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废品报复周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水利工程打假:数十亿为何一场暴雨就打了水漂?
热度 3 杨学祥 2016-7-26 09:32
水利工程打假:数十亿为何一场暴雨就打了水漂? 杨学祥 数十亿邢台水利工程,为何一场暴雨就打了水漂? 中国经营报:引发大贤村悲剧的七里河,曾在过去十年间投入数十亿“开发建设”,且计划投入 70 多亿元。行洪,曾一度是其主要建设目标。工程,则是“七 里河发展史上最大手笔的一次疏浚改造。”《中国经营报》记者获得资料显示,邢台市自 2006 年起,即采用地产开发回补建设资金的方式,开发建设七里河,其早期宣称的目标中,行洪位列第一,但后期对此表述较少。 查一查,这是真的吗? http://news.sohu.com/20160724/n460727846.shtml 洪灾共造成邢台市 25 人死亡, 13 人失踪 央广网北京 7 月 24 日 消息(记者管昕 王志达)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 7 月 19 日 开始,河北邢台遭遇入汛以来最强降雨过程,局部地区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 20 日凌晨,七里河的洪水在大贤桥处溢流,开发区 12 个村庄进水,其中大贤村伤亡最为严重,共有 8 人死亡, 1 人失踪,多名儿童遇难。截至 23 日上午九点,洪灾共造成邢台市 25 人死亡, 13 人失踪。 城市管理者的为官之道:有钱建景观 没钱修河道 记者了解到,七里河在邢台市区内河道很宽,是景观河道,而河道出市到大贤村段,河道突然变窄,桥面宽 4 车道,下面还有 3 个涵洞。省道 326 在大贤桥这里穿河而过,洪水来时,大贤桥的东边道路,正在铺设热力管道。 七里河到大贤村段的河道突然变窄,这一长期存在的安全隐患,在 19 点凌晨一触即发,七里河水漫溢冲进大贤村。记者询问这一段的安全隐患时,邢台市水务局总工程师马兆勋回应说,当然有风险:“这边能过几百个流量,那边只能过 40 个流量。那怎么能承受?” 那么,面临这样的安全隐患为什么没有治理?马兆勋说,没钱:“你把河道掘开,不得需要钱吗?没有人给钱,用啥治?都知道那是隐患,只能说上面来水,及时通知老百姓转移。” 河北邢台洪灾映射出城市管理者的为官之道:有钱建景观 没钱修河道。景观是面子工程,河道关乎百姓生死,哪一个更重要? 因为没钱:“你把河道掘开,不得需要钱吗?没有人给钱,用啥治?都知道那是隐患,只能说上面来水,及时通知老百姓转移。” 邢台防洪的措施就这么简单。 如果来不及通知转移真么办?为什么没有其他预防措施?比如,各家各户准备救生圈、充气轮胎、木制门板、木盆、木板、木杆、密闭塑料瓶、密闭塑料桶、简易救生圈等防汛器材。 一句话:邢台防汛是建立在侥幸躲灾的基础上,没做任何准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2541.html 邢台大贤村严重水患头上的桂冠 “七里河是横贯河北省邢台市区南部的一条季节性行洪河道,曾经垃圾满溢、污水横流。但是在 2015 年,这条河所在的七里河新区却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群众健身基地,近期又被水利部批准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 2006 年年初,邢台市委、市政府作出决策,开展综合开发、改造提升等一系列行动,全面启动七里河综合治理工程。工程涉及河道治理、防洪抗旱、环境整治和城市建设,要让七里河重现美景,形成行洪河道,使当时防洪标准由不足 5 年一遇达到 50 年一遇;建设道路、绿化公园等,形成滨河景观带;用整理出的可利用土地进行综合治理,初步形成七里河新区。” “截至目前,七里河综合治理工程全部完工,河道全程蓄水,南北滨河观光道全部贯通,百泉大道全线完工。水面面积达到 350 万平方米,绿地面积达 300 多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 90% ,绿地率达到 95% ;建成 19 个游园,游园面积达 100 万平方米;建成 18 公里 健身绿道、 5 公里 健身路径及水上运动中心和体育公园。环境品质的大幅度提升,使得对环境要求极为严苛的鸟类重新栖息七里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3355-992415.html 邢台 2016 年洪灾成因分析 网友陈桂华最近指出,邢台 2016 年洪灾突出问题之一,宽阔的七里河突然收窄成顺水河,导致洪水漫坝。实质在于原来属于七里河下游分支的牛尾河,由于人为改造(邢台城市建设和七里河风景带工程建设等)已经从七里河隔断,导致丧失分洪能力。七里河的上游汇水只能从顺水河单个分支流出,必然使河流寻找其他河道,因此向北漫堤。漫堤的淤泥粘土堆积,只不过是洪积扇长期演化的一次小小的历史事件。而七里河作为宽阔的古河道,从地质的角度看,有可能在白沙河向澧河行洪能力不足时,重新成为白沙河的下游分支。 因此,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应该顾及地质历史时期的地貌和水系演化,给古河道预留位置、保持联通性,以备更长时间尺度的气候事件带来的洪泛。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3355-992597.html 要景观还是要安全,这是个问题 靓丽的桂冠换不回葬身洪水的鲜活生命,水利工程已经失去其保护生命财产的基本特征,变成少数官员平步青云的政绩和牌坊。在突袭洪水的检验之下,政绩和牌坊轰然倒塌,责任人将被永远钉在耻辱柱上。 有评论说,天灾说难以告慰邢台洪水幼童的亡灵。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国家水利风景区的桂冠已经变为邢台大贤村严重水患的人祸罪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244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2653.html 假货和废品报复周期 我在 2011 年 8 月 8 日 指出,市场经济需要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规则,因此需要强有力的政府管理。如果政府直接参与经商、投资、实业经营,必然导致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不公平现象存在,是以权谋私、滥用职权、以权代法等违背“三公”现象的根源,质检和监督形同虚设,违规违法行为无人过问。在部门利益驱使下,造假、行贿、以不正到手段牟取暴利成为潜规则。 假货和废品不仅仅使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害,而且依据其使用周期,造成整个社会的假货和废品报复周期,形成市场经济的后续损失和人为灾害,在市场经济的运转规律之上,增加人为的不确定因素,形成长短不一的人祸周期。 例如,公路桥梁的质量问题,长途运输的超载问题,使桥梁公路无法达到设计水平和使用年限,将导致交通大事故的周期发生;食品质量的失控将损害公民的健康,加大医保和险保的成本;低质量建房导致建筑寿命降低,使社会财富和人民财产损失惨重, ...... 服务是一个不确切的概念,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市场经济遵从的是价值规律,“为金钱服务”是经济价值规律,“为人民服务”是政治道德信仰,哪个更具有吸引力?这是贪官奸商言行不一的根本原因。 还是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更科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7299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231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266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8129.html 我在 7 月 24 日 指出,要金钱还是要安全,这是个问题,要金钱要景观,到头来是人财两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2452.html 耗资数十亿的七里河工程因一场暴雨就打了水漂,随之而去的是“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国家水利风景区”,以及 25 人死亡, 13 人失踪的噩耗。 如此巨大的造假工程,从审批到施工,从验收到评奖,从成灾到调查,谁负全责? 相关报道 遥望刑台:数十亿,为何一场暴雨就打了水漂? (2016-07-25 10:06:18) 转载▼ 读而思·深度评论 微信公众号: moheizhibai723 遥望刑台:数十亿,为何一场暴雨就打了水漂? 撰文丨墨黑纸白 微信私人号: moheizhibai 现在还有人在叫嚣,人们应该相信当地郑虎,随着这种叫嚣,网上被删的信息也越来越多,我们面对天灾人祸,不是要听什么“逝者安息,生者自强”的,我们是要吸 取经验,防患于下一次能够减少这样不必要的损失。就好像一个笑话一般,某地的工程师说:“治河不得花钱?没钱怎么治理?”立刻就有媒体曝出了某地治河工程 已耗资数十亿,计划投入 70 亿。不料,一场暴雨,就都打了水漂。这是一个最不可笑的笑话。 新闻事件 事件一、中国经营报:引发大贤村悲剧的七里河,曾在过去十年间投入数十亿“开发建设”,且计划投入 70 多亿元。行洪,曾一度是其主要建设目标。工程,则是“七 里河发展史上最大手笔的一次疏浚改造。”《中国经营报》记者获得资料显示,邢台市自 2006 年起,即采用地产开发回补建设资金的方式,开发建设七里河,其 早期宣称的目标中,行洪位列第一,但后期对此表述较少。 事件二、河北工作组调阅了有关气象资料,实地查看了七里河河道、决堤口及上游东川口水库等,对决口原因进行会商分析。初步认定, 7 月 19 日 晚七里河决堤是由于局地强降雨形成的洪峰所致,非人为原因造成。 事件三、财新网《河北邢台官员 : 未接到上级防汛办撤离群众的通知》一文称:”邢台经济开发区水务局局长郑建平对《财经》记者透露, 19 号晚上到 20 号凌晨, 开发区没有接到上级防汛办要求七里河下游群众撤离的通知。开发区的上级防汛部门是邢台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下称市防汛办),市防汛办副指挥长、水务局 局长焦立君告诉《财经》记者,市防汛办当时确实向经济开发区发了群众撤离通知,但记不清是几点发的。郑建平对《财经》记者说:“我们没接到通知,也不敢私 自下达撤离命令,怕引发群众恐慌。焦立君表示,马上查相关文件,给《财经》提供具体的下发指令的时间点。但截至记者发稿,还没有收到这个信息。市防汛办主 任电话也一直处于无法连接状态。 事件评论 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大多时候往往适得其反,因为我们的智慧和我们的技术,与我们的自然母亲比起来,还差得很远,尤其是在一个没有监督,一些工程未得到大多数 人的认可,或者只是少数几个人拍着脑瓜子就可以决定的,这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祸患,那么对于这样的祸患,它算不算是人为的?当然,说这段话并没有 别的意思,我只是比较担心的是,就我们目前这种极度缺乏监督的时代背景下,一些重大的灾难,并不会让我们吸取多少教训,你可以说这是杞人忧天,但我还是坚 定的认为,中国人还是多应该多忧忧天,我们远没有到一个可以安逸的社会。 数十亿的投资,为什么这么的脆弱?或者说不堪一击?我们来看看重点,《中国经营报》说的很清楚,数十亿的投资和计划 70 亿的投入,起初确实是为了行洪,行洪也就是民生工作,但在工程开始之后,行洪这件事就很少说了。那么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那位工程师的话。 根据澎湃新闻《工程师:都知道大贤村河道变窄有隐患 没钱用啥治》的报道,该报道称:“七里河到大贤村段的河道突然变窄,这一长期存在的安全隐患,在 19 日凌晨一触即发,七里河水漫溢冲进大贤村。采访人员询 问这一段的安全隐患时,邢台市水务局总工程师马兆勋回应说,当然有风险:“这边能过几百个流量,那边只能过 40 个流量。那怎么能承受?”那么,面临这样的 安全隐患为什么没有治理?马兆勋说,没钱:“你把河道掘开,不得需要钱吗?没有人给钱,用啥治?都知道那是隐患,只能说上面来水,及时通知老百姓转移。” 对于某工程师的这段话,《财经》的一篇报道可能给出了相应的答案,财新网在《河北邢台官员 : 未接到上级防汛办撤离群众的通知》的报道中称:“从 1996 年洪 灾之后,这是七里河 20 年来头一次面对如此大的洪峰。 