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建议和意见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博士生如何减少浮躁情绪的四点建议
热度 16 skyscience 2016-11-3 10:28
博士生如何减少浮躁情绪的四点建议 博士生在高校是怎样的一个群体,相信很难找到一个美好的词汇去形容。日常繁重的科研任务、堆积无序的英文文献、周六日无双休等等,貌似生活中有的都只是苟且。当长期处于这种高压环境中,你会质疑自己的初衷甚至变得抑郁,浮躁的情绪从你的身体里悄无声息地滋长。浮躁亦是部分高校博士生的一个写照,在这个最好最坏的时代,过于渴望追求成功的心态容易让我们迷失自己。博士生作为未来科研中坚力量的接班人,切忌妄自菲薄。在面对高强度的科研任务的同时如何平定侵蚀自己的浮躁情绪,就发生在我身边的经历简单提出几点建议: 1. 培养专注的精神,多些踏实和坚持。 博士生急于求成、逐热而动的现象在身边已屡见不鲜,而研究本身就是一项慢热系统的工作,博士生要专注自己的研究,多些踏实和坚持,发扬甘坐冷板凳的精神,才能充分认识到课题的价值所在,这也是从根本上激发研究主体的积极性。相反,对课题的领悟不扎实,存在一些肤浅的认识更是无法说服自己对课题进行深入研究,这其实也是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2. 秉持低期望高标准的科研态度。 读博是场修炼,这是已久的说法,历经磨难后究竟有没有诗和远方心态是关键。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尽量抱有一颗平常心,博士生毕竟也是一个科研训练的阶段,做到两点:低期望,即使实验数据不理想也至于心理落差过大,灰心丧气于暂时的失败中而一蹶不振;高标准,在预期目标未达成的情况下,降低标准也是一种折中,收获的是在追求高标准的过程中扎实基础以求厚积薄发。 3. 克服研究过程中的挫败感。 课题研究过程中日积月累的挫败感无疑是浮躁情绪滋长的催化剂。事实上在一个未知问题上的探索难免会遭遇挫折,善于学习别人加上吸取经验教训,可以一定程度减少自己失败的概率。之前在施一公老师的一篇博文《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博士生》中总结两点:第一,时间的付出;第二,方法论的转变。第一点,时间的付出是必须的,也应该是基础。博士生没有工作时间的积累仅靠投机取巧是很难对课题有深入的研究的,当然工作时间也需要合理的安排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苦读。关于第二点,方法论的转变,以我现在资历尚浅还不能完全领悟老师的深意,大概是灵活调整自己思考问题的角度,在敢于走弯路的同时也要善于寻找捷径,绕过那些不可逾越的障碍,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4. 循序渐进的获得自我认同。 近代中国,包括大学生都有很深的自卑情节,在遇到挫折时也会自暴自弃。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自信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就如何获得自信,我认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对于一个大的科学问题,我们可以把它划分为若干的小问题,从简单入到困难各个击破,在循序渐进的小成就中获得一个自我认同的叠加,最终实现放大效应。先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比方说今天做一个漂亮的 western blot 。 以上列出的四点,其实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坚持。博士生能够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做一些事情,研究的大门才会慢慢地向你敞开。
16785 次阅读|15 个评论
学生反映的教学中的问题和我的回答
热度 2 chenhuansheng 2013-1-18 21:00
