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恩格斯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灾害辩证法
hillside 2011-6-2 20:54
自然辩证法创自于恩格斯,海内外都有科学家表白受益于此书,国内培养科学人士自是非此不彼。不知何故,爱因斯坦对恩格斯的这一著作评价不高(网上有原因分析的文章),因而受到我国长期批评。我只是读过国内的教材,并未看过原著,不知两人的差异。前一阵看到一本南方某大学老师(暂不记得姓名)所出的科学大部头的哲学著作,序言中对单纯以“自然辩证法”统括“科学哲学”持不同见解。比科学实力,自是爱因斯坦占优,比哲学呢?爱因斯坦是伟大的科学家、渺小的哲学家?似乎也并不如此简单(除科学家外,爱因斯坦还被认为是思想家,是否有哲学家的头衔我就不知道了)。否则,有些急功近利的学子们就会对哲学敬而远之了。 我个人认为,爱因斯坦与恩格斯都是有份量、有创见的哲学家,只不过学术见解有异罢了。 按一些政治老师的说法,恩格斯已经将自然及至灾害的辩证法研究透了,剩下的只是注解和进行新式解读而已。我等科学人士按照与时俱进的角度观察,其中肯定还有值得推进和改进的地方。 以上只是一个铺垫,我想对“自然灾害辩证法”进行一点讨论与分析。推言之,中国特色的自然灾害辩证法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 灾害辩证法一言难尽,我先提一点建议。自然灾害尽管难以避免,但往往还能发掘出一些效益(就相当于减灾吧,前面的博文《自然灾害资源化思考》中有些分析)。就灾害经济学而言,应当明确提出“灾害收益”这一术语以便于经济核算(我目前尚未系统阅读灾害经济,只是感觉“灾害收益”在社会上似乎没有亮相,并且“负损失”的表达更属不佳,故有此议)。损失可以称做“负收益”(这种表达似乎源于台港,如负面影响、负面因素等,社会也已认可这种表达)。 如灾害研究人士指出这已不是首创,我也同样高兴。“灾害收益”有些人可能觉得不太习惯或不满意,但我只是学术思考,与现实利益无涉。对于人为灾害,国内流行报喜不报忧(少报忧),而对于自然灾害,往往反其道而行之,报忧不报喜(注意:此处“喜”纯粹为了对仗,无轻视灾难之意)。我国近年发射的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目的之一据介绍也是为了核实各地灾害实情,防止虚报多报。再则,当时的灾害,在日后可能在某方面也会产生一定的收益(比如2008年南方大雪导致2009年农药销量明显受到影响,也即农药使用量明显节省。网上有相关报告)。这种后期收益需上报吗(自然基金等课题结题后往往要求后两年或三年继续报送)?这涉及到灾害救助资金投放的地区公平等。
个人分类: 人文与哲学思辨|4257 次阅读|1 个评论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的期望:“中华共和国——自由、平等、博爱”
热度 2 周可真 2011-5-7 20:40
…… 1851 年 1 月 11 日 ,趁着给洪秀全做寿,金田起义爆发。一万多人云集在金田村,举行拜旗仪式,倒在地上的太平天国大旗奇迹般地“自动”竖起,迎风飘扬。当然,这也是起义策划者们精心导演的。 拜旗仪式过后,群情激昂,在洪秀全的带领下,教众们前往犀牛潭,这里储存着隐藏好的武器。神秘的宗教力量再次发挥了作用,当许多人还没有掂量清楚大刀与锄头的区别时,大部队已经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起初,一些人还是有悔意的,这在后来李秀成的自述中有明确记载。但队伍开拔后绕了几百里,许多人找不到返家的路,只好死心塌地地跟着走了。 自此之后,太平天国可谓势如破竹。陷安庆、攻武昌、克长沙,短短两年时间便打入南京,建立了太平天国政权。而后他们又大举北伐、西征,先后两次攻破清军封锁线,江南大营,长江以南的半壁河山很快便落入太平军手中。长期以来,清军将领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太平军战斗力这么强?原来,洪秀全给每一个太平天国的将士都描绘了一幅所谓“小天堂”的目标,即:将来造反成功,你一定会享受荣华富贵,过天国一般的生活。用这样的精神鸦片来吸引他们,自然有不少人愿意放弃一切,全力追随,毕竟,对乌托邦的幻想存在于每一个国人的内心深处,从来就不曾消失过。然而,天堂并不属于每一个人,那些喊着解放农民的动听口号的领袖们在坐上了龙椅后,迅速成为了等级分明的官老爷。就这样,一个具有摧枯拉朽之势的政权,就在它如日中天的时候陡转直下,迅速地衰落瓦解了。 举义时,眼睛雪亮,永往直前;入京后,尘埃蒙眼,生活糜烂。唯一和历代农民起义不同的是,这一次起义军“与时俱进”地嫁接了一些西洋的舶来词,包装出一个天国的幻想,但其实质却并没有丝毫改变,用钱穆的话来说便是:“他们只知援用西方基督教的粗迹来牢笼愚民,却没有根据西方民主精神来创建新基。” …… 当身在德意志的马克思得知大清国的南方省份发生了“革命”时,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认定“ (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国,八年来在英国资产者印花布的影响下,已经处于社会变革的前夕,而这次变革,必将给这个国家带来极其重要的结果。如果我们欧洲的反动分子不久的将来逃奔亚洲,最后到达万里长城,到达这个最反动最保守的堡垒的大门,那么他们说不定就会看见这样的字样: 中华共和国——自由、平等、博爱 。” [ 博主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 1959 年第一版第七卷所载马克思、恩格斯《国际述评(一)》的原话是这样的 : “ 虽然中国的社会主义跟欧洲社会主义像中国哲学跟黑格尔哲学一样具有共同之点,但是有一点仍然是令人欣慰的,即世界上最古老最巩固的帝国八年来在英国资产者的大批印花布的影响之下已经处于社会变革的前夕,而这次变革必将给这个国家带来极其重要的结果。如果我们的欧洲反动分子不久的将来会逃奔亚洲,最后到达万里长城,到达最反动最保守的堡垒的大门,那末他们说不定就会看见这样的字样: REPUBLIQUE CHINOISE LIBERTE EGALITE FRATERNITE 中华共和国(自由,平等,博爱) 。 ” 马克思、恩格斯这里所谓“ 社会变革 ”是泛指当时他们所预见的可能在中国发生的社会变革,并非指 太平天国革命,因为马、恩的这篇文章是写于 1850 年 1 月 31 日至 2 月,载于 1850 年“新莱茵报 . 政治经济评论”第 2 期,当时金田起义尚未发生 。] 然而仅仅过了 12 年, 1862 年夏(当时太平天国还未灭亡),马克思就在《中国纪事》一文中,笔锋一变,毫不留情地指出:“ (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没有任何口号,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但是,只有在中国才有这类魔鬼,这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 ”] 从兴高采烈到恶毒诅咒,反映了马克思对东方古国那个正在长大的邪恶怪胎具有客观而敏锐的准确判断。 ——摘自《马克思评太平军:只有在中国才有这类魔鬼》, http://history.huanqiu.com/miwen/2011-05/1669597_5.html 博主 : 马克思、恩格斯抨击当时中国的社会生活“停滞”,但反对“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的太平天国革命,他们强调,社会革命需要革命者提出自己的“任务”、“口号”,并以“建设工作”作为自己的“使命”。在他们看来,当时中国可能发生的社会革命应该以建设“ 自由,平等,博爱”的“中华共和国”为使命。显然,这个共和国与他们所追求的共产主义是无关的——他们所追求的共产主义是国家消亡了的社会,而是资产阶级共和国,“ 自由,平等,博爱”就是这个共和国的建设者发动社会革命的口号。
个人分类: 读书.杂记|13333 次阅读|3 个评论
谈恩格斯对幸福的看法
热度 1 yushp1935 2011-3-8 12:22
本文想通过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伟大的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的幸福观的评析,介绍马克思主义对“幸福”的看法。企望有识之士和领导机关,在把“幸福”设定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之目标,以及制定科学的“幸福指数” 时,有点帮助 费尔巴哈在他著名的《幸福论》中,对“幸福”有详尽的阐释。 关于什么是幸福?他认为,“对于幸福的追求是一切有生命和爱的生物,一切生存着的和希望生存的生物 …… 的基本的和原始的追求。 ” 费尔巴哈郑重地写道:“幸福 …… 不是别的 , 只是某一生物的健康的正常的状态 , 它的十分强健的或安乐的状态 ; 在 这一种 状态下,生物能够无阻碍地满足和实际上满足为它本身所特别具有的,并关系到它的本质和生存的特殊需要和追求。” 接着,他又写道:“如果生物不能满足自已的追求 ,…… 那末 , 它还是会感觉不满意 , 忧郁 , 悲愁和不幸福 ” 。 《幸福论》约 45000 字,内容丰富,不但谈到幸福各个方面,还谈到幸福与道德,义务,良心以及需要,个人利益的关系。可以说,费尔巴哈对“幸福”的看法是他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具体体现。不过,他只看到人的自然基础与自然性,没有看到人的社会基础与社会性,因而,对幸福的理解也往往停留在表面,陷于空泛抽象,而且往往陷入唯心主义历史观泥坑中。 在《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一名著中,恩格斯在充分肯定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与人本主义合理性,高度评价费尔巴哈在反对宗教神学以及在批判黑格尔思辩唯心主义中的作用之基础上,指出其理论上的错误和历史局限性。恩格斯指出,在黑格尔之后,“唯有费尔巴哈是个杰出的哲学家。” 然而“作为一个哲学家,他也停留在半路上,他下半截是唯物主义者,上半截是唯心主义者。” 恩格斯详细地分析了费尔巴哈在宗教哲学,道德哲学以及社会历史哲学上如何陷入唯心主义;并非常正确地指出:费尔巴哈由于其历史,阶级和个人的局限性,他始终不能找到从抽象王国通向活生生的现实世界的道路。恩格斯说,“他紧紧地抓住自然界和人,但是,在他那里,自然界和人都只是空话。无论关于现实的自然界或关于现实的人,他都不能对我们说出任何确定的东西。要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转到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就必须把这些作为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考察。” 费尔巴哈不懂,也反对这样做。他完全脱离了实际生活,脱离了现实世界。费尔巴哈没有做的,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作的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工作。唯物主义历史观远远超出了费尔巴哈的自然的唯物主义,而且进一步发展了费尔巴哈与其他哲学家的唯物主义思想,实现了哲学史上伟大变革。 在《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恩格斯对费尔巴哈幸福观,作了具体的中肯的批评。恩格斯肯定了费尔巴哈关于幸福是有生命的人的基本追求与特殊需要的观点。恩格斯依据唯物史观指出,现实的人的生命和生存,不仅有其自然基础,更重要的是有其社会条件。费尔巴哈所说的每个人追求幸福的欲望,如果他只同自己打交道,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满足,而且决不会对己对人都有利。但是,“他的这种欲望要求同外部世界打交道,要求有得到满足的手段:食物,异性,书籍,娱乐,辩论,活动,消费和加工的对象。” 也就是说,如果只有追求幸福的欲望和诉求,没有能够满足这些欲望和诉求的物质手段,精神手段,教育手段,以至政治手段和制度机制安排,“幸福”是实现不了的 , “ 幸福”只能是一句空话 , 甚至变为“不幸福”! 作为伟大的哲人,费尔巴哈晚年虽然住在农村,隐居穷乡僻壤,但他不是完全“不食人间烟火”。恩格斯略具讽刺意味地引用费尔巴哈的话:“皇宫中的人所想的,和茅屋中的人所想的是不同的”。“如果你因为饥饿,贫困而身体内没有养料,那么,你的头脑中,你的感觉中以及你心中便没有供道德的养料了。” 我们还可以补充说,就是在今天,这些身居茅屋棚户区的穷人,他们的生活需要与幸福追求,同那些住在豪华别墅,开着宝马,穿着名牌的达官贵人,或珠光宝气的大款,是完全不同的!!! 由于费尔巴哈不懂唯物史观,不懂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不懂得经济 - 生产方式对社会生活和人的发展的最终决定作用,因此,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历史对他来说是一个不愉快的可怕的领域。他有句名言:‘当人最初从自然界产生的时候,他也只是一个纯粹的自然物,而不是人。人是人,文化,历史的产物。’甚至这句名言在他那里也是根本不结果实的。”针对费尔巴哈认为,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恩格斯还深刻说明,幸福的具体性,现实性与时代性;而在阶级社会中,幸福及幸福观是有阶级性的。恩格斯对费尔巴哈抽象的,超时代的,超阶级的,超观实的“幸福观”的分析,实际上是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幸福观”的欺骗性的揭露和批判。 从上面简要介绍, 我们就可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的基本点的内容了。 我国仍然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艰苦奋斗,无论在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与社会建设等等方面都取得巨大进步,这是举世瞩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民群众是幸福了。然而,距离全面小康生活还有很大路程要走,更不要说与实现现代化,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相比较,要走的路程就更长远了。我们不要忘记:旧中国是经济文化极端落后的国家,现在还是有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国内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极不协调;历史上形成的“三大差别”依然有严重遗留;新出现的分配不公,贫富悬殊,愈演愈烈 ; 道德败坏现象令人担忧,社会风尚则有江河日下之势;生态环境的破坏 , 各种资源的制约也不可忽视 …… 。总之 ,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 全国 , 各省市自治区 , 乃至各县 , 要真正贯彻执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理念与发展方式,任重道远!而对幸福目标制定 , 以及实现幸福的物质手段 , 精神手段 , 教育手段 , 文化手段,政治手段 , 法律手段与制度机制安排 , 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 , 望领导机关和有识之士 , 切勿掉以轻心 , 要务实再务实!不要从“唯 GDP 崇拜”又走向“唯幸福崇拜” 也!
