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液态金属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ACS Applied Materials&Interface, 3D打印液态金属基柔性电子
heyongzju 2018-6-28 13:13
ACS Applied MaterialsInterface, 3D 打印液态金属基柔性电子 57 Three-Dimensional Printed Wearable Sensors with Liquid Metals for Detecting t.pdf 摘要: 液态金属是指常温下呈液态的金属材料,典型液态金属是镓铟合金,终结者电影中的T-1000就是想象的液态金属机器人。由于液态金属导电性强、流动性好,基于液态金属的柔性电子获得了众多研究的关注。然而对成型而言液态金属的两大缺点束缚了其应用:(1)高表面张力导致其制造时易成球,这一特性也使得液态金属无法直接进行3D打印;(2)易氧化导致易在表面成膜,影响其传感特性。目前主流的柔性电子制造方法都无法很好的解决这两个问题,课题组探索了一个全新的思路,液态金属/柔性材料的共生打印。本研究受到国家优秀青年基金、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 当前主流的液态金属基柔性电子制造方法为微流道注入法与印刷法,两种方法各有优点,又各有局限,但总的来说都无法实现柔性传感器的直接制造。现有一些论文也报道了液态金属的打印工艺,但其思路主要是利用了液态金属易氧化特性,通过打印表面的氧化膜来固定液态金属。 浙江大学浙江省三维打印工艺与装备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本团队),经过两年多的探索, 提出了全新的研究思路:液态金属 / 柔性材料的共生打印,采用同轴喷头的外喷头挤出柔性硅胶材料,内喷头挤出液态金属。其打印机理是通过外喷头高粘性的硅胶与内喷头的液态金属时刻接触,抑制液态金属的挤出时的成球效应从而成功实现液态金属 3D 打印,同时柔性硅胶材料还起到隔绝空气,避免液态金属性能退化及作为液态金属传感器的柔性封装材料。 基于该方法可实现并用该同轴纤维构造复杂的二维 / 三维柔性电路。在此工艺的基础上,为了充分展示本共生打印的前景,我们设计提出了一种多功能柔性电感传感器,可实现以测量拉伸、弯曲等多种变形形式,具有出色的综合性能,通过长时间、大次数、高温度范围的实验证明了传感器出色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最后,使用该传感器可高精度的测量手指弯曲以及内窥镜末端执行器弯曲度,证明了该传感器可以应用于可穿戴设备和蛇形机器人位姿检测等领域。 \0 \0 图 1. 基于液态金属的柔性电子 3D 打印原理 \0 \0 图 2. 打印的电感传感器可准确捕捉手指的状态 \0 \0 图 3. 打印的柔性电子器件可准确检测腹腔镜上末端执行器各种位姿 \0 \0 图 4. 打印的各种三维柔性电子(柔性导线、柔性三维电路、负泊松比电路等) 目前该工作已在 ACS 旗下的 ACS Applied MaterialsInterface 期刊发表,题为“ Three-Dimensional Printed Wearable Sensors with Liquid Metals for Detecting the Pose of Snakelike Soft Robots ”, DOI: DOI: 10.1021/acsami.8b06903
个人分类: 论文|7375 次阅读|0 个评论
液态金属的发现将迎来化学和电子产品的新潮
zhpd55 2017-10-23 10:23
液态金属的发现将迎来化学和电子产品的新 潮 诸平 据 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 ( RMIT University ) 2017 年 10 月 19 日 提供的消息,该大学的研究人员与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 ( 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以及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的研究人员合作,发现了 液态金属 , 这一发现 将迎来化学和电子产品的 又一轮 新 潮。 Fig.1 This image of a liquid metal 'slug' and its clear atom-thick 'trail' shows the breakthrough in action. When dissolved in a liquid metal core, certain metals leave behind this clear layer of their oxide, which is no thicker than a few atoms and can be peeled away by touching or rolling. Credit: RMIT University 图 1 是 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 提供的一张 “鼻涕虫 ( slug ) ”的液态金属照片 , 很明显其厚度与 原子 厚度相近的 “ 痕迹( trail ) ” 却 显示了突破 性的 行动。当液态金属核溶解 时 , 某些金属留下 了 明显的氧化层 , 其厚度充其量也不过 几个原子 的 厚 度 , 而且通过触摸或滚动 氧化层可以被剥离 。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 已经 使用液态金属创建 了 二维材料 , 其厚度也就是 几个原子 那么 厚 , 这在 自然界中以前 是 从未见过的。令人难以置信的突破将不仅彻底改变我们 从事 化学 研究 的方式 , 而且 可以应用于提高数据存储和制造更快的电子产品。 相关研究结果 已经 于 2017 年 10 月 20 日 在 《 科学 》( Science ) 网站 发表 —— Ali Zavabeti, Jian Zhen Ou, Benjamin J. Carey, Nitu Syed, Rebecca Orrell-Trigg, Edwin L. H. Mayes, Chenglong Xu, Omid Kavehei, Anthony P. O’Mullane, Richard B. Kaner, Kourosh Kalantar-zadeh, Torben Daeneke . A liquid metal reaction environment for the room-temperature synthesis of atomically thin metal oxides . Science , 2017 , 358(6361): 332-335. DOI: 10.1126/science.aao4249 研究者 将 金属溶 于 液态金属 , 创建非常薄 的 氧化层 , 这些氧化层之 前并不 以 分层结构 而 存在的 , 而且是 很容易剥离 的 。一旦 将其 提取 成氧化层膜 , 这些氧化层可以作为晶体管元件 用于 现代电子产品。氧化层越薄 , 电子 运动 越快。氧化层 越薄 也 就 意味着电子需要的 能 量 越少 。除此之外 , 氧化层 也可以 用于制造智能手机的触摸屏。 更多信息请注意浏览原文或者相关报道。 Liquid metal discovery ushers in new wave of chemistry and electronics Liquid metal nano printing set to revolutionize electronics Expanding the world of 2D materials Two-dimensional (2D) materials have a wide variety of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the electronics industry. However, certain compositions of 2D materials are difficult to obtain owing to the challenges in exfoliating thin sheets from bulk crystals. Zavabeti et al. exploited liquid metals to synthesize 2D Ga 2 O 3 , HfO 2 , Gd 2 O 3 , and Al 2 O 3 . The 2D sheets appear as a surface layer in gallium-based liquid metals after the Hf, Gd, or Al is dissolved into the bulk alloy. The 2D oxide that appears on the surface is the oxide with the lowest energy, suggesting that it should be possible to make other 2D oxides by using the same process. Science , this issue p. 332 Abstract Two-dimensional (2D) oxides have a wide variety of applications in electronics and other technologies. However, many oxides are not easy to synthesize as 2D materials through conventional methods. We used nontoxic eutectic gallium-based alloys as a reaction solvent and co-alloyed desired metals into the melt. On the basis of thermodynamic considerations, we predicted the composition of the self-limiting interfacial oxide. We isolated the surface oxide as a 2D layer, either on substrates or in suspension. This enabled us to produce extremely thin subnanometer layers of HfO 2 , Al 2 O 3 , and Gd 2 O 3 . The liquid metal–based reaction route can be used to create 2D materials that were previously inaccessible with preexisting methods. The work introduces room-temperature liquid metals as a reaction environment for the synthesis of oxide nanomaterials with low dimensionality.