2006 年,邢台市曾经对七里河进行了综合治理,但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邢台市区,因而,治理工程仅局限 于河流的中段。治理工程结束后,七里河在市区段的防洪能力达到防“百年一遇”洪水的水平。然而,下游河段情况却不妙了。 7 月 24 日 ,邢台市水利局一名工作 人员告诉《财经》记者,从高铁京广线到南和县康屯村这一段的七里河,仅能防住 20 年一遇的洪水。而在“邢台市防汛抢险用途”上,这条河段用红色标出,属于 易出险河段。而大贤村便处在这一河段。” 也就是说,从 2006 年到现在,七里河的治理重心一直都围绕城市开展,而农村的防护工作 就落后了许多,当然从相关新闻中,我们可以确定一点的是,农村防护工作之所以落后城市,不是因为没钱,因为从《中国经营报》的报道中,我们可以得知,“为 增强城市防洪能力,市税务部门依法划定的七里河河界内的土地使用权无偿划拨给你公司(邢台路桥建设总公司),用于河道综合治理,整理出来的土地用于开 发。”也就是说,目前七里河的耗资数十亿的治理款,并不是市郑虎拿出来的,而是市郑虎通过土地开发为筹码,由该公司进行投资建设(治理?)。换一种说法就 是,采用地产开发回补建设资金的方式建设(治理?)七里河,当地郑虎并没有投资治理,当然当地郑虎肯定说自己没钱,但实际上并不是没钱,这个话题不宜再往 下说,暂时按下不表。 我在想,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这种以地产开发的形式治河,是以地产开发为主的,而非防洪为主的?就像时任市 委书记所画的那幅美景一样:“经初步测算,整个工程将投入 70 多亿元,在治理 19 公里河道的同时,整理出城市市政建设用地近 18 平方公里。到 2020 年, 将形成一个面积近 60 平方公里的七里河新区,相当于又崛起了一个新邢台。” 有了一把手的定调,当地的媒体们也就有了噱头,根据相 关信息: 2016 年 5 月,有媒体报道:“截至目前,七里河综合治理工程全部完工,河道全程蓄水,南北滨河观光道全部贯通,百泉大道全线完工。”查阅当时的 媒体报道,话题集中在城市景观大改观、地价升值、百姓安居、环境治理、经济发展等领域,“防洪泄洪”功能却不见踪影。 接近最关键 的问题了,有人提出疑问:“保障泄洪通道畅通,本是七里河整治的首要目的。不过,这个“防洪优先”的思路却在执行过程中,看样子逐步让位于经济开发。十年 前,这一工程防洪的设计标准如何,以及在延续十年的时间中有没有始终坚持标准,需要专家论证,我们可以存疑。”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 让人难以理解的,不是以泄洪通道通畅为主的治理,而是以经济为主的呢?《中国经营报》也给出了答案:“因为缺乏资金,邢台市郑虎决定授权邢台市路桥建设总 公司全权开发七里河沿岸,“由该公司严格按照市场模式运作,自主融资投资,自主建设施工,自主经营管理,自负盈亏。””问题到这里可以戛然而止了,似乎工 程师说的没有钱是真的,而我们所能看到的数十亿投资,确实只能用来打水漂,那么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天灾中为什么多夹杂着人祸?当地郑虎估计也会有埋怨 吧?但问题得不到处理,下一次还是会如此让人悲痛的结局吧? 河北工作组自然要为邢台兜着一些的,不然鱼死网破的时候,让大家看到更多的真相就得不偿失了,没钱好好治理,没能力好好治理,这都是天灾,不是人为因素,而 我揪心的是,既然事实如此的残酷,那么连做好通知工作都如此的难?邢台经济开发区税务局局长敢对媒体说:“ 9 号晚上到 20 号凌晨,开发区没有接到上级防汛 办要求七里河下游群众撤离的通知。”而邢台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也敢对媒体说:“当时确实向经济开发区发了群众撤离通知”,那么到底谁在撒谎?经济开发 区税务局局长还敢进一步对《财经》说:“我们没接到通知,也不敢私自下达撤离命令,怕引发群众恐慌。而指挥部也敢说:“马上查相关文件。”看了这些报道, 我们才知道,我们的生活处境如此的艰辛。 按照弃车保帅的游戏规则,怕税务局局长也会被抛出来吧?总不能让上峰担责吧?反正真相我 们已经难以有太多的了解。一些人经常骂民主社会,说他们做一件事,难上加难,我们的优越性在于,集中力量办大事,但就这次邢台的事来说,我们没有看到集中 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在哪?反而没钱办,没能力办,要交给一些公司,以经济效益为主的治理,来承担当地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当地纳税人的钱都干什么去了呢?如 果这件事都如此推诿,扯皮,防洪的工作从根上就开始糜烂,更何况其他防洪工作? 算了,不写了,越写心里越不是滋味,文字还不能探讨更重要的内容,不探讨更重要的内容都会被和谐,探讨了就更容易被和谐了。但我们确实进一步了解了真相,我还是只能无力的说一句,你的公民意识觉醒,与你 的身家性命息息相关。邢台,刑台,它不仅仅是官员们的刑台,也是我们每一位普通公民的刑台。 2016 — 7 — 25 落笔于墨辩閣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ee03e70102wl4g.html#cre=sinapcmod=gloc=34r=0doct=0rfunc=33tj=none 邢台洪灾:十年数十亿 七里河行洪建设没落? 2016-07-24 08:42:43 来源:中国经营网   本报记者 郝成 刘腾 邢台报道   引发大贤村悲剧的七里河,曾在过去十年间投入数十亿“开发建设”,且计划投入 70 多亿元。行洪,曾一度是其主要建设目标。工程,则是“七里河发展史上最大手笔的一次疏浚改造。”   《中国经营报》记者获得资料显示,邢台市自 2006 年起,即采用地产开发回补建设资金的方式,开发建设七里河,其早期宣称的目标中,行洪位列第一,但后期对此表述较少。 2006 年,经过调研、论证,邢台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实施七里河综合治理工程的决定。并作出文件:邢字〔 2006 〕 13 号《关于七里河综合治理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为增强城市防洪泄洪能力”,是该文件第一句话。文件紧接着指出“七里河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理,严重影响了防汛泄洪,使邢台城市安全受到很大的威胁。”   “按照五十年一遇、百年校核防洪标准整修河道……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把七里河区域建成行洪顺畅、环境优美……的新区”   文件还标明,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决定、市人大常委会批准,授权邢台市路桥建设总公司为工程项目业主。“由该公司严格按照市场模式运作,自主融资投资,自主建设施工,自主经营管理,自负盈亏。”   但另有文件显示,市人大常委会是在该文件作出十天后,才批准了相关授权书。而授权书第一句则是“为增强城市防洪能力”。其中第三条写到:“市税务部门依法划定的七里河河界内的土地使用权无偿划拨给你公司,用于河道综合治理,整理出来的土地用于开发。”   后续官方表述中,上述“实施意见”,属于七里河工程的纲领性文件。而该文件出台前一年的 2005 年,官方曾一度表态计划在 2008 年即完成七里河工程。   有证据显示,在 2005 年末,邢台路桥建设总公司委托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第二水文地质队完成了七里河水文地质勘查报告。   据 2007 年邢台日报相关报道,当年,“邢台路桥建设总公司又投资 5.3 亿元,完成了河道疏浚开挖,确保了安全度汛。”市领导为此在中秋时与工程相关负责人举行茶话会,认为已经“初战告捷”。彼时,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 10.8 亿元。 2009 年的一份指挥部领导成员调整文件显示,在调整之后,时任邢台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政法委书记戴占银,担任工程指挥部指挥长,常务副指挥长则由时任邢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鞠朝武。下设办公室主任,则由时任邢台市政府副秘书长、市规划局局长郭星朝担任,且郭还兼任副指挥长。   “经初步测算,整个工程将投入 70 多亿元,在治理 19 公里 河道的同时,整理出城市市政建设用地近 18 平方公里。到 2020 年,将形成一个面积近 60 平方公里的七里河新区,相当于又崛起了一个新邢台。”《半月谈》杂志 2008 年第六期刊发的《七里河,一座城市因她醒来》一文中,时任邢台市市委书记董经纬曾如此表述。(董经纬,现为河北省委省政府“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暨省级机关作风第一督导组组长)   也是在这一报道中,进一步详解了建设资金是如何解决的:“项目整理出来的 7000 多亩土地用于综合开发,土地出让金返还给总公司,治理工程免收各种行政性收费,建设项目税负先征后返,除依法上缴部分外,全额返还项目负责单位。这就使政府卸掉了包袱,施工单位也有收益,成为一项双赢的决策。“   报道将该项工程描述为“七里河发展史上最大手笔的一次疏浚改造”。但《中国经营报》记者查询文献发现, 1957 年 12 月 29 日 至 1958 年 6 月 30 日 ,当地曾“用工 35 万个,轰炸石方和挖垫土方 50 多万方”,这篇题为《邢台县千军万马,大闹七里河的经验》的文章称,所做工程,经过了两次洪水考验。   但事实上,就在该工程完成五年后的 1963 年,邢台遭遇特大洪水,上游水库接溃坝,导致邢台地委、专署机关均被洪水包围。 ( 责任编辑:刘盛钱 UN649) http://news.sohu.com/20160724/n460727846.s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850 次阅读|5 个评论
敲响建筑安全警钟:专家解读为何厄瓜多尔地震损失重大
热度 1 杨学祥 2016-4-24 06:18
敲响建筑安全警钟:专家解读为何厄瓜多尔地震损失重大 杨学祥 一、专家解读为何厄瓜多尔地震损失重大   新华社基多4月22日电(记者郝云甫)厄瓜多尔当地时间16日发生的7.8级地震已导致600多人死亡,受伤者超过8340人,成为该国近70年来人员伤亡最为重大的一次地震。厄瓜多尔总统科雷亚说,此次地震对国家经济造成20亿至30亿美元的损失,严重打击原本脆弱的厄瓜多尔经济。   本次地震缘何造成如此严重的损失已逐渐成为当地媒体关注的焦点。厄瓜多尔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地震专家加夫列拉·庞塞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厄瓜多尔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境内多火山,地震和火山灾害频发。本次地震震源深度只有10千米,属浅源地震,危害性很大。此外,地震发生在沿海地区,震中正好位于佩德纳莱斯市地下。地震导致整座城市瞬间房倒屋塌,道路阻断延误了救援,造成重大伤亡。   灾区房屋抗震性能差也是导致人员伤亡多的重要原因。此次地震的区域属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当地民众主要从事农业和渔业。当地人建造房屋受成本限制,多以砖混结构而非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主。   此外,厄瓜多尔的建筑标准法实施不严。该国建筑业商会主席西尔韦里奥·杜兰认为,随着人口扩张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厄瓜多尔城市建筑无序发展的问题较为突出。城市用地审批不严,随意变更市政规划等问题并不少见。一些不良建筑师为节约成本,采用不符合要求的建筑材料,很多建筑的质量存在隐患。   根据2010年厄全国人口和住房普查统计,本次地震震中所在地马纳维省的34万栋已登记的建筑物中,67%建筑物的墙壁、地板和屋顶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建筑物的牢固度不高。此外,在2010年统计的全国460万所私宅中,由于地震损害、年久失修、违规建房、建筑材料不合格以及基建地质条件疏于考察等多方面原因,超过300万所住房存在各种程度的安全隐患。   面对可能袭来的地震,很多厄瓜多尔人并未做好应对准备,整体防范意识薄弱。基多消防总局的专家何塞·安德拉德认为,尽管历史上厄瓜多尔属地震高发频发地区,基多的一些政府部门、学校和机构仍较少举行防范地震演习,很多地区没有建立起地震早期预警系统和疏散机制,当地居民普遍缺乏防范地震灾害的经验。 