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理论和学说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美国的社会福利保障理论和学说PDF版
黄安年 2013-1-2 08:33
美国的社会福利保障理论和学说PDF版
美国的社会福利保障理论和学说 PDF 版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3 年 01 月 02 日 发布 本文系笔者著《当代美国的社会保障政策》的历史编第十七章《 美国的社会福利保障理论和学说 》内容,该书 1998 年 3 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见第 513-540 页。这里发布的是 PDF 版 27 页。 这里的文字版曾以同题发表在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7 月 30 日 上 , 内容上和本书略有些区别。 ************************8 美国的社会福利保障理论和学说 精选 已有 3454 次阅读 2007-7-30 20:22 美国的社会福利保障理论和学说 黄安年文 发表: 2007 年 7 月 30 日 本文系笔者著《当代美国的社会保障政策》的历史编第十七章美国的社会福利保障理论和学说的第四节内容,该书 1998 年 3 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见第 513-540 页,文字上有订正。 ****************************************** 四 . 当代美国的各种福利保障理论和学说   当代美国的主流和非主流经济学派 , 福利经济学派都对社会福利保障发表了各自的看法。这些见解对于美国政府的社会福利保障政策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19 〗    30 年代 , 凯恩斯提出的是膨胀性理财政策 , 阿尔文 · 汉森 (Hansen, Alvin Harvey, 1887-1975) 被称为美国的凯恩斯 , 他的主要著作有 : 凯恩斯学说指南 (A Guide to Keynes,1953); 经济政策与充分就业 , 1947; 财政政策与经济周期 (Fiscal Policy and Business Cycles, 1941.4) 等。在这些著作中 ,  汉森为适应预算赤字和通货膨胀的需要 , 提出了用补偿性财政政策来消除经济周期的剧列波动的主张。〖 20 〗他认为凯恩斯主义 , 乃是足以解救经济周期的全面性方案。它不仅可以利用膨胀政策 , 变萧条为繁荣 , 也可以在出现通货膨胀和达到充分就业时 , 实施相反的紧缩政策 , 以防止经济危机的爆发。根据经济的一盛一衰 , 交替实行紧缩政策和膨胀政策 , 即补偿性的财政金融政策。在经济衰退时 , 采取赤字预算的膨胀政策 , 在经济繁荣时 , 实行盈余财政的紧缩政策 , 这样两相配合 , 彼此补偿 , 崐只求整个经济周期间的收支平衡 , 不求每一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 40-50 年代杜鲁门政府和艾森豪威尔政府实行的就是这种政策。〖 21 〗赫勒 , 沃尔特 (Heller, Walter W., 1915-) 作为 1961-1964 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 , 著有 :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 与米尔顿 · 弗里德曼的对话 (Monetary vs.Fiscal Policy,A Dialogue with Milton Friedman, 1969); 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 : 冲突还是共存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Collision or Co-existence?,1973); 经济 : 旧神话与新现实 (The Economy: Old Myths and New Realities, 1976) 等书。他和肯尼迪政府认为 , 为了刺激经济增长 , 不必追求年度和周期的平衡预算 , 只需以充分就业下的平衡预算为目标 , 国债的减少不在绝对量的减少而在它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的减少 , 为此 , 必须 , 摒弃以缓和经济周期为目的的间断性的补偿性赤字财政 , 代之以刺激经济增长为目标的连续性的增长性赤字财政。这就是赫勒的经济主张。美国前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赫伯特 · 斯坦在 总统经济学 一书中说 : 在代表了经院式经济学的主流派中 , 包括象保罗 · 萨缪尔逊、沃尔特 · 赫勒、以及詹姆斯 · 托宾这样一类的知识分子 , “ 他们主要对自由主义目标中的头两个目标 —— 充分就业和更加迅速的经济增长 —— 感兴趣。 ”“ 首先 , 他们认为 , 维持高水平的需求和总产值是绝对必要的。 ”“ 他们认为 , 当经济处在高就业的情况之下 , 政府应该执行预算盈余政策。 ”“ 第三 , 政府应该采取扩大人事资本投资的政策。 ” 〖 22 〗   保罗 · 萨缪尔森 (Samuelson, Paul Anthony, 1915-) 代表着现代主流经济学新综合学派。滞胀经济给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带来了难以克服的难题。因为补偿性财政政策在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情况下带来了自相矛盾的后果。如果西方国家的政府采取增加预算支出和财政赤字的政策 , 来解决失业问题 , 则有效需求的扩大必然是通货膨胀恶化 ; 如果通过减少预算赤字来制止通货膨胀 , 那么有效需求的减少 , 必将降低消费和投资的支出 , 从而使失业更加严重。萨缪尔森也承认 :“ 我们都不像传说中的魔法师那样 , 能够解决目前的问题。这一事实是混合经济的一大污点 , 也是对我这一代经济学家的一大可悲责难。 ” 第 12 版 经济学  为了维护后凯恩斯主义的正统地位 , 不得不做出重大让步 , 部分地吸收和容纳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和观点 , 对正统主流观点作了修正 , 在原来的新古典综合派的基础上 , 对主要货币主义、供给学、和理性预期派三个新学派的理论和观点加以新的综合 , 形成了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新综合。第 12 版 经济学 称 :“ 我们把不同学派的思想结合在一起 —— 包括凯恩斯主义、古典学派、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 ━ 及现代宏观主流经济学。 ” 萨缪尔森在序言中说 :“ 这种综合审慎地考虑到经济学中竞相争鸣的所有流派 : 后凯恩斯折衷主义、货币主义、合理性预期学派、芝加哥的自由主义、  马崐克思主义和激进经济学。 ” 〖 23 〗这种以总供给和总需求作为支柱的宏观经济学 , 企图以这种相互作用来说明包括滞胀在内的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的波动以及消除波动的政策建议。它的总供给的观点受到了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的影响 ; 而总需求的观点则来自货币学派和凯恩斯主义。〖 24 〗    琼 · 罗宾逊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 (New Cambridge School) 是现代凯恩斯主义学派的左翼。代表人物有琼 · 罗宾逊、卡多尔 , 尼古拉斯、斯特拉 , 皮罗等人。琼 · 罗宾逊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和保罗 · 萨缪尔逊为代表的现代主流经济学新综合学派之间存在许多分歧 , 其中包括:是坚持 “ 边际生产力论 ” 还是否定 “ 边际生产力论 ”? 琼 · 罗宾逊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认为必须抛弃以 “ 边际生产力论 ” 为基础的价格理论和分配理论 , 主张把经济增长理论同收入分配理论溶合起来。而萨缪尔逊则主张同新古典经济学派的边际理论相妥协。