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审稿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哪些情况下你会拒绝审稿?
zhengqinzhu 2010-7-15 15:34
写下这个题目是源于早上回复了一个朋友的抱怨,估计也是我的编辑同行,他说: 现在找人审稿真难,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有时一篇稿子被5-6个人拒审,也许是稿件太多了!当然,国外专家审稿很认真。 我一激动,又洋洋洒洒地写了一堆废话。下午回过神来,觉得自己有点过于主观了,毕竟我一直处在编辑这个位置上,审稿人(专家)心理到底想什么其实我也不得而知的。于是考虑是不是可以主动把问题抛出来,问问科学网上的专家们,也可以帮助科技期刊的编辑们提高认识,有的放矢,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邀审的命中率。 可惜我找不到类似于问卷这样的工具让大家来投票,只要自作主张,把我很主观的认为专家们拒绝审稿的理由列出来, 请大家踊跃提出你的看法。 我根据自己的理解把专家拒绝审稿的理由列为以下几条: 1. 让我审的这篇稿件和我的研究方向相去甚远(我倒很想为你们审稿,可这也太超越我的能力了!)编辑要加强对文章的领会,寻找最合适的审稿人,同时对这个专家的专业信息要做记录。 2. 在我度假、生病、事务特别繁忙的时候来找我(我实在无能为力呀,下次吧!)编辑要理解专家的难处,同时记录下他可以开始为你服务的时段。 3. 让我审的这篇稿件质量太差,垃圾文章(我才不愿意为垃圾文章做点评,还费时费力,不如拒绝!)编辑在送审之前一定要先研究分析一下,太差的稿件真不该去打扰审稿人。 4. 期刊/编辑的水平/能力太低,不能入我法眼(呵呵,我暂时不屑于为它审稿)编辑们无可奈何,只有努力提高期刊质量。 5. 期刊/编辑的声誉太差,不值得我为它服务(呵呵,我可不愿意因此而连累了自己的声誉)编辑需要加油,千万注意名誉的重要性。 6. 审稿费时费力,又不能给我提供好处(我能推就推)编辑们几次失败后就要学乖了,别找这个人了。 7. 我这样的人也能审稿吗?我只是一个小小的研究生啊,只发过1-2篇小文章而已。编辑们,眼睛要亮一点,要注意审核哦! 8. 呵呵,想空了,再想不出了,请大家各抒己见吧,如果我列的东西过于小人了,也欢迎批评。 我的目标是了解审稿人需求,尽可能快速准确邀请到审稿人,相信这也是我的期刊同行们很期待的。
个人分类: 期刊出版|15782 次阅读|5 个评论
我来谈谈如何推荐审稿人
热度 1 zhengqinzhu 2010-7-14 13:42
刚刚看到一篇博文求助: 如何指定审稿人? 包括任胜利老师在内的一些人给出了很多建议,我也斗胆上去提了点建议。 写着写着发现收不住了,尽管自己的文字功底很烂,还是写了长长地一段,可能因为是科学网的新手,还处于热衷阶段吧。 写完了那个回复,我想不如就这个话题,再好好整理一下。 很多期刊(包括我们自己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都会在作者投稿的时候,要求列出几个推荐审稿人,如果有必要,也允许作者列出回避的审稿人。 回避的审稿人当然是那些可能有利益冲突的人,这里面包括你确定已知在学术上和你观点格格不入的人,包括和你存在学术竞争关系的人,包括你熟知在学术上存在不公正和偏激观点的人。这些信息一般来说学生是很难把握的,往往需要导师来完成。 推荐审稿人,其实你首先要明白编辑的意图,同行评议期刊邀请审稿人不外乎这么几种方式: 1. 编辑直接指定期刊编委来审稿, 优点是高效快速,缺点是学科方向多少会有偏差,可能存在泛泛而谈的层面。而且如果稿件超多而编委数量有限的情况下,效率其实也是低下的。 2. 编辑直接从审稿人数据库或者从Pubmed等数据库根据文章的关键词来寻找合适的专家作为审稿人。优点是专业指向最接近,最有可能对文章做出具体的评判。 缺点是寻找审稿人的过程比较费时费力,还存在专业方向选择错误的风险。 3. 编辑将稿件提交给分科编委,由分科编委来推荐合适的审稿人。这个方法我认为是对于普通的科技期刊来说最高效合理的方法。当然这个方法的执行时需要编委能够全力配合,不然也很难执行。而实际上现在的编委们都是牛人加忙人,如果你不是Nature,Science这种大牛刊,人家也不可能真的来全力配合。 4. 主编直接定稿。 呵呵,这种情况可能大些大牛刊的主编可以做到,大部分的期刊还是会找同行评议。 以上几种方式各种期刊都有在用,不过据我了解的信息,第二种情况还是居多的,也就是编辑直接寻找审稿人。 编辑们每天会有大量不同专业方向的稿件要处理,而编辑们自身的学科知识毕竟是有限的,人力和精力也是有限的(现在很多期刊月刊5-7人),为了加快审稿进度(其实就是节约正确寻找审稿人的时间), 也为了找到最最恰当的审稿人,编辑会想到了让作者自己来推荐部分审稿人的办法。这个办法是基于以下几点认识: 1. 作者做这个研究课题,必然已经阅读过大量的相关文献,也多少了解全世界哪些人在做这方面的研究。 作者应该是在全面了解了这些信息之后,才能把Introduction和Discussion写好写全了。所以,往往你推荐的审稿人是出自于你在Introduction和Discussion中(以前者为主)引用的主要文献的作者。 2. 作者在公正前提下推荐的审稿人,一般都是与作者的研究课题非常相近或者相关的专家。如果文章质量很好,他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优点和不足,对于文章被正确评价和认可是大有帮助的。如果文章水平太差,他也可以详尽地分析和认清文章的问题在哪里,虽然结局是被一眼看穿而出局。但所提出的建议对于作者本人来说还是非常有价值的,有时候甚至就是一盏指路明灯,可以照亮作者未来之路,最不济可以将此文继续按这个思路修改,改投他刊。 所以不管文章好坏,对作者来说,让这样的人来审稿都是利大于弊的。 3. 编辑的时间和精力有限。 于是,编辑会让作者来推荐审稿人。 所以我建议作者在推荐审稿人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1. 重新阅读你文章的Introduction和Discussion,找出所引用的主要文献,然后寻找这些文献的作者,推荐给审稿人。 