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二李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读【围观“二李”和饶院长辩论的个人感想】的感想
热度 4 liwei999 2013-1-24 19:51
读【围观“二李”和饶院长辩论的个人感想】的感想。 作者: mirror (*) 日期: 01/23/2013 21:50:28 有一本书,名字叫 《The $800 Million Pill: The Truth behind the Cost of New Drugs》 。这本书给出了另外一类视点,很值得一读。 一般消费者看药只是个治病的物质,但是换一个角度就是一类具有特殊性的商品。围绕着这类特殊商品,有着千奇百怪的生态。不能只怪贩毒品的、制造毒品的人的问题。他们不过是合法制药商人的一个“镜像”。 是临床重要还是制药(开发新药=特效药)重要?饶老师的对两个事例给出了两个不同的“价值判断”。这在镜某看来就是个“分裂症”了。当然这个说法只是比喻,饶老师对两个不同的事例给出不同的判断,也有其中的道理。 是 治疗 重要还是 预防 重要?抽象地论,人们都说 预防 重要,而在资源分配上却是 治疗 重要。资源分配的说法很含蓄,说白了就是用钱、用人、用物的量。一般说来 预防 的说法也比较抽象。按说不花钱也办事儿是个很理想的境界。但是这个世道很“扭曲”,不花钱也办事儿与不花钱不办事儿的区分不是很大,或者说是看不出来。因此,不知什么时候,花钱办事儿、花大钱办大事儿就成了“时尚”了。 说到具体的 预防 ,有很简单的事例——禁烟、减烟、分烟等等的。重要么?重要,在理论上。但在实际上,就不是这个思考了。消费烟,然后再掏医药费,这才是“花钱办事儿”的模式。这个模式、趋势,挡都挡不住。 《The $800 Million Pill》一书里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开发艾滋病治疗药物的过程。这对一般人了解医疗、制药、保险、患者和政治(美国的)都很有意义。这本书是2004年出版的,与美国的制药业(广义的生物学)的行情比较接近。这类信息(思考)传到中国有个 时间上的滞后 。有信息上的时间滞后,就有各类的机会、机遇。 饶老师虽然对两个不同的事例给出不同的判断,但是并没有给出一个像样子的“判据”。“谁先谁后”的问题,虽说也是一类“判据”,但听起来与小儿打架谁先动手的档次差不多。镜某的说法有些“没遮没拦”的,不好听。但是理儿还是有的。蚊虫传播的疟疾病人多,因此临床贡献的价值就相对低,特效药的发现、发明相对价值就升高了。相反,白血病的患者数量少,靠毒药砒霜能治疗的又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分,因此发现治疗方法的意义就相对低,而能搞清药物对治疗的作用机理的意义就相对高了。如果治疗的对象不是血癌,而是别的癌,比如说乳腺癌,那搞清药物对治疗的作用机理的意义就不那么要紧了,发现治疗方法的价值就会变得很高。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医疗卫生专栏|3629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1: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