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思路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思路

相关日志

科研思维与实践过程:举一问三,逻辑归纳与拓展演绎
热度 2 lijianguo531 2014-3-18 12:25
个人分类: 学术视野|3004 次阅读|4 个评论
中文论文与英文论文的差异
热度 23 lijianguo531 2013-11-27 09:40
前天帮我一个硕士同学看小论文,同学准备投国外的期刊。让我帮看看论文的结构与讨论部分(虽然我不是什么大牛,只发表过两篇英文论文,算是有点经历吧)。我这个同学发表很多了很多论文,其中不乏高质量的论文。国家基金也拿到了,在我硕士的班级里那是佼佼者(博士没毕业,在一个三流高校拿到国家基金着实是不容易的,这是我所不及的)。打开论文从引言部分读到讨论部分,感觉深深的中文论文味道。以前老听别人说中文论文和英文论文思维和结构差距很大,这次是真的“身”有体会了。私自发博估计会“激怒”我这位多年好友,不过没关系,回头请喝酒。 也许我这个题目提炼不好,我们地学的老前辈也多是发中文论文成为大牛、院士的。我们现在提倡和西式教育接轨,论文要发 SCI 的好,学位要是国外的好。我暂且将此命题的导向列为:发中文论文对写高质量 SCI 或者激发西式科研思维的利与弊,若实有提高,则为有利;否则为弊。(这个命题导向有点功利的心理意味) 先说框架结构的差异。中文的框架结构比较随意,大家留意一下众多中文论文的结构完全不一样,甚至多是临时起意,图 1 是我在组里给大家将论文写作的时候,自己对自己论文做的总结(图 1 )。而英文论文,特别是实验类论文,对论文的格式框架有很明确的要求, Introduction 、 Material and method 、 Result 、 Discussion 和 Conclusion 一样都不能少。而且每个部分都有要交代的特定内容和思路。我在第一次投英文论文的时候也遇到结构不全的审稿意见,幸好审稿专家给我改的机会。 图 1 中英文论文之间的结构差异 其次是思路上的差异。英文论文讲求的是 Objectives (科学问题),这一科学问题是你这篇论文的核心和主要解决的内容,所有的引言和分析都要紧扣这个核心。英文论文中给出的科学问题和目的都非常具体,让你一读就知道这篇论文的学术贡献,为起醒目作用和方便阅读,通常会用序号标出。而有些中文论文则让我感觉说了等于没说,多数表述的很模糊。不明白这篇论文想要解决什么科学问题?倒是像为了写一篇论文而设定一个科学问题。 对待科研问题这样的模糊化处理对科研很不利,会造成大量的学术资源浪费,也给一些浑水摸鱼的人有可乘之机。至少在这方面向国外学习,向英文期刊看齐是有必要的。而且好像现在国内审稿人对于国内稿件和国外稿件审稿的标准是有差异的,我没有一手数据不敢作过多评论。如果能按照英文杂志的审稿标准进行国内稿件评阅,我觉得对于提高国内稿件质量也是会有很大帮助的。
个人分类: 学术视野|43732 次阅读|32 个评论
安全咨询不可能彻底改善企业安全
热度 4 Greg66 2013-6-19 00:32
咨询人员是出主意的,按照注意做则是企业自己的事。按照目前一些企业的认识水平,要改变安全观念,需要做非常大的努力,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实现。对于这样的企业,安全咨询先不要想彻底改变它的安全业绩,降低它的事故率。先找到一些比较容易做、又比较容易看到明显效果的安全方面的小事情来做,是比较好的一种思路。 对于企业来说,确实也有难度。很多企业的安全主管人员都不是安全科班出身,负责安全工作的时间也只有有限的几年,面对市场上很多、良莠不齐的安全咨询人员,识别出理想的咨询公司或者咨询人员确实有困难。这只有各方面共同提高水平了。企业的人多参加学术会议很有好处,遗憾的是不少国内企业对参加学术会议并没有兴趣或者没有机会。咨询人员多和企业的人接触和交流,了解企业的具体需求,很有好处。咨询人员最好是识别出“一些比较容易做、又比较容易看到明显效果的安全方面的小事情”来做。
个人分类: 11|3356 次阅读|9 个评论
事故预防: 一个思路、一个心态、一个指导思想、一个工作方法
热度 16 Greg66 2012-12-25 10:02
企业出了安全事故,大家都在说原因。本文先分别介绍关于事故原因的一些说法,然后给出事故预防的工作思路、心态、指导思想和工作方法。 1.工人方面。出事故是由于工人工资低,这种观点认为,现在工人工资低,显得命很“贱”,工人自己和家人都没那么重视他的生命,导致他工作中也不注意安全。也有人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说,人在贫穷的时候是想不到安全的,这导致工人明知危险也要去工作,不敢在有危险的时候拒绝工作。还有人说,由于工人(或者公民)守法意识差,导致违规操作和事故发生。还有人说是工人“素质”低(作者主张使用“文化程度低”)、安全知识少导致事故发生。此外,守法意识也是个问题。 2.监管不到位。有人说监管力度小、监管部门对企业的监察少是事故的原因,也就是常说的“监管不到位”。监管质量差、查不到隐患,人们常常抱怨“监察人员前脚走了,后脚就出了事故”,监察结果有时竟然还是“100%达标”。监管过程中处罚力度小、腐败现象严重等也是事故的重要原因。 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有人说,安全好坏是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有人据研究认为,一个国家的事故发生情况是,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之间是最容易出事故的。不发展是不可能的,所以要解决发展中的安全问题,那就应该快速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跃过经济发展中的事故高峰时段。 4.老板的“良心”、领导的政绩要求、产量压力原因。这些事故原因说法的意思是,企业出事故是由于老板或者一把手的原因,似乎是他们“不顾工人死活,只要产量”。 5.教育培训的缺乏。无论对于工人还是干部,都是如此。 6.硬件系统的缺欠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硬件系统的缺欠可能是产品不合格、欠维护、施工质量差等原因引起的。 7.应急救援技术水平低导致人员伤亡数量大,所以应该加强应急队伍、装备的建设,在煤矿应该加强“六大系统”的建设。已经投入了大量资金。 8.企业民主。有人说没有民主就没有安全,工人没有机会向领导反映安全问题或者领导不听工人的意见,是事故的重要原因。 9.企业的管理水平、管理不精确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10.特别常见的说法是“严不起来,落实不下去问题严重”。安全责任不落实。 笔者觉得这个问题并不难 , 关键在于怎么认识这个问题。 上面列举的仅仅是部分说法,还有其他的说法。人们常常在分析上述原因后,归结为“事故预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如媒体监督)、员工个人及其家庭等所有方面一同努力才能搞好安全。不能说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但是却把上述问题都绞在了一起,最后导致,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工作,所有方面都“一头雾水”,事故预防还是没有效果。笔者主张: 一个思路:各自做好自己的事。 政府、企业、员工个人、学者或者科学家,哪个团体都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是哪个团体都能够做自己的事,哪个团体都可以开展自己的工作或者研究项目。当然,也不要期望一个项目解决所有问题。比如企业,管好“围墙”以内的事,比啥都强;比如学者,把简单、实用的知识告诉现场,那就是最重要的。 一个态度: 谁都不愿意出事故 。 一个指导思想:普及安全科学知识! 尤其要加深对安全科学四大规律和安全文化32个要素的理解,业界人士对这些知识有理解,但是体会不深刻,应用不多不够实在。普及的方法有很多种,而且可以开展定量的严谨、深入科学研究,还可以以硬件、装备的方式进行,有的已经形成产业链。知识普及不够,是“严不起来,落实不下去的”的最主要原因。 一个工作方法:跟着国际大趋势! 一些人喜欢跟着领导走,这没错,也必须。但是自己头脑中要保持清醒,真实知道哪些是错的那些是对的,领导多数提法是对的,但是也不全对。各个级别都一样,一届领导一个提法,我们要“丰富”领导提法的科学内涵,把那些不一定正确不一定是科学表达的“领导提法”引上科学道路,把领导指示变成科学思路,有益于社会,而且有益于下一任领导在此科学思路上提出新的、“他自己”的提法,这样科学思路便得以延续,科学便得以应用、普及、产生效果,科学也会得以发展,这也许是东方文化、“一把手推动”科学之发展的重要模式!有时甚至在学术会上讨论学术观点都是官大的“说了算”,官小的、无官职的普通学者并不方便反驳,但是也不能跟着错误走。一个人的观点、一篇文献、一任领导的说法,无论多么强势,如果不符合国际科学大趋势,慢慢的都会“随风飘散(莫言语)”,国际科学大趋势是很多年、很多人、很多文献中的很多表达,无论你喜欢不喜欢,都将“永不磨灭(莫言语)”。 【发表后补充】:学者做学问的态度,应该追求“把复杂的事情变简单”,让大家都明白,而不该把原本简单的事情,弄的“云山雾罩”谁也不懂。社会环境不是完全没有这样的土壤,但是应该力求改变。此观点只是个人想法,请读者谨慎使用,因“不正确使用”而拿不到项目,本博主概不负责 ~ ~
个人分类: 10|6669 次阅读|37 个评论
挣扎的内心
lieyingyihao 2012-12-23 22:39
有时候真心的很纠结,我觉得我不是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我有点事情就会思来想去的,还有就是做一些事情总是畏首畏尾的,犹豫不决,内心还跟自己说这是要考虑清楚选择最优的过程,实际是我自己都不清楚到底是哪一种,我觉得很难界定。 我想做一个内心平静的人,不太追求一些很世俗的东西,憧憬着美好的大自然,努力去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自己的专注力,等等。 现在再次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理一下自己当前需要做的事情: 1、脚踏实地的科研,一步一个脚印的把自己本领域的事情做好,有计划有步骤的去实现它; 2、用心去经营自己的感情生活,这个是搞好科研的内在支柱(心乱了,就无心科研啦); 3、不能丢掉英语的学习。
个人分类: 心灵驿站|3 次阅读|0 个评论
智慧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sheep021 2012-11-13 14:22
IBM 在《智慧的城市在中国》白皮书中,这样定义 “ 智慧城市 ” : “ 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 。 这个定义很好,但是,很显然他不完善。只说了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方面他没说,因为IBM只是一家卖卖设备,卖服务的公司,而不是城市管理者。 技术,无论是信息技术或者是通信技术,只要加以合理应用,的确能为城市生活增添不少色彩,更便利,更有趣,…… 但是,技术不是万能的,更重要的是,越是“智能”,越是需要加以约束。比如,无处不在的摄像头,对强化监测、监控,保障城市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如果摄像头智能到“不该看的不看,看了也白看”,那就不好了。这种事情在以前的一些案件中时有发生。 如何规范技术的应用城市管理,才是智慧城市的头等大事. 上海这样定义 “ 智慧城市 ” : 智慧城市就是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光网络、移动互联网等通信和信息技术术手段,全面感测、传送、整合和分析人、物、城市功能系统之间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服务、商务活动等多种城市需求作出智能的响应,构建城市发展智慧环境,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城市形态。信息基础础建设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海量应用的开拓则是一条有效路径。 在智慧城市的演进路线上,上海三大运营商给出了各自的表述。上海电信提出要推进城市光网,并围绕六大主题展展开应用建设;上海移动提出要打造四网协同,并建设统一的无线城市平台,打造三大应用工程;上海联通在推进固网和移动动网络协同发展的同时,提出要建设物联网运营平台。不论是哪一条路径,其最终目标都是要实现对城市的全面的感知、对信息的的高效的传输和以及对信息的智慧处理和协同运用。 http://tele.ctiforum.com/jishu/tongxin/fangan/398.html
个人分类: 智慧城市|1403 次阅读|0 个评论
药物开发思路之三 First in Class or Best in Class
windlight 2012-8-27 19:42
赵凤光 医药行业被称作为地球上监管最严的行业,从研发,注册,生产,销售都有很多法律法规以及众多部门参与监管。 如这几天打击假药,全国抓了几千人。我在上大学时学习药事法规,当时就很好好奇,这个跟民事法律和刑事法律有什么关系?是并列的吗? 回到药物开发来讲,研发药物一定要去注册,一定要分类。这个分类之后对应着不同研发要求,监管和生产要求。所以一定要先搞清楚你研发的药物是国家规定的那种药物(生物,化药,中药,保健食品等),是几类药物,原创药(一类新药),还是仿制药(3+6),还是工艺改进。这后面的学问也很多,我就不一一赘述。请大家直接移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公布的法规条款来了解法律。 即使在一类新药里,由于各种开发思路不同,实际上还可以分为First-in-Class, Best in Class,以及模仿创新Me-too(改晶型或盐,有的算仿制,有的算一类),Me-better.等等。 First in Class:既全新化合物,同时靶点也是新的。风险极高,失败率比较明显。但成功者也是有不少 Best in Class(BIC):Me better里更强的一个,据说Pfizer的万艾可,也是一些系列化合物同时发现,但最终只用一个化合物成药,这个药物选择,对Pfizer当时就是 BIC。但后来竞争激烈,其他类似药物被开发,并且突破Pfizer专利,就是Me too和Me better了。 zt Pioneering drug Follow-on drug (me-too / me better) 目标 First in class Best in class 靶标 全新 已知 药物结构 未知 已知 化学空间 大 局限 市场 暂无竞争,投入大,风险大 竞争激烈,投入较小,风险较小 驱动力 生物 化学 chap1_intro.ppt
个人分类: 思辨|232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位论文写作方法——摘编自梁慧星教授的电子讲稿
cheverny 2012-7-23 13:37