个人分类: 介绍名人观点|7041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研究的灵魂
热度 11 孙学军 2011-3-8 08:17
科学研究的艺术.pdf 恩格斯曾经说过: “ 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 ” 。也就是说,科学发展离不开假说。那么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们,一定要重视假说的提出,假说的论述和假说的证明。因此可以说 科学假说是科学研究的灵魂。 科学假说在科研工作中的所有过程都具有重要意义,甚至可以说是从事一项科学研究的最高纲领。 提出假说是从事科研项目的重要前提,科研设计要在假说指引下开展,阶段性目标是证明、修改甚至推翻假说。 科学假说的特点 假说是对科学上某一领域提出新问题,并对这个问题提出未证实或未完全证实的答案和解释。 科学假说的第一个特点是是“假”。 这里的假绝对不是错误的意思,是假定的意思,当然既然是假定,那么出现错误的可能性就比较大。虽然假说的最终目的是提出和建立真说(科学理论),但是科学历史实践表明,大部分假说就是错误的。因此,首先我们看到一个假说,首先要怀疑这个假说,这种判断的准确率可以达到 90% 以上。当然怀疑要有依据,那么就要看你的本事了,而且一旦找到依据,你就可以在其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假说了,不过你自己的假说仍有很大可能是错误的。毕竟是假说吗。 科学假说的第二个特点是科学性。 因为是科学假说,那么科学性就必须是一个重要条件,否则就不是科学假说,而是胡乱猜测了。假说的科学性是指要以科学事实为基础,根据现有知识进行符合逻辑的分析获得的可能性猜测。 科学假说在科研中的中心地位。 在科研选题阶段,就是要根据过去的文献资料,自己的预实验结果,提出一个假说。科研选题的论证也是围绕科学假说的科学性开展的。在实验实施阶段也是围绕假说提出实验设计,并按照设计开展研究。在课题完成阶段,也是围绕假说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根据数据对假说进行确认或修订的阶段。具体的科研过程,实验实施和数据分析往往是交叉进行。整个科学研究过程,都必须随时留意国际同行的动态,随时更新和评估原始假说的科学性,因此科学研究是一个动态过程,所有阶段都不是截然分开的。 提出科学假说的能力是衡量一个科学家水平的最重要标志。 爱因斯坦曾经说:“ 是否具有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科学探究能力的主要依据之一 ”。既然科学假说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具有中心地位,那么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就必然是一个科学家最重要的能力了。许多有一定学术影响的科学家,他的许多具体实验和观察过程很少有人了解,但他提出的假说往往成为这个学者的一个学术名片。回顾一下个人成长的过程,我个人的体会也很深刻。在读硕士研究生阶段,当时最大的问题就是盲目相信文献,一个比较大的障碍就是,没有别人提出过的问题和假说自己不敢提出来,根本没有提出科学假说信心和勇气,好象认为提出假说这样的“大事”与自己无关。因此,许多研究都是重复别人的思路,验证别人的假说。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了 10多 年,随着与国内外学者交流的增多,逐渐体会到,假说应该是自己的,也只能是自己提出来。就是在哪个时候,自己的学术能力才逐渐得到一定提升。因此我个人觉得,无论是研究生还是导师,没有把提出假说的能力作为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肯定要走许多弯路。 利用科学假说的魅力。 科学假说往往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研究发现,许多科学家会把自己能提出假说作为学术生命力的体现。科学家对自己的假说,非常类似一个母亲对自己的孩子。科学假说是科学家真正认可的自己的成果。因此,在学术交流过程中,如果你希望能获得最大的收获,就围绕对方的学术假说来讨论吧。如何把科学假说的这个重要特点用在个人学术生涯中?我曾经说过:“ 作为研究生,最重要的一个能力是把一些观点让导师接受,而接受的最高境界是让导师误认为这个假说是他自己提出来的,这样研究生就可以得到最好的指导和支持了。作为导师,最好的激励手段是让研究生自己提出假说,因为只有自己的假说,研究生才会有发自内心的驱动力,导师只需要在对假说和思路进行把关,在科学性和可行性方面多帮助就可以 。” 当然这似乎是矛盾的,但现实是这两种情况一般不是同时发生的,具体情况,请大家自己去掂量吧。 扩展阅读 科学研究的艺术.pdf
个人分类: 研究生培养|83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构建工程哲学理论体系
热度 2 xjtuhyg 2011-2-12 10:57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构建工程哲学理论体系
原载《科技导报》2004年第6期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构建工程哲学理论体系 霍有光 王宏波 (西安交通大学 哲学系、生态环境与现代农业工程中心,陕西 西安 710049) (西安交通大学 哲学系、社会工程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710049) 摘要:通过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及其补水工程案例分析,归纳得出它对工程哲学研究可以有五点启示。认为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为构建工程哲学理论体系提供了框架与思想:能够解释工具、工程以及工程的双重属性;工程哲学应该研究并预测工程可能产生的较远的影响;工程哲学应该研究工程对人的思维的影响;从事工程哲学研究的认识论方法与步骤。在此基础上,还就工程特征、工程与技术的区别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南水北调;中线调水;补水工程;工程哲学 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国内一些从事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学者努力开拓学科新疆域,提出了研究工程哲学的大课题,由此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也组织了若干次学术研讨会。顾名思义,所谓“工程哲学”,无非是要用哲学的眼光审视工程、解释工程。既然要对“工程”进行一番“哲学”的审视与解释,那么就离不开典型案例。可以说,典型案例是建立与检验工程哲学理论的试金石。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六大报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一节中专门指出:“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抓紧解决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兴建南水北调工程。”这里提到的“南水北调工程”,显然可以成为工程哲学有的放矢的最好研究对象。 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及其补水工程案例概况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旨在以丹江口水库(汉水)为取水点的调水工程,它是20世纪50年代提出并开始规划的。稍后丹江口水库大坝的高度就是按调水需求设计施工的,只是受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大坝未能按预定高度建成。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环境系统的巨大变化,可谓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就是说,汉水流域已由过去“富水”,逐渐沦为并不富水甚至缺水的地区。所以,《科技日报》(2000)直言:“中线从丹江口水库引水,年平均引水130亿立方米,过黄河70~75亿立方米,但有丰枯水年。…… 前提是加高丹江口大坝,做好汉江下游补偿工程 。” 丹江口水库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取水口,概略地说将面临7大社会问题: ①汉江上游的汉中、安康、商州3个地区即3市25县900多万人口的陕南地区,工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将不断增长。陕西关中平原缺水,也将动工兴建引汉水入西安工程,包括西线引红(红岩河)济石(石头河)、中线引汉(汉江干流)济渭(渭河支流黑河)、东线引乾(乾佑河)入石(石砭峪水库)等工程。 ②调水会闲置丹江口水库90万千瓦发电机组以及下游的老河口黄甫水电枢纽、碾盘山水电枢纽的低水头发电设备。 ③调水将影响丹江口至汉口858公里、丹江口至陕西安康、石泉的汉水航运业,譬如仅襄樊市樊城区境内梯子口、回龙寺、兴武街等20多座码头,52个泊位,年吞吐能力400万吨,它们可能从汉江两岸永远消失。 ④调水将影响丹江口水库与汉江淡水鱼类生存环境。如安康境内鱼类便有6目13科93种之多。汉江中下游以浮游生物为主食的小型鱼类将锐减或消失,“四大家鱼”繁殖期也将受影响。经济洄游鱼类鳗鲡、长颌鲚以及珍稀鱼类胭脂鱼、白鲟等,可能将遭到灭顶之灾。湖北天门市汉江左岸,有可养殖水面20万亩,适宜集约化养殖,年产鲜鱼7万吨。假如汉水流量急剧衰减,地下水位降低,毗邻汉水的可养殖水面将会枯竭、消失。 ⑤汉江中下游地区人口达2200万,占湖北全省人口的1/3以上。汉江中下游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湖北全省的45.4%(1997)。武汉市数百万居民,60%的生活用水(即自来水水源)取自汉江。汉江流量锐减,沿江工农业生产与城乡生活用水,尤其是武汉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将受到严重影响。 ⑥目前汉江已出现了多次类似于海洋赤潮的“水华”事件。如果汉江上游来水大幅度锐减,汉江中下游工农业污水、生活污水汇入汉江后,水环境将难以维系自净能力,水质将发生严重的恶化,势必损害汉水的生态功能,从而危及汉水的生产与饮用功能、养殖功能、旅游观光功。 ⑦汉江有“丰枯水年”。丹江口水库多年平均入库水量为383.4亿立方米,正常蓄水量174.5亿立方米,平均年蒸发量为2.213亿立方米。10年一遇的大旱年入库水量为218.4亿立方米,百年一遇的特大旱年入库水量为133.0亿立方米。丹江口水库在必须兼顾中下游地区用水利益的前提下,在平水年、干旱的缺水年(即10年中有6年左右),无法为北京“年平均引水130亿立方米”,甚至是根本无水可调。 正是鉴于上述隐情,人们不得不提前规划“接济”丹江口水库的“补水工程”。“补水工程”按调水思路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是沿着原来的思维惯性,直接为丹江口水库“补水”。代表性的方案是从三峡水库北岸巫山县、巫溪县境内调水,穿越荆山(神农架地区)、五当山,接济丹江口水库。按提扬高度,可进一步分为提扬数十米、200来米、400来米、600来米、800来米等方案。它们的主要区别是,调水的提扬高度越高,可以减少开凿隧道的长度,但今后运行成本增大;调水的提扬高度越低,可减少今后运行成本,但必须增加开凿隧道的长度,增加施工成本。因此,这些方案隧道的长度,最短者要50~60公里,最长者超过200公里。荆山地区号称“华中屋脊”,调水隧道要穿越葱坪岭(海拔2724米)——光头山(海拔2685米)——神农顶(海拔3106米)组成的广袤屏障,它们与长江水面(三峡蓄水水位最高为175米)的绝对高差超过2500米(比著名的五岳之一 ——华山,相对关中平原的绝对高度还要多出1000米)。这里又是地质上的破碎带、断层带密集发育区,暴雨、泥石、流滑坡的多发地区,兴建“补水工程”的难度可想而知。 二是摆脱思维定势,撇开丹江口水库另辟蹊径调水。代表性的方案有:①在江陵东侧的湖北第三大湖——长湖建抽水站,扬程100米,利用平坦的汉江谷地、唐河谷地,修建长度小于400公里的人工运河,翻越低矮的方城垭口分水岭后,与原南水北调中线方案的“方城垭口——北京”线路相衔接。调水线路没有高山屏障,不用开凿超长隧道。可调水500亿立方米,一则在郑州过黄,分解为150亿立方米抵京,50亿立方米留给河南使用,合计为200亿立方米;二则在郑州入黄,300亿立方米入黄刷沙,其中150亿立方米到山东位山后,引入鲁北运河抵天津,50亿立方米留给山东使用,剩余100亿立方米继续刷沙入海。调运500亿立方米的水资源,只需增加黄河以南的运河宽度(还可以利用部分入淮河道为河南东部供水),提扬总量与某些干渠工程则可分若干历史阶段,分期施工,逐步到位。 ②在重庆开县小江建抽水站,设水泵10台,扬程380米,年抽水120亿立方米至高程525米处的静水池。同时,在秦巴山区修建调节水库4座,每年蓄纳汛期高山洪水15亿立方米。这135亿立方米的年调水量,通过2条长约312公里的多段输水隧洞,穿过巴山、汉水、秦岭,进陕西咸阳附近的渭河。经陕西潼关出渭河入黄河的水量为110亿立方米,流经三门峡、小浪底及待建的西霞院水库,于西霞院水库坝下沿京广铁路西侧修高线总干渠,输水到京、津及沿线城市。 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及其补水工程对工程哲学的启示 工程是技术的具体实施与物化。技术具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工程自然要继承这两种属性。工程的自然属性,指人们在构建人工物品或人工景观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技术规律。违背技术规律就会出废物,违背自然规律迟早要遭到自然界的报复。工程的社会属性,指人们构建的人工物品或人工景观是在一定的社会氛围和社会环境里实现的,必然受到经济、政治、军事、科学、教育、文化、民族传统等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也会产生不同的风格和特征。 工程是人类在自身居住的社会与自然环境里,通过生产活动(主要是技术实践)来实现物化和创造人工物品的。技术的自然属性(譬如反映技术规律或规则的技术设计、技术图纸、技术工艺、技术操作、技术程序)的物化过程一经完成,那么技术中作为“观念的形象与价值”就被工程变成了“现实的”、“客观的”社会属性。工程哲学不但要审视和解释这种技术物化过程带来的、可能产生的新的自然属性,更要审视和解释由技术带来的、可能产生的新的社会属性。 工程的社会属性,人们可以在技术成为既定事实(物化)之后加以认识(譬如尼罗河大坝工程、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工程),也可以在技术成为既定事实(物化)之前进行透视。工程哲学的认识论意义,就是要在技术成为既定事实前,当事前诸葛亮而不是满足于当事后诸葛亮,尽管事后总结经验教训、考察实践得失也是很有理论意义的。 科学的研究始于问题。哲学对于工程研究而言,重心是审视如何能够生发聪明与智慧。所以说,工程哲学除了构建作为学科的学理大厦外,主要方向应该是解决如何才能“聪明与智慧”的造物问题,或者说如何使工程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最协调。