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研究生课程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研究生学习第一课:转变学习思想
热度 3 wangdh 2020-9-25 11:43
研究生学习第一课:转变学习思想 王德华 转变学习思想是研究生新生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每年给研究生上课,都要反复强调转变学习思想。有几个转变是很重要的: 转变 1 :研究生阶段,考试成绩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综合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信息时代,知识浩如烟海,学会对知识进行选择、分析和整合,是新时代需要具备的能力。 转变 2 :研究生在课堂上不需要忙着记笔记 ,只记录那些对自己思维和科研有启发意义的。研究生重要的学习不是在课堂上,而是在课下。研究生在课下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决定课程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 转变 3 :研究生学习不应该再延续大学时期的学习方法 ,老师讲,学生听。研究生在课堂上大脑要活跃起来,要思考起来。学会推理,学会辨别。同时,研究生课程需要研究生们的参与,除了积极互动,还要走上讲台,参与课程讨论。实际上在很多方面,有不少研究生的知识和智慧都会超过教师的。 研究生学习的目的是做一个学术人和专业人,不能学了不少知识,而不长智慧。成为专业人,做学问,智慧比知识要重要。 研究生学习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1 、学会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的训练对于学术人很重要。科学思维需要学术思想,学术思想来源于每个学术领域的理论和学说、重要的学术发现。如达尔文的进化和自然选择的思想,是生态学(也是整个生物学)研究中核心的指导思想。所以就有了“如果不从进化的方面看问题,生物学的一切将无法理解”的说法。 2 、学会科研方法。 生态学起源于博物学(自然史),科学的博物学就是生态学。所以,生态学研究最重要的一步是对大自然的观察,这也是发现提出科学问题很重要的一步,通过对大自然现象的观察,提炼出对某个方面(现象)的看法,这就是 idea ,也就是所谓的科学假说 hypothesis 。要验证这个想法的正确性,就需要进行一些实验进行验证。科学发现是需要证据的,一切用数据说话。实验设计,就有实验处理和实验对照。有了不同的实验处理,还需要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当然,每个自然现象会有不同的假说,不同的假说也有不同的预测。 课本上的知识都是已经被前人发现过的,研究生是创造新知识的一个群体,研究生需要意识到这一点。这就是研究生学习的目标,也是担负的责任。所以,研究生阅读科学文献要比读教科书重要。研究生一定要早一点阅读科学文献。 所以,做学术研究,是需要智慧的。科学会使人理智和智慧。具备科学思维,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人,就是有智慧的人。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13604 次阅读|7 个评论
《文献阅读》课程问题答疑(二)
wangdh 2020-3-2 11:49
《文献阅读》课程问题答疑(二) 王德华 文献阅读,最重要的是读懂,不是读懂英文,是读懂文章的科学含义。读文献的时候,还需要同时思考,所以除了记录相关的有用信息外,记录自己的随感也是很重要的。很多火花,如果不马上记下来,过后就忘记了。 1 、阅读文章以后,如何确定自己是否真的读懂了?(感觉读完的文章云里雾里的,不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理解了文章的内容) 回答:这是个问题,有时候感觉英语都懂了,就是意思不懂。这主要还是因为对相关领域的发展了解少的原因。研究生阶段逐渐就明白了,课本上的内容是基础,是早就被科学家研究过或验证过的,都不是新内容。所以学好了课本,不等于就能够看懂文献。研究生阶段要尽量多看研究论文,多了解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的发展。知识储备多了,就容易理解新的研究内容了。当然有些研究很超前,有些学者的思维也很超前,有时候即使有不错的基础,一般的思维也不好理解。但阅读多了,至少是知道这是一项新的研究。 2 、如何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高效做笔记,找到一些(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回答:阅读的时候做笔记是非常好的习惯,便于记忆,便于温习,便于梳理和总结。做笔记不是全文翻译,不是每字每句都摘录,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 每个人阅读的需求不一样,有的对科学学说、理论感兴趣,有的对主要进展、主要发现、主要结果等感兴趣,有的对实验方法和实验设计感兴趣,有的对新的结论感兴趣等等。根据自己的需要,从文献中摘录自己需要的信息。阅读的时候除了理解文章的内容,还要一边阅读一般思考,新的收获,感想,自己的评述,新的想法等,灵光一闪的感悟,要立即记录下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作为非母语,阅读文献的时候,遇到表达好的文章,要刻意去学习一些常用的表达方法,以便以后自己在撰写论文的时候能用得上。 有的人喜欢有个专门的文献阅读记录本,有的人喜欢在电脑上进行记录,有的人喜欢在打印出的文献上记录,每个人的喜好和习惯不一样,各种方法和习惯只要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就没有好坏优劣之分,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阅读笔记不能过于详细,但也不能太简略,一些基本的信息是需要记录的,如论文的作者、发表的年代、题目、期刊名称、卷期和页码,摘要中的主要内容,主要结论等等。 从文献中找研究思路是一个途径,但不是最好的途径。如果没有研究基础,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需要广泛阅读思考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切入点。有些文献的最后,作者会指出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但需要提醒的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要么作者自己已经开始研究了或者已经有新的结果了,要么是作者希望其他学者做的,自己没有精力或没有兴趣做的内容。作者自己意识到的特别重要的问题,作者自己的团队一定不会把机会留给他人的。所以从靠追踪文献找研究思路,不是一条好的途径。一般研究生的导师都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了,在导师研究团队的基础上开展新的研究是最好的途径,也容易与导师的意见达成一致。 从文献中找到创新点,是需要灵气和敏锐的嗅觉的。基础研究,学术积累很重要,学术品味很重要,认定重要的问题需要一点一点深入。所谓的创新点,需要从自己的研究中发现。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追问,自然就会有创新,这也是科研的本质,探索未知。 3 、如何处理一些专有名词,做到准确翻译和正确理解? 回答:每个专业都有一些专门的词典,不少专业书和教材的最后也会有名词术语索引和中英文对照,我们国家有一个国家名词术语委员会,也对一些学科公布了学界专家们审定的名词翻译和定义。 一个学科领域,对相关概念和名词术语的理解很重要,对其内涵的拓展和发展的了解也很重要。概念和术语结合文章的内容,再参考相关教科书中的内容,就容易明白了。 谢谢同学们的问题。我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简单回答。大家如果有好的理解和建议,特别欢迎大家分享。 祝大家学习进步!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5400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生课程需要有固定的教材吗?