学位论文写作方法 序 据我所知,法学院校并无讲授学位论文写作方法的课程,不知其他学科是否也如此。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受王家福先生的委托,协助王先生指导民法博士研究生,将自己摸索的研究写作心得,概括为学术论文写作“七要素”,尝试在第二学期用半天时间讲授。听课的博士研究生反映对他们的学位论文写作颇有帮助。间或也在一些院校对硕士研究生讲授。但一直没有形成讲稿,只是一个提纲,也一直没有公开。因心中存有疑虑,担心是否将研究生引入一种形式主义,或者被指为一种“八股”。 2000 年春节期间整理成讲稿。 2004 年 2 月再次进行补充整理,然后以电子版形式在一些研究生中流传。 2004 年 6 月进一步补充整理定稿,并决定在网络公开发表。曾参考唐弢著《文章修养》、徐振宗等编著《汉语写作学》和焦垣生主编《写作学教程》等著作,特此说明。 梁慧星 2004 年 6 月 23 日于城南清芷园 1 引言 1.1 关于学术论文的一般理论 1.1.1 学术论文是用来表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文体 学术论文的上位概念是论文(议论文)。论文与其他文体如记叙文、抒情文的区别在“论”,即:论述、论证、论说。论文,以是否具有学术性为标准,可以分为:学术论文与非学术论文。非学术论文,指一般报刊杂志上的论文,例如:社论、评论、短论、时评、评论员文章等。学术论文,包括学术报刊上的学术论文、专题研究论文(长编专题研究论文即所谓专著)、学位论文,是用来表述科学研究成果的文体。 1.1.2 学术论文的大致分类 学术论文可分为:一般学术论文;研究性学术论文。 一般学术论文,指学术刊物上的学术论文,一般编幅较短; 研究性学术论文,包括:长编专题研究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博士学位论文。 1.1.3 研究性学术论文的写作过程即是学术研究过程 社会科学研究,尤其法学研究,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法律、法学著作、判例等文本,属于文本研究。即使所谓法社会学研究,进行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最终也要归结为文本研究。 文本研究的过程,也就是写作论文的过程,分析文本、研究文本、写作论文,是同时的,不可截然区分。因此,研究性学术论文的写作过程,即是学术研究过程,学术研究的成果,即是所完成的学术论文。研究所得到的结论,称为基本学术见解,只是到了论文写作完成之时,亦即学术研究过程终结之时,才最终形成。 非学术论文和一般学术论文则不同,基本学术见解早就存在,下笔之时,主题思想已经存在,俗话说已有“成竹在胸”。论文的写作过程,不是研究过程,而是表达过程。其中进行论证、论述、论说,是为了表述已经存在的主题思想、基本见解。研究性学术论文当然也有论证、论述、论说,主是为了研究,为了得出研究结论,即形成基本见解。 1.2 学位论文的七要素 ( 1 )选题 ( 2 )资料 ( 3 )结构 ( 4 )方法 ( 5 )见解 ( 6 )文章 ( 7 )社会责任 2 学位论文的选题 2.1 选题的意义 ( 1 )选题,是学术论文写作的开始,实际上就是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研究方向的过程,是极为重要的一步(引自《汉语写作学》); ( 2 )选题,是科学研究能力之一; ( 3 )博士、硕士论文的选题,是决定论文是否成功的关键。 有的导师预先拟定若干题目,分配给学生。这样也可能完成较好的甚至优秀的学位论文。但学生没有学会如何选题,其学术研究能力不完整,缺乏选题的能力。不掌握选题和题目设计的方法,就只能参加别人的课题组,承担部分章节的写作,而不会自己设计课题,不能担任课题组负责人。现今所谓“学科带头人”,选题能力是其重要素质之一。 博士、硕士研究生应当在第一学年结束前确定选题。 2.2 课题选定 课题选定的四项要求: ( 1 )有学术性、理论性 ( 2 )有实践性、针对性 ( 3 )有充足的资料 ( 4 )能够扬长避短 2.2.1 有学术性、理论性 答辩委员会成员评价学位论文,首先是判断其选题是否具有学术性、理论性。评价的结果,如果得出没有学术性、理论性,或者学术性、理论性较小的判断,该论文是否能够通过就成了问题。可见,缺乏学术性、理论性的课题,亦即纯粹技术性的、实用性的课题,不适于作为学位论文的选题。 答辩委员会成员或者其他专家在评价一篇学位论文时,所说该课题具有较强的学术性或理论性,是指什么而言的呢?换言之,判断一篇学位论文学术性、理论性之有无、大小的标准是什么? 符合下述五种情形之一,即可认为具有学术性、理论性: 其一,补白性选题。这一课题前人没有研究,至少是国内法学界没有作过研究,这叫补白,填补研究的空白,属于有学术性、理论性。 其二,开拓性选题。这一课题前人虽然有所研究,但成果很少,仅有几编一般性文章,或者仅研究其个别部分、个别侧面而不是全部,本文将研究的范围拓宽了,研究的程度加深了,作了系统、全面、深度的研究,这叫有开拓性,属于有学术性和理论性。 其三,提出问题性选题。这一课题是社会生活或法律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过去没有或没有意识到,当然更谈不到研究,现在提出这一问题本身就具有价值,标志学术研究的进步,也许本文还做不到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其学术性和理论性就表现在率先提出问题。 其四,超越性选题。这一课题前人已经作过很多研究,可能已经形成通说,但本文根据社会生活和法律生活的重大发展,总结实践中的新经验,回答了实践中的新问题,所做出的研究结果远远超过了前人所达到的程度和水准,当然具有学术性和理论性。 其五,总结性选题。这一课题在不同的时代、不同国家都有很多研究成果,不同的研究都有所侧重,有其局限,有所不足,本文在前人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作系统、全面、深入的带总结性的研究,这叫集其大成,当然具有学术性和理论性。 2.2.2 有实践性、针对性 一个课题虽然有学术性和理论性,但如果在现今学术界已经没有地位,现代社会中不会面临这样的问题,这样的研究对我们的国家、民族的发展进步有什么用处?这叫不具有实践性、针对性。 须注意的是,有的课题,在当时可能没有什么实践性、针对性,例如 80 年代初期,研究破产法,研究期货、证券制度,往往会被人指责缺乏实践性、针对性。谈论实践性当然不能局限于当时,要预见到社会的发展。第一篇以证券交易法律制度研究为题的博士论文在选题时,我国还没有证券交易所;第一篇研究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的博士论文在选题时,北京还没有几座公寓式大厦,住宅商品化政策还没有出台,能够说这样的选题没有实践性吗?再者,对实践性、针对性的要求,不可绝对化,不是什么研究都要求实践性、针对性。例如英美法上的某些制度,即使对我国法制不可能有多少参考价值,我们仍可选作学位论文题目。 2.2.3 有充足的资料和素材 选题还应当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资料和素材是否足够。有的选题虽然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性,但缺乏足够的资料,不可能成就一篇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因此,选题是否适当,不能只看学术性、实践性,一定要考虑资料是否充分?没有充分的资料,再好的选题,也应舍弃,不可勉强。论文写到中途,因为资料缺乏,写不下去,不得不重新更换选题,就被动了。 2.2.4 能够扬长避短 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学术研究何尚不是如此?前述三项要求,目的是做到“知彼”,即了解研究对象。第四项要求,是要“知己”。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尽可能回避自己的短处,尽可能发挥自己的长处。 判断自己的长处、短处,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是否擅长抽象思维?有的人擅长抽象思维,擅长论辩,而另外有的人却不擅长抽象思维,不擅长论辩。阅读的范围宽,哲学、经济学、历史学等等读过不少,自然喜好辩论,擅长辩论。除专业著作外,很少读其他著作,对哲学、经济学、历史学缺乏兴趣,自然不擅长抽象思维。在选题时一定要考虑自己的长处、短处,使所选题目符合自己的长处,自己的短处可以避开。 以法学领域为例,在写作的难易程度上,理论型选题较难,制度型选题较易。理论性课题,需要作者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驾驭理论的能力,擅长抽象思维的人可以充分发挥其长处。如果不擅长抽象思维的人选理论性选题,就会很吃力,感到难以驾驭,讲不出多少道理。就应当回避理论性选题,而选择制度型选题。 其二,掌握外语种类及程度如何?各人掌握外语的语种和程度有不同。一个英语很好的博士生选择一个大陆法上特有的制度,长处得不到发挥,并且正好是其短处,例如论物权变动,由于英美法没有对应的制度,英语很好却一点也用不上,有很多德国、日本资料却不能利用,你叫他怎么能够完成一篇高水准的学位论文?反之,一个德语、日语很好的研究生,选一个英美法上特有的制度,也是如此。 其三,专业知识上的长处和短处。现在的硕士生、博士生,大抵在专业知识上有所欠缺或偏重,因此在选题时要注意回避自己的短处。例如,对某个外国的法律掌握较好,而对国内的法制反到很生疏,如选择研究该外国法律制度的选题,可以扬长避短。把某外国某项法律制度研究清楚,供作我国立法和理论研究的参考,这就是其价值。将外国的某项制度、理论引人国内,使之体系化、条理化,以便我们能够了解、把握、借鉴,这就是学术性和实践性。 2.3 题目设计 2.3.1 题目的要求一:题目要新颖 一篇学位论文的题目,就是该学位论文的名称,类似于自然人的姓名和法人的名称。通过给学位论文设计一个题目,首先,是要明示作者所研究的对象,使读者(更重要的是答辩委员会成员)一望而知作者所研究的是什么;其次,要确定一个研究的最佳角度,将自己的研究限定在一个适当的范围,选择一个最好的切入点,现在时髦的说法叫“进路”;最后,还要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题目一般化,甚至千编一律,千人一面,不可能给读者和答辩委员会成员、评定论文的专家以好的第一印象。有一个时期,很多法学论文的题目雷同,都是关于什么什么的几个问题,关于什么什么的若干问题,或者关于什么什么的三论,显然不能给人以好的第一印象。一般化的题目还会起反作用,读者心里说,连一个新颖一点的题目都拟不出来,可见作者的能力不怎么样!答辩委员会成员则会怀疑作者是否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切不可因小失大! 2.3.2 题目的要求二:题目应与内容相符 要求题目能够涵盖论文的全部内容。题目是关于某某制度的研究,但从论文的内容看,只是研究该制度的一个方面或一个部分,或者论文内容超出题目的范围,都是内容与题目不符。当然,不是说该制度的一切方面、全部内容都要研究,而是要求题目应涵盖该制度的主要方面、基本内容,如果不是这样,就要调整题目。 例如,博士论文题目:违约责任及其比较研究。从题目来看,使用了“及其”一词,相当于英文中的“ AND ”,给读者的印象是:本文要研究两个课题,一是违约责任,二是违约责任的比较。而从内容看,作者的意思大概是: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研究违约责任。如此一来,题目与内容就不匹配。该论文题目可以改为:“违约责任研究”,或者“违约责任的比较研究”。 再如,博士论文题目:期货市场风险管理的法律机制研究。从题目本身看,作者所要研究的范围很明确,似无问题。但该论文的第八章为“期货交易的民事责任研究”,这显然超出了题目所限定的研究范围。民事责任,即使是期货交易中的民事责任,也不能说只是风险管理的法律机制。因为“民事责任”不是“风险管理”的 下位概念 。当然,作者有理由说期货交易中的民事责任,可以发挥风险管理法律机制的作用。但绝不是期货交易中的民事责任所发挥的作用的全部。因此,第八章的内容已超出题目的范围,导致文题不符。解决的方法,一是干脆删去第八章;二是调整题目,例如加一个副题: 期货市场风险管理的法律机制研究――兼论期货交易中的民事责任 再比如,博士论文题目:商法若干理论问题研究。其内容包括六章: 第一章 商法的产生、演变及大陆法系商法和英美法系商法 第二章 商法的调整范围及对经济关系的深刻影响 第三章 民商分立与民商合一的理论评析 第四章 传统商法向现代商法的演变及特征 第五章 商法在中国的历史命运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生 第六章 商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从各章标题看,能够说各章的内容都是商法的理论问题吗?都是商法的重要理论问题吗?都是商法的基本理论问题吗?恐怕不能。应当肯定,本文内容之大部非理论问题,至少非重要理论问题。属于典型的文题不符。顺便提到,其结构亦不合逻辑,也不符合博士论文的其他要求。 2.3.3 题目的要求三:大小要适当 题目太大,必然空泛,题目太小,分量不够。题目大小,决定论文编幅长短。硕士学位论文,一般四五万字,长的七八万字。博士学位论文,一般要求二十万字以上。写博士学位论文,题目太小,写三五万字就没什么话说了。或者写硕士学位论文,题目太大,写到十来万字还打不住。勉强写成一篇硕士学位论文,浅浅的、泛泛的,没有什么深度。都是因为题目太大、太小,不适当。题目的大小,关系论文的成败,不可小视。 台湾著名学者王泽鉴先生在《民法五十周年》一文中特别谈到这个问题。他说,目前台湾各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题目过大,且多所重复。但有日益精致的趋势。 似可得出这样一个规则: 硕士论文题目的设计,要避免过大; 博士论文题目的设计,要避免过小。 如果选题本身的容量过大,我们可以通过局限其范围、限缩其容量,设计出适当的论文题目;反之,如果选题本身的容量过小,则很难通过扩张其范围、增大其容量,设计出适当的论文题目。这一教训,值得后来者记取! 2.3.4 题目的要求四:要注意扬长避短 前面谈到选题要注意扬长避短,但在课题选定后,在已经选定的课题上,有的内容是自己的长处,另一些内容是自己的短处。就要在题目设计上回避短处,尽可能发挥自己的长处。 例如,选定的课题是“代理制度研究”,如果作者外语很好,掌握两门外语,一是英语、另一门是德语或日语,以“代理制度的比较研究”为题,就能够发挥作者外语的长处。反之,外语不好,或只掌握一门外语,就不能以比较研究为题。 如果作者只是英语很好,甚至对于中国法也不很精通,以“英美代理法研究”为题,就能够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就是很明智的题目设计。 例如,一位作者掌握西班牙语,曾经到墨西哥留学,本科和硕士都不是学法律,西班牙语是其特长,所使用的资料主要是西班牙语的墨西哥和其他拉丁美洲国家的财产法著作,墨西哥及拉美国家财产法是其特长,大陆法国家财产法是其短处,甚至中国财产法知识也有不足,这些短处很难在短期弥补。显而易见,特别要避免一般性理论和比较研究。 2.3.5 题目的两种基本结构形式 第一种结构形式: “关于”+“宾语”+“的”+“研究” 举例:关于抵押权制度的研究 其简体形式:“宾语”+“研究” 举例:抵押权制度研究 其变体形式:“宾语”+“的”+“研究方法” 举例 1 :信托制度的比较研究 举例 2 :知识产权的经济分析 须特别注意:“宾语”必须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第二种结构形式: “论”+“宾语” 举例:论抵押权制度 其变体形式:“宾语”+“论” 举例:抵押权制度论 2.3.6 题目设计的规则 学位论文题目设计的三项规则: 第一项规则:题目必须是动宾结构的短语,不能是句子 第二项规则:题目只确定研究对象,不表达作者观点 第三项规则:题目应力求明确、简短,忌冗长 结合以上题目设计的要求和规则,举一些不适当的题目设计的实例: 实例 1 : 博士论文题目:论宪法是安邦治国的总章程 评论: 此题目违反前述题目设计的第一、二项规则。按照第一项规则,题目应当是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其中的“宾语”应当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而本题目的“宾语”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按照第二项规则,题目只确定研究范围,不表达作者观点,而本题目已经表明作者的基本观点。 修改建议: 论宪法在安邦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于宪法在安邦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 实例 2 : 硕士论文题目:原因理论、法律行为规则与物权行为无因性 评论: 这一题目设计的问题是违反第三项规则,冗长而不明确,由三个名词性短语组成,使人看后不明白作者究竟研究什么?