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伦敦烟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1952年的伦敦烟雾是“硫酸盐”急性杀人?
热度 1 Talky 2016-12-11 20:22
近日有新闻说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张人一研究团队 11 月 29 日在美国科学院院刊( PNAS )上发表文章 《从伦敦雾到中国霾持续的硫酸盐形成 (PersistentsulfateformationfromLondonFogtoChinesehaze) 》 ,在网络上热传。开始没有在意,因为伦敦烟雾是急性杀人事件,有关伦敦烟雾的能看到的教科书上,都写的是高浓度烟尘和二氧化硫,或者只说是高浓度烟尘杀人,哪里需要等二氧化硫通过催化反应转化为硫酸滴,再反应成硫酸盐来杀人呢。二氧化硫进入呼吸道和肺部,不也能转化成硫酸吗? 但同学之间引起争论,于是下载原文看了一遍。发现这位张人一教授是大气化学和气溶胶化学专家,我的化学基础很差,只有学习的份。文章用了大篇幅介绍在西安和北京分别采集了细颗粒物和污染气体样品进行分析,并在实验室里进行了模拟。分析两地雾霾期间二氧化硫在二氧化氮催化作用下提高了转化为硫酸的效率,又在同时存在氨的条件下迅速转化为硫酸铵气溶胶的过程。对两地雾霾形成的化学过程,特别是硫化学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对认识我国灰霾和雾霾的形成有重要意义。但除了结论外,没有讨论伦敦烟雾中的化学问题。 但是,感觉该文联系伦敦烟雾实在是败笔,“画蛇添足”。不明白为什么有 45 位研究者参与的研究的重要文章,出这样容易误解炒作的差错?这篇文章不长,只有 6 页,但涉及的中国大学和研究机构就有 13 个 。 问问:各位在文章发表前都看过了,同意伦敦烟雾是细颗粒物(硫酸盐)杀人? 这里是下载该文的 PDF 文件: 张人一.pdf 为了解该研究和伦敦烟雾的关系,搜索一下文章里“ London ”一词出现的次数、 在哪里出现,怎样分析的、又说了些什么。发现: 1、 搜 索 结果是:出现“ LondonFog ”(不是“ Smog ”!)共 10 次:标题 1 次,引言后半部 1 次,重要性( Significance~ 相当于摘要) 2 次,正文第一段落 1 次,结论第一段 3 次,参考文献 2 次。他们研究和伦敦烟雾的关系分析应当出现在正文里。但是,文章如此强调“伦敦雾”(标题、引言、重要性和结论),在正文里只在开场白里有一段。 可见他们的研究工作和“伦敦雾”其实没什么关系。不明白为什么要强调说搞清楚了伦敦雾的化学过程? 2、 在正文第一段落里说的是:“ Furthermore,highlevelsoffinePMhavebeenimplicatedinadversehumanhealthissues,asexemplifiedbyhighfatalityduringthe1952LondonFog ”。并没有介绍伦敦烟雾里主要组成是什么,目前公认什么是杀人组分,有什么化学过程尚未弄清。而是 直接引入了细颗粒物( finePM ),导致 1952 年伦敦雾的高死亡率( highfatality ),但丝毫不提烟尘( Smoke )了,和绝大部分介绍伦敦烟雾的书刊杂志都不同。 3、 其他正文部分再没有介绍伦敦雾的文字了,直接跳到结论第一段。说:“关于 1952 年伦敦杀人雾( 1952London'Killer'Fog ),现在仍然不清楚的是 SO2 怎样转化为硫酸盐的化学机制。我们的结果表明伦敦雾的形成和云中 SO2 因 NO2 的氧化类似,因为两种气体都会因为燃煤的副产物出现高浓度。 ...... 解释了伦敦雾的强酸性(文献 45 )”。这里文章才介绍没有搞清楚的是 SO2 是怎样转化为硫酸盐的 (才呼应正文开始段说是细颗粒物高浓度导致高死亡率) 。 但是这里作者却错了: 烧煤排放SO2是因为S是煤里的杂质,但NO2却主要是因为如果是高温燃烧(1200度以上),作为氧化剂的空气里NO2和O2会快速反应生成NOx。而伦敦烟雾时,民用火炉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不可能产生大量NO2的;而且各种教科书上都没有看到过伦敦烟雾时高浓度NO2的文字记录。 