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突发事件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突发事件

相关日志

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同样需要安全科学指导
热度 1 After50 2020-5-25 20:26
本文摘录自:吴超 . 从新冠肺炎疫情中再次领悟安全科学的真谛 . 技术与创新管理 , 2020, 41(3): 213-218. 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同样需要安全科学指导 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安全系统里,应急是安全的一个重要环节,但绝不是安全工作的出发点和核心。应急是安全系统工程中的一项内容,应急管理是安全管理的组成部分。当然,应急作为安全系统的组成部分,应急与安全肯定有密切联系。从时间维度看,狭义应急是突发事件预防失效、屏障无效、发生突发事件之后的行动,还可以包括突发事件恢复、突发事件处理和汲取教训等,上述所有这些工作也都是系统工程。 突发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关系到方方面面,涉及到所有的国家社会子系统。那什么机构能指挥得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呢?显然唯一能做到的是政府,能指挥得动各地区方方面面力量的是各层级相应的政府和各级政府一把手。重大突发事件需要全社会组织和各方面的力量,包括现有国家社会组织、基层社会力量、甚至军队等。而应急组织体系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即使在突发事件中给予更大的权限指挥,一下子也代替不了政府机构的所有功能,从而也难以达到紧急应急的效果,还是需要相应各级政府当担应急领导的作用。 其实,很多应急预案只是原则,应急时很难用得上。因为突发事件往往是预案考虑不到的,考虑得到的就不是真正意义的突发事件了。能够制订的预案,本身就不是真正意义的预案,只是经验预测的对策。真正意义的预案是应对不能预知的风险和突发事件,而能够应对不能预知的突发事件,要靠机制体制和整个社会组织力量及资源,还要靠社会的韧性、国民的素养和系统的自组织等。 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中,为何应急管理部门不是主角?从应急两字看,这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显然属于应急的范畴,但应急管理部门为什么不是主角?首先是 2018 年刚成立的国家应急管理部行政职能划分中,没有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这一项。另方面,从安全科学上分析,应急管理部门在涉及全国整体范围的应急过程中不是主角,也是安全科学原理所决定的。 国家应急管理部主要职责是( https://www.mem.gov.cn/jg/ ): “ 组织编制国家应急总体预案和规划,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应对突发事件工作,推动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和预案演练。建立灾情报告系统并统一发布灾情,统筹应急力量建设和物资储备并在救灾时统一调度,组织灾害救助体系建设,指导安全生产类、自然灾害类应急救援,承担国家应对特别重大灾害指挥部工作。指导火灾、水旱灾害、地质灾害等防治。负责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和工矿商贸行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公安消防部队、武警森林部队转制后,与安全生产等应急救援队伍一并作为综合性常备应急骨干力量,由应急管理部管理,实行专门管理和政策保障,采取符合其自身特点的职务职级序列和管理办法,提高职业荣誉感,保持有生力量和战斗力。应急管理部要处理好防灾和救灾的关系,明确与相关部门和地方各自职责分工,建立协调配合机制。 ” 各省市县及以下应急管理部门也同样有相应层级的主要职责。 上述职责内容虽然没有直接涉及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会关联和演化出很多与之相关的安全事件,比如应急力量建设和物资储备问题,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城市安全、生命线工程安全、及生产安全等问题。因此,应急管理的主要职责应该是动态的,一成不变是不科学的。借助安全科学基本原理,对应急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提出一点建议: ( 1 )从现代安全管理理论看,应急管理更强调突发事件的预防,另外预防工作还要更加看重安全状态的正面促进作用和抗风险的韧性功能提升等,现代安全理论强调把安全事情做得更好,而不是仅仅是为了应急和不出坏事,安全工作更不是应急。在常态阶段,安全预防是应急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应急管理部门可以作为主角;常态之下的预防性工作,应急管理部门对所划分的安全职责做计划、组织、协同、评价和促进等各项管理工作和安全预防工作等。 ( 2 )在涉及范围巨大的重大突发事件爆发的非常态阶段,应急管理部门除了担当起国家行政划分的主要安全职责之外,还要为政府部门发挥应急智囊功能和提供应急决策等;对于类似这次新冠肺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部门还应对其衍生的安全事件的应急管理发挥更大作用。 ( 3 )预防为主是安全工作的铁律。安全预防为主可分为战略和战术预防为主,这是防控重大突发事件的根本途径。战略安全预防为主即常态的安全预防为主不必再说;在危机阶段或非常态阶段,也同样需要践行预防为主的原则,只不过此时是战术上的预防为主,比如这次新冠肺炎防疫,健康人同样需要自我隔离、佩戴口罩等,这些都是很好的预防为主例子。 ( 4 )如上述,如果应急管理部门的工作着重点还是常态下的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预防管理工作,其实这些工作就是长期以来的安全管理部门的工作。既然这样, 2018 年组建时为何起名为应急管理,而不用原来大家很习惯和符合安全科学原理的安全管理名称呢?因为应急两字很容易让非专业的大众顾名思义,去狭义理解应急,忽视预防为主。因此,建议应急管理部门名称未来做适当的修改,要体现安全预防为主等重要理念,使之更符合其工作内涵。 2019 年 11 月 Bedford, J 等人在 Nature 发表综述文章,提出 “ 应对 21 世纪的大规模流行病,各个学科必须联合起来。 ” 。 伴随着全球城市化、交通、商贸、旅游业等的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气候的恶化,流行病等突发事件将变得更加频繁,更加复杂,更加难以预测和控制。正如该文章指出 “ 我们对流行病的概念必须从每次爆发时的危机应对演变为一个预备、应对和恢复的综合循环周期。这是一个将来自世界各地的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的机会,特别是处在危险之中和深受影响的社区。这需要整合许多学科,不仅包括流行病学,还包括社会科学、研究与开发、外交、物流和危机管理。这就需要采取一种新的办法,来对未来的领导人进行流行病预防和应对方面的培训。 ” 综上,安全科学应该为未来各种突发重大公共事件做出应有的贡献,全球公共安全治理和风险管控及学界都应该更加重视、运用和发展安全科学这一新兴大交叉综合学科。 参考文献: Juliet Bedford, Jeremy Farrar, Chikwe Ihekweazu, et al. A new twenty-first century science for effective epidemic response . Nature, 2019, 575: 130–136.
个人分类: 安全科学理论|6315 次阅读|1 个评论
突发事件和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区别?【回答问题】
ggjjhh 2017-2-26 20:01
突发事件和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区别?【回答问题】 高金华 1、群体性突发事件是突发事件中的一种,是参与人数较多的事件。例如,大学生群体性罢课。 2、有些突发事件是受害人数较多的事件,但不是群体性突发事件。例如,大学生群体性中毒。 2017-02-26 7:09回答
个人分类: 回答问题|4034 次阅读|0 个评论
姚璐,赵家琦:新媒体时代突发新闻事件报道的传播特点
kexuechuanbo 2016-4-12 18:07
引用格式:姚璐,赵家琦. 新媒体时代突发新闻事件报道的传播特点 —— 以法国恐怖袭击事件为例 .新媒体研究,2016(3):19-20,30 新媒体时代突发新闻事件报道的传播特点_以法国恐怖袭击事件为例_姚璐.caj 新媒体时代突发新闻事件报道的传播特点——以法国恐怖袭击事件为例 优先出版版本 推荐 CAJ下载 PDF下载 CAJViewer下载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 免费订阅 新媒体研究 , New Media Research , 编辑部邮箱, 2016年03期 【作者】 姚璐 ; 赵嘉琦 ; 【机构】 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 ; 【摘要】 面对突发事故,新媒体往往冲在最前线,实时传递第一手信息和画面,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声势。以法国恐怖袭击事件为案例,从新媒体对突发事件报道的特点、主流媒体的创新转型和突发事件报道呈现的缺点进行分析,充分认识到新媒体为舆论引导带来的新变化,指出在突发性事件报道中新媒体尤其需要与传统媒体进行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 更多 还原 【关键词】 新媒体 ; 微博 ; 传播 ; 【文内图片】 【所属期刊栏目】 理论研究 (2016年03期) 欢迎阅读全文: 新媒体时代突发新闻事件报道的传播特点_以法国恐怖袭击事件为例_姚璐.caj
个人分类: 团队发表论文|30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17期双清论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的科学问题(2007)
Greg66 2015-6-7 11:00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的科学问题” 日期 2007-01-18  来源:管理科学部  作者:杨列勋 邓云峰  【 大 中 小 】  【 打印 】  【 关闭 】 引用网址: http://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110/info19195.htm   2006年1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政策局、管理科学部、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信息科学部在北京共同组织召开了2006年度第17期“双清论坛”。本期论坛主题为“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的科学问题”。大会主席由郭重庆院士、范维澄院士和戴汝为院士担任,论坛开幕式由管理科学部副主任张维教授主持,政策局韩宇副局长致辞并介绍了有关双清论坛的情况,来自全国40余所大学、研究院所的60余名专家学者及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有关科学部和局室的同志参加了此次论坛。   中国科技大学(清华大学)范维澄院士、北京化工大学高金吉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所汪寿阳研究员、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饶明教授、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王飞跃研究员、复旦大学朱道立教授、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刘铁民研究员等7名专家作了大会报告。   与会专家分别对上述报告和相关内容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各位专家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和研究基础,针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公共事件等4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基础科学问题进行较为深入、充分的交流。   与会专家认为,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应该从多学科交叉的角度开展研究,该领域有如下科学问题需要深入探讨:   1.从管理科学角度研究:(1)突发公共事件本质性认知;(2)应急管理系统性复杂性与管理决策;(3)应急心理与行为管理及应急疏散理论与基础技术;(4)突发公共事件的风险评估和多尺度预测预警的科学问题;(5)风险管理理论与控制方法;(6)恢复重建与后评估;(7)基于人工社会理论的应急管理中系统建模与分析方法;(8)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资源管理等。   2.从信息科学的角度研究: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获取及分析,包括:(1)多参数实时动态信息获取;(2)网络信息监测;(3)海量数据的集成、挖掘与融合;(4)特征参数识别、探测及其预警分析模型研究;(5)网络信息传播、扩散的机理机制及其仿真研究;(6)信息交互与共享和信息安全。   3.从生命科学的认知与心理角度研究:(1)公众的危机/灾害认知和心理变化规律;(2)危机/灾害环境对公众行为能力的影响机理;(3)公众心理行为预测与干预机制;(4)非常态下人员个体与群体运动特征。   4.从工程科学角度研究:(1)工程质量与工程安全;(2)故障自愈率原理;(3)矿山工程与安全。   通过本期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在如下方面形成共识:   (1)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的科学问题涉及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工程科学与生命科学等多学科领域,是典型的跨层次、跨部门和综合性很强的问题,需要不同学科间开拓、交叉、渗透与融合,为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技术提供新的思路、理论和方法。   (2)虽然我国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实践和应用层次的部分领域开展了研究工作,已经有相当的研究基础,但学界对应急/危机形成机理与演化规律还缺乏基础理论层次的深刻认知,尚未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无法对应急科技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提供有效支撑,急需开展有针对性的基础研究工作。   (3)突发公共事件种类较多,应重点关注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的共性和综合性需求,兼顾现实,虚实结合,抽取、提炼其中基础性的科学问题,开展前瞻性、开放性和原始创新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可以结合典型和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然后再研究跨领域和跨部门的问题。   (4)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应涵盖应急管理全过程,在关注应急响应阶段的基础科学问题的同时,也要重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防、准备、恢复重建和后评估方面的研究。   (5)突发共事件应急管理中科学问题的解决是一项长期工作,应注重与其他部门在类似的科技项目加强协调,单个计划项目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需通过与其他项目的沟通与协调,实现整体、系统、科学地解决相关问题。   与会专家学者也对今后如何开展针对性的工作提出建议和期望。   (1)建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针对“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的科学问题”设立一个重大研究计划。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国内已有必要的相关工作基础和研究积累,对解决其中重大科学前沿问题充满信心,期望管理科学部协调其他科学部继续围绕这个主题,组织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炼出交叉、综合和关键性的科学问题,争取重大研究计划尽快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功立项。   (2)建议在组织重大研究计划的过程中,立项框架要体现出科学问题的结构性和层次性,从而能够体现出总体设计的特性。建议设计出整个工作的路线图,对流程的层层设计,保证各项目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建议管理科学部以及其他相关科学部在正常的项目资助中,加强对有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科学问题的面上项目和重点项目的资助。
个人分类: 11|4804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市红十字会防灾减灾日举办突发事件应急演练
francy 2015-5-12 21:05
时政频道 国内 北京市红十字会防灾减灾日举办突发事件应急演练 2015-05-12 17:47   来源: 光明网   我有话说 2015-05-12 17:47:52 来源: 光明网 作者: 责任编辑:杨煜   光明网5月12日讯(记者 沈阳 通讯员 柳晓明) 5月12日是全国防灾减灾日,北京市红十字会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举办“防灾减灾从我做起——超大型城市人员密集场所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暨首都紧急救援志愿服务站启动”活动,这是北京市红十字会“五八”红十字博爱文化月系列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北京市有关委办局、企事业单位领导和市红十字会部分理事、首批首都紧急救援志愿服务站建站单位领导、救援队员及中央和北京的新闻媒体工作者共约400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5月12日北京红会应急演练抢救伤员上999紧急救援直升机 北京市红十字会提供   活动现场市红十字会与市安监局、市地震局、市气象局、市城管局和二商集团有限公司五家单位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发挥各自优势,在应急管理和突发事件处置中加强协作,联勤联动、联防联控,展示为平安北京、提高在突发事件中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应急指挥能力水平。这是近年来北京市红十字会建立并完善了市区两级红十字组织信息化指挥系统,实现了市红十字会指挥平台与各区县红十字会之间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可视化指挥调度的一次大检测。活动现场市区(县)两级红十字会人道应急指挥平台与演练现场进行了联通对接,对红十字应急工作、信息报送、指挥系统互联互通、现场处置、伤员转运等应急反应能力进行了全面检验。   5月12日北京红会应急演练999紧急救援直升机、医疗急救车摩托车和志愿者联合行动 北京市红十字会提供   活动现场还进行了超大型城市人员密集场所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模拟人员密集场所发生地面塌陷事件,引发恐慌踩踏,导致人员受伤,在接到现场工作人员和群众求救电话后,999紧急救援队及时出动,专业航空救援直升机、医疗急救车、急救摩托车和紧急救援志愿服务骨干人员联合开展行动。   5月12日北京市红十字会给全市首批26家“首都紧急救援志愿服务站”授牌 北京市红十字会 提供   北京市红十字会在活动现场向全市首批26家“首都紧急救援志愿服务站”授牌。并向以每个“服务站”建站单位组建的16人的应急救援队伍为基础成立的中国首都红十字紧急救援志愿服务总队授旗。随后,中国首都紧急救援志愿服务总队200人名队员,现场展示了心肺复苏、创伤救护等救护技能。   5月12日200位首都紧急救援志愿服务总队队员展示救护技能 北京市红十字会提供   “首都紧急救援志愿服务站”以市直机关工委、市国资委、市教委所属单位、企业、学校和街道社区为重点,在具有行政审批、窗口服务功能等人员密集场所以及突发事件风险易发区域设立。“服务站”分为两个区域,即紧急救援区和宣教动员区。紧急救援区设置应急柜,配备自动体外除颤仪(AED)、急救箱等急救设备,遇到突发事件能够第一时间开展救援。宣教动员区配备教学用具、教材、宣传资料和电教设施等,第一时间为群众开展防恐减灾、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服务。通过建设服务站,积极发挥各级党组织在首都改革发展稳定中的核心作用,彰显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中的骨干作用,凸显各级工会组织关爱职工生命健康的职责和优势,透视红十字组织履行人道使命,为构建城市反恐应急体系主动作为,为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做出贡献。 http://politics.gmw.cn/2015-05/12/content_15644130.htm
个人分类: 红会|138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旅游突发事件应急手册
wangbing187717 2015-5-11 19:02
撰写东西时顺路查询到,送给各位喜欢旅游的小伙伴们~ 当今社会,旅游活动日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旅游活动过程中也存在各种可预见的和不可预见的安全风险。为了增强大家外出游玩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防范和化解旅游安全风险,一定要认真阅读哟~~~ 1 1.自然灾害应急篇 1.1 洪水 1.1.1 洪水来临时,要迅速到附近的山坡、高地、屋顶、楼房高层、大树上等高的地方暂避。 1.1.2 要设法尽快发出求救信号和信息,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积极寻求救援。 1.1.3 落水时要寻找并抓住漂浮物,如门板、桌椅、木床、大块的泡沫塑料等。 1.1.4 汽车进入水淹地区时,要注意水位不能超过驾驶室,要迎着洪水驶向高地,不能让洪水从侧面冲击车体。 1.1.5 不要惊慌失措、大喊大叫;不要接近或攀爬电线杆、高压线铁塔;不要爬到泥坯房房顶上。 1.2 地震 1.2.1 地震发生后,在室内,要选择易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躲避,可躲到内墙角或管道多、整体性好的卫生间、储藏室和厨房等处。不要躲到外墙窗下、电梯间,更不要跳楼。 1.2.2 在公共场馆里,应迅速就近“蹲下、掩护、抓牢”或就近躲在柱子、大型物品旁;身处门口时可迅速跑出门外至空旷场地;在楼上时,要找准机会逐步向底层转移。 1.2.3 在室外,要尽量远离狭窄街道、高大建筑、高烟囱、变压器、玻璃幕墙建筑、高架桥以及存有危险品、易燃品的场所。 1.2.4 在行驶的汽车、电车或火车内,乘客应抓牢扶手避免摔倒,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不要跳车,地震过后再下车。 1.2.5 用湿毛巾、衣物或其他布料捂住口、鼻和头部,防止灰尘呛闷发生窒息。 1.2.6 寻找和开辟通道,朝着有光亮、宽敞的地方移动;不要乘电梯逃生。 1.2.7 一时无法脱险,要节省气力,静卧保持体力;不要盲目大声呼救;多活动手、脚,清除脸上的灰土和压在身上的物件。 1.2.8 无论在何处躲避,如有可能应尽量用棉被、枕头、书包或其他软物体保护好头部。 1.3 海啸 1.3.1 地震是海啸发生的最早信号,从地震到海啸的发生有一个时间差,要利用时间差进行避险和逃生。 1.3.2 如发现潮汐突然反常涨落,海平面显著下降或者有巨浪袭来,都应快速撤离。 1.3.3 海啸发生前海水异常退去时往往会把鱼虾等许多海洋生物留在浅滩,场面蔚为大观,但此时千万不要去捡鱼虾或看热闹,应迅速离开海岸,向陆地高处转移。 1.3.4 海啸发生不幸落水时: 1.3.4.1 要尽量抓住大的漂浮物,注意避免与其他硬物碰撞。 1.3.4.2 在水中不要举手,也不要乱挣扎,应尽量减少动作,能浮在水面随波漂流即可。 1.3.4.3 海水温度偏低,不要脱衣服。 1.3.4.4 尽量不要游泳,以防体内热量过快散失。 1.3.4.5不要喝海水,海水不能解渴,反而会让人出现幻觉,导致精神失常甚至死亡。 1.3.4.6 要尽可能向其他落水者靠拢,以扩大目标,让救援人员发现。 1.4 泥石流、山体滑坡 1.4.1 发现有泥石流、山体滑坡,要迅速向两边稳定区逃离,不要沿着山体向上方或下方奔跑。 1.4.2 不要躲在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下面。 1.4.3 不要停留在低洼处,也不要攀爬到树上躲避。 1.4.4 一定要设法从房屋里跑至开阔地带。 1.4.5 应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地,不要在山谷和山沟底部扎营。 1.5 台风 1.5.1 尽快转移到坚固的建筑物或底层躲避风雨。 1.5.2 避免外出,必须外出时应穿较为鲜艳的衣服,并在随时能抓住固定物的地方行走。 1.5.3 在外行走,要尽量弯腰将身体缩成团,扣好衣扣,必要时应爬行前进。 1.5.4 不要在受台风影响的海滩游泳或驾船。 1.6 龙卷风 在室内: 1.6.1 要远离门、窗和房屋的外围墙壁,躲到与龙卷风前进方向相反的墙壁或小房间内抱头蹲下,尽量避免使用电话。 1.6.2 将床垫或毯子罩在身上以免被砸伤。 1.6.3 地下室或半地下室是最安全的躲藏地点。 在室外: 1.6.4 不要待在露天楼顶,就近进入混凝土建筑底层。 1.6.5 远离大树、电线杆或简易房屋等。 1.6.6 朝与龙卷风前进路线垂直的方向快跑。 1.6.7 来不及逃离的,要迅速找到低洼地趴下。 1.6.8 不要开车躲避,也不要在汽车中躲避。 1.7 雷电 1.7.1 不要在旷野中、孤独的小屋中、孤立的大树下、电线杆旁、高坡上避雷雨。 1.7.2 不要赤脚站在水泥地上,不要洗澡或淋浴,不要打固定电话,不要使用带有外接天线的收音机或电视机 1.7.3 要远离铁轨、长金属栏杆和其他庞大的金属设施,避免站在山顶、制高点等场所。 1.7.4 多人一起在野外时,彼此隔开一定距离,不要挤在一起。 1.7.5 胶底鞋或橡胶轮胎不能抵御闪电。 1.8 沙尘暴 1.8.1 出门戴口罩、纱巾等。 1.8.2 多喝水,吃清淡食物。 1.8.3 不要购买露天食品。 1.8.4 骑车、开车要减速慢行,远离树木和广告牌。 1.8.5 老人、儿童及患有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人不要出门。 1.9 暴雨 1.9.1 在积水中行走时,要注意观察,尽可能贴近建筑物。 1.9.2 在山区,当上游来水突然混浊、水位上涨较快时,要注意防范山洪、泥石流。 1.9.3 室外积水漫入室内时,应立即切断电源。 1.9.4 下暴雨时不要自驾游。 1.10 浓雾 1.10.1 不要进行户外活动,必须外出时,要戴上口罩;尽量减少在雾中的时间。 1.10.2 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和呼吸系统等疾病者最好不要外出。 1.10.3 雾中驾车时,应打开防雾灯,与前车保持足够的制动距离,保持慢速行驶。 1.11 大雪 1.11.1 减少外出活动,及时调整出行计划。 1.11.2 不要待在不结实、不安全的建筑物内。 1.11.3 行走时最好穿软底或防滑鞋,尤其是要做好冻伤、雪盲等的防护。 1.12 高温 1.12.1 多喝水,少吃多餐,适当多吃苦味和酸性食物。 1.12.2 避免剧烈运动,用凉水冲手腕、温水冲澡。 1.12.3 日间需小睡。 1.12.4 注意防晒;携带遮阳伞。 2.事故灾难应急篇 2.1 道路交通事故 2.1.1 与机动车发生事故后,要保护现场,及时报警,并记下肇事车辆的车牌号。 2.1.2 遇到撞人后驾车或骑车逃逸的,应及时追上肇事者或求助周围群众拦住肇事者。 2.1.3 与非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后,在不能自行协商解决的情况下,应立即报警。 2.1.4 先救人后救物,先救命后救伤,先抢救重伤员后抢救轻伤员。 2.1.5 对受伤者进行常识性的受伤部位检查,及时止血、包扎或固定。 2.1.6 注意保持伤者呼吸通畅;如果呼吸和心跳停止,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抢救。 2.1.7 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时,不要翻动伤者,要立即拨打 120和 110求助。 2.2 水运事故 发生水运事故时,要利用救生设备逃生;紧急情况下必须跳水逃生时应采取以下应急措施: 跳水前: 2.2.1 尽一切可能发出遇险求救信号。 2.2.2 跳水前尽可能向水面抛投漂浮物,如空木箱、木板、大块泡沫塑料等。 2.2.3 多穿厚实保温的衣服,系好衣领、袖口;如有可能,穿上救生衣。 跳水时: 2.2.4 不要从 5米以上高度直接跳入水中;可利用绳索等滑入水中。 2.2.5 两肘夹紧身体两侧,一手捂鼻,一手向下拉紧救生衣,深呼吸,闭口,两腿伸直,直立式跳入水中。 跳水后: 2.2.6 尽快游离遇难船只,防止被卷入旋涡。 2.2.7 如果发现四周有油火,应脱掉救生衣,潜水游到上风处;到水面上换气时,先用双手将头顶的油和火拨开再抬头呼吸。 2.2.8 不要将厚衣服脱掉;如果没有救生衣,尽可能以最小的运动幅度使身体漂浮;会游泳者可采用仰泳姿势。 2.2.9 尽可能在漂浮物附近。 2.2.10 两人以上跳水逃生,要尽可能拥抱在一起,减少热量散失,也易于被发现。 2.3 铁路、轨道交通事故 2.3.1 发生事故后,要听从工作人员的统一指挥,待列车停稳后,在工作人员的组织下,有序地向车厢两端紧急疏散。不要盲目跳车,以防摔伤或被其他列车撞伤。 2.3.2 撞车瞬间,要两腿尽量伸直,两脚踏实,双臂护胸,手抱头,保持身体平衡。 2.3.3 列车发生火灾、爆炸事故时,列车服务人员应迅速疏散旅客,尽力切断火源、爆炸源并保护好现场。 2.4 航空事故 2.4.1 登机后,要熟悉机上安全出口,听、阅有关航空安全知识。 2.4.2 遇空中减压,要立即戴上氧气面罩。 2.4.3 飞机紧急着陆和迫降时,要保持正确的姿势:弯腰,双手在膝盖下握住,头放在膝盖上,两脚前伸紧贴地板;听从工作人员指挥,迅速有序地由紧急出口滑落地面。 2.4.4 舱内出现烟雾时,要把头弯到尽可能低的位置,屏住呼吸,用饮料浇湿毛巾或手帕捂住口、鼻后再呼吸,弯腰或爬行到出口处。 2.4.5 若飞机在海洋上空失事,要立即穿上救生衣。 2.4.6 飞机撞地轰响瞬间:飞速解开安全带,朝外面有亮光的裂口全力逃跑。 2.5 火灾 2.5.1 火灾发生时,应及时拨打 119报警;小火应立即扑救,如果火势扩大,应迅速撤离。 2.5.2 逃生时应准确识别疏散指示方向,千万不要拥挤,快速逃离火场。 2.5.3 火场逃生过程中,要一路关闭背后的门;逃出现场后切勿重返屋内取贵重物品。 2.5.4 火灾发生时,切不可搭乘电梯逃生,更不要盲目跳楼。 2.5.5 如果烟雾弥漫,要用湿毛巾掩住口鼻呼吸,降低姿势,沿墙壁边爬行逃生。 2.5.6当衣物着火时,最好脱下或就地卧倒,用手覆盖脸部并翻滚压熄火焰,或跳入就近的水池,将火熄灭。 2.5.7 夜间发生火灾时,应先叫醒熟睡的人,尽量大声喊叫,提醒其他人逃生。 2.5.8 一旦发现自己身处森林着火区域,应准确判断风向和火灾延烧方向,逆风逃生。 2.5.9 如果被大火包围在半山腰,要绕开火头快速向山下跑,切忌往山上跑。 2.6 拥挤、踩踏事故 2.6.1 要保持冷静,提高警惕,不要受周围环境影响。 2.6.2 服从组织者指挥,有序撤离。 2.6.3 发觉拥挤的人群向自己行走的方向来时,应立即避到一旁,切记不要逆着人流前进。 2.6.4 陷入拥挤的人流时,要远离店铺、柜台的玻璃或者其他危险物。 2.6.5 若被人群挤倒,则设法靠近墙角,身体蜷成球状,双手在颈后紧扣以保护身体。 2.6.6 如果带着孩子,要尽快把孩子抱起来;如果可能,要抓住身边坚固牢靠的东西。
1192 次阅读|0 个评论
“非安全生产事故”是什么事故?
热度 1 lanxum 2015-2-23 23:06
“非安全生产事故”是什么事故? 150223 李健 12.31 上海外滩踩踏和 2.21 邵阳船难都被认定是非安全生产事故(并非标准规范用语)。 什么是非安全生产事故? 法律、法规并没有准确定义。 《 2014 年 “12·31” 外滩陈毅广场拥挤踩踏事件调查报告》解释为“事件性质”是“公共安全事件”——“是一起对群众性活动预防准备不足、现场管理不力、应对处置不当而引发的拥挤踩踏并造成重大伤亡和严重后果的公共安全责任事件。” 什么是公共安全事件? 法律、法规也没有定义。《突发事件应对法》只对“突发事件”做了解释——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什么是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法》也没有定义,只是规定了适用范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的安全生产,适用本法。《职业安全卫生术语》( GB/T 15236 )将安全生产定义为——通过人 - 机 - 环的和谐运作,使社会生产活动中危及劳动者生命和健康的各种事故风险和伤害因素始终处于有效控制的状态。 显然 12.31 外滩踩踏和 2.21 邵阳船难都不是“生产经营活动”或“社会生产活动”中发生的,不适用于《安全生产法》,所以不是安全生产事故。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 GB/T28001 )定义了 什么是事故 ——造成死亡、疾病、伤害、损坏或其他损失的意外情况。显然 12.31 外滩踩踏和 2.21 邵阳船难都是事故,但却都是非安全生产事故。前者已被定性为“公共安全事件”,依据的是《突发事件应对法》( 外滩踩踏事故调查报告) 。后者呢,是什么事故?依据什么法?