是同时研究 “原因理论”、“法律行为规则”和“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三个对象或三个范围,抑或是研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论文的内容看,虽然涉及“原因理论”和“法律行为规则”,但实际上作者着重研究的只是“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因此,可以改为: 题目一:论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 题目二: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研究 这样的题目,就符合明确、简短的要求。假设论文的主题是要研究三者的相互关系,则在题目设计中应当以名词“关系”作为“宾语”,采用“定语”+“名词”的结构,例如: 题目一:论原因理论、法律行为规则与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的关系 题目二:原因理论、法律行为规则与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之关系研究 这样的题目,虽然未能避免冗长,但做到了“明确”,这是最重要的。 2.3.7 关于副题的运用 有的学位论文或者专题研究论文设有副题。运用副题,就需要理解为什么要运用副题,副题有什么作用?博士论文运用副题较常见,硕士论文运用副题较少见,但也不是没有。 所谓“副题”,是作者为了调整研究角度,或者限制研究范围,或者突出研究重点,而在论文题目(正题)之下,附加上的一个题目。副题可以用来调整研究角度亦可以用来限制研究范围和突出研究重点。加上副题后,论文的范围,与未加副题的情形比较,或者角度有所调整,或者范围有所限制,简而言之,使论文的范围缩小了。 当然,有些论文加上副题后显然扩大了论文的范围。例如: 《反垄断法规则的比较研究――法律的不确定性及其克服》 副题“法律的不确定性及其克服”,相对于正题“反垄断法规则的比较研究”,副题的范围更大。这种副题的运用,正常不正常,适当不适当?我们看到,该论文出版时将正题、副题掉了个个儿: 出版时改为:《法律的不确定性――反垄断法规则分析》。这样一改,就符合了我们概括的一个规则: 副题要比正题的范围窄,而不能相反。 这一规则的例外是,副题:兼论什么什么 目的不是要扩大研究范围,而是考虑到某一项内容与本文有较密切的关联,顺便予以论述。因此,超出正题范围之外的仅是某一章、某一节。并且,这一小部分在整个论文中居于次要的地位。如果删去这部分,并不损害论文的完整性。 举例:《违约责任研究——兼论违约救济措施》 本文内容,分五章: 第一章 违约责任概述 第二章 违约责任构成理论的基本研究 第三章 违约行为研究 第四章 归责事由研究 第五章 救济措施研究 如果删去副题,同时删去第五章,论文的完整性并不受影响。 至于硕士论文,运用副题似乎没有多大的必要,因为硕士论文的选题本来就应当比较窄。与其设计一个较大的题目,再加上一个副题来予以限制,不如直接设计一个较窄的题目。博士论文是否也有同样的问题呢?以上引吴汉东的论文为例: 原题目设计:《论合理使用——关于著作权限制与反限制的研究》 问题是正题太泛,已远远超出著作权法的范围。因为,不仅著作权有合理使用的问题,其他权利也会发生合理使用的问题,例如不动产相邻关系上的通行权、取水权。本文主题也不是要研究一般的合理使用问题,而只是研究“著作权”的合理使用,即著作权法上的合理使用问题。与其正题太泛,再运用副题来限制研究范围,不如将题目设计得适当,而不设副题。我们注意到本文在正式出版时,将正题、副题合并,改为:《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 最后必须指出,作者为什么要设副题?为什么要通过副题的运用,以调整论文角度或者限制其范围?目的是要发挥作者的所长,回避其所短。这在徐国栋的论文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如果不加副题,本文就属于制度型选题,作者在这方面并非所长,而作者擅长思辨的长处也就难以充分展现出来。可见此副题的运用,达到了扬作者所长,避作者所短的目的。 相反的实例:之前提及的那位掌握西班牙语,熟悉拉丁美洲国家法律体系的博士,将论文题目设定为《所有权功能论――财产制度历史演变和比较研究》。 加上副题后论文的范围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是难度减少了还是难度增大了?是将作者的短处回避了还是充分暴露出来了?作者的长处是否充分展现出来了?回答显然是:扩大了研究范围,增大了研究难度,暴露了作者短处,回避了作者长处。可见,正是这一题目设计,将作者自己推向了绝境! 如果将副题变换一下:《所有权功能论――以拉丁美洲国家所有权制度为中心》,其效果将恰好相反。如果干脆将正题、副题合并,改为:《拉丁美洲国家所有权制度研究》,则作者的短处尽可能地被回避了,而作者的长处将充分展现出来。可见,副题的运用宜慎重,切不可随意! 3 学位论文的结构 答辩委员会成员或委员会外的专家对硕士、博士论文作鉴定、写评语,有一个内容是就论文结构表态。一篇合格的学位论文,要求结构合理。肯定的评语是:本文结构合理、逻辑严谨、层次清晰。什么叫“结构合理”?结构合理就是指论文的“层次清晰”、“逻辑严密”。这就要求了解论文的一般结构,这里着重讲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的结构。 学术论文的结构 目录 序言 导论 本论 结论 参考文献目录 后记 上述结构中,导论、本论、结论三部分构成论文的本体;目录、序言、参考文献目录和后记,是附属部分。最重要的当然是本体。一篇完整的学位论文,其本体由导论、本论、结论三部分构成。有没有特殊的,有特殊的,所谓特殊,无非是在一般结构基础上省略了其中的某个部分,或者省略结论,或者省略导论,但无论如何不能省略本论。如果以重要性为标准进行划分,则导论和结论属于组成部分,本论属于本质部分。例如一个人,头和躯干是本质部分,四肢是组成部分。没有手臂,甚至手脚都没有,不影响人这个事物的存在,仍然是人;但没有头和躯干,光有四肢就不成其为人。同理,省略了导论、结论,不影响学术论文的本质,但学术论文的完整性大大受到损害,专家作鉴定会写上一句:结构不完整。当然,学术论文不可能没有本论,假设没有本论,就不成其为学术论文。 可见,本论部分特别重要,答辩委员会成员评价学位论文结构合理不合理,注重的是本论部分。 下面对各部分作简要说明: 3.1 导论 导论起什么作用?导论的作用在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读者拿到一篇学术论文,通常好多万字、二三十万字,是否值得花费宝贵的时间,光看题目还难以判断,总是首先读导论,希望从导论的内容判断本文是否有阅读价值,是否值得花费时间阅读。 导论的内容,通常是交待课题,本文究竟要研究一个什么课题,这个课题的产生背景,说明作者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它有什么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如果是博士论文,通常还要交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交待论文的大体结构。 实例 1 : 博士论文:合同自由与公序良俗 第一章 导论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 研究状况和文献综述 (三) 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实例 2 : 博士论文:国际货物贸易中的补贴与反补贴法律问题研究 导论 (一)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 本文研究范围 (三) 素材选取与研究方法 (四) 体例安排 3.2 结论 学术论文应当有结论,是学术研究的规律性决定的。学术研究是一个过程,有其始端和终端。导论是始端,结论是终端。结论表明一项科学研究的结束。同时,一项研究当有其研究结果。最终得到一个什么研究结果,应当在结论部分做出概括。如果还有遗留问题没有解决,也应在结论部分指出。 从学位论文答辩的角度讲,论文要经专家鉴定,写出评语。答辩委员会成员也要审读论文,写出评语。考虑到一篇博士学位论文通常二十多万字,甚至三十多万字,专家教授通常不可能一口气读完。总是读几页,放下了,又读几页,有什么事情又放下了。经过好多次才断续读完,读到末尾,前面的内容已经模糊、记不清了。不可否认,有的评定人因时间关系不可能读完全文,阅读了导论部分,翻阅、选读几个章节,然后就写评语。如果有一个结论,概括本文的研究结果、作者的基本学术见解、本研究结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对于审定人做出总的评价有莫大的帮助。这对于论文最后能否通过答辩,有极重大的意义。切不可掉以轻心! 实例: 博士论文:合同自由与公序良俗 第六章 结论 (一) 总结 (二) 论文的基本观点 (三)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四) 论文的局限和不足 有的学位论文以立法建议代替结论,这大抵属于制度型选题,研究某一项法律制度,研究最后得到的基本学术见解或结论,表现为建议我国立法机关制定某一法律或对现行法作修改,并形成了立法或修改的基本设想甚至条文草案。另外,也有以结束语代替结论的。以立法建议代替结论,以结束语代替结论,不等于没有结论。省略结论,影响论文结构的完整性,完整性是合理性的一个方面,因此没有结论将影响论文结构的合理性。 3.3 本论 本论是一篇学位论文的本质部分,没有本论就不成其为一篇论文。就象没有头和躯干不能成其为人一样。本论的内容是研究过程的反映,应当写什么,自然不用我在这里说。这里只是介绍本论部分的结构安排。评价一篇论文的结构是否合理,主要是针对本论部分的结构是否合理。 3.3.1 本论部分的结构 大体上有五种:总分结构、三分结构、四分结构、编章结构、章节结构。 总分结构,实际是分为两个部分,称为总论与分论。实际上,是哲学上的“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有关本课题的一般理论、共同理论,在总论部分;然后分别研究本课题内部各特殊部分或特殊问题,叫做分论。实际是“二分结构”:总论、分论。然后总论再分为若干部分(章),分论再分若干部分(章)。如果将总论、分论作为两编,每编下分若干章,这就是“二分结构”加“编章结构”。有的博士论文,在总论、分论之前再设绪论,研究本课题的前提性的问题,作为另一个部分,称为绪论编,包括若干章。这样就变成“三分结构”加“编章结构”。可以说几乎所有的选题,都有总论与分论的划分,都可采用“二分结构”加“编章结构”。但是,如果属于一般理论、共同理论的内容太少,不足以再分为若干章,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总论编只有一章,分论编包括若干章,显得不协调、不成比例。因此可不设编,直接采用“章节结构”,第一章实际是总论,从第二章起实际是分论。 如果本论分为两大块,下面不再划分章节,或者本论仅有两章,属于单纯的二分结构,应当认为结构不合理。为什么这样的结构不合理?首先是不合习惯。其次是美学上的考虑。一篇论文,前面一个序言,后面一个结语,本论部分就两章,第一章、第二章。如果序言、结语都省略了,一篇论文就两块,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或者第一章、第二章,这不好看。 从上述本论部分的结构安排,我们可以看到,博士论文采用总分结构加编章结构,或者采用章节结构的最常见,这类结构安排系以“章”为单位,硕士论文也以章节结构最常见,也有的用“部分”为单位,“部分”下面以一、二、三、四为序。是否可以做出这样一个判断:无论以“章”或“部分”为单位,本论部分所划分的单位至少应在三个以上,例如不少于三章或三个部分。否则,就叫结构不合理。 3.3.2 关于切题 关于本论的结构,无论采取哪一种结构模式,其共同的要求是:紧扣题目,亦即我们平常所谓“切题”。这主要从每部分的标题来体现。 从博士论文的结构,我们看到,每一个标题,都应紧扣住题目。所谓切题,所谓紧扣题目,往往通过在本论各部分标题中“反复出现”论文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来体现。反之,如果本论各标题与论文题目无关,找不到论文题目的关键词语,我们就会觉得不切题,没有紧扣题目。 3.3.3 逻辑关系 以上仅指对结构安排的形式要求。在此基础上,还有对逻辑性的要求。指本论部分的结构安排要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大体有下面三种逻辑关系: 第一种 总分关系 第二种 并立关系 第三种 递进关系 ( 1 )总分关系 关于本课题的一般性问题、一般理论、基本理论、基本原则的内容,属于总论。特殊问题、特殊理论、具体制度、具体问题、构成条件、实际运用等内容,属于分论。总论与分论之间,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通常总论部分应当在前,分论部分应当在后。无论采用总分结构或者编章结构、章节结构,都要求总论与分论有清晰的界限,不能混淆,总论内容写完再安排分论,分论部分不能插入总论的内容,不能颠倒顺序,一般不能先分论后总论,应当先总论后分论。 其规则是:先总、后分。 ( 2 )并列关系 如果采用总分结构,总论部分与分论部分,已具有并列的意义,总论下面的各章、分论下面的各章,也可以是并列的关系,即各章的内容应当处在同一层次。采用编章结构,各编的内容可以是并列的关系,例如绪论编、总论编、分论编,编下面的各章可以是并列关系。 其规则是:位阶同一。 ( 3 )递进关系 采编章结构,在一编之下的各章可以是递进关系。采章节结构,各章之间也可以是递进关系。章下面的节,也可以是递进关系。就一篇博士论文而言,可能各编之间是并列关系,各编下面的章是递进关系,或者总论编下面的各章是并列关系,分论编下面各章是递进关系。或者采总分结构不设编,总论仅一章,从第二章开始是分论,分论各章是递进关系。至于章下面的各节之间的关系,当然可以某些章下面的各节之间是并列关系,某些章下面的各节之间是递进关系。 这里有一个要求,某编下面的各章,或者某章下面的各节,如果采递进关系,就一定是递进关系,不能混淆。不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一篇有五章,其中一、二、三、五章显然是递进关系,中间第四章与各章不构成递进关系,或者一章下面若干节,其中几节似乎是递进关系,中间又有几节似乎是并列关系。 递进关系有三种不同形态: 时间上的递进关系 空间上的递进关系 纯粹逻辑上的递进关系 1 )时间上的递进关系 时间上的递进关系,是指在时间上由远到近,先从该制度的历史说起,从古罗马法说起,中世纪有什么变化,近代有何发展,直到现在的现状,实际是采历史研究方法。法制史研究论文,大体体现这样的递进关系。在部门法,例如民法硕士、博士论文中,也常常采用历史研究方法,因此在论文的某个部分会反映时间上的递进关系,通常在绪论或总论部分,或者某一章下面的节,不大可能一篇民法论文各章之间都反映时间上的递进关系。 这种递进关系,要求严格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如果出现时间先后顺序的错乱,就叫层次不清、逻辑混乱。 其规则是:时间愈早愈在前,时间愈近愈在后。 2 )空间上的递进关系 此所谓“空间”实际上包括两种情形:一是地域上的空间;一是抽象的空间。无论属于地域上的空间,或者抽象的空间,都要求“由外到内”,先讨论外部的问题,后讨论内部的问题。先研究外国的制度、发展、经验教训,再讨论本国的制度、发展、构成、适用、存在问题及对策等;或者先讨论该制度的外部关系,产生原因、背景、哲学思想、政策取向、功能等,然后进入该制度内部,讨论其构成要件、法律效果、解释适用等。 空间上的递进关系,要求区分内外,先外后内。如果外部问题未讨论完就进入内部问题的讨论,中途再反过来讨论外部问题,或者一开始讨论本国制度,中间突然插入外国制度的探讨,然后再回到本国制度的研究,就叫层次不清、逻辑混乱。 其规则是:先外、后内。 3 )纯粹逻辑上的递进关系 所谓纯粹逻辑上的递进关系,是指在逻辑上由抽象到具体。