个人分类: 新观察|4591 次阅读|0 个评论
液态金属马达的宏观布朗运动揭秘
sciencepress 2015-7-1 15:40
经典的布朗运动理论在一百多年前建立,描述了微观分子之间的无规则碰撞行为。最近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的科学家发现,由内在动力驱动的毫米级液态金属马达群在碱性溶液中也呈现出类似布朗运动的行为,且动力来自马达与容器底部接触处产生的氢气流。 液态金属马达所产生氢气流的运动轨迹仰视图(其中刻度尺为1厘米) 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首次观察到了花粉迸射颗粒在水面上的无规则漂移行为,该现象被命名为布朗运动。而后物理学家对此进行了深入探索,试图建立一套理论来描述这种运动机理。半个多世纪后,麦克斯韦和玻尔兹曼建立的分子热运动理论逐渐成为一种可能的解释。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论文对此进行深入量化探究,引入颗粒扩散常数和流体黏度构建公式,定量描述颗粒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在宏观现象与微观动力学之间建立起了桥梁。此后,法国物理学者佩兰开展一系列实验证实了这一理论。然而迄今为止,大部分关于布朗运动的研究均着重于微观的分子间作用,而鲜少有工作从宏观角度加以研究,且颗粒运动大多受周围液体分子无规运动撞击所致。 而这项研究发现,加入铝的液态金属镓铟合金小马达在碱性水溶液中也呈现出类似布朗运动的无规则运动现象。不同于经典的布朗运动,这种随机运动行为的主要动力受马达自身铝原子与溶液作用产生的氢气泡驱动,而非由周围流体分子碰撞所致。并且,这一机制与大尺寸液态金属机器主要受电化学诱发表面张力驱动的原理不同。 此外,研究还设计了类似于威尔逊云室的光学对比试验平台,利用氢气与周围溶液对光的散射差异,清晰显示了液态金属马达运动过程中产生并留下的氢气流轨迹。这种光学对照技术也可为后续研究液态金属自驱动马达的运动行为及产氢机制提供重要工具。 液态金属马达产生氢气流并驱动自身运动的机制 这一研究丰富了经典布朗运动的内涵,同时揭示了含铝液态金属马达群的氢气推动机理,并且为这种氢气轨迹的显示、定量刻画和研究提供了高清晰光学对照技术,对后续的自驱动液态金属马达以及产氢过程的研究有重要价值。 研究相关论文题为“ Self-powered macroscopic Brownian motion of spontaneously running liquid metal motors ”,刊登在近期出版的 Science Bulletin 上(2015,vol.60,No.13:1203-1210),由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刘静研究员担任通讯作者撰写。 《中国科学》杂志社微信公众号 关注请加: scichina1950 中国科学杂志社 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个人分类: 《科学通报》|53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大校庆重磅讲座:液态金属vs绿色印刷
热度 3 张海霞 2015-5-1 09:54
北大五四, 湖光塔影,春满燕园,群贤毕至, 校庆正当时,借此良机, 2015年 北京大学微纳前沿技术青年科学家论坛 也将隆重举行,特 邀 国内外微纳领域的青年才俊相聚北大,畅谈微纳科技的最新进展,促进交流与合作。研讨会的基本日程如下: 时间:2015年5月3日 地点:北京大学微纳电子大厦一层报告厅 报告一:9:00-10:30, 液态金属印刷电子学,刘静,清华大学 报告二:10:30-12:00 ,纳米绿色印刷技术,宋延林,中科院化学所 我们诚挚邀请您莅临本次学术交流会,在春景如画的五月燕园中,一起感受创新的美丽,一起收获交流的快乐,共话微纳科技的未来。 液态金属:当科学邂逅科幻 2015-05-01 按蓝字加我好友 赛先生 赛先生 赛先生 微信号 iscientists 功能介绍 饶毅、鲁白、谢宇三大科学家主编的《赛先生》,中国最佳科学读品。 编者按 上月,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宣布发现了“常温下为液态的金属可无需外部电力自主运动”的独特现象和机制,进而引发国内外知名科学杂志或专业网站的关注。公众更是由此唤起了对电影《终结者》中那个永远打不死的液态金属机器人的记忆。 液态金属究竟有何神奇之处?人类的科学幻想,真的将要再一次变为现实吗?在我们的生活中,液态金属又将以怎样的“角色”出现?为解开与此相关的一连串疑问,《赛先生》专访了做出这一发现的实验团队领头人、清华大学医学院与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双聘教授刘静。 《赛先生》 潘颖 当科学实验室做出某些类生物体的发现后,人们可能会对生命与非生命的边界感到困惑——生命和非生命的区别究竟是什么? 2015年4月24日,国际领先的材料科学期刊《先进材料》发表了一篇由我国科学家撰写的论文《仿生型自驱动液态金属软体动物》,宣布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一种异常独特的现象和机制:常温下为液态的金属可无需外部电力自主运动。 这一液态金属采用的是镓铟锡合金,其在常温下为液状,将它置于氢氧化钠溶液中,镓基液态合金可通过“摄入”铝作为食物而实现高速的长时运转,一小片铝即可驱动直径约5 mm的液态金属球实现长达1个多小时的持续运动,速度高达5cm/s。这种柔性机器既可在自由空间运动,又能于各种结构槽道中蜿蜒前行,并随槽道宽窄自行作出变形调整。 该文曾于3月初在线率先发表,刊出后迅速被《新科学家》《自然》《科学》杂志网站等数十个知名科学期刊或专业网站报道和评论,公众更是因此唤起了对科幻电影《终结者》中那个用液态金属构成的永远打不死的机器人T-1000的奇幻记忆,其被子弹打穿后可自动修复,如流体般随意变形,行动范围不受环境空间的限制。 但科幻归科幻,液态金属的发展前景还要由科学实验来奠基。近日,《赛先生》为此专访了做出这一发现的团队领头人、清华大学医学院与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双聘教授刘静。 刘静在美国加州参加国际会议期间。 刘静/供图 液态金属马达有类生命特征从科学上来讲,这种电化学能驱动金属机器运动的机理和机器形式,完全是崭新的发现。