面对灾情,厄瓜多尔总统科雷亚感叹道:“希望厄瓜多尔人能从这次惨痛的经历中吸取教训。”科雷亚宣布,该国将设立建筑风险防范监管局,专门监督中央和地方政府遵照执行更严格的建筑法规。 http://news.xinhuanet.com/2016-04/23/c_1118715884.htm 二、居民楼倒塌频现:靠什么跨越“建筑质量报复周期” 燕农在 2015 年 6 月 15 日 西安晚报指出,14日凌晨5时58分,贵州遵义市红花岗区延安路一栋9层居民房发生局部垮塌。(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 4 版) 近年来,老旧居民楼垮塌事件多了起来。就在几天前,遵义市汇川区一栋修建于 1995 年的楼房垮塌,幸得“中国好邻居”在楼塌前叫醒一楼人,无人伤亡; 5 月 20 日 ,贵阳市区一栋 9 层楼房垮塌,共涉及 35 户居民;半个月内,辽宁葫芦岛市接连发生两起液化气泄漏爆炸致楼体坍塌事故,业内专家表示,除了液化气爆炸的破坏力之外,楼房建于 30 多年前,安全等级较低亦是原因。 其实,早在去年浙江奉化一栋只有 20 年历史的居民楼突然倒塌之后,即引发了业内和舆论的焦虑:上世纪 80 年代后,我国各地城市化建设提速,大批楼房密集建成,一些城市良莠不齐的建筑即将进入“质量报复周期”。住建部一位负责人曾透露,我国是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建筑平均寿命却只能持续 25~30 年,而英国建筑的平均寿命达到 132 年。据此而议,我们确实到了直面“建筑质量报复周期”的时候了。 如果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楼房建设,执行的是 1988 年颁布的《民用建筑工程设计质量评定标准(试行)》,其对房屋的寿命尚没有硬性规定,那么 2005 年起施行的《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则规定了一般性建筑的耐久年限为 50 年到 100 年,建筑质量应该改头换面。遗憾的是,在房地产大跃进的十多年中,“楼歪歪”、“强脆脆”不时曝出。换句话说,我们所需要直面的“建筑质量报复周期”,并不止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楼房,或许还会向后延续。 应该承认,居民楼“未老先衰”不只直接侵害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鉴于其影响面广,也应该纳入公共安全的范畴。我国许多建筑企业历来是寿命不长,对二三十年前的建筑质量再行究责或许颇为困难。这种情势下,只能寄望于维护公共安全的地方政府介入,比如借鉴香港的“强制验楼计划”,对老旧楼房进行全面普查,更重要的是,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给民众以安然的居住环境。毕竟,“积极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已纳入地方新的考核体系。 而为了避免“建筑质量报复周期”无限延伸,在还“旧账”的同时必须阻遏欠“新账”。从去年 9 月开始,我国开展了为期两年的工程质量治理行动,质量终身责任制首次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即勘察项目负责人、设计项目负责人、施工项目经理、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总监理工程师,对设计使用年限内的工程质量终身负责。这当然是一种进步,然而遗憾的是,行政监管责任并未纳入其中,恐将让制度的威慑力大打折扣。 与想方设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一样,谋求跨越“建筑质量报复周期”意义重大。归根结底,于“旧账”,地方行政要转到民生重点上来;于“新账”风险,政府部门要厘清与房地产市场的关系,把兴奋点从财政收入和 GDP 增长转移到质量监控上来,适当放慢步子,等一等建筑质量的审查与积淀。或许只有这样,所谓的“质量报复周期”才不会爆发。 http://epaper.xiancn.com/xawb/html/2015-06/15/content_371279.htm 三、假货和废品报复周期 我在 2011 年 8 月 8 日 指出,市场经济需要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规则,因此需要强有力的政府管理。如果政府直接参与经商、投资、实业经营,必然导致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不公平现象存在,是以权谋私、滥用职权、以权代法等违背“三公”现象的根源,质检和监督形同虚设,违规违法行为无人过问。在部门利益驱使下,造假、行贿、以不正到手段牟取暴利成为潜规则。 假货和废品不仅仅使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害,而且依据其使用周期,造成整个社会的假货和废品报复周期,形成市场经济的后续损失和人为灾害,在市场经济的运转规律之上,增加人为的不确定因素,形成长短不一的人祸周期。 例如,公路桥梁的质量问题,长途运输的超载问题,使桥梁公路无法达到设计水平和使用年限,将导致交通大事故的周期发生;食品质量的失控将损害公民的健康,加大医保和险保的成本;低质量建房导致建筑寿命降低,使社会财富和人民财产损失惨重,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7299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231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266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8129.html 四、厄瓜多尔地震敲响建筑安全的警钟 4 月 21 日 上午,云南省地震局预报中心主任、研究员苏有锦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事实上,从 2004 年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 9.0 级地震起,国际和国内的地震研究界就普遍形成了共识:即与上世纪 100 年或后 50 年相比较,全球的确进入了 8 级以上大震的相对活跃状态。 2016-04-17 10:19 科技日报报道: 16 日凌晨,日本九州岛发生里氏 7.3 级地震,造成人员伤亡。人们敏感的神经再次被牵动,地球是否进入了地震活跃期?科技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副所长张晓东研究员。 张晓东称,从历史数据看,地球目前确实处于 8 级以上大震活跃期,但这一结论不是根据近几个月 7 级地震频发的状况得出的。   历史地震数据显示 8 级以上大地震呈“丛集分布”,有平静期有活跃期,现在处于 8 级以上大震活跃期。但张晓东说:“平静期并不是说没有地震,只是说 8 级以上地震,尤其 是 8.5 级以上地震非常少。 ” http://tech.gmw.cn/2016-04/17/content_19739435.htm http://big5.gmw.cn/g2b/tech.gmw.cn/2016-04/17/content_19739435.htm 專家表示,近年來日本持續發生大地震,是因為日本所處的地理位置剛好位於全球地震活動最頻繁的一個地震帶上,而 從 2004 年開始,學術界就普遍認為全球進入了地震活躍期。全球地震活躍期以 8.5 級以上地震的次數和頻次來衡量,一個周期約 50 年。 不過專家表示,即使在地震活躍期,民眾也沒必要恐慌,多掌握一些地震應對知識和措施,在地震來臨時才能從容應對。 中國地震台網中心研究員孫士宏表示, 2004 年全球就處於一個地震活躍時段,因為 1960 年以前全球地震活動比較高, 1960 年以後全球 8.5 級地震一直沒有發生,從 1964 年一直延續到 2004 年印尼發生 8 級以上大地震,這 40 年全球處於相對地震水平比較低的狀態, 2004 年全球地震水平就比較高。 2004 年以來全球共發生 6 次 8.5 級地震,其中印尼 4 次,日本和智利各發生一次。專家表示,地震活躍期僅僅是相對的概念,民眾平時應該積累一些地震科普知識,在地震來臨時幫助你走出正確的選擇。 http://tv.people.com.cn/n1/2016/0417/c39805-28282046.html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41/9/9/1/104199149.html?coluid=0kindid=0docid=104199149mdate=0417141103 据中国地震台网显示, 1970 年至 1999 年,全球 30 年未发生过 8.5 级及以上地震,但 2004 年以来却发生了 6 次。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显示, 1900 年以来全球共发生了 17 次矩震级 8.5 级及以上地震, 2004 年之后的 8 年占了 6 次。 2012 年孙士鋐告诉记者,“这样高强度的地震能量释放,是需要我们关注的。从频发 8.5 级以上地震来看,地球可能进入了地震活动的相对活跃时段,这个时段地震强度很大。” http://www.xmtcb.com/a/20120416/44614.html 根据百年来地震历史记录, 8.5 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在拉阿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地震活跃的主要标志, 7 级或 8 级地震为标准分辨不出地震的活跃度。 2006 年我们给出了全球地震进入活跃期的地震分布证据,并预测拉马德雷冷位相为 8.5 级以上地震活跃期。 2013 年的统计数据为: 1889 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 8.5 级的地震共 24 ( 17 )次。在 1889-1924 年 PDO“ 冷位相 ” 发生 6 ( 1900 年以来国外数据: 2 )次,在 1925-1945 年 PDO“ 暖位相 ” 发生 1 ( 1 )次,在 1946-1977 年 PDO“ 冷位相 ” 及其边界发生 11(7) 次,在 1978-2003 年 PDO“ 暖位相 ” 发生 0 次,在 2004-2012 年 PDO“ 冷位相 ” 已发生 6 次。规律表明, PDO 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2000 年进入了 PDO 冷位相时期, 2000-2030 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2006 年的预测已经得到证实,目前 8.5 级以上强震已由 2006 年的 2 次增加到 6 次, 郭增建的 “ 深海巨震降温说 ” 是 PDO 冷位相与低温冻害对应的物理原因。以 8.5 级地震为标准,很好地区分了地震活跃期和间歇期,并对地震活动的增强有预测作用,实用价值很大。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59756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60298.html 我们在 2006 年确定的地震活跃期判定标准正在被学术界接受,得到相关部门和专家的认同。 2006 年的预测已经得到证实,目前 8.5 级以上强震已由 2006 年的 2 次增加到 6 次。这一数据在 2016-2018 年还将继续增加。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前 17 年有 7 次 8.5 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我们推测: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前 17 年为 8.5 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时期。 厄瓜多尔地震敲响了建筑安全的警钟!!!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1027 2. 杨学祥 , 杨冬红 .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 百科知识 2008.07 上 , 《百科知识》 2008/07 上 , 8-9. 3.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Vol. 23 (6): 1813 ~ 1818 4.