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高原湖泊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一池清水 — 抚仙湖
热度 18 saraca 2013-5-29 10:09
图1:湖畔的鱼米之乡,盛产莲藕 — 澄江藕粉小有名气。 1. 变化的地名:澄江,澂江? 我的家乡在彩云之南的澄江县。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受外来文化的潜移默化,家乡地名逐渐被改写为“澄江”二字,而非历代县志记载所通用的“澂江”一词。前者似乎更简单明了,容易让人记住;后者比较生僻而少见,一般人不知该怎么念? 据明末清初的古代中国地图集《广舆记》、清朝的《康熙字典》到近代《新华字典》所记载,“澂”的意思是“水,清也”。其用法也仅有一种,即:地名(“澂江,郡名。雲南澂江府,古滇國地”)。“澂”与“澄”为古今通用字,抑或假借字。因此,澂江县也可俗称“澄江县”。 “ 澂江”这一地名源于其境内有一池清澈的湖水,即抚仙湖。据《明史.地理志》记载:澂江府“ 北有罗藏山(现名梁王山),南有抚仙湖(一名罗伽湖)”。 从“澂”字的偏旁部首结构来看,的确反映了该地区“有山有水,有主人居住”的字面意思。 2.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也许你会问,抚仙湖水到底有多清呢?清得可以看到一条条小鱼快乐地游来游去;清得可以细数水底一枚枚圆润柔滑的鹅卵石静卧水底;清得 传说中的肖、石二仙因留恋这一琉璃湖水,驻足停留数年,化成西南方向的两搭手倚立的山峰,故而得名抚仙湖;清得哪怕是人类活动干扰日益增加的今天,抚仙湖依旧保有“一类水”的殊荣;清得著名歌唱家谭晶在碧波荡漾的湖面泛舟歌唱,甜美的嗓音令人们对清清湖水无限热爱! 图2:抚仙湖水清澈见底。 图3:环湖公路上设置的宣传牌。 图4:传说中的肖、石二仙化成西边湖岸的两座山峰。 看到这,也许会想到南宋朱熹的诗句: “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滇中高原分布着大大小小的高原断陷湖泊和盆地,高原湖的补给水主要来源于四周高山雨水地表径流和山肚子里流淌的山泉。抚仙湖水,也不例外。其清清湖水,既来源于四围高山经年不断的雨水汇聚,也来自于山脚淙淙泉水和湖底涌动的暗流。 事实上,与其它相邻高原湖泊相比,抚仙湖水清主要得益于它是一个地质年龄上较为年轻的湖。这可以从大观楼长联描述的五百里滇池看出。早在几百年前,滇池就已经是“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湖泊周围的湿地发育较为成熟。只可惜后来的围湖造田伤了滇池的“肾”,水体自我恢复能力大大降低了。相反,目前的抚仙湖,湖畔四周天然的湿地尚未形成,依旧是鹅卵石铺就的湖岸。其次,抚仙湖水质优良的缘故还在于它地处偏僻,为做好珠江水源保护工作,当地政府对于旅游开发,慎而又慎。这大约就是当地民众为了保护,而延缓了经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吧! 坝子四周的山,西北高,东南低。西北有连绵起伏的梁王山和老虎山,东南有山势平缓的帽天山。西北脚的梁王山脚分布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怪石嶙峋,绿树成荫,溪流潺潺。最有名气的要数梁王山的东、西两龙潭,常年清泉不断,悬崖峭壁之上,清香木与楝树在石缝仅有的一捧红土壤里,或逸或斜,恣意生长,绿意葱葱。最令人称绝的是山脚处有数眼山泉,从山腹深处汩汩流出,清澈甘甜。泉眼上方一悬空巨石上,有古人镌刻的四个大字 “清可濯缨”,清晰可见。 东南边的帽天山,山势平缓,历来被人们开荒种植,呈现出高原特有的红土地。