个人分类: 安全概念理解|12284 次阅读|5 个评论
应急管理、风险管理、危机管理的概念
dqc5110 2014-8-8 09:29
一、 三个概念的 递进关系 风险与危机之间的潜在因果关系,即突发事件的演化过程不断将风险与危机之间潜在的因果关系显性化; 危机与应急之间的突变因果关系,即突发事件将之前的显性因果关系最终演化为突变因果关系,一旦进入临界点,突发事件发生,进入应急状态。 与风险、危机、应急概念相应,从管理学的角度衍生出风险管理、危机管理和应急管理。 递进关系 如下图: 二、三个概念的融合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强调危机管理,可能大家很难理解,似乎到处是“危机”。但是相对来说,应急管理的概念通俗易懂——根据突发的紧急事件采取相应的处置行动。 现在我国已把应急管理提到了很高的地位,强调要把应急处置的关口前移,包括准备、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甚至包括后面的恢复重建工作。因此,我国的应急管理已经扩展为包括风险管理、危机管理在内的动态管理过程。 应急管理在西方国家是一个年轻的学科,其应急管理(Emergency Management)对象是突发紧急事件(Emergency),从时间序列上讲,它包括突发事件从酝酿到发生、应对和恢复的全过程;从处置要素上讲,它包括不同的响应系统;从预防方面来讲,它包括风险管理的各种要素。 三、 三个概念的 区别和侧重 从关注的阶段过程上看,应急管理和危机管理主要是针对非常态而言,风险管理则是居于常态管理和非常态管理中间地带,主要解决如何防范和应对各种风险,以避免演化为危机事件; 从研究对象和手段角度,风险管理和危机管理侧重于对研究对象的关注,而应急管理则着重于管理手段的研究 ; 在国外,危机管理用得比较多;我国学术界, 危机管理 用得比较多的;在政府部门, 应急管理 用得比较多。 四、应急管理的概念 应急管理是针对各类突发事件,覆盖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响应与应急处置、事后恢复与重建过程全方位的管理。 五、归纳 风险管理——居安思危之基石 危机管理——居安思危之篱笆 应急管理——居安思危之后路
个人分类: 应急|16072 次阅读|0 个评论
应急管理研究【团队博客】今日开通
热度 2 EMR 2014-7-17 16:04
2014年7月17日,申请开通科学网的应急管理研究团队博客。 博客将持续更新,期待大家关注! —————————————— 本博客将发布以下内容: 一、当前突发事件评述 二、国际应急进展介绍 三、应急管理理论研究 四、应急策略与方法 五、现代应急技术系统设计与开发 六、突发事件应急案例剖析 七、其他相关内容 ———————————— 博客内容将由多个研究机构的应急管理科研人员和研究生更新维护。 欢迎大家来访,并提出宝贵建议与意见。
个人分类: 应急管理新闻|2036 次阅读|3 个评论
外国专家突发重大疾病,用人单位应否汇报?
shenbinti 2014-5-8 16:30
外国专家突发重大疾病,用人单位应否汇报? 【外国专家在中国任职期间突发重大疾病,用人单位是否应当向有关部门进行汇报?】沈律师:您好!我公司上海教学中心一名外教在小长假去海南旅游的时候,突发急性脑溢血,情况比较严重,刚刚脱离生命危险,目前是我公司的工作人员在现场陪护。有关事宜需要咨询您:该外教本人不想我们告知家属其生病相关事宜,假如我们未将此事告知其家属,外教如果发生什么意外的话,我们很担心,此事是否需要上报大使馆或外专局等相关机构。谢谢您的回复。祝好! 沈斌倜律师答复: 1 、根据相关规定,外国专家在华工作期间如果出现突发事件,用人单位应当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所谓的突发事件是指:与在华工作外国专家有关的,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主要包括: (1) 人身意外伤亡事件 : 指由于各类自然灾害、安全事故等造成的外国专家人身伤亡事件以及外国专家自杀身亡事件等。 (2) 医疗卫生事件:指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突发重大疾病或者发生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外国专家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3) 经济安全事件:指重大商业技术秘密泄漏、知识产权纠纷等事件。 (4) 因利益纠纷等引发的外国专家群体性事件。 (5) 其它危及公共安全的突发事件。所以,如果你单位外国专家出现上述情况之一,为了避免法律风险,你单位均应当予以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 2 、聘请外国专家单位的法人代表为外国专家管理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第一责任人。凡遇发生外国专家突发事件,均按照逐级报告的原则,按事发单位外事部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省部级(含副省级城市)外国专家工作主管部门及外事部门、国家外国专家局三个层次进行逐级报告。突发事件报告方式与内容外国专家突发事件的报告分为初报、续报和处理结果报告三类。初报从发现事件后起 1 小时内上报;续报在查清有关基本情况后随时上报;处理结果报告在事件处理完毕后立即上报。初报可用电话直接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外国专家突发事件的类型、发生时间、地点、人员伤亡情况、事件潜在的危害程度和发展趋势等初步情况。续报可通过网络或书面报告,在初报的基础上报告有关确切数据,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进展情况及采取的应急措施等基本情况。处理结果报告采用书面报告,处理结果报告在初报和续报的基础上,报告处理事件的措施、过程和结果,突发事件潜在或间接的危害、社会影响、处理后的遗留问题,参加处理工作的有关部门和工作内容等详细情况。 恭祝顺利。 沈斌倜律师 2014 年 4 月 15 日星期二 ------------------------------------------ 北京沈斌倜劳动法律师地址:北京市东直门南大街甲3号居然大厦18楼中闻律师事务所;电子邮件:shenbinti@aliyun.com 业务电话:(+86) 15301115671(+86)13661313967 ;互动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henbinti 沈斌倜律师简介:女,北京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点睛律师学院劳动法高级培训师,北京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会会员,中国影响性诉讼特约观察员,厦门大学法律硕士,北京劳动法专家。沈斌倜律师长期从事劳资纠纷法律研究,专注于劳动争议纠纷的解决,尤其擅长疑难劳动争议纠纷案件的处理。执业地址:北京市东直门南大街甲3号居然大厦18楼;电子邮件: shenbinti@aliyun.com 业务电话:(+86) 15301115671(+86)13661313967 ;互动博客: http://blog.sina.com.cn/ shenbinti
个人分类: 北京劳动法律师沈斌倜劳动法答疑|2250 次阅读|0 个评论
棕熊向落入围栏内的人发动攻击
xuxfyuwp 2014-4-17 15:19
在瑞士首都伯尔尼熊公园里,一名患有智力障碍的游客突然掉进了棕熊围栏里,一只体型硕大的棕熊立即对这名游客进行了猛烈攻击。这惊险一幕正好被英国游客布鲁克斯拍了下来。11月24日,布鲁克斯公布了这一组照片。 那只棕熊是伯尔尼熊公园里的一位“明星”,今年4岁了,许多游客都很喜欢它,并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芬恩。据伯尔尼警方事后公布的资料,那名掉进围栏里的游客是一名伯尔尼人。在掉进围栏里前,他曾爬上了高达数米的防护墙。当时就有人觉得他行为不正常,于是就报了警,在警察赶来之前的几分钟内,他突然掉了进去。 芬恩发现有“不速之客”闯入自己的领地后似乎很生气,马上发起攻击。将那名游客抱起后又重重地摔在地上,并对它进行撕咬。 现场的其他游客都被这一突发事件吓坏了,他们向芬恩投掷石块、塑料瓶等,试图阻止芬恩的攻击。随后赶到的警察开枪击中了芬恩。芬恩胸部中枪后逃走了,救援人员赶紧把那名游客送往医院。目前,该游客情况稳定,并无性命之忧。 兽医在检查了芬恩的枪伤以后,给它注射了抗生素药物。等过一段时间,兽医再给芬恩做手术,取出它体内的子弹碎片。伯尔尼警方和公园管理者说,很多民众听说此事后对芬恩表示了同情,并为它送来了鲜花和食品等。 “芬恩”在熊公园内接受兽医治疗,并无大碍。兽医们决定不对棕熊动手术取出其体内的子弹碎片,只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目前,“芬恩”状况良好。公众纷纷对受伤的棕熊表达同情。在棕熊的巢穴外,游客放置了一束束鲜花和蜂蜜。 从中世纪开始熊就一直是伯尔尼的城市标志。对男子发动攻击的是一只欧洲棕熊。棕熊是世界上第二大的熊科动物,仅次于块头最大的北极熊。普通棕熊站高1.9—2米,体重400—500公斤。棕熊是非常好斗而凶猛的动物。 (原文写于2009-11-27 05:23:55 新浪博客)
个人分类: 图片|904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动画】【史酷比!格斗狂热迷 Scooby-Doo! WrestleMania Myster
lcj2212916 2014-4-9 18:40
编剧 : Michael Ryan 主演 : 马修·里沃德 / 约翰·迪·玛吉欧 / 格蕾·德丽斯勒 / 弗兰克·维尔克 / 保罗·莱维斯克 / JB·布兰科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4-03 又名: Scooby-Doo! WrestleMania Mystery IMDb链接: tt2337576 当沙基和史卢比赢得去狂热摔跤比赛的门票后,整个团队都决定去Mystery Machine出席观看这场比赛。然而,一只神秘的幽灵熊突然出现毁掉了这场比赛,史卢比,沙基,维尔玛,达芙妮还有弗雷德以及众多的WWE明显一起来处理这突发事件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62165617
1994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警戒”、“我注视”—美国“民众反恐”的理念
热度 2 lanxum 2014-3-17 16:29
“我警戒”、“我注视”——美国“民众反恐”的理念 140317 李健 读陈安老师“ 昆明火车站恐怖袭击事件的应急和救援 ”一文,联想到昨天公安部发布的“ 创新治安防控体系,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公安部部署大力加强社会面巡逻防控 ”的新闻。 公安部此次部署的“社会面巡逻防控”应该算陈安文中提到现场应急响应三个层次的后两个层次,即“现场安保人员职责权限内的即刻响应和整个安保体系的全面响应”。但个人认为陈安文中的第一个层次是最基础和最为关键的,即“个人发现恐怖袭击端倪后的自我响应”(简称“个人自我响应”)。 公安部部署中说,要“ 最大限度将警力摆上街面 。。。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这没错,但关键问题是“最大限度将警力摆上街面”,依然难以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这是仅靠警力专业防控的局限。 民众的意识防控与警力的专业防控都不可或缺! 为什么说“个人自我响应”最基础、最重要?恐怖分子制造恐怖事件的目的是要引起民众的普遍恐慌,而良好的“个人自我响应”能使人们知道该怎么做、该如何冷静应对而不引起恐慌。良好的“个人自我响应”还会使民众对身边的异常状况产生足够的敏感,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民众成为专业部门分布在各个角落的信息触角,为反恐防控丰富了最大的力量。 良好的“个人自我响应”实质上是个人“安全意识”培养的结果。若使全民都具备良好的安全意识,除个人自我提高内因手段外,外部力量的政府引导、教育则更需加强。所以我赞同陈安的 个人应急教育要重视“基础教育和公众教育 “的观点。当然这样的教育手段需要经历漫长而不是立竿见影的过程,但从长远看,一个显然的结论,增强了的民众安全意识、应急意识一旦发挥作用,是单一“社会面巡逻防控”力量所不能比拟的,防控系统里最大数量的是意识上“全民皆兵”了的人民群众,政府投入低了,但效果显著。 ( 和工厂安全一样,最能发现安全隐患的是众多的一线工人,而不只是几个安全监管人员,所以工厂良好的安全业绩很大程度上是每个工人安全意识提高的结果。 ) 重要的是安全防控“理念”——全民反恐! 美国“民众是反恐第一道防线”的理念值得我们学习,政府把民众看成是反恐保卫国家安全的重要资源! 9.11 恐怖袭击后,美国从“不设防”到创造性地提出“全民反恐”经历了一个理念转变的过程,并且,在此之后十几年间,美国人的安全意识迅速得到提高。 2009年,时任国土安全部部长的珍妮特·纳波利塔诺宣布 “ 若看到,要举报 ” 的全民反恐战略,并且强调:“ 必须把民众当作保卫国家安全的重要资源,而不仅仅是受保护的对象 ”。各州联邦政府也推出了新的“全民反恐”措施。洛杉矶警察局推出名为 “ 我警戒 ” (iWATCH) 的反恐预警新系统,通过宣传手册、公共服务信息和社团会议向社区居民宣传反恐知识,明确告知人们应该及时报警的可疑情况。美国民众大部分都听说过“若看到,要举报”的口号,特别是“波士顿爆炸案”时,媒体在报道中多次提及。也有人没有听说过,不过他们或多或少听过州一级政府的全民反恐措施口号,比如加州的 “ 我注视 ” 。 重视民众反恐教育 —— ARE YOU READY 美国政府重视对民众的反恐教育,他们推出了 “民众反恐指南” ,非常细节、具体实用,帮助民众判断识别恐怖分子——他的眼神是怎样的、他的行为举止是怎样的,看见了不明包裹怎么办,闻到奇怪气味怎么办。。。 在美国政府的网站上,有大量的信息,指导民众如何在恐怖事件发生以后,尽最大的努力保全生命,配合执法、情报、安全机构迅速地查找一些恐怖分子的蛛丝马迹。如白宫有个 “ARE YOU READY” 网站向民众介绍反恐常识,教育民众如何处理身边突发事件。 ARE YOU READY网站截图: http://www.ready.gov/zh-hans/terrorist-hazards 儿童教育: ARE YOU READY 也有中文界面: 民众反恐给政府带来的收获 据报道,自9·11恐怖袭击发生以来,美国民众每年平均为各级政府部门 提供涉恐信息近万条 ,其中大部分信息为各级政府防范恐怖袭击事件、打击恐怖分子争取了先机。去年波士顿袭击发生后,美国警方和联邦调查局利用新媒体发“英雄帖”征求破案线索。民间也自发掀起了一股“缉凶”浪潮, 联邦调查局一天内收到2000条线索 ,其中一些非常重要,比如“黑色背包男”、“黑衫男子”、“楼顶上的神秘人”等等。 所以,借鉴美国“民众反恐”的安全防控理念,我国“最大限度将警力摆上街面”的同时,莫要忽视人民群众这一重要的反恐资源力量的发挥。 这就需要政府对突发事件的安全防控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并把人民群众的“安全意识”、“反恐意识”教育作为国家安全的长远战略,尽管它短期内看不到什么显著的效果。 附:美国民众“反恐指南” 1 一个人冷眼凝视、入神注视,或者两眼睁得像灯泡一样大,这人可能是恐怖分子。 2 夸张地打哈欠、不时碰脸或耳朵,眼睛总看钟表或坐立不安,都是潜在恐怖分子的特征。 3 如果一个人踱步、颤抖、出汗或者起鸡皮疙瘩,他或许是名恐怖分子。 4 公寓里一定要有必要的安全措施。如果最近新换住宅,将所有房间的门锁都换掉。 5 不接受来历不明的邮包,不要轻易泄露个人资料,对于能够表明你个人身份的信件最好全部烧掉。 6 同邻居保持良好的关系,在许多时候邻里会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 7 一旦被扣为人质,要保持头脑清醒和镇静。不要去做一些可能引起冲突的举动。如果遭到讯问,要耐心和礼貌地回答。谨慎地观察恐怖分子。 8 同飞机上陌生人交谈时不要暴露身份。不要在机上谈论爆炸或劫持等事件。当发现有任何可疑情况时都应迅速向机组人员汇报。一旦飞机被劫持,请一定保持镇静。 9 每当你离开汽车的时候,要确信车门和车窗都已经锁好,防盗装置也已打开。当你准备再次上车的时候,请先绕车一周看看有无散落的线头、碎片等异常物体,查看边上是否有可疑人物。 10 在遭遇空中毒气攻击的时候,居民们应该用胶带将门窗的细缝封住,并且戴上政府分发的防毒面具。一旦遭受核武器攻击,人们应该寻找地下掩体,并且事先清楚住家附近可以防范辐射尘的掩体。——美国政府 参考资料: 美国如何进行反恐?民众是反恐第一道防线(新京报)
个人分类: 广义安全观|4378 次阅读|2 个评论
马航事件与我国对突发事件的心理服务
热度 28 lanxum 2014-3-10 10:21
马航事件与我国对突发事件的心理服务 140310 李健 马航 MH370 失联已数十小时,搜救工作仍在进行,搜救新闻铺天盖地,但被各种信息袭扰着的失联乘客家属却极少得到有效的专业帮助,他们的神经已经变得脆弱不堪,他们的心理也几乎至崩溃之边缘。 令人“揪心”! 3 月9日 上午,马航在北京丽都饭店召开发布会,称“请家属做好心理准备”,话到此处, 家属质问声此起彼伏,一个矿泉水瓶向发布台飞去,大部分家属失声痛哭,并有家属昏倒正在抢救。 3 月9日 下午,聚集在北京丽都饭店的马航失联家属代表发表三点声明, 其中两点为要求中国政府给予帮助—— “二、强烈要求中国外交部对此事进行关注和解决:三、要求派遣官员到丽都饭店统一协调解决,统一跟马航进行交涉。” 3 月 10 日 ,京华时报的报道 —— “MH370 航班两天两夜 家属在煎熬中坚守 ” ,报道中描述失联乘客家属的情形: “我们只能在这里傻等,流泪。” 晚上8点半,等候区内开始变得骚动,大家都被一句“我哥哥的QQ在线”吸引,纷纷朝声音源围去。同时,还有家属公布最新消息:“越南官方称,飞机是迫降在海面,大部分乘客都在机舱。”大家开始越说越激动,好像都亲眼见到在海上漂浮着的飞机。“我甚至觉得那一刻飞机就是潜水艇。”9点,网上出现各种辟谣信息,航班还处于失联状态,无任何进展, 家属区内再次陷入压抑。 晚上10点,雨轩厅内的家属们仍然焦急万分, 不少家属一根接一根地吸烟,让大厅内烟雾缭绕。“我觉得这就是一场苦等,我受不了这里的压抑。” 9日凌晨1点多,马航在国都饭店召开新闻发布会,大堂内唯一的电视在咖啡厅,家属们围坐在电视机前,双眼紧盯着电视屏幕,没有任何言语。 当听到仍未确定失联客机确切位置时,一些家属再也忍不住,哭泣起来。 9日9点50分,马航商务总裁遗憾地表示:“事件已经过去30个小时了,我们对此事持悲观态度。”这是马方第一次明确对公众表明观点。 翻译还没说完,现场家属再次崩溃大哭。 大家都明白,时间越长,生的希望越渺茫。坐在前排的一名年轻女士, 痛苦呼喊:“把我也带走吧!”不到5分钟,痛哭的女士晕倒在家属怀里 。。。 苦等消息的家属已经疲惫不堪。京华时报记者赵思衡摄 都忙着搜救了,这些无助的家属谁来管? 该给他们提供心理疏导了!据报道, 仅有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派人到现场为涉及的“平安客户”提供心理疏导服务 (涉及38人,待确认15人) ,却看不见其他有组织的、专业的心理服务人员出现。 马航失联,作为一起突发事件,我们看到的其对社会公众的影响是双重的,除了能看到对公众生命健康的危害,还有巨大而无形的对公众精神层面上的影响,比如上述失联乘客家属所遭受的巨大心理打击。 这种精神层面的影响是突发事件之后诱发的衍生突发事件,甚至会导致比突发事件本身更大的灾难。 所以,搜救归搜救,相关心理救援也应迅速跟上,这是对突发事件进行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上述新闻报道的内容表明,我们在心理疏导服务方面存在明显缺失。 针对突发事件的心理服务问题,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较全面的应对系统,当突发事件发生后,可立即组织人员前往相关出事地点进行心理救援与心理治疗,开展心理干预工作。 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各类突发事件中,专业心理工作者在救助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 1 〉 。 如在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联邦应急管理局资助了一项灾难危机干预项目,由美国心理卫生服务中心( Center for Mental Health Service, CMHS )紧急服务及灾难救援项目组( Emergency Services and Disaster Relief Branch, ESDRB )负责,这些机构重点解决灾难后人群心理卫生服务问题,进行灾难心理卫生研究,组织专业培训,建设灾难心理应对网络系统,联合协调其他组织为灾难受害者提供心理服务。 20 世纪 90 年代初,美国心理学会与美国红十字会又联合推出灾难应对网络系统( Disaster Response Network, DRN ) , 由专业心理服务人员为非政府组织的灾难救援志愿者提供心理卫生培训,并为灾难受害者与救援工作者提供心理卫生服务。目前,美国国家灾难医疗系统( National Disaster Medical System, NDMS )为突发事件中的公众提供灾难心理健康服务。当灾难发生时,联邦突发事件管理处紧急启动灾难宣布程序( disaster declaration process )与联邦反应计划( Federal Response Plan, FRP ),州级政府心理健康管理和服务机构发挥基层组织实施的作用。 除此之外,众多非盈利组织,如红十字会、大专院校的医学院、心理系、社会工作系、护理系等相关院校及一些宗教组织也积极参与灾后心理卫生服务 〈 1 〉 。 针对马航事件失联乘客家属迅速展开心理干预和心理服务,可大幅度减少事件所带来的衍生危害。现代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内容很多也很广,在我们这样一个公共突发事件频发的大国,应该引起有关方面关注了。 (可能以偏概全,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 1 〉 《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陈安、陈宁、倪慧荟等著,科学出版社 相关: 专业心理援助刻不容缓
个人分类: 广义安全观|12920 次阅读|46 个评论
【应急科普2】从台风“海燕”说到渐发型突发事件发生时刻的确定
热度 1 陈安博士 2013-11-13 09:59
  同属灾难性的大风,中国叫“台风”,美国叫“飓风”,连英文都是有差别的,但是由于近年来西风东渐,很多也开始称呼中国沿海的暴风为“飓风”了。不知道我们是接收还拒绝这样的国际化。   路过了菲律宾和中国海南的这场台风“海燕”还是很厉害的,有人甚至说,中国不用和菲律宾为南海的岛屿打架了,派“海燕”过去就足够了。   当然,这是民间的说法,显得不太厚道,官方肯定不能这样表态,据报道,中国政府已经送去10万美元的慰问金。   我在《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一书中,把突发事件的发生分成两个类型,一类是突发,一类是渐发。前者如地震这类无法预测的灾害事件,后者则如台风这样的可以事先观测到形成并能预测发展的事件。   “海燕”显然是属于渐发事件的。那么,又一个让做应急管理的很多学者头疼的问题出现了,具体什么时间才算得事件的开始呢?比喻对于台风,是它形成并被观测到算是事件的开始呢?还是它造成损失才算得开始呢?   问题看似简单,但是却不好定义清楚。   没关系,我来了。    定义:渐发型突发事件的发生是指灾难因素累积并最终形成,被检测手段观查到,并预测其必将对生命或财产造成损失,开始大量消耗社会资源的时刻。   这个定义中,第一句是说明只要因素存在就是一个条件,第二句则说明它要被我们观察到才算,第三句说的是它一定会造成损失才行,因为很多灾害不一定对人类的生命安全造成损失,第四句说的是即便最终事件顺利过去但是消耗了大量社会资源也算是发生的事件。   最后这第四句不是蛇足,而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在水灾事件中,会有洪峰过后因为下游处理得当大量人员上堤封堵而没有造成溃坝等后果的事情,这类我们也称为突发事件(的渐发情形),因为它消耗了大量社会资源。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607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愿舆论界在突发事件前更稳重些
杨学祥 2013-8-3 21:16
愿舆论界在突发事件前更稳重些 杜乐天 回忆今年一月份华北地区突发多年罕见的极重霾雾而且多天不散.社会舆论铺天盖地爆炸式的哗然!说什么的都有.不少人不是等测量结果搞明白到底什么原因之后再发议论,而是立即几乎一边倒地责怪这些年工业发展,环保无能,强烈要求大批工矿关闭,要全民带特制口罩,有的想到国外避灾,有的还断言此灾会导至多少人短命,等等.此等议论如果是一般民众尚有可原,无奈不少知识界人士,也发出奇谈,他们可以慷慨激昂从六七个方面分析问题的复杂和严峻,说东说西的那些理由在此霾雾之前就有.他们根本不管此等重霾究竟人为因素占多少,自然因素又占多少,而是一味的发泄不满甚至嘲讽.现在几个月过去了,霾雾并不是天天闹,很多日子大晴天.工业减排不会如此之快.由此事件联想今后再有突发灾害,少些埋怨和指责,多些建议和办法.那种高谈阔论只能人为添乱,对解决问题一点帮助也没有。
个人分类: 防灾信息|20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型城市“公共交通工具”突发事件的应对
热度 9 陈安博士 2013-6-14 19:45
  我还记得自己大学时期坐火车的事情,那次看到一个老头拎了一瓶明显是汽油的东西上来,大家抓紧闪避,但是,火车那么拥挤,根本闪不开,最后,居然就相安无事地呆着了,大家也就不再操心,我就在旁边,也本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基本原则行事。   ——真的是“不关己”吗?其实汽油一旦燃烧起来就关了。   后来,列车员(一小姑娘)来了,看到这种情况,立刻拿起汽油就要扔到外面,老头不干了,坚决和小姑娘争夺汽油,最后,列车员也无奈,警告了之后就走了。   ——————————————————————   我看到厦门公交车因汽油燃烧而造成47人死亡事件的报道中,有这样的一个说法:那人点燃了汽油,旁边的人无一阻拦,就想起来自己面对着汽油上火车的局面而“高高挂起”的那一幕。   这个说法是现场的准确描述吗?我不知道,可能当时的真相也无法还原了,只能推测。我觉得,那人点燃汽油后别人只想逃走而无人阻拦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应急管理,第一时间无人担责,最后的结果一定是一船人全都落水。   但是,有人要说:那些人是没责任去阻拦的呀!应该公交车司机的事情,而公交车司机距离又太远,如果不能拦住他上车,接下来的事情也是司机所无法控制的。   说得对!是这样。   ————————————————   我们回忆一下新疆的那次劫机事件,当时为什么乘客能和劫持或要破坏飞机的人拼命,因为每个人在飞机上应该可以意识到,如果不和歹徒拼命,每个人的最后结果只有一个——死!   而在公交车上,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有机会逃生——有门、有窗户,甚至有天窗,为什么就不能逃呢。   他们忽略了一件事:在一个接近全封闭的空间里,一旦有火灾这类事情,那些出口基本无作用,尤其是对于事件发生中心附近的人而言更是如此。   成都的公交车上的那次汽油燃烧事件,我推测当时的现场情景差不多应该是一致的。身边的人有侥幸心理,所以对于眼前发生的事情不去实施任何的积极应对行为,最后一把火烧了N多人的生命。    ——————————————————    我最初看到成都公交车被汽油焚毁事件的报道之后,想到的是“头疼医头”的策略——你不说没有及时灭火吗?那就严格管理城市的应急车道,或者,应急车道不现实,那就让直升机从天上往下泼水或阻燃剂。    这就是我的第一概念。当然,这些怕都是要让消防人员消化的,因为火的作用也就是几分钟内就发挥出来的,等你的水从旁边“滋”过来或者从天上“泼”下来的时候,已经是哀鸿遍野了,只有距离最近的第一反应才是有意义的。    也所以,人人都需要应急管理的基本概念,如果具备,可能在拯救自己生命的同时能够拯救周围人的生命。如果没有这样的概念,就如当年火车上的我一般,万一那汽油燃烧起来,我的小命包括一整车厢里多数人的小命都会因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行为而丧失,也就没人在这里写应急管理的博文了。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6020 次阅读|12 个评论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热度 5 陈安博士 2013-5-28 22:19
  和地震、台风这样的自然灾害事件相比,公共卫生领域的突发事件更加可怕些,因为我们对这类事件的了解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会远远不够。事实上,我们观察到的这一领域的现象——群体性疾病——只是全部事实的冰山一角,其背后的规律和本质究竟会是什么?有时候永远都无法获知。正如 2013 年春天刚刚过去的 H7N9 禽流感一般,由医院收治的病人怕只是全部患病者的某个比例,而绝对不可能是全部,但是,冰山之下的样子是什么,即便某天我们拥有了更高的医疗诊断技术和方法,依然难以获知全貌。   我们应该还记得 2003 年初遇 SARS 时几乎全世界都一起惊恐万状的情形,对于一种全新的可以实现人传人的传染性疾病而言,其来难以捉摸,其去莫名其妙。而不断地变幻模样出现在我们面前的禽流感已经有了几十个亚种,也许某天会演变出更为可怕的亚种也未可知。   对于台风这样的灾害事件,我们可以监测到它的形成与发生,甚至发展都是可以预测到的;可是,对于公共卫生事件而言,事件的形成与发生都是在暗地里进行的,我们可能一点脉络都无法把握,而当我们发现时,可能已经呈“星火燎原”之势了,甚至对于某些类别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而言,发现时已经临近事件结束了。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就因此而不要去主动地寻找这类事件的内在机理,尽管相比于其他类型的突发事件确实显得困难重重。   对于大规模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而言,有两个相应的机构可以协同处置此事,一是各地都有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DC (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另外一个则是医院,尤其是传染病医院和各类职业病医院。   CDC 的职责很多,其主要职责包括:  指导建立国家公共卫生监测系统,对影响人群生活、学习、工作等生存环境质量及生命质量的危险因素,进行营养食品、劳动、环境、放射、学校卫生等公共卫生学监测;对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职业病、公害病、食源性疾病、学生常见病、老年卫生、精神卫生、口腔卫生、伤害、中毒等重大疾病发生、发展和分布的规律进行流行病学监测,并提出预防控制对策。  参与和指导地方处理重大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立国家重大疾病、中毒、卫生污染、救灾防病等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的应急反应系统。配合并参与国际组织对重大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处理。   而医院则要对罹患这类病的病人进行治疗。   我们认为,在目前这样一个全世界范围内人员流动都超级频繁的状态下,以及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往往都具有一定的潜伏期,难以在出现的时候就即时及时发现的情况下,对其进行的应急管理更要体现出“现代”的特征,那就是从程序上尽量做到“未卜先知”,从准备角度上进行“更广域范围内的资源准备和共享”,从基础上做到拥有更强大的科研能力,从设备设施上能够进行更准确的调查和检测,以及从预防角度做到更快速的疫苗研发。   SARS 带来的教训足够深刻, 2003 年的当口如果不是在致病原因上判断失误,将病因归咎为衣原体而不是按照科赫法则严格地去确认真正的致病因子——“冠状病毒”,也许应对起来能够做到对症下药,至少可以在临床上更加谨慎,不至于最终导致大量的医生和护士罹病,影响到用于救治的人力资源。   而 H7N9 禽流感的应对经验也足够我们记取。当病患来临时,立刻采取措施封闭活禽交易市场,并在更大区域范围内扑杀可能使问题扩大化的活禽,病人也立刻采取措施隔离,并对病原体进行分离,确任传染源,推测传染路径。最终将病患局限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不致广泛传染。   当然,传染病只是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的一类,除此之外,还有群体性中毒事件,放射性污染事件、自然灾害带来的疫情等,都需要应对寻着更科学、更理性的方法进行。比如,历史上就曾经出现过集体性“铊”中毒事件,而所以能够很快发现这一现象,内在诱因竟然是事件发生的范围内有人看过作家阿加莎 - 克里斯蒂的小说《白马酒店》,里面对铊中毒的表现有非常细致的描写——知识积累和应用的角度多么独特啊。   对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应该沿着事件的定义与特征刻划开始,然后对内在机理进行准确地描述与分析,从原则性、原理性、流程性和操作性四个层次的机理分析开始,到发生、发展、演化的三阶段机理分析,再具体到演化的四种路径,都需要有一套严格的分析策略与方法。而监测与检测对于这类事件尤其重要,监测可以对已经发现的事件表现进行监督与评测,检测,尤其是快速检测,则可以对事件源头的发现、传播路径的寻找、以及病原体的确定等有极大帮助。   同样地,风险管理的诸多手段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对中也有很大的作用,从风险的识别到评价,再到应对和控制,都能够有所体现。由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传播有时是以人为媒介的,和动物向人身上传播非常不同,控制起来也就更加困难,因为此时此地只有隔离与治疗的手段可用,可用于动物的“扑杀”、“掩埋”等有效策略必然是要被禁止的。   而对不同机构和组织间协调的需求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也格外显著,我们可以看到, CDC 的职责中多为“管理”类行为和做法,而一旦出现这类事件,需要协调的除了医院、地方政府外,还可能需要依赖外界的力量,比如全世界的科研力量。比如,当出现不明原因疾病时,就近的人员无法识别病因,还可以依靠因特网的能力,从全世界的范围中找到相应的专家,此时,社会动员和信息搜索、获取、分析的做法就成为必然要采用的方式。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6224 次阅读|13 个评论
非常规突发事件与现代应急管理
热度 5 陈安博士 2013-5-21 14:17
   现代社会相比传统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现代化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深入和广泛,而这些技术往往是由相应的设施和设备来承载和实现的,这也就必然造成了现代社会更加依赖设施与设备的状况,一旦后者出现问题,社会就会在短时间内变得无序和混乱。    美国是国际上率先进入现代化阶段的国家,也因而比其他国家更先尝到因为技术的现代化和社会管理的复杂化而带来的负面结果,这些复杂的状况不再可以轻易地被单个领域、部门或区域所解决,而需要多部门、多领域、多区域的协调努力,1979年由卡特总统签署命令成立的美国联邦应急管理局(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简写为FEMA)正是体现了这一意志。    类似地,当中国出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简写为SARS)时,自南至北严重恐慌,乃至影响到了整个世界的运行秩序,也一样对一个能够完成综合应急需求的机构产生了类似的需求,而此时已经是2003年。随后中国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成立,并很快自上而下推广到全国县及以上几乎所有区域管理单元,而领域和行业的应急处置机构则在职能上愈发加强了,横纵连系成一个巨大的应急体制网络。    中间的2001年还穿插着美国遭遇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出现了恐怖分子因为信仰或国家间矛盾而将矛头对准普通百姓的新趋势,改变了以往将“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分而治之的做法。在此之后,美国很快就将主要用于公共领域应急的FEMA合并入国土安全部,进行了整个国家应急体制上的巨大变革。    2005年则是现代应急管理的体制、机制遭到巨大挑战的另外一个重要年份,FEMA乃至国土安全部的应急能力在8月份出现的这次被命名为卡特里娜(Katrina)的五级飓风面前似乎无能为力。而事实上,在损失最为严重的新奥尔良,刚刚进行过一次假设情形还超过Katrina飓风烈度的应急演练,而同时,Katrina飓风的整个经由路径事先由美国国家飓风中心发布,和后来的实际登陆路径完全吻合。这个事件说明即便是对于一个能够预测预报预警的突发事件而言,真正能够完成一次高效的应急应对也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即便是在现代技术和现代管理都发达的美国。事实上,FEMA的局长在这次飓风后为应急不力而辞职,而美国全国也从此开始流传“FEMA comes”这个新的俚语用以讽刺“该早来却迟来”的现象。    不论是9-11,还是SARS以及Katrina飓风,都是极端复杂的事件,负面影响巨大,甚至即便已知一些前兆信息,应对起来依然困难重重。    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其实复杂突发事件中的高“不确定性”也正是其“魅力”所在。而相对于传统类型的突发事件而言,这类事件都可以归为非常规突发事件,按照特征刻画,这类事件可以指那些具有明显的复杂性特征和潜在的次生衍生危害,破坏性严重,采用常规管理方式难以有效应对的突发事件。传统突发事件对应的是安全(生产)管理,而非传统突发事件则需要“现代应急管理”与之相应。    我们认为,现代应急管理是为了降低事件的危害,基于对造成突发事件的原因、突发事件发生和发展过程以及所产生负面影响的科学分析,有效集成社会各方面的资源,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和现代管理方法,对突发事件或风险因子进行有效地监测、应对、控制和处理。    就组织而言,我们认为现代应急管理应该包括以下六个大的组成部分:    1,现代应急管理理论    2,现代应急管理方法    3,现代应急管理技术    4,现代应急管理系统    5,现代应急管理应用    6,现代应急管理实践    从理论上说,在区分常规与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差异之外,现代应急管理应该包括复杂、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定义、特征刻画、分类分级研究,应急管理相关学科的架构和演化历程,应急管理中的评价、应急资源与资金管理,应急状态下的公众心理、行为与决策等多个部分,以及应急的一案三制(预案、体制、机制、法制)。    从现代应急研究方法这一层面上说,应该包括针对突发事件和应急管理各自的内在机理分析方法,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法,和应急的机制设计方法这三大类。 就现代技术而言,应该包括监测与检测技术、应急通信技术、定位与遥感技术、物流运输技术、事故调查分析技术、风险评估技术、数据处理分析技术、以及决策支持技术。还可以有应急照明技术,逃生技术等,以及网上或桌面的虚拟演练技术等。以上是对技术的一个宏观分类,还可以具体细分,比如监测技术还可以包括3S技术、通信技术(包括移动通信技术)、视频监控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雷达技术、人群监测和舆情监测技术等,而光谱技术、色谱技术和病毒检测技术则更多地属于检测技术一类。    从现代应急系统上说,包括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开发、测试等。从功能上说,则可以有应急物流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以及更为泛泛的应急信息系统。在一个完整的应急信息系统中,应该具备指挥子系统、协调子系统、监测子系统、发布子系统等多个功能系统,而系统往往是集成了各类所需的技术手段而形成的。    应用可以是现代应急理论及方法在具体的领域、行业、区域的具体应用,也可以是技术手段或应急系统的应用。   现代 应急实践则是整个现代应急管理最具活力的一部分内容,是在面向实际的突发事件进行应急管理时产生的经验或教训等系统性集成知识,比如汶川地震的应急实践,H7N9禽流感的应急管理实践等。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5285 次阅读|9 个评论
