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蜥蜴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壁虎还是蜥蜴?
热度 3 xucq45 2020-4-21 17:13
蜥蜴是常见的冷血爬行动物 (爬行纲 有鳞目 蜥蜴亚目),该亚目所有动物统称为蜥蜴,壁虎则是蜥蜴的一种,又称守宫,西南地区称“ 四脚蛇 ” 、“巴壁虎”,巴壁蜥等。 我国有蜥蜴150多种,分属下列8个科:(1)壁虎科(Gekkonidae);(2)鬣蜥科(Agamidae);(3)蛇蜥科(Anguidae);(4)屏蜥科 (Xenosaundae);(5)巨蜥科(Varanidae); (6)双足蜥科(Dibamidae); ( 7)蜥蜴科 (Lacertidae); (8 )石龙子科(Scincidae )。 一般将 壁虎以外的蜥蜴亚目动物统称为蜥蜴, 壁虎和蜥蜴的区别在于 : 1、 科目总称不同 蜥蜴是爬行纲目中所有爬行动物的总称,而壁虎是蜥蜴亚目下壁虎科动物的总称。 2、体积不同 蜥蜴一般体积偏大(甚至有巨型的),而壁虎体积偏小。 3、发声不同 大多数蜥蜴不会发声的,而壁虎的不少种类都可发出宏亮的声音。 4、外观不同 蜥蜴头顶有(或无)对称的大鳞,鳞片覆瓦状、常具棱体,多侧扁。壁虎的头顶无对称排列的大鳞,体背面被粒鳞或疣鳞,体大多扁平,皮肤柔软。 蜥蜴有鳞,壁虎没有;蜥蜴有眼皮,壁虎没有;蜥蜴有指甲,壁虎没有;蜥蜴不能垂直爬光滑表面(只有足垫),壁虎可以(足底有吸盘) 5、尾巴不同 蜥蜴尾巴长不易断,断了不能长出,壁虎的尾巴易断,断了可再生。 6、食物不同 蜥蜴大部分种类为肉食性,以昆虫、蚯蚓、蜗牛、老鼠等为食,也有以仙人掌或海藻为主食。壁虎主要以活体小昆虫为主,如苍蝇、蚊子、蟑螂、黄粉虫等。 (选摘自百度) 前些日子,在本人海南保亭的家里发现一只长约4厘米的壁虎,拍了几张照片后放生 ( 不速来客 : 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1227357.html ) 。 4月18日去超市的路上,老伴发现路边树上有只像壁虎的动物,身长约15厘米,口中还含着一只大虫子。我忙取出手机拍照,由于它随时在爬动,焦点对不准。百度识图给出的答案是,它可能是壁虎。根据百度提供的壁虎和蜥蜴区别要点,我更倾向于它是蜥蜴,尽管看不出明显的鳞片,但是它有眼皮、指甲和头顶侧偏的瓦型脊片。
个人分类: 秀美风光|34230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这种船99%你没看过!国外也没有!中国首创!
chunkexue 2018-1-18 09:22
王兵/文 这是一种全新的船型,说出来你可能都不信,但这是真的!这种船型,是中国人的首创! 更加让你想不到的是,发明这种船型的这个人,并不在船舶行业里工作! 先上图!有图有真相!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MyODUxMTQzNg==.html?spm=a2hzp.8244740.0.0 视频里的船,重约2吨多点,相当于一辆小轿车,更加神奇的是,它的发动机也是汽车的!是从一台2.0排量汽车上卸下来装上去的。 没有最神奇,只有更神奇!这艘2吨多的船,装上汽车发动机后,在水里跑出了汽车在陆地上的速度——轻松达到了120公里/小时的速度!如果是传统的船舶,这种重量要达到这种速度,得再增加好几台2.0排量汽车发动机! 其实,这条船根本就是把水面当地面在跑。 它是一条仿生船!仿的是下面这种动物。 它的名字叫蛇怪蜥蜴。图片上的它正在水面上高速行进,就是我国武术小说里面的“水上飞”,这个是正宗的水上飞,蛇怪蜥蜴绝不是裘欠丈!如若还不信,可以自己去百度,这是科学! 视频里的船是我国一个研究蛇怪蜥蜴水上飞功夫近30年的团队研制成功的。视频是实船! 不仅如此,这种跑得快、能耗低的“怪船”还能在岸上跑!有视频为证。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MyODQ5NzgzMg==.html?spm=a2hzp.8244740.0.0 这种技术,是中船重工智·海创新中心征集到的、隐藏在民间的众多先进技术之一。 这种设计的船舶,至少在内河、内湖可以极低能耗获得极高速度,感兴趣的企业、投资机构请联系智·海平台。
个人分类: 纯科学|1762 次阅读|0 个评论
请问这动物是蜥蜴吗?