如果你发现这些作者中有你认为特别合适的,也可以向编辑说明,并叙述理由。 2. 如果你的内容真的是非常非常创新,你可能真的无法通过上述方式来获得最恰当的审稿人。 那么重新定位你的关键词,寻找你这个课题的上一级学科,然后以上一级学科为目标,通过Pubmed或者Google Scholar等数据库寻找合适的专家。注意这种情况下往往要这个专家发表文章数量不能太少,尽管没有明确的界限,但往往编辑会在意这个人的过往发表史。 3. 有可能的话,想编辑描述你推荐这些审稿人的理由,比如是某条参考文献的作者,比如是搜索关键词a之后寻找到的专家,其过去5年内发表N篇文章 当然,不是说作者推荐的审稿人,编辑都一定会请。实际上向我们期刊就要求编辑,审稿人中必须要有非作者推荐的审稿人。而对作者推荐的审稿人,编辑也要进行多方面审核,要达到他们所认为的资质才会送去评审,比如发表文章的数量,学科方向的吻合度,学术领域的权威性 对于作者来说,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个小小的推荐审稿人的举动,有时候,他对于你文章的影响力,对你个人的学术影响是巨大的。 这里有一点要提醒作者: 千万不要有侥幸心理。 也就是说不要寻找熟人来给自己审稿。有时候作者以为找了熟人,可以给自己放水,像这样的情况往往会被编辑审核出来,如果真的被审核出来,尽管编辑部不会对你有直接的惩罚措施,但是编辑会有第一印象这个作者对他的研究成果很没有自信,这可能不是一篇特别号的文章。 接着,编辑可能还会有第二个印象这个人的学术信用不会太高。 哎! 真是得不偿失。 所以,如果作者曾和这个专家有过合作,或者有某些交情,即使真的你觉得这个人会客观公正评价,也还是尽量回避比较好。 我碰到过的很多的情况是,即使编辑没有发现利益相关,审稿人自己也会很公正的告诉编辑: 对不起,我和这个作者有合作(或者曾有合作,或者马上有合作),有联系,有私人交情,我不适合给这个文章审稿。 也有碰到过的情况是,专家审了,评审结果是退稿,而且他在评审意见中,他很客观的表示,我和这个作者有过合作(交情),但是作为一名审稿人,我不得不说,这个文章不适合发表 引用: 王靖琰, 求助:如何指定审稿人?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5074
个人分类: 期刊出版|22794 次阅读|2 个评论
审稿何时能成为一种学术乐趣
zhengqinzhu 2010-7-14 11:50
今天看了王宝山老师的博文 研究生也能当好审稿人 ,突然很想写点关于咱们中国的学者们对于审稿这个工作的认识问题。 其实是一直有这样的想法,觉得可以呼吁一下。 我从事英文编辑工作算来也有8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也许因为我接触的大部分(99%以上)都是国外的审稿人,所以有点点崇洋媚外了。当然我这里可能也要再限定一下,我这里所说的国外,还是以欧美澳为主,因为我接触的审稿人大部分来自于欧美澳。 但是一次次的对比,一次次的实践告诉我,这种对国外审稿人的喜欢不是没有道理的首先,跟他们合作非常愉快! 总感觉国外的审稿人从心底里愿意做审稿这个在我们看来费神费力又没有钱的工作。 只要你邀请的专业方向是正确的,邀请的时段是合适的,他们往往都能欣然接受。 可能是看多了国内一些人对审稿的推脱、拖延(为避免被拍砖,我声明这不是泛指,只是我所接触到的一些情况),我总是很小人地想,他们是不是真的都从心底里乐意做这个审稿的工作? 是什么在支撑这种意愿? (其实他们可能连想都不想这个问题,他们可能形成一种学术习惯,他们也可能把这个当成吃饭一样的学术必需品) 我继续小人地分析: 这种意愿靠体制吗?比如某种晋升或者申请项目的条件?我目前只知道中国的学者要拿美国绿卡,有审稿的经历会有所帮助,因为我曾经被审稿人要求写个审稿证明给他。 其他的国家或者其他门槛中是不是审稿会有所帮助我不得而知,可以请博客上的海派们多多补充。 可是我总感觉真正好的审稿人不像是为了这些东西才给你审稿。 他们可以一年给你审很多次,每次都很认真,他们甚至认真到帮你改文章,改语言(非常费时间)。凡王宝山老师提到的一些审稿原则(或者说三字经),他们基本上都能够做到。所以我对于这些审稿人,总是心存感激,碰到特别好的审稿人,每每都会感动半天。 在学术腐败经常曝光的今天,这种纯粹的义务的举动是值得我为之感谢的。 有时候我也会想,其实审稿的过程,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 我自己鉴于这个认识,从2006年开始要求所有的编辑都参与稿件的初审工作(这个在我这个编辑部做起来其实很不容易的,因为男科学这个学科非常小,而我们的编辑没有一个曾经是这个领域的人,所以我极力想要提高编辑们在这个领域的学术水平和判断力),为尽量避免我们自身的能力带来的错判误判,这样的初审在责任编辑做了以后,要在集体讨论后才决定直接退稿还是继续送审,如果集体讨论还不确定,就找专家去快速初判。 在这样过关后的稿件,才能送出去外审。 这个看似复杂的程序,其实让我们的稿件处理周期得到了快速提升,编辑的专业知识也得到了提升,编辑们对学科热点也逐渐有了认识和提高。 我其实更相信这样的审稿过程,对专家们来说也是不可多得的机会呀! 首先,人家请你审,是对你的认可,咱们小小虚荣一下么,也可以提升自信心; 其次,大部分情况下,作者做的内容多少有一定的创新新,也会有一些见解,对于联系自身工作发散思维也是很有价值; 再次,审稿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也要查阅文献,可以把这个小领域重新认识一下,说不定什么时候找到灵感,能开辟出新的方向和领域;最后,我虽然不愿意我的审稿人让研究生给我审稿,但是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启发,我们可以让研究生就这个文章展开调研和讨论,当然导师要先做足功课,以便真正起到育人的功效 所以,衷心期盼有这么一天,我们一觉醒来,发现中国的学者们都发自内心的愿意审稿了,都爱上审稿了,都抢着来审稿了! 引用: 王宝山,研究生也能当好审稿人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2691
个人分类: 期刊出版|7253 次阅读|19 个评论
投稿时机问题?