试验中令人惊奇的是,我们所采用的作为金属机器主体的镓铟锡合金几乎不会发生自身消耗。 《赛先生》: 我们先从这次颇为轰动的发现说起吧。其实严格说来,这次的发现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前期一系列科研成果的又一个进展。去年夏季,你们团队发表的论文内容是首次发现在电场控制下,液态金属与水的复合体可在各种形态及运动模式之间发生转换和变形,而这次的进展是外部电场被内生电场取代,从而首次实现了“自驱动”对吗? 刘静: 对的。我们最初是在实验室中偶然发现液态金属受到电刺激后会发生旋转,继而循着这个蛛丝马迹开始研究,看它能不能在各种形态之间发生转换。此次发现的自驱动液态金属机器的具体原理,简单说来就是液态金属可将铝腐蚀,从而避免了铝表面氧化膜的形成,由此提高了铝的电化学活性。同时铝和溶液会发生反应,在镓合金存在的情况下产生了电力和氢气泡。由这样的液态金属、铝和电解液三位一体形成的原电池内生电场,会改变液态金属表面电双层的分布,从而诱发液态金属表面张力出现不均衡,进而对液态金属产生较大的推动力。同时,电化学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氢气也提升了推力。从科学上来讲,这种电化学能驱动金属机器运动的机理和机器形式,完全是崭新的发现。一些化学物质虽然可通过改变物体表面张力来使之移动,如肥皂在水中扩散驱动纸船,但这样的动力对于密度很大的液态金属机器而言则是微乎其微。 《赛先生》: 我们看到液态金属可以随环境而自主变形。看过电影《终结者》的观众会想,我们离那个身体被打穿后马上又如流体一样自发重建恢复的机器人还有多远?可能在科学上,这个科幻的想象引发的问题实际上是:自驱动的液态金属仿生机器在变形之后是否能保持住形状,我们又是否能控制它的运动方向和速度? 刘静: 目前在技术上,控制运动速度主要取决于燃料,也就是“喂”给它的食物的多少,以及电解液温度、浓度等等。对于方向控制的问题,如果液态金属在槽道运动的话,它自然是按照槽道走;若处于自由空间,要控制机器的运动方向其实就看如何设计燃料的安放部位。一般须对其加以封装,比如若把燃料置于尾部,会形成朝向头部的一个内在动力源。但作为一台液态金属机器来讲,它一定需要一些内在控制程序,其中有些是基于对环境的响应模式来具体执行的,有些则依靠程序自主控制。我们也可在这种机器的液态结构上做一些调整,但还需要尝试,现在只是刚刚开始探索这些细节上的问题。 至于保持形状的问题,也需要逐步落实,但这取决于一些液态金属材料的选取或封装技术。就像我们人体,不管是肌肉还是骨骼,总需要皮肤来保护它,换句话说,液态金属机器同样需要一个外在的辅助材料让其保持形状。 2015年4月24日出版的Advanced Materials杂志内前封面描绘了“液态金属软体动物”的形象。 刘静/供图 《赛先生》: 你有没有一种野心,将液态金属机器变成液态金属机器人,加入智能的成分,从而使它更像一种生命? 刘静: 我们一直在研究柔性可变形材料及机器,终极目标是制造高度仿生、仿人的机器人。我也在想这个问题:一台机器究竟具备什么特点后就会像一种生命呢?我们说,此次的发现好似生命体是经过慎重研究后得出的结论。试验中令人惊奇的是,我们所采用的作为金属机器主体的镓铟锡合金几乎不会发生自身消耗。这与一些借助化学反应来驱动物体的情况存在本质区别,比如钠钾合金在水里可发生快速运动,但这是以剧烈燃烧和消耗自身为代价的。自驱动液态金属机器没有自体消耗这一点就非常像一个生命体。这台机器籍以产生动力的燃料用量是非常小的,只要“吃掉”1%~10%的铝就足以驱动剩余90%多的机器主体运动,“吃”得多一点或少一点都行,有时候甚至只要1%的铝就足够了,且运动的持续时间相当长,这是传统机器无法比拟的。 至于加入智能成分将来做出一种仿生命的机器人,我觉得有很大的潜力,但的确需要引入一些特殊控制和组合。 如果只是创造一台普通的机器,那么毫无疑问,它应该是可以有一定智能的,具体可通过设计编程实现,比如植入芯片,让它做各种动作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这不能仅依靠液态金属本身,就像刚才说的,它一定需要各种材料结合起来用,才能发挥多种多样的功能。 而如果要更加智能化,我们甚至设想通过一定的生命电信号来刺激引导它的行为,那样的话可能就不需要编程了,但这个时候它属于液态金属机器,还是生命?这是值得推敲的。当然,最终会不会做成这样,目前我也不确定。 这样发展下去,牵涉的就是神经学的研究了,而神经功能主要就是通过传输和响应电信号实现的。如果我们要为残疾人做一些辅助机械,将这种机械跟人体结合起来,或者修复断裂损伤的神经,那么它的信号如何传递?我想,液态金属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它可能是半神经、半体液的。这都是我们实验室在努力做的,也是液态金属一个很实际的重要用途,会对生命科学有一些启发。至于细节问题,比如液态金属植入人体的安全性、对神经生长是否有干扰等等,这些都须要逐步明确。 《赛先生》: 有人评价你们的成果是“科幻般”的,你怎么看? 刘静: 虽然媒体都乐于拿《终结者》来比喻我们的发现,但我觉得还有很大距离。应该说,我们只是开了个头,后面有各种可能性,要从科学上一点一点解决问题,保持实验室的风格,很多科学上的东西最终都要由实验来定义,科幻想像也许算是某种前奏吧。 苹果手机所用并非液态金属苹果手机所用在科学术语上叫做“非晶合金”,室温附近是固态的。制备非晶合金这种金属材料的公司所倡导的“液态金属”更多的是一种商品名。二者无论在科学上还是技术发展逻辑上都属于不同范畴。 《赛先生》: 提起“液态金属”四个字,公众最先想到的一般是苹果、三星等大牌流行手机上使用的一种特殊金属材料,具有很强的耐磨性和抗腐蚀性,在商品宣传时也被称为“液态金属”,一度成为重要卖点。而你的研究对象跟这个技术实际上毫无关系对吗?为什么它们都被人称作“液态金属”? 刘静: 对,二者尚无直接关系。苹果手机上用的那种金属材料在科学术语上叫做“非晶合金”,室温附近是固态的,因此并非真正的液态金属。一般金属在室温下都为固体,内部的原子结构往往是呈周期性对称有序排列的,是一种典型的晶体排列结构,当金属被高温加热至熔融状态时,它的晶格开始被逐渐破坏,原子由固态下的长程有序排列,变为液态时的短程有序。如果这个时候通过人为技术手段,将熔融状态的液体金属进行非常急速的冷却,金属会因来不及结晶而在室温或低温下还保留着液态时原子结构松散混乱的特点,从而表现出一般金属所没有的优异性能,比如高强度。 所以,在和我们日常生活有关系的室温环境下,非晶合金仍旧是固体,只不过其内部原子结构此时和液体时比较相似而已。而真正室温下的液态金属有很多有意思的特性。制备非晶合金这种金属材料的公司所倡导的“液态金属”更多的是一种商品名,与液态有本质区别。