XXX年的非常规突发事件研究
lbxian 2013-5-9 13:27
记忆中,200X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推出国家重大专项研究.:非常规突发事件研究.五年过去了,不知道这些百万级的资金都在谁手中,他们做出了什么研究,对我国非常规突发事件做出了什么贡献. 难道最后的研究只是几十篇或是几百篇玩文字游戏的EI,SCI或是其他文章吗? 或是只是送了几个报告?建了无数根本无用,只有他本人才会用的模型. 能否有高人做出点有实质性的贡献,对我国非常规突发事件有点作用的看得见的东西.
477 次阅读|0 个评论
突发事件展示国家科研竞争力
Bobby 2013-4-4 06:41
江苏确诊 4 例 H7N9 禽流感病例 4 人均病危 3 小时可测出 H7N9 如何治尚未定 ( 组图 ) 3 港大教授 :H7N9 很少引起禽类死亡 大规模扑 ... 发现 H7N9 疑似病例 2 小时内网络直报 ( 组图 ) 卫计委发布 H7N9 禽流感临床表现 : 潜伏期 7 天 ... “ 围剿 ”H7N9: 和时间赛跑 - 经济网 H7N9 病毒突然来了。希望国内病毒学家尽快研究 H7N9 ,尽早对其基因组测序,克隆重要功能基因,解读与其他相关病毒的关系;研究其传播和流行途径及方式;研究防治的疫苗。希望我们国内研究者在有样本优势的情况下,刻苦攻关,将 H7N9 研究领先于世界,不要让其他国家或地区科学家抢了先!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231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关于发布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指南
热度 1 jerrycueb 2013-3-13 21:4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遵循“有限目标、稳定支持、集成升华、跨越发展”的总体思路,围绕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前沿中的重大战略需求,重点支持我国具有基础和优势的优先发展领域。重大研究计划以专家顶层设计引导和科技人员自由选题申请相结合的方式,凝聚优势力量,形成具有相对统一目标或方向的项目群,通过相对稳定和较高强度的支持,积极促进学科交叉,培养创新人才,实现若干重点领域或重要方向的跨越发展,提升我国基础研究创新能力,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现公布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重大研究计划2013年度项目指南(见附件)。    一、申请条件   1.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正在博士后工作站内从事研究、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第十条第二款所列的科学技术人员不得申请。   2.作为项目负责人近5年(2008年1月1日后)已经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但在当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截止日前,尚未获得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颁发的《结项证书》者,不得申请。在2013年度作为负责人申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者,不得申请本项目。    二、限项规定   1.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人员,申请或参与申请本次发布的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与正在承担(包括负责人和主要参与者)以下类型项目合计限为3项: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不包括集成项目和指导专家组调研项目)、联合基金项目(指同一名称联合基金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时不限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特殊说明的除外)、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自由申请项目)、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专项项目,以及资助期限超过1年的委主任基金项目和科学部主任基金项目等。   已达到3项的,不得申请或参与申请本次发布的重大研究计划项目。   处于评审阶段(自然科学基金委做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的申请,计入本限项申请规定范围之内。   2.申请人(不含参与者)同年只能申请1项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上年度获得重大研究计划资助的项目负责人,本年度不得再申请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不包括集成项目和指导专家组调研项目)。    三、申请注意事项   1.申请人应当认真阅读本通告和项目指南,不符合通告和项目指南的申请项目不予受理。   鼓励吸纳海外优秀学者参与申请。开展的研究应针对本年度拟资助的研究方向,体现重大研究计划“创新性、基础性、前瞻性、交叉性”的研究特征,突出有限目标和重点突破,明确对实现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目标和解决核心科学问题的贡献。   2.本重大研究计划2013年度只接收重点支持项目的申请。   3.本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资助期限为3年,申请书中的研究期限应填写“2014年1月-2016年12月”。   重点支持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2个。   4.根据项目指南公布的拟资助研究方向,申请人可自行拟定项目名称、科学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相应的研究经费等。   申请书的报告正文应当按照重大研究计划正文提纲撰写。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重大研究计划相关的国家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报告正文的“研究基础”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   本重大研究计划旨在将相关领域研究进行战略性的方向引导和优势整合,成为一个协调的综合“项目群”。 申请书须具有明确的关键科学问题,且须在“研究目标”部分,特别说明申请项目与指南的吻合度和对总集成升华平台的贡献度。    5.本重大研究计划采用在线撰写申请书方式,对申请人具体要求如下:   (1)申请人向依托单位索取用户名和密码,登录ISIS系统,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重大研究计划”,亚类说明选择“重点支持项目”,附注说明选择“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根据申请的具体研究内容选择相应的申请代码。 以上选择不准确或未选择的项目申请将不予受理 。   (2)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下载并打印最终PDF版本申请书,向依托单位提交签字后的纸质申请书原件。   (3)申请人应保证纸质申请书与电子版内容一致。   (4)已获得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颁发的结项证书而作为申请人申报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者,须在提交的申请书后附结项证书复印件。   6.本重大研究计划申请报送日期为2013年4月22至26日16时。由集中接收组负责接收申请书(联系电话:010-62328591)。   7.依托单位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并在规定时间内将申请材料报送自然科学基金委。具体要求如下:   (1)应在自然科学基金委规定的项目申请截止日期(4月26日16时)前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并统一报送经单位签字盖章后的纸质申请书原件(一式1份)及要求报送的纸质附件材料。   (2)报送申请材料时,报送本单位公函和申请项目清单。材料不完整不予接收。   (3)应通过ISIS系统对申请书逐项确认。   (4)可将纸质申请书直接报送或邮寄至自然科学基金委集中接收组(行政楼101房间)。采用邮寄方式的,请在项目申请截止日期前(以发信邮戳日期为准)以速递方式邮寄,并在信封左下角注明“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材料”。请勿使用包裹,以免延误申请。    附件: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重大研究计划2013年度项目指南 来源: http://www.nsfc.gov.cn/Portal0/InfoModule_396/51315.htm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13年3月8日
个人分类: 基金主题|1591 次阅读|3 个评论
完善航空应急救援体系
kejidaobao 2012-11-12 13:25
文/李志男,王新新 2008年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发生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灾害,2010年青海玉树发生7.0级特大地震灾害,航空救援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暴露出我国的航空应急救援管理体制不完善,基础设施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就怎样完善我国航空应急救援体系提出改进措施及建议。 航空应急救援在航空行业中定义为通用航空,通用航空一般指使用民用航空器从事公共航空运输以外的民用航空活动,可广泛应用于如抗灾救援、突发事件处置、航空播种、森林防火、消防救护等社会公共服务。通用航空的航空器机动灵活,特别是直升机能够垂直起降,在地面、水面交通断绝的时候,直升机应急救援具有其他交通工具无法比拟的优势。 1 我国通用航空救援体系存在的问题 1) 飞机少,机型不配套。通用航空飞机中用于救灾和救援的飞机一般以直升机为主,目前全世界民用直升机有30000余架,而我国2007年底在册的民用直升机只有124架,其中能用于应急救援的仅为64架。 2) 机场和起降点的严重不足。我国共有2861个县级行政区划,可用的通航机场仅69个,临时起降点329个,且大部分缺乏持续运营的设施设备和专业服务人员。2008年两次重大救灾中,我国直升机集结速度非常快,但日飞行架次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国通航基础设施和基本服务的严重落后,无法满足这种高强度、高密度的救援飞行保障工作。 3) 通用航空制造产业薄弱。目前,我国仅有2个直升飞机制造基地,年产量仅为60架左右,所以大量的直升机需要进口。同时,机型也以小吨位、轻型机为主,“5.12”汶川地震发生后,部分直升机无法投入救灾原因之一就是机型吨位太小。 4) 救援飞行与国家应急救援体系缺乏有机地结合。我国目前虽然有地震应急抢险救灾演练,但通用航空单位的航空器参与演练的机会不多,大部分航管人员和飞行员、机务维修人员缺乏应急救援经验,救援飞行的机组也是临时组建,救援飞行的直升机缺乏专业的救援设备。 2 发展和完善航空应急救援体系的措施及建议 2.1 制定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总体规划 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国家应急救援大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发挥军队、地方、专业机构、企事业等单位的力量和资源,在国家层面统筹规划,以国家意志推动并组织实施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 2.2 完善通用航空应急救援支撑体系 1) 建设通用航空机场。我国机场分布密度为每10万平方公里1.5个,而且分布区域不平衡。 应将通用航空机场建设纳入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案体系建设发展规划之中,形成应急救援体系需要的通用航空机场网络。另外,在通用航空机场建设中推进隶属民航空管系统的飞行服务站的建设,主要任务是面向通用航空飞行人员提供天气讲解、飞行计划申请以及飞行动态跟踪服务等。 2) 建设应急救援直升机队伍。应建立国家航空抗灾救援中心,由国务院应急救援机构统一指挥调度。同时,要根据我国自然灾害的类型、地理分布及行政区划,逐步建立不同规模的地方专业应急救援直升机队伍。 3) 发展直升机产业。我国平均每1200万人才拥有1架直升机,因此,在综合和借鉴国外直升机工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近期应当以如下几个方面为切入点:第一,国家应增加对军用直升机型号研制和技术预研的支持力度。国家通过对军用直升机型号研制和技术预研的支持,在保障国防建设的需要的同时,也推动我国民用直升机的发展。第二,国家应支持建设必要的试验设施。针对复杂气象条件下应急救援直升机安全性,大吨位、高载荷直升机设计、制造等薄弱环节组织技术攻关,解决制约我国直升机产业化发展的技术“瓶颈”。第三,国家应将直升机纳入国家紧急救灾体系建设中。用公共财政采购一批国产直升机用于抢险救灾、公安执法、医疗救护等公共事业。既弥补了航空应急救援飞机的不足,也拉动了直升机产业的发展。 4) 加快开放我国低空空域。我国目前现行的空域管理是“军管民用”的封闭式空域管理体制,是在特定的政治、历史环境和技术条件出于国土防空及安全监管方面的考虑下形成的,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外开放领域的不断扩大,为适应全球空中交通立体化发展趋势,我国迫切需要进一步开放低空空域,划分自由而有序的低空飞行区域,以促进航空产业发展,满足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需要。 建议由国家航空管理委员会牵头,组织军队、地方有关方面的管理部门,加快推进低空空域开放的法规、政策、措施的研究,积极探索我国空域管理新的运行机制、新的管理模式。积累管理经验,发展和完善相关的技术,从而推动我国更大范围的空域开放,促进我国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 加快推进我国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建构符合我国国情的航空救援体系,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环境下社会影响力大、经济产业链长、军民结合、保民生、促发展的重大举措,应从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科学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我国目前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重大灾害应急反应体系,我国的航空工业也被列入国家的支柱产业。有理由相信,经过科学的论证,精心的组织、国家的支持、军民全方位的参与,我国的通用航空产业和航空救援体系一定能为国家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工作大家谈|4384 次阅读|0 个评论
GIS在突发事件处理中的妙用
热度 1 jojo199084 2012-10-30 16:47
GIS在突发事件处理中的妙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 突发事件 ,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下面就 突发事件的特点 做简单的归纳、总结: 1) 引发突然性 。 突发事件是事物内在矛盾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是通过一定的契机诱发的,诱因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不易发现的隐蔽性,它以什么方式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是人们所无法把握的,这就是说突发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实际规模,具体态势和影响深度,是难以预测的。 2) 目的明确性 任何突发事件(除自然事件外),都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欲望性,因为人们选择和行为的目标,都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自然事件本身虽无目的性,但是在处理这类事件的过程中,人们的目的性也是十分明显的。 3) 状态的失衡性。 如果我们将社会的正常秩序看作是均衡状态的话,那么突发事件则使社会偏离正常发展轨道而出现了失衡。由于事件的发生,会使人们生活处于不稳定状态,昔日和谐安宁的社会环境遭到了破坏,组织常规工作方式和工作程序已失去了作用,必须用特殊的手段才能奏效,整个组织处于混乱无序之中。 4) 瞬间的聚众性。 任何一类突发事件,都必然要涉及一部分人的切身利益,使其产生心理压力和变化,引起人们的关注和不安也属正常。尤其是社会性的突发事件,多是由少数人操纵,通过宣传鼓动把一些群众卷到事件中来。近期,在一些地方因地界、征地、拆迁安置而发生的突发性事件,往往是一人纠合,数人响应,使其具有聚众性。 5) 行为的破坏性。 不论什么性质和规模的突发事件,都必然不同程度地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政治、经济和精神上的破坏与损失。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地理信息系统( GIS )作为空间信息技术核心之一,与公共事件管理决策决策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在公共事件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它能为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提供辅助决策,为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控制和应急指挥工作提供动态、直观、高效、便捷的方法和途径,有效地控制突发事件的产生,大大提高了突发事件处理效率。 基于 GIS 的应急资源保障系统 如图 1 所示: 图 1 系统功能模块 GIS 在突发事件处理中的作用 有: 1) 查询 GIS 系统不仅提供应急资源在地图上的直观展示,还可以以属性查询、空间查询、缓冲查询等多种方式查询应急资源。 2) 网络分析 通过网络分析功能可以查找某一区域内距离某点最近的资源信息,此外还可以分析距离某点最近的一个或多个资源,并将最短路径显示在地图上 3) 统计分析 GIS 系统的统计分析功能可以展示数据的趋势,通过统计某个行政区划内资源种类、数量的分布情况,在地图上生成通过 GIS 软件提供的单值专题图、标签专题图、统计专题图、等级符号专题图等形式显示各个行政区划内的宏观信息。 4) 数据同步 数据同步涉及到两个方面内容:报送机构业务数据库和接收机构业务数据库中数据一致性;接收机构业务库中资源相关数据和 GIS 系统中资源数据的一致性。数据同步子系统采用两种同步方式,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最适合的同步方式:①批量同步:这种更新方式在每次同步时都先清空 GIS 库中的资源数据,然后从资源保障库中批量导入。当数据量非常大时这种方式非常耗时,适用于实时性不强的场合。②增量同步:使用增量同步方式适用于接收机构和报送机构用户只需要比较两个库中有差异的资源数据,保存接收机构没有的资源记录。这种同步方法耗时少,效率较高。此外要保持接收机构业务库和 GIS 库中资源数据的一致性还需要对比更新机制,实现方法是:比较两个库中数据的资源表,找到差异数据,对业务库中不存在但是 GIS 库中存在的记录进行删除,对于业务库中存在但是 GIS 库中存在的记录则提示用户进行标绘。 5) 实时监控 为了更直观的掌握应急资源的生产和调度情况,用户不但需要通过视频监控设备实时采集应急物资的现场图像,还可以通过车载 GPS 定位应急物资运载车辆,查看车辆的属性信息、速度、运行路线以及周边的实时视频等信息,从而为决策支持提供合理的依据。此外,还可以根据应急物资运载车辆当前的位置和目的地的位置,并按照预先设定的条件和规则,进行最优路径分析,生成前往日的地的建议路线,同时还能提供沿途的关键性信息。 研究现状与问题思考: 如今,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 GIS )的应用逐渐由地理学研究领域慢慢扩展到各个研究领域,因此,将 GIS 技术应用于突发事件的管理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将 GIS 技术应用于突发事件的处理方面已经可以实现如上所示功能,简而言之,即实现了综合的查询统计功能、最优地物的查找功能、高效的数据同步更新功能以及使用的 GPS 实时监控等功能。然而,还有一些问题与不足需要改进与完善,如: 一、功能效率问题:特别是对于数据同步的效率问题; 二、关注系统的后期维护和保障工作:任何一个系统的开发不仅仅需要前期的设计与建立过程,还需要后期持续的维护和保障,这就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保障,而 GIS 相对而言是一个较为新兴领域,这就更加大了其后期维护和保障的难度性。 总结 地理信息系统特有的计算机支持下的空间地理数据管理功能以及空间展示和空间分析,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人员提供了强有力的辅助支撑手段,使得应急人员能更快速、精确、综合的进行空间定位和过程动态分析,预防和减少各类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增强了人们的空间概念和协同意识。
3 次阅读|1 个评论
没有深入的调查研究,不该轻易发言
热度 18 boxcar 2012-9-2 09:50
最近,突发事件不少,通过微博等新媒体途径进行的新闻爆料更多。每个吸引公众眼球的事件一经媒体发酵,总会被迅速炒成热点,面对此情此景,“当事人”或者“有关部门”一般都要在“第一时间”就派个代表出来“发言”。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类的多少带着些“发烟”(虽然一般是对坏事儿矢口否认,但是总能产生些云山雾罩的感觉)的“发言”,经常瞒不过围观群众的“法眼”,最后经常变成“发炎”。对此,我的看法是—— 没有调查研究,不该轻易发言 。 “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这句话是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说的,我们在课文中都学习过,在历史上,曾经被很好地落实,即使到了现在,作为一种指导思想,仍被反复地强调。然而,在这个“发言权”(不等同于“话语权”)几乎人人有,“调查研究”也仿佛随时随地在进行的新时代里,“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的精神反而变得很奢侈很稀有了。现如今,我们看得更多的是对“发言权”的滥用,很多人对自己获得的信息,可以在不经过调查研究,甚至不经过大脑最基本的思考的情况下,直接就复制 - 粘贴,然后毫不迟疑地按下微博的“发表”或者“转发”键。更有甚者,很多媒体对于海量的微博消息,不做深入的采访调查,即在网站甚至纸质媒体上公开发布,仿佛迟半秒钟就会被时代彻底抛弃一般。 这种“抢着说话”的现象,与“标题党”吸引眼球和拼命炒作热点一样,都是报刊发行量、网站点击量、微博粉丝数等等量化的“成功”评价标准带来的直接效应,是一种害怕失去“话语权”和“影响力”的焦虑心态在作怪。在促进了媒体繁荣和信息爆炸(相反则是“包扎”)的同时,也难免会产生很严重的负面影响。疯传的某些未经证实的消息,虽然很“耀眼”,却可能根本就是谣言,自己既不调查研究也不思考就直接转载,不仅会上造谣者的当,还可能会被人利用成为骗子的帮凶,倘若信息的下线(粉丝)接受者再不能确定假消息的最初来源,久而久之,则可能会被自己的粉丝视为“骗子”。因此,从传播的角度讲,不宜在没有调查研究和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急于发言。 从突发事件的应急应对角度讲,没有调查研究更不宜发言。最近几年,一旦出现突发性事件,特别是比较恶性或恶心的那种,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都不免要派个发言人出来召开记者招待会,或者利用官方微博进行信息发布。因为这项制度实施的时间不久,“发言人”可能也没受过严格的训练,加上面对记者咄咄逼人的追问经验不丰富,所以前后几次发言中自摆乌龙、出尔反尔的事件频频发生,以至于发言人口中说出的话,都能很快演变成网上风传的“段子”。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尴尬和被动的局面,归根到底还是没有按照毛主席的指示“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去办事。在没有做出细致深入的调查研究的情况下,就急于下结论,急着“矢口否认”可能对己方不利的事情,而事后却不得不进行必不可少的“调查研究”,如果己方“调查研究”情况属实,或者对方爆料拿出了“真凭实据”,即迅速限于被动,公信力反而进一步降低。 事实上,面对突发事件,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积极展开事件的调查取证和分析,但在面对媒体时则只可讲明重视程度和开始调查研究的情况,而不必急于表态。回应媒体“热炒”最好的办法就是“凉拌”——冷静地办事、凭良心办事, 给公众以最终的信服,远远重于满足他们一时的快感 。
个人分类: 社会|6977 次阅读|40 个评论
应急管理应成为人人必修课——无数生命换来的惨痛教训
热度 1 sheep021 2012-8-31 10:19
遇到险情请速离,就几秒钟的反应,8月18日在株洲神农谷玩的几条人命就没了(真实拍摄5条人命没了的 全过程视频 ) 触目惊心、发人深省。逃生的时候真的不能停留一秒!! 请在户外或旅游中,遇到险情,不能犹豫一秒钟!5条人命瞬间没了!惨痛的教训 陕西2.26 大客车追尾事故,仅3人逃生,36人遇难。逃生时间只有2分钟!而且还是在睡梦中的突发事件,如果没有“应急预案”,一般人很难反应过来。 一般人认为,应急管理、应急预案只是政府的事情,这种观点大错特错。 无数生命换来的惨痛教训: 应急管理、危机处置,应成为人人必修课 。 俗话说:国虽大,好战必亡,国虽安,忘战必危。治国如此,做人也是同一个道理。日常生活中,看似风平浪静,鸟语花香,但其实危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类似的案件太多了,不一一枚举,几乎每天的新闻里都有。 看过一部小说,里面有一个职业杀手,警惕性十足,每个环节都谨慎面对,他也因此而多次死里逃生,因为对手留给他的反应时间连1秒钟都没有,如果不是预先想好下一步的应对预案,早就死几百回了。比如,有一次,他在饭店等人,进去之后,他先环顾四周,看好地形,一旦有不测之事,自己如何撤退,盘算好后,方才坐定,而且,就是坐姿,也非常有讲究。果然,来者不善,近前后拔枪便射,他——可以一跃而起,直奔退路,同时已经开枪还击。终于又逃过一劫。 普通人没必要象职业枪手一样严格, 但是,我们的确太过于散漫,对潜在的危险常常熟视无睹 ,比如: 住宾馆时 ,仔细研究过逃生线路没?一旦发生火灾,我们是手忙脚乱乱跑一气,还是按部就班,有计划撤退 坐运输交通工具时 ,是否认真准备过逃生预案? 是否清楚了解救生装备在哪里放?如何使用? 居家生活时 ,如果是高层楼房,家里可否有防火、救火工具,有无准备逃生工具? 有无想过一旦发生地震,该如何用对? 外出旅游时 ,一旦遇到泥石流、或迷路、或突发疾病之类的情况,如何应对? 乃至在外出散步时 ,遇到老人跌倒,有人落水等等该如何处置,这些都需要有个“思想准备”。 这方面,俺以前没有认真考虑过,以后应引以为戒,小心驶得万年船。 在应急管理上多花几分钟,也许能换回几条命 !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安全,我们应该时时牢记: 应急管理,人人有责。 危机处置,有备无患。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619 次阅读|1 个评论
致信息安全及IT业界友人的一封公开信(民间黑客大会)
sz1961sy 2012-8-25 20:21
这是刚发现的现象:网速太慢,或者因为有预审本人空间造成重发一稿。 希望是前一个原因,而不是后一个原因(关键敏感词例外) 不过, 张海霞 的博文 声明:昨晚邮件被盗用,请大家注意! 说明北大的邮箱系统也不堪 (据说是)来自厄瓜多尔的网上黑客攻击, 所以,世事网事都难测。 改贴一个征题目(本人去年参会了,全程录像惟一媒体人): 致信息安全及IT业界友人的一封公开信 ISF2012议题征集函 议题征集函 English Version 新的力量, 新的旅途! 2011会议介绍 随着我国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与产业的高速发展,以及国内外顶尖信息安全技术研究者与厂商的鼎力支持与积极参与,在过去四年里,“互联网安全论坛(ISF)”已逐渐成为国内具有较大知名度与影响力的信息安全学术研究与交流论坛。 为延续与发扬往届会议的科研成果与学术精神,第五届“互联网安全论坛(ISF)”将于2012年11月在中国上海举行。 全球信息化进程的高速启动,令信息安全技术的进步对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日趋增强。ISF会议作为具备高度前瞻性的非盈利信息安全论坛,始终关注着信息安全技术发展的最前沿。继2008年的代码安全、2009年的Web应用安全、2010年的云安全和2011年的社交网络隐私安全之后,2012年,我们的关注点虽仍在尖端信息安全学术研究之上,但也将目光投注在了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上。 技术的发展根本在于人才的培养、整合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结合。我国各大高校作为信息安全储备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决定着我国信息安全人才培养与技术研究的基本方向。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高校仍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产、学、研”脱节的现象,导致了教学方向与就业需求脱节、科研方向与产业需求脱节等问题的发生,阻碍了我国信息安全技术科研与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本着ISF会议非商业、重学术的原则,为促进信息安全学术研究与产业结合的可持续性发展,探索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造就信息安全领域的“明日之星”,整合产学研三方之力,ISF2012组委会于本届会议特设“高校科研成果展示交流”单元,以ISF会议为媒介,为各大高校具备优秀信息安全研发能力的学生(含学生团队)提供成果展示及与产业界顶尖技术人员、厂商代表交流的平台,增强信息安全科研教育领域与安全产业界、安全需求方的沟通交流,加快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促进信息安全技术发展。 会议时间 时间:2012年11月22日-23日 地点:中国 上海
个人分类: 数字家庭生活时代|686 次阅读|0 个评论
说说科学网博客(12)由饶毅的“搬客”讲博文选精公平性问题
热度 9 sz1961sy 2012-8-24 08:50
拙文《 说说科学网博客(11)饶毅教授的“科学领秀”博文特点 》很早想写,但是因为没有“突发事件”而一直忍耐地等机会,今天在 饶毅教授的 《 何为北大“梦桃源”:邹恒甫的特异功能与媒体的特殊爱好? 精选 》一文己留下 评论中 有一句: 闵应骅 2012-8-24 08:35 给饶毅的博文写评论,没有意义。因为从来没有互动 。 这是因为这个“饶毅的科学网博客”我们博客管理员称它是“搬客”,即:由其他人代贴的。 设想一下,这些代贴者有胆子代饶毅教授回答问题吗?! Noway! 由此产生了几乎100% 入精的“饶毅的科学网博客”博文选精公平性问题。 确实,从博文选精公平性角度,博客管理员应该慎重推荐,因为博客社区不是新闻、专栏。 换句话说:互动者不受鼓励,“搬客”涉嫌欺骗博客(主)行为,其结果很严重,大家自已去研究了。
个人分类: 说说科学网博客|1072 次阅读|12 个评论
关注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研究
热度 1 lbxian 2012-7-24 10:35
随着多种复杂情况的出现,中国发生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概率已经大大上升,非常规突发事件早已引起官方及许多学者的关注,国内的许多杂志已经出了部分相关的文章,如《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的第七期。许多问题非常值得研究,其他领域我了解不多,但是非常规突发事件中的恐怖主义还是有所理解。 目前,我国还没有真正发生大规模的恐怖事件,但是随着各种矛盾的加剧,不排除在未来,发生一定规模的恐怖事件的概率。“东突”恐怖主义一直威胁着我国的边疆安全与本土安全,近年来有所活跃。3.14事件、7.5事件,还有上个月发生的劫机事件。这些事件对我国的国家安全影响较大。我们有必要对“东突”恐怖组织的演化规律,活动趋势,应急物资的调度,舆情监测进行研究、“东突”恐怖主义的风险评估等问题进行研究,以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恐怖事件,保卫我国的边疆安全与社会稳定。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对之处请指正。
1093 次阅读|1 个评论
在美国波士顿遭遇突发事件时
热度 1 qhnnd 2012-7-24 09:29
1 、灾害天气 美国的天气预报往往能精确到以半个小时计。如果第二天有暴风雪,广播和电视都会不停地滚动播出某某学校第二天停课。几乎所有的学校都会发布这样的广告。美国的学校每年上课时间一般是 180 天,各个学校上课和放假时间比较灵活。 2 、总统到访 “ 911 ”前,布什到波士顿拉丁中学访问,仅由当地共和党议员陪同,由于会有短暂的交通管制,学校给每个师生员工发 E-mail ,通知总统什么时间到某地,会造成交通不便,请灵活安排您的出行。 3 、地铁出现晚点或故障 如果地铁晚点,则不要票,免费乘。如果地铁故障,马上有同一方向的巴士供免费换乘。 4 、“ 911 ” 时 “ 911 ”发生后不到半小时,学校给每个师生员工发 E-mail ,请马上疏散回家。所有公共交通一律免费乘坐。 絮烦说这些,目的有一个,既然能够预测到灾害天气或预见到突发事件,各个部门或单位就要有更科学的应对措施。
4597 次阅读|2 个评论
北京的大雨
热度 1 liuyaobo 2012-7-23 21:51
很多和自然灾害有关的突发事件说明, 北京的问题是: 做为首都,一味追求大而全. 结果就是确实够大,但没有一样做成精品! 完全不符合现代化城市群落发展的特点! 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干旱地带,自然环境本来就先天不足, 完全不能够承受这么大的一个城市、以及这么多的人口居住。这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基本已经接近崩溃。所以,近几年以来,只要有点风吹草动,下点雨、下点雪之类,尤其是赶上上下班高峰时段,就会出现全城交通崩溃!应该深刻反思我们对首都的规划理念,拯救北京这座历史古城!
