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生态平衡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生态农场蚜虫爆发天敌瓢虫齐上阵
蒋高明 2013-5-29 11:10
蒋高明 弘毅生态农场租种的120亩有机农田,正面临来自蚜虫的威胁。 在大量蚜虫出现后,我们采用所谓生物农药控制无效。当学生去购买生物农药时,农药销售商笑着对学生说:“你是要真的还是要假的?”真的效果不好,假的就是在生物农药里加化学农药,这个效果好。 弘毅生态农场不要假的。打生物农药没有控制蚜虫后,非常让我们高兴的是,蚜虫天敌瓢虫出现了,以后还会有食蚜蝇等天敌。最近下了一场大雨,蚜虫危害警报解除了。 不打农药,千方百计恢复生态平衡,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对发展生态农业是非常重要的措施之一。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4666 次阅读|0 个评论
夸夸生态农业的好处
热度 5 蒋高明 2013-3-1 22:04
曾彦 最近低碳、绿色似乎炒得很火。本来应该是一个很普通的东西,炒啊炒啊的变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东西,导致很多人都以为绿色有机食品是仙丹妙药,是只可特供不可普及的一种奢侈品。再加上某些人对普通民众宣传发展有机农业会大大减产,会饿死人这种谣言,直接导致一个普普通通的有机食品加冕成为高档消费品。 “现代”农业黔驴技穷 二战之后,世界农业发展就进入了一个死胡同,表面上看起来农业是在高速发展,实际上无异于饮鸩止渴。我们使用农药除草剂来灭杀害虫杂草,害虫杂草的抗药性越来越强,为了杀死抗药性更强的害虫杂草,就投入更加毒的农药与除草剂。随着害虫杂草的不断进化,总有一天会达到人类都无法忍受的程度,到时候我们人类该如何自处呢? 有的人寄希望于转基因技术,而这又和农药化肥有什么区别呢?一个是外在的农药喷洒;一个是内在的杀虫基因。难道内在的就不会导致虫子产生抗药性?实际上已经有很多例子表明,因为转基因作物而出现了田间的超级杂草。更可怕的是,转基因作物是不能留种的,长期种植将会导致传统的农作物种子灭绝。长期以往,以后人类想回头都难。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人类再这么自大下去,受害的只会是人类自己。 为此,我们应该探索一条更贴近自然,更符合自然的农业道路。 未来农业之路——生态循环农业 什么是生态农业? 简单得说,生态农业就是一个在人为控制下以农业为基础的小自然系统。他具有生物多样性、可持续性、综合性、高效性等各种优势特点。在耕种过程中 需杜绝化学农药、化肥、除草剂、添加剂、农膜、转基因这农田六大害,以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来防治病虫害及田间杂草,替代所有的化学工业品。 生物防治 培育麻雀、青蛙、蜻蜓、瓢虫等农田益虫益鸟,他们会帮助我们消灭田间害虫;也可在田间放养鸡、鸭、鹅、鱼(水田),他们会帮组我们消灭田间的杂草;也可针对某种病害培育针对他的真菌,来达到治疗病害的目的。 物理防治 如在田间安设诱虫灯,诱杀可飞行的趋光性害虫;也可喷洒苦豆子、花椒等自然驱虫性植物的粉末;可借用中医的病理学对农作物病害调配中药来进行治疗;以人工除草等各种方法来达到防止病虫害与除草的目的。 人类历史上之所以没有农药化肥也能种地正是因为那时候的生态环境好,有鸟、有青蛙、有野鸭、有蜻蜓、有蚯蚓、有各种各样的田间能手。那些野生小动物虽然也或多或少吃一点粮食,但相对他们吃的虫子和草籽来说,已经是微不足道矣。 生态农业所涉及的面积越大,则越好控制,反之则难以控制。生态,顾名思义就是一个生态系统,需要多物种建立生态循环链方可称得上是生态。而耕种面积越小,物种生存空间就越小,建立完整生物链的可能性也就越小。如果千顷万顷(涵盖山地、丘陵、沼泽、湿地等非农田地)都实现了生态种植,那么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就可以建立起来了,平均消耗的人力与物力相对十亩百亩来说,那是少的多。 所以说,生态农业绝对不是特殊的、个别的小农田耕种,而是越普及越好,越普及生态系统越完整;越普及生物链越丰富;越普及病虫害越少;越普及产量越高。 田间轮作的作用 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或年间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或复种组合的一种种植方式。轮作是用地养地相结合的一种生物学措施。 ( 一 ) 有利于防治病、虫、草害   作物的许多病害如烟草的黑胫病、蚕豆根腐病、甜菜褐斑病、西瓜蔓割病等都通过土壤侵染。如将感病的寄主作物与非寄主作物实行轮作,便可消灭或减少这种病菌在土壤中的数量,减轻病害。对为害作物根部的线虫,轮种不感虫的作物后,可使其在土壤中的虫卵减少,减轻危害。合理的轮作也是综合防除杂草的重要途径,因不同作物栽培过程中所运用的不同农业措施,对田间杂草有不同的抑制和防除作用。如密植的谷类作物,封垄后对一些杂草有抑制作用;玉米、棉花等中耕作物,中耕时有灭草作用。一些伴生或寄生性杂草如小麦田间的燕麦草、豆科作物田间的菟丝子,轮作后由于失去了伴生作物或寄主,能被消灭或抑制为害。水旱轮作可在旱种的情况下抑制,并在淹水情况下使一些旱生型杂草丧失发芽能力。 ( 二 ) 有利于提高地力维持养分平衡   各种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各种养分的数量和比例各不相同。如禾谷类作物对氮和硅的吸收量较多,而对钙的吸收量较少;豆科作物吸收大量的钙,而吸收硅的数量极少。因此两类作物轮换种植,可保证土壤养分的均衡利用,避免其片面消耗。 ( 三 ) 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 谷类作物和多年生牧草有庞大根群,可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结构;绿肥作物和油料作物,可直接增加土壤有机质来源。另外,轮种根系伸长深度不同的作物,深根作物可以利用由浅根作物溶脱而向下层移动的养分,并把深层土壤的养分吸收转移上来,残留在根系密集的耕作层。同时轮作可借根瘤菌的固氮作用,补充土壤氮素,如花生和大豆每亩可固氮 6 ~ 8 千克,多年生豆科牧草固氮的数量更多。水旱轮作还可改变土壤的生态环境,增加水田土壤的非毛管孔隙,提高氧化还原电位,有利土壤通气和有机质分解,消除土壤中的有毒物质,防止土壤次生潜育化过程,并可促进土壤有益微生物的繁殖。 发展生态农业最大障碍——有机肥不足 生态农业目前最难突破的是有机肥的来源问题。在田间肥力不足时,我们可施行休耕(一段时间内不种作物,但仍进行管理)来积蓄田间的肥力指数,但毕竟大面积休耕不是长久之计。若不能解决有机肥来源问题而需要使用化肥,则称不上生态农业。 在建国之初,毛主席在积极主导化肥工业的同时大力提倡有机肥。 1955 年,毛主席在关于兰溪上华合作社养猪厂的批示里,发出了“养猪积肥”的号召。 1959 年在给《人民日报》的信中,毛主席写到:“ 农林牧三者互相依赖缺一不可,要把三者放在同等地位。农、林业是发展畜牧业的祖宗,畜牧业是农、林业的儿子。然后,畜牧业又是农、林业(主要是农业)的祖宗,农、林业又变成儿子了。这就是三者平衡、互相依赖的道理。 ... 一人一猪,一亩一猪,如果能办到了,肥料的主要来源就解决了。这是有机化学肥料,比无机化学肥料优胜十倍。一头猪就是一个小型有机肥工厂 ”。毛主席清晰地勾勒出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健康农业的基本框架。 毛主席作为一个非农学专业人士,能够对农业有如此清晰的认识,足以令许许多多的所谓农学专家汗颜了。毛主席在这里说 ‘一人一猪,一亩一猪,如果能办到了, 肥料的主要来源就解决了’。话虽如此,但如果我们要做生态农业的话,是绝对不允许使用化肥的。而我们源源不断的从田间提取粮食,同时还提取走猪肉(或牛肉),农田是处于不断的耗散中,那么有机肥是绝不可能满足农田需求的。根据蒋高明教授设计的弘毅生态农场所得出来的数据,平均 100 头牛所产的粪便,大概可供 200 亩农田的有机肥;而 100 头牛却需要大概 300 多亩地的农作物秸秆才能圈养一年。也就是说至少有 100 多亩地的有机肥来源出现了问题。如果把休耕、轮耕算上的话,也还有一部分有机肥无来源,如何解决有机肥问题成了目前生态农业普及的最大阻碍。 但我们或许都忽略了一点,那些粮食、猪肉(牛肉)提取走了,到哪里去了?在信息与交通高速发达的今天,地球已经成为了地球村,农村里的食品瞬间就可运至城市,农村成为了城市食品的共给点。可惜的是,我们农村所有的食品运往城市之后,城市里的人消耗完粮食所产生的“垃圾”却把自己包围住了,如今城市垃圾已经成为了城市的一大“亮点”。实际上那些“垃圾”有许多是来自生活垃圾,他们是可以加以循环利用的。我们从田间提取的所耗散掉的东西,实际上就是城市所产生的生活垃圾,如果那些生活垃圾可以还田作肥,那有机肥所欠缺的一部分来源就解决了。 要做到这点,就不仅仅是大规模农田那么简单了,需要更大的空间。要在乡村能够结合起来的基础上,再加上城市与乡村的结合,达到城乡一体化。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大自然生态系统,一个把人类自身涵盖进去的半自然生态系统。如此的话,人类才能不受大自然的排斥,才能长存于地球。 ( 曾彦为弘毅生态农场科研助理 )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5596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对转基因作物质疑行列
蒋高明 2013-1-1 12:15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对转基因作物质疑行列 (2013-01-01 11:38:36) 转载 ▼ 标签: 杂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7683ce0102edv0.html 吕 永岩按语:中国人都知道“会说的不如会听的”。转基因作物吹鼓手反复背书美国孟山都等所谓转基因作物无害论,急不可耐地要在中国推广转基因主粮。他们的理由经不起推敲,经不起算账,经不起科学检验。稍有头脑的人只要留意,就不难发现转基因推手张口就是谎言。忠厚伯的文章说得很有道理,特为转载。相信这些道理转相信这些道理转基因吹鼓手是无法回答的。 附忠厚伯:“转基因”之问 来源:大学网 作者:忠厚伯 一直以来,我都没有那份胆量去触碰“转基因”问题,正如那位转了基因的“首席科学家”黎志康所云,转基因技术“只有真正从事这个领域研究的少数人懂得是怎么回事,大多数人包括一些其他领域的专家都知之甚少”。我尚有些自知之明,对“转基因”确乎是不甚了然的,加之从小对于科学的崇敬,自然不曾想去担什么“大放厥词”之嫌,更不甘愿平白地被视为“妖魔化转基因”之“妖魔”了。 大凡与民之生活生存关联的新技术、新事物之被认知乃至被接受总是有个过程的,当然少不了那真正“懂得”个中利害之“少数人”挺身而出的“科普”。于是对于免不了也关乎自己盘中之物的“转基因”,我总是试图耐心地等待那“少数人”能给以解惑。然而自世界上第一株人工转基因植物诞生至今近三十载矣,转基因食品早已悄然侵入人们的生活,“转基因”却始终仍是停于那“少数人”特知的境地。掌控着“转基因”密码的“少数人”如此地吝啬于“科普”,叫人如何能够放得下质疑的权利? 终于,等来了“转基因”“首席科学家”的布道了,虽然他自己承认“目前并不直接从事转基因领域的研究”,不过毕竟是“转基因科学家”,还是“首席”的,担纲“转基因”之答疑解惑,大概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于是我终于释然了。 ——不是释然于对“转基因”之质疑与担忧,而是释然于一直以来对“转基因”的敬畏! 一个转基因的首席的科学家,言语之间竟没能带几许科学精神和道义上的责任而还能坦然布道,我有何不能坦然地担些“大放厥词”之嫌呢?又何惧于被视为“妖魔化转基因”之“妖魔”哩! 因此释然之下,我断然打消对那“少数人”献身“科普”的期待,而选择主动提问了。 迄今人类任何发明创造或者说每一次成功的有益于人类生存发展的科技进步,莫不合乎于自然之规律,这无疑表明了 科技进步是以遵循客观自然规律为前提的。“转基因”是什么?“转基因”是跨“科”跨“种”之间的人工基因嫁接,是人为促成的强迫性的“基因变异”,这符合物种进化之自然规律吗?此其一也 。 正如“首席专家”所云,“转基因”是只有“少数研究领域中人”才懂是怎么回事的,连“其它领域的专家”都不明了,而事实上倡导“转基因”的人们却偏偏主要是那“少数人”之外者,包括行政人员及行政部门,且已经并想进一步地通过行政手段来推广“转基因”。若此,他们的依据是什么?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此其二也。 “转基因”农作物之首要目的应该就是为解决虫害及提高产量了,由此试图缓解或解决人类粮食短缺压力。而我们这个国度确乎已不再“缺衣少粮”很久了,这一点除却那“少数人”外的社会大众大概都是懂得的,官家似乎也很是为已解决偌大群体之口粮问题而倍感骄傲。 如果说“欧洲对转基因食品监管的非常严格”,是出于“欧洲国家的粮食本来就比较富余”,那么我们至少已不再那么的短缺粮食了,何以如此热衷于“转基因”了呢?此其三也。 帮衬摇旗助阵的朱祯教授曰“转基因技术如同其他科学,没有绝对安全之说,但是在能检测到和可预期的范围内是安全的”。 粮食动辄关系万亿之众、天下苍生安危所在,既是“没有绝对安全”的“转基因”,为何非要大加推广强人食用?那可不是一辆载人的车,纵是出了安全事故,所涉不过是一人、或几人、或几十人而已。况“转基因”既是不在造化自然食物链之内的异质物事,它最大的可能就是通过非良性基因变异之角度给人带来不可挽回甚至无法阻挡之伤害,这种伤害或许要几十年、上百年乃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充分体现出来,而不会像生物病毒或化学毒药那般短时间内就会有临床表现。 那么又在什么范围内检测到它是安全的了?通过什么载体检测的?又从哪得来的“可预期的范围”?此其四也。 帮衬摇旗助阵的朱祯教授又曰“因为水稻并不是美国的主要粮食,对该项转基因并不重视,因此在转基因水稻领域我们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言下之意,对转基因水稻未能及时大面积商业化种植很是惋惜了。水稻是什么?水稻不是美国人的主粮却是我们的主粮!美国是全球“转基因”的大国,但是 美国自己的食品行业仍旧对转基因小麦持谨慎态度,而国际主要的小麦市场(欧洲、日本等)也一直强烈反对转基因小麦,因此美国对自己的主粮同时又是出口最大的小麦没有搞什么商业种植“转基因”,非特美国,全球也没有任何地区商业种植转基因小麦!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拿自己吃的主粮开刀?非要种植转基因水稻呢?此其五也。 我们是世界水稻生产大国,但我们不是水稻出口大国,对于一个拥有十数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仅凭并不富裕的人均耕地面积就想当粮食出口大国在战略上无疑是不切合实际的,如何保证好自己的粮食自给自足才是正当的战略出发点,何况 曾有的一点转基因大米的出口尚到处遭到封杀,欲靠大面积种植转基因水稻而不是天然优质水稻出口捞钱,无论如何总是有些痴人说梦的嫌疑 。如此黎“首席”扼腕叹息之“水稻转基因受困,每年损失200亿”也只能是基于内部市场的说辞了。而美利坚之不种转基因小麦其原因之一就是为了保护其农场主的利益,这“每年损失200亿”大概也不会全然是中国农民的损失吧?或者竟是转基因种子公司抑或官家的损失了。若此不臊得慌吗?区区200亿罢了,少浪费点,少贪腐点,少养点无聊的“专家”、无良的“衙役”,哪儿得不来这“200亿”?非要拿子孙后代之或有不测来作成本呢?此其六也。 不错,以美国为首的“转基因”种植大国,委实是得到了很大的利益。但它商业化种植的都是些什么呢?—— 转基因的大豆、玉米、油菜、棉花、木瓜罢了,而这些人家可并不见得有多少是直接用来食用的,除却做饲料、转化乙醇燃料、提取制造清洁剂、榨油,主要就是用来出口了。而其中的转基因大豆大部分便直接或榨油方式出口到我们这里来了,以至于几乎击垮了我们整个传统的大豆种植业,占领了我们绝大部分的大豆市场。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跟人家欧洲一样哪怕是为了单纯的农产品贸易壁垒而质疑美国的“转基因”,却甘愿让自己的大豆种植业遭受洗劫呢?难道一样地种植“转基因”就能保护自己的利益了吗?难道欧洲各国都不是“世贸”成员国而唯独中国是吗? 此其七也。 目前,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有29个,美国是绝对的“转基因”种植大户,中国也已然位列第六了。然而, 美国耕地面积全球第一,其人均耕地面积是我们的7倍,巴西人均耕地面积是我们的3倍,阿根廷人均耕地面积是我们的7倍。人家具有先天的条件可以去发展外向型农业经济,我们有吗 ?应该去争世界前列的事情多了去了, 为什么非要以劣势的耕地面积去争种转基因作物的前列?其结果除了剥夺国民食用自然食品权利外难道还会有其它的吗?此其八也。 一个合格的自然科学研究者向来是该具备理智严谨,不为它事所惑之特质的。而转了基因的“首席”的“科学家”黎志康、帮衬摇旗助阵的教授朱祯以及其它的 一些所谓“专家”们却抛弃了基本的科学精神,为功利思想所绑架,罔顾我们的基本国情,以“科学家”之身份从实际上只是局部的“经济利益”角度大谈“转基因”之价值,端的是“复合型”人才,颇显“经济家”潜质了。只是你们还是“科学家”吗 ?此其九也。 今天为了毒死鳞翅目害虫你对作物导入了BT蛋白,然而出于物种延续的需要,所谓的鳞翅目害虫自然逃脱不掉被迫的进化,随后你再对作物导入其它的什么“基因”应对,更著尚可能有鳞翅目害虫以外的害虫出现呢? 如此无休止地让基因突变来突变去,大概真的是要面目全非了吧?而在这样的食物养育之下,在这样的“基因突变”的环境之中,大概人也就只得跟随着基因跳舞而突变了。这般的“未来世界”叫人如何去憧憬? 此其十也。 有机食品这样的概念大概已经不是怎么陌生的了,其中对有机食品之要求中明确规定不得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是否可以说就人类的食物而言,转基因食品是算不得好东西的了? 其实我了然自己对“转基因”的没有素养,无意也无力“大放厥词”于“转基因”。我也不担心在转了基因的“科学家”们布道之下,“转基因”或光大门庭了。更不担心将来在“转基因”光大之下,为人之寿命计,我们的子孙或被导入“王八”的什么东西。因为“王八”是徒有虚名罢了,并不见得比现在的人还长寿。 或者导入些树的什么基因吧,非特能长寿,还得“光合”之能而不消什么食物了。而那样满世界的“植物人”林立,无论如何总算得上是蔚为壮观的。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1847 次阅读|0 个评论
破坏生态平衡,难道不可怕吗?
热度 26 lionbin 2012-9-9 22:47
破坏生态平衡,难道不可怕吗?