本学期期末考试中,采用了科学网上一位博主的意见,设置了一道题目:“ 以本门课程任课教师的某一节课或某个知识点的讲解作为评述对象,分析其教学过程中的得失以及你的建议。”这个题目,既可以收集意见,也可以检验学生是否曾细心听课。因为时间限制,这门课上课未曾全面点名。 结果除了一位同学未作、一位同学胡扯以外,近200人几乎都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下面是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的回复和说明。 简要的说明: 我们是一所非常不起眼的二本师范院校,授课对象为本科三年级的地理师范生。《遥感导论》是本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理论课时40节,实验课时16节,实验课中2课时用于航空像片的判读;其余时间为数字图像处理。课时普遍感觉偏少。为了适应大家的基础,以及师范生的对本课程的实际需要(比如中学教学的需要、研究生学习的需要),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光学遥感部分;雷达和微波遥感未讲;热遥感做了简单的介绍。数字图像处理的内容主要是基础的图像显示、增强、几何纠正、分类等。没有野外实习。 我把学生反映的相关情况罗列在这里,希望各位光临的博主和前辈留下你们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改进我的教学!谢谢! ~~~~~~~~~~~~~~~~~~~~~~~~ 1、 实验中,老师的演示占用了大部分时间,学生自己练习的时间少了;同时学生对实验的原理不是太理解。 实验课的课时在学院教学计划中有限定,确实偏少。现有情况下,我只能利用实验课时间充分跟大家展示流程。要熟练掌握和理解原理,需要大家自己课后多练习并看书,尤其是实验指导手册。 2、 讲课跳跃性较大,部分内容显得凌乱;(同时也有学生反映逻辑性格很强) 我以后会在跳跃性较大的地方标注教材页码; 教师教学需要对教材有自己的理解,思路也可能与编者不一致,这个是正常的。 但是我在预习方面的提示太少,以后改进。大家要增加对教材的阅读时间。 3、 老师应该经常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每一章完了要加以总结;部分内容应该在课堂上及时形成测验,可以在课间的 ppt 上面给出、下节课做简单点评;部分作业要及时点评。 对学习效果的及时检验这一点我确实做得不好。一方面是自己经验不足;另一方面是总感觉教学时间不够用。 以后我会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在课间呈现,并于下节课点评,及时检验、了解和巩固大家的学习成果。 以后会尽量在每章结束后进行总结和梳理,以便于同学们及时复习和巩固。 4、 部分同学觉得某些内容没有讲清楚,或者难以理解太抽象。但是到了期末复习时有所改善。 这说明大家平常没有看教材的习惯。我们从小学起老师就教我们要好好看书,这个书首先就是教材。条件允许也要看些参考书。 5、 部分遥感图像中地物的判读,老师自己都不清楚,就拿来教学生,而且到头来也没有最终确认,觉得不好;老师喜欢用 “ 好像 ” ,给人造成不确定的感觉,觉得讲课不靠谱,听课和学习更加云里雾里。 没有办法确定图像中的地物,这是遥感学科本身决定的。遥感技术的应用动力,很大一部分源于对未知区域进行观察和监测(比如军事侦察、大面积的资源调查等)。所以推测是必然的。 所以我一再主张对于遥感图像的判读,要学习胡适的治学方法:大胆猜测,小心求证。只有当多个角度的推导结果都相符,我们才可以 “ 确认 ” 。但课堂上的材料,有的是远离我们生活的地区,我们获取的信息有限,所以有的地物属性,确实无法 “ 确定 ” 。 至于 “ 好像 ” ,除了上面的原因以外,还有一些我自己确实不能最后确认的东西在里面。因为我自己不能确认,我只能说好像、可能。科学研究就是要把这些 “ 好像 ”“ 可能 ”的内容加以 证实或者证伪。 但是 “ 好像 ” 的总比 “ 确实 ” 的多,所以没有办法。 我需要继续努力学习,或许我也需要适当地撒谎吧 6、 航片的选择,希望更多地是我们身边的、熟悉的区域;希望带上打印的遥感图像到实地去判读实践。 