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相关报道 专家解读为何厄瓜多尔地震损失重大 2016 年 04 月 23 日 17:07:12 来源: 新华社 http://news.xinhuanet.com/2016-04/23/c_1118715884.htm 真排查跳出房屋垮塌“周期律” 2015-06-23 09:09:03  来源 : 中安在线 - 安徽日报 ( 合肥 ) 刘振 近期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遵义市汇川区、遵义市红花岗区和天津市西青区相继发生房屋垮塌事故,造成财产损失、人员伤亡。事故发生前,就有建筑专家直言, 20 世纪中后期我国建设的一批“快餐式”楼房已进入“质量报废周期”,这意味着 “四连塌”不是偶然。据悉,针对近期发生的老旧楼房垮塌事故,全国范围内将迅速开展老楼危楼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活动。 应当说,值此之际,大排查大整治必不可少,既是亡羊补牢之举,也有监督警示之效。然而,有心人不难发现,去年 4 月浙江奉化一座居民楼倒塌之后,全国各地同样开展了一轮老楼危楼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活动,当时媒体报道铺天盖地、言之凿凿—这不免让人要问:去年到底排查了多少隐患?整治了多少?如果去年的排查整治落到实处、起到实效,今年又何以发生“四连塌”?大排查大整治到底是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的切实之举,还是搞形式、走过场,用来糊弄上级、糊弄群众、糊弄舆论的? 世间万事,怕就怕“认真”二字。认真来源于责任心。官员如果有责任心,就会把自己的功名利禄放在一边,先把群众的事情办好。如果没有责任心,对群众的呼声就会置若罔闻,对群众的要求就会视而不见,大排查大整治就会成为花架子。思想不重视、检查不仔细、整顿不落实,表面造势作秀、轰轰烈烈,实际听之任之、我行我素,安全事故发生就只是时间问题。难道一次次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教训还不足以让人警醒?如果今年的排查整治还像过去一样口头重视、行动乏力,谁能保证明年不再发生楼房垮塌呢? 血的事实让我们认识到:“四连塌”不是偶然,大排查之后并没有太平无事;“快餐式”楼房里的住户还有不少,人命关天,危房预警不能光靠“喊”;既有对“质量报废周期”的认识,就要坚决跳出房屋垮塌的 “周期律”。 排查就要真排查。按照有关部门的说法,“覆盖全部、不留死角,不漏一栋、不漏一户”—这种“地毯式”“过筛子”的排查确有必要,但细究近年来数起房屋垮塌事故,有关部门对很多危房不是不知,而是早已知道却不愿鉴定为危房,因为加固修缮乃至搬迁住户需要花大钱,且容易推诿扯皮,这使得危房鉴定颇为敏感。结果,人到场了却是走马观花,这不是真排查。真排查就要实事求是、准确鉴定,对事实负责、对科学负责、对生命负责。 查出隐患就要真整治。整治难,说到底是因为钱。 20 年以上的老楼,开发商不好找,住户经济不宽裕,房屋维修基金没有或者不好用,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各方想法也不一致,这是现实情况。但“良农不为水旱不耕”,有困难不是不作为的理由,中央提出“各地要加大资金投入,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危旧房屋改造工程”,办法不是没有,关键要靠责任心和担当意识去落实。 出了事故就要真追责。房屋垮塌当然有天气原因,但层层加盖、疏于防范等人为因素才是主因。事故已经发生,追责必须执行。对有关负责人的失职行为,该惩处的惩处,该拿下的拿下,绝不能再因为某些人、某些部门的不作为让群众付出生命代价。 眼下,南方暴雨还将继续,全面排查整治确有必要,但建立常态工作程序、监督制度和官员问责制更为重要。有关部门平常就应该有严格的检查,发现问题立即处理,防患于未然。出现问题,马上启动问责程序,追究失职官员的责任。只有建立严格、科学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公共安全领域才能跳出“事前麻痹,事后补救”的怪圈,才能改变房屋垮塌的“周期律”。 本文来源:中安在线 - 安徽日报 http://news.163.com/15/0623/09/ASPJOI5K00014AED.html 居民楼倒塌频现 靠什么来跨越“建筑质量报复周期” ymdxiaoguai 发表于: 2015-7-30 来源:人民网 浏览次数: 555 次 39 摘要: 7 月 27 日 12 时 10 分 左右,杭州富阳区市心北路 10 号楼发生倒塌,伤亡情况不详,有 2 人已救出送往医院,具体倒塌原因正在调查中。又有一座居民楼倒塌,这无疑加剧着民众“惊弓之鸟”的情绪。不可否认,近年来,老旧居民楼垮塌事故多了起来。 居民楼倒塌频现 又有一座居民楼倒塌,这无疑加剧着民众“惊弓之鸟”的情绪。不可否认,近年来,老旧居民楼垮塌事故多了起来。仅在今年,遵义市、贵阳、葫芦岛等地就出现多起楼房坍塌事故。专家指出,改革开放后,为了解决老百姓住的问题,很多地方确实建造了一批快餐式的房子,但建筑工程质量很难得到保证。如今,一些楼房已经或即将进入“质量报复周期”,这是我们必须直面的一个问题。 虽然,去年住建部紧急在全国组织开展了老楼危楼安全排查工作,各地不少老旧楼房被评为 C 级或 D 级的危房。但对于这些排查出来的危房,目前还很难找到一个妥当的解决办法——面对危旧楼房处置这个“老大难”问题,当前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处置办法。住户与住户、住户与政府之间的利益很难平衡,因此往往耽误处置进程,无法有效规避事故风险。 此外,治理老旧危楼安全隐患存在“谁出钱”的问题。一般来说,发现隐患,有关部门可组织房屋产权人进行维修,或动用公共维修资金组织代修。但对于老旧危楼的住户而言,房屋维修资金不是一笔小数目,很多住户负担不起。而且不少老旧危楼都是集资房、房改房,住户当年并未缴纳维修资金。有些属于村民自建房的老旧危楼,没有经过正规单位设计和施工,设计合理性和施工质量均难以保证。 一栋危楼的垮塌,会让更多危楼进入视野,也揭示着治理的纠结。但纠结并不能解决问题。当务之急是要对老旧危楼开展全面普查和彻查的工作,建立房屋档案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同时,对于出现安全隐患的危楼,政府要早发现、早解决,最大限度减少或者避免人民生命和财产损失。此前,各地着手排查老旧危楼,但接连发生的居民楼垮塌事故说明,有关部门提出的应对措施并没有落实到位。这不只是工作的疏忽,更是缺乏对生命敬畏的安全意识使然,相关部门人员难辞其咎。进一步看,对于老旧楼房绕不开的“谁来修、谁来负责”的问题,我国香港和韩国都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香港政府在为业主提供补贴、无息贷款以及提供专业意见的同时,要求业主对住所修缮承担重要责任,还会发布可供查询的修缮数据——这些数据将直接影响到二手房的销售。同样面临着住房老化难题的韩国,则由韩国政府牵头实施了住宅再生工程,在保留建筑主体的前提下对局部进行改建,这样的做法,不仅有利于改善中低收入者的生活环境,还能起到平抑房价、节约资源的效果。 总之,治理老旧危楼安全隐患等不得,管理手段和责任理念不能再“老旧”下去。这项工作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政府应以更加细致和审慎的态度,出台相关制度和法律政策,为群众的安居筑起制度的“保护网”。另外,新建楼盘,一定要严格把关、监管到位、责任到人,建立质量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对未按章规范建设的单位和个人,一定要严厉处罚,提高违法犯罪成本,保证和谐社会,人人安居。 http://news.zhulong.com/read/detail205771.html 靠什么跨越“建筑质量报复周期” 日期 : -- 微报 -- 版次 : ■燕农 http://epaper.xiancn.com/xawb/html/2015-06/15/content_371279.htm 假安评、假环评比假文凭更可怕:假货和废品的报复周期 已有 1242 次阅读 2015-8-16 21:54 | 个人分类 : 备忘录 | 系统分类 : 科研笔记 | 关键词 : 安全评价 环保评价 假货 废品 报复周期 假安评、假环评比假文凭更可怕:假货和废品的报复周期 杨学祥   据界面记者报道, 8 月 12 日 发生于天津港的爆炸事件暴露了安全、监管以及可能的腐败等诸多问题,其中关于瑞海公司的高危化学品堆场在距离其他普通堆场以及附近住宅小区如此之近的情况下,却能顺利获得安全评估,更是令舆论质疑。   为瑞海安全评价开“绿灯”的是一家怎样的公司,安全评估过程中是否存在违规行为?这一切都令人关注。 8 月 14 日 ,在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第二场官方发布会上,天津市安监局副局长高怀友称,瑞海公司是通过一家全国甲级安全评价机构得到安评报告,公司名称为“中滨海盛”。   在 15 日的发布会上,面对媒体的追问,高怀友称,港口企业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是由交通运输部门发放的。他说, 14 日已征求交通运输部门的意 见。交通运输部门认为,过去对公开事故企业的安全评价报告并没有强制性的要求,而安全评价机构作为安全信息报告公开的主体,如果在不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 密的前提下,可以对评价报告的部分内容予以公开。   但截至目前,安评报告仍只字未公布。与此同时,舆论质疑越来越多,纷纷指向当初为瑞海公司提供安全评价服务的中滨海盛。   给瑞海国际作安评报告的公司全名是“天津中滨海盛卫生安全评价监测有限公司”,这家公司负责了天津多家大型企业的安全评价,在天津的安评市场上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据腾讯财经报道,瑞海国际在 2013 年将普通仓库改造为存放危险化学品的堆场,但这一改造项目并未遇到任何阻拦,一路畅通地通过了安全评价和环保评价。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按照国家规定,瑞海国际的高危化学品堆场显然存在违规的地方。比如距离堆场最近的居民区只有 600 米 ,这明显不符合国家相关规定,被舆论质疑安评程序形同虚设。 据央视报道,截至 16 日 9 时,天津爆炸事故已导致 112 人遇难,失踪人数仍有 95 人。 如此看来,假环评比假文凭更残酷血腥、更危险可怕。 我在 2011 年 8 月 8 日 指出,市场经济需要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规则,因此需要强有力的政府管理。如果政府直接参与经商、投资、实业经营,必然导致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不公平现象存在,是以权谋私、滥用职权、以权代法等违背“三公”现象的根源,质检和监督形同虚设,违规违法行为无人过问。在部门利益驱使下,造假、行贿、以不正到手段牟取暴利成为潜规则。 假货和废品不仅仅使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害,而且依据其使用周期,造成整个社会的假货和废品报复周期,形成市场经济的后续损失和人为灾害,在市场经济的运转规律之上,增加人为的不确定因素,形成长短不一的人祸周期。 例如,公路桥梁的质量问题,长途运输的超载问题,使桥梁公路无法达到设计水平和使用年限,将导致交通大事故的周期发生;食品质量的失控将损害公民的健康,加大医保和险保的成本;低质量建房导致建筑寿命降低,使社会财富和人民财产损失惨重,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7299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231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266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8129.html 安评环评一字千金,民之安危,国之重任! 问题是,假文凭可能造出假环评和假安评。所以,假文凭是假环评和假安评的帮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3598.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128 次阅读|1 个评论
废品和假货的报复周期:台湾地震酿成大祸主因何在?
