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理论阐释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十七 :若干术语、概念的说明5
pww1380 2013-3-26 23:42
信息文明之光(65-5):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十七 : 对若干术语、概念的说明(5) 杨文祥 (接上文) ⑨物质实践和精神实践: 这是本书为阐释信息资源价值的理论需要而建立的两个概念。 物质实践是指人为了创造物质价值而进行的实践活动 。而 精神实践则是以创造精神价值为目的的人的实践活动 。 人的实践 无论是物质实践还是精神实践,都需要在相关信息资源的参与之下才能够进行 。 特别是精神实践,主要是在信息资源的基础之上进行的 。 解说: 在传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以及基于这一传统哲学理论所构建的思维定势中,是不承认“精神实践”这一理论概念的 。 这是传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在信息时代人类社会实践现实发展的历史挑战面前所体现出来的带有根本性的理论局限之一。这也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传统理论的基础之上无从形成关于信息文明和信息文明建设的逻辑系统和理论体系的根本原因之一。与此同时, 这也就构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传统理论在世界范围内的理论危机、基于这一理论危机所导致的信仰危机和相应的思想混乱的理论根源 。 由于传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以及基于这一传统哲学理论所构建的思维定势 无法接受“精神实践”这一概念和相应的理论阐述,也就必然无法接受“思维实践”这一概念。 针对这一理论现实,本人在不久前所撰写的一篇博文中写下了这样几段话: “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传统哲学和基于传统哲学的思维定势中,是不承认 “ 思维实践 ” 这一理念的。不过, 否定了思维实践,也就必然否定了人类区别于物,首先是区别于动物的精神和智力活动 。 ” 不正视“ 精神实践 ”的现实存在,否认“ 思维实践 ”这一理论概念,这一理论局限就必然造成思维的僵化。这样,“ 主观思维的僵化在这一瞬息万变的客观世界面前必然导致思维的混乱 。而在 社会思维实践 上, 思维僵化与思维混乱永远是一对形影相随的孪生兄弟 。 ” “ 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僵化思维方式和传统的思维定势是在理论上理解信息文明和在实践上自觉地投身信息文明建设实践的思维障碍。这样, 依据信息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将这一僵化思维方式和传统思维定势转换为信息思维和系统思维方式便构成了构建信息文明理性,自觉开展信息文明建设实践的思维前提。 ” “ 这个思维前提问题不解决, 建立在传统哲学理念基础之上的僵化思维方式和传统的思维定势 不要说对信息文明理论无法理解 ,恐怕对 思维实践 、 精神实践、 脑力劳动、知识生产、知识创新、理论创新、信息文明建设等这些与 精神生产与智力劳动 相联系的理论概念统统无法理解 。 ” “ 总之,没有理论上必要的理性支持的信息文明建设实践只能是一种盲目的和实用性的实践。而这种盲目的和实用性的实践是不可能推进信息文明建设实践走向深入的。 ” (以上 参见参考文献4 ) 这就是说, 只有突破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传统理论局限,挣脱基于这一传统哲学理论所构建的思维定势的精神桎梏,才有可能拨开 某些“马克思主义理论继承人”由于某种政治上的现实需要而有意无意地误读、曲解甚至歪曲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原创思想所造成的理论迷雾 ,“走进马克思”,找回和重新发现马克思、恩格斯的原创理论思想,与此同时,才有可能在 原生态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的基础之上, 结合信息时代和21世纪人类社会历史实践的实际 ,进行科学的理论扬弃,形成和构建能够满足人类社会21世纪信息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的哲学思想体系 。 显然,《信息资源价值论》的理论实践,尤其是其关于“信息思维、系统思维”这一思维方式的构建,以及本文的“物质实践、精神实践、思维实践”这一组基本概念的建立,就应该是当代中国知识界、思想界、理论界为达此目标而进行的初步理论尝试。 ⑩精神资源和心理资源: “精神资源”和“心理资源”均指信息资源。这是为了分别从人的精神活动、精神现象和心理活动、心理现象这两个角度揭示信息资源的价值和价值过程而对 信息资源 的不同称谓。 精神活动和心理活动实际上是人的同一种活动,是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对人的内心活动的描述和揭示。 根据本书的研究, 人的意识活动的本质是人体系统的信息机制的运行过程 。 这一过程的产物和结果就是构成人的意识的 主观信息资源 。 主观信息资源 借助一定的信息技术,便可由 人脑的内在信息资源 转化为 外在信息资源 ,即转化为外在的 客观信息资源 。这种客观信息资源就是目前人们在一般情况下所说的 客观知识或社会信息资源 。 无论是精神活动还是心理活动,都是人的 意识活动 在不同角度和不同认知领域的具体称谓, 都是以主观信息资源为存在基础的人的意识的表现形式 。 