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气浮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非常有趣——蓝藻自气浮大试,暴雨后一天的结果
热度 9 mountainwind1 2013-5-29 20:31
今天做了连续2天暴雨后一天蓝藻的自气浮大试,结果很是有趣,和长期静风烈日做的情况大不一样,和大家交流一下? 大试区——泉州师院湖泊一角船坞区。蓝藻分布深度,2米以上!!!不是1米或酷暑的半米!风力4级,湖泊环流较为明显。我做实验一般不隔绝,以变观测水文状况的影响——我是民科,不喜欢忽悠,隔绝了的话还不就等于200公斤箱子试验+简易版水文影响吗?哪个搞环境的人多少都懂点流体力学的,那不成功才怪。 这些图是在试验药水配方的图。————————第一图是原始湖水的照片,白色桨可视0.1米。第二图是0.3米自气浮时蓝藻上浮照片,水明显清澈了起来,白色桨可见0.4米,第三图是过了几分钟后,湖泊环流导致清水区开始浑浊的样子,白色桨可见0.25米。———好玩不好玩? 船坞的图是试验工艺的图。我徒弟还没有发过来。 风很快把这些絮凝体吹到岸边,模拟捕藻船捞走一段,可好,旁边的立即涌过来。 自气浮大试处理深度0.3米。无明显水华,但1米内取水水样平均蓝藻量0.3克/升,颗粒很小,我实在郁闷那些该死的气囊咋不膨胀上浮啊?反正水质不错,不考虑腐植酸络合作用,使用药剂主要絮凝剂还是聚合氯化铁和PAM,没用比较昂贵的某水库水华专用的东西(主要是他妈的没钱舍不得,嘻嘻)二者比例一路调整,得出了一些好结论。 然而: 很有趣地发现,暴雨连续2天后,第二天是大晴天,阳光很足,中午32摄氏度,但铜绿微囊藻上浮依然不很明显,水体取样蓝藻分布居然到2米深乃至水底。实验中发现,0.3米取样效果极好,依然90%左右去除率,0.4米下去除率很低,环流迅速将下层及周边蓝藻赶了过来,清水区在数分钟后即已浑浊。去年做得时候是7月,天热得烤猪一样,那下蓝藻几乎都在半米深左右,一个0.5米自气浮几乎全部扫清。也就是说蓝藻处理时候要考虑的天气情况,水文情况相当多。 去年结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61693-640519.html 我现在正在疯狂积累不同气象条件下,不同季节的自气浮情况,以便进一步深化我的理论。 大家都图省事,只管对付水华,实际上水华占的蓝藻总量比例才多少啊?忽悠,可劲忽悠吧。 小型模拟非常明显地发现:捕藻船是不可靠的,扫掉水华,旁边水华立即涌过来再次污染水体,我实在不明白为啥还坚持日本人的设计?实际上日本人在环保方面好像不咋地啊?
5336 次阅读|35 个评论
民科实际上藏龙卧虎,并非官科鄙视的那种人。
热度 12 mountainwind1 2013-4-24 09:09
我曾经自诩我陶瓷冷冻振注胶态成型体系是革命性的,原因在于比温度诱导絮凝体系,注凝体系,DCC体系这三个国际通行体系而言,具备其全部优点,成本低于其全部技术,也是唯一可用到传统陶瓷领域的方法,可是当时除了清华大学,拉夫堡大学赏识外,等到06年后才形成大量跟踪,而我则因调动工作到泉州师院,没有了继续做下去的平台,因此很遗憾地失去了走向学术圈的技术,成为了民科。 同样的,自气浮水体应急修复技术革命性更强:不用设备,把污染物从水里直接上浮到水面结成团块,可以很轻松地用网捞走,这意味着不再有水体污染。陶瓷精细成型毕竟还能用其他方法多少替代点,但自气浮应急修复理论无可替代。 例如最简单的蓝藻。蓝藻在水体中,通常爆发水华前有一段时间高温少雨平静,此时底泥和水下蓝藻数量大量减少,水体表面大量富集,这同时意味着水体有害物质的汇集。此时只要自气浮除掉蓝藻,则意味水体磷氮被大量取走,连续数次后,该封闭水体的磷氮大量流失,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就解决了,此时方可重建生态。而其他方法难以重建生态体系,这已经是太湖长期实验所证实了的。 该方法还可以延续为:水体污染了,没事,养蓝藻,蓝藻很能富集污染物,这时进行自气浮,就把重金属,有机物之类的慢慢去除达到净化目的了。不过如果是重金属,有机类需要应急治理当然不能养蓝藻,马上治理后再养。 这意味什么呢?意味着天然水体的浅层次修复已经可以实现,这是很多年来各国科学家一直卡壳的问题。这样的东西自诩不差于袁隆平,但是如果没有科学网这平台,我能怎样叫?展示成果都没机会的。我现在正头疼的是天然水体的深层次修复理论,做了半截做不大下去了,得等合作。 民科不是笨家伙,多是没条件导致的,其执着和狂热要明显优于官科,一个藏龙卧虎的群体,只要拿我一个小民科好歹冲上两次国际领先,后面还有东西快出来了为例就知道了,如果中国把民科力量都释放出来,中国会怎样?
