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克什米尔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如何增加南疆和田地区的供水量
热度 1 fanxiaoyingz 2019-4-24 14:55
如何增加南疆和田地区的供水量 中国的新疆面积大,水量少这是大家都认可的。而南疆的塔里木盆地更加缺水,尤其是塔里木盆地的南部,和田、于田、且末、若羌地区缺水更为严重,塔里木盆地西北的叶城、喀什地区水量较为丰富。但是和田地区紧靠着克什米尔地区,克什米尔的 喀喇昆仑山 却是印度洋水汽向北支流的一个丰水地区,是一个自然大水塔。那么能不能把更多的 喀喇昆仑山 上的雪水通过工程措施引到南疆的和田等地呢? 从 喀喇昆仑山 上流淌到塔里木的河流有两条,一条是叶尔羌河,一条是和田河 。叶尔羌河 源于克什米尔北部 喀喇昆仑山 脉 的 喀喇昆仑山口 ,它全长 970 公里,经过崇山峻岭,滋润了叶城和喀什,距离和田较远,但是它接收了 喀喇昆仑山 的主要雪水,这使得和田地区缺乏水源。和田河在 喀喇昆仑山 上有两条主要主流,一条是卡拉喀什河,位于西面,另一条是玉龙喀什河,位于东面。 卡拉喀什河和叶尔羌河最近的距离只有三十公里,如下图 A 点所示。 我们的计划就是在 A 处修造一条隧道,打通叶尔羌河和卡拉喀什河,让叶尔羌河上游的流水流向卡拉喀什河。如上图红线所示,隧洞的长度只有 30 公里,叶尔羌河入口的经纬度为 36 ° 10 ′ 19 ″, 77 ° 45 ′ 14 ″,海拔 4343 米,卡拉喀什河出口的经纬度为 36 ° 21 ′ 42 ″, 77 ° 59 ′ 49 ″,海拔 3623 米。短短 30 公里,海拔落差 720 米。通过这条隧洞可以把叶尔羌河上游的水注入卡拉喀什河,让和田地区得到更多的水。更重要的是把和田和 喀喇昆仑山 的主要水源地连接到了一起,为以后融化 喀喇昆仑山 雪山,得到更多的水打下基础。 卡拉喀什河的源头在一个巨大的盆地傍边,这个盆地应该叫 “阿克赛钦盆地”,阿克赛钦盆地中有两个大的湖泊,一个叫阿克赛钦湖( 35 ° 13 ′ 48 ″, 79 ° 49 ′ 39 ″,海拔 4850 米),一个叫郭扎错( 35 ° 01 ′ 49 ″, 80 ° 59 ′ 19 ″,海拔 5086 米)。 我们已经知道,盆地都有 “盆地效应”,处在水汽通道上的盆地有非常明显的增雨效应,阿克赛钦盆地处在印度洋水汽季风经过的侧面,而且这个盆地的海拔在 4700 米以上,阿克赛钦盆地的面积大约 6500 平方公里,应该有明显的增雨效应,正是在增雨效应的作用下,才出现了阿克赛钦湖和叫郭扎错,水量应该很大。但是这两个湖泊和青海湖,纳木错一样没有外流,那么它巨大的水量哪里去了?阿克赛钦盆地距离塔里木盆地只有 150 公里,而和田、于田地区每年有十几亿立方的地下水涌出,所以可以初步断定,和田玉田地区的地下水是从阿克赛钦盆地通过暗河流出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阿克赛钦盆地”的水都流入了我国,很有可能有一部分通过暗河或者地层流入到了印度河巴基斯坦。因此,争取这一部分水源就尤为重要,需要把“阿克赛钦盆地”的水通过明渠或者隧洞引入中国南疆。这就需要修建一条明渠或者隧洞。 如果修建明渠,怎么修呢?在阿克赛钦盆地的西北角有一个古代湖泊的遗址( 35 ° 41 ′ 28 ″, 79 ° 20 ′ 57 ″,海拔 4766 米)。可以看出郭扎错的海拔 5086 米,阿克赛钦湖的海拔 4850 ,古代湖泊遗址的海拔 4766 ,是逐渐降低的。很可能古代大洪水时期(大约一万年前),“阿克赛钦盆地”的水就是从这里流到卡拉喀什河的,因此这里有一个古代河流遗址,从这个湖泊遗址到卡拉喀什河上游源头只有不到 40 公里,虽然这 40 公里海拔上升到了 4956 米,但是这一段很可能是冰川的堆积物,很可能是冰川的堆积物阻挡了古代河床,阻挡了盆地的水流出。