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地球科学概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关于《地球科学概论》双语教学PPT课件的答复
热度 6 Hongbolu 2017-3-2 08:58
昨天收到某高校年轻教师的来信,向我索要《地球科学概论》双语教学的PPT。 很高兴有年轻教师如此重视双语教学并提前准备PPT,相信他的授课一定会成功! 下面是这位教师的来信和我的答复: 一、某年轻教师的来信: 吕老师,您好! 我是------大学地球科学------的一名年轻教师---------,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学相关的教学与研究。最近,由于学院教师的更替,课程的变化等等,考虑开设一门面向本科新生的双语课程 — 《地球科学概论(普通地质学)》,并指派我来讲授。但由于我刚毕业不久,年轻经验欠缺,并且我院这门双语课程已停尽十年,相关课件和教程已近很难找起来。我在网上找寻相关资料的时候,发现您最近十几年一直在从事这门双语教学,并且出版了相关教材,就想着向您请教。 我已经在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的淘宝店购买了您编著的书,并且我也有 Brian J. Skinner 编写的 Dynamic earth 这本书的复印版,但还是感觉准备起来很是困难,希望能够得到您的帮助。您在网上上传的一些课程课件大部分我下载不了,只能在这里向您求助,不知道您能否方便把您讲课的课件给晚辈发一份,我好向您学习,并且我也希望能够得到您的指点,以期能很好的讲授这门课程。好在这门课预计在秋季学期开设,还是有充足时间准备的。 希望您能在百忙之中给予晚辈帮助。祝您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学生------ 2017.03.01 虽然没有答应给他PPT,但我将自己在《地球科学概论》双语教学过程中PPT课件制作的感悟和要点转告给他,希望对他有所帮助。 我的答复如下 : ------老师: 你好! 非常高兴地获知---------大学开设《地球科学概论》双语课程。 一开始总有困难的,坚持下去就会成功。 很抱歉这次无法满足你的要求! 你既然已经购买了我编写的教材,就会发现:我教材中的图片非常系统,照片也很多。原本我建议出版社弄个光盘,但他们说 光盘已经过时,于是他们将彩照都存在出版社的网站上,而在教材中凡是我自己拍摄的照片都添加了二维码,读者用手机扫描即可看到高质量的彩照。我引用别人的照片和图片都放上网址链接,如果你愿意,可以搜索到原来的图片。 我已不再向不熟悉的人提供 PPT (因为目前的 PPT 还没有到达完美的程度,每次讲课我都会根据情况修订,而且从网上下载的别人图片尽管我自己放上网址链接,怕有人将链接丢掉而产生不应有的误解),而是留作自己到兄弟院校交流时用(报告后允许师生拷贝)。我的 PPT 就是依照教材内容编排的,与教材没什么过大的区别,你可以通过手机二维码和网址链接去获取与教材配套的图片,然后自己制作 PPT 。此外,我在科学网上有很多相关地学科普说明和图片,你可以参考。以后我认为成熟了,我还会在科学网公布部分 PPT ,但不是现在。 双语教学的 PPT 与汉语的应该有别,也就是将部分重要的英文描述段落(如:基本定义)放入 PPT ,这样你在讲授过程中学生才能清晰地看到。注意每张 PPT 上的文字不要太多,字体要足够大。 PPT 应该以彩照和示意图为主,再加上基本定义和要点说明就差不多了,相信你会制作出自己的 PPT 。 就学术问题愿意与你继续交流,特别是你遇到不认识的地质现象可以发照片过来讨论! 祝你的讲课成功! 吕洪波 2017.03.02 早晨收到这位老师的回信: 吕老师,您好! 感谢您的回复,还是非常感谢您的建议和指导!希望您不要误解,我要您要ppt只是学习,不会照搬,毕竟没办法了解到您讲解的思路和做ppt的原意,只有自己做的才能讲起来得心应手。还是非常感谢您,以后有问题还会向您请教,希望您不吝指导! 祝您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 2017.03.03 ================= 及时回信如下: ----------老师: 非常高兴收到你的回信。 我相信你仅是想参考一下,更相信你能做出自己的 PPT 。 只是这次未能给你所要的帮助而感到不好意思。 希望以后多交流。 祝: 好! 吕洪波 2017.03.03
个人分类: 教学研究|8891 次阅读|16 个评论
修订十年,《地球科学概论》第二版终于出来了
热度 29 Hongbolu 2016-10-14 11:02