先从概念、定义说起,解释其含义,探讨其内涵、外延,确定其适用范围,分析适用条件、法律效果。通常采用法律解释学的研究方法,就反映这种递进关系。要求符合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顺序,愈抽象的问题愈在前,愈具体的问题愈在后,否则就叫层次不清、逻辑混乱。 其规则是:愈抽象愈在前,愈具体愈在后。 须注意的是,在一篇论文中,尤其是长编专题研究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不是只反映一种递进关系形态,可能某一篇、某一章内部是时间上的递进关系,另外的编、章内部是逻辑上的递进关系。 关于本论部分的逻辑关系,还有一个要求是要有重点,避免等分式、无重点、面面俱到和过分枝蔓。我上研究生的时候,研究生院院长温济泽教授作报告,讲到学术论文写作多次引用前人的诗句:“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前一句就是指,文章的结构,要避免过分枝蔓,要突出重点。 3.3.4 对各部分标题的要求 第一项要求:标题应当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是一个句子 第二项要求:标题只确定本部分的研究对象,不表达作者观点 第三项要求:标题应明确、简短而忌冗长 第四项要求:标题应当出现题目中的关键词 第五项要求:同一层次的各标题应相互协调 实例 1 :博士论文:荷兰国际私法研究 第一章 荷兰国际私法概述 第二章 荷兰与国际私法统一化 第三章 荷兰国际私法法典化编纂 评论: 我们看到各章的标题,都是名词性短语,而不是句子,符合第一项要求;各标题只是确定本章研究对象或范围,而不表达作者观点,符合第二项要求;各标题符合明确、简短而不冗长的第三项要求;论文题目中的关键词,亦即“动宾结构”中的名词“国际私法”,在各章标题中重复出现,这也就是所谓“切题”,符合第四项要求;各标题结构、长短比较协调,符合第五项要求。 须补充的是,在章节标题设计上,可能出现在一个标题中有两个名词性短语,亦即一个章、节可以有两个或三个研究对象。在节以下层次的标题,第三项要求,可以不像章、节(特别是章)那样严格。再就是,有的论文章标题似未重复论文题目中的关键词,而直接采用论文题目关键词的下位概念,以作为各章标题的宾语短语。 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的结构,除导论、本论、结论三部分外,前面必须有目录,还可以有序言。后面必须有参考著作目录,可以再写个后记。后记的内容没有一定之规,通常是致谢及发感慨。 4 学位论文的资料 资料是研究的前提条件,没有资料,资料不足,怎么能够得出高水准的研究成果,怎么能够写出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因此,在进行论文选题时,就应当考虑是否有可能获得充足的资料。 我们的学位论文在专家审定、写评语时,有一项评审内容就是资料是否丰富、翔实。可见,资料不仅是研究的前提条件,也是学术论文的一个要素。 4.1 第一项要求:有充足、翔实的资料、新的资料 “充足”是指数量,资料的数量丰富,可以减少研究结果的片面性。“翔实”是指真实性和直接性,资料虽多,但不真实,错误百出,或者都是间接资料,并且翻译、转述不准确,怎么能够保障研究结果的正确性?还有资料的“新旧”问题。旧的资料,尽管真实、直接,已经过时,与实际情况不符,据以进行研究,得出的结果肯定不正确。因此,要求直接的、第一手的资料,要求新资料。硕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一定要有相当的外文资料。 现在常见的问题之一:资料贫乏 不少学位论文,选题不错,文笔也很好,但没有什么资料。没有资料,文中的一些观点、学术见解、结论是怎么得出的?现在有一种倾向,读的书不多,写的书不少,光见产出,不见投入,单靠自己思考。这样的研究成果究竟有多大价值?给你的感觉,大本的著作,长篇的论文,就像沙滩上的一座座高楼。 常见问题之二:是资料陈旧 例如,有一本书叫《英吉利法研究》,日本宫本英雄著,骆通翻译,三十年代出版,当时就被批评为已经过时,到九十年代,还在引用。再如,《国际比较法百科全书》,六十年代的资料,七十年代成书,许多内容到八十年代就已经过时。以“产品责任”为例,六、七十年代各国都在摸索进行改革的方向,因此《国际比较法百科全书》关于产品责任的资料反映了当时的情况,似乎过失推定责任是改革的方向。但实际上八十年代严格责任(无过错责任)已经席卷全球,我们九十年代写文章引用这部分资料,就不能反映产品责任制度的真实情况。再如五十年代翻译的苏联的法学著作,成书于四十年代,反映当时斯大林的经济思想和经济体制,到了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作为正面的资料引用成为我们的理论基础,就有问题。 常见问题之三: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没有外文资料 没有外文资料,不仅影响论文的质量和水准,而且不符合硕士、博士的标准。硕士要求掌握一门外语,博士要求掌握两门外语。你的学位论文没有引用任何外文资料,表明你不懂外语,不够硕士、博士的条件。有这样的例子,一篇博士学位论文,未使用任何外语资料,答辩委员会通过了,学位委员会不予通过。 4.2 第二项要求:注明所引用资料的出处 这就是注释,可采脚注或尾注。 为什么要求注明出处? 首先,是为了增强论文的说服力,告诉读者本文不是凭空产生,不是玄想的结果,而是科学研究的结果,是有根有据的、扎扎实实的进行科学研究的成果。使读者产生信任感。没有注解,尽管文中的道理讲得头头是道,妙笔生花,但读者不信任。 其次,是学风问题。所谓实事求是的学风,所谓严谨的学风,要求在论文中注明所引用前人、别人的理论观点,哪些观点是别人的,哪些观点是你的,哪些理论是前人的成就,哪些问题上你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如果没有注释,似乎全是你自己思考的结果,且不论这种结果是否值得信任,这种做法就有剥夺别人的劳动成果、贪天之功为己有的嫌疑。 最后,是法律问题,涉及著作权法,如果不注明出处,将构成侵权行为。现在著作中抄袭的现象很严重,将别人的文章大段大段的抄入,不注明出处,近年在博士学位论文中也严重存在。 《中华读书报》上经常发表揭露抄袭的文章: 1996 年 11 月 20 日第 2 版,发表杨玉圣的文章《博士论文与文抄公》,举了两个实例。一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一篇博士论文《论美国国际地位的历史趋向》,抄袭本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杨达洲先生的论文;二是山东大学的一篇博士论文《现代化战略与模式选择》,抄袭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今年中华读书报披露复旦大学知名讲授张汝伦抄袭事件,成为新世纪最大的新闻,影响很大。 4.3 第三项要求:有参考文献目录 5 学术见解 5.1 学术见解的意义 学术论文要素之一的学术见解,指作者自己的思想、主张、观点。答辩委员会或评定人评价一篇学位论文,一个重要内容是,作者是否有创造性的学术见解。 《汉语写作学》指出:学术论文的独创性,并不是要求论文中提出的见解是空前绝后、绝无仅有的,而是指在论文所研究的范围内,要有真知灼见,有独立看法,绝不人云亦云,单纯重复前人的发现(第 418 页)。 如果被评价为缺乏创造性的学术见解,该论文是否能够通过就成了问题。可见,学术见解的重要性。没有作者自己的学术见解的论文,实际上等同于资料。 5.2 学术见解的分类 学术见解区分为:一般学术见解;基本学术见解。 所谓一般学术见解,是指论文中所涉及的各种不同观点、不同主张、不同学说,作者所作取舍和表态,作者自己所赞同、所采取、所提出的观点、主张、学说。其中,作者自己提出的观点、主张、学说,就是创造性学术见解或独创性学术见解,体现作者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准。 所谓基本学术见解,是指一篇学术论文所表达的作者的基本思想,平常称为主题思想。一篇硕士论文或者博士论文,究竟表达一个什么思想?例如一篇研究人民陪审员制度的论文,探讨了人民陪审员的概念、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产生、发展,与大陆法国家、英美法国家陪审制的异同,当前存在的问题,最终作者要有一个总的表态,是断定人民陪审员制度符合现实的需要,应当予以保持并进一步完善,或者认为人民陪审员制度已经不适应现实的需要,主张予以废弃。这就是基本见解。 5.3 如何表述一般学术见解? 大致有四种方法: 第一种:采通说 通说、多数说,指多数学者所赞同的观点、主张,自有其相当的真理性和说服力。作者表示赞同通说,在方法上应当先列举不同的学说,指出其中某一种学说是通说,作者赞同之,即可。无须陈述什么理由。 第二种:从新说 事物有新旧之别,新事物较之旧事物,一般说来有其合理性。学术观点也是如此,新说相对于旧说,一般说来有其合理性和说服力。作者在论文中列举不同学说之后,仅指出何者为新说,何者为旧说,表明作者赞同新说即可。也无须陈述什么理由。 第三种:择善而从 作者在列举不同学说之后,还须依次列举各说的根据和理由,然后对各种学说进行评说,指出各说的优点与缺点,最后采纳其中最优者。采用这种方式表述自己的学术见解,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广博的知识,还要具有相当的思辨能力。这种方式表述的学术见解,区别于采通说、从新说的随大流、人云亦云,应当被评价为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第四种:自创新说 作者对于已经存在的学说均不采取,而自己提出一种新的学说。不仅要求列举现有的各种学说,列举各种学说的根据和理由,对各种学说的根据和理由进行分析批评,指出各种学说的理由均有不足,各种学说均存在难以克服的缺点,均不足采,然后提出作者自己的新说。作者提出的新说,要真正属于前人所未曾提出过,否则不能成立新说。还要对自己的新说进行论证,举出充分的根据和理由证明其可以成立,并进一步指出自己提出的新说能够兼有现在的各种学说的长处,回避现在各种学说的短处。可见采取这种方式表述学术见解最难。 尤其像民法学这样具有悠久历史的学科,其传统制度、传统理论何止经过成千上万的大脑的思考研究,已经存在各种各样的不同学说,要自创新说,难乎其难。但是,也不是绝对没有可能。一个法学学科,内容何其繁杂,总会有一些课题前人研究不够,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新问题,就是一些老的制度和理论,也可能有重新检讨的必要。尤其我国,这套法律制度引入不过一百年,中间又有长期中断,改革开放恢复法学教育和理论研究不过二十年,没有研究过、值得研究的问题还很多,加之社会经济转型,导致价值观的变化,过去的许多学说有必要重新检讨,即使发达国家的立法经验和研究成果,也还要考虑是否符合中国的国情。因此,为学术研究创立新说提供了可能性。 上述表述学术见解的四种方法,在一篇学术论文中往往交替采用。如果一律都是采通说、从新说,将被评价为缺乏创造性见解,大大影响论文的学术水准。只有运用了第三、第四种方法,才会被评价为具有创造性见解或有独创性见解,但要都采用后两种方法,又不大可能。关键在选题、作者的基础和作者的思维能力。 5.4 从什么地方找某种学说的根据和理由?从什么地方找它的优点和缺点? 某种学说的根据、理由和优点,应当从该种学说的首倡者和赞同者的著作中去找;该学说的不足和缺点,应当从该学说的反对者和批判者的著作中去找。 学术的规律性的现象是,提倡某种观点、主张、学说,总是尽其可能地陈述其根据、理由,举出其可能的优点,反对某种观点、主张、学说,总是尽其可能地否定其根据、理由,揭发其缺点。 5.5 独立思考、独立判断 “独立”,指不迷信书本、老师、权威;要经过自己的思考,才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不能靠死记硬背。“思考”,指不盲目相信,由自己进行一番分析、考察。对于张三的某种观点,首先要“思考”:他所持的理由是否充分,是否有说服力,是否能够自圆其说。其次要“思考”:张三持这种观点有没有深层次的理由,与历史条件、时代背景以及张三个人的社会地位、学历、师承有什么联系?还要“思考”:张三发表这一观点,是在何种场合?等等。 判断的标准?在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做出自己的判断:赞成或者不赞成,赞成何种观点。这就是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独立判断”。“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关键在“独立判断”。而“独立判断”的关键,又在于:以什么作为判断标准?概而言之,可以作为判断标准的,有两类“知识”:一类是“基本原理”;另一类是“社会生活经验”,亦即平常所谓“常理、常情、常识”。 5.6 关于基本见解 所谓基本见解,即写作学上所谓“主题”。 《写作学教程》指出:“主题”一词源于德语,原指乐曲中的主旋律,翻译之初,用在文学艺术创作中,用以指各种作品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文章的主题,是文章的全部内容所表达的基本思想。记叙文、说明文的主题,人们习惯称之为主题思想或中心思想;议论文的主题,称之为中心论点或基本论点(第 14 页)。 主题,亦称命题、立意、立论、意旨。 唐弢著《文章修养》指出:旧时文人在谈到文章作法的时候,有所谓立意和命题,是专谈作者怎样来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意见的,这正和现在的所谓主题差不多(第 92 页)。 《汉语写作学》指出:文章的立意,又称意旨、主题,它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作者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和态度在文章中的体现。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它,即作者立言之本意”。叶圣陶讲得更直接,他说:“写一篇东西总是为了一个目的,这个目的或者是很大的,包括许多部分;或者是一个很简单的目的,一个小目的。总之,是为了一个目的,普通的说法叫主题”(第 11 页)。 刘南平博士在《法学博士论文的骨髓和皮囊》一文中说:法学博士论文应该有命题在西方是一项普遍性的要求(《中外法学》 2000 年第 1 期第 101 页)。我认为,有必要补充一句:文章(不限于法学博士论文)应该有命题,在中国同样是一项普遍性要求。 前已述及,学位论文的基本见解,是指作者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所得出的基本观点,本论文所要告诉读者的主题思想。如果没有基本见解,就不成其为学术论文,作者所作的全部工作将沦为资料的整理工作。一个研究课题进行到最后,一篇学术论文写到结尾,照理自然会形成、产生其基本见解。作者只是将其表达出来罢了。 但在某些学科、某些课题的研究中,可能发生某种风险,例如,得出的基本见解与传统、通说相反,甚至与占支配地位的、受到政治、政策支持的学说相冲突,可能被视为异端邪说,可能招致某种不利的后果。这对作者能否坚持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是一个考验。 鲁迅有一篇杂文,题目叫《立论》,讲一个学生向先生求教如何立论,相当于我们说的表达基本见解,先生讲了一个故事:一家生了个儿子,满月抱出来见客,第一个客人说这孩子将来一定要发大财的,第二个客人说这孩子将来一定要当大官的,第三个客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说一定要发大财、做大官明明是谎言,却得到主人的感谢和热情款待,说孩子将来是要死的明明是真理,却遭到一顿痛打。学生问,我不愿说谎,也不愿挨打,应该怎么说?!这就是人文社会科学学者所面临的难题。因此,我们从现在的出版物中常常看到不少论文基本见解陈腐,或者追赶、迎合某种需要,或者缺乏基本见解。