热度 16 wangdh 2019-2-23 10:50
研究生课程需要有固定的教材吗? 王德华 研究生教学与本科生教学是不同的。我自己的理解,研究生教学注重的是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的培养,关注知识的融合能力、分析能力和运用能力。研究生教学注重创造知识能力的培养和启发,不再是考试成绩主导的学习过程。 所以,关于研究生课程是否应该有固定教材,我认为研究生的课程应该有相关的研究生教材,但不应该有固定的教材。也就是说,讲授一门课,教师需要参考多本教材和大量的参考文献,尤其是新的文献。作为研究生,课程学习是主动的,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需要广泛阅读多本教材、专著和相关的文献,力求掌握系统、全面、新的知识,了解相关概念、学说和理论的发展过程,了解领域内的里程碑式的学术发现及其发现过程,了解相关领域的最近进展。 这也就是为什么说好教师一定是科研做得好的。科研做的好,有实践经历,知道新知识是如何创造的,也知道科学知识的局限性,知道科学发现过程中的艰难和不易,也知道那是领域内新的学说和新的理论,所以如果善于讲课,讲课一定是有感染力的。 作为研究生,在思想意识上必须做彻底的改变,不应该是大四的延续(大五),不应该把考一个好成绩作为课程学习的目标。研究生课程应该是对自己专业知识结构的提高、补充和完善,这是学术思维深入和拓展的基础。没有深厚的知识积累,学术思维无疑是受限的。所以,研究生仅仅学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何况课本上的知识都是“旧知识”,必须阅读专业文献,阅读新的文献,充分展开年轻人独有的开阔思维,尽情想象,想象那些新的可能性,这是新知识创造的基础。 我从事研究生教学多年,一直都在摸索实践中。这些年来,研究生课程教学最成功最有效果的是研究生的演讲课(讨论课)。安排题目或有限范围内的自由选题,学生查阅文献,进行演讲和讨论,教师进行适当点评。去年为了督促基础好的研究生阅读专业文献,我尝试了让研究生阅读和讲解专业文献,效果也不错。 研究生教学,不是课本知识的灌输,也不应该是最新研究成果的学术报告。研究生课程怎么教,如何学,学术思维能力如何培养,还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这需要师生之间共同的努力和配合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感觉自己有很多困惑,希望听到同行的观点和方法。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10814 次阅读|33 个评论
安全统计学课程教学参考大纲
After50 2017-11-4 10:01
安全统计学课程教学参考大纲 (中南大学) 课程编码 55083701201 课程中文名称 安全统计学 课程英文名称 Safety Statistics 开课二级单位 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开课系(所、教研室) 安全科学与工程 开课学期 秋季 课程负责人姓名 潘伟 职称 教学团队成员及职称 潘伟,吴超,等 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课 考核方式 考察 成绩评定办法 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提交的论文成绩两部分组成 平时成绩、比例及具体考核内容 平时成绩占 40% ,按出勤等来评定,辅以课堂讨论、提问等方式进行考评。论文成绩占 60% 。对于平时出勤不足总学时 2/3 者不予考核,成绩按零分计 学分 2 总学时 32 讲课学时 20 讨论学时 12 实验学时 0 实习学时 0 授课对象 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 课程中文简介 安全科学的很多规律都是由统计总结出来的。安全统计学与应用是综合利用安全科学、系统科学和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生产、生活领域中与安全问题有关的信息的数量表现和关系,揭示安全问题的本质与一般规律,对安全生产、生活规律进行预测和决策,并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保障安全运行的一门综合性应用课程。 课程英文简介 Combined with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safety science, system science, and statistics, safety statistics and application is a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course which studies the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and relationship of some information related with safety in production and life field. It reveals the essence and general laws of safety problems, forecasts and determines safety production and life regulation. Some specific measurements are also proposed for safe operation guarantee. 课程重点难点 重点:安全统计调查与分析、安全统计指标体系、安全统计数据的分布特征与安全统计指数和安全统计的抽样推断与估计。 难点:安全数据的回归分析与预测、安全数据动态序列分析与预测、安全数据的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和安全统计决策。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研究生应掌握安全统计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具备综合分析和处理安全统计的基本能力。在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自主探索能力。培养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及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 教学要求 使研究生了解安全统计学学科框架及其理论知识体系,掌握行业安全、事故统计、自然灾害统计、职业健康统计、安全经济统计、安全社会统计等主要内容和方法,能够很快地参与到安全统计学的创新研究和实践中。 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1. 统计学与安全统计学概述 ( 2 学时) 2. 安全统计调查与分析 ( 2 学时) 3. 安全统计指标体系 ( 2 学时) 4. 安全统计数据的分布特征与安全统计指数 ( 2 学时) 5. 安全统计的抽样推断与估计 ( 2 学时) 6. 安全数据的回归分析与预测 ( 3 学时) 7. 安全数据动态序列分析与预测 ( 2 学时) 8. 安全数据的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 ( 2 学时) 9. 安全信息灰色预测法 ( 2 学时) 10. 安全统计决策 ( 2 学时) 11. 自然灾害统计 ( 2 学时) 12. 生产事故统计 ( 2 学时) 13. 职业健康统计 ( 2 学时) 14. 安全经济统计 ( 2 学时) 15.Matlab 软件在安全统计中的应用 ( 3 学时) 先修课程 安全管理工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指定教材、参考文献(含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 1. 吴超,王婷等,安全统计学,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4 教学进度 每周 6~8 学时 教学方式和方法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多媒体为主。 课程特色 1. 安全统计学既属于安全学与方法学的交叉学科,又属于统计学的分支,具有边缘性和交叉性。 2. 从多个视角介绍安全统计学的诸多分支,如生产事故统计、自然灾害统计、职业健康统计、安全经济统计等。 3. 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安全科学方法思想,使研究生掌握安全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去分析、认识、解决安全领域的各种问题和统计规律。 执笔人 潘伟 审定人 吴超 适用学科 安全科学与工程 适用专业 安全科学与工程 适用学科 2 适用专业 2 适用学科 3 适用专业 3
个人分类: 教学资源|2552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外的研究生课程这么难?