杨学祥 2016-2-16 18:36
废品和假货的报复周期:台湾地震酿成大祸主因何在? 杨学祥   中新网2月16日电 台湾《联合报》16日社论称,“2.06”地震震垮台南多栋大楼,台湾“行政院长”张善政宣布,当局将于一个月内公布全台土壤液化潜势区域数据,以便民众有所防范。这是跨出当局信息透明的一步,值得赞赏。但观察这次震灾的根本症结,恐怕不在土壤液化,而在人谋不臧;除了建商偷工减料,地方审核不实及验收草率,层层关卡松脱,才是酿成大祸的主因,重点绝不能搞错。 我在2011年8月8日指出,市场经济需要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规则,因此需要强有力的政府管理。如果政府直接参与经商、投资、实业经营,必然导致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不公平现象存在,是以权谋私、滥用职权、以权代法等违背“三公”现象的根源,质检和监督形同虚设,违规违法行为无人过问。在部门利益驱使下,造假、行贿、以不正到手段牟取暴利成为潜规则。 假货和废品不仅仅使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害,而且依据其使用周期,造成整个社会的假货和废品报复周期,形成市场经济的后续损失和人为灾害,在市场经济的运转规律之上,增加人为的不确定因素,形成长短不一的人祸周期。 例如,公路桥梁的质量问题,长途运输的超载问题,使桥梁公路无法达到设计水平和使用年限,将导致交通大事故的周期发生;食品质量的失控将损害公民的健康,加大医保和险保的成本;低质量建房导致建筑寿命降低,使社会财富和人民财产损失惨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7299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231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2664.html 2016-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中后期是中国地震活跃期,城市建筑的质量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6070.html 相关报道 联合报:台湾地震酿成大祸主因何在?绝不能搞错 2016年02月16日10:58 中国新闻网   原标题:联合报:台湾地震酿成大祸主因何在?绝不能搞错   2月9日,在多人被埋的台南维冠金龙大楼,当局派出大型挖土机开挖。 中新社记者 谭达明 摄   视频:台湾震后多处现土壤液化 建筑物倾斜 来源:央视新闻   中新网2月16日电 台湾《联合报》16日社论称,“2.06”地震震垮台南多栋大楼,台湾“行政院长”张善政宣布,当局将于一个月内公布全台土壤液化潜势区域数据,以便民众有所防范。这是跨出当局信息透明的一步,值得赞赏。但观察这次震灾的根本症结,恐怕不在土壤液化,而在人谋不臧;除了建商偷工减料,地方审核不实及验收草率,层层关卡松脱,才是酿成大祸的主因,重点绝不能搞错。   文章摘编如下:   当局以土壤的液化问题为例,多年来调查资料俱在,却从未公布;原因竟是担心冲击房地市场,因而引发民怨。这种鸵鸟心态,一则愚弄民众,二则也把公共安全当成了赌注。将问题摊开来,是开明的作法;但人们要追问的是:信息公开后,然后呢?如果当局继续核准液化区域的兴建计划,却又不严予把关,信息公开能抑遏危险吗?   张善政说,土壤液化区并非不可盖建物,只是需要透过特殊工法排水改良土地,巩固地基。话虽不错,但一般民众又如何得知这些土地经过适当及合格工法的改良?其答案,当然只有核准兴建及负责验收的官员,才有足够的权威及专业鉴定其虚实。如果这些主事官员专业不足或刻意放水,那么,民众对于土地改良及建物安全与否根本无计可施。   九二一地震中许多倒塌的房舍和大楼,都是建在鱼池、泥塘或河边的软地上。这类土地,只要经过数年的填土、养地,人们很快就会忘却这些土地的原来面貌,建商便堂皇能盖起高楼。这次倒塌的维冠大楼一带,早年便是属于永康地区“鲫鱼大湖”的一部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农田水塘相继变成了建地,却同时种下了祸因。   维冠周遭的房舍多仅高三到五层楼,便是考虑地质松软;唯独维冠却高达17层,且其钢筋、工法及结构均不符合安全规格,却能通过重重检验取得使用执照。让不合格的建筑昂然耸立街头,台南市政府能说这一切都错在建商,而主事官员毫无责任吗?   尽管目前建筑商林明辉和两名建筑师已遭收押,但检方更应将触角伸向台南市政府的工务及建设单位,调查当时的工程查核及验收是否确实,是否有人苟且渎职,助纣为虐。毕竟,如果没有官员放水,以维冠大楼的粗糙施工质量,绝不可能过得了关。何况,这次台南市倒塌的建筑高达十多座,变成为危楼的更不在少数;如不查明其间原委,却一味急于重建,又如何对得起那些平白葬送性命的人?   近几年,居住正义是岛内讨论极多的议题,一般关注焦点都集中在房价的合理与否;殊不知,像维冠这种如同豆腐渣的不良设计和不良施工,更是危害人民居住安全的祸首。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是系乎地方工务和建管官员的层层把关及审核,如果有一关刻意放水,即可能种下恶因;如果是环环松脱,有人从中上下其手,和建商连手大捞一把,就为民众带来万劫不复的恶果。   仅从维冠碎裂的外观,即可知道钢筋箍数严重不足,设计和施工方式均有问题;这样的房子,当初如何通过验收,是谁盖章批可,台南市政府都必须清楚交代,检方也必须彻底查明。   这次台南市政府的救灾行动甚受肯定,主动代表受灾户向台南地院提出建商及建筑师的假扣押申请,也颇见积极。但即使如此,仍可见不足之处。例如,该假扣押的裁定书未实时交送相关机构,日前一名建筑师之妻前往银行欲提领其账户内的一千多万新台币存款;所幸行员机警,借故拒绝其提领,才使这笔钱未被领走。可见,行政螺丝只要稍一松脱,或是脚步一慢,当局的好意即可能化为乌有。   不能从悲剧中记取教训的社会,无法阻止悲剧的发生;不能从血泪中自我纠正的执政当局,不可能进步。 http://news.sina.com.cn/o/2016-02-16/doc-ifxpmpqr4443027.shtml?cre=sinapcmod=gloc=22r=0rfunc=29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41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多地频现楼房坍塌事故:废品报复周期
热度 1 杨学祥 2015-8-3 05:28
中国多地频现楼房坍塌事故:废品报复周期 杨学祥 中新网杭州7月31日电 (记者 谢盼盼 邵思翊 实习生 何冬晨)一声巨响,几秒钟内三层半楼房化为废墟,湮没在灰尘中,7月底发生在浙江杭州富阳区的楼房倒塌事故令人记忆犹新。其实,近年来房屋倒塌新闻频频见诸报端:如6月贵州居民楼发生局部垮塌致4人遇难;7月浙江温岭鞋厂发生倒塌致14人遇难,辽宁沈阳一小区7楼住户阳台突然坍塌……   就浙江而言,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分析,地质不是影响浙江房屋稳定性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还是用户的使用不合理。更有专家提出,楼房安全会伴随时间推移发生改变,房屋建设是百年工程,也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政府应对开发商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追究开发商承担永久性的责任。 我在2011年8月8日指出,假货和废品不仅仅使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害,而且依据其使用周期,造成整个社会的假货和废品报复周期,形成市场经济的后续损失和人为灾害,在市场经济的运转规律之上,增加人为的不确定因素,形成长短不一的人祸周期。 例如,公路桥梁的质量问题,长途运输的超载问题,使桥梁公路无法达到设计水平和使用年限,将导致交通大事故的周期发生;食品质量的失控将损害公民的健康,加大医保和险保的成本;低质量建房导致建筑寿命降低,使社会财富和人民财产损失惨重,...... 服务是一个不确切的概念,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市场经济遵从的是价值规律,“为金钱服务”是经济价值规律,“为人民服务”是政治道德信仰,哪个更具有吸引力?这是贪官奸商言行不一的根本原因。 还是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更科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7299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43516.html 相关报道 中国多地频现楼房坍塌事故 谁该为塌楼买单? 2015年07月31日19:51 中国新闻网 1,950   中新网杭州7月31日电 (记者 谢盼盼 邵思翊 实习生 何冬晨)一声巨响,几秒钟内三层半楼房化为废墟,湮没在灰尘中,7月底发生在浙江杭州富阳区的楼房倒塌事故令人记忆犹新。其实,近年来房屋倒塌新闻频频见诸报端:如6月贵州居民楼发生局部垮塌致4人遇难;7月浙江温岭鞋厂发生倒塌致14人遇难,辽宁沈阳一小区7楼住户阳台突然坍塌……   就浙江而言,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分析,地质不是影响浙江房屋稳定性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还是用户的使用不合理。更有专家提出,楼房安全会伴随时间推移发生改变,房屋建设是百年工程,也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政府应对开发商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追究开发商承担永久性的责任。   “楼倒倒”事故频发 原因为何?   “楼倒倒”绝非新词,一般指楼脆脆。2009年6月27日,上海的一栋竣工未交付使用的高楼整体倒覆,官方以两次堆土施工为原由,遭网友抨击,故得此称号。   2015年7月27日杭州富阳富春街道市心北路10号,一幢于1980年建成的三层半楼房倒塌,令房屋安全话题再度进入民众视野。   纵观全国,富阳的“楼倒倒”事件绝非偶然。   6月9日贵州遵义汇川区高桥镇一栋居民楼垮塌,官方认为“业主私自加盖四层”是塌楼主因。   6月14日贵州遵义一栋居民楼发生局部垮塌,造成4人遇难。   7月4日浙江温岭一鞋厂发生房屋倒塌事故,14人遇难。   7月6日辽宁沈阳一小区7楼的住户在家中剁饺子馅时,阳台突然坍塌。经鉴定,垮塌原因是水泥、钢筋不达标。   