热度 1 outcrop 2016-1-20 08:34
在菜地发现一只冻僵了的动物,不确定是不是蜥蜴: 之前暖和的时候就见过这家伙跑来跑去没在意;清早在菜地发现它冻僵了,用衣架挑起来都不怎么挣扎,拍了个照然后放避风的地方去了,广东这天气应该冻不死。 ========================================================== 建了一个科学网博友QQ群:17662971,希望能闲聊无白丁,欢迎加入!加入请注明:科学网博友。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83 次阅读|4 个评论
沙漠里,也有精彩生命
热度 16 xiyuniaoguo 2015-10-23 14:15
沙漠里,也有精彩生命 一望无尽的沙漠之海,被世人称为“死亡之海”。在沙漠中,只有最坚强的植物和最具耐力、最富生命力的动物才有资格获得生存的权利。沙漠地区的生命通过自然界选择、优胜劣汰,在长期的进化、演替过程中,形成了适应特殊环境条件的能力。它们通过特别的形状和功能器官以及独特行为方式表现出对沙漠环境的多种适应。 “沙漠三剑客” 众多沙漠植物中,最为典型的当属“沙漠三剑客”——梭梭、红柳、胡杨。它们的存在是沙漠中一道靓丽的风景:任凭风沙肆虐、严寒酷暑,始终恪守着古老家园,寸步不离。 梭梭是落叶小乔木或大灌木,是中亚荒漠中分布最广的荒漠植被类型。由于分枝多、耐瘠薄、抗旱性极强,是干旱荒漠区的优良固沙植物。 梭梭 西锐拍摄 在沙漠中抗战,梭梭自然有自己的御敌之策。地面上,它们一个个如同行将就木的老叟,殊不知地下才是真正的舞台。梭梭主侧根发达,叶退化,靠绿色同化枝进行光合作用,对干旱有较强的适应性。梭梭的根系可以深入地下几十米,向四周拓展几百平方米,从而牢牢固定上面的身躯。 一般而言,蒸腾作用是植物维持体内水分平衡的主要环节。梭梭的蒸腾强度对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可塑性很大。当水分条件较好时,梭梭能够以高蒸腾方式抵御高温;当水分条件较差时,则能以低蒸腾方式抵御高温和干旱。 梭梭和红柳是常常伴生在一起的。只要是红柳生长的地方,梭梭就常随常守,而红柳无法生存的地方,梭梭也能照样遍布。因此人们便把梭梭比喻为沙漠“俊男”,而把红柳比作沙漠“美女”。 红柳又叫多枝柽柳,为小乔木或灌木,树高通常2米-3米,也有高达6米的,广泛分布于内蒙古及西北沙漠地区,东北、山东沿海也有。 红柳根系发达,一丛4年生红柳,株高3.5米,水平根幅20余米,为地上部分的5倍多。红柳枝条上易于生成不定根,由于枝条不断向上生长,所以红柳不怕沙埋。为了在荒漠中最大程度地减少蒸发,它把自己的生命形态变成了针叶状,这种形状可以把水分的损失降到最低。红柳枝叶能分泌盐分,所以它们对于盐碱也不怕。另外,红柳带毛的种子像蒲公英一样借风飘落,天然下种,落到潮湿的地方就能很快发芽,很容易形成大片丛林。 相比前面的“俊男靓女”,胡杨的资格要老的多。胡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杨树,其祖先远在1亿3500万年前就出现了。因此胡杨又被地质学家称为“第三世纪活化石”。随着时间推移,不知是沙漠选择了胡杨,还是胡杨爱上了沙漠,胡杨逐渐演变成沙漠河流沿岸最主要的树种。 现在,全世界90%的胡杨在中国,中国90%的胡杨在新疆,新疆90%的胡杨在塔里木河沿岸。 高大的胡杨树,不怕沙漠的盐碱,因为它本身像一座小型化工厂,把对植物有害的盐碱,变成可以蒸馒头、做糕点和洗衣服的“胡杨碱”。胡杨的叶子也非常神奇。胡杨“小时候”,叶子形状如柳且细长,枝条柔软。长大了,胡杨树干挺直,叶子就成为杨树叶子的形状,只不过尺寸小一些。