因此,我们只需要开挖明渠重新修通这 40 公里,就能够打通从盆地引水的路径。开挖深度最深 190 米,也可以开凿隧洞。工程量并不大。 如果修筑隧洞,直接从阿克赛钦湖向和田河引水,则可以从 阿克赛钦 湖边向和田河的东支玉龙喀什河开凿,最近距离为 85 公里(上图红色直线),打隧洞的好处是可以直接利用湖泊的夏季水。因为夏季湖泊的水位是一定会上升的,那么就可以利用湖泊的多余水,而保持湖泊的水不枯竭,水位不下降。保持湖泊的水生态平衡也是很重要的。如果单纯地修明渠,很可能引水量很少,甚至引不来水,这要看从阿克赛钦湖到古代湖泊遗址这段水道是否畅通,要畅通,当然必修继续修筑渠道。 当然,从阿克赛钦湖向和田引水,还可以寻找现有的暗河,找到了暗河就可以利用它,扩宽暗河,但是这个估计也有一定难度。 综上所述,通过两个工程可以增加和田地区的引水。一个工程是把阿克赛钦盆地的水引到卡拉喀什河,或者引到玉龙喀什河,二选一工程,要么明渠,要么隧洞。另外一个工程是把叶尔羌河上游的水改道到卡拉喀什河上游,这个只需要开凿 30 公里长的隧洞即可(隧洞产出的岩石可以修筑一个小水坝)。通过这两个工程,估计可以给和田地区增加水量 10 亿立方。 能不能增加更多的水量呢?用引水工程已经不能再增加水量了。但是,我们说 喀喇昆仑山 是一个水塔,空中水汽是源源不断的,是永不枯竭的。我们必须很好的利用 喀喇昆仑山 的水塔功能增加水量。 通过以上工程,河流已经直通到了喀喇昆仑山的山脚下,这里在乔戈里峰的东南方向,有一个巨大的冰川,海拔 5400 米— 6000 米,这个山的背面就是巴基斯坦地域,海拔很快下降到了 5000 米以下。这里正是每年降雪降水最为丰富的地区,恰恰是我们理想的,永不枯竭的水源。我们的工作就是每年夏季使用一定的技术手段,融化一部分冰川,增加水量。如下图。 这条巨大的冰川长度为 160 公里,宽度在 10 公里到 30 公里之间,储水量特别丰富。而且,由于这里是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必经之地,北面有乔戈里峰,周围超过 6000 米的大山围绕,水汽特别丰富,大山的降雪机制也发挥得很好。所以,即便是我们采取融化措施,每年融化几十亿立方水,来年冰川不会消失,会重新恢复其厚度和水量。如果我们象现在一样不利用,后果很严重。大部分雪山融水会流向巴基斯坦一侧,流向印度洋,而不会流向中国。而且随着水流的不断侵蚀,面向巴基斯坦一面会水土流失,产生剧烈侵蚀,然后其印度河的上游将向我国一方不断延伸,最后我国的国土就成为了巴基斯坦的实际控制区了。因此这个冰川的水必须利用,以便于侵蚀向我方一侧加剧,从而把叶尔羌河流域向高山延伸,形成我方的实际控制区。那么如何融化雪水呢?这个比较简单,我们从 5 月开始,向这个巨大的冰川播撒食盐即可。中国的塔里木盆地有大量的盐矿,盐非常丰富,我们只需要使用飞机向冰川表面播撒食盐就可以达到融化雪山,增加水量的目的。这个方法代价小,效果好,环保卫生。当然,也可以播撒碳粉,碳粉具有来源广泛,没有污染,质量轻,容易飘散,吸光吸热性好,效果持续的特点。同样的播撒食盐或者碳粉的方法也可以使用在叶尔羌河的另外一条支流上游,如下图: 所以,要增加塔里木盆地的水量,要从中国西部水塔帕米尔高原取水,必须采取两个不同的工程,一个是引水隧洞渠道工程,一个是融水工程,要确保融水全部流入中国境内,流入塔里木盆地。其实这两个工程难度都不大。 从下图可以看出,似乎中国的叶尔羌河和印度河连在一起,似乎是一条河,实际上,只是说明叶尔羌河和印度河具有相同的源头。 实际上,这个连接点如下图:叶尔羌河的源头恰恰是乔戈里峰以南的冰川,而这个冰川的大部分雪水流入了印度河。只有东北方一点点雪水流入了叶尔羌河。图中绿色河流线是根据实际河流勾画的,非常准确。如下图所示,乔戈里峰东南和西南实际上都是印度河的源头,而叶尔羌河只从东北面得到一点点融雪水,但是印度河的右源头在我国境内。鉴于右源头在我国境内,而且海拔在4900米以上,向我国一方引水改道比较方便,所以,强烈建议,进行源头改道工程,进行雪山融水工程。