除了“楼倒倒”外,还有“楼歪歪”、“楼脆脆”、“楼薄薄”、“楼裂裂”、“楼断断”等的一系列与楼相关的新词被网友创造,引发楼房“中年危机”。   其实,从1980年开始建造并于次年春节发售的深圳东湖丽苑,是新中国第一次进行土地资本化探索的实验样本,换句话说,从商品属性而言,它是新中国第一个商品房小区。   业内有说法称,中国绝大部分住宅都是最近几十年建造的,尤其是商品房改革之后,房地产市场获得了迅猛发展。从理论上说,这些房子普遍房龄不长,安全性能应该比较好。但实际上,由于原材料质量、建筑工艺、施工水平、质量控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普通住宅的实际使用寿命普遍偏短。   而一些建造年代比较早的住宅,当前也已逐步进入了报废期,成为危房。   对于“80后”的富阳房屋就这么倒了,围观的民众告诉记者,倒塌楼房地处市区繁华地段,隔三差五沿街店铺就要进行装修,为扩大店内面积,很多店家都会在装修时把承重墙敲掉,破坏房屋原有的结构。   富阳区住建局副局长蒋培言也曾承认,因产权变更,该房一楼曾经历多次装修。   “外部因素影响较小,主要是居民内部改造。”针对“楼倒倒”,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分析,像四川、贵州地区由于地质状况不稳定经常发生地震致房屋倒塌可能性较大。浙江不属于地震带,地质不是影响浙江房屋稳定性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还是用户的使用不合理。   该负责人提到,很多房屋使用者在对房屋结构没有完全认识的情况下,就对房屋进行随意的改造。比如现在不少用户都将阳台改造成了厨房,在阳台上堆放过多重物,破坏了房屋原本的稳定性,所以才会有很多楼房出现“掉阳台”现象。   该负责人还表示,“以前经济不发达,楼房多采用砖混结构,稳定性是比较差。现在科技发达了,在房屋设计和构造方面已经没有太大问题了。”   谁为倒塌房屋买单?监管存何难?   可以明确的是,按照蒋培言的说法,富阳坍塌的该房屋系1980年投入使用,当下尚在住宅使用年限内。   富阳的房子“未老先衰”轰然坍塌,在这其中,更值得反思的是,随着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第一批商品房步入三十或者四十岁,到底是“而立之年”还是“迟暮之年”,将来谁为坍塌的房子买单?   在富阳坍塌事故现场,一位戚大伯告诉记者,房子不算太老就这么倒了,也不全是装修或改造导致的。“可能造时质量就不一定过关,这样即便是新房子也会出现问题。”   戚大伯的几个同事也住在80年代前后的屋子,现在房屋也出现裂缝,住得人心惶惶,只能每天去看看裂缝有没有变大。   还有一位不愿具名的中年男子告诉记者,在富阳出事附近,还有几处被鉴定出来的危房,外墙涂着“危房、请勿靠近”类似的字眼,却一直未见有关部门去加固或拆除。“最重要的是发现问题去解决,不采取措施,也是很大的安全隐患。”   蒋培言介绍说,富阳区今年上半年对城区的住宅用房已经集中进行了危房检测,由于坍塌的房子属于办公用房,因而没有纳入检测范围。据了解,位于同一街道渔种场路部分住宅楼,危房等级已经达到最严重的D级的情况,目前已着手准备对应措施。   他还表示,这栋坍塌的房屋,直到事发前住建部门没有接到过与房屋质量相关的报告,至于房屋具体坍塌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调查。   按照《建筑法》第八十条规定:“在建筑物的合理使用寿命内,因建筑工程质量不合格受到损害的,有权向责任者要求赔偿。”责任者即开发商,开发商向业主承担赔偿责任之后,可依法向施工单位追偿。   而政府的责任,无疑主要在监管,如颁发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工程质量监督检查、竣工验收等。   实际上,虽然我国初步建立了危房的排查和救助体系,但大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旧危楼,仍面临鉴定难、责任主体多变更、加固征拆难,利益平衡难、资金筹集难等问题,存在危楼“危而未拆”的现象。   “原来房屋安全不是问题,计划经济的时候都是单位的房子,有问题都是找单位,公房就找房管所。现在政府主要是对商品房管理比较系统,但是商品房交付以后,主要是业委会负责,但是业委会有时候也很难负起责任。”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如是说。   蒋培言则认为,80年代的房屋一般以砖混结构为主。一般情况下房屋出现问题,主要是靠业主先将问题进行上报,然后相关部门会对房屋进行检测,制定出相应的方案。   “现在那么多房子,不可能做到每幢房子都在监控。”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称。   当记者问到,政府在房屋监管方面有何难处时,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表示,在人员协调方面比较困难。比如一些住户,认为房屋是私人所有,其对房屋有处理使用权,就会对房屋进行不合理的改造,这个时候就算监管部门出面也很难解决,监管人员只能对其进行教育规劝,很难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专家:以法明责 开发商应承担永久责任   一边却是频出的房产问题,一边却是如火如荼的房地产开发与建设,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43955亿元,同比名义增长4.6%,东部地区仍是房地产开发投资的热土,占全国总量过半,苏粤浙居前三。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府管理系主任范柏乃建议,政府应梳理已有的法律法规,并对其进行完善。关于商品房管理的法律法规建立时间过久,商品房在建成当初问题可能还不太明显,但经过二三十年以后就不适用了,所以相应的法律法规就必须要随着市场、形势的调整进一步完善。   而对于提及的装修频繁或成楼房坍塌主因时,他表示,政府还应提高居民用户保护、维护房屋的意识。更为重要的是在法律条例中,明确政府、开发商和业主的具体责任,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房屋倒塌事件过后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范柏乃还着重表示,对于开发商的规定中,政府也应对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追究开发商承担永久性的责任。“楼房安全会伴随时间推移发生改变,房屋建设是百年工程,也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开发商应该树立起承担永久性地责任的理念,这样也可以防止开发商在建造楼房时偷工减料,保障房屋质量。”   面对楼房坍塌事故频现,今年7月13日,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还发布《“危房”风险评估预警报告》,针对目前社会广泛关注的住房安全问题提出了风险预警以及治理策略。   作为预警报告的主要研究者,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唐钧也曾这样表示,目前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还需要增补健全,在管理方面要从“头、中、尾”三个层面制定标准,从制度上根本解决问题。   “目前对建筑领域事故责任的查处仅停留在技术层面,只处罚建设者和‘临时工’层面的责任,有时遇到建筑单位倒闭、破产,可能就不再处理了。”唐钧坦言,要想制度化、系统化地解决居民的住房危机,就要形成“责任倒查、责任联动”的机制,要做到“责任倒查,一查到底,终生负责制”。   与此同时,范柏乃还建议,政府应支持推动建立第三方民间组织,当房屋产生质量问题时,靠民众个人的力量难以维护个人权利,若建立民间组织如工会、行业协会,让其更好地帮助民众维权。此外,政府还应成立房屋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定期对房屋安全进行检查,尤其是危房。“房屋安全管理需要政府、开发商、用户、社会组织共同参与起来,形成一个合理协同的管理系统,这样才能维护用户的权益财产和生命安全。”(完) (原标题:中国楼房频现坍塌事故 谁该为倒塌房屋买单?) 编辑:SN123 http://news.sina.com.cn/c/2015-07-31/195132164427.shtml
个人分类: 备忘录|1981 次阅读|1 个评论
废品报复周期:同一城市这样频繁的“楼脆脆”是巧合还是必然
热度 1 杨学祥 2015-7-10 16:00
废品报复周期:同一城市这样频繁的“楼脆脆”是巧合还是必然? 杨学祥 2015年7月9日,辽宁沈阳,沈阳胜利北街一临街商铺房檐突然坠落,将楼下三辆轿车砸扁,一名路过男子受伤。 沈阳临街商铺房檐坠落砸扁三车 支持 键翻阅图片 列表查看 全屏观看 2015.07.10 09:51:39 1 / 7 2015年7月9日,辽宁沈阳,沈阳胜利北街一临街商铺房檐突然坠落,将楼下三辆轿车砸扁,一名路过男子受伤。供图:CFP http://slide.news.sina.com.cn/s/slide_1_2841_86365.html#p=1 2015年7月6日14时10分许,沈阳市大东区合作街120号发生楼体坍塌事故,七楼和六楼两层阳台整个坠落到五楼,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在一阵细微的噼里啪啦声响过后,“轰隆”一声,居民楼的整个阳台竟掉了下去。 七楼住户李阿姨说,“从阳台坍塌的断面看得清清楚楚,楼板里面根本没有粗钢筋,甚至可能没有钢筋,都是石块和水泥,如果阳台没塌,我们还不知道质量竟然这么差。” http://slide.news.sina.com.cn/s/slide_1_2841_86261.html#p=1 我在2011年8月8日指出,假货和废品不仅仅使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害,而且依据其使用周期,造成整个社会的假货和废品报复周期,形成市场经济的后续损失和人为灾害,在市场经济的运转规律之上,增加人为的不确定因素,形成长短不一的人祸周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7299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4351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2314.html 质监部门责任何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3771.html 同一城市这样频繁的“楼脆脆”是巧合还是必然?