所以,胡杨也被称为“异叶杨”“变叶杨”。 生长在西北沙漠地带的胡杨耐干旱、耐盐碱,不怕酷热严寒,不畏风沙侵袭,或成片成林,或孑然一身,顽强地耸立在沙漠戈壁,履行着自己与生俱来的使命——抗风沙、保绿洲。 胡杨 数码兔子拍摄 霸王 5月的新疆,梭梭还带有丝丝睡意,其他植物也刚刚泛起绿芽。如此荒芜的世界中,一片片绿色格外引人注目。 啊,原来是霸王——蒺藜科霸王属强旱生灌木,常分布于荒漠和草原化荒漠地带,是亚洲中部荒漠区的特有植物属,也是我国西部荒漠区植被组成的优势植物种。霸王不仅早熟,更为神奇的是霸王先开花后长叶。霸王4月中旬产生花蕾,下旬开花,6月下旬籽粒成熟,生长三四年后进入壮龄期,开始大量结实。 此时,霸王身上最为醒目的当属淡黄色花朵,更有甚者,已经结果。 别的植物还刚刚发芽,为何霸王却先行至此?原来,别的植物在积雪融化、气温回升的时候开始萌芽,而霸王却在早春时候就已萌芽。 不过,这种生存策略是极为冒险的:如果春天的雪太厚、太冷就难以顺利萌芽。因此,霸王主要受前一年降水的影响。 高风险自然带来高回报。在其他植物尚未萌芽的时候,霸王早已经占据了最好的地盘。 有了自己的地盘,霸王就开始了坚强的战斗。在荒漠地区,霸王出现在石质残丘坡地、砂砾质丘间平地及固定、半固定沙地上,亦可沿干河床呈带状分布。它们也因而成为防风固沙的卫士。 沙蜥 早熟的霸王成为沙鼠的食材,使它们得以度过青黄不接的早春。此时,附近也有一种动物生活得比较自在,那就是蜥蜴。 沙蜥 西锐拍摄 蜥蜴是沙漠中为数不多的爬行类动物之一。同植物们一样,沙蜥得以在沙漠中生存,是因为自己有很多独到之处。 沙蜥不饮水,直接从昆虫等食物中获得生理代谢所需水分,排泄尿酸后,直肠能再吸收排除的粪便中的水。沙蜥皮肤具感受器,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在防风沙方面,沙蜥上下眼睑鳞外缘突出、延长,鼻孔内具有活动的皮瓣,与上下睑鳞在闭眼时紧密合拢,可防止刮风时沙粒灌入鼻和眼。此外,沙蜥爪锐利,趾适于挖沙,趾具栉缘,适于在沙地上行走;背部颜色随栖息基底的颜色而变化,一般是黄灰褐色;头大而平,顶眼发达,利于早晨在洞口吸收太阳能,快速升高体温。 除了独特的身体结构外,沙蜥的生存策略还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隐”。一身沙漠迷彩,将自己伪装起来,和沙漠一个色调。只要它不动,即使就在你的面前,你也很难发现它们的存在。这对于捕猎和逃避天敌,大有裨益。 白尾地鸦 白尾地鸦为典型的沙漠鸟类。由于长期在沙漠环境中生存,白尾地鸦的体羽呈沙褐色,十分接近环境的颜色;嘴峰较长,并稍向下弯曲,具有挖掘和埋食的功能;鼻孔被稠密的羽毛覆盖,极其适应荒漠干旱的环境;翅短而圆,很少长距离飞行;跗蹠长而强健,善于在沙漠中奔跑。当地维吾尔族称其为“克里尧丐”就有“大步流星,奔跑如飞”之意。 白尾地鸦 沙陀拍摄 茫茫沙漠中白尾地鸦吃什么?人们对此充满好奇。研究表明,白尾地鸦的食物包括金龟子、漠王甲、象甲、伪步行虫、金针虫等,繁殖季节以鞘翅目的昆虫为主。这些昆虫大多数在地表活动,统称“甲壳虫”。其他时间也食蝗虫、蜥蜴、植物果实、种子、苇叶、双翅目幼虫及其他昆虫的幼虫等。胃检还发现马粪、玉米及甲虫,属于杂食性鸟类。 白尾地鸦的储食策略十分神奇。据记录,当把囊(一种食物)的碎片丢弃在路边时,机警的白尾地鸦很快发现并开始搬运食物。它们似乎不急于填饱肚子,而是先运输和埋藏,并在最短的时间里清理完现场,不给其他动物或风沙留下太多机会。 数百上千年,沙漠里的生命凭借顽强的意志,在与飓风沙暴的肆虐抗御中一步步走来。它们生生不息,是一部有关生命与死亡的启示录。惊心动魄的生命演化,惊叹着人们的心灵。只有荒芜的生命,没有荒凉的沙漠。
个人分类: 科普|6441 次阅读|37 个评论