是要不要合理配置生产资源 ? 琼 · 罗宾逊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主张运用财政货币政策 , 创造正确数量的购买力 , 达到并保持充分就业 , 而萨缪尔逊则单纯追求就业总量的增长而不顾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 25 〗   美国学者威廉 J· 鲍莫尔在 1952 年出版的修订过的博士论文  福利经济及国家理论 中基本上 , 反映了以市场经济为主 , 政府干预为辅的混合经济政策在社会福利保障问题上的主张。他认为一旦偏 ; 离了社会上最大社会集体福利的理想 ,  如果没有国家法律的强制 , 常常会遇到来自个人或一部分人的阻力 , 而且这种偏离常常由于无知或见闻不全而难以改正。政府主要应当帮助社会成员用最大的效率来达到他们自己的目的。〖 26 〗      战后货币学派的兴起是当代美国经济学领域中的一件大事。战后货币学派即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米尔顿 · 弗里德曼 (Friedman, Milton,1912-) 。  〖 27 〗他的新自由主义经济观 , 即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的干预 , 通过市场价格制度来干预经济 , 对于社会福利政策产生影响。在 资本主义与自由 一书中 , 他说 :“ 对自由最大的威胁是权力的集中。为了保护我们的自由 , 政府是必要的 ; 通过政府这一工具我们可以行使我们的自由 ; 然而 , 由于权力集中在当权者手中 , 它也是自由的威胁。 ”“ 政府的职责范围必须具有限度。 ”“ 通过在经济和其他活动中主要地依靠自愿合作和私人企业 , 我们能够保证私有部门对政府部门的限制以及有效地保崐证言论自由、宗教和思想自由。 ”“ 政府的权力必须分散。 ” 〖 28 〗在该书社会的崐福利措施一章中 , 他写道 :“ 促成高度累进的所得税的人道主义和平均主义情绪也促成了大批旨在增加特殊集团的 ‘ 福利 ’ 的其他措施。措施中最重要的一套是一批贴着使人误解的标签的 ‘ 社会保险 ’ 。 ” 他说 :“‘ 社会保险 ’ 方案是维持现状的暴政开始发生魔力的那些东西之一。 ...... 它涉及到大规模地侵犯国家大部分人的个人生活 , 就我所知 , 不存在所以这样做的有说服力的理由。 ” 在谈到反对养老金机构国家化时 , 他说 :“ 强制购买养老金为了很少的好处而花费很大的代价。  它剥夺了我们对我们相当大部分的收入的控制 , 要求我们把它用于特殊目的 , 即 : 以特殊方式从政府机构那里购买退休养老金。它阻止了出售养老金和发展退休安排的竞争。它造成了巨大的官僚机构 , 而这种官僚机构靠着它自己的扩大而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向 , 把她的范围从我们生活的一个领域延伸到另一领域。 ” 〖 29 〗      在 自由选择 一书中 , 他阐述货币学派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 , 揭露国家干预经济的种种弊端 , 要求限制国家权力 , 缩小国家机构 , 反对国家对资本主义经济生活滥施干预 , 主张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为特色的国内外经济政策 , 让市场机制自发调节整个经济生活 , 提出会回到亚当 · 斯密的自由放任政策中去。他在导言中说 :“ 近来的经历 —— 经济增长缓慢 , 生产率下降 —— 向人们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 如果我们继续把越来越多的权力交给政府 , 继续把权力授给公务人员这样一个新的阶级 , 让他们代表我们花费越来越多的收入 , 那么 , 个人的独创性是否还能克服政府控制的麻痹作用。  一个日益强大的政府迟早将摧毁独立宣言庄严宣布的人类自由。这一天的到来 , 也许比我们许多人预料的要早。 ” 〖 30 〗该书集中反映了货币崐学派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 : 要求限制国家权力 , 缩小国家机构 , 反对国家对资本主义经济生活滥加干预 ; 反对国家的经济调节政策 , 反对社会福利、经济管制和贸易保护措施 ; 主张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为特色的经济政策。〖 31 〗该书的第四章崐为 “ 从摇篮到坟墓 ” 集中反映了他的福利保障观。他写道 : 自罗斯福新政以来 , “ 在福利方面 , 方向的改变导致了最近数十年福利事业的激增 , 特别是在 1964 年林顿 · 约翰逊总统宣布 ‘ 相贫困开战 ’ 之后。社会保险、失业保险和直接救济等新政时期实行的计划 , 扩及到了新的集团 , 付款额增加了 ; 增添了医疗照顾、医疗补助食品券和其他许多计划。公共住房和城市复兴计划也扩充了。 ”“ 谁也解释不了下面这样两个表面上相互矛盾的现象 : 一是人们对福利事业激增的后果普遍不满 ,  一是人们继续施加压力要求进一步扩大福利事业。 ”“ 一个吸引人的代替当前福利制度的办法是 , 向低于法定于标准的家庭提供联邦补助。这个主张得到了具有各种不同政治信仰的个人和集团的广泛支持。目前已有三位美国总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 , 然而 , 这种建议在可以预见的将来 , 似乎难以在政治上付诸实施。 ” 在谈到福利国家的结局时 , 弗里德曼说 :“ 更多的金钱、更多的福利计划、更多的税收都无济于事。它们导致了财政上的灾难 ” 。文章对美国的社会保险、政府补助、住房补助、医疗照顾等福利项目逐一加以评论。他说 :“ 社会保险计划把收入从青年人那里转移给了老年人。 ”“ 社会保险还包括从不那么富裕者向比较富裕者的转移。 ” 因为 “ 穷人家的子弟开始工作因而开始纳税的年龄都比较早 ; 而富人家的子弟则晚得多。  另一方面 , 就生命周期而言 , 低收入者的寿命平均比高收入者的寿命短。结果 , 穷人纳税的年头比富人长 , 领取福利津贴的年头比富人短 , 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帮助穷人 !”“ 社会保险其他一些特征更加强了这种反常的效果。福利津贴领取者的其他收入越高 , 从所得税中扣除的福利额就越大。 ” 他称美国的社会福利是 “ 一团糟的福利 ” 。 “ 已经通过的帮助穷人的联邦计划 , 乌七八糟地有一百多个。 ”“ 大部分福利开支没有用在穷人身上。其中有些被行政开支挪用 , 以优厚的薪金维持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有些到了那些绝不能被认为是穷人的手中。这些人中间有领取食品券后其他补助的大学生 , 有收入相当不错而又领取住房补贴和其他各种我们想象不到的补贴的家庭。还有些则到了骗取福利金的人的手中。 ” 文章批评 “ 公共住房常常沦为贫民窟和犯罪特别是情少年犯罪的温床。 ” 他强烈抨击医疗社会化说 :“ 在美国 , 实行医疗社会化的论据主要有两个 : 一 , 大多数美国人负担不起医药费 ; 二 , 医疗社会化将在某种程度上降低医药费用。第二个论据可以立即排除 , 至少是在有人能找到一个政府管理私人经营更为经济的事例以前。至于第一个论据,可以说人民总是要付这样或那样支付医药费用的 , 问题只在于 , 是人民直接自行支付这些钱 , 还是通过政府官僚来支付。这些官僚会从中抽去相当大的一部分作为他们自己的薪金和开支。 ” 弗里德曼直言道 :“ 大多数现行的福利计划 , 当初根本不应该制定。如果没有制定这些计划的话 , 许多现在依赖福利金的人很可能会成为自食其力的人 , 而不是手政府保护的人。 ” 他主张 “ 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把实行负所得税制与逐步减少社会保险结合起来 , 同时履行现有的义务。 ” 他在结论中认为 :“ 福利计划的主要祸害是对我们的社会结构的影响。它们削弱家庭 , 降低人们对工作、储蓄和革新的兴趣 , 减少资本的积累、限制我们的自由。这些才是应当用来衡量福利计划的基本标准。 ” 〖 32 〗 1972 年 , 他在 福利是一项基本人权吗 ? 的短文中 , 对 “ 得到食物、衣服、住处及医疗 , 是一项基本的人权 ” 这一论点发表评论说 :“ 今天美国社会中存在的艰难与困苦 , 绝大部分反映了政府对这一权利的干涉。 ”,  他认为对于这种权利的限制 ,“ 以及那些计划不当的福利措施 ,  已经使成千上万的人们在他们大部分基本需要方面依赖于政府。允许这种情况继续发展是错误的。 ” 〖 33 〗      萨缪尔森在 经济学 一书中说 :“ 货币主义把货币的作用看成是理解宏观经济如何随着时间推移而演进的核心。