨的科学。这样的做法偏离了生态学研究的特点。实际上,科学技术史无前例的发展,既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进步和福祉,也带来了环境、人口、资源和全球变化等关系到人类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许多问题需要生态学理论的指导,更需要生态学家的实践。在学科发展上试图超英赶美、偏离中国实际的做法,年轻一代甚于中年一代,中年一代更甚于老一辈生态学家。   我国建国60年,但经济健康发展只有30年。经济发展的环境代价也是巨大的:食品污染、荒漠化扩大、水土流失、树种单一化、湿地消失、城乡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下降、以煤为主能源开发造成的环境退化、城乡不平衡发展带来的城市病、空心村,等等现实问题,生态学家们不能视而不见。早年中国知识分子言必称美国,今天的知识分子依然如故,这个历史前后已经经历了100年,应当停止了。中国生态学必须走出SCI误区,告别超英赶美心理,面向自己的生态环境问题,树立科学研究的自信心,才能为社会所认可,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个人分类: 科学人生|8098 次阅读|14 个评论
新中国60年政治发展历程
lih65 2009-8-27 21:54
新中国建立60年来,中国的政治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也经历了许多挫折和曲折。但是,总的看,我们还是走出了一条适应国家社会发展需要,能够使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政治道路。从60年的全过程看,粗略地划分,可以分为前30年和后30年,前30年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草创的时期,探索的时期,中国目前的四大基本政治制度当中有三个是在建国初期形成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当然前三个制度也在改革开放以来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完善。前30年中国民主政治建设遭受了很大的挫折,这其中表现在文化大革命当中的大民主,大民主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灾难,这也是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当中必须汲取的严重的教训。改革开放以来,在吸取文化大革命教训的基础上,重新进行了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其核心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三统一。西方有个三权分立,那是西方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中国有个三统一,这是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 所有的政权都有合法性。这里所说的所谓的合法性问题,实际上是说一个政权有没有正当性,这也就是按中国的传统的说法,即人心向背的问题,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合法性(正当性)的实质是一个国家的人民承认并接受一个政权的管治。合法性(正当性)的表现可以有很多具体的形式,比如说选举、社会革命、默认等等。中国共产党及其执政地位是在中国人民反抗外来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解放的革命斗争中获得的,是亿万人民用他们的鲜血、生命、财产、情感、知识得来的。有一首抗日歌曲唱道妻子送郎上战场,母亲叫儿打东洋;在解放战争中,河南、山东两省的数以百万计的农民用小车支前,用小车推出了淮海战役的胜利,推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推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是这样获得的。如果从西方的政治学原理或西方法理学的角度,这叫做革命权,即人民革命塑造了政权的合法性。   当代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也表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现代化,改变了国家落后面貌,实现了中国的跨越式发展,实现了百年来中国人民期盼的强国之梦,这也得到了中国人民的认同。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实质。
个人分类: 历史掌故|262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科技期刊的发展历程
yangwenzhi 2009-2-9 23:41
世界科技期刊已经走过343年的恢宏的历史,积累非常丰富和宝贵的历史经验,凸现出非常明显的规律性。这对我国目前学术团体期刊的发展非常重要,我们必须充分认知世界科技期刊发展的历史,把握其规律。 周汝忠在1992年认为,科技期刊发展经历四个历史时期 。而目前科技期刊发展已经进入数字化发展期,因此从世界范围来看,科技期刊发展实际经历了五个重要发展期。 第一,创建发展期(16651778年) 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和近代科学发展。在17世纪,一些对自然科学的好奇者在各种非正式聚会中相聚,促成以学术交流为基本宗旨的英国皇家学会等科学团体的建立。1665年3月6日英国皇家学会在伦敦创办《PhilosophicalTransactionsoftheRoyalSociety》(《哲学汇刊》),目前是世界上创刊最早、寿命最长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学术期刊。这之前,1665年1月5日创刊的《学者杂志》,但这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学术期刊机制。1730年全世界有330多种科技期刊。 第二,专业发展期(17781830年) 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产业革命的兴起与科学的不断分化。随着科技期刊按行业或学科分类的分化,以及同行评议机制的引入,科技期刊内容日益详尽,可以验证和借鉴,成为科学家报道或了解新研究成果的重要手段,也是科学家评说科学发现优先权的手段。这个阶段,即1815年8月5日(清嘉庆二十七年七月初一)世界上最早的中文科技月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等创刊于马六甲。到1830年,全世界科技期刊数量约为800种。 第三,检索发展期(18301930年) 19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初叶,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兴起、垄断资产阶级产生,促进科技成果的大量涌现,以及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科学知识日益国际化,专业技术从科学中的分离,各种工程和技术学会大量涌现,使科技期刊种类大量增加。科技期刊数量的急剧增加,要通过大量的科技期刊来了解最新研究成果变得越来越困难,随之在1830年世界上最早的二次文献的专业文摘杂志《药学总览》(后改为《化学总览》)在由柏林科学院国创刊。到1921年全世界科技期刊增加到24028种。 第四,规范发展期(19301995年) 20世纪初叶至20世纪末,第三次技术革命兴起,世界科学技术中心由欧洲向美国转移、现代科学知识急剧膨胀。随着世界科学技术中心的转移,美国逐步成为科技期刊的强国;同时国际标准化的开展,文献计量方法在科技期刊评价中的广泛运用,促使科技期刊在世界范围内的标准化和规范化。20世纪以来,科技期刊以每50年增加6倍的速度发展,1960年全世界科技期刊为59961种。 第五,数字化发展期(1995)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络迅速普及,学术研究和科学交流方式的改变,彻底改变了传统科技期刊出版模式,科技期刊开始进入数字化时代。电子期刊的出现,以及基于数字化时代的科技期刊市场细分,大大改变传统印本期刊的检索和利用模式,可在线获取的网络资源正在逐步取代印本文献,研究人员对于数字化期刊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据美国Bowker公司出版的《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LRICH)报道,1995年全世界有147000种期刊,每年公开发表的科技论文高达500多万篇 。 与世界科技期刊发展的343年相比,我国科技期刊起步要晚一个半世纪。世界第一本期刊创立于1665年,而我国第一本科技期刊于1815年创办,起步相距150年;世界科技期刊的大发展时期开始于1830年前后,而我国科技期刊的大发展起步于1980年前后,也与世界相距150年。
个人分类: 学术期刊|5989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1: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