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微管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JIPB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郁飞课题组在植物微管细胞骨架排布的调控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
WileyChina 2020-8-20 12:54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郁飞课题组在JIPB发表了题为“ ABNORMAL SHOOT 6 interacts with KATANIN 1 and SHADE AVOIDANCE 4 to promote cortical microtubule severing and ordering in Arabidopsis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植物细胞周质微管有序排布和细胞定向伸长调控的新机制。 植物细胞形态建成受到发育、激素和环境信号的复杂调节。细胞骨架在植物细胞形态建成调控中发挥关键作用。植物细胞中,周质微管的排列方式和动态变化与植物细胞伸长的方向密切相关。一般认为,平行有序排列的周质微管阵列导致细胞以垂直于微管阵列的方向伸长。近年来,在拟南芥中的一系列研究表明,周质微管阵列的组织排布与微管切割蛋白复合体Katanin的p60催化亚基Katanin 1(KTN1)的功能密切相关,KTN1介导的微管切割促进周质微管的有序排布。但目前对于植物微管细胞骨架排布的调控机制的理解仍然十分有限。 在这项研究中,为了鉴定植物细胞定向伸长的调控因子,以子叶形态变化作为细胞伸长方式变化的外在表征开展了遗传筛选。在激活标签突变体库中,研究人员发现一个功能获得型的激活标签突变体 abnormal shoot 6-1D ( abs6-1D )具有细长子叶表型。在细胞层次上, abs6-1D 子叶表皮细胞沿着叶片近-远轴定向伸长,表皮细胞周质微管形成有序平行排布的微管阵列,而野生型中子叶表皮细胞没有特定的伸长方向,周质微管的方向随机分布。 abs6-1D 中 ABS6 基因的表达激活导致植物细胞和器官的定向伸长。 ABS6 基因编码一个IQ67 DOMAIN (IQD)家族的微管结合蛋白。进一步,通过能够抑制 abs6-1D 子叶伸长表型的遗传逆转突变体的筛选,发现ABS6促进细胞定向伸长和微管有序排布的功能依赖于KTN1和SHADE AVOIDANCE 4 (SAV4)。通过转盘共聚焦Time-lapse成像对活细胞中周质微管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发现 abs6-1D 中周质微管的切割频率显著提高,而 sav4-2 功能缺失突变体中,周质微管的切割频率显著下降,这表明ABS6和SAV4都是微管切割的正调控因子。通过体内和体外的生化实验发现,ABS6与KTN1和SAV4之间都存在直接的物理互作,并且ABS6促进KTN1和SAV4的微管定位。对功能缺失型突变体的研究表明,ABS6、SAV4和KTN1共同调控暗中生长的黄化苗顶端弯钩对植物激素乙烯的响应。通过这些工作,提出了ABS6与SAV4和KTN1互作,协同调控周质微管切割和有序排布,促进植物细胞定向伸长的分子作用模型,进一步加深了对植物微管排布动态变化调控机理的认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李远凤 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 郁飞 教授和 刘夏燕 教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双一流” 旱区作物与逆境生物学学科群的资助。 点击链接查看完整文章: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jipb.13003 关于JIPB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JIPB)是由中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中国植物学会共同主办,Wiley出版的同行评审月刊。 JIPB面向全球,刊发整合植物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创新成果,包括宏观和微观领域有创新性的重要研究论文、特邀综述、突破性报道、新资源、新技术和评论性文章。2019年2年SCI 影响因子是4.885,位于植物学TOP7.3%,已连续8年处于SCI的Q1区。Scopus数据库中CiteScore是8.1,位于 TOP4.2%。2019年,JIPB进入中国科学院期刊分区Q1区,并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
个人分类: Life Science|10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微管系统与作用于微管的分子第四届研讨会简介
wfangimm 2018-9-24 13:05