变色龙颜色变化的科学(附原文)
热度 4 zhpd55 2015-3-18 11:21
变色龙颜色变化的科学(附原文) 诸平 蜥蜴是爬虫类中种类最多的族群,全世界已知超过 4,000 种,主要分布于热带。体型差异很大,从数厘米大的加勒比壁虎,到近 3 ~ 5m 长的科莫多龙都有。有些被称为蛇蜥的种类脚已经退化,只留下一些脚的痕迹构造。它们因为有 眼睑 和 耳朵 ,所以能与 蛇 区分。许多蜥蜴能变换它们的颜色以因应环境的变化或压力,例如 变色龙 。 蜥蜴的变色能力很强,特别是 避役 类( Chamaeleons )以其善于变色获得 “ 变色龙 ” 的美名。我国的树蜥与龙蜥多数也有变色能力,其中 变色树蜥 ( Calots versicolor )在阳光照射的干燥地方通身颜色变浅而头颈部发红,当转入阴湿地方后,红色逐渐消失,通身颜色逐渐变暗。蜥蜴的变色是一种非随意的生理行为变化。它与 光照 的强弱、温度的改变、动物本身的兴奋程度以及个体的健康状况等有关。但是,据美国化学会《 化学与工程新闻 》( CEN )周刊网站, 2015 年 3 月 13 日 报道,以及《 自然·通讯 》( Nature Communications )网站 3 月 2 日 发表的研究论文介绍,瑞士日内瓦大学( University of Geneva )的研究人员发现,蜥蜴( Lizards )的变色现象是通过调优皮肤内的鸟嘌呤纳米晶体( guanine nanocrystals )而实现的。有视频显示当雄性豹纹变色龙看到另一个成年雄性变色龙时 , 它会改变颜色来显示究竟谁是首领。 变色龙形成一个高度派生的蜥蜴单源群,起源于非洲大约是在 9000 万年前。许多变色龙 , 特别是豹纹变色龙 (Furcifer pardalis) 有非凡的能力,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复杂而快速的颜色变化,如雄性竞赛或求爱过程中。人们普遍解释认为变色龙的颜色变化 , 是由于真皮色素细胞内包裹着颜色的细胞器能舒展开或者聚合在一起而导致的。结合显微镜、光度摄像和光子带隙模型 , 科学家发现 : 变色龙颜色变化是通过积极调优厚层真皮虹细胞表面内的鸟嘌呤纳米晶体而实现的 , 而更深虹细胞具有大的晶体,反射阳光能量中相当大的一部分 , 尤其是在近红外范围内的光线。虹细胞组织进入到两个叠加层构成了一个进化新奇的变色龙 , 它允许一些物种以惊人的外观显示来有效的伪装自己 , 同时提供被动热防护。更多信息也可以参见 “ 变色龙颜色变化 ” 网页( ‘Chameleon Colour Change’ page )以及《 自然·通讯 》发表的研究论文 ncomms7368.pdf 。 无论是躲避捕食者 , 还是吸引心仪者或者恐吓对手 , 改变其自身颜色都是变色龙的绝招,这也是生存的关键。只是这些生物的皮肤如何从红色、黄金色转变为绿色和许多其他颜色,长期以来对其认识基本上一直就是一个谜团 , 直到现在为止,科学家借助电子显微镜、专业摄像和一些计算机模拟才对这个谜团有了新认识。瑞士日内瓦大学的 Michel C. Milinkovitch 及其同事们发现 , 豹纹变色龙 (Furciferpardalis) 是通过调优皮肤内的鸟嘌呤纳米晶体来改变他们的颜色。实际上就是迅速地重新排列皮肤中的微小晶体,以至于能反射不同波长的光线。“从本质上讲,这些晶体相当于分色镜。”来自瑞士日内瓦大学的 Michel C. Milinkovitch 带领团队做出了上述发现。更多信息详见 Nat. Commun. 2015, DOI: 10.1038/ncomms7368 见原文 ncomms7368.pdf
个人分类: 新观察|8486 次阅读|7 个评论
捕食中的绿蜥蜴——还会变色!