附 结论 第一段的原文:“ Atmosphericsulfurchemistryhasremainedanopenproblem(1,13,14).Theformationofthe1952London“Killer”FogisstillmysteriousintermsofthedetailedchemicalmechanismforSO2conversiontosulfate(1,45).OurresultsindicatethattheformationofLondonFogwassimilartoincloudSO2oxidationbyNO2(Fig.4A),becausebothspecieswerepresentinhighlyelevatedlevelsasthecoproductsofcoalburning.ThesulfateformationwasgreatlyfacilitatedbyhighRH,lowtemperature,andthepresenceoflargefogdroplets(45),yieldingelevatedsulfuricacidlevelsthatpersistedthroughouttheevent.Theparticleaciditywasregulatedbytemperature,andwaterevaporationfromfogdropletsatwarmertemperatureresultedinconcentratedsulfateacidparticles(33),explainingthehighlyacidicnatureoftheLondonFog(45). ” 我曾在 2013 年 5 月 4 日上传博文“ 比较两幅 1952 年伦敦烟雾事件曲线图 ”里面有伦敦烟雾 5 天时高浓度二氧化硫和 烟尘(相当于 PM10 ,但碳黑厚重) 和死亡人数的曲线图,还有一张二氧化硫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曲线图,样子如下。都是外文原版书上拷贝的,其中一本还由清华大学出版社获得允许影印出版过。没有看见那时有 NO2 浓度曲线。 12月15日补:我在刘进平老师博文 “ 1952 年伦敦 ‘ 杀人大雾 ’ 之谜已解决 ” 下写了评论,补充了本博文的内容: 张人一等人文章的结论里还有一个问题。文章结论里说,硫酸盐的形成受到高相对湿度、低温和大雾滴的存在被大大增强。但从大气物理角度看,是大量的细小硫酸盐颗粒的形成,促进了雾滴的生成。伦敦雾是大雾滴,中国雾霾是细小雾滴! 请参阅我另一篇博文:2014/12/24“介绍一篇北大关于“雾霾”形成机理的有创意但需商榷的文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09047-853464.html 研究者发现中国雾霾发生前,微细颗粒物(怀疑是硫酸盐)爆发性增长。 细小气溶胶是雾滴“核化”的重要条件。 2017年2月11日补: 今天读到麻庭光博主的博文“ 他们为什么要跳楼? ”,说 “洛阳东都商厦大火,在消防队员到场 3 个小时之后,现场有 316 人深陷烟气的围攻,结果采取自救措施的 7 人,当天出院,活蹦乱跳的;没有采取自救措施的 309 人,全部死亡,烟气中毒率 100% (正常火场的伤亡率烟气中毒占 80% ,这一次火焰距离受害者很远很远,所以只有烟气的伤害)。” 请注意,浓烟杀人并不等待转化成硫酸盐!伦敦烟雾时烟气浓度没有火烧时高,但是持续4~5天,中招的是老弱病人!
个人分类: 灰霾|7881 次阅读|2 个评论
再推荐一本书:中译本《发明污染~工业革命以来的煤、烟与文化》
热度 1 Talky 2016-4-3 11:48
启蒙编译所在回复我上篇 博文 意见的同时,赠送我另一本新书,也是 2016 年 1 月 1 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中译本《发明污染 ~ 工业革命以来的煤、烟与文化》。该书原版是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 Peter Thorsheim 所著,书名《 Inventing Pollution: Coal, Smoke, and Culture in Britain since 1800 》, 2006 年 Ohio University 出版社出版。 该书作者是从事历史研究的, 文字有更多当年社会各界对能源变迁,从木材到煤,到大量使用煤。从认为 “ 瘴气 ” 是空气污染,到煤烟成为众矢之的的过程。和 The Big Smoke 作者的文字起着互相补充的效用。网友如果对人类空气污染,特别是对传统的 “ 煤烟型 ” 空气污染的发展历史有兴趣,该书值得一看,也特此推荐。 该书作者说明,《 The Big Smoke 》虽然分析了随着时间推移煤烟的数量和聚集情况,却没有考察烟的含义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例如,最早人类认为是空气污染的并非烟气,而是“瘴气”。在大量使用煤炭之后,煤烟被发现沉积在建筑物植被表面,严重烟雾导致人类死亡率急性升高,烟气才被认定为空气污染。而“ 把烟重新定义为污染既是一个科学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过程 。 ”曾经争论烟气的主要来源是工业还是民用(火炉和壁炉)。说1880年代伦敦有60万座房屋,壁炉则是房屋的6倍。而且周日许多工厂停工了,空气里仍然烟雾弥漫。民用煤炭虽然不及总量的一半,但燃烧方式使得产生的烟气更多。但是其他城市,如曼彻斯特,工业排放烟气量大大超过民用 。... 又如,因为烟气对社会和健康的影响,在19世纪下半叶,英国出现了不少支持环保和烟减排协会。“全国烟减排协会”在1882年成立。但这些协会的工作和进展受到了重重障碍,既来自工厂主,也来自工人,更来自传统的家庭生活方式。...直至1952年12月的“伦敦烟雾”之后。... 该书还介绍了一些有趣也有重要意义的文字,例如: “在《我们共同的朋友》(Our Mutual Friend, 1864年)中,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声称,城镇雾与乡村雾有着不同的特点。在乡村地区,‘ 雾是灰色的。然而,在伦敦,在边缘部分,它是深黄色的。在往里一点,它是棕色的。越往里,棕色就越深。到了市中心......它是生了锈的黑色。 ’” “1904年圣诞节,为了让人们意识到弥漫着烟的雾既非自然现象亦非不可避免,医生、煤烟减排协会司库H. A. 德斯•武科斯(H. A. Des Voeux, 1861~1942)给伦敦《泰晤士报》的编辑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坚称,在‘真正的雾,或大气中湿气的雾化’和经常在伦敦发现的充满烟的雾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为了避免混淆,德斯•武科斯建议使用一个新词,这就是 ‘烟雾’(smog) ” 该书和上篇博文推荐的《大烟雾(The Big Smoke)》相似,都告诉我们空气污染也有发展历史。 我们讨论当前的空气污染问题,也应当尊重历史,尊重发展变化,重视空气污染的新特色和新问题。 中译本书名上应当加“英国”两字,即《发明污染~工业革命以来 英国 的煤、烟与文化》。
个人分类: 灰霾|4967 次阅读|1 个评论
也说空气污染历史(1)
热度 1 Talky 2013-12-29 10:46
也说空气污染历史( 1 ) 科学网博主有时转载关于空气污染发展史的媒体文章。但媒体语言经常不准确,由科学网转载就容易误导。感觉写这类历史,也带有“科普”性质,写或转载都应当做好功课。我曾有机会接触较多空气污染方面的原版书籍。这里介绍一些“伦敦烟雾”类型的空气污染的发生历史。请网友看看,当时政府和社会的反应。再想想,我们现今的“雾霾”和伦敦“烟雾”是一回事吗? 随工业、经济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空气污染也在发展:形式、性质、程度和控制方法都在发展,不是吗? 下面列出的只是伦敦烟雾类空气污染。洛杉矶烟雾类的记录尚在整理中。但我没有印象有 1955 年洛杉矶烟雾死亡 400 人的污染事件记录。至少这些书里没有(请网友指正): de Nevers, N. 1995: Ai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 McGraw-Hill Seinfield, J. H. 1986: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of Air Pollution, John Wiley Sons Weber, E. 1982: Air Pollution: assessment methodology and modeling, Vol. 2, New York, Plenum Elsom, D. M. 1992: Atmospheric Pollution - A Global Problem, 2nd Ed., Blackwell Williamson, S. J. 1973, Fundamentals of Air Pollution,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Leslie A. Chambers, in Air Pollution, volume I Air Pollution and Its Effects , edited by Arthur C. Stern, 2nd edition, 1970, Academic Press Richard C. Flagan and John H. Seinfeld 1988, Fundamentals of Air Pollution Engineering , Prentice-Hall, Inc. J. Glynn Henry and Gary W. Heinke 1989,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Prentice-Hall 在 1989 年 J. Glynn Henry and Gary W. Heinke 著, Prentice-Hall 出版的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一书内,记录空气污染历史事件有:(我没有影印该书,下面只是当年手抄记录的翻译,文中“未抄写”是指我当时认为不很重要,因此未抄内容。) 