个人分类: 备忘录|2816 次阅读|2 个评论
见证废品的报复周期:沈阳一回迁楼阳台坠落
热度 2 杨学祥 2015-7-8 09:59
见证废品的报复周期:沈阳一回迁楼阳台坠落 杨学祥 2015年7月6日14时10分许,沈阳市大东区合作街120号发生楼体坍塌事故,七楼和六楼两层阳台整个坠落到五楼,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在一阵细微的噼里啪啦声响过后,“轰隆”一声,居民楼的整个阳台竟掉了下去。 七楼住户李阿姨说,“从阳台坍塌的断面看得清清楚楚,楼板里面根本没有粗钢筋,甚至可能没有钢筋,都是石块和水泥,如果阳台没塌,我们还不知道质量竟然这么差。” 我在2011年8月8日指出,假货和废品不仅仅使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害,而且依据其使用周期,造成整个社会的假货和废品报复周期,形成市场经济的后续损失和人为灾害,在市场经济的运转规律之上,增加人为的不确定因素,形成长短不一的人祸周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7299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4351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2314.html 质监部门责任何在? 相关报道: 沈阳一回迁楼阳台坠落 支持 键翻阅图片 列表查看 全屏观看 2015.07.07 17:36:59 1 / 6 7月6日14时10分许,沈阳市大东区合作街120号发生楼体坍塌事故,七楼和六楼两层阳台整个坠落到五楼,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在一阵细微的噼里啪啦声响过后,“轰隆”一声,居民楼的整个阳台竟掉了下去。摄影:ply/CFP http://slide.news.sina.com.cn/s/slide_1_2841_86261.html#p=1 沈阳一回迁楼阳台坠落 支持 键翻阅图片 列表查看 全屏观看 2015.07.07 17:36:59 6 / 6 七楼住户李阿姨说,“从阳台坍塌的断面看得清清楚楚,楼板里面根本没有粗钢筋,甚至可能没有钢筋,都是石块和水泥,如果阳台没塌,我们还不知道质量竟然这么差。” http://slide.news.sina.com.cn/s/slide_1_2841_86261.html#p=6
个人分类: 防灾信息|2203 次阅读|2 个评论
寿命不足30年:闽都大酒店开拆周边楼房“颤抖”
热度 2 杨学祥 2015-6-27 12:57
寿命不足30年:闽都大酒店开拆周边楼房“颤抖” 杨学祥 东南网6月26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余少林/文毛朝青/图)“是否地震了?古田路一带震感强烈!”“经查实为闽都大酒店拆楼重建。”昨日下午3时30分许,福州闽都大酒店开拆,楼层倒下产生的巨响,宛如“地震”,不少网友在网上发帖询问。 据了解,闽都大酒店的前身闽都大厦于1986年建成,曾经是福州的地标性建筑,1991年被评为三星级饭店。据相关资料显示,直到1998年,福州三星级以上的饭店总共才10家,可见当年闽都大厦的优越性。 从建成到拆除,大厦寿命不足30年。 据点击今日 2015.6.15 第1669期报道,一周之内,贵州遵义两栋居民楼发生垮塌。算上这两起事件,一月之内全国已至少发生5起居民楼垮塌事件,造成至少22人死亡。其中大多数倒塌楼房均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成的老旧居民楼。早前“中国建筑寿命不过三十年”的论断,似乎正在被印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8129.html 闽都大酒店是危楼码? 相关报道 闽都大酒店开拆周边楼房“颤抖” 不少市民以为地震(组图) 2015-06-26 07:06:25 来源: 东南网 (福州) 分享到: 0 闽都大酒店开拆,倒塌处一片废墟   东南网6月26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余少林/文毛朝青/图)“是否地震了?古田路一带震感强烈!”“经查实为闽都大酒店拆楼重建。”昨日下午3时30分许,福州闽都大酒店开拆,楼层倒下产生的巨响,宛如“地震”,不少网友在网上发帖询问。   不少见证闽都大酒店辉煌的老福州,也不禁感慨,“曾经福州的地标性建筑,即将成为历史。”    楼层轰然倒下 居民以为地震   昨日傍晚6时许,记者来到闽都大酒店施工工地,只见围挡内酒店楼层一侧已经被拆掉,倒塌处成为废墟,一片狼藉。   “房子都在晃动,真以为发生地震了。”酒店后面一餐饮店老板说,昨日下午3点多,她正在炒菜,突然传来一声巨响,煤气灶上的炒锅都抖得厉害,过程持续10多秒,她出去一看,才知道是闽都大酒店在拆除。   “把人吓坏了。”附近一位居民告诉记者,酒店拆除时,周边居民楼都在震动,很多人以为是地震,纷纷跑下楼,走在路上的市民被吓了一大跳。拆楼产生的粉尘,弥漫了几十米远,路面能见度很低,还好施工方及时洒水降尘,粉尘很快被控制。   “拆楼也要提前打个‘预防针’啊!”周边居民王女士认为,施工方拆楼前,应该提前告知,让人有个心理准备。   闽都大酒店拆除工程施工方为福建红建工程有限公司,一施工负责人介绍,闽都大酒店将分层分块拆除,拆除需要一个月时间。拆楼时,他们使用两台最先进的喷水“大炮”和四把水枪进行降尘。对于居民反映的问题,他表示,将与街道沟通协商,拆楼前提前通知周边居民。    昔日地标建筑 等待下次“蝶变”   得知闽都大酒店开始拆除,市民江女士颇为感慨。据了解,闽都大酒店的前身闽都大厦于1986年建成,曾经是福州的地标性建筑,1991年被评为三星级饭店。据相关资料显示,直到1998年,福州三星级以上的饭店总共才10家,可见当年闽都大厦的优越性。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闽都大厦像现在的五星级酒店。”江女士称,闽都大厦带着上世纪80年代的福州印记,在当年设备都是一流的,前去消费是身份和档次的象征。江女士回忆,闽都大厦建成那年,福州市区10层以上的建筑并不多,而后高楼大厦不断拔地而起,闽都大厦也改名为闽都大酒店。   此前,有媒体报道,闽都大酒店拆除后将重建,计划建成五星级酒店。“老牌酒店重建,无论对行业还是消费者而言,都乐见其成。”一业内人士称,目前福州市中心土地资源稀缺,该地块地理位置优势明显,临近五一广场商圈及冠亚商圈,加之周边住宅密集,未来发展前景不可小觑。 http://news.163.com/15/0626/08/AT1859Q700014AEE.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1902 次阅读|3 个评论
假货和废品报复周期:谁造就了“中国式塌楼”?
热度 12 杨学祥 2015-6-15 10:48
假货和废品报复周期:谁造就了“中国式塌楼”? 杨学祥 据点击今日 2015.6.15 第1669期报道,一周之内,贵州遵义两栋居民楼发生垮塌。算上这两起事件,一月之内全国已至少发生5起居民楼垮塌事件,造成至少22人死亡。其中大多数倒塌楼房均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成的老旧居民楼。早前“中国建筑寿命不过三十年”的论断,似乎正在被印证。 雪上加霜的是,当时的建筑市场非常混乱。由于建筑业务剧增,市场没有足够的合格施工队,绝大部分由农民扔下锄头就上岗,指挥施工的就是包工头,导致很多砌筑质量非常之差,水泥砂浆的配比和凝固养护也常常有问题,这都直接使承重结构的理论性能大大打折。当时也已经流行起了偷工减料,本来设计的安全储备就不富余,包工头们再在水泥、钢筋上动动手脚,结果不堪想象。 我在2011年8月8日指出,市场经济需要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规则,因此需要强有力的政府管理。如果政府直接参与经商、投资、实业经营,必然导致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不公平现象存在,是以权谋私、滥用职权、以权代法等违背“三公”现象的根源,质检和监督形同虚设,违规违法行为无人过问。在部门利益驱使下,造假、行贿、以不正到手段牟取暴利成为潜规则。 假货和废品不仅仅使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害,而且依据其使用周期,造成整个社会的假货和废品报复周期,形成市场经济的后续损失和人为灾害,在市场经济的运转规律之上,增加人为的不确定因素,形成长短不一的人祸周期。 例如,公路桥梁的质量问题,长途运输的超载问题,使桥梁公路无法达到设计水平和使用年限,将导致交通大事故的周期发生;食品质量的失控将损害公民的健康,加大医保和险保的成本;低质量建房导致建筑寿命降低,使社会财富和人民财产损失惨重,...... 服务是一个不确切的概念,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市场经济遵从的是价值规律,“为金钱服务”是经济价值规律,“为人民服务”是政治道德信仰,哪个更具有吸引力?这是贪官奸商言行不一的根本原因。 还是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更科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7299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231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2664.html “中国式塌楼” 的制造者:建筑业的腐败将露出真面目。 相关报道 谁造就了“中国式塌楼”? 点击今日 2015.6.15 第1669期 导语: 一周之内,贵州遵义两栋居民楼发生垮塌。算上这两起事件,一月之内全国已至少发生5起居民楼垮塌事件,造成至少22人死亡。其中大多数倒塌楼房均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成的老旧居民楼。早前“中国建筑寿命不过三十年”的论断,似乎正在被印证。 “80”后、“90”后楼房的先天缺陷   去年奉化塌楼事件发生后,就曾触发了公众警觉,人们发现,近年来发生恶性质量事故的建筑,大量集中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成,客观上看,对于特定时期、具备特定因素的一批城市住宅楼来说,是这样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迎来了改革开放后第一轮建设高潮,城市建设猛然提速,为解决长期积累的住房短缺,各地以单位自筹或集资等形式,集中修建了一大批“快餐式”的住宅楼,后来大多以“房改房”的面目存续至今。  当时的住房建设仍以解困为主,普遍标准不高,投资也非常受限,工期要求却很紧张,受行政干预较强,但质量监管很弱甚至缺位,施工领域则鱼龙混杂,普遍技术低下。因此这一批房子不约而同的具备下述特征:大多为6层左右的高密度住宅;2)大多采用砖混结构;3)大量采用预制楼板;4)各部位能省就省,包括尽量减薄墙体等等;5)户型设计局促,多为50平米左右无厅小套型,房间狭小、阳台开敞、厨卫设施落后、装修简单(室内水泥地)、很多无采暖无煤气。   