自从2006年9 月《地球科学概论》(双语)教材第一版问世以来,我就一直对其进行修订。经过十年不间断的努力,第二版终于面世了。相当于生个二胎,给自己庆祝一下! 英文索引: 中文索引: 附:第二版前言 《地球科学概论》 ( An Outline of Earth Sciences ) 第一版于 2006 年出版后,编者 10 年来一直关注着地球科学不同领域的进展,并不断积累和更新各章节的内容。鉴于第一版中部分基本现象的解释在目前来看显得不是十分合适,且一些新的认识尚未体现在教材中,加之第一版中的部分章节偏于简单,作为教材难以适应当今地球科学发展的需要,因此十分有必要进行修订再版。 本教材第二版的章节设置和内容编排虽然延续了第一版的体系,但质量却有明显的提高。第二版相对第一版最大的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充实内容和篇幅,并使教材在系统化程度上进一步提升,涵盖基础地质学领域应包含的主要内容。例如,盐风化作用在以前同类教材中几乎都没有介绍,而本教材对盐风化的机理和典型实例进行了详细介绍。二是增加实例与照片,以便于读者理解。教材中使用图片 430 多幅,其中相当一部分为作者所拍摄的照片,并配有二维码为读者提供观看这些照片彩色效果的途径。教材中特别注意尽量选择中国的研究实例和照片,以展示中国地质的自然属性和研究现状。 在选材上,编者力求在教材中及时更新体现国际地球科学前沿且能反映当前地球科学研究现状的材料,在不同解释、假说和理论之间仔细甄别,选择最佳英文素材,进行仔细整理和改编,将不同材料以统一的风格串接融合在一起,增强各章节的整体感,并对那些定义不清、描述模棱两可的叙述予以摒弃。在表述上,本教材一方面在语言表述通俗性上下功夫,尽量选择通俗易懂的叙述方式;另一方面,尽量保持所选英文材料的英语表述习俗和风格,这样处理的目的在于使读者在吸收国外教材或资料长处的同时,也能从诸多原作者身上获得某些传承或感悟。同时,为尊重前人劳动成果并便于读者查阅更多相关文献,教材中所引用资料的适当位置都标注了出处,并在每章末尾列出了参考文献和网站链接。 本教材第二版中,编者除对每个章节都进行全面更新和增补外,还加进了自己对地球科学的理解与感悟。例如,第一章中增加了“地质学家的三位老师”的简单论述,点明地质学与其他学科的重要差别以及读者如何训练成为地质学家的指导思想。期望这些感悟会对有志于地质学研究的读者产生良好的影响,同时也使本教材成为思想体系和特色鲜明的地质学指导书。 编者力争在第二版中做到选材经典、定义科学、描述准确、语言通俗、实例典型、翻译恰当。以全面体现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面貌为出发点,本教材力求既能作为地质专业本科生的基础教材,又能作为地学研究者的专业英语参考书。当然,地球科学发展太快,更新和补充的内容实在太多,这就导致大学本科生使用本教材时显得过于厚重。然而,本教材中涉及的大量地学专业词汇、原理介绍、实例展示以及末尾所附中英文专业术语索引,使之成为广大地学同仁使用方便的地学工具书。 本教材在素材收集和编写过程中参考了许多地球科学家的成果和材料,在此向他们表示感谢;不少同仁和朋友提供了精彩的野外地质照片,教材中使用处都加注了出处,在此一并致以谢意! 地 球科学的进展是无止境的,而教材更新却总是阶段性的。虽然编者全面地修订了本教材,但由于资源、能力和精力所限,书中仍然存在着不少缺陷。希望读者发现错误时通知本人,编者在此提前致以谢意! 吕洪波 2016 年 4 月于青岛市黄岛区 Email : hongbolu@upc.edu.cn 出版时间:2016年9月 =================== 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联系方式: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长江西路66号(266580) 电话:0532-86983437 0532-86981531( 尼凯敏 ) ============================附:各个章节目录:
个人分类: 教学研究|15603 次阅读|63 个评论
今年的《地球科学概论》课程总结--专业基础不能再淡化了
热度 5 Hongbolu 2014-1-11 19:20
今年的《地球科学概论》因修订课程设置,包含实验课在内仅48学时,后来系里王老师争取后改为52学时。这么少的课时无法讲授完全部,因此,少讲了下述章节: 行星地质学、海洋的地质作用、湖泊的地质作用、风的地质作用、块体运动、人类生存与地球环境。 这些内容以后也很少有后续课程专门讲解,需要同学们自己自习了,非常遗憾。如果鼓励学生自学,那也得有充足的时间。可是这次教改后增加了许多据说是意在“拓宽知识面”的课程,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以至于他们没有时间自学与复习,整个一个填鸭式教学。其结果是:安身立命的专业基础确实淡化了,但理想中的“拓宽知识面”也没能实现。学生们忙于“上课--考试”的简单循环之中,真正学到多少有用的知识就不得而知了。