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研基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新西兰的绩效科研基金(PBRF)及其对科研的影响
热度 2 Enago 2016-8-9 11:45
新西兰 绩效科研基金( PerformanceBasedResearchFund ,PBRF)自成立到现在,已经对科研资金的使用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质量评估(分别是2003年, 2006年和2012年),目标是通过评估研究绩效来找出卓越的研究领域,并提高新西兰诸多研究机构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该机构的设立旨在补救科研部门对科研管理的疏忽。当时新西兰的 科研管理部门 职能过于冗杂,负责的范畴包括硕士生教育、文献审阅,以及科研基金评审发放等。随着90年代中期大量非大学高等教育机构(比如技校和专科大学)也开展了研究生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的效率更显低下。而随着更多机构开始开展科研活动,各个单位的研究能力良莠不齐,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99年,海伦 · 克拉克(HelenClark)的工党政府上台,包括克拉克在内的5位学者(克拉克是政治研究领域的佼佼者),立志改善新西兰的科研基金管理情况,增加科研可信度,新西兰绩效科研基金也就应运而生。多年之后,再回顾这段历史,参与了政策制定的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的公共政策系教授乔纳森·波士顿(Jonathan Boston)评价说:“ 当时唯一的有效途径就是科研绩效评估制度 。” --- 更多精彩文章 请造访 【英论阁学术院】 --- 新西兰的学术绩效研究基金是基于个人的,这一点和其他国家的科研绩效评估不同。它每隔6 年会 评估并报道新西兰高校学者的科研水平。每个参评个体将会获得评级:A —世界级、B —国家级、C —较有质量级、R —不活跃和NE —新进人员 ( 2006 年开始在评估中加入了 NE -新近人员的一项) ,而学者也可申请个人科研绩效排名。评价结果是从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其领域发展(各领域资源不同)综合考虑,同时还会考虑个人申请到的外部基金以及其教学成就,比如硕士及博士学位完成情况。个人科研成果由其所在机构汇总,然后科研基金主要依此分配。 在2006 年的评估中,有 8671 位符合条件的人员参加评估,其中有 630 位 ( 7. 27% ) 获得了 A 级,有 2168 位 ( 25% ) 获得了 B 级,这两项指标均比 2003 年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不活跃人员的总数有了大幅度的减少。这说明三年的绩效科研基金评估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科研人员的工作质量并引起了很多人对科研的重视,对新西兰国内的高校科研以及教育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促进效果。 当然和任何评价体系一样,基于绩效的学术评价体系同样也有其弊端,之前的博文《 研究绩效评估的弊端 》已有涉及。值得一提的是,管理部门已经意识到了这些缺点,也进行了一些调整,比如拨出更多的科研经费支持年轻科研工作者的研究,以免机构排斥年轻学者。同时优化质量评估流程,减少院校参与的成本。尽管有些专家建议评估整个学术团队会更好(参照英国的科研评估方式),但是新西兰政府仍然坚持以学者个人为主。 学术绩效研究基金虽有不足,但不少方面仍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例如,绩效科研基金评估是将每一位研究人员的相关情况进行汇总,并且要求提供不多于 4 项研究成果,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科研中只重视数量,不重视质量的做法。其次,同行评价的证据和对科研环境的贡献也很重要,这在充分肯定个人贡献的同时还要看该个体对周围科研氛围的贡献,以此来综合评定研究人员的水平。另外,评估专家的选择非常严格。为保障评估的效果以及公信度,新西兰绩效科研基金非常重视参加评审人员的筛选,力求使专家委员会、评估委员会的人员来源广泛,能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且制定了严格的选择条件,并由相关的法规来规定评议人员的义务与权利。 § 博客内容皆由 英论阁 资深学术专家团队撰写提供 § ------------------------------------------------------------------------------------------------------------------------------------ 您可能感兴趣的博文: 1. 科研经费哪里找? 2. 申请项目前做好这些事,提高成功机率 3. 项目申请被拒了——接下来怎么办? -------------------------------------------------------------------------------------------------------------------------------------
个人分类: 作者讨论|6662 次阅读|2 个评论
现在是否存在屠呦呦型的基金研究课题?
热度 2 zhangxw 2015-10-6 12:53
现在是否存在屠呦呦型的基金研究课题? 张学文, 20151006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喜讯震惊了渴望获奖的中国科技界。我也跟着了解了一些情况。一则是当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已经是上万亿的数量级,一则是屠呦呦的成果来自一个 大规模的调查分析 。 这无形中让我反问 现在是否存在屠呦呦型的基金研究课题? 我一直认为,目前我们的国家科研课题审批制度只能批准一些照猫画虎,小有改进的所谓国家级的研究课题,这种 评审者的水平 所可以理解的问题, 都是非原始创新型的问题 。换句话说我们的 上万亿的研究经费都是用在非原始创新上的。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课题类型,也就是 国家投资最大的科学研究都是不可能获得屠呦呦型研究的成果的。 人民每年给所谓科学家上万亿,可他们只能干点跑龙套的活,是吗? 屠呦呦那个年代的那种工作方式我们早就放弃了是吗?