3241 次阅读|27 个评论
疯子自气浮治理蓝藻VS科学家粘土治理蓝藻效果对比!!!!
热度 9 mountainwind1 2013-4-21 13:46
自气浮治理蓝藻爆发,摇动水箱,浪高15厘米。 下面是粘土沉藻技术: 大家看看,如何?效果差别不是一般的大吧?俺之所以说俺这技术远远优于目前国际上任何水体应急修复技术的底气就在这里。 这仅仅中试图片,傻瓜才把蓝藻下沉到水底,烂了的话满水藻毒素磷氮,不烂的话风浪一来重新上浮再次爆发。 为啥粘土沉藻Nature专门介绍,疯子自气浮除藻就不可能冲Nature? 自气浮理论是陈楷翰基于蓝藻爆发目前国内多项973计划均无法有效治理的现实而于2008年提出的,为目前已知唯一一种适用于复杂水文条件下天然水体污染大面积同步修复的通用方法体系。 1.1蓝藻爆发治理的研究背景 蓝藻爆发事件近年频发,主要出现在人口密集区附近湖泊(如2007年太湖),饮用水水库(如2011年福州山仔水库),城市景观河湖等流动较平缓水域,往往因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蓝藻爆发,藻毒素释放,水体溶解氧大量消耗等原因造成较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问题,蓝藻爆发主要原因是水体中磷氮超标。 絮凝法作为一种简便、高效、投资小的处理方法而在污水处理中得到广泛应用。絮凝是水处理工艺的重要环节 ,它直接影响着水处理除污染效果。随着工业发展和环境、水体污染的日趋严重 ,强化常规净水工艺 ,实现水的高效、深度处理 ,实现高效絮凝一直是现代水处理技术中极具价值的研究方向。 当前的的絮凝方法体系存在理论上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1)对带高电荷的蓝藻、离子浓度低、分散较好的油滴等较难处理的水体污染物时,用絮凝剂直接絮凝时影响絮凝效果有限。(2)直接用絮凝剂絮凝形成的絮凝体较为松散,在剪切活动较为剧烈的水体中易被冲刷破碎,因此通常被认为不适合在大型天然水体中使用。(3)目前的絮凝体系在形成絮凝体后主要有重力自然下降或者是用机械产气使其上浮的办法处理絮凝体,在天然水体应用时前者受水流扰动影响,下降速度以及下降效率大大下降,后者因设备铺设难题不适合较大面积的水体。 粘土矿物和粘土是我国重要的自然资源 ,分布广泛。粘土类矿物因具有独特的层状结构而表现出良好的附附和离子交换性能,在废水处理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自 Anderson 在Nature上撰文提出利用粘土絮凝藻华是最有前景的材料后,利用粘土作为载体,或是通过不同物质对其进行改性,来进行除藻成为这一研究的重点内容 。 在我国, 一些受到藻华危害的污染水体中改性粘土已被作为一种有效的应急技术而较广泛应用 .如潘刚等利用壳聚糖改性的粘土对太湖中蓝藻水华去除进行反复实验, 已可使粘土和壳聚糖的加入量减少到很低的程度, 如利用酸改性粘土去除藻华时, 投加量可以降低到 10mg/L; 利用围隔进行中试实验,结果表明投加壳聚糖改性粘土后不仅有效地去除了藻华, 而且水体透明度得到较大改善, 营养盐含量也有显著降低 .一些研究者应用粘土矿物吸附废水中的铵氮以及重金属离子 ,取得较好的净化效果 。 采用粘土-聚合氯化铝共用对藻类进行吸附,陈联群等在聚合氯化铝用于生活污水处理的探讨中通过混凝杯罐试验,用聚合氯化铝对所采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后,浊度去除率达到0.978,色度去除率达到0.625,COD去除率达到0.516。聚合氯化铝在生活污水两级处理后回用的补充处理中,以及在减轻大的冲击性污染负荷对生物处理设施的影响方面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同时付军等在聚铝及其加载粘土矿物高效沉降铜绿微囊藻的研究上也证明了聚合氯化铝和粘土的复合体系对铜铝微囊藻的去除效果显著 。 