先不谈这些,还是总结一下自己的考试吧(这是考试卷存档要求的内容之一,每门课程都得有,下面就是考试总结的主要部分)。 今年已经改成几乎纯汉语授课,仅专业词汇介绍一下英文单词。考卷也以汉语为主,大胆尝试继续采用开卷考试方式,但课程内容无法全部涵盖,对于缺讲的章节,仅用金沙滩实例考察了海岸带潮汐分带概念。因为采用了开卷考试,而且题型丰富(有选择题、填充题、读图题、作图题、小问答、比较差异等),面广量大(所有讲过的章节大部分内容都包含了,考卷用A4纸共9页 ) ,出题与批改考卷都很花时间(各一周时间)。基本上反映出真实的教学效果,而且考试纪律很好。特作简单分析如下: 试题结构分析 难度适中;覆盖面较广,因此可信度较高;效度较好;区分度也较好,掌握好的同学基本能做完所有题目,而掌握不好的同学则无法完成全部考卷,但也没有时间作弊了(这是采用开卷和大题量考试的最大好处)。 教学效果分析 基本满意。只是有些章节未能讲授完毕,很是遗憾。 计分方法 本门课程考试成绩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期中阶段完成实验课内容后的矿物岩石标本测试,占30%(共30块标本,认识一块得1分);第二部分是期末开卷考试(笔试),占70%。 总成绩根据同学考试分数而定,采用浮动计分(今年浮动分数为-3,计算总分后每人减去3分则为最终成绩),意在控制优秀人数比例(一般为1/4)。今年地质学专业59名学生,最高分94,最低分67,平均成绩为84分,绝大多数成绩良好。 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最大的问题是:课时不够,无法讲授完所有章节。然而,那些没有讲授的章节在后续的课程设置中也无法补偿。地球科学概论是最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不能淡化,必须强化。建议至少增加到64学时讲授,然后保证实验课课时。 借此平台再次向有关领导呼吁:专业基础不能再淡化了,请到用人单位了解一下他们的意愿,看他们愿意要什么样的人才。 如果现状不能更改,作为教师就只能盼望着下次“教学改革”早点来临了。其实教学体系最忌讳朝令夕改,而是应该保持稳定,课程设置应该主要由一线教师讨论决定,而不是凭领导一时头脑发热就轰轰烈烈地“改革”了。 近年来多少“改革”破坏了教育的基本规律?还不吸取教训吗?
个人分类: 教学研究|6921 次阅读|10 个评论
博客上发表原创性论文:《地球科学概论》双语教学开卷考试分析
热度 13 Hongbolu 2013-1-18 22:45
博客上发表原创性论文:《地球科学概论》双语教学开卷考试分析
科学网博主黄佶老师发布博文--《 我心目中的数字化学术发布和交流平台》,建议在网络平台上发表学术论文。我觉得有道理,于是决定做个践行者,尝试将自己尚未发表过的教学研究论文放在博客上发表,借此与同行交流。鉴于科学网的影响,在这里发表教学研究论文也许比某些纸质杂志影响更大,交流更方便。 本文主要探讨通过开卷考试更加全面地检查教学效果、杜绝作弊的方式方法,以求让学生考出尊严与水平。本文的认识是我自己的经验之谈,为原创成果,不当之处欢迎同行批评指正。希望借此互相交流教学方法,共同提高教学水平。在这里每个读者都是评审专家,都可以发表看法。 本文初稿两年前就完成了,先后两次投往某杂志教学研究板块,但两次均被遗漏而毫无反馈信息,因此决定不再向该杂志投稿。因博客上发布尚未被看做发表,可以当做预览,故其他杂志若想刊载本文,可与作者联系。 =====================================================正文如下 《地球科学概论》双语教学开卷考试分析 * 吕洪波 ( 中国石油大学地学院,山东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江西路 66 号, 266580 ) 摘要: 本文作者在《地球科学概论》双语教学中率先尝试开卷考试,经过五年的实践检验,效果良好。在介绍了考卷特征、考试规则、考试效果及反馈情况之后,作者对这种考试方式进行了分析,认为可以获得四点好处:一是考试本身也是一个极好的学习过程;二是从根本上杜绝考试作弊;三是改变“考前背重点”的片面学习方式,促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课程内容;四是更客观地反映教与学的效果。这种考试方式鼓励学生考出水平、考出尊严,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值得在性质类似的课程中推广。 关键词 :双语教学,开卷考试,杜绝作弊,良好风气 在二十多年的地学教学实践中我一直思考一个问题:类似于《地球科学概论》这样的综合性地学专业基础课,本科教学中的考试环节考的是什么?是考学生对教师所划分“重点”的死记硬背还是考对课程的全面理解?答案显然是对课程的全面理解。