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参考文献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参考文献引用的国际编码格式
zhao1198 2009-9-14 15:43
Citation styles HighBeam gives you the ability to cite articles according to common styles from 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MLA), 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 and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 Within the Cite this article tool, pick a style to see how all available information for that article looks when formatted according to that style. Then, copy and paste the text into your bibliography or works cited list. Because each style has its own formatting nuances that evolve over time, and not all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for every article, HighBeam cannot guarantee each citation it generates. Therefore, it’s best to use HighBeam citations as a starting point before checking the style against your school or publication’s requirements and the most-recent information available at these sites: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http://www.mla.org/style 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 http://www.chicagomanualofstyle.org/tools_citationguide.html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http://apastyle.apa.org/ Notes: Most online articles do not have page numbers. Therefore, that information is unavailable for most HighBeam articles. However, the date of retrieval is often important. Refer to each style’s convention regarding the best way to format page numbers and retrieval dates. In addition to the MLA, Chicago, and APA styles, your school, university, publication, or institution may have its own requirements for citations. Therefore, be sure to refer to those guidelines when editing your bibliography or works cited list. MLA Juices concentrates.(Markets) . The Food Institute Report . The Food Institute. 2003. HighBeam Research. 14 Sep. 2009 http://www.highbeam.com . CHICAGO Juices concentrates.(Markets). The Food Institute Report . 2003. HighBeam Research. (September 14, 2009). http://www.highbeam.com/doc/1G1-108286527.html APA Juices concentrates.(Markets). The Food Institute Report . The Food Institute. 2003. Retrieved September 14, 2009 from HighBeam Research: http://www.highbeam.com/doc/1G1-108286527.html
个人分类: 科研工具|4811 次阅读|1 个评论
文献管理软件JabRef
fengaas 2009-8-31 12:25
这些天写论文,对于Word的排版、格式十分头疼,于是想着用Latex来处理这件事,而且,刚刚发现中科院的毕业论文有其专门的模板。于是,安装了CTex,相应的,文献管理就不能用Endnote了,而需要用与Latex相配套的JabRef。只是粗略得看了一下,就喜欢上JabRef了,因为它程序小,功能全,这一向是Linux程序的风格,就像我喜欢的FVWM一样。 现在,在Windows下已经实现了文献的插入,不过对于生成文献列表还在试。 忙碌了两天,不停地试各种方式,终于实现用CTex+JabRef实现参考文献引用了,接下来就是将毕业论文中的各种资源准备好,包括图片,表格和参考文献列表。 在我的毕业论文中参考文献是分章排布的,即每章有一个参考文献列表,经过查找资料,发现可以用bibunits包实现这个功能,这里需要格外注明一个有用的网站:Latex编辑部 http://zzg34b.w3.c361.com/index.htm。 其中的一些包的相关资料非常有用。重点推荐。 另外,与此包对应的有一个名为bibunits.pdf的文件,介绍了此包的详细功能设置等等。 在我的使用过程中,遇到了一个找不到参考文献的错误,后来发现需要将 \usepackage {bibunits} \begin{document} \bibliographyunit{\chapter} 这面包含两个参数,一个是sectionbib,另一个是\chapter,它们的意思是:以每一章为一个参考文献的单元,而参考文献在这一章中算做是其中的一节。 现在的问题是参考文献因为是一个小节,所以前面有节的标号,而我看到许多书中的参考文献是没有标号的,这个问题还需要解决一下。 今天还解决了一个问题:从Endnote向JabRef导出文献。 之前的做法是,在Endnote中选择了bibtex export,然后选择File-Export,给一个文件名保存成txt文本文件,打开看看发现其中确实是Bibtex所需要的文件格式, @article{ author={}, ................. } 可是就是导不进JabRef,总提示说不能识别的格式,但是将文件中的记录复制到JabRef的数据库文件中,也是可以用的。今天用UltraEdit打开了Endnote导出的txt文件,才发现问题出在哪里,打开后看到, 文件的一个字符不是@,而是乱码 ,终于找到问题所在了。把这个乱码删掉,自己写一个@上去,再导入,或者直接把扩展名改成*.bib,打开就没有问题了。
个人分类: 电脑应用|10178 次阅读|2 个评论
网络环境下投稿时参考文献应插入超链接
jiangxh 2009-8-28 20:02
网络环境下投稿时参考文献应插入超链接 蒋晓晖 ( 中国 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联合编辑室 《 Chinese J Chem 》编辑部 , 上海市零陵路 345 号 , 200032 ) 摘要 参考文献超链接使得文献查阅十分便捷。网络环境下投稿时参考文献应插入超链接 , 以方便审编环节的查阅 , 缩短审稿周期。要精挑细选那些全文易得而又稳定可靠的 URL 地址作为超链接插入。 关键词 超链接插入、参考文献、网络投稿、审稿周期、网络资源、电子版 超文本链接功能使得网络信息进一步海量化、易得化 ,真可谓信息就在指尖上 ! 特别是学术论文多对多参考文献交叉引用的超链接使知识高度系统化、全面化、深刻化及网络化,极度地加速加深了科技信息的传播。国际一流大型科技网络数据库在 pdf 格式全文以外纷纷推出 html 格式电子版全文 , 其中绝大多数参考文献均插入了超链接 , 十分方便用户深入阅读 。而笔者认为 , 这些参考文献的超链接在投稿时就应由作者插入妥当。 1. 为什么投稿时参考文献应插入超链接 ? 出版周期是编者、出版者、读者 , 特别是作者最关心的出版指标。每位作者都希望自己的投稿尽快通过评审刊出。随着计算机网络采编系统、激光照排印刷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 出版周期中的审稿、编排及印刷发行等各个环节与传统纸媒及热印刷时代相比均得到了大幅度革命性的改善。但是 , 即便是电子版审稿 , 如果参考文献没有插入超链接 , 审者仍需另外网络搜索 , 甚至于仍然要到传统图书馆纸版查找 , 才能进一步查阅这些参考文献 , 显然仍然费时不便。如果这些电子投稿的静态参考文献已由作者插入了超链接 , 审者则只需轻轻点击这些超链接便可打开原文全文或通达全文入口 ( 对需要权限的网络资源而言 ), 其方便快捷可想而知 ! 这样一来 , 便可大大缩短审稿环节的时间 , 从而缩短整个出版周期。 其次 , 初稿已由作者插入超链接后 , 编辑出版环节在推出 html 格式电子版全文时便可节省此项劳动 , 从而也有益于缩短整个出版周期。 最后 , 鉴于国内目前绝大多数科技网络数据库及期刊自办网站只提供无链接静态参考文献的全文电子版 ( 绝大多数为 pdf 格式 ), 作者则可以将已由自己插入并保留了超链接的电子抽印本 或定稿电子版挂到或粘贴于网络论坛 、个人博客 上 , 以供读者便捷地深度阅读。 2. 