个人分类: 科学原始创新|232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种族歧视和科研创新:一个真实故事
wengjuyang 2014-11-14 00:07
摘要: 如同本系列的其他文章一样,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科学研究的程序——科研政策和细则——在坚持公正方面似乎还不成熟。人类用着纳税人的钱,正在为这不公正付出高昂的代价。不过,我并不是要劝阻聪慧的年轻人们从事科研职业。 尼古拉斯·哥白尼( NicolausCopernicus , 1473-1543) 、伽利利欧·伽利略( Galileo Galilei , 1564-1642) 和查尔斯·达尔文( Charles Darwin , 1809-1882) 的故事,特别是在他们的理论被普遍接受之前的部分,一直深深地吸引着我。我们这些后来者当中的许多人原先以为这些仅仅是过去的历史而已。我以前也是这样以为的,直到我发觉当今在许多方面越来越像那些旧时代。此外 , 请注意这三位科学家都是当地出生的 , 又是白人。而我们是中国人。 I. 计算机视觉 我的博士学位课题属于计算机视觉领域。我研究了从一系列连续的图像中计算运动信息和移动的刚体物体的三维结构的分析方法和算法。这项研究工作发表在几个期刊(例如 IEEE 模式识别与机器智能期刊 IEEE TPAMI )和会议(例如国际计算机视觉会议 ICCV )上,后来由 Springer-Verlag 出版社出版了一个专著。虽然我们发表的成果受到了充分的引用,但我明白,我的工作,以及像 TPAMI 和 ICCV 这样的出版物所发表的所有成果,离人脑所能做的还差得远。 II. 发育视觉:早期 我的博士研究结束后,感谢我的恩师资助我进行博士后研究,我有机会从一个更广的视角回头审视计算机视觉。我们启动了一个项目,研究如何让计算机自动地生长出视觉网络,称为 Cresceptron ,从混杂场景的一系列二维图像中学习、识别和分割出自然的三维对象。人类导师交互地在要学习的处于混杂场景中的物体(比如人体或电话机)的外围画出一个封闭的轮廓线。其混杂场景包含其他物体,例如树、其他人和建筑物。人类操作者还要给定预期的标签,例如“人类”或“电话机”。 Cresceptron 受了 Neocognitron 的启发 , 发表在 1992 年 IJCNN 和 1993 年 ICCV 上。但 Cresceptron 不是手工设计的 . 它在更新其深层次特征检测器的同时,自动和增量式地生长(即发育)出一个网络来。从前面的层到后面的层, Cresceptron 执行级联的前馈分析,使前面层中的局部特征在后面的层中组合成更整体的特征。借助于多层,对每个特征的变形的容忍度也增加了。因为从人勾勒出的轮廓线的区域中来进行特征组合, Cresceptron 能够忽略混杂的背景。在最后一层, Cresceptron 在对应的图像位置上给出预期的类标签。也就是说,不像后来的位置类别网络 (WWN) ,位置和类别的概念在 Cresceptron 的输出中没有被分别地抽取出来。识别之后,人类操作者点击“分割”按钮,触发 Cresceptron 通过特征结构层次自动向后分析,以便在输入图像中分割出被识别的物体,与混杂场景的其他部分分开。 Cresceptron 的主要缺陷在于效率:它允许在对象间共享特征,但没有基于统计特性进行优化。后来受到人脑启发的 WWN 网络解决了这一问题。 III. 视觉学习的兴起 在我获得我目前所在大学的终身职位之后,我对了解人脑如何理解所看到的一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旁听了一些心理学课程,诸如动物学习与记忆原理,发育心理学等。我开始懂得了,人类婴儿从他们与环境的交互活动中学习看东西。例如,身体正在采取的行为同时监督着脑子。 托马索·泼吉奥教授( TomasoPoggio , T.P. ),这位在发起计算神经科学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的著名科学家,似乎对 Cresceptron 有兴趣。他为我支付了机票费,邀请我于 1994 年 10 月 19 日到麻省理工学院 (MIT) 做报告。直到 1992 年 Cresceptron 发表时, T.P. 令人关注的工作是 HyperBF (例如 , ,它是一种径向基函数 RBF ),用作规整网络以近似平滑函数。 HyperBF 不像 Cresceptron 那样,它不是深度学习网络,不构建局部到全局特征层次结构,不能逐渐容忍从前面的层到后面层的变形,也不能处理混杂场景。 1994 年 10 月 19 日 MIT 共进拜访午餐时,我向 T.P. 预言说“脑中的视觉回路的结构可能是从活动中学习的。” T.P. 当时不置可否。 1996 年,当希瑞·纳亚尔( Shree Nayar )和 T.P. 编一本关于视觉学习的几项早期工作的书时,我受邀撰写其中一章。我选用了一个题目,“ Cresceptron 和 SHOSLIF: 面向全面的视觉学习”。一位编辑打电话给我,建议我避免使用“全面的”一词。他说 T.P. 在该书中也有一章,如果我在同一部本书中谈论全面的学习,他会怎么想?我认为“全面的”确实是我的工作的目标,因而我没有遵照他的建议改题目。现在我希望我那时照他的建议做了,但是不知道这件事跟我后来的一连串困境是否有关联。 1996 年那本书面世之后,我发现该书的导言在介绍各章时,我们的工作被描述为“现有的工具”。关于我们那章,主要的处理混杂场景中的一般物体的新能力根本就没有被导言提起。而导言将 T.P. 那章从混杂场景中只针对人脸对象的检测提为“最近” 进展。 