热度 3 Mech 2016-4-10 10:12
偶然看到篇关于国外读研究生的文章。链接如下 中国留学生的真实感慨:我们真的不如美国人勤奋 读来感到有些亲切。我女儿也是在美国读经济学,与作者一样。她给我们描述的留学生活,也差不多。学业压力很大。女儿在国内本科读数学,虽然学得不好,硕士转学经济还是有些优势。因此压力虽然大,结果还不错。有些同学没有那么幸运,成绩不行就中途退学或者转学了。相比之下,国内的硕士生是不是读得有些太容易了? 在校写作业、考试部分,与女儿的体验差不多,因此我觉得还可信。至于说,美国人商业行为都要先建个模型算算,我真是难以置信。
个人分类: 教学行思|3768 次阅读|6 个评论
战略策划家张庆松博士:对文化复兴的抵制和化解之道
kingwisdom 2014-1-7 04:52
21 世纪中华文化复兴前景预测和战略思路(4) 张庆松博士 二, 对文化复兴的抵制和化解之道 进入 21 世纪,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画面上所展示的民众自觉地着汉服的照片,就是表现之一。 但是,在社会上,也有一股力量在逆流而动。其宗旨是否定和抵制传统文化复兴运动。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我们看到,在着汉服,学童读经,祭陵活动等反映传统文化意识重新受重视的同时,也有一次次诋毁传统文化的风波,如“废除中医论”,“易经阻碍科学发展论”,“封建文化倒退论”,“恶搞历史英雄人物事件”等等。 对这种反传统文化现象,善于思考的人往往会怀疑其动机,他们到底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有一种说法是,这些现象背后有一种势力在推动。但无论如何,按照中国传统智慧中“先礼后兵”,“争取团结大多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等原则,先采取说服的方法,以理服人。这就要进行理论上的分析,指出其问题,对症下药,治病救人。 否定论的表现是,对中华传统文化持否定和批判态度,认为传统文化代表封建传统,是落后意识,是反民主的,反科学的,会阻碍社会进步,等等。 其有六个主要论点: 认为文化复兴是复古运动。 认为文化复兴就是儒家文化的复兴,而儒家思想曾遭受近代史上长期的批判。 认为传统文化是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文化复兴是倒退现象,将再次导致落后挨打的局面。 认为是封建思想复辟。 认为传统文化会阻碍科技发展。 认为会妨碍对外开放和融入世界。 由于篇幅和时间关系,对这些论点无法进行全面论述和分析,只能阐述我们的回应和主张,主要是提出一些新角度,通过比较,认识到这些论点的片面性。 对于第一条,所谓“复古运动”的指责,这是一种曲解。 21 世纪的中国文化复兴,将不同于过去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文化复兴。新的复兴,将会尊重和重视传统文化遗产,但绝不是要使社会回到千百年前的状态。不是那种“克己复礼”式的复兴,也不是那种“了解古人到底是讲的什么意思”式的复兴。尊古,但不复古,这应该是 21 世纪文化复兴运动的一个原则。 对于第二条,认为文化复兴意味着儒家文化的复兴。这同样是一个曲解。对此,我们将来要慎重地考虑这样一些问题: 1, 儒家文化是否代表了中国文化?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因为中国文化中存在三大主流思想,儒、道、佛。因此,儒家文化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唯一代表。复兴传统文化也就不仅仅是复兴儒家思想。 2, 儒家文化是否是中国正统文化?答案也是否定的。中国正统文化早在春秋以前就已经奠定了根基。孔子在整理和继承古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其思想只是古文化的一个分支。文化复兴需要重新恢复中国文化的正统源流。这将有助于形成中国文化的主线索。 3, 除了春秋之前的正统文化之外,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所涌现出的辉煌思想也是中国文化的巨大宝库,也是文化复兴的研究对象。 所以,即使否定了儒家文化,也否定不了整体的中国文化。文化复兴是包括儒家在内的中国整体传统文化的复兴,这也应该是一个基础原则。 对于第三条,所谓传统文化导致近代落后的观点,这是需要认真商榷的。传统文化中确实存在一些不利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因素。但是,保守性的、阻碍性的因素在所有文化中都以不同形式和内容存在。文化并不是近代落后的唯一原因,而是有着复杂的历史、政治、环境等因素组成。因为近代曾经落后,就放弃传统文化,是“因一废十”、“因噎废食”的不智行为。 我们认为,文化复兴不是倒退,而是要重视并发掘传统文化中那些积极因素,利用传统文化中大量的优秀思想内容,来为当代和未来建设服务。所以,采取何种方针,将会影响到文化复兴的社会效果。坚持发展和进步的原则将会使文化复兴成为一个兴利除弊的过程。 对于第四条,对于封建思潮复辟的担心,可以轻易地化解。封建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不可能再倒退到封建时代。文化复兴将秉着去粗取精、取长补短原则,摒弃封建的、腐朽的、愚昧的、落后的因素,继承发扬优秀、进步、明智、有用的因素。主动权在我们手上。文化复兴应该以促进人文精神和民本精神的发展为宗旨。而经过近百年的中西交流和思想激荡,下一波文化复兴更可能会使人文意识发展到一个新境界。坚持人文精神,是第四个原则。 对于第五条,担心传统文化会阻碍科技创新的观点,也是认识不够全面的表现。要知道,在同样传统文化下,中国科技发展曾长期领先世界。这表明,中国文化中虽然有不利创新的因素,但也有促进创新的成份。关键在于具体时期哪一种因素发挥主导作用。中国近代科技落后有非传统文化的因素。同其他领域的落后一样,原因是复杂的。无论如何,复兴传统文化也是一个兴利除弊的过程,一切为了有利于创新。大力发展有利创新的传统文化,是第五原则。这一原则已经在 2006 年国家科技大会上得到了确认。 对于否定论的第六条,复兴会妨碍对外开放和融入世界问题,这似乎是杞人忧天。我们认为,振兴中华文化将促进开放和国际交流。中华文化有独特性和优越性。中国文化的复兴,将促进国际社会更希望了解中国,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也会增加。这将导致一种更为平衡,更会协调的中外关系。坚持开放和国际交流是第六原则。 所以,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理由是不充分的。 本文是张庆松博士 2006 年在西南大学担任特聘教授时给政法学院研究生开设“国际政治学”课程时做的一个素质培养报告。一直没有公开。2013年收集进张博士专著《论中国智慧战略》。 (未完待续)