按照这种观点 , 货币供给是名义 GNP 短期变动的主要决定因素 , 而在长期中 , 货币则是价格的主要决定因素。此外 , 在保守主义经济学家米尔顿 · 弗里德曼的影响下 , 一些货币主义者还主张最大限度地依赖市场力量。按照他们的观点 , 政府应该公开放弃对经济进行微调而  代之以固定的规则 , 应避免于干预自由市场 , 而且应该避免价格 —— 工资规划。这种强有力的哲学对于美国里根政府的经济政策和自 1979 年以来英国撒切尔政府的经济政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 现代货币主义 , 源于对许多早期凯恩斯主义者在 1935-1960 年间过分强调财政政策的倾向提出挑战。在弗里德曼的领导下 , 货币主义者还就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提出一套协调一致的观点 ,  来驳斥占据统治地位的凯恩斯主义正统派学说。货币主义者吸收了许多学术界、政治界以及金融界的人士。甚至持怀疑态度的华尔街人士也认真地看待货币主义。 ”“ 货币主义已经成为当今保守主义政统观念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支配了美国和欧洲的保守主义政府。 ”“ 货币主义纲领的三个显著特征 : ① 对小政府和自由市场的强烈爱好 ; ② 比较强调限制通货膨胀而不是减少失业 ; ③ 要求避免采取积极的政府政策。 ” 〖 34 〗    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乔治 ·C· 洛奇在题为 轮到美国改革了  这本高级管理训练班的讲授书稿中谈到这样一个和医疗保障制度密切相关的例子 : “ 在国际市场上 , 美国生产的医疗保健器械和诊断设备 , 一向有很强的竞争力 ,  实际上美国出口医疗保健技术居世界首位。但是 , 不出 10 年 , 医疗保健业在 19810 享有的贸易盈余就下降了一半。 ”“ 对医疗保健器材制造商协会来说 , 老年保健制和医疗补助制象征国家作出了承诺 , 保证全体美国人都能获得高质量的医疗保健服务。有了这两项制度 , 便可以鼓励向医疗研究投资 , 从而带来医疗技术和实践的进步 , 其成果在 20 年前几乎难以想象。然而 , 到了 80 年代 , 随着医疗费用上涨和联邦费用的紧缩 , 这项承诺也就受到了威胁。到 1987 年医疗费用已达每年 4966 亿美元 , 平均每个美国人 5 美元。最重大的控制医疗费用的做法是 , 从 1983 年起老年医疗保健转而实行预期费用制 , 事先就规定好费用标准 , 不再搞实报实销。  医疗照顾补贴署负责抓预期费用制 . 为使医疗保险收费标准化 , 由该署划定类似症状病人组 , 收费包括向享受老年医疗保健的病人提供全部药费与诊治非在内。医疗照顾补贴署决定使用哪些医疗器械可以从老年保健医疗下报销。这一做法日益为愈来愈多的医疗保健承包组织所效法 , 如蓝十字 / 蓝盾牌会以及其它盈利性健康 ' 保险组织等。结果 , 这一作法决定成为影响医院决定是否使用贵重医疗器械费用的审批时间长短不等。 ” 〖 35 〗按照这一观点 , 显然政府的干预影响了企业的竞争活力。   约翰 · 肯尼斯 · 加尔布雷思 (Galbraith, John Kenneth,1908-) 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 , 即现代制度学派是当代美国具有重要影响的非主流经济学派。他著有 : 美国资本主义 : 抗衡力量的概念 (American Capitalism: The Concept of Countervailing Power, 1952); 丰裕社会 (The Affluent Society, 1958); 新工业国 (The New Industrial State,1967) 等著作。〖 36 〗他的基本思想是主张结构分析论 ; 二元体系论 ; 经济学改造论。在 经济学和公共目标 一书中 , 他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二元结构 , 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 它给社会经济带来了严重后果。造成了人们收入上的不平等 ; 造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为此 , 他主张实行结构改革 , 使两个体系的权力均等化。并通过收入政策、计划政策、人力政策、反托拉斯政策、环境保护政策和各种福利政策来进行调节。在主张国家干预这点上 , 新制度学派不同于新自由主义 , 但新制度学派的国家不同于凯恩斯主义 , 不是需求管理而是结构改革。认为通过结构改革实现权力均等化 , 按加尔布雷思自己的说法 , 他不是一个革命者 , 而是一个改良主义者。〖 37 〗值得注意的是 , 1987 年加尔布雷思和苏联经济学家缅希科夫进行了为期十天的有关资本主义、共产主义与和平共处的谈话 , 在对资本主义的回顾时 , 加尔布雷思说 : “ 我极力主张 , 我们必须象看待社会主义一样看待资本主义 , 它也经常处于转变的过程之中。 ”“ 马克思没有预见到 , 不久就出现四种新的情况。其一是工会的成长 , 它大大促进了雇主和雇工之间权力的平等。其二 , 是福利国家的发展 , 这起源于 19 世纪 80 年代的德国。 ”“ 由于不列颠的劳合 · 乔治在 1910 年和 1911 年执行的政策 ,  和美国的新政以及 1935 年的社会保障法 , 出现了资本主义的另一次转变。这是一次即使不完全成功也大体上成功的努力 , 它针对的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特殊残酷性 , 最后是它在公共住宅、医疗照顾、自然还有教育等领域的缺陷。无人可以认为 , 没有那些补救它的弊病的努力 , 资本主义还会生存下去。 ” “ 我宁可说这是一种绝对不可少的挽救资本主义的计划。如果不通过福利国家除去其粗棱恶刺 , 资本主义将不会生存下去。 ”“ 资本主义转变过程中的第三种发展是随凯恩斯而出现的。这就是由国家对于经济的生产水平负责任。 ”“ 还有影响资本主义的第四种发展 , 这就是旧式资本家的最后消失并由经理即公司官僚代替。 ” 〖 38 〗      美国制度学派经济学家罗伯特 · 海尔布罗纳 (Robert L. Heilbroner,1919-), 著有 历史之未来 (The Future as History,1960), 世俗哲学家 (The Worldly Philosophers,1952) 等书。他认为 “ 虽然 , 今后私人的投资与私人的开支 , 仍将是我们经济活动的主流 , 但是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皆一致同意 , 如果我们欲求确保 , 我们的需要量足以买尽我们的全部生产的话 , 那么我们仍然需要相当的公共开支 , 以资辅助。 ”“ 许许多多尚未满足的公共需求具有道德上的优先性 —— 我们破落的城市需要整修 , 我们混乱的交通问题需要整顿 , 我们的空气与用水需要处理清洁 , 我们的老年人需要照顾 , 我们的年轻人需要娱乐场所 , 我们的青年男女需要大学教育。 ” 在谈到技术逐渐就业结构的后果时 , 他说 : “ 一个 主要以生产为主的社会 , 已让位于以行政与分配为主的社会。 ”“ 在一种日渐富裕的经济条件下 , 计划的重要性在未来将必然提高 , 它部分是为了支持及引导我们的成长 , 部分是为了控制庞大且益形独立的生产性经济单元。 ” 〖 39 〗在论述资本社会的未来时 , 他说 : “ 我们要所得更趋于平均 , 或是更不平均 ?, 我们要大企业 , 或是小企业 ? 我们要自由工会呢 ?, 或是傀儡工会 ? 我们要通货膨胀或是紧缩通货 ?  而这许多选择全在我们的控制之内。 ” 诚如加尔布雷思教授所指出的 , 成长使我们愈来愈脱离了匮乏的古老环境 , 而进入了富裕的新环境 ,...... 当我们衣食无缺、  富裕品越堆越多时 , 那些无法迎合富裕社会市场需要的产品与服务 , 便会被市场淘汰。而在另一方面 , 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贫民区、我们的健康、我们的娱乐空间、我们的文化活动 , 却嫌 ‘ 中气不足 ’, 我们的 ‘ 社会平衡 ’ 已失去了均衡。 ” 他赞赏 “ 管理化资本主义 ”(Managed Capitalism) 说 : “ 跟社会主义者不同的是 , 他们不相信资本主义必定会消失 , 同时他们也不愿意以公有财产制来取代私有财产制。他们的中心哲学是 : 如果我们善加干预 , 使其具有生存能力的话 , 那么资本主义是可以维持下去的。他们认为 , 资本主义或会脱离其常轨 —— 如果不是经济上的常轨 , 便是道德上的常轨。假设有一个强大的指导政策的话 , 那么它应该是可以繁荣的。 ” 〖 40 〗    旦 瑞典冈纳 · 缪尔达尔 (Gnnar Myrdal, 1898~ ), 著有 富裕国家与贫困国家 (1957); 对富裕的挑战 (1963); 亚洲的悲剧 : 各国贫困考察 (Asian Drama An inquiry into the Poverty of Natiions, 1968); 世界贫困的挑战 : 世界反贫困计划纲要 (The Chllwnge of World Poverty: A World Anti-poverty Program in Outline, 1972) 等书。  瑞典皇家科学院称他 “ 在货币和经济被动理论方面的开创性著作 ” 以及 “ 对经济、社会和制度现象的内在依存性的精辟分析。 ” 他着重从社会平等角度研究经济发展问题。〖 41 〗    70 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学派在美国盛行。新自由主义学派 ,  只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 , 不同意国家过多地干预经济事务。主要代表人物有哈耶克 , 弗里德里希 ·A· 冯、奥肯 , 瓦尔特、  路德维希 · 艾哈德等人。〖 42 〗哈耶克 , 弗里德里希 ·A· 冯 (Hayek, F·A, 1899-), 著有 : 通向奴役的道路 (The Road to Serfrdom,1944), 自由的宪章 (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 1960),  对西方经济思潮有很大影响。认为资本主义有自我调节功能 , 如国家不进行干预 , 银行会自行调节 , 生产过剩会自行消失。政府的反危机措施有弊无利。在如何解决当前的滞胀经济问题上 , 他主张恢复市场机制的正常作用 , 实行自由放任 ; 反对任何损害自由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 , 反对计划经济。      美国学者罗伯特 ·N· 贝拉等人在  心灵的习性美国人生活中的个人主义和公共责任 一书中把在福利保障问题上的两中不同观点称为 “ 新资本主义与福利自由主义的对立 ” 。书中说 :“ 福利自由主义开始于罗斯福新政时期。从 1950 年到 1970 年这段空前的经济增长时期 , 福利自由主义赢得了十分接近的东西。新资本主义 —— 一种试图用当代的形式恢复旧的自由市场思想的努力 —— 是作为对福利自由主义的主要批评而发展起来的 , 并作为七十年代的经济困难的一个后果 ,  赢得了自身合理性和支持者。从 1970 年起 , 新资本主义正式加入了争夺美国政治意识霸主地位的角逐。 ”“ 对政府干预市场的强调 , 产生了福利自由主义的政治观 ;  公共利益被看作是通过共享经济增长的利益达成的全民和谐 ; 福利自由主义的政府 , 应当在促进经济的同时 , 保证个人从中获益的公平机会。这种干预经济和社会的道德宗旨是 : 保证所有公民具有参加经济竞争的 ‘ 平等机会 ’, 防止经济剥削 , 并于七年年代初开始增加了保护环境资源的内容。 ” 该书进一步论述道 :“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几十年中 , 福利自由主义之继续作为国民一致的基础 , 仅仅表现在它关于政府干预经济的方案的确产生了效果 , 大多数人的的生活水平提高了 ; 救援性官僚机构的费用似乎也 低于财富增长的收益。到了七十年代 ,  经济增长的机器开始发生严重故障 , 结果虽惨 , 却是意料之中的 ; 如果大饼不能很 ' 快地变得更大 , 福利自由主义整个乐观主义思想 , 也就变得益发不可信了。美国选民的思想日益变化不居 , 而且对党派的呼吁越来越抵触 , 这样便为新资本主义的复兴创造了条件 , 因为新资本主义对许多人来说 , 比福利自由主义许诺了一种更为有效的手段 , 它既可以有效地水追求私人财富 , 又可以有效地表示个人对不幸者的同情 , 而且代价较低。 ” 该书认为 :“ 新资本主义存在一个根本性难题 , 即无法找到可以替代积极管理政治经济和 ‘ 古道热肠 ’ 政府令人信服的、有效的方法。 ” 〖 43 〗     创立公共选择 (Public Choice) 理论的著名经济学家詹姆斯 ·M· 布坎南 (James M· Buchanan,1919- ) 在他的自由、市场与国家 ——80 年代的政治经济学 一书中专门社粉碎福利国家一章 , 该章说 :“ 当福利国家已经作为一个既定事实摆在我们面前时 ,  我们是否应该夷平它 , 粉碎它 ?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 , 那么 , 如何才能夷平福利国家呢 ?” 他的结论是 :“ 如果在对福利国家的改革过程中 , 那些从中有所得益的人能够补偿那些有正当要求的人 , 并且在经过这种补偿之后仍有剩余 , 那么 , 福利国家就应该被粉碎。如果这种补偿性的支付实际已经做了 , 而在别的条件下不发生这种支付 , 则粉碎福利国家的实施过程可从政治上进行。 ”“ 不应对改革所造成的明显的成本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因为 , 由半个世纪以上所造成的政治上的意崐识形态上的错误 , 并不能在一个早上就被清扫干净 , 好象它们不曾发生过似的。  但是 ,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 , 如果再延续现存的福利国家结构而不进行巨大的变革 , 那么 , 为此付出的成本大得多。根本的问题在于 , 现代西方国家的政治决策结构是否有能力实行改革的决策 , 而这种改革是明显地存在于政治上可以达到的范围之内的。 ” 〖 44 〗布坎南的意思清楚地表明 , 福利改革早改比晚改好 , 福利改革的幅度受政治形势所制约 , 因而在当前条件下 , 福利改革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 , 而且也是一个敏感的政治问题。 有关经济增长的各种学说 , 都与社会福利相联。在其中罗斯托的经济成长论具有代表性。罗斯托 , 沃尔特 · 惠特曼 (Rostow, Walt. W., 1916- ) 独树一帜 , 自成体系 , 著有 经济成长阶段 (The Stage of Economic Growth,1960), 经济成长阶段 —— 非共产党宣言 (A Non-Communist Manifesty,1970), 世界经济 —— 历史和前景 (The World Economy: History and Prospect,1978) 等。〖 45 〗罗斯托崐经济成长论提出了六阶段发展阶段论 , 认为经历了传统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  起飞阶段 ( 近代社会生活中的大分水岭 , 纺织工业 ) 、向成熟推进阶段 ( 现代技术推向经济活动的全部领域 , 重工业 ) 、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 进入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 , 汽车工业 ) 后将进入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 从而成为六阶段学说。在他看来 ,  这时的主导部门 , 已不是以汽车为主的耐用消费品工业 , 而是以服务业为代表的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部门。包括公共投资的教育、卫生保健设施、市政建设、住宅、社会福利部门、文化娱乐部门、旅游等 , 这是与福利国家的发展相适应的。虽然这种单纯以技术标准来划分社会经济发展阶段 , 是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 ,  但是他的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的论述有不少值得借鉴之处。如强调人类社会的前景将以第三产业的发展为主 ; 认为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将解决经济高度发展后人类必然面临的精神危机问题 , 他说 : 物质产品丰富以后 , 人类会不会陷于长期精神停滞状态 ? 魔鬼会不会迷住懒汉的心窍 , 使他们去干坏事 ? 富裕的青年一代会不会变成不满现实而成为要求变革的激进分子 ? 权力会不会被暴力的信徒们夺取 , 强迫社会接受共产主义、法西斯主义或无政府主义 ? 这些极待解决的问题随着向更高的成长阶段转化 , 越来崐越突出。 