3826 次阅读|2 个评论
北京一号线地铁故障浅议
alphong 2012-7-6 13:51
2012年7月5日早8时13分,北京地铁1号线突发故障,导致大量乘客滞留。8:49,北京地铁官方微博:“8:13地铁1号线军事博物馆站-南礼士路站改为电话闭塞法行车,列车间隔较大,其他车站也受到影响”。9:06微博:“8:44,1号线军事博物馆站-南礼士路站上下行间恢复正常方式运营”。9:19微博:“在此期间,地铁2号线换1号线丁字口采取了必要的限流措施,短时封口。”17:25分应粉丝要求解释电话闭塞法。 据北京公交集团介绍,昨日,公交集团调度指挥中心接到1号线故障的消息,随即启动支援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应急运输预案,对长安街行驶的1路、37路、52路、337路、728路等线路采取缩短发车间隔、增发车次、加发区间车等多项措施。至1号线恢复正常运营,各相关公交线路共增发15车次,其中区间车9次。(来源: http://news.sohu.com/20120706/n347425934.shtml ) 市民反映和乘客态度不再赘述,下面简单谈一些看法。 其一,突发事件与应对。北京地铁最大日发送量超800万,一号线的客运量近200万,压力很大。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内部运作争分夺秒,对外呢?人流密集有警察增援否,客流阻滞有其他运输方式增援否,乘客困惑有友好提醒否?从广播评论、新闻报道等内容看,应对策略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比如公交,总计才增发15车次,能运输多少人,杯水车薪!如果凑巧耽误了大的合同或者其他,民众起诉地铁,那又如何?所以,还是第一时间告知乘客,如果能给出预判更好。给乘客更多选择,也可减少自己肩上的压力。万幸的是,这次没有出现慌乱,没有踩踏。 其二,服务与方式。地铁的主业是客运,但还有相关服务。出现突发事件,除了及时发布事件进展消息外,为乘客所想,急乘客所急,而非把球踢给乘客。这次事件,地铁广播了,想乘地铁还没有进站的人如何得知消息,是否可用多种媒体告知公众,比如广播、电视、街头电子屏等途径。源头减压远比集聚之后疏散好。微博的传播效果如何有待考量,但从这次事件看,一来不及时,二则没有说乘客能“听懂”的话。如果说:列车运营故障,改为*分钟一班车,运力减小**,请大家改乘其他交通方式,会比较好。 其三,客运联动机制。随着城市人口集聚,单一交通方式难以承担全部的客运服务。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多交通方式的客运联动非常必要。尽管高峰时段运力都比较紧张,但“众人拾柴”还是比“一家忙活”要好很多。 其四,致歉。迄今为止,没有看到北京地铁或者一号线的致歉言词。这么一件事,毕竟对公众出行造成了影响,出面道个歉是要加分的。 其五,猜想:1 如果调用大型公车免费疏散呢?2 如果公交专用道通畅呢?3 如果出租车也可用公交专用道,或优先通行呢?4 如果鼓励私家车协助呢?5 如果沿途电子屏实时反馈事件进展呢?
个人分类: 行人事件|2693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管理机制角度谈天气预报为何不准
热度 15 cutefay 2012-6-30 23:03
很多时候,人们会怪天气预报不准,尤其是明明不会下雨,天气预报却报的下雨。为何会如此?天气预报不准一方面与气候本身的复杂性有关,这是客观的原因,另一方面与监测技术以及管理机制有关。本文从管理机制角度谈天气预报为何不准。 前几天我从别人那里听到说天气预报的信息发布机制是这样的:首先通过卫星等监测手段获得一些信息,然后们若干个专家们就坐在一起,根据卫星云图等信息进行会商,得到一个结果,然后预报出去。也就是说,是客观数据+主观判断的结果,客观数据不会直接给出第二天是什么天气的信息,只能外加专家的判断。 而专家判断就会存在这样一个问题:现在政府对于突发事件的问责比以前更严厉,对于判断有争议的情况,例如,根据卫星云图,第二天应该会有不小的降水量,但到底定为中雨还是定为大雨合适,往往专家们更倾向于定大雨。因为定了中雨的话,万一下成了大雨,造成什么地方被淹等事件,这些专家们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而如果定为大雨,而最后是中雨或者小雨,那也没关系。 因此,在这样的问责室的规则下,我想,任何一个人,如果成为了商议天气预报的专家,都会权衡利弊,选择一种对自己风险小的策略——宁可把预报报得严重一些。这是人性的反映,虽然从道德上讲这不是君子所为,但也无可厚非。 然而把预报报得严重一些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增加社会成本。当天气预报报得比较严重的时候,人们会为了应对恶劣天气,必然会采取一定的防御措施,而这样的防御措施使要付出成本的。对于个人而言,其防御措施可能是带一把伞这样简单的事情,不会造成太多的麻烦和带来太多成本,但是对于很多企业以及一些单位而言,可能会为了应对恶劣天气,而转移物资或者让运输车辆停运等,还会让相关人员随时待命,这会给企业带来成本或者造成损失。因此,把天气预报报得严重一些的策略,虽然对于防范风险更有利,但却过于浪费社会资源。 而要改变这种情况,我想,是要在上述对预报专家的问责机制的基础上,增加其他动力或约束机制,例如,如果超过百分之多少的情况是报得不准也要被问责或者有其他处罚措施;如果报的准的比例较高,那有一定的奖励,等等。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4665 次阅读|17 个评论
转基因生物安全问题:危机状态抑或突发事件
热度 3 陈安博士 2012-6-6 06:41
   有科学网的朋友发来一篇关于转基因生物安全方面的研究论文让我提意见。    我看了看,又看了看,觉得一时不好下口。    比如,文中首先列举了一堆的“突发事件”,但是多数属于这一类的:某地进口一批种子,后来突然发现里面有转基因的部分种子参杂于其中,于是,“突发事件”出现,相应机构开始应急管理,要么退回,如果已经种在地里,则需要把地里的作物全部销毁。    我对这篇文章赖以立论的依据性案例首先就采用质疑的态度。    我自己对于突发事件的定义突出了其“危害性”,昆仑山2001年的那次8.1级地震就算不得什么突发事件,因为并没有对很多人产生危害,而文中列举的几类“转基因事件”并没有产生危害,而且,按照积极的态度,后面的处置(比如将600亩地全部铲毁)基本可以认为属于反应过激。    欧盟的不少国家以及新西兰、台湾等一些国家或地区之前对转基因采取了比较消极的态度,或者我们叫做比较审慎的态度,在没有反复验证其安全性的前提下先假设转基因是不安全的,即便是美国或者中国的实验室认定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欧盟依然采取了旁观者的态度,不主动引进转基因食品。    这几年,欧盟的态度也已经有了松动,不过总体来说,还是保守倾向占了上风。    那么,这些有关转基因的事件能叫“突发事件”吗?我觉得更多应该是一种“危机状态”罢了,且这种危机是面对未来可能风险所产生的顾虑,而不是被确认是现实的已经发生的灾害事件。    而损失已经造成是我对“突发事件”一个特征的描述,肯德基当年面临的“亨氏辣椒酱里含有苏丹红”事件更多也是危机状态,算不得已经造成损失,至多是潜在损失,更谈不上“强度大”到不可忽视的损失,和汶川大地震、东日本大地震等着极大的不同。    如果这样,这篇文章的立论就得有所修改,而我迟迟没有提出意见也是对于论文的开始论述就有疑虑。    论文随后引用的应急管理的定义“在各种灾难和危机事件发生或即将发生时,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而采取的有组织的政府行为,是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一系列举措,包括对公共突发事件的预防、准备、倡议、立法、响应和恢复重建”我也很有不同看法,应急更多表现为政府行为,但是并不绝然如此。    我自己对“现代”应急管理是这么定义的:“为了降低突发灾难性事件的危害,基于对造成突发事件的原因、突发事件发生和发展过程以及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的科学分析,有效集成社会各方面的资源,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和现代管理方法,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地应对、控制和处理的一整套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    这个定义里面对于应急的责任主体采用了模糊的处理,但是把应急的目标、基础、前提等内容放了进去,也强调了几个动作,但是,没有把日常工作中就本来应该具备的“预防”、“准备”、“恢复重建”等放进去,更多强调了响应过程。    事实上,当我们谈到应急管理的时候,大家说的可能还真有极大的不同,有些人愿意把应急管理的范畴扩大化,但事实上应急管理管不了日常职能机构负责的工作。四川灾区重建需要长达近10年的时间,怎么可能全部过程都属于应急要管的范围呢?    转基因生物安全问题也是这样,其实目前更多集中于所谓的“风险防范”的范畴,发现种子未经许可流入国境这类的事情,应该与应急有关,但是不纯是应急要处理的事情。也所以,安全与应急,一个事情的2个方面,但是并不能相互代替,不是一方的另一面就是另外一方。    也所以,朋友要的这个建议我提得有点困难。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9 次阅读|3 个评论
第五次“现代应急管理”课程班(免费)将于7月14-15日在北京举办
热度 10 陈安博士 2012-6-2 06:53
   继成功举办2008年1月、2009年7月、2010年8月和2011年6月四次面向全国研究生和青年教师以及应急管理从业者的“现代应急管理”课程班之后,第五次“现代应急管理”课程班将于2012年7月14-15日(周六、周日)在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举行,欢迎参加,报名者随后将获得更为详尽的邮件通知。    今年的暑期课程班依然延续以往的传统,完全免费,并向参加的同学提供简单的免费午餐,但在京的住宿及外地学员的往返车费需自理。邮件中注明是从科学网上看到本课程班消息并报名者将现场获赠陈安等新著“现代应急管理”系列丛书中的第三册(一本)。    由于条件所限,本次课程班拟招收学员30名左右(不含陈安老师新招收的几名研究生和六名MBA学生),先到先得。    课程内容与讲授者(暂定):    一,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引论【 讲授: 陈安研究员 、杜帅楠 】    二,突发事件机理分析方法论【讲授:迟菲博士】    三,应急机制设计与失效分析【 讲授 : 陈安研究员、 王光辉、刘霞】    四, 实用风险分析与评价技术 【 讲授: 陈安 研究员 】    五, 应急事中评价策略与模型【 讲授 :迟菲博士、李月华 】    六,面向网络数据的分析技术 【 讲授: 陈安 研究员 】    七,数据挖掘技术及应急应用 【 讲授: 陈安 研究员 】    八,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典型案例剖析 【 讲授: 陈安 研究员、迟菲博士 】    九,学员自由研讨【主持:迟菲博士】    参考书目:    1,《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9年4月   2, 《现代应急管理应用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10年2月   3, 《现代应急管理技术与系统》,科学出版社,2011年9月    报名邮箱: liuxia19870826@163.com    联系人: 刘 霞 18801114278(北京)    办公室: 010-59358807 传真:010-59358608    通讯地址:北京8712信箱(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一条15号)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邮政编码:100190    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中国应急管理研究网:http://emr.casipm.ac.cn 附录【别人夸俺们的话】: 一直不怎么爱写评论的,但是这次上过著者陈安老师的课之后大有感触,不仅仅是书的质量,还有陈安博士的治学风格让人钦佩。陈安博士现在所研究的应急管理的全部是纯理论,比如“机制设计理论”,应急管理的“可减缓性、可挽救性、可恢复性”的研究,这个团队的目的也是希望搭建起一个平台,让做实践的学者有章可循。陈安博士提到他们现在没有多少课题,但是还是凭着自己的兴趣一如既往的研究下去,他还说到自己不要名誉那些花哨的东西,我觉得他这种精神是非常值得学习的,昨天下午我们的研讨会中,许多邀请来的学者都提到现在学术风气的浮躁,而像陈安博士这样用一颗平静的心去做研究非常难得,这也是他个人魅力所在吧。他的这种乐观的心态是第一个让我感动的地方,作为一个马上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更是应该摆正一颗心态对待自己的研究和学习,而不是带着一颗急功近利,沽名钓誉的态度。 陈安博士就应急管理的研究创建了一个团队——“应急管理创新团队”,除了中科院的学生,还有河海大学、山东大学的硕、博士,有学习经济的、管理的、数学方向的,现在仍在扩大规模,他们的团队的研究已经涉猎到了应急管理的方方面面了。团队采取家庭式的管理(我在陈安博士 的BLOG里还看到他对学生们的新婚祝词,很感人呵呵,他像个父亲一样爱护教导他的学生),大家相处的非常融洽,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老师的任务,就连这次许多课程也是团队中的研究生讲授的,他们不仅专业知识扎实、学识深厚,更厉害的是可以非常流畅清晰的将一些复杂的内容讲清楚,让我非常佩服,也是我的榜样, 呵呵。正如陈安博士所说的,应急管理是个大的课题,需要各个专业的学者贡献智慧,所以团队中有许多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而这个团队的凝聚,陈安博士的 组织领导能力让人敬佩。这是另一个让人非常感动的。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4840 次阅读|25 个评论
旁观地下管线事故的应急处置
热度 2 cutefay 2012-3-20 21:52
前天上午我经过我住的地方附近的四环路边的时候,看到有自来水从路面下面渗出,周围有很大的面积都有积水。因为之前最近刚刚做的一个项目就是与地下管线事故相关,其中有一条指标是涉及到自来水事件导致路面积水的,所以当时我脑袋里在想着淹了这样大的面积算不算导致大面积积水,心思也没往其他方面去。(后来我才想到,其实当我看到有自来水管线事故的时候,就应该当一名好的公民,向有关部门打电话反映,这样事件就能够更及时地被发现,由于漏水而产生的损失会少很多) 昨天晚上将近11点,我回家经过那边的时候,看到那里停着两辆自来水集团的工程车,有一批人在围着挖路,看样子是自来水集团派应急处置队伍来维修了。虽然通过调研等方式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方式有一定的了解,但我从未亲眼见过如何做应急处置,于是就把自行车放回小区楼下,又跑回这个地方,饶有兴趣地看他们如何处置。 我在旁边观摩,负责抢险的人有些警觉,他们还以为我是城管或者区里哪个部门的人过来监督他们干活呢!后来确认我不是之后,他们就不再理我,我就在一旁看着。这次事件似乎是一次比较小的简单的事件,有三个人在挖坑,还有些人在做一些配合工作。挖着挖着,就看到了自来水管线,并且有一股水柱从地下直喷上来,喷得有两三米高,稍微喷了一会儿就不喷了。为了能够把坑再挖深一些,有一位人员用一个很长的电钻去钻这自来水管线周围的土,这让我有点担心,因为我怕这一不小心可能就钻坏了其他离的比较近的管线(例如燃气、热力、通信、电力、有线电视、排水)。后来一想,人家都有多年的抢险经验,应该如何钻,肯定很有分寸的。 我还问了其中一位负责人这自来水管线损坏是外力破坏,还是由于自来水管线本身的老化等原因。负责人说,是外力破坏,是经常有车经过,把马路压变形了,导致路面下的管线被破坏。 后来,我看着这维修比较慢,没有几个小时是不行的,我肯定看不完全过程,就回去了。 这些应急处置人员也挺不容易的,根据我们之前的调研了解到,他们接到事件通知后,虽然他们也很着急,想尽快修好,但往往很难立刻去抢险,因为维修的话需要挖掘路面,但往往白天不允许挖掘(交通部门不同意),只能晚上开工;并且,还经常有城管过来管着,不让他们挖掘,因此,即使即使想做得更快更好,但由于外界条件约束,有时候很难办。这充分反映了目前这方面应急管理的协调机制做得不够好,应急处置部门心有余而力不足。
个人分类: 科研*创新|3107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太和顾问:外在突发事件成员工离职重要诱因
andyxu 2012-3-19 12:04
2011-11-18 09:21:11 来源:慧聪网 点击: 18 我要评论( 0 ) 大 中 小 每年辞旧迎新之际往往也是企业员工离职的高发期。员工主动离职对企业的正常运营和业务发展会带来一定的冲击。特别是核心员工一旦离职,对企业未来战略目标的实现以及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保留,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太和顾问 今年刚刚发布的《企业员工离职情况专项调研》,为人力资源管理者了解企业员工离职的规律,提供了较为详实的借鉴依据。我们这里仅仅略举一二。 2年以上司龄员工最稳定,但更应重点保留 图1、2011年上半年离职率最高的员工群体(按司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有51.4%的企业表示,他们企业离职率最高的群体是1年及以下司龄群体。这些员工离职一般是因为他们与企业的匹配性方面出现了问题,因此HR应更多关注这些员工在磨合期可能存在的适应性问题,并积极提供支持和帮助。 有26.1%的企业表示,他们企业离职率最高的群体是1-2年司龄群体。此类员工一般能够胜任企业的工作要求,但可能在企业组织中的嵌入性和融入性方面比较差,或者是企业没有提供好的晋升发展通道,从而导致员工的离职。此类员工中主动离职的比例比较大,HR应该更多关注员工与企业的嵌入性和融入性方面问题,并积极提供职业发展的指导与规划。 调查 显示,司龄2年以上员工的离职率比司龄2年以下员工要低很多。但司龄2年以上的员工一般能独立胜任工作,有的已成为技术或业务骨干,有的已进入团队主管层,他们的离职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此类员工基本以主动离职为主,HR应该更多关注员工离职原因的共性和个性,并积极提供相应解决思路与办法。 薪酬问题成员工离职首因 在我国CPI不断攀高,劳动力 市场 的薪酬进入快速上升通道的情况下,薪酬水平成为了员工离职的首要原因。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身的职业发展,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重新规划。 太和顾问 的离职调研显示,员工离职主要可分为薪酬原因、个人原因、公司管理原因、企业发展原因和团队氛围原因五类,其中薪酬方面主要是因为薪酬水平和薪酬的公平性或激励性,个人原因主要是因为个人身体、志向、家庭或深造,缺乏或丧失足够的职业发展机会等原因,管理中主要是由于管理方法不当,企业发展主要涉及公司经营和政策方面因素。员工离职原因调查结果如下: 图2、员工离职原因(总体情况)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为了避免大量员工主动离职给企业运营与发展带来冲击,HR应未雨绸缪。 首先,在薪酬管理方面,人力资源管理者要密切关注外部劳动力市场的薪酬水平变化,高度关注内部薪酬的公平性的激励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采取薪酬调整等有效措施来解决薪酬方面的问题。 其次,企业应建立良好的职位晋升通道和员工职业发展规划,为员工成长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 再次,人力资源管理者应更多关注员工个性化的问题和个人需求,为员工提供灵活有效的个性化服务。 外在突发事件往往成员工离职重要诱因 太和顾问 研发中心认为,离职决策和离职行为相对于离职原因更为复杂,员工可能会有高的离职倾向而没有离职行为,也有可能在低的离职倾向下突然作出离职决策。 在实际离职行为发生的过程中,往往外在突发事件对人们的离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这种突发事件或者是公司管理中的问题,如公平性问题,企业对员工的认可问题等,或者是外部机会问题,如被竞争对手挖角,或是家庭、身体等个人问题。 也就是说,有些员工可能早有离职倾向,在正常情况下,可能并不会发生离职行为,但是受到某个事件的触动,却突然做出了离职决定。这是一种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如果等员工突然离职时再去挽留,可能木已成舟无法挽回。 了解到“外在突发事件往往成员工离职重要诱因”这一点,企业HR需要将功夫下在平时,要及时了解员工心态,及时了解公司内外事件对员工的影响,并做好应对措施,如年底没有涨薪的员工,要做好访谈,对于平时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员工,要及时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要保证激励和晋升政策的公平性等。 总而言之,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多关注员工的思想动态,妥善处理好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各种突发事件带来的不利影响。 太和顾问 的员工离职情况专项调研报告中,还对离职群体从年龄、职能等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也对不同员工群体的具体离职原因等方面做了详实调研。因篇幅所限,笔者将在以后的文章与大家分享与探讨。 太和顾问研发中心 栗晓莉 许孝良
2766 次阅读|0 个评论
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必然要面对的八个问题
热度 3 陈安博士 2012-3-10 22:46
  每次讲课,我都很担心,怕重复自己,所以每次坚持换掉尽可能多的老内容,讲授应急管理的课程尤其如此,因为这个东西是我一直在研究的玩意儿,所以,两次课程间如果没有新鲜内容,自己都要羞死了。   过一段时间,将在几个不同场合下就现代应急管理以及相关内容进行讲授,如何避免重复再度成为我准备PPT和讲演的重要考量。   最近要讲授的现代应急课程,我准备先从以下八个基本问题开始:   1,我们国家聚集了一大堆专家来做突发事件的分类,并最将这一四分类模式放入了国家的法律中去。但是,这一分类却恰恰会导向传统应急管理,完全不利于今日之复杂突发事件应对。这一分类逻辑是什么?而更为科学合理的分类逻辑又应该怎么确定?这是需要厘清的重要基础性问题。   2,应急管理实际上是需要专业人士来做的,正如急诊科医生必须由医院里更有全科和应急经验的大夫来担任一样,但是,现在的应急却更倾向于按照官职大小来进行组织,主要考虑资源调度的便利性,而这样做的后果是严重的,资源浪费或者不能恰当匹配且不说,应急策略的科学准确性而已无法得到保障。但是,问题是:应急管理的专业性如何保障?这是一门完整课程必然涉及也必须解决的一个前提问题。   3,从字面意义上看,风险管理应该涵盖应急管理的范畴,但是,两者侧重的方面也会有所区分,如何用一个领域的例子来说明风险与应急,对于老师来说是个无法绕过去的门槛,要说,说明风险和应急并非难事,不过在同一领域里说清楚并不容易,追深了就会发现两者之间的界限混乱不堪。   4,应急对象选择难题。这个我在科学网上多次科普,也给当时的科学网人带来很大的印象,所以,这里不再赘述。   5,事件本身的机理分析方法,有没有可行的科学方法?我所以对吕乃基教授的博客充满兴趣,刚好是因为他的博文里对于研究方法从深度和广度上都进行过介绍,可惜没有引起科学网的足够重视,应该是一个很大的遗憾了。对于突发事件的内在演化逻辑,所谓的机理分析,也需要多个角度不同深度广度的认识论来考虑,我们在一开始研究应急管理的时候就长期对这一根本性问题进行分析,给出了一套初步的分析策略与方法。   6,应急的机制设计。我前文说过,管理机制设计是每个管理学者研究到较深程度后必然要面临的终极问题,如果说黎曼猜想是数学里的明珠(比哥德巴赫猜想要明亮得多),那么,管理机制设计就是管理中的黎曼猜想,最好的数学家都会曾经碰过黎曼猜想,而最好的管理学家也一定在管理机制设计面前驻足良久。应急机制的设计是这一东西在应急领域的应用,一个特殊领域的应用。   7,评价是管理的噩梦,因为每个多准则评价在实践中的应用都很容易找到一个反例,以证明这个评价结果是完全荒谬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不评价,只是评价研究需要另辟蹊径,在策略上、在方法上、或者在评价准则上有新的考虑,否则,就是不断地做一道必然要错的作业题。在应急管理中,同样面临这一评价噩梦,评价的研究者也必然要触碰这一问题。   8,应急管理不是新东西,甚至我们极端地说,管理本身也没有新东西,从柏拉图时代到今天,总是在不断地重新遇到同一类问题。但是,我们现在因为现代技术的发展,对于支撑应急管理有了更新的手段,使得今天的应急和昨天的应急相比有了极大的变化,而这一差异也必然要体现在应急的实践中去。如何体现?怎么区分?在一个课程里要说清楚。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4149 次阅读|2 个评论
为什么中国政府的应急办没有地位
热度 17 cutefay 2012-2-23 16:24
我国为了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在 2006 年 4 月,国务院设立应急管理办公室,专门负责突发事件的应对。此后,省市县各级的应急管理办公室纷纷组建起来,大多数地方的应急办和当地其他委办局是属于平级单位。 然而,国家从成立应急办之后,应急办所宣扬的事迹就很少,即便有所宣扬也多是隐藏在其他机构后面的功劳,基本属于“也在参与”的份儿。如果是某一专业领域的突发事件的应对,大多数都是由对口的部门负责,例如交通类的突发事件则由交通系统的部门负责,燃气类突发事件则由燃气企业的救援队伍负责;而大规模、跨领域的突发事件,则往往由当地政府负责或者其他某个专业部门负责,例如某市地面塌陷导致道路、地下管线等受损的事件,往往是由市政府牵头处理,三聚氰胺事件,最后由卫生部负责。而很少有应急办直接牵头的份儿。 应急办没有意义吗? 不是,美国也有类似中国应急办的机构——联邦应急管理署( 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 ,简称 FEMA ),其作用不可小视,其他国家也有类似机构,也都有各自的作用,但是我们国家各级政府应急办的作用似乎限于我们建立了这个机构,或者顶多是应急办牵制定了预案,除此之外,作用有限。因此,我国大多数地方应急办的地位很尴尬。按理说,应急办是一个在突发事件时可以协调其他平级共同应对突发事件的部门,应该更有地位,而现在的状况是,应急办和其他平级部门比起来,显得很没地位,以至于很多政府网页中所列的各个职能部门中,居然没有应急办的影子。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1 ,政府重视程度问题。经济建设是增量,政府重视;而应急管理是面对概率事件的应对,说不准,所以,有这样的机构还是应该有的,但是政府不会指望它为减少损失做贡献的。因此,在我国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政府本身对应急部门不会太重视的。 2 ,应急办自身的问题。应急办在做事时,往往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情不知道如何去管,非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情老想去参乎,结果是四处有它,四处没有正面积极贡献。久而久之,只好成摆设。 3 ,各级政府在灾害时依赖中央政府的心理严重。尤其是大灾,发生之后地方政府就向中央政府求助,中央政府出人出钱,好像当地政府就没有责任似的,因此当地应急办就起不到作用;而对于那些舆情可能引发的事情,应急办也没有足够的权限和技术手段去防范和预警,更没有处理的能力。 4 ,应急办的人往往没有专业人员出身,多为秘书出身,而又不注重学习,甚至很多地方的应急办人员连应急管理的书都没有正经读过,没有专业化如何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目前中国应急管理做的比较好的省市区里,广东的表现比较显著,因此,广东省应急办也是比较有地位的。这与他们的应急办负责人员一心一意做应急有很大的关系,且本身也用了很多时间去学习应急管理的诸多知识,加之一定的实践经验,必然会带来很好的效果。 【附:广东省应急办主任纪家琪语录:谁认真做应急管理,我就喜欢谁】 未来中国应急体制要起积极作用,从哪些角度入手呢? 1 ,应急管理工作者需要系统学习应急管理体系性的知识,争取早日成为专业人士,才能有话语权。既要扎实地学习应急管理理论,又要了解当前先进的应急管理技术与方法,还要结合实践,认真总结突发事件的经验教训。 2 ,应急办的人士要在权限之内积极介入和合作,为国内突发事件应对做出切实贡献。尽量不要去掺和职权范围之外的事情,要专注于权限之内的事情,去争取为突发事件的应对做出更多的事情,打造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3 ,政府也要强化应急办的职能,只要存在民用应急的事情,就多允许应急办参与。我国各级政府的领导应该是比较累的,因为不仅要抓日常的各种管理工作,在当地遇到高级别突发事件时,还要亲自去牵头处理。我们从一些突发事件应对的新闻中就可以看出,某某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市长、省长等人物会亲自赶往现场。而如果能够把这样一些工作多交给应急办来做,也会给自己减轻很多负担。
个人分类: 应急管理|9315 次阅读|16 个评论
[转载]美公布新军事战略 海空军力着重亚洲
whyhoo 2012-1-6 10:14
美国总统奥巴马说,美国将削减驻欧洲的军队,而加强在亚洲的军力,这个策略不会受削减国防开支所影响。 美国政府官员与分析员则指出,新战略将要求以海空军对付中国与伊朗的威胁,同时放弃需要大批地面部队且持续时间漫长的反叛乱作战。   (华盛顿综合电)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了新军事战略,重点是缩减军队人数,但他表示,这不会削弱美国的军事优势。他说,美国将削减驻欧洲的军队,而加强在亚洲的军力,这个策略不会受削减国防开支所影响。   奥巴马说,美国的新国防战略是削减军队的规模但继续保持军力优势。   “我们的军队将缩减,但世界必须知道的是,美国拥有敏捷灵活,以及准备好对抗各种突发事件与威胁的部队。因此,美国将能将保持我们在军事方面的优势。”   奥巴马星期四上午(新加坡时间昨晚午夜)亲临五角大楼,与国防部长帕内塔以及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登普西,罕见地一起出席记者会,公布长达8个月的战略计划的检讨结果。 地面部队人数未来10年减10%至15%   早些时候透出的消息说,美国未来也将更重视美军在亚洲的实力,从整体上减少对欧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注意力。   此外,美国未来10年会把地面部队人数减少10%至15%,同时加大对海空力量的投资。 据了解,这次的检讨是由前防长盖茨提出的。当时奥巴马总统要求国防部,在不损害美国战略利益的前提下,在12年内削减军事预算约4000亿美元(约5154亿新元)。   白宫前天发表声明说,此检讨“将指导预算应该优先花在哪些项目上,以及推动施政的决策”。   美国政府官员与分析员指出,新战略将要求以海空军对付中国与伊朗的威胁,同时放弃需要大批地面部队且持续时间漫长的反叛乱作战。   要求匿名的国防部官员告诉法新社,这个战略呼应了美国防长帕内塔及其他高级官员稍早时的主张,即建立规模较小且更灵活的部队,增强美军在亚洲的重要性,并在中东维持强大的海军军力。   此外,美国还将放弃长期坚持的“要能同时打赢两场战争”的目标。   美军未来的目标将是打赢一场主要战争的同时,有能力应对和“毁掉”第二个敌手的任何侵略意图。   一名官员解释说:“利比亚的例子可以证明,没必要一直维持地面部队。”   他补充说:“我们要让战略更加完善,更切合实际需要。”   美国国防部发言人柯比指出,随着阿富汗与伊拉克战争结束,重新评估美军在海外扮演的角色是恰当的。   柯比说:“从作战的角度来看,现在是时候检讨美军目前的作为,以及未来10到15年应有的作为或应该准备拥有什么样的能力。” 将计划中的国防开支削减1万多亿美元   为了控制政府的庞大赤字,奥巴马和国会去年针对预算达成了协议,要在今后10年内,将计划中的国防开支削减1万多亿美元。   第一轮削减将使国防开支减少3500亿至约5000亿美元(约4510亿至6442亿新元)。   在国会“超级委员会”未同意削减预算的其他办法之后,国防部面临第二轮全面削减国防开支,可能再削减6000亿美元(约7731亿新元)。 原文见 http://www.zaobao.com/gj/gj120106_001.shtml
个人分类: 国防|915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年:俺认为很可能爆发的突发事件
热度 17 陈安博士 2012-1-3 23:19
  1,水危机事件     1.1 饮用水危机【概率最大】     1.2 旱灾涝灾   2,食品危机再度集中爆发     2.1 米面油这类人人必须的食品     2.2 饮品【尤其农村市场要被广泛关注,请注意,其实情况早已存在】     2.3 营养品劣质无效   3,不同群体阶层矛盾带来的冲突     还得麻烦人民子弟兵。   4,垄断企业自身形象带来的危机事件     去年是公益机构,今年该轮到垄断企业了,只是不知道谁能跳到菜板上来   5,大地震【这个是瞎说,您别信,我自己都觉得概率不大】      6,海难!   乌鸦嘴有时候不见得准确,不过前四个的预测应该基本靠谱。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4211 次阅读|19 个评论
今天可以进行年终盘点了吧?
热度 1 陈安博士 2011-12-31 20:01
   很多媒体喜欢在12月开初就进行年终盘点,但是,每每遇到更大的突发事件。    应急管理没结束前就进行盘点,看来是有点太早。    比如说,2011年的大事,刚盘点完,二胖就呜呼了,立刻成为世界级的大事,甚至都能成为排名第一第二的大事,过早盘点的媒体有点尴尬了。    还有一年也与应急管理有关,就是有媒体盘点完了,结果印度洋就大海啸了,于是,而这件事必然地会成为年度最大(之一)的要闻。    不过,今天盘点,应该大差不差了。总不至于大晚上的,再出啥事情吧。
个人分类: 时论|2941 次阅读|1 个评论
应急管理:几个建议
热度 2 陈安博士 2011-12-29 04:54
  一,应急管理是政府社会管理的三项基本职能之一。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推进,需要应急的突发事件实际在增多而不是逐渐消弭,所以,管理时需要有能力集成资源的权力机构作为牵头单位,如今的应急办之前只是个负责接电话并随后根据情况进行不同层级传达的机构,应该说,天生就没有能力胜任应急所需的责任。于是,这样的牵头单位只有由行政首长担任或指派。   二,传统应急和现代应急的界限在于是否需要多机构的协作协调,如果需要,则更需要现代应急的思路与做法,这就需要超越原有的机构设置模式,成立新的应急专业协调机构。对比于临时性应急机构,之前有建议成立常设且级别较高的“减灾部”,我们认为,减灾本身很难涵盖应急的意思,其他机构也天生应该具备减灾职能,所以,更应该成立“应急与减灾部”或者“应急管理委员会”。   三,日常的安全管理(如食品安全)理论上是可控的,但是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在这些原本不应该出现突发事件的领域也会常有事件出现,因此,需要我们加强建筑、食品、交通等领域的日常管理和应急管理的结合,以防促管,以查促建,逐渐规范化。   四,突发事件出现之后,有时候会造成技术系统的崩溃,这就需要保留备份和冗余,部分领域可以在全国层面上进行系统备份,而有些领域则可以考虑在机构层面上考虑备份。   五,加强风险防范与应急管理的意识教育,并进行应急中的责任追究与惩罚,是使应急管理能够越来越科学化、合理化的必由之路。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887 次阅读|2 个评论
应急领域对古老的技术和设备有需求
热度 7 cutefay 2011-12-27 22:49
今天看了《多啦A梦》的一集——《银河观光旅行》,看到有个情节深受启发,这是我以前没有思考过的。这个情节是:由于未来世界任意门的发明,人们可以瞬间前往想要到达的目的地,这使以前人们要在银河系各星球之间来往需要乘坐的银河蒸汽火车马上就要被淘汰,太空中的有轨电车只剩下供乘客观赏银河系风光的豪华观光列车。大雄一行乘坐了不久就要被淘汰了的银河蒸汽火车行驶在宇宙中,遇到了超新星爆发,强烈的电磁波干扰使任意门无法使用,而豪华观光列车因为受到超新星爆发带来的陨石的袭击而无法移动,大雄所乘坐的银河蒸汽火车就派上用场,挽救了被困人员的生命。而因为轨道被陨石挡住了去路,大雄运用了蒸汽列车上自带的古老的对付陨石的枪把陨石给破碎,最后使得列车成功脱险,而这种枪只有在蒸汽列车上才有,那些先进的列车上已经不再有这样的装置。 虽然动画片编的天马行空的,但是却很有教育意义。人们不断地追求新技术新设备,以前所用的老技术和设备逐渐被淘汰,然而这些老技术和设备并不是真的没有用,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应急状态,往往是越原始的技术和设备越能够派得上用场。技术越是发达,人们对技术的依赖程度就越高,社会的脆弱性和风险就会越大。下面举一些例子: 1、人们对电力的依赖程度非常高,试想,如果某个地区连续停电几天,那么这个地区绝大多数行业都会趋于瘫痪。医院无法做手术,工业生产无法进行,在办公室里坐班的白领无法用电脑,往往也就无法工作,电梯无法运行,以至于高层建筑人们上下楼困难。就连现在商家也对电有很大的依赖性,很多超市如果没有电,那么收费和记账都比较困难。然而,一旦发生巨灾,电网很容易被破坏。因此,即使现在乘坐电梯上下楼比较方便,完全可以代替走楼梯,但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电梯便无法运行,传统的楼梯成为人们赖以救命的手段。即使现在电脑和网络信息很发达,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无法运用电脑,那么纸板的书籍和资料就十分重要了;并且一旦电脑里的信息丢失,那会产生更多的麻烦,尽管现在有了云计算技术,可以异地存储和处理数据,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资料的安全性,但也不是万无一失的保险策略。现在工业生产中很多阀门都具有自动功能,不需要人手动操作拧好久,只需要轻轻按一下开关就可以实现以前需要人工拧好久的动作。但一旦发生事故停电,那么只能依赖人们手工拧动来操作,因此,这种手工操作的方式也要保留。在2010年大连输油管爆炸事件的应急救援中,有一个重要的阀门因电力设施损坏无法关闭,然而一旦无法关闭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是现场消防员冒着生命危险手动操作,花了很长时间关闭了阀门。 在2003年美加大停电事件中,“在停电范围高达80%的纽约市,从地铁到航空的交通系统陷入全面瘫痪。大量乘客滞留在机场和漆黑的地铁隧道里,公共汽车停止了运营,公路也被车流堵塞。由于办公楼内电梯停运、空调没法运行,许多上班族和商场内的顾客被迫拥上曼哈顿区的各条大街,头顶33摄氏度的高温步行回家。此外,由于移动电话网络服务中断,大量正下班的雇员不得不在公用电话前排起了长队,就为了给家里人报一声平安。而便利店中电池和蜡烛等应急用品已被抢购一空。总的来说,纽约市日常运作的方方面面都已被打乱”。 2、我们现在用的通讯手段多是光缆或微波的方式,而巨灾很容易将这两种通讯手段摧毁,这个时候,以前我们在战争片中看到的短波通讯方式就可以派上用场了。短波通信是唯一不受网络枢纽和有源中继体制制约的远程通信手段,一但发生战争或灾害,各种通信网络都可能受到破坏,卫星可能受到攻击,无论哪种通信方式,其抗毁能力和自主通信能力与短波无可相比;在山区、戈壁、海洋等地区主要依短波。 3、再举个更古老一点的例子,现在社会生火可以使用打火机、打火灶、火柴等,而一旦一个人身上没有这些东西,想在野外生火,那钻木取火的技术就可以利用上了。 巨灾可以摧毁技术依赖性强的社会系统,使人们无法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而巨灾又是无法避免的,所以人类还是要保留古老的一些技术。
个人分类: 应急管理|3941 次阅读|15 个评论
平时遇到突发事件怎么办?
