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本国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破除论文“SCI至上”:科技活动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热度 6 zlyang 2020-2-29 13:33
“ 一切真理开始时总是在少数人手里,总是受到大多数人的压力。这是一个规律。 ” 为我国2070年开始的诺贝尔科学奖“井喷”清除障碍、铺平道路! 破除论文“SCI至上”:科技活动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人类的科技活动,究竟是为了什么? (1)满足精神需求。追求真理,发现客观规律。 (2)满足物质需求。运用客观规律,改变人们的生活。 (3)哲学需求:科技活动,创造了发现、运用真理(客观规律)的方法。这是十分重要的财富。 狭义的人性,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属性。即人类专有的属性。 人类的科技活动,是为了人性的有益发展。 所以,科技活动的评价准则,离不开“科技活动目的”的正确引导。正确的科技评价,是以有益于人类的文明进步为基本的导向。 发展中国家,把科技活动的第一目标定位在解决本国发展,具有充分的合理性。把人类文明进步作为第二目标,也是十分必要的。实际上,“本国进步”就是“人类进步”的一个实实在在的组成部分。因此这种划分,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在技术、工程类科技活动中,偏重本国发展; 在科学类、基础类科技活动中,则应该偏重人类发展。 只要记住科技活动的目的,科技评价无论怎么改进,都会避免盲人摸象的片面性。 科学、技术、工程,还是无论采用其它的具体分类,符合科技活动目的的评价,都是有益的评价方法。 相关链接: 2016-01-04,什么是“真科研”?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48052.html 2020-02-28,破除论文“SCI至上”:“代表作”与“三类高质量论文”是什么关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20893.html 2020-02-28,破除论文“SCI至上”:科研“脱虚向实”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20158.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个人分类: 科学 - 艺术 - 社会|4162 次阅读|20 个评论
重要成果一定还要用本国语言发表!(强烈建议)
热度 30 zlyang 2017-1-11 13:18
重要成果一定还要用本国语言发表! (强烈建议) 重要的科技文化成果等,除了用英语等语言发表外,应该再次采用本国官方语言发表(需说明已经使用某种语言发表),至少重复发表一个有核心细节的详细摘要。 核心: 科技文化著作出版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版权,和人类/本国的文明进步,哪个更重要? 居里夫人为什么放弃镭的专利权? 联合国为什么使用同等有效的 6 种工作语言? 有理不在声高,声高者未必有理。 民主的价值是正确的,但民主制度往往无法兑现这些价值。 在这样的体制内,摆好政治姿态比实干解决问题更重要。 我知道了书本上的政治理念和适用于“现实世界”政策是存在差异的。 前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 2014-12-27,布 莱尔:民主已死? http://www.guancha.cn/tonyblair/2014_12_27_304571.shtml 相关链接: 2010-02-26,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二次修正) http://www.npc.gov.cn/npc/xinwen/2010-02/26/content_1544852.htm 2013-03-01,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 http://www.gov.cn/zwgk/2013-02/08/content_2330132.htm 武夷山,2017-01-10, 推荐一篇讨论中英文一稿两投的文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026685.html 张勤,中英文“一稿两投”的法律、利益和道德分析 科技导报,2016, 34 (24): 16-21. ; doi: 10.3981/j.issn.1000-7857.2016.24.001 http://html.rhhz.net/kjdb/20162405.htm 联合国 主页 联合国概览 正式语文 http://www.un.org/zh/sections/about-un/official-languages/index.html 联合国会员国有不同的观点且通常使用不同的语言。联合国共有六种正式语文,分别是阿拉伯文、中文、英文、法文、俄文和西班牙文。 杨学祥,2017-01-06, 喻海良和蒋大和:重要研究成果的中文稿必须发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25879.html 蒋大和,2017-01-06, 请规定重要研究成果“一稿必须两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09047-1025874.html 张学文,2017-01-11, (杨正瓴+杨学祥+蒋大和)的呼吁这样落实…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1026938.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4624 次阅读|107 个评论