西蒙 · 库兹涅茨 (Kuznets, Simon, 1901-) 著有 现代经济增长 (Modern Economic Growth, Yale Univ, Press,1966); 各国经济增长 (Economic Growth of Nations, Harvard Univ. Press, 1971); 关于经济增长的六篇讲话 (1966) 等著作。美国经济学界称他是现代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计量方法的奠基人 , 各崐国经济增长数量研究的先驱者 , 西蒙 · 库兹涅茨周期的发现者 , 收入分配的探索者。 西蒙 · 库兹涅茨的经济思想和方法源出于美国的制度学派 ,  上述两书我国有 1985 、 1989 年的译本。在 现代经济增长 一书中 , 强调经济统计资料的整理、加工和分析对经济理论研究的意义。第一章 总的理论框架 简要论述了近两百年各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就业 , 产业 , 收入分配及布局变化的过程过程。紧接着 , 到来的是科学被广泛应用于经济生活领域的经济创新时代。这本书着重研究现代各国经济增长的总量、结构和国际特征。第二章 , 讨论经济增长的总量特征 —— 现代人口增长率、人均产值和总产值的增长率。第 3-5 章 , 探索发达经济在增长过程中的内部结构的变化趋。〖 46 〗    80 年代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巴黎召开了一次社会政策大会 , 大会秘书处根据大会的讨论整理发表了 危机中的福利国家 一书 , 社会事物、人力和教育理事 J·R· 加斯在该书序言中写道 :“ 自 70 年代初以来 ,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较低增长的演绩必定妨碍福利计划的继续扩充和公益金的增加 , 而福利国家的危机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被提出来的。不过在这次大会上 , 同样变得明朗的问题是 , 与失业率高密切相关的社会保障财政危机不仅仅因为失业补贴的负担增加 , 还因为失业冲击了范围广泛的社会费用的开销。而且 , 开始辩论某些社会政策 ( 失业补贴、  最低工资、最高工资税 ) 对经济有不良影响 , 甚至在局部范围内妨碍经济转向无通货膨胀的增长。 ” 序言提出 “ 把握住某些基本的问题 ” 的第一个就是 “ 可以在多大范围内通过收入转让的庞大系统老达到公平 , 以及将来追求公平是否应采取其他方式 ?” 〖 47 〗该组织秘书长 E· 范莱内普在开幕词中说 :“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 , 个人所得到的保障是具有历史意义的社会成就 , 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实 , 然而 , 这一成就不应该被那种不可能得到支持的临危 ‘ 逃避 ’ 所取代。 ” 憗拪〖 48 〗憖拡美国经济学教授瑟罗在 公平、效率、社会公正和再分配 一文中说 :“ 有一种意见认为 , 中等  阶级没有从政府那里得到好处 , 只要能缩小政府规模 , 中等阶级的状况就会好转。  这种意见是站不住脚的。这种意见忽视了用于道路、学校、公园和其它公益方面的巨大开支基本上是为中等阶级服务的 , 而更重要的是忽视了中等阶级在生产政府需要的商品和服务过程中所挣得的收入。 ” 他认为 “ 美国在 80 年代趋向于不公平的增加 ” 。 “ 美国自收集收入分配数据以来 , 从未有过不公平扩大的时期 , 因此 , 收入不公平的扩大正引起公共反应。如果 80 年代出现收入分配的不公平的扩大 , 每一个人都将知道那是怎么回事。 ” 〖 49 〗    经济零增长论和有机增长论是另一种与社会福利相关的增长理论。 60 年代后期兴起的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的经济零增长论的观点 , 引人注目。经济零增长论 (Zero economic growth) 者认为 : 由于未抑制的国民福利增长的有害影响 ,  经济零增长意味着国民经济产出量没有增长。他们的主要论点是 : ① 在一个有限的世界上 , 人口、物质产出、物质消耗是不断按指数增加的 , 如果不加控制 , 最终必然会导至整个生态以至社会经济体制发生灾难性的崩溃。那时 , 地球上的资源将会枯竭 , 环境将遭到污染 , 即使还能生活 , 也会是极端恶劣和悲惨的。 ② 经济增长不仅促使环境恶化 , 使生活失去宁静 , 夺去了自然界的美 , 而且经济增长的专断地位也动摇了我们的社会基础。经济增长带来了劳动力前所未有的流动 , 随之而来的是家庭和人际关系趋于恶化。暴力、犯罪和群众不满情绪的增长。因此它不仅不能产生高的社会总福利水平 , 而且还在绝对地使它下降。〖 50 〗 1972 年 D.L. 米都斯 , D.H. 米都斯发表 增长的极限 报告 ;1974 年梅萨罗维奇 , 彼斯特尔发表 人类处在转折点上 报告。认为人类面临困境 , 它反映了人类破坏了自然界的自我调节机制和动态平衡 , 也表现为人的内部危机、文明危机和文化的危机。现代人患有衰落综合症 ,  生物界的退化是其表现之一。人类对于地球供应人类的能力的自然局限性过于无知、贪婪的欲望导致最大限度地和尽快地利用资源。 增长的极限 报告 , 认为不惜一切代价 , 用倍增速度去求取经济增长是得不偿失的。从而开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报告提出了指数增长模式 , 认为人口、粮食生产、工业化污染和自然资源消耗都在按指数增长。这种指数增长是建筑在正反馈环路的基础上的 , 即一个因素增长通过刺激和反馈的连锁作用使最初变化的因素增长得更快。报告认为 :“ 只要人口增长和更高的人均资源需求 , 那么就要推向它的极限 —— 耗尽地球上的不可再生的资源 。 ” 〖 51 〗 人类处在转折点上 的报告 , 强调 :“ 当旧的危机还在地球的每个角落里徘徊着 , 作为世界范围内全球危机出现的时侯 , 新的危机又出现了 , 企图孤立地解决这些问题的任何一个都只能证明是暂时的 , 而且以损害其它问题的解决为代崐价的。用那些到头来会使环境条件更加恶化的措施去减轻能源或原料的不足 , 在实际上是以为着压根儿不解决任何问题 , 真正的解决办法显然是相互依存的。 ” 报告认为 , 全球危机有着持久的趋向 , 不能用孤立的传统方法来解决。〖 52 〗   他们的报告 , 被称为 “ 七十年代的爆炸性杰作 ” 。西方不少学者批评说 :① 这是用大灾难和世界末日的神话来取代无限增长和进步的神话 ; ② 鼓吹零经济增长论将保持社会不公和发达国家优势 ; ③ 任何国家也不愿保持零增长 , 从而根本不可能实现。 1976 年康恩 (Herman Kahn) 、布朗 (William Brown) 、马特尔 (Leon Martel) 三人出版 下一个二百年 —— 关于美国和世界形势描述 (The Next 200 Years) 报告 , 全面批驳 增长的极限 报告 , 并指出这是新马尔萨斯主义。卡恩等人认为 :“ 当前由人口、能源、原料、粮食、生态学等问题引起的一系列困难只是暂时现象。 ”“ 是处于贫困和世界繁荣之间的一个时期的问题。 ”“ 经济增长不是导向灾难 , 而是导向繁荣和富裕 ” 。从长期的观点看 , 虽然到 2176 年 , 人口 150 亿 , 总产值 300 万亿 , 原料需要量增加 60 倍 , 但不会出现重要资源严重段缺现象。至于粮食 ,  在 100 年以后 , 必然比目前的情况更加改善。 “ 世纪的今天 ,  对于粮食问题的不安只能视为一种杞人忧天的心理状态。 ” 至于污染 , 只有在经济或技术自然发展的情况下 , 环境的保护与维持才可能进行些去 , 技术并不一定可以解决所有的污染问题 , 但技术却可以减轻或解决大部分污染问题 , 技术是抑制未来污染问题的主要动力。卡恩认为 , 今后 200 年内 , 发展并维持一个令人满意的环境 ,  在经济上和技术上都是能够办到的 , 今后一旦做出了抉择 , 那么随着经济的增长 , 大气、水质和自然景色将变得越来越清洁美好 , “ 地球上的资源卓卓有余 —— 有广阔的安全余地 , 能在一个无定限的时期内按高度的生活水平 , 维持我们设想的人口和经济增长水平。 ” 〖 53 〗    1980 年美国环境质量委员会和国务院发表了 2000 年的地球 的报告〖 54 〗这种观点和罗马俱乐部的见解大同小异。 经济学的重要分支财政学与社会福利经济关系密切 ,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教授哈维 ·S· 罗森 (Harvey S. Rosen) 在他的 财政学 中用三章的篇幅论述济贫支出计划 , 社会保障 , 和社会保险。他认为 “ 美国的收入分配是很不平等的 , 这种不平等是否构成一个问题 , 取决于你的政治观和伦理观。 ” 该书对抚养未成年儿童家庭的补助、补充保障收入、医疗补助、食品券和儿童营养计划、住房补贴、提高收入能力的财政问题作了分析后 , 提出了福利计划是否见效的问题 , 他说 :“ 学院经济学家 —— 无论自由派还是保守派 —— 的批评大多数集中在现有福利制度的杂乱无章上。福利计划确实是一个大杂烩。 ”“ 当然 , 对现行福利计划争论最多的不是它的杂乱无章 , 而是它太慷慨了还是不够慷慨。从标准经济学的角度看 , ‘ 正确 ’ 的答案要取决于个人对收入平等 的偏好程度 , 也取决于这种制度导致的积极性的扭曲状况。但是 , 也有一些批评家认为 , 任何福利制度都可能是一个坏主张。 ”“ 穷人并非是公共 ‘ 施舍 ’ 的唯一受益人。也有一些政府开支和税收计划受益者是高收入阶层的人。 ”“ 有时候 , 表面上是为其他目的而推行的 , 而实际上不过是使不同集团受益的收入分配计划。 ” 〖 55 〗罗森对于 “ 社会保障可能会影响储蓄和劳动供给 ” 的结论持怀疑态度 , 他说 :“ 理论并未明确说明这种影响 ”, “ 总的结论是 , 储蓄减少了 , 但社会保障在其中起了多大作用还不清楚。 ” 〖 56 〗罗森在论述了失业保险和医疗照顾后说 :“ 社会保险制度有些出人意料的后果。很难想象 , 社会保障制的崐设计者当初要以婚姻状况为基础进行大规模的收入再分配。同样 , 没有人愿意设计一项增加失业的失业保险制度 , 或建立一个使保健费用剧增的医疗保健制度。 ” 他崐认为 :“ 社会保险制度对目前的经济问题应负多大责任 , 尚不清楚。但看来 , 人们确实普遍认为 , 美国的社会保险政策既不公平 , 也没有效率。 ” 他哀叹 “ 在各种不利影响和充分保险之间寻求平衡点 , 确实是一个不易解决的问题。 ” 〖 57 〗   在未来学领域中 ,1990 年约翰 · 奈斯比特和怕 · 阿博顿妮 (Patircia Aburdene) 在出版的 2000 年大趋势 —— 九十年代新趋向 (The New Direction for the1990's) 新著中把福利国家的私有化当作九十年代 “ 通向 21 世纪的入口 ”“ 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最重要影响的趋势 ” 之一。在福利国家的私有化一章中 , 他们论述了英国成了楷模 ; 全球性的私有化运动 , 约有 100 个其他国家都开始了对国家结构进行根本性的改革 ; 重新构思社会福利制度 : 即 ① 从公房制到私房制 ; ② 从国家保健服务到个人选择服务 ;③ 从国家法令到市场机制 ; ④ 从社会福利到工作福利 ;⑤ 从集中到分散 ; ⑥ 从政府垄断到企业竞争 ; ⑦ 从企业国家所有到企业雇原所有 ; ⑧ 从政府的社会保险计划到私人的保险和投资 ; ⑨ 从税收负担到税收削减。憗拪〖 58 〗憖拡在美国福利制度的衰落一节 , 书中说 :“ 也许美国扩大私有化最好的例子 ,  是全国性的要求人们放弃福利而加入私人企业工作的运动。到目前为止 , 约有 39 个州颁布了工作福利计划。国会也命令各州到 1900 年底都必须制定有关就业问题的计划。 ”“ 全国州长协会表达了这种新的重视劳动观点的看法 :‘ 我们目标是建立宁愿劳动而不依靠公共救济的制度 ...... 提供真正的就业机会是使贫穷家庭和儿童摆脱贫困的最有效的道路。 ’ 工作福利政策反映了美国的新价值观 :① 相信劳动比依靠政府救济更能使人民富裕 ;② 中产阶级和富裕家庭的目亲外出工作的趋向 ;③ 享受福利的人必须尽快找到工作 , 以减轻政府的压力。 ” 他们说 , “ 甚至在工作福利实行之前 , 美国人民就提出了许多有关福利对个人、家庭和国家影响的尖锐的问题。复是否影响了人们劳动的积极性 ? 是否导致少年妈妈的增多 ? 是否影响了婚姻和家庭生活的稳定 ? 它是否鼓励了人们一代代依靠政府的救济而生活 ?” 他主张 :“ 我们 —— 政府 , 将给予经济资助 , 反过来 , 你们 —— 享受福利的人 , 应仅自己的努力找到工作。 ” 〖 59 〗      美国未来学家约翰 · 陶夫勒 (John Taufle) 在 第四次浪潮 (The Fourth Wave) 一书中惊呼 “ 人类遇到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 人类必须面对癌细胞扩散般的人口爆炸 ”,“ 安置人类的生活、保护自然资源、  人类的发展将是我们跨世纪的世纪议事 ” 。书中在谈到美国人的老龄化问题时说 :“ 衡量美国人崐生活入不敷出的真正尺度 , 不仅仅是联邦政府借款的数量 , 还必须考虑影响下一世纪生活水平的最大挑战 —— 生育高峰一代退休时必须支付的最大社会费用。 ”“ 现在最年轻的生育高峰期的婴儿都已长大成人 , 而其中大多数人都在努力工作 , 大量纳税 , 他们中 90 %以上都有工作 , 这是美国有史以来就业率最高的一代。 ” 这代人 )“ 收入一般都在增加。他们的纳税额也在提高。  生育高峰期的一代人获得了政府给予的许多利益。上述趋势综合起来 , 在近期内形成的有力的社会保障系统也就不奇怪了。但是到生育高峰期一代人退休时 , 以上所有的趋势将会逆转。 ” 生育高峰一代人 “ 大多数所面临的主要困境 , 是他们需要为退休早作积蓄。但是 ,  他们又无力做到这一点。生育高峰期这一代人可能比美国历史上任何前辈都要过更长的退休生活 , 但是他们又不  可能很有保障地达到今天老一代公民作享有的同样的福利水平。 ” 〖 60 〗    上述各种见解表明 , 人口、环境和资源对于现今和 21 世纪的社会福利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 在研究和制定社会福利保障政策时是必须加以注意的。如本章开始所说 , 严格说来福利经济学是一门年轻的部门经济学分支 ,  美国没有还说不上有自己的真正的福利经济学说和理论 , 然而在当代世界经济最发达的美国 , 各类经济学说又对社会福利保障有着自己的见解 , 有鉴于此我们把它简要介绍出来 , 对于认识和了解美国的社会福利保障政策的演变是不无敝益的。 社会福利保障同样是一些从事政治战略问题研究的学者和专家注意的一个热点 , 这个安全阀的作用究竟还有怎样 ? 在新的条件下如何修正安全阀门 ? 兹 · 布热津斯崐基在 失去控制 :21 世纪前夕的全球混乱  一书中开列了 “ 可能包括目前困扰着美国的主要问题或难题 ” 的 20 个清单 , 其中包括和社会福利直接和间接相联的债务、低储蓄和投资、缺乏工业竞争力、生产率增长速度低、不合格的医疗保健制度、底质量的中等教育、日益恶化的社会基础设施和普遍的城市衰败现象、贪婪的富有阶级、日益加深的种族和贫困问题、广泛的犯罪和暴力行为、社会上绝望情绪的内部滋生、过度的性自由等 12 条。〖 61 〗以 大国的兴衰 一书闻名于世的保罗 · 肯尼迪在他的新著 为 21 世纪做准备 中为美国的前途担忧书中写道 :“ 虽然有关美国的 ‘ 兴衰 ’ 的辩论很大一部分自然集中在经济问题上 , 但是围绕着教育制度、社会结构、人民的福利、甚至他们的政治文化方面的失误也进行了大量的辩论大概是担心造成缺乏竞争力的原因可能远远不只是储蓄率不够高。 ” 他引用著名电视崐评论员约翰 · 钱塞勒的话 :“ 我们确有长处 , 但是它正在被许多弱点 —— 我们发现难以愈合的无数个伤口 —— 所侵蚀。我们从事政治活动、管理我们的企业、教育我们的儿童、救济我们的穷人、照料我们的老人、储存我们的金钱、保护我们的环境和管理我们的政府的方式削弱了我们自己。 ” 肯尼迪接着说 :“ 因此 , 他的结论是 ,  需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改革 , 然后美国才能恢复到以前的福利状况。然而 , 实现这样一种复苏的可能性有多大 —— 即使公众对他的呼吁作出广泛的响应 —— 是完全不清楚的。 ” 保罗 · 肯尼迪在书中详尽地分析了国内的各种社会问题 , 他谈到 :“ 医疗保健业的雇员人数在 80 年代增加一倍 —— 从而降低了总的劳动生产率 —— 耗费大约 12 %的国民生产总值 ”,“ 然而却有许多公民没有得到良好的医疗保健 , 事实伤 700 万美国人缺乏医疗保险并因而受了苦。 ”“ 不  平衡的保健状况反映出当代美国的财富和收入结构问题。普通经理比工业工人的收入高出 90 倍 (1980 年是 40 倍 ), 但是 30 %的非洲血统美国人和 20 %的拉丁美洲学血统美国人的收入低于官方规定的贫困线 , 生活在贫民窟里。 ”“ 越来越明显的迹象表明 ,18 岁以前的公立学校总体水平相对来说是平庸的 ” 。 “ 美国将在许多方面受到人口变化趋势的影响 ”,“ 从长远来说 , 最严重的后果是社会保险基金将会耗尽 , 从而在为美国老年人提供保健经费方面和财政制度方面造成危机。到那时 , 掌权的政界人物由于面临因社会保险基金亏空而加剧的联邦赤字。 ” 他警告道 :“ 美国将继续得过且过但是这种回避最终导致他们失去了在世界上的地位。 ” 〖 62 〗 注释 : 〖 19 〗参见陈宝森、侯玲著 : 美国总统与经济智囊 ,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6 年。 