接着,只要我们的视觉算法将视觉学习与行为相结合,我们的论文就很难被录用。第六次 ICCV ( 1997 年)的评审人评论说“这不是计算机视觉研究”,因为我们在视觉中组合了行为,它很容易被归类为机器人视觉。因此,继第一次( 1987 )到第五次( 1995 ) ICCV 我都有论文被录用之后,第六次 ICCV 成为是我没有论文被录用的第一年。 10 年后, T.P. 及其合作者 2007 年发表的 HMAX 网络 具有级联的成对的 S 单元层,后面连着 C 单元层,与 Cresceptron 中的级联成对层结构相似——“模式检测层”后面连着使用最大操作的“节点缩减层”。但是,不幸的是, T.P. 等人在 2007 中没有引用 1992 年的 Cresceptron 。我们后来提交给 TPAMI 的论文甚至受到总编辑的拒绝审稿,说是因为它使用了神经网络的方法,而 T.P. 的网络 被编辑说成是“例外”被录用,还是发表在 TPAMI 上 。 1998 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 NSF 的信息与智能系统处( IIS )主任向我建议说,我们应该有自己的研究团体,就像当初神经网络团体那样。在白人同事拒绝和我一起写一份研讨会提案之后,我得到一位好心的很杰出的黑人同事艾达·斯托克曼的赞成。在一起讨论后,我们俩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 NSF 和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 DARPA )提交了一份召开关于研讨会的联合提案,获得了资助。由 NSF 和 DARPA 资助的发育与学习研讨会( WDL )于 2000 年 4 月在我们大学举行。这也就是第一届国际发育与学习大会( ICDL )。 WDL 的几个主要成员起草了一篇短文,投给《科学》。因为文章有关一个新的领域 , 机器人和动物心智发育的计算研究,我们把它提交给《科学》的政策论坛栏目, 2001 年发表了。然而, 2001 年《科学》上的这篇文章标示了一个封锁的开始 : IV. 政府资助的封锁 到 2001 年为止, 我有过几个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 和美国国防部(DOD)资助的项目。 一个后继的 DOD 计划指南指定了一些期望的研究方向,很好地对应了只有我的研究团队在先前的一次DOD项目会议上展示了的新能力。但是这个新计划指南没有提及“发育”。我天真地写了一封信给此DOD 基金署,建议用“发育”这一词。该局回了一封反驳我的信。然后,我们给这个DOD 的新计划的提案被否决了。从那以后,我所有的DOD提案都被否决了。我早先曾写信给此DOD基金署为我那封信道歉,但是无济于事。类似的,2001年以来,我所有的NSF 提案都被拒绝了。下面是我2009 年7 月17 日给NSF 的一封信。此信没有收到答复: “经过 10 年多的跨学科的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2006 年,项目负责人提交了一份提案,附有大脑皮层感知和运动通道的模型和一些初步结果……自然,评审组对于应对这么宏大的挑战感到不安,说‘解决这个问题将花费几十个项目负责人的几十年的时间’,因此‘这个研究的目标定位不好’。” 对于我 2008 年12 月提交的提案,我的那封信叙述道:“评审人1写道:理解反馈在视觉皮层中的功能性作用是一个重要问题。申请人所提议的研究将反馈带入到一个一致的视觉处理框架中,这是标准的计算机视觉方法中所没有的。” “评审人 2 写道:这个系统结构致力于模仿哺乳类动物视觉系统的‘什么’和‘哪里’通道。在学习中,该系统学习物体的各种变化。因而,在辨认中,系统是全自动的。……对神经科学和计算机科学都具有潜在的巨大影响。提案总体上写得很好。受生物学启发的视觉识别建模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题目。很少有研究者达到该项目负责人的程度。” “评审人 3 写道:对这个问题的发育方法很有意思, 和这领域的其它处理相似问题的方法不同。” “评审组得出一个错误观念:‘所提出的研究在技术方面深度不足’,有可能来自 3 个评审人的评论:‘把这些思想放到可执行的/算法的结构中去。’……他们可能没有追溯文献去理解,任务特定的‘算法结构’是与已知的大脑发育的证据相矛盾的(也就是说,任务特定的算法是浮现出来的)。” 自从 2001 年以来,我的研究没有收到过1 美分政府资助,尽管我每年都向相应的政府基金局提交了多份提案。我注意到搞神经网络研究的白人科学家,如T.P. 和里斯托·米库莱宁(Risto Miikkulainen) 的那些给人映像深刻的被资助记录。 用纳税人的钱资助研究计划的更好的准则是什么?我们的政府如何更好地执行这些准则?这个国家如何才能有效地解决学术界对其少数族裔设置的玻璃天花板问题? V. 出版的厄运 我的第二本书原名《自主发育的机器人和代理》。 2005年12月27 日,我的出版申请,附带从全书中选取的三个样章,被T.P.否决了。他的留言是,“我和特里都读了你送审的章节(很有趣!),认为此书更适合归入另一个系列,如……”(发育心理学系列)。考虑到这个主题不合适,我不得不直接交给一个大学出版社了。这个出版社从 2006年后换了4次编辑,所以我的书至此经过了5 位编辑的手,收到过各种修改要求。为了最后一轮评审,我从编辑那里要来了所有评审意见的逐字复印件。4位评审人中,3位选择了“我推荐发表。兹呈上修改建议,但采纳与否,请作者和出版社自定。”1位似乎没有选择出版社的标准的出版意见,而是写了:“我对此书的印象,当我第一次读完的时候, 非常深刻。”