微管系统与作用于微管的分子研究第四届研讨会(The 4 th MT workshop)上星期在北京顺利召开。这个会议是2011年开始为了促进本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而启动,并在其后努力争取成为一个长期的双年会议/活动。第三届本应与15年秋天举办,但我在西班牙的合作者由于经济形势,被迫把会议推迟到16年春天。而我也没有精力在17年秋天继续承办,所以变为今年秋天。 高大上的学术研讨背后,是不那么高大上的经济因素 -- 办会是要钱的,从不同渠道申请经费并且张罗会议有关的各种杂事,就成了让人烦但又不得不去做的事。具体内容就不啰嗦了,但我一无行政资源可以利用(特别要感谢研究所或重点实验室对办会的赞助),二无足够费用外包给办会公司(虽然申请到办会经费,可还是得自己考虑很多细节,组里的助手和同学帮助完成具体事务),一切都要自己动手。 邀请工作出色的演讲者参与,总要承担一定的费用,以体现组织者的诚意。虽然我们无法负担他们的机票费用,只能负担会议期间的食宿,但他们还是愿意积极参与。有的人因无法来华出席,通过网络演讲分享了其工作,对此特别予以感谢。其他参会者缴纳了注册费,用于餐饮、茶歇和欢迎宴会,以及会议开支所需,大体做到 “ 自给自足 ” 。毕竟我们不是商业机构,最终目的并非牟利,但我也没达到自掏腰包办会的那种层次。 一位国外参会者会后夸奖会议办得好(根据我的了解应该不是客气),特别指出演讲者来自不同专业背景,让大家能够开阔思路,甚至提供了建立新的合作关系的机会。当然也有某些演讲人之间早有合作。我想这也是这个会议的初衷,就是让化学和生物学背景的人在一起讨论共同的研究内容,彼此启发,推动学科进步。至于更实用的医学、更基础的物理学和数学是否有一天也会加入?很有可能,从我们在 round table discussion (圆桌讨论)这个环节可以看出其必要性。 要说圆桌讨论,值得再多说几句。这是我新提出的一个想法,甚至引起了资助会议机构的兴趣。以前会议中有个 meet the expert 环节,是个资深研究者与年轻人对话所用,这次没有设置该环节。 本来我是希望比我更有资历和眼光的化学家和生物学家(一位来自瑞士 ETH ,一位来自美国 Cornell U )来主持这个圆桌讨论。不过遗憾的是两位都没能来华,于是我只好与合作者 Dr. Diaz 商议,由我俩来主持。当然我们自认是 moderator 而非 chair ,只要让大家有充分的思想碰撞就达到目的了。虽然作为第一次设置的环节,大家都没有经验,过程中稍有跑题,或者在一个问题上花费时间过多而不能把几个重要问题都充分讨论的遗憾,但整体上还是有些意义和启发性的。 最后把这次会议的手册放在这里,供有兴趣的人阅读,并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本领域的研究。如同会上有专家所言,目前微管系统和抗微管药物都不是研究热点,但里面可探讨的问题很多,而且从疾病治疗角度来看,微管系统涉及的疾病或者说其作为药靶的重要性被忽略或低估。作为这个领域的研究者,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坚持探索未知领域,解决现有抗微管药物的缺陷,以及从基础研究中发现新的药靶,推动从基础研究到转化领域的发展。 会议手册: Proceedings of the 4th MT workshop.pdf
个人分类: 药学研究|2898 次阅读|0 个评论
作用于微管系统的药物研究(五):微管稳定剂与阿尔茨海默氏症
wfangimm 2018-5-26 16:06
微管在神经系统中大量存在(某些亚型的微管蛋白只在神经系统表达),与多种神经精神疾病具有相关性。不过很多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并非源于微管自身的变异,而是某些微管相关蛋白( MAP )变化所致的功能失调。其中研究最多最深入的就是 Tau 蛋白。 阿尔茨海默氏症( AD )有两个典型症状:一是老年斑( SP ),由 b - 淀粉样蛋白( Abeta )聚集而成;二是神经纤维缠结( NFT ),由高度或者说超磷酸化的 Tau 蛋白聚集而成。以 Abeta 为中心的淀粉样蛋白致病假说是近 10-20 年为最受注目的 AD 病因学说,尽管学说也在扩展并在下游与 Tau 蛋白和其他因素(如胆固醇、金属离子等 AD 高风险因素)合成为 AD 多因素疾病的致病假说,但干扰处于该假说中心地位的 Abeta 蛋白的诸多努力(如用抗体清除、抑制 b - 或 g - 分泌酶或激活 a - 分泌酶)均未能成功,其中包括数个在 3 期临床失败的结果,使得对基于淀粉样蛋白致病假说研发抗 AD 新药的信心受到打击,同时反思和批评 Abeta 学说的声音也日益高涨 。 Tau 蛋白学说虽然一开始没有像淀粉样蛋白假说那样被广泛认可,但其与神经细胞凋亡这一神经退行性疾病密切相关的指标关系更加密切。此外,如同前期研究所揭示的那样, Tau 过度磷酸化后失去了其稳定微管的功能并形成 NFT 沉积下来,使得微管介导的 axon transport 受到影响,甚至导致远端的轴突退行性病变。有意思的是,用于抗癌的微管稳定剂如紫杉醇却表现出改善 AD 的潜力,其作用机理很可能是在 Tau 蛋白失去正常功能后,由这些外源小分子提供了微管稳定的助力。 Epothilone D 是结合于紫杉烷位点的埃坡霉素类化合物中的一个,先是被尝试用于肿瘤临床试验,后又改为 AD 治疗。