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Tenure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同行评议、Tenure制、教授治校
热度 26 JRoy 2015-7-13 14:55
刚刚回复小水濑的评论,想起科网一连串的有趣之事来,纯粹不严肃的乱侃一番 1 ,同行评议 的祖宗或者说起源地是哪里? 虽然我没有确凿证据,但是我更多相信是中国人发明的。。。。古代(比如秦始皇时期)征个兵,选个衙役,封官加爵等等,不都是同行举荐嘛? 老大当兵了,第二年回家一趟把兄弟和邻居家的傻三也带上 ……. 我们也早就有 “ 举贤不避亲 ” 的美誉传说,更有 “官官相护 ” 的体制传统等,即使都是皇帝一人拍板,那不也得有耳边音!没同行(在评议的基础之上)举荐,你混个屁呀!(只不过,很多时候同行也是同乡、同党、同僚而已了....) 这要在学术上追究起来,都称得上 同行评议 的祖宗。其实质不就是 “ 人治 ” 吗!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早玩“透”得啦 ~ 甚至也仍然活跃在中国今天的民间 (想想看,多少饭店的厨子都是厨子们引进过来的?多少的相声演员都是前相声演员提携出来的?即使今天我们的学校选人,又有多少不是自己行当人选留自己人的呐?)。。。 我们不是不明白 同行评议 的好处,我们是开始知道它的坏处了 (至少在目前中国的文化环境下) ~ (我们不是开始提倡 “ 法制 ” 了嘛!) 2 , Tenure 制度? 再说这个甜妞制度,那更是我们大锅饭时期留下的 (更远的历史就不要去考究了:至少封建地主那会儿有长工、短工、家佣等等) 。。。直到今天,很多企事业单位还有 “ 临时工 ”、“ 聘任工 ” 和 “ 正式工 ” 之分呐,然后正式工里面又来个 345678 级工。。。。在这些制度面前, Tenure 制度还好意思说自己是原创? ~ 顶多加上上面的同行评议而已 ~~ 不就是,西洋人会玩,多个 “xx 委员会 ” 的名号,喜欢摆在台面上而已嘛 ~ 科网不早就有人一针见血的指出,目前中国的大学体制本就是甜妞制度了嘛!难不成我们非换成英文才算? 3 ,再说 教授治校 西方的所谓教授治校是基于两点的: 1 ,行政本就是服务,没多大特权(也用不着)。正如有人说剑桥谁当校长,对于学校没多大影响,一切都有规章制度运转。和剑桥有往来的人 99% 并不知道校长是什么货色,也不用管他是干什么的,校长都如此,其他人还嘚瑟什么? 2 ,教授都独立不依赖于行政,该干啥干啥,何来干扰和惧怕行政?所以,最终整个学校显得是教授的活动占据了主要,成为学校的绝对主角。。。。 而中国也开始嚷嚷教授治校一说,暂且不讨论“中国的行政主管有几个不是教授”这种驳论,单就 中国的教授想治校这一出发点就值得思考一下: 如果说当了校长除了多开一点工资多些服务也多些露脸机会,没有什么特权,你争着治校干啥? 你自己都治不好(你至少得给人一种你治好自己的鲜明证据),何来治校? 不就是 打到皇帝,老子来当的逻辑! 昨天我跟大帅还说,中国的领导之所以硬,主要是教授们软,给惯的。。如果大家都不把当官的当成多大事,沉心于学术和学生(得到你的同行们的尊重),你用的着“怕 ” 谁啊?所以,在我看来教授治校的第一步,就是“冷落”行政领导(不是去抢他的乌纱帽,搞革命;也不是过分抬举刻意逢迎,给捧成神仙),教授们先独立自主的硬起来,大家都硬起来同台唱戏了,自然也就治校了。 当然凡涉及这种全局同步优化的问题(如同改造文化一样),就是NP-hard难题,不知从何开始,相互影响交错,还可能不收敛找不到最优解 (越搞越差)... 人们也不是不知道“皇帝”应该打倒,而是越来越多发现,打倒之后的新皇帝也不咋地了,也就慢慢的没心参与革命了。。。。。。惹急了,当癞蛤蟆对待 ~ 这三样东西,同行评议、终身制以及教授治校一直都是科网不朽的话题。。。不过,我觉得最能体现中国(民众)特色的应该是 从没有去过西方的整天诉说着西方的好 从没有发过 SCI 的人天天讨论着 SCI 的不好 (这一点,从没有 science nature 等发文的而说道人家文章 的 更是比比皆是;整不好还包括小帅本人了,惭愧!) 还没有当上教授的都开始忽悠 教授治校了! 如果说这些“先天下之忧而忧”都还是对现实的鞭策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完全可以理解甚至值得赞赏)的话,那么那些已经是在体制内铁饭碗的还呼唤 “甜妞 ” ,已经深受小圈子排斥之害(自己连个像样的同行都没有)的还呼唤 “同行评议 ” ,到底是唱的哪一出呐?