公元 852: 英国伦敦,记录有公众抱怨因为采暖时用敞开炉格低效率燃煤排放污浊气体; 1100-1200: 英国伦敦,议会曾通过了几个联系空气污染的法令; 1661: 英国伦敦,一位名叫 John Evelyn 的学者撰写了一篇关于伦敦空气污染的长报告。他建议在城里划分为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区和区之间,以及在最强污染源的盛行风时的下风向位置建立绿色防护带。他的思想太超前了,所提建议没有被采纳。 1864: 美国密苏里州,第一次发生了和空气污染联系的诉讼案件; 1873: 英国医疗机构开始有和严重烟雾时段联系的“非正常死亡( Excess deaths ) ” 记录; 1880: 英国伦敦,有报告说在一个 2 周的烟雾事件中,死亡率上升了 27% ; 1881 (未抄写) 1882 (未抄写) 1891: 英国伦敦,报告说当年有 1,484 例死亡是因为空气污染; 1892 (未抄写) 1901 (未抄写) 1922: 英国伦敦,报告说当年死亡率上升 11.8% ; 1926: 美国公共健康服务部( Public Health Service )在 7 个大城市观察颗粒物污染程度 (Buffalo, New Orleans, Baltimore, Detroit, Los Angles, San Francisco and Washington). 发现在这些 I 级城市中,沉降的颗粒物浓度达到了 3,600 微克 / 立方米。如今美国( 1989 年)空气质量的相应标准是年几何平均浓度 75 微克 / 立方米。 1926 年时的测量仪器和如今相差甚远,浓度值不好比拟,但应当减小的浓度值是显而易见的。 1930: 比利时 Meuse 峡谷发生了一次严重烟雾事件,报告死亡 63 人,因此患病的达到 8,000 人; 1939: 英国伦敦,报告说在一次连续 4 天的烟雾中非正常死亡 1300 人; 1942: (未抄写) 1948: 美国多诺拉( Donora )烟雾事件。 10 月 25 日至 31 日,发生于宾夕法尼亚一个大约 14,000 人口的社区,风速小,持久浓烟,水平方向污染物输送受到峡谷限制,低空逆温层限制了垂直扩散。基础工业包括炼焦炉、冲天炉、钢厂、硫酸厂、一家炼锌厂、一家化肥厂和发电站。还有燃煤为主的火车和轮船交通等。烟雾事件之后,曾进行了相当认真的研究工作,结论包括: 1. 约 43% 的人口受到了影响,死亡 20 人,严重患病 1,440 人, 2,322 人中度患病, 2,148 人轻度影响。健康受影响的分级采用如下标准:重度 ~ 病人躺下了就不能呼吸;中度 ~ 呼吸困难、胸闷或排痰性咳嗽、呕吐或腹泻;轻度 ~ 眼痛、鼻塞、咽炎、干咳、头痛或头晕。 2. 各种性别、阶层和职业人群都受到了影响,包括家庭主妇、学生和小孩。 3. 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受影响的比例有明显差别: 65 岁以上比例为 60% 、成人 50% ,但 6 岁以下的儿童只有 16% 受到影响。 4. 约 90% 受影响人群报告呼吸系统病症, 34% 报告有消化系统症状。 5. 受影响最严重的是那些原有呼吸系统或心血管系统病史的人。 6. 事后重新构建污染事件和估算空气质量进行研究,没能得出是哪种污染物单独造成了污染事件的结论。 1952: 英国伦敦, 4 天严重空气污染中发生 4,000 人非正常死亡 (excess deaths) 。期间二氧化硫测得峰值浓度 1.34 ppm (3,510 微克 / 立方米 ), 经常值高达 1 ppm (2,620 微克 / 立方米 ) 。 1956: 英国通过洁净空气法令 1963: 美国通过洁净空气法令 1971: 加拿大通过洁净空气法令
个人分类: 科普|6064 次阅读|5 个评论
比较两幅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曲线图
Talky 2013-5-4 23:08