aeinstein 2014-9-13 08:15
一个月前,在家附近的草丛里,看到两只青翠欲滴的小蜥蜴,如下图所示。它的颈部下方有一根可以突起的软骨,时不时的拱起来,使得脖子下本来是白色的皮肤拉长成一个粉红色的小扇子。红绿搭配,非常美丽。但是 不知用意何在。 草丛里的那只蜥蜴抓了一只飞虫,虫的个头比它的嘴还大,所以它只能一点一点慢慢地吃。不知它是否在嘴里就能把虫子给溶解消化掉了,或者还是有牙齿咬碎虫子。我看到有时半节虫子从它嘴里掉出来,它还得去捡回来。没有手,吃顿饭都不容易啊! 饱餐之后,蜥蜴就开始无所事事了。一不留神,它从翠绿变成了褐黄。下图中我们还能看到它的背部有两块绿色还未褪去。 我了解到,这种在美国西南部广泛生存的小蜥蜴叫做green anole,是一种变色龙。 每当我看到蜥蜴,都会想起它们的近亲恐龙。在一亿多年前的中生代,恐龙统治地球的时候,蜥蜴也在恐龙的脚下游走着。时常以崇拜的目光仰视自己的近亲。中生代后,地球上几乎所有的庞然大物都消失了,小蜥蜴们依然快乐地游走着。
9837 次阅读|0 个评论
沙漠上的小蜥蜴
热度 2 boxcar 2014-8-22 12:15
个人分类: 摄影|3577 次阅读|3 个评论
从蜥蜴看“女汉子”的生物学特征
热度 16 ecoliugy 2013-11-13 23:48
蜥蜴的性别变化很是奇特,生活于美国东部的 刺蜥中竟有3/4的雌性为女汉子(图下-中) 今天看到Biology letters的一篇很有趣的 论文 ,文章讲述了蜥蜴中也存在“女汉子”,说很多雌性蜥蜴会有雄性的特诊,而且分析了女汉子在棘蜥社会中的生物与社会角色,很有意思。 这是一种分布于美国东部的刺蜥( Sceloporus undulatus ),体型不大,体表有鳞片,通常喜欢生活在林缘、石堆或木头堆中。一般的刺蜥蜴背面呈灰色,雄性脖子和腹部两侧有蓝色的鳞片(看图)。然而,通过野外调查,发现在刺蜥蜴种群中,大概有3/4的雌性具有一定的蓝色鳞片,也就是说这些雌性个体间外表有差异,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雄性特征,通俗了说,多数雌性蜥蜴是蜥蜴中的“女汉子”。 为了研究雄性蜥蜴如何与这些女汉子相处,以及这些女汉子又是如何维持在自然界中。科学家结合野外调查实,让实验室饲养环境中的雄性自由选择雌性,发现雄性要更加偏爱没有雄性斑点的雌性,温柔端庄形的雌性更受青睐,而“女汉子”被雄性拒绝的概率则要高一些。若是没有选择,雄蜥也就从了女汉子了。但 即便雄性与女汉子交配后,女汉子产卵时间也要晚13天,卵的平均重量比纯雌蜥要轻。证明了女汉子蜥蜴在种群中是有生物和社会缺陷滴。 那么,既然女汉子有坏处,为什么野外种群中4只雌蜥蜴就有3只就是女汉子呢? 当然女汉子也有优势,它们攻击性和战斗力更强,在取食和逃跑上更具优势,可以打败对手获得食物,遇到天敌的时候可飞快地避开捕食者,以增强生态适应性。 美国东部这种蜥蜴女汉子所作所为,听起来与人类社会也颇为相似。在中国, 女汉子是最近网络上很流行的词语,用来描述那些彪悍,有竞争力的中国女性。女汉子一词的出现,一方面象征着越来越多的女孩子长相偏男性化,另一方面说明广大女同胞们独立性愈发强大,社会竞争能力也越来越生猛了。现如今,社会上很多人类的社会性别愈发变得复杂而难以理解。从小妹纸变为女汉子,表面听起来只是网络上娱乐大众的亲切称呼,背后却隐含着复杂而深刻的社会环境变化。 蜥蜴或许可以告诉我们很多性别变化的故事。为什么美国 棘蜥种群中会出现那么多 女汉子,而其它动物中却不多见呢?这与蜥蜴奇特的性别进化有一定的关系。蜥蜴属冷血动物,性别极其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甚至有一种蜥蜴则完全是雌性,全靠孤雌生殖,更是女汉子中的极品( science报道 )。从性别进化看,蜥蜴还真是十分有趣的动物,能够为我们理解动物性别进化提供极佳的研究素材。 或许从“女汉子”的进化研究,人类还可以揭开性别进化的新篇章呢。