既然“工程问题”按受到制约的因素,主要可分为技术问题、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人文问题等,那么“工程哲学”研究的对象可对应上述分类,能够分为关于如何体现技术的“智慧”问题、经济的“智慧”问题、社会的“智慧”问题、生态环境的“智慧”问题、人文的“智慧”问题,等等。 由于技术所体现的劳动手段、劳动工具、工艺方法和技能体系,在一定的时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明确性,所以工程的技术问题(狭义工程问题)一经明确,那么它的可操作性、可施工性通常已不在话下,反而广义工程中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存在的某些不确定因素,成了权衡这一工程是否应该建设、如何建设的抉择难题。由此看来,“工程哲学”研究者尽管在“纯技术”领域一般难以超过专业工程师的“智慧”,但完全可以发挥自身的特长,更应关注与工程密切相关的“经济的”、“社会的”、“生态环境的”“智慧”问题,它们应该是“工程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对象。 如果上述观点能够被工程哲学所接受,那么仔细考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及其补水工程论证过程中遇到的纵横交错的复杂问题,由中对工程哲学研究的启示是: ①从技术角度看,根据我国当前的国力与科学技术实力,无论采用那种方案,既不存在国力上无法承受问题,也不存在技术上无法实现的棘手难题。甚至修建若干类似中线调水规模的大型工程,都有足够的国力与科技实力将它们变为既定事实。 ②从经济角度看,对调水工程路线的选择,实质是谋求低投入、高产出。或谓经济效益与经济伦理问题。如调水路线受地质地貌制约,将涉及提扬高度、施工难易程度、移民、征地,以及与已有的铁路、公路、输电线路、居民点发生复杂的穿叉关系等问题。 ③从社会角度看,对调水工程路线的选择,实质是如何协调好、处理好调水河流(汉江)上、中、下游地区的利益关系问题,水资源的调出地区(南方)与调入地区(北方)的利益关系问题,以及这些地区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或谓社会效益与社会伦理问题。 ④从生态环境角度看,对调水工程路线的选择,实质是如何保障水资源的调出地区与调入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水环境的安全问题,务必解决好生态资源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务必解决好总干渠、长大隧道、渡槽、倒虹吸、涵闸等数千座建筑物与生态环境的协调问题。或谓生态环境效益与生态伦理问题。 ⑤从文化角度看,工程一旦建成,便成为一种新的人造景观。现代人造景观,必须反映一个时代的文化与美学思想,体现人本主义的理念,构建与社会、自然相协调的、舒适的、美观悦目的人文地理环境。或谓追求天地人的和谐与合一问题。社会与自然、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大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⑥从政府(工程的出资者、仲裁者、服务者)与博弈角度看,对调水工程路线的选择,实质是在鼓励多种工程思路、谋略、模式相互争鸣,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如何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决策问题。或谓民主政治问题。 三、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为构建工程哲学理论体系提供了框架 恩格斯在他的哲学名著《自然辩证法》一书中,非常关注人类的生产活动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影响,在理论上提出了许多深远而独到的见解。我们认为,认真学习和领会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仍然能够成为当代指导哲学界构建工程哲学理论体系的强大思想武器。 (1)工具、工程与工程的双重属性 恩格斯在《历史导论》一节中指出:“狭义的动物也有工具,然而这只是它们的身躯的肢体,蚂蚁、蜜蜂、海狸就是这样;动物也进行生产,但是它们的生产对周围自然界的作用在自然界面前只等于零。只有人才办得到给自然界打上自己的印记,因为他们不仅迁移动植物,而且也改变了他们的居住地的面貌、气候,甚至还改变了动植物本身,以致他们活动的结果只能和地球的普遍灭亡一起消失。” 学习恩格斯的这段话,有助于我们探讨什么是工具、工程?工程的属性是什么? 首先,生产工具中凝结着技术,但它作为人工物品还不能称为工程,因为各种具体的人造工具还不能直接的、自动的给自然界打上印记。人类集成各种工具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生产,“给自然界打上自己的印记”,对周围自然界的作用产生了大于零的影响(可否理解为打破了原有的自然平衡或自然秩序),这种人工物品才称之为工程。譬如兴建中线调水工程,要使用大量的挖掘机械、运输机械、电动机械、搅拌机械、抽水提扬机械等等,在这些生产工具没有进入生产过程之前,它们对自然界没有产生直接影响。只有它们被集成到生产中后,有些立即对自然界产生影响(如改变地形地貌),而有些工具最终还会成为人工物品的组成部分(如抽水提扬设备),将对社会与环境产生久远的影响。工程产生的影响还与集成工具的策略相关,如中线调水方案可以有多种乃至10多种,工程施工显然可以用完全相同的工具进行生产,然而如果选择的调水线路不同,那么最终为自然界打上的印记就不同,对社会与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也不同。或者说不同的调水线路创造的最终的人工物品,对社会与自然的影响是存在较大差异的,效益是有高下之分的。 第二,凡是人类能够为“自然界打上自己的印记”的那些工程,势必产生新的自然与社会属性:①可以迫使动植物迁移,②可以改变人的居住地的面貌与环境,③可以影响气候,④可以改变动植物本身。譬如中线调水工程、三峡工程,可能改变鱼类的洄游规律,淹没线以下,会影响沿一定等高线生长的植物群落,造成物种锐减或衰亡。在著名的人迹罕到的原始林区诸如神农架地区、重庆开县以北的大巴山区,从事调水线路施工,会迫使某些动物从它们固有的领地迁徙。调水数量如果超过了当地水资源的最低生态环境容量,生态与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就要爆发出来。从社会属性看,调水不仅直接影响输出地区上中下游之间、输出地区与输入地区之间的利益关系,而且可能影响代际之间的利益(如资源配置的)关系。 第三,人类可以集成“凝结着技术的”工具从事有组织、有目的生产而创造人工物品,就像要区分什么是技术、什么是工程一样,那么如何区分技术物品与工程物品呢?同样可以考虑恩格斯的说法。恩格斯在《关于生物学》一节中指出:“动物所能做到的最多是收集,而人则从事生产,人制造最广义的生活资料,这是自然界离开了人便不能生产出来的。因此,把动物社会的生活规律直接搬到人类社会中来是不行的。生产很快就造成这样的局面:所谓生存斗争不再单纯围绕着生存资料进行,而是围绕着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进行。在这里——在社会地生产发展资料的情况下——来自动物界的范畴完全不中用了。” 可见,“最广义的生活资料”(人工物品)可进一步分为“自然界离开了人便不能生产出来的”“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凡是与具体的生存资料(如纺织品、药品)、享受资料(如彩电、冰箱等)和发展资料(如钢筋、水泥、化肥等)有关的人工物品都是技术物品,我们只能将具有“社会地生产”三大资料这种属性的人工物品称之为工程物品。因为,这种能够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人工物品,标志着人类进一步增强了影响自然界的程度。兴建南水北调中线项目就是“工程”,完工后就是“工程物品”,它可以为人类提供淡水、电力、鱼类等商品,并影响人的居住环境与生态环境。 (2)工程哲学应该研究并预测工程可能产生的“较远的影响” 恩格斯在《自然界与社会》一节中指出:“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生产方式,都仅仅以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效益为目的。那些只是在晚些时候才显现出来的、通过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产生效应的较远的结果,则完全被忽视了。” “在今天的生产方式中,面对自然界以及社会,人们注意的主要只是最初的最明显的成果,可是后来人们又感到惊讶的是:人们为取得上述成果而作出的行为所产生的较远的影响,竟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在大多数情况下甚至是完全相反的。” 恩格斯指出:“如果说我们需要经过几千年的劳动才多少学会估计我们的生产行为的较远的自然影响,那么我们想学会预见这些行为的较远的社会影响就更加困难得多了。……但是,就是在这一领域中,经过长期的、往往是痛苦的经验,经过对历史材料的比较和研究,我们也渐渐学会了认清我们的生产活动的间接的、较远的社会影响,因而我们也就有可能去控制和调节这些影响。” “人离开动物越远,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就越带有经过事先思考的、有计划的、以事先知道的一定目标为取向的行为的特征。” “事实上,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习常过程所作的干预所引起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特别自本世纪自然科学大踏步前进以来,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但是这种事情发生得越多,人们就越是不仅再次地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 恩格斯的这些深邃见解,指明了工程哲学所肩负的任务,即工程哲学应该研究并预测工程可能产生的“较远的影响”。 首先,应该梳理、分析与认清生产活动(或工程活动)“面对自然界以及社会”可能取得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效益”、“最初的最明显的成果”。 第二,“学会更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由近及远,要研究与识别生产活动(或工程活动)对自然与社会,“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产生效应的较远的结果”,或干预自然所引起的“间接的、较远的”影响,尤其是要学会洞察那些与人的预期目标“竟完全是另外一回事”、“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种种影响。工程哲学研究工程对社会与自然造成种种“影响”的途径是,分析、考察“生产行为”,努力通过工程立项、工程设计、工程计划、工程论证、工程价值、工程评估等环节来揭示当代工程存在的问题。 第三,“控制和调节这些影响。”控制和调节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社会与自然后果,消除隐患,防患未然。可通过哲学视野,评析工程方案、工程目标、工程取向、工程行为、工程决策、工程规划、工程规则、工程管理、工程文化、工程监督以及工程验收,适时提出思想、对策、建议、方法,减轻与防患工程本身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使工程建设与工程管理“带有经过事先思考的、有计划的、以事先知道的一定目标为取向的行为的特征”。 第四,明确评价与检验工程的标准。工程对社会与自然产生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效益”不应该损害“间接的、较远的”利益,要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地区(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效益最优化,实现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评价与检验工程活动的具体标准可以分为:社会标准、环境标准、生态标准、经济标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标准等。 (3)工程哲学应该研究人的工程活动对人的思维的影响 恩格斯在《辩证法作为科学》一节中指出:“自然科学和哲学一样,直到今天还全然忽视人的活动对人的思维的影响;它们在一方面只知道自然界,在另一方面又只知道思想。但是,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又说:“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 工程哲学就是要避免以往“自然科学和哲学”的不足之处,把“知道自然界”与“知道思想”密切联系起来,关注人的工程活动对人的思维的影响,主要内容应该包括: ①工程“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甚至是“地球的表面、气候、植物界、动物界以及人本身都发生了无限的变化” ,为什么是“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 ②人类通过兴建各种工程,是“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的。 ③工程思维谋求更好地创造人工世界。人类通过各种工程,是怎样发展“人的智力”的。 李伯聪先生(2001)把“工程”形象地定义为“我造物故我在”,即工程是人类的一种造物活动,而现代工程与以往“个体的、手工业式”“造物活动”的区别则在于它是一种“工程化的造物活动”。 由此推理,现代工程的“理想的”造物活动,应该是一种与“个体的”智慧相区别的、即凝聚着集体智慧结晶的(或者是科学家共同体、管理者共同体、技术工人共同体三结合的)实践活动。这种造物活动,实质由具有不同知识结构的造物者群体来实施,通过学科群、技能群的交叉与联系,在目的优化、设计优化、决策优化、行为优化、管理优化、施工优化、操作优化基础上,所从事的群体性的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譬如中线调水工程,技术人员需要考察比较若干方案提出的地质地理线路,创造性地设计一系列的隧道、渡槽与桥梁,但并不等于他们的工作可以替代管理者如何科学决策、创造性地组织生产,也无法替代技术工人如何科学地、巧妙地实现生产,甚至技术人员常常需要根据管理者、技术工人提出的建议而修改设计。反之,管理者、技术工人的工作也不能替代技术人员的工作,任何离开技术设计的企图只能是无的放矢。所以在现代造物活动中,凡是大型工程必然会产生新的事实和遇到新的难题,具有不同知识结构的造物者群体的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相辅相成,必然对当代人的工程思维产生重大影响,使“人的智力”得到更高程度的发展。 (4)工程哲学的研究方法与步骤 恩格斯指出:“在自然界和历史的每一科学领域中,都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因而在自然科学中要从物质的各种实实在在的形式和运动形式出发;因此,在理论自然科学中也不是设计种种联系塞到事实中去,而是从事实中发现这些联系,而且一经发现,就要尽可能从经验上加以证明。” “最后,各种自然力的同一性及其相互转化,这种转化使范畴的一切固定性都终结了。尽管如此,大批自然研究家仍然束缚在旧的形而上学的范畴之内,而且当他们必须合理地解释这些新近的事实,即这些可以说在自然界中证实了辩证法的事实并把它们彼此联系起来的时候,便束手无策。” 在恩格斯看来,“一切固定性”的“范畴”都是可以发生变化的,自然科学家应该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去“合理地解释”“新近的事实”,而哲学家应该研究“在自然界中证实了辩证法的事实并把它们彼此联系起来”。人类建设一项能够为自然界打下印记的大型工程,对自然与社会势必产生许多“新近的事实”,工程哲学应该通过这些“新近的事实”,研究并证实“辩证法的事实并把它们彼此联系起来”。具体地说: ①寻找兴建大型工程关于工程自身、工程与社会经济、工程与生态环境可能出现或面对的各种新的事实,包括“各种自然力的同一性及其相互转化”的“新近的事实”与“辩证法的事实”。这种工作对于工程建设的意义在于:“这些事实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设计成为可能。” ②“从事实中发现”各种联系,并“尽可能从经验上加以证明”。也就是说要系统地和依据其内在联系来整理这些材料,确定这些事实会发生什么样的相干作用,经过对历史材料和历史经验的比较和研究,尝试工程模拟,紧扣工程根据和工程后果、工程原因和工程结果,工程同一和工程差异、工程映像和工程本质等问题,弄清从一极向另一极的转化,弄清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分析利弊得失。 ③寻找优化决策、优化施工、优化管理、优化自然资源的配置、优化各种利益关系、保护与利用生态环境的对策与谋略。工程哲学应该为上述环节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解释,提供模式与说明方法。 (5)作为工程哲学研究对象的工程特征问题 综合本文上述的观点,工程哲学所研究的“工程”特征是(或者说与当前五花八门的工程,诸如希望工程、211工程、阳光工程、扫黄打非工程等等的区别在于):①综合性与系统性。现代工程不仅集成了各种生产工具,而且集成了科学家共同体、管理者共同体、技术工人共同体的集体的智慧,使不同知识结构的人、凝结不同技术的各种生产工具、造物过程与造物环境,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②复杂性。现代工程不仅在造物前(如设计、论证等)、造物中(如施工、管理等)、造物后(如维护、管理等)具有复杂性,而且认知与预见造物中、造物后的人工物品对社会、自然的影响,亦具有复杂性。③永久性。工程所造之物是产业化的载体,与一次、一时便消费掉的生存资料、消费资料等人工物品有本质的不同,它要承担“社会地生产”的职能。需要一提的是,以奥林匹克文化场馆建设为代表的某些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它们同样具有“社会地生产”精神产品的职能,同样与那些一次、一时便消费掉的生存资料、消费资料等人工物品有本质区别。④创造性。工程造物具有创造性,既要创造性地实现工程的自然属性,也要创造性地兼顾工程的社会属性。实现天地人的和谐与合一。 工程与技术的区别是:①技术具有通用性与适用性,工程则具有特殊性与针对性(如每一个隧道、桥梁都是惟一的)。②工程是多种形态技术的集成与功能放大。工程包含操作形态的技术(如技能、手艺、智能、经验、方法)与知识形态的技术(如以科学技术为基础),同时在施工中,它一方面要大量消费实物形态的技术(如工具、机器、原料等),一方面又要把实物形态的技术(如提扬设备、输水管道等)构建到新的人工物品中去,使这种新的人工物品能够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产力与影响自然、社会的能力。 远在当代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关于科学技术双刃剑的认识提出以前,恩格斯就用高瞻远瞩的视野,精辟地分析了19世纪人类生产活动对自然、社会的影响,并科学的预见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趋势。正如恩格斯所言:“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他还指出:如果自然科学抛弃哲学,那么哲学就会对自然科学进行事后的报复,因为“在这全部哲学中隐藏着某种即使在自然研究家们自己的领域中也比他们高明的东西”。 这为我们当今哲学界,继承恩格斯的事业,密切联系当代工程建设,学会“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发展工程哲学,提供了强大的信念与动力。 参考文献 南水北调紧锣密鼓.科技日报,2000-10-30. 霍有光.丹江口水库无法肩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水任务.科技导报,2000,(11). 霍有光.现南水北调中线补偿工程的不合理性及其最佳取水口选址研究.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1,(2). 霍有光.南水北调中线大宁河补水、长湖调水各方案的利弊对比.科技导报,2003,(5). 郭树言等. 三峡引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的一个重要发展.科技导报,2003,(5). , , , , , , , , , , , , ,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p.273,372,385,386,384,382,384,329,329,228,303,280,384,303. 李伯聪等.哲学为什么要关注技术问题.哲学研究,2001,(1). 王宏波.简论工程哲学的基本问题.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3BSH035) 霍有光(1950 -),甘肃天水人,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期从事科学技术哲学与科技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王宏波(1952 -),陕西周至人,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工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构建工程哲学理论体系
2601 次阅读|3 个评论
自主创新内涵之深化
kejidaobao 2011-2-9 09:05
文/孙国际 新中国自建国以后我们从“两弹一星”就开始了自主创新的里程。先是跟踪式的自主创新:在国外采取封锁、封闭、不支持的态度下,自力更生,成功研制了以“两弹一星”为集中代表的一系列产品。随后是开放式的自主创新:在与世界广泛交往的改革开放中形成了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如家用电器、汽车等;集成创新,如大型(三峡)水利工程、船舶、飞机制造等。其间也有原始性的自主创新:杂交水稻和汉字激光照排技术。 但深入分析以上创新就会发现,这些都还是集中在技术领域内的创新,并无科学理论、科学本源上的创新。目前我国仍然少有人去思考或研究、产出具有原创性的基础理论性的科学问题及其成果。我们习惯于遇到问题首先看、找、查别人怎么做的。而往往不太注意从科学的本源,从事物、客观(体)世界运动的内在规律本身的基础性问题来思考问题,从而无法深入、快捷地找到创新切入点,缺乏理论思维的归纳能力来实现理论创新。“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恩格斯)没有站在科学的最高峰,这是我们不能在科学的源头上做出重大创新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具体的科学理论(知识)创新,是发自主体内心深处的意向性地创造,还是接收、学习、拿来别人的东西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是两类不同的创新。只有能引领时代发展的才是科学本源创新。否则,就只能在别人创造出的理论影响、作用下,甚至是话语下,尾随式地 “创新”,不仅永远无法超越,而且更有丧失与丢掉自身特色文化主体、民族自信的危险。 首先,原始性创新必须是建立在勤奋努力,不断地有优秀工作的积累之上,付出艰苦的努力之中。在研究条件、环境以及起步时间不如人家时,如果没有高超的、独特的、更为深邃的创新思想和研究方案(路径)思路,是不可能有所超越,取得跨越式发展而有所成功。而这个创新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呢?必须是在正确的即科学精神的支配下,建立在一点一滴的勤奋努力、不断地做出优秀工作的基础上才可能逐渐地产生出别人没有的创新萌芽。 其次,突破,往往要在经过长期积累,即由一滴一点创新、发现的“点”的量的增加到“线”的深入发展、发掘之中;再由“线”到“面”的普适性的展示与应用后水到渠成。 基础性研究是为应用积累知识、人才,创造基础,发现路径、途径、方法,是实现技术突破的内在保障。对多数研究而言没有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拓展,没有一个聚焦的应用目标,发散性的基础研究会导致方向感缺失,从而渐渐地失去内在动力,而无法生根开花。这就是“基础研究每一个阶段的成果往往不一定很显眼,但是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可能有大的科学发现。现在很多人缺乏作长期努力的耐心。”(中国科学院邝宇平先生语)的原因之所在。 因此,无论是研究集(团)体还是个人都务必在研究上要有系统性的积累,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文化氛围、研究成效之特色;自己系统性工作的优势能“长期积累、偶然得之”地在时机成熟之际,使这一特色转化、升华为突破。为此,创新者(集体)一定要清楚地使其研究积累形成系统性的工作,并不断地深入下去。 第三,始终坚持系统的开放性。当代科学技术在经过了数百年的分门别类、专业分工式的纵向发展后,在学科、系统林立的种种体系、领域、专业越来越庞大、复杂的情况下,要使其进一步地向新的纵深发展,就必须充分运用相关联专业领域学科的分工协作之横向支持,才能有所作为,运用最新发明、技术手段(工具)来促进自身发展。只有克服传统的自我闭合式(封闭式)的“具体单一性项目”研究,才会跨越专业、学科领域间的新的飞跃。20世纪末期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核能利用、电子通信、生物工程技术等如此迅猛的发展就是证明。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一种新的科学观念或理论并不是随时可以纳入科学知识体系的。在我们迫切希望公平参与竞争的交流中,急于在世界公共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时,切忌不顾客观实际地渴望全社会认可。因为,只有科学知识体系结构的其他相应部分完成后,只有在社会需求的呼唤下,已往、现有知识体系不能满足要求之时,才可能被人们、社会所重视、认可、接受,这种新知识才可能被纳入科学知识体系之中。为此,对需要长时间研究的课(问)题要钻得进、等得起、沉得住气,在韧性中体现出坚毅与睿智。 这就要求具体的科研组织及个人在不断地做出优秀工作的基础上善于定期地把自己工作中的“亮点”汇集起来,供自己适时地反思,思维迁移地形成系统性优势的积累。注意广泛涉猎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关注相关领域的新成果及其进展。既提高自身认识、升华的能力,又能在优势积累到一定程度后,顺势萌发出新的突破。 (责任编辑 王芷)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纵横捭阖|2533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的理想应是立基于科学而非某种主观精神
周可真 2010-12-11 16:42
除了信奉实证科学以及形式逻辑和辩证法, 除了自我确信他们的学说是基于实证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并且运用形式逻辑和辩证法达到了对于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 除了自我确信他们科学地把握了历史规律的学说可以掌握无产阶级并且可以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由精神力量转化成改变现存世界的物质力量从而借助于这种物质力量可以使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到自由王国以外, 马克思和恩格斯其实什么也不信。 换言之,马克思和恩格斯除了信仰包括形式逻辑和辩证法内在的科学和自信唯有他们才拥有了关于历史发展的真正科学以及这种科学知识所具有的足以使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自觉地服从历史并从而也足以支配历史的权力以外,他们并不相信科学以外特别是他们的历史科学之外的东西。 归根到底,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基于对包括形式逻辑和辩证法内在的科学的信仰而自我信仰其历史科学。 以上是笔者最近一年来学习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经典著作所获得的认识。 基于这种认识,我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包括形式逻辑和辩证法内在科学的信仰是合理的抑或至少是无可非议的,他们本人对由他们自己所建立的历史科学的自我信仰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如果我们把自己的理想建立在他们的这种自我信仰的基础上,那末,我们的这种理想其实并不是立基于科学,而是立基于他们(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的自信,亦即立基于外在于科学也外在于我们自己的某种主观精神,因为他们所信仰的科学与他们所自我信仰的历史科学之间决不是一种等同关系。我们信仰他们所信仰的科学,但这种信仰并不必然地包含信仰他们所自我信仰的历史科学,因为这种历史科学只是他们自我确信其为科学,却未必确实属于科学。
个人分类: 马克思主义|4506 次阅读|1 个评论
学习恩格斯的发展观(1995)
黄安年 2010-9-16 07:34