汤光文论文事件后,科学网一下子变得沸沸扬扬,许多博主参与了热烈的讨论。虽然讨论中出现一些对人进行攻击的极端论调,但瑕不掩玉,主流还是在心平气和地讨论问题,正反两方都拿出自己证据和认识进行讨论。真理越辩越明,我觉得这才像我想象中的科学网风格。 为了充分说明问题,支持转基因的人士,经常拿一些其他的相关问题进行比较,这是辩论中常用的方法。但有些比较却是明显错误的,因为比较双方并不存在可比较的基础。 例如,在争论转基因的风险问题时,有人拿道路交通事故来比较:“中国的道路交通事故每年造成11万人死亡,平均每天300人,没有人会提议废除机动车。”显然这里将道路交通事故的风险与转基因生物安全问题相提并论是错误的。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是针对个体而言,而转基因生物安全的概率风险不是个体本身,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群体和生态系统。如果出现一些转基因逃逸到非目标生物,目前依靠人的能力将是不可能恢复的。这是风险,并不是说已经存在!借用网友的评论,能更通俗地说明这个问题:“ 转基因风险与车祸风险是极其不同的。车祸风险是物理风险,不具有持续危害的特性,不会传播和蔓延,而且车祸风险是可以控制的甚至是可以随时避免的。转基因风险性就不同了,它是生物风险,可持续很久,传播性,蔓延性极其可怕,并且不可逆转和控制。” 【补评】许多人(甚至包括一些生物学家)不懂生命。生命区别于非生命的最重要特征是繁殖。其他非生命的风险大多是针对个体发生的概率,发生在个体上的危险并不会复制和传递。而在生命中就不一样了,这种风险会复制,传递,甚至放大,最后一发不可收拾。拿任何非生命现象来类比遗传物质改变对生命系统的风险都是不恰当的。更多人不懂稳定生态系统中的适度干扰原则,用一些小的干扰可能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来类比转基因风险,那是无理取闹。 也有人将转基因产品与新药开发进行比较,这也是没有全面考虑生态风险问题。大多反对转基因技术人士的怀疑,最重要的还是对其生态学潜在影响的担心,而不是对人体急性或慢性影响,可惜这些担心用简单的短期实验是无法验证的,因此有些说法显得没有足够的说服力。 支持转基因人士认为传统杂交选育与转基因没有本质的区别。比如,“杂交也不是完全的整体基因组的导入,也是经过剪切和重组的,不过是经过自然的剪切和重组;和杂交不同的是,转基因是通过人工的剪切和重组。所以,本质都是基因DNA的重组,区别是在方法的不同,一个是自然的,一个是人工的。” 这种认识也值得商榷。自然条件下,也有转基因的存在,称为自然转基因,比如自然条件下转基因作物与其近缘野生种间的基因漂移。但这个过程异常缓慢,自然界能适应这种缓慢的变化。人类通过一些技术方法实现的转基因,潜在加速了转基因过程,其漂移到其他近缘野生种的潜力同样增大。这里,我也用自然界已经存在的化合物与人工合成的外来化合物进行比较。自然条件下的化合物是不同元素的组合,外来化合物也是地球上已经存在的元素的组合,只不过后者是人为控制了特定的条件,让自然条件下无法合成的程序得以完成。但是,自然界对这许多外来化合物就是无能为力,造成了许多环境问题。当然,足够长的时间,自然界可能“学”会对抗这些外来化合物的方法。转基因是通过人工的剪切和重组,与合成外来化合物的方式及其潜在危害有可类比之处,因为自然界无法在短时间内学会对抗它们的办法——这里说对付,不是简单的DNA分解,而是改变遗传物质的结构,有些DNA分子只是一个碱基对上的变化就足于导致生命体产生非常巨大的差异。 有人无法理解“破坏自然,破坏生态平衡”,认为“自从有人类以来,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对大自然的‘破坏’。并认为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生态系统是一个一直在被不停地打破,又被不停地建立的系统,生态平衡也就是一个不断被打破和不断被恢复的过程。”这里暂且不纠正对生态平衡的理解,如果排除语境上的差异,可以认为人类出现后主要是一种“破坏”自然的活动,不过其起初的破坏能力有限,而如今人的“破坏”能力正变得越来越强大。 我这里想纠正一下对地球生命和人类的认识:地球自出现生命以来,就不断地在改造地球,显示出其顽强的生命力,地球上的生命也一代一代发生着更替,现在的生命形式与生命产生之初已经大相径庭,任何时候生命的存在都必须与当时的环境相适应,否则就面临着被淘汰的结局。相信如果地球的环境变得比现在恶劣得多,地球上的生命仍然是会存在的,但人类可能已经完蛋了!所以, 地球上存在生命,不意味着一定会存在人类。 那么,我们现在说的生态平衡问题,就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为了满足人类能更好生存的平衡。与地球生命相比,人类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太苛刻了,所以不能肆意破坏,这其实是在保护人类自己,并不是保护地球意义上的生态平衡。有时候,地球上的物种并没有增加,只是放错了位置(比如,外来种入侵),就会带来巨大的生态灾难,你说可怕不可怕?!何况现在转基因可能面临着快速增加物种的风险,其潜在的破坏性不得不令人担心!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强壮。生态系统无法恢复,就会产生新的演化,但这个演化最终可能导致不适合人类的生存。 一个没有人类存在的地球生物圈,讨论还有意义吗? 所以,肆意破坏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对人类的生存来说,是非常可怕的! 在这个问题上,我非常同意一些网友的看法:创造新物种的行为一定要谨慎!一个技术我不敢说一定要打倒在地,但是对待这种可能危害环境人类生存的东西,不要胆子太大了。因为复杂系统的干扰可能会毁灭系统以及其中的所有生命。 我明确的观点是:我并非一味反对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只是转化成商品不能这么快。
个人分类: 科普荟萃|9469 次阅读|203 个评论
[转载]唯有生态(之一)——从虫子说起
热度 2 蒋高明 2012-7-12 22:45
本文转引自顾秀林教授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gxiulin 2012-07-12 17:31:47) 这道理和中医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很一致!我相信这个认识里面包含智慧!我的窗台上两个花盆里分别种有一株白萝卜,相距仅50公分,一株已经被蚜虫吃死,另一株安然无恙——自然和生命高贵而美丽,不可亵渎! 原文地址: 唯有生态(之一)——从虫子说起 作者: 美丽的田野 以下摘录自巴西前环保部长 何塞·卢岑贝格的《自然不可改良》第二章“ 为无毒农业辩护——与其消灭害虫,不如促进植物的健康生长 ”。 害虫并不总是喜欢恶作剧,或者一味地令人琢磨不透。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也许应该把它们看作是标示植物生长状况良好与否的指示剂。 在这一游戏中还有另外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在生态农业中人们常常会观察到这样的现象,采用有机肥耕作的马铃薯田往往可以免于马铃薯瓢虫的侵袭,尽管就在不远处,瓢虫正在那些采用通常化学物进行耕作管理的马铃薯田里大逞威风,农民不得不使用杀虫剂来对抗肆虐的虫害。 在法国波尔多农业试验中心从事研究工作的法国生物学家弗朗西斯·沙波索,经过多年的观察与试验发现,植物对于害虫抵抗力的强弱,取决于植物自身物质交换是否保持了平衡状态。 植物只有在自身养分失衡时才会遭受虫害。 在此基础之上他提出了“取食共生的理论”,即所谓的营养生物学。这一观点及其大量的实验成果,都在他的著作《植物健康和损害》一书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述。   令人遗憾的是,沙波索的书对于外行人来说太过艰深难懂了。要读懂这本书,读者不仅要具备基本的化学知识,而且要对化学植物保护的概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所以这本书很难找到读者,甚至从事有机农业教学的各类学校也没有认识到此书所具有的里程碑式的意义,而认认真真地去思考与接受它。化学界本身也没有对此书予以应有的关注。它只是被人们轻易地忽略掉了,这比之 60 年代初期雷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所遭遇的经历无疑要好得多。它毕竟没有像卡逊当时那样,遭受来自大化学公司的谩骂与攻击。   “取食共生的理论”认为,生长在健康植物上的害虫只会挨饿。 为了维持害虫在宿主植物上正常的生长繁衍,植物的汁液中水解营养物质的供给应该处于相对过量的状态。害虫不能直接吸收蛋白质,因为它们自身不具有水解蛋白的功能,也就是说,害虫体内没有水解蛋白酶。它们必须在植物的汁液中找到足够的氨基酸,这一成分在水解蛋白的过程中扮演了“基石”的角色。它必须把不溶于水的淀粉转化为糖分,同时提供必要的矿物质养分。害虫可以由此组合建构自己的蛋白质,同时大量繁衍自己的后代。当然这一切有一个前提,就是植物中氨基酸、 糖分和矿物质的含量超出常规值,并且能够长时间得以保持,而不会再次降低。   处于冬季休眠期、干旱地带或者夏季休眠期的健康植物,其细胞液内的生物化学作用在此期间也保持静止;如果植物生长迅速,那么它体内细胞液内的物质交换也会非常活跃。在植物的养分被害虫摄取的同时,植物体内的氨基酸、糖分和矿物质被大量用于组合成新的蛋白质。此时细胞液内极为缺少这些物质。害虫摄取不到足够的养分,不得不忍饥挨饿,挣扎求生,自然也就无法形成蔓延之势。在大多数情况下,处于这种状态中的植物不会遭遇到严重的虫害,因为此时它们毫无吸引力,对于害虫来说,并非“美味可口”。   那么,什么时候细胞液中的氨基酸、蛋白质或者矿物质会发生淤塞现象呢?   有两种可能 :   其一,新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受到阻碍,蛋白质合成只能部分地进行。   其二,细胞液中输送了过量的氨基酸,超出了合成新蛋白所需的指标。   那些勤勤恳恳、遵循现代传统模式耕作土地的农民以及农学家们尚没有意识到, 在农田中施用越多的农药,所遇到的关于病虫害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 虫害不仅仅是来自过去曾经出现过的害虫,同时也不断会有新的虫害爆发。在农业中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之前,直到本世纪 50 年代,螨虫很少对农业构成威胁, 而细菌病和病毒性疾病的爆发也极为鲜见。   沙波索指出,化学杀虫剂,特别是接触杀虫剂,可以直接深入植物体内,影响物质交换的过程。这仿佛是在传动设备内放入砂子,会导致机器运转不灵。 杀虫剂会在一段时间内阻止植物体内正常的蛋白合成,接下来是氨基酸的臃塞。而除草剂的使用常常会引发虫害,杀真菌剂会导致昆虫入侵或其他病害,杀虫剂和杀螨剂等也会带来诸如此类的不良后果。   矿物肥料的不平衡供给,也会造成植物体内正常的生命循环发生阻塞。 在现代农业中,我们总是给农作物补充浓度极高的水解盐分和化学肥料。在植物种子发芽期间,就已经施过多次肥。植物的幼苗在成长发育的最初阶段吸收了过量的养分,而之后所吸收的养分又大为减少。在这两种情况中,植物的物质交换都会受到损害。   腐殖质土壤的破坏、土地地力的退化以及经常使用化学农药,都会导致作物缺乏微量元素,尽管相应的元素供给非常充分。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葡萄种植园中常见的萎黄病,就是由于缺乏铁元素造成的。虽然土壤中补充了大量的铁元素,但是由于机器作业时对土地的重压和焙烤,或者土地地力的衰竭,都会影响作物对铁元素的正常吸收。化学的介入导致叶片上形成了一层与铁金属结合而成的螯合物。人们总是先去促成一种疾病,之后又来兜售解药。缺乏微量元素也会导致植物体内的蛋白合成受阻。   那么,细胞液中过量的氨基酸是怎样形成的呢? 如果人们施用强力氮肥,特别是硫酸铵、硝酸铵、硝酸钙铵、磷酸三铵等铵盐或尿素,或者施用过量的鸡粪,都会导致土壤富含另一种铵化合物和尿酸——强迫植物生成过量的氨基酸。 细胞液中存有大量的氨基酸,而由氨基酸合成蛋白的化合反应尚未完成,这样就会造成氨基酸淤塞在细胞液中。   植物体内的氨基酸臃塞现象很难为人们注意到。正如在一个多车道的交通干线上,由于交通管制造成交通拥堵,堵塞的车流长达一公里。但是人们通常不会注意到是交通管制造成了拥堵,因为交通堵塞时常发生。有时也会传来一两声出人意料的急刹车,但为什么这样做,人们也无法考证。一株看上去生长良好的植物,只有通过分析检验其细胞液才能确定植物体内是否发生了淤塞。另一幅类似的画面是在大型足球比赛散场时。许多汽车同时挤上公路,致使车流行驶缓慢。   沙波索的理论具有惊人的意义。他对化学植物保护的基本前提提出了质疑。从事生态农业的农民也不再把害虫视作肆意专横的敌人,他们希望通过无害的防治措施,或者施放害虫的天敌来取代化学农药。   现在的问题不在于我们应该怎样不断研制和发展新的武器,来对抗层出不穷的、新的和更具抗药性的害虫。我们必须学会设法保持植物体内的营养均衡,避免干扰正常的物质交换。 当然这种做法只适用于地力充沛的土地。 直到本世纪 40 年代, 农业理论和研究方向还是完全因循这一轨道发展的。这一方向不可能因为缺乏科学性之类的原因而被人们放弃,事实上,它正是以极为深入的科学研究作为理论的基石。在战争中使用化学武器的构想则建立在赤裸裸的经验主义的基础之上——把它随随便便地抛出去,看它会带来什么后果!我在大的化学公司工作了 15 年,这使我得以观察到化学农药的发展过程,它与真正的科学之间并没有多少联系。在大多数情况下,它只是服务于纯商业性的专利产品生产。 何塞·卢岑贝格是著名的生态学者,巴西环保运动的奠基人,祖籍德国慕尼黑, 1926 年出生于巴西南部的南里奥格兰德。他在大学里学的是土壤学和农业化学 ,1957 年获硕士学位后到德国的巴斯夫公司工作。这是一家著名的化学公司。从 1957 年到 1971 年 , 卢岑贝格一直作为肥料经纪人在这家公司供职 , 先是被派往南美洲北部委内瑞拉及其邻国 , 后来到北非摩洛哥及附近的国家。这期间 , 他越来越认清了化学工业的内幕和农药化肥的使用对农业本身和环境的破坏。 1971 年他毅然辞职,离开了巴斯夫公司。之后 , 他经营过专事风景造型的企业 , 担任过农业经济的顾问 , 积极倡导 “自然不可改良” 的绿色哲学。 1988 年 , 他因在拯救热带雨林斗争中贡献突出,被授予诺贝尔特别奖——生存权利奖。 1990 年,被当时的巴西总统科洛尔任命为环境部长,但很快又因反对利用外国资本开发亚马逊流域的热带雨林而与总统意见相左而被迫下岗。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3047 次阅读|2 个评论
必须重提“生态平衡”
热度 1 蒋高明 2012-7-11 23:12
蒋高明 2012年7月6日 蒋高明认为,人类要可持续生存下去,必须搞好与大自然的关系。要接受最近几十年来“重发展、轻保护”造成各种生态失衡的教训,重新回到生态平衡的正确轨道上来。 “由于过分强调人在生态干预中的作用,农田里大量使用化工原料,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添加剂、转基因技术严重打乱了农田生态平衡。” 相关文章 “只有公平发展才能成功” 2012年6月15日 有界限的世界 2012年6月15日 中国消费者与农民尝试建立健康关系 2012年5月29日 上世纪70年代末,经济大潮开始席卷中国大地,各地掀起了向自然进军的浪潮,向草原要粮、向江河要效益、向沙漠进军、围湖造田、围海造田、退林还耕。针对当时那些可能对自然生态带来毁灭的过激行为, 中国科学院学部 委员、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侯学煜先生及时向国人提出了要“尊重生态规律,维护生态平衡”的忠告。 所谓生态平衡,用通俗的话说就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以能量、物质和信息为纽带,达到高度适应、和谐与统一的状态。当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内各组分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对外来干扰通过自身调节恢复到干扰前的稳定状态。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如果失去平衡,就会走向崩溃。 为了打消人们担心平衡就是不发展的顾虑,侯先生还用生动的例子来阐明:生态平衡不是静止不动的,正如人骑在自行车上,如果自行车是静止的,人肯定会掉下来的,只有运动中的自行车才能稳定。反之,如果在平衡运动中的自行车,破坏其中的一个零件,或车把不灵,刹车失灵,轮胎漏气,平衡被打乱了,人也就不能前行,欲速则不达。 在今天看来,侯先生强调的生态平衡理论,对社会经济发展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30年后,生态平衡无人提及,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生态建设、生态开发。“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发展”,“宁被污染熏死,也不因落后穷死”,这样的声音一度被各级官员奉为经典。发展是硬道理,GDP至上,人们早将侯先生生态平衡的忠告忘到爪哇国了,甚至连侯学煜本人也很快被人遗忘了。 当前,我们的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几乎无一例外地面临各种危机:草原因过度放牧、煤矿开采而大踏步退化;草原灭蝗同时消灭了鸟类及益虫等天敌;遍布北方乡村的天然湿地被人为排空,几乎所有的地表水都成了藏污纳垢的场所;因湿地污染造成近海 赤潮 爆发;天然森林被各种理由蚕食,森林无法平稳更新;乡村中的大树,被五花大绑运往城市搞“速绿”;生物入侵频频告急,甚至连自然保护区里也出现了入侵的不速之客。 再来看农田生态系统。由于过分强调人在生态干预中的作用,农田里大量使用化工原料,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添加剂、转基因技术严重打乱了农田生态平衡。化肥使用量从上世纪50年代初到今天升高了一百多倍。施肥长期强调氮磷钾等矿质元素,而不重视有机质还田,碳氮比严重失衡,造成 土壤板结 和土壤酸化,地力下降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对于虫害,过分依赖农药灭杀,连天敌一起杀掉了;害虫不断产生抗药性与人类竞争,人们被迫使用更毒的农药。应用除草剂灭杀杂草,虽可暂时控制草害,但来年杂草又卷土重来,令除草剂用量也高居不下。农膜到处都是,农田充满了“白色恐怖”。昔日空气、水、食物新鲜的乡村,如今到处充满了杀机。其后果是:害虫杂草越来越多;农民因长期接触农药,患各种疾病尤其癌症的越来越多;食品中农药、除草剂与生长激素残留量越来越高,进而影响了城市人群健康。这些严重的教训,都是人类狂妄自大,打乱生态平衡酿成的苦果。 更另人担忧的是,人们不从生态失衡的源头找原因,而在害虫杂草大量出现后继续采取对抗的做法。将杀虫的 Bt基因 转移到作物中,使作物细胞成为“农药制药厂”,再配合专门的农药,内外夹击害虫;对于杂草,则采取更致命的草甘膦除草剂,仅保护抗草甘膦的转基因作物,对其它绿色生命统统杀死。进入到生态环境、粮食甚至人体中的草甘膦,其危害根本不对公众说明。 孰不知,转基因是在农田生态平衡打乱后,采取的更加雪上加霜的做法。转基因作物种植十年后,美国农田里出现了难以对付的“ 超级杂草 ”和“ 超级害虫 ”。在转基因作物种植最多的美国,农业区域已发现水系、空气受到转基因成分的规模污染。由于转基因功能失效,农药用量和种地成本剧增,美国农民饱受其害。最近,美国30万农民 上诉联邦法庭 ,抗议转基因巨头侵占了他们种植传统作物的权利,危害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农业基础。 有鉴于此,联合国粮农组织 发出公告 :让农业回归自然。联合国专家预测, 生态循环 农业可以使粮食供应十年翻番、完全可以满足人口增加的食品需要。转基因食品在欧洲被终结;欧美发达国家开始强化天然有机生态循环农业及贸易;美国第一夫人在白宫带头种植有机蔬菜。遗憾的是,被发达国家视为垃圾技术的转基因正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尤其中国大规模转移。 人类要在地球上可持续生存下去,必须搞好与大自然的关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同时也是第一破坏力。没有了生态系统的呵护,人类社会也必将崩溃无疑。我们要接受玛雅文明消失的教训,接受最近几十年来“重发展、轻保护”造成各种生态失衡的教训,重新回到生态平衡的正确轨道上来。 蒋高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生态学会副秘书长。 图片来源: 绿色和平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2697 次阅读|1 个评论
必须重提生态平衡
热度 2 蒋高明 2012-4-8 09:10