zllzll 2010-6-22 14:10
大家知道想要发文章的首要前提是要做出好的创新的工作,其次文章的写作也是非常讲究,写作的好坏甚至也能够使文章的发表差别一个档次。但是大家有没有想多,文章录用与否跟投稿时机也有一定关系?也行是我想多了,但是我只想表达一下个人观点。 每年年初大伙都是最忙的,年初的稿件一般都是比较多的,大家都想开个好头。因此编辑部对于超量的稿件,也会要求一个更加严格的审理程序,因此录用率就降得可想而知了。这个时候审稿人也是最忙的,忙起来心情有时候不会太好,心情会大大影响审稿态度。所以我感觉学期伊始或者开学后不久投稿的难度相对略大一些。 到了暑假左右的时间,这个时候稿件的数目更多了,很多新年刚开始做的工作做完了投稿了,就造成大量稿件的积累。这时候审稿人可能有两种态度,第一是由于天气炎热原因造成身心疲惫,这样对稿件接收不利;另一种是审稿人会选择度假,度假度完一心情不错,这时候的审稿心情就比较有利。 秋天的情况跟春天大致差不多,到了冬天特别是圣诞节期间,那我觉得是迎来最有利的审稿时光。我有两篇文章都是在那个阶段接收的。可见圣诞节期间审稿人心情不错,编辑部的心情也不错,早点工作做完就可以休息了。 此外就是一些特殊的时间段也会影响投稿状态,比方说是现在的世界杯期间。很多教授审稿人也是球迷,他们也会看球,他们支持的球队的命运跟他们的心情息息相关,同时也间接跟被审稿件的命运相关。现在这个时候投稿是挺冒险的,如果有谁投稿了,那么请为欧洲球队在世界杯的前途祈祷吧。因为至少在我们这些研究方向,审稿人大多数不太可能是南美的教授,欧洲教授的可能性大一点。虽然我知道欧洲球队还从未在欧洲以外举办的世界杯上问鼎,不知这次能否改写纪录。
个人分类: 科学与研究|6554 次阅读|6 个评论
审稿人您“保密”了么?
cwhm 2010-5-29 00:59
这是几个月前 的故事,二月份的时候,我正在和老教授做纳米力学方面的研究,有一天,老教授喊我到楼上与他讨论一些问题,他拿出两张纸,上面有几幅实验曲线图,还有他的 一些笔记,说这是他最近正在审的一篇稿件,看我是否可以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来拟合这些实验曲线。由于他给的图的是他从原始稿件中摘取出来打印后扫描的,分辨 率很低,图又放的不是很正,这很有些影响我数据拟合时采集数据点。我当时征询老教授是否可以给我原始稿件的电子版,这样我就可以将数据曲线放大,采集的数 据既方便又精确,有利于后面的数据拟合,他当时的回答有些让我吃惊,他说这是正在审理的一篇稿件,还没有被正式发表,按照杂志编辑和作者的意见是不能透 露给第三方的,但考虑到这篇文章最终会被发表,所以才决定让你试着建立一个数学模拟看能否解释实验曲线反映的实验现象。后面几天我真有些苦恼,面对那些 分辨率不高而且又放的有些歪歪扭扭的图,我不知道该如何精确采集曲线上的数据点进而用我的模型去拟合。几天后,教授似乎看出了我的难处,但是还是不肯相 让,只是决定帮我把图给扫描的清晰些,扫描后的图尽可能放的正一些,这就是从老教授那里得到的最终版。 在网上经常看到导师把自己审理的稿件直接交给学生来审理,然后再以导师的名义返回审稿意见,再想想老教授的审稿行为,我就更难理解了。因为他自己是某一个 杂志的主编,同时也做过好几份杂志的编委,从同事那里也经常听到他审稿的严苛和仔细,或许他作为审稿人有他所坚守的某些原则吧。碰巧在任胜利老师的博客里 看到一篇文 章《 审稿人的道德责任 》 也为老教授作为审稿人的那个故事做个注脚,而且他做的也不够100%,因为我毕竟或多或少的也接触到了那篇被审文章的部分内容,不知道还有多少审稿人严格的遵照了下面的审稿人道德责任? 审稿人的道德责任 1. 鉴于稿件的评审是出版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因此每位科学家都负有公正评审的责任。 2. 如果审稿人认为自己不适合评审送达的稿件,应立即将稿件退还编辑。 3. 本着维护高水平的科学和文字表达的标准,审稿人应客观地评判稿件的质量、实验与理论水平、解释和推断的合理性。审稿人应尊重作者思想的独立性。 4. 审稿人应留意所审稿件与自己进行或发表的工作是否存在利益冲突,如果有存在利益冲突的嫌疑,应不做评审并立即将稿件退还编辑;或者将声明有利益冲突的审稿 意见交由编辑处理。 5. 审稿人不应与所评审论文的作者或合作者存在有影响公正评审的个人或业务关系。 6. 审稿人应对所评审稿件的内容保密,不可向他人泄露或与他人讨论稿件的内容;如若确需向他人征询意见,应告知编辑征询人的身份。 7. 审稿人应充分解释其评判的依据,以便编辑和作者的理解;评审意见中引证的事实或观点应附相关的文献,应避免缺乏根据的论断。 8. 审稿人应注意作者是否漏引了同行的重要相关论著,切记不可以权谋私地建议作者引用自己的论文;应提醒作者所投稿件与其已发表论文或投向他刊稿件的实质性相 似之处。 9. 审稿人应及时返回审稿意见。如果没有时间评审所收到的稿件,应尽快将稿件退还编辑,或者提醒编辑有可能延迟审稿并给出可能的审回时间。 10. 除非征得作者的同意,否则不得使用或泄露所评审稿件中的未发表信息。 11. 评审意见不得涉及人身攻击。 任 胜利摘译自Ethical Guidelines to Publication of Chemical Research (http://pubs.acs.org/ethics/ethics.html)
个人分类: 期刊杂志|2923 次阅读|4 个评论
快男评委丁薇支持本人关于审稿人的观点
Synthon 2010-5-4 06:17
前面关于审稿人的讨论,有很多争议 集中在,决定一篇文章是否适合某期刊,究竟是编辑的权限,还是审稿人的权限?今天偶然看快男,发现评委丁薇也在支持我的观点,而且上网一看,发现广大网 友,也是站在我这一边的。 在快乐男声四川赛区的比赛中,有一位选手刘著,因酷似女生引起了很多目光。评委安妮玫瑰当场指出,你到底是男是 女,你是否参加错了比赛?另一位评委丁薇当即指出,判断参赛资格的,应该是主办方,而不是我们,我们只需要关注选手的舞台表现。 而看到广 大网友的评论,基本上也都是站在刘著和丁薇一边,不赞同安妮玫瑰的。 那么把这个推广到学术期刊,那就是审稿人只应该负责审理文章的学术内 容,至于其他决定文章是否应该发表的因素(如:内容是否合适,是否一稿多投,等),应该交给期刊的主办方,也就是编辑来决定。
个人分类: 科教评论|5768 次阅读|3 个评论
再谈审稿人的角色
Synthon 2010-5-2 18:14
