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中国海运港口规模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国海运港口规模演进的回顾与对照
sunchunfeng 2013-1-28 14:18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海运港口都与民生息息相关。中国不仅拥有广阔的陆地,还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中国不仅曾经拥有人类社会最先进的农业文明,还曾经拥有世界上第一只远洋船队;中国海运港口的发展不仅在历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还在当代达到了任何国家无以比拟的规模。然而,不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今,也不论是做为大陆国家还是做为海洋国家,中国的发展都不是处在绝对优势的条件下实现的。对 中国海运港口规模演进的历程进行 历史回顾与区域对照 ,分析影响中国海运港口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促进中国港口可持续健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前社会主义工业化历史时期 中国沿海港口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周朝建立之初,箕子为朝鲜侯,教民田事,并促使中国的养蚕、缫丝、织绸技术传到朝鲜;此外,《诗经 · 商颂》记载的 “ 相土烈烈,海外有载 。 ” ,表明上古时期海运活动的存在;而山东半岛的 莱州 、 芝罘、威海等港,自古就是对南方、辽东半岛、朝鲜半岛及日本的海上交通口岸 。但是在这一漫长的农业社会历史时期,中国的发展是大陆文明推动的,港口的意义不同于同时代繁荣的地中海航运贸易活动,特别是完全不同于腓尼基在北非沿岸建立的迦太基贸易中心。 汉代 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市都呈现繁荣景象 ,广东沿海的港口与国外有频繁的海上通商活动,古罗马称中国为丝国,除经河西走廊陆运至西域的贸易活动外,由广州港沿中南半岛南下的海上丝绸之路,绕马来半岛、穿越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并远至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东汉时期,罗马帝国以埃及亚历山大港为基地与东方贸易非常活跃,与中国贸易品种多达几十上百种,包括矿物、动物、珠宝、玻璃、织物和香料等货物。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政权分立,中原经济相对停滞,但是六朝时代,江南经济发展迅速,长江下游民康物阜,整个中国南部为世界上最富足的地方,南京更是最大的财富集中地,南方所处近海犀象、玳瑁、珠玑、奇异珍玮等贸易繁荣,广州港是与东南亚各地贸易的中心。 隋朝南北重归统一,社会经济繁荣,人口大幅增长,长安、洛阳一带建有许多大型仓库储积大量粮食、布匹。而隋朝大运河的开通,直接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使中国海外贸易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所谓海外,在此是指世界轮廓远未被了解之前,商贸活动还仅限于旧大陆特定区域的外部环境,自然排除尚属蛮荒的西北欧、未发现的美洲及澳大利亚等地区。 唐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市等全面繁荣,经济规模与对外贸易盛况空前,长安、洛阳及三大海外贸易港广州、潮州、扬州等港都是国际性大都市,外商云集,唐代丝织品、茶叶、陶瓷等商品远销海外。唐朝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还专门设立 “ 市舶司 ” ,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明代前期。 宋代 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市等繁荣超过前代,南方丝织业、棉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等行业的发展兴旺,使宋代成为当时世界上重要的海外贸易国,并在中国对外贸易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广州、泉州、杭州、宁波等四大外贸海港,进出外国商船络绎不绝,中国商船近至朝鲜、日本、东南亚,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元代为便利南粮北运,除开凿两端新运河外,还开辟了从长江口刘家港到渤海直沽的规模空前的沿海运输,元大都成为闻名欧亚的商业大都市,泉州港则是中国对外贸易第一大港,《马可波罗行纪》描述了元朝的繁荣景象。而中世纪意大利商业城市发展兴盛,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及意大利半岛其它 200 多个大大小小的城市,构成地中海岸国际贸易货物的集散中心,东方和非洲的货物在此被转运至欧洲西部和北部,马赛、布鲁日、根特、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汉堡、不来梅等港口也逐步得到发展。 明朝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经济、科学发达,为加强同海外各国的关系,世界第一支远洋船队,郑和船队七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至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中国与亚非海上交通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其后去往东南亚各地的华侨推动了当地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但海禁政策的实施,却使沿海港口发展迟缓、海外贸易萎缩,而 15 世纪末地理大发现以后,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欧洲国家开始海外扩张,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海运贸易日益发展,世界开始连成整体, 欧洲港口的发展独步世界,里斯本、塞维尔、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伦敦等港口先后为世界海运中心,欧洲 大西洋沿岸经济日益繁荣而取代地中海岸的商贸地位。 