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厦门话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笑咪咪 • 无有 • 一迷家
热度 4 fdc1947 2013-1-28 07:56
笑咪咪又写作笑眯眯,这是一个小孩子都知道的常用词。《新华字典》:“咪咪,微笑的样子(叠):笑咪咪”,《现代汉语词典》则作笑眯眯。但是,我还是有一点疑问,笑为什么联系到咪咪呢?因为咪和眯两个字原来的意思都不适合用在笑咪咪这样的地方。《康熙字典》上对两个字的解释分别是:咪, 同咩。羊鸣也。眯则有草入目中、物入目中、尘秕迷目、魇梦等四种解释。这样的意思,哪一种能够与笑咪咪联系在一起?但是,现在却联系在一起来,这里面一定有某一个变化的过程。 古人倒用过笑微微一词。 元·关汉卿 《救风尘》 第一折:“我听的説就里,你原来为这的,倒引的我忍不住笑微微。”清代 女才子陈端生的弹词 《再生缘》 第六二回:“忠孝王爷观一遍,喜了个心宽意放笑微微。”笑配上微微就很合适,微微一笑。 我认为,其实笑微微就是笑咪咪,它们的读音在古代是一样的。 微字现在的声母是 W ,咪字的声母是 M ,它们的读音怎么相同呢?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语言、读音在悄悄而不断的变化。 中国人的声母、韵母这些知识是从印度和尚那里学来的,相传唐末和尚守温创立了汉字读音三十六声母,被后世广泛使用。当然,那些字母都用汉字表示。现在普通话中声母为 W 的字,在古代大致可以分成四类。它们的声母分别与微、影、云、疑四个字的声母相同。其中微母在元代以前(本文的古代即指元以前)的发音就近似于 M 。 直到现在,在吴方言(苏州话)、粤方言(广州话)、闽方言(厦门话)中,大多数的微母字,口语仍然读 M 声母。下面以苏州话为例予以说明,这不是文字学的论文,只标一个 近似 的发音,用的是汉语拼音(括号中的是国际音标)。 味:味 mi 道 万:麻将中的“一万”读作 近似 yimei 袜: ma 亡: mang 网: mang 晚:晚爷(后父) meiya 、晚娘(后母) meiniang 问: men ( mən ) 闻:闻闻 menmen (嗅一下) 蚊子: men ( mən ) zi 望:我来 望望 你(看望你)的望望 mangmang 忘记: mangji 物:啥物事(什么东西)的物 me ( mə ) 这些字,在古代的字书上都标明是微母。 笑微微原来读作笑 mimi ,后来过了许多年,人们口头上还是说笑 mimi ,可是,写在纸上却麻烦了,因为微微已经读为 weiwei 不再读为 mimi 了,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于是,照着这个音,人们写成了笑咪咪,或者笑眯眯。于是,笑微微就变成了笑咪咪或笑眯眯。咪咪或眯眯只是两个表音的字。 再看吴方言中的一个词: “一 mimi ”。一 mimi 就是一点点、一些些(些字读入声),相当于北方话的一丁点儿。这个词的写法最早也应当是 一微微 。 再来看一个“无(無)”字。无字在古代也是微母,声母读音也是 M ,“无”读作 mo 。现在还残留下古代的一个词——南无阿弥陀佛的“南无”,音 namo 。所以,“无有”就读作“ mo 有”。“没”字原来是沉没的意思,因为与无同音,假借来作无。借来借去,结果许多人看到这个“没”字反倒不大想到它的原意“沉没”,想到的只是一个“没有”。对于绝大多数人,现在不再说“无有”,都说“没有”了。 “未”也是微母,声母也是 M ,“未( mei )有”与“无有”相似,与现代北方人说的“没有”读音更相似。我怀疑,“没有( moyou )”二字就是因为“未有( mei you )”而变为现在的读音 meiyou 的。 与无、没、未读音相同或相近,同样表示否定意义的从而可以相互假借的字还有好些。如,莫、亡、漫(曼)、末等等。 昆曲《长生殿·迎像哭像》中唐明皇有一段有名的唱段,其中一句是:“可恨那陈元礼呵,不催他车儿马儿,一迷家延延挨挨的望”。什么叫“一迷家”?家、价这些字在昆曲中常见,多为虚字或衬字,最多有什么什么样子的意思,如“女儿家”就是“女儿”,“整日价”就是“整日”,所以好理解,关键是“一迷”两个字。看了几本书,都没有关于“一迷家”的注释。在古人那里,戏曲是下里巴人的东西,如同今天的流行歌曲,没有文人会替戏曲做注的,实际上也不需要做注,古人很容易看懂。但是,到了现在,当年的通俗成了现代的高雅,当时的口语成了现在的天书。而许多现代人注解的书,你懂的词语他的注解也很详细,你不懂的却找不到注解——这是题外话了。 有一天,突然一想,这“一迷家”不就是现在还在说的“一味的”吗?味过去读成 mi (见本文第一大段“味 mi 道”),一味读作一 mi ,但是后来味读成了 wei ,可是人们还要写字表示一 mi ,不就只能写成“一迷”了?所以,弄清楚“一迷家”就是“一味价”,陈元礼“不催他车儿马儿,一味价延延挨挨的望”,现代人也很好懂了。 我们看汉字,一看就知道它的意思,所以往往可以“一目十行”,至少一目好几个字,把许多字作为一个图像印入脑海。但是,遇到表音的字,就麻烦了,只有老老实实地念。过去有人用所谓苏州话写小说,如《海上花列传》、《九尾龟》等,对话中有许多是表音字,像我这样熟悉苏州话的人都只能一字一字地念,真是受折磨。五四时代有些大学问家提倡用表音字写方言文学,后来无疾而终,那是必然的结果。现在如果全部用汉语拼音写一篇文章,那就无论什么人都会读得头都变大。
个人分类: 汉语言|6912 次阅读|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9: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