二者无论在科学上还是技术发展逻辑上都属于不同范畴。 《赛先生》: 我们知道,除了汞以外,一般的金属单质在室温下都是固态的,室温下的液态金属有哪些?你实验中用的是镓基金属,一般人对镓这种元素很陌生,如何想到将它作为研究对象? 刘静: 其实人类发现液态金属的历史已经很久了,虽然除了汞以外,其他金属单质的熔点大都在室温以上,但把几种金属掺在一起得到的合金就有可能在室温下是液态的,比如钠钾合金。钠和钾这两种元素自身的熔点都很高,但是做成合金以后,熔点可以在0摄氏度以下,只是钠钾合金很危险,遇水极易爆炸,所以我们不用。 即便不是合金,镓这种元素的熔点本身就很低,只有29.78摄氏度,放在手上都差不多要熔化了,这是我们选择它的一个重要原因,熔点低的东西做起实验来比较方便。其实,镓用作化合物在现代电子工业里已有很广泛的用途,比如氮化镓、氧化镓,但作为一种化学元素,人们很少拿它跟液态金属联系起来。所以我有时候也在思索,为什么液态金属发现了那么久,镓也早就在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里了,但长期以来液态金属的大量珍贵特性实际上被深藏闺中而未被人所识。 《赛先生》: 除了镓基金属,你们还研究其他的液态金属吗?这次实验发现用的是镓基金属,是因为它比其他的液态金属有什么优势吗? 刘静: 我们也研究其他液态金属,比如铋基合金。为获得更多合适的合金,我们甚至还为此提出了“液态金属材料基因组”。通过不断的研究,不同金属制备出的合金有可能会导致新的科学和应用发现,比如推动一些生物学上的应用。其实不管是什么合金,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了解它的特性,根据我们的需求来调整它的熔点、流体特性、热学特性、导电性,另外还要给它做出磁性来。实际上,我们实验组要做的就是这些工作。至于具体做什么合金,取决于我们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材料的什么特性,镓基金属本身与其他液态金属相比,并无所谓有什么优势。比如,如果做一个人体骨骼,更可能用铋基合金,因为它熔点高。注射的时候通过加热让它变成液态,等到了体温下就会凝固成固态,从而起到身体支撑作用。 “下载”电子硬件有了“液态金属个人电子电路打印机”,即便一个不懂电子学的人,只要能上网,就可以随时随地从网上下载订制电路图并做出自己的个性化终端产品。 《赛先生》: 你专注于液态金属研究已经十几年了,具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当初怎么想到要研究非常冷僻的液态金属呢? 刘静: 这个过程说起来很有意思。2000年左右,当时计算机的芯片冷却是个大问题,不论是金属导热,还是水冷等传统方法,都在技术上有个极限能力,比如水到了100度就沸腾,所以满足不了实际需求。当时人们想了各种办法,去改进技术,但一直都是在水冷、风冷、热管上打转,不能实现根本突破。如果用液态金属,导热效率就很高,可以达到水的六七十倍,在2000摄氏度附近还处于液态。但一说起液态金属,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水银(汞),而水银有毒性,最典型的液态金属镓又造价昂贵。这或许是人们没有选择在此方向下功夫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最主要的因素还是由于传统观念在人们心目中早已根深蒂固,往往不易被打破。 而我早年对液态金属比较熟悉,知道这种材料的特性,也知道镓基金属是很安全的,所以我心里一直有这根弦。由于长期思索高效能计算机的芯片冷却问题,积累到了适当的时机,仿佛灵光一现,我就把液态金属引进来解决问题。2002年,我们在这项工作上的研究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申请了领域内的第一个专利,这算是一个“分水岭”性质的事件。当时用液态金属冷却CPU还是前所未有的。而现在,用这种技术研制的芯片冷却器已实现产品化进入市场了。 后来,我们把液态金属导热从CPU的冷却推广到更广泛的能源动力系统上,提出了一个更具普适意义的概念,就是“无水换热器”。仅就紧凑度急剧攀升的CPU而言,它的热能尽管不是特别大,功率在一百至数百瓦左右,但热流密度很高;而对于更广泛的工业领域,很多能源、动力系统功率大、能耗高。对于这些场合,如果用水冷却的话,很容易沸腾。这样一来,具备卓越传热性能的液态金属的应用价值就更大了。 《赛先生》: 后来你们又做了哪些进一步的探索? 刘静: 镓基合金在室温下是液态,很像墨水,又能导电。我就想,能否取代传统的电子油墨去印刷电路板。传统的电路板印刷工艺很复杂,要在电路板上镀上铜等,然后再腐蚀掉,又复杂又耗能,传统油墨的电阻率也高。而且这种印刷技术限制了电路板基底的使用范围,不易在柔性介质上使用,因为高温会损害非金属基底。而利用液态金属,常温下就可能在许多表面上打印电路,甚至是打印一个三维结构。而且所见即所得,不需要复杂的工序,从桌面到墙壁,或者柔性的材质,比如布料、树叶等,都可以,这就完全颠覆了传统的电子电路印刷方式,我称它为“普适制造”。 液态金属柔性电子电路即时打印件。 刘静/供图 《赛先生》: 具体讲,这对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会有什么改变? 刘静: 比如说,可以根据需要直接打印组装成各种各样的功能电子器件,如收音机、显示牌与无线体温、心电测量卡等。再或者家里的电线断了,你不用找电工来修,只需要拿装有这种金属墨水的笔在断裂处画一下,就重新接上了线。又比如,你今天身体有点不舒服,用液态金属墨水在不舒服的地方涂上一些,可以形成一个能够测量相关生理信号乃至治疗的电路。你还可以用它在塑料板上发挥创意,画一个独一无二的LED灯。 也就是说,利用这种合金制成的金属墨水可以直接制造电子产品。个人可以尽情发挥创意,直接创造自己需要的东西,不一定样样都去商店买。就像我们今天的人们创造了各种APP满足人各式各样的需求一样,而液态金属打印技术最终可通向“硬件下载”。不难想像,这在电子制造行业会是一个非常大的突破,我一点都不怀疑它的商用前景。起初,针对这种全新的电子制造技术,我想了很久,最后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梦之墨”,意味着梦寐以求的墨水,英文叫DREAM-Ink,几乎是Direct Writing of Electronics based on Alloy and Metal Ink(基于金属及合金墨水的手写电子技术)的缩写。另一方面,这种材料也为后来的金属3D打印做了准备。