蒋高明 上世纪70年代末,经济大潮开始席卷中国大地,各地掀起了向自然进军的浪潮,向草原要粮、向江河要效益、向沙漠进军、围湖造田、围海造田、退林还耕。针对当时那些可能对 自然生态带来毁灭的过激行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侯学煜先生及时向国人提出了要“尊重生态规律,维护生态平衡”的忠告。 所谓生态平衡,用通俗的话说就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以能量、物质和信息为纽带,达到高度适应、和谐与统一的一种状态。当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 内各组分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对外来干扰通过自身调节恢复到干扰前的稳定状态。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如果失去平衡,就会走向崩溃。 为了打消人们担心平衡就是不发展的顾虑,侯先生还用生动的例子来阐明:生态平衡不是静止不动的,正如人骑在自行车上,如果自行车是静止的,人肯定会掉下来的,只有运动 中的自行车才能稳定。反之,如果在平衡运动中的自行车,破坏其中的一个零件,或车把不灵,刹车失灵,轮胎漏气,平衡被打乱了,人也就不能前行,欲速则不达。 在今天看来,侯先生强调的生态平衡理论,至今对社会经济发展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30年后,生态平衡无人提及,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生态建设、生态开发。“先污染后治理 ,先破坏后发展”,“宁被污染熏死,也不因落后穷死”,这样的声音一度被各级官员奉为经典。发展是硬道理,GDP至上,人们早将侯先生生态平衡的忠告忘到爪哇国了,甚至连 侯学煜本人也很快被人遗忘了。 当前,我们的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几乎无一例外地面临各种危机:草原因过度放牧、煤矿开采而大踏步退化;草原灭蝗同时消灭了鸟类及益虫等天敌;遍布北方乡村的天然湿地被 人为排空,几乎所有的地表水都成了藏污纳垢的场所;因湿地污染造成近海赤潮爆发;天然森林被各种理由蚕食,森林无法平稳更新;乡村中的大树,被五花大绑运往城市搞“速 绿”;生物入侵频频告急,甚至连自然保护区里也出现了入侵的不速之客。 再来看农田生态系统。由于过分强调人在生态干预中的作用,农田里大量使用化工原料,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添加剂、转基因技术严重打乱了农田生态平衡。化肥使用量 从上世纪50年代初到今天升高了一百多倍。施肥长期强调氮磷钾等矿质元素,而不重视有机质还田,碳氮比严重失衡,造成土壤板结和土壤酸化,地力下降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对于虫害,过分依赖农药灭杀,连天敌一起杀掉了;害虫不断产生抗药性与人类竞争,人们被迫使用更毒的农药。应用除草剂灭杀杂草,虽可暂时控制草害,但来年杂草又卷土重 来,令除草剂用量也高居不下。农膜到处都是,农田充满了“白色恐怖”。昔日空气、水、食物新鲜的乡村,如今到处充满了杀机。其后果是:害虫杂草越来越多;农民因长期接 触农药,患各种疾病尤其癌症的越来越多;食品中农药、除草剂与生长激素残留量越来越高,进而影响了城市人群健康。这些严重的教训,都是人类狂妄自大,打乱生态平衡酿成 的苦果。 更另人担忧的是,人们不从生态失衡的源头找原因,而在害虫杂草大量出现后继续采取对抗的做法。将杀虫的Bt基因转移到作物中,使作物细胞成为“农药制药厂”,再配合专门 的农药,内外夹击害虫;对于杂草,则采取更致命的草甘膦除草剂,仅保护抗草甘膦的转基因作物,对其它绿色生命统统杀死。进入到生态环境、粮食甚至人体中的草甘膦,其危 害根本不对公众说明。 孰不知,转基因是在农田生态平衡打乱后,采取的更加雪上加霜的做法。转基因作物种植十年后,美国农田里出现了难以对付的“超级杂草”和“超级害虫”。在转基因作物种植 最多的美国,农业区域已发现水系、空气受到转基因成分的规模污染。由于转基因功能失效,农药用量和种地成本剧增,美国农民饱受其害。最近,美国30万农民上诉联邦法庭, 抗议转基因巨头侵占了他们种植传统作物的权利,危害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农业基础。 有鉴于此,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出公告:让农业回归自然。联合国专家预测,生态循环农业可以使粮食供应十年翻番、完全可以满足人口增加的食品需要。转基因食品在欧洲被终结 ;欧美发达国家开始强化天然有机生态循环农业及贸易;美国第一夫人在白宫带头种植有机蔬菜。遗憾的是,被发达国家视为垃圾技术的转基因正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尤其中 国大规模转移。 人类要在地球上可持续生存下去,必须搞好与大自然的关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同时也是第一破坏力。没有了生态系统的呵护,人类社会也必将崩溃无疑。我们要接受玛 雅文明消失的教训,接受最近几十年来“重发展、轻保护”造成各种生态失衡的教训,重新回到生态平衡的正确轨道上来。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3135 次阅读|2 个评论
陈树祯:有机和生态农业是未来中国农业发展方向
蒋高明 2011-7-17 21:10
陈树祯:有机和生态农业是未来中国农业发展方向
第二篇:有机和生态平衡种植是中国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 何谓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 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的生产管理办法、促进和提高生态多样性、生物周期和土壤生物周期来进行的农业活动。有机农业以最低成本的关闭农业投入 (off-farm input)和管理办法来恢复、维持和提高生态的平衡。 欧美对有机农业食品生产和饲养的要求大致相同,美国农业部(USDA)国立有机标准管理局(NOSB)对有机农业的要求 : - 不使用合成农药 - 不使用生长激素 - 不使用抗生素、 - 不使用任何转基因技术、 - 不使用化肥和不使用下水道污泥 低成本关闭农业投入是指尽量使用农场中现有的材料,只购买小量农场以外的必需的材料的农业运作。 有机农业所使用的方法 有机农业所使用的方法主要为:轮作、绿肥、堆肥、生物虫害控制和机械耕种。使用这些方法的目的是要使用大自然的力量来保证农业的产量。例如:种豆类作物来增进土壤的固氮能力,使用天敌、灭虫灯来控制害虫,轮作来混淆害虫,用玉米秸梗覆盖地面预防疾病及减低杂草的生长等。 对有机的畜牧而言,动物必须只使用有机的饲料,但可同时给以维生素和矿物质。此外,有机动物不可使用疫苗和抗生素。 全球有机农业迅猛增长 统计显示:全球有机食品的销售额在2001年为200亿美元,2002年底为230亿美元,到了2007年已飙升至460亿美元。 据英国土壤学会指出:2006年,有机食品在英国的增长率为30%,年销售额合16亿英镑。在2003年的全球验正合格的有机食品的销售额为230亿~250亿美元,年增长率约为19%。是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食品工业。 在欧洲各国,有机农业的发展有不断和强势增长的趋势,2007年欧洲有780万公顷的有机农业耕地,欧共体有720万公顷、北美洲有220万公顷。欧共体的有机农业的增长从2005年至2008年剧增21%。 欧共体从2007至2008年的有机农业耕地的增长如下:西班牙增长33%、保加利亚增长22%、斯洛伐克增长19%、匈牙利增长15%、希腊增长14%等。从2005年至2008年的来看,有更大幅度的增长:波兰增长94%、立陶宛增长89%、西班牙增长63%和比利时增长57%等。 与欧洲一样,在过往20年,美国的有机农业也有大幅度的增长。从1990年开始,有机农业的年增长率为20%,2005年的有机农产品的销售额已高达138亿美元。开始时,生产有机食品的多为小农场和当地的农产品分销点,今天有机食品的产业,已成为有大、小的生产商、本地分销或全球分销网络和具有多种不同产品包括:水果、蔬菜、肉类、乳制品和加工食品的复杂系统。 有机农业迅猛增长的原因 有机农业快速增长的原因除了因消费者对有机食品有信心外,主要是人们对“传统农业”所用的化肥、农药和抗生素等毒物危害健康和破坏环境而感到不满。 一份对消费者购买有机食品原因的调查统计显示:70%为了避免遭受农药的毒害、68%是由于有机产品比较新鲜、67%认为有机产品营养高和有利于健康及55%为了避免食用转基因食物。同时消费者乐意多付10%~40%购买有机食品。 有机农业有丰富的产量和耐旱等优点 一般人对有机农业有许多的误会,其中说得最多的谣传就是有机农业的产量低,产量无法与“传统农业”比较,无法满足全球粮食所需等。 事实上,恰恰相反,多个著名大学和联合国的长期和深入的研究均纷纷显示有机农业的产量远远高过“传统农业”,此外,有机农业还有多种“传统农业”缺乏的优点。 有机农业的产量远远高过“传统农业” 一个由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及联合国环境计划(UNEP)实施的研究发现:有机种植对非洲(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小农户的耕作可在增产的同时避免工业化农业所带来的环境和社会破坏。研究分析在非洲24个国家,合共114个项目中发现:使用有机和接近有机方法耕种产量的平均增幅为116%,而东非的产量增幅更是高达128%, 比“传统农业”的产量多了一倍多。 联合国环境计划秘书长阿希姆?斯泰纳(Achim Steiner)指出:有机农业经常具有两极化的观点,有的视它为救星、有的视它为特定产品或贵族货品……这个报告却是一个认真地对脱贫和粮食保障的贡献。他又指出:此报告显示有机农业对供给全球充足粮食所带来的贡献,可能会远远高过许多低估它的评价。 与此同时,有许多著名大学所作的科研均显示有机农业的产量足够供应全球所需或超出全球所需。例如:一份由美国密西根大学巴杰利(Badgley)教授研究小组所作的调查报告显示:一些在发展中国家的小型农场的有机作物的产量比“传统农业”高3倍 。像这样的报告驳斥了那些一直以来声称有机农业的粮食产量无法供应全球所需的论调。 英国的乔治蒙比奥特(George Monbiot)教授指出:在过往150年,英国的多个试验显示:使用粪肥种植小麦的产量远远高过使用化学营养料。 有机农作物耐旱、节能和环保 一个由美国科内尔大学对罗代尔学院(Rodale Institute)长达22年的有机农业试验所作的考察报告显示 : - 经过5年的土壤改良后,有机农田的产量与“传统农业”的产量相同或高过“传统农业”。 - 在干旱的几年中,“传统农业”的作物完全无法生存。 - 有机农作物在干旱的几年中,由于土壤肥沃和存水量高,所以产量只有稍微的波动。 - 有机种植比“传统种植”少用30%的化石燃料。 有机农业对环境(土壤、水、空气和生态多样性等)有许多好处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官方网站标题“有机农业对环境有哪些优点?” 中明显列出6大优点,总结了有机农业的整体优点如下: “长期可持续性:许多环境变化是长期、缓慢发生的。有机农业考虑到农业干预行动对农业生态系统的中长期影响。有机农业既生产粮食,又建立生态平衡,防止出现土壤肥力问题或虫害问题。有机农业采取积极的措施,而不是在问题发生之后才加以处理。 土壤:有机农业的核心是土壤养护方法,如轮作、间作、共生联系、覆盖作物、有机肥料和少耕制。这些方法鼓励土壤动植物生长,改善土壤形成和结构,建立更加稳定的耕作制度。反之又增加了养分和能量循环,提高了土壤保持养分和保持水的能力,弥补了矿物肥料的空缺。这样的管理技术在土壤侵蚀控制中也发挥重要作用:缩短土壤暴露于侵蚀力的时间、增加土壤生物多样性、减少养分损失、帮助保持和提高土壤生产率。作物吸收的养分通常由农场的再生资源弥补,但有时需要用外界的钾、硫、钙、镁和示踪元素补充有机土壤。 水:在许多农区,地下水受合成肥料和农药污染是一大问题。有机农业禁止使用合成肥料和农药,代之以有机肥料(如堆肥、家畜粪便、绿肥)和利用生物多样性(栽培的品种和长期植被),改善了土壤结构和水的渗透。管理良好的有机农业保持养分的能力增强,大大减少了地下水被污染的风险。在一些污染严重的地区,政府(如法国和德国政府)大力鼓励转向有机农业,认为这是一项恢复措施。 空气:有机农业通过减少对农业化学品的需求,降低了非再生能源的使用(农业化学品的生产需要大量矿物燃料)。有机农业能够把碳截留在土壤中,帮助了减轻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有机农业使用的许多管理方法(如少耕制、秸杆还田、种植覆盖作物、轮作、更多地结合种植固氮豆科作物)使更多的碳返回土壤,提高生产率和有助于碳储存。 生物多样性:农民是各级生物多样性的保管者和使用者。在基因一级,传统和改良种子和品种因抵御病害和恶劣气候能力强而受欢迎。在品种一级,动植物的不同组合优化了农业生产的养分和能量的循环利用。在生态系统一级,有机农田保持没有化学投入物的天然环境,为野生动物创造了有利的环境。频繁使用利用不足的品种(往往为增强土壤肥力而轮种)减少了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侵蚀,形成较为健康的基因库--今后适应的基础。提供食物和庇护所以及没有农药吸引了新品种或重新定制品种来到有机农区(长期和迁移),其中包括野生植物、动物(如鸟)和有益于有机农业的生物,如授粉者和害虫天敌。 遗传改变生物:在有机粮食生产、加工或搬运任何阶段,有机系统不允许使用遗传改变生物。由于人类尚未完全了解遗传改变生物对环境和健康的潜在影响,有机农业谨慎小心,鼓励使用天然生物多样性。因此,有机标签证明在有机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未有意识地使用遗传改变生物。常规产品不能保证这一点,因为大多数国家尚未要求含有遗传改变生物的食品贴有关标签。但是,由于常规农业越来越多地使用遗传改变生物和这些生物在环境中的传播方式(如通过花粉),今后有机农业不能保证有机产品完全不含遗传改变生物。粮农组织出版物 “遗传改变生物、消费者、食品安全和环境” 详细探讨了遗传改变生物。 生态服务功能:有机农业对自然资源的影响有助于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对农业生产和自然资源保护都极为重要。产生的生态服务包括土壤形成和改良、土壤稳定、废物循环利用、碳截留、养分循环利用、掠食(害虫)、授粉和生境。通过选择有机产品,消费者利用他们的购买力促进了污染较少的农业生产方式,降低了农业在环境方面隐藏的自然资源退化成本。朱尔斯 普雷蒂(Jules Pretty)最近的出版物: “现代农业的实际成本” 更加详细地探讨了其中许多问题。” 研究证明:有机农产品营养优于“传统农产品” 前面已说过长期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农作物的营养大幅度的下降。但是,有机农产品的营养价值是否真的如消费者所说的高呢? 有关有机农业与“传统农业”作物营养对比的科研报告数以千计,除了小部分报告称有机食品与“传统农业”无异外,大部分研究均显示有机食品的营养含量优于非有机食品,例如: 有机食品的一般营养成份比“传统农业”食品高。 2001年,一份由英国土壤学会刊登和独立营养学家检阅400份有关有机食品与非有机食品营养成份对比的综述报告显示:有机食品的维生素C、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比非有机食品高。 一份由沃辛顿教授(Worthington)检测41份有关有机农业生产粮食与“传统农业”生产粮食营养成份比较的研究报告显示:有机粮食的营养成份远远高于“传统农业”种植的粮食,其中维生素C高27%、铁高21.1%、镁高29.3%及磷高13.6%。 一份由欧共体出资,以纽卡斯尔大学(Newcastle University)为首和33家在欧洲不同地域的研究院所作的长期共同研究,4年后的结果显示:有机水果和蔬菜的抗氧剂的成份比非有机同类产品高出40%。此外,如铁、锌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明显高于非有机产品。而有机牛奶的抗氧剂成份比非有机牛奶高90%。 有机食品抗癌变、肿瘤疾病的营养成份比“传统农业”食品高 欧共体科研人员发现有机西红柿与非有机的同类产品比较:干重、总糖、还原糖、维生素C、β-胡萝卜素、黄酮素等明显增加, 对预防癌症有积极作用。 植物多酚类是一种有利于健康的复合物,在红葡萄酒和浆果中的含量最高。实验证明多酚类含量与抗氧化剂作用成正比 。一份科研报告显示:有机桃含有较高的多酚类,对桃的营养成份和口感有正面作用。有机苹果比非有机苹果多总多酚类、黄酮素和维生素C。 实验证明用有机方法种植的蔬菜和水果具有抗癌功能的抗氧化剂明显高于传统化肥农药种植的同类。实验指出:杀虫药和除草剂等有害化学物阻碍作物中一种名为酚醛树脂(phenolics)的化学物的产生 。酚醛树脂对植物的天然防卫功能和人类的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份在SCI的化学与工业刊上刊登加利福尼亚州大学-戴维斯的研究报告显示:有机猕猴桃的维生素C和茶多酚(polyphenols)和主要的矿物质的营养成份大大高于非有机产品,因此有机猕猴桃具有更高的抗氧化剂作用。研究员认为非有机作物的抗氧化剂作用下降的原因是由于化肥和农药破坏植物中对植物具有保护功能的苯酚代谢物所致。 一份由加州大学经过长达10年(1994-2004)的有机西红柿与农药化肥种植的西红柿的营养成份对比试验显示:有机西红柿所产生的抗氧剂如橡黄素(quercetin)和堪非醇(kaempferol)分别为79%和97%高于非有机西红柿。有机西红柿的抗氧剂与有机牛奶一样,具有免疫作用、抗癌及防止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和抗氧化等作用。 《新科学家》杂志刊登一个在加州奥尔巴尼市农业研究服务所(Agricultural Research Service)由贝蒂 石田(Betty Ishida)和玛丽?查普曼(Mary Chapman)的报告显示:有机番茄酱比非有机的番茄酱多3倍的抗癌的抗氧化剂 – 番茄红素。 一个由丹麦农业研究院(Danish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阿伯丁大学(University of Aberdeen)和草原与环境研究院(Institute of Grassland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对有机牛奶和非有机牛奶所作的对比研究发现:有机牛奶的抗氧剂、Ω-3脂肪酸、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等具有免疫作用、抗癌及防止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和抗氧化作用的营养物质及多种维生素明显高于非有机牛奶。 2006年在乳牛学刊的一个周期3年的试验,由英国利物浦大学和格拉斯高大学进行,试验发现:每1品脱的有机牛奶的Ω-3脂肪酸比非有机牛奶多68.2%。 有机食品明显增进人类健康 一份在1940年刊登的研究报告指出:新西兰寄宿学校在为期3年中供应学生的伙食几乎全部为有机食品,实验发现:刚到学校的学生会经历一段短时期的排毒反应,之后伤风、感冒等疾病的病发率明显下降,若患病,迅速痊愈。整体而言,健康良好,皮肤清洁健康,牙齿健康有所改善,骨折和扭伤,快速痊愈。 一份2001年的临床观察发现:食用有机食品的人们患病的痊愈期短、生殖力强,男性的精子数量高。 荷兰的科研组在2003年发表的一份人类进食有机食物和非有机食物的对比研究报告:试验由16名志愿者参与,分为2组,分别食用全有机食品或非有机食品3周,并在实验前后取尿样本。分析食物中5种具有抗氧化剂功能的黄酮素发现其中一项名为橡黄素的黄酮素在有机食品中的含量明显高于非有机的食品。同时,橡黄素在食用有机食品的测试者的尿液中也比非有机食物测试者高。实验证明有机食物具有更多的抗氧化剂,食用有机食品后,抗氧化剂被身体吸收使用后排出体外。 对抗氧化剂在体内作用,一份科学报告显示,在检测的血样本中,食有机食品者的血液中的抗氧化剂作用与食用非有机食品的抗氧化剂的作用有明显和持续的差异。 大部分科学家认为多吃水果、蔬菜可减低心脏病、中风、癌症和许多疾病的发病率与水果、蔬菜的营养成份有关,美国农业部推测指出:如人们多吃有营养的食物,癌症的发病率可降低20%,关节炎可降低50%,心脏病可降低25%和糖尿病可降低50%。 研究发现同时进食番茄红与脂肪酸可对乳癌、胰脏癌、前列腺癌和肠癌产生预防和保护作用。此外,有迹象显示,番茄红还可减少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对有机农产品对治疗和预防疾病更为有效的原因,勃兰特(Brandt)与莫尔高(M?lgaard)教授认为是在于有机农产品的营养成份比非有机产品高出10-15%所致。 有机饲料有利于饲养业 1988年施泰格(Staiger)教授使用有机和非有机具有一样成份的饲料分别给兔子食用,并观察兔子经3代食用有机与非有机的结果。研究发现:食用有机饲料的兔子有较高的怀孕率、较多的胚胎、较大幼子和健康的成长。食用非有机饲料的兔子的繁殖力在3代中不断下降。 1989年的一个对鸡食用有机与非有机饲料的对比试验显示:食有机饲料的鸡比食非有机饲料的鸡较少生病、体重较高和鸡蛋较大。 有机种植提升植物固有防虫、防杂草等功能 有机栽培增进土壤的肥力,改变植物纤维上的营养成份,因此可减低植物的虫害。实验证明植物对虫害的抵抗能力有赖于土壤的生理、化学和生物性质等方面的健全。当土壤中具有多种有机物和活跃的生物群落时,土壤则能产生良好的肥力,作物生长在这样的土壤中,虫害的机率下降。另一个虫害下降的原因与有机作物含低浓度氮有关,而“传统农业”大量施用氮肥,导致植物营养失衡和对虫害的抵抗力下降。 黄酮素其中一种名为酚醛树脂的复合物,具有强有力的抗氧化作用。植物被害虫侵害或当有竞争性植物栽植过于接近时会大量产生,有防虫和防竞争性植物(杂草)等功能。杀虫剂和除草剂明显降低所有抗氧化剂的酚醛树脂复合物的产生,不利于植物和人类的健康。 此外,前面所说的加利福尼亚州大学-戴维斯所作的有机猕猴桃的研究还显示:有机猕猴桃的皮较非有机的厚,对抵御虫咬有一定的作用,有机猕猴桃含有的高抗氧化剂功能可更好抵御多种外来的攻击(病、虫害)和压力。 一项由德国维尔茨堡大学的科研使用有机种植的生物多样性的管理办法和天敌来控制蚜虫后,科研人员发现:有机耕地比“传统耕地” 生长多了5倍的植物物种和增加了多过20倍的授粉昆虫、超过“传统耕地”3倍的蚜虫天敌和少过“传统根耕地”5倍的蚜虫。 有机农业的化肥、农药残余量比传统农业低3至5倍 硝酸盐对人体的危害极大,其中最大的危害就是导致肿瘤和癌变等疾病,比利时的勒文大学(Leuven University)传染病学系的乔森斯教授(Joossens)及研究小组对硝酸盐、钠和胃癌关系在24个国家20~49岁的人的胃癌发病率与硝酸盐的关系显示:硝酸盐可导致胃癌,但硝酸盐加上饮食中用过多的食盐,胃癌的发病率明显增加。 而恰恰硝酸盐正是“传统农业”大量遗留在作物中的一种毒物。 沃辛顿教授(Worthington)总结18份对硝酸盐含量的科研报告显示有机粮食的硝酸盐含量低过“传统农业”粮食。他指出:在18份报告中,有127例“传统农业”粮食硝酸盐的含量高过有机粮食,只有43例有机粮食的硝酸盐含量是高过“传统农业”粮食,另有6例显示硝酸盐的含量相同。而“传统农业”粮食的硝酸盐含量比有机粮食高97%~819%。 另一份2001年由沃瑟(Woese)等教授对多份对比有机蔬菜与传统蔬菜硝酸盐含量报告的总结显示“传统农业”生产的蔬菜的硝酸盐含量远远高于有机蔬菜。 一份2006年由普瑟米尔(Pussemier)教授等人对比利时蔬菜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统计报告显示有机蔬菜的硝酸盐含量为1703mg/kg而“传统农业”种植的蔬菜的硝酸盐含量则高达2637mg/Kg。 一份由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做的有机油麦菜与顺势平衡液 加有机油麦菜的对比试验显示:有机蔬菜的硝酸盐含量与外国科研数据大致相同,有机加顺势平衡液的含量只有879mg/Kg, 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4 000mg/Kg的标准,比国家标准低了78%。 :顺势平衡液在作物上的应用是陈树祯博士根据流行欧美80多个国家的顺势疗法的治疗理论和制药方法,经多年研究出来的顺势平衡颗粒,用水稀释后成为可应用于作物喷施的无毒的溶液。 除了硝酸盐以外,农药残余又是食品安全的另一重大忧患。由于直接喷施农药,“传统农作物”中有高含量的致癌的除草剂和杀虫药 残余,对人体健康有重大威胁。 :注意:除草剂和杀虫药为剧毒,可杀草、杀虫即可杀人。 从以下美国的“传统农产品”与有机农产品的农药残余对比可见有机农产品比“传统农产品”的农药残余低2.9~4.8倍。 表1: 农药残余在“传统“农产品和有机产品:对 4 个不同监测系统地总结 资料来源 : Baker and others 2002 ; Pussemier and others 2006 美国农业部农药数据计划 CDPR 市场监测计划 消费者联盟 比利时 “传统农业” — % 73    31    79    49    有机农业 — % 23    6.5 27    12    “传统农业”与有机农业的比例 3.2 4.8 2.9 4.1 Baker BP , Benbrook CM , Groth E , Benbrook KL : Pesticide residues in conventional,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grown and organic foods: insights from three U.S. data sets . 