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前院长温济泽教授,经常用来勉励学生的前人诗句:“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前一句是讲学术论文的结构,后一句就是讲学术论文的基本见解,要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创新,敢于出新。当然,这里所说的领异标新,是实事求是地进行科学研究的结果,绝不是故意去追求标新立异,哗众取宠。 这是对基本见解的第一个要求:要有胆识,要敢于坚持真理 对基本见解的第二个要求:要有预见性、超前性 对基本见解的第三个要求:你的基本见解要符合科学发展规律 必须指出,你的基本见解无论如何新颖,无论如何超前,一定要有起码的根据,亦即能够自圆其说。不能自圆其说的所谓创新,无任何实益可言,不过是毫无意义的空气振动罢了。 6 文章 答辩委员会成员和专家评审硕士、博士论文时,有一个内容是从文章写得好不好的角度,对论文作评价。有的学校的学位论文鉴定书格式文本上,只要求评价论文的文字是否准确、流畅,这显然不够。从文章写作的角度评价学术论文,应当不限于文字功夫,因此我将学术论文的第六个要素称为“文章”,它的含义是:“文章写得怎么样”? 6.1 文体 在文章这个要素当中,首先一个问题是“文体”,即所要评定的论文是否合乎硕士、博士论文的文体。 这里需要对文体稍加说明。什么是文体?文章的文体,又称文章的体别、体裁,一般说来,指对文章所作的分类。 文章,因所采标准不同,有各种分类: 例如,依作者风格进行分类,有所谓苏体、陶体、韩体、柳体; 依是否押韵,有所谓骈体即韵文体,和散体即无韵文; 依形式和对象,有所谓骚、赋、颂赞、哀吊、论说诸体;依是否接近口语,有所谓文言与白话;等等。 虽说有各种不同分类法,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就是:文体,指文章的类别。 曾国藩将文章区分为三门十一类: 第一,著述门。包括论著类、词赋类、序跋类。所谓论著类指著作之无韵者;词赋类指著作之有韵者;序跋类指为他人之著作序述其意者。 第二,告语门。包括诏令类、奏议类、书牍类、哀祭类。所谓诏令类指上告下者;奏议类指下告上者;书牍类指同辈相告者;哀祭类指人告于鬼神者。 第三,记载门。包括传志类、叙记类、典志类、杂记类。所谓传志类指记人者;叙记类指记事者;典志类指记政典者;杂记类指记杂事者。 唐弢著《文章修养》一书认为曾国藩的分类没有贯彻一致的标准,算不得精密,并提出自己的分类,同样是三类: 第一类记叙,专写客观事物; 第二类论辩,着重于是非的判别; 第三类抒情,偏于感情的抒发。 其中第二类论辩文体,中学语文课上称为议论文、论说文。凡是发表自己的主张,阐明某个观点,解释某种理论,批评客观的存在,用自己的思想、观点去说服他人,均属于这一类。 论辩文体与其他文体如记叙文体、抒情文体的区别在“论”,即:论述、论证、论说,因此通常简称论文。论文以是否具有学术性为标准进行划分,分为:学术论文与非学术论文。 非学术论文即一般报刊杂志上的论文,例如社论、评论、短论。 学术论文,再分为一般学术论文和研究性学术论文。一般学术论文指学术刊物上的学术论文,研究性学术论文指长编专题研究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博士学位论文。这是以研究性作为划分标准对学术论文体的再划分。 我在前面已经谈到,一般论文下笔之时,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主张已经存在,不须作什么研究,只须予以解释、论说、表达。而学术研究论文下笔之时,并没有这样的思想、观点、主张,只是确定一个研究课题、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经过研究最后才产生、形成思想、观点、主张。 这个区别在论文题目上就表现出来: 一般论文的题目必须用决断的语气,或者肯定,或者否定。即使用了疑问的语气,其实际的意思仍然是肯定的。但学术研究论文,就不能这样,学术论文的题目,不能是论断。 例如,“论某法是依法治国的总章程”,就是一般学术论文的题目,不是学术研究论文的题目。因为作者关于某法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观点已经存在,仅须予以解释、说明、表达就够了,无须再作什么研究。 “论某法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不是一个论断,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尚有待于进行研究。这就是学术研究论文的题目。 除了题目集中反映文体外,文章中间的标题也要符合文体。 一般学术论文,文章中间的标题也应当是一个论断,采用肯定或否定的语气;学术研究论文中间每个部分的标题则相反,不能够采用肯定或否定的语气,不应当是一个论断,只能够确定该部分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 例如,《法学研究》 1999 年第五期第一篇文章《论建立独立、开放与能动的司法制度》,当然是一篇学术论文,但属于一般学术论文,不是学术研究论文。因为题目采用了肯定的语气,表明作者的基本思想和观点已经存在,本文的任务只是解释、说明和表达,以求说服读者,而不须再作研究。当然,一般学术论文是此前学术研究的成果,自不待言。 文中有三个标题: 一、司法独立是现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二、司法开放性是司法权威和独立的最终力量源泉 三、司法能动性是司法独立和司法开放的条件 是采用肯定的语气,分别是三个论断。符合一般学术论文的要求。 再看同期另一篇文章《安全关照义务论》。从题目看,只是表述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安全关照义务”。究竟作者有关安全关照义务的观点、主张是什么,是认为很重要,主张我国法律应当规定此项义务,抑或认为所谓安全关照义务没有什么价值,主张我国法律无须引进此项概念?从题目无从判断。这就符合学术研究论文的文体。 再看该文中间的标题: 一、问题的提起 二、比较法上的观察 三、对外国学说的评析 四、履行辅助者、举证责任 都不是论断,不采用肯定、否定语气,符合学术研究论文文体的要求。这是一篇专题研究论文。 再举一篇硕士学位论文,民商法论丛第 10 卷王建源的《让与担保制度研究》,我们看第二章“让与担保的法律结构”,下分五节,标题: 第一节 让与担保的类型 第二节 让与担保的设定 第三节 让与担保的对内效力 第四节 让与担保的对外效力 第五节 让与担保的消灭 均只确定该节的研究范围,不作论断,不采肯定、否定语气。 学术研究论文的思想、观点、主张,产生于研究过程的结尾,基本见解表述在结论部分,关于各章、各节的研究结果,表述在该章、节的结尾,有的在每一章后面设一节小结,在每一节后面设一段小结,这是学术研究论文文体所决定的。 6.2 文字 与学术研究文体相适应,还应当谈到“文字”、“文风”和“文采”。 6.2.1 学术研究所要求的“文字” 首先当然是:准确、流畅,符合语法、文法。别的文体常用的一些修辞手法,不能用,或者一般不能用。例如:抒情、描写、夸张、比喻、拟人等等。科学家在讲解什么是“相对论”时,说:你如果和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孩呆在一起,总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两个小时过去了,总觉得还不到半小时。反之,让你和一位又老又难看的老头或老太婆呆在一起,恐怕半小时你也奈不着,心里尽埋怨,时钟是不是停了。感觉上真是度日如年。这就是相对论。这就是比喻。但爱因斯坦研究、证明相对论,能够这样吗?社会科学研究也是如此。 6.2.2 学位论文的“文风” 所谓“文风”,指文章的风格。 ( 1 )第一项要求:要避免美文、译文、欧化的风格 学术研究论文,常常引用许多外文资料,容易受外文风格的影响,例如外语多用从句,尤其定语从句、状语从句,甚至主语也是一个从句。中文很少用或者几乎不用从句。还有倒装句,中文也很少用。外语中复合句很多,中文都是单句。如果不是直接引语,应当尽量避免外语句式。否则,读者觉得不像作者的研究成果,像是外文的翻译。 ( 2 )第二项要求:要避免口语化 学术研究论文如果通篇都采用口头语,一是不经济、难免冗长、拖蹋。二是许多专业概念、学术概念,不能改用口头语。例如“要约”不能写作“关于订立合同的建议”;“承诺”不能写作“关于同意订立合同的答复”。所谓“但书”:“但什么什么除外”、“但什么什么不在此限”。不能写成“但是,什么什么在外”;“但是,什么什么不受此项限制”。三是口头语、白话,看似易懂,实际上含义模糊,难以做到准确。 因此,学术研究论文中,总会使用许多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许多法律概念本身就是文言词语),整个风格介于文(言)、白(话)之间。 ( 3 )第三项要求:要使用专业术语 例如,“阐释学”与“解释学”,可能在一般语义上没有不同。“阐释”与“解释”,在非法律领域,可以说同义。但在法律领域,就只能用“解释”,不能用“阐释”。您查查我国台湾,还有日本的法律文件和法律著作,有没有把法院、法官、法学者对某个法律文本、法律条文的“意见”叫“阐释”的?加德默尔等的哲学,中文叫“哲学解释学”、“哲学阐释学”、“哲学释义学”,均无不可,但“法律解释学”,不能叫“法律阐释学”、“法律释义学”。日本 50 年代的法解释论争,产生一大批著作,没有用“法律阐释学”、“法律释义学”的,都叫“法律解释学”,何故?中国现行宪法第 67 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解释宪法”、“解释法律”之职权,而不说“阐释宪法”、“阐释法律”,何故?中国台湾地区司法院组织法第 3 条规定:“司法院置大法官 17 人,审理解释宪法及统一解释法令案件”。不说“阐释宪法及统一阐释法令”,何故?“阐释”、“释义”均非法律概念。 “解释”是法律概念,它与裁判、裁判权、解释权、有权解释、无权解释、解释规则、解释文件、解释拘束力等法律概念密切联系。法律和法律学,无论吸收任何“知识”,都要融入、纳入固有的法律概念体系之中,不容许游离于固有法律概念体系之外。必须掌握、运用法律概念体系进行思维,而不是用自己喜欢的别的领域的概念取代法律概念进行思维。“上诉”就是“上诉”,既不能叫“上告”,也不能叫“控诉”! ( 4 )第四项要求:使用特定法律学科的法律概念 例如,“批准”和“认可”(“承认”),从产生的效力结果看,似无不同,但“批准”是行政法上的概念,“认可”(“承认”)是民事法律上的概念。“批准”,是行政权力的行使行为,申请人依行政程序提出申请,受理申请的行政机关,给予“批准”,因此“批准”总是与“行政权”和“行政程序”相联系。“认可”(“承认”),是“司法权”(“裁判权”)的行使行为,对于涉讼的此前已经存在的当事人的某个行为、某个意思或者某种关系、某一事实,法庭表示肯定的意见,即予以“认可”(“承认”),因此发生法律效力、受法律保护。因此,“认可”(“承认”)总是与“裁判权”和“民事程序”相联系。你看,日本的法院判决、我国台湾地区法院的判决、我国大陆的法院判决有用“批准”的吗? 有的教授因为弄不清楚这些个概念的差别,而受到学生和读者的嘲笑。也有人故意使用自己发明的或从别的领域搬来的“词语”,以显示学问高深。须知不同法律学科的法律概念,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不可不辨! 6.2.3 学位论文的“文采” 学术研究论文,往往缺乏文采,读来枯燥无味,引不起阅读的兴趣。有人会说,学术研究论文,既然不能使用夸张、比喻等手法,就难以避免枯燥呆板。但是,学术研究论文也确有不枯燥呆板而具有文采的。大致有几个要点: ( 1 )要避免段落过长 一个自然段七八百字、上千字,连续两三页,读起来很累,能不枯燥吗? ( 2 )句式要有所变化 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字、词表达,同一个句子可以有不同的写法。只要将字、词位置稍作调整,就可以求得句子的变化。唐弢著《文章修养》举了一个例子: 昨天下午我和两个同学到法国公园去散步。 我和两个同学到法国公园去散步是在昨天。 昨天下午到法国公园去散步的是我和两个同学。 昨天下午我和两个同学去散步的是法国公园。 我于昨天下午和两个同学到法国公园去散步。 我和两个同学于昨天下午到法国公园去散步。 法国公园是昨天下午我和两个同学去散步的地方。 我是昨天下午和两个同学到法国公园去散步的。 这就有八种不同的句式。 第一次写下的句式,觉得不妥当,稍作调整,换成另一种,仍不妥当,再换一种,直到认为妥当为止。 如果一个段落有两个句子的句式一样,就显得呆板,读起来不舒服。请看《文章修养》举的例子: “两人的脾气是不同的。自然,相通之点是有的,但比较起来,差别是显然可见的。” 再看中华读书报( 2004 年 2 月 25 日 22 版)上的例子: “他首先指出我所谓的不公平的税收制度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税收制度是公平的。当然,法律对逃税者的惩罚是很严厉的,严厉到使任何人都觉得为一次逃税而造成终身悔恨是划不来的。” 这两个例子,文法上并无毛病,因为连用几个“是……的”句式,就显得非常呆板。如果变化一下,使句子的句式有所不同,就生动了。这就是所谓“单句忌同”。 ( 3 )要讲究句子的长短变化 平常对于写文章的要求,有惜墨如金的说法。大意是说,一个句子能够表达的意思,绝不用两个句子;一个较短的句子能够表达的意思,就绝不用较长的句子。写文章应当要求简短,但是不能误以为愈简短愈好。这里有一个前提是意思的准确和完整。冗长而多余的字、词,当然应当删除,因为删除并不影响意思的完整,反而更准确。但不能为追求简短而损害意思的准确和完整。应当在意思明确、完整的前提下,讲究句子长短的变化。 一篇文章不能全用长句,也不能全用短句,既有长句,也有短句,长短相间,不仅有了变化,而且产生抑扬顿挫,避免呆板,有了文采。 6.2.4 关于“文气” 究竟什么是文气?一篇文章,句子的构成,或长或短,或张或弛,彼此并不一律,因此读起来的感觉,及读出来的声音,就有高低、强弱、缓急,产生抑扬顿挫,这就是文气。 由于标点是传达说话的语气的,因此往往决定文章的气势。大抵用“句号”则声音由高而低,文气也就由扬转抑;用“疑问号”、“感叹号”则尾音上升,文气也就由抑转扬。须注意的要点是: ( 1 )标点符号错杂运用 一篇文章,不应当全用句号,也不可能全用疑问号、感叹号,错杂运用,使文章抑扬有度,形成文气的跌宕。 ( 2 )句子长短变化 “文气”也与句子的长短有关。大抵句短则气势紧凑、急促,句长则气势迂缓、松弛。有了长短变化,就形成文气跌宕,有抑扬、急徐、张弛的变化,有节奏感、有气势、有气魄。注意了这些要点,文章就会有“文采”,避免了枯燥呆板,就是好文章。 7 社会责任 学术论文最后一个要素是社会责任。社会科学以社会为研究对象,研究者本人就生活在社会中,属于社会的一个成员。这与自然科学以自然、物质存在为研究对象不同。因此,学术研究没有绝对的客观标准。在法学研究中,曾经有人主张以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作为判断正确与否的标准。问题在于历史的发展不是直线的,是曲折的,有时还是迂回的。处在历史的某个时段,会认为某种学术观点、主张、学说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被断定为真理,但在若干年后将会发现,该学术观点、主张、学说其实是谬误。这与判断“日心说”、“地动说”之是否正确、是否属于真理不同。因为地球终归在转动。 因此,学术研究容易受到作者的主观性的影响,甚至出现迎合某种需要的所谓媚俗、媚上的现象,出现学术的泡沫化现象。于是产生学者的社会责任问题。在从事法学学术研究时,要有科学的精神、正义的追求和独立的学术人格,要有对国家、民族负责的责任感。每提出一种新观点、新主张、新学说,每提出一项对策建议,都要考虑是否符合法律正义,是否符合人权、民主、法治国,要对国家、民族负责。 学术研究要讲社会责任,不是总要追求什么创新、什么自己的见解,我们要对子孙后代负责。你在论文中所得出的基本见解,所提出的立法建议或修改法律的建议,一定要负责任,须知我们是在讨论国家的立法,你的观点和建议,不仅关系到我们这一代人的权利,不仅仅是关系到我们这一代人的行为准则,而是在为中华民族,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制定行为规则,是在处分我们的子孙后代的权利!在处理如此严肃、重大的事情的时候,怎么能够掺入个人名利的考虑?!怎么能够容许有任何的轻率和随意性?你在论文中表述的见解、提出的立法建议,将成为立法机关制定法律、修改法律的参考,一定要慎重,不要轻率地提一个什么立法建议,要有社会责任心,要对学术负责,要对子孙后代负责。对这个问题,在今天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学位论文的写作,是最严肃的学术研究。一定要慎重对待!一定要自觉抵制学术领域的浮躁之风!勿使钻研变成钻营,创作变成炒作,学术变成权术,学术界变成名利场! 梁慧星教授简介: 1944年1月16日生,四川青神人。中国著名民法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法学研究》杂志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西南政法大学、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1966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学院(现西南政法大学);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院,获民法硕士学位。1990年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8年担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主席团成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