个人分类: 气候生态|4554 次阅读|2 个评论
震灾后听不到的声音
xuxfyuwp 2014-4-23 14:08
将在日本听目黑教授讲座的内容整理了一下,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南方周末》上。 影片《唐山大地震》中有一段情节:男主角方达看到同事们慌乱逃避时喊了一句话:“小震不用逃,大震逃不了。”这使我回忆起不久前在日本东京大学听过的一次地震灾害防御讲座。 演讲人是东京大学的地震灾害研究学者目黑公郎教授。为了掌握地震发生后的真实信息,目黑教授曾走访过多个地震灾害易发国家,也到过中国的汶川地震灾区,细致地研究过三十多个地震案例,如1996年秘鲁纳斯卡地震、1999年土耳其伊兹米特地震、2001年印度古吉拉邦地震、2003伊朗巴姆地震、2005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地震等。特别是对发生在1996年1月17日凌晨5时46分的日本阪神地震,做了非常详细的调查分析。他出了一本专著《错误百出的地震对策》,对防震对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独到的看法。例如,有人在震后发现搜救犬可以在废墟中寻找到幸存者,就主张应该通过购买或训练搜救犬来开展震后营救工作。但经目黑教授对多个国家震后救灾的实际资料调查分析,真正通过搜救犬发现的生存者是极个别的案例,如土耳其和印度地震各通过搜救犬发现过一名幸存者,多数情况下只能发现少量遗体。因此,目黑教授的结论是:搜救犬的作用有限,新闻价值远大于实际价值。 做研究时,目黑教授特别强调“看现场”、“实践性”和“从重要问题入手”,在演讲中也处处有所体现。我清晰地记得教授展示出的一张图:上面是阪神地震死亡人数按年龄的分布曲线。从图上可以看到在60岁以上的老龄区间出现了死亡分布峰值。教授向听众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出现这样的分布?”有人回答:“年龄大的人反应和行动都慢,体质也弱,来不及躲避。”教授说有一定道理,但这不是主要原因。他又指着图问:“为什么在20到25岁年龄组也出现了一个死亡高值?”这次没容听众回答,教授自己开始解释:经过现场调查,造成老年人死亡比例大的原因并不复杂,主要是他们的住宅都比较老了,早期的建筑抗震能力差,且老年人腿脚不便,更愿意住在一层,而一层楼在地震中受到的剪力最大,破坏也最严重。此外,20到25岁的年轻人的死亡,多数是因为他们刚参加工作,经济条件较差,会租用价格便宜但质量不够好的房子。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房屋质量是致命的主要原因。 为了补充说明这一点,教授又给出了另一张图。上面显示了死亡发生的地点和时间。统计表明:死亡地点86.6%是发生在自己家里,92%的死亡是在6点前发生的。也就是说绝大多数死亡的人都没有机会逃离他们的住所,且是在地震发生后十几分钟内丧生的。这些事实进一步证实了教授的结论,由于建筑质量问题,这些在震后死亡的人确实是没有机会逃离,这是关键所在。类似情况在其他国家也同样存在,如2001年印度古吉拉邦地震、2005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地震,都是在短时间内发生大量房屋倒塌,造成数万人死亡。 目黑教授提出:要听听不到的声音,看看不见的事实。面对沉寂的废墟,要下功夫去挖掘事件背后的真实。有的奇迹可以提供新闻价值,如搜救犬发现了某处的生命存在,但不能在次要问题上投入很大精力,而忘记了最重要的事。 目黑教授还讲了其他一些内容,如“100美元加固法”,一种可以在欠发达地区实施的简易房屋加固技术,以及他所做的评估试验等,这些都是围绕着提高房屋质量这件“最重要的事”而展开的。 