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北京青年呼吸学者沙龙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新人辈出-北京青年呼吸学者沙龙活动侧记
DrSun 2009-8-10 07:50
北京青年呼吸学者沙龙 2009年第4次活动 于 2009 年 7 月 6 日举行。本次活动的 主要内容是沙龙通讯员工作会议, 各单位推荐的新通讯员与沙龙主要发起人和核心成员齐聚一堂,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希望通过更多的年轻新成员的加入,会使呼吸沙龙办得更好,更富于青春活力。 王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北京青年呼吸学者沙龙于 1996 年成立,在 2006 年沙龙成立 10 周年时出了一本纪念册,其中有很多好文章,是沙龙发展历史上很好的文献记录。总的来说,沙龙取得了很大成功;其成功的关键在于沙龙没有所谓的组织机构,也就是每次大家轮流坐庄,能够充分发挥各单位和沙龙成员的积极性;但其不成功之处也在于这种形式显得有点松散,看来还是有必要适当进行一些组织和管理。青年学者沙龙成立至今十余年,如果没有新鲜血液融入,是不是会显得有点儿老了。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新、老沙龙通讯员工作会,就是希望沙龙实现新老交替,希望更多的青年骨干加入到沙龙中来。新的沙龙成员年龄大多应该在 40 岁以下,当然也不排除 40 岁以上的。孙永昌教授是一位老通讯员,也是沙龙的核心成员之一,目前兼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建议新的沙龙组织主要由孙教授负责。各单位原通讯员视年龄、时间及精力可继续担任,或推荐更年轻的医生担任。对新一批通讯员的要求是要有活力、激情四射。沙龙活动欢迎老通讯员继续参加,但应以新人为主,这样才能实现新老交替,沙龙才能久远。近两年的沙龙活动总体上不错,但有失活跃,希望能通过沙龙组织的更新和年轻化,把沙龙活动做得更好。 孙永昌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我们的沙龙成立已经有十几年了,在座的很多专家都是第一代的核心成员。北京呼吸沙龙办得很成功,可以说为全国的各种学术沙龙树立了标杆。近两年的沙龙通讯择优在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刊登,在呼吸学界产生了很好的影响,也得到全国各地很多专家的肯定。刚才王辰教授谈到了,其实在沙龙十周年庆典时大家也已谈到,沙龙变得有点儿老气了。这种老气,一是反映在沙龙核心成员的年龄在变老,已经成为各单位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了;二是反映在沙龙的氛围不再那么富有朝气,争论和思想的交锋越来越少。我想,年轻不仅仅是指年龄上的,更重要是要保持思想及心灵上的年轻。关于以后沙龙的组织形式问题,我首先感谢大家对我的信任,我愿意拿出更多时间负责组织并更多地参与沙龙活动。今天希望各位新、老沙龙通讯员对以后沙龙活动多提建议。 徐作军 (北京协和医院): 大家都希望沙龙不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变得更活跃些,年轻医生的加入对沙龙活跃气氛及思路开阔很有好处,所以非常支持沙龙新老更替的建议。关于如何使沙龙形式更新颖、更活跃的问题,在每年的总结会上已经提过很多次,这里再次强调的是有些形式必须要放弃: 第一, 尽可能不要用讲课形式;第二,严格控制发言时间;第三,参加前要做点准备,否则现场发挥可能稍逊色,影响到整个内容的质量。个人认为一些比较活跃的形式可以继续做,如病例讨论、辩论等,都受到大家欢迎。 代华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沙龙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大家都是伴随着沙龙成长起来的。虽然在其成长过程中有一些不够令人满意的地方,但我们总是在不断总结经验以使其发展得更好。这次活动提出,以后沙龙将由更多的年轻医生承担、参与,相信沙龙会办得越来越好。