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泰勒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幸福超越完美》读后感
liulibin 2020-3-19 19:21
很庆幸在大学的时候接触了哈佛大学泰勒教授的积极心理学,直到现在还断断续续地在看泰勒教授《哈佛幸福课》、《领袖心理学》课程,以及《幸福的方法》、《幸福超越完美》等书籍,这两本书也成为了我的床头书。泰勒教授的系列课程及书籍对我的焦虑、强迫、恐惧等消极心理症状帮助很大,让我的心灵逐渐变得更有弹性、更具成长性和开放性。寒假在家学习过程中这种渴望更快更好的思维所引发的焦虑情绪又涌上心头,于是又细细重读了《幸福超越完美》,笔记如下: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理论(阐述完美主义和最优主义者具体区别,第 1 章提到接受失败的重要性, 我们只有接受失败才能从失败中学习;第 2 章阐述 悦纳情绪 ,让自己全然为人的重要性;第 3 章告诉我们 享受成功 、为自己的成就感到满意的重要性;第 4 章告诉我们 直面现实 的重要性 );应用( 第 5 章讨论如何帮助孩子同时获得幸福和成功;第 6 、 7 章分别告诉我们最优主义思维如何让我们的工作、爱情满意 );冥想(具体的改变方法 : 解释改变为什么这么难,认知疗法, 如何帮助他人,治疗药物,痛苦在我们生命中的重要性,如何积极面对衰老及我们对未知的接纳 ) 。正如泰勒教授所言,在我的人生中,我曾经不得不面对(现在仍要不断面对)我自身那具有毁灭性的完美主义的倾向。泰勒教授面临的这个人生问题也正是我所面临的人生困境,因此我来这寻求答案。 绪论 作者通过列举自己未能取到 A 成绩 而感到无比焦虑 、学生马特不接受我作为幸福专家会有痛苦情绪的事实以及明星学者始终不满足自己所取得的成就而自杀三个例子来说明完美主义的表现形式:拒绝失败、拒绝痛苦及拒绝成功。长期以来,完美主义被心理学家认为是一种神经官能症表现,心理学家大卫 . 伯恩斯将完美主义者描述为 “ 一些拥有无法达到的非理性目标人群,他们会不断强迫自己完成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并且只以生产力与成就来衡量自己的价值。 ” ,而最优主义者明白人性内在的限制,清楚我们有时必须做出一些平衡、牺牲或者放弃,因为没有人能拥有一切。完美主义和最优主义对比如下: 第一篇 理论 第一章 接受失败 泰勒教授16岁成为以色列壁球冠军,可得到冠军这股兴奋感只维持了不到一天,他当时觉得这是没有得到全球冠军的缘故,后来去了英国与全球冠军一起训练,但由于身体和心理压力太大,在 21 岁黄金年龄伤痕累累最终退役来到哈佛求学。来到哈佛后生活方式虽然改变但心理模式依旧如此,凡事苛责自我追求最好,虽然成绩、运动、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很好,但心中始终承受着巨大压力过得很不幸福,这种状态正是我们当代多少年轻人的真实写照。一直追求进步苛责自我的状态大多是由于我们对于失败的恐惧而不是对幸福的追求引起的,我们害怕如果不拼尽全力、偏离了捷径可能会彻底的崩溃,永远失去了成功。因此,我们会期待完美过程,只关注终点而不享受过程,并且具有“全有或者全无”的极端思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具有很高的防御性,喜欢将自己包裹的严严实实的,很难踏出自己的舒适区尝试新鲜事物,因为这可能会破坏我们自己心目中的完美形象。我们还极易感到恐慌,任何事情不管再完美都能找到缺陷,而最优主义者往往是价值发现者,在很多情况下都能根据现实情况寻找好的方面。完美主义者的思维还十分僵化,连表达的语言都是绝对化、充满大道理的:应该、不得不、必须、必将会等等。完美主义的心理对自尊心有着极大的破坏,还会导致饮食失调,性功能障碍,抑郁症,焦虑症等症状。 我们大多人都知道完美主义是有伤害的,但是大多不会改变,因为我们内心坚信完美主义也许不能带来快乐但是绝对可以带来成功,但研究结果告诉我们,最优主义比完美主义更容易成功,原因如下: 1. 从失败中学习,一个杰出的成功人士一定是失败次数最多的,因为只有学会接受失败才能从失败中学习,才能不断成长并且最终成功。 2. 研究发现人的唤醒水平过高或者过低效率都不高,只有刚刚好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出最佳水平,完美主义的唤醒水平过高导致压力过大从而使效率降低。 3. 完美主义者因为目光始终盯着终点而无法享受过程,这将难以维持长期的努力, 而很快耗竭人的渴望和动力使变得越来越松懈。 在连续统一体上从完美主义的一端向最优主义者的那一段前行,是一个终生的努力计划,生命不止努力不歇息,这是一个需要耐心、时间和努力的旅程,也是一个可以充满欣然的快乐和无穷回报的旅程。 练习时间: 1. 想象自己是一个最优主义者,如何将最优主义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 如果我是一个最优主义者,我对事业或者学习的追求将不会感到这么恐慌,当我感到疲惫时我会很心安理得的去休息而不会过于强迫自己违背人性,我会对未来抱有非常积极的态度,当我犯错误时我能正视自己的错误,不恐慌也不逃避的将其改正,我会变得更加顺从人性,尊重自然,变得更加幸福与成功。 2. 在日记中记录失败的经历,描述当时所做的、所想的、所感受的,以及现在的感觉,让我学到了什么? 可能是还没出校园目前人生没有遇到过重大失败,记忆犹新的是去年 7 月份第一次学习分子动力学模拟,由于自己基础差,学习能力也不行,网上也缺乏系统的资料,所以感觉学起来很费劲,即使每天学到晚上 12 点对很多问题还是感觉一头雾水,当时还没有太多时间进行系统学习,每隔几天都得向老师汇报一个小进展,心理压力很大,导致学习效率也很低,当时每天都有很强的挫败感,感觉自己咋这么笨呢,学了这么久还是没什么进展。半年过来了,自己对分子动力学研究比之前理解得更透了,文献阅读基本无障碍,试验进展顺利,搜索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加强了,学习软件的速度变快了。现在回想起来,虽然当时的自己每天都感觉到很挫败但是一直有信心能将这件事学好并且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学习动力。经历过这件事,我对自己更有信心了,我相信不管是什么事情,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时间的积累一定能够有所突破。 第 2 章 悦纳情绪 作者列举了三个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不悦纳情绪所带来的痛苦情绪, 1. 邻居告诉我一个军人是不能哭泣的, 2. 我想告诉我女朋友我爱他但是最终还是忍住没说出口, 3. 我在万众瞩目下失去了冠军但我忍住了哭泣。作者道,童年的经历教会我如何去克制自己的情绪,隐藏自己的痛苦,我花了好多年才丢弃这种有害的习惯,才允许自己去感受,允许自己全然为人。如果自己不体验这些痛苦的情绪的话只会加剧我们的痛苦,更糟糕的是无法再感受任何情绪和感受。因此我们需要接纳自我,接受并且表达那些不喜欢或者不想要的想法,需要注意的是,真正接纳自己的情绪是无条件的,不能急功近利的,如果我们允许自己全然为人的唯一理由是把他当做一个达到目的的手段,比如为了使自己更成功,那我们的这种行为是一种假接纳。 练习时间: 察觉冥想:体验自己的感受,但不加以分析和思考,带着这个情绪接纳情绪,与之共处,而不要尝试理解与修正。 第 3 章 享受成功 作者列举了两个希腊神话里面的英雄人物的故事,两个人同样都是历经磨难,但一个周而复始,另一个柳暗花明,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后者是一个会珍惜并且享受自己成就的最优主义者。完美主义者有着 “永远不够好”的症状,对不断改进身边一切十分着迷,但这种“获得”的欲望可能会带来更多的痛苦,美国心理学家之父威廉詹姆斯曾提出,自尊 = 成功 / 欲望,完美主义设置过高的遥不可及的欲望会导致个人的低自尊,可是现实告诉我们目标设置太低同样也不会感到幸福,因此如何需要降低期望如何需要提高期望这需要现实引导。目前没有任何简单的技巧可以分辨哪些是现实的,符合我们条件的目标,但心理学家理查德哈克曼建议: 我们最佳动力来源,往往在可以有 50% 左右成功率的目标中找到 。 要做到享受成功,还要经常自己说: 足够好了 。这有利于减轻我们的心理压力,适当降低期望值,拥有更强的满足感。许多完美主义者很难感激和享受自己的成就,有太多完美主义者尽管拥有财富、健康、名望和美貌,但是过得并不快乐,这表明了幸福依存我们的心智而不是由身份社会地位和银行账户决定的。 学习感激 ,我们将更能欣赏自己的成就,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将会增加,我们将对生活满意度更高。学会感激还有利于增强我们的察觉力,增加我们的幸福课、创造力、自我接纳、成功和健康。 练习时间: 足够好了 生活中,我的完美理想状态是每天全力以赴工作 10 个小时,但是根据我的时间记录软件显示,在家里我的日工作时长在 4h-8h 之间,每天工作 4h 我还需要加点油,每天工作 6h 已经足够好了。 感恩练习 刚刚从房间出来上厕所去,碰巧小 外甥 外婆在上厕所,于是我折回房间,过一会儿小 外甥 来我房间一直要拉我出去,我跟着他出去,他让我进厕所,我开始还没懂啥意思,后来才明白他肯定看到我刚才上厕所没成功现在来提醒我厕所没人了,然后我半掩着门说:小粽子,那舅舅上厕所啦,拜拜,他和我挥了下手说拜拜就走开了, 我家小粽子真的很乖。 第 4 章 直面现实 我们需要意识到第一个现实问题就是明白 “情绪就是情绪”,例如:当孩子生气时,父母说:“你不应该为了这么点小事而生气,不是吗?”这其实在挑战孩子真实的感觉,鼓励他们否定生气这个事实。当孩子生气时通常父母只需要这样说就足够了,“我看得出来,你为了这件事请很生气”没有说教而是抱着理解的态度接受他人的情绪,这些情绪才会真的降低强度和伤害性,这对孩子有效,对成年人也是如此。 练习时间: 完形练习:给出一个主干句子,给主干句子后面省略号不假思索的填上不同的结果,句子完成后在回顾自己的答案,哪些想法可以进一步探索,然后写下承诺并付诸行动。 如果我允许自己全然为人 1. 我将会变得更加幸福 2. 我可能不会那么苛责自我,变得懈怠 3. 我的身体和心灵将会更加健康 4. 我会变得更有同理心 5. 我将会变得更加成功 6. 我将不会那么追求成功 7. 我的事业将会变得更加开阔 8. 我的人际交往将会变得更好 我希望自己变得更加允许自己全然为人,因为这样的我会更加顺应自己的天性,尊重自己的情绪,在这样的基础上,我的心灵弹性更足,视野更加开阔,人际交往也会更加和谐,同时,我相信,其他方面的事情也会变得顺利。 第2篇 应用 最佳的教育: “平衡之道”即父母要在正确的时刻、带着正确的目的、以正确的方法、以适当的程度介入孩子的生活,为孩子创造一个有足够的不被评价的时刻和适当介入的环境。举例如下:当必须要责备孩子时,请记得使用一种关爱的态度,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贬低和羞辱他们,他们珍贵的自尊心是要小心保护的,你可以这样说:“我很爱你,但我不允许你有这样的行为,你知道为什么我不能容忍你这样做吗?因为你是一个非常好的孩子,而这种行为和你不相称。” 最棒的工作: 1. 接受错误:如果想要提高成功的几率,那么首先要让失败的次数增加。经验和研究结果告诉我们,我们只有接受失败才能不断从失败中学习。以色列空军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制定了一个“不责备”政策,飞行员和地勤人员在规定时间及时报告错误将免于惩罚,但隐瞒错误一旦发现就会严厉处罚,这样就为员工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将更容易从失败中学习。 