虽天然植被不甚浓密,然其山脚却有温泉在湖边溢出。从山脚冒出来的泉水,热气腾腾,很快就与清凉的湖水相互融合,成了一片天然的温泉浴场,当地人称为“热水塘”。 然而,比天然温泉更吸引世界目光的则是澄江寒武纪动物化石群,又称帽天山化石带,呈带状蜿蜒分布,埋藏着5亿多年前寒武纪生物大爆发时的各种海洋生物化石,完整地展示了当时“生命摇篮”中的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及生物群落面貌。据报道,澄江寒武纪动物化石群的发现被誉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为此,2012年7月,澄江动物化石群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个化石类世界自然遗产。 图5:抚仙湖东岸的帽天山寒武纪生物大爆发澄江化石群站点,内设化石博物馆,内容丰富而有趣。 图6:化石博物馆旁的土堆中,裸露出来的动物化石。 3. 远去的湖畔之梦 数百年来,抚仙湖由于地处交通不便,经济不甚发达,以传统农耕文化为主,历来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抚仙湖不仅盛产抗浪鱼,其北岸村庄星罗棋布,良田百亩,人们丰衣足食,怡然自得。秋冬之际播小麦蚕豆和油菜,春夏时节种水稻烟草与莲藕。湖畔特产的抗浪鱼和澄江藕粉,历来都是上好的送礼佳品。 然而,短短近几十年,随人口剧增,人们围着一池湖水,启动了经济发展“快车”。瞧,由东向南延伸的缓坡丘陵地带,错落有致的山村逐个搬迁,取而代之的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绿草如茵的高尔夫球场,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这里不再是“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的“湖畔之梦”,而是在任何海滨城市里都可看到的楼房鳞次栉比的热闹市井。在湖畔演绎数百年的“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的优美画面将不复存在。 与此同时,不复存在的还有那些传统的捕鱼方式,早已随几种为数不多的土著鱼的消失而淡出人们的记忆。三十年前,这些鱼类尚未灭绝前,当地的渔民捕鱼不用网,只用竹萝或竹筐,当地人称为“拿鱼”。 当地传统的捕鱼方式以抗浪鱼的生活习性为基础,夏秋之交是捕鱼的最佳时机。盛夏的抗浪鱼,喜欢在闷热的雷雨天气涌向岸边产卵。东边的畔,湖底浅且平缓,人们只需要在浅滩处放置一丛丛捆扎成束的柏树灌丛,即可诱使抗浪鱼游进枝丛,束手就擒。依山傍水的湖西岸,悬崖峭壁下涌动着数条清澈凉快的泉水,汩汩流动的泉水令抗浪鱼误认为产卵的绝佳去处。于是,渔民们在泉水出口处,平放一人高的竹箩,呈圆锥形,深可达5米,径及2米有余。竹箩开口朝湖,箩口前配有一木质人工水车,渔民不断踩踏水车,加速水流,诱使更多鱼儿闻讯赶来,统统入箩。如此“请君入瓮”的捕鱼方法,在那些年代是一种盛况,如今变成了一种不复存在的传说。 离去的是鱼儿,远去的是当地捕鱼的传统方式。追忆中,人们更担心的是这一池清水是否能一如既往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永葆清澈之身? 图7:记忆中用来车水捕鱼的竹箩,封存的记忆,风干的竹箩。 图8:远去的古老的捕鱼方式,悬挂的只是一种纪念。 图9:西岸的禄充村风景区,古树苍天,绿树成荫,每两座石砌的岸堤间,皆为山泉出口,为原来车水捕鱼的最佳位置。 图10:宁静的湖畔之梦。 图11:欢乐的湖畔夏天。
个人分类: 生活浪花|7535 次阅读|51 个评论
滇池景物记
热度 6 saraca 2012-12-7 18:13