实验室内室温金属3D打印方法的出现让人们很惊讶,激发了很多想象,但对我们来说,没有那么意外,纯粹是一个研究工作自然延伸的结果。 《赛先生》: 这个技术现在已经有产品了吗? 刘静: 2014年已有产品并部分提供企业使用,叫“液态金属个人电子电路打印机”,目前主要是一些高端用户在用。我们接下来还要把它发展成家用的、个性化的消费品,我相信这也是全球的趋势。个性化的产品谁都需要,可过去个性化的产品成本太高,消费不起。而有了这样的个人电子电路打印机,即便一个不懂电子学的人,只要能上网,就可以随时随地从网上下载订制电路图并做出自己的个性化终端产品,等于实现了电子硬件的直接下载,成本很低,说不定只要几十块钱。 现在有很多人在讨论“第三次工业革命”,那么“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什么?第一次工业革命通过机器把人力解放出来,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电气革命,而第三次工业革命可能就是个性化技术的创新,它更彻底地发挥人的能力,让人人都可以制造,就像3D打印机带来个性化创造的震撼一样。 《赛先生》: 在研究液态金属墨水的过程中,你们遇到过什么困难吗? 刘静: 液态金属的表面特性问题曾一度让我们感到棘手,它很难粘附在各种介质的表面,液态金属的液滴会像水珠一样滚来滚去。为此,我们反复做了很多实验,一度都不成功。直到学材料的高云霞博士加入我们的团队,经过半年的努力,我们通过表面改性解决了这个问题。 《赛先生》: 从最初的芯片冷却开始,国外就陆续对你们的成果有很多报道,那么这些年来是否有国际交流或合作呢? 刘静: 有一些国际交流,主要是从芯片冷却开始的,但没有国际合作。我们在液态金属研究上比较超前一些,曾有幸获得国际电子封装领域著名刊物的年度唯一最佳论文奖,同行的认可对我们是一种很大的鼓励。这些年,实验室确实有相当长时间内是一路独自前行,遇到过不少困难,但也因此积累了很多经验,在一些工作的开展上走在了前面。如果一项研究各国都在做,那靠我们实验室的现有物质条件,恐怕反倒不见得有竞争上的优势了。比如西方国家已经在某个工作上积累了很多科学技术,我们中国要一下子赶上并超越它,还是存在一定难度的。这说明积累是一个必要的过程。 “婴儿”有什么用?一个新生事物,你说它有什么用呢?我们的科学奖项也过于侧重已经成型的成果甚至是工业化大生产中的产品、产值,而不够鼓励创新的初始。 《赛先生》: 在科技成果转化上,你是否总结出了一些经验? 刘静: 第一,具备非常坚实的实验室基础是很重要的。比如在液态金属上,除了要研究流体本身,还要有电学、热学、力学、生物学、磁学等的知识和经验,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工作。 当然,要实现液态金属的各种用途,需要多种材料配合着用,不能指着液态金属一个就包打天下。总之,“天生我材必有用”,自然界馈赠了很多,我们只要在科学上有到位的研究就能发现。液态金属是“一专多能”的,我觉得这会是一个液态金属的工业时代,我们应该迎接这个时代的到来。 另外一个忠告是,对科技成果转化要有清醒的认识。如何选题相当关键,有的东西如果离实际很远,而你一定要把它推到实际用途上,那么肯定是不成功的。有的时候也的确存在某种幸运,比如你研发的对象,前人已经有很多积累了,而你正好突破了之前的瓶颈并将研究跟实际结合起来,也许很快就会有应用成果。 但是对一些前瞻性的技术,它真的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我们现在看到液态金属在高端芯片冷却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大家觉得是很自然的一件事,但十几年前,这还是很难想象的。技术越超前需要的时间就越多,这是一般规律。 最重要的是,你要知道你在做什么。如果一个工作,有很多人做,而且大家做得非常好了,我往往会告诉实验室,不要去做了,因为这时候做出超前工作的几率不大了。我之所以一直做液态金属,就是因为我比较了解它的独特性能,既是液态的物质,又能导电、导热。有这么丰富特性的东西其实很少,我内心一直非常惊叹大自然的神奇。我经常会想,是不是有一些问题我还没有意识到,所以我就照着科学发展路径去研究,觉得它会催生出很多可能。我从不怀疑在液态金属这个领域包含着异常丰富的科学知识。所以当大家都还没意识到的时候,我们就盯着它了。 另外一个经验是,有的科技成果刚面世的时候,它并不是完美的,但已经可以去用了,所以需要先试点看看,这没什么。但有一点需要讨论,有的东西实际上再怎么转化也转化不了。有时候,我们老是说把多少技术锁在抽屉里面,浪费了多少云云,但实际上很多工作是重复的,那些技术是不是真的有价值呢? 刘静指导学生实验。 刘静/供图 《赛先生》: 你认为该如何评价基础研究的价值? 刘静: 技术研究确实要体现它的实用价值。但对基础研究而言,科学和知识本身就是价值。科学不一定非要做成产品,它能带来人类对自然的理解,增加新知识,这样的价值已经足够,当然若能作成实际工具,那就更为完满一些。 有一种观念以为,不能变成实用产品的研究叫基础研究,我认为这是不对的。认识自然就是在进行知识财富的积累,有可能促成后人更多的发现,或发展出实际的用途。所以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是并存的,并不矛盾。 《赛先生》: 可以说,你从一开始做液态金属就是很创新的工作,而创新是要冒很大风险和压力的,在这个过程中遇到过什么问题吗? 刘静: 不管是物理、化学还是生物学,要发现一个新东西的确很不容易。而一旦发现了,其实不管是学术界还是工业界,都会意识到这个东西非常重要,有时工业界更敏感。但跟国外比起来,目前国内对待新事物也许还需要再开放一些,新东西出来的时候,可以多一份欣赏的态度。一个新生事物,你说它有什么用呢?我们的科学奖项也过于侧重已经成型的成果甚至是工业化大生产中的产品、产值,而不够鼓励创新的初始。国外不少重要科学奖项的做法值得学习。比如获得诺贝尔奖的石墨烯,刚获奖的时候看不出有多大用途,而成果的取得也并未花去多少经费,但这里面其实有着极为深刻的科学。获得认同之后,由于全球的共同努力,石墨烯在工业上的价值迅速彰显出来。与耗费大量经费而没有成果的研究相比,这样的原创工作确实更值得尊敬。 《赛先生》: 你个人在液态金属的研究过程中,遇到过什么责难吗? 刘静: 曾有人跟我说:“你这个液态金属芯片冷却有什么用,我们拿普通的东西就能做到,你还弄这个?你这个永远都不会有用!”但我算是内心比较强大的,我在判断一个科学工作该不该做的时候,只看它是否会给我带来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我一直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么,所以不会受困于一些责难,我反倒把那当作某种促进。