2. 注重恢复:完美主义通常会将努力的作用提到过分的高度,渴望自己像一台机器一样永不休息不带一丁点情绪,每当情绪真的发生后,仍希望自己像一台机器一样一成不变和无动于衷,忽略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这会导致不幸福和终极失败。完美主义者往往相信越努力越幸运,忽略人类本能的需要,但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坚持短跑加上适当的恢复才是永恒之道。须知,欢愉和娱乐是人类的一种原始需求,我们长期忽略这种需求,克制本能,违背人性,说服自己人类是没有极限的,渴望睡得更少,做的更多,不断超越,我们迟早有一天会付出代价的,无论是个人还是整个社会。相比于做长时间的“马拉松运动员”,注重间断休息的“短跑运动员”可能会更加高效。 练习时间: 回忆自己最好的状态,即巅峰时期,通过什么手段和措施能重返巅峰时期? 我人生的巅峰时期是高二阶段,一直以来我都很重视成绩的提升,希望通过更多的辅导作业、及时复盘的科学方法、投入更多的时间来获得更优秀的成绩,经过这一系列方法我高一时候的成绩只进步一点点远没有达到我的预期,而且由于自己患得患失,纠结内耗感觉过得很辛苦。高二时我好想突然顿悟了一般,不再刻意追求高分成绩,告诉自己人生如戏,唯有此刻才最真实,活在当下不懊悔过去不恐惧未来,抱着想玩就玩想学就学的理念面对学习和生活,这时候的自己突然没有了任何的心理负担,大脑特别容易出现宁静的状态,由于运动适当整体身体状态也特别健康,在我不刻意追求高分时成绩突飞猛进,从原先的年纪 200-300 名进步到前 100 名,只可惜这样的阶段只维持了一个学期多一点点。因为后来我看学习成绩进步这么快,心里就认定了越努力越进步的思维,从此以后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学习上面,患得患失,在整个高三阶段由于压力巨大,成绩原地踏步,大脑也陷入强迫念头陷阱,一直过得很痛苦,辛运的是,高考两天时间,我硬是压住了头脑中的强迫念头,对自己说:“够了,不要在这样了,这些可怕的念头暂时离我远去吧”换来了高考两天的宁静日子,最后考得还不错,是我整个高三阶段发挥最好的一次考试。可惜的是,高考结束后这些可怕的念头又卷土重来,折磨了我接下来好几年。现在回想起来,“越努力越幸运”这个伪命题如此的令人痛苦且不真实,我居然被这样的念头强迫了好几年,最难受的时候连续失眠好多天。从此刻开始我想再回到我的高二阶段时候的心境,顺从自己的本心,少纠结少懊悔,看淡得失,注重经历。具体措施是通过冥想平静内心,扩宽视野(目前和志强有个冥想小队,每天 10 分钟),记录自己的生活,通过写日记记录自己的情绪,通过时间记录记录自己的日常时间,反复练习《幸福超越完美》这本书籍提到的方法。 最美的爱情: “ 60 秒愉悦点”计划,每天给对方至少引发三个愉悦点:一个热吻、一个拥抱、一个充满爱意的问候、一句简单的“我爱你”等等。 第3篇 冥想 第一个冥想:真实的改变 心理学家兰格发现,当人们非常重视某些积极的品质时,就难以改变与这些积极特性相对应的负面特质,比如:一个非常看重始终如一的人就很变得少一点死板。因为,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下意识的害怕,一旦他们减少自己的顽固性,将一并失去他们始终如一的优秀品质。因此,我们需要分类定义自己的特性。 练习时间: 分解完美主义:列出一些希望改变但到目前为止还无法改变的特征和行为,例如:过度焦虑、完美主义或太过忙碌,然后写下与他们相关联的积极特征,请详细写下哪些是你想改变的,哪些是你想保留的? 我目前过于关注一些不切实际的理想状态了,每当我达不到这种理想状态时就会焦虑,例如:我渴望凡事做到最优解,学习时,不过是通过什么方式,听课,看书,听声音我都隐隐觉得可能不是最高效的措施,于是,我的大脑会一直纠结这一点,无法全身心投入学习;用电脑操作时我觉得多次点击鼠标都是浪费时间的一种表现,心里想着能不能有一台机器明白我想要什么就能马上实现,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让我在实践时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学习和工作效率自然不高。我这么想积极的一面是希望把凡事做到最好,尽可能节约时间,但是这种想法不切实际,而且给我带来了焦虑情绪,很难让我全身心投入到当前事件中,我需要改变这种不切实际的对于理想状态的追求,控制自然首先要顺应自然,同样,要获得成长和进步必须要尊重现实。 第二个冥想: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的基本前提是我们要关注对于事件的解释,而不是只接关注事件本身。认知疗法的目标是通过消除被扭曲的思维,恢复和现实相一致的感受。 练习时间: PRP 步骤:全然接纳自己各种情绪和症状,认知重建当前的局面,以及全局展望,回想最近令我很心烦的事件,或是某些即将来临却让我担忧的事件。 最近过得还比较顺利,这个练习暂时先不做 第三个冥想:不完美的建议 人类不是一系列的数学公式,我们无法通过填上正确的数字来解决问题,人类的心灵和灵魂,特别是困惑和脆弱的时候,最需要的是理解和关怀,而不是解决方案和建议。展现温柔的包容,培育接纳的土壤,一个人全部的优势、动力和力量才能喷薄而出。 练习时间: 回想特别困难时一个曾经帮助过我的人,从他做事和说话方式上学到了什么,这些技巧可以用于帮助别人吗? 从小到大一直受到很多人的关怀和照顾,但对我影响最大的几个有我的女朋友俊霞小可爱,当我心灵逐渐失去灵活性变得僵化时,是她一直给我提供包容、宽厚的土壤,让我感受到阵阵爱意和安全感,非常感谢她的陪伴,也正是在她的陪伴下我的心灵逐渐融化,更具弹性和成长性。 第四个冥想:一个完美的新世界 练习时间: 重新诠释对事件的解释 第五个冥想:苦难的角色 苦难能够带来成长,记录并且感恩苦难! 第六个冥想:铂金法则 黄金法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铂金法则:人所不欲吾施于己 练习时间: 完形练习 如果我能多爱自己 5% 1. 我的自尊心将会变得更高 2. 我的幸福度将会变得更高 3. 我将会减少工作时间 4. 我的心灵将更富有弹性 5. 我将会更爱他人,人际交往更好 第七个冥想:没错,但是 “没错,但是”句式意味着相比于积极面,我们更加关注消极面,关注和感受积极才会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第八个冥想:美丽的衰老 第九个冥想:大骗局 每当有人问我们过得怎么样,即使我们当时感受很糟糕,我们也会笑脸相迎答道很好,带上 “很好”的面具能保护好自己,但是时时刻刻戴着面具则有害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练习时间: 完形练习 第十个冥想:知与未知 最成功的人总是能接纳不确定性,从不害怕承认自己的无知 练习时间: 尝试着只是走走吧 ~ 正如卡尔 . 罗杰斯所言:美好的生命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存在的状态,它是一个方向,而不是一个终点。所以, 请停止追求完美,现在开始过一个更幸福的人生吧!
个人分类: 其他|2618 次阅读|0 个评论
泰勒,扎克里(简明美国传记词典)【史学选译(1987总13】
黄安年 2019-10-2 07:12
泰勒,扎克里 (简明美国传记词典)【史学选 译( 1987 总 13 】 【个人纸媒文章(黄安年个人纸媒文章目录编号GWH 978)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9 年 10 月 2 日发布(第22610篇) 8 月5日 -9月16日,笔者 在纸媒报刊上发表的个人文章总共364次篇(GWH101-464,截止2008年),陆续发布在个人博客上。“次篇”表明某篇文章有可能在不同纸媒被发表或转载。个人在纸媒图书上文章目录78种(GWH001-GWH078)中的近百次篇未计在内。部分个人报道和论文打印稿、纸媒对笔者的书评和报道、个人译校文章也未计算在内。此前2019年1月6日-4月2日笔者通过博客陆续发布个人收藏图书的英文图书书目( US 001-US538号)。4月5日-5月28日发布个人论著收藏图书书目(GH001-GH041)、《黄安年文存选》目录。 为保障个人纸媒文章目录的完整性,便于自己和读者查找,也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改革开放以来在纸媒报刊的个别文章暂不发布。个人藏书书目工作自今年初以来已经整整八个月多了。书目力求穷搜,目录检索是我国固有的学术传统,也是学术传承和历史记载的必要平台,个人藏书目录的完善将为集成为一个微“数据库”创造条件。 完整保存这些纸媒论著、译、评学术资料,反映了笔者践行学术报国的心愿和学术为公、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资源共享的宗旨,也从一个普通教育和学术工作者的学术探索历程。 9 月 16 日 开始发布纸媒评论个人论著文章( GWH501 起编号)、 | 个人部分论文稿( GWH601 起编号)、个人撰写的部分报道( GWH701 起编号)、发表的个人译文( GWH801 起编号)、发表的个人校文( GWH901 起编号) 这里发布的是李薇华译、笔者校的《 泰勒,扎克里(简明美国传记词典)【史学选 译( 1987 总 13 】 》 ,译自《 简明美国传记词典》第1026-1027 页, 1980 年英文版,载《史学选译》 1987 年总第 13 期第 248-250 页。 照片 5 张拍自 泰勒,扎克里(简明美国传记词典)【史学选 译( 1987 总 13 】 》 ,收入黄安年文存 1987-1989 年卷。 1, 2, 3, 4, 5,
个人分类: 个人藏书书目|1368 次阅读|0 个评论
杨振宁先生关于中外学者“德”观念的一个比较研究
热度 11 qhliu 2018-1-17 16:28
《何祚庥先生从事物理学研究七十周年学术思想研讨会》 。在何先生做完主旨演讲“向前辈学者和各位学者学习科学研究方法”之后,杨先生发表即席讲话,是关于中外学者“德”观念的一个比较研究。全文如下 ( 根据录音整理 ) 。 我觉得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提法。我曾经讲过,要做物理学的研究,需要有三个 P 。哪三个 P 呢?是 Perception , Persistence 和 Power 。这三个 P 跟这个 “ 德 ” 、 “ 识 ” 、 “ 才 ” 、 “ 学 ” 是有类似的地方,可是有非常不同的地方。比如说 “ 识 ” ,我想是跟P erception 有密切的关系, “ 才 ” 跟P ower 有密切的关系,P ersistence 呢,我想与 “ 学 ” 有密切的关系,可是又都不一样。 不过这最大的分别是 “ 德 ” 。在西方,尤其是今天美国的学术研究里头,没有 “ 德 ” 这个观念。这个事实上是很深的一个问题,因为这个还不止是科学的研究。西方人的脑子里头,他们这个做人的办法 —— 世界观、宇宙观没有中国传统的 “ 德 ” 这个词。我不晓得你们晓得不晓得,商朝的这个铜器上面,都是一些当时的政治首领、军事首领,刻下的一些或者他们的战功、或者他们的事迹到那里打仗去了。可是,再三地,就有 “ 德 ” 这个词。最近十年,清华大学买到的一个铜器,在大概有一百个文字上面,就有七八个 “ 德 ” 字。代表这个 “ 德 ” 在中国人的脑子里非常重要。 我认识很多世界有名的物理学家。奥本海默,泰勒,费曼,我想他们三个人都没有中国所讲的这个 “ 德 ” 观念。可是呢,他们做出来很重要的工作。所以我一直讲,非常值得科学家、中国科学家讨论的问题,就是这个 “ 德 ” 跟科学的 Performance 是有没有关系 ? 甚至于是不是有一个相反的关系 ? 我想,这个不是一天两天所能讨论的,也不是我聊的范围内所能讨论的。