3.3.1.2粘土-聚合氯化铝的用量 混凝剂PAC投加量随铜绿微囊藻初始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当铜绿微囊藻浓度OD680 nm=0.060时,投加20 mg/L PAC混凝后静置沉淀30 min,可使剩余浊度降至0.80 NTU,叶绿素a (Chla)去除率达到84.0%,残余铝浓度低于限定值0.2 mg/L。pH在7 -8的范围内混凝除藻率在84.0%以上,效果相对最好。投加1.0 mg/L KMnO4预氧化能使铜绿微囊藻的去除率提高近8.0%,但当KMnO4用量0.5 mg/L或与藻细胞接触时间30 min时,水样的浊度增大,除藻率降低。 高岭土、膨润土、海泡石和硅藻土等粘土矿物能有效促进铜绿微囊藻的混凝去除,其中海泡石助凝的效果最好,20 mg/L海泡石可使除藻率由84.0%提高到91.6%。粘土矿物能显著降低水样的残余铝量,但增加了水样浊度。不同的水质条件下,投加海泡石和高岭土均能一定程度上提高除藻率。当水中分别存在Cl-,H2PO4-,SO4(2-),HCO3-,HA以及CTMAB时,30 mg/L海泡石可使除藻率提高1.7% -10.9%,30 mg/L高岭土可使除藻率提高3.0% -14.3% 。 3.3.2高铁酸盐吸附藻毒素 25 %~70 %的蓝藻水华可产生毒素。微囊藻 ( Microcystis)水华是淡水水体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类 ,产生的微囊藻毒素( Microcystins)为具有生物活性的七肽单环肝毒素 ,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肝脏肿瘤促进剂。人类饮用或直接接触被藻类污染的水 ,会引起皮肤反应、 结膜炎、 鼻炎、 呕吐、 腹泻、 胃肠炎等病症。滇池、太湖、巢湖、云南程海、武汉东湖、河南省主要饮用水水库、黄河郑州段、淀山湖、江苏海门、启东与泰兴沟塘及浅井等水体均发现含有微囊藻毒素 ,对人群健康构成了潜在危害。许多国家建立了饮用水微囊藻毒素限制标准 ,最高允许含量为 1. 0μg/l L 。,因此在去除富营养化水体中的藻类的同时还要寻求有效去除藻毒素的方法。传统的去除藻毒素的方法有活性炭吸附 、光降解、臭氧氧化、化学药剂氧化、膜过滤、生物处理等工艺。活性炭吸附是有效去除藻毒素的工艺之一 ,但对活性炭中藻毒素的解吸还缺乏研究;光降解的方法只有在日光照射并加入光催化剂 TiO2 后才发现藻毒素浓度有发生变化;化学药剂氧化尽管氯可以降解藻毒素 ,但高剂量的氯可能使饮用水产生较重的氯味 ,更严重的是氯与水中有机物反应会生成具有三致作用的消毒副产物;臭氧氧化的方法以及膜过滤的办法成本较高;生物处理中好氧生物处理对藻毒素的生物降解远比缺氧生物处理工艺有效,采用好氧生物进行降解会与水体中鱼类竞争氧气等 。 本体系采用的是利用高铁酸盐的氧化絮凝作用降解藻类毒素。苑宝玲,曲久辉,王敏等的高铁酸盐对藻类肝毒素的降解研究针对藻毒素污染问题,利用高铁酸盐的氧化絮凝作用降解藻类肝毒素,研究结果表明在适宜的条件PH下投加一定量的高铁酸盐对藻类肝毒素的降解有很好的效果,同时对水体中的高含量有机质也有一定去除效能。从 HPLC 谱图结果分析可以推断高铁酸盐降解肝毒素可能是通过氧化或异构化Adda基团中的共轭双键使Adda基团结构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肝毒素的毒性。因此,高铁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去除藻毒素的方法,而且高铁酸盐是无污染药剂投加到水体中快速分解对环境不造成二次污染 。 1.2 问题的提出 以赤潮(蓝藻爆发的一种,发生在海洋中)为例:赤潮的治理方法,国内外主要有工程物理方法、化学方法以及生物学3种方法。物理法如利用粘土微粒对赤潮生物的吸附作用去除赤潮生物,撒播粘土浓度达到1000mg/L时,赤潮藻去除率可达当65%左右。该技术主要问题是在治理浅水水域如湖泊时往往因藻类泛底,水质浑浊恶化而失败。 化学除藻法如利用化学药剂络合铜对藻类细胞产生的破坏和抑制生物活性的方法进行杀灭控制赤潮生物,具有见效快的特点。