本文要纠正一个错误,向读过我前一篇博文的朋友道歉,自然也向被我错误提到的原书作者道歉。 那篇博文是“请重视 PM2.5 国际热。。。”,在后面有一段写“ 在 1986 年 John Wiley Sons 出版, John H. Seinfeld 著作的 ‘ Atmospheric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Air Pollution ’ 一书讨论颗粒物污染对人体危害的一节中,也展示了 1952 年伦敦烟雾下致死数字的曲线图,只出现了烟尘( Smoke )的浓度曲线,没有画二氧化硫浓度曲线。。。 ”。是我搞错了一本书。其实这张图和讨论是出现在 1995 年 McGraw-Hill 出版的 N. de Nevers 著的“ Ai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 ” 里的。这本书也在手头,是得到国外出版商的许可,由清华大学影印后在我国出版的(不到 60 元人民币吧)。 该书第 24 页上的图为: 说该图引自 Schwartz, J. 1994: “Air Pollution and Daily Mortality: A Review and Meta Analysis”, Env. Res., Vol. 64, pp 26-52 。但一条曲线的图注不是上面的“ particle concentration ”,而是“ Smoke ”。Schwartz原文复印的PDF文件附在下面(网上下载的): Schwartz1994.pdf de Nevers 给予该图的解释是: 1、 观察到的颗粒物浓度很高。这样的高浓度在技术发达国家内 1952 年以后再也见不到了; 2、 高病死率出现在高颗粒物浓度日的后一天。类似研究也常发现前一日或前几日的平均浓度是当日病死率的最好预测因子; 3、 其他污染物也存在,但数据的统计分析表明 病死率和颗粒物浓度的相关性优于和其他污染物浓度或者浓度组合的相关性 ; 4、 死亡率主要不发生在青年人群中,而是敏感人群:原本患有呼吸道或循环系统疾患的年长人群。空气污染 并非直接致死 他们,而是 加速了他们的死亡或缩短了他们的寿命 。 在我更前一篇博文中“ 1952 年伦敦烟雾事件导致直接死亡的统计曲线”,引用了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2 年第二版, Derek M. Elsom 著作的“ Atmospheric Pollution – A Global Problem ”中引用的同一问题曲线图: 两张图的主要差别是,在 de Nevers 引用 Schwartz 文章的图中,二氧化硫曲线被取消了。 因为我原来专业在流体力学,转向污染气象学,尽管从事空气污染方面研究,但对相关化学和医学仍然很外行。这几天在重新阅读这些书籍,初步收获: 1、1952 年伦敦烟雾事件后一个阶段,学界基本上认为烟尘( Smoke )和二氧化硫是共同的致死因子(如 Seinfeld 所著两本书中 ~ 另一本更早,是 Air Pollution: Physics and Chemical Fundamentals, MacGraw Hill, 1975 ) 。细颗粒物容易进入呼吸系统,但二氧化硫水溶性较高,容易被吸收。。。下图引自 Seinfeld (他的两本书中都有)。 2. 随后有多人对于伦敦事件的统计数据重新分析,结合其他地点和时间的燃煤污染事件,旨在分离二氧化硫和颗粒物的健康影响;发现颗粒物浓度和医学观察保持良好相关关系,二氧化硫浓度则有时表现出不很相关的现象。 J. Schwartz 的工作有相当的代表性。 3. 还有关于二氧化硫容易附着在细颗粒物上进入呼吸系统,以及硫酸盐细粒子的人体影响的讨论。 。。。。
个人分类: 灰霾|6079 次阅读|0 个评论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导致直接死亡的统计曲线
热度 1 Talky 2013-3-10 15:08
和网友讨论中提到,伦敦烟雾事件中直接因此致死的数字是当时就进行的。手边恰好就有相关资料,因此扫描了提供网友参考。也来自以前博文中扫描的原版书: Derek M. Elsom: Atmospheric Pollution – A Global Problem, 2 nd Ed.,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2. 书中引用的图来自: Wilkins, E. T. 1954: Air Pollution aspects of the London fog of December 1952. Quart. J. Royal Met. Soc., 80, 267-271 。图中可见,几天间,二氧化硫和烟尘浓度很高,死亡数字是12月7日和8日最高,都接近900人。 网友又问:今冬严重空气污染连续了 20 多天,有没有报告因此直接致死的数字? 同一页上,有 1966 年以前,各地空气污染事件导致死亡的统计数字,上面没有 洛杉矶烟雾的数字。我们媒体有报道光化学烟雾总共致死 800 人的数字,不知来自何处?
个人分类: 灰霾|5965 次阅读|2 个评论
伦敦烟雾不是“雾霾”!
热度 3 Talky 2013-3-6 21:52
伦敦烟雾不是“雾霾”!