2002 . Food Addit Contam 19 : 427 – 46 . Pussemier L , Larondelle Y , Van Peteghem C , Huyghebaert A : Chemical safety of conventionally and organically produced foodstuffs: a tentative comparison under Belgian conditions . Food Control 2006 . 17 : 14 – 21 . 从上面的表格可见,虽然有机农产品的硝酸盐和农药残余比“传统农产品低了许多,但是,仍无法完全摆脱被硝酸盐和农药残余污染的命运,其原因是: 由于大部分有机农场的前身为“传统农业”生产基地,因此,虽然有机农场的种植方法不使用农药和化肥,有机农产品依然被原来“传统农业”经过多年使用化肥农药在农地中遗留下来的农药和硝酸盐残余所污染,加上有机农场的周围均为“传统农场”,当周围“传统农场”喷施农药时,其农药的喷雾会随风散播到有机农场基地,使有机农场获得二手污染。此外,有机农场与“传统农场”共用同一来源的地下水,这地下水早就被“传统农业”的化肥农药所污染,有机农业使用被污染的地下水灌溉时,难以避免被污染。因此,只有全国普及,加上政府给与政策指导,广泛推广和发展有机农业,才能逐渐将“传统农业”所导致和遗留的污染完全排除。 按蒋高明教授山东沂蒙山的数据来看,一户农民家里种植6种作物,每年至少打农药23遍来看 ,我国“传统农业”的污染程度比美国严重了不知多少倍,难怪农民的癌症和肿瘤的发病率是城镇人口的4至5倍。看来,我国化肥农药的滥用程度,已达失控的边缘,导致我国癌症和肿瘤的发病率不断的飙升,使国民(你和我)的健康受到重大的威胁,政府有关部门有责任马上更正。 总结 从以上的世界发展势头、科学数据等多方面的客观因素来看: (一)化肥农药转基因农业是破坏环境、破坏“和谐社会”和导致疾病丛生的病灶,必须正视,并须尽快更正。 (二)发展有机农业,有利国家经济、保护国土环境和提升人民健康(你和我)有百利而无一害。 为了我国的经济繁荣、为了我国人民的健康(包括所有政府官员的健康)、为了我国大好山河的完整和停止对大环境的不断破坏、为了我国的可持续性发展,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当机立断,从大方向出发和整体利益考量,大力发展有机农业。 下面我借用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秘书长和联合国环境计划秘书长有关非洲发展有机农业看法的话,总结有机农业的多个优点和我国发展有机农业所需面临的挑战: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秘书长素帕猜?巴尼巴滴(Supachai Panitchpakdi)和联合国环境计划(UNEP)秘书长阿希姆?斯泰纳(Achim Steiner)指出:研究数据证明有机农业比“传统农业”对非洲的粮食的保障更为有利,而且,更可能是有利于长期可持续发展。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指出:除此以外,改用有机农业生产粮食有长远的影响,它为农户建立全新的自然、人类、社会、经济和有形资本的级别。 由于有机农业不会污染环境,它有许多环保的益处及可减低农户由于接触农用化学物所带来的疾病和死亡。此外,有机农业可改良土壤的肥力和结构,并因此而改进土壤的水保存力和加强对极端气候的适应力。但现时最大的挑战是非洲多国的政府给与有机农业和可持续性发展农业极少的支持。这也是现时我国面临最大的挑战。 参考文献 Krasil’nikov N A: Soil Microogranism and Higher Plants, Introduction, Published by the Academy of Sciences of USSR, Moscow, 1958. Pimentel D et al: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costs of soil erosion and conservation benefits, Science, Vol. 267, No. 24, 1995. pp 1117-1122. Sullivan P: Sustainable Soil Management, Soil systems Guide, Organic Matter, Part 1, Characteristics of Sustainable Soil, Humus and Soil Foodweb, May 2004, p 7. Ibid. Cornell University: Soil Erosion Threatens Environment and Human Health, Study Reports, ScienceDaily, Retrived July 10, 2011, from http://www.sciencedaiy.com/releases/2006/03/060322141021.htm Demato G: Devastating Effects of GMO on the Future of Soil, Wellness Uncovered, Saturday March 7, 2009, http://www.wellnessuncovered.com/joomla/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13:the-devastating-effects-of-gmos-on-the-future-of-soilcatid=34:articles-on-gmo-safetyItemid=15 Fox J E , Gulledge J et al: Pesticide reduce symbiotic efficiency of nitrogen-fixing rhizobia and host plants, ? 2007 by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A, from: http://www.pnas.org/content/104/24/10282.full Altieri M A, Nicholls C I: Soil fertility management and insect pests: harmonizing soil and plant health in agroecosystems, Soil Till. Res. 72 (2003): 203. Lu Z X, Yu X P, Heong K L, Hu C: Effects of nitrogen fertilizer on herbivores and its stimulation on major pests in rice, Rice Science 14 (2007): 56. Huber D M: The use of fertilizers and organic amendments in control of plant disease, in CRC Handbook of Pest Management in Agriculture, D. Pimentel, ed. (Boca Raton, FL: CRC Press, 1981), 357-394. Oerke E.-C, Dehne H.-W: Safeguarding production—loses in major cops and the roles of crops protection, Abstract, Crop Protection 23 (2004), Science Direct, p 275. McCance, Widdowson: The Composition of Foods, 1st to 5th editions, published by MAFF/RSC. 1940 – 1991. Mayer A M: Historical Changes in the Mineral Contents of Fruit and Vegetables Cited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Nutrition, Tufts University School of Nutrition Science and Policy, Boston, MA, Lockeretz W (ed) 1997. Davis DR, Epp MD, Riordan HD: Changes in USDA food composition data for 43 garden crops, 1950 to 1999. J Am Coll Nutr 2004.23:669–82. Burns S: Nutritional Value of Fruits and Veggies is Dwindling –Chemicals that speed growth may impair ability to absorb soil’s nutritents, Diet and Nutrition, 7/9/2010, Copyright? 2011 Rodale Inc. From: http://www.msnbc.msn.com/id/37396355/ns/health-diet_and_nutrition/t/nutritional-value-fruits-veggies-dwindling/ Ibid. USDA National Nutrient Database for Standard Reference, Release 17:Calcium (mg) Content of Selected Foods per Common Measure, sorted alphabetically, From: http://www.nal.usda.gov/fnic/foodcomp/Data/SR17/wtrank/sr17a301.pdf Compostable organics out of landfills 2012, Pesticide and Fertilizer use ? COOL 2012 UNEP: The Aral Sea: Diagnostic stud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n Action Pla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Aral Sea, Nairobi, 1993. Benachour N, Séralini GE: Glyphosate formulations induce apoptosis and necrosis in human umbilical, embryonic, and placental cells, Chem Res Toxicol. 2009 Jan;22 (1):97-105. Misra S S, Séralini G-E: GM Food can Cause Cancer, Down to Earth, October 31, 2009, Straight to the Source, Organic Consumer Association. http://www.organicconsumers.org/articles/article_19457.cfm Ibid. Ibid. Ongley E. D: Control of water pollution from agriculture – FAO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paper 55, Chapter 1, Introduction to Agriculture Water Pollution. GEMS/Water Collaborating Centre, Canada Centre for Inland Waters, Burlington, Canada.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Rome, 1996. Http://www.fao.org/docrep/w2598E/w2598e02.htm Ibid. Pimentel D: 12 Ecological Effects of Pesticides on Non-target Species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 Scope 49 – Method to Assess Adverse Effects of Pesticides on Non-target Organisms, Cornell University, U.S.A. From: http://www.icsu-scope.org/downloadpubs/scope49/chapter12.html US-EPA. 1994. National Water Quality Inventory. 1992 Report to Congress. EPA-841-R-94-001. Office of Water, Washington, DC. Ibid. US-EPA. 1987. National Water Quality Inventory. 1986 Report to Congress. EPA-440/4-87-008. Office of Water, Washington, DC. Ongley E. D: Control of water pollution from agriculture – FAO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paper 55, Chapter 1, Introduction to Agriculture Water Pollution. GEMS/Water Collaborating Centre, Canada Centre for Inland Waters, Burlington, Canada.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Rome, 1996. Http://www.fao.org/docrep/w2598E/w2598e02.htm Reiff, F.M.. Health aspects of waste-water reuse for irrigation of crops. In: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regional Seminar on Non-conventional Water Resources Us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22-28 April 1985, Series No. 22, United Nations, New York. (1987) pp 245-259. Ongley E. D: Control of water pollution from agriculture – FAO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paper 55, Chapter 1, Introduction to Agriculture Water Pollution. GEMS/Water Collaborating Centre, Canada Centre for Inland Waters, Burlington, Canada.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Rome, 1996. Http://www.fao.org/docrep/w2598E/w2598e02.htm Lang S: Water, air, soil pollution causes 40% of deaths worldwide, Cornell research survey finds, Chronicle online, Cornell University, August 2, 2007. http://www.news.cornell.edu/stories/aug07/morediseases.sl.html Ongley E. D: Control of water pollution from agriculture – FAO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paper 55, Chapter 1, Introduction to Agriculture Water Pollution. GEMS/Water Collaborating Centre, Canada Centre for Inland Waters, Burlington, Canada.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Rome, 1996. Http://www.fao.org/docrep/w2598E/w2598e02.htm UNEP: The Aral Sea: Diagnostic stud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n Action Pla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Aral Sea, Nairobi, 1993. Smith P et al: “Agriculture,” in Climate Change 2007: Mitigation.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B. Metz, O.R. Davidson, P.R. Bosch, R. Dave, and L.A. Meyer,eds. (Cambridge, UK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498-540. Heffer P: Assessment of Fertilizer Use by Crop at the Global Level 2006/07–2007/08, International Fertilizer Industry Association, Paris, France, 2009, 8-11. Huang Y, Tang Y: An estimate of greenhouse gas (N2O and CO2) mitigation potential under various scenarios of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in Chinese croplands, Global Change Biol. 16 (2010): 2958. Ibid. Guo J H et al: Significant Acidification in Major Chinese Croplands, from: http://www.sciencemag.org/search?author1=J.+H.+Guosortspec=datesubmit=SubmitScience 327 (2010): 1008. Garvin D F, Carver B F: Role of the genotype in tolerance to acidity and aluminum toxicity, in Handbook of Soil Acidity, Z. Rengel, ed. (New York: Marcel Dekker Inc., 2003): 387-406. Lü C, Tian H: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nitrogen deposition in China: Synthesis of observational data. J. Geophys. Res. 112 (2007). Phoenix G K et al: Atmospheric nitrogen deposition in world biodiversity hotspots: the need for a greater global perspective in assessing N deposition impacts. Global Change Biol. 12 (2006): 470. Zhai S, Yang L, Hu W: Observations of atmospheric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deposi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algal bloom formation in northern Lake Taihu. China Environ. Manage. 44 (2009): 542.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China’s Health and Environment: Water scarcity, water pollution, and health, World Resource 1998-99. From: http://www.wri.org/publication/content/8414 南方都市报:第六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沪上论道 肿瘤发病率年增3%-5% 引发抗癌药需求新饥渴,2010年05月24日,新浪财经。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00524/08227989450.shtml 广州日报:肺癌发病率飙升成头号肿瘤疾病,2007年8月10日,网上广州,广州要闻。 http://www.guangzhou.gov.cn/node_392/node_393/node_398/2007-08/1186711317198724.shtml Iowa State University: What is Organic Agriculture? Definition, Organic Agriculture, ? 2002-2009, Iowa State University. From: http://extension.agron.iastate.edu/organicag/whatis.html Winter C K, Davis S F: Organic Foods,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Vol 71, Issue 9, December 2006, pp R117-R124. Ibid. Wikipedia: Organic Farming, Growth, last modified on 10 July 2011. 