图1:五百里滇池 图2:群鸥点点 提到滇池,不难想到大观楼长联的豪迈奔放:“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 这天下第一长联是乾隆年间一位叫孙髯翁的布衣名士为后人留下的千古杰作。上联写滇池风光无限:“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下联抒滇国历史变迁:“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末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轻叹一声 — “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从对仗工整的长短句,不难看出,300年前的滇池已是一个湖边芦苇成丛的草海,湖泊四周已发育为水草繁茂的湖滨带:“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难怪有科学家说,滇池近百年来是个“老年型湖泊”。初闻这个说法,不免有些悲戚:老态龙钟的滇池,就这样干涸而去么? 高原湖泊一般为断陷层湖,可追溯到第三纪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期。由于地壳运动,造成南北向的石灰岩断陷层,陷落成盆地或湖泊,周围常有涌泉或温泉出现,旁边的群山多少带有断层陡崖的特点。 滇池正是这样一个典型的高原湖泊, 呈南北走向的狭长型,为弓形或月牙形。西北岸有碧鸡山,俗称西山,绵延数十公里,如美女静卧,有“西山睡美人”之美誉。西山临湖的东面为陡然陷落的石灰岩截面,上有一道人工凿刻出来的道教石窟,以“奇、绝、险、幽”著称,即龙门石窟。往西南方向走,则是历史上有名的温泉度假区 — 白鱼口镇,以盛产小白鱼闻名。当然,再往南就是“七下西洋”的郑和故里 — 晋宁。往西去20公里就是“天下第一汤” — 安宁温泉。 世 事变迁,沧海桑田,昔日的高原明珠,近30年来逐渐沦为世人瞩目的保护环境的“反面教材”。上一代人的围湖造田,误解之一在于减少了湖边自然的芦苇水草地带,削弱了水体生态功能的自我修复能力。如今,“跳出滇池来治污”,每一条进入滇池的河流暗沟都经过处理,都可不定期抽查。湖泊周围构建的防护堤开始被拆除,恢复自然湿地的生态环境。临湖区域,人工湿地面积不断加大,有效地对入池水源进行机械拦截、生态过滤。滇池水质的逐步回升,令人们开始亲近高原湖泊的美丽了。 沿新修的环湖东路,途经一处处新建的人工湿地公园,芦苇荡漾中,有水面围栏隔离的水生植物带,有起到净化水体的外来物种:大薸、水葫芦,也有乡土物种:浮萍、凤仙花、薏苡、茭白等。秋末时节,芦苇摇曳着长长的穗子,微风轻抚中,荡起一片雪白。水面上一片片密密麻麻的大薸、浮萍、水葫芦,长势茂盛,挤挤挨挨,层层叠叠,铺就了一片厚厚的绿塘。粉色的凤仙花在杂草丛中,花儿朵朵,硕果累累。那长卵形的蒴果,稍微一碰,在骄阳下立刻炸裂开来,弹出很多黑亮的种子。漫步其中,池塘里的灰雁鹅,扑打着双翅,欢快戏水。滇池以南的海口镇,清汤鹅小有名气。 冬日的夕阳里,静坐湖畔大堤,杨柳依依,空阔的湖面上,海鸥成群。一只只海鸥,身姿矫健,盘旋于湖面上,不时地争抢着游客抛向空中的面包。一身灰白的羽毛,很像鸽子,但尾巴黑色,鸟喙及脚蹼都是红色。快速俯冲时,双翅舒张,双蹼向后伸直,几乎与腹部平行,好一个流线型的漂亮身姿啊!累了,它们就轻落水面,如精灵般迎着海风,怡然自得,随波荡漾。 夕阳西下,立于海埂大堤,看渔舟唱晚。橙色的朝霞洒满半边天,湖面上荡起了金光闪闪的圈圈涟漪。点点光影中,群殴雀跃,船儿轻轻,西山睡美人在光影的变幻中侧成一幅淡淡的剪影。 图3:冬日里,湖畔盛开的凤仙花。 图4:湖畔被拦截圈养的浮萍草。深冬时,将变成红色,是名符其实的“满江红”。 图5:密密麻麻的大薸,挤挤挨挨,茂盛生长的样子。 图6:日落西山,金光闪闪。 图7:西山脚下,晚霞漫天遍海。 图8:日落后,冷清的湖面。 图9:滇池畔的小渔村,很多人家喜欢养鹅,这里的清汤鹅很有名。这是村民自养的灰雁鹅,每天主人都会按时将它们带到池塘里洗澡嬉水,半小时后又将其赶回家圈养。我忽然也很想有这么一群鹅,也想每天都按时赶它们来村外的池塘里洗澡。这样的日子,应该很惬意。