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目黑教授在震后所做的细致调研分析。这体现了他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求实的工作态度,不轻信、不武断,也只有这样做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化解无谓的纷争,使任何事前的假定和判断都能最终基于量化的事实与分析。 有了目黑教授等学者在阪神地震后所做的研究和得出的结论,日本在震后制定了抗震改建促进法,在全国范围进行抗震诊断和抗震改建,文部省还从1996年开始实施学校建筑抗震改建5年计划,后来又延长了两次,至今还在进行。目前日本的学校经加固后,都可以在地震发生后作为避难场所。 中国也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如何对各种灾害案例进行细致的调研和分析,发现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提高抗御自然灾害工作中的科学防范水平,相信日本学者的做法对我们会有借鉴意义。 (原文写于2010-08-13 15:07:19 新浪博客)
个人分类: 杂感|233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在悲哀中老去------青藏高原科研散记之旱獭
热度 26 yangyq 2012-12-29 15:18
不在悲哀中老去------青藏高原科研散记之旱獭
秋天,踏着火热而来,却总在寂寞中悄悄地,悄悄地离去..... 或许,再一睁眼,皑皑白雪又换成春色满园牧草丰美的惊喜! 所以,总该抱有希望,无论如何,不在悲哀中老去 !!!(*^__^*) 不在悲哀中老去------青藏高原科研散记之旱獭 旱獭,松鼠科土拨鼠亚科旱獭属(土拨鼠属),又叫雪猪,藏语叫“奇宾”,牧区又叫曲娃、气哇,别名:哈拉 。 喜马拉雅旱獭是青藏高原最常见也是体型最大的啮齿动物。我国有四种旱獭,蒙古旱獭、长尾旱獭、喜马拉雅旱獭和阿尔泰旱獭。产于西藏、青海、甘肃、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四川、云南西北部等地,以及境外的蒙古国、印度(锡金邦)、尼泊尔、 克什米尔等地。 旱獭喜欢站立观察四周动静,两只短粗的前爪经常合在一起,好像是在作揖,在藏族人和蒙古人看来,万物皆有灵,并不是抽象看不见的,而是化身于雪山、森林、河流和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之中,认为旱獭通佛性,见人就立身而起,拱掌相拜,因此认为是吉瑞的动物,把它的形像融进寺院里的雕梁画栋里,也将其奉为土地神的宠物,会拿好吃的东西喂这些小宝贝,野生旱獭很少被牧民伤害和捕杀,使其融入了牧民的日常生活之中。 旱獭与高山草甸和草原环境里的其他动植物建立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并共同建立起独特的生态系统。1、在高原食物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它的洞穴挖掘有利于土壤通气,促进物质、养分和能量流动、循环,取食、储运活动有利于植物种子的扩散、传播和萌发;3、它的数量多寡和周期性波动对整个高原生态系统的维持和平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喜食莎草科、禾本科类牧草,因其群栖,在适合环境内,有时密度很高,对牧场有一定的破坏作用,所以也被认为是高山草甸草原上数量较多的一种害兽,曾经进行过大量捕杀;2、另外,旱獭是鼠疫杆菌和一些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体的主要宿主和传播者,其体外寄生虫是鼠疫的传播者,直接危害人类健康。