学习恩格斯的发展观( 1995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9 月 16 日发布 今年是恩格斯诞生 190 年。 1995 年 11 月北京市社科联举行纪念恩格斯逝世 100 周年( 1895-1995 )和诞生( 1820-1995 ) 175 周年学术讨论会,笔者当时准备了一份发言提纲。提纲谈学习恩格斯有关论述的感受,集中提到人类历史发展多样性统一、美国历史发展特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辩证统一的三个问题。 和马克思相比恩格斯 , 亲自来过美国旅游和考察 ,1895 年时的美国已经崛起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因而有他与时俱进的见解。这些看法正确与否还要经由美国历史发展的实践来检验。现在笔者将这份未定稿发言提纲冠以学习恩格斯的发展观的题目发布,留作参考 , 需要说明提纲有关感受部分为即席发挥并位写在提纲上。今天我们纪念恩格斯首先要搞清楚原文愿意 , 其次要把握住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具体针对性 , 其次不宜生搬硬套到今天的西安市生活中来。 ********************* 在纪念恩格斯逝世 100 周年和诞生 175 周年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提纲( 1995 ) 黄安年文 1995.11.22. 1. 关于人类历史发展多样性统一的论述 把握多样性统一规律来认识当代世界的历史、经济、政治和文化现象是我们应该遵循的科学原则。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一般历史规律 , 只是一种近视值 , 一种倾向 , 一种平均数。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 思维的任务现在就在于通过一切迂回曲折的道路去探索这一过程的依次发展的阶段 , 并且通过一切表面的偶然性揭示这一过程的内在规律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 19 卷 , 第 223 页 ) 。恩格斯深刻地指出 : 历史事件似乎总的说来同样是由偶然性支配着的。但是 , 在表面上的偶然形在起作用的地方 , 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患着的过滤支配的 , 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 21 卷 , 第 341 页 ) 恩格斯认为 , 历史的多样性丝毫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 : 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1 卷 , 第 341 页 ) 正确认识当代世界历史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 , 就要求我们清楚地认识当代多元化总格局竞争共处必然性。那种认为以当代资本主义取代全球的多样性推行霸权主义既不得人心也违背历史的发展潮流 ; 而以美国化、美日化、西方化取代全球化、国际化、世界经济政治秩序则是典型的霸权主义逻辑。 坚持多样化统一的规律就是要重视对当代资本主义、当代社会主义、当代民族主义的发展特点、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理论、发展动因和发展趋势的研究。就是要重视对当代世界历史的比较研究 : 例如比较研究近代和现当代 ; 欧洲、北美和日本的比较研究 ; 发达资本主义和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的比较研究 ; 自由资本、一般垄断、国家垄断和国际垄断的比较研究 ; 生产过剩危机和结构性经济危机的比较研究 ; 发达资本主义、新兴工业化国家与社会主义的比较研究 ; 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类型的比较研究等。通过这些纵向、横向、多层次、多侧面的立体交叉比较研究来揭示当代世界历史的真貌。 探索当代世界历史的多样性统一 , 是坚持和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需要。是科学考察当代资本主义、当代社会主义和当代民族主义的需要。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根本要求。历史科学的繁荣兴旺寄希望于坚持多样性统一。我们不能片面和僵化理解统一性 , 以论代史、以论带史 ; 也不能忽视统一性 , 夸大多样性 , 导致例外论和西式全球化 , 而是要把理论探索、历史考察和现状跟踪结合起来 , 开创当代世界历史研究的新局面。 2. 关于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特点 ( 以美国为例 ) 恩格斯 1883 年 3 月 18 日 , 在卡尔马克思的葬仪上发表演说指出 :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生产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 19 卷 , 第 374-375 页 )1886 年 , 恩 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 , 深刻地阐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他说 : 历史上依次更替的一切社会制度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暂时阶段 , 不存在任何最众、绝对的、神圣的东西。 恩格斯关于美国问题有许多精辟见解 : 在谈到美国时 , 恩格斯多次指出了美国封建制度影响和阻力较小这一历史特点。美国没有中世纪的废墟挡路 , 而且在一开始有历史的时候已经有了 10 世纪形成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因素。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 21 卷 , 第 385 页 ), 它没有封建主义的过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 37 卷 , 第 349 页 ) 没有土地贵族、没有君主制度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 18 卷 , 第 106 页 ), 从未经历封建主义一开始就在资产阶级基础上发展起来 ( 《致弗阿左格尔 1892.12.3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 38 卷 , 第 558 页 ), 《 反杜林论》单行本 , 第 341 页 ) 美国是在纯粹资本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毫无安宁闲逸的封建背景的社会。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8 卷 , 第 316 页 ) 。他还说 : 美国是一个独特国家 , 它是沿着纯粹资产阶级的道路发展起来的 , 没有任何封建的旧东西 , 但在发展过程中却从英国不加选择地接受了大量封建时代遗留下来的意识形态残余 , 诸如英国的习惯法、宗教、宗派主义。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6 卷 , 第 522 页。 ) 美国是宗派主义的国家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6 卷 , 第 48 页 ), 在那里某些最现代的趋向披上了最中世纪的外衣 , 这是真正的怪现象。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6 卷 , 第 48 页 ) 1844 年恩格斯在谈到独立战争时说 : 如果找到一个能够把工业垄断权夺到自己手中的国家 , 那未就是美国。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 卷 , 第 584 页 ); 关于美国宪法 , 恩格斯说可以表明这种人权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是美国宪法 , 它最先承认了人权 , 同时确认了存在于美国有色人种的奴隶制 ( 《反杜林论》第 103 页 ); 在南北战争中 , 他又深刻地指出 , 这种人民战争的结局无疑地将决定整个美国今后几百年的命运 , 在最短期间它就会在世界历史上占据完全不同的地位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1 卷 , 第 431 页 ); 恩格斯在谈到资产阶级政治制度时说过 : 资产阶级把历代的一切封建特权的政治垄断权合成一个金钱的大特权和大垄断权。资产阶级消灭了国内各个现存等级之间的一切旧的差别 , 取消了一切依靠专横而取得的特权的豁免权。他们不得不把选举原则当做统治的基础 , 也就是说在原则上承认平等 ; 他们不得不解除君主制度下书报检查对报刊的束缚 ; 他们为了摆脱在国内形成独立王国的特殊的法官阶层的束缚 , 不得不实行陪审制。就这一切而言 , 资产者真像是民主主义者。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 卷 , 第 647-648 页 ) 1849 年恩格斯在谈到美国四年一届选举的总统时评论说他 : 为国家所做的事情要比一打国王和君主加在一起所做的事还多。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6 卷 , 第 183 页 ) 在谈到美国官职时说 : 正是在美国 , 政治家比在任何其他地方都更加厉害地构成国民中的一个特殊的和富有权势的部分。那里 , 两个轮流执政的大政党 , 都是由这样一些人操纵的 , 这些人把政治变成一种收入丰厚的生意 , 拿合众国国会和各州议会的议席来投机牟利 , 或者是以替本党鼓动为生 , 而在本党胜利后取得相当职位作为本党报酬。大家知道 , 美国人在最近 30 年来是如何愈来愈深地陷入到贪污腐化的泥沼中去。我们在那里可以看到两大帮政治投机家 , 他们轮流执掌政权 , 用最肮脏的手段为最卑鄙的目的运用这个政权 , 而国民却无力对付这两个大的政客集团 , 这些人表面上是替国民服务 , 实际上却是统治和掠夺国民的。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 卷第 355 页 ) 在谈到美国的工业化道路时 , 1844 年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说 : 美国的工业已经大规模地发展起来。美国有取之不尽的资源 , 有巨量的煤铁蕴藏 , 有无比丰富的水力和通航的河流。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 卷第 584 页 ) 在谈到美墨战争对美国的经济影响时 , 1849 年 2 月 , 恩格斯说 : 富饶的加利福尼亚从对它毫无作为的懒惰的墨西哥人手中摆脱出来 , 这有什么害处呢 ? 如果精力充沛的的美国佬迅速地开发那里的金砂矿床 , 增加流通手段 , 在短时间内在太平洋沿岸最适宜的地方集中稠密的人口 , 开设广泛的贸易 , 建立许多大城市 , 开辟 ' 轮船交通 , 铺设从纽约到旧金山的铁路 , 第一次使太平洋真正接触现代文明 , 在历史上第三次为贸易开辟新的方向 , 那有什么不好呢 ? 当然 , 加利福尼亚和得克萨斯的某些西班牙人的独立在这种情况下可能遭到侵害 ; 正义和其他道德原则也许会受到一些破坏 ; 但是同那些具有全世界历史意义的事实比较起来 , 这又算得了什么呢 ?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6 卷第 326 页 ) 1848 年 1 月他在《 1847 年的运动》一文中又写道 : 我们并非资产阶级的朋友 , 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在美洲我们看到墨西哥已被征服 , 这使我们十分高兴。这个国家一向四分五裂 , 因而丧失了一切发展的可能性 , 这样一个国家至多只能成为英国工业方面的附属国 , 可是 , 现在它被迫卷入了历史运动 , 这也是一个进步。合众国因兼并加利福尼亚而获得太平洋的统治权 , 这是符合整个美洲发展的利益的。但是我们要仍旧要问 , 首先从战争中获利的是谁呢 : 只有资产阶级。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 卷第 513 页 )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 1850 年谈到美国的经济发展时说 : 合众国之所以更加繁荣 , 更重要的是由于另外一些原因 , 西北部各州有了完全 新的意义 , 而俄勒冈却几年功夫就沦为殖民地 , 得克萨斯和新墨西哥遭到吞并 , 加利福尼亚受到侵占。加利福尼亚金矿的发现使美国的繁荣达到了顶点。它的意义在于加利福尼亚丰富的矿藏对世界市场上的资本起了推动作用 , 使整个美国在西海岸和亚洲东海岸都欣欣向荣 , 使加利福尼亚和所有受到加利福尼亚影响的国家形成新的销售市场。由于加利福尼亚的发展 , 必须建立完全新的世界交通线 , 将来这些交通线的作用很快就会超过所有其他的交通线 , 老实说 , 自从有了这种全世界海洋航行的必要的时候起 , 地球采开始成为圆的。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7 卷第 507-509 页 ) 1882 年恩 格斯致爱伯恩斯坦 (19982.6.26) 的信中说 : 美国是一个 20 年后国成为世界上最富有和最强大的国家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 34 卷 , 第 333-334 页 ) 是一个富裕、辽扩、正在发展的国家 , 建立了没有封建残余或君主制传统的纯粹资产阶级的制度。 ( 《致弗凯利 威士涅威茨基夫人 (1886.6.3) 》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 36 卷 , 第 481 页 ) 恩格斯认为这种情况有朝一日必定会导致震惊全世界的转折。一旦美国人开始做了 , 他们就会以巨大得力量和飞快的速度做下去 , 使我们欧洲人相形之下显得十分幼小。 ( 《致海尔曼施留特尔 (1892.3.30) 》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8 卷 , 第 316-317 页 ) 恩格斯在 1881 年 6 月就说过 : 美国正处在推广工业已成为全国需要这样一个发展阶段上。这一点可以由下列事实充分证明 : 在发明节约劳动力的机器方面 , 走在前面的已不是英国 , 而是美国。美国的发明每天都在代替英国的专利品和英国的机器。美国的机器转入英国 , 而且几乎是所有的工业部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 19 卷 , 第 290 页 ) 1894 年恩格斯在谈到美国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时说 : 在棉纺织工业方面 , 发明的天才也已从英国转移到了美国去了。棉纺织工业方面的纺纱机和织布机方面的最新改进几乎全部都出自美国 , 而曼彻斯特不得不只是加以采用。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 21 卷 , 第 428 页 ) 恩格斯在论述保护关税政策时说 : 有一个国家 , 在那里 , 实行短时期的保护关税政策不仅是正当的 , 而且是绝对必要的 , 这就是美国。这样一个国家经过 20 年左右短时期的保护关税政策 , 就能使它的工业马上达到任何一个竞争者的水平。