个人分类: 生活浪花|4208 次阅读|21 个评论
澄明之湖——碧塔海
热度 24 saraca 2012-9-5 10:31
图1:澄明之湖 — 碧塔海静静地卧于群山之中,海拔3400米左右。 碧塔海,位于青藏高原南簏的香格里拉地区,处于横断山脉三江纵谷区东部的普达措国家公园,是滇西北“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地的核心区之一。碧塔海,坐拥于郁郁葱葱的杉树栎林,冬天的皑皑白雪和夏天的充沛降雨,常年送来清澈水源。 一年四季,湖水碧澄、波澜不惊。任森林草甸踏着四季韵律不断变化,碧塔海以群山为屏障,稳稳地承接着冰雪融水、降雨径流的湖水补给。在接纳清凉水源的同时,孕育了中甸叶须鱼等特有水生生物;涵养了古树苍天的高山寒温带针叶林。 千百年来,它静静地卧于莽莽苍苍的高原群山,听淙淙流淌的山涧溪流,看绚丽多姿的四季变化。 春风里,积雪消融,溪水潺潺,杜鹃、牡丹、报春等顶着残雪傲然开放。夏日,一阵雷雨,一阵骄阳,花花草草,五颜六色,恣意地渲染着开阔的湖畔草甸。秋风中,杨树、枫树、花楸等丛林,摇身一变,染一抹金黄,涂一层深红,为浓厚墨绿的群山增添了几分亮丽。冬日,寒风凛冽,云杉、冷杉披上厚厚白雪,湖水变得更加沉静。 夏日正午,游人稀少, 穿过盛开的五花草甸,看牛羊徜徉于花海,远眺芳草萋萋外的一泓湖水。静静地行走于湖畔栈道,左边是 高大笔直的冷杉栎树林,遮天蔽日;右边是群山环抱的碧塔海,澄明如镜。 栈道旁的栎树,有几抱粗,几乎横卧于湖面。粗壮发达的根系紧拽着堤岸泥土,任湖水一圈一圈轻轻涤荡;苍劲有力的树枝却倾向于湖面。借清澈的水面为背景,墨绿的树枝斜倚旁卧,浅白的松萝随风轻舞,淡浓相宜,构成一副山水画。透过 树枝缝隙洒落的阳光里,有蝴蝶忽闪忽闪地扑打着翅膀,在栈道木板上悠悠地晒着太阳,根畔的小报春悄悄地绽放着紫色的花朵。 湖面微微泛起涟漪,是微风掠过的痕迹。岸边水草浅滩里,游动着几条快乐的小鱼。 几片栎树叶,漂浮在水面上,一漾一漾地,惹得人心头渐渐泛起微澜。林中有湖,碧湖伴林,犹如人间仙境,不费丝毫功夫,竟也寻得几分“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意境。 静静的碧塔海,只适合静静地徜徉。在湖光山色中,找一开阔地,身沐日光,席地而坐:面朝湖水,心境澄明。 图2:碧塔海边缘的五花草甸,是湿地的一部分 图3:徜徉 图4:芳草萋萋 图5:朴素又美丽的小蝴蝶,晒太阳 图6:湖畔的栎树,斜枝侧卧,有几分山水画的韵味。 图7:顽强的生命:哪怕有一丁点儿土,也要抓住 图8:风景如画的碧塔海 图9:穿行于原始森林中的公路,但愿公路上的车辆,少一点,再少一点,不要吵醒“天上人”。
个人分类: 出差在外|7514 次阅读|59 个评论
小鸊鷉激战大青蛇
热度 1 Elephantd 2012-7-28 21:42
小鸊鷉激战大青蛇
引子: 很多资料对小鸊鷉 ( 水葫芦 / 油葫芦 ) 在水面奔跑、潜水、嬉闹的可爱姿态行为给予巨大褒奖。但是,没有关于其应对危险的材料。 我们在滇池拍摄到了正在筑巢的小鸊鷉夫妇驱赶入侵巢穴的大青蛇的照片,供同仁参考。 这个罕见的科学故事,发生在昆明市滇池海口湿地,时间是:2012年4月23日13:10-35。 快乐的小鸊鷉夫妇发现一只大青蛇爬到了家门口,偷吃新生蛋! 滚,滚,滚!小鸊鷉先生使出潜水本领,溅起高高浪花,驱赶大青蛇。 大青蛇还喧宾夺主,仰头吓唬小鸊鷉!换个角度看看! 还得用力驱赶! 真的,束手无策! 靠近一点! 用力一些!浪花溅起50厘米高! 溅起浪花70厘米了! 大青蛇逃跑了,家也不家了!天底下,怎么就这样不太平!