个人分类: 科研路|3309 次阅读|1 个评论
演讲——心灵推销的思路
icstu1 2012-6-5 15:28
演讲——心灵推销的思路
讲演是一门科学,是心灵推销的说服过程。 在这个时刻 , 一个想法通过交流 , 从一个人的心里成功复制到另一个人的心里 , 并产生了令人愉悦的共鸣与认同感 . 人们能够共同拥有一个想法 , 一个计划或者一个梦想。 对于讲演者来说 , (讲演)说服是面向听众吹响行动的号角的挑战。 这个神秘的过程象语言一样古老 , 象爱情一样微妙。 讲演是一种艺术 , 有应用技巧的艺术,是一种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艺术。 从小到大我们大家都听过千百次的讲演(授课),做这些讲演的人一般都会是知识渊博的人,但是令人吃惊的是大部分的讲演者都缺乏有效而具有说服力的表达。 但更为糟糕的是没有人知道自己,不知道如何讲,更不知道自己并不知道如何讲故事。 于是,我们就看到:日程爆满分身无术的官员(领导) , 不得不无奈地参加会议 , 遭受废话连篇的语言和幻灯片的折磨。 原因就在于:讲演的目的仅仅在于传递数据,而不是说服。 演示文稿制作初步 —— 传递数据和避免失误,可以说仅仅是一个开始 ... 说服是吹响行动号角的挑战 , 是让目标观众说 Aha! 的挑战 – 在卡通画中 , 可以用在听众头上画一个闪光灯泡的方式来表示所谓的 Aha! 的时刻 . 在这个时候 , 一个想法通过交流 , 从一个人的心里成功复制到另外一个人的心里 , 并产生了令人愉快的共鸣与认同 . 这个神秘的过程象语言一样古老 , 象爱情一样微妙 . 仅仅凭借语言和符号 , 人们就能够相互了解 , 共同拥有一个想法 , 一个计划或者一个梦想。 也许你曾经享受过这一美妙的时刻 , 会意的笑容浮现在脸上。 心灵推销 就是要演讲者 带领听众犹游于不同的情节、主题和想法之间,让他们欲罢不能。 使听众相信 能讲好 “ 故事 ” 的人有能力掌握大局,值得信任。 图示表示出一份演示文稿制作的十大关键性步骤。 我们可以从图中看出: 左面的五项工作是与讲演内容提升相关联的; 右面的五项工作是与讲演表现形式提升相关联的, 也就是说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下功夫,就会达到提高讲演效果的目标。 (下面 分述和讨论 —— 若有重复或错误请朋友们指正)
个人分类: M 用图表或数据呈现的成果|28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诗二 《寻觅》“思路终会来”
uvard 2012-3-29 11:16
寻觅 遨游文献海, 寻求闪光点; 焦虑孤寂耐, 思路终会来。 --鲍毅
个人分类: 随笔小记|2374 次阅读|0 个评论
今年的汇报怎样做?
tengyi1960 2011-8-12 12:00
先看网上的一句话: 先进典型是写(秀)出来的 就是说: 干的再好,你也应该去向别人去说明么?当然不要是假的。 所以:我来讨论一下 如何使用 PP 来为你更好的服务 总的策略: 学习主管领导的讲话结构和思路 分析更上级领导讲话内容的与你相关的战略路线: 发现自己工作与别人的关联和不同之处: 对三个听众高潮的资料卸料与精心打磨: 布置铺垫与链接安排: 如何强调对听众的好处: 如何实现你的演讲目标和获得听众的认同 我是这样做的: 待续(仅限好友观看和评论)
个人分类: 生活阅历|1684 次阅读|0 个评论
思路决定出路 性格决定命运
yuanjy123 2011-6-16 00:09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信念, 细节决定成败。 眼界决定境界, 气度决定格局, 格局决定结局。 想法决定活法, 态度决定高度, 定位决定地位 。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一位哲人说过:“人的思想是万物之因。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收获一种命运。”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命运。要改变命运,就要先改变行为;而要改变行为,先要改变思想。改变自己要从思想开始。同样的道理,认识一个人也要从认识他的思想开始。一个人脑中想些什么,手上就会做些什么,而且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下意识的表现。思想高尚的人,不会做些鸡鸣狗盗、偷鸡摸狗的猥琐之事;而思想龌龊的人,也不可能成就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6113 次阅读|0 个评论
谈谈本土论文感想-论文、学者评价新角度
lxchencn 2011-3-15 20:50
近日欣闻F10科学论坛的唐朝克教授在国际知名期刊JBC杂志发表了一篇论文,可喜可贺!这让我想起多次谈到的关于本土论文的话题。 何谓本土论文?土生土长的思路、自己实验室完成、自己书写修改、以自己单位为第一单位、自己为第一或通讯作者的发表在国际期刊上的研究论文,也就说真正的自己实验室的论文。当然,每个人对本土论文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判断。没有来自外力帮助的论文,这是最能体现实验室、学者真正水平、实力的一个指标,也是一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也是最值得让人尊敬、佩服的指标! 中国的科学研究已经与国际同行处于同一个合作、竞争的平台上,是骡是马拉出来溜溜就知道了,国际合作、国内合作非常重要,但原产地论文更应该受到重视和尊重,这是国家发展兴盛的必由之路和原动力,科学研究不仅仅要对人类有所贡献,更应该对这块土地上的人们造福,更应该对自己身边的老百姓服务,让纳税的人们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福利,本土论文多多益善,国际发表的高水平本土论文更让期待!
312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悟性才是关键
kd652 2011-2-23 05:09
http://www.guxiangren.com/bencandy.php?fid-150-id-2114-page-1.htm
个人分类: 思路|232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的思想决定一切
kd652 2011-1-31 11:57
http://www.bulkcn.com/suibi/thought_life.htm
个人分类: 思路|170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癞蛤蟆真能吃到天鹅肉
sheep021 2011-1-4 13:47
自然之大,无奇不有,人类的很多本事都是从自然学来的。当遇到困难时,体察自然,效法自然,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也许就是道法自然的真实内涵吧。 一、能吃天鹅肉的癞蛤蟆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句话在日常生活中是一句讽刺语,但在神奇的动物世界里,这种现象确实存在。在福建、湖北、贵州、江苏等地山区的溪流或瀑布附近,栖息着一种棘胸蛙,乍一看,其外形酷似癞蛤蟆。棘胸蛙昼伏夜出,只有到了大暑过后,才能在白天见到它的踪迹。它仰卧在溪边或瀑布旁的草丛或灌木丛间,四肢舒展,肚皮朝天,不动声色,如死蛙一般。那些在林间跳来跳去啄食昆虫的山麻雀、大山雀等小鸟,见到白皮黑棘的蛙肚皮,误认为是一些小虫子,便毫无戒备地前来啄食。当小鸟刚一踏上蛙肚,棘胸蛙四肢一抱,趁势翻身钻进水底,饱餐一顿,可怜那活泼的鸟儿,竟这样糊里糊涂地送了性命。 评论: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阿拉伯人赤手空拳捉大雕就是用这种办法。躺在沙地上装死,天上的大雕以为是个尸体,下来准备享用时,被那人迅速抓住双脚。呵呵。 还有更精彩的呢: 老办法与新问题从毛泽东用竹竿捅下U2高空侦察机谈起 二、会偷梁换柱的天蛾 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有一种会偷梁换柱的天蛾。吃厌了树叶的天蛾有时会打蜜蜂的主意。它飞近采蜜的工蜂,只一声呼唤,工蜂当即停止工作,如同向导,领着天蛾向蜂房飞去。原来,天蛾有一个奇特的本领模仿年轻蜂王的声音,以假乱真。蜂群是社会性极强的组织,蜂王的权力至高无上。无论蜂王到哪里,它的前后左右都簇拥着由工蜂担任的侍从蜂。蜂王休息时,侍从蜂会一口口地轮流献上珍奇的蜂王浆和香甜的蜂蜜,喂养这位尊贵的母亲。蜂王所到之处,工蜂纷纷让道回避,若蜂王有巡查巢房的旨意,工蜂们会义无反顾地用自己的身体搭起索桥,恭候蜂王通过。在工蜂的引导下,天蛾来到蜂巢旁,同样以声音作为敲门砖。警卫蜂以为蜂王驾到,施礼迎接。天蛾毫不客气,直奔蜂巢,大吃大喝。饱餐之后,还偷盗一些蜂蜜藏进身体里,然后在工蜂的欢送下,大摇大摆、镇定自若地走出蜂房。 评论: 奇袭白虎团 的故事早已经家喻户晓,在真正的战争当中,全歼白虎团的作战,远比文学描述更加复杂、更加惊险、也更富传奇色彩: 从传说中走来的奇袭白虎团 抗美援朝:杨育才乔装美国顾问奇袭白虎团 1953年7月,金城战役时任侦察排副排长,奉命率小分队执行突袭南朝鲜军精锐部队首都师第1团(即白虎团)团部任务。13日晚,杨育才乔装成美国顾问,12名侦察员化装成护送顾问的南朝鲜军,直插敌纵深。为避开雷区,提高行军速度,他率领队员踏溪水前进,途中获敌联络口令,巧妙地通过几道岗哨盘查。接近白虎团团部时,被停在公路上的南朝鲜军首都师机甲团第2营车队阻隔。他果断指挥袭击,趁敌慌乱之机,冲过公路,直扑白虎团团部。他指挥分队3个小组分头作战,冲进敌警卫室、会议室,打得敌人措手不及,乱作一团。仅用13分钟就结束了战斗,毙伤敌机甲团团长以下97人,俘19人,缴获白虎团团旗,圆满完成突袭任务。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389 次阅读|1 个评论
退一步海阔天空——科研思路谈
sheep021 2010-12-3 16:54
有个歇后语:老母猪吃高粱顺杆子爬。 应该算转变思路解决问题的办法。都说笨得跟猪一样,其实猪是很聪明的。高粱几乎是个头最高的粮食作物了。猪不会飞也不会爬树,怎么能吃得到高粱? 但是猪也有他的优势体重、皮厚、力气大。不能爬上去,就把高粱压下来,这不也是一个办法吗? 这个办法是死的,但可以灵活运用,常有不可思议之妙,如这个网上版本 : 北京某官员在山西被当地煤老板宴请,酒后豪言壮语曰:只要肯花钱在北京没咱办不了的事情,煤老板见状连连称颂,并说: 500 万能否把我爹的照片挂到天安门城楼上去?,官员答:钱不够,不能办 煤老板见状忙说那就 1000 万,官员说行,一周后保证完成。 一周后,煤老板进京到天安门广场,见天安门上仍是毛主席照片 , 于是找官员理论要求退钱,官员称已完成任务不能退,煤老板怒称天安门上是毛泽东照片不是他爸爸的。官员回答就是你爸爸的照片,你回去查户口就知道了,煤老板无奈返回家乡,到派出所查户口,见自己的名字已经被改成了毛岸英。 这种思路用到科研上,当一个问题走到山穷水尽之时,不妨退一步或绕 一步 ,也许真的就海阔天空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35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几名研究生的科研思路与心得
Enstein 2010-11-15 18:53
几名研究生的科研思路与心得 博主按: 学校每年都有科技十佳评选活动,也是我们研科协的一个品牌活动。去年给他们投票时,浏览了几位研究生的科研思路与心得,受益颇多。今天抽空整理了一下分享出来,希望使更多的人受益。俺们都是 小罗罗,也请大家批评指正,多提宝贵意见。同时感谢这几位研究生的无私分享。 1. 陈兆权:华中科大电气学院 本人参加课题三年多,下面谈一下自己的一些感受。 1. 创新研究的灵感来源 创新对我而言,我理解为温故而知新。一开始接触课题,即使自己的理论基础很雄厚,面对未知的科研对象,也是很陌生的。我的灵感大多来自对前人的科研思想的钻研,把相关的前辈的文献都下下来,仔细琢磨,对照能否为我所用,对我有无启发。我的课题涉及的是微波放电内容,微波的频率处于射频与红外之间,它是电磁波,必然具有电磁波的共性,同时也有他自己的个性。因而,我常会了解射频波段的研究与应用情况,把它的理论拓展一下,看用到我的课题里,能否解释实验中的现象。另一方面,红外频段的研究应用,理论和技术上也较成熟,我也吸收这一部分的知识,比照它能否用来解决我遇到的难题。每每如此,往往有所收获。迁移与改良的方法,加上具体应用时的修正,交叉融合,便有了灵感! 2. 文献检索的方法与技巧 检索文献是科研之前必须充分做到位的事,如果您有一个想法,您就要了解这个想法是否被前人想过且验证过。往往是,前人已经做过了,我们不知道,还是孜孜以求的研究并实现那个想法,这就会浪费精力,且无很大的意义。现在,好在是网络很发达,外文找Google,中文用百度,可以较好的帮助我们避免漏网之鱼。但是,专业的文献往往不能被两大搜索找到,这就需要进入您所在领域的数据库里去检索。检索时,注意改变关键词哦,尽量把同义词都检索一下!可能大多检索到的文献,不是您想要的,我的方法是,先看人家摘要,把与自己想要的下到自己电脑;然后逐一翻看,如果第一遍读过,一点感觉没有,就拉倒垃圾箱里,如果有点兴趣放一个文件夹,特感兴趣放另一个文件夹,留着慢慢品味呗。还有就是多认识朋友,告诉他们你的主要研究内容,顺便了解人家的研究内容,那么你们就可以资源共享啦! 3. 论文撰写的方法与技巧 论文写作对于我们初学者,确实很陌生,也很头痛!我的做法是,先把中文的提纲理一下,最好先用中文写一遍,然后再翻译成英文的。这个应该很有必要的,我们大学的英文写作方法,与科技英语写作是不一样的,本来外语对我们就很陌生,您要开始就写外文,很可能词不达意,结构混乱。开始写初稿追求一气呵成,不管有没有用全写出来,千万不要放过那些离奇的想法哦;写完初稿改上一两遍,放个两三天在改一遍,再放几天,再改一遍,改个五六个循环,估计差不多再投出去,千万不要一冲动就投稿哦。这个是长江学者卢新培教授教我的,嗨嗨!如果自己的导师不是特忙,尽量把自己的第一篇大作送给导师,请他帮你修改,我的第一第二篇都是我的导师刘明海教授帮我改的!但,不可完全依靠导师帮您修改,一定要学着自己独立写作,即使冒着失败(大不了被拒稿)的危险! 4. 国际交流的途径与技巧 我与外界的交流,主要靠自己投出去的文章。一开始,投个好一点的杂志,自己也知道被接受的可能性很小,但还是投,为的就是好杂志有权威的审稿人,他们能给出对您最致命也最有帮助的审稿意见,这对您的工作及后续的工作的方向都很有必要的。