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ki/Organic_farming#cite_note-willer2009-32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Organic is Healthier: Kiwis Prove That Green is Good, ScienceDaily. Retrieved July 7, 2011. From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07/03/070326095806.htm Eurostat News Releases: Organic farming, Organic area up by 21% in the EU between 2005 and 2008, March 1, 2010. From: http://epp.eurostat.ec.europa.eu/cache/ITY_PUBLIC/5-01032010-BP/EN/5-01032010-BP-EN.PDF Ibid. Organic Trade Assn. 2006. U.S. organic industry overview. OTA's 2006 manufacturer survey. Greenfield , Mass. : Organic Trade Assn. Ibid. Dreezens E, Martijn C, Tenbult P, Kok G, Vries N: Food and values: an examination of values underlying attitudes toward genetically modified- and organically grown food products. Appetite 2005 44:115–22. Siderer Y, Maquet A, Anklam E: Need for research to support consumer confidence in the growing organic food market,Trends Food Sci Tech 2005 16:332–43. Whole Foods Market: 2005 Whole Foods Market organic trend tracker. Austin , Tex. Whole Foods Market 2005. The United Nation Environmental Programme: MoneyBiz (South Africa): Organic agriculture a good option for Africa, Feb 9, 2009. THE ENVIRONMENT IN THE NEWS, Tuesday, February 10 2009. From: http://www.unep.org/cpi/briefs/2009Feb10.doc Howden D: Organic farming 'could feed Africa', Traditional practices increase yield by 128 per cent in east Africa, says UN, (in Nairobi) October 22, 2008, ?independent.co.uk From: http://www.independent.co.uk/news/world/africa/organic-farming-could-feed-africa-968641.html Badgley et al: Organic agriculture and the global food supply, Renewable Agriculture and Food Systems (2007), 22 : 86-108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oi:10.1017/S1742170507001640 Monbiot G: Organic Farming Will Feed the World, Guardian, 24th August 2000 Pimentel D et al: Environmental, Energetic and Economic Comparisons of Organic and Conventional Farming Systems, Bioscience (Vol. 55:7), July 2005.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有机农业对环境有升么好处?,常见问题解答。?FAO 2011. From: http://www.fao.org/organicag/oa-faq/oa-faq6/zh/ Organic Farming: Food Quality and Human Health, A Review of the Evidence, U K Soil Association, 2000 ISBN 0 905200 80 2 http://www.soilassociation.org/LinkClick.aspx?fileticket=cY8kfP3Q%2BgA%3Dtabid=388 Worthington V: Nutritional quality of organic versus conventional fruits, vegetables, and grains. J Altern Complement Med 2001. 7:161–73. Dugas E: Organic Food is Healthier and Safer, four-years EU Investigation Shows, The Independent, Green Living, ?independent.co.uk October, 29, 2007. http://www.independent.co.uk/environment/green-living/organic-food-is-healthier-and-safer-fouryear-eu-investigation-shows-395483.html Hollmann, E, Rembialkowska, E: Comparison of the Nutrative Quality of Tomato Fruits from Organic and Conventional Production in Poland; Improving Sustainability in Organic and Low Input Food Production Systems; 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European Integrated Project Quality Low Input Food; March 2007; University of Hohenheim, Germany Riedl K M, Lee J H et al: Isoflavone profiles, phenol content, and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soybean seeds as influenced by cultivar and growing location in Ohio ,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Vol. 87, Issue 7, May, 2007, pp 1197 -1206. Carbonaro M, Mattera M, Nicoli S, Bergamo P, Cappelloni M: Modulation of antioxidant compounds in organic vs. conventional fruit (peach, Prunus persica L., and pear, Pyrus communis L.). J Agric Food Chem 5 2002. 0:5458–62. Sander J F, Heitefuss R: Susceptibility toErysiphe graminis f. sp. tritici and phenolic acid content of wheat as influenced by differentlevels of nitrogen fertilization. J Phytopathol 1998; 146: 495-507. Stout M J, Brovont R A, Duffey S S: Effect of nitrogen availability on expression of constitutive and inducible chemical defenses intomato. J Chem Ecol 1998; 24:945-963. Wilkens R T, Spoerke J M, Stamp N E: Differential responses of growth and two soluble phenolics of tomato to resource availability. Ecology 1996; 77: 247-258. Doll H et al: Phenolic compounds in barley varieties with different degree of partial resistance against powdery mildew. ActaHortic 1994; 381: 576-582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Organic is Healthier: Kiwis Prove That Green is Good, ScienceDaily, Retrieved July 7, 2011. From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07/03/070326095806.htm Mitchell A E, Hong YJ, Koh E, et al: Ten-Year Comparison of the Influence of Organic and Conventional Crop Management Practices on the Content of Flavonoids in Tomatoes, J. Agric. Food Chem., 55 (15), 6154 -6159, 2007. 10.1021/jf070344+ S0021-8561(07)00344-5 From: http://thelongevityproject.com/ten-year-comparison-of-the-influence-of-organic-and-conventional-crop-management-practices-on-the-content-of-flavonoids-in-tomatoes/ Gosline A: Organic Ketchup Protects Against Cancer, New Scientist, January 9, 2005,Journal referenc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DOI: 10.1021/jf0401540) From: http://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dn6844-organic-ketchup-protects-against-cancer.html Ellis K, G Innocent, D Grove-White, P Cripps, W G McLean, C V Howard, M Mihm Comparing the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Organic and Conventional Milk. J. Dairy Sci., 89(2006) 1938:1950 Ellis K, G Innocent, D Grove-White, P Cripps, W G McLean, C V Howard and M Mihm: Comparing the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Organic and Conventional Milk. J. Dairy Sci., 89(2006): 1938:1950 Daldy Y: Food Production Without Artificial Fertilizers, Nature 145(3684), 1940, pp 905-6. Heaton SAA: Organic Farming, Food Quality and Human Health: A review of the evidence, Soil Association, Bristol, UK, 2001, pp 1-88. Grinder-Pedersen et al: Effect of Diets Based on Foods from Conventional versus Organic Production on Intake and Excretion of Flavonoids and Markers of Antioxidative Defense in Humans; J. Agric. Food Chem. 51 2003, pp 5671-5676. Serafini M et al: Effect of Acute Ingestion of Fresh and Stored Lettuce on Plasma 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 and Antioxidant Levels in Human Subjects, British Journal Nutrition 88(6), 2002, pp 615-23. Welt C: Benefits from human nutrition research, USDA report, 1992. New Scientist print edition, 23 December 2000. Brandt K, M?lgaard JP: Organic agriculture: does it enhance or reduce the nutritional value of plant foods? 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81, 2001, 924-931. Staiger D: The Nutritional Value of Foods from Conventional and Biodynamic Agriculture, in IFOAM Bulletin No. 4, 1988, pp 9-12. Plochberger K: Feeding experiments. A criterion for Quality Estimation of Biologically and Conventionally Produced Foods,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27, 1989, pp 419-428. Altieri M A, Nicholls C I: Soil fertility management and insect pests: harmonizing soil and plant health in agroecosystems, 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 72 (2003) 203–211. From: http://web.mac.com/profcatpcc/iWeb/Site/Environmental%20Science_files/soil-pestmgmt.pdf Organic Grown Foods higher in Cancer-fighting Chemical than Conventionally grown Foods, Science News, ScienceDaily March 4, 2003, Copyright ? 1995-2011 ScienceDaily LLC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03/03/030304073059.htm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Organic is Healthier: Kiwis Prove That Green is Good, ScienceDaily, Retrieved July 7, 2011. From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07/03/070326095806.htm Jochen Krauss, Iris Gallenberger, Ingolf Steffan-Dewenter: Decreased Functional Diversity and Biological Pest Control in Conventional Compared to Organic Crop Fields. PLoS ONE, 2011; 6 (5): e19502 DOI: 10.1371/journal.pone.0019502 Joossens JV, Hill MJ, Elliott P, Stamler R, Lesaffre E, Dyer A, Nichols R, Kesteloot H: Dietary salt, nitrate and stomach cancer mortality in 24 countries. European Cancer Prevention (ECP) and the INTERSALT Cooperative Research Group. International J. of Epidemiology, 1996 Jun;25(3):494-504 Worthington V: Nutritional quality of organic versus conventional fruits, vegetables, and grains. J Altern Complement Med 2001 7:161–73.. Woese K, Lange D, Boess C, Bogl K W: A comparison of organically and conventionally grown foods — results of a review of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J Sci Food Agric 1997. 74:281–93. Pussemier L, Larondelle Y, Van Peteghem C, Huyghebaert A: Chemical safety of conventionally and organically produced foodstuffs: a tentative comparison under Belgian conditions. Food Control 2006 17:14–21. 张志斌,贺超兴,陈双臣:顺势平衡液处理对油麦菜产量品质影响试验报告,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设施园艺研究开发中心,2003年6月(未刊登)。 Baker BP, Benbrook CM, Groth E, Benbrook KL: Pesticide residues in conventional,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grown and organic foods: insights from three U.S. data sets. 2002.Food Addit Contam 19:427–46. Pussemier L, Larondelle Y, Van Peteghem C, Huyghebaert A: Chemical safety of conventionally and organically produced foodstuffs: a tentative comparison under Belgian conditions. Food Control 2006.17:14–21. 蒋高明:农民一年往地里打多少遍农药?蒋高明的博文 – 科学网,2011-7-10。From: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75do=blogid=463612 Leu A: Scientif Studies that Validate High Yield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Organic System, Organic Federation of Australia, March 2011, p 1. From: http://www.ofa.org.au/papers/High-Yield-Scientific-Studies.pdf The United Nation Environmental Programme: MoneyBiz (South Africa): Organic agriculture a good option for Africa, Feb 9, 2009. THE ENVIRONMENT IN THE NEWS, Tuesday, February 10 2009. http://www.unep.org/cpi/briefs/2009Feb10.doc Ibid.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930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打农药为什么农田里没有害虫?
热度 4 蒋高明 2011-7-12 00:39
不打农药为什么农田里没有害虫?
