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研究生当环卫工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死也要死在编制里”是隐喻更是警醒
热度 29 张显峰 2013-1-15 10:57
哈尔滨市面向全国招聘的 448 名事业编制环卫工人前几天正式上岗,其中 7 人有统招硕士研究生学历。这七个人成了新闻人物。“研究生争当环卫工”也旋即成了舆论焦点。(据 1 月 14 日《华商晨报》) 环卫工是个苦差事,活儿脏累不说,待遇也不高,还动辄遭遇“当面扔果皮”这样的羞辱,很多老环卫工人都坚守不住,别说“ 80 后”“ 90 后”来入行了。但哈尔滨市经过激烈竞聘(报名者中 2954 人有本科学历, 29 人有统招硕士研究生学历,竞争激烈可见一斑),新招的这些环卫工人多是年轻人,且不乏研究生等高学历者,实在让人喜出望外。 如果只看这个现象的表面,当然让人喜出望外。“环卫工”炙手可热,擦亮的不仅是这个职业蒙尘的尊严,更是一个社会的光鲜文明。但细读报道中的故事,又不免让人尴尬。这些经过激烈竞争成为“环卫工人”的高学历者,并非被这个职业所吸引,而是为其前面的定语——“事业编制”所打动:“新进人员均按照财政补助事业单位工勤人员管理,使用事业编制;工资及社会保险等均按现行事业单位工勤岗位标准执行,对新进的外地人员可落为哈尔滨市城区户口。” 曾在当地一家培训机构当老师的姜丹,放弃高于现在一倍的薪水当了环卫工人。她坦言:“以前工作的薪水虽然比现在的高,但是没有安全感,说不定哪天工作就没了,现在进入到事业单位就很有稳定感了。”而落聘的王洋则说得更直接:“户口的差异带来的是诸如就业、福利、教育等一系列社会保障的不同,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编制里。” 这么多人趋之若鹜的原来是一个叫做“事业编制”的“保护伞”。编制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恐怕很难一言以蔽之,但这个看不见的东西上附着的种种现实保障与隐性福利却实实在在摸得着。一句“死也要死在编制里”,透射的恐怕不仅仅是年轻人的功利与现实,更是这个社会的尴尬。假如没有“事业编制”的帽子,有多少人会对“环卫工”这个职业投之一瞥,更别说研究生趋之若鹜了。当“编制”内外确实带给人迥然不同的安全感时,我们没有理由责怪这些年轻人为基本的生存保障放弃理想。 哈尔滨演绎的“研究生争当环卫工”,某种程度上也说明,当一个社会能给绝大多数从业者以平等而有安全感的保障,公平的待遇和职业的尊严,职业和身份的所谓贵贱也便消弭其中。如此,每个人也便有安得其所的理由,一个社会才可拥有创新的活力和激情,稳定与和谐。 “死也要死在编制里”,是隐喻更是警醒。研究生争当环卫工也好,万人角逐一个公务员职位也罢,诠释的不过是同一种诉求——每一个人都渴求的尊严和安定感。如果不能打破这种“里外有别”的制度壁垒,“死也要死在编制里”的忐忑,终将唱成社会普遍惰性的共振旋律。
个人分类: 显峰冷言|12355 次阅读|2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7: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