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石拱桥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赵州石桥好干什么用?古今故事背后的故事——禅的行囊(之六)
罗非 2017-11-21 09:58
述评:禅宗祖师留下了许多有趣的故事,也叫做公案。据说,一个比较好的办法是在心中重新经历当时的场景。我们自己就是那个学生,真心诚意地问老师, “ 石桥是什么东西? ” 老师说, “ 驴马过河! ” 学生, “……” 从音乐会离场的时候,我见到了德伟的妻子懋华。她坐在音乐厅的后排,一开始没看到我们。我们都有点饿,没有坚持到音乐会结束便中途离场,去了附近的一家马来西亚餐厅。懋华在惠普公司上班,我们刚认识的时候她就在那儿,现在已经做到了中国区市场部经理的位置。她总是能同时做两件事 —— 我指的当然不是一边走路一边嚼口香糖,而是同时跟两个人对话。这会儿她正同时跟三个人对话:她老公、儿子,还有我,而且三场对话之间毫不相干。如果我试着这么做,就会觉得自己的魂丢了一半。我一直没能学会那种轮流把三四个球抛向空中的杂技。我已经完全不记得那天晚上我们说了什么,吃了什么。当然,除了美味的沙嗲。对了,还有椰子布丁。 吃完饭已经很晚,赶回泰德那间热得要命的公寓不太现实,于是德伟夫妇留我过夜。他们就住在附近的一处别墅小区里,这个由一百多幢带花园的独立住宅组成的居住区有个英文名字,意思是 “ 河畔的花园 ” 。开发商是个台湾女人,她自己也住在小区里,她的房子占了整整一个街区。我们开车经过她门前,看到卧室还亮着灯。懋华低声告诉我:那女人离过婚,而且还很漂亮。我不知道她为什么要跟我说这些,而且还要压低声音。不过他们没让我就地下车 —— 我只能按着他们的提示往下想,想象自己敲开房门,跟女主人搭讪说,能跟你喝杯酒么? 第二天一早,我在德伟家的客房里醒来,跟他一起回到城里。下雪了,北京城一时之间安静了许多。在泰德的公寓门口,德伟把我放下,我上楼待了几个小时,然后出门打车去找明尧、明洁和比丘尼们。我们乘着由三辆黑色奥迪组成的车队离开了北京。司机们在高速路上的车流里以一百二十公里的时速呼啸穿梭。三小时之后,我们到达了位于赵县的柏林寺。 公元 858 年,从谂和尚结束了他二十多年的云游生涯,驻锡赵州城弘法,成为禅门一代宗师,世称赵州禅师。赵州就是今天的赵县。从高速公路上下来,我们得知通向柏林寺的大路因为修下水管道而封路了,只好迂回至县城南面,恰好路过赵州桥 —— 这是世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建于公元 600 年。关于赵州禅师的公案里曾提到过此桥,有人问赵州: “ 如何是石桥? ” 师曰: “ 度驴度马。 ”—— 这就是我所说的禅宗对待语言的态度。语言在此几乎没有任何意义。可是仍有成千上万的禅门弟子坐在蒲团上冥思苦想,试图领会禅师给出的答案之中的微言大义。或者再举一个著名的例子,有人问: “ 狗子还有佛性也无? ” 赵州回答说: “ 无。 ” 在另一个场合,有人问了同一个问题,他的回答却是: “ 有。 ” 过了赵州桥,我们开上了一条土路,钻进县城里的一片旧城区,七拐八拐之后,终于到了柏林寺。
个人分类: 科普|2703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桥
lidhill 2015-4-30 22:25
咸宁市的高桥镇,的确是以横跨在高桥河上的古高桥而命名的。长56米,宽5.2米的石拱廊桥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横跨咸宁、通山两县,为两岸交通之要道,和附近居民乘凉休闲、孩童玩耍的重要场所。
3069 次阅读|0 个评论
四川雅安上里古镇 座座古桥串起的千载繁华
yanxuna711 2013-1-4 14:38