12198 次阅读|18 个评论
家乡以前没见过的蜥蜴
热度 2 Alexwjlster 2013-8-3 14:01
上午发现的小动物——四脚蛇。皮肤金色的,以前见到的没这么鲜亮,这个体形的见的以前也没见过。是小蜥蜴,还是一种新的品种???? 相机不是很好,对付着看吧 。
个人分类: 杂谈|5991 次阅读|6 个评论
蜥蜴的生与死
热度 21 jinsblog 2013-4-17 06:48
在野外见到过很多的蜥蜴,大部分是沙蜥,有不同的种类。蜥蜴这种动物,按人的说法,是冷血动物,所以白天看到它们,多在外面晒太阳,让自己暖和,无论是爬在岩石上,或爬在牛粪上,对它们来说,有什么差别呢?暖和就好,活着本来就是不容易。 戈壁滩上沙蜥是常见的一种动物,我拍过很多的照片。白天它们爬在石头上晒太阳,人走近后,就会一溜烟地跑,奔命的样子。但爬行动物终归是爬行动物,它跑再快也没有我的眼神快,毕竟我是哺乳动物。如果仔细看,你会发现蜥蜴的胳膊、腿是横着生长的,它们的躯体大部分时候是贴在地面,这样的身体四肢结构,虽然可以随时把身体放到地上省力,但跑起来也就没有那么灵巧了。而哺乳动物的四肢是在躯体的腹侧,把身体撑起来离开地面,奔跑起来就快多了,但这个是要付出代价的,就是你得提供更多的能量。这个世界上的事物总是这样,能飞的东西总是很难去游泳。不完美是件好事,否则没有了多样性这个世界就无趣了。同理,要想找到一个完美的人,不仅是自己的无知,也太小看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多样性了。 野外常见蜥蜴,也常见它们死亡的状况。有时候很可能是被别的动物踩到了,多数时候,它们已经死了些时间,死因不明。在那样的烈日下,遗体已经开始木乃伊化。那种环境中,干掉是最省力气的一种方法。感叹生命的逝去,有时候完全没有什么道理。好在我能见到的蜥蜴,大部分是活着的,而且让我觉得和它们有了点亲近感。 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种蜥蜴,都是在新疆北部碰到的。第一种是在南戈壁,那一次我见到它们,是在一个极端情况下。我们一辆车三个人去南戈壁探路,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开了近百公里路,在一个满是红色地层的地方,我们差点就陷车了。那里的地表,因为日夜温差和很多原因,浮土很厚,我们以为沿着一条去石膏矿的路在走,结果走着就没路了。掉头的时候,车在半尺厚的浮土中拼命折腾了一阵才在压实的“路”面上停下,我们也能够往回走。那时,我发现那样的红土尘上,还有蜥蜴在跑,和我在别的地方看到的种类不一样。心想它们怎么不到城里去,在这鬼地方有什么好。那一年该着我们倒霉,这里没陷车,在别的地方陷车了,我记在博文“ 走出戈壁滩 ”中。但我对朋友说,我真的担心的地方,就是这个南戈壁。如果那天我们的司机没有多踩一脚油门,拼命挣扎一把,我们的车陷就会陷在那个地方,我们能不能活着走出来就真的是个问题。我在那里拍了几张蜥蜴的照片,还有一些其它的照片,每次看到它们,都让我想起那让人捏把汗的时刻。多难的事,人活着说起来都是容易的;再容易的事,人死了也说不出来了。 另外一种蜥蜴,可以说是我在拍照这个勾当中一个非常遗憾时刻。去年我们去新疆,有一天出去跑野外点,我感到自己有点累了,而且觉得这个区域似乎没有什么可以拍摄的景色,就只带了一个24-105mm的镜头,把长焦镜头留在车上,这样背包可以轻一点,毕竟我已经不是孺子牛的年纪了。那天收工的时候,我们照例往山头上爬,夕阳下的红色山崖上,我忽然发现对面的岩石上有一块突起的东西很特别,而且直觉那是一种生物。于是停下来,把背包放下,仔细看,发现那是个挺大个的蜥蜴,我过去没有见过,正爬在岩石上仰望蓝色的天空,晒太阳。我当时那个叫后悔啊,责怪自己偷懒啊,没有带着合适的镜头。因为那个距离,我带的镜头没法拍好照片。最后我只好漫山乱爬,追着人家蜥蜴拍了几张,都不是很理想。要是我带了长焦镜头,我敢肯定可以拍到获奖的作品,各位也有好照片看了。好遗憾啊,为了自己的轻松而少带了一个镜头,错过了一个机会。人的一生中,这种遗憾有多少?后来我在附近的地点又见到了同种的蜥蜴,但和那天的舞台背景就没有了可比性。最美好的时候,错过就错过了,这就是人生。