〖 20 〗有关美国的后凯恩斯经济学派著作参见 : 汉森著 : 财政政策和充分就业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59 年 ; 汉森著 : 财政政策与景气循环 , 台北台湾银行 , 1968 年 ; 汉森著 :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经济问题 , 商务印书馆 , 1964 年 ; 汉森著 : 凯恩斯革命 , 商务印书馆 , 1963 年。以及美国劳伦斯 · 克莱因著 : 凯恩斯革命 , 商务印书馆 , 1962 年。 〖 21 〗尹伯成、石士钧编著 : 简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史 , 第 214-224 页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1985 年。 〖 22 〗 赫伯特 · 斯坦著 : 总统经济学 —— 从罗斯福到里根以及未来总统经济政策的制定 , 第 84-85 页 , 中国计划出版社 , 1989 年。 〖 23 〗 保罗 · A · 萨缪尔逊、威廉 · D · 诺德豪斯著 : 经济学 ( 第 12 版 ), 第 1 页 , 中国发展出版社 , 1992 年。 〖 24 〗 保罗 · A · 萨缪尔逊、威廉 · D · 诺德豪斯著 : 经济学 ( 第 12 版 ), 高鸿业所写译者序 , 中国发展出版社 , 1992 年。 〖 25 〗参见刘涤源、谭崇台主编 : 当代西方经济学说 , 第 284-302 页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1983 年。胡代光、厉以宁编著 : 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主要流派 , 第 65-101 页 , 商务印书馆 , 1982 年。胡代光、厉以宁等编著 : 现代外国经济思潮评论讲座 , 第 204-223 页 , 军事译文出版社 , 1985 年。胡寄窗主编 : 西方经济学说史 , 第 396-421 页 , 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 , 1991 年。 〖 26 〗 鲍莫尔著 , 郭家麟 , 郑孝齐译 : 福利经济及国家理论 , 第 2-3 页 , 商务印书馆 , 1982 年。 〖 27 〗有关美国的货币学派经济学著作见 : 弗里德曼著 : 资本主义与自由 , 商务印书馆 , 1986 年 , 台北台湾银行 , 1977 年 ; 弗里德曼著 : 货币安全计划 , 台北台湾银行 , 1977 年 ; 弗里德曼著 : 最适货币量论文集 , 台北台湾银行 ,1974 年 ; 弗里德曼著 : 失业还是通货膨胀 ---- 对菲利普斯曲线的评价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982 年 ; 米尔顿 · 弗里德曼和罗斯 · 弗里德曼著 : 自由选择 ---- 个人声明 , 商务印书馆 , 1982 年 ; 弗里德曼 : 弗里德曼文萃 一书 ,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 1991 年出版。我国学者论述货币学派的著作有 : 胡代光著 : 米尔顿 · 弗里德曼和他的货币主义 , 商务印书馆 , 1980 年 ; 刘涤源、陈端洁著, 弗里德曼与托宾的货币理论 ,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87 年 ; 陈端洁编著 : 弗里德曼及现代货币主义 ,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87 年。 〖 28 〗 弗里德曼著 : 资本主义与自由 , 第 4 页 , 商务印书馆 , 1986 年。 〖 29 〗 ibid. 第 170,175,182 页。 〖 30 〗 米尔顿 · 弗里德曼和罗斯 · 弗里德曼著 : 自由选择 ---- 个人声明 , 第 12 、 42 、 73 、 93 、 260 页 , 商务印书馆 , 1982 年。 〖 31 〗参见 : 胡代光、厉以宁编著 : 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主要流派 , 第 102-140 页 , 商务印书馆 , 1982 年。胡代光、厉以宁等编著 : 现代外国经济思潮评论讲座 , 第 224-252 页 , 军事译文出版社 , 1985 年。胡寄窗主编 : 西方经济学说史 , 第 422-430 页 , 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 , 1991 年。刘涤源、谭崇台主编 : 当代西方经济学说 , 第 429-452 页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1983 年。陶大镛等主编 : 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十五讲 , 第 167-186 页 ,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6 年。厉以宁 : 美国凯恩斯学派与货币学派的论战 , 载 厉以宁经济论文选 · 西方经济部分 ,1986 年 ; 任浩 : 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比较及其历史命运 , 经济学动态 ,1982 年第 11 期。 〖 32 〗 米尔顿 · 弗里德曼和罗斯 · 弗里德曼著 : 自由选择 ---- 个人声明 , 第 93-130 页 , 商务印书馆 , 1982 年。 〖 33 〗 米尔顿 · 弗里德曼著 : 米尔顿 · 弗里德曼文粹 , 第 171-173 页 ,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 1991 年。 〖 34 〗 保罗 · A · 萨缪尔森、威廉 · D · 诺德豪斯著 : 经济学 , 上册第 529 、 535 、 540-541 页 , 中国发展出版社 , 1992 年。 〖 35 〗 乔治 · 洛奇著 , 马宗师等译 , 轮到美国改革了 , 第 103,106 页 , 企业管理出版社 ,1994 年。 〖 36 〗肯尼斯 · 加尔布雷思著 : 丰裕社会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65 年 ; 香港今日世界社, 1970 年。加尔布雷思 : 经济学和公共目标 , 商务印书馆 , 1980 年 ; 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 1976 年 ( 经济学与公共目的 ) 。厉以宁著 : 论加尔布雷思的制度经济学说 , 商务印书馆 , 1979 年。 〖 37 〗参见胡代光、厉以宁编著 : 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主要流派 , 第 175-216 页 , 商务印书馆 , 1982 年。胡代光、厉以宁等编著 : 现代外国经济思潮评论讲座 , 第 253-275 页 , 军事译文出版社 , 1985 年。胡寄窗主编 : 西方经济学说史 , 第 431-437 页 , 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 , 1991 年。刘涤源、谭崇台主编 : 当代西方经济学说 , 第 531-551 页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1983 年。陶大镛等主编 : 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十五讲 , 第 200-221 页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1986 年。 〖 38 〗 约翰 · K · 加尔布雷思、 斯坦尼斯拉夫 · 缅希科夫著 : 资本主义、共产主义与和平共处 —— 从痛苦的过去到较好的未来 , 第 66-77 页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1988 年。 〖 39 〗 罗伯特 · 海尔布罗纳著 : 改变历史的经济学家 , 第 522-530 页 , 香港志文出版社。 〖 40 〗同上 , 第 544-548 页。 〖 41 〗 冈纳 · 缪尔达尔著 : 世界贫困的挑战 : 世界反贫困计划大纲 ,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 1972 年。 