然而,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考题篇幅有限,无法覆盖各个章节,因此讲课结束后往往需要教师对课程划分重点,而学生考前则对所划重点死记硬背。这样做的结果是:考试成绩不能真实而公正地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易养成“猜重点”、“押题”等不良习惯,更因题量有限剩余时间较长而给作弊者提供了机会。 事实上,让学生对整本教材或讲授内容全部死记硬背显然不现实,而且也没必要。 我自认为对地学常见现象的基本概念理解已经很清楚了,但也不能完全记住各种地质现象的文字定义与描述。然而,我在地学实践中却将这些原理运用得很好。为了对野外地质现象进行准确的分类与命名,在撰写地学论文中我总是经常查阅地质词典、经典文献以及最新进展等,而不是仅凭当年学习相关课程的记忆。既然教师自己都不能“背诵”定义,那为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呢?反过来看,即使靠死记硬背答题获得了高分,也不一定反映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程度就高。 既然如此,为何不改进考试形式,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全面地衡量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呢?为此,我主要在两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首先是考试题目面广量大,覆盖全书,全面检查学生掌握各个章节涉及的基本概念、原理与特征等。 其次是开卷考试,让学生从“死记硬背”的泥潭中解脱出来,转而关注对基本原理的全面理解。 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改进,也从根本上杜绝了作弊之风。学生们体会到:没时间作弊,不需要作弊。教师也体会到:不怕你作弊,没办法作弊。 本文作者自 2006 年开始在《地质学专业英语》中实行开卷考试,效果良好。两年后在地质学专业《地球科学概论》双语教学中尝试开卷考试,至今已经进行五个轮次。现将考试方式、效果以及引发的思考与同仁们交流,欢迎批评指正。 一、开卷考试特征与效果 (一)考卷特征: 以英文为主,重要的专业词汇后面标注相应的汉语注释。考题面广量大,用 5 号字以 A4 纸印刷共 9 页。题型为:选择题、填充题、读图题、作图题、小问答等。虽然试卷用英文出,但考的不是学生的英语词汇。除了在专业词汇后的括号内加注汉语外,考生可以任意用中文或英文回答问题。虽然题多量大,但考生要写的东西并不多,因为教师出题时已经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力求做到内容覆盖全书各个章节的知识点,而学生不需要写多少字,只要大家对课程内容比较熟悉,就能比较好地完成答题(图 1 )。倘若掌握得不好,虽然有教材做参考,考生也无法答卷,因为平时不读书可能连教材中描述的地方都找不到。面对这样的考卷,学生的主要任务不是“写”,而是阅读、理解并迅速给出正确的判断。 图 1 《地球科学概论》考卷片段(答题不需要写多少字:重在理解) (二)考试规则: 规则一 :考试过程中唯一的参考材料是本文作者编写的《地球科学概论》英语教材(吕洪波, 2006 )。不准带电子词典等其他参考材料:以示公平,便于考场管理。 规则二 :学生对考卷中任何英语单词不明白均可以向教师提问,教师负责告诉考生该词汇的中文词义。此目的是尽量消除因为个别单词掌握不好而造成答题失误。当然,假若某同学一直问老师单词,那他就浪费了答题的时间,就无法完成答题了。因此,总体上掌握好的同学答题快,成绩自然就好。即使英语水平稍微差些,也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当然,如果英语太差,连最基本的词义都不知道,那影响就大了,不过能进中国石油大学的同学都不存在这个问题。 规则三 :两个小时准时交卷,无论回答完毕与否。只有极少数同学能轻松完成所有答题,绝大多数同学即使基本完成答题也没有剩余时间,而掌握不好的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是无法完成答题的。最终成绩采用浮动计分法,将总成绩优秀者的比例控制在 25% 以内。 (三)考试结果及情况反馈 计算方法:标本测试( 30 分) + 期末成绩 70% + (浮动幅度) = 总分。 五年尝试结果比较满意:一般情况下两个班共六十多名同学,十几名优秀,绝大多数良好,极个别的六十多分。由于同学们答题都比较好,四个轮次考试最终成绩都是下浮几分,目的在于控制优秀( 90 分以上)人数。 每次考试批改完考卷后,我都将考试情况在学校 BBS 的《师生交流》、《教学建议》等栏目发帖通报,并利用这种窗口给学生分析试卷,与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考试后还能有一次学习的机会。