建议:第一,要选择好的议题;第二,活动前把议题发给大家以便有所准备,这点比较重要。如果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突然拿到题目讨论,效果不一定很好,尤其在辩论时可能需要准备一些素材。 张波 (空军总医院): 同意大家的观点。我以前参加沙龙活动很积极,这几年参加的相对少一些。我认为,大家能否积极参加,主要看议题是否有吸引力,所以在议题上应该好好下功夫。尽量选大家感兴趣的、不太熟悉的、热点的、有各家医院特色的以及有学科优势的题目,这样的题目更加吸引人。各单位报沙龙活动议题之前,可以在科里开个小会讨论一下,这样能提高议题的质量,使之更加新颖、完善。选择议题可以有以下 3 个方面考虑:挑战性、实用性、先进性,如新思路、新技术、新方法等。很多年轻医生对实用性很感兴趣,而先进性对我们的临床思维及科研思维会很有启发。另外,题目要小而精,不要太大(如合理应用抗生素等)。另外,有时题目讨论不透,原因是大家听的多、说的少,发言单位已经做了充分准备,但参加人员抱着来学习、接受新知识、新观点的想法,坐享其成的比较多,并没有主动思考。这方面要有所改进。有以下几点提议:第一,前期的准备工作很重要,沙龙通讯员事先一定要通知到;发言前要有构思,包括理论上的、经验上的,这样讨论会更加激烈、透彻。第二,活动形式上多一点辩论、争论,如 ARDS 的诊断标准( 1994 年),符合这个标准就都是 ARDS 吗?很多这样的实际问题可以辩论、争论下去。第三,通讯工作要通畅,几家核心单位要加强沟通,组织者在沙龙活动之前把各自的重点稍做分工,加以明确。沙龙活动本质上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好的交流过程,这样就可以把问题讨论透,讨论出观点的深度和广度,而不是想到哪说到哪。 王广发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北京呼吸沙龙已经有十几年了,在王辰教授的领导下,其影响力已经不限于北京市,得到了全国很多同道的认可。在一些其他学科的沙龙逐渐杳无声息的时候,我们一直在坚持。并且就呼吸这一学科,其他地区医学会也都有效仿。以上说明沙龙这种形式很有创意。我个人对沙龙的总体评价是很肯定的,主要是比较符合年轻人的特点,而且有学术氛围。如何把沙龙办得更好?第一,要确定沙龙的定位及宗旨,与学术会议有何区别。如果把沙龙开成学术会议,那么沙龙的特色就完全没有了,吸引力也就不存在了。个人认为,沙龙可以由以下几个词概括:奇思不猎奇、追踪热点。这样,对大家开拓思路、促进思考很有帮助。呼吸科医生相对比较内敛,沙龙可以培养年轻医生敢于说话,善于说话。第二,沙龙活动选题最重要,如前所述。选题内容不拘于一个层面,只要是呼吸科甚至呼吸科以外的比如临床科研等,都会受欢迎。第三,主持也非常重要,要改变以往学术会议及讲课的套路,主持者要很好地思考,提出些问题。另外,组织者可以做些工作,比如有些话题可以安排特定的人不发言,而是提问题。既然来参与沙龙,就是沙龙的一员,大家都有相同的发言权,无论对错都有评判。第四,不崇洋媚外,这点现今很重要。过去我们与国外的差距很大,认为国外一些学术思想及观点都是对的,实际有很多内容,包括各种指南,我们应该提出,他们的观点都对吗?要有自己的思路,否则中国永远不可能站在国际的前列。初期我们可以指出国外思想及观点的问题,后期我们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最后,关于活动形式,个人认为是次要的,当然希望有非常活跃的氛围。我认为沙龙的主要成员可以每季度开个会,时间 1 小时左右,大家总结一下沙龙这段时间的问题,互相借鉴经验,提些要求。另外,对新一代的沙龙成员提个建议,大家要积极参加、积极发言。因为活跃气氛是沙龙的生命,气氛活跃起来了沙龙就有生命力。 刘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这 12 年来对沙龙挺有感情的,我们都各自推荐了科里的一些新人加入,让沙龙更加年轻、活跃。建议讨论的题目要集中,要追踪热点,还要有自己的想法。比如 sepsis 需要液体复苏,那么什么叫液体复苏,进 5000 ml 出 5000 ml 就等于液体复苏了吗?这种问题看上去虽然小,但在临床中经常遇到,拿出来讨论也很有吸引力。关于讨论的形式,我也同意上述看法,主持人很重要,他的问题一定要很新颖。另外一定要组织一批人回答这些问题。也就是说题目好、吸引人,那么达到的效果就事半功倍。 