因此,信息资源从精神活动的角度便可称为精神信息资源,简称精神资源;而从心理活动的角度则可称为心理信息资源,简称心理资源。 精神资源和心理资源是人类实践的内在基础,同时也是人的价值活动的内在依据。 解说: 这里的“精神资源”、“心理资源”这组概念,与上文的“精神实践”、“思维实践”这组概念内在联系紧密。 “精神资源”、“心理资源”是“精神实践”、“思维实践”的现实基础。没有“精神资源”、“心理资源”的现实存在,就没有进行“精神实践”、“思维实践”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 在本人关于信息文明的论述中,信息文明是对物质型文明的历史否定,是人类文明在文明内涵上所实现的历史性跃迁与自我超越。这一跃迁与超越的本质意义就是人类文明从物质走向精神的质的飞跃与升华。 ”(参见参考文献 3) 注: 正文部分,即非解说性文字,引自《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15-16页,为便于理解起见,本文在行文中对段落的划分进行了必要的细化和相应的文字补充和处理。 参考文献与延伸阅读: 1 .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 .杨文祥. 学术创新的语言困境与 “ 发展语言学 ” 的构建设想 .( 2012-11-18 14:50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633696cid=2256718goto=new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96942-633696.html 3 . 杨文祥 . 《信息、信息文明、信息文明建设(修订稿) —— 博文阅读与思考札记》( 2012-12-1 19:10 )及其评论回复( 2012-12-2 16:52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638205cid=2295769goto=new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96942-638205.html 4 . 杨文祥 . 钱学森之问 思维方式 信息文明及其他——博文阅读思考札记(17)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96942-645147.html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2863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十六 :若干术语、概念的说明4
pww1380 2013-3-15 16:47
信息文明之光(65-4):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十六 : 对若干术语、概念的说明( 4) 杨文祥 (接上文) ⑦ 系统世界: 根据系统的观点,世界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可分的层次系统。这样,世界就是一个由无限可分的系统所构成的完整的系统世界。即 系统世界 就是在系统观视野中的关于世界的一个完整图景。 ⑧ 价值信息前提: 当代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 1978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 H. A. Simon )认为, 人的思维和行动都有其相应的价值前提和事实前提 。 这里的 价值信息 是指能够与主体内在的价值观念相匹配,引发其价值共鸣从而形成动机引发行为的信息。 在一般情况下,价值信息前提与价值前提可视为同义。 《信息资源价值论》 作为信息资源价值研究的专论,因此刻意强调 价值信息前提 ,其目的在于强调在价值前提中,相关 信息资源 ,即 价值意识信息资源 所具有的功能和价值。 (未完待续) 注: 以上引自《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 14-15 页,为便于理解起见,本文在行文中对段落的划分进行了必要的细化和相应的文字补充和处理。 参考文献与延伸阅读: 1 .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2695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十五 :若干术语、概念的说明3
pww1380 2013-2-27 13:16
信息文明之光( 65-3 ):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十 五 : 对若干术语、概念的说明( 3 ) 杨文祥 (接上文) ⑤机制: 原指机器的构造及其工作原理 ,现已广泛为众多学科领域所借用。本书用“机制”来阐明心理、管理等领域的相关现象,这就意味着人类对这一现象的认识已经从对现象的描述深入到对本质的把握和说明。 ⑥ 信息 、 信息内容 、 信息过程 和 信息机制 :依据对系统论理论的理解,本书认为 信息 是一种 既不同于物质,也不同于能量的决定客观事物存在的第三种基本因素 。 物质、能量和信息构成了系统的三种基本要素,与此同时也就构成了决定世界客观存在的三种基本因素和相应的三种存在形式。 物质构成了系统世界的存在实体,即 事物(系统)是否存在取决于物质 ;能量构成了系统世界运动与变化的动力,即 客观存在的事物(系统)能否运行取决于能量 ;而信息则构成了事物系统的存在形式和运动方式,即 系统以何种形式存在,以怎样的方式运行和发展变化取决于信息 。 具体而言, 一方面信息决定着系统的内部结构方式 ,一个原子,其内部基本粒子的组合方式决定它构成哪一种元素;一个分子,其内部原子的组合方式决定它构成哪一种物质;而一粒生命细胞,其生物基因所储存的信息则决定这一细胞经过若干次分裂后最后所形成的生命体是一粒细菌,一株植物,一只昆虫还是一头巨象。 