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土地调查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数据质量似乎不怎样呀?
热度 2 jiangming800403 2013-12-31 11:52
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的质量看起来不怎么样 由于遥感混合像元解译的问题,地埂、田间道路、沟渠,散生树木、田间草地等大都都会被统计到耕地里面,因此,遥感得到的耕地面积比实际情况多10%-20%都是正常的,按照美国NASA的数据, 中国 耕地长期在22-23亿亩。 另外草地面积明显偏少,只有4亿公顷这一惯用值的70%,少了近20亿亩,可能是没有计入一部分草原化荒漠和荒漠草原,而林地面积(2.54亿公顷,园地面积里也很多属于经济林,这似乎已经接近了我国潜在森林覆盖率的极限)似乎又偏多,根据最近一次森林普查,我国森林覆盖率刚刚突破20%,大体上很多疏林草地和灌草丛可能都已经算到林地里面去了 附:土地调查主要数据 耕地: 13538.5万公顷(203077万亩) 其中,有564.9万公顷(8474万亩)耕地位于东北、西北地区的林区、草原以及河流湖泊最高洪水位控制线范围内,还有431.4万公顷(6471万亩)耕地位于25度以上陡坡。上述耕地中,有相当部分需要根据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和耕地休养生息的总体安排作逐步调整。全国基本农田10405.3万公顷(156080万亩)。 园地:1481.2万公顷(22218万亩) 林地:25395.0万公顷(380925万亩) 草地:28731.4万公顷(430970万亩)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873.9万公顷(43109万亩) 交通运输用地: 794.2万公顷(11913万亩)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4269.0万公顷(64036万亩) 另外为其他土地
个人分类: 农业、食品与农村发展|2661 次阅读|9 个评论
《土地调查方法原理》的初步阅读笔记
chenhuansheng 2012-12-20 16:41
这几天读了柯正谊等主编的《土地调查方法原理》。开先是为了查资料读了,中间发现这书还不错,兴许可以考虑作为教材。因为我们这里就有“土地调查”的选修课。于是就花点心思来看看。但是前面八章算是做了快速阅读,后面的章节则只是走马观花了。为了以后别再纠结,还是记录一下这本书给我的出不印象。 1、火药味重。书怎么会有火药味呢?因为这本书的内容中,多出严肃地这指出现在常常会犯的错误,不允许或者应该尽量避免怎么做。好像编者才是绝对的权威似的。但是我很理解编者的良苦用心。现有的土地调查中确实存在很多不规范的情况。 我前几周去某位朋友处借来一张图,充作学生的考试内容。结果发现这种图上的图斑编号错乱,图里也是混乱的。打电话去咨询,他说,那张图本来就有问题。原来某地方国土部门的原图丢失了,为了预防上头查到,就基于后来的图和变更记录推算了原来的情形。可惜造假的技术不高,很多东西处理的不是很好,从图上直接俄就能看出破绽。不过错误的图对我来说刚好,他不至于泄露国家机密,可以放开了让学生去画。 而概述的编著者三位都是先后参与了大大小小20多次土地调查的老手,经验丰富。一般人容易犯什么错误,容易怎么作弊,都逃不过人家的法眼。所以就不绕弯子,直接严厉地指出。这也算是知识分子的良心犹在。 2、第二章一开篇就是铺天盖地的土地分类系统的对照比较。来的过于生猛了!当然对于土地管理专业的高年级学生来讲,这个不存在什么问题,我想土地调查的课程和实践开展之前,他们会有相应的先行课,比如《土地类型与评价》之类的。但是我们学校的学生而言,非资环的学生是没有这些先行课的,所以按照书的范畴和顺序来的话,会比较难。我觉得土地系统的对照比较的内容之间,任课教师应担补充土地分类的原理、方法和常见类别的含义。 3、书中出现了大量的技术性的内容,比如编码、检查等。这些东西是需要结合软件来开展。要深刻理解这些内容,要求学生gis、数据库的基本功比较好,而且要有空间数据建库的经历。最好是犯错的经历。我估计做为管理学方向的土地科学的学生会比较容易具备这些基础和技能。而对于地理学方向的学生而言,多少有些欠缺,至少目前本科的学生实践锻炼的还不够。 4、本书的目的性很强,就是要指导土地调查工作,尤其是内业。但是如果作为地理背景的学生的选修课或者必修课,土地调查的目的和重要性,是需要事先了解的。这些内容在本书中没有得意体现。 5、第七章中“计算面积”主张禁止平差。这个我不是很理解。 传统的土地面积多采用一定的工具在图纸上量算产生。因为量算会有误差且不可避免。所以历来会有控制平差的环节。以消除误差尤其是累积误差带来的影响。 随着技术条件的改进,土地调查中相关数据的数字化采集与处理已经成为主流和实际中的主要内容。图斑的面积不再是借助量算工具做简单量算产生,而是计算机基于图斑坐标由解析法进行计算。解析法通常是有完备的数学基础的,所以即便有误差也会很小。这样作者就主张禁止平差。 但是理论上如此,实践中不然。该书第七章第三节专门对计算面积和量算面积进行了中误差的比较。发现计算面积的中误差是量算面积的0.68倍。所以精度的优势不是非常明显;而且这个比较实验只是考虑了平面面积,没有考虑到球面面积。球面面积的计算会不会更复杂? 计算面积的主要优势在于速度。该书中一段文字值得我们这些实践经历比较少的人注意: 反复阅读,我大致明白教材的含义:这里的“禁止平差”有使用条件的。作者主张用“分图斑面积之和是否等于总图斑的面积者图幅面积,这个规则来检验数据的逻辑一致性。这种检验,因为是计算机进行处理,所以分图斑的面积和总图斑的面积或者图框的面积,都是计算机自动计算的。这种检验可以有效发现图斑的重迭合缝隙,这两种情况都是在”满铺性“特征下不允许存在的。不过,窃以为,这种毛病可以通过拓扑检查来实现。 此外,作者没有提到逻辑检验完成后,面积量算和汇总,是否还需要平差?虽然说计算机按照解析法计算的平面面积和球面面积都可以达到较高的精度,但是不可完全排除误差啊。这一点,或许我需要再一次仔细阅读教材,或者与作者联系。 ~~~~~~~~~~~~~~~~ 补充:计算面积值用于质量检查,可能比图形的拓扑检查更加有效。双管齐下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毕竟平差的结果要对图斑面积进行人为改动,他可能会掩盖面积粗差,甚至会为面积数据造假提供手段。
221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2: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