个人分类: 野外记录|12520 次阅读|31 个评论
趣说空泡(6):南美蜥蜴的“水上漂”
热度 1 upflyzhang 2012-2-6 12:16
趣说空泡(6):南美蜥蜴的“水上漂”
南美蜥蜴的“水上漂” 张宇宁 “水上漂”绝技相传是达摩祖师创立,《少林武术大全》记载:“在水里内气上提,踩水,手足不停地运动,用足踏水” 。武侠小说中有很多关于“水上漂”绝技的描写。金庸大侠的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人物“铁掌水上飘”裘千仞也是因该绝技驰名武林。 “ 水上漂 ” 绝技是杜撰出来的,现实中并不真实存在,即使在武侠小说中,真正掌握了“水上漂“绝技的也是凤毛麟角。 图一 在水面漂浮的水黾 虽然对人类来讲,“水上漂”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但对蜘蛛,水黾 等小动物来讲,却是司空见惯的家常便饭。图一显示了一个漂浮在水面上的水黾。它们之所以能够在水面上漂浮,主要是因为其体型非常小,重量轻,不会破坏水面的表面张力。日常生活中,硬币,曲别针等物体也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其中的道理也类似 。通常,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一般都是水黾等小动物。 2009 年, BBC 的摄影师在南美洲的热带雨林中拍摄到一种名叫侏儒壁虎的蜥蜴(图二),个头非常小,从头到脚长度只有 2 到 4 厘米,这种蜥蜴也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并不会打破表面张力。这项技能对于它在巴西亚马逊河热带雨林的生存至关重要,因为这里降雨非常多,一些小水洼都可能将其溺毙。此外,这种侏儒壁虎的皮肤还有防水的功能,这也使得它们遇到水洼时能够在水面行走。 图二 侏儒壁虎 对于稍微大型一点的动物来讲,“水上飘”的功夫也并非遥不可及。蛇怪蜥蜴(图三)是非常罕见的一例。蛇怪蜥蜴 常常被称为是 “ 耶稣蜥蜴 ” ,其身体较轻,主要以小昆虫为食。每天蛇怪蜥蜴都要晒太阳以保持体温,这就使得它们非常容易被捕食。当遇到危险时,有 20% 的情况下他们会在水面快速奔跑,其他情况则游泳逃生。 2004 年,美国科学院院刊报道了一项来自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员采用数字粒子成像测速法测量了蛇怪蜥蜴在水上奔跑时水中的速度分布,从而推断出蛇怪蜥蜴奔跑时所产生的力的大小和方向等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 蛇怪蜥蜴的动作可以分为两步,分别为拍击和划水。蛇怪蜥蜴所产生的力主要有三个方向:垂直方向的力使其浮在水面上,向前的力推动其身体向前运动,而横向力则令其身体保持平衡。拍击过程产生较大的垂直方向的力,为其自身的重量的 113% ,使其不至于下沉,但在划水过程中,产生的垂直方向的力却很小,仅为其体重的 39% ,但由于惯性的作用,蛇怪蜥蜴的身体依然可以保持在水面上。拍击和划水过程中产生的推进力差不多,拍击过程产生的推进力略大。此外,蛇怪蜥蜴在水面上奔跑时能够产生很大的横向力,为其体重的 37%-79% ,并且在其双足交换划水时相应的改变方向,使其身体在快速奔跑过程中仍能保持平衡。