投稿时参考文献应怎样插入超链接 ? 国内外学术期刊一般接受 doc 或 pdf 格式电子版网络投稿。 MS Word 及 Adobe Acrobat Pro 均提供强大便捷的超文本链接功能。前者推荐的操作步骤为 : 选中并复制参考文献原文 URL 地址 选中被超链接参考文献全条 ( 比如本文末参考文献 1 、 5-7 的超链接 ) 或部分要素 ( 比如作者 - 题目组合或文献名 - 年卷页组合等 ) 右键选超链接 对话框内 Ctrl+V 贴入剪贴板地址 , 后者推荐的操作步骤类似地为 : 选中并复制参考文献原文 URL 地址 选中被超链接参考文献全条或部分要素 ( 比如作者 - 题目组合或文献名 - 年卷页组合等 ) 右键选创建链接 对话框内链接类型选可见矩型 - 线条样式选下划线 - 链接动作选打开网页 - 确定 对话框内贴入剪贴板地址。需要注意的是被插入的目标 URL 地址必须为以 http:// 开头的 http 协议,否则目标网页很可能难以打开。 网络资源是海量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因此编辑部很有必要提醒投稿者精挑细选那些稳定可靠而又全文易得的优质资源。首先应从开放获取 OA 期刊入手 。如无所获 , 则通过 Google- 学术、 Google 、百度等超级搜索引擎到万维网上通过标题或 ( 和 ) 作者姓名检索获取。如仍无所获 , 再到国内外大型通用或专业出版平台或数据库里以标题或 ( 和 ) 作者姓名或 ( 和 ) 文献名为检索字段挖掘 , 比如美国的 ISI WoK 、 WoS 、 WoSS 、 SciFinder2007 、美国化学会出版网 ACS ; 英国皇家化学会在线 RSC Online ; 荷兰的 Elsevier-ScienceDirect ;德国的 SpringerLink 、 Wiley-Interscience 以及国内三大著名数据库清华同方、北京万方、重庆维普。最后还可造访期刊的自办网站 ( 特别是在国内网络资源情况下 , 比如本所联合编辑室三刊网站 及《中国科学》杂志社网站 ) 。 通过以上四种手段可获取的目标 URL 地址大多属于学术期刊全文参考文献类型 , 而书籍类参考文献的目标 URL 地址目前还不易到手。由于科技论文的参考文献主要为期刊论文 , 少量没有插入超链接的书籍类参考文献对整篇投稿包括参考文献核查在内的深度审阅不会产生太大影响。如果参考文献本身既为网络资源 ( 例如本文的文献 2-4 及 8-14), 则超链接的插入最为简单 , 简单到 doc 文档下复制粘帖该 URL 地址后敲一空格或回车键即可自动完成超链接。 一般一条参考文献插入一条全文易得且可靠的超链接 URL 地址即可。例如本文参考文献 6 插入的一条全文超链接地址为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6467 。为了保险起见 , 也可以像一些国际先进期刊数据库那样按如下格式分别插入多条 全文超链接地址 : 蒋晓晖 . 从元素分析造假漏洞入手严把国外来稿学术质量关 . 编辑学报 , 2008 , 20(2) : 109-111 即在上例中依次分别插入了下列五条超链接 , 其中后三条只通达全文入口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141 、 http://www.sciencenet.cn/bbs/showpost.aspx?id=24693 、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BJXB200802008.htm 、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bjxb200802006.aspx 、 http://www.cqvip.com/QK/96908X/200802/27019964.html?SUID 如果单位数字图书馆订购了后三种由 IP 地址控制的网络资源 , 则审稿者可在园区内任何一台联网电脑上一路点击直取 参考文献电子版 全文。本所为了确保科研一线的最先进情报支持 , 花巨资 订购了中外非常齐全的网络资源。置身所内阅读超 链接 电子版文献碰到参考文献特别是期刊类参考文献时 , 只要一路点击便可打开全文。对参考文献 超链接提供的这种极端便捷性 , 作为审编者及作者的 本人深有体会 : 怎一个爽字了得 ! 因此笔者在此强烈建议网络环境下编辑部应要求作者投稿时参考文献必须插入超链接 , 以便网络审稿时进一步缩短时间、节省精力。笔者已开始在自己的网络投稿里尽可能为每条 参考文献均插入至少一条 超链接,并在投稿信 (cover letter) 里明确要求编辑部务必网上送审笔者的这种电子版投稿 ( 例如本文 投稿时的参考文献绝大多数就已 插入了超链接 ), 以期方便审编环节缩短审稿周期。 国内网络投稿几乎均要求 doc 格式 , 而实际上 pdf 格式似乎更应提倡。美国化学会出版网 ACS 就要求 pdf 而非 doc 格式投稿 。 pdf 稿件除了更清晰、体积更小外 , 超链接打开也像网页上单击一样更直接更简单 , 而 doc 稿件的超链接打开则需组合 Ctrl+ 单击或右键选打开超链接。因此编辑部应鼓励作者以插入了超链接的 pdf 格式投稿。 最后 , 为了确保所插 超链接的有效性 , 编辑部应要求作者正式投稿前全部点击验证一遍 , 确认每条超链接都能通畅地打开。 参考文献 朱 敬华 . 数字图书馆中查询结果处理 和参考文献超 链接方法的研究 . 硕士学 位 论文,黑龙江大学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 2002 (需要刷新) 美国化学会出版网 ACS . . http://pubs.acs.org/ 英国皇家化学会在线 RSC Online. . http://www.rsc.org/Publishing/ 德国 SpringerLink 在线数据库 . . http://www.springerlink.com/home/main.mpx or http://springer.lib.tsinghua.edu.cn/home/main.mpx 蒋晓晖 . 网络环境下我国应加紧电子抽印本对纸质抽印本的替代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 2009, 20(3): 542-544 蒋晓晖 . Dendrimer 的中文名 称亟需规范统一 . 中国 科 技术语 , 2008, 10(4): 46-50 蒋晓晖 . 学术期 刊应严防 去中 国 化 台 独 意识的渗透与蔓延 . 网络财富 , 2008, (7): 147-148 期刊开放获取门户网 . . http://www.openj-gate.com/ http://www.doaj.org/ 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 Web of Knowledge 大型在线数据库 . . http://www.isiwebofknowledge.com/ 美国 化学会化学文摘 CA 网络版 SciFinder 在线数据库 . . http://www.cas.org/products/scifindr/index.html 荷兰爱思唯尔 Elsevier-ScienceDirect 大型在线数据库 . . http://www.sciencedirect.com/ 德国 Wiley 出版公司科学 在线数据库 . . http://www.interscience.wiley.com/ 中国 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三刊在线 . . http://sioc-journal.cn/index.htm 中国 科学院 《中国科学》杂志社网站 . . http://zh.scichina.com/ 美国化学会出版网 ACS 投稿指南 . . http://pubs.acs.org/page/4authors/submission/file_upload.html -------------------------------------------- Hyperlink insertion for references in a manuscript to be submitted under the internet circumstance JIANG XiaoHui Abstract Reference hyperlink can make literature consultation very convenient for refereeing a manuscript under the internet circumstance. In order to benefit the review of referees and the evaluation of editors to shorten the refereeing period, hyperlink insertion should be finished for references in a manuscript to be submitted via web. The URL addresses from which the full texts can be very easily available and highly stable should be carefully chosen as the hyperlinks to be inserted. Keywords hyperlink insertion 、 reference 、 web submission 、 refereeing period 、 internet source 、 electronic edition Authors address : CJC Editorial Office, Shanghai Institute of Organic 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345 Lingling Road, Shanghai 200032, China ------------------ 转载自 编辑学报 , 2009, 21(4): 314-315 略有修改
个人分类: 科技编辑与出版|12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参考文献引用的基本原则
vcitym 2009-8-16 23:19