不过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而我再三讲,我所认识的 20 世纪大科学家里头,我最觉得有 “ 德 ” 这个气质的人是 Enrico Fermi 。他跟别人不一样。而且事实上,欧洲的老科学家跟美国的科学家不一样。换句话说,假如是对于刚才讲的这个观念,把中国放在一方面,把美国放一方面的话,那么老的欧洲就是在三分之一处比较偏近美国的。所以我一定要把何祚庥的文章拿来看一看,仔细研究研究。 ---- 补充材料1 ---- 杨先生对“人本文化”和“神本文化”之间的差别,有特别的感受。这一点,在他的《归根反思》 ( 曙光集, p.332) 中有系统的论述,其中特别提到“德”字在中国文字中的起源及其在“人本文化”中的地位。 ---补充材料2--- 关于费米,杨先生认为他是“标准的儒家君子”。 恩芮科·费米是20世纪所有伟大的物理学家中最受尊敬和崇拜者之一。他之所以受尊敬和崇拜,是因为他在理论物理和实验物理两方面的贡献,是因为在他领导下的工作为人类发现了强大的新能源,而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的个性:他永远可靠和可信任;他永远脚踏实地。他的能力极强,却不滥用影响,也不哗众取宠,或巧语贬人。 我一直认为他是一个标准的儒家君子。 ----《他永远脚踏实地——纪念费米诞辰100周年》 ---- 补充材料3 ----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 (Born , 1882-1970) 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 ( 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 ) ,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 40 多岁了,已经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不时出现,不过比起以前要较少出现一些。 ****** 像他的文章一样,奥本海默是一个复杂的人。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 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20%马戏团小丑,20%职业不守规矩者,...,费曼在为成为伟大的表演者和伟大的物理学家付出了差不多的努力) —————— 延展阅读 一,一位英国知名大学教授(完全不懂汉语)的看法 In my experience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draws to it inherently virtuous people, since the role of the teacher is to ‘draw out’ of the student his/her potential, which requires generosity of spirt, patience and understanding. Since teaching is an integral part of what a university professor does, everywhere is the world, it follows that university professors, even in the west, are in general virtuous people. Regarding whether they are as virtuous as those in China, of course I cannot say. However, drawing on my own experience: I am on the exam board for the final year students in my department (which comprises 12 other academics) where at the end of each academic year we discuss those students would are on the borderline between degree classifications or have special circumstances (e.g. illness, bereavements etc). Every year I am struck by the fairness and decency of the deliberations, which is compelling evidence (at least to me) that of the underpinning high moral standards of my professorial colleagues. Indeed, there are few other professions in which the system rests so heavily on personal integrity, since scientists give their best ideas/findings (in the form of grant applications and papers for review) to their competitors to judge their merit. 二, to be added soon.
个人分类: 拾穗记|12801 次阅读|40 个评论
[转载]【爱情】【伯顿与泰勒 Burton & Taylor (2013)】【英国】
lcj2212916 2014-7-1 20:03
导演 : 理查德·莱克斯顿 编剧 : William Ivory 主演 : 海伦娜·邦汉·卡特 / 多米尼克·威斯特 类型: 剧情 / 爱情 / 传记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3-07-22(英国) 片长: 90分钟 又名: 朱门怨侣 IMDb链接: tt2709784 第71届金球奖 电视类 迷你剧/电视电影最佳女主角(提名) 海伦娜·邦汉·卡特 第20届 美国 演员工会奖 电视奖 电视电影/迷你剧最佳女演员(提名) 海伦娜·邦汉·卡特 第18届金卫星奖 电视部门 最佳迷你剧/电视电影(提名) 不是BBC的一贯风格,偏白开水,而且简陋。Dominic West惊艳啊,完全是和角色融为一体的状态,甚至让人想不起他是谁。海姨前半部分有时会让人出戏,后面一巴掌扇过去开始渐入佳境,侧脸大美。最大的问题还是两个人都太不像原型了.......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67561220
1671 次阅读|0 个评论
泰勒与《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热度 2 xxxy2011 2012-12-6 22:54
泰勒与《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By Yangqing 【 泰勒其人其事 】 泰勒( Ralph Tyler,1902 年生),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学化课程研究的集大成者。由于对教育评价理论、课程理论的卓越贡献,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当代教育评价之父”。其关于课程基本原理最完美、最简洁、最清楚阐述的泰勒原理也被公认为是里程碑式的课程研究范式,因此泰勒是课程论成为专门、独立学科时期的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 • 1902 年生于芝加哥, 1921 年获得学士学位。 • 毕业后在一所中学任教。 1923 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 • 1927 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导师是康茨、贾德和查特斯。 • 后来在多所大学任教,时间最长的是芝加哥大学。 • 1953 年在斯坦福大学成立“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 1967 年退休。 • 泰勒作为一名教师,桃李满天下:塔巴、施瓦布、比彻姆、古德莱得、布卢姆和克龙巴赫等。 • 泰勒作为一名行政人员,待人诚恳,深得人们仰慕。 • “一个人的美好生活,就是不断地试图使自己变得更富有人情、更善于学习、更有助于他人,以及与别人一起形成一种尊重每个人的潜力、不贪图他人为自己服务的社会”。 —— 泰勒 • “ 我只不过是把大家正在做的事情组合在一起罢了”。 —— 泰勒 • 泰勒作为一名学者,成就非凡,被誉为“现代评价之父”、“现代课程论之父”。 【 背景介绍 】 1 、社会背景 1929 年经济大萧条给美国经济以沉重打击,生产力水平急剧下降,工人失业率剧增,劳动力市场上难有中学生的一席之地。据统计, 1930 年,成年人中有 25% 失业,而青少年几乎 100% 无法找到工作。这样,大批青少年在就业无门的情况下又回到学校注册。据统计,在 1910 年美国 14-17 岁年龄组中只有不到 17% 的人读高中,而到了 1930 年,这个年龄组中则有 51% 升入高中。许多学生进入高中,主要是为了避免在社会上闯荡,他们并不打算将来升大学。而在事实上,当时美国几乎所有高中的课程都是为升入大学做准备的,尽管实际上只有 1/6 的高中毕业生能够进大学深造。 2 、理论背景 泰勒从本世纪上半叶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杜威、桑戴克、贾德和波特等人的学说中寻找理论依据;从现代课程理论先驱博比特《课程》、《怎样编制课程》和查特斯《课程编制》的研究成果中继承有用部分;接受了系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训练,并创造性地将行为科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于课程理论,具有心理学基础。 3 、实践背景 1930 年,进步教育协会在年会上决定,要从根本上对美国中学课程进行尝试性的改革研究, 1931 年成立“学校与学院关系协调委员会”, 300 所大学和学院愿意参加此项研究。 1933 年,进步教育协会选取 30 所高中参加实验研究,这些高中级有机会自由编制课程,又同时不影响部分学生升入大学。 300 所大学和学院对参加实验研究中学的毕业生不进行入学考试,而是根据校长推荐和学校成绩记录。 1934-1942 年对 30 所实验中学进行的实验研究就称为“八年研究”。 泰勒的课程原理是在八年研究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并用于指导实践的。值得一提的是,被誉为现代课程领域最有影响的理论构架 ——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最初诞生在“八年研究”会议期间一次午餐的餐巾纸上。 • 1931 年成立“学校与学院关系协调委员会”, 300 所大学和学院愿意参加此项研究。 • 1933 年选择 30 所高中作为试点学校。 • 1934 年正式推行改革。“八年研究”由此开始。 • 共同目标:( 1 )致力于帮助学生适应社会生活。( 2 )编制一套更统一、更连贯的课程。 