一个不懂得欣赏和珍惜本国人才和作品的民族是可悲的
热度 11 xyysh2008 2012-12-13 20:36
一个不懂得欣赏和珍惜本国人才和作品的民族是可悲的 严少华 2012 年 12 月 13 日 尽管我曾有一个文学梦,大学低年级时甚至有过靠写作来贴补较为贫困的家庭,也读过不少文学著作(当然后来梦碎了,回到了现实),但坦率地说,我是因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才真正拜读他的作品,我想不少读者也是如此。 最早接触莫言的作品,就是由他的《红高粱家族》改编的电影《红高粱》。那还是正处于积极备战高考的激情岁月里,在老师严密的监视下,抵挡不了电影宣传的诱惑,我和两个要好的同学竟然在晚自习的时间里偷偷地去看了这场电影。心情自然是忐忑不安的,在这个分秒必争、一分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又是内疚,又是惊喜!从此,在我们那简陋的学生澡堂里常常传出歇斯底里的歌声,“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哇,莫回头 …… ”,那是我们在冬天洗冷水澡时的热身和壮胆,却也非常畅快,的确在这简单而又枯燥的备考生活平添了不少乐趣,甚至夹杂着一些豪气和匪气。当然,我们只知道张艺谋、巩俐和姜文,还不知道莫言是谁。 后面,大学里时,看了不少书,可惜莫言还不太出名。毕业后,也看了不少书,再后来,我终于相信有人说的话,“文化就是大杂烩,所有没用的东西都可以装进这个大箩筐!”从此,我基本上不看长篇小说了。 去年差点买了莫言的《蛙》。那时,我正好带着妻儿去复旦大学老校区玩,在小贩的三轮车上看到了莫言的《蛙》,那是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 10 元一本的盗版,本来是要买的,但看到封面上印着一个似男孩非男孩的样子,不甚喜欢,于是作罢。 如今,莫言可出风头了!连他的书都难买得到了,如果在他们家附近的话,说不定还能薅一点“文曲星”祖屋外的草毛,也沾沾他的仙气!书也借不到了,一次看到区级图书馆内一位五十多岁的阿姨正戴着老花眼镜看莫言的长篇小说《丰乳肥臀》。虽然连单位内平时都不大看书的同事都在看莫言的小说,我还是没有动心。 真正让我动心的是,最近看了莫言在瑞典学院的演说《讲故事的人》的视频后。 第一、非常感人!尤其是听到他讲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 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母亲捡麦穗被打”时,我仿佛回到了童年时光,那个捡稻穗的男孩,和母亲因家族内纷争被打的那个情景,我不禁流下了热泪。 第二、非常真实!那个呵斥乞讨老人的男孩,那个有意无意的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的故事,让我想起《忏悔录》! 一个不敢面对自己弱点的人,不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不敢剖析自己的人,写不出好的作品;一个不敢面对自身缺点的民族,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 第三、非常震撼!得知诺贝尔文学奖后,莫言“看到那个得奖人身上落满了花朵,也被掷上了石块、泼上了污水。我生怕他被打垮,但他微笑着从花朵和石块中钻出来,擦干净身上的脏水,坦然地站在一边,对着众人说: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写作。”“当哭成为一种表演 应该允许有人不哭”、“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将其中一个扔出庙门,那座破庙轰然坍塌的故事” 等等。这些故事富有哲理、让人深思、发人深省,非常震撼! 于是,我开始阅读莫言的著作,第一个就是《酒国》。看完后,我的心情更加不能平静。 为什么中国的电影在国外得了奖,在国内才能受到肯定?为什么中国的科技工作者在国外发表了文章,在国内才能受到承认?为什么中国的作家用中文书写的文学作品,只有在国外得了大奖(有时甚至是小奖),才能受到尊重呢?这是一个悲剧吗 ?“墙外开花,墙内香”固然好,那什么时候我们可以学会在得到外国人的赞赏之前欣赏和珍惜本国人才以及他们杰出的作品呢? 英国《卫报》网络版 12 月 11 日 报道, 伦敦亚非学院的中文教授贺麦晓( Michel HOCKX )认为,“我不认为中国作家只有挑战政府的时候才是好作家,好作家就是好作家。这并非是评判一切的好标准;难道好的英国作家只能是那些反战的作家吗?”贺麦晓还说,“(对于诺贝尔奖委员会来说)选择异见者得奖是个没有风险的决定,但是以作品本身选择一个文学声誉好的作家获奖是个勇敢的决定。” 我在想,喜欢和欣赏一个本国的好作家、好的作品也需要勇气吗?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3802 次阅读|2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0: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