个人分类: 时政评论|13447 次阅读|65 个评论
Tenure制度是普通研究人员的敌人吗?
热度 45 hongfei 2012-12-24 04:33
Tenure制度是普通研究人员的敌人吗? 2012.12.23 有人把Tenure简单地理解为“非升即走”,然后很多人就吓得不行,觉得要是自己没有机会Tenure,这辈子就完了。 这其实是对Tenure制度的最大误解,也是一些人借来煽动人们反对Tenure制度的武器。也是我观察人们对《国内学术界为什么要用Tenure考评制度来拯救?》博文的反应和评论时得出的结论。 《国内学术界为什么要用Tenure考评制度来拯救?》博文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76do=blogid=645080 Tenure制度本身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但是其主要的目的和结果却很简单:一方面是给能够达到一定的高水平独立研究的研究人员以更为稳定的支持,另一方面是把那些没有办法完全独立,水平稍差的处于进退两难的研究人员解放出来。 国内的研究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最感痛苦的事情,相信就是没完没了的评价和评比。国内学术界几乎所有的内耗,其实都来源于此,大家还欲罢不能。很多人认为这只是领导的错,实际上这是没有稳定的Tenure制度的必然结果。Tenure制度,正是把所有人从没完没了的评价和评比中解脱出来的良方。 在Tenure制度下,进入Tenure轨道的年轻人,只需要在5到7年的时间里面证明自己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和领导独立研究小组的能力,最后不管通不通过Tenure评价得到一个更高的学术职位,都不需要再面临随时被评价和评比的折磨。 在Tenure制度下,那些通过Tenure评价或则终身职位的人,在彻底退休之前,责任和压力永远都不会得到解脱。这在哈佛大学何毓琦教授几年前的几篇博文中有清楚的描述。这里经他老先生的允许我把他的《On Tenure and Tenure Track-关于终身职位和预备终身职位(中英对照)》博文引用一遍。 关于“终身职位”和 “预备终身职位” 近来科学网经常出现关于美国大学终身教职制度的讨论,我想就此问题略抒己见: 1. 在美国大学,年轻教师获得“预备终身职位(tenure track)”且达到学校设定的标准后便有可能获得终身职位(tenure)。一般有“预备终身职位” 的大学都设有终身职位基金,许多州立大学的终身职位更是通过了州立法机构批准。某种程度上,通过“预备终身职位”获得终身职位相对容易。而在诸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名牌学府中,预备终身职位的标准仍很高。 2. 获得一流大学,特别是像哈佛、斯坦福这种私立大学的终身职位意味着要与全天下的人一决高下。若有其他更好的候选人,那么即使你已经获得了该校预备终身职位且非常优秀,也不会被授予终身职位。招聘委员会将尽可能寻找最佳人选。系里对本系教师的长处和短处了解更为全面,因此本系教师在竞聘终身职位中并不总是比外来人士占有优势。因此,被任命为非终身职位的助理教授或副教授并不意味着进了保险箱,因为学校可能调整岗位设置以实现利益最大化。所以,在哈佛等一流大学,未获终身职位绝不表示失败,不必为此而感觉脸面无光。据我所知,哈佛曾有四分之一的内部候选人获得终身职位,而未获终身职位者之后有的摘得其专业领域的重要奖项,有的当选院士,也很成功。 3. 可见获终身职位难易程度因校而异,一流大学的标准绝对是世界一流标准。 4. 最后,正如有人指出的那样,终身职位只能保证职位获得者的言论和质询自由(在麦卡锡主义盛行、恐共情绪发酵的上世纪50年代,哈佛曾竭力保护一批左翼教员不受美国联邦调查局和政府骚扰)。但是,如果不能获得科研经费,终身职位也不能带来工作上的安全感与满足感。 5. 无论如何,终身职位都不是终生的职业保证。事实上,哈佛对终身职位的官方表述是“无时限的任命”,即没有明确的终止日期。但这并不意味着任命不会“终止”。犯有重罪或道德堕落者仍会被解聘。