出版社现在的编辑想让我再次修改,我同意了,但是在我修改完之后,她还是要叫4 位审稿人重审。 我注意到 2011 年出版的此出版社的计算机科学与智能类图书的宣传册中,共有297个作者/编辑/前言作者,但是其中只有5个是亚裔,仅占1.7%,与这个国家亚裔教授和研究人员的数量不可思议地不成比例。 所有的会议论文,无论我写的还是与他人合写的,提交给 2011 年发育与学习国际会议与表观遗传机器人联合会议(ICDL-EpiRob)和2012年ICDL-EpiRob 全部被拒稿。ICDL 和EpiRob 这两年合并成一个会议。例如,只有一个评审人看了我们向2012年ICDL-EpiRob 提交的一篇论文。他否决这篇论文的根据是“我几乎不能理解这篇论文确切地属于哪个领域。”一个ICDL-EpiRob的大会主席写道:“程序委员会刚送给我一份否决 xx 篇提交的论文的建议。我翻了前4篇,这些论文的被拒令我震惊。……掠过我心头的一个想法是……直接否决对那些我感觉对我们研究团体有趣的论文的拒稿决定(称之为主席特赦)。” 我提交给 IEEE 自主心智发育期刊(IEEE TAMD)的最后4 篇论文经过多轮评审后都被拒稿了: 1)符号模型与浮现模型的综述 2)类脑浮现式空间处理 3)类脑浮现式时间处理 4)脑心智网络的5+1 组块理论 前 3 篇在被拒稿后, 又改再提交后才被录用了。每一次结果都包含多轮评审。第4篇被拒稿时同时被建议以后再次重新提交。 2002年以后,我们给《科学》和《自然》的投稿都在第一阶段编辑评审就被拒稿。一位《自然》的编辑给我写信说,我们最后一篇论文与那一周《自然》准备录用的同一类的论文无法竞争。我们后来发现,那篇发表的论文是克里斯托夫•科克(Christof Koch ,C. K.)及其合作者的。C.K.和我在新加坡时交流过,那时我们都为“心智研究十年(VI)”大会作主题报告。C.K.的论文在2010 年10 月28日《自然》发表后受到很多讨论。有趣的是,我们被《自然》拒用的论文解释了C.K. 的那篇论文报道的人类自顶向下的视觉学习的有趣现象的计算机制。 我的第 3 本书《自然与人工智能:计算脑心智导论》总结了我们的计算脑心智研究。有鉴于我第2本书的命运,第3 本书似乎太超前于时代而找不到合适的评审人。它试图用一个统一的框架解决太多有着巨大兴趣的问题,触及了太多学科,以致不大可能被任何一位评审人接纳。 “更糟”的是,它使用了太少生物学机制作为“类基因程序”。总而言之,它使用类似赫布的学习规律、简化为前 k 个赢家通吃的侧向抑制,加上包括惩罚、奖励和自主突触维护在内的神经调制的简化理论。所有的主要大脑功能,诸如感知、认知、行为和动机都是浮现的,而不是由手工静态地制定的或由“类基因程序”刚性指定的。这本书开始解释如何和为什么。 不过,这本书还是幸运的,因为它诞生在美国,政府不审批出版事务。尽管几乎所有学术出版都要求编辑和同行评审批准, BMI 出版社,一个还没有建立很高声望的出版社,给了它机会。这在中国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一个ISBN,还有中国的期刊和杂志,都必须经过一个政府机构的批准。 什么才是更好的出版审批准则?高拒稿率就标志着高质量的出版单位吗?如果评审人因为有某项工作不属于他们的阵营、与他们自己的工作相竞争,或者是评审人不愿意追溯文献而要求一篇论文教会他们全部,从而否决这篇论文,这对于科学的进步是公平的吗? VI. 研究指标的缺陷 我同中国上海的一所大学的几个同行合作过。中国计算机联盟 www.ccf.org.cn 在网上将一批期刊和会议分类为3 个区:A、B和C, 令我大吃一惊的是,“作为中国大学和研究机构学术评估的参考证据”。在人工智能和模式识别(AIPR)方面,A 区有4 个期刊, 前2个是: 1) 一个主要的人工智能期刊(关于它的行径,参看 ) 2)IEEE TPAMI (关于它的行径,参看 ) B区只有27 种期刊,C 区只有39种。中国的那个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学院简单地计算这3 个区上的发表文章数来考核教员年度工作和授予学位。A区的1 篇论文算作B 区的2篇,等等。 代表比较新的研究主题的比较新的期刊, 如 IEEE TAMD (影响因子: 2.310) 和《类人机器人国际期刊》(2010 年夏季之前,影响因子:1.230)都不算是被认可的计算机科学的研究工作。 2013年3 月1 日,那个大学的一名博士生告诉我,他认为他需要把博士学业延长1年,因为他与我合作,至今没有一篇A 区论文。我很关心此事, 给俩位学校领导写了电子邮件, 因为他们视乎支持改革: “任何将期刊和会议分区的做法都是行政上的学术歧视。这种系统想让中国等到前沿方向成为传统方向和普遍接纳的领域,然后中国政府和大学才催促研究人员赶上去。用这种方式,中国将永远落在后面。” “进行计算脑科学研究不可能通过年度考核,学生不可能获得学位、毕业。谁还愿意做这个方向的研究呢?……敬请你们考虑新兴科研领域的重要性和困难。请求立刻改革本大学的考核政策和科研政策。” 现在,在美国我所在大学的我的实验室也处境危险: 2013 年2 月27 日,我接到来自我的大学行政干部的一个他签署了的备忘录,说我的大学很快要关闭我的实验室(只是一间标准房间),里面所有的机器人设备和实验装置都要锁进一个库房里去。此备忘录里陈述的唯一的理由是:你近三年过低的平均研究经费产出额(低于 $xx,xxx/年),和近 5 年过低的研究产出(低于$xx,xxx/年) 自从我加入这所大学,我为它争取到了大约 5 百万美元。因为2001年以来我受到新的政府资助的完全封锁,他所引证的经费额是来自私人公司的。这个月,我非常感激地收到了微软研究院和丰田北美技术中心分别捐助的每个$20,000的研究经费。