再谈审稿人的角色 之前的两篇博文,学术期刊编辑的责任,以及审稿人的责任,貌似引起了不小的争论。很多事情我认为应该是编辑的责任,却有很多网友说是审稿人的工作,所以我觉得,有必要深入研究讨论一下。 科学网上有个吕喆老师,喜欢解字,今天咱们研究这个编辑和审稿人的问题,也来解一回字。不过这些东东都是从洋人那儿流传过来的,所以咱得解洋字。用洋字来说,这个审稿人,叫做reviewer,也叫做referee。文章在发表之前被审过,叫做peer-reviewed paper,也叫refereed paper。 另外,咱们要想去洋人那儿上学,或者去洋人那儿找工作,洋人会跟你要推荐信。这个推荐信,洋文叫recommendation letter,也叫reference letter,写推荐信的这个人,也叫referee。 所以说,写审稿意见的人,和写推荐信的人,都叫referee。referee写出来的东西,都叫reference,那么reference啥意思呢?reference啊,就是参考的意思。比如我导师想给我的科研提点建议,他老人家比较谦虚啦,提完建议之后通常会加上一句,for your reference,意思就是说,以上我说的,仅供你参考啊,主动权还在你手里。(当然,人家当老板的这么客气,咱当小兵的,还是得尊重老板的意见啊。 好了扯远了,总而言之,referee们写的东西,是仅供参考的。editor向referee要审稿意见,employer向referee要推荐信,都只是他们做决定的一步,而非全部。试想,如果employer手里有几个candidate都适合这个工作,于是就分别找他们的referee要了reference,但是,每封reference letter里头都说,you should definitely hire this guy,但是,employer手头只有一个名额,怎么办呢? 其实,reference的作用,并不是让你看结论,而是让你看内容。BBS上常常看见有人说,我的paper,有三个reviewer说可以发表,只有一个reviewer说不能发表,为啥editor就给直接拒了,甚至连修改的余地都不给呢?问出这个问题的人,就是没有理解reference真正的作用。 比如说学生想考你的博士生,让老师写推荐信。第一个学生的推荐信里写着,该生表现非常好,每次上课都坐第一排,值得你录取。第二个学生的推荐信里说,该生表现非常好,课后经常提出很有价值的问题,值得你录取。那么,你会录取哪一个呢? 审稿意见也是一样,如果审稿人只是说这篇文章很好,值得发表,但并没有明确指出好在哪里,或者更糟的情况,审稿人说的好的地方,其实是很一般的成果。那在这种情况下,审稿人的建议发表,反而会起副作用。 毕竟,审稿人就是referee,审稿意见,就是个reference而已。
个人分类: 科教评论|17574 次阅读|7 个评论
审稿审的是责任心
热度 1 nianfz 2010-3-21 07:40
我不知道审稿人算不算是一种荣誉,但可以肯定的是审稿人一定得有责任心,甚至耐心。很有幸,我收到过非常有富有责任心的审稿意见。曾经收到了一份国外某期刊的审稿意见,虽然之前各种各样的审稿意见也都见过,但这份审稿意见还是很让我感动, 3 个审稿人的意见加起来有 11 页(我的文章定稿前也就 15 页),其中有一个审稿人写了 6 页多,都要求修改,看得出来,审稿人很在行,意见提得很到位,有的问题甚至提得很细,其中的一些问题的确是我当初没有想到的,仔细研读,每一条意见都有理有据,不由得让人对审稿人肃然起敬。经过 1 个多月的认真修改,这篇文章最终发表了,说实话,我觉得其中的一个审稿人甚至可以作为那篇文章的作者之一。很不幸,我也收到过非常糟糕的审稿意见,就在最近,收到了某期刊的拒稿意见,拒稿其实并不算什么,无论哪一篇稿件,被拒都是很正常的,而且许多论文都是吸收多次拒稿意见后最终完善起来的。但这篇稿件的拒稿让人很难信服。两个审稿人显然都很不负责任,一个只有一句话,我认为该文不能发表,除此之外别无解释,要知道这篇稿件审了近半年啊。而另一个审稿人,一看就外行得厉害,质疑我的问题都很让人无可奈何,一些最基本的常识问题他都会质疑,甚至连一些基本概念都不清楚(我怀疑,这是某正打算做这个方向的学生替他导师审的)。 和科学网上许多博主一样,是作者的同时,我也是审稿人。每天早上坐到电脑前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邮箱,查收邮件,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与审稿有关的邮件,有别人给我的审稿意见,也有请我审别人稿件的。拒稿的,大改的,小改的,接受的各种审稿意见都见过,也都写过。与审稿人相比,作者是被动接招的一方,而且大多不知道出招的是何方圣神。虽然审稿的过程就是审稿人与作者的一场较量,但我认为他们却并不绝对对立。因为,在这个圈子里,我们既是土壤的制造者和维护者,也生活在这个土壤里,依赖这里的土壤而生长。虽然审稿是义务的,但却不是必须的(国外的期刊好像都不给审稿费吧?反正我没收到过)。不敢说别人,说说我吧,一般编辑的审稿邀请都会附上论文的摘要,如果内容不熟悉,我都会礼貌地给编辑回信让他另请高明,每个人都不是全才,我想编辑会理解的,关键是对作者负责啊。很忙的时候,我也会婉拒编辑的邀请,我不想因为我耽误作者和编辑的时间。一旦接受邀请,无论是拒绝还是接受,我都会有根有据地列出我的理由,虽然不如前面提到的那位审稿人那么耐心细致,也绝不会一句话就不负责任地打发人,最起码也得让作者能看得出我是非常认真地读过他的文章的,而且我的理由也都是能够站得住脚的。特别是不足的地方一定要指出来,这不是给人挑刺,而是积德。我认为最不负责任的就是那种糊里糊涂的枪毙意见。当然,接受也不能糊里糊涂,我们还要为读者负责。我肯定不是那种最好的审稿人,但我也不是那种很差的审稿人。我们没有权利要求别人怎么审理我们的稿件,但我们可以要求自己怎么去审理别人的稿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审别人稿件的时候,应该想想别人正在和我一样审我的稿子。
个人分类: 原创|7699 次阅读|19 个评论
[转载]英文投稿过程中的十种状态
qqsvery 2010-3-8 10:12