cef5556 2011-11-30 17:50
平时遇到突发事件怎么办?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00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七届全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一分会场报道
陈安博士 2011-11-24 03:44
   2011年11月5日下午2:00,第七届全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第一分会场(群体性突发事件及社会心理研究)在华南农业大学行政楼三楼会议室举行。来自广东、山东、北京、安徽等地的各位专家学者围绕群体性突发事件及其社会心理研究展开了广泛的交流和热烈的讨论。    会议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报告由来自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张玉教授主持。    上半场于下午两点正式开始。    来自广东行政学院的王玉明老师做了题为“暴力抗议环境污染的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基于对十大典型环境事件的研究”的报告。他通过对十大典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分析,指出这些群体性事件是地方政府、污染企业和受害民众三方经济利益冲突和生态伦理冲突的结果,即表现为政府的GDP至上与民众的环境生存权之冲突、企业利益至上与民众的环境生存权之冲突。从深层来看,这是政府奉行GDP至上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冲突。报告结束后,来自华南农业大学的孔繁玲老师从成因分析要素选择等方面对报告进行了简短评述。    来自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的张书维博士做了题为“集群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视角:一个理论整合模型”的报告。他首先指出,集群行为指突发情境下的一群个体为了达到某些特定的目标而联合起来采取的社会行动。其次,他认为社会心理学对集群行为机制的研究分为早期、去个体化、速生规范、社会认同和群际情绪五个主要阶段,而理论发展基本遵循了两条路径:由非理性到理性再到情绪情感中介的转变;解释变量由个体水平上升到群体水平。最后,他认为一些正性的集群行为也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得到更多关注。在报告结束后,来自山东大学的张江华老师高度评价了张博士的研究成果,并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对报告做了简短评述。    来自南华大学应急与预警管理研究所的龙云博士做了题为“农村突发事件中公众心理危机的非正式制度因素识别与应对研究”的报告。在报告中,她首先分析了现阶段农村突发事件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接着分析了现阶段公众心理危机应对效率低下的原因,并指出非正式制度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最后,她介绍了非制度因素识别的方法以及各类不同的非制度因素,并同时给出应对公众心理危机的若干可行策略。来自北京大学的胡天翊博士充分肯定了龙云博士的研究成果,并从危机心理学角度对报告进行了简单评述。    来自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唐斌博士做了题为“群体性事件网络传播的主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1997年-2010年的数据分析”的报告。他通过对1997-2010年我国网络传播主体在规模、分布、年龄、学历以及社会地位等的时序变化分析发现,我国网络传播主体存在着总体规模庞大,呈持续超量发展的态势;分布集中,中心区域聚集现象长期存在;年龄结构青年化,并呈现出青少年化趋势;以及社会地位处于相对弱势状态,其主要表现为职业的不稳定性以及学历与收入水平的低下等基本特征。他同时指出,这些特征对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发展及其传播过程中的相关主体的心理、行为均产生了重要影响。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詹新博士对报告作了简单评述。    来自中山大学管理学院的龚会博士做了关于“救援人员应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抗逆力模型的研究进展”的报告。在报告中,龚会博士分析了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特点,并指出非常规突发事件通常会对救援人员造成巨大的心理影响,接着提出了“抗逆力”的概念,并基于此概念提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救援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抗逆力模型,并利用此模型进行了若干实例分析。来自华南农业大学的张程围绕“抗逆力”模型的应用范围等和龚会博士进行了进一步沟通,并对报告做了简短评述。    上半场报告于下午15:00结束,在短暂的茶歇后,下半场报告正式开始。下半场报告由来自山东大学管理学院的张江华副教授主持。    来自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张玉教授做了“论回应性公共政策执行的可接受性——以群体性事件中‘越级上访现象’的逻辑演进为分析文本”的报告。报告中,张玉教授首先指出,现阶段群体性突发事件和越级上访现象呈大幅度上升趋势,接着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详细分析了越级上访现象的成因,并以此为例对回应性公共政策执行的可接受性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一般性分析框架。来自南华大学的龙云博士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对报告进行了简单评述。    来自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的张昊宇同学进行了题为“基于进化博弈理论的我国应急协调机制研究”的报告。他首先介绍了进化博弈理论,并与传统的博弈理论进行对比,接着,他介绍了基于进化博弈论的应急协调理论模型,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实践分析,最后,对该模型的有效性、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来自中山大学的龚会博士针对模型的应用范围等问题报告进行了点评。    来自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胡天翊博士做了题为“信息特征在危机沟通中的作用”的报告。在报告中,她首先指出危机沟通的定义、特征、种类和沟通策略等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她详细分析了信息的不同特征在危机沟通中发挥的不同作用,并结合实际危机沟通案例对信息特征在危机沟通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来自广东行政学院的王玉明老师对报告进行了简短评述。    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詹新博士做了题为“人格特质中尽责性对建筑疏散人员行为选择的影响”的报告。在报告中,他指出人格特质是在组成人格的因素中,能引发人们行为和主动引导人的行为,并使个人面对不同种类的刺激都能做出相同反映的心理结构。并且,人格特质中的尽责性体现了个体在控制、管理和调节自身冲动的方式,可以用于评估个体在目标导向行为上的组织、坚持和动机,最后,他结合合肥某高校教学楼组织疏散实验进行了案例分析。    分会场的报告结束后,张玉教授和张江华副教授针对第一会场的各个报告做了精彩总结和点评。    第一会场报告于下午16:40正式结束。 【张昊宇】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4990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七届全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三分会场报告
热度 1 陈安博士 2011-11-22 01:25
  第三分会场是“典型区域或行业突发事件的研究”分会场。   分会场的上半场由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谢晓非教授主持。上半场的第一个报告是来自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区晶莹,她报告的主题是“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村民应急行为实证分析”,以广东梅州农村为实证,通过实地问卷调查收集数据,针对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用广义规则归纳方法分析村民的人口特征,对公共卫生知识的认识与在应急条件下的行为之间的规律性,为政府决策部门建设农村公共卫生应急服务体系和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邓志华对此报告做了评述,他对报告提出了一些建议。   第二个报告是来自中国政法大学的王丽莉,她报告的主题是“多元主体参与农村减灾的策略选择——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视角”,报告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视角考察村民、村委会、乡镇政府等主体在参与农村社区防灾减灾中的理性策略选择,分析影响其参与防灾减灾的因素,探讨各参与主体的行为选择对农村减灾制度的影响。   第三个报告是来自郑州大学商学院的周阳敏,他报告的主题是“溢油事故的跨企业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他对2011年蓬莱19-3油田溢油事件中海油是否全身而退、在此事件的得失和经验教训进行分析,提出了外围风险管理在企业危机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进而对企业外围风险管理的理论进行分析。来自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的迟菲做了评述。   上半场的最后一个报告是来自中山大学管理学院的韩晓燕,她报告的主题是“组织文化对于珠江三角洲企业危机应对的影响探索”。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珠三角地区的三家民营企业进行调查,调查企业组织文化的强弱,并对组织文化做的最好的一家公司进行访谈,总结出该公司组织文化的五个维度。发现组织文化是影响珠三角企业危机应对的关键,它通过整合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影响员工的内在心理认知和行为模式。来自华南农业大学的贾海薇做了评述,评述围绕企业危机的。   第三分会场的下半场由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的李从东教授主持。   下半场的第一个报告是来自辽宁师范大学的孙康,她报告的主题是“中国化学危险品事故调查报告-以大连市为例”。她在报告中列举了近年来大连发生的化学危险品事故以及由此导致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环境污染事件等衍生事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原因,提出了加强化工安全规制建设思路。来自郑州大学商学院的周阳敏做了提问。   第二个报告是来自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的蒋先进,他报告的主题是“我国食品安全应急管理体系构建研究——基于中美比较的思考”。他首先列举了2011年发生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接着对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对中美食品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做了比较分析,分别应急预案、体制、机制和法制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提出了中国食品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建议。来自中山大学的韩晓燕做了评述。   第三个报告是来自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的迟菲,她报告的主题是“突发事件蔓延机理及应对策略研究”。报告中首先讲述了突发事件蔓延的特征;接着按照不同的分类准则,分析了突发事件蔓延的类型;然后阐述了突发事件的蔓延的原因,通过对突发事件蔓延的建模,分析了蔓延的效应;最后,提出了应对突发事件蔓延的不同策略。来自中国政法大学的王丽莉做了评述。   下半场的最后一个报告是来自华南农业大学的巩玉涛,他报告的主题是“基于公共服务视角下的农村公共危机问题研究”。报告分析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缺失是农村公共危机产生的根源,提出了三个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升措施;改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界定中央与地方政府职责,回归基本公共服务供应责任;改革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决策制度,建构“上下互动”的供给决策制度。来自郑州大学商学院的周阳敏做了评述。   报告之后,分会场的主持人谢晓非教授和李从东教授分别做了总结。本分会场的报告内容有一部分是直接面向应急管理需求和实践,具有现实意义;还有一部分是面向应急管理的理论建设,具有创新价值。   【迟菲】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934 次阅读|2 个评论
今天两个报告给我了不少启示
热度 3 陈安博士 2011-10-29 22:17
  一是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金老师的报告,他是研究人口问题的,在研究中应用了一个三角方法(其实是三维坐标变为一个三角形,然后将时间维度加上,来表达一个国家少年、成年以及老年人的变化趋势),来表达三个属性的变化,真是很简单但是又很奇妙,我以前怎么不知道这种方法呢?真是愚昧。正如风险矩阵一样,我想我们可以在方法上做一些扩展的研究,然后用在应急管理的突发事件分析方面。   第二个则是来自复旦大学的赵老师对于地沟油的对策研究,主要是从服务供给型、行为监管型、价格补贴、司法措施、行政处罚、自愿性工具以及自我检测等角度出发,虽然是对几个方法的总结,但是这些类型给了我设计管理机制的启发。   开学术会议的价值看来就在这里了。我回去好好和我的学生们讨论一下能促进我们研究思路开拓的这些内容。杭州,没有让我失望。
个人分类: 专论—管理学论稿|4250 次阅读|6 个评论
人民日报第20版俺的大作:重视“事中”评价和处置
热度 12 陈安博士 2011-10-28 14:34
【Blog主人按:题目为编者所加,内文有改动】   现代应急管理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是美国1979年经过卡特总统批准建立联邦应急管理局。这一专门用以处理突发事件的政府机构,是应急管理方面的标志性机构。   不过,美国联邦应急预案以及随后的国家级的应急预案都是在2000年之后才逐渐成熟并发布的。事实上,之前的应急管理都是有需求的地方或机构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并具体实施的。   传统应急管理一般是对单一行业、专业领域中发生事故,或者是对一个区域内常见事件的应对与处置,以及传统的多领域协作应急。现代社会中,非常规复杂事件增多,其处置难度日益增大,且事件之间存在接续作用或相互作用,次生灾害发生的概率也随之增加。如今,借助现代化的技术和管理,应急也变得更加快捷有效。尤其是信息通信、运输调度、监测检测、事故调查等技术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所赋予的任务,提高和加强了应急管理的效率和针对性。   从西方国家的应急管理实践中,可以获得一些启发。   比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在前几年的大火应对中,就首先启用了应急通信手段,将大火发展态势以及需要转移的信息通过手机和家中的固定电话告知公众。同时,如帐篷、洗浴室等在转移过程中所需的特殊资源也都未雨绸缪有所准备。大家在疏散或撤离的过程中,乘车人员和行车路径经过精心组织和安排,车辆等稀缺资源尽可能做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这与当年“卡特里娜”飓风发生时新奥尔良市的状况相比有了极大改观。   一次事件过后,深入研究事件的起因、发展以及演化,对应急管理以及风险控制也有较大的启发。英国地铁爆炸事故调查使用了视频监控数据分析技术。伦敦地铁事故后,经过调用并分析录像资料,发现几位可疑分子,沿着这一线索,发现更多可能导致事故的隐患并予以清除,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未来安全。即便再次出现事故,由于犯罪分子心有所忌,烈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会有所降低。   日本本身处于灾害多发地带,所以,应对自然灾害的措施也比其他国家更加先进。比如,日本广泛采用地震速报系统,即在地震第一列波到达之际就用最快、最显著的方式给国民以提示,电视可以做到立刻中断最重要的新闻而插入预警消息,这一做法已经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今年“3·11”大地震中,由于速报系统发挥的巨大作用,据分析避免了20万人的伤亡。   现代应急管理一个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及时进行“事中”评价和处置,而不仅仅是依赖事后救援与恢复,也不过分依赖事先对于风险的认知和防范。美、英、日等国的现代应急实践更是告诉我们,技术上要尽量采用新手段,管理上要广泛采用现代应急管理的策略和措施。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4637 次阅读|21 个评论
2011年11月潮汐组合:强度增大
热度 1 杨学祥 2011-10-4 13:37
2011 年 11 月潮汐组合:强度增大 杨学祥 2011 年 6-7 月和 12 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超过 3 天,为弱潮汐时期。 8 月末至 11 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不超过 3 天,为强潮汐时期。 2011 年 11 月是下半年第四个强潮汐月,潮汐强度相对 10 月变大。 潮汐组合 A : 2011 年 11 月 3 日 为日月小潮(上弦),潮汐强度小, 11 月 6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 0.001 度,两者弱叠加,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 潮汐组合 B : 2011 年 11 月 11 日 为日月大潮, 13 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北纬 22.3325 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南北震荡幅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 C : 11 月 18 日 为日月小潮(下弦), 20 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 0.0003 度,两者强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较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有利于拉尼娜发展。 潮汐组合 D : 11 月 25 日 为日月大潮, 26 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南纬 22.3302 度, 24 日月亮在近地点。三者强叠加,潮汐南北震荡幅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集中,潮汐组合个数变少,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
个人分类: 潮汐预警|3838 次阅读|2 个评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学部主任郭重庆院士的“狡黠”或“狡猾“
热度 10 陈安博士 2011-9-28 11:04
——从郭先生在广州会议和北京会议的两次点评看重大专项的进展情况   郭重庆院士目前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学部主任,去年我在广州的会议上见到过他。   在广州会议全部项目中期检查最后结束后,郭院士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大家的很多科研我并不懂,我期待大家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完成这一重大项目。此外,我想提一句的是,在做科研的时候还是不应该总是进行做作业式的科研。   当时听到这句话,我只好乐了,做作业式的科研一直是我在强调的一个东西,觉得这是科研中的最低层次,虽然它也还算得科研。可是,中国相当一批教授似乎只会做做作业式的科研,尤其是管理科学领域,很多管理学报上的论文更是大作业荟萃的场所,让人看了除了发笑就不会有其他表情。不知道郭院士是不是从俺博客里得到的启发,想来应该也不至于,因为中国教授们的这一做法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也许在表达上就会不谋而合吧。   本次的“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的重大专项中期检查会,郭院士的总结报告还没有做,所以暂不评论,不过,他在一次报告结束后的点评中有“狡黠”抑或“狡猾”表现。   在我对某机构研究员在《应急......及其评价理论与方法》项目中并没有提出任何理论研究任何自己的方法的提问过后,气氛稍微有点凝重,大家都是教授博士的,这点问题,谁还至于笨到看不出来呀?!   当然,报告人尽管在回答我的问题时不自信到极点,但是似乎还算个老实人,毕竟没有强辩,只说应用也很重要。   在确认他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确实没有任何理论和方法之后,也许为了缓和气氛,郭院士(略显“狡黠”地)问:你们这个评价得出来过什么结论没?告诉了国家相关部门评价结果没?   老实的报告者的回答是: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结论。   我心想,70多岁的郭院士大概心里就啥都知道了,不过与我这种小家伙不同,他笑笑就没再继续问下去。   一个几百万的项目,原有宗旨中要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一无所有,而说到应用,连个能拿得出手告诉大家的结论都没有,您老人家做的又是啥应用呢?所有2年多时间的研究都只是在汇集资料?   推想,郭重庆院士应该是啥都明白的,不过,也许他老人家对这种现象也是无奈加无语。   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
个人分类: 人论|941 次阅读|16 个评论
2011-26·读者之声·
热度 1 kejidaobao 2011-9-19 15:53
值得关注的虚拟社交网络 王飞跃等在《科技导报》2011年第12期上发表了题为“网络虚拟社会中非常规安全问题与社会计算方法”(简称“王文”),指出了这个与国家安全及社会稳定关系重大的问题,值得一读。 目前,国内外虚拟社交网络正在迅猛发展,社会上很多突发事件都是社交网络发起和演化而来的。如何来认识和防止这类社交网络的突发事件的发生和扩大,是各国今后必须面对的挑战。虚拟社交网络具有“诸多性”,如“网络复杂性、交互瞬时性、个体多变性、信息开放性、自组织性、自适应性、多关联性和不确定性”等,这使得发生的事件在虚拟社交网络上以空前的速度、广度和深度进行传播,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广泛影响。 “王文”比较深刻地分析了上述问题,简介了他们的研究进展,他们基于钱学森和戴汝为等老一辈科学家关于复杂巨系统的思想,提出了“人工社会+计算实验+平行执行”所谓APC的社会计算方法,颇有特色和参考价值。今后有待进一步检验和发展,人们也还需深入了解其具体算法和实际适用范围。 由于社会网络具有上述“诸多性”,以及海量数据、动态变化和交互开放,并且存在“网络的网络”,问题变得非常错综复杂,就像物联网、恐怖网络和反恐怖网络等,并非一种方法和途径就能够完全解决的。因此,要达到“王文”建立一套可计算、可实现、可比较的社会计算与实验方法,我认为,还有许多难题需要坚决,特别需要进一步创新。 此外,我还觉得,在全国范围广泛开展网络科学和网络安全知识的普及工作尤其重要,除了期望《科技导报》今后继续报道和发表该领域工作进展外,还建议贵刊开辟一个“理论与工程”的新栏目,进一步促进该领域的研究和在网络工程中的应用。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方锦清 敬业使生活对你微笑 ——读《科技导报》2011年第22期 “做什么要像什么”有感 高校与研究所,教师群体可分为两部分:直接给学生上课的教师与其他工作人员。前者工作的好坏可参照学生的评价;而后者的工作,至今也没有什么良好的办法来评价。但他们的工作又非常重要,与学生、教师的日常事务息息相关,同时,后者也负责对外沟通和联系,是单位的折射镜。 正如文中所说,有时候他们的工作可以被总结为“接电话”、“擦桌子”,琐碎平凡。如此日复一日地“磨损”,导致一些办公室成了令人不快的地方,那里的人总是气呼呼、烦闷闷,有些人甚至推脱工作、卸载责任,任由效率下降,生活胶着。常常有办事者与工作人员发生冲突的消息。 “生活是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反之,亦然”。如此,在生活中,对方没法笑的时候,主角自己也没法笑。只有一条,自己先笑。平凡的工作都得处理,热情和效率会使自己和他人都高兴,为什么不呢?马臻说:“懈怠和优秀都是一种习惯”。当你选择优秀作为习惯,笑容和满意成为自己的常客,积极良好的心态作为常选,生活的愉悦就变成一种常态。 面对职场,新人们要积极进取、认真努力。被职场打磨许久的人们也要防止懈怠和消极,在职场长期的琐事中抬起头,寻找意义和方向,抖落满脸灰尘,呼唤内心的力量,敬业爱岗,让平凡的工作开出美丽花朵,使自己微笑每一天。 ——河西学院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教授 葛素红 我的导师就是好导师 看过好多关于什么才是好导师的讨论,觉得总是泛泛而谈难以界定。大家都有不同的性格,什么是好,可能也就是源于自己的判断。 坦率地说,我觉得我的导师就是好导师,虽然苛刻、抠门以及其他种种不好,但是能让我学到东西,而且也比较绅士,整体上不错,那他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导师。 我的导师比较抠门,奖学金涨工资了,他不给涨,把多发的收上去;我的导师比较苛刻,经常告诉我说在拿到学位之前不要享受自己的生活,一心要放在工作上;我的导师比较不近人情,一年到头最长的假期就是年假和中秋,只有三天,没有寒暑假,有时候没有周末。我要回家,准我假也不给好脸色看。我的导师比较“变态”,他经常让我们向他学习,讲他的故事,说他在美国的时候一天只睡四五个小时,每周日用来补一周的觉;我的导师比较矛盾,什么事情都要as soon as possible,但是我每次做完以后都说,你应该小心一点,认真一点,慢一点…… 可能在有的人眼里,这样不是好导师。 但是我觉得,判断一个人不能总是去考虑他的坏,而应该也多想一想他的好。虽然他比较抠门,但是自从我来之后奖学金都够花,有一个学期没有申请到,他帮我交宿舍费,给我生活费;虽然他告诉我多花时间在实验室,不要享受自己的生活,但是我老婆、孩子来的时候,他帮我找房子,偶尔嘘寒问暖,还借我钱交保证金;虽然他不给额外的假期,也不喜欢我经常回国,但是当我准备回国面试的时候,他把我手里的事情安排给别人,让我有多余的时间准备和参加面试,虽然才一周;虽然他让我们疯狂地工作,当我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他会开车带我到私人医院做理疗,还放我两周假休息;虽然有时候我做快了他也批评、做慢了他也不爽,但是事情总是要尽快完成,而他只是告诫我要多多细心,少出错误…… 这样的导师,其实就是好导师。 我有时候累了、烦了也会抱怨,记得我写第一篇文章的时候,导师连续让我改了半年多,搞得我差点崩溃;2009年,中秋、圣诞节、元旦几个大假期我都是在实验室度过的。到了过年的时候,教授说,我这有几篇文章你看一下,然后回来给我写个proposal……就三天假也不让人休息,能不烦么? 可是总体上看,不能抱怨太多,我觉得工作上我进步很多,生活上没有太大压力,这就足够了,这是离不开导师的指导和帮助的。你想每一天、每一分钟都快乐?那不是教授的责任。世上没有完美的人,所以,我导师就是一个好导师。 ——韩国国立江原大学在读博士 丁甜(责任编辑 李娜,张杰青)
个人分类: 栏目:读者来信|2898 次阅读|0 个评论
路边杀手
热度 3 陈龙珠 2011-9-15 19:33
晚饭后,浏览网上新闻,如下的两条报道令人胆战心惊。 走在路边,不能木讷;遇到不开心的事,得一忍,再忍,以免突降横祸。 上海 : 奥迪男拒付沿街停车费,碾死女收费员 北京 : 宝马与本田斗气马路上追逐,撞飞路边一对母女
个人分类: 社会思考|2869 次阅读|3 个评论
心理早衰的十种表现
热度 2 xupeiyang 2011-8-21 10:15
一、精神不振。长期感觉困乏,嗜睡。   二、反应迟钝。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下降。   三、办事效率低。做事瞻前顾后,缺乏果断。   四、创新能力下降。缺乏创新的动力和勇气,越来越感觉力不从心。   五、过度敏感。对自己不自信,老是怀疑身边的人和事。   六、急躁难安。面对问题时,容易急躁,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七、极度自卑。总是感觉自己一无是处。   八、过度伤感。沉湎于对过去的回忆,多愁善感。   九、对家庭冷漠。不主动关心其它家庭成员的情况。   十、自我封闭。生活中,喜欢独来独往,不愿意同陌生人接触。
个人分类: 心理障碍|1756 次阅读|0 个评论
应急管理与现代技术
热度 2 陈安博士 2011-8-17 22:47
  现实中出现各类突发事件之后,立刻就会对相应的应急管理提出很高的要求,要满足这些来自现实的需求,必须事先对现代应急技术究竟能够起到怎样的作用有充分的了解。   这些需求都有哪些?下面按照应急管理涉及到的主体产生需求进行分类。   如果是灾害事件的受难者,则将会对应急系统提出这样的要求:   1 )如果尚有渠道进行信息传递,则受灾者个人受困的各种可能信息需要及时传递到应急系统中,并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救援者的帮助以脱困;   2 )如果信息传递渠道不够通畅但是还有可快速恢复功能的通信设备,那么,希望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使信号重新畅通;   3 )如果通信设备也在灾中受损且信息传递渠道在短时间内无法通畅,那么,希望应急系统能够及时感知到这场灾害事件的存在,并在第一时间重建一套应急通信系统,及时采取行动。   第 1 )至 3 )都是应急通信系统方面的需求。当然,除了应急需求本身外,还有向家人报平安的通信需求,不过这个需求的急迫程度要弱于上面的这几类。   4 )生命维持系统。在无法立刻脱困的情况下,要设法维持基本的生命状态,救助受难者需要一套应急状态下的能够供水、暖、食物等设施设备,而这些物资往往不是现成的,所以应急物流系统应尽可能提供高效的帮助,将所需的外界物资运输到需要的地方。   5 )现代救助技术。当受灾者被困的信息传达到应急系统后,在组织救援救助时,现代救援手段和救助技术就可以派上用场,比如挖掘机、举重机、搬运机等设备。而这些设备不一定能够顺利到位,因为运输道路可能已被灾害事件破坏,此时就需要特种运输设备来完成设备的运输与吊装,如运载工程设备的大型直升机等。   6 )从整体上看,一个地区的受灾者究竟需要多少物资,这个数字需要在分析后给出,此时还要依赖一套资源管理系统去寻找资源的生产地或存放地,然后与需求地之间进行物资的匹配、运输和分派,以免造成浪费或不足,延误救助时机。   第 4 )至 6 )都是对于物流技术和运输设备的要求。   另外还有应急管理中的其他主体在应急响应过程中对于技术的需求,其中最主要的是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主体。   7 )突发事件是否还会连续发生,是否会导致其他次生事件的出现。这就需要风险评估技术来基于当前的状况和发展趋势的分析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   8 )灾区的气象条件如何?气象条件恶劣会对救援等造成更大的困难,所以需要从气象部门了解气象情况。而气象部门的信息是在对卫星云图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获得的,也就是说,依赖于卫星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   9 )如果是地震、海啸之类的灾害事件,需要对当地的情况进行全面了解,而不是通过逐级上报和统计分析来获得,后者实时性太差,无法支持即时决策。这样,若需要遥感数据,可以通过卫星或者遥感飞机得到。   10 )当了解到灾害事件发生之后,就需要调集资源进行救援救助,但是,所需资料在哪里?以及相应的运输工具在哪里?这就需要对资源进行定位,尤其是对可使用的车辆取得定位数据,然后对接下来的调度安排进行决策。在这里,地理信息技术和全球定位技术就可以获得最大限度的应用。   11 )灾害事件究竟是怎样形成的?知道原因对于防范未来的突发事件很有价值,但是往往事故原因会隐藏在灾害造成的重大破坏之后,很难获得,或者也有可能因为尺度过大而无法获得确属因果关系的信息,此时需要更为科学合理的事故调查技术。目前相对成熟的事故调查技术多集中于火灾、安全生产事故,对于食品安全、地震这样的大规模灾害事件,调查或没有很规范的流程,或本身有难度。   12 )如果现场是危险区域或过于狭小,救援人员根本不应该或无法进入,此时可能会依赖于机器人的力量,这样,传感技术就是非常必要的。   13 )前线指挥部如何与后方指挥中心更好地协同?除了通信技术之外,还应该有相应的视频技术。   此外,对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其他相关主体,也会对技术提出特殊的要求,比如媒体,就会对信息的传播技术有特别高的要求。另外,还会有应急主体产生对应急供电技术的特定要求,比如医院,如果面临手术或者婴儿对于暖箱的需求,则没有应急供电技术是不可想象的。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123 次阅读|1 个评论
欧洲暑期旅行记录(2):格罗宁根(续)
热度 1 xiegming 2011-8-4 13:07
8月3日上午 宾馆的窗外就是一个酒吧,荷兰人玩得很晚,其实就是一人一杯啤酒,然后坐在那里海聊,我们不能开窗,否则很吵。很快就睡了,早上洗漱吃饭,磨磨蹭蹭到10点多才出门。今天根据朋友建议去爬一个塔,和参观一个花园。到了买票的地方,服务员说11点才开门,两个大人、两个小孩10欧。于是就在附近等,看到一个结婚的,婚车很朴素,和中国的没法比。后来孩子们无聊了,吵着要吃东西,我于是又回去宾馆取了饼干。就在市政厅的后边一个交易所改建的餐馆外边摆设的桌位上吃喝起来。一会儿,亲亲要上厕所,还很急,先去最近的市政厅找,人家说这里不对外,告诉我马路对面VD商场里面有,于是赶快过去,总算解决了。带着孩子吃喝拉撒事情比较多,而且有时还会是突发事件。 11点多了,终于可以去参观这个塔了,这个应该是全城的最高点,高度接近100米。进了里面,灯光昏暗,楼梯很窄很陡,只能容一个人上下,我们拍成一队,妈妈在前,孩子在中间,我断后,途中也有歇脚的地方,孩子们又要吃饼干,经过几次缓冲后,终于到了最高处。其中一个观景点可以近距离看到很多大钟,有一个面板,上面显示不同形状的钟,旁边有按钮,你一按就会发出相应的钟声。于是孩子们抢着一通乱按,声音此起彼伏。记得昨天在路上,总是时不时听到钟声,也没有规律。估计是不是也是这种情况。 从塔上下来,又去了一个花园。花园不大,但是确实非常精致漂亮,孩子们非常兴奋,在里面跑来跑去,还看到有颜色的蜗牛。我被里面花朵的鲜艳震撼了,感觉那些颜色深深地刺进你的眼睛,真得有些发假了,都有些眩晕了。从花园出来,就在VD商场里面吃了午饭,其实也是各种面包,很多看上去很美,但是口感很差。 8月3日下午 安排她们睡觉,我一个人按照计划去格罗宁根大学和与我们合作的Weissing教授见面,这是此次欧洲之行的唯一的学术活动。是骑车过去的,路上遇到一条小河,桥被吊起,让河里的私人游艇过去,朋友说游艇比房子还贵,一到周末,这些游艇就会顺着河流开到大海。朋友说他们买自行车要向学校提出申请,保证每周必然会骑三天,然后通过学校去买车,这样可以免税。学校的办公条件非常不错,比北大这里强太多了。下午主要是学术讨论,从两点一直持续到七点。楼里面的厕所情况是头一次遇到,门上标志"H"的是男厕,"D"的是女厕,如果没有人告诉你,打死你也想不到。 8月3日晚饭 从学校回到住处,已经晚上7点多了,她们已经在吃中午买的面包,果酱了。不够我吃的,所以我决定自己出去随便吃点啥。下意识朝超市方向走,远远看见那个超市还有人出入,猜想应该没有关门,过去一看,果然21:45才关门,所以决定还是超市买点吃的吧,买了一颗生菜,0.69;培根150g装,2.69; 两罐啤酒,0.59+0.55;其他就是随便选了几种面包,一共花了8.58。回来把生菜简单洗洗,就整个给生吃掉啦,怕培根坏了,也全部干掉,啤酒只喝了一罐,然后胡乱吃几块面包,还挺饱的。下午挺累的,先睡一觉吧。我趴在床上,两个孩子站在我的后背上踩来踩去,对于她们,既是在玩,也是给我按摩了,还挺舒服。 明天准备去著名的羊角村,希望不要下雨。
个人分类: 旅游|3664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动车追尾事故处理看政府与公众博弈的方略:先耍流氓,后装孙子
chenmingliang 2011-8-2 10:10
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免不了受到公众的质疑,这次的7.23动车追尾特大交通事故发生后,政府的一些失当处理和发言人的不当言论更是令公众群情激愤,但政府和公众的博弈中,后者永远不可能胜出,其中的奥秘除了不言而喻的原因外,还有政府几十年来练就的消解民怨的深厚功底。有网友作了如下总结,可谓入木三分: 你和他讲道理,他和你耍流氓; 你和他耍流氓,他和你讲法制; 你和他讲法制,他和你讲政治; 你和他讲政治,他和你讲国情; 你和他讲国情,他和你讲接轨; 你和他讲接轨,他和你讲文化; 你和他讲文化,他和你讲孔子; 你和他讲孔子,他和你讲老子; 你和他讲老子,他给你装孙子! 其实,即使上述所有的招数都使出来了,也有失灵的时候,如果那样,那就来狠招——枪打出头鸟(把公众中的意见领袖当敌人来镇压和消灭)!互联网时代之前是这样,现在仍然是这样!所不同的是以前很多时候政府处理的效率更高,常常是直接出狠招,现在顾及到亿万网民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强大力量,不得不先泡蘑菇,但“刁民”实在不识相的话,也就别怪人家出狠招了!因为我们来之不易的和谐社会是绝不允许“刁民”们“破坏”的! 但政府的这些惯用伎俩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吗?反正我不信,不管你信不信!