  上里是四川雅安的一座古镇,离成都两个多小时车程。川西上里古镇的古桥密集度,实在出乎人的意料。刚刚来到古镇的入口处,你便会惊讶地发现仅在短短几十米长的河道上,居然就有3座古石桥。它们平行排列在陇西河上,但桥身离水的高度却明显不同。当地老乡说,如此设计布局,看似多余,实则保证了进出古镇的畅通;枯水季节,三桥并用,丰水季节,至少有一桥可保通行。      我细细数来,环绕古镇的河流上竟有石桥十余座,石拱桥、石板桥、石墩子桥,单孔、 7孔、 11孔,造型无一相同。从桥上望去,河里的鸭群优哉游哉地游着, 国内旅游景点介绍 。 http://travel.sz.net.cn/node_19344.htm 桥头河边的石阶上,姑娘们嬉笑打闹着浣洗衣物。此情此景,让人仿佛置身于江南。   这些古桥跨越的陇西河,本来是青衣江上游的一条支流。千万年前,陇西河在上里附近冲积出一块平原,良好的灌溉条件和肥沃的土地,再加上人们的勤劳开垦,使这片土地很早就富甲一方。上里的优势还不止这些,它的地理位置也极为特殊——上里东接名山、邛崃,西接芦山、雅安,既是过去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也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物资集散地。所以上里古镇最初的名字 “罗绳”,在当地话中就是驿站、关隘的意思。   在恍如昨日的千百年里,上里堆满了来自名山的茶叶,来自邛崃的井盐、竹器,来自康巴的马匹和来自西藏的药材、皮货,以及异域各国的手工艺品、香料……驮着各种货物的马帮络绎而来,又络绎而去。老人们说,其实就在解放前,这里的集市也是热闹非凡的, “隔三差五就有一个街市,除了各地马帮将带来的货物摆满一街,还有各路戏班的戏剧和杂耍表演。那时候,采货的、小食摊子把上里堵得水泄不通,人声鼎沸,骡马嘶鸣,二三里外可闻。”   查阅我国桥梁史,石桥一直担当着重要角色。石桥大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的,那时的石桥是石墩木梁式的,到了西汉进一步发展为石柱石梁式,到东汉时,开始出现单跨石拱桥。上里的古桥也遵循着这一发展轨迹——留存至今的古桥全是石制,但由于选材的原因 (上里附近只出产较易风化的红砂岩),我们已无法领略到上里古桥的汉风宋韵,今天上里古镇尚存的古桥,年代最早的是清乾隆年间修建的一座石拱桥。   有人说,上里桥的样式多样,或许与几次大的移民活动有关:西汉时,朝廷曾迁 “楚民”来此;明末清初的 “湖广填四川”,大量的移民涌进上里,他们不仅充实了上里的人口,更带来了丰富的桥文化——此后修建的上里桥,风格要么秉承当地传统,要么源自移民故里。今天,陇西河上的座座古桥,或如朴实敦厚的汉子,或如藏于深闺的娇娘,与江南水乡的桥梁相比,视觉冲击力更为鲜明。   古桥中,最有特色的当数镇东的 “高桥”和镇西的 “二仙桥”。唐人诗中曾称赞上里 “二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而“双桥”指的便是这两座桥。   高桥是上里古镇过去最大的一座桥梁,也是南丝路驿道进入古镇的主要通道。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座石桥东西两端的桥身之下,还各建有一人行通道,这样桥上、桥下皆可通行,被当地人誉为清代的 “立交桥”。想当年,高桥上马帮铃响,络绎不绝,桥下则人流如注,来往喧嚣。古镇的热闹,丝路的繁华,在这高桥身上可窥一斑。   除了通行的功能,镇西的 “二仙桥”却更能体现出水墨上里的风雅气质。在崇尚古镇旅游的当下,这座充满诗情画意的高卷拱单孔石桥,几乎就成了上里古镇的标志性符号。请浏览更多
1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8: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