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 19 卷 , 第 290-291 页 ) 他还指出 : 如果美国要成为一个工业国 , 如果它有一切希望赶上而且超过自己的竞争者 , 那末在它面前的就畅开着两条道路 : 或者是实行自由贸易 , 进行比如说 50 年的费用极大的竞争斗争来反对领先于美国工业的 100 年的英国工业 ; 或者是用保护关税 , 在比如说 25 年中堵住英国工业品的来路 , 几乎有绝对把握地坚信 , 25 年后自己就能够在自由的世界上占有一个地位。这两条道路中哪一条最经济、最短捷呢 ? 这就是问题所在。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 21 卷 , 第 418-419 页 ) 恩格斯 1892 年在谈到交替使用保护关税制和自由贸易政策时谈到 : 英国在工业上垄断同其他文明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不相容的 ; 美国在内战后所实行的保护关税制证明美国人力图摆脱这种垄断的束缚 ; 依靠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美利坚民族所具有的智慧和精神 , 这个目的现在已经达到了 , 因而在美国 , 保护关税已成了工业的桎梏 , 其程度并不下于德国 ...... 如果美国实行了贸易自由 , 那未再过十年它就会在世界上击败英国。一旦美国在世界市场上站稳脚跟 , 它就会 和英国一样 , 而且是借助于美国 在自由贸易的道路上一往直前地走下去。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 22 卷 , 第 388-389 页 ) 。 1891 年恩格斯就麦金莱的保护关税政策评论说 : 今天 , 只有一个国家能够在主要工业部门有这样的 , 接近于这样的利润 , 就是美利坚合众国。在那里 , 国内战争以后实行保护关税率和目前实行的麦金莱关税率导致了这样结果 , 那时的利润必然是而且也确实是巨大的。这种情况完全取决于随时可修改的税率立法。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 38 卷 , 第 194 页 ) 在谈到资本集中时 , 恩格斯说 , 美国资本以以惊人的速度进行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 19 卷 , 第 337 页 ) 3. 关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辩证统一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 : 人本身是自然的产物 , 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 20 卷 , 第 38 页 )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又指出 :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 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 , 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 , 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都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不到的影响 , 常常把第一次结果又取消了。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 20 卷 , 第 519 页 ) 他还说 : 在今天的生产方式中 , 对自然界和社会 , 主要只注意到最初的最显著的结果 , 然后人们又感到惊奇的是 , 为达到上述结果而采取的行为所产生的比较远的影响 , 却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 大多数情况下甚至是完全相反的。事实上 , 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 , 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特别从本世纪自然科学大踏步前进以来 , 我们就愈来愈能够认识到 , 因而也学会支配至少是我们最普通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比较远的自然影响。 ( 同上 , 恩格斯著 : 《自然辩证法》 , 第 522 、 519 页 ) 恩格斯 1888 年说 : 在煤碳、水力、铁矿和其他矿藏、廉价食品、北国棉花和其它各种原料方面 , 美国拥有任何一个欧洲国家所没有的大量资源和优越条件 ; 而只有当美国成为一个工业国的时候,这些资源才能得到开发。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 21 卷 , 第 418 页 ) 。 限于历史和社会的条件 , 人们的认识只能是相对的 , 大多数人还带有滞后性 , 如果缺乏自觉性 , 陷入片面性 , 必将自食其果。今天重视经济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 , 重视长时段对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是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尤其需要注意的。 _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研究(10-11)|3219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有前世吗?
lxj6309 2010-9-3 17:23
不断有消息说,人类真的有前世,如:人是不是真的有前世来生呢?英国电视五台拍摄的纪录片《这个男孩活过》讲述了一个男孩前世今生的故事。而这个故事却真实地发生在英国的一个家庭里面。( http://www.jiaodong.net/wenhua/system/2010/05/08/010831168.shtml )、 二○○二年第七期《东方女性》杂志(海南省妇联主办),以显著的位置、近二十页,详细而真实地报道了「转世奇人」唐江山的前世、今生( http://ming.2466.cn/lunhui/141697.shtml )。这些消息新闻可能会造假,姑且不论,但从物质守恒的角度,恩格斯确曾论说过实质同类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回答也可能改变人们关于宇宙起源的理论。整个宇宙应该是不生不灭的,从来一直都在那儿,但是,各部分之间存在运动的转化,而且转化是完备守恒的。 下面把恩格斯的原话摘录于此: 运动的不灭不能仅仅从数量上去把握,而且还必须从质量上去理解;一种物质,如果它的纯粹机械的位置移动虽然也带有在适当条件下转化为热、电、化学作用、生命的可能性,但它不能够从自身产生出这些条件,那末这样的物质就 丧失了运动 ;一种运动,如果它失去了使自己转变为它所应当具有的各种不同的形式的能力,那末即使它还具有潜在力,但是不再具有活动力了,因而它部分地就被消灭了。但是这两种情况都是不可想象的。 于是我们得到这样一个结论:放射到太空中去的热一定有可能通过某种途径(指明这一途径,将是以后自然科学的课题)转变为另一种运动形式,在这种运动形式中,它能够重新集结和活动起来。因此,阻碍已死的太阳重新转化为炽热的星云的主要困难便消失了。 不论这个循环在时间和空间中如何经常地和如何无情地完成着,不论有多少百万个太阳和地球产生和灭亡,不论要经历多长时间才能在一个太阳系内而且只在一个行星上造成有机生命的条件,不论有无数的有机物一定产生和灭亡,然后具有能思维的脑子的动物才从它们中间发展出来,在一个短时间内找到适于生活的条件,然后又残酷地被消灭,我们还是确信:物质在它的一切变化中永远是同一的,它的任何一个属性都永远不会丧失,因此,它虽然在某个时候一定以铁的必然性毁灭自己在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而在另外的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一定又以同样的铁的必然性把它重新产生出来。 《马恩全集》第 20 卷,《自然辩证法》导言,第 378-379 页
个人分类: 经典马克思|10187 次阅读|0 个评论
献给科学狂人的喝棒——恩格斯的思想火花
zzkpumc 2010-9-1 09:02
德国的官方自然科学,特别是在专门研究的领域中,仍然保持着时代的高度。但是,正如美国《科学》杂志已经公正地指出的,在研究单个事实之间的重大联系方面的决定性进步,即把这些联系概括为规律,现在更多地是出在英国,而不像从前那样出在德国。而在包括哲学在内的历史科学的领域内,那种旧有的在理论上毫无顾忌的精神已随着古典哲学完全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毫无头脑的折衷主义,是对职位和收入的担忧,直到极其卑劣的向上爬的思想。 这种科学的官方代表都变成毫无掩饰的资产阶级的和现存国家的玄想家,但这已经是在资产阶级和现存国家同工人阶级公开敌对的时代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 258 页 ,人民出版社, 1995 年。 但是,一切产生出来的东西,都注定要灭亡。也许经过多少亿年,多少万代生了又死;但是这样一个时期会无情地到来,那时,日益衰竭的太阳热将不再能溶解从两极逼近的冰,那时人们越来越聚集在赤道周围,最终连在那里也不再能够找到足以维持生存的热,那时有机生命的最后痕迹也将逐渐消失,而地球,一个像月球一样死寂的冰冻的球体,将在深深的黑暗里沿着越来越狭小的轨道围绕着同样死寂的太阳旋转,最后就落到太阳上面。有的行星遭到这种命运比地球早些,有的比地球晚些;代替配置的和谐的、光明的、温暖的太阳系的,只是一个寒冷的、死去的球体,它在宇宙空间里循着自己的孤寂的轨道运行着。像我们的太阳系一样,我们的宇宙岛的其他一切星系或早或迟地都要遭到这样的命运,无数其他的宇宙岛的星系都是如此,还有这样一些星系,它们发出的光在地球上还有活人的眼能够接受时将不会到达地球,甚至连这样一些星系也要遭到同样的命运。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第 276 页, 人民出版社, 1995 年。 在理论自然科学中,往往非常明显地显露出对哲学史缺乏认识。哲学上在几百年前就已经提出,并且在哲学界往往早已被抛弃的一些命题,在理论自然研究家那里,却常常作为崭新的知识而出现,甚至在一段时间里成为时髦。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第 284 页, 人民出版社, 1995年 。 脱掉神秘主义外衣的辩证法成为自然科学绝对必需的东西,因为自然科学已经离开那个有了固定不变的范畴、可以说是有了逻辑的初等数学、有了逻辑的日常工具就足以解决问题的领域。哲学引自然科学抛弃了它而对自然科学时候进行了报复。而自然研究家们本来可以从哲学家门在自然科学上的成就中看到:在这全部哲学中隐藏着某种即使在自然研究家自己的领域中也比他们高明的东西(莱布尼兹以无限为研究对象的数学的创始人,和他比较起来,归纳法的蠢驴牛顿成了剽窃者和害人者;康德拉普拉斯以前的天体起源理论;奥肯在德国采纳进化论的第一个人;黑格尔他对自然科学的广博额的概括和合理的分类是比一切唯物主义的胡说合在一起还更加伟大的成就)。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第 302 页, 人民出版社, 1995 年。 自然科学和哲学一样,直到今天还全然忽视人的活动对人的思维的影响;它们在一方面只知道自然界,在另一方面又只知道思想。但是,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第 329 页, 人民出版社, 1995 年。 只要认识到宇宙是一个体系,是各种物体相联系的总体,就不能不得出这个结论。在这种认识在自然科学中发挥实际作用以前很久,哲学就已经有了这种认识,所以不难说明,为什么哲学比自然科学整整早 200 年就得出了运动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的结论。甚至哲学作出这个结论时所采取的形式,终究比今天的自然科学的表述要高明些。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第 347 页, 人民出版社, 1995 年。 力的观念,如各方面所承认的(从黑格尔起直到亥姆霍兹止),是从人的机体在其周围环境中的活动中借用来的。我们说肌肉力、双臂上举力、腿的弹跳力、胃肠的消化力、神经的感觉力、腺体的分泌力等等。换句话说,为了不必对我们的机体的某种机能所引起某种变化的真实原因作出说明,我们就塞进某种虚构的原因,某种和这种变化相当的所谓力。然后我们又把这种偷懒的办法搬到外在世界中去,这样,有多少种不同的现象,便虚构出多少种力。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第 357 页, 人民出版社, 1995 年。 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第 383 页, 人民出版社, 1995 年。
个人分类: 哲学笔记|4105 次阅读|3 个评论
真傻怀古:爱与制度
zlyang 2010-8-29 21:44
真傻怀古:爱与制度 以前发现民主是有固有缺陷的,《 Kenneth J. Arrow 与民主的缺陷?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1288 。那么,有没有没有缺陷的制度? 恩格斯 说:真理是在认识过程中,在科学的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而科学从认识的较低阶段向越来越高的阶段上升,但是永远不能通过所谓绝对真理的发现而达到这样一点,在这一点上它再也不能前进一步,除了袖手一旁惊愕地望着这个已经获得的绝对真理,就在也无事可做了。在哲学认识的领域是如此,在任何其他的认识领域以及在实践行动的领域也是如此。 历史同认识一样,永远不会在人类的一种完美的理想状态中最终结束; 完美的社会、完美的国家是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东西 ;相反,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暂时阶段 。 中国古人的看法 (一)、陈涉世家第十八(司马迁)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00633581 褚 先生曰:地形险阻,所以为固也①;兵革刑法②,所以为治也。犹未足恃也③。 夫先王以仁义为本 ④ ,而以固塞文法为枝叶 ⑤ ,岂不然哉! ①为固:当作坚固的屏障。②兵革刑法:指武器装备和法制规章。恃:依靠。④以仁义为本:把仁义道德作为立国的根本。⑤固塞文法:坚固关塞,文饰法律条文。枝叶:指次要的事情。 (二)、阿房宫赋(杜牧)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三)、岳阳楼记(范仲淹) 嗟 (jiē)夫!予(y) 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 (chǔ) 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请问您的看法?