1890 次阅读|0 个评论
由动车事故以及银行安全管理想到的……
热度 2 cutefay 2011-8-1 22:36
前些天发生的动车事故让整个中国都沸腾了。 这让我想到了:在当今社会,对突发事件严重程度的分级不能只注重死亡人数和物质财产损失,病情还要看事件的恶劣程度以及社会影响程度。前些天京珠高速公路上的那起威海到长沙的汽车爆炸事件,死亡41人,比这次动车事故的死亡人数还多一点,但并未引起很大的反响,而这起动车事件以及其应急管理不善又导致了网络舆情,因此,从对社会的坏影响来讲,它与那起汽车事件的危害程度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前几天跟几位朋友一起吃饭,其中一位朋友在银行工作,他谈起了银行的信息安全的事情。他说,以前的银行信息安全做得不如现在这样好,于是出了好多事情。他举了一个例子: 有个银行业务员在给一个人进行账户操作时,错误地把存折的19位号码当成了钱数输入进电脑里,结果,这个人的账户里就有19位数额的钱(应该是世界首富了吧?)这个人当时看到了,但是没有说出来。这个人为了能够把这笔钱悄无声息地从银行取出来,就找了一大堆亲戚朋友,用这个卡在商场里刷卡消费,专门找最贵的东西买。后来是这个商场的业务员觉得不大对劲,就报了案,于是就露馅了。 由于银行业务员的操作失误,结果导致了这样的事情,幸好商场人员及时报案,否则银行损失惨重。 再谨慎的人也都是会犯错的,因此,仅仅指着业务员的认真和道德品质来做安全信息工作是不行的。即使处罚再严厉,人也难以避免犯错啊。这就需要其他的措施配合来共同加强安全。我那位朋友接着说,现在这种事情是不可能发生了,是因为银行有一套监控系统,专门监测账户的异常,一旦出现类似的情况,立刻会有察觉和报警,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作用。 于是,我又想到,司机、银行工作人员等等掌控一定权力的职业(例如掌控别人的生命、别人的财产),是必须小心再小心的行业,即使在风险防控方面花再多的成本也不为过,不仅要有人工的保险措施,还要辅助以一些技术手段来避免因为人的疏忽而产生的后果。因为这样的人一旦因为疏忽而导致事件的发生往往就会造出巨大的伤亡或财产损失,不是开除这个人或者判刑所能够弥补的。 很多时候,一件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不是某个环节出了问题,而是一连串的保险措施都出了问题。所以,俺觉得这次动车事件,也是如此原因,可能引起突发事件的各个环节中的某一个环节做好了,就能避免事件的发生了。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2969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国在应急管理方面的三个失误与五个机会
热度 10 陈安博士 2011-7-22 07:38
三个失误 :   第一个失误: 错误地将事件分类完全按照国家行政的便利而非事件本身的逻辑进行分划 。   这很容易造成事件应对时的隔靴挠痒。   目前我国对突发事件的分类是: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   前年出现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时,国家分出来的类是“公共卫生事件”,然后就让卫生部去负责了。于是,三聚氰胺奶粉的生产后来又发现卷土重来了。也就是说,这样做的结果是应急只是去治疗由此而带来的疾病,对于根源,则似乎不太关注。   第二个失误: 从上至下地采用行政介入的手段去推动应急管理的体系建设 。      而实际上,应该按照需求去推动,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经济发达且相对安全和和谐的地区率先垂范,花去成千万上亿的成本去建设应急平台和体系,而实际上,更需要建立应急体系的区域或行业却不见得有能力去建设。除非你刚刚遭遇了大灾,国家才会通过类似转移支付的方式去帮助建设和完善这套东西。      第三个失误: 一些应急管理的鼓吹者把应急管理的内容扩大为风险管理。        什么叫“本位主义”,这就是了。应急管理尽管和风险管理与预警管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是,应急管理不可能包括后两者。而负责应急管理的人应该把更多的心放在事件响应和应对上,事实上,做好这个事情已经不容易了。但是,现在的心思多操在怎样进行风险控制上,类似于做应急管理的人要管怎么建楼,而建楼时就从源头控制风险苗头的出现本来就已经有一套完整的标准的规范做法。      以上的三个失误对于近年来的突发事件应对已经造成了很大的困扰,“钢没有用在刀刃上”,甚至成了“倒刃”,反伤了自己的应急能力。 五个机会:      第一个机会: 应急管理学科方向的科学创新机会   西方的应急与危机管理,多用于自然灾害事件的应对方面或广义的“政治学”领域,而中国因为幅员辽阔,且又刚好处于1000-3000美元人均GDP的混乱阶段,事件众多,使得政府官员和该领域学者应接不暇,带来了进行管理学创新的机会。国家也从顶层设计上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但是,糟糕的事情正是这个顶层设计,创新,尤其是科学的创新,顶层设计从来没有成功过,西方东方均无先例。这个机会怕要错失了。   第二个机会: 演练多个政府机构、民间NGO组织、企业、媒体之间协调协作、博弈均衡的机会。   应急管理是管理的一个特殊类别,它更需要部门机构间的合作,戮力同心解决同一个问题,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在调动资源等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尤其是在应对灾害事件方面,但是,强力之下的合作有效性也需要各种相对“柔性”的协作方式进行补充和完善,这对于管理体制来说是一个可能的机会。   第三个机会: 由应急管理新模式出发而取得创新管理机制的机会。    机制是管理的核心,我们认为管理机制设计与经济机制设计有很大的不同,包括主体、客体、介质、关系,以及时间、空间、能量与资源等七个不同部分,我国应急管理从 2003 年开始建立的过程可以带来更多的创新模式,从而也为整个管理模式提供更大的创新机会和空间,使我们发现更多可行或优化模式。   第四个机会   第五个机会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864 次阅读|11 个评论
应急管理创新团队2011年7月6日讨论班纪要
陈安博士 2011-7-7 17:04
时间:2011年7月6日 星期三14:30 地点:中科院政策与管理所大楼713房间 参加人: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陈安博士、张昊宇、王光辉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赵燕 山东大学:刘霞 北京理工大学:王君梅 整理人:张昊宇   2011年7月6日下午14:30,“应急管理研究团队”在研究所大楼713会议室进行了讨论班,讨论班由陈安博士主持。   会议首先是学术讨论环节,由王光辉同学做了报告,报告主要分为四部分:启动机制的内涵及判据分析、启动机制的分类与分级、单一突发事件启动机制及其建模分析、链式突发事件启动机制及建模分析。   在第一部分,王光辉同学首先分析了启动及启动机制的内涵,即应急启动机制就是判断灾害是否达到一定的危害程度,并判断是否需要启动应急举措的一套方法;接着介绍了启动机制的判据流程图和风险事件分类启动体系图。   在第二部分中,王光辉同学首先阐明了应急预案、应急响应和预警等级的内涵,在此基础之上分别介绍了四种不同的启动机制,即启动机制突发性事故灾害的启动机制(消防的应急启动机制)渐发性自然灾害的启动机制(洪涝灾害的应急启动机制)渐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启动机制(SARS的应急启动机制)突发性社会安全事件的启动机制(天安门地区的应急启动机制)。   在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中,王光辉同学分别针对单一突发事件启动机制和链式突发事件启动机制进行建模分析,包括模型的假设、变量定义及求解等。   来自山东大学的刘霞同学做了题为“失效学与失效分析”的报告。   报告主要分为六部分。   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中,刘霞同学主要介绍了机械工程领域“失效”的概念以及类型,其中,她着重介绍了按照产品的使用过程绘制的描述失效率和使用时间之间关系的“浴盆曲线”;   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失效分析”的概念以及分类。失效分析是一门综合性的质量系统工程,是一门解决材料、工程结构、系统组元等质量问题的工程学,其内涵是:对失效产品为寻找失效原因和预防措施所进行的一切技术活动,也是研究失效现象的特征和规律,从而找出失效的模式和原因。在分类方面,她指出按工作进行的时序(在失效的前后)和主要目的,失效分析可以分为事前分析、事中分析、事后分析三类。   第五部分中,刘霞同学介绍了失效分析的三个思路,即相关性分析、系统工程和数理统计,并分别进行了介绍。   最后一部分,刘霞同学给大家介绍了国内外失效分析的现状,并结合近期的地铁事故等“失效”案件进行实例分析。   在报告结束后,大家针对报告中的问题和两位同学进行了深入地沟通和讨论。陈老师就近期的一些活动安排征求了大家的意见。   17:00,讨论班结束。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606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四次“现代应急管理”暑期班之“应急预案与应急体制设计”
陈安博士 2011-7-7 16:57
  2011年6月19日15:50,在第四次“现代应急管理”暑期课程班上,陈安老师向大家讲述了“应急预案与应急体制设计”的相关课程。   在本节课程的前半部分,陈老师向各位暑期班学员讲授了“应急预案”的相关内容。首先,陈老师讲述了我国目前的应急预案的基本构成,介绍了美国和我国应急预案的发展过程,分析了预案编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陈老师指出,再完善的应急预案也涵盖不了所有的可能性,应急预案“编起来容易用起来难”。然后,陈老师详细讲述了应急预案的定义、功能、预案的六个要素、预案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内容,还介绍了我国的应急预案体系,指出了操作性预案必须细化的内容。最后,陈老师以流程图的形式讲述了预案编制的一般过程,并指出了预案的演练、维护、评估与修订工作的重要性。   本课程的后半部分,陈老师重点介绍了“应急体制”的相关内容。首先,陈老师将应急体制的功能分为行政责任与社会责任系统、快速反应与资源支持系统、工程防御与技术保障系统、紧急避难与借助救援系统等四大功能,介绍了我国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体制。然后,陈老师按照上述应急体制的四大功能模块,系统地介绍了我国应急的应急体制建设的相关情况。   本节课程班的最后,陈老师向学员解释了应急管理的四字箴言“纾危正倾”的含义。   本次课程于16:40结束。      编辑:刘霞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2769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四次“现代应急管理”暑期班之“突发事件与应急机理分析方法”
陈安博士 2011-7-7 16:46
2011年6月18日上午10:50,在第四次“现代应急管理”暑期课程班上,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的迟菲博士向学员讲述了题为“突发事件与应急机理分析方法”的课程。   本节课程共分四个部分:机理分析方法论的形成、机理体系、应急的专业性机理、应急的一般性机理。   在第一小节“机理分析方法论的形成”中,迟菲博士在简要介绍了机理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将机理分析定义为:根据事件和应急的表现找特征和规律和根据总结出来的特征和规律分析事件两方面。本节最后,授课人指出,机理的发现来源于对各种实际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演化、终结过程以及应急管理全生命周期的观察、总结和抽象。   在“机理体系”这一小节,授课人认为机理认知主要分为四个层次:原则性-原理性-流程性-操作性。原则性认知是人们对于事物的第一个认知台阶,是对事物特征和类别的认识;原理性认知是人们对于事物的第二个认知台阶。原理是事物的内在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流程性认知是人们对于事物的第三个认知台阶;操作性认知是人们对于事物的第四个认知台阶。   第三节是应急管理的专业性机理介绍,迟菲博士认为,专业性机理,即行业性或领域性机理,是指每个突发事件都有其专业领域内的特殊性。随后,授课人从地震的专业性机理和传染病的专业性机理两个角度对专业性机理的分析流程进行了介绍。例如地震的专业性机理同样可以从原则性-原理性-流程性-操作性的角度进行分析:原则性机理是地震灾害的应急管理应坚持救人为本、社会动员等;原理性机理是救人的机理、清理现场的机理;流程性机理是如何将救人、清理废墟、恢复等步骤的最佳结合;操作性机理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安排救援流程。   最后一节是应急一般性机理体系的介绍,迟菲博士仍然从四个角度其进行讨论。首先,授课人认为原则性机理是对特征的描述,从突发事件突然性、茫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特点出发,课程对原则性机理进行了介绍。其次,迟菲博士认为原理性机理是刻画事件和应急管理整个发展演化过程的规律性,课程又具体从突发事件的发生机理、发展机理、演化机理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例如,针对突发事件突发和渐发的分类,授课人将应对突发事件发生的策略总结为六个方面:扩容策略、加固策略、隔断策略、减缓策略、释放策略、引导策略;在演化机理的介绍中,迟菲博士从转化、蔓延、衍生和耦合四个角度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分类:转化机理是指由于一定的逻辑关系,某种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引发另一种突发事件的发生;蔓延机理是指在事件一定环境介质下自身趋势性的发展规律;衍生机理是指某一事件发生后,管理者会采取一些在当时看来是积极的应对措施,但是这些应对措施可能会导致新的灾难性事件的发生;耦合机理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突发事件的进一步发展的规律。再次,授课人指出流程性机理一方面说明事件发生发展的前后逻辑顺序;另一方面也说明处置过程中需要遵从的逻辑性。最后,操作性机理是以流程性机理为基础,实际应急管理过程中所遵循的规律。   在课程最后,迟菲博士以“武汉市汉正街火灾”为例,对应急机理分析方法的应用进行了介绍。本节课程于上午12:20左右结束。    编辑:王光辉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283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四次“现代应急管理”暑期班之“从传统应急到现代应急”
热度 1 陈安博士 2011-7-7 16:44
2011年6月18日上午9:00,第四次“现代应急管理”暑期课程班正式开班,陈安研究员首先向各位学员的到来表示欢迎并以“从传统应急到现代应急”为题给全体学员讲授了现代应急管理的基本概论。   课程在简要介绍我国应急管理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突发事件的相关概念、角色类别和定义方式进行了描述。随后陈安老师从八个方面对现代应急管理的基本理论进行了介绍:应急的基本概念、应急机理体系、应急过程管理、应急评价理论、应急一案三制、应急人财物信、应急管理运作、应急体系建设。   在应急基本概念一节,陈老师在简要介绍四方面风险认知的基础上,讨论了应急管理与风险管理和干扰管理的区别,并对典型国家突发事件的分类进行了介绍。最后授课人将应急管理(Emergency Management)定义为:为了降低突发灾难性事件的危害,基于对造成突发事件的原因、突发事件发生和发展过程以及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的科学分析,有效集成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地应对、控制和处理的一整套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   在应急过程管理一节,首先,陈老师介绍了应急的四灾害应对策略,具体为:救灾、减灾、防灾和免灾;其次,授课人分别总结了传统应急和现代应急的重要标志和里程碑;再次,陈老师就现代应急的四阶段应急流程进行了讨论,具体为:减轻、就绪、响应和恢复;最后,课程具体讨论了应急响应阶段的信息获取、有效反应、重点应对和快速恢复过程。   在应急一案三制一节,陈老师在简要介绍应急预案、体制和法制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应急机制的内涵和设计理论。授课人认为应急管理的机制可以定义为“四过程应急机制”:监控与启动机制、处置与协调机制、运行与评价机制和监督与问责机制。   第六节是应急管理中的人财物信。在应急公众心理方面,陈老师介绍了不同时期的公众心理的变化过程和公众恐慌的发生发展转化机理;在应急财物管理方面,授课人从应急资金管理和应急资源管理两个角度进行了讨论;在应急信息处置方面,陈老师将信息处置的流程总结为:信息搜集、信息传递(扭曲)、信息集成和加工、信息平台。   最后一节是应急体系建设的介绍。陈老师从应急发展矩阵、应急关键技术和应急支撑平台方案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讨论。首先授课人从一个学科发展的角度对应急管理学科的体系结构和发展矩阵进行了总结;其次,陈老师将当前应急管理的关键技术总结为:信息通讯技术、运输调度技术、监测检测技术、救援调查技术等,并分别的每一种技术进行了简要的介绍;最后,课程认为当前的应急支撑平台应该包括四个核心模块,具体为:应急整体平台、应急处置流程控制平台、应急通讯平台、信息交互平台。   在课程最后,陈老师以“纾危正倾”作为应急管理的四字箴言送给参加本次课程班的全体学员。本节课程于上午10:30左右结束。 编辑:王光辉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2819 次阅读|2 个评论
第六届全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之大会报告
陈安博士 2011-7-7 16:41
2011年6月20日上午9:00,第六届全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901会议室如期举行。本届会议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与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来自全国各大学、科研机构以及部分企业的36个单位的80余位学者、代表参加此次学术会议。学者们就应急管理的共性理论研究、具体某一类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体制机制、计算技术平台等技术研究、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以及事件的处置救援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的陈安研究员主持,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的陈锐研究员、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朱伟博士分别致词。上午的会议由七位专家学者进行了大会报告。   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公共安全研究所的顾林生所长在其报告《日本311震灾与应急管理的反思》中探讨了现代社会复合型巨灾的应对与今后的挑战。首先,顾所长向大家介绍了巨灾的演变过程,并按受灾程度将受灾地区分为海啸受灾地区、地震动受灾地区、沙土液化受灾地区、核电站事故受灾地区等四类。然后,顾所长从应急管理的前提、预警系统、平常预防与准备的重要性、政府灾害应急对策四个方面介绍了日本在311大地震中的应急响应,指出了此次地震应对中的经验教训。最后,顾林生所长在报告中指出了311震灾对日本的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的新挑战、东日本大震灾重建对策基本法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东北大学信息管理与决策研究所的王建伟博士做了题为《网络视角下的相继故障研究》的报告。王博士从复杂系统开始谈起,引出了相继故障模型主要涉及三个方面负荷(负载)的定义;节点崩溃后的动力学过程、节点能力与负荷的关联。然后,王博士对模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给出了相继故障的度量指标。接着,对模型进行了理论解析,给出了验证数值模拟的结论,并将理论解析与数值模拟结果作了对比分析。报告的最后部分是案例分析,以美国西部电力网络描述为例。不仅给出了HD策略喝LD策略两种袭击策略,还对两种袭击策略下关键阀值 β c 的进行了对比,并提出了在该模型下的电网应对策略。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的陈锐研究员针对《首都城市安全运行与应急管理研究》作了报告。首先,陈老师首先介绍了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中国的城市化:影响21世纪最深刻事件。然后,陈老师说城市是一个复杂系统,存在诸多次生耦合事件,并介绍了数据挖掘、物联网在城市安全运行与应急管理中的应用。最后,陈老师说北极正处于后工业化时代,经济不是问题,而是生活的舒适度问题,更应该重视公共服务。   茶歇过后,北京理工大学的孔昭君教授做了题为《应急动员的法律空白》的报告。首先,孔昭君教授介绍了我国在应急动员领域的法律空白的表现。然后,孔教授对“如何使我们的法律不成为行政逃避责任的借口”等作了详细报告。最后,孔教授对如何解决我国应急管理领域的法律空白问题提出了建议。   随后,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的迟菲博士的报告题目是《突发事件与应急管理机理的研究》。首先。迟博士对突发事件与应急管理的机理层次进行了介绍,将机理可分为突发事件机理和应急管理机理两个部分,二者都包括一般性机理和专业性机理两个层次。专业性机理是指行业性或领域性的机理,一般性机理则是研究突发事件和应急管理的一般性发生、发展与传导规律,包含原则性、原理性、流程性和操作性机理。迟博士对一般性机理作了详细介绍。然后,迟博士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演化和终结机理与应急管理作了更深入的解释,不仅对四种机理的内涵作了更为详细的阐述,还对每种突发事件和应急管理对应的机理提出了应对策略,并作了案例分析。   茶歇之后的第三个报告人是中国政法大学的李程伟教授,报告题目为《复杂系统视野中的城市应急管理》。李教授首先介绍了针对复杂系统开展的序变机制研究。然后,他将现代城市这个复杂巨系统定义为耗散系统、协同系统和复杂适应系统等,并对其做了详细介绍。最后,李教授阐述了城市应急管理研究的三个维度,包括社会——技术维度、政府——社会维度和时间——空间维度。   北京市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的朱伟博士针对城市地下管网事故的研究做了题为《城市地下管网事故应急管理研究》的报告。首先,报告的第一部分主要是“城市地下管网在城市运行安全中的重要性”,朱伟博士不仅向大家展示了相关案例,还介绍了城市地下管网的生存环境。接着,朱伟博士对北京市地下管网的基本情况、管理架构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做了相关介绍。然后,朱伟博士在阐述地下管网事故应急补偿机制存在的问题和后果、应急抢险补偿主客体的界定等问题之后,对北京市应急抢险单位运行模式分析、补偿方式的选择、补偿实施的依据、补偿流程设计等应急抢险补偿机制的相关研究做了详细介绍。最后,朱伟博士对应急抢险补偿机制的实施给出了几点建议。   上午的会议在12:30左右顺利结束。 【刘霞 撰写】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5642 次阅读|0 个评论
现代应急管理:技术与系统
陈安博士 2011-7-4 13:31