记得有一次,投APL,编辑就把我的稿子拒了,没给原因,我给编辑写信,问为什么拒稿,要求给出理由和建议,结果APL的主编很是客气的给我写了回信!不仅点明失败的原因,还给我指出修改方案,及该投往的杂志等,可见顶尖杂志的水准和服务都是很令我们敬佩的!还有,就是了解您那个领域的高手,可以写信请教问题的,据说老外一般会给您回信的,不过,我没有试过!国内的高手,多参加会议,一两次就会认识的,呵呵! 以上就是我从事科研工作的一些感受,如有不到之处,就当消遣一下吧!您一定有好的方法,麻烦告诉我,共享一下,谢谢啦! 2. 付泽民:华中科大材料学院 1 创新研究的灵感来源 研究工作是要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新理论、新方法、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的工作,因此说,创新点是研究工作的灵魂。创新研究的灵感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1)阅读文献 检索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文献,可以按出版时间、研究方向、国别进行分类存放,按照与自己研究方向的相近性精读或泛读这些文献。阅读本领域国内外文献的主要作用有以下三个作用:(1)学习、消化本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等。(2)总结目前本领域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列出当前研究工作存在的缺陷以及急需解决的问题。(3)提出自己解决这些问题的新方法、新理论,这些新方法、新理论有别于目前已有的方法与理论,这就是所谓的创新研究的灵感。 再看文献的时候,一定要把文献规类,最好做上标记,写明本文献对你的有用地方是什么,他的方法做出的结果是如何说明他想要说明的问题,把这些用做读书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2)学术交流 这里所说的学术交流包括与本研究团队的学术交流以及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时与本研究领域研究者的学术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习出现的新成果、新方法,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酝酿自己的灵感。同时,也要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其他研究者分享,听听他们的意见,也可以扩大自己在本研究领域的知名度。 3)实验验证与修正 通过做实验验证自己的新理论、新方法的可行性,实时修正这些新理论、新方法。 2 文献检索的方法与技巧 与大家分享一个Google搜索的技巧,在google里面,输入想要搜索的名词,在名字之后,写上filetype:_______ 在横线上输入文件类型,如pdf,再回车搜索,就只出现 pdf文件,这样搜索很有针对性,减少其他类型文件的干扰。例子:要搜索色谱的pdf文献,就这样在google 里搜索:色谱 filetype : pdf 然后回车,就可以搜到pdf类型的色谱文件资料,避免其他类型的资料的干扰。当然也可以同样方法,搜索其他类型的文献,比如 pdg , word 等。 3 论文撰写的方法与技巧 研究成果一定要以论文的形式发表才能得到同行的认可,才能为本研究领域添加新的知识,因此熟练撰写学术论文是每个研究者必须的必备基本功。现在将我在撰写学术论文中的一些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在撰写学术论文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创新点 一篇文章一定要有创新点,而且这个创新点具有下列特征:(1)对本研究领域的发展是有意义的。(2)这个点是本领域其他研究者没有研究过的,或者是已有研究,但还存在缺陷。(3)一篇文章有一个创新点就足矣,多了反而使你的文章论点过于分散,在某个问题上讨论不够深入。 2)计划很重要 一定要有撰写一篇论文的计划,也就是说你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如一学期、一年等)完成什么样的学术论文,此计划包括:(1)文章的题目。(1)实验内容、方法、测试手段等。(2)为文章搭起一个框架。(3)杂志选择。(3)完成时间:实验时间、写作时间、投稿时间等。 4)做实验 根据论文撰写计划做实验,目的性强,效率高。做试验的时候,记得当天把当天的数据处理出来,顺便把当时关于数据结果的第一想法写下来,把数据处理到可以写到文章中的样子,及时补充本次实验过程中的无效数据。这样的好处是,你的试验做完了,数据也处理完了,文章也基本成型了。还有,试验条件也是文章的一部分,试验记录越详细你的文章越好写。再看文献的时候,一定要把文献规类,最好做上标记,写明本文献对你的有用地方是什么,他的方法做出的结果是如何说明他想要说明的问题,把这些用做读书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这些对于你分析数据时候的帮助可想而知。经常把整理出来的数据与导师讨论一下,与师兄师姐交流交流,你肯定会少走弯路,事半功倍。一定要注意一个数据所有权与使用权的问题,避免一些劳动成果的无谓损失。 3)论文撰写 试验结束后,就要立即进行总结数据,我的方法是:(1)将所有的试验结果整理成图和表,尽力挖掘图和表中的信息,越多越好。在这个过程中你尽可能和不同的研究人员探讨你的试验结果,因为不同的人对同一张表和图有不同的看法。这样会给你写文章的思路。(2)分析完图表好,你应该找到你这个试验结果的Key point,一定要保证这个Key point具有较大的新意,或者说一个到这个Key point 有一种振奋人心的感觉。然后从所有图表中找出能够论证你这个Key point 的图和表。合理安排你的图和表,如果可能的话尽可能用图。 Discussion部分分为若干段落,可以是并列关系或者递进关系。但是要保证每一段都有一个主题,即每一段讨论一个主要话题。这每一段中,要说明一下几点:(1)你的研究结果说明什么,有什么意义。(2)你的研究结果和别人的类似研究结果有什么异同,如果不同的话,那么可以讨论一些产生差异的可能原因。(3)如果你在研究结果中出现非常新的东西,用以前别人的理论很难解释,那么你可以提出你的假设理论来解释试验中非常新的东西,一定要做到能自圆其说。在Discussion的最后要总结一下,告诉别人你这个研究的几个主要结果。 撰写文章的materials and methods注意以下几点:(1)你在试验中要到的数据,你都要写出得到这些数据的方法。(2)写试验方法要尽可能详细,能够保证别人看了你的materials and methods 后,能够比较轻松地参考你的方法进行相关的研究。(3)看一下你可能要投的刊物,看看这个刊物中的materials and methods是怎么样写的,你可以参考他们的写。 撰写introduction部分要注意以下几点:(1)介绍一下开展你这个研究领越的意义2.介绍一下该研究领越的一些人所做的工作,存在什么问题3.你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4.可以在introduction 中提出你的hypothesis。 reference 部分注意:(1)最好引用原始文献,不要二次引用。(2)注意参考文献的编排格式,与你要投的刊物要一致。(3)不要漏和多参考文献。Acknowledge包括:(1)帮助过你做试验,写文章的人。(2)提供资金资助的资金项目。abstracts包括:研究目的、主要研究结果、得出什么重要的结论。 4 国际交流的途径与技巧 2008 年我有幸代表导师到印度参加ICBC-2008 及APT 08两个国际学术会议,并都做了大会特邀报告,体会到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的许多好处,主要包括:(1)增加学术视野,了解本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2)认识志同道合的研究者。(3)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4)体会本地的风土人情。 我认为参加学术交流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1) 尽量参加国外的国际学术会议。现在学校可以申请博士生国际交流基金,为我们出国参加国际会议提高了很好的条件。 2) 主动在会议上做报告。做好ppt文档,写好并背熟讲义。 3) 认真听,多提问。回答提问时,只要能抓住老外所说句子中的关键词就能理解他们大的意思,关键是大胆提问、多于与会者交流。 3. 张建兵:电子科学与技术 创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可以说科学研究的精髓就是创新,因为科学研究的任务就是做一些前人没有做过的工作,这些工作要么是全新的、前人没有涉足过的研究,要么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所以,一般来说,创新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突发奇想,提出一种全新的理论或方法;另一种是将其他领域的方法借鉴到本领域,并对本领域的研究具有促进作用。对于前一种方式,不需要过多的知识积累,但是这种创新很难,因为尽管每个人都可以提出新的思想,但并不一定都能够被证实是有用的或正确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创新需要幸运女神的眷顾。相对而言,后一种创新方式则简单得多,它也是做科研最常见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这种创新是以见多识广为前提的,它要求研究者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具备一定的知识积淀。 对于研究生来说,最好的创新方式就是借鉴,我就是这种方法的获益者。在研究中我始终以做别人没有做过的工作的思想为指导,查阅大量相关文献,通过将其他材料的合成方法借鉴到本领域而尝试了许多新的实验方法,但是大多以失败而告终。幸运的是,在导师的支持下,通过不懈的摸索,最终还是找到了一种新的、成功的方法,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一种新的材料合成路线。 在研究中,除了创新的思想外,我觉得还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关于重复的问题,创新并不排除重复他人的工作,相反,重复他人的工作恰恰是创新的基础,因为只有从重复他人的工作中才能发现现有研究的问题所在,才能找到创新的突破口。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是要会创造条件。也许在研究中我们可以有很多很好的新想法,但限于现有实验条件,并不是所有的创新思想都能够实现,因此我们应该把握住那些具备可行性的新思想,并想尽一切办法创造出实现新思想的实验条件。 文献检索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是科研的基石,搜集相关的参考文献是做科研的基本功,由于我们学校已经购买较完备的数据库资源,相信大家都会利用这些资源找到想要的文献,但是这还不够,还必须学会查找最新的文献。 发表文章的时候,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如果不知道相关的杂志上最新都刊用了哪些文章,有可能你现在正在做的研究别人已经做了,并已经发表到了相应的期刊,那么你后面做的工作也就失去了发文章的价值。 另外,查找最新的文献可以让我们掌握本领域的研究进展,也许最新的研究成果可以对自己现有工作有所帮助,而且还有可能在他人的工作上作进一步发展,这样越早看到他人的研究成果就越能够抢占研究的先机,也就越容易出成果。 在我的研究中,我采用了SCI的引文跟踪和订阅相应期刊的RSS来搜集最新的文献,并且对我的研究起到了巨大的帮助作用。 论文撰写简单明了 也许有些同学认为写文章是最困难的事情,其实不然,我认为最困难的事情是研究工作,当真正做出了创新性的研究后,写文章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在我的研究中,我始终把注意力放在实验上,以将实验做好并做出创新性的工作为目标。当实验做好后,写文章时只需先表明研究的必要性或重要性,然后描述自己的工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最后给出结论。至于英文表述也并不那么困难,因为科技英语的语法简单,句型较少,且不需要华丽的修辞,只需用简单的语句将想要表达的东西传递给读者即可。因此只要阅读了一定量的文章,一般都可以套用现有句型写出符合期刊要求的英文文章。 需要注意的是,投稿之前要仔细检查文章中的错误,并让文章满足所投期刊的各种格式要求。 国际交流知己知彼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与同行交流可以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及今后的发展方向,与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交流可以开阔视野,这些对研究都大有裨益。此外,与他人交流也是宣传自己的好机会。最常见的交流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参加国际会议,另一种是直接与文章的通讯作者联系。 学术诚信立足之本 为维护学术道德,规范学术行为,必须人人行动起来,坚决杜绝各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学术不端行为。 创新研究的灵感来源。首先是大量文献的阅读,特别重视本方向大牛们的综述论文;再次积极参与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如果口语不错,能有机会参加国际性的交流更好,抓住机会主动把自己的想法与到会的专家交流,如果能在会议中做一次学术专题报告将会受益匪浅,特别重视专家对你的报告的质疑;留意本方向国际知名重点实验室或学科组的科研动态,可以很快的了解前沿。 文献检索的方法与技巧。网上对此有很多介绍,但是真正对此给予重视。重视文献的检索技巧和方法,拥有高超的检索技能将会使你的科研之路锦上添花。相信很多研究生都有同感,为找一篇急用的、很久以前的文献或较偏的文献伤透脑筋,既耽误了论文进程也影响了情绪。我觉得学会一定的代理知识和求助于一些科研论坛(如小木虫、鸭绿江等)都会很有益处。对文献的管理也非常重要,有很多方法,如按理论、实验、模拟分类等,但是如果文献很多也会很麻烦,我觉得可借助于一些专业的管理软件,如Endnote,Note Express等,对文献的管理、引用等非常方便。 论文撰写的方法与技巧。有了好的想法和目标后,开始撰写前首先建议你先列一个提纲,就是要明确论文是想说什么,明确如何分几步实现自己的目标,就是拼凑也要围绕明确的主体。当然这个提纲要在写的过程中不断修改和完善;对每个部分的主体文献认真阅读,争取做到查看原文献;充分重视论文的引言部分,切题、创意和逻辑要强;论文内容最好能自己写,如果水平有限,那就要充分借助工具,如模仿别人的经典语句、把自己写的语句放在google上搜索对比等,在写作过程中注意语句、章节的逻辑性,使得整篇论文中心明确,论述条理清晰。论文写好了后,要分侧重多次修改,在投之前也要对一些格式性的要求重新检查。 国际交流的途径与技巧。如没有机会参加国际性的交流,我觉得可以多关注本学科的国际知名实验室或大牛们的最新论文,可以直接发邮件联系,咨询问题和索要文献。经常浏览本方向的高档次期刊的最新论文。 学术诚信的自我要求与履行。坚持诚信原则,努力创新。除平时导师一再强调学术诚信之外,自己也严格要求自己,认真斟酌论文的每一句话。个人觉得,也许是那么一点点的论述不当就可能会收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最后谈谈投稿和推荐审稿人。投稿需要考虑很多因素,抓住重点来分析,是侧重于速度还是追求档次,再认真选择合适的期刊,投的期刊合适被拒的可能性就小。我觉得,投哪个期刊一般由导师推荐,导师的知识面和概括能力远比我们高。但是,某一篇论文做的具体内容和其更细的方向,有时自己可能更清楚,此时应该结合自己的想法,以及收集网上的评价,和导师进一步沟通商讨。审稿人的推荐我觉得,只要你内容有创新性,尽量推荐本专业内的牛人,我碰到几次,审稿人的意见非常中肯,仔细想来,对提高论文的确很好有好处。 以上是我科研过程中的一点总结。我觉得,发论文除了实力以外,还有一定的运气,试了可能会失败,但是不试绝对不会成功。最后祝福大家科研路上一切顺利。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3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几名研究生的科研思路与心得