蒋高明 昨天写了一篇感言文章《农民一年往地里打多少遍农药?》: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75do=blogid=463612 ) 拙文指出, 农田里的害虫是农民往地里多次打药造成了,农药越多,害虫也越凶猛。有网友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意见如下: 网友一:老蒋说话要靠点谱。给山东农民打听打听,五几年的虫灾是怎么回事! 网友二:生态失衡不仅仅是滥用农药造成的。话说回来,现在如果不用农药,那些土里刨食的庄稼人恐怕生活的更加艰难。 上面两名网友的话有一定的道理。但需要声明的是,我的文章不是指责农民,而是指责那些将简单问题复杂化的专家学者和商人。后者希望地里有越来越多的虫子,这样他们就有 永远赚不完的钱。六十年前的虫害爆发(主要是蝗灾)无疑也是生态失衡造成的,限于历史条件,当时的情况是天灾还是人祸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科技进步到今天,人为打着科技的名义再来打乱物种之间的生态平衡就不能原谅,就是人祸。而最可怜的 那些弱势群体——农村妇女并不知道那些剧毒农药对她们的健康意味着什么。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农民得癌症的概率是城市的四五倍,这与他们依靠化学方法种地尤其大量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没有关系吗? 为了验证笔者上面的假设,即大量虫子是打农药打出来的,我们做了个大胆的实验设计,在17亩试验田里,彻底停止农药,看看虫子是多了还是少了。 虫子怎么控制呢?用诱虫灯引诱,然后被鸡吃掉。 结果令人振奋:2008年一个晚上最多抓10斤虫子,4年后的今天,到目前为止,只能抓1两左右,减少了100倍!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分析一下下面的道理就明白了: 第一,虫子是要靠两性结合,产卵后才繁殖后代,并依靠大种群才造成危害的。成虫早几年被抓住了,抓到的性别比例约为雌雄各半,这样,繁殖的概率少了。早抓到一对,意味着成千上万的后代被鸡吃掉 了。诱虫灯从开春虫子活动时就开始值班工作,早抓早见效。正如火灾在早发现时,一杯水就可扑灭了,等火大面积烧起来了,许多的水量再大也不容扑灭了。但做成这个实验, 必须人不能懒,即要及时收虫子喂鸡或鸭,或者晒干之。否则,那些虫子并没有都被电死,白天还会飞跑的。 第二,虫子也有时间上的生态位差,被抓的多为夜间活动的害虫,而益虫尤其鸟类晚上没有被伤害,而害虫反被诱虫灯吸引越来越少了。害虫还在,这个物种并没有消灭,它们还 有吃的喝的,但是想成大虫群还面临着下面一道道关。 第三,生态平衡建立起来后,益虫益鸟多了,害虫想成灾都没有了机会。生态农场停止了化肥、农药、除草剂、农膜、添加剂、转基因后,燕子、麻雀、蜻蜓、青蛙、蟾蜍、蛇、 刺猬都回来了,它们也要吃东西啊,害虫就是它们的美味。 第四,生态农业首先生态环境要好。农民种地为了不让树木灌木争夺他们地里的养分,将能够生长的地头上的乔灌木连同草本植物统统拔掉或用除草剂灭杀,这样,物种多样性就严重 下降了。我们搞生态农业,先恢复生态。事实上,蚜虫放弃了吃小麦而到地头吃杏或红叶李,被诱虫灯引诱“上当”来的金龟甲,没有回到农田,将种植的连翘当成了解恨的对象。但天然 植物有更强的补偿生长能力,它们保护了庄稼。 第五,多样性的作物混种增加了抗虫害等风险的能力,多样性的群落是稳定的,种植作物也一样。在弘毅生态农场,除了种植小麦、玉米、蔬菜,还有莲藕、大豆、花生、芝麻, 如此多的作物种植,虫子都不知道去吃那一种,加上它们自投罗网,各种天敌控制,在真正的有机农场里,虫害想成灾都难。 有人说,将杀虫的基因转到庄稼里让庄稼自己生产农药不是更好吗?这恰恰又打乱了生态平衡,是按了葫芦起了瓢。虫子不吃你转抗虫基因的庄稼会吃别的,并没有除根。而且那么多虫子你得转多少基因啊?为 什么不利用现成的物种呢,物种会携带多少亿个基因呢?转基因除虫技术,正如前面的救火,是错将汽油当成了水泼向了燃烧的火焰中。 如不相信,种植抗虫的转基因作物,一点农药都不打,看它还那么神奇吗?生态学的办法就能,而转基因的办法不能。这就是两者的巨大差异。 事实上,转基因后不但要继续打农药,还要用专用农药,专用化肥,专用除草剂,这“三专”再加上转基因专利这“一专”,农民还能指望过好日子吗?农田里没有了害虫,“四专”吃什么? 2011年7月12日星期二于九思斋 图1 虫子们发出倡议:“走,到灯下聚会去” 图2 被电死的蛾子其前身就是大害虫 图3 还有一只大个的 图4 坏蛋们在开会呢 图5 不防灯下有个陷阱 图6 发觉上当的金龟甲咬食农田边上的连翘解恨,可连翘并不怕咬 图7 两只小鸭再等捕获来的虫子当早餐呢 图8 晒干的害虫成为鸡的优质饲料,饲料添加剂就有了 图9 鸡们争食含有害虫饲料的玉米面 图10 害虫如何是被诱虫灯和鸡控制的?问问乌云塔娜吧,她做成功了这个实验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5225 次阅读|4 个评论
生态农场不打农药为什么反不见害虫?
蒋高明 2010-6-6 23:15
蒋高明 最近,笔者在弘毅生态农场现场拍到下面的图片。 图片显示的是农场里的菜园。在这里,我们自从2007年7月起,彻底告别了农药、化肥、农膜、添加剂、除草剂,根本不用转基因。实验3年来,除了去年出现过少量小麦蚜 虫外(为严格保证实验效果,我们不打药控制,任其自生自灭,最终产量似没有多大影响),生态农场里几乎没有出现过害虫危害。 不打农药为什么害虫反而没有了呢?这是生态平衡的结果。我们分析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点: 一是诱虫灯从2008年起,就在农场里捕获害虫,连续两个生长季节下来,害虫的祖宗辈成了鸡的美餐,田园里害虫密度大大下降了。今年,我们的研究生将继续这个实验,最终我们要掌握害虫的活动规律。害虫越多,鸡的饲料就越多,害虫越少,我们就不用担心虫害问题了。现实实验结果,很可能是后者。 二是不打农药后,益虫益鸟增加了。尽管诱虫灯也诱捕益虫,但对益鸟危害。农场里燕子、麻雀很多,那些肉虫子是鸟类的美食。在农场湿地,笔者见到过一些不知名的鸟儿。 三是大量有机肥施加到农田,土壤肥力大大提高,即使残存的害虫对蔬菜和粮食的危害也可忽略不计,植物的光合补偿能力已经远超过害虫的危害。在菜地里,我们也看到一些飞 舞的菜粉蝶,但是,其数量不足以危害蔬菜。菜粉蝶对环境污染比较敏感,菜粉蝶出现说明环境在好转。 四是我们用沼液和牛尿作为肥料,既施肥又除虫。韭菜是最容易生虫的蔬菜,为控制韭菜害虫,人们将有机磷农业施加到根部,严重污染韭菜。市场上有机蔬菜的价格吵到40元/斤 了,实际上,弘毅生态农场里的韭菜甚至比使用化肥的韭菜产量还高,万物没有道理卖到天价。我们的办法是用牛尿施肥,再加上连续3年使用牛粪作为肥料,以及物理方法防虫, 这里的韭菜根本没有虫害。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吃有机韭菜不反胃,而吃打农药的韭菜很容易出现反胃。 五是生物多样性的功劳。在生态农场,我们种植的作物、蔬菜、本地树木、果树、花卉、草坪植物、攀援植物、以及野生杂草多达二百种,目前园子里仅蔬菜就有苦菜、莴苣、苔 菜、油菜、生菜、萝卜、白菜、西红柿、黄瓜、韭菜、茄子、马铃薯、西瓜、苦瓜、南瓜、葫芦、丝瓜、辣椒、洋葱、大蒜、菜豆,等等,多样性导致稳定性,这一条生态学的规 律同样适应农业。 另外,我们不搞反季节蔬菜,蔬菜不连茬种植,也会减少害虫危害。 不打农药,既保护了环境(各种益虫、鸟类喜欢,害虫也喜欢),保护了地下水和耕地,还保护了农民的身体健康(尤其农村妇女的健康,目前近距离接触农药的活都是妇女再干),城 市居民也喜欢。不希望我们实验成功的是农药生产厂家和农药贩子,以及支持农药使用的科学家。因为,我们可能砸了他们的饭碗。 图1 有机种植的莴苣 图2 油菜为十字花科植物,最易受菜粉蝶幼虫危害 图3 萝卜的花在开放,这是农场留种用的 图4 小白菜在有机种植模式下长势良好 图5 小油菜 图6 反季节蔬菜大棚里的韭菜最爱招虫,而在弘毅生态农场里,没有虫害 图7 牛尿控制了韭菜害虫并施肥 图5 菜豆园 图6 有机种植的马铃薯,也未见虫害 图7 有机种植的大蒜。农民种植大蒜覆盖农膜,施加化肥、农药、除草剂,我们告别了这些做法,产量略有下降。我们计划用传统的秸秆覆盖,夺回损失的产量 图8 洋葱不爱生虫,是因为它的分泌物本身就有防虫功能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9611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农药行业:转基因作物对杀虫剂行业的影响
蒋高明 2010-4-2 07:54
  本文出处: http://stock.hexun.com/2010-04-01/123189257.html 从1997年我国正式批准转基因抗虫棉商业化生产以来,转基因抗虫棉的种植规模逐渐扩大,加上去年年底我国农业部又颁发两种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目前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种植在湖北等地已经悄悄进行,因此,在未来,转基因作物的种植规模将会逐年加大。   中投顾问化工 行业 研究员常轶智认为,从长远来说,Bt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种植对杀虫剂行业的影响不会很大。首先,转基因技术的主要是针对虫害的,而 转基因技术的目标性很强,只是针对一种特定的虫害,对其他的虫害没有作用 。其次,由于生物对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目标害虫会逐渐对转基因作物产生抗性,从而进化成能适应转基因作物。再次,假使转基因作物能够完全抑制目标虫害的发生,但其他的害虫种类 由于少了竞争对象,也可能会加速繁殖,产生更多的害虫 。   据中投顾问发布的《2010-2015年中国农药 市场 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中美两国科学家对中国481户棉农进行了历时7年的长期跟踪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农户在种植转基因棉花( 资讯 , 行情 )的第3年经济效益最大,他们的平均杀虫剂用量比种植普通棉花者低70%,而收入要高出36%。但情况从第4年开始发生逆转。转基因棉花尽管抑制了棉铃虫,但它无法杀死盲蝽等其它害虫,导致盲蝽侵害棉田。当年转基因棉花种植户杀虫剂用量上升,投入成本比普通棉花种植户高了3倍,而他们的收入却低了8%。到第7年,转基因棉花种植户所使用的杀虫剂,已明显高于普通棉花种植户。   而在前段时间,孟山都公司也承认了印度的转基因棉花失败。因为在印度种植的转基因棉花由于害虫产生了抗虫蛋白的抗体,人们几乎无计可施。据相关消息显示,在2009年对印度转基因棉花的实地监测中发现,在印度的安雷利 Amreli,包纳加尔Bhavnagar,朱纳格尔Junagarh和拉杰科特Rajkot四个地区种植的Bt棉品种吸引红铃虫,这种害虫是袭击棉田的主要害虫,已经对抗虫蛋白产生了抗体。   此外,英国科学与社会研究所(ISIS)2010年1月18日的报告也称,美国转基因作物种植,使美国农业农药施用量从1996年到2008年增加了3.83亿磅。 2006年以来,已商业化的三大主要转基因作物玉米( 资讯 , 行情 )、大豆( 资讯 , 行情 )和棉花的农药需用量都持续上升、且已大大超过天然作物的农药需用量 。   常轶智指出,由这些实际的案例和 数据 可以看出,虽然转基因作物在短期内能有效的控制虫害,但长期种植则不但会导致其它害虫的肆虐,还会使害虫产生抗药性,从而增加对杀虫剂的需求。因此, 转基因作物的推广,改变的只能是对杀虫剂品种的需求,对杀虫剂的总体需求量不会有太大的减少,甚至可能会增加 。 (和讯财经原创) 【作者:中投顾问 来源: 和讯网 】 (责任编辑:武丽娟)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3003 次阅读|1 个评论
生态农场告别农药之后
热度 1 蒋高明 2010-3-11 23:13
蒋高明 本文2009年发表于《百科知识》第9期 山东省平邑县弘毅生态农场由于采取严格的农田生态保护措施,农场的生物多样性大大提高:燕子、蜻蜓、青蛙、蚯蚓等小动物都回来了;这里的蔬菜、水果再不用担心受到昆虫 危害;黄瓜、西红柿、芹菜、茄子、大葱等蔬菜接近常规产量;过去严重影响玉米成苗的地老虎成虫已被脉冲诱虫灯制服了,最多的时候,每只灯每晚可捕获4.5千克各种害虫 自2007年起,笔者带领自己的研究团队,租用40亩耕地,开展生态农业试验示范研究。我们全面停止了农药、除草剂、化肥、农膜、添加剂,不使用转基因技术,验证生态学在维 持农业产量、提高经济效益中的作用。短短3个年头,生态学的强大威力就显现了出来。 想知道我们的做法吗?其实非常简单。 废弃秸杆变牛肉 秸秆不烧掉,全部靠肉牛转化。生态农场目前保有肉牛80~100头,规模150~180头。牛粪进入沼气池,提取能量供应农场使用;腐熟的牛粪和沼渣、沼液还田,用来生产优质的有 机肥料。最近,我们又设计将牛粪通过趋粪型蚯蚓转化,提取出大量蛋白质,使牛粪再次升值。 在科学家带动下,生态农场所在的蒋家庄肉牛保有量已由试验前的两头发展到今天的141头。因喂养肉牛需要消耗大量粗饲料,在农田里焚烧秸秆的情况减少了,由此产生的滚滚浓 烟也少见了。 农民蒋建安家中养了4头牛,自己开拖拉机到田间地头拣麦秸,粉碎后喂牛。 试验表明,每头牛可为农民带来3000元左右的净收入。如果每户养殖3头牛,总共可以带来9000元左右的净收入,相当于青壮年进城打工1年的净收入。 蚂蚱给人发工资 在生态农场里,杂草不用除草剂灭杀,而是借助人工或割草机。人工除草,既松土,又保湿,还增效。除掉的草连同绿地割下来的草坪草不是一扔了之,而是用来喂养供人们食用 的蝗虫和淡水鱼,两项收益可以提供两个农民全年就业的机会,这就相当于蚂蚱和鱼给农民发了除草的工资。因为没有施用农药,生态农场里的每一棵草都有了利用价值。 反观施用了杀虫剂和除草剂的农田,田里的杂草因施用的化学药剂剂量过高,达到了能够毒死食草动物的地步,毫无利用价值。 科学灭虫喂柴鸡 在生态农场里,害虫靠特殊光谱的脉冲诱虫灯(波长360纳米左右)诱捕。脉冲灯每天晚上瞪着眼等害虫自投罗网,小虫们成了鸡的食物。在玉米小喇叭口期,将柴鸡放进玉米田 ,利用玉米地的空间和杂草以及诱捕的昆虫喂养柴鸡,补充纯粮食饲料,一点儿也不需要喂饲料添加剂。 这样做的结果是,不仅柴鸡鸡蛋、鸡肉变成了纯天然绿色食品,严重危害花生的金龟甲幼虫(当地群众称之为大牙)也不再猖獗。去年,靠近生态农场院的农田,因诱虫灯的存 在,虫害也明显减少。 过去,老百姓种花生时一般都要施用剧毒农药,每亩的费用大约是50元,但依旧控制不了虫害。我们控制虫害的成本远低于剧毒农药,而且效果显著,鸡的净收益也高,是玉米的2 ~3倍。 人工湿地鱼藕肥 生态农场建有两块小小的人工湿地:一片为荷花池,池塘里的底泥中添加了大量牛粪,池塘中有青蛙、蟾蜍、泥鳅、蜻蜓等动物,蚊子的幼虫在这里就被吃掉了;荷花池还能产生 500~1000千克有机藕、约50千克左右的泥鳅。另一片为淡水鱼塘,养有青、草、鲢、鳙4大家鱼,这些鱼以生态农场里的杂草和荷花塘里的浮萍为食,同样不需要使用任何添加剂 。鱼塘养有约2000尾鱼,自然生长,两年左右每只重量可达3~4千克。 蔬菜粮食放心吃 农场里生产近20种有机粮食和蔬菜,包括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绿豆、韭菜、芹菜、土豆、葱、蒜、萝卜、白菜、西红柿、黄瓜、南瓜、丝瓜等等;一些野菜,如荠菜、马齿 苋,都可以顺手挖来当菜。 因为韭菜中残留有农药,有些城市居民吃韭菜严重反胃;生态农场里的韭菜,则不会让食用者产生不适感,根本不会使人反胃,因为不用农药,不施化肥。 尽管生态农场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人工成本似乎很高;但农场中出产的有机粮食和蔬菜在市场上的价格通常是非有机粮食和蔬菜的3~5倍,比较效益更高。这些有机食品在城市 中被追求绿色生活的消费人群所热捧。反过来,这类消费人群的需求又会带动农场生产者更为严格保护生态环境。 因为没有了农药、化肥、除草剂、农膜、添加剂、转基因,农场里的生物多样性迅速提高:约200只麻雀和6只燕子在这里安家了,还有刺猬、野鸡;饲养动物包括狗、猫、鸡、鸭 、鹅、猪、鸽子。最有意思的是,我们养殖的两只鸽子两个月后变成了5只,有3只是被拐来的。因为没有环境污染,有大量天然半天然食物可以吃,生态农场成了鸟的首选之 地。 农场虽小意义大 虽然这个生态农场的规模较小,但其标本意义还是很大的。 仅以农药为例,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农药生产国,农药产量173万吨,折合到耕地上,相当于平均每亩达0.96千克。大量农药进入生态系统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脉冲式诱虫灯利用 昆虫趋光性原理,在不使用农药的前提下控制虫害,用幼虫灯取代喷雾器,既可节省药钱,也可保护生态环境。 更重要的是,当地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村妇女的健康得到了保护。如今,给庄稼打药的活多由农村妇女来干,长期接触剧毒农药会让其中一些人罹患怪病或癌症。 因为农田里不再使用农药和除草剂,诱捕的昆虫和人工除的草(农田地垅的草可以像在英国那样,用割草机修剪),能作为重要的生物质资源,发展柴鸡、鹅、蝗虫、淡水鱼养殖等 ,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美化了环境。在健康环境下养殖的动物抗病、节约饲料、肉质安全。如果中国对农药的需求量大幅度下降,那么,我们的生态环境就会因少生产,甚至于 不生产农药而得到极大改善。农药工厂关闭,还可以从源头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初步计算下来,生态农场其单位土地面积的经济效益是其他地区农田效益的3~5倍。 生态学不是软道理 目前,我们的农田充满了各种杀机杀虫剂、除草剂、添加剂生物技术并没有效控制农药用量,害虫和杂草越杀越多。目前,常用农药就多达300多种,大量农药进入生 态环境,最终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农药残留已经成为常规农业生产最头痛的事,中国农产品因农药残留,常在出口过程中受阻。生态农场则可以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 从理论上讲,生态农场的规模越大,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就突出,管理的成本就越小,带动的就业人数就越多。我们近期目标是:发动老百姓拿出100亩,扩大战果,搞有机农业。 远期目标是:将全村的1000亩地连同村落搞成生态农庄。 对于多数人来讲,生态学的办法见效慢,许多人往往等不得,不给大自然调整的机会。但是,越等不得,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就越严重,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我们的试验初步证明,生态学不是软道理,而可能是比大化肥、大农药、除草剂、添加剂、农膜、转基因6项技术之和还要强大的硬道理。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5257 次阅读|10 个评论
稻田里为什么那么多虫子?
热度 3 蒋高明 2010-2-18 02:04
蒋高明 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种植安全证书悄然发放,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转基因的最大优势不在提高产量,而在于控制虫害。昨晚,《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我这个问题,我的基本观点就是用转基因提高产量并不是主要的。从农业部官员回复网友疑问看,也是将转基因控制虫害放在第一条理由的。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稻田里出现了这么多的害虫呢?这是我们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的直接后果。康秀峰的文章分析的非常有道理。 这里,笔者从生态学的原理出发,再补充几条: 第一,虫子在农药、转基因等技术面前,是越治理越多的。在山东农村,农民最切身的体会就是,他们打了那么多的农药,虫子照样泛滥,药越用越毒,虫越治越多。而我们停止了农药,改用恢复生态平衡的做法,虫害反而有效地控制了。详细资料请看笔者科学网博文《找到了控制害虫的方法》。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5764 。 第二,农药贩子和转基因研发者不希望看到我们这样的成果。当我将我们的做法跟一个农药贩子讲时,他表现出的是非常烦躁,并反复讲,他们的农药如何如何有效,并如何如何没有毒副作用。在这个问题上,转基因鼓吹者同样不希望看到:用生态平衡的办法解决了他们认为是大问题的问题。 第三,正如研发杀电脑病毒的公司同时要研发新病毒的一样,利益相关者总希望将简单问题搞复杂了,才有钱赚。在医院里,过去花一二元就能治好的病,现在要花一二百元。是病严重了?还是药效降低了?其实是医生搞的鬼。有一次,笔者同一个当医生的亲戚聊天,她告诉笔者,药物从外面进来,到患者手里,价位可以翻十倍。只有和医生熟悉,并有特别好的关系,医生才给你开几元钱就能够见效的青霉素。 第四,我国十大陆地生态系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这些退化是人为引起的。在人工生态系统中,农田退化尤为严重,突出表现在地力下降、生物多样性下降、环境污染加剧、食品安全问题突出,等等。如果在推广转基因技术,将继续扩大农田污染和耕地退化,而不是控制。 第五,转基因对害虫的控制作用,肯定不如物种控制物种的作用大、且成本低得多。有益微生物、益虫和益鸟以及各种小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节肢动物等)在农田生态系统中起的作用是很大的,但现在农药和转基因将这个简单问题复杂化了。人们乐意花费巨额资金费很大的力气寻找一个基因片段,将这个片段通过非常复杂的办法转入目标物种,却不愿意恢复、保护并利用现有的物种。这个问题的瓶颈是利益。 第六,转基因抗虫,只在前几年有效,以后的表现还如不普通品种,看转基因棉花的下场就知道。对主要害虫控制了,次要害虫就会出现,还得依赖农药,且需要更多的农药,还有更毒的专用除草剂。如果在通过转更多的基因进去,那只能是按了葫芦起了瓢。 第七,害虫杂草也是生命,转基因的人没有考虑它们的生存,粗暴干涉自然,造成了自己的敌人越来越多。直到彻底打乱生态平衡,人类被淘汰出局以后,那些害虫和杂草也不会被消灭。因此,关键的关键是寻找生态平衡的办法,而不是粗暴干涉和灭杀的办法,来管理农田生态系统。 下面,请网友欣赏康秀峰的文章。 农业部说推广转基因作物并非为了增加粮产量 发布: 2010-2-14 22:55 | 作者: 红旗将士 | 来源: 毛泽东旗帜网 | 点击: 327 | 回复: 2 康秀峰     网载农业部请研究人员就媒体提出的转基因作物安全性及其优势,给与了书面格式性答复。其中给出了转基因农作物的三方面优势,作为时下提出的转基因产业化发展的主要理由:一是"减轻病虫害危害,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二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三是"拓展产业形态,提高产品附加值"。   这三条好处二条与钱有关,没有一条是反映是由于粮食紧张和提高作物产量的问题。关于头条的好处,"减轻病虫害危害,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这是引进转基因作物的关健中的关健。如以此来解决病虫害危害,一是为什么目前病虫害如此之多?要回答此问题其实很简单,目前病虫害如此之多的根源在于私有化分田单干后,原公社植保人员解散无人去进行植保,二是大量捕捉青蛙丶稻田不再养魚丶大量捕捉蛇类、乌类使生物链中断、全面使用除草剂而不是耘田,三是农村健壮劳力因为无收入被逼外出打工以养家糊口,年老体弱的父辈袓辈在家种田,按以往耕作法根本无法办到。所以,春忙翻田时既无力去割青以肥田,也无体力挑有机肥到田里,栽禾插秧后本来一转青就要耘田,现不能耘田也就花钱买除草剂施放田內以除草,因田内既施放除草剂,还要隔三差五喷施农药,故而稻田内魚不能放养了,青蛙、鸟类、魚和其吃稻虫的全给毒死或找它处生存,因而虫害也就多了,虫害多了这必然要花钱买农药。