1. Submitted to Journal 当上传结束后,显示的状态是Submitted to Journal,这个状态是自然形成的无需处理。 2. With editor 如果在投稿的时候没有要求选择编辑,就先到主编那里,主编会分派给别的编辑。这当中就会有另两个状态: ① Editor assigned 编辑分派 ② Editor Declined Invitation 编辑拒绝邀请,这时主编不得不将投稿文章重新分派给其它编辑。 3. Reviewer(s) invited 说明编辑已接手处理,正在邀请审稿人中。有时该过程会持续很长时间,如果其中原因是编辑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审稿人,这时投稿者可以向编辑推荐审稿人。 4. Under review 审稿人的意见已上传,说明审稿人已接受审稿,正在审稿中,这应该是一个漫长的等待(期刊通常会限定审稿人审稿时间,一般为一个月左右)。当然前面各步骤也可能很慢的,要看编辑的处理情况。如果被邀请审稿人不想审,就会decline,编辑会重新邀请别的审稿人。 5. required review completed 审稿结束,等编辑处理,该过程短则几天,长则无期, 科学堂 有一篇文章出现required review completed状态已近一个月了,还是没有消息。 6. Decision in Process 到了这一步就快要有结果了,编辑开始考虑是给修改还是直接拒,当然也有可能直接接受的,但可能性很小,呵呵。 7. Minor revision/Major revision 小修/大修,这个时候可以稍微庆祝一下了,因为有修改就有可能。具体怎么改就不多说了,谦虚谨慎是不可少的(因为修改后一般会再发给审稿人看,所以一定要细心的回答每一个审稿人的每一个问题,态度要谦逊,要让审稿人觉得他提的每个问题都很有水准的,然后针对他的问题,一个一个的做出答复,能修改的就修改,不能修改的给出理由,而且都要列出来,文章的哪一段哪一行修改了最好都说出来,记住:给审稿人减少麻烦就是给你自己减少麻烦! 另注: 有时,审稿人会在修改意见里隐讳里说出要你仔细阅读某几篇文献,这时可要注意了,其中某些文章可能就是评审者自己发表的,这时你最好在你的修改稿中加以引用),修改后被拒绝的例子也多不胜数的。 8. Revision Submitted to Journal 修改后重新提交,等待编辑审理。 9. Accepted 如果不要再审,只是小修改,编辑看后会马上显示这个状态,但如果要再审也会有上面的部分状态。一步会比较快,但也有慢的。看杂志的。 10. Rejected 相信大家见了Rejected,都会很郁闷。但也不要太灰心,耐心将评审意见看完,一般评审者会给出有益的建议,相信看后你会有所收获。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665 次阅读|0 个评论
出版问答(XIX):SCI期刊如何推荐审稿人和控制投稿字数?
李霞 2010-2-25 04:31
问 :现在国外的杂志在投稿时要求写上同行评议( peer-review ),有些还要求统计各个部分的字数和字符数。我想请教李老师两个问题: 1. 这个同行评议是指专业里面的专家还是这个杂志里面的编辑? 2. 很多杂志要求文章内容字数在 3500-5000 。那么摘要、参考文献、图和表的字数算在这个 3500-5000 里面吗? 答 :这个问题是位在读研究生发给咱的。有些普遍性,故将回复贴出,仅供参考。 1. 如今部分国际科技期刊在作者投稿时,邀请作者向编辑部推荐审稿人。这其中的原因很多,部分是权力分散和尊重作者的权益,部分是适当减轻主编的压力,提高送审效率等,不再赘述。推荐的审稿人可以是作者熟悉的,也可以是不熟悉的从事相同领域研究的科研人员,没有国籍要求或内外之分。只要作者自己愿意,就可以列入推荐之列, 3-5 人不等,也有更多的,但比较少见。至于是否采纳作者的意见,由主编或授权管理投稿的期刊编辑决定。曾几何时,听到一些议论,说这是主编们下的套,作者推荐谁,主编就肯定不请谁;还有的说,瞎掰!根本没那么回儿事。说实话,咱当了近二十年英文科技期刊编辑,也搞不清这些言论由何而来。但有一点是不会错的,那就是作者要尽量把方方面面想周全。作者们的利益和声誉,首先要靠自己维护,这非常重要。经常听到一些作者抱怨受到歧视和不平等待遇,很多情况下是作者没有把关键的步骤把握好,或在写文章和投稿过程中留下了漏洞,才会给人以可乘之机。话题再回到审稿人上,有的期刊在邀请推荐审稿人的同时,也要求作者把需要回避的审稿人写上。这类人的范围更广,可能是牵扯到利益冲突,需要避嫌的;也可能是学术分歧大,需要避免事端的,等等。至于如何审视,把握和利用这些信息,是主编的权限,其结果更是主编水准和经验的体现。 2. 如果期刊有文字限制,在刊物的“作者须知”里会有明确的表述。大部分是包干,即文章摘要、参考文献、图表和图注等均算在总字数内。如果拿不准,可以向编辑们询问。大部分刊物是有问必答的。如果作者搞错了,超标了,稿件会很快退回来。通常有一封附函,说明稿件字数超了,需要减免后再投。也有部分期刊限定发表文章的页数(比如 A4 校样, 6 页等),如果校样超出,作者在接到校样时,同样会有一封附函,要求压缩内容。这种“后发制人”的缺点是改动校样既费时又费力,不如在原稿时就搞定为上。在实际操作中,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原稿阶段字数没有超,但因为图表数量或公式复杂,占空较多,排出的校样页数还是超了。这时就要看期刊编辑的本事了,利用缩小图片,改变公式格式等技术手段,把文章变成不超标最好。否则作者又要接着改,事倍功半。 最后再多说一句,登载纯学术研究论文的刊物,多称为期刊。应用和商业内容比较重的,多称为杂志。
个人分类: 出版问答 (Q & A)|17903 次阅读|11 个评论
再次当审稿人
pangxb2009 2010-2-18 00:14
这几天一直在为修改文章大伤脑筋,投到atmos. environ.的文章被要求再次修改,感觉其中一位审稿人要求太严,其实主要还是自己不太仔细。也许上天知道我最近的复杂心情,今天一早就让我收到atmos. environ.副主编Sigh的邀请信,他希望我审一篇稿件,我连稿件链接都没打开就直接接受了邀请。以前都是别人决定我的文章命运,哈哈,今天轮的我当主考官了,这回我也要严把关了,要让大家知道在atmos. environ.发表文章是不容易的。话虽这样说,但一看稿件,来自美国。我想别人的英语肯定比我好,我还是仔细点,悠着点看,别让主编笑话,失去以后做考官的机会。 上个月也为Atmos. Res. 杂志审了一篇稿件,虽然以前也审过一些稿件但都是为导师审稿,这是我第一次以自己身份审稿。博士毕业后开始艰难的科研创业,逐渐发表了一些自己为通讯作者的文章,没想到很快就有人找我审稿、约稿,看来自己的科研前景还是有希望的,虽然科研还是比较艰辛,但是这些收获让我有足够的成就感。最近还一直在思索如何在高档次杂志上发表文章,这样我就可能成为这些杂志的审稿人,且不快哉! 帮别人修改过一些文章,结合自己写作的经验,给文章新手交流点个人经验:文字一定要精练、新手常见问题是:总以为别人看不懂,写一大推解释,其实没必要,把文章精髓和新颖处写好就行;前言部分一般需要总结本领域前人的工作,提出本领域还存在的问题,而本文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重要问题而开展的研究工作;这样文章目的就很清楚。因为自己也一直在摸索,一点经验希望能对新手有所帮助。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280 次阅读|2 个评论