【 四个中心问题 】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主要围绕以下四个中心问题展开: 1 、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 、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 、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 、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泰勒并不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因为具体的答案是因学校性质,教育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的。他只是想提出研究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程序。 按照上述逻辑,泰勒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如下: 其确定教育目标过程如下图所示: 一、确定教育目标 (一)教育目标的来源 1 、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 主要包括: • 学生需要 了解学生现状;把学生的现状与公认的常模作比较,确定差距或需要(教育需要),即“应该是什么”与“是什么”之间的差距。 • 学生兴趣 教育是一种主动的过程,倘若学校情境是一种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学生就会主动参与。 • 研究方法 几乎所有的社会调查方法都可以用来研究学习者的兴趣和需要。如观察、交谈、问卷等。 2 、对当代生活的研究 对当代生活进行调查研究,解释从这些研究中获得的资料,也就是说,根据有关的差距、重点和需要等方面的现状进行推断,例如,调查得知当代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安全保护意识较差,就可在学校中进行校园安全知识的普及。 3 、学科专家的建议 阅读学科专家的报告,记录这个专家认为这门学科的主要功能,以及这门学科对其他教育功能所能做出的具体的贡献的解释,从这些陈述中推导出教育目标。 (二)筛子 1 、学校哲学筛 包括明确陈述学校哲学、对最初列的教育目标加以鉴别。如对于社会中不同阶级是否应该有不同的教育?倘若回答是肯定的,学校就会为社会下层阶级的儿童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如果回答是否定的,学校就要努力选择对个人和社会都有意义的共同的教育目标。 2 、学习心理学 这部分包括写出学习心理学的重要要素、指出每个要点对教学目标具有的各种可能的含义、 过滤教育目标等内容。心理学理论使我们了解达到某一教育目标所需的时间,某种努力最有效的年龄阶段,以及可能目标与不可能目标。 (三)最有效的陈述教育目标的形式 1 、指出要是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 2 、言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或内容。 试举二例:对“能写出清晰而有条理的社会科学计划的报告”这一目标,行为即“写出清晰而有条理的报告”,生活领域为社会科学;对“熟悉有关营养问题的各种可靠的信息来源”这一目标,行为即“熟悉各种可靠的信息来源”,而内容为“与处理营养问题的有关的信息来源”。 二、选择学习经验 (一)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 学习经验是学习者与他对做出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 1 、为了达到某一目标,学生必须具有使他有机会实践这个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的经验。 如:教育目标是培养解决问题的技能,那么提供的学习经验就要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去解决问题。 2 、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由于实践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而获得满足感。 如:以旨在形成解决健康问题的技能的学习经验为例,这种学习经验不仅要使学生有机会解决健康问题,而且还应该使学生通过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而感到满足。 3 、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 4 、有许多特定的经验可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 5 、同样的学习经验往往会产生几种结果。 如:学生在解决健康问题时,他同时获得有关健康领域的某些信息,还可能对健康领域的工作产生兴趣或感到厌恶。 (二)有助于达到目标的学习经验所必备的四个特征 1 、有助于培养思维技能; 2 、有助于获得信息; 3 、有助于形成社会态度; 4 、有助于培养兴趣。 三、组织学习经验 (一)学习经验组织的原则 连续性:直线式的重申主要的课程要素,让学生在一段时间里连续操作直线技能。 顺序性:在更高层次上处理每一后继经验。把每一后继经验建立在前面经验的基础上,在更高层次上处理每一后继经验。 整合性:课程经验的横向关系。(例如算术课中要培养学生处理数量问题的技能,还要考虑到科学、购物和其他场所有效应用这些技能的方式。) (二)学习经验组织的三个层次 最高层次:①具体科目;②广域课程;③核心课程;④完全未分化的结构。 中间层次:按序列组织的学程;以一学期或一学年为单位的学程。 最低层次:①课;②课题;③单元。 (三)学习经验组织的一般步骤 1 、确定课程组织的一般框架; 2 、确定每一课程领域的组织原则; 3 、确定低层次组织的方式; 4 、制定灵活的 “资源单元”; 5 、师生共同设计活动。 四、评价学习结果 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 1 、界说目标,以便了解这些目标实际上达到的程度。 2 、确定评价的环境,确定使学生有机会表现教育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的情境。我们要知道学生已经获得某种行为的途径,是给学生表现这种行为的机会。 3 、设计评价手段(泰勒反对把评价看作“纸笔测验”的同义词,可以采用问卷、观察、交谈、样品收集等) 4 、利用评价结果 【回顾与 反思 】 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作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至今仍然有一定的影响,但他毕竟是半个世纪之前的产物,必然带有时代的印记,无论是他 20 年代末在俄亥俄州立大学从事的学程评价工作,还是 30 、 40 年代参与的“八年研究”,都是想要帮助学校走出困境,从而起到缓和当年美国社会矛盾的作用。 有人认为泰勒原理是直线式的,如果评价结果不符合目标时,不能实现反馈,要重新编制课程。因此惠勒以泰勒模式为基础,将它改成圆周式。事实上,泰勒是很强调目标与评价的关系的,他认为目标是评价的准则,目标的解说是评价的初步阶段,用评价程序来确定学生目标的程度,目的在于进一步修改教育计划,但惠勒的这个课程编制模式把这层意思更加明确化了。 泰勒之后,不同的理论背景与时代背景也催生了诸多新的课程理论取向: • 实践取向的课程理论 • 概念重建主义课程理论 •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 • 生态主义课程理论 • ……
22496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风带来的开悟:吉儿.泰勒的作品《奇迹》
热度 4 Helmholtz 2012-3-19 15:39
《奇蹟》 英文: My Stroke of Insight-A Brain Scientist’s Personal Journey 作者: 吉儿.泰勒, Jill Bolte Taylor 一位哈佛医学院的一流美国神经科学家在经历自己的左脑中风后,通过八年的不懈努力,全面恢复后写下的关于左脑、右脑的功能差异,以及作为过来人而提出的对中风者自我恢复的忠告。 此书已经由台湾学者杨玉龄译成中文繁体版并在台湾出版,淘宝网上有售。这是 第一本由罹患嚴重腦溢血、竟然完全康復的腦科學家,所寫的書, 可供神经科学家以及中风病人及病人家属学习。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28035 奇蹟 My Stroke of Insight-A Brain Scientist’s Personal Journey · 譯者: 楊玉齡 · 出版社: 天下文化 · 出版日期: 2009 年 02 月 27 日 · 語言: 繁體中文 ISBN : 9789862162842 · 裝訂: 平裝 本書作者,吉兒.泰勒說: 我以屬於右腦的心靈意識, 全心相信《奇蹟》將會從你們的手中, 流傳到其他能因此受益的人手中。 十年前,我在哈佛大學醫學院從事研究, 並指導年輕醫生有關人腦的知識。 但是在 1996 年 12 月 10 日,我給自己上了一堂生死課。 那天早晨,我經歷了一種罕見的左腦中風 …… 在那短短四小時內,我透過腦科學家好奇的雙眼, 看到我的腦袋如何一點一滴的喪失處理資訊的能力。 兩三個小時後,我已經不能行走、說話、閱讀、寫字, 甚至連自己的生平都想不起來 …… 我堅持寫這本書,是為了我們社會裡 即將在今年經歷中風的七十萬人(以及他們的家人)。 這是第一本由罹患嚴重腦溢血、竟然完全康復的腦科學家,所寫的書。 我在想,只要有一個人是因為讀了〈中風那天早晨〉那一章, 而認出中風徵兆,並向外求救,那麼我在過去十年來的努力就值得了。 如果你認識罹患過中風、或其他腦部創傷的人, 那麼本書中關於復健的篇章,或許就更格外值得一讀。 最終,我也將帶你進行一趟非比尋常的旅程 …… 這是我進入右腦意識的旅程, 在那裡,我被包裹在一團深沉的內在祥和裡 …… 漂浮到一個令我覺得天人合一的境界。 我終於了解,我們如何能經歷那種「神祕的」或是「形而上的」經驗, …… 內心的洞見因而產生。 我期望各位都能享受這趟旅程! 1996 年的冬晨,哈佛大學的腦科學家吉兒.泰勒 左腦血管突然爆裂,她嚴重中風了,當時她才 37 歲。 但是泰勒沒有被擊潰,她憑藉著自己對大腦的了解, 用右腦解救了左腦。 八年後,她奇蹟似的完全復原, 而且還開發出右腦的潛能,達到安詳平和的涅槃境界! 這真是人生最不可思議的奇蹟! 作者簡介 吉兒.泰勒  Jill Bolte Taylor   美國神經解剖學家,任職於印第安納大學醫學院。   身兼哈佛大學腦組織資源中心(簡稱「哈佛腦庫」)的代言人,以及中西部質子放射治療研究所的神經解剖學顧問。  自 1993 年起,積極參與美國精神疾病聯盟的各項事務,曾任該組織的全國董事。    2008 年,獲選美國 Time 雜誌全世界百大影響力人物。   目前定居於印第安納州的布魯明頓。 譯者簡介 楊玉齡   輔仁大學生物系畢業。曾任《牛頓》雜誌副總編輯、《天下》雜誌資深文稿編輯。目前為自由撰稿人,專事科學書籍翻譯、寫作。   著作《肝炎聖戰》(與羅時成合著)榮獲第一屆吳大猷科普創作首獎金籤獎、《台灣蛇毒傳奇》(與羅時成合著)榮獲行政院新聞局第二屆小太陽獎。   譯作《生物圈的未來》榮獲第二屆吳大猷科普譯作首獎金籤獎、《大自然的獵人》榮獲第一屆吳大猷科普譯作推薦獎、《雁鵝與勞倫茲》榮獲中國大陸第四屆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三等獎。   從來不知道「開悟」、「極樂」也可以是一種生理現象,一種失去左腦功能下的副作用。《奇蹟》讓我們一窺「中風病患」腦中的奇幻世界,書中清楚描述右腦救左腦的過程,可說是發生在一個人體內最奇蹟的奮鬥史! —— 李欣頻 身心靈作家   大腦無可限量的可塑性使中風後的復健過程雖然艱辛,但只要有恆心、毅力和目標,卻充滿著希望。