在科学网网站上搜索参考文献竟然有12400多条,涉及内容之广,可谓面面俱到。依据大多数人和自己的体会, 参考文献引用应该遵循如下基本准则: ( 1 )原创原则。第一篇文章是最原创的,不能不引用。 ( 2 )最新原则。代表最新(近3年)进展的文章最好引用。 ( 3 )权威原则。某个领域权威作者、权威杂志的文章,应该优先引用。 (4)方便原则。引用的文献要方便快速查到出处,方便别人也方便自己。 (5)必要性原则。引用文献不是罗列条目,堆砌数量,要体现必要性原则。 关于参考文献的进一步参考见: 参考文献更多是为了自己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167 合理引用参考文献的一般原则(节选)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50041 医学期刊学术文章参考文献合理引用的建议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9046 试谈参考文献引用抱来的孩子一定不是自己的 http://www.sciencenet.cn/bbs/showpost.aspx?id=26279 参考文献引用面面观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7712 你自己文章的参考文献你都读过吗?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2596
个人分类: 技术相关|18241 次阅读|1 个评论
抄袭检测系统将给中国学术界带来的变化
热度 1 huabolin 2009-8-3 08:47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化柏林 学术抄袭是个敏感的话题,加强管理、强调自律等措施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利用技术手段解决学术抄袭也是一个重要举措。清华同方(中国知网)研发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武汉大学沈阳副教授研发的ROST反剽窃系统、笔者研发的文章自写度测评系统ANES-SM等,运用不同的技术手段来解决学术抄袭检测的问题。从自动化角度解决学术不端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抄袭检测和一稿多发检测。从技术实现的角度来讲,是一回事,就是相似文献内容的匹配判定。 1 抄袭检测系统将给中国学术界带来的变化 1) 编辑部的审稿工作会得到某种程度的减轻 编辑部利用抄袭检测系统对作者来稿首先进行自写度初查,看看文章有多少成分是自己写的,有多少成分是他人的。如果引用或抄袭他人的成分太多,这样的稿件将不会进入下一轮审稿。而且如果作者有较严重的抄袭的话,那么编辑部可以把此人加入黑名单,以后此作者再投的稿子,就需要慎重考虑甚至不考虑了。 2) 期刊稿源数量将会大幅下降 最近很多编辑部采取缩短出版周期(双月刊变月刊、月刊变半月刊)、增加页码等方式应对来源稿件的增加。笔者对数个研究专题的论文进行集中阅读,在对每个专题看到20篇(左右)论文的时候就看不下去了,因为论文之间的重叠度太高了。基于这种检测系统,有问题的论文会被检测出来,而对于作者来讲,由于这种系统的出现,有问题的论文在投稿时也会很小心,所以稿源数量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 3) 一稿多发的现象会得到缓解 目前,一稿多发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把标题改一下,内容稍作调整,分别投向会议与期刊,或者不同学科的期刊。一稿多投的稿件其论文标题一般会有两个关键词,通过把两个关键词位置关系置换达到改头换面的目的,例如《自然语言理解的全信息方法论》与《全信息自然语言理解方法论》。一稿多发由于时间同步,所以尚不好从源头上解决,属于后控操作,所以一稿多发的作者进入黑名单也能起到警示与惩罚的作用。 4) 科研诚信评价将会启用自动化手段 一稿多发、学术抄袭检测的自动化,使科研诚信评价制度化。项目评审、职称晋升、博导院士遴选将会采用一票否决制,只要出现较严重的一稿多发或学术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那么将会失去以上评选与晋升的机会。科技部、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将会联合启动学术抄袭检测大行动。对于这种原则性的问题,学术界本身会更加强调学术规范的自律行为,相关管理机构会加强这方面的监管与处罚。原则性的错误不需要同情也不能同情。 5) 出书周期将会变长 现在有的人几个月就能出本书,更有甚者几周就能出本书。这样的行为称之为编书,而不是写书或著书。编书的自写程度不超过1/3,除少数章节外,大部分内容来自他人成果。编书的参考文献数量在10篇左右,一般不超过百篇,而且以书为多,论文特别是外文参考文献较少。书中不作参考文献的实际标注,却有成页成页的内容来自他人成果。抄袭检测系统的应用,使出版社今后对此类书的出版会很小心。 2 抄袭检测系统的应用将带来的一些副产品 1) 文献综述将由系统完成 按学术抄袭检测系统的原理,检测出相同的句段,而不同的句段按照一定顺序组合在一起,即可形成综述报告。从理论上来讲,如果运用句子匹配分析技术,把相关主题的文章综合到一起,进行句子级的滤重与重组,就可以实现综述型文章的自动完成,即文献自动综述。 2) 参考文献的标注将实现自动化 已有一些参考文献的管理软件,如EndNote、NoteExpress等,可以很好地管理并标注参考文献。但是标注在文章的哪个地方,这些软件实现不了,还需要人工标注。 3) 科学计量将会引入引用量等指标 现在的引文分析主要反映引用次数。引用某篇文章的一个术语、一个数据和引用一篇文章的几句话甚至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不一样的,因此不仅要考虑参考文献与引用文献数量,还要考虑引用内容的量,即不仅要关注引用的多和少,还要考虑引用的大与小,引用粒度的不同决定着参考文献的价值不同。应用抄袭检测系统的原理,可能会使科学性引入引用量的指标。 对于抄袭的认定,不同的研究人员有不同的算法,但基本思路是一致的。抄袭的技术判断主要是段落匹配或句子匹配甚至词语匹配。抄袭检测系统的主要障碍在于没有一家数据库商能提供论文、图书、报纸、专利、网页等十大文献源数据,跨语言匹配也是抄袭检测系统的一个技术难点。 抄袭检测系统会带来上述变化,如果有一天该系统有全文数据库支持和跨语言匹配,抄袭检测系统所带来的变化或许真的很大。 但必须指出这种检测只是形式上的检测,对软性抄袭还无能为力。所谓软性抄袭,是指抄袭人家的观点和论证方式,但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当成自己的创新。这种形式的抄袭,现在的反抄袭软件还判断不出来。 (责任编辑 王芷) (原文发表于《科技导报》2009年第12期)
个人分类: 文本分析|8810 次阅读|6 个评论
删除endnote插入word中参考文献
热度 2 wangzhong 2009-6-9 13:33
撰写英文文章过程中,用endnote与word结合管理文章中的参考文献非常方便,格式也不容易出错。插入错误或多余的参考文献删除过程如下: 在word的endnote工具栏中选择edit citation,在弹出的对话框的citations in document栏找到要删除的文献,点击右侧的remove。 若直接在word中删除,重新format bibliography后还是会重新出现。
个人分类: 资料积累|51991 次阅读|2 个评论
博文能否成为参考文献?
周春雷 2009-4-22 10:54
简单亮下个人观点:博文可以成为参考文献。 博文是什么? 一般来说,博文不同于IM聊天时的只言片语,往往有观点、有支撑材料,优秀的博文往往是由博主辛苦整理素材、反复雕琢才成型,某些观点甚至还是首次公开,其水平甚至能达到传统意义上公开发表的程度。科学网上的很多博文虽然形式多样,风格清新活泼,但其内容的科学性、思想的启发性还是很强的。从个人经验看,很多博文都使我深感受益。 博主选择以博文形式公开自己的成果,主要是出于及时与博友分享信息、交流思想、探讨疑惑的目的,热烈的讨论、反馈往往是博主期待的。 很多有深度的博文更像是博主主导的,众多不同专业背景博主和访客参与的跨越时空的定题学术沙龙,轻松随意或激烈辩论的氛围往往能激发出很多新的有价值的Idea,从而使参与讨论的各人都大为受益。这是范围狭小的真实学术沙龙所无法比拟的,其效果甚至可与学术会议上的私下聚会相比。 原创Idea的首次公开发表可能是推动科学研究发展的重要动力。 但繁琐、代价沉重的正规发表形式和激烈的成果优先权竞争所共同塑造的浮躁的学术环境已经对原本纯粹、愉快的科研交流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不在博文上泄漏重要的研究信息已成为更多人的共识,那些乐于与他人分享个人最新研究的研究者似乎成了经验老到者暗自讥笑的对象。目睹化功大法高手得意洋洋地跨越式前进,单纯、木讷的主动分享者似乎注定要体验向隅而泣的命运。但, 我们能否用引用的形式对这些Idea厚道地予以必要的保护,为流汗的探索者拭去眼角的泪花呢? 我之所以支持将博文视为参考文献,大致有如下考量: 1、支持、肯定博主原创成果的首发权。 一个真正的科学讨论场所,应该是鼓励大家坦诚发表科学见解、充分尊重知识产权的地方。如果博文可以被列为参考文献,我们就不用费尽心机地考虑措词,以防自己的idea提前泄漏,为别人所汲取,抢先发表成果了。如果有合适的保护机制,相信很多的讨论可以更深入,我们的相关研究也可以推进得更快。 2、分流水库的需要。 从某种程度上说,传统期刊的版面是稀缺资源,不然也就不会有越来越多的刊物以此为理由不断提升版面费了。所以,如果可能,我们应该尽量节约传统期刊的版面。对于有的小问题,我们用博文的形式完全可以准确、充分、及时地表达,没必要去争夺传统期刊的版面。相信如果博文可以被列为参考文献,作者的权益能得到部分补偿,很多学术数据库中可有可无的文章就会得到有效分流。 粗糙的想法,欢迎拍砖!:) 相关阅读:武夷山: 科学博客:离学术有多远? 蒋新正: 笑谈科学网上的博文 (讨论还比较深入)new 郭向云: 文章起源于想法 赵星: 中文论文h指数百强医院 (请留意我们的讨论。