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搬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期待,美丽的魅力语文
热度 31 freefloating 2013-10-2 20:05
好友的外甥女前两天 QQ 我:“阿姨,最近写了个关于学校语文学习的随笔,等我打出来发给你看看吧,指点一下。” 回复非常期待,并说可以放在科学网让大家讨论一下。 我去年夏天的时候和她深聊过一次,很聪明很有思想和理想的小美女,也简单地辅导了一下她的物理,虽然好友认为她的物理有问题,担心成为她高考的障碍,接触中我确没有发现什么明显的问题,但的确 很担心她的老师们会用高考为借口来掩盖自己的无能,用低劣的应试化教学,固化她的思维,扼杀她的兴趣 ,这才是最可怕的,因为:物理,若是你不爱它,是很难单靠特定的方法就学好的,而爱需要爱的引导。 我只能给她鼓励:像你这么聪明的孩子,搞定老师要求的,再追求自己喜欢的,本也能没有问题。 其实哪一门课程又不是这样呢?你爱的课程,怎么可能学不好,学好了,又怎么可能考不好呢?我不太了解现在的高考,我只知道我们那个时候,对于我,所有的课程都是可以喜欢的,而且因为喜欢,所以会看小说,看书评,看百科全书,看中学生数理化……参加青萌文学社,参加数奥,物奥,参加生物小组……没有熬夜的痛苦,没感觉题海的煎熬,就可以得到足以夸耀的高考成绩。难道若干年后,现在的高考环境真的就更加恶劣了吗? 今天她发过来。 希望大家能不吝赐教 。 保护孩子的热情和兴趣,至少是我们每个成年人能做的而且确定有意义的事情。 期待,美丽的魅力语文 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话:“(考场)作文,不是写文章。” 曾经我不明白,作文和文章有什么区别呢,不过是一个老师要看一个不要而已。年月流去我走过高一高二走进高三,终于慢慢领悟了这句话,终于慢慢地觉得,这话真对,却又让我感到淡淡的心酸和讽刺。生生不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龙凤为图汉字为记的中华文化,走进了学校走进了课堂凝成简单的“语文”两个字,为什么被一层层过滤压缩失掉了最有灵气最美丽的部分?为什么她变成了考试的工具,而不再是我们引以为豪的母语了呢? 身边的人每天都捧着厚厚的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不停地翻着记着抄着写着,只恨不得把那一个个生僻字都变成亲密的朋友让他们在高考的时候助自己一臂之力。我不能说这种现象是好还是不好,是有用还是没有用,因为我也是这浩浩荡荡大军中的一员。我们没有选择,必须越过高考的龙门才可能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种人。只不过,在这堆起来山一样高的红色字典面前,我曾经最爱的语文,我为之疯狂着迷的语文,似乎离我越来越远。 余光中先生在《听听那冷雨》中写过:“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长长的一篇文章里,这是让我最为感动的地方。先生对美丽的中文充满的是深深的爱和珍重,而如今的我们呢?有几个人会去欣赏中文的美,有几个人会沉得下心细细地看那些笔划完美和谐、读来如怨如慕如咆哮如叹息的方块字呢!我们只关注高考考纲要求的知识点,只关注老师印发的一份份复习材料,语文已经变成了许多学生的负担,变成了噩梦。我们对中文的爱还剩多少,我们真正修炼的文学素养又有多少呢? 我是个很喜欢看书的人,学校时间紧但我也坚持每个月读透一本书,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奉献给了读书,读各种各样的书。张爱玲的小说,三毛的散文,甚至连枯燥的费正清先生的中国史研究都沉着心看完一遍又一遍。从读书当中收获的东西是我引以为豪最为珍重的。一直以为很多人和我志同道合,但从高二开始我渐渐发现,和我一样喜欢看书的人越来越少越来越少。说起各种阅读题的答题模式,每个人都能流利的背出来,可是当我想和朋友分享我喜欢的书,他们却只会说:“啊,没听说过啊。”我们的语文学习越来越功利,越来越有目的性,我承认这对我们高考有很大的帮助,我也一直都照着老师领的路一步步前进。只是偶尔会想,等到我们高考结束之后,当这些规律套路都失去作用的时候,我们还留得下什么?