再谈审稿人数据库管理
slowlight 2010-2-9 17:15
审稿人数据的整理工作是本人2010年的重点工作之一,鉴于其重要性,在开展工作之前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和讨论。主要工作可以分成两部分:现有数据的整理和新数据的加入。在进入后续工作之前,必须明确的几项工作包括:审稿人标准是什么,如何对其审稿工作进行评价,审稿人数据应当包含哪些内容。 究竟什么样的研究人员可以作为期刊的审稿人,估计有多少种期刊就会有多少种标准,如同在 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 in a thousan people's eyes)一样 。个人看来,主要看重两点:审稿质量与审稿时间。审稿质量就是审稿人的评审意见含金量如何,有多少意见能一语中的。有的审稿人针对一篇稿件能写很详细的意见,也有的审稿人话不多,但很关键。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审稿人敷衍了事,虚与委蛇。审稿时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从编辑和作者的角度,审稿越快越好,但一般审稿总需要一个周期,3周或1个月的周期一般还是可以接受的,但对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审稿习惯。另外,审稿量也是编辑部比较关注的数据,一年能审多少稿,虽然大部分情况下没有明确说明,但编辑部与审稿人之前也会有某种默契,编辑部一般不会连接向某位审稿人连续送审稿件,审稿人也会根据自己的工作情况调整审稿周期。 最重要也最不好统一的就是什么样的人有资格做期刊的审稿人。大家都希望有世界一流的科学家为期刊审稿,但在客观上是不可能的,特别是一些国内期刊。例如本人编辑部现有的期刊,在国内还算可以,但在国际上没有多少影响这是事实。如果以期刊来评判论文的质量高低(不可否认这不是绝对科学的方法,但反映了大致的趋势),个人如果要想成为某期刊的审稿人,其一般应当有在更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的经历。最拎不清的就是审稿人的学历和职称了,是不是必须有博士学位,是否需要必须有讲师或副教授的职称?有研究经历并发表过论文且目前依然从事科研工作是必须的,其他只能做参考,参考价值多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如何对审稿人的审稿进行评价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审稿时间好计算,要想客观评判审稿质量却不容易,什么样的意见算好的审稿意见?什么样的审稿人算好的审稿人?如果某一篇稿子审得不准,还算不算好的审稿人?为什么审得不准,有没有编辑的原因?考虑这些问题要比找一名合适的送审专家还要难,但作为日常工作需要对一些数据进行量化。定一个标准,对每篇审稿从时间、质量等方面进行打分,对优秀审稿人进行物质或者精神上的奖励,并逐渐弃用不合适的审稿人,也是值得考虑的。 写作文常用一句话,the last but not the least,作为编辑在送审稿件之前需要知道审稿人的多少信息?姓名,年龄(可以大概判定是否在科研一线),联系方式,研究方向,最近有没有时间。最后一点很重要,但也很难把握。还有,审稿人信息的多少,也与稿件处理软件有关,而且编辑和审稿人都可以修改信息,要始终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也有一定的难度。
个人分类: 编辑部的故事|7313 次阅读|6 个评论
评审专家和编审没必要暗箱操作
accsys 2010-2-3 07:42
看到审稿人吴廷增的《同城审稿的尴尬》博文,甚为同情审稿人的遭遇。发生此类事件,也是学术不端的一种表现。 在我的心目中,评审专家、学刊审稿编辑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因为他们直接关系到众多的作者和读者,关系着国家大事,因而就应该像明星演员一样宣传他们,让业界了解他们,尊重他们。他们的事业堂堂正正,光明磊落,不需要暗箱操作。 我主张评审专家、学刊编审公开,这样好处颇多。 第一、 可以避免假专家误事。 近些年,屡屡爆出虚评审假专家和水平低下编审的事情,这是我国科技界的悲哀。一个好端端的,光明正大的事情,如何就变得见不得人了呢? 第二、 督促专家、编审学术进取。 学术界的专家和编审如同法官,责任重大。学术水平不高或混昏者,往往耽误大事。数学家陆家羲遭遇一类的事情,应给我们警示,中国要成为科技强国,必须要有一流的评审专家和学刊编审。 评审专家和学刊编审很可能当初是一流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努力者,会变成二流或者三流的。如果采用公开机制,就可以督促他们上进,学术退后者就会被自然淘汰,而不会耽误国家大事。 第三、 促进学术良性发展。 公开透明的审查评定方式可以促进学术快速高效发展,因为作者和评审者之间出现不同意见的时候,可以快速地进行交流,及时地纠正任何一方的误解,从而促进学术的良性快速发展。 第四、 评审专家和编审应得到荣誉和尊重。 评审事业伟大,评审专家和编审应得到相应的荣誉、待遇和社会的尊重,这是由于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是崇高的,是引领人类进步的大事业。这样可以吸引更高水平的学者为科技发展把关。 中国的传统讲究和为贵,因而许多事情采用暗箱操作可以保证和气,减少麻烦。然而,学术领域就是一个要真刀真枪地见个真假的地方,高深理论和方法的产生,就是一个麻烦的事情。因此一定要公开评审专家和编审的工作,这样才能够让作者和评审者相互促进,繁荣我国的科技事业。 为了保证科学的公正性,促进科学发表,国家应将重要领域最好的学术期刊养起来,这样就可以取消如发表费版面费等不利于学术发表的商业模式,期刊不用靠作者和读者养活,不用将广告作为收入来源,那么编审专家们腰杆就硬,无有生活之忧,才会理直气壮为学问把关。专家、评审实施公开制,不合格就可以换掉,这样才能保证学术前沿的鲜活性。 2010-2-3