1828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与运营
热度 2 weberfrank 2011-11-15 19:41
2011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系里分配俺上《城市公共交通规划与运营》,大姑娘坐花轿头一回。其实花轿坐了好几回了,回回不重样。任教5个学期以来,承担过8门课,3门是院里首次开课。其实是否首次开课,俺都是自己重新备课。不容易的,环顾左右,时有感慨,上课用力多少仅凭良心一颗。就将俺的良心掏出来验一验吧:)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与运营 课程编号: 开课单位: 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 课内总学时: 32 教学方式: 讲授 撰写人: 范文博 考核方式: 翻译、汇报、研究报告相结合 开课学期: Ⅰ / Ⅱ 学分数 : 2 教学要求及目的 1. 通过听课及按要求选读推荐文献,同学应 了解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发展及其构成; 2. 同学应熟悉公共交通系统规划的内容及程序 ; 3. 同学应熟悉公共交通系统运营的内容及系统关键指标的设计 。 课程主要内容 一、 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历史 ① 起源 ② 有轨电车 ③ 公交汽车 ④ 快速轨道交通等 二、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家族 ① 辅助公交系统 ② 公交汽车 ③ 快速公交 ④ 轨道交通等 三、 公交服务规划 ①数据需求和采集② 需求预测 ③ 方式选择 ④ 线网(路)设计等 四、 公交运营设计 ①发车频率与发车间隔的确 定 ②时刻表的编制 等 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 Vu chic, V.R., 2005,UrbanTransitOperations,PlanningandEconomics ,JohnWileySons,Inc. 2 AlanBlack,1995,UrbanMassTransportationPlanning,McGraw-Hill. 3 Vuchic ,V.R., 2007 , UrbanTransitSystemsAndTechnology ,JohnWileySons,Inc. 4Ceder,A.,2007,Publictransitplanningandoperation:theory,modellingandpractice,Elsevier. 5TCRP,2003,Transitcapacityandqualityofservicemanual,TransportationResearchBoard. 6 C eder,A. 著 , 关伟 等译 ,2010, 公共交通规划与运营——理论、建模及应用 , 清华大学出版社 7 瑟夫洛著,宇恒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译, 2007 ,公交都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预修课程 交通工程学 、 交通规划与管理 、 交通调查与统计 使用专业、范围 交通工程专业 UrbanPublicTransitPlanningandOperation 课程编号: 开课单位: SchoolofTransportationandLogistics 课内总学时: 32 教学方式: Lectures Instructor : FanWenbo 考核方式: TranslationReports 开课学期: Ⅰ / Ⅱ 学分数 : 2 教学要求及目的 1 . Studentsshouldunderstandthehistory andthefamily ofpublictransitin urbandelelopment ; 2 . Thestudentshouldunderstandcharacteristicsoftransitserviceplanningandoperations ; 3. Toassistinthisunderstanding,studentsshouldbeabletoapplycommonmethodstoplan,design,andevaluatepublictransitservices. 课程主要内容 1.HistoryOfPublicTransportationInInUrbanDevelopment ① thebeginnings , ② Tramways , ③ streettransit , ④ high-speedrailtransit 2.TheFamilyOfTransitMode ① paratransit, ② streettransit, ③ rapidtransit, ④ railtransit 3.TransitSystemPlanning ① datacollection, ② transitdemandforecasting, ③ selectionoftransitmodes, ④ transitlinesandnetworksdesign 4.TransitSystemOperation ① servicescheduling, ② timetabling, ③ vehicleandcrewscheduling 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   Vuchic, V.R., 2005,UrbanTransitOperations,PlanningandEconomics ,JohnWileySons,Inc. 2 AlanBlack,1995,UrbanMassTransportationPlanning,McGraw-Hill. 3   Vuchic ,V.R., 2007 , UrbanTransitSystemsAndTechnology ,JohnWileySons,Inc. 4Ceder,A.,2007,Publictransitplanningandoperation:theory,modellingandpractice,Elsevier. 5TCRP,2003,Transitcapacityandqualityofservicemanual,TransportationResearchBoard. 预修课程 TrafficEngineering,TransportationPlanning 使用专业、范围 TrafficEngineering