我们是不是也要变成那些离开了电脑之后就不会写字的人,也要变成那些熟悉各种修真修仙小说却不知道季羡林贾平凹是谁的人,也要逐渐与严肃文学背道而驰变成肤浅庸俗的人?我不愿,真心的不愿。但我什么也做不了,我做不到足够潇洒地抛开那些辅导书复习材料去找我喜欢的林语堂孔尚任,我不能在作文中抒发我十八岁真正的感情,我的阅读课一点点被数学英语蚕食,我的课余时间也填满了政治历史理论常识。可我什么都做不了。我只能看着书架上的一本本书与我越来越陌生,看着那些美丽的方块字在被我冷落的角落偷偷哭泣,我什么都做不了。 对于应试教育,我很理解,也不排斥。我承认这是最好的公平竞争的方式让我们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机会。但我排斥的是为了应试,丢掉了很多本该属于我们的东西。有时真的很想问问我们的老师,当我们开始排斥自己的母语衍生出的学科时,即使我们赢得了高考,即使我们每个人都考到满分,又真的是对我们最好的结果吗?如果真的不希望中华文化一点点失却了本来的美,就让我们一起努力吧,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蜕变出一个更加美丽的魅力的语文。 我们都是这环境中的一份子。我们都有责任。 刚才她告诉我,由于分科,终于可以不学物理了。于是我释然了很多…… 我告诉她:我觉得语文基本功很重要的,什么学习方式都可以锻炼基本功,不要排斥,但是要用心摸索自己的学习方法。” 我是希望,假使现在的高考已然让背答案背字典变成了必修功,也可以让她心情兴奋愉快些,我会告诉她,我高中的时候也会把一些我喜欢的文学评论记在本子上,学习一下人家的评论语言和套路,做阅读理解的时候就有的写了,文学评价也是一种基本功,也是可以 美丽的魅力的“梦里寻他千百度”。 只是我担心,那些必背的考题答案是不是值得学习和背诵的文学评价。 推荐她看,也恳请大家也看看: 2013-08-24 《开讲啦 》 20130824 王澍 叛逆的征途 ,这是一个 建筑学界诺贝尔奖获得者 关于 文化、环保、创新、搬砖、良知、德行、叛逆、品位 …… 的演讲,我非常喜欢,已经看了第三遍了。 “我想不清楚,我就不敢做” “保持最初理想的纯度” “对自己的内心非常真诚” “自觉的选择站在边缘” “叛逆是一种本事,而不仅仅是一种情绪” ……………… 女孩儿说:好期待能理解我的老师啊。 我觉得我们可以也应该做得更好。
个人分类: 来学往教|8248 次阅读|142 个评论
不“搬砖”何以“盖塔”
热度 2 caojx 2013-2-27 01:32
精选博文“北京大学退学声明”(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0147-663302.html )在科学网引起了一阵骚动,连光明日报也来凑热闹(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2/275010.shtm )。 全国大约有 2 万博士生指导教师, 10 万硕士生指导教师,有约 16 万在读博士生,约 140 万在读硕士生。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出现个别刁钻的导师和扯淡的学生不足为奇。对这样一个连题目都不知所云(可能是本人太愚笨,不懂现代语言)的声明如鲨鱼见了血,波涛汹涌的围观,义愤填膺地的声援,甚是不解。 不少人将研究生科研斥指斥为“搬砖”。不“搬砖”何以“盖塔”。科学的宝塔是一砖一瓦垒起来的。即使只想站立塔尖,也要一步一步登上去。学科宝塔的塔尖是靠万千块砖支撑起来的。无论多么辉煌的伟大成果,摘冠者 99.9% 的时间都用在了“搬砖”上。不想施肥浇水,只想摘果实,不只是急功近利,更是自私自利! 研究生科研的关键不在于是否“搬砖”,而在于是否把“砖”垫在了自己的脚下。有“砖”可搬,才能垫高自己。相当一部分的研究生问题可能是不知道去哪儿搬那块“砖”,以及如何搬“砖”。这是更应关注的。 研究生不是雇员,但也不是老板。导师不是老板,但也不是父母。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3388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6: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