另一方面,信息决定着系统的运动变化方式和运行规律 。从宇宙天体的运行方式和运行规律到一只山兔的行为方式及其生物活动规律都是如此。甚至一个孩子的音容神态、动作方式、行为姿态往往能看到其父母或其他前辈的影子,其中的内在原因,归根结底取决于其遗传信息和相关的信息机制。 尽管这其中的一些具体环节尚需实证科学的确证,但系统科学为我们所提供的系统思维在基本方向上是不会错的。 另外, 信息还决定着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联系方式,即相互作用方式,同时决定着系统与其外部环境的联系和联系方式及相互作用方式 。即 系统与其外部环境的联系首先是信息的交换和信息联系。一切其它的联系都是在信息联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也要受到信息联系的制约。信息发挥这些决定作用和联系作用的过程就是信息机制的运行过程 。 就是说,信息存在本身就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信息交换和信息联系的过程,信息过程就是信息机制。因此,相对于系统而言,信息和信息机制是同义的。 另外, 信息机制和信息过程是一个有意义的过程。如果失去了信息过程所承载和传递的意义,那么这一信息机制和过程就不会具有任何实际功能和效应 。 信息过程所承载和传递的意义就是信息内容。 这样, 信息机制 、 信息过程 和 信息内容 三者之间就必然是这样一种关系: 信息机制决定信息过程的运行;信息过程是信息机制的存在形式和运行方式,同时也是信息内容的传递方式;信息内容决定和实现信息机制和信息过程的功能和效应。 就是说, 信息机制、信息过程和信息内容是信息不可分割的三个方面,而信息就是由这三个方面建构的三位一体,即信息是由信息机制、信息过程和信息内容三方面因素建构的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 注: 以上引自《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 14-15 页,为便于理解起见,本文在行文中对段落的划分进行了必要的细化和相应的文字补充和处理。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与延伸阅读: 1 .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2438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十四 :对若干术语的说明(2)
pww1380 2013-1-21 22:32
信息文明之光( 65-2 ):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十 四 : 对若干术语、概念的说明( 2 ) 杨文祥 (接上文) ③ 机能系统 :正文中的“机能系统”是指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神经心理学创始人鲁利亚在其关于脑的机能系统结构理论中所确立的概念。 鲁利亚教授对这一概念的解释是:“‘ 机能 ’这一概念至少有两种主要的用法: 一种用法是叙述特殊细胞和器官的机能,如说,分泌胆汁是肝脏的机能,分泌胰液是胰腺的机能,发放运动冲动是贝茨锥体细胞的机能; 另一种用法则是指谓那种有诸多细胞、组织的器官综合参与的‘机能系统’的复杂过程,如消化、循环和呼吸的机能。” 鲁利亚认为,“‘ 机能 ’ 的这种系统结构不仅是很简单行为活动的特点,也是更复杂的心理活动形式的特点 。知觉、记忆、认知、运动、言语、思维、书写、阅读、计算等远不是孤立的能力,不能理解为有限细胞群的直接机能,不能定位在一定的脑区。它们全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其来源是社会的,其结果是复杂的、中介的。它们都依赖方式、手段的复杂系统,这种事实要求我们把基本形式的意识活动当作最复杂的机能系统来看待。” ④ 心理机能: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 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 , 一译荣恩,或译容格)把思维、情感、感觉、直觉列为人的四种基本的心理机能。 本书认为,所谓 心理机能 , 就是通过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而实现的人类意识的心理功能 , 即 人类意识处理心理信息的能力及发挥这一能力的过程 。 注: 以上引自《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 13-14 页,为便于理解起见,本文在行文中对段落的划分进行了必要的细化和相应的文字补充和处理。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与延伸阅读: 1 .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2 . 鲁利亚,等 . 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基础 .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4 : 76 , 77. 3 .邬焜 . 试论人的信息活动的生理基础 . 哈尔滨师专学报, 2000 ( 4 ): 21-28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2889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十三 :若干术语、概念的说明
pww1380 2013-1-5 21:36