:D) ------------ PS:张学文 zhangxw 老师和 周可真 老师补充了一些很好的建议; 任胜利 rensl 老师提出了博文质量把关问题; 王德华 wangdh 老师建议引用要争得博主同意; 魏瑞斌 rbwxy197301 老师对博文的引用格式提出了专业建议; 郭磊 lincbacon 老师和杨秀海 famingkuang 老师更是乐观地预计实名博客会成为科学交流的主流。 其他老师也提供了一些旁证材料和观点表示支持。 下面是各位老师的看法和我的ReRe: (张学文) 我认为是有现实和创造意义的问题 1.博客文章对自己有启发的观点,无论是否列为你的文章的参考文献与否,都应当在文章中公开以某种方式交代,以免误为盗窃。 2.建议科学网具有立此存照的作用。即旁证某人何时在何博客中发表了某论点。如果将来此论点被社会认为十分重要,涉及首先发现、提出权问题。博客编辑应当提出对应的旁证。以保护首先提出者。(如果感到麻烦,可以单独列一个栏目,让博客主人自己提出本文观点要立此存照。 3.科学活动在网络条件下在改变着形式。组织好了就提升其作用 博主回复:谢谢张老师的鼓励和补充!从个人实践看,我已经将博文视为参考文献了,比如武夷山老师的一篇博文对完善我的一个想法很有启发,我就在文章中将其列为参考文献了。个人认为应该鼓励在文章中坦率地承认别人思想对自己的影响的做法,这样才更符合参考文献原意展示文章观点形成脉络。 (周可真) 博主和张学文老师的意见值得重视,本人表示支持。文科类的一些正规刊物已经开始准许引用网络文章,但这需要成为学术共同体的共识才行。像科学网这样的正规学术网站,其所发学术文章更应被视为学术论文的一种形式。问题是,要有一个与之相配套的规则:如果博客上引用了不实数据与误传资料,怎么办?这个问题不解决,其他问题也难以解决。 博主回复:谢谢周老师参与讨论!您提到的博文质量问题的确值得思考,能否通过尝试博文分级、分类等形式来解决呢?比如,只要博主标注了学术探讨字样,任何同行、感兴趣的其它领域学者都可以对其进行严格的公开评议,博主将对评论者的重要意见进行吸纳,并修改原文,增加致谢,甚至还可以将重要评论者列为共同作者。这样应该可以保证博文的质量,也能为实质性合作研究增加一种新颖、有趣的形式,甚至还能实现我们一直期待的跨学科合作。同时,鉴于实名对学术PK有不利的一面,能否对这类博文的评论采取匿名也不显示IP的照顾措施,使大家可以在遵守相关法律、不人身攻击等常规辩论道德的前提下畅所欲言呢? 对于某些只要有数据库支持,只靠脑袋就能进行的研究来说,这种形式的公开辩论、合作也有助于提高成果产出效率和质量,这也未尝不可以是一种微型智库的运作形式。真正有价值的成果也应该得到管理部门的事后奖励,作为基金申请之外的一种国家、社会组织资助方式。 (任胜利) 同意博主的观点。博文的缺陷是没有经过同行评议程序,但对于学术信誉和学术水平较高的作者而言,这个不成为问题。此外,博文在研究评价中至少目前还难以被认可,但对于牛人而言,这个也无所谓。 博主回复:任老师所言甚是!博文不经同行评议既是其缺陷同时也是其优势:不经同行评议则博文质量只能由博主自己把关,但由于不必经过选择、过滤环节,保证了发布方便、快捷,使其在时效性上远强于传统期刊。但博文也有经与访客互动后反复修改的优势,这应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质量。 (王德华) 欣赏可以,但是要正规成文则需要向博主协商。建议:引用时可以先与博主沟通,得到允许后,在文章中注明个人交流Personal Communication,当是正规些。 博主回复:谢谢王老师参与讨论!您提的这个建议似乎是担心某些博文会被作为对博主不利的证据?这个问题确实值得重视。但如果实行博文分级分类的话,博主只要标注了学术探讨字样,等同于传统公开发表,则博主即要文责自负了,别人要引用似乎无需争得博主同意。 (魏瑞斌) 我看到一篇硕士论文中有这样一组数据:从CNKI检索发现,各学科学术期刊中的论文从1997年的939208篇增长到2005年的1559067篇,即9年间增长了1.66倍,其中含网络引文的论文从1997年的91篇增长到了2005年的33277篇,9年间增长了365.68倍。博文作为一种信息源,我觉得完全可以成为参考文献,但最好能够有一个统一的规范。譬如要用引您的这篇博文,是否可以著录为: 周春雷.博文能否成为参考文献?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7486(2009-04-22) 博主回复:谢谢魏兄抬爱!从我个人的引文分析实践看,只要作者、篇名两项完整即可,url和时间倒无伤大雅。 PS:我对参考文献追求形式严谨的做法不尽赞同,在数据库环境下,很多文章完全没必要标注页码了。 (郭磊) 可以预计,今后博客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科学网的这种实名制是很好的网络应用创新。越多的人使用实名博客,就说明越多的人认可这种形式。 预计实名博客将是今后科研发表形式的主要方式之一。 为什么说实名博客很可能成为今后科研探讨主要形式呢?因为它有实时性,可以进行真实的学术探讨。不过,它还没有被主流认可。 现在的这种用学术杂志发表科研学术的做法,终将被时代淘汰。因为它没有时效性。根本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科研探讨。 我这里所说的科研探讨当然不是温良恭谦让式的探讨。 这从我所提供的哈佛case在科学网博客上的揭露也可看出趋势。 我是从科学网博客上看到了博客在科研探讨交流中的未来。 学术讨论不能披马甲。 这我深有感触。学术讨论就要搞实名制,要公开为自己的话负责。 就好像我这次实名公开揭露的哈佛PKD集体造假,基本上大部分有涉及的PKD教授都没有正面回应。很多人干脆执行缩头政策。 要是没有实名制,肯定会有很多人披着马甲来为自己狡辩,披着马甲来威胁揭露者。 这是我认识到的科学网实名制在揭露哈佛这种集体造假的作用所在。 博主回复:呵呵,郭兄比我还乐观呢。目前大家想深入对话,聊点实在的专业问题还相当不容易呢。 赞同郭兄见解!学术PK就不能搞好好先生那一套,有的东西不好直接说的话,要允许披上马甲,并且不记录IP。:) 在一个人情社会里完全实名也不太现实,实名问题还是做个可选项吧。 科学博客作为学术交流新模式这个话题很有意思,不如郭兄领头,召志同道合的博主咱们一起用博文写个正规的学术论文,尝试下这新的合作模式是否可行? 朱志敏 weah0500 老师 中国科学(D)这期的地震文章就有好几篇博文 蒋劲松老师 尤其是科學網博客,應該算做高影響因子的SCI。(科學網博客編輯部的老師應該很高興吧!) 過去牛頓之流發表他們的學術成果不也是通過私人通信嗎?所以,現在許多刊物名稱還叫xx通訊,就是這一現象的遺存。 来自澳洲的游客也发表了精彩见解:(博文)可能支持、肯定博主原创成果的首发权,但如果有争议时将如何维权可能还有问题.例子是俄罗斯人佩雷尔曼因破解庞加莱猜想而被授予菲尔兹奖,据说是在网上发表的. wuyishan jxz1963 刘玉平 陈安 hty333 suprachem 等老师和 zhaoxing 同学也参与了讨论,并表示某种程度的支持。 还有其他老师虽未参与讨论,但用推荐本博文的实际行动表示了对本次探讨的支持,笔者对各位老师关爱表示深深的感谢! ------------- (2009.4.22 20:36)很高兴,已经有博主写出相关博文进行其它角度的探讨了: 贾永芬 也说科学网博文版权 (2009.4.22 22:36)谢谢各位参与讨论和推荐的老师!与大家的交流伴我度过了愉快的一天!
个人分类: 学术评价|6598 次阅读|24 个评论
Word论文排版技巧之参考文献的编号和引用
热度 1 yaoronggui 2009-4-19 08:37
参考文献的标注本不是一件麻烦的事情,但是对参考文献编号后就成了一件麻烦的事情,产生的问题和图表公式编号的问题是一样的。手工维护这些编号是一件费力而且容易出错的事情,我们的目的是让 Word 自动维护这些编号。很幸运,它可以做到,方法跟图表公式的作法相似。 光标放在引用参考文献的地方,在菜单栏上选 插入︱脚注和尾注 ,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 尾注 ,点击 选项 按钮修改编号格式为阿拉伯数字,位置为 文档结尾 ,确定后 Word 就在光标的地方插入了参考文献的编号,并自动跳到文档尾部相应编号处请你键入参考文献的说明,在这里按参考文献著录表的格式添加相应文献。参考文献标注要求用中括号把编号括起来,至今我也没找到让 Word 自动加中括号的方法,需要手动添加中括号。 在文档中需要多次引用同一文献时,在第一次引用此文献时需要制作尾注,再次引用此文献时点 插入︱交叉引用 , 引用类型 选 尾注 ,引用内容为 尾注编号(带格式) ,然后选择相应的文献,插入即可。 不要以为已经搞定了,我们离成功还差一步。论文格式要求参考文献在正文之后,参考文献后还有发表论文情况说明、附录和致谢,而 Word 的尾注要么在文档的结尾,要么在 节 的结尾,这两种都不符合我们的要求。 解决的方法似乎有点笨拙。首先删除尾注文本中所有的编号(我们不需要它,因为它的格式不对),然后选中所有尾注文本(参考文献说明文本),点 插入︱书签 ,命名为 参考文献文本 ,添加到书签中。这样就把所有的参考文献文本做成了书签。在正文后新建一页,标题为 参考文献 ,并设置好格式。光标移到标题下,选 插入︱交叉引用 , 引用类型 为 书签 ,点 参考文献文本 后插入,这样就把参考文献文本复制了一份。选中刚刚插入的文本,按格式要求修改字体字号等,并用项目编号进行自动编号。 到这里,我们离完美还差一点点。打印文档时,尾注页同样会打印出来,而这几页是我们不需要的。当然,可以通过设置打印页码范围的方法不打印最后几页。这里有另外一种方法,如果你想多学一点东西,请接着往下看。 选中所有的尾注文本,点 格式︱字体 ,改为 隐藏文字 ,切换到普通视图,选择 视图︱脚注 ,此时所有的尾注出现在窗口的下端,在 尾注 下拉列表框中选择 尾注分割符 ,将默认的横线删除。同样的方法删除 尾注延续分割符 和 尾注延续标记 。删除页眉和页脚(包括分隔线),选择 视图︱页眉和页脚 ,首先删除文字,然后点击页眉页脚工具栏的 页面设置 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上点 边框 ,在 页面边框 选项卡,边框设置为 无 ,应用范围为 本节 ; 边框 选项卡的边框设置为 无 ,应用范围为 段落 。切换到 页脚 ,删除页码。选择 工具︱选项 ,在 打印 选项卡里确认不打印隐藏文字( Word 默认)。 好了,试着打印一下尾注所在的页,是不是白纸?