清代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闭关锁国 200 年以抵御西方殖民侵略。而西方国家相继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及两次科技革命,先后跨入以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等为标志的生产力发展全新时代,重工业部门崛起,生产能力、运输能力突飞猛进,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鸦片战争,除割香港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外,中国几乎所有重要的沿海港口城市都被强辟租界。而 世界港口繁荣中心也经历了由西欧向北美的传递,纽约、 费城、巴尔的摩、波士顿 等港口发展迅速。 19 世纪末,资本主义无所不包的统一世界市场形成,生产、贸易、资本等规模化、垄断化、国际化趋势加强,经济危机频现,直到二次大战欧洲海运港口遭受重创。 虽然近代上海 港 航运贸易迅速发展,崛起为万商云集、货物集散之地,大连、青岛等港也有发展,但是,到 1949 年新中国成立时,由于战争的破坏,沿海港口设施处于极端落后的状态,装卸作业主要靠人挑肩抗,全国港口深水泊位仅有 60 个,码头岸线总长只有 2 万多米,各种装卸机械 100 多台,年吞吐量只有 500 多万吨。 2 传统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 1949-1978 是新中国依靠国家力量,实行计划经济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大力推动 社会主义 工业化建设时期。 1949-1972 沿海港口发展经历了恢复改造的第一个阶段。 50 年代,主要修复和改建上海、天津和青岛等沿海原有老港,建设湛江港。 60 年代以后,外贸海运量有较大增长,沿海港口码头不足成为经济发展中突出的薄弱环节。从 1949-1972 的 23 年中,全国共新建改建 32 个深水泊位,使拥有万吨级泊位的港口由原来的 5 个发展到 7 个,使港口深水泊位由 60 个增加到 92 个, 1972 年完成吞吐量 1.05 亿吨,其中外贸物资为 2500 万吨。 70 年代初,社会经济有较大发展,国际交往、对外贸易逐步扩大,由于沿海港口吞吐能力不足,压船情况日趋严重。为改变这种落后局面,国家决定扩大港口吞吐能力,大力推动港口建设,引发中国 第一次港口建设高潮, 中国港口步入起步发展的第二个阶段。经过几年努力,建成一批石油、煤炭、矿石、杂货、客运等码头以及供油、供水等港口设施,沿海港口面貌有了初步改善。到 1978 年底,沿海港口泊位数增加到 311 个 , 其中深水泊位达到 133 个; 6 年间全国新增港口吞吐能力 1 亿多吨,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 2.8 亿吨,其中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 1.9 亿吨,外贸货物吞吐量 0.595 亿吨。 1974 年在天津新港兴建中国第一座集装箱码头, 1981 年 12 月正式交付使用;接着青岛、上海、大连、黄埔等港口,也开始建设集装箱码头, 揭开中国专业化集装箱港口建设的序幕 。 1980 年 沿海主要港口有 15 个,拥有深水泊位的港口 11 个,其中年吞吐量在 1000 万吨以上的有 7 个,即上海 8483 万吨、大连 3263 万吨、秦皇岛 2641 万吨、青岛 1708 万吨、湛江 1231 万吨、广州 1210 万吨、天津 1192 万吨。 而战后发达国家经历了 以 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等为标志的 第三次科技革命,生产、运输、通讯等领域不断创造更高水平,经济快速发展并迅速走向成熟,世界海运港口分布格局以大西洋沿岸最为发达,约拥有世界 3/4 的港口、 2/3 的货运周转量和 3/5 的货物吞吐量(包括地中海和黑海)。西欧、北美和日本构成世界三大经济中心,日本由于大规模生产及进出口贸易,所以是太平洋沿岸海运港口最发达的国家,至 80 年代初,日本的神户、千叶、横滨、川崎、名古屋、北九州、大阪等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都在 7000 万吨以上。 1981 年,世界港口吞吐量在一亿吨以上的港口有 9 个,即鹿特丹 2.93 亿吨、神户 1.48 亿吨、千叶 1.46 亿吨、纽约 1.38 亿吨、安特卫普 1.26 亿吨、横滨 1.24 亿吨、休斯顿 1.11 亿吨、马赛 1.09 亿吨、名古屋 1.09 亿吨。此外,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的港口有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新加坡港做为国际转运港,从 1979 年起,按进出港船舶总吨位计,仅次于鹿特丹,成为世界第二大港。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 1979 年至今,总体是以改革开放为基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 30 多年来,中国凭借劳动力优势,利用发达国家产业升级、科技创新、资本输出及资源配置全球化等机遇,国民经济得到高速增长,整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最终生产能力庞大,并成为世界工厂,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都居世界前列;此外,中国在对外贸易、引进外资、外汇储备等方面的规模均居世界首位;中国海运港口的发展更是一浪高过一浪。 80 年代,中国出现第二次港口建设热潮, 中国港口步入快速发展 的第三个阶段,经过六五计划( 1981-1985 )、七五计划( 1986-1990 )建设,中国港口新增吞吐能力 2.5 亿吨、深水泊位 150 个, 拥有深水泊位的港口有 20 多个, 1984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首次超过亿吨 。