但是那个行政干部还是给我的学生发了多封电子邮件,催促他们离开实验室。在他的邮件里,一些实验室成员没有被给予替代的办公桌。我并非对其他族裔和其它出身地国家的同事不满。但据我所知,一位自2005年以来就没有收到外来研究资助的白人同事仍然安然地保有他的专用实验室。其他实验室有很大比例的桌子既没人用也没分配给任何学生用(比如一个实验室9张桌子中有5 张空着,另一个17 张有8张空闲)。我很快就要失去研究的基本手段了,而这个学校的规章严格要求我要完成一定量的大学研究任务。 什么才是杰出研究的主要指标?获得大笔研究经费?在有着高引用率的期刊上频繁发表文章?一个新的开创性的领域,当只有少数研究者在其中工作的时候,会受到很多引用吗?高引用率就标志着高质量的发表场合吗?即使论文的引用率是唯一的指标,能用一个发表场合过去的平均引用率来评估它未来的每一篇文章吗?统计学家都知道,方差太大,以致两个平均值不是统计显著的。当我们用少数 n 个指标去评价一个大学、期刊、会议或研究者的时候,我们在隐含地迫使每个被评价者人为地提高那n个指标,毒害整个系统,浪费纳税人的钱,减缓科学的发展。 让我们从尼古拉斯·哥白尼、伽利利欧·伽利略和查尔斯·达尔文作研究的方式,以及他们如何受到错误的对待中吸取教训吧!公正地对待科学,公正地对待所有人! 参考文献 C.S. 麦斯菲斯(Masfis). IEEE 模式分析和机器智能(PAMI) 期刊禁止了神经网络类方法. 脑心智杂志, 1(2):8–10, 2012. C.S. 麦斯菲斯(Masfis). 桥接人工智能两大学派的理论证明却招致一主要人工智能期刊直接拒稿. 脑心智杂志,1(2):11–12, 2012. T. 泼吉奥( Poggio),M. 法哈(Fahel),S. 埃德尔曼.视觉高敏锐度快速感知学习. 科学,256(5059):1018–10217, 1992. T. 泼吉奥( Poggio),S. 埃德尔曼(Edelman). 一种学习识别三维对象的网络.自然, 343:263–266, 1990. T. 希瑞(Serre),L. 沃尔夫(Wolf),S. 拜尔斯基(Bileschi),M.瑞森哈勃(Riesenhuber),T.泼吉奥. 似皮层机制的鲁棒的物体识别. IEEE 模式分析与机器智能学报, 29(3):411–426, 2007. 此文转载于以黄宁识笔名发表的题为《大脑的故事之 3: 苦涩的科学》,脑心智杂志,第2 卷, 第1期, 2013 年(http://www.brain-mind-magazine.org/)
22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家个人与企业科研
热度 26 accsys 2014-7-17 08:24
国家个人与企业科研 姜咏江 科学研究在当今社会无非分为国家、企业和个人科研三种。个人科研多数都是出于研究的兴趣;企业的科研是为了市场利益;国家科研自然是为了国力强盛和富裕。 搞科研是需要消耗资金的。企业科研追求的是效益,因而对企业经营有利的科研项目才会列入项目,投入资金。个人搞科研一般情况下要自己投入资金。国家科研自然是由国家财政投入资金了。 企业科研多数会搞与企业经营相关的成熟科技方向,因而追求领先和市场需求方面的研究是他的特色。 个人科研由于出于兴趣,所以研究方向多样。 国家科研自然是从国家整体利益考虑,内容广泛,总体是为了增强国力,提高国民福祉。 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是国家强盛的标志。因而从广义上说,企业科研和个人科研都从属于国家科研的形式,企业和个人科研成果无疑也代表着国家科技进步。因而从国家国力的层面考虑,应该鼓励支持企业和个人科研。尽管如此,从国家层面考虑,还是要选择那些与国家利益一致的项目加以支持。 重大原始科学发明常常产生于个人。由于个人财力有限,而他们的创新发明常有开创性的特点,所以国家科研基金应主要向个人科研项目倾斜,支持他们的科技发明完善和发展。 应该看到个人科研项目是国家科技创新的一个主要方面,因为科学的奇思妙想一般是个人的头脑中产生的,是原始创新。原始的创新不会是一群人一块想到的。一群人从事的科研基本上都是在某种发明之上的提升完善,“跟风”科研就是这种研究形式的一种没有理智的体现。有一种集体科研叫“攻关”,这是从国家利益出发追赶先进的快速手段。攻关严格说并不是创新,是在明知他国已经成功的情况下,我们也要做成的一种科研。例如当年的“两弹一氢”,如今的航天技术,还有信息计算机技术的所谓“核高基”。需要说明,在跟随研究的过程中也会有一些与原创不同的地方,甚至部分地发展了原创,这是局部地创新。这种局部创新远不如原始创新意义重大。 在国家科技竞争中,在知识产权被普遍承认的时代,原始创新意义更加重大,因而国家要更加关注个人科学研究才是明智的举措。国家要在组织“攻关”的同时,积极扶持有益的个人奇思妙想的研究,尽可能为个人科学研究创立条件,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个人项目申报、审批、适时支援、成功检验、评价等制度,不要象现在这样简单的行政方式。如基金申请必须有依托单位,年龄太大不能申请等条框。应该明确,个人科研的国家支持,就应该由个人对国家负责。成绩优异者国家应该奖赏,蒙骗国家者必须受到惩罚。 我们国家现在有钱了,科研基金要花在刀刃上,而不应该象现在这样,几乎是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争相分钱,而让那些个人从事重要科学研究的人在困难之中挣扎。 强烈要求建立个人为主体的国家科研基金申请制度。这样才能不泯灭那些真正的原始发明创造。 2014-7-17
个人分类: 随笔|10562 次阅读|51 个评论
科研基金—考虑过非政府组织的基金吗?