个人分类: 调查记录|4019 次阅读|2 个评论
高原明珠经不起折腾:云南阳宗海水污染事件座谈会侧记
生态人 2009-2-16 16:35
高原明珠经不起折腾:云南阳宗海水污染事件座谈会侧记 2008-11-24 国家环境保护部 首发资讯: http://www.zhb.gov.cn/info/gxdt/200811/t20081124_131567.htm    阳宗海水体被污染,如何走好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之路,让环境悲剧不再重演?让阳宗海还清于民?近日,在云南省政府阳宗海水污染事件讨论专家座谈会上,社科、经济、技术、卫生、水利、环保等诸方面专家怀着深切的关怀,从人文视角,专业程度,恳谈政府责任,治理之道。真知灼见背后,对云南的深情温暖人心。   云南大学环境科学与生态修复研究所所长、教授段昌群建议要跳出水体治理水污染,因为污染体现在湖泊中,症结还在流域内;要跳出湖泊解决湖泊问题,因为问题出在水面上,根子还在城市里;要跳出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因为绝大多数环境问题都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错误的资源配置、不良发展方式导致的。同时他也提出,阳宗海作为高原明珠,经不起折腾,经不起试验,要充分认识治理的艰巨性、长期性,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施本植提出了要建立绿色GDP的核算制度,以此来考核官员;针对产品和市场,建立绿色环境标准制度,通过市场倒逼企业负起环境责任;对于生态功能区域,则需建立起环境补贴制度。云南省社科院民族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郭家骥则强调文化是制度之母。他认为要重新认识云南省情,更多地看到云南的生态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民族文化多样性等生态和人文优势。从而确定云南科学发展的目标,不要简单地用GDP来衡量发展,云南不一定做经济大省,做一个生态省、和谐省,也是发展,也是成绩。要建立起真正科学的决策机制,就要有尊重专家,包容多样,尊重差异的胸怀。云南省社科院科研处处长郑晓云提出了全湖域系统化管理的概念,提出在经济发展中,要防止湖域集团利益化,只要有一点水就忙着去谋划开发项目,这是不行的。针对阳宗海的治理,他认为在阳宗海周边山体大量种树,建湿地等生物治理方法是最有效的。
个人分类: 专栏4:七彩云南|3672 次阅读|0 个评论
阳宗海砷污染事件的反思
生态人 2009-2-16 16:22
资讯来源: http://www.7c.gov.cn/color/ContentDisplay_906.aspx?nContentId=25185 离云南阳宗海砷污染事件发生已经过去了将近五个月的时间,值得可喜的是,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目前,阳宗海的砷浓度已经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   然而,作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的典型案例,它引领了一场环保风暴。作为云南省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鲜活的反面教材,在这一事件的深刻反思中,政府部门、企业、专家究竟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如何举一反三把教训变为财富?在今后的发展中,又该如何又好又快?   11 月 20 日 ,云南省政府召开了阳宗海砷污染事件讨论领导干部座谈会,全省 16 个州市及部分县级政府负责人、省级相关部门领导参会,第二天,云南省政府又召开了阳宗海砷污染事件讨论专家座谈会,云南生物、生态、水利、农业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会,政府领导和专家学者围绕着阳宗海水砷污染事件畅所欲言,进行深刻反思,大家 主 认为,在云南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很有必要,也很及时。 干部座谈会会场 专家座谈会会场 如何又快又好发展,阳宗海砷污染事件引对政绩观的反思   以阳宗海水污染事件为镜,折射出来部分政府官员的政绩观、发展观取向的偏差。在座谈会上,参会的人员有感而发:如何尽快实行绿色 GDP 考核制度,真正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领导干部的提升使用如何和环境保护挂钩,使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保护好环境也是政绩不成为一句空话,成了大家发言的主题。   云南是欠发达地区,目前云南经济增长模式仍然是以投资拉动型为主,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而工业结构上,主要还是资源依赖程度高的化工、冶金、有色金属、火电、钢铁等占比高,这些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要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还要时间,难度很大,但是它们对地方GDP又有很大贡献,不可能简单地关、停、并、转处理。环保部门面对这些企业时,常常很为难。   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对环保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他们认为云南的生态环境总体良好,环境危机意识不强,相比环境保护,他们更看重经济发展。