〖 42 〗参见胡代光、厉以宁编著 : 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主要流派 , 第 141-174 页 , 商务印书馆 , 1982 年。胡代光、厉以宁等编著 : 现代外国经济思潮评论讲座 , 第 291-306 页 , 军事译文出版社 , 1985 年。刘涤源、谭崇台主编 : 当代西方经济学说 , 第 552-569 页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1983 年。陶大镛等主编 : 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十五讲 , 第 222-230 页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1986 年。方绍伟 : 美国新自由学派的利他主义经济学 , 美国研究参考资料 , 1991 年第 7 期。 〖 43 〗 罗伯特 · N · 贝拉、理查德 · 马德逊、威廉 · M · 沙利文、安 · 斯威德勒 、史蒂文 · M · 蒂普顿著 , 翟宏彪等译 , 心灵的习性 —— 美国人生活中的个人主义和公共责任 , 第 397, 400,402-403 页 , 三联书店 , 1991 年。参见约翰 · E · 施瓦茨 (Schwarz, John E.), Welfare Liberalism, Social Policy, and Poverty in America( 福利自由主义 , 社会政策和美国的贫困 ), Policy Studies Review 1990 10(1): 127-139p, 1990. 有关解释里根政府时期福利政策的几部著作可参见尼尔 · 吉尔伯特 (NeilGilbert),Capitalism and the Welfare State: Dilemans of Social Benevolence( 资本主义与福利国家 ), , New Haven, Conn: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3; 罗伯特 · 库特纳 (Rober Kuttner) The Econimic Illusion: False Choices Between Prosperity and Social Justice( 经济幻觉 ),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1984; 罗伯特 · J · 莱普曼 (Lampman, Robert J.), Social Welfare Spending: Accounting for Changes From 1950 to 1980( 社会福利开支 ), Orlando, Fla:AcademicPress,1984; Lampman, Robert J. Ed., Economic Transf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 美国的经济转移支付 ), Moon, Marily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4; 理查德 · E · 摩尔根 (Richard E · Morgan), Disabling America: The "Right Industry" in Our Time( 缺乏活力的美国 ),New York:Basic Books, 1984; 查尔斯 · 默里 (Charles Murray),Losing Ground:American Social Policy,1950-1980(1950-1980 年美国的社会政策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4; 约翰 · E · 施瓦茨 (JohnE · Schwarz),American Hidden Success: A Reassessment of Twenty Years of Public Policy( 二十年公共政策的重新评价 ), New York: W.W.Norton Co., 1983. 引自小劳伦斯 · E · 林恩 (Lynn, Laurence E. Jr.), The New Economics of Social Welfarer: A Essay Review( 社会福利的新经济学 ),Social Services Review, 1986, 60,4, 590-602p. Dec. 1986. 〖 44 〗 詹姆斯 · M · 布坎南 (James M · Buchanan,1919- ) 著 : 自由、市场与国家 —— 80 年代的政治经济学 , 第 254,265 页 , 上海三联书店 , 1989 年。 〖 45 〗 沃尔特 · 罗斯托著 : 经济成长的阶段 ---- 非共产党宣言 , 商务印书馆 1962, 1970 年 ; 经济成长过程论 , 台北协志工业丛书出版公司 , 1975 年 ; 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1988 年。 〖 46 〗 西蒙 · 库兹涅茨著 : 现代经济增长 —— 速度、结构与扩展 , 第 22-24 页 ,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 1989 年。 〖 47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秘书处编 , 梁向阳等译 : 危机中的福利国家 , 第 1 页 , 华夏出版社 , 1990 年。 〖 48 〗 ibid. 第 5 页。 〖 49 〗 ibid. 第 187,189-190 页。 〖 50 〗 道格拉斯 · 格林沃尔德主编 : 经济学百科全书 , 第 387 页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992 年。 〖 51 〗 D.L. 米都斯 , D.H. 米都斯著 : 增长的极限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1984 年。徐崇温著 : 全球问题和 ‘ 人类困境 ’—— 罗马俱乐部的思想和活动 , 辽宁人民出版社 , 1987 年。 唐奈拉 · 梅多斯 : 预测未来世界 , 交流 ,1986 年第 4 期。 〖 52 〗徐崇温著 : 全球问题和 ‘ 人类困境 ’—— 罗马俱乐部的思想和活动 , 辽宁人民出版社 , 1987 年。 〖 53 〗 赫尔曼 · 卡恩、威廉 · 布朗、莱恩 · 马特尔著 : 下一个 200 年 —— 关于美国和世界情景的描述 , 徐崇温著 : 全球问题和 ‘ 人类困境 ’—— 罗马俱乐部的思想和活动 , 辽宁人民出版社 , 1987 年。 〖 54 〗 国务院环境质量委员会预测组 : 全球 2000 年研究 ,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世界 , 中国展望出版社 , 1987 年。 〖 55 〗 哈维 · S · 罗森著 , 马欣、陈茜译 , 财政学 , 第 247-249 也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1992 年。 〖 56 〗 ibid. 第 279-280 页。 〖 57 〗 ibid. 第 300-301 页。 〖 58 〗 约翰 . 奈斯比特 , 帕 . 阿博顿妮著 : 2000 年大趋 --90 年代的十个新趋 , 第 22 、 191 页 , 东方出版社 , 1990 年。 〖 59 〗 Ibid. 第 183-188 页。 〖 60 〗 约翰 · 托夫勒 (John Taufle), 第四次浪潮 , 第 1-5 页 , 第 221-222 页 , 华龄出版社 , 1996 年。 〖 61 〗 兹比格涅夫 · 布热津斯基 : 失去控制 :21 世纪前夕的全球混乱 , 第 114-117 页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994 年。 〖 62 〗 ibid. 第 295-317 页。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508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083
个人分类: 社会保障研究(07-11)|470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3 20: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