热度 2 editage 2014-4-18 23:11
非政府组织(NGO)相较于先前讨论的 政府单位 对科研基金没有那么多繁琐的规定,这个咨询、申请还有递交报告的过程简单多了,也不会太费力。根据研究领域和单位,越少规定和繁文缛节表示科研工作有更多的弹性,尤其是有学术使命要在特定领域推进传播知识的单位会避免对科研人员施加压力,他们为纯粹知识追求提供资源和自由,创造能有效促进科研发展的环境。 不管有无名气,许多NGO因应不同的目标和任务提供各种领域的科研支持。拥有探索性思维能够帮助找出这些潜在的赞助人,超越研究人员的身份,更有创意的积累和筛选信息。NGO包含博物馆、学会和基金会等,例如Fulbright ASEAN合作项目案、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日本学术振兴会(Japan 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Science)、Max-Planck Gesellschaft和CERN,他们都有提供奖学金计划。下面提供寻找NGO作为基金来源的方法: 针对你的领域(从大范围到小范围:研究领域、特定主题)列出所有相关的单位,包含与你的学校有合作的NGO。 了解各单位的远景和目标,思考你能如何与之产生关联。 思考你可以怎么有效定位你的企划书。 其他注意事项 找出你想要接触的赞助者的一些默认规范,像是有些奖学金要求他人推荐,不允许申请人积极参与,试图与要求推荐人的单位保持联系可能会为成功申请基金带来风险。有些接受直接申请并会在申请过程中出现问题时随时联系。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一旦确定获得基金后你的参与度,NGO一般有营运预算限制(支持组织运作的主要开销和行政费用),如此他们才能有更多的资金推动如奖学金等的项目案。为了将钱变大,一些远大的项目案从概念、执行到推广都是由一个人负责,因此,你很有可能临时被叫去帮忙、参与或是影响其他关系人,比如进行活动简报或参与圆桌会议等。 ∷ Eddy 博士国际期刊发表支持中心内容由 意得 辑 英文论文翻译 专家 团队 支持提供 ∷ 【意得辑提供专业 英文论文编校 、 学术论文翻译 、 英文期刊发表一站式服务 www.editage.cn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文同步刊载于 意得辑专家视点 频道: http://www.editage.cn/insights/科研基金—考虑过非政府组织的基金吗?
个人分类: 国际期刊发表非难事|3851 次阅读|2 个评论
建议建立科研基金信贷奖励制度
热度 2 accsys 2014-3-3 09:13
又到两会召开之时。提一点科研基金如何防腐的建议,表示对两会的关注。 我国科研基金屡现腐败和浪费,这和科研基金申报发放制度和方式有关。只要不是“赶超”一类的科研项目,往往出现在少数人之手,并且前期研究多数出于兴趣,会自投精力,因而无需政府给予资金支持。一旦有了一定的成果,需要进一步发展,并且这种发展确实与国与民有利的时候,才应该由国家基金给予支持。所以国家基金应该发放给这些人。向企业,向国家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发放国家科研基金,实际上难有善始善终的结果。企业有独立支撑研究的资金,科研院所有国家的拨款支持,如何还要发放基金给他们?国家基金应该投向那些有科研能力,而无资金保障继续研究发展的人。 历史已经证明,真正的创新发明,很少是有组织领导集体“攻关”出来的。只有那些别人已经 开了先例,我们需要快速学习掌握,才会群策群力集体攻关。当然在这个攻关过程中会产生不同于先例的更好的东西,这属于在他人项目基础上的创新。这种创新的资金完全可以从攻关经费中出,而无需从基金另付。历来集体的攻关任务都由科研院所来承担,为何还有侵占国家基金? 说到底,国家科研基金应该主要用于支持个人的中后期科学研究。怎样支持?防止欺骗,不能白给!解决这个问题,建议如下进行。 1. 国家科研基金审定由各专业学会负责,科技部只负责基金管理。 2. 科研基金不能白给,要以贷款的形式发放,到期,根据成果目标,施行奖励核销或到期追缴。 3. 科研成果评定亦由专业学会负责,后期发现不符实际,要追查学会责任。 这样作不仅能够减轻政府部门的负担,防止欺骗,防止外行决断,也可防止腐败。 国家级追赶先进的项目不宜以基金方式资助,而应该纳入财政计划。例如航天,两弹一轻,军事工程等。重大的涉及到国家力量的项目,也不要搞基金支持。例如,计算机的“核高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技术等,需要集体攻关,需要非市场化的方式来搞,可以绕过所谓的知识产权,搞出来再谈知识产权亦不迟。 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既要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又要避开一切市场化的弊端,这样我们才能快速地将创新发明的科研搞上去。
个人分类: 随笔|1964 次阅读|4 个评论
陈东锋喜获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资助
热度 3 罗帆 2013-4-26 23:04