做科学研究,尤其是创新的东西,真得有一个强大的内心。 《赛先生》: 这很像当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的故事。他在表演圆盘发电机时,一位贵妇人问他,这个发电机有什么用?法拉第回答说:“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有什么作用呢?” 刘静: 就是这样。不能用成人的标准评价一个婴儿,的确到成人的时候是可以更好地评价他。但科学的东西,要是一开始就把它掐死了,那就不会有进步。所以中国在科学评价上需要有所改进,引导大家去超越前人,做敢为天下先的事。 《赛先生》: 那么液态金属研究的经费主要从哪里来?申请国家的项目课题或基金是不是也有一些挫折? 刘静: 在液态金属的研究上,我们很少得到项目经费,去年申报的无一幸免,都没通过,但我从不怀疑全世界一定会广泛应用这些技术。另外,这可能也跟我的个人特点有关系,我不是很喜欢到处去申请课题,如果是花费时间很漫长的那种就基本不去了,我也没有时间对外做特别充分的汇报。不过让我感动的是,我们还是得到了像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和清华大学老校长顾秉林院士、中科院理化所周远院士等前辈的鼓励。目前,我们实验室的基础研究经费主要来源于合作的企业,通过技术转让和课题资助维持团队的运转。我们现在合作的企业有6家,实验室从1999年至今一共有80多项发明专利获得授权。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刊物和机构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事宜:iscientists@126.com。 更多精彩文章:您可以回复“目录”,接收往期文章目录和每一篇的获取方式。谢谢! 关于我们 ▃▃▃▃▃▃▃▃▃▃▃▃▃▃▃▃▃▃ 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赛先生》 ── 与科学同行,关注科学与文化。关注请加微信号:iscientists 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5107 次阅读|3 个评论
“液态金属软体动物”研究取得新进展
热度 3 sciencepress 2015-4-17 16:08
近期,刘静教授带领的清华大学医学院、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联合研究小组首次发现了一种独特的现象和机制,即液态金属在“吞食”少量物质后,可变成机器形态并长时间高速运动。这种液态金属机器完全摆脱了庞杂的外部电力系统,从而向研制自主独立的柔性机器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为实用化智能马达、血管机器人、流体泵送系统、柔性执行器乃至更为复杂的液态金属机器人的研制奠定了基础。该研究在Advanced Materials发表后,相继被New Scientist、Nature、Science、CCTV、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 该研究发现置于电解液中的镓基液态合金可通过“摄入”铝片作为“食物”或“燃料”提供能量,实现高速、高效的长时运转。“液态金属机器一系列非同寻常的性能已相当接近一些自然界简单的软体生物,因此我们将其命名为‘液态金属软体动物’。这一发明同时也引申出‘如何定义生命’的问题”,刘静教授介绍道。 最近该研究又取得了新进展——通过加热方法实现了更大体积液态金属机器的自行驱动乃至进一步的机器融合及分离行为。 Science Bulletin 最新在线发表了名为“ Autonomous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of the self-powered soft liquid metal vehicles ”的研究论文介绍这一成果。 传统上的刚性机器,甚至是自然界中的生物体,一般不能够自动融合或分离,而这项最新研究证实了添加铝的液态金属机器具有如此能力。在之前重要发现的基础上,该研究通过提升环境温度,加快电化学反应,提供更多能量,从而实现了更大体积液态金属机器的自驱动。实验中发现:液态金属自驱动的时候,多个独立运动的液态金属“车辆”一旦相遇,可自动实现无缝融合并前进;而将一个较大体积的自驱动液态金属机器加以分割后,每一个小液态金属“车辆”均能保持自驱动功能。 点击上图可观看实验视频~ 于轨道上运行的两个液态金属车辆碰撞前后状态:(a)示意图;(b)车辆速度;(c)实际融合过程。 灵活多变、具备自组装功能的机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传统机器的自组装通常需要在设计机器时就将其模块化,一旦需要组装合并时,再人为将每个部分拼接起来;当分散的模块进行工作时,则需要对每一模块提供对应的动力装置,灵活自主性不够。此次发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找到了新的视角,在未来有望对智能材料、流体力学、软物质以及自驱动机器等领域的研究带来启示,同时也会为今后研发可自行重构的柔性机器人提供新的契机。 了解研究详情请读原文: ZHANG Jie, YAOYouyou, LIU Jing, Autonomous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of the self-powered soft liquid metal vehicles, Science Bulletin,2015. 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2Fs11434-015-0786-z 了解最新科研进展,请关注《中国科学》杂志社公众微信 搜索: scichina1950 或 中国科学杂志社
个人分类: 《科学通报》|3848 次阅读|5 个评论
【新材料在线】液态金属(Liquid Metal)深度调研报告
grandcanyon7 2014-8-11 01:30
据国外媒体的报道,自苹果公司在 2010 年与 Liquid Metal 公司就液态金属专利签署了独家授权协议之后,关于苹果公司计划在 iPhone 中采用液态金属零部件的传闻就层出不穷。据传,国内某几家公司已量产液态金属结构件。 那什么是液态金属呢? 【 新材料在线】 将持续独家原创为您呈现《液态金属深度调研报告》。 来源:新材料在线 www.xincailiao.com