蛇怪蜥蜴 划水时会在足部周围产生气泡,在划水过程中,足部一直被气泡包围,直至其划出水面。蛇怪蜥蜴的脚趾细长,脚底下覆盖有鳞片,蛇怪蜥蜴的这种身体构造有利于它们在水面上奔跑时产生气泡。另外,由于蛇怪蜥蜴奔跑的速度非常快,因此它的爪子接触到水面的时候,能够迅速产生气泡。 2009 年,英国 BBC 电视台摄像师也观察到了野外蛇怪蜥蜴在水面奔跑时会产生气泡。他们采用 2000 帧 / 秒的速度拍摄野外蛇怪蜥蜴在水面奔跑的过程,拍摄地点在距离南美洲洪都拉斯首都 60 公里的热带雨林。蛇怪蜥蜴特殊的身体构造成就了其“水上漂”的绝技,令其在动物界卓尔不群。 图三 蛇怪蜥蜴 对人类来说,理论上讲 “ 水上漂 ” 是不可能练成了,但借助于木板等进行 “ 水上跑 ” 却是有可能的。最近,南少林武僧释理亮 进行了类似的表演。首先用包装绳把长 0.8 米、宽 0.6 米、厚约 0.8 厘米的轻薄三合板连成一条 “ 水道 ” ,然后释理亮在上面奔跑直到落入水中为止(图四)。 2012 年 1 月 11 日,释理亮跑出了 40 米的成绩,他的下一个目标是 50 米 。其实“水上跑”对人类来讲也着实不易,要求脚步轻,动作快,平衡掌握的好。释理亮每天用装满沙子的布袋和钢条绑在腿上进行训练。为了练胆量和培养平衡能力,释理亮还在悬崖峭壁上、围墙上或在高楼上不过 10 厘米宽的护栏上练习跑步。看来即使想练就 “ 水上跑 ” 也绝非易事呀。 图四 少林武僧释理亮的表演 延伸阅读 《趣说空泡》系列博文目录
个人分类: 趣说空泡|10367 次阅读|4 个评论
请教各位:这是什么物种?
热度 3 huailu49 2011-5-26 11:40
请教各位:这是什么物种?
这是在黄山凤凰源拍到的
个人分类: 动物世界|3971 次阅读|5 个评论
秋天进山采蘑菇----危险并美丽的狮子山
Macrofungi 2010-10-17 17:20
狮子山脊的东西长路,横跨整个狮子山。 可恶的蚊子,偷拍都不怕。 刚进山,就被它们盯上了。 更糟糕的还是它们,以前进山都没遇到。 难道这次是因为秋天,大家都出来收秋。 很肥的蜘蛛,网上也称它们彩色蜘蛛。 有人说有毒,有人说没毒,众说纷纭。 这次出行很不顺利,几乎被这种蜘蛛网和蜘蛛团团围住。 经常是一不小心,头就被它拦住。 能感觉到蛛网的阻力。 看到蜘蛛后,心里有一种毛毛的感觉。 避之不及! 右边的小蜘蛛难道是左边大蜘蛛的孩子? 这下家伙挺老实的,一动不动让我拍摄了好几张。 相机质量有限,幸亏它老实,要不然,连一张清晰的照片恐怕都难抓到。 有蛇出没。 狮子山上的蕨类 大树被苔藓覆盖。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405 次阅读|3 个评论
爱上摄影(5)我思故我在
SmileyCat 2010-2-12 06:06
还是在加州科学院。这儿收集了不少种类的青蛙和蜥蜴。只可惜当时我只顾着寻找合适的角度来把它们照下来,没有好好记住他们的尊姓大名。如果您知道,就请帮我补上这个缺憾吧。 我思故我在。一只可爱的小蜥蜴。这种动物极喜欢沉思,像尊雕塑似的在那儿一呆就是几分钟,一动不动。看它那哲学家似的眼神儿,才知道其中藏着的生命力。你在想什么呢? 一只变色龙。真不知道他的身体怎么会感知周围物体的颜色,然后就在你眼前很快地改变颜色! 这个家伙居然把自己变得像是一块树疤。很想知道他的后腿还有没有,长得什么样,是怎么走路的。 一只样子很聪明的树蛙。他们的实际体形很小,我很幸运地抓了一个特写。 捉迷藏--两只色彩鲜艳的树蛙。红身子蓝四肢,那鲜艳的颜色让人觉得像是玻璃工艺品。
个人分类: 动物朋友|4580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2: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