首先说说航片的问题。大比例尺的航片是涉密的,而且很贵。这也是我们学院自 80 年代以来没有更新教学航片的原因。现有的大比例尺航片,**城市附近部分的,与实地的情况差异较大,不太适合野外实践。 说到实践,我曾设想过带领大家外出进行近郊实习。我第一次开设《土地资源调查》时,曾经打印了**江中坝的快鸟图像,但是效果极差,已经失去了遥感数据所依赖的光谱特征,所以作罢。 利用免费获取的卫星遥感图像进行实践,出于空间分辨率的原因,我们必须做路线考察。也就是大家手持图片,沿一定路线沿途进行解译。但是人太多,目前这类实践没有办法开展。唯一可能的做法就是在部门地理野外实习、区域地理野外实习中,添加这一部分内容。但是部门地理的综合实习,在大家学习这门课程之前;区域地理的综合实习,目前没有 GIS 教研室教师的参与。所以很抱歉! 7、 ppt 的色彩问题,课件中图片与文字的压盖问题。 投影仪老化、加上窗外光线的散射,严重影响 ppt 的视觉效果,深色背景有利于课堂应用,我会设法更好滴适应教室上课条件,设计 PPT 的背景。 至于深色不利于打印的问题,我想这个大家可以自己解决。我将 ppt 转化为 pdf 后,这个 pdf 文字还是可以提取的。大家完全可以自己根据需要把文字提取出来重新组合。 图片与文字的压盖问题,这一学期被我忽略了。以后我再给大家共享课件的时候,事先做一下调整。 8、 遥感课最好放在晚上。 这个问题不是我所能左右的,而且教学秘书也很为难。原则上学校不主张专业必修课程放在晚上,据说晚上老师更容易怠工 L 。但是我会尽量协调。 9、 老师的语速较快,学生没有时间做笔记。 我总感觉教学时间不够用。现在看来我自己的课堂组织存在问题。我想办法克服掉这个毛病。 10、 希望老师给我们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锻炼我们的能力,不需要每节课都完全自己讲解。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自己组织材料并进行讲演、报告,这是不错的方式。教学方法上称为 “ 导学制 ” ,我在选修课上会对部分内容采用这种方法。 但是作为专业必修课程,尤其是遥感这样的大家还处于打基础阶段的时候,不便过多地应用这种方法,担心大家自学结果不是很全面牢固。但是我会适当增加这样的机会。 11、 部分内容的课堂讨论太长;讨论中太自由,课堂秩序有点混乱。 遥感图像的判读,是需要大家讨论的。因为部分间接解译标志不是人人都意识到或者准确认识,广泛的讨论才能够解开隐含的奥秘;我主张讨论也意在检验大家对知识的掌握,并激发大家的积极参与。实践表明这种讨论是必要的而且很有成效。 当然时间占用有点多了,我以后设法控制。 至于课堂上的秩序,还不至于“混乱”。因为大家都是为了学习上的事在说话和交流而已,何况只是暂时的。 当然这一点也许在管理者 眼里或者中学课堂上不适用。 12、 课时太少;实验太少。 今年修订的新培养方案中,遥感导论的课时有所增加,希望以后能进一步改善。对于意犹未尽的知识和话题,希望大家自学。 什么都教懂是不太可能的;何况课时总是有限的。把大家教到半懂不懂,引起了你们的兴趣,作为大学教师这就算是成功了。后面的事情需要自己努力。 13、 老师虽然提到了减色法,但课堂上没有讲。 对于遥感图像的色彩配置而言,加色法的了解是必要的;但是减色法在 “ 导论 ” 阶段跟大家讲解,容易引起混淆和误导。 国内早期的遥感导论 / 概论教材中,对加色法有较多的笔墨;但是这几年新出的教材有把这部分内容简化或者抹去的趋势。但是我认为加色法对于大家理解 “ 不同色彩合成模式下,不同地物的颜色 ” 仍然是有必要的。所以补讲了部分内容。 不过减色法可能更贴近生活,比如印刷、室内装修着色等。感兴趣的大家自学。 14、 上实验课有迟到现象导致,到后期部分同学非常懒散。实验作业未能及时检查,部分作业是小组形式出现,容易纵容学生偷懒;至于实验课的准备,可以交给学习委员去做。 迟到的问题,这个责任在我,我应该以身作则。对不起! 作业的问题,因为人数太多,我实在有心无力。以后希望形成抽查的机制。 实验的准备,交给学习委员或者主要班干部去做,这个主意很好。下次采纳施行!
2879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9: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