158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种新的滑动剪切技术测量金属熔体互扩散系数 |《中国科学》
sciencepress 2014-6-30 16:12
最近研究者建立了一种新的测量液态金属互扩散系数的技术 —— 滑动剪切技术 , 该技术避免了传统长管测量技术中升温过程对扩散测量的影响 , 能够有效提高互扩散系数的测量精度 . 跟研究相关的研究论文名为:“ 一种新的滑动剪切技术测量 Al-Cu 合金的互扩散系数 ”,发表于 《中国科学 : 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 2014 年第 7 期 . 研究首先利用该技术测量了 Al 85 Cu 15 -Al 75 Cu 25 扩散偶在液态时的互扩散系数 , 在实验误差范围内得到了与先前采用先进的 X- 射线成像技术测量相一致的结果 , 由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张博教授担任通讯作者撰写 . 液态金属互扩散系数是液态金属最重要物理参量之一 , 也是金属材料设计与工业生产应用的必要参数 . 由于液态金属的互扩散系数的缺乏 , 扩散机制与理论尚不成熟 , 很大程度上归结于测量液态互金属扩散系数技术的条件限制以及测量准确度低 . 测量互扩散系数方法多种多样 , 其中长管技术被人们所认可 , 但由于其实验过程中存在着升温降温过程对扩散测量的影响 , 以及凝固收缩等因素造成了较大的实验误差 . 旋转式剪切单元技术为克服长管技术中的弊端 , 将长管分割成为许多层片结构 , 通过旋转移动这些层片 , 可以将两扩散试样在液态时对接与分离 ( 分别避免了升温和降温过程中的原子扩散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 但旋转式剪切单元加工、组装以及实验操作都相当困难 . 该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比较简单的实验操作手段来避免了升温过程对扩散结果的影响 . 该研究采用一种基于长管技术改进而来的测量技术 ( 如图 1): 首先将两扩散试样分离 , 加热至设定温度并稳定一段时间后 , 将两试样对接形成扩散偶 , 从而避免升温过程对等温扩散的影响 , 在经历了一定时间的扩散后 , 通入高纯氮气加快冷却过程 , 尽量减小降温过程对等温扩散过程的影响 , 由于消除了升温过程中对原子扩散的影响 , 原则上 , 当实验操作条件能够很好的控制、没有温度梯度和其他干扰因素等 , 通过此方法获得的特定等温温度下的液体金属扩散系数的准确性能够显著提高 , 文中称之为“滑动剪切技术” , 该技术可以用于测量大多数二元及二元以上合金熔体的扩散系数 . 图 1 滑动剪切技术的工作原理图 : (a) 等温扩散前扩散工作台内试样状态图 ; (b) 等温扩散实验开始后样品状态图 图 2(a) 为设计的扩散实验装置 , 扩散台位于真空腔体中心处 , 由两根陶瓷杆固定在不锈钢制成的固定架上 , 此外 , 在真空腔体侧壁上安装一个可活动的手动推杆 , 用于推动扩散工作台的滑动块单元 . 图 2(b) 为实验中使用的扩散工作台 , 主要包括柱形固定台、长毛细管、滑动块、固定块和一些小柱塞 , 各部分结构如图 2(b) 和 1(a) 所示 . 由于石墨耐高温 , 具有很好的传热性 , 和易加工性 , 故扩散台中的各个部位均由高纯石墨加工而成 . 图 2 (a) 真空腔体内扩散工作台的装配图 , (b) 扩散工作台结构图 该研究利用滑动剪切技术测量了 Al 85 Cu 15 -Al 75 Cu 25 扩散偶在液态时的扩散系数 . 在实际应用中 , 进行了一系列不同扩散时间 ( 其它条件保持不变 ) 的扩散实验 . 最终 , 在扩散系数分析过程中 , 基于菲克扩散定律 ( 即在稳态扩散条件下 , 扩散距离的平方与扩散时间成线形关系 ), 利用时间依赖的方法获得了更加可靠的原子扩散系数 , 在实验误差范围内得到了与先前采用先进的 X- 射线成像技术测量的原子扩散系数相一致的结果 . 文中进一步讨论了滑动剪切技术过程中存在的众多干扰因素 , 如滑动剪切实验操作引起的对流、重力和扩散方向上温度梯度引起的浮力对流和由表面张力作用产生的对流等 , 并认为该技术测量的误差也有可能存在较大的实验误差 . 换句话说 , 该技术虽然能够避免升温过程对等温扩散测量的影响 , 但是在传统长管技术中存在的干扰因素依然存在 . 因此 , 要获得准确的熔体扩散系数 , 在滑动剪切技术的基础上 , 仍然需要严格控制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 . 原则上 , 该研究给液态金属互扩散系数的测量提供了较可靠的技术条件 , 有助于获得较精确的互扩散系数 , 对人们理解液态金属的微观动力学行为以及它在金属材料液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有积极作用 . 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 : 513221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批准号 : 51171055) 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 编号 : NECT-10-0419) 项目资助 . 相关原文 : 耿永亮 , 朱纯傲 , 胡金亮 , 张博 . 一种新的滑动剪切技术测量 Al-Cu 合金的互扩散系数 . 中国科学 : 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 , 2014, 44(7): 728-736 http://phys.scichina.com:8083/sciG/CN/abstract/abstract514699.shtml 朱纯傲 , 耿永亮 , 张博 . 金属熔体扩散的研究进展 . 中国科学 : 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 , 2012, 42(6): 619-630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论文|470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人真能打——我国研制出世界首台液态金属电子电路打印机