其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还需要更进一步商榷和深入研究。 一、传说 相传旱獭是人变的动物,在明初“燕王(明成祖朱棣)扫北(打击蒙古军队的有生力量)”时,有一次兵败,一支零散的残部在向南撤退时夜宿一个草滩,为首的官员告诫士兵:睡觉时头要朝北,等出发的军号吹响时,起身就可以往南走。但被蒙古兵围追堵截的这支明军队伍,早已是人困马乏,停歇之后,士兵们吃了点干粮,全然忘掉官员告诫,一个个东倒西歪的躺在草地里很快就进入了梦乡。酣睡的士兵被凌晨时吹响的集结号惊醒,头朝北的士兵站起身找到自己的战马,随大军向南撤离。而头朝南的士兵站起身来,迷失了方向,天神让他们变成了旱獭,永远留在了当地。 传说指出,现在旱獭在洞外小憩、打盹之时,它的头总是冲着南部的,另外,据说旱獭前爪的拇指是向内侧弯曲的,这是因为他们经常拉弓箭形成的,这些都证明旱獭就是那部分留下来的士兵变的。传说中还说,天神让这群士兵变旱獭时,惩罚旱獭,一、永远不让它们喝水;二、永远只能吃草的嫩叶;三、永远不能见月亮。其实天神的这三条惩戒也是旱獭的自然生活习性,旱獭是冬眠动物,它从冬眠醒来后钻出洞窟,渴了吃点残雪,或有了嫩草生长,就吃野草的嫩叶补充水分解渴。旱獭是白天出来活动,夜里回洞休息的动物,所以它永远也不会看见月亮。 传说旱獭的前肢两腋各有一小块粉红色的肉,说这就是人肉。其实这两块粉红色的肉是旱獭的臭腺,也或是淋巴组织。 二、药用功效: (声明:本人是非常支持野生动物保护的,介绍药用功效目的是建议合理地保护和利用,而不是滥杀滥用。) 以骨、肉、肝、胆、心、汁、油脂入药。据《晶珠本草》记载“旱獭肝与熊胆相配敷患处并内服,接补骨破裂”。“胆治食物中毒、诸疮、酒癖”。“旱獭油治疗风寒病、小腿肿胀”。 1、肉:甘,温,祛寒,愈疮,治皮肤痈肿、龙病、妇女病。 2、肝:甘,苦,愈骨裂,治骨裂、肝病。 3、胆:苦,凉,解毒,治眼中毒病、酒毒症。 4、心:甘,温,养血,祛瘀,疏风,治妇女病、产后心躁症。 5、油脂:甘,腻,温,祛寒,散肿,治小腿肌肉肿胀、龙病。 6、犬齿:续骨,治骨折。 7、头盖骨:消肿利湿,治水肿病。 体癣、疮痒:以雄黄、冰片各等分用旱獭油调匀,搽患处。臁疮久烂:煅龟板、煅白螺壳各等分,轻粉少许。共研细末。以旱獭油调搽患处。风湿痹痛:旱獭骨50g,松节15g,秦艽20g,威灵仙10g,白酒100ml。以白酒浸上药,一月后次酒。日服2次,每次15ml。四肢麻木:旱獭骨粉每日20g,泡酒服。 三、食性: 旱獭以植物的绿色部分为食,亦食草籽。在高山草甸草原,主要以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为主,其次是豆科、蓼科和蔷薇科等植物;也吃小型动物。在农牧交错区,常盗食附近的青棵、燕麦、油菜和马铃薯等作物。一般早晨喜食带露水的青草,不喝水。据调查,成獭1年取食牧草约50kg,相当于当地绵羊年食草量的1/20。食区较固定,很少在洞口附近取食。人工饲养时虽然取食多种食物,但在自然界中,对于放到洞口的食物均不取食,因此不能用毒饵杀灭。 刚出蛰的旱獭几乎不取食,以后即使吃食,食量也很小。但到夏季食量则大大增加,胃内食糜最高可达500g左右;在笼养条件下,日食鲜草可达1500g左右。 四、繁殖特性: 每年1胎,妊娠率50%左右,孕期30~35d,每胎多4~6仔,哺乳期约5周。幼獭出生3周后即可出洞活动,2年性成熟,一般第3年才参与繁殖。寿命约13~15年。 五、鼠疫传播的预防和控制 为预防甲类传染病鼠疫,防止旱獭间鼠疫传播,国家对猎捕旱獭实行严格的卫生监督管理制度。凡猎捕旱獭者必须在猎捕旱獭地领取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核发的《狩猎证》后,方可从事猎捕旱獭活动。