许文兵(北京协和医院): 沙龙活动是不拘形式的。实际上以前做过的病例讨论,甚至有的讲课,都非常精彩。现在的学术活动很多,要决定参加哪一个,就在于它对大家的吸引力上。建议: ( 1) 内容新,能给大家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 2) 实用,对于初学者很有用,同样的东西,不同人用起来可能千差万别。比如讨论一个指南,这个指南在用的过程中就需要经验,这方面每个医生会有所不同,还有就是适用范围,再有,它可能也有短处,这个短处是什么,在用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如果参加这样的讨论,大家就能学到很多东西。在 12 年的沙龙活动中,该讨论的大的问题都讨论过了,所以该轮到一些更具体、更细的问题,比如抗生素方面,可以单独讨论一些新的或者老的抗生素。老的抗生素在临床上经常用,用的过程中可能有很多问题,怎么发挥它的优势,避免它的缺点。再有,像斯沃、威凡这种比较新的药物,大家尚缺乏经验,可以让有使用经验的医生,通过具体的病例来加以介绍。这样不管是讲课、还是辩论和讨论,只要内容新颖、有特色,就对大家有吸引力。病例讨论的形式之所以受欢迎,可能是因为各种会议大多采用讲课形式,而病例讨论可以给大家指出一种思维。当然沙龙不仅仅要告诉大家怎么做,更应该激发大家思考一些问题。关于沙龙新老更替的问题,为了保证沙龙的水平和吸引力,可能仍需新老搭配,但主要的发言和组织应该由年轻医生承担。沙龙作为一个平台,应该给大家锻炼的机会、展示的舞台,也是为年轻医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场所。 黄克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同意上述观点。今天提出将以年轻医生作为沙龙的主体,年轻人思维活跃,对活跃沙龙的氛围很有好处。关于沙龙的内容和形式,有以下考虑。从我个人的角度,参加沙龙或其他会议前可能有 3 个想法: ( 1) 学新知识,基本上只听,不发言; ( 2) 自己有希望和大家分享的东西,要讲给大家听; ( 3) 自己对某个问题很感兴趣,但搞不懂,带着问题来,寻求大家的帮助。以上 3 个目的有 1 个符合就会参加,如果都没有,可能就不参加了。所以沙龙可以采用讲课的形式教授新东西,小范围地讨论某个问题也可以。另外,沙龙以前也有跨专业跨学科的内容,但我们提的问题都很宽泛。那些花了时间讨论但讨论不起来的问题,大多都是问题提的不够具体;但是,拿出一个很小很细的问题来讨论,别人有可能都不感兴趣,会冷场。在沙龙上提出临床或科研问题时,可以同时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包括基础和临床专业的,这样大家一起讨论收获可能更大。总之形式不要过于单一,各种形式都可以。 童朝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沙龙总结会每年都开,上面提的这些关于形式、内容的问题,包括氛围活泼一点、不要讲课、不要讲太长时间、多讨论病例等,以前不是没提过,而是还没解决、没落实。所以关键问题是怎么落实,大家应该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要让每个单位在主办活动时,实实在在把这些问题解决好;否则应该减少其主办机会,营造一点儿竞争的氛围。 韩芳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第一,建议听听年轻一代新的沙龙通讯员们怎么想的,对沙龙有什么期望,他们的思路和我们的可能会有些差别。第二,过去沙龙涉及的话题,主要集中在呼吸领域的某个方面,很可能只有感兴趣的、有限的几位医生在做这方面的工作。我认为,除了知识性、热点问题、新的内容以外,还可以涉及一些共性的内容,包括人文的、交叉的、带动学科发展方向的内容。希望沙龙除了加强组织和形式等方面的工作外,其内容在大的方向上也能够有所调整。 王萍 (解放军 306 医院): 虽然我参加沙龙的时间不长,总的来说感觉不错,每次参加都有一定收获。同意大家的观点。题目应该很具体,能解决临床的问题,比如糖皮质激素的应用、重锤猛击应该怎么锤等,给人以深刻印象。另外,带着一个具体的临床问题,如刚才谈到的 sepsis ,或带着具体的疑难病例来,大家讨论分析,治疗的优点在哪、缺点在哪、怎么改进等,这样具体的问题比较有吸引力。