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偏差,决定了他们的政绩观取向。正如省环保局法规处处长袁锡武所说,如果把发展质量也纳入到政绩考核的硬指标当中,那么环保的执法处办阻力可能会小很多。   加快发展,狠抓发展,把经济搞上去,这没有错,但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发展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不能做到以人为本,发展的质量、水平和效益就不高,发展就没有生机和活力,就会难以为继。 我们决不要带血的 GDP !在领导干部座谈会上,一些地方领导发言时有些激动。   在这次事故处理过程中, 云南省政府启动行政问责程序, 26名涉及阳宗海砷污染事件的政府相关人员被行政问责。 对于阳宗海砷污染事件的事故主要责任所在的玉溪市,从领导到环保部门班干部职工,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事件 给我们大家都敲响了警钟。玉溪有三湖一海,蓄水资源占云南省的 60% ,在水环境保护方面的压力比较大,这次砷污染事故的发生,引起我们对领导干部应该 如何树立正确政绩观的深思,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一定要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该市高劲松市长发言掷地有声。 玉溪市高劲松市长发言   比如,我们绕开就污染治污染,就滇池治滇池的老路,创新滇池治理工作思路,提出治湖先治水,治水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人、治人先治官思路,跳出滇池治滇池,从流域、城乡一体化及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互相促进来治理滇池。 对于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昆明市的一些好的做法也在座谈会上与其他州市政府负责人做了分享,王道兴说,全面实行 35 条主要河道河长负责制,市级领导干部担任滇池主要河道的河长,负责组织开展河道的综合整治工作,对所辖河道的水质目标和截污目标负总责,实行分段监控,分段管理,分段考核,并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全市各级各部门迅速树立起了治理工作人人管,环境保护我有责的观念,各项工作得以高效、高速、务实推进。   云南大学环境科学与生态修复研究所长段昌群教授对此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各级领导要认真的学习生态学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常识,通过提高专业素质来增强时间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二是建议各级领导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要树立生态环境的底线意识,极限意识。段教授说,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是一项专业性、政策性都很强的工作,通过专业性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可预见性,通过专业性提高对政策掌握的准确性和灵活性,是新时期领导干部应该具备的素质。而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一种重要的切入点就是,根据资源承载力确定经济发展道路,根据环境容量制定发展方式,在尊重自然规律,认识自然极限的基础上调整我们的房展行为,优化发展模式,这样就会在制定决策和采取行动时少犯错误,或不犯低级错误。 云大段昌群教授发言 痛定思痛,要把教训作财富   阳宗海砷含量严重超标!使连续 6 年来保持水质优良的阳宗海水质达不到饮用水安全标准。   阳宗海砷污染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一事件的发生,不亚于在云南丢下了一颗炸弹。   作为阳宗海所属地之一的昆明市,虽然砷污染的主要来源不在昆明,还是引起了震动。昆明市副市长王道兴说,滇池和阳宗海,作为昆明最大的战略性资源,其保护和治理是推进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为直接的体现,今年以来,昆明市全面提速滇池治理工作,并在全社会开展了在滇池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开展全面截污、全面禁养、全面绿化、全面治理的一湖两江流域水环境治理四全工作,充分体现了昆明市委、市政府重视生态环境建设,铁腕治污的决心和信心。阳宗海水污染事件的发生,不仅严重影响了阳宗海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几乎抹灭了昆明市一直以来对阳宗海水环境治理的成绩,特别严重的是,它损害了云南省一直以来努力建设生态大省的良好形象,令人痛心。 昆明市王道兴副市长发言   阳宗海砷污染事件,也敲响了云南出境河流域水环境安全的警钟。曲靖市的张国强副秘书长说:作为云南省工业基地和能源基地,水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非常突出,起源于曲靖的南盘江,在水污染治理方面也存在着环境基础设施滞后、工业污染难以监管和防治难等多方面的问题,我们将在加大环保投入和环境执法上下功夫。   