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社会转折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国科学》:18~19世纪之交的气候转冷加速了华北平原社会转折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3-7-1 11:25
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气候转折(以急速降温和极端旱涝灾害频次增加为标志)在 18-19 世纪之交华北平原区域社会由盛转衰、由治转乱的社会转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篇名为“ 18-19 世纪之交华北平原气候转冷的社会影响及其发生机制”的研究论文发表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3 年 第 5 期, 由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萧凌波博士等人合作撰写。 研究 基于历史文献信息的提取和量化,对气候影响社会的程度及其发生机制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18-19 世纪之交是清代社会结束所谓“康乾盛世”、进入长达一个世纪的衰落期的转折点。此前气候变化研究者已经注意到,这一时段也是整个中国东部地区气候结束 18 世纪相对温暖时段,进入 19 世纪相对寒冷期的转折点,并对两者之间的可能联系进行了初步讨论。但由于历史文献信息的难以量化、社会对气候变化响应过程的复杂性等原因,对于当时的气候变化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其影响的路径和方式又是如何等问题的研究还十分薄弱。 该研究利用清代较为丰富的档案文献,挑选华北平原这一社会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适中、响应行为多样化的典型区域,对 18-19 世纪之交气候与社会相互作用的不同层次、环节(如灾害赈济、流民迁徙、社会动乱)的关键指标进行定量重建,还原了气候恶化的消极影响从粮食供给层面逐步传递到社会稳定性层面、“气候难民”问题从产生到激化再到爆发的全过程。作者认为,气候变化在这一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前提,在于当地社会此时已经处在高度脆弱状态,粮食安全处于临界状态,政府对灾害的救济能力严重削弱,且在跨区(华北向东北)移民政策上摇摆不定。据估算,此次气候转冷事件中的降温和灾害造成的减产 , 可使当地达到人地矛盾全面激化的社会脆弱性水平出现的时间提前约 20 年 。 尽管当前国际社会十分关注未来气候变化可能引发的难民问题,但现实社会中气候变化引发大规模难民迁移甚至导致社会动乱的事例并不多见,有限的案例基本局限在发生于环境敏感地带内的少数发展中国家的区际或跨国迁徙及冲突,该研究可以为认识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难民问题提供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区域历史案例,并在历史文献信息的提取量化、历史社会经济代用指标序列重建对比、过去气候变化的社会影响机制探讨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研究得到了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 编号 : 2010CB950103) 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批准号 : 41071127) 资助。 来源论文: 方修琦 , 萧凌波 , 魏柱灯 . 18-19 世纪之交华北平原气候转冷的社会影响及其发生机制 .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 2013, 43(5): 810-823. 论文链接: http://earth.scichina.com:8080/sciD/CN/abstract/abstract510702.shtml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论文|3915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0: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