个人分类: 论文写作|10381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建议新-基金评审不宜肤浅
wangyong77 2009-3-18 19:09
基金评审不宜肤浅 目前无论是论文评审,还是项目基金评审,都存在一些肤浅的现象。或许可以认为是评审人对问题不是很了解,喜欢看一些简单的问题: 1) 看杂志是不是牛,其实好的思想未必能够在好杂志发表,而且一些国外的期刊是有门槛的,要翻译成英文,如果不是博士有检索的要求,估计很多人也不是硬着头皮去翻译论文。 2) 看参考文献,有没有引最新的,假如没有最新的研究呢?特别是原创性的领域。 3) 研究内容、创新点太多,反而认为你没有能力完成,其实应该结合申请人的能力来看,有人本来就胸有成竹,来不及写出论文来,或者没有钱发表呢?或者这个人或者他的团队强呢? 4) 有些青年基金评阅人对团队过于苛刻,这是不应该的,比如说一个中级职称的人不能带领教授副教授搞研究之类的。 5) 看学历,比如认为学位高,职称高就是行,这些都未必是代表了能力。 6) 看是否这个理论是基于某某理论,以为采用的理论越高深越好。目前的学术界应该说不很重视原创性的、颠覆性的创新,而是认为那种在别人的基础上添枝加叶的创新才是高级别的,有学术性的,比如看重那些学术术语多、符号多、数学公式多的论文,发表论文,也很看重学术性,无非就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的研究,多一些数学的,多一些理论为基础。其实有多少理论没有缺陷呢,有多少理论可以真正称为科学呢??而一些重要的原创,往往不是基于很多的理论的,而是从基础的问题着手的。 不过还加上一个看法,就是一些人举出观点被人剽窃的问题,应该采取措施惩戒那些对剽窃别人观点的评阅人,比如,如果评阅人建议不资助的项目内容,那么他也不能发表非常类似的文章,申报类似的项目。否则,如果被发现了,根据备案的申请书及其评阅意见等来鉴定他是否构成剽窃。当然主管部门应该对这些评阅的各种资料进行备案,一旦出现问题可以查。当然我认为如果他同意资助那个项目了,如果出现雷同可能就不一定要追究。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1992 次阅读|3 个评论
一定能找到
秋天的布鲁斯 2009-3-6 17:29
读过王鸿飞老师的博文 诚实的作者与认真的审稿人 ,再一次想起了一位老师在80年代早期给我讲过的一个他在西德(那会儿德国还没有合并)看到的一组漫画一定能找到。这个漫画后来在《读者文摘》(改名《读者》之前)上看到过。可惜笔记没做好,目前还没有找到。 这组漫画由四幅图组成,画的是一个德国人在一个放满了家具的卧室里找一根掉在地上的针。第一件事是把所有家具移到室外,第二件事是在地上画出方格,第三件事是标上号码,第四件事是按照顺序在每一个方格里拿着放大镜在地上找。 也许漫画作者是在调侃德国人的迂腐,讲这个故事的老师也笑德国人的死板。但是,我觉得,正是德国人这种严谨、认真、执着,才造就了德国的工业奇迹--靠着这种精神,二战后经济复苏、挑战英国的霸主地位、让德国制造等同于高品质。 几年前讲中英文摘要写作时,有同学问过,要是有的参考文献找不到原始文献怎么办?我描述了这个漫画作为回答。 看来我得继续学习这其中的认真和执着,直至找到原始漫画。
个人分类: 科技出版|4370 次阅读|2 个评论
《生态科学进展》参考文献格式
生态人 2009-2-10 16:04
参考文献格式 期刊文献: 曹明 , 周浙昆 . 中国栎属植物花粉形态及其系统学意义 . 广西植物, 2002 , 22 ( 1 ): 14-18. 陈小勇 . 安徽黄山青冈种群遗传结构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 植物生态学报 , 2001. 25(1) : 29-34 AKOI K, SUZUKI T, HSU T W, et al . Phylogeograhy of the component species of broad-leaved evergreen forests in Japan, based on chloroplast DNA variation . Journal of Plant Research, 2004, 117: 77-94 AVISE J C. Mitochondrial DNA polymorphism and a connection between genetics and demography of relevance to conservation . Conservation Biology, 19959: 686-690 图书文献: 陈焕镛 , 黄成就 . 中国植物志 ( 第 22 卷 ): 壳斗科 .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 阮成江 , 何桢祥,周长芳,等 . 植物分子生态学 .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5: 1-26, 169-181 陶君容 , 周浙昆 , 刘裕生 . 中国晚白垩纪以来植物区系的形成与演变 .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AVISE J C. Molecular Markers, Natural History and Evolution . New York: Chapman and Hall, 1994 专著中析出的文献: // 韩兴国 .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 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主编 . 生物多样性研究系列专著 1 :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原理与方法 .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83-103 胡志昂,王洪新 . 植物分子生态学的进展 // 林忠平等编 . 走向 21 世纪的植物分子生物学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2000: 89-104 雷冬梅,张莘,宋春敬 . 分子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进展 // 段昌群主编 . 生态科学进展(第一卷)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 135-153 AVISE J C. Toward a regional conservation genetic perspective : phylogeography of faunas in the southeastern United States // AVISE. J C, HAMRICK J L. Conservation Genetics. New York: Chapman and Hall, 1996: 431-470 !!!特别注意 l 外国作者姓在前,名可缩写,姓全部用大写; l 文献题名后加注文献类型; l 著录项目要齐全,特别是出版地,出版者不要缺; l 期刊名称统一用全称,不要缩写,正体。
个人分类: 专栏1:生态科学进展|3752 次阅读|0 个评论
合理引用参考文献的一般原则(节选)
fuqisi 2008-12-7 09:06
遵循性原则 必要性:学术文章必须标引参考文献。 合法性和合规性:按照有关法规和技术规范,引用和著录参考文献。 准确性和公正性:准确理解、提炼、引用和标注文献;公正地对待反面文献和弱势文献。 把握性原则 适度:确定文章的专业基准,权衡文献的数量和作用,全面充足高效均衡地标引文献。 慎重:对于可能引起偏倚、误解、争议和违法的引用或不标引的情况,应特别慎重。
个人分类: 学术规范|3265 次阅读|1 个评论
学术文章标引参考文献的目的和作用(节选)
fuqisi 2008-12-4 13:50
学术文章标引参考文献的基本目的是,以一定专业知识水平为基准(起点),勾勒文章的知识关系、表明文章的依据体系,从而使文章既具自证性和自明性,还有可评价性、可重复性和可解读性。 标引参考文献的主要作用和功能至少包括: 证据作用:构建依据体系,表明文章的必要性、方法的可靠性和结果的可信度; 解读作用:标明知识关系,引导读者,或方便阅读,或易于探究; 界定作用:突显文章主体,节约篇幅;区分各人的贡献,避免学术失范; 法律作用:尊重前人成果,保护著作人权益; 评价作用:评价文章价值和地位的重要素材和线索; 工具作用:与其他文章的参考文献构成引文索引或引用索引,成为一种检索工具; 研究作用:批评、评论等评价性文章的对象,综述、介绍等描述性文章的资料,计量、实证等研究性文章的素材。
个人分类: 学术规范|2692 次阅读|0 个评论
医学期刊学术文章参考文献合理引用的建议
热度 1 fuqisi 2008-11-30 08:59
医学引文规范合作组 关键词 参考文献 引文 合理引用 学术期刊 共识建议 学术规范 编辑规范 报道规范 循证医学 参考文献是撰写或编辑著作、论文、评论和综述等文章时所参考的文献。它分为引用的和未引用的,而引用的又包含:标引的文献(引用并标注)和未标引的文献(引用但不标注)。标引的文献反映了学术文章主体的关键知识关系,是文章的基本依据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看似简单的文献引用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复杂的知识系统的设计与构建的过程。它不仅涉及治学精神、法律法规、学术伦理、技术标准和编辑规范,还直接关系到文章的基础起点、依据体系、质量水平及学术期刊的整体质量。 这份探索性的建议,通过三个步骤来实施和完成。①用引文规范、参考文献引用原则和如何引用参考文献分别检索搜索引擎《百度》(2006-07检索),分别选择前50条中的有关条目为一般资料;用M=参考文献*(M=原则+M=规则=M=规范+M=问题+M=对策+M=事项+M=建议+M=研究+M=作用)检索《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vip.hbsti.ac.cn,时段2000-2006年),选择署名文章中有关文献为理论资料(2006-07检索);用M=投稿须知+M=稿约检索《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时段2006年),选择最近的300种科技期刊投稿须知中的有关参考文献引用建议为具体素材(2006-08检索)。