不过 I 期临床后便不再有该化合物临床进展的信息,可以推测其毒性阻碍了进一步的新药开发。关于抗微管药物在毒性方面这一共性问题,在本系列的前文中有所涉及。 由于 AD 药物研发进展迟缓,人们盼望更多来自基础研究的结果提供一些思路。涉及 Tau 蛋白的研究特别是结构研究近期陆续有些引人注目的结果报道:其一为从 AD 病人脑中获得的 Tau 蛋白结构 ,其二为 Tau 的微管结合区( MTBR )重复部分与微管蛋白作用,可用于解释磷酸化 Tau 蛋白( Ser262 位点)为何失去结合微管蛋白的作用 。刚上线不久的第二篇文章报道的 Tau 的每一 MTBR 重复部分可结合纵向的三个微管蛋白亚基,这和早期结合横向微管原丝的模型有所不同。这也提示我们,微管稳定剂小分子对微管的稳定机制(通过加强原丝之间的 lateral contact )可能与 Tau 对微管的稳定机制不同,虽然二者在微管上具有竞争性结合作用,并且微管稳定剂可能代偿 Tau 对神经细胞中微管的稳定作用。 虽然上述这些基础研究的报道尚不能解决抗 AD 药物研究中遇到的困难,但确实是很有趣的研究内容。不过,在肯定这些研究意义的同时,人们要对把这些结果吹捧为抗 AD 药物重大突破的做法保持警惕。那些入行不久的年轻人更应格外小心! 参考文献: 1. Nature Neurosci. 18: 794-799; 800-806 (2015). 2. Fitzpatrick AWP et al., Nature 547: 185-190 (2017). 3. Kellogg EH et al., Science 10.1126/science.aat1780 (2018).
个人分类: 药学研究|6503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揭示遮荫对微管调控的新模式
WileyChina 2016-3-10 14:00
Edited By:Chun-Ming Liu Impact Factor: 3.335 ISI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Ranking: 2014: 31/200 (Plant Sciences); 101/289 (Biochemistry MolecularBiology) 对β - 微管蛋白 4 突变体 tub 4P287L 的研究揭示了遮荫对微管调控的新模式 作者: Author: Jie Yu, Hong Qiu, Xin Liu, Meiling Wang, Yongli Gao,Joanne Chory and Yi Tao 摘要: 当喜阳植物,如 拟南芥 ,处于遮荫环境下,其最显著的变化是茎秆和叶柄的迅速伸长。 植物激素 介导了这种伸长生长。然而,环境因子以及激素信号如何转换成引起细胞伸长生长的具体机制仍不清楚。通过正向遗传学的研究,我们鉴定了 一株避荫反应突变体 sav2 ,该突变体中 β- 微管蛋白 4 上第 287 位脯氨酸被替换为亮氨酸 。周 质微管在细胞的各向异性生长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sav2 的下胚轴在白光条件下和野生型几乎无异,但在遮荫以及黑暗条件下则表现出矮粗表型。我们发现遮荫不仅会引起周质微管的重新排布,还影响了微管的稳定性及其正末端的动态。尽管生长素和油菜素内酯等植物激素参与了遮荫诱导的下胚轴伸长,但它们对遮荫诱导的微管重排却影响甚微。阻断生长素运输可以回复 sav2 在黑暗下的缺陷表型,过表达微管正末端结合蛋白 EB1 可以回复 sav2 在遮荫以及黑暗下的缺陷表型, 这些结果都表明 tub4 P287L 是一种独特的微管蛋白突变形式:该突变不影响微管支持细胞伸长的功能,而是影响了微管对生长刺激因子做出正确应答的能力。 关键词 :拟南芥 微管 植物激素 避荫 原文链接: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ipb.12363/abstract
个人分类: 文章推广|2060 次阅读|0 个评论
Docetaxel对乳腺癌临床疗效的研究
bionion 2015-1-23 13:44
Docetaxel ,具有生物毒性的紫杉烷,是一种可有效治疗乳腺癌的微管抑制剂。 Docetaxel 作为一种细胞毒性剂对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是公认的。到目前为止,如果化疗失败后,没有一个单一的标准方案已被确定为最适合于患者的转移性乳腺癌。然而, Docetaxel 单一疗法给药,每 3 周作为 1 小时输注的功效类似或比阿霉素,紫杉醇和氟尿嘧啶加长春瑞滨更好,并且比甲氨喋呤加氟尿嘧啶或丝裂霉素加长春碱的更好。尽管 Docetaxel 与中性粒细胞和其他不良事件相关联,它的整体耐受性通常是可以被大多数患者接受的。因此 Docetaxel ,是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在历经化疗失败后的一个有效的选择。 药理特性 Docetaxel 是一种抗微管剂通过促进和稳定微管组装同时防止微管的解聚,主要发挥其细胞毒性活性。这导致抑制正常细胞的分裂。在体外和体内, Docetaxel 具有针对广泛的癌细胞的抗肿瘤活性,表明协同活性与几个抗肿瘤药,通常具有对人乳腺癌细胞系比紫杉醇更大的细胞毒性活性。 