如果整个系都被取消,终身职位也就没什么意义了。我记得70年代耶鲁大学取消运筹学系时,该系一位著名学者就只能另谋出路。 何毓琦《On Tenure and Tenure Track-关于终身职位和预备终身职位(中英对照)》博文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565do=blogid=296395 何毓琦《Chinese Translation of US Academic Life》博文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65-2157.html 何先生说:“ 如果不能获得科研经费,终身职位也不能带来工作上的安全感与满足感 ”,还说“ 无论如何,终身职位都不是终生的职业保证 ”,更说“ 在哈佛等一流大学,未获终身职位绝不表示失败,不必为此而感觉脸面无光。据我所知,哈佛曾有四分之一的内部候选人获得终身职位,而未获终身职位者之后有的摘得其专业领域的重要奖项,有的当选院士,也很成功。 ”。这最后一条,我在前面的《国内学术界为什么要用Tenure考评制度来拯救?》博文中提到的Joeffrey Wilkinson就是最好的未获Harvard的tenure而获得重要奖项的最好例子之一。 但是那些在一般学校也未能获得Tenure的人怎么办呢? 那些在一流名校没有拿到Tenure的人,很可能经过一定的努力还可以在非一流名校拿到Tenure。那些在一般学校也未能获得Tenure的人,的确会失去自己今后独立研究的机会。但这同时也把他们从一条自己走不通的路上解脱了出来。他们可以选择改行,寻找新的发展机会,或者到其他的较大的实验室或者研究组去做非PI的研究工作。他们照样可以做自己喜欢的研究工作和帮助培养研究生,只要这些研究工作仍然有足够的收入养家糊口,反而落得轻松,可以做不少自己喜欢的事情,因为再也不需要为申请经费和学生培养这些事情独立地负全责。反正有工作就有三险一金,该退休就快快乐乐地退休了事。 这难道不比很多国内现行体制下上也上不去、下也下不来,独立不成,不独立也不成的生存状态要好很多么?很多人在目前国内的体制下,就算混到了个所谓的教授职称,还不是如林中祥兄和喻海良兄所说的那种“贫民教授”,除了给教授这个职位增加不受社会尊重的借口,难道真的会很快乐么? 林中祥《别指责中国的‘平民教授’!!!》博文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9177-645260.html 喻海良《平民教授、贫民教授、疲民教授》博文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7889-645457.html 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那些没有Tenure的研究工作,其收入不能太低。这当然是需要比较普遍地提高各种层次研究人员的收入水平才能做到。但是,在目前的制度下,比较普遍地提高各种层次的研究人员的收入水平这件事情却是最难做到。这是为什么呢? 在目前中国的学术制度下,看起来谁都有机会,但实际上又谁都没有保障,不同层次和研究水平的人常常在一起混战。在目前的收入分配方式下面,所有人的基本收入都很低,实际收入却起伏很大。不少人根本不应该拿到那么多所谓的绩效,比如有些连篇累牍发表乱七八糟的文章的人,居然可以收入达到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很多人因为绩效收入低,实际收入也非常的低。这的确是一个非常不公平的分配制度,而且缺乏起码的公正性。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当然就需要一个随意性不大和基本收入能够得到保证的制度。 《学术评价:都是绩效惹的祸》博文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76do=blogid=643606 在目前的制度下,最糟糕的事情还是在于研究人员的一大部分精力都消耗在那些看来有望却实际无望的升迁机会上,常常就像西西弗斯受罚不断地向地狱附近的山上推石头而石头又不断滚下来重推一样,永远不得超脱。