这给农药、除草剂、化肥生产企业带来了巨大利润。打工挣的血汗钱又回到资本家手上。如果要真解决虫害问题,应从改善自然生态着手,以施有机肥为主,红花草、春青、猪、牛、鸡、人粪等均为上等有机肥,可大幅减少化肥量,有本事研究有机肥那才为农为国。其次稻田养魚放鸭,恢复水系的生物多样性和虫害的天敌,这均可大幅减少农药使用,稻田草本少,稻田养草魚完全无草可生,还减少虫害。再次稻田区内禁止建化工厂,还有许多别的措施均可达到减少虫害的目的,并全面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态环境就是土质越种越肥,无污染环境,无外来生物入侵。如你转基因作物能杜绝环境污染,杜绝水源污染,恢复自然界生物链,让青蛙鸟类益虫正常生存,恢复魚米之境,那么才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了。否则,你农业部和专家就是为钱恶意谋杀。十分可耻!   转基因作物二条与钱有关。"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问题,怎去降低生产成本?种子年年要花钱购买,化肥不能少施,其它农用之物不能少用,这此均要花钱,田照样要翻即犁田、耙田丶插秧丶施肥丶田间管理等等,还要打农药丶施除草剂,如种两三亩田根本只能保本,又那来增加农民收入?转基因作物致病及绝育的远期危害且不论,如果转基因作物栽种后,永远不要打农药丶除草剂,也不要施很多化肥丶也不怕天旱丶又对魚丶虾丶青蛙丶鸟类丶蜜蜂等自然生物有保护作用,这才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现今农村全靠老人种田,生活远比公社时苦而贫。我八十三岁的叔和堂弟在家种地,不管何时均无收入增加。因为这边少支出了那边又多了。老天风调雨顺那还够本,否则血本无归!单干种田全靠一或二个人干,就是收成好,单要把稻谷收上来也很累很累!我回到故乡去过,除了有极少数年青人去外搞转手倒卖外稍富外,无一户生活比30年前好。尤其孤寡老人和单亲家庭!农村人的家里除了旧彩电电话机外,别无所有。而且村内的路很脏。当然现有百姓也兑钱与上拨的钱一起修了条水泥路,这还是毀良田而修。所以,增加农民收入是假,让控制转基因作物稻种和中介经营商的发横财是真。这和房地产业商业化一模一样。   "拓展产业形态,提高产品附加值"这一条才是推广转基因稻米的要害!除去不论其转基因作物的亡国断子绝孙,转基因稻米商业化生产中的商业化才是要害!这和教育商业化丶住房商业化丶科学商业化丶医疗商业化丶股市商业化是完全一样的。产品附加值也就是金融中的衍生品。如豆角的附加值就是企业控制其生产,并把豆角加入添加剂生产销售,水果制成罐头销售,这就是产品附加值!拓展产业形态就是把转基因全物种丶全食用品丶医用品丶全面的基因化,进而人也自然而然成转基因人种了。如鸦片成鸦片人,罂粟的美丽的花朵就向人招手。人也可成美丽的罂粟人。否则,粮食的价值在于维系人的生存,这就是天理的不可篡改的!如把粮食的价值加以篡改,那么你说的"以人为本","减轻病虫害危害,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统统是阴谋的罂粟花。 世界上转基因最发展生产最多的就是美国,美国人自己可不吃出口给落后国家,为什麽么?美国没有病虫害吗?美国不要吃吗?难道说对环保及自然生态丶资源保护十分重视及到外国借钱给美国人花的美国政府不要也不会"减轻病虫害危害,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丶"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丶"拓展产业形态,提高产品附加值"吗?如果是有如此的好处,又为何不禁止出口呢?美国可不是省油的灯,巴黎统筹会解散了吗?又为何不把别的技术给你?   单凭这几条,也不该去把美国转基因作物在国内推广!如果这些人要钱,就算全国有二千万要在国内推广美国转基因作物的人,那么国家可加印钞票,给他们每人一亿元也只要二千万亿,让二千万人以外的中国人背负这二千万亿债务,老子死了儿子还,十年不行三十年,子子孙孙总会还清的。这是上上策了,这条件总可以停止转基因作物在国内推广吧! 对广大人民和民族而言,这总比死亡要好!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11814 次阅读|13 个评论
人类必须放下狂妄的架子
蒋高明 2010-1-2 09:28
人类必须放下狂妄的架子 2010-01-02 来源:新京报 【共 0 条评论】 【浏览 2 PV】 [复制链 蒋高明 生态家园  如果转基因技术统治了农业、畜牧业、医药业、渔业、林业,那不是人类的胜利,而是生命大倒退的开始,其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的危害,远比生物入侵来得更猛烈。  最近,农业部为两个转基因水稻品系颁发了生产应用安全证书。由于这一过程隐秘,引发了媒体对这一事件的关注,其中部分媒体引用了笔者对转基因食物忧虑的观点。  进入新世纪以来,生物技术力量呈现强大势头,不仅表现在从事这一职业的队伍越来越庞大,而且经费投入越来越巨大,只要与生物沾边的学科都在搞转基因,21世纪俨然变成了生物技术的世纪。偌大的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普通本科生都要学转基因,却没有一个教生态学的教授。去年,240多亿元转基因重大专项实施,更标志着生物技术在中国突飞猛进的发展。这次农业部批准两个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中国便走在了世界前面。  当前,生命科学标志性的成果是生物技术的日趋成熟,对生命过程的不断了解,从中诞生的一个核心技术就是转基因,即将生命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以达到为人类服务的某种目的。然而,这一做法的无限扩大化,也带来了环境威胁乃至生态系统层面上的危害。人类无论多么能,还是制造不出一个物种来,哪怕小小的蚂蚁、苍蝇。人类能制造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片段,就是了不起的成就,就能得到诺贝尔奖。但人类能很轻易地消灭一个物种,我们消灭的物种越多,就意味着人类灭绝的速度越快。因为人类要生存下去,离不开千千万万个物种的呵护。  对养育人类的大自然,我们没有充满感恩和敬畏,而是在肆意蹂躏生物多样性。对我们不希望的物种,要么试图饿死它,要么试图毒死它。转基因水稻就是让虫虫们吃了转基因水稻释放的毒蛋白而毙命,产生毒蛋白的基因片段来自苏云金杆菌,是一种微生物。  大自然能将生命还原为原子,生命死了,但原子还活着,原子还能继续使用,这就是物质不灭定律。假设我们将一个生命体的所有原子,都不使其跑掉,在一个密封空间里全部收集起来,我们还能制造出生命吗?显然不能。在自然界中,那些原子重新回到了大自然,要么继续构成生命体,要么构成无机物质回到土壤岩石,或沉睡于大海底部,或游离于大气圈中。  人类掌握了塑造生命系统的部分技术,这个技术就是转基因,转基因似乎无所不能。但就目前的水平,利用所有的转基因手段,还不能制作出理想的物种来,只能在已有的物种身上修修补补。但在这个修修补补过程中,许多生命丧失了。一些传统农作物品种的消失,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香气、臭气,酸、甜、苦、辣、咸的各种物质,生物都能制造出来,且制造这些物质时不释放环境污染物,自然界中没有不能降解的化学物质。人类也试图去模仿去制造,从其了解的分子结构出发去合成其他物质,尤其是大分子物质。但遗憾的是,人类制造大分子的过程,也是释放大量环境污染物的过程,制造出来的许多物质如塑料制品等,进入到自然界就不能降解了,成了名副其实的垃圾。如果人类能像自然界中的生物那样,制造化学物质时不产生污染或留下垃圾,那才是硬道理。没有一个化学家或生物技术专家敢接受来自生物的挑战,他们只会制造毒药毒死它们,或转基因饿死它们。  人类的狂妄是其太相信自身的力量,于是惹出了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臭氧层消失、海平面升高、生物多样性下降、各种疾病肆虐,乃至人类自身都难以继续生存的惨剧。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但不是生物技术的世纪。如果转基因技术统治了农业、畜牧业、医药业、渔业、林业,那不是人类的胜利,而是生命大倒退的开始,其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的危害,远比生物入侵来得更猛烈。  要使地球上的物种持续地造福人类,人类必须放下狂妄的架子。泛滥的生物技术,将与化学家发明的毒药,物理学家发明的原子弹一道,加速地球生物圈的灭亡。不要试图去改造物种,而是要向其他物种学习,要呵护它们,管理它们,从而利用它们。这样的态度才是老实的态度,才是科学的态度,才是可持续的态度。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4021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基因棉退化说明了什么
蒋高明 2009-10-19 10:06
蒋高明   本文于2009年10月19日发表于《第一财经日报》  最近,记者在江苏省棉花之乡盐城大丰市调查发现:该省转基因棉推广进入第5个年头后,曾因转基因优势而产生的增量随时间延长被消耗殆尽;转基因棉退化于今年集中爆发;除了产量下降外,其质量也出现了严重下降,表现尚不如普通棉(21世纪经济报道,9月30日)。    1997年,中国从美国孟山都公司引进第一代 转基因抗虫棉。在刚引进的几个年头,转基因棉花因以下三条优势受到了棉农广泛欢迎:一是农药使用量下降;二是种植成本下降;三是亩产总量上升。这三条造就了转基因作物神话,媒体和农学家盛赞转基因好处时,至今还作为经典在引用。    然而,好景不长。不争气的是,转基因棉表现是一代不如一代,一年不如一年。目前发现的新问题也有三条:一是转基因棉质量越来越差,对纺织机器产生了影响,纤维质量不如常规棉; 二是转基因棉衣分率(籽棉向皮棉的转化率)下降到34%左右,低于常规棉; 三是棉铃虫被基本控制后,盲蝽蟓、烟粉虱、红蜘蛛、蚜虫等刺吸式小害虫集中大爆发,小虫成大灾,用药量反而猛增。     那么,转基因棉为什么会发生退化呢?让我们从转基因原理来回答这个问题。转基因生物技术,也叫基因工程,或称DNA重组技术,是在人工条件下, 把目标基因分离、克隆,打破生殖隔离,转移到目标生物中。自然过程中的基因重组, 只发生在同一物种内,异种之间是很难发生基因交流的。然而,通过生物技术,打破了自然界基因流限制,达到人类期望的目的,如抗虫、抗旱、抗盐碱、耐重金属等。就转基因棉而言,当时主要针对棉铃虫危害,希望在棉花叶片里转入苏云杆菌基因,让棉铃虫采食苏云杆菌基因编码产生的毒蛋白后 中毒身亡。然而,从生态进化来看,物种的基本权利就是生存,希望饿死或毒死一个物种,那是严重违背自然规律的。为了保命,目前棉铃虫被迫转吃别的作物,而那些次要昆虫转而为害,农民需要加大农药用量来对付。这显然是打乱生态平衡造成的苦果。     在生态学上,包括生物因子在内,存在着影响生物正常生长发育的生态因子。这些因子有的起主导作用,是主导因子;有些起次要作用,是次要因子。但是,主导因子和次要因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换。转基因棉当时要控制的棉铃虫是主导因子,而今它们转变为次要因子。如果我们不尊重生态学规律,再去发明抗盲蝽蟓,或抗烟粉虱、抗红蜘蛛、抗蚜虫的转基因作物,那只能是按了葫芦起了瓢,人类在小小的物种面前穷于应付而已。无论是借助转基因,还是借助剧毒农药控制害虫,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措施。     由于人为引发了自然界不曾发生过的基因交流,目标物种对转入基因可能来不及适应,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就会表现出适应性变化。这个变化非常复杂,可能用人类已有的知识难以解释。产量下降,或衣棉率下降等,表现出转基因棉对转入基因的适应反应,或转入基因干扰棉花正常生长发育造成的结果。另外,因为基因是在很短的时间内转移进目标作物的,基因逃逸的概率也远大于正常基因交流的作物,转基因作物稳定性有待时间的检验。     目前人类对待不希望的物种,如昆虫和草本植物,统统冠以害或杂,发明了剧毒的农药或除草剂灭杀而后快,不仅灭杀了有害的生物,也造成害虫或杂草天敌生物灭绝,造成农田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其不良后果是,农药越用越多,害虫也越来月猖獗。现在农民都承认,药物比原来用的多多了,但害虫不减反增。而今,我们用转基因的办法试图毒死或饿死害虫,其结果与大量使用农药一样,持续造成生态系统紊乱。     人类对待其不希望的物种总是以斩草除根而后快,如果我们改灭杀为和谐,会得到什么结果呢?我们在山东平邑县开展了这样一个试验, 在20亩试验田里,停止农药使用,改用诱虫灯让害虫自愿上钩,捕获的害虫养鸡。结果令人兴奋:农田里严重危害花生、玉米等金龟甲等害虫得到控制,就连靠近试验地的庄稼也很少虫害。在对照农田里,农民每亩施加两遍剧毒农药绿英,一次是在种植时拌种,另一次是在花生章程后灌根。不计劳动力和健康成本,每亩花了80元,但害虫照样危害,收获时,每穴里照样有3-5个金龟甲幼虫。他们不得不提前收获花生,以便从虫口里抢粮。   用生态平衡的办法,害虫是越来越少的,生态环境是越来越改善的。但农药贩子、转基因的鼓吹者不喜欢这样的结果,他们要兜售其产品,他们是希望害虫越多越好。害虫越多,从农民那里挣的钱就越多。正如医院希望你的病越多越好一样,几元钱能治好的药,一般是不卖给你的,而想办法让你花几百元为止。转基因打乱生态平衡后,再通过大量农药使用,继续打乱生态平衡,转基因和农药成了棉花现代农业的新二害。   在农业生产上,必须尊重物种生存权利,恢复生态平衡。对于害虫控制,不能将目光仅盯着化学防治上,或转基因技术上,还要考虑物理、生物甚至人类传统知识的贡献。不能像现在这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将简单问题复杂化,继续干那种违背自然规律的傻事了。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3820 次阅读|7 个评论
体验京郊有机农场---绿牛农庄
热度 6 蒋高明 2009-9-14 23:30
蒋高明 上周经法国朋友介绍,我认识了北京绿牛农庄的陈礼贞女士,随后即带她与光明日报记者、山东平邑县的领导、深圳周总等,去看了我们在内蒙古的5万只草原养鸡基地。参观后她购买了14只鸡作为样品,准备在她的农庄发展。应陈女士之邀,昨天我驱车去看了他们的有机农庄,感觉不虚此行。 该农庄位于顺义区后沙峪。短信中,陈女士详细介绍如何到那里: 从机场高速北皋出口,奔顺义方向直行约10公里,拐一次弯就可以到达了。农庄果然名不虚传,从外表看,很土气,但内涵确很丰富,很有文化味,比较地道的美国风格。陈女士和她的丈夫长期在美国居住工作,在北京发展有机农庄和有机西餐馆有五六年历史,如今已经小有规模了。 农庄占地面积80亩,完全停止了化肥、农药、农膜、添加剂、除草剂、转基因,用自然传统的办法经验农场。种植玉米、花生、枣等作物和果树,并有部分大棚蔬菜(因会员需要冬季蔬菜,严格来讲反季节不能算有机,他们严格不用化肥,不打药,靠人工控制虫和草)。养殖5头奶牛(牛的饲料来自作物秸秆),200多只鸡,4头猪。奶牛和猪用电围栏圈着,没有厚厚的围墙,感觉人、动物、庄稼、果树、树木等非常和谐。 我们去参观的时候,农场里正在收花生。因为没有打除草剂,草很多。花生籽粒比较饱满,但因为没有出垅,刨花生比较费劲,产量不如农药化肥的高。再加上是刚停止化肥使用,地力没有恢复,没有踩上去海绵的感觉。如果地力彻底恢复了,产量会接近常规的。 除了农场,陈女士还经营一个西餐馆,一个食品加工厂,用的原料来自农场。这样,农场产品就升值了。农场带动了10个农民就业,每年发工资花出去20多万元。北京的租地费高,达1000元/亩。 但有机农场里的产品明显质量高,自然价位就上来了。他们采取会员制做法:每个会员年会费,仅提供有机蔬菜1项,3口之家就有1.6万元。会员多为白领层,以老外为主。现在已经发展了17户常年会员。农庄每周固定送货上门,蔬菜为农场产的时令菜,严格不用化肥、农药。 我问他们为什么不搞有机认证,他们笑着问我:那些有机认证的产品是真的吗?会员们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嘴巴,当然还有对生态的信任。 有机农场还提供会员周末休憩,体验农事的机会,同时增加了会员之间的交流。许多艺人在这里展示他们的手艺,如画家、摄影家、作家在这里创造他们的作品,有些直接在农场展示。 农场里的厕所很有特色,是美国人设计的旱厕,经过蚯蚓等转化成无臭味的肥料,尿液经过生物作用后也变得无臭味,直接成为庄稼和蔬菜的肥料。会员们还可将家里的厨余带来让蚯蚓转化,变成肥料。这样的理念,我们这个社会特别需要。 80多亩地除带动10个农民、3个厨师、2个司机常年就业外,陈女士还可赚几十万。钱是那些会员和城市消费者带来的,通过有机农庄和西餐厅这样的平台,分配到了比较贫寒的农民那里。在这样的模式下,城里有钱人自觉消费保护了农村生态环境,同时修复了受污染的农田生态系统;动物、植物免受添加剂和除草剂之苦;环境改善了,食物链重新建立起来,生物多样性大大提高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距离缩小了。这样一种模式如果在全国推广开去,哪怕仅推广5-10%的农户,则我们严重污染的农村生态环境将得到很大的改观。 因为这样的农田没有了化肥、农药、农膜、添加剂使用,全国生产这些有害物质就少了,地变黑了、变肥了,5-10%的农药厂、化肥厂关停并转,环境将得到改善,温室气体排放将减少。如果中国30-50%的农业实现了有机种植,那么,中国的生态环境质量将得到质的飞跃。 也许您认为这样的模式下,粮食产品会下降,中国农田里生产的东西不够吃了。完全不是,不是生产得少了,而是增多了。其秘诀在于,原来被烧掉的秸秆,变成了牛肉、牛奶、牛费、天然气(沼气),整体能够用作食物的碳水化合物尤其蛋白质增加了。 全国7亿吨秸秆,如果充分利用起来,按照我们的前期试验,相当于得到1亿吨的活牛重,以54%的出肉率计算,等于5400万吨纯牛肉,或2.7亿吨粮食(1斤肉等于5斤粮的营养和热量),扣除育肥过程中消耗的1亿吨粮(玉米),净增加粮食1.7亿吨。 这里还没有考虑60亿亩草原空间恢复生产力,带来的粮食节约。我们做过这样的极端试验,如果草原自由散养柴鸡,即使没有任何饲料补充,1亩草原上的草籽、草叶、昆虫等也能够满足至少1只鸡生存,且对草原基本没有破坏。这样再算下账来,全国还可以增加31.5亿公斤纯有机鸡肉,相当于0.158亿吨粮食。 上述两项之和为1.858亿吨,等于全国粮食在现有基础上增加37%。没有任何一项常规农业技术技术能够达到如此高的增产效果。有了这些增加的大粮食,中国人不仅能够吃饱,还能够吃好。 因此,中国未来农业是要向秸秆要粮,向草原要粮,向农民的勤劳要粮,即我们设计的畜南下、禽北上。在生产过程中带动亿万农民就业;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用自己口袋里的钱恢复我们日益退化的生态环境;消费者多花的钱换回了健康。既恢复了农田生态,又保护了草原。 也许您以为我们的思路是异想天开,请看绿牛农庄成功之模式。我们在山东、内蒙古两地的生态农庄,一旦进入健康的市场轨道,也将很快步绿牛后尘成为成功模式。 对此,我是充满了信心的。 图1 稻草人曾经用来吓唬麻雀,而今成为地头上的艺术品 图2 很久没有看到这样自然堆放的秸秆了,这些秸秆将用来做牛饲料 图3 不吃添加剂的奶牛在这里才能享受到鲜草 图4 好大的猪,真是肥头大耳 图5 农民工收获花生,他们一定纳闷:城里人肯定是疯了,种地哪有不上化肥,不打药的。但他们在这里干一个月,比在家伺候3亩地1年的净收入都高 图6 丰收的有机玉米,长相比无机玉米惨点,但吃起来,踏实! 图7 男耕女织时代的织布机,是中国人对世界的伟大发明 图8 有机农场里产的干果 图9 有机农庄里的客房 图10 绿牛农庄丰收节用来招待客人的户外餐桌,多的时候来700多人呢。一串有机羊肉串10元,您可想象有机食品的利润,生意是红火的 图11 农民艺术家们的传统手艺画 图12 有浓郁乡村味道的年画来自会员的妙手 图13 生态厕所通过蚯蚓将人类排泄物和厨房垃圾还原为肥料。液体部分变成了氨水 图14 您可以挑选喜欢的手工陶艺 图15 如果您饿了,大餐厅提供农庄里的有机食品 图16 充满温暖的壁炉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25123 次阅读|3 个评论
松鼠大战:一个外来物种的遭遇
eloa 2009-8-6 19:07