這本書提供中風患者及家屬一盞明燈。 —— 柯德鑫 奇美醫院中風中心主任   知名的神經解剖學家分享其罹患腦中風與康復過程中難得的第一手經驗,提供面對中風所需的態度、耐心及方法。本書不僅可一窺大腦的可塑性與運作的奧妙,並可帶來勇氣與希望,醫者、患者、與關心腦中風的人都值得一讀。 —— 胡漢華 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教授、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理事長、台灣腦中風學會創會理事長   作為一位從事中風防治與研究三十年的醫師,吉兒.泰勒博士的《奇蹟》是個人所讀過最具震憾性的中風書籍。一直以為照顧中風的病人,已經具備專業,並且熱心竭誠地盡到專科醫師的職責。但是有此榮幸先讀《奇蹟》,才知道自己對待中風病人,仍有許多須要改進的地方。很汗顏的是,雖然如同吉兒.泰勒博士一樣也是一位腦神經科學家,也一樣瞭解大腦複雜的功能,以及左半腦與右半腦互通與分功的神奇關係,但是從來沒有像泰勒博士一樣深入地去思考中風病人在失去部分左半腦或右半腦功能之後,所遭遇的困境,以及掙扎奮鬥的身心痛楚。讀了《奇蹟》之後,相信未來會是一位更盡責任、也更具同理心的中風醫師。   這是一本從事治療與照護中風病人的醫療專業人員必讀的書,醫師要讀,護士、復健師、社工師、藥師、營養師 …… 都要讀。如果照顧中風的醫護人員都走過泰勒博士奮力尋求復原非常艱辛的心路歷程,我們面對每一位中風病人,一定能夠更加熱忱積極地幫忙病人克服困難,去從事腦功能重建工作,也一定會在專業的照護之外,更要在心理上提供最佳的鼓舞,並成為病人精神上最可以信賴的支柱。   《奇蹟》也是每一位中風病人(如果仍然保有閱讀能力)與家 ? 必讀的一本書,雖然中風之病因與病情因人而異,所喪失的腦功能也不盡相同,但是讀了這本書之後,才會瞭解腦在受到傷害之後,常有「奇蹟」式的復原的能力,正向與樂觀積極的態度與堅強的意志力,以面對一再的挫折與失敗,仍不氣餒勇往直前地努力復健,絕對有必要。   久病無孝子,父親或母親如果中風,絕對是對子女的最大考驗,這也是為什麼統一集團的千禧之愛基金會所選來的孝子孝女,以對中風父母盡孝者為多。人生很少有比照護中風子女更沉重的負擔,《奇蹟》是照護中風患者的父母或子女的一座燈塔,辛苦中能看到復原的希望,一步一腳印,幫助因中風失去腦功能的親人,將一件一件的小功能學回來或找回來,也會很有成就感。泰勒博士的感恩心懷,不為已失去的腦功能懊喪,而為仍然保有的腦功欣喜慶幸,以及將任何進步不論多少皆是當作值得激勵的成就,感到驕傲,就是我們要學習的榜樣。   祝福所有經歷或正面臨中風困境的病友與親屬,都能像泰勒博士一樣以創造「奇蹟」的精神,身體力行來讓生命更充實。 —— 許重義 中國醫藥大學醫療體系總執行長、前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前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醫學中風中心主任   這是一個腦部科學家本身經歷腦中風,在接受開刀及復健治療後,又能重回工作崗位的真實故事,希望能對腦中風病人產生鼓勵的效果。 —— 連立明 新光醫院神經科加護病房主任   此書作者吉兒.泰勒是一位神經解剖學專家,她在 37 歲時因血管瘤破裂而發生出血性左腦中風,經過八年的復健後,充分恢復。因而有此難得的機會,以一般讀者能瞭解的文字 ? 述自己中風來臨那一時刻的感受,以及她不輕易放棄,靠著信心、毅力、母愛的扶持,終於克服了失能的經過。   此書不但對中風的病人帶來希望,更是一本提升醫療人員對病人病痛的敏感度的好書。 —— 黃達夫 和信醫院院長、黃達夫基金會創辦人   兩年前我在國外便看過此書,當時就十分欣賞本書在優美的辭藻中,卻又能以科學的語言勾勒出專業的醫學知識。本書完全不同於坊間任何相似主題的書,泰勒博士在 37 歲得到中風,這正是最忙碌於事業與研究的年紀。難得的是,由於泰勒博士是腦神經專家,分享的不僅是對抗病魔的親身經驗,並能點點滴滴地描述中風康復的過程,使得本書深具醫學與科學的參考價值。   由於泰勒博士所經歷的是左腦中風,這影響了她左腦的正常運作,但她卻因此更精準地描述出右腦的功能。右腦所關聯的並不是理性的邏輯思考能力,而是與「當下」、「超越」或「喜樂」等感性的心靈層面相關。本書分享了許多珍貴的個人體驗 —— 這與少數修行者透過靜坐或種種修行所獲得的相同。   在發病至康復的過程中,泰勒博士印證了各文化所描繪的「意識超越」或其他相關體驗。從左腦的境界轉到右腦,甚至更深沉、更完整的境界。透過心與腦的轉變,泰勒博士領悟了全新的生命價值,同時也理解了何謂「慈悲」、「放下」與「希望」。   泰勒博士不僅完全接受中風所帶來的危機,還視為人生所獲得最珍貴的禮物,這也是她傳達給讀者朋友最重要的一堂功課。泰勒博士的體悟,也是我們常常與大眾朋友所分享的,就是這世界的一切,其實都是個人所造出來的。不論我們是以正面美好的角度看待世界,或正為種種負面念頭所煩惱,這都是自己造出來的。同時我們相信讀者朋友會發現,其實任何境界、甚至包括泰勒博士所描述的右腦所帶來的神奇轉變,也只不過是一種 …… 境界。了解了這一點,也就解答了所有生命所帶來的矛盾,甚至可以親自體會什麼叫做「無常」、甚至「空」。   讀者朋友們也可以親自體會泰勒博士的描述,不論身體的代謝或其他生理功能,都會隨著自己的念頭轉變。而當一個人充滿了慈悲與希望的念頭,不僅能夠轉變自己,還能影響週遭的人事物。當然,人生的嶄新開始未必非得體驗危險的中風或其他嚴重疾病,只需要一個徹底轉變的念頭,就能幫助我們脫胎換骨、轉變人生。 —— 楊定一 長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長庚大學董事長   《奇蹟》這本書給我不少感觸,讓我大開眼界。這顆腦袋,跟了我幾十年,我發現自己竟然不太了解它! —— 楊玉齡,吳大猷科普著作獎金籤獎得主   大腦,是所有器官中最令人費解的區塊,因為大腦,每個人遂有不同的生命面貌,每個部位所呈現的種種思維及情緒乃至功能展現,所以欲探究大腦功能也成為人類最渴望的一件事。   有意思的是,近幾世紀來對於不同部位腦部功能的了解,竟是來自腦部疾病,局部腦部的病變引起的症狀,使我們了解這一區的腦部是掌控什麼樣的功能。因腦中風我們了解了許多腦部功能,腦中風多為腦部的某一條血管破裂出血或阻塞梗塞,引發局部腦部功能受損,譬如左大腦額葉部受損,常導致右側肢體無力麻木與語言無法表達(有口難言),左顳葉部受損,則理解能力受阻(有聽沒有懂,鴨子聽雷),而枕葉部則掌管視覺整合。   本書作者泰勒博士是受過嚴謹訓練的神經解剖學家,自是比一般人更了解腦部的各司其職,然而突發的腦出血帶給她生活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與後續的嚴酷考驗及復健,令她不斷地探究腦功能並一再反思,整個過程是漫長而艱辛的,作者花了八年的時間使腦部功能漸漸復元。泰勒博士嚴肅、正面、樂觀的面對,對大眾是很好的啟發,特別是對於有腦部疾病的病患不應放棄進步的可能性。   臨床上我也遇到許多年輕的中風患者,雖然每一個患者的病因與症狀的嚴重程度不盡相同,但共通處是,中風後的個人強烈要好起來的毅力,常比藥物的效果還大,加上完整的醫療團隊協助、持續有效的復健訓練、與家人的扶持,是中風發生後能明顯進步的主要動力。越是年輕,受傷腦部的恢復與可塑性越大,更不應該輕言放棄,如同泰勒博士因腦部動靜脈畸型引起的腦出血,雖然急性期症狀嚴重,經由加護照顧、手術與不懈的復健訓練,得以恢復良好。然而,中風的成因不同、病變的位置不同、腦受損的範圍大小都會導致功能預後很大的差異,以作者所得到的腦部動靜脈畸型,腦出血量若不是太大,經過適當的治療多可以恢復得不錯。但某些型態中風的後遺症常很顯著,在我診治的年輕中風患者中,有因左頸動脈剝離導致右側偏癱與失語,經長時間復健右手仍完全癱瘓,但經由訓練可以溝通與改以左手寫字。   本書不只是作者抒發中風後身心恢復的里程與省思,文中也介紹了基本的神經解剖知識,然而就如同作者所述中風帶給她「心靈的探索」是獨特且迷人的,而這部分也是神經科學最不易探究的,本書值得推薦給對此方面有興趣的讀者。 —— 鄭建興 台大醫院神經部暨腦中風中心主治醫師   一般人都很排斥「病」這件事,這本書不只用很科學的文字來談所謂的「涅槃」狀態,也讓我們從內在重新看待「病」,知道「病」背後的道理,「病」一點都不可怕 …… 這是很棒的禮物。 —— 賴佩霞 作家   她的用心使奇蹟譜出生命的另一篇樂章,絕對是命運的交響曲。震撼的是,她對於生命的重新體認,身為專家、同為病人如何看待生病後的自己。有人用一生祈求一個奇蹟,有人卻用奇蹟創造出不同的一生。 —— 關皚麗 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高雄醫學大學神經外科教授 前言 敞開心房,打開腦門 第一章 吉兒中風前 第二章 中風那天早晨 第三章 展開求救行動 第四章 靜下來,堅持下去 第五章 回歸混沌的嬰兒狀態 第六章 神經科加護病房 第七章 第二天:次日早晨 第八章 第三天:吉吉進城了 第九章 回家休養,準備動手術 第十章 立體定位顱骨切開術 第十一章 我最需要的 第十二章 康復里程碑 第十三章 中風帶給我的洞察 第十四章 我的左腦與右腦 第十五章 掌握自己的主權 第十六章 感謝細胞,尊重多維迴路 第十七章 尋求內心的平靜,達到涅槃 第十八章 照顧心靈園地 附錄 簡單的科學 左右半腦不對稱 中風復原建議 附錄 A 十項評估問題 附錄 B 四十件我最需要的事情 哈佛腦庫歌: 1-800- 腦庫! 前言 (泰勒) 敞開心房,打開腦門   每顆腦袋都有自己的故事,而這個故事是我的。   十年前,我在哈佛大學醫學院從事研究,並指導年輕醫生有關人腦的知識。但是,在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十日,我給自己上了一課。   那天早晨,我經歷了一種罕見的左腦中風。因為我腦裡有一個之前沒有檢查出來的天生血管畸形,那天血管突然破裂,導致大出血。在那短短四小時內,我透過腦解剖學家(神經解剖學家)好奇的雙眼,看到我的腦袋如何一點一滴的喪失處理資訊的能力。   那天早晨接近尾聲時,我已經不能行走、說話、閱讀、寫字,甚至連自己的生平都想不起來。我像胎兒般捲曲身子,了無精力,一心等死,而當時的我,當然萬萬想不到日後我還有機會和他人分享這次經驗。   《奇蹟》這本書,是我在那沉寂的心智迷宮裡的旅途日誌,在那兒,我被包裹在一團深沉的、內在祥和之中。這本書,是我的學術訓練與個人經歷及洞見編織而成。就我所知,這是第一本由罹患嚴重腦溢血之後、完全康復的神經解剖學家的記事文。我很興奮,這些字句終於進入人世間,有機會對這個世界做出貢獻。   最重要的是,我深深感謝,我能活下來,並保有腦力直到今天。   剛開始,我是因為許多無條件付出的好人,而去忍耐復健過程的痛苦。這些年來,我一直嚴格遵守復健計畫,為的是一名與我聯絡的年輕女子,她迫切的想了解她那因中風而過世的母親為何在發病時沒有打一一九求救。為的是一名年長男士,他擔憂愛妻在死前的昏迷狀態中可能受了活罪。我一直被栓在電腦前(膝上有我的忠狗妮雅相伴),為的是那許許多多照顧病人的人,他們打電話進來要求指點迷津,以及尋求希望。   我堅持寫這本書,是為了我們社會裡即將在今年經歷中風的七十萬人(以及他們的家人)。我在想,只要有一個人是因為讀了〈中風那天早晨〉那一章,而認出中風徵兆,並向外求救(要及早求救,不然就太遲了),那麼我在過去十年來的努力就更值得了。   這本書可以分成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吉兒中風前的生活」將為你介紹腦袋關機之前的我。描述為何我從小就想當腦科專家,內容包含一些我的學術訓練、我的主張,以及我個人的探索。   我以前的人生還算滿成功的。我是哈佛大學的腦科專家,在美國精神疾病聯盟( National Alliance on Mental Illness )服務,常常巡迴全美,化身為「走唱科學家」。   我另外加了一點簡單的科學知識(中文版放在書末的附錄裡),希望能幫助你們了解,我的腦袋在我中風那天早晨,經歷了哪些生理狀況。   