信息文明之光( 65-1 ):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十三 : 对若干术语、概念的说明(1) 杨文祥 本博提示: 理念坚守: 理论原创,版权所有; 促进信息-知识-思想资源共享,共建信息文明。 行为准则: 平等交流,资源共享,欢迎转载,剽窃必究。 本博文章的合理使用: 具体办法详见本博公告。 ———— 博客 : 信息文明之光 概念是一门学科理论体系建设的基本单元。 一门学科的理论体系,就其语言形式而言,实际就是在一批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由关于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各相关概念内在联系的阐释所构建的逻辑关系明晰的知识系统 。而 术语 则是对相应概念的文字表述和规范形式。 概念和术语体系是否系统,术语的文字表述是否规范是一门学科成熟水平和理论完善程度的标志之一。 关于概念和术语的讨论一般在正文的有关章节内进行。但由于本书的信息资源价值论研究是一个从图书馆学的视角,在图书馆学、信息资源管理、价值哲学等相关学科交叉渗透,相互结合的基础上刚刚起步的崭新研究领域,而本书作为这一领域的一项总论性的综合研究,既不可能一蹴而就地建立起一个由一批界定准确、表述明晰规范的概念和术语构建起来的概念和术语体系,又不可能本末倒置,弃总体理论框架的研究于不顾而在概念和术语的讨论和辨析论证上占用大量的篇幅,投入过多的精力。为避免由于概念不清而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和歧义,在此把正文中出现的有关概念及其文字表述形式 从本书的研究角度 作出必要的说明。为方便阅读,尽可能在正文中有关概念出现的地方加以标注。 对相关术语说明如下: ①信息思维方式: “信息思维方式”是西安交通大学的邬焜教授在其《信息时代的全新思维方式》一文中所提出的概念。信息思维方式是一种建立在信息观念基础之上的新型思维方式。邬焜教授对此的解释是:“信息观念乃是人们将信息作为一种区别于实体和能量的基本存在,以及对其本质、存在方式、意义和价值所作的一般性理解、规定和认识。而依据相应的理解、规定和认识,从现存事物的结构和关系模式、演化程序和过程模式中,去把握和描述事物的本质、特点和属性的方式和方法,将现存事物的结构、关系、过程作为信息的载体或符码,并由此破译出其中蕴涵着的关于事物的历史状态、现实关系、未来趋向等间接存在的内容的方式和方法,以及将现实对象物或信息再行人为符号化,并赋予其特定的代式关系的方式和方法便构成了信息认识方式和信息思维方式,亦即信息思维。” 本书认为,信息思维方式的本质在于在对信息的中介功能这一基本功能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观察世界和思考问题的思想方式和思想方法。 这一思想方式方法与系统思维方式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对系统的形成、存在和发展具有机制性和功能性的联系 。本书对“信息思维方式”的这一阐释是一种在信息思维的基本性质、基本功能和基本特征等方面对信息思维所进行的理论层次的阐释,而上述邬焜教授对“信息思维方式”的解释,则是对信息思维过程在技术层次上的一种细节性的具体描述。二者不但是一致的,而且是相互补充的,分别从理论和技术两方面对信息思维进行了解释,构成了理论与技术的统一。 ②系统思维方式: “系统思维方式”是一种把世界和世界万物都视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 。在这里, 系统就是整体,整体也就是系统 ,二者是同义的。 系统思维的主要特征是 把世界的形成、存在和发展变化视为系统的形成、存在和发展变化,并在系统内部各要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中,在系统与其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中去揭示世界发生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 系统思维方式与信息思维方式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系统思维强调整体,而信息思维强调联系 。 而相关要素相互联系的结果就是系统的整合 。 整合 既是系统形成的基本条件和生成方式,同时也是系统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 没有信息的联系机制和联系功能(中介功能),便无以实现系统的整合。而没有系统的整合,便没有系统这一整体的存在 。 这样, (信息的联系机制)就把信息的中介功能和以此为基础的中介观蕴含于系统的整体观之中 , 从而使人们基于对信息的联系机制和中介功能的认识所形成的中介观构成了系统思维的整体观的题中应有之意。 这样, 信息思维 便构成了 系统思维 的一个具体的思维形式。 注: 以上引自《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 12-13 页,为便于理解起见,本文在行文中对段落的划分进行了必要的细化和相应的文字补充。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与延伸阅读: 1 .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2 .邬焜 . 信息思维:信息时代的全新思维方式 .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 1 ): 43-48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289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0: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