孔 令龙 发表于 2009-08-06 11:39 在古老的FC游戏机上曾出现过一款不亚于《魂斗罗》、《赤色要塞》的经典游戏《松鼠大战》,主角是两只小松鼠,它们要齐心协力,合作搬起一个个箱子,利用环境与敌人周旋,才能最后通关。可游戏总是美好的,在现实中让松鼠合作却不太容易,在英国甚至上演了红松鼠和灰松鼠你死我活的生存之战。 自然已经见证了太多的物种被竞争对手踩在脚下,这场松鼠大战只不过是优胜劣汰法则的又一个注脚罢了。但让事情变得不同的是,生存竞争中占据绝对优势的灰松鼠竟然是英伦三岛的外来物种,本着打鼠也要看主人的原则另一个更冠冕堂皇的说法是要保持物种多样性,反对外来物种入侵人类插手了松鼠间的恩怨。就连万年王储查尔斯都以极高的爱国热情蹦了出来,呼吁要保护本土红松鼠,对外来物种灰松鼠采取灭绝行动。这一呼吁遭到动物保护组织抗议,但也有沙文主义者对这种敌我划线的方式拍手称快。 于是松鼠大战的影响波及到了人类社会,当然,在无休无止的口水战中,红松鼠仍在逐渐较少。外来松鼠,着实凶猛。 我家的松鼠数不清 本来灰松鼠拥有一副极为讨巧的形象:胖嘟嘟身材,大大尾巴,再加上一双灵动小黑眼睛,活脱一个从动画片里跑出来的小可爱。在阳光下的白金汉宫门前的草坪上,经常可以看到这群小家伙窜来窜去。 不过当灰松鼠多到要影响人的正常生活时,就再也可爱不起来了,在乡村和城郊它简直就是一个麻烦制造者。比如窗台上的花盆被打翻在地,花园里的绿植被咬断了根,甚至早晨在屋顶上叽叽喳喳地吵得人睡不成懒觉,这些得罪魁祸首都能指向灰松鼠。 当然,在动物学家眼里这还都是小事,已经泛滥成灾的灰松鼠最大的罪状就是这些外来户都快把英国土著红松鼠逼得断子绝孙了。 最初灰松鼠是在19世纪被人从北美洲带到英国当宠物养的,后来由于伦敦动物园的疏忽,其中几只逃了出去,从而开启了一场生态灾难。 由于对环境适应能力强,结果不到两百年的时间,灰松鼠的数量从当初几十只膨胀到了现在约200万只。与灰松鼠鼠丁兴旺呈鲜明对比的是,英国本土的红松鼠由于在自然环境下生存能力不敌灰松鼠,数量从100万只逐渐只剩下16万只。有动物学家称,为了维护生态平衡,必须减少灰松鼠的数量,否则红松鼠将在20年内灭绝。 灰方之所以能将红方打得节节败退,除了身大力不亏外,更重要的是开展了生物武器袭击。动物学家研究发现在灰松鼠身上,都携带有一种疱疹病毒,这种病毒对灰松鼠自己不够成威胁,但对红松鼠可是个杀手锏,一经接触,对这种病毒缺乏免疫力的红松鼠会立即遭到感染,先是眼睛和脚趾皮肤发炎,继而向躯干发展,短短两周后就会一命呜呼。 病毒传染是外来物种入侵的第一帮凶。当年地理大发现后欧洲人开始征服美洲这块他们眼中的处女地时,正是他们体内携带的一些病毒帮忙肃清了大量毫无抵抗能力的土著。正如美国作家阿尔弗雷德克罗斯比(Alfred Crosby)在 《哥伦布的交换:1492年的生物和文化后果》一书中讲到的:当新大陆不再处于隔绝状态,当哥伦布使地球的两半归于一统时,美洲印第安人首次遭遇了最可怕的敌人:不是白人及其黑奴,而是这些人在血液和呼吸里携带的无形杀手。据历史学家估算,95%的美洲土著不是死于欧洲人的枪炮之下,而是死于病原体魅影杀手,但拥有免疫能力的欧洲人却安然无恙。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几百年后,来自前殖民地的灰松鼠竟然又以其人之道还治了其鼠之身,使得英伦三岛上松鼠版图上的灰色殖民区不断扩张。目前灰松鼠不仅在乡下活动,在城市公园甚至居民区房前屋后都到处是它们的身影。而弱小的红松鼠生存地区从过去的全英国全境,被不断挤压至现在英格兰的坎布利亚郡、诺桑布利亚郡、怀特岛以及布尔港的几个岛屿这寥寥数地。 把坏东西吃掉! 当发现被灰松鼠动了自家奶酪后,英国人开始一笔笔翻旧账,一算下来,这种以前看起来人畜无害的小东西竟然是个恶行累累的坏蛋。 比如遭受灰松鼠黑手的不仅是红松鼠,一些鸟类也受到了灰松鼠的攻击,数目锐减,而且灰松鼠偷鸟蛋的大幅照片也被公之于众。 不仅是动物,一些植物也被灰松鼠眼中破坏,而且不仅是花园里的花花草草,还包括森林中的参天大树,大批灰松鼠让一片片古老的森林遭受空前灾难。 拥有大片橡树、山毛榉树、栗子树、松树、冷杉和云杉的森林对松鼠来说是无疑是个宜居的环境,但灰松鼠却从来都不是个好房客。每年一到夏天,大量正处在交配期的雄松鼠疯狂撕咬树皮,试图靠这个雄气冲天的动作吸引雌松鼠的注意,最后虽然它如愿抱美而归,却留下许多全部被啃掉树皮的树木慢慢枯死。而且由于最近几年的暖冬气候和秋天森林中果实丰收,使得灰松鼠大量繁殖,孙又有子,子又有孙,对森林造成了更大的破坏。 如果把这种破坏算笔钱账就更加让英国人肉疼。据估算,灰松鼠每年对树木造成的破坏至少达到10亿英镑,而整个英国木材业每年创收也就才20亿英镑,也就是说可能有一半的收入落入鼠口。 英国国家土地与商业协会的一份报告对灰松鼠之祸甚为悲观,称由于灰松鼠对天然林地树皮的破坏,可能将使英国木材业完全销声匿迹。力挺本土红松鼠的查尔斯王子也称灰松鼠对全英国阔叶树构成了巨大、日益严重的破坏,并让人们试图恢复天然森林的努力徒劳。因为森林管理人员表示:我们不打算种植新的树木,因为那将得不偿失,松鼠们还会将它们毁掉。 如果说抱着宽容为怀,这些损失勉强能接受的话,那么当它们竟敢太岁爷头上动土时就可忍孰不可忍了更让人感到震惊的是,在英国还发生过灰松鼠袭击人类并导致狂犬病的事件。 一笔笔帐算下来,英国人决定作为红松鼠的盟友介入这场动物生存竞赛,给外来入侵者来点苦头尝尝。 虽然科研人员已经加快了研发松鼠病毒疫苗的步伐,但新疫苗面世仍可能需要大约10年的时间,而灰松鼠的绝育疫苗也同样远水解不了近渴。在此之前,红松鼠依然面临着灭绝的危险。于是英国人拿出了除四害的劲头,提出各种打鼠高招。 比如有英国议员建议政府设立保护红松鼠的专项基金,鼓励国民捕杀灰松鼠,让这种十恶不赦的坏东西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去。对于每一名上交一条灰松鼠尾巴的市民,将可以得到1英镑的奖金,并多多益善。这种办法貌似很多年前在打老鼠的相声里听到过,不过看来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是古今中外都相通的做法。 作为英国议会贵族院的第六世里兹戴尔男爵鲁波特密特福德(Rupert Mitford, the 6th Baron Redesdale)的方法更加直接,他参与成立的一个保护红松鼠协会如今已经雇用了一些猎手,专门猎杀灰松鼠,据他们统计,现在打死的灰松鼠已经超过了3万只。、 而另一名贵族英格伍德勋爵(Inglewood)则想出了处理松鼠尸体的方法,他建议英国著名大厨奥利弗为孩子们设计灰松鼠肉菜单,并表示他本人愿意与农业大臣一起享受灰松鼠大餐,把这些坏东西都统统吃掉。 经过推广,松鼠肉饼正在成为英国不少地方乡村餐厅的必备野味,就连伦敦著名的圣约翰饭店推出红酒焖松鼠肉。将松鼠肉与红酒一起焖制而成,再配上蘑菇、洋葱等,据说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不管怎么说,让平常只吃大动物的英国人能放下身段来吃松鼠,这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灰松鼠触犯众怒的严重程度吧。 能否外来物种一棒打死? 自从15世纪高山大海再难阻人类探索的步伐、交流的意向以及贪婪的欲望后,跨地域的交流就逐渐变成了一种常态。然而既然人在走动,也难免会有一些动植物或人为或无意地搭上便车,借助人类活动越过自己难以自然逾越的空间障碍,然后就像灰松鼠那样找个适合生存的地方开始异乡繁衍。然而这种简简单单的迁徙,对于原本平衡的当地生态系统来说,却可能是无法承受之重,于是有人将这种行为定义为生物污染。 著名的渡渡鸟可能就是生物污染的第一批牺牲品。这种生活在毛里求斯的鸟类如火鸡般大小,体态圆胖,翅膀很小,不但不会飞,就是走起来也步履蹒跚。当1505年葡萄牙水手刚登岛时,这种笨鸟甚至迎上去上下打量着这些它们生活中从未出现过的外来者。不幸的是,它们的好奇和友善换来的是人类的棍棒。对渡渡鸟来说更不幸的是,欧洲殖民者在这里定居之后,不仅他们大肆捕杀这种土著鸟类,而且他们带来的猪、狗、猴和老鼠等动物开始捕食渡渡鸟的卵和雏鸟,这使得对外来物种毫无还手之力的渡渡鸟遭受了灭顶之灾。1680年,在见到人类不到200年的时间里,渡渡鸟从毛里求斯岛消失了。现在只剩下自然博物馆中那几个孤零零的骨架,以空洞的眼神注视着来往的凶手。 从渡渡鸟以后,这种生态悲剧一直在上演,比如20多年前,几只欧洲斑贝混杂在仓底货物中被一艘货船带到北美大陆。当时人们并没拿这些不起眼的偷渡者当回事,随手就丢进了河里。但没想到由于气候适宜再加上没有天敌,五大湖区竟然成了斑贝的天堂。短短几年里,斑贝的数量呈几何级数激增,五大湖内的疏水管道被密密麻麻的斑贝堵住。现在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却拿这些小东西无可奈何。 人类活动导致越来越多的物种迁徙,酿成了一幕幕生态悲剧,外来物种凶猛的呼声也不绝于耳。但是否这就要将所有外来物种都一棒子打死呢?其实也到不尽然。 看看每天的饮食起居就知道,全球性的物种交流其实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从张骞通西域以降,胡萝卜、蚕豆、葡萄、黄瓜、芝麻、西瓜、菠菜等果蔬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餐桌,美洲土著种植的辣椒传到了亚洲为川菜提供了重要佐料,土豆让欧洲穷苦农民能度过饥荒,玉米则成为全球大宗交易的食粮。在全球大部分地区,这些外来物种都早已落地生根,也很少听到抱怨的声音。比如石器时代当主食的黍,被淘汰之后也无人缅怀了。 好在这些物种都属于引进,而非入侵。 当100多年前,几个英国人把灰松鼠从美洲带回本土,当然不曾想到自己惹下了大祸。说灰松鼠是坏东西其实也并不公平,它们只是因为一些对生态环境安全不负责任的人类的好事之举,而被动地待错了地方。 看来,外来入侵物种问题的关键还是人的问题。 图片来源: In the eye of a Squirrel by Dave-F Grey Squirrel by Dave-F
个人分类: 生物|1924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态农场的花儿正开
热度 2 蒋高明 2009-7-22 23:39
蒋高明 最近一周,我带学生在山东的畜南下试验基地进行生态农业试验。我们承包的20亩农田,经过3年的生态修复,已经彻底告别了化肥、农药、除草剂、添加剂、农膜、转基因。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开始显现了。 最先出现的是生态效益,因为没有了上述六大害,这里的生物多样性大大提高了,燕子回来了,青蛙重新歌唱,蜻蜓多了,蚊子少了,花儿也多了。大棚里种植黄瓜需要人工传粉,而在生态农场,这个活重新让蜜蜂、蝴蝶们干了。 经济效益初步显现了,因为没有上面的六大害,生态农场里每一根草都可以利用,每一个虫子都可以利用。用生态的办法养殖的鱼儿短短的一年时间,已经快2斤了,年底可望到4斤,预计总产量可达3000斤;用农场里的禾本科草本植物喂养的蚂蚱刚收获了150斤,今年价格不太好,但我们的蝗虫是鱼儿和柴鸡的高级蛋白质,节省了买饲料的成本,避免了饲料添加剂。农场里51头牛过千斤了,马上就要出售了。在我们的带动下,蒋家庄村已经有110头吃秸秆的牛了。养牛的农民不再焚烧秸秆,开始用农家肥了。初步计算下来,生态农场其单位土地面积的经济效益是六大害控制区农田效益的3-5倍了。 您可能说,我们的办法很笨,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是的,但我们带动了4人的长期就业。如果是自己家的农民干,这4万多元可以归自己了。生态的办法不是笨办法,生态学不是软道理,我们要用事实来证明,在生态学思路指导下,一是可以大于六的。 我们试验在玉米地里养鸡,鸡来除草、施肥,并控制部分虫子。我们称这种模式为禽粮互作。 两只脉冲灯诱捕的金龟甲等传统害虫超过100斤了,农场里没有虫害,各种蔬菜和粮食健康成长。蔬菜的产量一点不低于大化肥大农药的蔬菜产量。 还有鸭、鹅,它们在健康的环境下幸福地成长。什么时候人类能够像生态农场里的鸡、鸭、鹅、牛、鱼、狗、猫、燕子、青蛙、蜻蜓、蚂蚱、植物那样告别自己亲手制造的六大害呢? 我们还要继续试验下去,直到我们的花儿接出更多的果儿。当然,这些果儿是生态的,是有机的。 图1 怒放的荷花 图2 黄花既能观赏又能做干菜 图3 黄瓜的花。北京市场上的有机黄瓜5元一条,而我们这里的黄瓜正是有机的。大棚里黄瓜需要用座花灵人工辅助,我们的黄瓜靠昆虫传粉。 图4 花生的学名是落花生,在空中开花,到土壤里结果。它为什么这样,这是植物界的一个迷。 图5 香瓜的花,葫芦科的花似乎以黄色为主。 图6 茄子的花是紫色的。 图7 丝瓜的花也是黄色的。 图8 这些不起眼的花是飞蓬和狗尾草的。 图9 辣蓼的粉红色花序。 图10 田旋花是优质的猪饲料。 图11 南瓜的瓜大,花也很大。 图12 在荷花塘里戏水的鹅和鸭,它们本来是亲水的,而今人们发明了养殖旱鸭子和旱鹅。 图13 以草为食的鹅,几只鸭子和鹅形影不离。 图14 生态农场的鱼儿以老百姓恨之入骨的杂草为食,不到一年也快2斤了。 图15 我们带老百姓搞的丰产林养鸡项目也有了很大进展,农民蒋高玉靠林下养鸡年净收入5-6万元。 图16 蒋高玉养的鸡和生产的鸡蛋供不应求,已出售到潍坊、济南,连北京的客户也来联系呢。他也掌握了我们的脉冲灯诱虫技术,这些虫子按照3%的比例混在鸡饲料里。 图17 吃虫子的鸡产的蛋,其蛋黄是自然的黄色,不似苏丹红染的那样的红黄。 图18 我们的团队和农民一起粉碎秸秆搞堆肥。这个活农民都不愿意干了,可他们的地越种越瘦了。 图19 硕士生李霄毕业于清华大学,这个北京长大的同学干起又脏又累的农活来还真像那么回事。 图20 玉米地里养鸡,让鸡来除草、施肥、控虫。我们称这种模式为禽粮互作,经济效益可提高3-5倍。 图21 一家农药商店里出售的五花八门的农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药越用越多了,而害虫也越杀越多了。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图22 生态农场所在的农庄,如果告别了农业六大害,将是多么美好的生态农庄。而现在,试验农场外面的农田与全国的农田一样,充满了杀机、农膜和污染。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12831 次阅读|11 个评论
由达尔文描述的生态平衡所想到的
蒋高明 2009-4-3 00:11
蒋高明 在达尔文所著的《物种起源》中,有下面几段对物种相生相克(也称生态平衡)的精彩描述(文献出处,中央农业部米丘林农业植物选种及良种繁育讲习班讲义------达尔文主义. 科学出版社,1956, pp 194-195)。 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不能用同一的斗争来解释,也不能按照字面的意义把斗争理解为相打和争吵。达尔文正确地认为,在自然界存在着有机体直接的最复杂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依赖性,以及一切现象的极其复杂的错综结合。一般地说,有机体并不在任何时候都会相互地冲突起来,一种生物个体的数量是以另一种个体的数量为转移,是以其它属、种、其它动物群的存在情形为转移的。达尔文举了很多有机界各环节相互复杂联系的例子。 在英国,达尔文写道,野蜂对于三叶草的授粉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三叶草的收成决定于野蜂的数量。但是野蜂的数量又首先决定于能摧毁它们蜂巢的田鼠的数量,而田鼠的数量更决定于乡村居民所饲养的猫的数量。因此,总结起来,三叶草的收成决定与猫的数量。 达尔文观察了英国平原上的石楠。在那些牛群经常吃草的地方,石楠一致保持着凄凉的状态,而在那些禁止放牧牛群的地位,石楠显著地发生了变异,在石楠之中长出了很多松树(在这以前,由于牛群啃食松树的缘故,松树不可能生长)。经过25年以后,这些地区在不知不觉中和放牛的地区大不相同了。除了松树外,还出现了12种新的植物,很多的昆虫以及6种食虫的鸟类。 达尔文还举出了有机体在自然界中的另一些复杂的相互影响的例子,如海豹和水獭的相互关系。海豹生活在海洋里,以鲑鱼为食。鲑鱼具有到河里产卵的生物学特性,它是在淡水中繁殖鱼卵的。当鲑鱼游进河流时,它便成为水獭进攻的对象。水獭非常喜欢吃鲑鱼,这个居住在河岸上的凶狠小兽,还吃小鸟,假如海豹的数量增加,则水獭所能获得鲑鱼的数量就要减少,因此水獭就要大量地吃野鸟。野鸟数量的减少,便引起森林中害虫数量的增加,这样就会影响森林的发展;森林的减少和消灭则将会引起气候的显著改变等。 达尔文生活的年代是在1809-1882,他出版《通过自然选择的物种起源或在生存竞争中的物种保存》(简称《物种起源》)的那一年是1859年。达尔文是1831年12月27日至1836年10月2日以博物学家身份(原文译为自然科学家,似不妥)搭乘贝格尔号军舰进行环球旅行的,在旅行中产生了进化论思想。旅行结束一年之后,达尔文开始把物种起源问题的观念记在记事薄上,那时候他居住在伦敦,从事修订日记工作,收集和研究进化理论工作。1839年他结了婚,迁出了伦敦,住到离伦敦不远的小镇达温村里,从事研究工作,后来从来就没有离开过那里。 生态系统的概念也是由英国人提出的,这一概念由坦斯勒(A.G.Tansley, 1871~1955年)在1935年提出, 但他观察的生态平衡比达尔文晚了差不多一个世纪。 达尔文观察到的生态系统中物种相生相克现象在今天还是大量存在的,只不过这个制约过程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人。在笔者做研究生的时候,导师侯学煜先生经常挂在嘴上的话就是生态平衡,而今人们很少说生态平衡了。其实,生态已经很难平衡了,概因为人类对自然界强烈的干扰打乱了平衡,水电站造成河流鱼类的消灭;杀虫剂造成天敌的灭亡;除草剂造成食物链的中断;转基因改变了生物进化轨迹;在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盲目造林;种植单一化的树种,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令人忧心忡忡。如果200年前的达尔文在天有灵,一定会对今天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心痛不已。同样,要是把他放在今天,他观察到的事物很可能不会使他产生物种进化的思想。如他可能会对害虫在药物刺激下的进化发生兴趣,会警告人类生态失衡后,下一个灭亡的将是人类。 达尔文观察到的牛与松树的关系,我们在野外也有亲身体会。我们观察的是牛与沙地榆的关系,套用上面的故事完全可以,仅将松树改为沙地榆即可,只不过我们观察的演替时间更快。在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自然恢复的沙地榆仅8年的时间,已经长到5米多高了。物种数量由原来的几种已经增加到上百种了。然而,我们的这个发现却被人认为没有科技含量,因为我们对自然界没有做什么,在他们眼里,必须煞有介事地大张旗鼓地在草原上干点什么才是科学,如种树,飞播,打井或建沙障。而我们恢复的更好的草原,他们视而不见。对于这样的苛求,我实在是哭笑不得。 在自然面前,人类自作聪明,正在一步一步地朝者背离自然的方向迈进,这是150年前的达尔文所没有想到的。150年前,经达尔文点拨,人类知道了所有物种起源于同一个祖先;150年后,人类开始思考我们在地球上还能够称霸多久。这个最大的挑战恐怕就是全球变化了,由此引发的荒漠化加剧、生物多样性下降、水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人口爆炸、疾病蔓延、粮食危机等等,已对人类生存造成有史以来最大的威胁。 我们该怎样发展?出路很简单,回归自然;在自然保护方面,只要给自然界喘息的机会就行了。
个人分类: 教书育人|7851 次阅读|2 个评论
生态学视野中的生物:生命的价值、意义和渊源
生态人 2009-2-10 11:32
引用索引: http://www.sciencenet.cn/u/ 生态人/ 引用网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4041 题跋生物:生命的价值不以人喜而贵,不以人乐而名,自在而自贵 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是自然界的精灵。在地球地质历史上,不同地质年代主宰地球环境的生物种内是不一样的,如在株椤纪是恐龙王国的时代,现在是人类王国时代 (徐晓勇等,2002)。科学研究的数据表明,任何物种主宰地球环境的时间尺度都达到了数千万年,而人类诞生至今不过只有数百万年,能够成为影响这个星球主要力量只能从农耕文明以来算起,只有万年左右,真正成为主宰地球环境的主导力量如果从工业革命以后算起,仅仅只有数百年的历史。现在,这个星球已经被人类糟蹋得不成样子。支撑和维系我们发展的大量生物在亿万年地球沧海桑田的变化中保存了下来,但在我们人类数千年的干扰和破坏中却已相继离去。 生物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人类赖以继续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基础。自地球出现生命以来,约经历了三四十亿年漫长的进程,形成了500万到3000万种的庞大生物家族,其中哺乳动物4300多种,爬行动物6000多种,两栖动物3500多种,鸟类约9000种,鱼类23000多种。迄今为止,先后出现过类似恐龙灭绝的事件6次。据统计,近2000年以来大约有110多种兽类和130多种鸟类已经灭绝,全世界约有25000种植物和1000多种脊椎动物处于灭绝的边缘。近几十年来,生物物种消失加速,每天约有50100种物种灭绝,这是自恐龙消失以来最快的物种灭绝时代,而地球上现在的野生生物种类一旦灭绝,就没有再出现的可能。 从生命本身来看,地球上的任何一种生物,不论大小,不论种类,不论分布在哪,都是同等重要的。这是因为: 其一,它们都是经过漫长的进化发展过程保存下来的,它们和人类一样,在这个星球上有同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其二,任何一种生物在地球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中都承担着彼此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是形态结构不同、功能效应不同、分布区位不同,而没有重要和不重要之分; 其三,包括人类在内的任何一种生物都为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着直接和间接的环境支持与资源保障,它的消失和存亡对整个生态系统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据初步分析,处于食物链越低级的生物,对生态系统的结构维持、功能实现的影响作用往往越大,这类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种生物的死亡,产生链环效应,最后将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瘫痪; 其四,我们人类因某些偶然因素现在成为了这个星球的主宰,生物进化的规律表明人类不可能永远都主宰这个星球,如果这个星球因为人这个物种的存在而使整个生命体系终结的话,人类将是所有生命的罪孽。 其五,任何一个物种都承载着不可替代的基因资源。这种资源是人类未来最重要、也是唯一可依托的、唯一不可再造的资源。物种的消失就意味着整个地球基因库的衰败,最终葬送的还是人类自己的未来。 任何一个地区的生物种质及其组合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由于地球环境变迁、海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人类活动等众多因素的差异,使地球上某些地区拥有的特有种质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远高于其它地方,这个地方就是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例如,中国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云南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也是世界著名的物种多样性集中分布区。 一个物种所拥有的所有基因及其组合,就构成了该物种的基因库;一个地方所有物种基因库的综合就构成了该地的总基因库。特有物种、亚种越多,基因库越丰富,总有效基因库越大。作为地球基因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种质资源及其蕴含的庞大种质基因库是当今世界任何高新技术都无法凭空制造的。它是人类社会未来经济发展所依托的遗传基因资源的宝库,它为人类利用自然界恩赐的种质基因改良其它种质、服务人类社会的众多领域提供了可能。种质基因资源是人类未来的战略性资源,谁拥有这种战略资源谁在未来就具有发展的主动权。 鉴于种质基因资源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这种资源存在的本身就是价值,而且这种战略性资源的安全性问题也是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何保护好这种战略资源,是涉及国家安全、国家利益的大事;同时这种资源蕴藏的巨大价值,也是全人类的福祺,全世界都有责任和义务来保护它。如我国70年代以前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出口国,后来中美关系改善以后,美方从中国获取了大量的大豆种质资源,利用这些宝贵的遗传资源进行了品种改良,80年代以后美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中国是杜鹃花的原产地,云南是该花种质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上世纪初叶,大量的野生杜鹃被英国采集并不断改良,时至今日,该花成为英国重要的产业花卉。 博客首发: http://hi.baidu.com/ecoeducation/blog/item/cf728ec4b29dcbc839db4903.html 摘录自:段昌群,2006. 生态约束与生态支撑。科学出版社 引用网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4041
个人分类: 生态人生1:生态知识|406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1: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