这也算作我给每届学生主讲这门课程的最后一堂课,学生反响不错,效果良好。 二、双语教学课程开卷考试方式分析 (一)考试本身也是极好的学习过程 考试既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途径,也是一个极好的学习过程,是平时学习过程的延伸,因为考试过程中翻阅教材获得的信息印象会特别深刻。由于考题面广量大,涉及课程的各个章节,答题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全面复习的过程,因此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过程。遇到掌握不好的地方,答题过程中若因为英语单词不会而问老师,估计印象特别深,也许永远都不会再忘记了。若某些答题不满意,课后请教同学或老师,或者查找教材相关部分来核实,也是个不错的补救过程。 (二)从根本上杜绝作弊歪风 这种考试方式另一个优点是:几乎完全杜绝作弊歪风。因为题量大且单个题目分值小,要获得高分必须多答题。考试时大家都忙着回答自己知道的内容,没时间光顾别人的考卷(当然,监考教师至少 2 人,也不给学生这样的机会)。内容没把握的地方可以查阅教材中的叙述或示意图等相关内容,即使某些题目没有完全对应的答案,但毕竟基本概念有助于回答问题,比抄袭别人的要有把握。当有个别英语单词不明白时还可以问老师,无疑强于看别人的。假若掌握得太差,即使抄袭别人的点滴也不起作用,因为 9 页试卷太多了。抄袭不如问老师,谁还去作弊?结果,考场秩序良好,没有任何作弊行为(见图 2 、图 3 )。 (三)改变“考前背重点”的片面方式,形成全面掌握教学内容的良好学风 高校学生考试已经形成一种不良习惯:考试之前学生想方设法向教师打听重点,而有些教师则给学生划定重点章节、重点内容。学生在临考前几天拼命背诵重点,但考完后就再也不看教材或笔记了。这种习惯使得学生不愿意花时间去全面掌握各个章节,表面上已经掌握“重点”了,其实没有全面掌握一门课的内容。这也造成学生平时不注意听讲,甚至经常旷课,等到临考前抱着侥幸的心理突击背诵别人整理的笔记等现象。考试成绩好的,往往是能“猜重点”或死记硬背的人,这是不公平的。 本课程尝试的开卷考试,面广量大,覆盖全书,没有所谓的“重点”。学生不得不浏览全书。尽管没有将“重点”内容背诵得滚瓜烂熟,但却比较全面地掌握了这门课的基本知识。学习不仅仅为了考试,而是由被动变主动,对知识的理解重于背诵,有利于延长记忆的时效,更有利于今后在科学实践中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特别是形成一种自主学习的习惯,在工作中不断更新自己的地学知识。 (四)消除紧张情绪,客观地反映教与学的效果 以前闭卷考试,划重点后学生有选择地“背诵”某些内容,很多学生则习惯于“猜重点”。但由于猜测的水平不一,猜中多的多得分,猜中少的就少得分。但猜中多的不一定是掌握多的,有时仅仅是幸运而已,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掌握一门课的真实水平。更有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同学考场紧张,一看没猜中的题目就慌了,将本来已经“背熟”的东西也忘掉了,大大影响了答题效果。 本文所介绍的开卷考试从同学们的表情就可以看出,紧张而不慌乱,放松但仍认真。这就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达到测试的根本目的:既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检验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我曾经在课堂上对同学们讲:从入学开始就要树立良好的考试风气,考出水平,更要考出尊严。这样的开卷方式不仅客观地检验了教与学的效果,也有利于在高校形成良好的考试与学习风气。 图 2 :考场秩序井然(吕洪波摄) 图 3 :教师在黑板上将学生问的英语单词写出来,供大家分享(吕洪波摄) 参考文献 吕洪波, 2006. An Outline of Earth Sciences (地球科学概论)。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山东东营, 367 页。 黄佶老师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875do=blogid=652658
个人分类: 教学研究|10677 次阅读|4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4: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