个人分类: TRANSPORTATION|7625 次阅读|3 个评论
研究生课程《动物生态学》讨论课记录 (2011)
热度 3 wangdh 2011-10-16 01:01
研究生课程《动物生态学》讨论课记录 (2011)
研究生讨论课记录(2011年10月12日下午) (王德华) 写点文字,记录今年的研究生讨论课情况。 今天下午( 2011.10.12 )是研究生院研究生课程《动物生态学》的讨论课。 关于个体生态学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部分,这几年都是作为研究生的讨论课来进行,研究生唱主角,效果很好,学生们自己也满意,印象也最深。在进行课程结束后的课程评价时,多数研究生都对这一堂课评价较高。 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多种多样,这堂课分为 5 个大组(每年的选课人数一般在 40-60 人左右),每个组负责一个内容,包括:动物对水生和海洋环境的适应,动物对高山低氧环境的适应,动物对高空环境(飞行)的适应,动物对高温干旱环境的适应,动物对寒冷环境的适应等。建议每个组先进行集体讨论,可以选代表在课堂上演讲,也可以几位同学进行演讲。原则上每组的演讲时间控制在 30 分钟左右,最好能留出 5 分钟左右的讨论时间。 总体看,这次讨论课大家准备得都不错,基本按照要求完成了任务。大家的演讲也比较成功,有 2 个组是一个同学演讲,一个组是 2 人演讲,一个组是 3 人演讲,最多的一个组是 6 人演讲。3个小时之内 13 人的演讲,超时是很自然的了,既然大家都认真准备了,就给个展示的机会吧。这样课程延长了 30 多分钟。反正等我回到家时已经天黑了,接近 7 点了。 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生物学的主题,是“个体生态学”的核心内容。理解了各种类群的动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方式,谁都会惊叹自然界的造化,惊叹自然界的神奇。有几个方面是需要留意的: 尺度问题 。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有两个尺度需要关注: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时间上可以从几秒到万年,空间上可以从局部地区到全球范围。 层次问题 。动物的适应性特征主要表现在行为学、形态解剖学和生理学 (Behavioral, anatomical and physiological) 等三个主要层次上(现在也可以扩展到分子和基因层次上)。 适应方式 。从基本模式上,主要有趋同性适应(适应性趋同, adaptive convergence )和趋异适应( adaptive divergence )。面对共同的大环境,不同类群的动物在行为、形态和生理上的适应性调节往往会表现出趋同性,同样分布在不同地区的相同类群的动物,面对不同的环境条件时也会具有不同的适应方式。在同一环境中物种的特殊适应方式和不同环境中相同物种的共同适应方式,也是存在的,并且是非常重要的。 研究生们基本都是按照这个思路进行阐述的,有理论支持,有实例说明,有适应方式的特殊性,有适应规律的综合性,从昆虫、鱼类、两栖爬行类、鸟类和哺乳动物等,水陆空和地下等不同环境,展示了各种动物的丰富多彩的适应方式。整个课程听下来,真是一场知识和信息的冲击。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研究动物的适应,要发现规律和阐述机理,切忌不要像“集邮”一样,对于动物适应的共同性和特殊性要统一起来。特殊的问题不可能有广谱的规律,不同的生物组织层次具有不同的适应规律。分析动物的适应要注意两个维度,从功能上 (how question) 和进化上( why question )上,也就是近因( proximate cause )和远因( ultimate cause )。 提点讨论课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几乎每年的问题都大同小异,早些留意到是有好处的: 1、 PPT 的美观问题:有些 PPT 背景很暗,字体暗,效果不好。应该尽量反差大一些。 2、 网上资料信息的科学性问题:看得出来多数同学的资料信息来自网络,作为研究生应该具有一定的辨析能力,网上的信息有许多不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不能随便引用和扩散。要多引用正规的科学文献,多查阅专业书刊。 3、 任何资料和信息要有参考文献和文献出处,要有知识产权意识(尤其是作学术报告要特别注意)。要尽量用文献中的图表和数据说明问题。 4、 如果可能,视频会增加视觉效果。这次讨论课没有一位同学采用插入视频的方式(有一届的讨论课中曾有学生在讲述沙漠动物的适应时曾用过视频),但有一位同学在描述鱼类的生殖方式时有视频的截图。 5、 多数同学“演讲”的成分还是不足,手势和身体语言不是很丰富。尤其不要念,要讲。 PPT 的内容是提示性质的,演讲人要对演讲内容很熟悉,根据情况和时间自由发挥。 6、 演讲一定要考虑到听众类型。不同的听众,一定要采取不同的演讲方式。有时候需要专业,有时候需要科普,有时候需要严肃,有时候需要活泼。忽视听众的演讲,一定是失败的。 值得表扬的方面(需要提倡): 1、 这次演讲有一位同学引用了文献中的一个图并注明了文献出处。 2、 有一位同学的声音很美,抑扬顿挫,很像播音员(景点解说员的嗓音)的速度。 3、 有一位同学很注意互动性,问答方式很好,身体语言丰富。 4、 所有的演讲都十分注意运用图片增加视觉效果。 5、 有一位同学演讲是从问题开始的,逐渐展开,辅以实例分析。 6、 这次讨论课,研究生提问也比较踊跃。有些问题很有启发性,如: 高山低氧动物的行为适应方式是怎样的? 有些动物的雌雄体型为什么差别这么大? 在寒冷环境中为什么眼睛感觉不到冷? 瘦素 (leptin) 与褐色脂肪组织( brown adipose tissue )产热的关系? 除了高温干旱的环境外,是否存在寒冷干旱的环境呢? 骆驼的驼峰是水分吗?鲎的呼吸有什么特点? 不同动物对氧的结合能力为什么不同(血红蛋白、血蓝蛋白)? 寒冷地区的人眼睫毛是否要长(从而更美丽)? 昆虫的迁飞是否比鸟类等高等动物的飞行(迁徙)更具有复杂性?或者目的性要差? 7、 有的同学将生理特征与物种保护结合在一起,非常好。如鱼类的回游(适应调节机理)和保护问题(水坝建设)。 8、 有一位同学对于有的组演讲同学安排过多、超时过多,提出不满意见。特意在课堂上对这种敢于表达自己想法(观点)的行为进行了鼓励。 总之,动物的适应方式表现在动物的结构与功能(Structure and function) 的统一上。结构与功能的调节变化与环境压力(自然选择)是相适应的。在生物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的压力是动物适应方式调节变化的关键。水生和海洋环境,渗透压(水盐代谢)是一关键压力;高温干旱环境,水分代谢和高温胁迫是关键压力;寒冷环境,低温是关键压力;高山低氧环境,低氧和寒冷是关键压力;高空飞行,昆虫、鸟类和蝙蝠的压力不同(如风、低氧、恒温等)。 动物的生理多样性让人眼花缭乱,新奇、惊奇、奇妙、多样,这就是生命的美丽。五彩的生命会让人产生多彩的遐想。理解生命,才懂得生命,懂得生命的美,生命的不易,生命的延续。 (图片来自网络,代表沙漠、海洋、高寒等环境)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8010 次阅读|4 个评论