至1991年底,沿海主要港口码头岸线长度达12.2万米,泊位达到1211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达到296个 ,其中上海港62个、天津33个、大连28个、秦皇岛22个、广州22个、湛江18个、青岛17个、连云港15个、宁波13个、烟台9个、营口7个、日照5个、八所3个。同年,沿海10个港口吞吐量超过1000万吨,即 上海 1.46 亿吨、 秦皇岛7236万吨、大连港5472万吨、广州港4668万吨、宁波港3390万吨、青岛港3055万吨、天津港2378万吨、湛江港1667万吨、连云港1213万吨、日照港1080万吨 。 而至 1992 年,世界十大商港的吞吐量(亿吨):鹿特丹 2.93 、新加坡 2.38 、神户 1.64 、 上海 1.63 、名古屋 1.31 、横滨 1.22 亿吨、安特卫普 1.03 、香港 1.01 、马赛 0.9 、高雄 0.79 。 90 年代, 八五计划 ( 1991-1995 )和九五计划( 1996-2000 )实施,交通部制定 以建设公路主骨架、水运主通道、港站主枢纽和支持保障系统为主要内容的 " 三主一支持 " 交通基础设施长远发展规划, 中国出现第三次建港热潮, 港口得到系统化发展,建设趋势是大型化、深水化、专业化等。 2000 年,我国沿海港口吞吐量达到 13.8 亿吨,其中 外贸货物吞吐量 5.23 亿吨, 沿海集装箱吞吐量达到 2200 万标箱,超过日本,接近美国。 2001 年主要港口万吨级泊位个数: 上海 71 、天津 50 、大连 39 、青岛 32 、广州 32 、秦皇岛 26 、连云港 25 、湛江 24 、宁波 19 、烟台 19 、营口 16 、日照 10 、汕头 8 、八所 6 、海口 2 。 2001 年中国十大集装箱港吞吐量 (万 teu ):上海 633 、深圳 507 、青岛 263 、天津 201 、广州 162 、厦门 129 、宁波 121 、大连 120 、中山 54 、福州 41 。 随着亚太地区经济的崛起,连接北美与亚洲国家间的北太平洋航线贸易量不断增加,美国西岸港口西雅图、奥克兰、洛杉矶、长滩等集装箱吞吐量增长迅速;而 日本由于泡沫经济破灭、脱工业化、日元升值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港口的崛起等因素的影响,港口陷入低迷。 2001 年世界十大集装箱港吞吐量 (万 teu ):香港 1780 、新加坡 1552 、釜山 790 、高雄 754 、上海 633 、鹿特丹 609 、洛杉矶 518 、深圳 507 、汉堡 468 、长滩 446 。 进入 21 世纪,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港口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2003 年《港口法》颁布实施, 2006 年《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出台,启动又一轮港口建设高潮,新的大型化、专业化、深水化码头不断涌现,港口建设呈现 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趋势。 2003年中国港口吞吐量26亿吨,跃居世界第一;2002集装箱吞吐量3721万teu,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 2007 年达 1 . 2 亿标准箱。 现在,中国 沿海港口有 150 多个(含长江南京及以下港口),逐步形成 布局合理、层次分明、优势互补、功能完善的现代港口体系, 拥有环渤海、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和西南沿海 5 大港口群,及 煤炭、石油、铁矿石、集装箱、粮食 等 5 个专业化港口运输系统,具备靠泊装卸 30 万吨级散货船、 44 万吨油轮和 1 万标准箱集装箱船的能力。 2011 年, 中国港口货物吞吐量达 91 亿吨, 22 个港口吞吐量超过 1 亿吨, 十大港口的吞吐量(亿吨):宁波 - 舟山港 6.91 、上海 6.2 、天津 4.5 、广州 4.29 、苏州 3.8 、青岛 3.75 、大连 3.38 、唐山 3.08 、秦皇岛 2.87 、营口 2.61 。 2011 年中国内地五港跻身全球十大集装箱港之列,按吞吐量(万 teu ):上海 3213 、 新加坡 2934 、香港 2438 、深圳 2321 、 釜山 1615 万、宁波 - 舟山港 1497 、青岛 1374 、广州 1332 、迪拜 1186 、鹿特丹 1180 。 4 未来趋势 背负大陆,面向海洋,中国海运港口对满足国家能源、原材料等大宗物资运输、支持国家外贸快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起到了重要作用,在 新的历史起点上,既要更好的关照人民的福祉,又要具备全球战略意识,应对各种挑战,把握发展机遇。 透视中国海运港口规模的演进历程,结合世界海运港口发展趋势及分布格局来看,第一代海运港口往往是天然适宜于运输和装卸的海陆接口,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商业贸易的需要等,海运港口的发展在人类社会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以及当今世界 7000 多个港口中的大多数都属于这种情况。第二代港口是成功演进为工商业中心城市的港口,工业革命以后的英、美、法、德、意、荷兰及日本等国家的主要港口、 60 年代以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主要港口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主要港口基本经历了这种发展,世界上重要的第二代港口有 200 多个,而中国目前是第二代港口数量最多的国家。 第三代港口 是集装箱化驱动的物流配送平台,这类港口可以是第一或第二代港口演进而成,如迪拜、高雄、釜山等港口经历的情况,也可以是新兴的 集装箱 转运港 ,如弗里克斯托、焦亚陶罗、丹戎帕拉帕斯等港 ;世界上重要的第三代港口有 50 多个,而中国也是第三代港口数量最多的国家。第四代港口 是国际物流供应链网络中的多式联运节点,这类港口可以由前三代港口转化而成,如鹿特丹、新加坡、纽约等港口;还可以是新兴的港口,如建设中的董家口港等,第四代港口以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重要枢纽地位而崛起,世界海运港口中有 30 多个港口可以成为第四代港口,而中国仍可以是第四代港口数量最多的国家。
424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4: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