污染较为严重的兰坪县沘江河,由于多种金属超标,沘江的水不能饮用,也不能用于浇灌,深受有水不能用之苦的兰坪县副县长李金儒反思道:过去兰坪县大矿大开,小矿小开,群采私开、资源浪费,造成环境污染,先污染后治理的代价太大了,我们一定要以阳宗海污染事件为间接教训,加大沘江河流域工矿企业的治理整顿力度,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一次环境执法大检查,杜绝污染事故的发生。 企业不消灭污染,污染必将消灭企业   在阳宗海水污染事件中,尽管相关责任企业数年间实现工业总产值 6 亿多元,纳税 1000 多万元,但治理阳宗海水污染需要花费几十个亿,还影响了沿岸 2.6 万余人的饮水安全。这是一起典型的 企业发财、政府买单、百姓受害 的案例。   随着污染事件的调查,阳宗海水污染事件的罪魁祸首浮出水面。经查,锦业公司未建生产废水处理设施,大量含砷废水在厂内循环,由于没有进行防渗处理,多年积累的砷污染物逐步渗漏释放,污染地下水。在锦业公司阳宗海取水口以南 25 米处泉眼砷含量高达 67.7 毫克 / 升,超过Ⅲ类水标准竟达 1353 倍。目前,锦业公司已经被勒令关闭,锦业公司董事长等 3 人因涉嫌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被依法逮捕。   经过深入调查得知,受污染之害的不仅是污染企业之外的环境和群众,也包括污染企业本身的生产生活环境,而且首当其冲、深受其害的是本企业的生产者和生活者;在企业违法生产的几年间,屡屡发生企业员工慢性砷中毒事件。   王道兴指出,阳宗海水污染事件从根本上讲就是企业缺乏社会责任,从此事件中我们清醒的看到:企业不消灭污染,污染必将消灭企业。昆明对涉及此次检查存在环境违法问题的 3 个企业进行了处理;一是责令柏联 SPA 温泉酒店停业整顿,拆除与阳宗海相通的管道,并处罚款贰万元,该酒店经整顿落实了各项整治措施并通过市环保局验收后恢复营业;二是坚决取缔邱洪明废机油废塑料回收厂(未办理环保手续,擅自投入生产,有废气污染);三是责令云南凤鸣磷肥厂炼铁高炉(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废气污染)立即停止生产,截至目前,该厂处于停产状态。   由此我们看到,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不只是体现在经济效益上,更多的还体现在企业社会责任和道德上,一个企业出事,影响的是政府,危害的是社会。温总理最近就曾语重心长的指出一个企业家身上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   这正如王道兴说的,一个好的企业必须把承担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取向,融入到发展战略的经营管理工程中,既要为社会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又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作出表率,否则企业的生存要受限的,更不能在好的发展。 执法新机制是破解执法难题的钥匙 省环保局王建华局长发言   云南省环保局王建华局长指出,多年来,九大高原湖泊的治理一直作为云南工作重点之一,此次阳宗海砷污染事件的发生,让环保工作多年来的努力功亏一篑,外界在强烈要求严惩违法企业的同时,对环保部门的社会威信和执法权威也产生了质疑。   阳宗海水污染事件的发生,暴露出环保部门的诸多问题:如发现和处置重大环境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强,敏感性和预见性较弱;环境监管存在缺陷,对敏感区域、企业的监控力度不够;管理措施没有落实到位,监管人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环保系统缺乏沟通协调机制,综合分析能力差;信息分析及报送滞后,缺乏主动性;没有建立敏感企业相应的环境监管档案;重污染减排工作而轻污染防治工作。   尤其暴露出了环境保护执法机制的短板,多年来,云南省的环境执法工作是按照分级管理、谁许可、谁监督和查、处分开的原则,全省 16 州市级环保部门的执法机制基本和省级环保部门现行的执法机制相一致,但县以下环保部门执法机制和执法制度建设参差不齐。   面对这些问题的存在,如何找到能解除病痛 的针剂?   座谈会,王建华抛出问题后,昆明市介绍了他们的执法创新。昆明在全国首创了公、检、法联动环保执法的新机制,同时,昆明加强了各级环保监察队伍建设,在去年市环保监察机构增加编制 106 个的基础上,今年各县市区环境监察大队又升格为副科级单位,并增加了人员编制。设立了昆明市公安局环境保护分局,率先在全国组建了第一支专业环保警察,负责昆明市行政辖区范围内环境保护方面的刑事执法,支持,配合环境保护部门的行政执法活动。    通过阳宗海事件的分析反思,昆明将 加强环保队伍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全面提高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切实转变长期以来重审批、轻监督,重检查、轻落实,重程序、轻服务的问题。转变工作作风,建立和完善与环境管理相适应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服务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和水平。 王道兴说。   玉溪也从各个县级环保机关结合自己的编制和执法工作量的实际,从人才配备、资金投入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了环境执法机制和制度建设;目前, 所有的县级监测站人员都配齐了检测人员; 同时,展开了百日环保专项行动,全面 对市内的383家企业、432个水源地进行污染源、污染隐患排查,提出了整改意见226条,对六家企业下达了整改通知,对一户企业下达限期办理环评手续通知,并责令一个在建项目停止建设和限期补办环保手续,27户企业被责令落实环保设施;对三湖一海流域内的企业禁止新上任何污染项目,禁止扩张,并将建立统一的工业园区。( 云南记者站 资敏)