2013年4月24日,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揭晓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3批面上资助博士后名单,武汉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流动站的陈东锋喜获面上二等资助,项目名称为“基于直觉模糊图论的飞行安全风险耦合机理研究”(项目编号:2013M531754),合作导师为罗帆教授。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突出对博士后创新人才的资助,扶持博士后研究人员开展创新研究;对从事基础研究、原始性创新研究和公益性研究的博士后研究人员给予适当倾斜。全国在站博士后的申请热情高,竞争激烈。获得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资助,对博士后阶段的研究是一个有力的支撑。
个人分类: 学术点滴|4701 次阅读|8 个评论
读“参加AAAS年会散记”有感
热度 1 yolandahongmei 2012-2-23 14:52
读“参加AAAS年会散记”有感
我登陆科学网是没有规律的,有时候是天天浏览一下,有时候可能一两个星期才会上来一次,所以有时候不免会错过一些好的文章,尤其是那些有个人独到见解及经历的文章是我的最爱。今天是在出差近两周后回到办公室,登陆科学网很碰巧的看到方唯硕老师的头条博文“参加AAAS年会散记”。感觉写的很不错,读完后我自身有两点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就科学学科而言,目前国际上有哪些具有国际品牌效应的国际会议?中国能否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说来惭愧,在读本博文的时候我都不知道AAAS年议是一个什么样的会议。通过查阅才知道 AAAS ( AmericanAssociationfortheAdvancementofScience ) 是美国科学促进会的简称, 成立于1848年,是世界上最大的科学和工程学协会的联合体,也是最大的非盈利性国际科技组织, 并是 著名杂志Science的主办出版单位。 它的年会一般来说每年举办一次,但特殊情况下可能举办两到三次。 我是化学专业出身,所以清楚对于学化学的人来说,最有影响的国际会议是美国化学会举办的一年两次的 ACS年会。 可惜我没有过此种经历,不然还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但据我朋友讲,最大的收获就是见到了一些只耳闻过的大牛。 对于物理,医学等其他学科说,我想应该也有属于自身的国际年会吧? 尽管我不清楚,个人猜测也应该是由美国引领的。 对于中国来说,随着这些年的发展,政府对于鼓励大家参加学术交流,承办国际会议等方面也投入了不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了呢?我想是没有的,不然就不会在去年出台《关于严格控制在华举办国际会议的通知》: http://www.gov.cn/zwgk/2011-02/14/content_1803242.htm 但是否这就说明中国的国际会议已经足具排场,真到了应该严格限制的地步了?我觉得刚好相反,中国目前来说能够真正达到国际水准的国际会议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就化学学科而言,中国化学会举办的两年一次的年会已经是极具规模,但其跟国际化会议的差距还是不言而喻的。目前在中国 召开的少数有一定国际水准的会议,很多都是国外的品牌来中国举办。 第二:中国是否应该设立一些科研基金吸引国际人士来华访问交流? 个人认为还是很有必要的,这是我们的科研水平要走上国际大舞台非常重要的一步。中国现在不缺走出去的机会(就化学而言,去国外读博士,进行博后深造的非常多),要形成真正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氛围,更为关键的一步是我们要把人请进来,让人家了解你认识你。而且大家都清楚中国地大物博人口多,但都集中在北上广,而所谓的国际交流也是集中在这些城市。 如何给中西部的城市或者说欠发达地区提供更多的机会,应该是我们的政府在设立这些基金时也应该考虑的。不止一个英国同事问过我(他们大多数只到过北上广):“你们这些地方都非常的好,非常的现代化国际化,为什么你们还说自己是发展中国家而不是发达国家呢?” 从他们的提问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中国的整体发展是非常不平衡的,当然也包括科研水平和国际交流机会了。如果能够通过设立这些基金来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认识中国,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年前,我们和中国药学会谈合作的时候,我也听到他们说中国目前设立了 很多这种科研基金,目前我们希望能够收集到这些信息,将其 在 RSC 的期刊杂志上刊登出来以此吸引更多的国际专家学者来华。 以下是方老师博文的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99934do=blogid=540083 此照片是我们2011年四月在大连举办的第一届国际清洁能源会议,注册人数为250左右,国际嘉宾约为一半,其中韩国代表约为三分之一,欧美的比较少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3533 次阅读|0 个评论
谁在设定科研议事日程(Agenda-setting)?