2011年全国自然辩证法教学与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会议侧记
热度 1 ssglwu 2011-5-28 20:54
2011年全国自然辩证法教学与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会议侧记
吴国林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教社科【 2010 】 2 号)的精神及部署,教育部社科司正在部分高校进行新课程试点, 2011 年秋季将在全国高校普遍实施。为此, 2011 年 5 月 19-22 日在郑州大学召开了“ 2011 年全国自然辩证法教学与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自然辩证法课程改革与学科发展对策。专题内容包括四个系列:( 1 )硕士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与对策(须选课 18 学时 1 学分:《自然辩证法概论》或《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2 )博士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与对策(必修课 36 学时 2 学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3 )博士生与硕士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有机衔接;( 4 )自然辩证法学科建设发展与对策。 大会主席台 徐维凡副司长讲话 大会会场 陶建文、吴国林、黄理稳合影 会议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河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与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单位共同主办。来自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近 100 位代表参加会议,会议就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徐维凡就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设置调整作了重要讲话,提出增加共识,做好充分准备。研究生的教学也要进行相关培训。有关进行硕士生与博士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试点的学校介绍了试点经验。《自然辩证法概论》选修课的时间与具体做法,不同学校有所不同,从不同学校的反映来看,学生对此门课反映良好。 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吴国林、黄理稳与陶建文三位老师出席了会议。吴国林、黄理稳共同组织了博士生“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的会议讨论。吴国林教授做大会发言,其题目是“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思考 ”,强调:( 1 )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性与意识形态的统一。过分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就会失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 2 )信仰与学术的统一。政治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3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原初马克思主义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原初马克思主义。没有源,就没有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做到经典文本、理解与应用的统一。( 4 )学者与教师的统一。方法与内容的统一。学者要有人格力量。( 5 )本科、硕士、博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统一。本科、硕士与博士生课程,难度应当不断上升。 黄理稳 教授代表小组在大会做小组总结,还介绍了华南理工大学有关研究生课程改革的积极准备情况与实施方案,受到了会议的肯定。陶建文副教授就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做小组发言。 会议组织参观了河南省博物馆,显示出河南具有深厚而悠久的文化。
个人分类: 科学技术的哲学与教学问题|3029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正讲着课,看着学生起身离开课堂
wangdh 2010-2-26 00:32