Docetaxel 的药 代动力学是线性的临床相关剂量的,并且与一个三室模型是一致的。 Docetaxel 是高度与血浆蛋白结合,但在稳定状态下的分布容积大。它主要是由细胞色素 P450 3A4 同工酶代谢并经由胆道排泄主要粪便。药物的清除是癌症患者严重的血液毒性很强的独立预测因子。 疗效 在妇女的转移性乳腺癌先前暴露于蒽环类或烷基化剂, Docetaxel 单一疗法用对肿瘤进展时间( TTP )的中值为 10.4-16.0 个月总生存期,客观响应率的 30.0-47.8 %( ORR )和时间相关联的 4.4-6.5 个月。在 head-to-head 比较试验中, Docetaxel 作为单一疗法至少和 doxorubicin, paclitaxel , fluorouracil 一样有效(在总生存时间, ORR 和 TTP 方面), 比 methotrexate 加上 fluorouracil 或 mitomycin 加上 vinblastine 的联合疗法更有效。生存时间( 15.4 VS12.7 个月), TTP ( 5.7 VS3.6 个月)和响应时间( 7.5 VS4.6 个月)中位值分别为显著( P ≤ 0.03 ),再与 Docetaxel 比紫杉醇。在生活质量与健康相关的结果 Docetaxel 和比较器之间的差异一般不显著。 在第三阶段的联合治疗研究, Docetaxel 联合阿霉素或表阿霉素导致类似的总生存期为临床相关的比较组合。结果是与 Docetaxel 联合卡培他滨两种或吉西他滨和前组合相似比 Docetaxel 单药治疗更有效。 耐受性 虽然严重的不良反应为常见, Docetaxel ,对照临床试验的耐受性普遍接受。严重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影响到大多数 Docetaxel 的收件人,用发热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在大约八分之一的病人。剂量累积严重水肿报道,在 Docetaxel 的收件人 6.5 %,虽然与前用药预防糖皮质激素。 3 其他级或 4 级不良事件包括虚弱,口腔炎,感染,感觉神经,皮肤或消化道事件,指甲的变化,发热严重在没有感染,肌痛和过敏反应。 在比较单一的试验,中性粒细胞减少一般发生往往与 Docetaxel 比的比较,除多柔比星,那里的发病率相似。其他严重的血液,心脏和胃肠道不良事件较少频繁与 Docetaxel 比阿霉素。 Docetaxel 的 3 级或 4 级中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热比紫杉醇几个非血液学不良事件显著发生率较高有关 ; 然而,患者在 Docetaxel 的手臂接受治疗均较紫杉醇臂( 6 VS4 次)以上的周期。在联合治疗方案的耐受性 Docetaxel 是大致类似于比较药物,除了血液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较高。 参考文献: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2165/00003495-200565170-00007
230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微管稳定剂Paclitaxel的生物性质研究
bionion 2015-1-21 14:33
Paclitaxel 是一种微管聚合物稳定剂,也是一种有丝分裂抑制剂,作用于人内皮细胞, IC50 为 0.1 pM 。 信号通路图: 体外研究: Paclitaxel 在 104 到 105 倍更高浓度时,抑制非内皮性人类细胞, IC50 为 1 nM -10 nM 。 Paclitaxel 选择性抑制细胞增殖,具有种属特异性,在 Paclitaxel 极低浓度时,小鼠内皮细胞对 Paclitaxel 不敏感。 极低浓度 Paclitaxel 抑制 人类内皮细胞,但是不影响细胞微管结构,且处理的细胞在 G2/M 期没有出现细胞周期停滞和凋亡,说明这是一种新型尚未查明的作用机制。在体外血管生成实验中,在三维纤维蛋白基质中,极低浓度 Paclitaxel 阻断人类内皮细胞形成芽管。 在 SMF 存在时 , Paclitaxel 作用于 K562 细胞的有效浓度从 50 ng/ml 降低到 10 ng/ml 。在有或无 SMF 时, Paclitaxel 使 K562 细胞周期停滞与 DNA 损伤相关。 Paclitaxel 单独处理四种细胞系,包括 A549 细胞 ,H358, H1395 细胞和 H1666 细胞,抑制 CDK1 ,这种作用存在时间依赖性。 体内研究: Paclitaxel 单独处理 BC-V 和 BC-ER 肿瘤的抑制定额分别为 49.78 和 51.23% 。 20 mg/kg Paclitaxel 处理 6 个周期,显著降低 Ki-67 阳性细胞百分比 ,BC-V 肿瘤中降到 20.4% , BC-ER 肿瘤中降到 25.1% 。 原文转自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3170b75a0102vfsl.html
128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0: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