如果你很好奇,中風的感覺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那麼第 2 章〈中風那天早晨〉可以滿足你。在這裡,我將帶你進行一趟非比尋常的旅程,讓你透過科學家的眼睛,去體會我的認知能力如何一步一步的惡化。   隨著我腦袋裡的出血愈來愈大量,我把我在認知上的缺陷,與我腦裡正在進行的、看不見的生物學變化,連結在一起。身為神經解剖學家,我得說,我因為這次中風而得到的關於我的腦袋以及它如何運作的知識,不亞於我長年在學術領域所學到的。   在那天早晨接近尾聲時,我的意識已經漂浮到一個彷彿天人合一的境界。從那次以後,我終於了解,如何才能經歷到那種「神祕的」或是「形而上的」經驗 —— 就我們的腦部結構而言。   如果你認識罹患過中風或其他腦部創傷的人,那麼本書中的復健篇章或許就更值得一讀了。在這些篇章中,我要分享我的復健日誌,包括四十個小撇步,關於我需要(或不需要)的事物,以便能完全康復。我把「中風復原建議」條列在書末,方便各位查詢。我衷心期盼你們能把這些資料分享給需要的人。   最後,《奇蹟》剖析了這次中風讓我學到的腦部知識。讀到這裡,你應該會發現,本書並不真的是在談中風。更正確的說,中風只是一個創傷事件,透過它,內心的洞見因而產生。本書談的是我們人腦的美麗與彈性,因為它天生就有能力不斷去適應變動與恢復功能。   基本上,這是我的腦袋進入右腦意識的旅程,在那裡,我被包裹在一團深沉的內在祥和裡。   我恢復了左腦的意識,為的是要幫助其他人達到祥和的境界 —— 當然,是在沒有中風的情況下!   但願各位都能享受這趟旅程。 一些网上信息资料的链接: 中风的人生顿悟 http://blog.udn.com/yiter1968/6008660 念佛与大脑医学 http://mypaper.pchome.com.tw/tony168324/post/1321669446 淘宝上的台北购书价 70 元 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2152065601 (转发: 心得 ) MY STROKE OF INSIGHT 腦神經科學家病癒後經驗談 http://militaryethics.666forum.tw/t36-topic 西元一九八一年,諾貝爾醫學生理獎得主羅傑 ‧ 史貝尼 教授將左右腦的功能差異歸類整理如下: 左腦 ( 意識腦 ) 知性 ‧ 知識 ‧ 理解 ‧ 思考 ‧ 判斷 ‧ 推理 ‧ 語言 ‧ 抑制 ‧ 五感 ( 視、聽、嗅、觸、 味覺 ) 右腦 ( 本能腦 ‧ 潛意識腦 ) 1. 圖像化機能 ( 企劃力、創造力 、想像力 ) 2. 與宇宙共振共鳴機能 ( 第六感 、念力、透視力、直覺力、 靈感、夢境等 ) 3. 超高速自動演算機能 ( 心算、 數學 ) 4. 超高速大量記憶 ( 速讀、記憶 力 ) 看完這段演講,我的左右腦也有話要說: 我的左腦 認為,這位講者只是純粹描述個人感受,這樣的做法實在不太科學,再者,她花了八年的時間才完全康復,誰能保證八年前的記憶不會在這段期間內被加油添醋,使之無法完好如初呢 ? However, 我的右腦 可不這麼想,所謂科學與不科學的定義,其實也是人類定出來的,人類憑藉經驗與文化,去定義各種事物的概念,去建構所謂人類世界中的「真實」,但他們怎麼知道哪些概念才是宇宙的終極奧義?又哪些才是宇宙中的「真理」 ? 我認為 這位講者所描述的概念,有點類似道家的「禪修」。老子所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也有點類似佛教的 " 打坐的境界 " ,也就是從「散亂心」到「集中心」,再到「統一心」,最後進入明心見性的「無心」,統一心指的就是「身心統一」、「內外統一」,這時候不再有「我的體內、我的體外」的分別,也不再有「人與我」的分別,在這個境界,體驗到的世界是合而為一的。 「佛在經上為我們所說的,完全是現量境界,跟世間人的推算不一樣。世間人是根據理論、數學,都是屬於「比量」。「現量」則是由甚深的禪定。以禪定的功夫突破了空間,所以能見到過去、未來,是親眼所見的。」 ( 摘自淨空法師之學佛答問 ) 此時我又聯想到「超能力」,英文是 Extra Sensory Perception ,縮寫為 ESP ,意指「超感覺」,當中已包含了心靈感應、透視、遙控和預知力等,而在內地,則統稱為特異功能。有專家認為超能力相等於是「右腦的第五感」,是少數人才擁有的神奇力量,其實可能每一個人都具有特殊的能力,只不過因為受潛意識所壓抑而不能展露出來。 講到這裡, 我的左腦不禁又想跳出來說 :天啊!你到底在說什麼? 但此時右腦馬上又聯想到 :其實「氣功」的概念也跟這個很像,練氣功首先要能感受到周圍能量的流動,這與講者的經驗頗類似。而這使我突然想起世清老師開設的一門易經新解,或許這就是為何古人能推演出易理,而現代人難以接受的原因。畢竟,最早的那批先民,他們的思想並未受到「前人經驗」的束縛,右腦可以自由感受世界不受左腦控制;然而隨著科學史的發展,現代人被所謂的 " 知識 "( 或者說是 " 經驗 ") 制約住了。導致無法接受缺乏合理解釋的事物,因為沒有經驗、沒有看見,所以不相信。 或許哪天當大家都關閉左腦,完全用右腦思考時,就是改寫科學史的時刻。
个人分类: 综合性资料|12056 次阅读|14 个评论
给老人家讲幸福的方法
热度 4 honluo 2011-7-9 07:28
给老人家讲幸福的方法
由于专业背景的缘故,今年为五云山疗养的老人家们开了一个讲座,叫做《幸福的方法》,题目借用了泰勒沙哈尔的书名。 备课时,按照手头的资料,将幸福的方法总结了三句话: 第一,过去让它过去; 过去或许真的有很多不幸,然而如果沉浸在这些不幸中,受伤害的还是我们。记得一位老同志说,过去自己常常生气,后来突然悟到:不能拿别人的错误总来惩罚自己,于是乎放下了许多。这种成本效益的意识很重要。事实上,研究证明,感恩和宽恕会改善我们的记忆,让我们产生不少积极情绪,从而更有信心面对未来。既然有这样一件有意义的好事,为什么我们不做呢?! 第二,乐观面对未来; 人有居安思危的天性,把困难想得多些,准备得再充分些,不怕一万只怕万一。这些思维方式是一种让我们受益的思维方式,然而,如果过度了,就变成了忧天杞人。对于这个世界我们完全可以说,未知的远远大于已知的。最近JAMA杂志刊登了一项研究,对3861名低盐饮食的被试进行8年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心脏病发病、中风的却高出了56%。尽管我们尚不能说可以就此放开控盐的健康生活方式,但这至少告诉我们,我们认定的很多东西可能未必是那么一回事。心理学告诉我们,人本来就不客观,我们的认知始终存在着偏差,既然如此,我们就没有必要认死理,特别是对未来认死理!当然,更为重要的,当我们乐观了,我们会变得更友好,能看到更多的机会,也能更从挫折中复原。为了幸福,我们也该乐观些。 第三,感受当下快乐。 人还有一个天性就是适应,由于我们有极强的适应性,所以,我们可以承受许多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然而适应的天性也有副作用。一个非常糟糕的事情是,我们对美好的事情也容易适应,久而久之,我们会对拥有的东西感到习以为常。收入再高,生活条件再好,我们都会很快适应,进而对之不以为然。心理学告诉我们,那些活在当下的人很幸福。他们认可自己,感激别人,时刻把握着生命中点滴的美好。由于他们善于享受过程,所以,幸福无比!作为给他们享受生活的回报,他们自然也就更长寿更快乐!有位国外的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了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每天问自己三个问题就可以增加幸福感!这三个问题:第一,今天我做了什么让自己满意的事?第二,今天别人做了什么让我满意的事?我有没有给予回应已鼓励他继续做?第三,今天我的五官感受了哪些生活中美好的事情?三个问题看上去简单,但细细想来,它是让我们认可自己,接纳他人,品味生活。我们完全可以相信,一个每天都这样的人,一定是幸福的。 幸福其实不难,但由于要挑战人的天性,所以又是很难的~~~ 备课下来,突然有种感悟,这些话不仅仅说给老人家,也是说给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又何尝不是渴望幸福! “若问杭州何处好,此中闻得野莺啼”
3491 次阅读|3 个评论
从科学管理到循证管理——纪念《科学管理原理》出版百年
热度 2 mliang 2011-6-15 18:35
公共绩效动态 2011年5月号 1910 年 1 月,泰勒( Frederick Taylor )就完成了论文《科学管理原理》并提交给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但直到 1911 年 1 月才出版。虽然时隔一年才得以发表,但泰勒可能并不会想到一百年后的今天,还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阅读他的这篇论文并从中汲取管理知识和启示。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出版一百周年之际,重新阅读这篇奠定管理学科地位的奠基之作,或许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管理学科及其在当下的意义 (F · W ·泰罗 , 1984) 。笔者在本文将指出,泰勒的科学管理在今天的传承和集中表现就是循证管理,而将循证管理思想发扬光大并付诸实践,恰恰是对泰勒和科学管理的最好纪念。 2011_05_公共绩效动态_马亮_110614.pdf
3879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泰勒:幸福在哪里
热度 3 hjf306 2011-5-7 22:29
[转载]泰勒:幸福在哪里
泰勒博士 2002 年,以色列人泰勒 · 本 — 沙哈尔第一次在哈佛大学开设积极心理学选修课, “ 只有 8 个学生报名,中途还有两个退出了。 ” 第二年,泰勒的老师 —— 菲利普 · 斯通,哈佛大学第一位积极心理学教授,建议他为这门课办一个说明性质的讲座, “ 这个办法看起来很有效,那个学期我的学生增加到了三百多。 ” 到了第三年,泰勒的教室里涌进了 850 人,超过了 “ 哈佛王牌课程 ” 曼昆的 “ 经济学导论 ” 。 2011 年初,随着网络公开课的流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借助网络学习世界名校的课程。泰勒和他教授的积极心理学 ( 网友们昵称其为 “ 幸福课 ”) 成为网络热词,他的授课视频风靡中国。 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厌倦那些在机场书店门口的电视里声嘶力竭鼓吹成功学的可疑男子,泰勒和他的 “ 幸福学 ” 恰当其时地走进了中国,日前,他在中国出版了自己的第二本书《幸福超越完美》。 幸福不等于完美 泰勒 1992 年到哈佛求学,研究方向是计算机科学。彼时他成绩优异,擅长体育运动(他曾是以色列全国壁球冠军),在社交方面也游刃有余。大二期间,他突然觉得无论自己拥有什么都不快乐,而且不明白为什么。于是他将专业从计算机科学转向了哲学及心理系,目标只有一个, “ 如何让自己变得快乐。 ” 当他接触并开始从事积极心理学研究,把一些理念运用到生活中之后,从中得益了。他决定与更多的人分享这些经验,许多学生通过他的引导重建了自己的情感系统和 “ 幸福观 ” 。 “ 幸福课 ” 开课头一年,他在吃午饭的时候遇到一位名叫马特的大四学生, “ 我听说你在教一门有关幸福的课。 ” “ 是的,是有关积极心理学的。 ” 泰勒准备热切地向他介绍这门课程,马特打断了他, “ 你知道吗,我的室友斯蒂夫就在上你的课,所以你最好当心点。 ” “ 当心?为什么? ” “ 如果我看到你不幸福的话,我会立刻跑去告诉他。 ” 泰勒明白了马特的意思, “ 像许多人认为的那样,幸福的生活是由无数完美的积极情绪体验所组成的,而任何经历过负面情绪,无论是嫉妒或者愤怒、失望或者悲伤、恐惧或者焦虑的人,都算不上一个真正幸福的人。 ” “ 这种想法彻头彻尾地错了,是人,就会体验到负面情绪。 ” 他在课堂上对学生说, “ 世上惟一不会体验这些正常的负面情绪的只有两类人:一类是精神病患者,另一类则是死人。 ” 台下笑声一片。但当自己被嫉妒或者焦虑困扰,人们的第一反应常常是责怪自己,渴望快速解脱出来。 “ 如果我们不允许自己体验痛苦情绪,反而会限制我们感受幸福的能力。我们所有的感受其实流过同一条情绪通道,当我们阻止痛苦情绪时,其实就是在间接阻挡快乐情绪。而当这些痛苦情绪长期不能释放出来的时候,他们会膨胀并且变得更强烈。到了它们最终自己爆发的时候,往往会彻底击垮我们。 ” 过去 10 年,在教学中,以及在世界各地的讲座中接触了很多压力很大的学生、父母和职场人士后,泰勒发现,绝大多数人要的不是幸福,而是完美, “ 对完美的过分执着,正是大多数人不幸福的原因所在。 ” 泰勒主张以 “ 最优主义 ” 来应对完美主义带来的压力和不幸福。 “ 对完美主义者来说,通往他们心之所向的地方只有一条路,并且是笔直的。他们无论对待自己还是他人都非常苛刻,他们很难接受自己犯错或失败。而最优主义者也会替自己设定有雄心的目标,但和完美主义者不同的是他们并不会将自己束缚在这些目标上。在遭遇失败时他们会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并从错误中学习,同时乐意接受犯错误和体验不可避免的失败。 ” “ 如果我们在早上醒来,不用去担心自己会失败,不用去担心自己会难过、失望或者孤独,或者有各种各样负面的情绪,那会是怎样的一种改善? ” “ 我真的建议大家去想象一下这个场景,因为这种感觉带来的幸福感真的是非常非常大的。我们不给自己机会去接受失败或者是各种负面情绪的时候,其实就像是把自己关进了一个心的囚笼。 ” 泰勒在接受本刊采访时,真诚地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和经验,过去的他,追求完美却陷入痛苦, “ 现在,我还是常常会不快乐,但是比过去,实在要好许多了。 ” 在哈佛,很多学生在上完泰勒的课之后,给他的反馈就是在这门课程中他们都学到了允许自己失败,全然活出生命中所有的部分。 而允许自己失败, “ 准许自己做一个完全人,像小孩子一样,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 ,恰好是泰勒定义的这门幸福课的核心。 “ 我们比父辈们更富足,但我们没有更快乐 ” 泰勒从线上火到了线下。 3 月 31 日晚,他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演讲爆满,主办方出于安全考虑不得不在演讲开始后用粗粗的铁链紧锁住大门,以防更多的学生强行涌入。次日,他又出现在一个研讨会上,台下坐着世界 500 强企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国企掌门人,会议主题是企业如何提升员工幸福感。 “ 这么多人追捧你,说明不幸福的人太多了。等到大家都幸福了,你岂不是该失业了? ” 接受本刊专访时,我们的摄影师同他打趣。 泰勒笑起来, “ 嗯,我失业了就去当摄影师。 ” 事实上,他认为自己和同行们的事业才刚刚开始, “ 越来越多的人参加幸福课是因为他们想要获得幸福,而对于那些已经幸福的人则希望能够更加幸福。一个人对幸福的追求是不会停止的。 ” 泰勒在给很多企业做咨询和顾问的时候,通常被问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成功和幸福之间的关系。很多人都觉得成功和财富能够带来更多的幸福,但是泰勒用实例与调查数据证明成功者往往与幸福背道而驰。 他援引伊利诺伊大学教授 EdDiener 的研究结果:财富对幸福水平的影响很小。当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有食物,有住所,有基础教育,这些都满足之后,收入对人们幸福感的影响就会变得微小。 “ 我们比我们的父辈更富有,但是我们没有比他们更快乐,这是全球现象。不论在中国、英国或者澳大利亚和美国,幸福水平几乎都是静止的,但是焦虑水平和抑郁水平却明显上升。 ” 一项统计表明:在美国,今天抑郁症的患病率,比起 20 世纪 60 年代高出 10 倍,抑郁症的发病年龄,也从上世纪 60 年代的 29.5 岁下降到今天的 14.5 岁。而许多国家,也正在步美国后尘。 1957 年,英国有 52 %的人,表示自己感到非常幸福,而到了 2005 年,只剩下 36 %。在这段时间里,英国国民的平均收入提高了 3 倍。 幸福的门槛有多高 幸福课在中国还没能像在美国一样,在各大高校甚至中小学开展。泰勒在中国的幸福课首先是从企业家和企业开始的。 2007 年 1 月 20 日,泰勒第一次在中国开课,听课者是近百位中国心理学专家和 130 多位在京外企人力资源总监和主管。随后,泰勒分别在 2007 年的 4 月、 7 月和 11 月给中国企业家开设了 3 次课程。 在中国,到目前为止只有清华大学的 MBA 课程中有这门幸福课,由亚洲积极心理研究院理事长倪子君女士教授。 4 月 1 日的论坛上,企业高管纷纷向泰勒提问,他们的问题集中在提升员工幸福指数的预算、实际效果,甚至有一家企业代表询问,如果员工的幸福指数确实与企业绩效是正向关联,与其在企业内部投入资本去提升员工的幸福值,不如在招聘时就侧重选择那些自身幸福值就比较高的应聘者,那样效果是不是会更好? 还有企业代表问, “ 如何能让员工幸福快乐地去工作,有没有具体的小方法,立竿见影,投资小见效大? ” 在泰勒的理论里,幸福本是每个人毕生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一种非功利的积极心理体验,而在一些企业管理者的眼中,幸福俨然成了创造更好的企业效益的实用手段。 “ 幸福课 ” 的火爆,曾引发美国主流媒体的普遍关注,泰勒一度成为各类访问节目的常客。 每当采访结束,制片人或者主持人都会来一句, “ 嗨,你跟我想象的有点不一样哎! ” 他们想象中的泰勒外向、开朗、好交际、不害羞,甚至, “ 更高一点儿 ” 。 “ 我的自尊心算是被打击惨了! ” 不开口的时候,泰勒看上去有几分拘谨,他自己也坦陈, “ 每次公开演讲之前,心里都感到恐惧 ” 。 回归以色列 在泰勒眼中,他的祖母是他见过的最幸福的人。 泰勒的祖母沙瑞尔亲眼看见自己的父母和 5 个哥哥被纳粹杀害,她和姐姐被关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当奥斯维辛被解放时,随军医生凭借目测判断幸存者的生命体征,有希望活下来的就带走,送进医院。 那时,沙瑞尔瘦得只剩下 27 公斤,躺在她旁边的姐姐 36 公斤。医生判断她姐姐能活下来,认定她必死无疑。但当士兵去抬沙瑞尔的姐姐时,沙瑞尔的姐姐死活不肯走,死死抓住妹妹的手腕,不会说英文的她反复重复着一个单词 “sister” ,任凭士兵怎么掰都掰不开。医生没有办法,只好让士兵把两个女子都带走。 带到医院之后,医生们预言沙瑞尔活不过半年,但是半年之后,沙瑞尔的体重从 27 公斤变成了 45 公斤。 “ 她的坚强和乐观,对生命的强烈渴望,让她活了下来,并且还生养了子女,这才有了我们。 ” 泰勒崇拜祖母身上顽强的生命活力,当他的女儿出生,他让小家伙承袭了他祖母的名字。 泰勒在事业达到巅峰时,辞掉了哈佛大学的教职,带着妻子、两个儿子还有一个女儿回到了以色列。 “ 做出这个决定时,很多人对我说,这家伙一定是疯了!或许我真的疯了,但是我觉得回到我的国家,看到我的孩子跟我的父母在一起,在有祖父祖母的环境下成长,而我自己可以跟我的兄弟姐妹一起生活,对我来说这一切要比世界上所有其他的荣耀都更加珍贵。 ” 幸福是什么? 泰勒的回答真简单, “ 拿出时间,与你珍惜的人好好相处。 ”
2504 次阅读|8 个评论
视频:好莱坞传奇女星伊丽莎白-泰勒葬礼今晨举行
xupeiyang 2011-3-25 17:19
视频:泰勒葬礼今晨举行 http://video.sina.com.cn/p/ent/m/f/2011-03-25/150861293091.html http://video.sina.com.cn/p/ent/m/f/2011-03-24/031061291583.html 北京时间3月25日清晨5点,好莱坞传奇女星伊丽莎白-泰勒的葬礼举行,玉婆告别了自己丰富多彩的一生,入土为安。在这个仅允许家人参加的私人葬礼上,泰勒的4个儿女以及10个孙儿齐聚在一起,陪泰勒走完了最后一程。据悉葬礼举行如此之快主要是出于宗教方面的考虑。泰勒的两任丈夫迈克-托德和艾迪-费舍尔都是犹太人,所以她本人也皈依了犹太教。按照教义,犹太教徒必须在死后很短的时间内入土为安。   泰勒入土的加州陵园埋葬了多位巨星,其中就包括泰勒生前的好友,迈克尔-杰克逊,以及比泰勒更早一代的影星,克拉克-盖博等。葬礼持续了不到2个小时,到北京时间约上午7点,泰勒家人们的礼宾车队驶离了陵园。
个人分类: 名人传记|2353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世界最美的女人 伊丽莎白·泰勒
热度 1 xupeiyang 2011-3-25 16:55
姓名:伊丽莎白·泰勒(Elizabeth Rosemond Taylor) 血统:美国血统 德国血统 苏格兰·爱尔兰血统 语言: 美式英语 英式英语 瞳孔色:蓝紫色(紫罗兰色) 发色:棕色 身高:162cm (5英尺4英寸) 体重:48kg(来源:传记《伊丽莎白·泰勒·美丽与哀愁》) 服装尺码:7 鞋码:11 三围:36C - 21 - 36
个人分类: 名人传记|5994 次阅读|1 个评论
究竟谁才是好莱坞第一大美女?
热度 12 陈安博士 2011-3-23 23:09
  今天,听到好莱坞老牌影星伊丽莎白·泰勒去世的消息,心下凄然,这位结婚8次,享年79岁的好莱坞大明星, 曾主演著名的《埃及艳后》等数十部影片,1961年和1967年先后两次荣获奥斯卡影后,真可谓玩转了好莱坞。   于是,她被称为好莱坞第一大美女。   后来我发现,好莱坞有很多第一大美女,比如以前我不是很熟知的丽泰 · 海华丝(Rita Hayworth),也是第一大美女,而且据说在四个大美女里面的第一大,另外三个里面就有 伊丽莎白·泰勒在里 面。   咋啦这是?   莫非美女只有第一,没有第二?!   如果哪位美女得了第二名,还不如不得这个名次呢。   再去数数,费雯丽也当过第一大美女。《乱世佳人》、《魂断蓝桥》,还有比这些电影里的女主角更经典的女人吗?      要说美女,谁又会忘记玛丽莲·梦露呢,甚至你可以说她演得不好,可是你不能说她不漂亮,否则有人跟你急。人漂亮到这种份上,真是难得啊!      最伟大和最美丽好像可以不是很一致,可是当我说出一个美人来,你一般不会反对我。      那就是更著名的凯瑟琳·赫本,当想到她的大眼睛,全世界预计有99%的男人大概会睁大眼睛——这世界上最伟大和最美丽可以兼得的女人,除了她还能有谁?   而且她老人家还是美国电影学会评选的最伟大的女演员中的老大哩,因为她老太太的时候还得了大奖,年青的时候凭借体力和美貌得了奖也没啥,要知道,电影界多么喜欢年纪轻轻的美女啊,而且口味还得不断地换,可是,就凭俺是老太太,还能征服这群色迷迷的电影界男人,这就不是一般的魅力了。      哇,有那个赫本,难道应该忘了这个奥黛丽·赫本,罗马假日谁会忘记,那美丽与高贵并存于一身的美女。我个人就更喜欢这个赫本,觉得俩赫本一比,凯瑟琳还是要逊色一些。这样,在最伟大的女演员一百名中排名第三的奥黛丽·赫本,在我心里是好莱坞第一大美女。      你说什么?嘉宝,哦,是的,嘉宝。   还有英格丽·褒曼,当然,一切都是大线条的瑞典美女,即便出演没有几分钟的配角,依然能够出彩的伟大女演员,而且还是在我最喜欢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之中出演瑞典女教师一角,更让我双重喜欢。她也是第一。      别跟我说还有索菲亚·罗兰。她拍的超级烂片我都极其喜欢,就是那个怎么想觉得怎么没意思的《最后的金黄色》,竟然能让我眼珠不错地看了个完整,真他母亲的,什么叫演技!把烂片都能演得你舍不得眨眼的不叫演技还有啥能叫演技?!索菲亚·罗兰是我的最爱,是来自意大利的全世界第一美女。      到底谁是好莱坞第一大美女?可爱的,请你告诉我!