我正讲着课,看着学生起身离开课堂 (王德华) 今天下午是《动物生态学前沿》课程的第一堂课,我负责讲授《生理生态学》部分。 很遗憾,我没有开一个好头。三个小时的课程,分为两个时间段,中间休息一刻钟。没有想到的是,两个时间段里,都有学生起身离开课堂的现象,当然昏昏入睡的也有几位。选这门课的学生有50人左右。 尽管我做了一定的备课准备,熟悉了所要讲的内容,我也是认真去讲课,但还是让部分学生失望了,使他们愤然离开教室,成了他们的催眠曲。我只能说:对不起。 今年我改变了一下授课内容,第一时间段讲授一些基础理论知识和思想方法,第二时间段以我们课题组的研究为基础,介绍一些相关进展。看来,效果不好。最后留了 10 分钟讨论,课堂上没有一位同学提问(课后有两位同学提问)。 昨天下午是《进化生态学》课程的第一课,我临时接替相关老师讲授这堂课。选这个课的同学比较多,至少有 100 多人吧。自己感觉上课效果还不错,至少课堂上没有起身离开的现象。知足,感谢学生给面子。 这些年,我经常思考研究生的课程教学问题。尤其是在当今如此疯狂扩招的形势下,研究生课怎么讲授?如何进行问题讨论和知识交流?类似本科生的教学显然不妥,尽管学生们似乎喜欢延续那种教学方式。 我在课堂上明确告诉学生,研究生阶段再不是以考试成绩为评价学生学习优劣的标准了,研究生阶段的评价标准是对科学问题的领悟和敏锐程度,是能力和素质,最后的体现是学术论文。我们不能为了论文而论文,但是以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作为研究生(博士后)的评价标准是没有问题的。研究生必须改变对待考试成绩的态度,必须调整和重视对待学术论文的态度。 很多的困惑,很多的问题。暂时还没有什么招法。 (王德华 2010.2.25 )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11175 次阅读|31 个评论
毛泽东—研究生课程—教师节
wangdh 2009-9-10 08:33
特别说明:2009.9.12: 我这篇博文就是记事,没有任何政治意味。希望各位博友不要误读和有激进的语言。历史不是吵架比嗓门高的,发生过的事情,就是历史,所以我们要真实,不是演义,更不是谎言。我们也不要把一些事情上纲上线,那个时期我们经历过,很荒唐的。9月9日是毛泽东主席逝世,9月10日是教师节,9月11日美国恐怖事件.....历史上的今天就是这样,没有因果关系的。看到科学网删除了一些评论(我没有看到),估计是过激言论,特写几句说明。 *********************************************** 又是教师节 (王德华) 今天9月9日,是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的忌日。1976年的今天,他老人家离开了崇拜他、热爱他的人民。记得33年前的今天下午,我和小伙伴们在野外拔青草,是学校的勤工俭学活动。我们背着沉重的青草,汗流浃背地蹒跚到学校,发现气氛不对,老师们在办公室里面表情严肃,有的老师在哭。一会儿听说我们伟大的导师毛泽东主席与世长辞了。那段日子,中国真得就像塌了天,我们去学校所在地村支部摆设的灵堂敬仰,哭的昏天昏地的。那段时间里,我们带着黑纱。开追悼会那天,天上下着大雨,我们就站立在雨中,听着有线广播里来自北京的声音。我们随着北京的声音鞠躬、默哀,然后是哭泣 毛主席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是灯塔,是舵手,是伟大的导师。他老人家万岁、万岁、万万岁!那个时候,我们坚信。30多年过去了,我们长大了,也理性多了。伟人不是完人,伟人不是神,这是长大才明白的。今天毛泽东思想是写进党章里的。历史就是历史,发生的事情是记在历史上的。在共和国60岁生日的前夕,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位伟人,这位共和国的缔造者。 ************************** 今天下午,到研究生院上《动物生态学》课程第一课。三堂课下来,讲得很累,回到家到头就在沙发上睡着了。还有一大堆的事情没有做完,看来只能是明天了。看着那些脸上充满稚气的研究生们,心里年轻了许多。当然也借机唠叨了许多,告诫他们千万不要把研究生作为本科5年级来读。研究生阶段,必须进行相应的思维转变,观念转变。思考和探索,能力和素养,主动和独立,应该是重要的素质,不应该在作笔记、背教条上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追求那点可怜的分数。看起来学生听得很认真。有位上课打瞌睡的同学在课间给我道歉,说晚上没有睡好,撑不住。我说:没有睡足,打瞌睡很正常啊。学生连连说不正常,很对不住。 ***************************** 打开邮箱,看到了不少学生发来的祝贺教师节的邮件;手机里的短信也满了,也是学生们的祝福。明天就是教师节了,是第25个教师节。不知道人民教师这些年来,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提高了多少。教育是千秋大业,民族复兴,教育为本,媒体上喊得震天响,但是似乎公务员的待遇要明显优于教师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么伟大高尚的职业,可让我们心寒的是当今越来越多的学生心灵受到了污染,消费主义盛行,诚信丧失,责任感丧失。前几天温总理亲自到中学课堂上听了5节课,看着激动,看着心寒。我多次发问: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我们的孩子怎么了?一个国家的教育问题,是儿戏吗?教育问题是可以拖延的吗?文革十年对教育的影响有多大,我们还敢耽误吗。 抄几句教师节的祝福语:将来,无论我成为参天大树,还是低矮的灌木,我都将以生命的翠绿向您祝福,我的老师!,老师, 您启迪我真正领会了大自然的恩惠, 从此我读懂了每一瓣绿叶, 每一片彩云, 每一个浪花。理解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是人生很重要的课程。 每每这个时候,我也会回忆我的导师,感激我的导师。我也会给我的老师发去我的祝福和感激。师生这杯酒,越陈越醇香;师生这杯茶,越久越香浓。 感谢我的老师,感谢我的学生。是老师们引领我走到了今天,是学生们成就了今天的我。知道我的导师身体健康,依然老骥伏枥;也知道我的学生有的发表了好文章,有的获得了国家基金资助。高兴,欣慰! 祝福我的导师,祝福我的学生。 祝科网上的老师们节日快乐! (王德华 写于2009.9.9 晚) 相关链接: 教师节 忆事:难忘师生情
个人分类: 人生漫笔|4988 次阅读|12 个评论
作为老师,我尊重你不来上课的权力?
wangdh 2009-5-8 00:44