②通过分析、归纳、提炼和组合一般资料、理论资料和具体素材,拟出初稿。③采用初稿各成员分别修改综合意见形成二稿再修改依此类推的程序,直到每一条款得到大多数的认同和少于2个成员的反对。 一份探索性建议的作用会十分有限,合理引用问题需要更多更深的探索和研究。规范化是一种制约手段,可能会影响创新,应予注意。某些建议,或不太准确或不够全面或存在争议,应求同存异,不断修订、丰富和完善。 1 引用参考文献的目的、作用和方式 学术文章标引参考文献的基本目的是,以一定专业知识水平为基准(起点 ),勾勒文章的知识关系、表明文章的依据体系,从而使文章既具自证性和自明性,还有可评价性、可重复性和可解读性。标引参考文献的主要作用和功能至少包括 : 证据作用:构建依据体系,表明文章的必要性、方法的可靠性和结果的可信度; 解读作用:标明知识关系,引导读者,或方便阅读,或易于探究; 界定作用:突显文章主体,节约篇幅;区分各人的贡献,避免学术失范; 法律作用:尊重前人成果,保护著作人权益; 评价作用:评价文章价值和地位的重要素材和线索; 工具作用:与其他文章的参考文献构成引文索引或引用索引,成为一种检索工具; 研究作用:批评、评论等评价性文章的对象,综述、介绍等描述性文章的资料,计量、实证等研究性文章的素材。 参考文献的标引方式主要包括:文后参考文献表;正文中冠名引用(未冠名就不属于标引);文中注;脚注;尾注;附录等。在医学期刊中,文后参考文献表是处于统治地位的方式,冠名引用也比较常见,而其他方式或罕见或偶见。 2 参考文献合理引用的基础和难度 文章的主要目的和读者取向关系着文章的形式和专业知识的起点。这些都是参考文献体系的构建基础,决定着文献标引的深度、广度和方式。由于学科类别、期刊定位和文献类型的不同,因为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国家制度的差异,各个期刊中各篇文章标引文献的着重点和具体标准肯定不同。 如果同一专题(引征点)的参考文献存在2篇以上,就产生选择问题;如果参考功能取向发生矛盾,会出现权衡问题。这时会涉及许多抉择标引的方式和数量,文献的发表时间、类型、研究方法、文种、责任者(单位)、出处和载体,可靠、可获和可行等方面的斟酌。单独考虑一个因素时,就比较棘手,而权衡所有因素,会更为困难。 2.1 文献的证据效力等级 针对一个引征点存在许多不同证据文献的问题,循证医学根据文献的研究类型和质量,将文献的证据效力分为不同的等级,以便化繁为简,易于处理。在许多效力等级标准中 ,牛津循证医学中心的比较全面和严格。关于治疗预防病因危害方面的简要标准如下 : 1a:结果一致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性综述; 1b:可信区间较窄的单个随机对照试验。 2a:结果一致的队列研究的系统性综述; 2b:单个队列研究或低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 3a:结果一致的病例对照研究的系统性综述; 3b:单个病例对照研究。 4 :系列病例分析,或低质量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 5 :没有上述证据时的专家意见。 2.2 合理引用的前提措施 合理引用的前提是读取所有的有关文献。这依赖于完善的文献检索系统和全文储存系统。如果检索到的文献线索较多,则还需经过认真的筛选、浏览、阅读、解读、归纳、提炼和权衡等烦琐的步骤,才能完成甄别、确认、引用和标引等复杂的过程。 3 合理引用参考文献的一般原则 3.1 遵循性原则 必要性:学术文章必须标引参考文献 。 合法性和合规性:按照有关法规和技术规范,引用和著录参考文献。 准确性 和公正性 :准确理解、提炼、引用和标注文献;公正地对待反面文献和弱势文献。 3.2 把握性原则 适度:确定文章的专业基准,权衡文献的数量和作用,全面充足高效均衡地标引文献。 慎重:对于可能引起偏倚、误解、争议和违法的引用或不标引的情况,应特别慎重。 4 参考文献合理引用的建议 学术文章(论文 )必须进行有关文献的检索,为合理引用和标引提供素材和保障。 编辑部可在《投稿须知》中申明,作者须保存参考文献的复印件备查 ;应将参考文献的标引情况,作为审稿和审刊 的重要质量指标之一,甚至建立一套评价指标。 4.1 必须标引或慎重考虑是否标引的情况 文章承续性(知识发展的脉络或阶段与位置)和重要性的背景依据; 文章的新颖性、特殊性、优越性和创新性的立题依据; 材料和方法可靠性和可行性的方法依据; 作为介绍、批评、评价、评论、分析或研究对象的文献; 前人的定义、观点,论断、论述,方法、方案,资料、数据等 ; 同专题同类型同方法文献的观点、结果或结论等,包括支持、反对和中性的证据; 同专题不同类型等文献的结果等,包括支持、反对和中性的证据; 推论的前提; 若未标引任何参考文献,应予说明。 4.2 必须遵循的法规和规范 遵守我国和出版国的著作权法、专利法和保密法等有关法规; 可以引用而不必标引的情况至少包括:常识;本专业(本科)教科书中的内容;公认的或共识性专业知识;官方和公益组织公布的数据、报告和文件等文献; 说明文献出处是合法标引的必备项目,但不是足够条件; 引用的内容不能成为自家文章的主要部分或实质部分; 引用一篇文献的量(内容)不宜超过自家文章的1/10; 引用未发表作品,须征得著作权人(作者等)的同意,并行标引 。 尊重出版国和受众地区的文化传统和伦理规范; 符合国际或国家的学术规范和技术标准。 4.3 保证准确公正标引的建议和要求 应亲自和认真阅读全文,正确理解和提炼原文的含义; 尽量读取和标引原始文献; 不得以同一专题其他文献的参考文献为依据,间接转标参考文献(转引); 准确著录和仔细核对标引文献的有关项目。 公正地对待支持类和反对类文献,不同观点、结果和结论的文献,同等价值的文献(不同文种、期刊等的文献); 文章的责任者(作者、主持者、发布者或交流者)应公正地对待自引和他引; 编辑部不得要求或暗示作者增添自家期刊的文献,除非文献的价值确实更高。 4.4 促进适度标引的建议和要求 应权衡标引的方式、文献的特点和表征、可信性等信度指标和可获得性等实际价值,全面充足高效均衡地标引。 应认真筛选、比较同样和同类文献的异同,关注具有特征性、代表性或概括性者。应注重具有多种参考作用的文献,全面和均衡地体现参考文献的各种作用。应根据观点、结果或结论的不同,将同一专题文献分为正面和反面两类,且特别重视反面文献的引用;如果没有检索到反面文献,应明确说明。应根据研究类型和质量的不同,将同一专题的文献分为不同的证据等级,优先引用效力高者。 应注意正文介绍与引文情况的呼应。正文中适当的说明、解释或概括,可勾勒引征点参考文献的状况,给人一个整体认识。 例如:仅检索到一篇有关文献,这篇文献的结果提示, ;张三的系统性综述综合了15篇有关研究的结果,这篇综述的结论为, 。 4.4.1 标引方式 标引的最低程度应包括:文献责任者和有关内容(单纯的冠名标引); 提倡在正文中指明文献的责任者,包括官方和公益组织作为责任者。 可采用文中注的方式,标引未正式或公开发表的文献(内部期刊和资料、会议资料、个人通讯等) 。 4.4.2 文献数量 以必要充足高效为标准,体现参考文献的各种作用。 如果有关证据的观点或结果比较一致,可通过代表性或特征性文献的标引,使这个引征点的文献不会过多。例如:在检索到的5篇综述中,李四的综述介绍了五种假说, ;8项试验的结果均为有效,样本最大的一项试验的有效率为85% 。 若文献的观点或结果不一致,则应分别介绍,而不宜过分强调节制文献数量。例如:三项无对照试验显示为有效,但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为无效。 4.4.3 发表时间 应权衡参考价值,包括原创贡献和可获得性等,标引代表性的文献。 注重创新价值时,必须标引原创文献;引注观点,应优先考虑原创文献 。 引用临床指南、技术标准、检测方法和研究方法等操作规范时,应选择或确认最新或最完善的版本。 4.4.4 文献类型 同等条件下,优先引用和标注正式或公开发表的文献、原始研究文献和原始文献。 在无法读取原文,需要通过非原始文献(综述、转载、译文、摘要等)间接解读时,应标注实际读取的文献,并恰当体现文献的类型。 严格核查网上文献的责任者、完整性、可靠性和稳定性。 如果同一专题的原始研究较多,可以标引具有概括作用的综述。 引用综述时,应说明综述纳入文献的情况。 4.4.5 研究方式 当文献的结果不一致时,在正文中说明文献的研究方法,便于读者评判。例如:三项无对照试验显示有效,但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为无效。 引用试验结果,应优先考虑质量高的、以国人为对象的文献 。 4.4.6 文种和其他 对于同等价值的文献,应权衡中文与外文文献的比例 。 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引用读者易于读取的文献。 应注意文献作者的利益冲突(资助来源等)信息。 5 不宜提倡的情况 省略参考文献; 要求或暗示引用自家期刊的文献;刻意选引外文、权威或核心期刊的文献 ; 机械地限制标引文献的数量 、发表时间 、类型(发表与否 、译文和摘要等)等,禁止标引未正式或公开发表的文献(内部期刊和资料、会议资料、个人通讯等)和非原始研究文献(综述、转载、译文、摘要等)。 正文中采用下列介绍:有人提出, ;据报道, ;见参考文献 (应为:见王五的介绍 )。 整段、整表或整图地抄录;照搬结构和内容,而只改变语言 。 参考文献 孟遂珍. 要重视参考文献著录的新国标规则 . 中国气象局图书馆文献资料通讯(edu.cma.gov.cn),2006,8(2):5-6 迟雪东. 参考文献在医学论文中的作用、引用原则及标注、著录方法 . 医学信息, 2005,(8):947-948 文榕生. 学术规范需要辨证地对待参考文献兼与蒋鸿标先生商榷 . 图书情报, 2005,(2):41-46 安向前. 撰写论著应该重视的部分参考文献 . 图书馆学刊, 2005,(3):35-36 管红珍,彭智聪,傅 鹰. 循证医学中文献证据等级标准的系统性综述 .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02,11(3):145-148 编辑部. 《中国医院统计》杂志稿约 . 中国医院统计, 2006,13(1):封3 编辑部. 《海军总医院学报》稿约 . 海军总医院学报, 2006,19(1):63-64 编辑部. 稿约 . 亚太经济, 2006,(1):封4 王劲松, 王占龙. 医学期刊学术论文中参考文献的引用原则和著录误区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5,(4):559-560 王 平. 