个人分类: 人论|6385 次阅读|27 个评论
效率和创造力的两难
bearmountain 2010-3-26 11:37
从科学管理说起。 德鲁克说,美国对西方思想界的两大有持久影响的贡献,一是联邦宪法,二是泰勒的科学管理。 科学管理是何方神圣?泰勒( 18561915 )说,科学管理的意义在于,发挥每个人最高的效率,实现最大的富裕。如果 诸 君还记得社会主义的定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很容易看出来,早在一个世纪以前,泰勒就指引美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不过,科学管理的主要思路,是反技能:把需要复杂技能的工作,分解成多个简单的工作。 最早把科学管理思想发挥到极致的,是福特汽车的流水线。老福特本人是天才工程师,开始时一年敲敲打打也只能造几十辆汽车。后来老福特把造车工艺分解成上千个步骤,招聘工人,只需要几天的培训就能上岗。 T 型车不断降价, 1908-1927 年 20 年间共售出 1500 多万辆,最低达到了 260 美元,把美国搞成了汽车轮子上的国家。福特也因为成功而败给了通用:车太便宜了,消费者宁愿多花点钱买高档一点的。 工人的工作变成了《摩登时代》中卓别林大师那个样子,简单机械,导致工人的流失率一度达到了每年 380% ,一年换三、四茬,严重影响生产。老福特发狠把工人的工资提高了一倍有余(日工资 5 美元),才把工人队伍稳定下来。对外宣称是要让每个工人都买得起车,虽然有点虚伪,但工人的高生产率使福特付得起这个工资,这不是虚的。 像老福特这种做法,美国工业体系几十年改造下来,再逐渐机械化、自动化,就物质极大丰富了。到六、七十年代,连钢琴都成了生活必需品,找政府要救济金的人,家里可以有钢琴。就业人口大量被机器排挤到第三产业。 不过,科学管理最初受到了有技能的工人的强烈抵制,谁愿意让自己积累了多年的技能失效,跟生手挣一样的工资呢。 兜了一个圈子,再回到德鲁克。德鲁克说:知识生产领域,也有提高生产率是需要,就目前来讲,思路也无非是科学管理,即把需要复杂技能的工作,分解成简单的工作。 科研机构做课题,要省钱高效,就会尽量把课题分解成简单、低要求工作,而不是尽量培养人的综合素质。这种简单分工,有天赋、有抱负人是难以忍受的。结果自然是逆淘汰:最有天分、有奋斗精神的人被淘汰到国外去了,留下听话干活儿的。 对于公司来说,科学管理造成的这种逆淘汰是正常的。虽然有弊:创新能力下降;也有利:工资成本降低,且不会因为少数关键员工的变动,造成对公司业务的大的冲击。下降的创新能力,也可以由收购新的、有创造力的高科技小企业来弥补。 对于科研机构来说,下降的创新能力,只能由引进国外人才来弥补。引进到诺贝尔奖潜力股的可能性有多大?恐怕没多少想象空间。 省钱高效和创造力的两难,难说有什么办法能解开。国内的科研机构,如果是课题导向、公司化管理,很自然会走上反技能的路子。所以对于那些想做学问的学生,要解除郁闷,抗争是没前途的,只有用脚投票一途。 不过科研机构的公司化管理、提高效率也是正经工作。最坏的选择可能是夹在中间,什么都想要,就像布里丹的驴子,什么都做不好。
个人分类: 未分类|3806 次阅读|0 个评论
身后的世纪(之四)全球知识传播体系及国家创新机制的形成
自我源于思考 2008-4-1 19:11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康德 在数学中没有不可知。希尔伯特 人的思考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只要映射在人脑中的事物都必然会成为人的思维素材,而思维的核心部分则是数学。 1900 年,世界数学家大会上,希尔伯特提出了 23 个数学问题,成为二十世纪数学发展的主要方向。 行列式和矩阵,虽然表面上看,行列式和矩阵不过是一种语言或速记,但它的大多数生动的概念能对新的思想领域提供钥匙。然而已经证明这两个概念是数学物理上高度有用的工具,海森堡就用矩阵的来处理量子力学问题,创立矩阵力学。对于导数这一基本概念,虽然 dy/dx 在数学上不过是一个符号 , 表示包括 △ y/ △ x 的极限的长式子 , 但导数本身是一个强有力的概念 , 能使我们直接而创造性地想象物理上发生的事情,最好的一个例子就是加速度为代表的变化率问题。 普郎克首先用内插法得出黑体辐射公式,为了解释公式而提出量子观念。玻尔也是由氢原子的辐射公式而受到启发,创立了氢原子结构及电子跃迁模型。 黎曼几何与张量分析在广义相对论中的应用,描述 时空弯曲的问题。 复函数在量子力学中被应用,薛定谔方程中的 i 的采用即代表空间概念。变分学的发展则使我们现在使用的电脑作画更加精彩。 数学在工业的发展中需求不断增加,英国的科克尔和法国梅斯纳热在二十世纪初首次对车轮、齿轮、轴承等进行实验应力分析,用来提高零部件的质量;由于统计工作的需要, Herman Hollerith 在 1900 年为美国人口统计局设计了数据处理机,他成为了信息处理的先驱。 人的世界观是完整的,人类在历史上建立了大量的假说、猜想以融汇自己所接触到的事物、现象,如笛卡尔写过一本书《关于宇宙》,康德提出自己的星云假说,马克思也在自己的哲学中引用朴素的宇宙观。在二十世纪初,新的元素不断被发现,新的物质不断被合成,物质的微观结构不断被深入提示,临界状态也开始被研究。光的波粒二象性被爱因斯坦说明,并提出相对论这种时空观 , 今天 还被根据星系和遥远星系使光弯曲的现象,用来给星系测重量,锁定遥远行星的位置 。这些理论不断地改变了人类对于的世界、时空的认识和态度。 对于自身的思考与认识不断地加深,弗洛伊德在 1900 年发表《梦的解析》,后来开玩笑说能懂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人全世界也数得过来,但厨房里的老太太也可以滔滔不绝地对我的理论批评。这是因为虽然精神分析是一种心理学,但其实与社会科学相似。事实上,心理学的发展有很大一个因素是因为医生与患者的距离的进一步减小,虽然医生设身处地地为病人着想不是难事,但是在以前医生地位很高,所以很难把患者当做另外一个自己。随着社会的发展,这成为了可能。对于遗传的研究, 1910 年,美国摩尔根发表了果蝇性遗传连锁的论文,把基因与染色体关联起来。 DNA 的四种碱基被发现了,其时蛋白质的氨基酸还未完全发现,而费歇尔则用已知的氨基酸合成了一个小多肽片段,证明了自己的蛋白由氨基酸组成的理论。生物体内有更多的蛋白质、微观结构被揭示,生物学的技术进步使人接近生命的本质成为可能,几十年后,在化学分析组成, X 线衍射测结构,数学计算化学健等综合手段的运用下,导致了基因结构双螺旋的认定,并且克隆生命也在世纪末出现。在医药方面,霍夫曼在艾兴格林的帮助下合成的阿司匹林被广泛应用,该药是世界经典药物之一。 人的思考是现实的,但它的基础是历史的。达尔文的进化论已经被科学界普遍地接受,但是仍然没有在初等教育中普及。在 1920 年时,美国有教 师由于 教授进化论而判违法。严复等人把进化论观点引入中国,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旧制度维新和革命的武器。对于考古的研究,美国玻特伍德于 1905-1907 年,从铀矿中铀的衰变指出,铀的衰变最终稳定产物是铅,提议从铀矿的含铅量及铀的衰变速度来测定地球年龄,这为研究人类历史及地球生物进化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在 20 世纪初,甲骨文被王懿荣、罗振玉等发现,中国开始对商朝的进一步研究。 企业成为社会财富的源泉,科技应用的基地,对其考察也不断地加深。1911 年,泰勒发表其《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是管理学的圣经。福特的汽车在 1901 年时有两辆曾被引入到上海,到 1908 年时,由于受到屠宰场流水作业的启发,福特在自己的汽车公司中建立了流水生产线,达到机械化的最高水平。这种生产线迅速被其他企业、行业所采用,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德国的企业家拉铁诺,虽然自己并非科学家,但在其领导下的德国电气总公司仍可与西门子公司并列。 进步的社会与僵化的制度开始矛盾冲突,引起制度的变革,社会的发展开始表现出这样一种形式:首先是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并由科技而引起新的更多的财富的追求,财富的创造与追求则为科技的更大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1901 年,普郎特为一家吸尘器公司改进了设计,使能耗降低了 2/3 ,并且本人对流体力学产生了兴趣,创立了边界层理论,大大减化了 N-S 公式,为飞机的进一步发展建立了理论基础。德国的化学家使其化学工业在一战前一直居世界第一位,其合成染料工业占到世界的 80% 。 世界之所以形成了这样的格局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全球知识传播体系的形成。各种科学杂志出版,使最新的理论、发现被报道出来,各个领域的研究工作者定期召开会议,并且有学派的建立,如数学上的格廷根学派。另外各种协会的创立,也增进了同等的交流,如詹天佑等成立了中华工程学会。虽然这种交流并不是很完善的,如 奥地利物理学家弗里德里希 - 哈森赫尔 (Friedrich Hasenhrl) 在爱因斯坦之前,就推出了质能方程式 E = mc 2 ,但是他未能与相对论联系起来,并且因为各种原因而长期未得到公众的认可,但是稳定的、不断成熟的知识传播体系使科学界和科学发展的面貌被前所未有地改变了。 再一个就是国家创新系统的形成,爱因斯坦就曾在专利局中工作,专利保护就是国家创新系统重重要的一环。社会普遍支持从事科学研究,并积极地把新的技术运用到工业中转化为财富。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对专利技术的保护、对产品销售的关照形成了比较稳固的国家创新系统。这一系统虽然也是有缺点的,如固特异为了自己加硫橡胶容易仿制,长期与侵权者打官司,最后去世时仍有 20 万美元债务。 Herman Hollerith也与 美国人口统计局因为专利利润的问题打了一场失败的官司。瓦特在这方面幸运多了,与使用蒸汽机的煤矿打赢了官司,并取得了赔偿。以上现象是必然存在的,而国家创新体系最终使科技加速发展,其缺点是由于固有的部分社会不良风气造成的。 有许多科学家对商业利润无所求,如伦琴发现 X 线以后,由于其极大的商业利润而主动放弃专利权,爱迪生为了与之响应,发明了一种配套的荧光屏,也没有申请专利。再如居里夫妇发现的镭也没有申请专利,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医学。科学工作者与其他领域工作者一样,也是在创造价值、实现价值中实现自我的。 虽然科学长足地进步,虽然各个领域都有为社会做贡献的人们,但是他们的影响仍然有限,大部分的世界还生活在贫困中。迷信思想、阶级观念、霸权主义由于强大的历史惯性仍然存在着,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有不同的发展,这三者成为了一战的根源。由各种利益冲突最终导致了人类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个人分类: 昨天的世纪|389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9: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