  本书是“现代应急管理”系列丛书的第三册,也是最后一册。   就这一套三册书的关系而言,第一册介绍的理论与方法是现代应急管理这一学科方向的基础,第二册涉及的应用与实践是现代应急管理的目标和方向,本册的技术与系统则是联系两者的关键桥梁。也就是说,现代应急的理论与方法必须通过技术开发和系统设计及应用才能实现在行业、领域、区域中的应急实践。   日本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九级大地震再次提示我们,即便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久经考验的应急速报系统和响应系统,面对一次无法预测的突发事件,应对起来依然会显得慌乱。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如果没有这套系统,则只会更糟。   现代应急技术与系统的内容可以包罗万象。事实上,几乎所有技术都可能在应急管理的不同阶段获得不同程度的应用,也因此,本书在遴选相关技术纳入本书进行介绍的过程中花费了很大的精力,最后,我们介绍了检测检测技术、通信技术、3S技术、事故调查分析技术、风险的矩阵分析技术以及数据处理技术;而从系统的角度看,每个行业、区域、领域都会有自己对于应急系统的独特需求,但是,共性需求是什么?却很难理清。本书介绍了物流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并重点地给出了一个一般意义下的“现代应急信息系统”的设计思路,尤其是应急协调系统的设计,最后给。   全书共分十二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现代应急管理概论部分对比了突发事件的不同分类结果,再次探讨了传统与现代应急管理的差异与联系,介绍了安全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组成架构,同时就现代应急对于技术的需求进行了简要分析。   第二章对现代应急技术进行了定义和不同准则下的分类,就本书中介绍的七大类主要技术进行了简要层次分析,同时对现代应急系统的功能设计与子系统构成,以及应急平台的架构进行了介绍。   第三章的检测监测技术内容庞杂,它有些可以用在应急过程中,也可以用在事后的事故原因分析方面,既可以应用在自然灾害的应对上,也可以用于分析公众的各类激情情绪。   第四章所涉及到的“应急通信技术”广为大家所关注,但是,很多人所理解的应急通信是通信过程中的问题处置,而我们则更关注灾难中整个通信系统崩溃下的应对,偏重于快速恢复与重构,并认为这才更是“应急通信”的本真含义。   第五章介绍的全球定位、地理信息与遥感技术已经在现实中有了广泛的应用,而且多用于非应急的情形,比如GPS的汽车导航功能。而事实上,应急过程中对于这三类技术的需求更加强烈,因为它们是救援决策的信息主要来源,及时获取信息则救援会更加有力,而无法利用这些技术则会造成更加灾难性的后果。   第六章介绍的是应急“软技术”,也就是可以用于辅助决策的技术。我们基于风险矩阵分析方法,提出了扩展的风险矩阵技术,用于分析风险大小之外更广泛意义下的内容,包括应急资源的筹措与使用、状态恢复等。   由原因推结果容易,由结果分析原因却难上加难,因为事故过后再去寻找原本存在的因果关系,一方面会被各种表象所困扰,另外一方面则会因为证据在事件中的毁损加大调查的难度。但是,由于事故调查对于防范未来更多的突发事件有着深远的影响,还必须进行,而且要尽量准确和精确。本书的第七章介绍了一些常用的事故调查与分析技术。   第八章介绍了应急物流机制与系统设计,并具体到物资管理中多个阶段和层次的问题。   第九章的主要内容是数据数据技术,从数据挖掘等角度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正方兴未艾的物联网技术中将广泛深度使用的RFID技术的数据分析与挖掘进行了剖析,同时也就云计算技术与应急管理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第十章给出了我们所认为的“现代应急信息系统”的基本模型,就一个“现代”而非“传统”的应急信息系统的功能、组成、开发逻辑、集成原理给予了具体阐述,并就我们自己开发的名为“晨曦”的现代应急系统进行了概要介绍。   第十一章原意是希望给出应急协调子模块的更为详尽的分析与设计,不过我们进行了不小的拓展,从刚刚出炉的“管理机制设计理论”出发做了更为一般性的介绍,并沿用这一思路设计了一个目标为全过程协调的应急协调系统。   第十二章的行业平台案例分析给出了当前开发出的四类风格不同的应急平台。如地震应急平台,防汛防洪预测预警平台、煤矿安全监控与灾害应急通信平台,公共卫生应急防疫平台。   应该说,本书的另外一个特色是介绍了“管理机制设计理论”,这是我们提出来的一套新的理论,它应该包括对于当前各类管理机制的分类梳理,七大核心组成模块的剖分与剖析,以及管理机制设计的基本模式,我们还希望能够给出“管理机制失效分析”的内容,完善整个理论,不过,这只能是下一本书的内容了。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的陈安研究员设计了全书的结构、体例和内容,撰写了第一、二、十一等多个章节,并最后全面修订了全书。   陈宁博士撰写了本书的第五、九章的主要内容,并第一次审阅和修改了全书。   武艳南从本套丛书的第一册《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就参与了研究和写作,在第二册《现代应急管理应用与实践》中承担了一章多的内容,在本书中则负责撰写了第十章和第十一章的大部分内容,并承担了部分组织工作。   感谢本书责任编辑,科学出版社的鞠丽娜老师,她促使我们把近6年在应急管理研究中最为精华的部分串成这一套三本的专著,使我们从一个体系化的角度撰写全部125万字的内容,甚至可以说,没有鞠丽娜老师的努力,就没有这第三本书的成稿。   感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赵燕老师,从第一本开始,她就一直负责本套丛书的出版联络,并是第一个读者和提出修改意见的人。   正在或曾经在“应急管理”创新团队工作的迟菲博士,以及李季梅、王光辉、倪慧荟、张昊宇、亓菁晶、刘霞、张雪、郑晓洋、上官艳秋、王军梅等多位同学分别撰写或协助修改了本书的部分章节,这本书也是他们心血的结晶。   感谢北京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姚晓晖主任和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一直以来对我们的支持,书中关于密集人群监测技术及社区安全保障系统正是和她们共同探讨的结果。   本书的部分研究成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重大专项培育项目“非常规突发事件的‘事中’评价策略与动态研判方法研究”(91024004)和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面向铁路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多层次机理体系与机制设计研究”(RCS2009K002)的资助。   感谢中国科学院科学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和河南大学应急管理研究所对我们在应急管理研究上的一贯支持,感谢Instituto Politechnico do Porto的GECAD实验室及其主任Vale Zita教授为本书的完成提供了很好的研究环境。   本书得以顺利完成还要感谢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王桂玲博士,她向我们传授过云计算方面的知识,并在共同研究“应急云”过程中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本书曾经在2011年6月举行的第四次“现代应急管理”课程班上赠阅给60位学员并敬请提出修改意见,来自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严小丽副教授,来自天津大学的杨秋波博士等老师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使本书在内容和写法上更臻完善,特此感谢她们。   最后还要感谢其研究论文或著述为本书提供了参考资料的各位学者、工程师和官员,他们在应急技术与系统方面的设计、开发和实践经验丰富了本书的内容。   限于作者的水平,书中的疏漏及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11年7月1日
个人分类: 论游—走遍中国|5804 次阅读|0 个评论
由北京暴雨想到的……
热度 9 cutefay 2011-6-24 22:15
昨天下午3点半左右,外面的天已经黑得像夜晚了,4点左右的时候,倾盆大雨骤降,本来是计划4点多坐公交车出门,后来到了6点雨还是丝毫没有减小的意思,便取消了原来的出行计划。6点左右的时候去附近500米以内的地方买东西,我打着伞刚走了一半的路,连衣裙已经被淋湿了一半了。看着这么大的雨,我有些担心在外面流浪的猫咪们,不知道它们是否能够找到合适的避雨的地方?今天去找那些猫咪们,其中有一只找不到了,心情很难过,担心它出事。 北京这次的暴雨可以够得上一场非常规突发事件了。来得太突然,威力如此巨大,并且由暴雨还导致了一些次生灾害——交通堵塞、车辆被淹、人员伤亡等。 面对这样的事件,大多数人在质疑北京的排水系统如此之差。的确是这样,北京如此脆弱的排水系统是最大的罪过者。人们往往都是不经历教训是不长记性的,北京从未经历过如此大雨,所以在这方面的建设往往被忽略了,希望这次能够给北京以教训,重视排水系统的建设。 今天听说有3个人死亡,其中有两个人是被冲进排水井里了,真是杯具啊!导致杯具的直接原因是井盖被移走了。这让我想起了一件事情。之前我们做过一个应急管理十二五规划的项目,在调研中发现,井盖被偷事件在北京是经常发生的事件。为何井盖总是被偷?是因为井盖是铁的,还有些值钱,某些人偷了井盖去卖钱。这样的事情屡禁不止。 这样的事情的确也是很难禁止的,即使安排再多的巡逻人员或者监控摄像头,也很难监控到每一个井盖。并且一旦井盖被偷,对后续的管理也造成麻烦。井盖上都有标示,例如“市政”、“路灯”、“公安”、“污水”、“雨水”等字样,用于表示井盖下面的井是具有不同功能的。一旦井盖被偷,而有时候又很难用肉眼分辨出这井是用来干什么的。如果搞错了,会带来管理上的困扰。 如果所有的井盖上都能够安装上难以拆卸的电子标签的话,或许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电子标签可以指示这个井盖的功能以及位置。一旦井盖被偷,那么就能够通过GPS定位到井盖的位置,很容易抓到犯人。这样,也就会很少有人去偷井盖了。 不知道这个问题在国外是不是个问题,是某些国人素质太差,还是社会管理等其他方面的原因,导致井盖还经常有人偷。
个人分类: 科研*创新|3679 次阅读|21 个评论
“应急财政:制度设计与制度建设”研讨会在京举行
热度 1 陈安博士 2011-6-11 07:29
  2011年5月14日,由中国财政学会和西南财经大学联合主办的“应急财政:制度设计与制度建设”学术研讨会在财政部科研所举办,此次会议邀请了相关部门的领导和部分国内专家学者与会,围绕应急财政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研讨。   应急管理创新团队的迟菲博士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并在会议上做以“灾后银行应急贷款的研究”为主题的报告。在报告中,迟博士首先讲述了应急贷款的作用与意义,应急贷款面向的突发事件的特征,应急贷款的种类与用途。接着重点讲述了应急贷款面向对象的选择问题。迟博士提到,应急贷款的风险评估是对象选择的关键,因此需要对应急贷款的风险评估指标进行分析,通过层析分析法,构建面向企业和个人的风险评估模型。应急贷款的对象选择方式需要基于评估模型,结合社会需求等因素进行选择。最后,迟博士在报告中讲述了应急贷款的优惠措施以及风险控制措施。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2746 次阅读|1 个评论
韩国翰林大学王淳柱教授受邀做“公众健康与应急医学”的学术报告
陈安博士 2011-6-11 07:18
  2011年6月2日上午11点,应急管理研究团队邀请韩国翰林大学王淳柱教授做以“应急管理:公众健康与应急医学”为主题的学术报告。王淳柱教授致力于应急医学方面的研究,他是韩国翰林大学校医疗院应急医学科长,应急医学教室主任教授,大韩灾难医学会长,韩国灾难情报学会的理事。   王淳柱教授的报告幽默风趣,互动性强。在报告中,王淳柱教授首先以一幅2003年韩国大邱市地铁站火灾的应急救援的图片为背景,向在场的听众提问这幅图片中应急救援存在的问题,以此展开应急医学方面的问题。接着讲述了“Hazard”、“Event”、“Damage”和“Disaster”四个概念的区别,王教授用一些生动的案例,通过“提问-回答”式的方式,让听众能够更清楚地了解四者的区别。接下来,王教授向大家展示了衡量灾难中公众健康的严重程度的评价公式,突发事件发生地点周边医院的受灾人群地理分布、人群分布的波状现象、巴别塔效应、灾害风险评估的方法、用于评价受灾人群健康状态的Met-Tag 方法、以及在应急救援中救助伤员的先后顺序、救援流程、救援方法等。最后,王教授展示了他在韩国的一些交流与合作情况。   报告后,有多个听众向王教授提问了一些问题,王教授做了详细的解答。   此次邀请报告加深了中韩之间在应急管理方面的交流,促进了应急管理与相关学科的相互了解与融合。12点,本次邀请报告结束。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2935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言不惭自我秀
热度 1 dulizhi95 2011-6-9 09:08
大言不惭自我秀 曾经遇到一北大小伙,跟我发出感慨:老杜,你的思维总比别人要快一步。自从在科学网开博以来,我发现的确有不少事例能证明该小伙的这一判断。 我曾经在博文中指出: 为了良好的社会秩序,包括缓解交通压力和住房压力,人口的自由流动必须限制 , 近期某些城市开始实施这样的限制 。 我曾经在博文中谈到: 官方的打击手段,必须重点放在打击假冒伪劣,尤其是食品药品方面的假冒伪劣上, 最近, 从中央开始强调要下重手这样做 。 我曾经的博文中有如下这段: 当今的政治战略是:用利益协调矛盾,用利益代替控制。这当然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所创建的经济繁荣及巨大的物质基础为依托。然而,这一政治战略注定了不可能成功。面对利益,普通老百姓既不是跟自己的昨天比,也不是同其他老百姓比,而是要同贪官比。在官员这边,小贪官要跟大贪官比,大贪官还觉得自己所贪远远不够!试问,利益平衡何时能到头?这一利益协调的政治战略出大问题的导火索有两点:一是繁荣的经济总有危机困顿的时候,甚至是长期危机困顿的时候,那时你让谁做出牺牲呢?官员不愿,老百姓更不愿!二是局部的政治危机或突发事件可能失控。 因为在利益协调的战略下,不平点会越来越多,且人们的胆子会越来越大,易于出现突发事件,且易于失控 。 越来越多的上访事件,群体事件,自杀他杀事件证明了我的论断 。 曾经有人问我,中国会不会乱,若会,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发生?我的回答是, 当然不希望乱,并且短期内也看不出会乱, 但若真的乱的话,最可能的原因是突发事件失控, 一旦哪怕有一次突发事件失控,将一发而不可收。而突发事件的直接激起者和应对者是下层小干部,故而我曾在博文中指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大多亡在某个处级甚至科级干部手中。 下面是最近搜狐网上的一则消息: 中组部集中轮训全国基层党组书记发力维稳。
142 次阅读|1 个评论
“恐慌群体行为分析与疏导研究”重点项目工作会议全部学术报告
热度 2 bhwangustc 2011-5-1 21:5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重点项目工作会议(2011.4.19) 所有学术报告刊载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非线性科学及复杂系统研究中心网站: http://nlsc.ustc.edu.cn/phpcms/2011/0422/185.html 欢迎下载浏览 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重点项目“非常规突发事件下恐慌群体行为分析与疏导研究” 工作会议报告日程 时间:2011年4月19日(星期二) 地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东区近代物理系大楼二层报告厅 上午9:00-12:00 主持:汪秉宏 1,张海涛(华中科技大学): 生命群集行为的涡旋模态研究 2,董乐(电子科技大学): 关于“非常规突发事件下恐慌人群视频分析”的工作进展 3,刘磊(上海理工大学): 机器人模拟火灾下恐慌疏散人群行为之进展 4,韩筱璞(中科大): 人类活动的级联运动模型 5,丁中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二维城市交通流元胞自动机模型的研究 6,王锡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非对称信息在博弈中的应用 下午3:00-6:00 主持:周涛 1, 马佩杰(中科大): 具有视野半径的行人逃生问题 2, 闫小勇(中科大): 人类出行距离分布的统计实证 3, 朱陈平(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在二维平面上促进与抑制网络渗流与几何距离相关的加边策略 4, 杨涵新(中科大): 移动网络上的信息流传输 5, 李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城市交通的路由策略研究 6, 张海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个体行为、网络结构与传染病动力学三者之间的关系 7, 刘润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项目组成员): 随机网络上级联故障过程--从一级相变到二级相变
个人分类: 会议信息|4624 次阅读|1 个评论
突发事件中的耦合问题以及解耦
热度 3 陈安博士 2011-4-27 01:41
  我们经常会在生活中听到这样一些遗憾的表达:“如果不是赶巧怎样怎样,这事儿不就不会发生了吗?”   当然,这里所说到“事儿”一般是指的突发的灾难性事件,而不是突发的喜事,否则遗憾就要变成兴奋了——得亏某人某时某地赶到了一块,否则这事儿就错过了。   其实,这两句不同的话里说到的事情,用个比较学术的词来描绘,就是“耦合”。   耦合,在控制论中常见,但是不限于在控制中才有这样的现象。按照更为一般的解释,耦合则是两个及以上模块之间相互作用的状况,而耦合性则可以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间相互依赖程度的一种度量。   当我们将非常规突发事件看做多要素相互作用的一个结果的话,那么,这一结果可能是多个要素纠结在一起并进行一段时间的相互作用之后出现的。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构成应急管理所必须面对的耦合现象。   从应急管理者的角度来说,对于这些相互纠结的要素,要让它们尽可能地分开,最理想的状况当然是要素间完全独立,这样,分而治之,就会使应急的效果彰显。当然,理想状况在现实中是永远不可能达到的,就需要退而求其次,在某种程度上将这些耦合因素进行拆分,这一过程,控制论中也有很专业性的名词来描述,那就是“解耦”。   如果我们能够把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简化为控制模型,当然很好,但是事实上困难重重。比如,我们说2008年初南方的雨雪冰冻灾害所以如此巨大是因为有三个大的耦合因素,一是“南方”,二是“春节前”,三是“运输系统的脆弱性”,要对这三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建模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即便建立起一个较好的控制论模型,我们也无法实现对耦合现象的解耦操作,比如,“事件发生在南方”这一因素是我们无法改变的,而“春节前”这一发生时间也是我们无法推移的,所以,作用对象至多可以集中在“运输系统的脆弱性”上。这也就使得利用解耦策略进行耦合要素之间关系处理方面举步维艰,或者说,至少在定量化的处理方法上我们难以做到完美、完善。   当然,现实中存在的致灾因子间的耦合问题我们还可以按照不同的准则进行划分,本期的第一篇论文《突发事件耦合机理的研究》从耦合的内涵与不同类型的耦合进行了层次化的分析,而且举的例子就是2008年的那次南方雪灾。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于应急管理能够实现的解耦策略提供一些启示性的内容。   本期汇刊的第二篇论文是我们邀来的稿件,来自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的张欣博士,她研究的问题集中在当船舶出现溢油事故后的应急管理者的决策行为方面,通过调查的方式对240名该领域的应急管理者进行调查,获取了第一手材料,然后,用Multi-logit方法处理了这些数据,得出来决策者的效用函数,最后给出一些有价值的分析结果。这些结果有些是不同寻常的,比如,应急人员选择仅启动辖区应急计划和启动更高一级应急计划的概率相差不大,出现这个现象应该是由于信息在溢油事件发生时的高度缺失。还有,她的分析认为,应急人员可能会发生明知风险等级不当但不敢挑战权威的情况,等等,都是一些值得我们培训应急管理响应者需要注意的问题。   本期汇刊的第三篇文章《中日美韩突发事件分类的比较研究》,是在我的指导下,让河南大学应急管理研究所的研究生杜帅楠同学完成的。我一直困惑于不同国家对于突发事件分类的差异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差异,这些差异又究竟是什么?事实上,我一直在抨击我国愚蠢的四大突发事件分类,说它既不科学,又无法使应急办的作用和价值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结果则是多头乱动,而无法真正解决问题,你只要看那些食品安全频出而各个相关机构如无头苍蝇的状况就可以知道端倪了。我比较欣赏的是韩国对于危机或突发事件的分类方式,更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   和本期汇刊的编辑时间3月8日有点巧合的是,三篇论文的主要作者都是女性。   应急管理发展到今天,对于我国来说算是有了八个年头,而可以相见 的是,未来的 突发事件只会更多,不会显著减少,而且,更大规模的复杂突发事件,也就是那些一个事件引发一串事件,或者多个因素造就特大事件的情形会更多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告诉我们究竟什么是人工系统的脆弱性,什么又是自然界的不可理喻。但是,不管怎样,应急总是要及时出动的,高效的应急管理也一时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不过,我们相信,能够解决的问题会越来越多。   陈安 2011年3月8日 注:此为《应急管理汇刊》第六卷第二期主编寄语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9166 次阅读|7 个评论
我们在应急管理方面的一些工作2
热度 2 陈安博士 2011-4-10 22:34
  对于应急管理,很多人操心怎么做才好?我们也操作这个,但是更 操心的是事件孕育、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内在规律是什么?   这就是我们称之为“突发事件机理”的东西。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提出了一个机理分析方法论。   其中一个内容是:机理首先要分为一下四个相连相继的部分:   1,原则性机理   2,原理性机理   3,流程性机理   4,操作性机理   其中,我们作为科学家,更关注第二个。我们对于突发事件的原理性认知又分了三个阶段:   1,发生:细分为突发与渐发   2,发展:细分为空间扩展与烈度增强   3,演化:细分为转化、蔓延、衍生和耦合   我们已经对以上的机理进行了数学建模和社会物理学建模的尝试,下一步有了更多新生力量之后,我们将在八个方面全面展开研究。   有了突发事件的这些原理性认知之后,我们对应地有应急管理的八个原理性机理。也都各有名字,这套东西在我们的《现代应急管理》丛书三册中有更详细地介绍,欢迎有兴趣者观看。   这些东西在论文中比书中还深入一些,毕竟书要考虑到读者的面。所以,有兴趣者还可以看我们发表的相关论文。   此外,我们已经用这套机理分析方法分析了应激心理、城市生命线、自然灾害的次生灾害等多类事件,自以为还挺清楚,比其他方法要透彻。   对了,第一层次的机理分析具备广谱性,也可以拿来分析你家媳妇为什么炒菜老炒得不好吃等现实问题。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036 次阅读|4 个评论
科学网上与应急管理相关的学者成立一个系肯定没问题
热度 5 陈安博士 2011-4-8 05:04
【尚不全,所谓“相关”为广义相关】 女学者 一,罗帆(武汉理工),一直在航空安全领域做工作 二,迟菲(中科院),应急管理的理论与方法 三,张欣(上海海事),行业应急管理应用与实践 四,梁进(同济),研究风险分析的建模方法,涉及金融风险应用 五,吴渝(重庆邮电),网络信息传播规律研究,可与恐慌心理与舆情分析有关 男学者 一,陈龙珠(上海交大),建筑结构的防灾设计研究 二,杨学祥(吉林大学),自然灾害的防范与应对 三,嵇少丞(蒙特利尔),地质结构与地震灾害 四,麻庭光(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火灾机理与应对 五,魏东平(中科院研究生院),地质结构与地震 六,李小文(北师大),遥感技术与信息处理 七, 汪秉宏 (中国科技大学),复杂系统在应急管理中的建模应用 八,逄焕东(山东科技大学),岩体动力学与工程爆破 九,吴超(中南大学),安全科学 十,刘玉平(中科院贵州所),矿床学与地质灾害 十一,吕孝礼(莱顿大学),危机应对 十二,陈安(中科院政策与管理所),突发事件机理与现代应急机制设计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793 次阅读|7 个评论
为什么核辐射给人们带来的恐慌更大?