个人分类: 随笔|5541 次阅读|4 个评论
什么是政治正确
Synthon 2010-1-19 06:29
什么是政治正确 一个古巴人游到美国佛罗里达州,他就是反抗极权政府的英雄,可以迅速拿到美国绿卡。 一个海地人游到佛罗里达,他就是偷渡客,会被迅速的遣送回国。 这,就是政治正确。 一个网络公司,在外长发表谈话后,迅速做出举措,退出某个市场,响应外长对极权国家网络自由的评论。 这,就是政治正确。 一个投稿,给编辑建议的审稿人里头必须有半数以上的某国人,因为某国是世界第一科技强国。 这,就是政治正确。
个人分类: 其他|6049 次阅读|6 个评论
审稿人的责任
热度 1 Synthon 2010-1-15 05:56
这两天看见科学网关于重复发表/过度引用的文章不少,比如武夷山老师的《 没有压力是不行的,压力过大是万万不行的 》,讲科研工作者在过度的考评压力下重复发表的故事;再比如黄庆老师的《 投稿者也要尊重审稿人 》,讲重复发表别人已经完整的工作,被黄兄作为审稿人发现的故事。 很巧,读完这两篇文章,导师拿了一篇文章走进来,说他被邀请给这个文章审稿,正好这个文章跟我们的研究兴趣吻合,于是找我聊聊。文章本身很有意思,是好文章,太专业的东西暂且不表。但是有个小问题,这篇投向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的文章,跟作者之前发表于Physical Review B上的文章,重复度有60%以上。 我于是就跟导师说,是否应该因此拒掉这篇文章。导师说,判断是否重复发表/过度引用,是编辑的责任,不是审稿人的责任。编辑把文章交到审稿人的手上,就说明经过他的判断,这篇文章没有职业道德的问题,可以发表。作为审稿人,我们只关注这篇文章学术上的问题。我可以给编辑单独写信,让他知道他也许忽视了这里过度引用的问题,但是作为审稿人,我们不能把这一点写到审稿意见里面去。这不是我们审稿人的责任。 我导师说的是否正确?审稿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处理?还请大家一起来探讨!
个人分类: 科教评论|11233 次阅读|20 个评论
投稿者也要尊重审稿人
siccashq 2010-1-13 14:05
今天收到NANOTECHNOLOGY一个稿件评审,将标题用google搜索一下试图找找相近的研究进展,结果发现08年中国科技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已经做过类似的工作,标题相似度达到90%,内容雷同度100%。这个投稿仍然在正文中毫不脸红地宣称to the best of our knowledge, studies on the synthesis and dispersion of Ag nanoparticles onto CNTs by PVA radicals only have not been reported。 我发现他们居然还引用了这篇中国同行者的研究,这个掩耳盗铃估计失聪很严重!其实要审稿人尊重投稿者的基础在于投稿人要首先尊重他们的第一个读者。 很奇怪的是,这些投机分子难道真的不怕出版后被后人人肉吗?
个人分类: 加州笔记|5057 次阅读|5 个评论
闲说工作—审稿人数据库
slowlight 2009-12-16 21:21
近期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整理期刊审稿人资料。网络化处理稿件,从需要安装的Magtech到现在纯粹网络版的Journalx,已经好多年了,四本期刊的审稿人已经有数千人之多,这些保证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法宝。随着审稿人数据库越来越庞大,信息越来越丰富,在使用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问题,而且这些问题越积越多,有影响日常审稿工作的趋势。 首先,现在数据库中的数据不准确,没有及时的更新机制。审稿人数据库内容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编辑添加,作者推荐后编辑添加,读者自荐后编辑添加。初期以编辑添加为主,后来逐渐有读者自荐,但这些数据缺乏维护和更新。例如,有的审稿人换工作单位了,转移研究方向了,这些信息在数据库中都没有及时体现出来,造成编辑与审稿人间的沟通出现问题。这就造成了很多热心审稿人没有稿子审或者编辑送审的稿子方向不对,让审稿人为难。 其次,到目前为止,这个数据库的维护一直处于自发维护的状态(有点为象wiki),谁都有负责维持,但这有一个极限的情况就是,谁都没有维护。这是一个理想的状况,但由于各个情况不同,工作一忙就把这事给忘了。没有积极的维护,数据虽然也是越来越多,但错误率上升了,大量的审稿任务都流向了联系方式正确的审稿人,使他们的工作量大大增加。萝卜快了不洗泥,有的审稿质量下降。但这一点不能怪审稿人,是编辑部的工作太粗放了。 再有,什么样的读者可以做期刊的审稿人?很多时候是凭感觉判断,而且每个编辑的标准可能各不相同。我与某人很熟,虽然他才博士毕业但研究工作非常出色,完全可以胜任审稿工作。某人的教授成色不足,学术水平有限,审稿过程中经常充当老好人角色,把关不严。目前的审稿人审核标准是学历加职称,应该说是比较客观,但各人的尺度不同,造成了审稿人水平的参差不齐。 还有就是与审稿专家的交流不够。期刊审稿人很多也是读者和作者,他们对期刊非常熟悉,也有自己的看法,他们的意见对编辑部来说非常重要。但目前缺乏有效的沟通,他们的意见也许会反馈回编辑那里,但没有进一步的汇总与分析。而且对于这些反馈意见也没有积极的争取,没有当作是一项常规而且重要的工作来看待,有最好,没有就算了。 审稿人数据库的维护是一个长期工作,但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需要花一些时间安排专人集中整理。我们将逐条审核审稿人信息,提高现有数据的正确性;同时制定详细的审稿人添加标准,保证审稿人的水平;建立与审稿人经常有效的沟通,通过email和电话与审稿人交流,调查送审工作中的问题并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仔细分析收回的信息,为领导决策和期刊发展提供参考。还有一点很重要,安排专人维护数据库,并依靠送审编辑不断扩大数据库。 有一些事情开会经常讨论,老人讲新人也讲,但都没有做好,这就是一条,希望以后不要再讲。