热度 1 renxiang 2011-5-8 14:49
近两年,在英美学者中形成了一股思潮,就是反思政府通过研究经费的划拨而对研究选题进行的干预。换言之,通过研究经费的划拨,研究项目的审批,政府通过无形之手在影响着学术的方向:应该研究什么?哪些是重点领域、重点方向?应该由哪个学科、也就是哪种方法来研究?等等。 从政府与大学的关联看,美国政府对于大学的直接资助与干涉最少,大学的独立性最强;欧洲次之;英联邦国家,尤其英国与澳大利亚政府对研究的干预较多。从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角度讲,从很多学者的批评文章看,核心问题是,政府导向忽略了某些边缘化的、多样化的社会问题,比如单亲家庭,gay的权力等,而倾向于政府所关注的,与宏观政策有关的议题,或者某些政治秀色彩的议题,比如多元文化研究。 前些日子,看了我国去年社科基金资助项目中的新闻传播学部分,感觉项目选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如何在外宣中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如何监控与引导网络舆论,在新媒体时代传媒企业如何转型以及政府政策制定,当然也有一些比较偏的题目,比如传播史的一些问题。总体上看,这部分研究的题目政府主导的色彩比西方要浓厚。而西方业已形成学术热点的一些方向,尤其是新媒体与社会变迁、媒体与社会问题,等等,国内学者还罕有涉及。 其实,国内科研基金的很多项目,如果翻译成英文,就题目本身而言,大多数都无法刊载于西方一流的期刊,因为agenda的差异太大了。
个人分类: 评论杂谈|3924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研基金如何更能激励原创
accsys 2011-1-3 11:01
姜咏江 科研基金如何发放才能有效激励科技原创?那就是一切要以科研项目的实际内容为衡量标准,不论年龄,无视科技权贵。 科技原创多数产生于个人的头脑当中,特别是那些开山的理论和方法。由于是原创,开始多数人很难理解,特别是不易被那些科技界有名气的权威们所理解,因而常常是步履艰难,在经济上非常需要国家的支持。此种情况正是国家基金当用之时。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识别科技原创和如何恰当地加以支持?识别科技原创大致有两种方法。 其一、本国无高人,借助国外高人观念审定。 此种情形多见于我国现阶段的国家基金评审。为什么这么说?无需多言,请看中国特色的跟风科研暴涨,就足以说明问题。 其二、在现有的条件下,组织比较高人顺着创新者研究的思路进行评价,进而决断是否应该给与支持。比较高人不应是跟风科研者,而是那些确有科学分析能力,对项目内容相对比较熟悉,不迷信权威,评价中能够说出道理的人士。 两种方法各有利弊,但时下我更主张后者。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年了,已经脱离了闭关锁国的时代,我们与科技发达国家的距离已经不是很远了,我们已经有能力进行有成效的科技评价了。只要我们能够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科研评价制度,我们就能够自己去识别科技创新的项目,恰当地实施国家支持。 无论国内国外,忽视重大科技原创的例子屡见不鲜。问题是我们如何能够保证这种遗憾的忽视会少一些,少加条条框框,基金评审应广开科学研究之路。 一、 取消年龄限制。 科学原创可能发生在人生的任何时期,我国各种基金支持提出的年龄限制不利于科技创新研究。比如60岁以下的限制。且不说人类寿命的延长,实际上一些人往往是在晚年才总结出复杂的理论和思想,为保证国家的钱打水漂,可以分段支持嘛。科学研究不可一概而论。 二、 重大理论科研项目(例如973)不要强求团队。 组织研究团队基本上是属于工程的事情。工程的特点是理论问题多数人已经通晓,本质的问题是如何更好地实施和实现。国外尖端的科学项目,我们为了尽快掌握,组织团队攻关是正确的方法,然而这些项目一定不是原创。原创的理论和方法基本上出自个人,强行要求团队,会产生制约效应,反而不利于理论研究。 三、 重项目前期研究,不重单位和资历,开创个人申报通道。 资金项目支持应该重视前期研究成果,而不应该看申报人员的单位、资历和以往取得的成绩。我国科研基金的评审常以工作单位,个人资历等作为入门的条件,这是极不科学的做法。由于科学理论的发明具有极端性和分散性,并不依据工作单位和个人资历产生,因而重工作单位和重资历会将真正创新的研究置之度外。历史上重要的发明创造出自于意想不到地方的事情屡见不鲜。 四、 不请知识落伍的专家做评委。 基金评委不能以名气作为先决条件。我国确实有一些过去很有名气的专家,然而他们的知识现在落伍了,请这样的专家做评委只能误事。 五、 重成果审查胜于申报。 我国基金申报很严,然而结题却很草率,必须设法扭转。应该加强基金科研项目成果展示评价,无果而终应该给予批评。 2011-1-3
个人分类: 科研讨论|352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国卫生保健和质量管理局(AHRQ)的科研基金信息
xupeiyang 2010-9-8 13:31
http://www.ahrq.gov/fund/grantix.htm Funding Announcements Sign Up for Grant Announcements E-Mail Updates Requests for Applications Program Announcements Archive Request for Applications Requests for Applications (RFAs) are issued to invite grant applications in a well-defined scientific area to stimulate activity in AHRQ programmatic research priority areas. A single application receipt date is specified, and the announcement identifies the amount of funds earmarked for the initiative and the number of awards likely to be funded. Applications are evaluated for responsiveness to the RFA before review. Applications received in response to a particular RFA are reviewed by an appropriate AHRQ Study Section or by a special review group. All RFAs are published in the NIH Guide for Grants and Contracts ( http://www.nih.gov/grants/guide/index.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