个人分类: 科学 - 艺术 - 社会|3705 次阅读|2 个评论
恩格斯对“辩证法”与“形式逻辑”相互关系的有关论述
周可真 2010-8-2 19:36
现代唯物主义都是本质上辩证的,而且不再需要任何凌驾于其他科学之上的哲学了。一旦对每一门科学都提出了要求,要它弄清它在事物以及关于事物的知识的总联系中的地位,关于总联系的任何特殊科学就是多余的了。于是,在以往的全部哲学中还仍旧独立存在的,就只有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 形式逻辑 和 辩证法 。其他一切都归到关于自然和历史的实证科学中去了。 对于已经从自然界和历史中被驱逐出去的哲学来说,要是还留下什么的话,那就只留下一个纯粹思想的领域:关于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的学说,即 逻辑 和 辩证法 。 辩证法 被看作关于一切运动的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这就是说, 辩证法的规律 无论对自然界和人类历史的运动,或者对思维的运动,都一定是同样适用的。这样的规律可以在这种三个领域的两个中,甚至在所有三个领域中被认识出来。 头脑的辩证法 只是现实世界(自然和历史)的运动形式的反映。 形式逻辑 也首先是探寻新结果的方法,由已知进到未知的方法; 辩证法也 是这样,只不过是更高超得多罢了;而且,因为 辩证法 突破了形式逻辑的狭隘界限,所以它包含着更广泛的世界观的萌芽。在数学中也是存在着同样的关系。初等数学,即常数的数学,是在 形式逻辑 的范围内活动的,至少总的说来是这样;而变数的数学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微积分本质上不外是辩证法在数学方面的运用。 辩证逻辑 和旧的 形式逻辑 相反,不象后者满足于把各种思维运动形式,即各种不同的判断和推理的形式列举出来和毫无关联地排列起来。相反地, 辩证逻辑 由此及彼地推出这些形式,不把它们相互并列起来,而使它们互相隶属,从低级形式发展出高级形式。 附识 : 郑波尽先生声称他不敢对唯物辩证法妄加评论,但却发此高论曰 : 辩证法在(中国)原始社会中即存在,辩证法是(中国)原始社会中的一种逻辑。 (参见郑波尽:《 周可真教授的逻辑分析 》) 这里引出恩格斯的有关论述,是回敬郑先生,希望郑先生不要妄论辩证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卷,第65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卷,第253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31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卷,第174-175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46页。
个人分类: 读书.杂记|7572 次阅读|8 个评论
外星人存在——是有可能的
zlyang 2010-7-11 21:29
外星人存在 是有可能的 目前,探索外星人应该是严肃的科学话题。例如, 科学网 首页新闻中心中有: 《中青报:探索外星人到底 有什么意义》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5/232236.shtm 《霍金:外星生命肯定有 最好别联系》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4/231341.shtm 《科学家对外星人相貌大胆猜想 取决于遭遇地点和方式》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1/227802.shtm 等等。 其实,更早严肃探索外星人的,应该是 恩格斯 。 俺 真傻 没有同 外星人 接触过,不清楚是怎么回事。不过 真傻 倾向于相信外星人存在,因为 恩格斯 在《自然辩证法》里说过: 物质在它的一切变化中永远是同一的,它的任何一个属性都永远不会丧失,因此,它虽然在某个时候一定以铁的必然性毁灭自己在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 而在另外的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一定又以同样的铁的必然性把它重新产生出来。 另外的某个地方把它重新产生出来 ,就应该是 外星人 吧! 其实,我们地球人就是 外星人 说的 外星人 。 相关链接: 《 傻评外星人来信(十):人类即将灭亡?(随时更新中)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5240 《 傻评外星人来信(九):人类将进入死胡同?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5239 《 傻评外星人来信(八):外星人已经来了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5238 《 傻评外星人来信(七):人类现在的境遇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4801 《 傻评外星人来信(六):现代人类文明的肤浅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3581 《 傻评外星人来信(五):形式与内容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3532 《 傻评外星人来信(四): 6500 万外星人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3408 《 傻评外星人来信(三):人类大家庭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3400 《 傻评外星人来信(二):拜物主义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3279 《 傻评外星人来信(一):自然资源的耗尽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3144 《 外星人存在 是有可能的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3134
个人分类: 外星人 资料|6617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文与英文)
livingfossil 2010-5-11 06:07
著名悼文 + 著名论断: 转载《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文与英文) 关键词:马克思; 恩格斯; Karl Marx ; Frederick Engels ; Funeral speech 根据有关文献,《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刊 载于 1883 年 3 月 22 日《社会民主党人报》第 13 号 。原文是德文,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9 卷第 374 — 376 页。非常遗憾,我尚未对这篇经典文献的出处进行考证,也没有考证这篇历史性文献的英译者与中译者到底是谁。我期望学界有人对此文进行考证以便大家严谨引用或转载。 我认为,这篇著名悼文中有个著名论断似乎永远也不会过时,现抄录如下: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 马克思 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真正喜欢做科学研究的人往往都有一个习惯,就是要看原始文献、或看原始数据,这非常重要。有时候,寻找原著就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探索过程。我在考证“活化石”术语的工作中,查阅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1859 年第 1 版)原著,内心充满着喜悦,颇有收获。 说老实话,我从来没有见过 马克思的德文原著,即使见到了,我也读不懂,因为我对 德文一窍不通。我家中收藏的 马克思《资本论》(中译本)是我哥哥赠送给我的。我翻阅过此书数页,感觉比康德的著作还要晦涩难懂。《资本论》真的成了我书柜中的摆设品。在现实面前,我们应该有足够的知识和勇气承认自己的无知与浅薄。 孙启高 2010 年 2 月 6 日写于美国 --------------------------- 关于马克思的病逝及葬礼 Karl Marx http://en.wikipedia.org/wiki/Karl_Marx Karl Marx's Tomb at Highgate Cemetery London Following the death of his wife Jenny in December 1881, Marx developed a catarrh that kept him in ill health for the last 15 months of his life. It eventually brought on the bronchitis and pleurisy that killed him in London on March 14, 1883. He died a stateless person ; family and friends in London buried his body in Highgate Cemetery , London, on March 17, 1883. Several of Marx's closest friends spoke at his funeral, including Wilhelm Liebknecht and Friedrich Engels. Engels's speech included the words “ On the 14th of March, at a quarter to three in the afternoon, the greatest living thinker ceased to think. He had been left alone for scarcely two minutes, and when we came back we found him in his armchair, peacefully gone to sleep—but forever. ” In addition to Engels and Liebknecht, Marx's daughter Eleanor and Charles Longuet and Paul Lafargue , Marx's two French socialist sons-in-law, also attended his funeral. Liebknecht, a founder and leader of the German Social-Democratic Party, gave a speech in German, and Longuet, a prominent figure in the French working-class movement, made a short statement in French. Two telegrams from workers' parties in France and Spain were also read out. Together with Engels's speech, this constituted the entire programme of the funeral. Those attending the funeral included Friedrich Lessner, who had been sentenced to three years in prison at the Cologne communist trial of 1852; G. Lochner, who was described by Engels as an old member of the Communist League and Carl Schorlemmer , a professor of chemistry in Manchester, a member of the Royal Society , but also an old communist associate of Marx and Engels. Three others attended the funeral— Ray Lankester , Sir John Noe and Leonard Church. Marx's tombstone bears the carved messages: WORKERS OF ALL LANDS UNITE , the final line of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and Engels's version of the 11th Thesis on Feuerbach : “ The philosophers have only interpreted the world in various ways—the point however is to change it ” ……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时间: 1883 年 3 月 17 日 地点:伦敦海格特公墓 http://baike.baidu.com/view/1286522.htm 3 月 14 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间里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 --- 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 马克思 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甚至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但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这位科学巨匠就是这样,但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 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完全不同了。例如,他曾经密切地注意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发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注意了马赛尔 · 德普勒的发现。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 , 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 , 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 , 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 --- 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生的使命。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因报》( 1842 年),巴黎的《前进报》( 1844 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 1847 年),《新莱茵报》( 1848 - 1849 年),《纽约每日论坛报》( 1852 - 1861 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是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做为这一切工作的完成 -- 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别的什么也没有做,也可以拿这一结果引以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 --- 无论专制或共和政府 --- 都驱逐他;资产者 -- 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 --- 都纷纷争先恐后地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 Frederick Engels : On the 14th of March, at a quarter to three in the afternoon, the greatest living thinker ceased to think. He had been left alone for scarcely two minutes, and when we came back we found him in his armchair, peacefully gone to sleep-but forever. An immeasurable loss has been sustained both by the militant proletariat of Europe and America , and by historical science, in the death of this man. The gap that has been left by the departure of this mighty spirit will soon enough make itself felt. Just as Darwin discovered the law of development of organic nature, so Marx discovered the law of development of human history: the simple fact, hitherto concealed by an overgrowth of ideology, that mankind must first of all eat, drink, have shelter and clothing, before it can pursue politics, science, art, religion, etc.; that therefore the production of the immediate material means of subsistence and consequently the degre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ttained by a given people or during a given epoch form the foundation upon which the state institutions, the legal conceptions, art, and even the ideas on religion, of the people concerned have been evolved, and in the light of which they must, therefore, be explained, instead of vice versa, as had hitherto been the case. But that is not all. Marx also discovered the special law of motion governing the present-day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and the bourgeois society that this mode of production has created. The discovery of surplus value suddenly threw light on the problem, in trying to solve which all previous investigations, of both bourgeois economists and socialist critics, had been groping in the dark. Two such discoveries would be enough for one lifetime. Happy the man to whom it is granted to make even one such discovery. But in every single field which Marx investigated -- and he investigated very many fields, none of them superficially -- in every field, even in that of mathematics, he made independent discoveries. Such was the man of science. But this was not even half the man. Science was for Marx a historically dynamic, revolutionary force. However great the joy with which he welcomed a new discovery in some theoretical science whose practical application perhaps it was as yet quite impossible to envisage, he experienced quite another kind of joy when the discovery involved immediate revolutionary changes in industry and i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in general. For example, he followed closel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coveries made in the field of electricity and recently those of Marcel Deprez. For Marx was before all else a revolutionist. His real mission in life was to contribute, in one way or another, to the overthrow of capitalist society and of the state institutions which it had brought into being, to contribute to the liberation of the modern proletariat, which he was the first to make conscious of its own position and its needs, conscious of the conditions of its emancipation. Fighting was his element. And he fought with a passion, a tenacity and a success such as few could rival. His work on the first Rheinische Zeitung (1842), the Paris Vorwrts! (1844), Brsseler Deutsche Zeitung (1847), the Neue Rheinische Zeitung (1848-49), the New York Tribune (1852-61), and in addition to these a host of militant pamphlets, work in organisations in Paris, Brussels and London, and finally, crowning all, the formation of the great International Working Men's Association -- this was indeed an achievement of which its founder might well have been proud even if he had done nothing else. And, consequently, Marx was the best-hated and most calumniated man of his time. Governments, both absolutist and republican, deported him from their territories. Bourgeois, whether conservative or ultra-democratic, vied with one another in heaping slanders upon him. All this he brushed aside as though it were cobweb, ignoring it, answering only when extreme necessity compelled him. And he died beloved, revered and mourned by millions of revolutionary fellow-workers -- from the mines of Siberia to California, in all parts of Europe and America -- and I make bold to say that though he may have had many opponents he had hardly one personal enemy. His name will endure through the ages, and so also will his work! ----------------------------
个人分类: Behind palaeobotany|5088 次阅读|0 个评论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列宁专题文集》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在京举办
mg 2010-4-21 17:34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研院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部、中国社会科学院马研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共同举办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列宁专题文集》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 | 于 2010 年 4 月 21 日上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出席此次会议的专家学者有:中国社会科学院马研学部主任、马研院院长 程恩富 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研院党委书记 侯惠勤 教授等 50 多位学者。会上中央编译局原常务副局长顾锦屏研究员作了说明性报告;余斌研究员、金民卿研究员、李伟研究员、张建云副研究员、龚云副研究员、刘志民副研究员、李春华副研究员、王佳菲助理研究员、李建国助理研究员作了专题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马研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主任赵智奎研究员对会议进行了总结。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研院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部主 任胡乐明 教授主持。
个人分类: 人文社科|585 次阅读|0 个评论
战胜“逻辑方法的局限性”:恩格斯(补充更新中)
zlyang 2010-3-10 12:14
(今天没有时间了,以后在补充,抱歉) 理论起源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从理论到理论,只是有生命力理论起源的小部分。 恩格斯《反杜林论》:“纯数学的对象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所以是非常现实的材料。这些材料以极度抽象的形式出现,这只能在表面上掩盖它起源于外部世界的事实。” 恩格斯真正对数学下定义式的表述是下面这句话:“数学——一种研究思想事物(虽然它们是现实的摹写)的抽象的科学。” 恩格斯说:“全部所谓纯数学都是研究抽象的,它的一切数量严格说来都是想象的数量,一切抽象在推到极端时都变成荒谬走向自己的反面”。 恩格斯《反杜林论》:“两类经验:外在的、物质的经验,以及内在的经验——思维规律和思维形式。”“思维形式一部分也是通过发展继承下来的(例如,数学公理对欧洲人来说,是不证自明的,而对布须曼人澳大利亚黑人来说,肯定不是这样)”。 列宁指出:“认识是对自然界的反映,但是,这并不是简单的、直接的、完全的反映,而是一系列的抽象过程。”又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 请参考: 刘森林《恩格斯与辩证法:误解的澄清》 http://www.ptext.cn/home4.php?id=3024 傅德本《关于数学哲学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 http://hi.baidu.com/zhenzhonglgq/blog/item/98f1db0acd252f3cb0351d15.html ——————————————— 随感 ——————————————— 真理是独立于逻辑的、独立于语言的、独立于人的思维的,因为 物质 、物质的 运动 及其 规律 是 独立于人 的、独立于人的意识的。 很多真理目前难以描述。 执着逻辑的、语言的、思维的方法,终究会遇到“以管窥天,以蠡测海”的困境,只是早晚而已。顶多是个大的管子、大的瓠瓢: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07667do=blogid=478066 只是我们经常忘记我们正在“以管窥天,以蠡测海”。 真傻相关的博文: ( 1 )逻辑方法的局限性:元知识、乌龟塔与盲人摸象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1534 ( 2 )逻辑方法的局限性: Godel incompleteness theorem 和 Chaitin theorem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1287 ( 3 )爱因斯坦与教育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8903 ( 4 )什么是“证明” The definition of Proof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1874 ( 5 )怎么翻译爱因斯坦谈科学起源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6696
个人分类: 基础数学-逻辑-物理|7825 次阅读|1 个评论
怎样看恩格斯关于牛顿的两段话?