热度 1 sheep021 2014-4-18 16:18
3D打印技术,算是被中国人给玩滥了,啥也能打,打骨骼,打配件,打飞机,打房子,还能打电路板,但这只是个开始,不打出个人来,绝对不会罢休的,呵呵。 谁都不能否认中国人的创新能力,一个创造四大发明的民族,怎能没有两把刷子? 说实在的,四大发明,在中国历史上,只算一些小玩意儿,真正厉害的发明,恐怕李约瑟也理解不了。 -------------------------------------------------------------------------------- 我国研制出世界首台液态金属电子电路打印机 《 人民日报 》( 2014年04月17日 12 版)   本报北京4月16日电 (记者喻思娈)记者今天从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获悉:经数年时间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层面的持续推进,该所研究员刘静带领的科研小组在印刷电子学领域取得技术突破,研发出世界首台全自动液态金属个人电子电路打印机。   刘静小组首次建立了一种全新原理的室温液态金属打印方法,集合了上下敲击式进墨、旋转及平动输运等流体输运方式,解决了金属墨水表面张力高难以平稳驱动的难题,其打印精度和质量已能满足大多数印刷电路板的要求。   液态金属打印机的问世,让极低成本下快速、随意地制作电子电路成为现实。专家表示,这种立等可取的个性化电子制造模式将对传统电子工程学带来观念性变革,相应技术易于普及到家庭、办公室、学校、工厂乃至工业设计、艺术探索、文化创意等应用领域。据了解,由该团队研发的面向个人终端用户的打印设备即将进入市场。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011 次阅读|2 个评论
梦之墨打造“马良神笔”
xtzhou 2012-12-19 13:40
梦之墨打造“马良神笔” 金属流体改变集成电路制造规则 家里的一根电路断了,不需要找专业的电工上门修理,只需用笔画一下,就完成了接驳;《哈利·波特》中的《预言家日报》出现在现实生活中指日可待,届时,报纸上不再只是静态的图片和文字。 这样的神奇故事并非来自科学幻想或影视作品,它们即将成为现实。而为此带来新希望的,是身兼中科院理化所研究员及清华大学教授的刘静博士。 近日,由刘静带领的理化所与清华大学联合小组在印刷电子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令在各种柔性或硬质材料表面直接手写电子器件成为现实。相关研究文章发表在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以及《应用物理快报》上。 “液态金属DREAM-Ink打开的是个人电子设计大门,不久的将来,它还可望改写电子产业的传统模式。”刘静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 实现关键突破 传统的电子器件印刷工序通常较为复杂,易污染环境,且耗时、耗材、耗能,成本很高。对此,刘静说:“这些年来,国内外一直在探讨,能否改变集成电路设计制造的游戏规则,就像写字或绘画一样,将电路及电子器件直接写在基底上。” 然而,高性能墨水的欠缺一直是产业发展的短板。 常规的导电油墨,包括新近出现的基于纳米金/银/铜以及碳纳米管、石墨烯等的电子油墨,仍存在配制工艺复杂、电阻率高、器件成型固化温度高等缺点。 “我们实验室的重要贡献在于,将室温下可以流动的金属引入了印刷电子。”刘静说。这种所见即所得的电子直写技术,被刘静命名为DREAM-Ink(梦之墨)技术。 早在十余年前,刘静就意识到液态金属研究的科学意义和重大价值,带领团队开展了相应的基础与应用探索,并先后取得一系列首创性成果,如用于高性能计算机的室温金属流体芯片冷却技术等。如今,在室温金属流体研究渐成国际重大科技前沿和热点时,刘静团队已获得近50项专利技术,为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关键基础;他们发表的数十篇学术论著,占到了当前国际上本领域文献的绝大部分,引领优势显著。 在印刷电子领域的应用,利用金属流体实现电路直写正是该团队长期积累的结果。 化解制造难题 研究过程中也遇到过不少障碍。博士生李海燕说:“一开始我们的想法是,将金属流体直接写在纸上。但在实际操作中发现,普通金属流体是没有办法附着在纸上的,会像水银液滴一样来回滚动。” 一年多前,该情况得以改变,因为学材料的高云霞博士加入了团队。她对材料加以改性,“经过一次改性,常规领域使用到的界面黏附性问题都解决了。”高云霞说。 就在前不久,美国科研人员通过两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沉积金属件实现了柔性材料上的电子功能。相关论文在全世界引起了很大轰动。 但高云霞表示,用含银的盐进行化学反应,可以沉积成银导线,附着在柔性基底上。“对这种方式来说,温度越高导电率越好,但事实是,高温对柔性材料是很不利的因素,其技术适用性限制很大。”高云霞说。 而所见即所得的DREAM-Ink技术则避免了上述困难,在常温下即可直接印制各种薄膜乃至三维结构。 改写产业未来 业内专家介绍,可在各种基底上直接制作电子器件的直写式印刷方法,有望重塑集成电路产业。在实验室里,记者看到了研究小组利用DREAM-Ink技术制成的透明导电薄膜、天线和RFID元件等。看起来只是在不同基底上用笔画了几道,但是它们已展示出显著的实用性。 以生物医学应用为例,在测量对象体表靠近心脏部位涂覆相应的金属墨水,可以形成适形化电极,给心电信号以及生物电阻抗等生理参数的测量带来较大方便。 但刘静更多强调的是,DREAM-Ink将打开个人电子设计大门。届时,纸张不再只是文字的载体,还能集成诸多电子元件。这可能引申出电子器件个性化设计潮流——印制有液态金属薄膜的电子服装在阳光下可随时发电;建筑墙体或玻璃表面可以DIY方式直接涂覆上金属墨水及相关材料,作为LED甚至太阳能电池,以作为装饰品或用以捕获光能的器件。 刘静团队的下一个目标是研制出更多常温下的液态金属墨水,用以满足各种特定功能电子器件,如生物医学传感器、3D天线、薄膜晶体管等,从而将这一方法扩展到更多工业和商业领域乃至日常生活中。 《中国科学报》 (2012-12-13 第1版 要闻)
个人分类: 科研进展|207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1: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