还有,可以带着临床或科研方面的问题来,向各位请教。总之,形式多样化,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都比较好。 新沙龙通讯员发言汇总: 关于内容:( 1 )沙龙要有趣味性,不应该太严肃。以往务实的东西太多,如疑难病例讨论等,同时务虚的东西也要有,包括哲学、人文方面,比如现在医疗环境不太好,那么什么情况下可以拒诊?这类的问题可以增加大家发言的机会。再有,科学性的问题,可以在前辈、专家指导下进行。另外,可以就前瞻性的问题展开讨论,比如预测明年这一领域会有什么进展,在某一方面会有什么突破。( 2 )希望沙龙更有实用性,能解决实际问题。除了分享成功病例,还可以分享、讨论失败病例。另外,活动之前可以征集一些疑难病例或者未定论的病例,拿过来向各位专家请教。此外,希望沙龙可以增加更多科研方面的内容,比如请有经验的专家介绍发表过的文章,当时设计课题的思路等。议题可以跨学科,只要跟呼吸相关的都可以。关于形式:( 1 )让沙龙活跃的关键点是要勇于提出问题,这样才会有辩论、讨论。( 2 )赞成目前轮流坐庄的形式。选题新颖,并提前通知,通过手机短信通知比较便捷、及时。主办单位要做更多的充分准备,例如病例讨论可以做成像娱乐节目一样,有主持人,有设置关节,设计问题,引导与会人员互动。沙龙活动要做得吸引人,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新通讯员可以动员更多年轻人参与,多宣传沙龙。( 3 )办一个北京青年呼吸医师沙龙网站,每个月都有更新内容,比如说最新的指南、基础医学进展等。其他内容还可考虑医学网站的分享、新书介绍等。网站论坛这一形式很受欢迎,大家可以定期登陆,可以把搜集到的有针对性、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沙龙活动议题来讨论。 白鹭 曹彬 整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个人分类: 学术交流|46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青年呼吸学者沙龙
热度 1 DrSun 2009-2-10 13:31
2008年的北京青年呼吸学者沙龙活动来的比往年要晚一些。直到7月22日,由王辰教授召集,北京的沙龙积极分子在北京朝阳医院开了一个座谈会。这次会议讨论了以后的沙龙活动主题和安排,并决定沙龙纪要作为常设栏目在《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发表。关于这次座谈会的纪要已刊登在2008年第10期的《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本来我负责的沙龙活动在2008年只有一次,是关于临床指南的应用情况。年底的一次活动本来由王辰教授负责,但他临时有急务,晚点儿才到,我就跟另一位教授替他上场,开了个头。 北京青年呼吸学者沙龙活动迄今已成立12年多了。 2006年7月26日北京的呼吸科医师为北京青年呼吸学者沙龙成立十周年举办了庆典活动(图1,我与导师罗慰慈教授合影)。《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的编辑老师为了出一本纪念册,广邀老专家和青年医师题词或撰文。我自知还没到题词的份儿,况且字也不会写,还是写一段文字以记之吧。这篇短文名曰《十年杂记》,令我费神不少。印制出来的纪念册十分精美,除了青年医师的各色文章外,还有医学大家的题词(图),足见呼吸学界对沙龙的重视和期待。我的这篇短文的电子版可能是随着旧电脑一起扔了,今将这段文字从纪念册上抄写下来,权作博文一篇,供同好指正。抄写当然不是重写,但排版印刷中的个别错误还是更改了的。例如第二页中有几句话是别人文章中的,却不知怎的跑到拙文,我自然不便掠美。再就是改了几个标点符号。 十年杂记 沙龙,法文 salon之音译,即客厅之意 《辞海》 17世纪末叶和18世纪法国巴黎的文人和艺术家常接受贵族妇女的招待,在客厅集会,谈论文艺,后来因而把有闲阶级的文人雅士清谈的场所叫做沙龙。泛指文学、艺术等方面人士的小型聚会。例如艺术沙龙,摄影沙龙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十年前,当北京青年呼吸学者沙龙成立时,沙龙之意应该是指青年学者的小型聚会吧。