作为老师,我尊重你不来上课的权力?(王德华) 我在研究生院参与了三门研究生课程的讲授。由于 2 月份外出耽误了《动物生态学前沿》的一次研究生课程,前些日子研究生院的老师建议尽快补课。由于时间的问题,最后征求我意见晚上补课是否可以。当然可以啊,晚上相对更好安排时间。昨天下午在研究生院讲授《进化生态学》课程,考虑到接连讲课有点累,最后将《动物生态学前沿》课程调到了今天的晚上。上课时间是晚上 6 : 30 到 9 : 10 分。 在去年讲稿的基础上,修改了一天多课件,增加点新内容,整理了一下思路。下班后回到家匆忙吃了几口饭,出门打车奔向玉泉路校区。由于正是下班高峰,塞车十分严重,走走停停,心里那个着急啊,心想今天上课一定是迟到了。还好,司机师傅终于在 6 : 25 分将我送到了研究生院校门口。一路小跑赶到教室,教秘已经在等候了。走上讲台,喘口气,一望教室,浑身冒着热气的身体,一下子掉进了冰窟窿里,拔凉拔凉的啊。诺大的教室里,稀稀拉拉坐着十几位同学。教秘可能看出了我的心思,说可能跟其它课程有冲突吧。不管怎样,按时上课是规矩。一个学生也得讲啊。 我随便说了句:看来大家对这个课不是很感兴趣啊。有同学赶紧说:大家都以为是 7 点开始上课。我问我们是等呢,还是开始讲课呢。大家说开始讲吧。我问:后面还会有同学来吗,答曰:会有的。好吧,那就一边讲一边等吧。后面零零星星又来了几位同学。教秘告诉我选这门课有 60 名同学,最后来听课的总共不到一半。开始上课的时候只有 15 名同学,四分之一啊,惨吧? 心理受到了很大的创伤,强忍着没有离开讲台,坚持把课讲完了。还好,一旦讲开了,心情就轻松多了,看到听课的同学很认真地坐在下面听着,情绪好了许多。可以说没有影响讲课情绪和教学质量,按照自己的讲授计划,认真讲授完了。当然,来听课的同学给了我很大的动力和鼓舞。他们认真听课的神态,让我很感动。 讲课结束后,大家的掌声不亚于上百口子的班上的掌声。很满足! 走出教室,又是困惑。不知道脑子里在想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想说什么。 60 位同学,有 20 多位能认真读书,比例应该很大了吧。这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我该知足! 回到家已是 10 点多了。休息了一会,还是想写几句话。就语无伦次地写了这些。 作为老师,我尊重你不来上课的权力?如果你有这个权力的话,我会毫不迟疑地尊重你的权力。 (王德华 2009.5.7 )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7521 次阅读|15 个评论
研究生课程阅卷感想:教与学都需要改进
wangdh 2009-2-11 11:24
研究生课程阅卷感想(王德华) 2008 年下学期在中科院研究生院开设课程《动物生态学》,有 60 名学生选修。课程由 5 位老师联合讲授。课程讲授还算顺利,圆满结束。每次讲课我都会感叹,这么大的研究生课堂,如何进行课堂互动。 按照规定,这门课是基础课,必须进行笔试。我们实行的是开卷考试(研究生阶段考试已经不是目的!)。在一年最忙碌的时候,厚厚的一包试卷就送到了我的手里。再忙也得抓紧阅卷,还好 5 位老师流水作业,很快就阅完了。 考试内容当然是课堂讲授的内容,也稍有扩充。课堂上点到的,也会有所涉及。但大部分内容都是有出处的。开始我并不同意给学生课件,但学生要求、教秘要求、网上课堂也要求,这样我就同意课程讲授结束后,删除一些不宜扩散的图片等内容后,发给教秘。 实际上,一旦研究生有了课件,由于开卷考试,大家很容易就照着课件抄一遍。有时候你会发现,多份试卷对于某个题目的答案是出奇得一致。你会有很多感慨,很多无奈,当然有疑问。 无奈的同时,还是有让你兴奋的事情。今年的试题中有一道题是:如何理解 Evolution, Adaptation, Natural selection, 和 Trade-off 这几个概念。大部分同学是按照课件内容或者课堂笔记回答的,这样回答得分是没有问题的。可喜的是, 60 位同学中有一名同学,是古脊椎所的一位同学,完全凭借自己的理解,根据自己平时阅读的资料和书籍,对问题进行了回答。虽然书写潦草了些,但当我读到这个答案时眼前着实在一亮。心底里就是喜欢这样的学生啊!这位同学对一些问题有很好的个人思考,如在回答问题时建议:关于进化是渐进的还是跳跃的,尚有争议,我认为不可一概而论,要让同学们听到不同的声音。 折中与最优,一切设计都是通过折中达到最优的,代价和收益之间的矛盾只能也必须靠折中来求得最优。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不是遗憾是完美。多好的答案! 大家表现出色的是最后一道题:谈谈对这门课的评价,要求指出优点和缺点,说明自己想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并提出改进建议。由于是考试题,绝大多数同学对课程讲授给以肯定是在预料之中的。但对课程的不足和建议却是我最感兴趣的,也是很愿意给学生加分的部分(大家没有想到吧)。有些建议还是很有建设性的。 一、 一些评述: 枯燥式灌输知识,忽视研究生培养目标,我们不是高中生,我们不是为了应试,而是为了解决问题,研究生培养就应该训练我们解决问题能力活综合信息、搜集信息、处理整合信息得能力。 上课效果从掌握知识的角度讲是想到好的,但是从趣味性和实用性等方面看,就差了很多: 1 大班开课,人多嘴杂; 2 内容陈旧,了无生趣; 3 方式古老,不得人心。(注:不得人心这几个字,有位老师说气歪了鼻子,我却笑坏了肚子) 课堂纪律有待改善,不 利于 老师授课和学生听课。 讲课互动性不足 收获不大,停留在以前的水平上 老师之间缺乏沟通,内容有重复。过于偏重理论,缺乏实际的例子 夸奖的评论很多了,选一位同学的吧: 这种授课方式让我这种受尽应试教育折磨的人,有种如沐春风的感觉。选择了动物生态学是本学期最正确的选择之一。 讲课过程中,贯穿学术道德、学术诚信的教育,深受教育 二、 一些建设性建议: 多讲些实际科研的实例;增加实习课程;讲授科研过程中的实际经验; 讲些典型例子,引出理论,进行相关解释; 讲解里程碑式的论文,传授生态学思想; 取消笔试,改为心得性论文(解决问题式或者演讲式)。由于笔试中决定成绩的是有没有带课件、课本资料,而不是解决问题得能力。呼唤自由发挥的题目。 采取小班授课;每人上课必须发言; 注重能力培养。训练不盲从的思维,批判性思维训练。 三、 最成功和受欢迎的一点 学生讨论课。分组讨论课受到普遍欢迎,获得很好的效果!大家参与,大家课后搜集材料,大家讲授。这种方式看来是研究生比较欢迎的。(我专门有博文记录这堂课)。 四、 最出乎意料的一点: 有研究生在答卷中说经常看我的博客,从博客中获得了一些知识。 多数同学对 于多位 老师授课给以肯定,认为一线科学家讲课,有血有肉的,亲身经历,是课程的一大长处和特点。有些同学喜欢老师安排任务,有些喜欢课本外的知识,有些喜欢新的知识,有些喜欢理论性的知识,有些喜欢实验方法方面的知识,有些喜欢科研经历和具体实例的内容,有些同学希望加大课时,有些同学喜欢原文文章分析,等等。 研究生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教学确实值得探索,只有师生一起努力,加强交流,才能获得好的效果。研究生们要做课堂的主人,有什么建议和想法要积极提出来。当然,授课老师自己的知识是需要时时更新的,授课方式也是需要不断摸索的。 (王德华 2009.2.10 )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7459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3 21: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