热度 9 cutefay 2011-4-7 23:17
最近听到有个别比较理性的人这样分析核辐射:一场大地震能够使很多人死亡,而因核辐射死亡的人没多少,并且核辐射致死还不是立刻就死,这怕什么?人们对核辐射的恐慌是毫无理由的! 乍听这话,感觉是有道理的。但我们分析问题是要以事实为基础,而不能凭着所谓的“理性”去分析问题。现在的事实就是:人们更怕核辐射,而不是地震。我们不能认为这在道理上是不合理的而去否认这个事实。而更应该基于这个事实去分析为什么会如此。 我自己分析的几点原因如下: 1、核辐射的影响面更大。地震是局部的,而核辐射是全球的。有些地方不宜发生地震,但是核辐射一旦发生,会污染全球。这会让世界上的人都会有所顾虑,影响面更大一些。并且人们的行为往往会受到周围的人的影响,当谈论这个话题的人多了的时候,自然人们对此事的关注程度就更高,恐慌程度就更高了。再加上网络舆情的推波助澜,更加严重。心理学认为,人们都会有从众心理。当人的心理表现为群体心理时,就必然会产生一些非理性的想法,例如更容易轻信、冲动、受暗示等。 2、发生地震时是有逃生概率的,但一旦周围有核辐射,那么无论什么人都逃不过此劫。在有逃生概率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会有侥幸心理,认为自己是走运不会因地震而死的人。“据一份心理学报告,研究发现,人们的风险和安全意识具有非常明显的非理性特色,很多人对风险和安全的信息和政策有非常强烈的抵触情绪,因而对突发事件的心理准备不够。这就是侥幸心理。比如打牌,赌徒一般总是认为自己比别人会走运,所以他才会去赌,而很少有人是因为相信自己的技术好而去赌博的。大多数人相信自己比一般人的风险系数要低,他们很容易表现出心理学中所称的“非现实乐观主义”倾向,比如认为自己死于心脏病的可能性比一般人要少,自己被森林大火烧死的概率比别人要低,自己染上毒品的机会比别人要弱。” 3、发生地震时,人死了就是死了,什么也不知道了,一了百了;发生核辐射时,因为人不是一下子就死了,健康受到影响是肯定的,但不知道影响到什么程度,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死。这样的慢慢的折磨更让人产生心理恐惧感。以前听过一个笑话说,有个死囚在执行枪决时,执行者打了很多枪都未打中,结果死囚说你拿刀砍死我吧,我受不了这个刺激了。 4、核辐射不仅对受辐射者的身体有影响,也会对后代有影响。人类对后代的重视程度往往比对自己的重视程度还高。因此,会加剧对核辐射的恐慌。 以上是我胡思乱想分析的可能的原因。或许还会有很多原因,欢迎大家补充。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4884 次阅读|9 个评论
Emerald《灾难预防与管理》被SSCI收录
wanyuehua 2010-7-29 12:07
1992 年创刊的《灾难预防与管理》(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ISSN: 0965-3562,双月刊,英国(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 HOWARD HOUSE, WAGON LANE, BINGLEY, ENGLAND, W YORKSHIRE, BD16 1WA)出版,2010年入选 Web of Science的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目前在SSCI数据库可以检索到该期刊2009年的第18卷第1期到2010年第19卷第2期共107篇论文。 107 篇文章包括学术论文57篇、书评25篇、新闻19篇、社论6篇。 107 篇文章的主要国家分布:伊朗、美国各6篇,印度、马来西亚、尼日利亚各5篇,澳大利亚、英国各4篇,日本、新加坡、瑞典各3篇,中国、加拿大、新西兰各2篇。 中国学者以通讯作者单位在《灾难预防与管理》(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上发表论文的是天津大学(Tianjin Univ)1篇。 2009年-2010年《灾难预防与管理》发表的107篇文章共被引用2次。 《灾难预防与管理》(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投稿指南: 《灾害预防与管理》展现在灾害预防与管理这一领域的最新知识,是现有灾害应急和危机管理活动与方法的整合者。该刊出版高质量的、备受好评的文章,支持学者、从业人员和决策者在思想、经验与实践方面的交流。选题方面,既有深入的国际灾害个案研究,也有探讨实证研究结果和心理反应的文章。另外还定期刊登:会议报告、灾害数据库、国际大事记、新闻,书评、网上最新信息等。 网址: http://www.emeraldinsight.com/products/journals/journals.htm?id=dpm 编委会: http://www.emeraldinsight.com/products/journals/editorial_team.htm?id=dpm 作者指南: http://www.emeraldinsight.com/products/journals/author_guidelines.htm?id=dpm 在线投稿: http://mc.manuscriptcentral.com/dpm
个人分类: SSCI投稿|7548 次阅读|0 个评论
哪些才是需要关注的农村突发事件?
陈安博士 2010-6-19 02:41
  现在,国家也开始重视农村地区的突发事件和相应的应急管理了。好事!   不过,从研究的角度上说,必须先解决农村突发事件分类问题,也就是说,究竟那些才算得农村突发事件?具备哪些和城市突发事件不同的特征?   这里,简单地做一分析。   一,最好的分类是类别相互间是无交集的,且最好是按照一个原则分下来的,比如性别分男、女等。当然,这个很难,但是值得学者追求。   二,如果是和城市突发事件类似,是否需要关注?这个区分究竟在何等程度才算得恰当?   先对我所知道的农村突发事件 做一简单列举   1,动物疫情。一般地,即便城市会规模化饲养家禽家畜,相对于农村也是高阶无穷小,可以忽略。那么,这可算得一件,我的朋友,华中农业大学的陶建平教授恰好有一部分研究工作放在这一领域。   2,农田病虫害。城市里的花园里也有类似问题,但是不影响吃饭穿衣,所以问题不大,而农村的农业病虫害一旦发作,那可了不得,轻则作物减产,重则绝收,农民一年就白忙乎了,严重者还可能引发更大范围的饥荒。   3,家族纠纷、区划矛盾、利益分配不公引发社会冲突等群体事件。这在城市里也属于不多见的,当然,利益分配不公城市里是有的,不过,因为城市管理相比农村明显要现代化一点(就是不是强很多),总还是比农村多些解决渠道。而家族内或间的纠纷,农村就非常明显了,区划的改变也多在农村出现,我自己的家乡就在1987年出现过一次跨县的区划,当时打起来的事情也是有的,即使没有暴力冲突。   4,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与城市间的物质与精神产品的交换,交错过度期内出现的诸多问题,会造成农村包围城市,或者城市侵扰农村的问题。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944 次阅读|1 个评论
小小突发事件和研究生责任感历练--研教散记10
热度 3 tangchangjie 2009-12-23 11:23
小 小突发事件和研究生责任感历练 ---研教散记10(唐常杰) 不久前两位公司老总电话约荐,他们夸奖从我实验室去的某几位学生能力不错、责任感强,已开始担当了一些责任。当说及圈内某老师的某学生,他们说,“聪明机敏,但是,……” 。原来此兄想要一定的位子、但又总是遇事往后躲,多次遇到问题(小如设备故障之类),不去解决问题,而先忙把自己洗涮干净,本该他签的字,也推给副手或上级;自然,公司取消了给他的试用性职务。 这次聊天后,关于“培养学生责任感和责任勇气”的思考,进入了潜思维。 潜思维正进行时,一个实验室被盗了。 细访左邻右舍,才知道近几个月中,有好几个实验室被盗。窃贼用暴力或技术性开锁方式入侵,窃走了若干电脑CPU芯片、内存条或硬盘。十多年前,我的一个实验室也曾被盗。遥想那一次,窃贼在五楼实验室的窗外,用千斤顶挤开防盗栏(算不算高空作业?),破窗而入,窃走八台计算机的CPU、内存条、硬盘和一些小设备,还留下了千斤顶示威;在十多年前,这个损失令人扼腕呼痛不已。 听说过多个类似小小事件,有实验室走火(多是虚惊);有上层楼漏水,使设备损坏;有电力类或化学类的操作事故。这些事件(或事故)十分令人遗憾。有关领导要作很多paper works,而当事教师在忙完报案(报告)、取证、作笔录、自查检讨、总结、修理设备等一系列事情后,才可能有时间为损失默哀。 在这些事件中,研究生的表现如何呢? 问了多位邻近的或远方的有类似经历的朋友和同事,大约有下列几种: 1 责任兼思考型 。一批学生有很强的责任感,积极协助老师报案,作笔录,提线索、买锁、修门、补窗,分担研究集体的困难;还积极思考,分析事件原因,协助改善管理。 例如有同学从网上查了防盗门锁的安全度。不查不知道,一查才惊一跳;原来,在技术性攻击下,标准规定的抵挡时间是:A级锁不少于1分钟 ,B级锁不少于5分钟(网上搜索“A级锁”,可得更多精彩细节)。老师们这才知道,原来我们喜欢用的十字形锁孔的锁芯,可能仅仅是A级。其广告何其夸张,其防线何其脆弱,1分钟防线!惊一跳之余,未被盗的实验室“不吃一亏,也长一智”,纷纷换上了B级锁芯。 2 声明免责型 。抢先声明自己无责无关(如那几天请假回家或出差在外,不在现场),好像《笑傲江湖》中“寂寞高手,一时俱无踪”,抢先把自己摘干净;其实,在明显的外来人祸,天灾前,老师从来不会责难或猜疑学生,当老师还在问题处理中焦头烂额时,对这种过分提前的自我免责声明,通常会皱皱眉头(公司的老总可能更反感一些)。 3 责难或猜疑型 。把责任或嫌疑毫无根据地推给别人,引起不和或猜忌,这对事件处理毫无益处,只会影响团结。 三种态度,第一种能分集体之忧,第二种,每临事件往后躲, 第三种虽少,但影响团结。都是80后,都是独生子女,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表现? 考究其原因,有社会的,有家庭教育的,主要还是成长过程缺少历练(阅历或经历,以及体验和锻炼)。 看来研究生指导教师要注意引导非学术素质培养,包括责任感、责任勇气,….等等。才能培养出用人单位更满意的人才。 电影“2012”也描述了这三种人物。考察社会空间在学校空间上的投影,社会的主要元素,学校自然也有。电影“2012”中,还是好人多,看来西方的电影也是要弘扬正面的。 人们不希望发生事故,努力避免事故,研究生在学习期间,碰上这类小事故的几率很小。 这里想说的是:真的碰上了这类小小事件,不要躲,这是一个历练人生成熟度的场合、这是表现责任感的机会,这是人生成长过程中难得的维生素或微量元素。 对于指导教师,学生是正被自己指导的人(简称自己人),师生关系是比较亲近、比较宽松的“自己人”关系;对学生的不成熟是完全可理解、可原谅的。而学生毕业以后,初到一个单位,人文环境可能复杂一些。人们先会察你言、观你行;经过一段时间考查并认可后,才接受新来者(fresh person)的融入,才从心里面把新来者当作自己人。 如果在研究生学习期间,能锻炼出强的责任感和承担责任的勇气,毕业后到了工作岗位,遇到事件,“大事临头向前冲”,而不是“寂寞高手一时俱无踪”,一定会得到赞赏,一定会有助于年轻人在未来事业中“笑傲江湖”。 相关博文(研究生全面成长系列) 小小突发事件和研究生责任感历练 作科研要学会承受失败- 人生中的等待和等待的魅力 在统计意义上喜欢这样的学生 人生与算法 分享喜悦,分担困难、分享喜悦和观念开放 路与人,以及科研选题----节日感怀(图文) 到了新团队,没有事情做才是最难最难的--兼毕业生赠言 醒事”就在一瞬间 --- 一个真实的故事 平凡人生的核心烦恼与洒脱消解法 其它系列博文的入口 唐常杰博客主页 科学博客主页
个人分类: 人生哲理|15572 次阅读|22 个评论
浮躁、冲动都是魔鬼
陈龙珠 2009-9-27 12:55
近日在外出和校园上班的路上,不时地见到因小事突然引发激烈的肢体冲突和不遵守交通规则引发的事故。虽然冲突没出现严重伤害,但双方若没有一方忍让,则其结果就难以料定了。因此,觉得有必要在此提醒一下:外出时遭遇的人流,其教养尤其是心理素质参差不齐,万一遇到不悦之事,则千万要保持冷静和理性,以避不测。 本所研究生同学进城时,建议尽量选乘本校区间班车。 马上就是八天长假了:建国60周年大庆和中秋节。在这喜庆的日子里,祝愿亲朋好友和研究生们 快乐、幸福、平安! ------------------------ 来源 : 2009年09月26日11:19 东方网-青年报   昨天零时左右,上海市闵行区沧源路880弄交大新村内发生一幕惨剧,一名年轻女子从6楼家中坠落。   吕小姐是交大新村的居民,她向记者回忆说,昨天凌晨刚刚收拾起电脑打算睡觉,就听见同住的母亲焦急的声音。我妈说她听到对面楼有人叫救命。透过夜幕,她看到楼下一名男子抱起一名女子着急地冲了出去。吕小姐说,这两人都只有20多岁 (据说女28岁-转注) ,从男子的言谈中知道,他们是夫妻。女的还在呻吟,男的都哭了,他和老婆吵架了,后者从6楼跳下来。   在大众九分公司出租车司机黄师傅的驾驶下,仅六七分钟,伤员就被送进了医院。不幸的是,昨天凌晨1点多,女子仍因伤势过重停止了呼吸。 ----------------------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28日14:29 新民晚报   (见习记者 孙佳音)今晨7时许,浦东张杨路巨野路发生一起交通事故, 一位60多岁的老者 在沿巨野路穿过张杨路时 被一辆红色小轿车撞飞,抛出五六米远后重重落地 , 当场死亡 。   记者赶到现场时,肇事车辆和尸体已被清理,张杨路交通秩序也已恢复正常。据目击者称,当时这位手持病历卡的老先生正沿巨野路横穿张杨路,交通信号灯由绿变红,老人被迫停在马路当中的斑马线上。就在红绿灯转换的瞬间,张杨路上一辆红色小轿车由西向东疾驰而来,将老人撞飞,当时就看见人被车飞铲起来,抛到了马路当中,特别吓人。附近邮局的工作人员回忆道。   据记者观察,事故发生的张杨路为双向八车道,中间以近十米宽的绿化带隔开,交叉路口没有转弯信号灯。 一次绿灯时间为45秒左右,大多老年人无法在45秒内穿过宽阔的马路,有些停在路中央等待下一次绿灯亮起,有些则冒险违规闯红灯穿行。 ----------------------- 本博 刊发于交大内网的短文(2009年09月27日08:43:52 星期天) 在南洋北路与A4( 高速公路) 下沉式交叉路口,经常有非学生模样的人员骑车(包括油动和电动车、三轮车)逆行,在其高速逆行下坡过程中,对顺行上坡师生将构成严重的潜在交通危险。 我经常早出晚归去木兰船建大楼上班,曾在上坡段拦截劝阻过逆行者别这样图自己一丁点的方便而可能造成别人同时也是自己的不幸,但对方认为我多管闲事。 今天大约7:50的样子,我在A4桥下由西向东顺向骑车上坡,又见坡上一位看上去很壮实的中年男子踩着堆满回收废品的三轮车逆行快速冲下坡来,我一面向右侧靠着,一面打着手势请其停车,可对方根本不理且快速交汇而过,但我身后很快就听到了哐啷噗通的声响来。我扭头一看,坡脚处的机动车道边已有一人连同自行车躺在了地上,而那辆刚才逆行下坡的三轮车并没停下来,而是快速拐向了对面(道路北侧)他顺向行驶的坡脚,直到一辆路过轿车上的老师下来将其截住才停了下来。 我掉头过去一看,被撞到的是位女同学,路过的同学们已将其扶起了。我和那位下车的老师将那位三轮车师傅请回到被撞学生的边上,可这位师傅却说不是他撞了学生-而是学生撞了他,他不是要逃逸-是三轮车刹车不灵停不下来,他根本不管这位曾被撞到在地的女生是否被撞伤。 因为后来有一位带胸牌的看似校园管理人员到场且向有关管理方面打电话报告了情况,我和开车的那位老师便离开了现场。 总之,在南洋北路这个有下坡的A4交叉口以及南洋北路沿线,逆行骑车的现象较为严重(包括一些学生)。天黑后,即使在平路段,由于视线不好,在这条路上骑车我也是经常遭遇胆战心惊的场面的。 在学校没有更好和有效的监管措施出台之前,在此建议同学们在校园骑车、走路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
个人分类: 社会思考|4340 次阅读|2 个评论
《现代应急管理》课程第一节
陈安博士 2009-2-16 20:18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准备,《现代应急管理》课程于今天正式开始,教室在中国科学院基础科学园区思源楼1205。 ??应急管理创新团队的全部研究生也都返回了北京,本次课程还有一名来自自动化研究所的博士生前来,我们将《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一书的预印本送了他一本。我特别从邀请来的山东经济学院马建华博士也参加了课程。 ??第一次课程讲授的内容就是新书的第一章,具体内容包括突发事件与应急管理的一些基础性概念,我国应急管理八多八少的现状,以及几个典型国家的应急管理特点与做法。 ??第二次课现代应急管理基础将在2月23日10:00-12:00在中国科学院基础科学园区思源楼1205举行。 ??第三次课突发事件与应急管理的机理分析方法论及以后的课程将在3月4日10:00-12:00在中国科学院基础科学园区思源楼1205举行。 ??欢迎大家前来参加。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3322 次阅读|0 个评论
领导干部要通过强化环保专业知识防范环境突发事件
生态人 2009-2-16 15:07
云南省多名政协委员呼吁 领导干部要会应对环境突发事件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2-16       本报讯(记者张文凌)在日前召开的政协云南省第十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云南省政协委员、云南大学生命科学院副院长段昌群等5名政协委员呼吁,加强领导干部环保基本专业知识培训,以提高防范环境突发事件的主动性。 委员们以2008年6月发生在云南的阳宗海水体砷污染事件为例指出:阳宗海砷污染事件发生涉及到多个环节,每个环节的问题都不复杂,尤其是涉及问题的科技因素都只是生态环保专业的常识性问题,如果能够在这些触及常识的环节上得以遏制或尽早发现,就不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地步;如果我们的相关领导干部掌握了这些必要的专业常识,并在工作中应用它,也不会落到今天这样自己受损、群众蒙难、政治影响恶劣、区域和国家受害的地步。因此,领导干部掌握必要的环境专业常识已是大势所趋。 地跨昆明和玉溪两市的阳宗海是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2002年以来,阳宗海水质6年一直为Ⅱ类。但2008年9月,云南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向媒体通报,阳宗海水体遭严重污染,沿岸2.6万余人的饮水安全受到影响(本报曾作系列追踪报道)。经省级环境监测部门认定,云南澄江锦业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是造成阳宗海污染的主要来源。阳宗海水污染事件引起了社会和云南高层的极大震动,云南26名国家公职人员被问责,云南高层对此事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据查,2005年至2008年6月,澄江锦业公司上缴税金1162.8万元,但是它造成的污染,治理费用将达几十亿元。云南高层有关负责人怒斥:相关责任部门和个人,与其说是失职,不如说是对人民群众利益的犯罪。在滇池的前车之鉴面前,今天的阳宗海污染事件没有任何借口和理由。一点经济利益换来的却是高昂的治理成本,代价沉重。 段昌群等委员在向大会提交的提案中指出,环境保护是一个社会化、系统化、长期化的巨型工程。在当前的经济社会条件下,要使普通民众一下达到较高环境素养是难以做到的,但是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复杂性,一旦发生酿成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影响的敏感性则使我们不能坐壁上观。在社会还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社会化防范环境危机能力的情况下,政府就要承担起这个重任。越是落后的地方,越是针对复杂的问题,越是需要领导具有较强的能力。由于环境问题不仅仅只是环保部门的事情,几乎每个部门、每个产业、每个行业、每个领域都直接或间接涉及到环境问题,因此,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具有一定的环境专业常识,能尽快地辨识环境问题,在一开始就化解环境问题,使恶性的环境事件在源头上得到遏制。 据悉,多年来,国家环保总局与中组部联合对部分省市党政领导干部进行环保业务培训,计划到本世纪末对全国县以上的环保局长实行岗位培训,对全国县以上环保局长分批轮训一遍。目前已有3万多人次受到了培训。 这些培训对提高环境保护部门的领导干部的专业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对于非环保部门的领导干部在环保知识方面的专业培训当前十分薄弱。目前,虽然在党校或领导任职前学习时涉及到一点环保内容,但过于简单化、科普化,难以满足领导干部辨识和处理有关环境问题的基本需要。段昌群说。 (中国青年报 张文凌) 资讯来源: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9-02/16/content_2541011.htm
个人分类: 生态人生3:生态良知|31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刺猬速评新闻(2009-2-10)
刘玉平 2009-2-10 02:28
2009 年 2 月 1 日 新华社 全文 播发 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 2009 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 简称 一号文件 ) , 含金量高 、 新亮点多 (来源中国新闻网) 。 评: 可以预见,一号文件对解决三农问题、振兴经济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但妥善解决三农问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今天,类似的重要文件能否以法律的形式相对固定下来,并根据情况的变化以修正案予以补充和完善。 2008 年 2 月 8 日 下午 , 贵州 省 德 江 县 发生一起因舞龙纠 纷围攻县政府事件 ,在有关各级政府及干部的宣传疏导下,该事件 目前 得到有效处置 (来源新华网) 。 评:谣言止于真相,可喜的是这一突发事件得以及时处置,信息得以及时公开,避免了事态的扩大和偏颇言论的产生。但是就在几个月前, 该 县发文 要求干部倾巢旅游 (来源新华网,转自搜狐)曾让这个偏远的地方出了名。两件看似没有关联的事件,却可以管见该地某些干部的素质不容乐观。 近日, 日本 全面 封锁 钓鱼岛海域 ,中国维权形势恶化( 来源新华网 )。 评:捍卫神圣的主权,不能只停留在严正警告之类的外交辞令上。在中日关系刚刚得以一定程度修复之际,在国内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制止日方的无理挑衅,无疑是对我国最高领导层智慧的一次考验。 近日, 陕西府谷 县四纳税大户成县长助 理 , 被曝光后遭 免 ( 来源新华网,转自搜狐 )。 评: 依法纳税是企业和公民的法律责任,对先进的单位和个人确实值得奖励。但近年来,一些地方热衷于把包括县长助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内的一些公职,当成对地方经济有贡献人士的一种奖励。姑且不论其是否属于变相的 买官卖官, 该县的这一做法,在一定程度上 却可能带来官商勾结的负面效应,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些地方对公权力、公信力的漠视以及 根深蒂固官本位意识。
个人分类: 时评闲论|1494 次阅读|1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9 08: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