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中国城镇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国家发改委印发《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
lxj6309 2019-4-22 09:15
近日,国家发改委印发《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以下简称《任务》),提出要突出抓好在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工作,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目标取得决定性进展。其中,城区常住人口100万—300万的Ⅱ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300万—500万的Ⅰ型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超大特大城市要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大幅增加落户规模、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保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   多位专家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这是城镇户籍管理制度的又一次创新,有助于人口要素在城乡间、城镇间自由流动,有利于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实施。 科学网—关于形成我国规范的政府与行政管理体制的想法 - 刘新建的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15709-983430.html 科学网—论城市等级的划分 - 刘新建的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15709-705193.html
个人分类: 京津冀协同发展|195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智库观点】优化我国城镇化空间布局的若干要点
amyguo 2013-1-21 10:29
优化我国城镇化空间布局的若干要点 樊杰 刘毅 陈田 张文忠 金凤君 徐勇 / 中科院地理资源所 党的 ” 十八大 ” 把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作为我国新时期的工作重点。过去 3 0 年,我国城市化率从 20% 增加到 50% 以上,大城市得到充分发育,城市群成为主体形态,全国层面集聚同省域层面集聚共同作用构成了全国城镇化的基本空间格局。在新的发展阶段,城镇化战略和布局都步入了一个关键的转型期。健康城镇化战略对优化我国城镇化空间布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城镇化空间布局,应能有效提升不同地区内需水平、显著改善不同地区民生质量,有助于实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我国城镇化空间布局,应能有力支撑各地生态文明建设、与不同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有助于实现可持续的城镇化。我国城镇化空间布局,应能有机地同各地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推动各地城乡发展一体化,有助于实现全面协调的城镇化。我国城镇化空间布局,应能不断优化各地区宜居宜业环境与国土 品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有助于实现富有竞争力的城镇化。 ( 1 )超前部署,把环渤海、沿长江和东南沿海建设成为 3 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都市连绵带。 从全球视野看,北美、欧盟和环太平洋地区是 3 大人口经济集聚区域。美国在 2050 年发展战略中,选择了都市连绵区作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区域;欧盟空间战略也在探索,试图突破国家行政界限、建设 2 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都市连绵区。大都市连绵区(带)已成为应对经济全球化、引领国家和地区增强核心竞争能力的共同抉择。在我国城镇化布局中,应加快 3 大都市连绵带建设 : 一是环渤海大都市连绵带(包括京津冀、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 3 个城市群)与日本、 朝鲜半岛 构成的集聚区域;二是沿长江大都市连绵带,包括我国长三角城市群以及通过长江贯穿的皖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镇群和成渝城镇群;三是东南沿海大都市连绵带(包括珠三角、海峡西岸、北部湾城市群)与港台及东南亚经济核心地带构成的集聚区域,构筑与欧盟、北美三足鼎立的全球经济集聚区。 ( 2 )完善布局,进一步强化贯通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区域的发展主轴建设。 邓小平同志曾把 2000 年以后东部发达地区带动中西部地区作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目前,我国形成了人口城镇分布“东密西疏”、经济发展水平“东高西低”的总体格局。从战略全局出发,打造垂直于东部海岸线、贯通沿海与内陆联系的发展轴带意义更加重要。而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受经济发展过程的制约,我国目前南北纵向联系较东西横向联系更为通畅便利。在“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镇化战略格局的基础上,建议增加 4 条发展主轴:长三角城市群与西南内陆的沪昆通道以及与西部地区的西安 - 南京通道的主轴、珠三角城市群带动西南内陆的西江走廊主轴以及京津冀城市群贯穿中西地带的天津 - 太原 - 银川主轴。 ( 3 )突出重点,把海岸新城带打造成为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 我国大陆海岸线绵延 1.8 万公理,在城镇化进程中,东部沿海省份在 10 公里海岸带范围建成的城市数量相对有限,除海港城市外,包括天津、上海、广州等城市,都是近海而离岸发展起来的。海岸带开发利用在国际贸易不断增强、特别是全球化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过程中,具有突出的区位优势。加之海域环境容量大,位于河流末端对其他地域环境影响小;自然淤积造地和合理填海造地,缓解了我国严格保护耕地条件下解决建设用地的矛盾;海港建设技术突破及绿色水运方式复兴,特别是海洋经济和蓝色国土开发对未来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巨大作用,我国城镇化有必要再进一步向海集聚,在有条件的海岸带地区兴建或扩建一批具有现代化水准、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城镇,构建临海新城带。 ( 4 )分类指导,着力构建和实施各具特色的区域城镇化模式。 在培育大都市连绵带、打造海岸新城带的同时,要依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依托经济布局的基本规律、依托公共资源在国土空间的合理配置、依托区域文化传承和区域创新体系构建,形成城镇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相均衡、城镇化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城镇化空间布局。重点是:合理布局内陆城镇群,促进优势集聚过程中的区域间协调发展;稳步推进传统农区城镇化,形成与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态势;探索山地丘陵城镇化路径,推动老少边穷区域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域小康社会与现代化建设步伐;搞好沿边城镇建设,打造民生富裕和边疆稳定的国门新面貌。 ( 5 )创新思路,适应城镇化空间形态变化的新趋势。 在我国未来 30% 左右的非城镇人口中,有一半人口将居住在难以最终演进为城镇化的地区,如城郊边缘地带和近邻大都市的周边乡村区域、具有良好的旅游休闲资源的非城镇化地区、分散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地区、农副产品加工为支撑的乡村工业发达地区以及通过经营方式转型而形成的林业工人工作和生活区域,等等。这类地区可以称为“半城镇化”地区。应通过半城镇化、非农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一体化发展,促进其就业的主体形态、收入来源构成、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条件、生活方式与社区文化等,与城镇化人口和城镇化地区接近,把半城镇化打造成为我国城镇化空间形态的一种补充形式,这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使全社会更多地从城镇化过程中直接受益。 (全文请见《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3 年第 1 期 第 20 页 )
169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4: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