上述先天特征,注定了很多后来发生的事情。首先,砖混结构整体性差,不利于抗震,也不利于抵御沉降变形,再加上毫无整体性可言的预制板楼面,几乎集不利于大成。这种楼越高越危险。为了尽可能装进更多房子,大多选择6层左右,这是人腿爬楼梯的极限,也是此类砖混建筑一般所允许的高度极限。   而传统上,为达到保温和坚固,北方地区砖砌外墙厚度为925px以上(一砖半墙),而当时为了节约造价,不少新楼减配至24外墙(一砖墙),导致后来大量老房不保温。在内墙上有的减为18、12(半砖),甚至6公分立砖作为隔墙(当时还没有轻体墙)。这些体格纤细、整体性不强、但却自重很大的砖墙,全都是致命隐患——在08年汶川地震中,这些缺陷夺命无数。 监管缺失加速“危房周期”   而户型设计的低标准和不合理,引发人们在生活改善以后普遍重新装修,而且必须伤筋动骨才能达到提升效果——封阳台、开墙凿洞、打通房间、地面铺瓷砖等等,均 为此类老房装修的常规项目;并且普遍多次经历了加装暖气、煤气、电视、电话等改造。这些装修改造消弱了结构承重,增加了楼体负荷,都是砖混结构的大忌,也加速了其成为危房的周期。此次9日发生的遵义楼房垮塌,官方给出的原因就是“业主私自加四层”。   雪上加霜的是,当时的建筑市场非常混乱。由于建筑业务剧增,市场没有足够的合格施工队,绝大部分由农民扔下锄头就上岗,指挥施工的就是包工头,导致很多砌筑质量非常之差,水泥砂浆的配比和凝固养护也常常有问题,这都直接使承重结构的理论性能大大打折。当时也已经流行起了偷工减料,本来设计的安全储备就不富余,包工头们再在水泥、钢筋上动动手脚,结果不堪想象。   而更为关键的是,当时监管非常不完善,乃至完全缺失。我国从1996年才开始全面推行监理制度,而在90年代初,已经普遍爆出了施工领域的种种乱象,各种规范和监管体系全都处于滞后被动的状态。可以说,抗震、消防、节能、日照、绿化等等一系列强制规范,就是汲取着那一拨建筑的教训慢慢完善的,但是,“那一拨”已成定局。   面对这些问题,当时在政府层面也并不重视,当时最主要的精力放在速度和政绩方面,大干快上盖房子,大刀阔斧推房改,而对这些几十年后才会找麻烦的质量问题,其实没放在心上。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少数有钱的单位,比如烟草、电力、石化等,以及少数“重要”的单位,比如政府机关宿舍等,它们的住宅楼非但不会省俭,还会刻意加大保险系数,虽然同为砖混楼,但这一部分住宅规避了大部分隐患,后期也经受住了种种考验,在近年爆出质量事故的名单上没有它们。 谁来为低劣建筑买单?   在去年奉化倒楼事故发生一周后,住建部通过其官网称,决定在全国组织开展老楼危楼安全排查工作。从目前看,这样的补救措施并未产生太大效果。前几次楼房垮塌事故,当地在通报事故原因时,都提到了“当地连日降雨的影响”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原因。但不论怎样,这都不该是居民楼倒塌的借口。  媒体曾报道,业主不顾安全隐患肆意加盖楼层的现象在当地很普遍,这给楼房的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针对这些“人为因素”,如果有关部门能吸取之前的教训,及时采取措施对全市楼房进行排查,把各种隐患杜绝得更彻底些,把各种漏洞堵得更及时些,把各种工作做得更细致些,恐怕今天的这场悲剧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   在当年的草莽时代里,开发商粗制滥造房子,把利益的肉吃掉了,却留下了一个烂摊子,现在问题浮出水面,要由政府或者是纳税人来埋单。但反过来说,不是由政府来兜底保障,又该由谁来做这个工作呢?2012年,香港就曾推行强制验楼计划,其中清晰界定了私人业主与政府的责任:政府监督不能缺位,业主作为楼宇的产权人也要对建筑负起保养、维修之责。专家建议,施行强制验楼刻不容缓,各地政府宜早日推出适合本地情况的“强制验楼计划”。 http://news.sohu.com/s2015/dianji-1669/index.s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552 次阅读|24 个评论
废品报复期得到证实:80年代后一批快餐式建筑进入质量报复期
热度 1 杨学祥 2014-11-19 06:53
废品报复期得到证实:80年代后一批快餐式建筑进入质量报复期 杨学祥 我在2011年8月7日指出,假货和废品不仅仅使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害,而且依据其使用周期,造成整个社会的假货和废品报复周期,形成市场经济的后续损失和人为灾害,在市场经济的运转规律之上,增加人为的不确定因素,形成长短不一的人祸周期。 事实上,【专家提醒,“快餐式”建筑进入“质量报复期”】上世纪80年代后,广东、浙江、山东等沿海地区城市化建设提速,一批“快餐式”楼房密集建成。一些专家指出,如今,许多楼房的建设年龄已经陆续达到20年、30年。由于先天不足,后天装修过频、维护不够等原因,良莠不齐的建筑进入“质量报复周期”。 相关报道: 专家称80年代后一批快餐式建筑进入质量报复期 2014年04月29日09:54 中国独家报道 中国独家报道 中国独家报道:【专家提醒,“快餐式”建筑进入“质量报复期”】上世纪80年代后,广东、浙江、山东等沿海地区城市化建设提速,一批“快餐式”楼房密集建成。一些专家指出,如今,许多楼房的建设年龄已经陆续达到20年、30年。由于先天不足,后天装修过频、维护不够等原因,良莠不齐的建筑进入“质量报复周期”。 2014-04-29 09:43 来自新华eNews 【专家提醒,“快餐式”建筑进入“质量报复期”】上世纪80年代后,广东、浙江、山东等沿海地区城市化建设提速,一批“快餐式”楼房密集建成。一些专家指出,如今,许多楼房的建设年龄已经陆续达到20年、30年。由于先天不足,后天装修过频、维护不够等原因,良莠不齐的建筑进入“质量报复周期”。 (编辑:SN091) http://news.sina.com.cn/c/2014-04-29/095430031188.shtml 政府的第一职能是管理 已有 1237 次阅读 2011-8-7 16:18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政府管理 市场经济需要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规则,因此需要强有力的政府管理。如果政府直接参与经商、投资、实业经营,必然导致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不公平现象存在,是以权谋私、滥用职权、以权代法等违背“三公”现象的根源,质检和监督形同虚设,违规违法行为无人过问。在部门利益驱使下,造假、行贿、以不正到手段牟取暴利成为潜规则。 假货和废品不仅仅使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害,而且依据其使用周期,造成整个社会的假货和废品报复周期,形成市场经济的后续损失和人为灾害,在市场经济的运转规律之上,增加人为的不确定因素,形成长短不一的人祸周期。 例如,公路桥梁的质量问题,长途运输的超载问题,使桥梁公路无法达到设计水平和使用年限,将导致交通大事故的周期发生;食品质量的失控将损害公民的健康,加大医保和险保的成本;低质量建房导致建筑寿命降低,使社会财富和人民财产损失惨重,...... 服务是一个不确切的概念,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为金钱服务”与“为人民服务”,哪个更具有吸引力? 还是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更科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72734.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303 次阅读|0 个评论
浙江住宅楼倒塌:假货和废品报复周期
热度 1 杨学祥 2012-12-17 11:48
浙江住宅楼倒塌:假货和废品报复周期 点评:我在2011年8月8日指出,假货和废品不仅仅使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害,而且依据其使用周期,造成整个社会的假货和废品报复周期,形成市场经济的后续损失和人为灾害,在市场经济的运转规律之上,增加人为的不确定因素,形成长短不一的人祸周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72991.html 相关新闻: 浙江住宅楼倒塌系长期雨水浸泡风化所致 2012年12月17日00:08 中国新闻网 评论   12月16日中午12时10分,浙江宁波市江东区徐戎三村一幢六层民房突然倒塌。目前,抢险救援工作正在紧张开展中。徐小勇 何蒋勇 李梦清 文图   中新网宁波12月16日电 (记者 徐小勇 何蒋勇)12月16日中午12时10分,浙江宁波市江东区徐戎三村一幢六层民房突然倒塌,引发极大关注。宁波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以下简称宁波市住建委)16日晚提供的材料称,该住宅楼由宁波市房地产公司开发,1989年12月15日竣工。   宁波市住建委提供的材料称,该工程为6层砖混结构住宅楼,位于江东区徐戎路,所倒房层为2号楼,建筑面积近992平方,由宁波市房地产公司开发,宁波市房屋设计所设计,设计于1988年6月完成。上部结构由上虞县梁湖建筑公司施工,于1988年10月1日开工,1989年12月15日竣工。   对于房屋倒塌原因,宁波市住建委初步分析,因为该楼房建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按照当时规范,底层承重砌体结构不设防潮层,且由于使用过程中,散水破坏严重,造成砖基础长期处于雨水浸泡,使墙体潮湿,引起承重墙体风化严重,导致底层墙体强度不足引起倒塌。   宁波市住建委表示,以上仅是根据现场情况初步得出的结论,具体原因还待进一步核实。   宁波市住建委对周边居民提出了2点处理意见:周边几幢居民全部撤离,今晚不得入住;明天对周边同类结构房屋墙体状况进行全面检查,根据结果再采取相应措施,决定是否可以入住。   宁波市住建委表示,下一步,针对这一情况,将举一反三,扩大普查范围,对同年代、同类别的砖混结构房屋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指导各县(市)区政府督促好危房的解危工作,避免同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完) (原标题:宁波倒塌民房1989年竣工 已找到塌楼初步原因) (编辑:SN056) http://news.sina.com.cn/c/2012-12-17/000825825095.s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203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2: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