难道世界上还有比这更为难以忍受的煎熬和惩罚吗? 在目前国内的学术制度下,人人都没有安全感,每天都在担心工作和收入的稳定性,难道这不是我们每天都感受到的事实么?说实话,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可能受得了这个,年纪稍微大一点研究人员,不管他自己是否有高超的抗糙能力,真的会受不了这样非人的折磨。 至少在世界上那些实行了Tenure制度的地方,大家从来不会受到西西弗斯这样周而复始的折磨。因此,尽管人们知道Tenure制度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比较残酷,有的人会失去将来独立研究的机会,但这种残酷和中国学术界目前的这种残忍状况相比,却是完全不能同日而语。在中国学术界目前的状况下,很多人照样是从来没有独立的希望,而且几乎就没几个人有多少安全感和稳定的保障。因为缺乏安全感和稳定的保障,自然而然地大家就很容易进入相互折腾和相互折磨的常态。 更为重要的是,Tenure制度并不只是那些获得了终身职位的人的安全和稳定的保证,它还能为所有的研究人员和大学教师提供安全和稳定的保护。 目前大学教授在行政和政策面前缺乏总是无能为力,其根本的原因正是因为缺乏Tenure这样的制度保证。Tenure所保证的终身职位能够保证职位获得者在行政和政策面前言论和质询自由,一方面能够使得国内学术界和高等学校目前越演越烈的行政主导机制受到有效的平衡和抑制,另一方面具有终身职位的人在自己的安全得到保护的情况下,也能够更好地在行政面前维护没有Tenure的群体和学生的权利和利益,因为有Tenure和没有Tenure的群体之间本来就有互补和相互支撑的关系。在目前国内学术界,正是因为没有任何人有安全感,结果非常容易在每有风吹草动的时候,研究人员和教师之间就会被行政方面和希望浑水摸鱼的力量挑动起来相互对抗,使得行政方面渔翁得利,轻而易举地对研究人员和教师进行控制。 另外,Tenure制度也可以帮助克服目前中国研究人员队伍组成中出现了倒金字塔结构。目前这种倒金字塔结构的成因,主要还是因为中低职称层次的研究人员缺乏安全保证,所以没有人能够安分。这种状况正是目前这种学术体制的自然结果。在Tenure制度下,其自然结果正是相对少数水平较高和独立研究能力强的研究人员会成为学术界的领军人物,大多数的人会安心于不同层次的研究岗位做好研究,而不是去乐此不疲地谁也不服谁,相互内耗,使得行政和管理方面有机可乘地整天挖空心事来控制研究人员和大学教师。 事实上,在没有Tenure的制度下,几乎所有研究人员头上都悬着一只随时会落下、而且落下之后还会立刻再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Tenure评估再恐怖,它却最多只是一只在一定的时间会落下并且被永远移走的温柔一刀。这是那些反对Tenure制度的人永远不会告诉普通研究人员的。 对于优秀和普通研究人员来讲,难道后者不是明明白白在事实上更好的出路吗? 中国学术界的研究人员和教师,平庸的人比比皆是,但无耻的人并不多,学术界从来就没有比政治肮脏过。有些人整天把学术界的人描述得非常不堪,同时又鼓动平庸的人不去正视自己和整个学术界的问题,误导他们把行政主导给学术界带来的坏处,寄恨到学术界有水平的学者们身上,并且用行政主导的学术界里面根本从来就不存在的权利和利益去挑动他们反对学术界的精英。这类人基本的心理动机其实相当阴暗。他们一方面可能是在给自己找精神胜利,另一方面更可能是总希望有一天能够浑水摸鱼,以他们的搅和能力去获得利益。这些人喜欢混淆事实,挑动普通研究者和学术精英之间的矛盾,这和文化大革命里面那些造反派的逻辑其实是一样的,他们其实一直都在觊觎他们从来就不应该有的学术界的话语权。 有一件事情很清楚,由精英和有成就的高水平学者主导的学术界,总是行政主导的体制所不愿意出现的东西。如果学术界不由经过严格挑选的高水平的学者来主导,这样的学术界只能是行政力量刀俎下任人宰割的鱼肉。这也正是今日中国学术界可悲的现实。
个人分类: 教育科研|25368 次阅读|7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5: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