lvnaiji 2009-11-19 09:16
吕乃基 各位,近日因忙于搬家,千头万绪,疏于交流,抱歉!估计要一直拖到年底。但我还是会努力。 恩格斯在评论牛顿及由他奠基的机械自然观时说:开始时那样革命的自然科学,突然站在一个彻头彻尾保守的自然界面前,以及哥白尼在这一时期的开端给神学写了挑战书,牛顿却以关于神的第一次推动的假设结束了这个时期 。 对于第一句话,彻头彻尾保守的自然界,显然指机械自然观所看到的静止、孤立、不变、死寂的自然界;而开始时那样革命的自然科学,实际上即意为文艺复兴前期所复兴的古代的自然哲学。因为在这种自然哲学(包括哥白尼)看来,自然是活生生的、变动不居的、有机的统一体。但自然哲学在本质上并不是自然科学。恩格斯所言那样革命的之含意,是指自然哲学对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的革命,对宗教教义的革命。恩格斯所强调的显然是社会科学意义上的革命。从科学自身的发展,以及从人的精神从自然中的提升这两点来看。机械自然观是对古代朴素自然观的革命(参见 近代科学革命,那里发生了革命?(走出中世纪之五) )。从科学史和认识论意义上或许可以这样说:刚得到解放时那种朴素纯真的自然哲学,必然要站到一个其中排除人的,死寂的、机械的自然界面前。 当然,这样的自然界并非认识的终点而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现代与后现代科学正在并已经走出这个机械论的环节,走向复杂性、生态、有机,或者说,一个有着内部丰富规定性的革命的自然科学。(参见: 武谷三男的 三阶段论 和马克思的 两条道路 ) 对于恩格斯的第二句话,首先必须认识到,机械自然观本身注定要到事物之外去寻找运动的原因。自然科学并没有复辟,走回头路。在历史上,哥白尼本人无意向神学下挑战书。哥白尼对于成为教义一部分的圆形轨道和恒星天如此虔诚,这些观念在他观察天体和构造体系时起了先验的决定作用。在他的体系中,上帝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居住在太阳上管理他的孩子们。牛顿虽有宗教信仰,但在研究过程中,丝毫不让上帝、 圣经、教义来 干扰他的自然,影响他的思路,只是在最后的解释中才重新回到信仰中来。上帝所起的作用只是第一次推动及以后偶尔纠正一下。新科学倾向于在那些科学的解释暂时还表明无能为力的问题上召来上帝作为一种假说。 固然,在 16 世纪中叶的社会状况下,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无疑具有巨大的革命意义 。 而到 17 世纪末,欧洲社会已经历了宗教改革,目睹实证科学兴起。在人类精神的成长过程中,从哥白尼到牛顿代表了前进的方向。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1 . 10 斯鲁威尔 . 西方无神论简史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 . 78
个人分类: 科技史|6924 次阅读|0 个评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怀念朋友
duke01361 2009-3-4 04:29
没有人离得开社会,特别是自己的朋友。我也一样,也一样具有这样的情愫。朋友的涵义很广,也很具体。但具体勾络出朋友的模式,或者是公理却很难。朋友也分层次,有需要应酬的,也有无条件而说不很清楚的。西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中国古代的高山流水等等很多。朋友是生活的情调,不仅如此,更是生活的意义。对朋友可以不用浅笑,假笑。因为时时不缺会心的表情。对朋友可以不必包裹自我,精神的,有形的都一样。   你可以对朋友说自己的愚蠢,不必担心尴尬。你可以放开来表达自我,不必顾忌“自我中心”的讥讽。朋友是雨雪风雷,而你可以是花鱼虫草。彼此之间没有伤害与被伤害,只有相辅相成的共生共荣共存。朋友之间没有根本上的利益冲突,有的只是相互的装典,却不能用无原则的恭维和敷衍比拟。因为朋友的维系是对生命的维系和珍惜。   因此朋友之间又好像生物界中的共生体,但朋友的共生关系又不能用生物界中的共生关系来概括,因为朋友之间有着独立的人格和空间。所谓共生也只能是精神世界的互容和相交。这一点有如数学中的交集但不是子集。   朋友可以是平民,可以是学者,可以是官宦。但如果成了朋友,之间的色彩会被友情冲去。因此朋友之间没有上下左右的位置属性。有的只是平等和平等。朋友不是情人对情人,那应该是生活中的伙伴。但是具有艺术性的个体会把伙伴和朋友化二为一。因为伙伴之间的利益关系完全可以用友情来代替。一个成功的朋友关系应该是这样的:他们之间的社会属性和生物学属性都很难再成立,是一个生物学家和社会学家都倍感棘手的课题。因此说朋友关系很难用学理概括和记录,但文学的鼓吹者却可以大肆发挥,因为文学不需要调理的分明,完全可以偏重情景的辉宏。但是朋友之间理性却万万不可以缺,不要因了朋友关系就失去了气节和骨气。朋友之间也需要原则和原则。朋友之间遵循的原则需要借鉴所依附社会之伦理和传统,更需要容纳自然界之精华。因此当文学家大肆发挥其想像力,努力来烧结友情时,就不免用比喻和渲染的手法,人们也不会对此有牵强的感觉。因为友情的原则中有社会和自然界中的规律在!自然就感觉自然。   因此友情维系的朋友关系是生产关系中一种最积极,最向上的关系。因为友情这种关系原则上不能参与权衡生产中的分配关系,不能把友情关系定在一种利益的十字架上。   这样看来朋友和底蕴的友情更多的是精神之中的一种。而在归类上平行于其他的社会关系。具体到现实中的例子,有人说很多,古今中外比比皆是。但我说并不然。古今中外的朋友和友情感人的多,可以被文学家鼓噪的多,真正理性的多吗?!至于朋友关系的特点,有人用文字描述是:默契,理解和信任。依我看文字实不是描述友情和朋友的好工具,因着文字的弱点。朋友和友情应该只能被感知。就像“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只有文字没表达出来的才是本质的,精华的东西。因此朋友和友情又岂能是说和写明白了的!于是写不明白,说不清楚的朋友和友情只有用心感觉才能体会,才能可能知道。但是知道了的是无言的,或者说言语所不能表达的。于是那有着朋友和友情的状态是无言的状态,是一种靠心有的灵犀来托付的准神化状态。处在这种状态的人,心里觉得是难言的,默默的,不平静的和耿耿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一种无言或言语根本不能表达的怀念和寄托。 刊登在 2004 华夏文摘
个人分类: My Ideas|2353 次阅读|0 个评论
马克思恩格斯的大科学概念
可真 2009-3-2 11:39
现在学术界常常把科学区分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或者区分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科学则有他们独特的看法: 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联的;只要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自然史,即所谓自然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第 20 页) 按:既然说自然史,即所谓自然科学,则所谓人类史未尝不可以说是人类科学或社会科学,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并没有使用过人类科学或社会科学的概念,他们使用了关于人的科学 的概念。 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象关于人的科学将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人民出版社,第 128 页) 按:这里以自然科学与关于人的科学对举,并说它们是一门科学,这与上文所谓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 相一致,则所谓一门科学应该就是历史科学。 上文说自然史(自然科学)和人类史( 关于人的科学 )是彼此相互制约,这里则说它们是彼此相互包括,其含义应无实质差异,都是指它们作为一门科学的两个方面是彼此密切相联(见上文)的。 人是自然科学的直接对象,而同时自然界是关于人的科学的直接对象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人民出版社,第 128129 页) 按:这里说出了自然科学与关于人的科学所以彼此密切相联的原理:自然科学以人为直接对象, 关于人的科学以自然界为直接对象。 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 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 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也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人民出版社,第 95 页) 按:可见,作为自然科学的直接对象的人, 是指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的自然界;作为关于人的科学的直接对象的自然界是指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的人。由此可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所以认为自然科学与关于人的科学之间密切相联,是基于这样一个观点:只要有人存在,人与自然界之间就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在这种联系中,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即人为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也正是在这种联系中,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存在这样一种关系: 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人民出版社,第 128 页) 这就是说,人类史是自然史的一个部分。进而言之,自然史就是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自然界的进化过程;而人类史人类的进化过程,是自然界的进化过程的一部分。 科学只有从自然界出发才是现实的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人民出版社,第 128 页) 按: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看来,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从而人类的进化过程是自然界的进化过程的一部分,所以,无论是研究自然界的进化过程的自然史或自然科学,还是研究人类的进化过程的人类史或关于人的科学,它们都必须从自然界出发,即必须是立足于自然界,而不能是立足于非自然的东西人的精神或由人的精神所幻想出来的神。这是一种彻底唯物主义的科学观。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科学本质地理解为从自然界出发来研究自然界的进化过程的学问,因而认为唯一的科学就是历史科学,而历史科学包括自然史和人类史,其中人类史不过是自然史的一个部分。据此观点,一切具体的科学都是自然史即自然科学的不同组成部分;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自然界是第一性的存在和自然界是一个进化过程的观点是一切科学的基本观点,运用这个观点来研究自然界的进化过程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是一切科学的基本方法。
个人分类: 马克思主义|9134 次阅读|3 个评论
恩格斯谈理论思维
zhulin 2009-2-11 09:33
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经验自然科学积累了如此庞大数量的实证的知识材料,以致在每一个研究领域中有系统地和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把这些材料加以整理的必要,就简直成为无可避免的。建立各个知识领域互相间的正确联系,也同样成为无可避免的。因此,自然科学便走进了理论的领域,而在这里经验的方法就不中用了,在这里只有理论思维才能有所帮助。 辩证法对今天的自然科学来说是最重要的思维形式,因为只有它才能为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发展过程,为自然界中的普遍联系,为从一个研究领域到另一个研究领域的过渡提供类比,并从而提供说明方法。 这种复归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道路达到。它可以仅仅由于自然科学的发现本身所具有的力量而自然地实现。如果理论自然科学家愿意从历史地存在的形态中仔细研究辩证哲学,那末这一过程就可以大大地缩短。 熟知人的思维的历史发展过程,熟知各个不同的时代所出现的关于外在世界的普遍联系的见解,这对理论自然科学来说是必要的,因为这为理论自然科学本身所建立起来的理论提供了一个准则。
个人分类: 问题讨论|218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06: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