因为我们这些人既不是有闲阶级,也谈不上是文人雅士,更没有贵族妇女的招待。当时倒常有美食招待,而且也是名副其实的小型聚会,最初大概只有十几人参加。当时在北京的青年呼吸医师每每以能够参加沙龙活动感到自豪。当时的《沙龙通讯》更是为大家所喜爱,收到之后必仔细阅读,并相互传阅。我有幸第一次作为沙龙的召集人(主持人),大概是在 1996 年的下半年或次年的上半年吧。那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的概念正是呼吸领域的热门话题,作为年轻的呼吸医师,都为一个古老的专业出现的新的研究领域而热血沸腾,虽然对其定义尚存疑惑,但也认识到该领域的研究一定大有可为。当时就 COPD 概念的论争,国外杂志上真是连篇累牍,反而使得大家越看越困惑。那次沙龙活动当然没能把 COPD 的概念辩论清楚(怎么能辨清楚呢?),这就像我在发言时,引用的某杂志发表的某专家述评中的一句话,大概是 Those who are not confused with the definition of COPD are confusing (大意是:对 COPD 的概念不感到困惑的人是令人困惑的)。但辩论的结果终究还是碰出了一些思想的火花, COPD 成为大家极为重视的研究课题。后来不过几年的时间,我国呼吸病学界在 COPD 的研究方面便取得迅速发展,成为呼吸专业最活跃的研究领域,更不再纠缠 COPD 的定义或概念是否令人困惑了吧。我的第二次主持沙龙活动,更可以说是收获甚丰,学习到很多东西。那次活动的主题是胸腔积液的诊断。当时提出该话题,并不是一时兴起。记得在北京协和医院做研究生期间( 1995 年),我担任呼吸病房的代理主治医师,遇到一例疑难的胸腔积液病例。大查房时曾提到了胸液间皮细胞计数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价值。我的导师罗慰慈教授和呼吸科主任朱元珏教授都鼓励我复习一下协和医院的病历。我认真研读了 300 多份胸腔积液病历,受到很大启发,也深刻认识到胸腔积液的诊断,远不似自己认为的那样简单。我们青年医师,正是积累经验,获取新知的时候。新知识可以来自书本杂志,但经验就只能从临床实践中获得了。沙龙不但要关注呼吸医学的研究进展,还要重视临床经验的积累和分享。胸腔积液作为最常见的临床问题之一,不乏极具挑战性的病例。成功的诊断基于最基本的临床资料的收集。在胸腔积液的诊断过程中,判断渗出液和漏出液是关键的一步,这也是我们在查房时讨论最多的话题。就像在这次活动中,我们争论最多的一个问题,到底有没有介于渗出液和漏出液之间的胸腔积液?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胸腔积液? 如果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对基本的鉴别指标进行比较全面的检查,是不是能更好地鉴别渗出液和漏出液?为了使沙龙的话题更有针对性,我设计了一份表格,以便了解北京市几家医院呼吸科住院胸腔积液病例的诊断情况。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王广发医师、解放军总医院胡红医师、北京协和医院许文兵医师、北京积水潭医院夏国光医师、海军总医院王洪武医师(现在北京煤炭总医院),都给与大力支持,很快将表格汇总起来。分析病例共 668 例,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在沙龙活动中进行了热烈讨论。后来在时任《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编辑部主任王娟老师的鼓励下,我们将资料总结发表在该杂志上。有意思是, 2006 年 4 月份的沙龙活动又一次涉及到胸腔积液的诊断问题。但这一次就大不一样了,呼吸医师手中有了更有力的武器:北京朝阳医院童朝晖医师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王广发医师都介绍了可弯曲胸腔镜诊断胸腔积液的体会,让大家看到了胸膜病变的镜下大体表现(有非常漂亮的图片展示)。我本人也介绍了十余年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利用硬质胸腔镜诊断胸膜疾病的经验总结。而就在 6 年前的沙龙上,我们 6 家医院总结的病例中只有 20 例接受了胸腔积检查。 