但该类技术往往处理成本较高,且藻毒素因藻类死亡大量释放,对水体交换量较少的水域危害很大,理论上仅适合赤潮发展期使用。生物学方法治理赤潮的比较现实的方法就是利用海洋微生物对赤潮藻的灭活作用,及其对藻类毒素的有效降解作用,可使海洋环境长期保持稳定的生态平衡,从而达到防治赤潮的目的,但生物方法处理速度太慢。 上述蓝藻治理方法存在一个共同缺陷:处理后的蓝藻均以沉入水底或被杀灭为主,并未脱离水体,不仅因腐烂导容易致水体溶解氧明显下降,以及藻毒素大量释放,也不能改善蓝藻爆发区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为蓝藻再次爆发留下隐患。如果在大型开放深水域使用上述工艺进行修复影响,因换水速度快,风浪难达水底应当效果良好,但在风浪小的近岸浅水养殖区操作,悬浮藻团和沉底藻类则可能对经济鱼类,摄食藻类的底栖蛤贝类等造成很大危害。为解决此问题,源于日本而本世纪初在世界范围推广的捞藻技术得到了重视,但该技术效率极低,捕捞过的水面立即被流动的蓝藻水污染,实际上基本无实用价值。 博主回复(2013-4-21 14:36) : 成本是壳聚糖/粘土沉淀蓝藻的50%-80%。 博主回复(2013-4-21 14:28) : ___________摘自学生郭月蓉的本科毕业论文
8006 次阅读|38 个评论
天然水体自气浮应急修复体系再次被毙——寻求有眼力的合作者!
热度 11 mountainwind1 2013-1-24 12:35
福建省第三次毙了我课题组的“天然水体自气浮应急修复体系”,据说反馈意见是国际上没人做过,没把握支持。现寻求合作!老大可以归您,我老二就行,但保留思路首创者身份。只和声誉好的单位或个人合作。 技术对照者:973计划中科院项目,粘土沉藻。(差点拿了国家三大奖的二等奖,Nature有专门介绍) 技术特点: 本工艺是利用自发产气的方法,将水体污染物絮凝并上浮到水面,独有优点是可抗风浪冲刷,(常规絮凝理论无法抵御风浪冲击)此时进行捕捞达到污染物与水体分离目的。技术成熟度较高,已经成功大试验。在 0.5 亩试验中发现可将 95% 以上污染物上浮到水面,且对水体生物群无明显影响。目前正在进行生态数据的收集中。本技术通常与本体系另一自有技术——丝藻 / 兼氧污泥束状反应器技术配合,以将自气浮处理后的水体进一步净化。 该技术处理费用一般在 1 元 / 平方米左右。为目前国际上唯一有效的水体污染事件无害化应急处理技术。产业化支持需要相应的经费即可,不需要复杂的设备投资。 应用范围: 蓝藻爆发,重金属泄露污染,石油及有毒有机物泄露污染等事件是目前环境生态领域尚无法有效处理的:传统絮凝沉淀方法仅是将短期污染转化为长期污染,但因污染物风浪下难以移离水面(其余各种技术),或无法同时进行大面积修复(船舶捕捞),目前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仅蓝藻爆发一项国家就有数个 973 研究项目,多个治理工程数十亿元经费投资。每年国际这类事件损失平均在数十亿美元以上。 另外,新能源科技是国际前沿技术,其中含油藻类种植和燃料提取是最受国际科学界关注的方向,但含油微藻的捕捞技术是该研究领域的瓶颈,亟待解决。 本技术为国际范围内该领域的首次突破,学术意义和经济价值十分重大。 市场前景: 水体自气浮应用体系涉及材料,生态领域技术,为系列发明专利技术,具有市场独占性,对接产方而言,理论和应用门槛较低,预计推广难度较小,企业可望得到快速发展。 草根学者恳求合作!豁出去了俺不混了!合作成功我还有三个体系可以进一步合作!水体污染底泥沉积岩化封闭新体系,荒漠治理新体系,生物岛新体系。另有一些水平差一点但也是国际领先的东西等待合作,如陶瓷冷冻振注体系(可以观96年863清华的国家三大奖获奖成果来比照,也可参照看看美国获得大奖的陶瓷滑动注模体系,也可问英国拉夫堡大学的JOHN BINNER教授看看)。。。。。 怀才不遇!
3734 次阅读|3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20: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