参考文献引用原则的探讨 . 编辑学报, 2004,16:36-36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教师学术道德规范 . 学术批评网, 2002-03-18/2006-08 编辑部. 投稿须知 .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06,25(1):77-78 康 猛. 强化参考文献的评刊作用 .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4,(3):328-329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 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 . 学术批评网, 2005-10-10/2006-08 蒋鸿标, 罗健雄. 关于学术论文中的引文问题 . 图书情报知识, 2002,(4):13-16 贺卫方. 学术引用的伦理规则 .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 2005-12-20/2006-08 刘阳娥, 宋双明. 参考文献的著录规则与常见错误 . 中华医学写作杂志, 2003,10(11):966-968 齐文安. 重视中文参考文献的引用,尊重国内同行的研究成果 .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03,32(4):90 肖绍文. 中文参考文献的引用和意义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5,21(8):449 ? 王 颖,杨艳荣(王春林). 参考文献不可小 . 现代情报, 2003,(9):176-178
个人分类: 学术规范|3669 次阅读|1 个评论
把参考文献研究到位是“必须地”
热度 3 jianxu 2008-11-1 18:31
(仅供本组学生参考,未见得有普适意义。) 科学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特征便是知识的继承性。任何一项拟开展的工作都毫无疑问地要建立在前人已完成的工作基础之上, 其价值的关键就在于能否“站到巨人的肩膀上”。既然如此,就得先找到巨人在哪儿?巨人的肩膀在哪儿? 对于参考文献的研究如同军事作战的情报研究,如果指挥员被错误的情报所误导,由此做出错误的判断与抉择,势必只能是吃败仗或者为此付出代价。 在与学生们的讨论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情报”搞不准,一较真问,“ XX 文献是怎么说的?”,“ XX 实验用的是什么方法?”,“ XX 结果测量了多少个样品?”,“XX理论(公式)的假设是什么?应用条件是什么?”,得到的答案经常是棱模两可,似是而非。显然,对相关文献的研究与理解远不够深入,没有到位。当然,学生们对相关工作的理解,自然是需要有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这里只是想强调一下,对于与自己工作紧密相关的文献,实在是应该下些功夫、动动脑筋去研究,而不是停留于表面。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面对众多的文献,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我看来,至少有以下两点应该加以注意: (一)精读经典之作 。任何一个领域都会有一些经典之作,传世之作,对于这些工作应该认真、反复阅读,领悟其核心思想与要点,做到即使把文献合上,也能够道出其观点。结合自己工作的进展,间隔一段时间后的每一次阅读,相信一定都会有新的、更深入的理解。有些经典工作,开始阅读时可能会有些难度,感到吃力和费解,但经过几个回合之后,就会不断进步。随之而来的也自然是自己学识水平的提高。畏惧挑战,碰硬就回头者,永远不会有所长进。如果能够对经典工作有所欣赏,感觉到其精美、漂亮之处,那便是达到了一种很好的境界。“ 宁读经典工作10遍,不读垃圾文章1遍 ”。有些文章只要浏览一下,看看摘要,也就OK啦。不必花太多时间。要把时间用在刀刃上。 (二)观作者学术信誉 。有些学生阅读文献时,不注意文章产出的作者与团队。问及“这(个观点)是谁说的?”“这(项实验)是谁做的?”,便回答不出。必须看到,并非所有已发表的文献都真正具有学术价值。作者和研究团队的学术信誉很是关键。作者的学术信誉通常可以作为判断工作可靠性、专业性的一个直观方法。高水平、有信誉的研究团队大都会产出专业、严谨、可靠、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结果。相反,追求论文数量、非专业、半路出家者产出的工作,可信度就会大打折扣。对于这些工作,不可盲目轻信,人云亦云,以免受其误导。 读文献如同我们选择商品一样,要讲究品牌。 有些学生认为,发表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的工作就不会有问题,这显然也是一种误解。 事实上,在顶尖期刊上发表的工作,事后经不起推敲的也是常见的现象。 总之,做研究当从把文献研究到位(吃透)做起。盲目出手,只能导致时间、人力、物力的白白浪费,更谈不上什么创新和有所作为。所谓研究,英文叫“ research ”。字面上的意思便是反复、再次地寻找。对文献的研究与推敲自然是完成好工作的基础。 (注:“必须地”:电视剧《乡村爱情》中刘大脑袋的一句口头禅。)
个人分类: 为师之道|14676 次阅读|17 个评论
基于句子匹配的文章自写度测评系统
huabolin 2008-10-24 13:28
基于句子匹配的文章自写度测评系统 化柏林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北京100038) (发表于《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7年第11期) 【摘要】 针对人工进行不同文章中相同内容的判断存在着较大困难的局面,提出一个基于句子匹配的文章自写度测评系统。设计基于句子匹配的文章自写度测评系统的系统结构,论述句子分析器、句子匹配器与文章自写度评价器3个关键模块的详细流程,并设计相应算法。选取小规模数据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句子匹配的文章自写度测评系统从技术上完全可行。最后分析基于句子匹配的文章自写度测评系统的难点及问题。 全文:基于句子匹配的文章自写度测评系统
个人分类: 知识抽取|4256 次阅读|2 个评论
参考文献——更多是为了自己
entropy 2008-7-24 13:46
看了陈安先生的博客,想起了自己一直想说的 。 这是陈先生的文章: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3162 近来看帖子,有这个一个感觉:大家标注参考文献的目的都是为了逃避抄袭的罪责。却将参考文献最基本的功能标注,遗忘了。 如果有人研究一下参考文献的演化史的话,或许可以发现:参考文献最初的目的是为了作者自己不至于忘记某一段话的出处,以便于自己查找,而不是为了别人索引和对别人成果的尊重。 所以,个人认为,写文章时,所有作者认为需要说明的地方又不方便在文中直接插入,就用标注。通过标注号将这段说明的文字转接到文章的其它地方(脚、末)。 而需要记住某段话出处的标注就是所谓的参考文献。 尽情的参考吧,不用在乎已经成为过去的经验、案例、标准。 人是主观的,科学也是主观的。 为自己而标注参考文献。
32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出版问答 (XIV) : 免费期刊(OA Journals )和参考文献中的作者表
李霞 2008-7-18 03:57
问 :免费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s)不能盈利的话,如何生存? 答 : 个人看法是,不成功,便成仁。但如果刊物有经济后盾,比如有富裕的学会,社团或效益好的公司做靠山,期刊本身不盈利也可以维持下去,但不是长久之计。 免费期刊的英文定义是:Open access journals are scholarly journals that are available to the reader without financial or other barrier other than access to the internet itself.* 。 这里所说的“没有经济制约”是针对读者而言的。而作者交的版面费通常是很高的,所以稿源是OA类期刊生存的关键。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对Open Access Journal的翻译多种多样,比如按字面的意思翻译成“公开存取期刊”,我个人以为值得商榷。按国外这类期刊的出版现状和定义分析,这里的Open是敞开的意思,即读者可以无条件地下载文章,意思同英文里Open ticket的概念相近。Access是进入,通路的意思,指读者们一旦上网,便可以没有阻碍地进入期刊的网站阅览和下载文章。考证网上的OA期刊,无论作者还是读者,都可以自由地进入网站下载文章,但到目前为止,均没有自由上传文章的权力,也就是说只能“取”,但不能“存”。OA期刊与传统的学术期刊根本的区别是对读者免费,不用交钱就可以阅览和下载论文,所以按实际出版情景和意思翻译为免费期刊也许更准确些。但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免费是针对读者而言的,否则容易误解。如果能想出一个既准确表达意思,又不容易引起误解的词儿,就更好了。请网上的高人们多支招儿,先谢了。 问 :如果按照您说的Porter, Michael E., 那如果参考文献中有两个以上作者(但我又不想用et al),如果全部列出来的话,那作者与作者之间应该怎么区别开来呢? 答 :Porter, Michael E. 的表述形式多用于索引,参考文献中比较少见。如果刊物规定这样用,两个作者之间多用逗号分开,记忆中也见过用分号的。 顺便提一句,et al. 在参考文献中的使用不多,大部分期刊是列出所有的作者。但也有的是列出前6个,然后用et al. ,个别也有列出前3个,然后用et al. 的。** 注: * http://en.wikipedia.org/wiki/Open_access_journal **没有赶在耀荣君放假之前答复,抱歉。顺祝桂先生和网友,博主们暑期愉快!!