北京青年呼吸学者沙龙在圈内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其实影响已不限于这个圈内,可以说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记得我在 2000 年夏天赴美进修,暂时不能参加沙龙活动, 在美期间怅然若失。 忽一日,我的高邻,也是青年呼吸医师的宋勇博士(现任职南京军区总医院)对我说起:你们北京的呼吸沙龙影响还是蛮大的,你在沙龙中很活跃吗(我基本每次都参加,而且喜欢提问)。这对我来说,是很值得沾沾自喜的,遂追问起你是如何得知的。宋博士便提到了那个网站的名称。在美期间,这个网站上发布的《沙龙通讯》使我感到自己仍然是沙龙成员,只是有点隔山观虎斗的味道。 北京青年呼吸学者沙龙之所以成功地走过十年,而不是像有的沙龙那样昙花一现,个人以为以下三点(当然不限于这几点)最为要紧,继续保持并发扬光大(顺便提一点发扬光大的建议),当可以看到 20 年、 30 年之呼吸学者沙龙。 1. 参与。青年医师的热心就不用多说了。目前每次活动都有数十人参加,几乎包括了北京各大医院的中青年医师。主题发言的医师,准备认真,报告精彩;参加者更是带着问题前来,讨论自然热闹。特别值得感谢的是,《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编辑部的各位老师,每次活动从发放通知、组织参会,到印发《沙龙通讯》,都认真负责,尽心尽力,十年如一日。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她们的精心组织和积极参与,呼吸沙龙不会有今天的成绩。 2. 活力。沙龙一开始就本着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王辰医师语)的宗旨。刚开始的几年,还真有不少思想的交锋,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特别令人记忆深刻的是,已经不是青年医师的何权瀛老师,每次活动必到,每到必有妙解,思想之活跃,思维之敏捷,话语之犀利,让我们青年医师自愧弗如。我本人就从他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包括如何做医生、做科研。不过,一个仍值得商榷的问题是,有时沙龙活动给人感觉更像青年医师的学术研讨会,演讲的人中规中矩,提问的人客客气气。如何更好地体现沙龙的特色呢?第一,参加者是来清谈的,而不仅仅是来倾听的;第二,选题要体现争议性,而不是要体现权威性。 3. 选题。十年沙龙,话题不断;不但覆盖了呼吸病学的各个领域,而其还涉及到临床医学的方方面面,例如最近一次沙龙活动的主题就是医学法律纠纷与维权。沙龙主题紧紧把握最新动向,及时反映该领域的热点问题,例如 SARS 和人感染禽流感,都在沙龙上进行过全面讨论。临床病例讨论是沙龙活动中最受欢迎的主题之一,如何能让参与者有更大收获,仍有可为之处。例如,疑难、罕少见病例固然能引起大家的兴趣,但临床常见疾病的诊治思路和经验总结,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没见过一例淋巴管平滑肌肉瘤病,并不说明你不是一个高明的大夫;没有认真鉴别渗出液与漏出液,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呼吸医学的研究热点层出不穷,让人目不暇接,固然是沙龙应该关注的;但临床基本技能的掌握与提高,经验与体会,更值得分享。不久前,《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曾发表过一篇杂文,请了一位教授讲听诊器的故事( Markel H. The stethoscope and the art of listening. N Engl J Med 2006;354:551 )。其中的一段话值得我们深思,大意是听诊器一经创造出来,就不可逆转地拉开了医生与病人之间的距离尽管只是一根空管子那么长的距离。今天,先进的无创成像技术和其他各种技术能让我们极其精确地看透人体,这种距离也就越拉越长了(原文是指数增加)。
个人分类: 学术交流|6081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21: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