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选择的艺术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推荐一本书《选择的艺术》
sendtogzh 2013-3-1 22:39
本书作者是一位在美国长大的印度裔盲人 席娜·艾扬格 。作为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她最为成功的选择就是为读者带来了这本著作,因为她告诉了我们有关选择的秘密:我们的选择是与生俱来的能力,还是文化培养的结果?为什么我们常常为自己的选择失望?又有什么方法能让我们选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其实我觉得吧,这本书更多地属于解释范畴,告诉你文化对个人选择的影响,只是说出了为什么,这就够了!
个人分类: 推介|4842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选择的艺术:为什么我选的不是我要的?》
xxxy2011 2012-12-17 16:17
by Zhangnan 作者: 席娜·艾扬格( Sheena Iyengar ) 一位男士对一款黑色的 iPhone 心仪已久,但当看到他人都买黑色的时,他放弃了自己的选择,买了白色的。很多时候我们也许对我们的选择并不开心,因为我们选择的并不是我们想要的。 在传统的经济学理念看来,选择的多样性使得理性人的收益最大化 —— 每个人都能选到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然而,过多的选择不仅常让我们感到迷惑,还让我们的生活不堪重负。“选择”的含义很广泛,没有人能够通过一本书将“选择”彻底研究透,本书中作者试图探索与生活最密切相关、最引人思考的有关“选择”的不同方面,主要以心理学为基础,同时辅以商业、经济学、生物学、哲学、文化研究、公共政策以引发读者对于人们日常生活中对于“选择”的理解及实践操作的思考。 本书作者是一位在美国长大的印度裔盲人。作为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她通过各种实例告诉了我们有关选择的秘密:我们的选择是与生俱来的能力,还是文化培养的结果?我们为什么要进行选择,又是如何做出选择的?选择的诉求是天生的还是与文化相关联?为什么我们有时候做出的选择甚至与利益相违背?我们做出选择时,自己究竟有多少控制权?我们每天都要做出很多选择,无论是微不足道的选择,还是改变人生的抉择,这些选择决定着我们的人生。 文化的差异会让人们选择的观念大不同。文化背景不仅影响着我们的婚姻,同时也对我们在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做出选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孩子从小就经常面临着关于选择的问题,“你喜欢哪一个?”大一些时会被问,“你长达以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的父母鼓励他们自己做出选择,他们的快乐是以这种方式呈现的,选择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他们必须学会判断自己作出选择的后果。于此相反,集体主义文化更强调个体对社会的责任。孩子们通常被这样教育:“只有按照爸爸妈妈的话去做,你才是个好孩子。”“你会怎样满足父母的冤枉?你会怎样做让你的父母感到自豪?” 所以,当美国父母和法国父母面对同样不幸的事件:他们被告知刚生下来的婴儿被确诊为植物人,面临关闭呼吸机的抉择。这时,美国父母会认为这是自己的选择而痛苦终生,但法国父母却会认为这是医生的决定。 还有这样一个实验,选取 100 位美国学生和日本学生为对象,让他们取出一张纸,在纸的正面写上生活中你希望由自己做主进行选择的事项,在背面写上那些你比较倾向于让他人帮你做出抉择的事项,写完以后,再仔细思考几分钟,确保自己没有落下什么。美国学生在纸的正面通常写的是:“我的工作”、“我的住所”、“我投票选举的政府官员”……连边边角角都写满了,而反面基本上是空白的或寥寥几条“我死亡的时间”或“我所爱的人去世的时间”。而日本学生的调查结果却大相径庭,没有一个人希望尽可能地由自己做出选择。他们通常希望由别人帮自己做决定,例如,饮食、衣着、早上起床的时间或是他们的工作内容,等等。将两国学生的答案进行比较,美国学生希望由自己做主的事项时日本学生的四倍。那么这种从小养成的对选择权的不同认识会对人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 一个人拥有了选择权,他就认为自己掌握了控制权,一项研究表明,微小但频繁的选择使我们对于选择权的理解有着不成比例的、积极的影响,就如一些小压力积少成多,对人体造成的危害远比少数大压力造成的伤害更大我们可以给自己给他人的不仅仅是选择权,行为上的一个小小的改变,如强调个性的说话或思维方式的改变,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同时,你的视野决定了你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进而影响着你对世界的期望值以及你对生活的展望。一些研究也表明相对于西方人,亚洲人总体而言认为他们对别人的影响力更小,而且认为生活更多是由命运决定的。 同样,在中国我们从小就不懂得如何自己做出选择,父母为孩子设定了每一步的路,上什么幼儿园,报什么辅导班,上重点小学、中学、大学,却忽略了作为一个儿童自己的主动性,自主的选择权,他们在万事无忧的环境下成长,却不知如何面对外面世界的风雨。这本书,给了我们每个人带来一些思考,给自己和孩子们多些选择,让自己来做决定。
3919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4: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