读科学网精选博文“从伦敦雾都看北京雾霾”,感觉作者对 60 年以前发生的空气污染事件仍不清楚。这里介绍美国学者James R. Fleming (Colby College)的讲稿 PPT ,该 PPT 把伦敦烟雾看成是狄更斯时代的灾难(图一),再看看来自网易“看客”上找到的一张图(图二),是画的,数不清的烟囱冒黑烟。这是伦敦烟雾,和今冬我国华东的“雾霾”远不是一回事 图一: 图二: 两个讲课用的PPT来自: http://www.colby.edu/sts/st21509/11_17_airpollution1.ppt 11_17_airpollution1.ppt http://www.colby.edu/sts/st21509/11_24_airpollution2_acid.ppt 11_24_airpollution2_acid.ppt 这两个 PPT 没有标注制作日期,但有一页上的照片,似乎来自北京。因此可以估计在 2011 年左右。 2013年3月7日15:14 读两会代表开会期间有抽烟的新闻有感,加一张图(图三),也来自那个PPT。左侧是正常人肺,右侧是死于严重肺气肿病人的肺,文字注的是抽烟是危害人体的空气污染物,可导致肺癌、肺气肿和心脏疾病 。 (不怕抽烟,还怕“雾霾”吗?) 图三: 有意思的是,该 PPT还 有图详细描述了室内空气污染的人体健康影响(图四)。缺点是缺少汽车尾气对人体健康危害的介绍,而且尚未涉及“雾霾”和 PM2.5 可能引发的严重人体健康问题。 图四:
个人分类: 灰霾|8548 次阅读|6 个评论
《盘丝生活》: 对面不识
热度 4 freefloating 2013-1-31 23:52
今天姑和妹妹就要会她们家过年了,老公去送,加上老妈给的老虎酒和香油,就算是她们家人人都有礼物了,本来我是给妹妹钱的,姑又还给我,恩,我不喜欢推推搡搡的,以后找机会吧,毕竟几百块钱在我这里 “多也感觉不出多来,少也感觉不出少来” ,而大一的学生就不一样了…… 吃完早饭,老公去送,我也去照了个面,送走她们,我把床铺重新整理了一下,以后儿子就要晚上过来陪姥姥姥爷了……给老爸活动了一下,回家洗床单被罩…… 中午老妈做好了饭,我、儿子、老高一起过去,这次是换了儿子和我们一起把老爸扶正,儿子还是很不错的,给老爷擦鼻子擦嘴,扶着姥爷的脚走路,还都是很主动(当然玩起来也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我以为养育与孝顺是一样的,言传身教更重要,让孩子感觉到自然的爱和相互照料,这样他们才知道如何快乐着自己的同时也快乐着别人……生活细节中的技巧获取是需要环境的引领的…… 和儿子老高约定明天早晨预习一下“角”这一部分,其实我主张是不用预习的,但是老师有具体作业,而且书没发又不好借,所以去百度文库下了几个 PPT ,明天给他们随便说说…… 下午在当当定了十几本书,四点去老妈那里,换老妈来我家洗澡,我跟老爸聊了两句,一会儿我就睡着了,老爸也睡着了,一直老公敲门才吵醒我,这个看护工作太舒服了…… 老公买了些坚果和面包过来,这两天我开始不断刺激老公太胖了,我说 你看人家马云马化腾王石……但凡成功男人,那有一个脑满肥肠的, 再胖就直接从几年前疑似二十七八(据说有陌生人这么猜他)跃迁到中老年了,拜托有个中间阶段好不好…… 不知道是否刺激有效,不管是否有效,外扰是一定要坚持给的 ,不能任由他胖下去……在加拿大的 16 个月,他成功减肥至 130 斤的,这一回国,就让酒给催起来了…… 儿子去老高家吃饭,我们晚饭就可以很清淡,一个炝芹菜,一个小豆腐,稀饭,坚果,很好…… 今晚有 JQ 教练的两节课,虽然老公在,但他们都不主张我去上课,老公说外面大雾,不安全,好吧,我只好忍痛割爱,不去上 6 : 15 的 body jam 了,等老爸收拾好了,我说我还是去上节 body balance 吧…… 打开雾灯,很小心的开车去健身,课后和教练及一潍院英语女老师聊了一会儿,继续寻找学习机会…… 出门发现舞更大了,打开雾灯和双闪,慢慢走,车驶近路口,我仍然看不到信号灯,心想这怎么过路口啊,好在等驶进路口,还是能看见的,小心翼翼的开回家,发现儿子和他的小朋友们在楼下踢球,这种垃圾天气,怎么还室外运动,我催他们散了,送儿子回老妈家…… 路上给儿子说了一下伦敦烟雾事件,又说伦敦是雾都,那是可以对面不识的,他笑到,咱们也是 对面不识 ,你带着口罩,我都不知道你是谁……我们测了一下能见度,认为是大约十米…… 湿湿的空气,若是没有污染,其实还是可以蛮舒服,可惜了的……
个人分类: 盘整生活|3080 次阅读|1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5: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