个人分类: 专栏4:七彩云南|8934 次阅读|0 个评论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是化解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水环境问题和促进发展的核心
生态人 2009-2-10 10:47
引用索引: http://www.sciencenet.cn/u/ 生态人/ 引用网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4030 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不仅是湖泊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地带,还是维系云南全省当前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九湖治理作为云南省全面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的重中之重,事关云南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与水资源保障能力,政府和全社会给予高度关注。云南省长秦光荣同志在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防治摆到更加重要、更加突出、更加紧迫的位置,坚持 一湖一策 原则,力争以滇池为重点的九大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新突破。 但是,当前九大湖泊中仍然有 5 个湖泊处于Ⅴ类和劣Ⅴ类水平,滇池等多个重点湖泊的入湖污染物总量在增加。特别重要的是,各大湖泊及其所在流域发展和保护的矛盾十分突出,湖泊治理面临严峻挑战。主要体现在:各大湖泊规划重点治理工作滞后,治理投资和治污工程建设严重不足;湖泊生态修复、农村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缺乏政策支撑,生态建设和面源污染治理进展缓慢;湖泊基础研究工作没有大的突破,科技进步对于湖泊治理的贡献不足。种种迹象表明,各大湖泊水污染负荷远大于水环境承载力,污染削减速度赶不上污染增加的速度,实际治理速度赶不上发展要求的治理速度,水环境好转的内在机制并没有形成,大多湖泊水环境持续恶化的危险性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 当前需要尽快破解的难题是,在不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如何在源头上减少污染的发生。从国际、国内长期的环境经济研究成果和湖泊成功治理的经验与教训来看,一条必由之路就是:根据湖泊的水资源承载力和水环境容量来规划和寻找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这条道路的核心是:根据环境容量优化产业结构,科学进行空间布局,这样在取得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水环境也可以得到有效保护与维持;同时,通过一系列的保护政策和资源政策使水环境改善的内在经济社会机制逐渐形成和完善。通过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在此方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金相灿教授在云南抚仙湖已经开始了积极的尝试。 我省九大高原湖泊的水环境污染在本质上属于结构性污染,也就是说在当前的经济社会条件下,在有限的技术经济条件下,现今的产业结构及其空间布局,不产生污染是不可能的;如果不基于水环境和水资源支撑能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高原湖泊的治理是没有出路的;即使当前取得一些进展,也是难以巩固和维持的。为此,需要把各大湖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水污染防治的重要突破口,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在源头上消除产生污染的根源,使高原湖泊的治理与区域经济社会的优化发展有机结合,实现以环境优化发展、引领发展和支持发展。 九大高原湖泊所在地的政府应 以湖泊水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为基础,以流域内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目标,以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培育支柱产业、建强产品基地为重点,综合考虑各湖泊的资源、环境、人口、经济基础等多种因素的现实条件和湖泊承载力,通过对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空间布局等方面的优化调整,积极加大以新产业的培育力度,使主要高原湖泊的整个流域形成一产优、二产精、三产强的良性产业结构形态,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为促进优势产业发展、环境良性发展机制的构建提供保障。
个人分类: 生态人生3:生态良知|398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7: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