个人分类: 出版问答 (Q & A)|6926 次阅读|7 个评论
您可曾引用过第2.5篇文献?
热度 1 wangyk 2008-5-7 01:05
您可曾引用过第 2.5 篇文献? 参考文献是 为撰写或编辑论文和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中文论文的参考文献广泛采用顺序编码制,它是一种文后参考文献的标注体系,即引文采用序号标注,参考文献表按引文的序号排序。 参考文献的引用规范已有国标( GB7714-2005 ),本不应在此啰嗦絮叨,但总有些大学者可能因为老被破格提升,养成了不遵规守纪的习惯,在引用标识参考文献总不按照规矩办。作者在引用参考文献中的不规范之处很多,在此不一一叙述,本文仅说明一种不规范情况,即同一处引用多篇连续文献的标注情况。 参考文献的标注方法采用实引方式,而不是笔者在另外一篇博文中所指出的假引(文献引用中的假引,参见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968 ),即在文中实际引用处用上角标(序号 、 )标注,并与文末参考文献表列示的参考文献的序号及出处等信息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 参照国家标准 GB/T7714-2005 (代替 GB/T7714-1987 )规定,同一文献在文中被引用多次,只编 1 个首次引用的序号,后面再次引用时重复使用,而不应多次编号。文中同时列出多个作者,作者之间用顿号隔开,对其标注时,就在其列出的每个作者上方用标号注明,如张三 、李四 、王五 、阿六 等人的文章,标号要尽可能地靠近引文处。 同一处引用多篇文献时,只须将各篇文献的序号在方括号内全部列出,各序号间用 , 。如遇连续序号,可用连字符 - 标注起止序号。例如,王应宽对开放存取的研究 ;任胜利 提出 。多篇文献只需要用一个方括号 ,而不需要把每篇文献单独括注,如 。特别应该注意的是,文献连续序号至少应在 3 篇以上(大于等于 3 )才可以采用连字符,如 ,两篇连续编号引用的文献就只能用逗号隔开,如 ,而不能用连字符,如 。因为连字符在此表示范围,文献篇数是正整数。标注为 显然不妥,难道作者还引用了第2与3篇之间的第 2.5 篇文献! 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但很多作者写文章时还经常犯这样的低级错误。在此撰文指出,绝非吹毛求疵、小题大做。 附: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05) 阿 宽 2008 , 5 , 6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05)
个人分类: 编辑视点|6484 次阅读|6 个评论
文献引用中的“假引”
wangyk 2008-5-3 11:54
文献引用中的假引 许多人信奉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会抄不会抄的信条。有的人不但抄出了名与利,而且抄成了 家 。其东抄西抄、左抄右抄,从来没有 出事 ,今后也绝对不会 有事 ,更不会惹官司,其秘诀有 三抄三不抄 ,即:抄古代不抄当代、抄史料不抄活材、抄死人不抄活人 (引自:文抄公说。 http://article.hongxiu.com/a/2007-5-6/2114837.shtml )。 当代作品、现实题材、活人的文章,千万抄不得。不仅因为作者健在,而且读者众多,一旦抄之,就会被人发现、遭人谴责,甚至惹官司,搞得身败名裂。特别是现在网络信息时代,什么东西一旦发表很快就在因特网上传播,大家很容易找到,再抄袭他人作品,等着被别人抓实在不明智。写文章不抄怎么办?就得按照科学本身的要求去做,正确引用他人成果,做到凡引必注,就无忧了。 客观的说,大部分作者都能够按照科学规范要求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正确借鉴他人成果,大部分论文在文献引用上也已经很规范了。但也有部分论文在引用他人成果时存在不少问题,如不少列出的文献没引用、引用的文献没列出、张冠李戴、错误引用、多次转引以讹传讹、语录、数据没有出处等现象,凡此种种,愚统称为假引。 假引的现象在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中出现较多。归纳起来有以下情形,但不仅限于此: 1 )有的文章全篇内容没有在引用处标明文献引用,而只是在文章末尾列出一个参考文献列表。 2 )有的文章把文献标注在文章的子标题上,文章内容的具体借鉴引用情况,谁感兴趣谁就去核实好了。 3 )有的文章引用文献很粗略,引用一句话标注多篇文献,既不具体又无意义,如前人已经进行过大量研究 ,具体研究什么,研究结果怎样,取得哪些进展和存在什么问题等均不得而知。 4 )有的作者大段抄袭别人文章,但文章引用的文献却没有所引用或被抄袭的文献,而张冠李戴,引用标注一篇相似或相关的文献,代替原文献作为幌子。 5 )有的作者在无关紧要的内容处引用标示他人文献,而真正援引他人的核心内容却不标引,视为自己原创,实为剽窃,只是手段更隐蔽。 6 )有的文章故意回避引用与自己文章最相关的文献,即使没有抄袭,也很担心被人发现自己文章重复他人工作,因没有创新而被退稿。 7 )有的作者为了避免一稿多投和一稿多发被发现,故意隐藏回避引用自己已经发表在其他期刊的文章。 8 )有的作者喜欢炫耀性的引用自己的作品,全文通篇引用的文献全是自己此前发表的作品,不管相关的还是不相关的全部列上,恨不得把小学时获奖的作文也引用到文章中。 9 )有的作者引用文献明显凑数,所列文献大都为人所共知的教科书、工具书,恨不得把《现代汉语词典》也列上。 10 )有的作者多次转引他人文献,不看原文,也不管对错,引来凑数,其实不少文献都是错的,有的期次页码不对,有的年份出错,还有的期刊名都不对,如此转引以讹传讹。 11 )有的在不需要引用文献的地方引用标注文献,如在摘要和结论中一般不需要引用新的文献,而有的作者却引用。 12 )有人实际参考的中文文献,却避而不引,而去引用几篇根本没看或看不懂的相关外文文献,附庸风雅,就如有人站在高尔基的画像前感慨:尔基呀尔基,我不看你姓高还以为你是外国人! 有人说,引用很少几篇文献就写出一篇文章,抄袭成分较多;但若同时参阅多篇文献,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提出自己的见解,就有创新。愚以为很有道理。但引用与抄袭往往界限模糊,易入灰色地带,难以界定。特别有些抄袭高手采用 假引 之术,文章中引用不少,原文献大都出现在文章中,但避重就轻,攫取其核心内容反而不引用,却在无关紧要的内容处标引。此类假引,实则抄袭或剽窃,属科学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但手段隐蔽,难以判别。 加之,假引现象还没有引起把关人的足够重视。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屡抄不爽,屡抄无忧,并抄出了名,炒成了家。 科学家应该有科学的态度,引用他人的东西,就应该按照规范要求,逐一认真著录参考文献,而不要在假引上动歪脑筋。希望假引现象这种科学不端和学术失范行为不再发生。 阿 宽 草成 2008 , 5 , 1
个人分类: 编辑视点|8969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14: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