必须按猎捕旱獭地鼠疫防治机构和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地点、期限、工具和方法进行。禁止剥病死獭及其它病死野生动物的皮张;旱獭内脏等污物必须就地深埋,严禁随地抛弃,污染草场和水源;有报告鼠疫疫情的义务。发现疑似鼠疫急性高热病人、急死病人和病、死獭及其它病、死野生动物时,必须立即报告当地鼠疫防治机构或卫生、防疫人员;必须就近就医,如实说明猎捕旱獭情况,不得隐瞒实情,不得私自转移外地。 http://www.39kf.com/cooperate/Medicine-health-laws/moh/2006-08-29-248905.shtml 扩展阅读: (整理了一下,内容很多,不感兴趣的,下面的文字就可以不看了,(*^__^*) ……) 六、生活习性: 1、栖居于洞穴之中,从洞内挖掘的土抛出洞外形成土丘。栖居洞又分为冬洞和夏洞两种类型。旱獭洞穴的识别:凡是有旱獭栖居的洞穴,洞口宽广结实,光滑油润,无草,出入践踏的足迹明显,有强烈的鼠臭味,入口处有新鲜的粪便,夏季有蝇出入;废弃洞陈旧而半塌陷,洞口生有杂草或被蛛丝所封;临时洞洞口较小,洞壁上的爪痕明显,出入处有足迹,有时亦有粪便。 2、具有较强的生活规律,每到5月初,草原牧草开始返青的时候,喜马拉雅旱獭结束冬眠期,白天出洞,出入洞的时间常依太阳而定,成对活动,多在向阳处、河流或泉水附近的山沟、凹地, 开始觅食少量幼嫩牧草。当天然牧草生长旺盛的时候,便在白天不停地采食大量牧草,日饮水三四次,很快就会上膘。出蛰后约半个月时开始配种,进入繁殖期。多数在5月中旬配种,6月中旬产仔,7月初可见仔兽出洞活动,采食、鸣叫。旱獭毛皮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是出口的重要物资。8月至旱獭入蛰之前,此时捕猎可以获得名贵的毛皮。 3、营家族生活,通常数个家族形成一个群聚。群聚中个体活动及取食范围,互有重叠,个体接触密切。冬眠时常几个或几十个聚居于一洞,出蛰后分洞居住。群聚中家族个体居住的主洞,比较固定,但可以互相串洞,一般不发生争斗现象,而交配期间,雄体间的争斗却很激烈。 4、在不同的栖息地中,由于环境条件不同,与旱獭同栖的鸟兽组成和成分的数量对比也不同,呈现规律性的生态地理学变化。与旱獭生活在同一地域的鸟兽,其关系可归纳为3种情况;A:利用洞穴:旱獭洞具有有利的生态气候条件,常为多种鸟兽所利用而形成与旱獭混居的现象。B:洞穴串通:在开阔的草原上,穴居生活是一些动物的主要生活方式。在地下的洞道经常可以互相串通,如鼠兔、鼢鼠和长尾仓鼠等的洞道与旱獭洞串通。C:猎食与被猎食的关系:旱獭的天敌主要是食肉兽和猛禽。如狼、狐、艾鼬以及家犬等;旱獭有时也吃小型鼠类。 七、体形特征: 体重3~6kg,体长460~580mm,身体肥胖,9月雄体平均为6193(4500—7250)克,雌体平均为5192(4500—6000)克。 头部短而阔,成体头顶部具有显著的黑斑。耳壳短小,颈粗短。尾短而末端扁,长不超过后足的2倍。四肢短而粗,前足4趾,趾端具发达的爪,适于掘土筑巢;后足5趾,爪不及前足发达。上唇开裂,上门齿微向前方突出。颈部仅存皮褶。 自鼻端经两眼眉间到两耳前方之间有一个近似于三角形的黑色毛区,称为“黑三角”,越接近鼻端越窄,色调越黑,吻端和鼻上部有黑斑,吻周暗白色,眼眶上沿缀黑色条纹,耳壳呈深黄色,体背深褐带草黄色,缀不规则的黑色散纹。腹色较背色稍深,腹中央有橙黄色纵纹。足背灰黄色,趾端近爪处较深,近似黑褐色。尾背和体背色相似,尾端黑色或黑褐色,毛色随地区和个体的不同而有所变异。 (文字资料来自百度及文献,经整理编辑)
个人分类: 舒服轩|1937 次阅读|5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5: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