个人分类: 编辑部的故事|7662 次阅读|4 个评论
被邀请当期刊论文审稿人
xuqingzheng 2009-11-20 10:32
前几日,向某期刊的专刊投了一个稿子。今日,收到专刊编辑的邀请,请我当某稿件的审稿人。这还是平生头一遭。 仔细阅读了论文的摘要,觉得研究内容比较相关,想应允下来。 特向科学网的高手请教,给专刊或者普通的期刊审稿有什么要求没有?需要特别注意哪些?附,截止目前,本人仅发表过一篇国际会议论文。
个人分类: 未分类|6179 次阅读|1 个评论
审稿人
whitesun 2009-7-2 13:01
最近又接到某会议让审稿,说心里话,以前从没审过时觉得这是份荣耀,现在就没这想法了。大致原因如下:自己学术水平不高,往往找上门让审稿的会议论文质量太差,没什么东西不说,英文表达很差,不规范,想拒绝,但会议组织者又不想让拒绝,而且也能看出投稿人就想糊弄发个论文。因此,心里很无奈,在我认识里,认为常想做学问的人应该非常严谨,写出的论文应该完全能让读者能看懂,并且可以让相关方向的研究者复原出结果。然而,目前大部分论文,实验结果无法复原,理论也多是描述一下,和实验之间是怎么建立联系的很难看出,相关参数的设定,数据处理过程基本上都回避,难道这样的论文能算科研成果?后人怎么去继续研究? 正常的审稿应该是怎么样的?怎么做就对的起自己?如果过分放纵,其实等于自己危害科研。因此,建议教授们少组织点会议,不要组织自己糊弄自己的会议。本想列出些我认为不合格的会议名称和组织者,怕得罪人,还是算了吧,那些教授院士们自己心里应该有数啊。
个人分类: 科研实践|6301 次阅读|3 个评论
对王主编的观点剖析之一:双重标准性的“绝对尊重”
ysxbhxf 2008-12-5 01:56
在看完王主编办不好期刊系列博文后,我觉得很有趣,他的博文一方面谈了自己的一些理念和想法,另一方面又提出了一些关于中国科技期刊的观点。在他的博文里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这里我先讲两个,请科学网上的学者们做个评议,如果我有说错了的地方,欢迎在博文后面写评语批评。 1 王主编在博文办不好科技期刊,请不要抱怨审稿人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9696   谈到了绝对尊重,那么他的绝对尊重的意思究竟是什么呢?下面是他的原文: 对纳米研究快讯NRL而言,我们绝对尊重学术编辑和审稿人。学术编辑的决定,就是最终决定,其他人没有再处理的权力。在科学网上,除了我,还有其他博主在做NRL学术编辑,他们也可以证明。而所有的审稿报告,即使有的时候是不合理的,我们也会原封不动地转到投稿作者手里。当然,审稿意见经常是不一致的,学术编辑不可能也没有办法完全听从审稿人的。学术编辑是参考审稿报告,综合自己的学识,作出最终决定。而在我的提议下,NRL在近几个月已经实现,审稿人可以和作者在同一时间收到学术编辑的最终决定,无论这个决定是否审稿人所提议的。 他说: 对纳米研究快讯NRL而言,我们绝对尊重学术编辑和审稿人。 ,因此, 学术编辑的决定,就是最终决定,其他人没有再处理的权力。 ,从这里我们能理解他对于学术编辑的绝对尊重的意思是不可否定的意思。但是他又说: 当然,审稿意见经常是不一致的,学术编辑不可能也没有办法完全听从审稿人的。 , 而在我的提议下,NRL在近几个月已经实现,审稿人可以和作者在同一时间收到学术编辑的最终决定,无论这个决定是否审稿人所提议的。 ,从这里我们能理解他对于审稿人的绝对尊重的意思是可以否定的意思。于是,他作为NRL的主编说的绝对尊重具有了双重标准的特性,请问科学网上的学者们,你们认可这样的绝对尊重吗?如果当他这个主编的意见与某个学术编辑的意见不一致时,又是谁应该对谁绝对尊重呢?在这样的绝对尊重观念里,还有对于作者的起码尊重吗? 在我看来,主编、学术编辑、审稿人和作者都是应该相互尊重的,大家应该根据作者的论文来理性评估各自的意见,没有谁是不会犯错的,关键在于当主编应该建立和维护一种合理的工作机制,在保证正常出版进程的前提下,尽可能少出错。即使是主编的权威性也不应该是靠说一不二来维护,而是靠从善如流来建立。 2 王主编在博文办不好科技期刊,请不要抱怨政策体制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9501   中谈到了政策体制问题,核心观点就是不要抱怨政策体制,因为现有的政策体制是对中国期刊的保护,尤其是新刊审批制度。下面是他的原文: 我和何学锋编辑一样,也抱怨过在中国办新期刊时要接受审批这样的政策。因为这就让像我这样很想为祖国创办几分新刊的爱国人士报国无门。任胜利编辑曾经提出办刊特区的想法,我是很赞成的。这样的期刊特区要是真对像我这样的爱国人士开放,对中国科技出版界的影响,不会小于当年深圳特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但是,中国现在已有几千份期刊了,这好像不是办不好现有期刊的理由吧?真要开放办新刊,现在这些期刊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也就是说,中国办新刊的审批政策实际上是对现有期刊的保护壁垒,现刊编辑们是没理由抱怨的。 在他看来,中国的政策体制只对中国的科技期刊起到了保护壁垒的作用,但却没看到同样的政策体制也在对希望做大做强的中国科技期刊起着限制阻碍的作用。这说明他在看待某个事物时,或者在看待中国的科技期刊发展问题时,常常根据片面的认识来下结论。不但如此,在他的观念里也没有真正的不要抱怨政策体制的意思,他说 要是何学锋编辑或是张旻浩编辑不同意我这篇请不要抱怨政策体制,我们就在科学网来开个大赌局如何?有没有期刊承办单位有意对自己的现刊大动一下?或者能在中国审批新刊下来?最好就是和何学锋编辑或张旻浩编辑属于像类似领域。给我一个机会在中国实验办刊理念,让我用事实数据说话。 这样的话时,他并不是愿意在现有的中国政策体制下办科技期刊,而是想在按他的想法改变后的政策体制下办刊。因为正是现在这样的政策体制在过去让像他 这样很想为祖国创办几分新刊的爱国人士报国无门。 ,如果不改变现在这样的政策体制的话,谁又可能给他 一个机会在中国实验办刊理念 呢?所以,他的真实的意思不是不要抱怨政策体制,而是要改变政策体制。
个人分类: 观点辨析|7090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16: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