Enstein 2010-11-15 18:53
几名研究生的科研思路与心得 博主按: 学校每年都有科技十佳评选活动,也是我们研科协的一个品牌活动。去年给他们投票时,浏览了几位研究生的科研思路与心得,受益颇多。今天抽空整理了一下分享出来,希望使更多的人受益。俺们都是 小罗罗,也请大家批评指正,多提宝贵意见。同时感谢这几位研究生的无私分享。 1. 陈兆权:华中科大电气学院 本人参加课题三年多,下面谈一下自己的一些感受。 1. 创新研究的灵感来源 创新对我而言,我理解为温故而知新。一开始接触课题,即使自己的理论基础很雄厚,面对未知的科研对象,也是很陌生的。我的灵感大多来自对前人的科研思想的钻研,把相关的前辈的文献都下下来,仔细琢磨,对照能否为我所用,对我有无启发。我的课题涉及的是微波放电内容,微波的频率处于射频与红外之间,它是电磁波,必然具有电磁波的共性,同时也有他自己的个性。因而,我常会了解射频波段的研究与应用情况,把它的理论拓展一下,看用到我的课题里,能否解释实验中的现象。另一方面,红外频段的研究应用,理论和技术上也较成熟,我也吸收这一部分的知识,比照它能否用来解决我遇到的难题。每每如此,往往有所收获。迁移与改良的方法,加上具体应用时的修正,交叉融合,便有了灵感! 2. 文献检索的方法与技巧 检索文献是科研之前必须充分做到位的事,如果您有一个想法,您就要了解这个想法是否被前人想过且验证过。往往是,前人已经做过了,我们不知道,还是孜孜以求的研究并实现那个想法,这就会浪费精力,且无很大的意义。现在,好在是网络很发达,外文找Google,中文用百度,可以较好的帮助我们避免漏网之鱼。但是,专业的文献往往不能被两大搜索找到,这就需要进入您所在领域的数据库里去检索。检索时,注意改变关键词哦,尽量把同义词都检索一下!可能大多检索到的文献,不是您想要的,我的方法是,先看人家摘要,把与自己想要的下到自己电脑;然后逐一翻看,如果第一遍读过,一点感觉没有,就拉倒垃圾箱里,如果有点兴趣放一个文件夹,特感兴趣放另一个文件夹,留着慢慢品味呗。还有就是多认识朋友,告诉他们你的主要研究内容,顺便了解人家的研究内容,那么你们就可以资源共享啦! 3. 论文撰写的方法与技巧 论文写作对于我们初学者,确实很陌生,也很头痛!我的做法是,先把中文的提纲理一下,最好先用中文写一遍,然后再翻译成英文的。这个应该很有必要的,我们大学的英文写作方法,与科技英语写作是不一样的,本来外语对我们就很陌生,您要开始就写外文,很可能词不达意,结构混乱。开始写初稿追求一气呵成,不管有没有用全写出来,千万不要放过那些离奇的想法哦;写完初稿改上一两遍,放个两三天在改一遍,再放几天,再改一遍,改个五六个循环,估计差不多再投出去,千万不要一冲动就投稿哦。这个是长江学者卢新培教授教我的,嗨嗨!如果自己的导师不是特忙,尽量把自己的第一篇大作送给导师,请他帮你修改,我的第一第二篇都是我的导师刘明海教授帮我改的!但,不可完全依靠导师帮您修改,一定要学着自己独立写作,即使冒着失败(大不了被拒稿)的危险! 4. 国际交流的途径与技巧 我与外界的交流,主要靠自己投出去的文章。一开始,投个好一点的杂志,自己也知道被接受的可能性很小,但还是投,为的就是好杂志有权威的审稿人,他们能给出对您最致命也最有帮助的审稿意见,这对您的工作及后续的工作的方向都很有必要的。记得有一次,投APL,编辑就把我的稿子拒了,没给原因,我给编辑写信,问为什么拒稿,要求给出理由和建议,结果APL的主编很是客气的给我写了回信!不仅点明失败的原因,还给我指出修改方案,及该投往的杂志等,可见顶尖杂志的水准和服务都是很令我们敬佩的!还有,就是了解您那个领域的高手,可以写信请教问题的,据说老外一般会给您回信的,不过,我没有试过!国内的高手,多参加会议,一两次就会认识的,呵呵! 以上就是我从事科研工作的一些感受,如有不到之处,就当消遣一下吧!您一定有好的方法,麻烦告诉我,共享一下,谢谢啦! 2. 付泽民:华中科大材料学院 1 创新研究的灵感来源 研究工作是要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新理论、新方法、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的工作,因此说,创新点是研究工作的灵魂。创新研究的灵感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1)阅读文献 检索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文献,可以按出版时间、研究方向、国别进行分类存放,按照与自己研究方向的相近性精读或泛读这些文献。阅读本领域国内外文献的主要作用有以下三个作用:(1)学习、消化本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等。(2)总结目前本领域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列出当前研究工作存在的缺陷以及急需解决的问题。(3)提出自己解决这些问题的新方法、新理论,这些新方法、新理论有别于目前已有的方法与理论,这就是所谓的创新研究的灵感。 再看文献的时候,一定要把文献规类,最好做上标记,写明本文献对你的有用地方是什么,他的方法做出的结果是如何说明他想要说明的问题,把这些用做读书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2)学术交流 这里所说的学术交流包括与本研究团队的学术交流以及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时与本研究领域研究者的学术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习出现的新成果、新方法,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酝酿自己的灵感。同时,也要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其他研究者分享,听听他们的意见,也可以扩大自己在本研究领域的知名度。 3)实验验证与修正 通过做实验验证自己的新理论、新方法的可行性,实时修正这些新理论、新方法。 2 文献检索的方法与技巧 与大家分享一个Google搜索的技巧,在google里面,输入想要搜索的名词,在名字之后,写上filetype:_______ 在横线上输入文件类型,如pdf,再回车搜索,就只出现 pdf文件,这样搜索很有针对性,减少其他类型文件的干扰。例子:要搜索色谱的pdf文献,就这样在google 里搜索:色谱 filetype : pdf 然后回车,就可以搜到pdf类型的色谱文件资料,避免其他类型的资料的干扰。当然也可以同样方法,搜索其他类型的文献,比如 pdg , word 等。 3 论文撰写的方法与技巧 研究成果一定要以论文的形式发表才能得到同行的认可,才能为本研究领域添加新的知识,因此熟练撰写学术论文是每个研究者必须的必备基本功。现在将我在撰写学术论文中的一些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在撰写学术论文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创新点 一篇文章一定要有创新点,而且这个创新点具有下列特征:(1)对本研究领域的发展是有意义的。(2)这个点是本领域其他研究者没有研究过的,或者是已有研究,但还存在缺陷。(3)一篇文章有一个创新点就足矣,多了反而使你的文章论点过于分散,在某个问题上讨论不够深入。 2)计划很重要 一定要有撰写一篇论文的计划,也就是说你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如一学期、一年等)完成什么样的学术论文,此计划包括:(1)文章的题目。(1)实验内容、方法、测试手段等。(2)为文章搭起一个框架。(3)杂志选择。(3)完成时间:实验时间、写作时间、投稿时间等。 4)做实验 根据论文撰写计划做实验,目的性强,效率高。做试验的时候,记得当天把当天的数据处理出来,顺便把当时关于数据结果的第一想法写下来,把数据处理到可以写到文章中的样子,及时补充本次实验过程中的无效数据。这样的好处是,你的试验做完了,数据也处理完了,文章也基本成型了。还有,试验条件也是文章的一部分,试验记录越详细你的文章越好写。再看文献的时候,一定要把文献规类,最好做上标记,写明本文献对你的有用地方是什么,他的方法做出的结果是如何说明他想要说明的问题,把这些用做读书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这些对于你分析数据时候的帮助可想而知。经常把整理出来的数据与导师讨论一下,与师兄师姐交流交流,你肯定会少走弯路,事半功倍。一定要注意一个数据所有权与使用权的问题,避免一些劳动成果的无谓损失。 3)论文撰写 试验结束后,就要立即进行总结数据,我的方法是:(1)将所有的试验结果整理成图和表,尽力挖掘图和表中的信息,越多越好。在这个过程中你尽可能和不同的研究人员探讨你的试验结果,因为不同的人对同一张表和图有不同的看法。这样会给你写文章的思路。(2)分析完图表好,你应该找到你这个试验结果的Key point,一定要保证这个Key point具有较大的新意,或者说一个到这个Key point 有一种振奋人心的感觉。然后从所有图表中找出能够论证你这个Key point 的图和表。合理安排你的图和表,如果可能的话尽可能用图。 Discussion部分分为若干段落,可以是并列关系或者递进关系。但是要保证每一段都有一个主题,即每一段讨论一个主要话题。这每一段中,要说明一下几点:(1)你的研究结果说明什么,有什么意义。(2)你的研究结果和别人的类似研究结果有什么异同,如果不同的话,那么可以讨论一些产生差异的可能原因。(3)如果你在研究结果中出现非常新的东西,用以前别人的理论很难解释,那么你可以提出你的假设理论来解释试验中非常新的东西,一定要做到能自圆其说。在Discussion的最后要总结一下,告诉别人你这个研究的几个主要结果。 撰写文章的materials and methods注意以下几点:(1)你在试验中要到的数据,你都要写出得到这些数据的方法。(2)写试验方法要尽可能详细,能够保证别人看了你的materials and methods 后,能够比较轻松地参考你的方法进行相关的研究。(3)看一下你可能要投的刊物,看看这个刊物中的materials and methods是怎么样写的,你可以参考他们的写。 撰写introduction部分要注意以下几点:(1)介绍一下开展你这个研究领越的意义2.介绍一下该研究领越的一些人所做的工作,存在什么问题3.你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4.可以在introduction 中提出你的hypothesis。 reference 部分注意:(1)最好引用原始文献,不要二次引用。(2)注意参考文献的编排格式,与你要投的刊物要一致。(3)不要漏和多参考文献。Acknowledge包括:(1)帮助过你做试验,写文章的人。(2)提供资金资助的资金项目。abstracts包括:研究目的、主要研究结果、得出什么重要的结论。 4 国际交流的途径与技巧 2008 年我有幸代表导师到印度参加ICBC-2008 及APT 08两个国际学术会议,并都做了大会特邀报告,体会到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的许多好处,主要包括:(1)增加学术视野,了解本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2)认识志同道合的研究者。(3)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4)体会本地的风土人情。 我认为参加学术交流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1) 尽量参加国外的国际学术会议。现在学校可以申请博士生国际交流基金,为我们出国参加国际会议提高了很好的条件。 2) 主动在会议上做报告。做好ppt文档,写好并背熟讲义。 3) 认真听,多提问。回答提问时,只要能抓住老外所说句子中的关键词就能理解他们大的意思,关键是大胆提问、多于与会者交流。 3. 张建兵:电子科学与技术 创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可以说科学研究的精髓就是创新,因为科学研究的任务就是做一些前人没有做过的工作,这些工作要么是全新的、前人没有涉足过的研究,要么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所以,一般来说,创新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突发奇想,提出一种全新的理论或方法;另一种是将其他领域的方法借鉴到本领域,并对本领域的研究具有促进作用。对于前一种方式,不需要过多的知识积累,但是这种创新很难,因为尽管每个人都可以提出新的思想,但并不一定都能够被证实是有用的或正确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创新需要幸运女神的眷顾。相对而言,后一种创新方式则简单得多,它也是做科研最常见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这种创新是以见多识广为前提的,它要求研究者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具备一定的知识积淀。 对于研究生来说,最好的创新方式就是借鉴,我就是这种方法的获益者。在研究中我始终以做别人没有做过的工作的思想为指导,查阅大量相关文献,通过将其他材料的合成方法借鉴到本领域而尝试了许多新的实验方法,但是大多以失败而告终。幸运的是,在导师的支持下,通过不懈的摸索,最终还是找到了一种新的、成功的方法,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一种新的材料合成路线。 在研究中,除了创新的思想外,我觉得还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关于重复的问题,创新并不排除重复他人的工作,相反,重复他人的工作恰恰是创新的基础,因为只有从重复他人的工作中才能发现现有研究的问题所在,才能找到创新的突破口。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是要会创造条件。也许在研究中我们可以有很多很好的新想法,但限于现有实验条件,并不是所有的创新思想都能够实现,因此我们应该把握住那些具备可行性的新思想,并想尽一切办法创造出实现新思想的实验条件。 文献检索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是科研的基石,搜集相关的参考文献是做科研的基本功,由于我们学校已经购买较完备的数据库资源,相信大家都会利用这些资源找到想要的文献,但是这还不够,还必须学会查找最新的文献。 发表文章的时候,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如果不知道相关的杂志上最新都刊用了哪些文章,有可能你现在正在做的研究别人已经做了,并已经发表到了相应的期刊,那么你后面做的工作也就失去了发文章的价值。 另外,查找最新的文献可以让我们掌握本领域的研究进展,也许最新的研究成果可以对自己现有工作有所帮助,而且还有可能在他人的工作上作进一步发展,这样越早看到他人的研究成果就越能够抢占研究的先机,也就越容易出成果。 在我的研究中,我采用了SCI的引文跟踪和订阅相应期刊的RSS来搜集最新的文献,并且对我的研究起到了巨大的帮助作用。 论文撰写简单明了 也许有些同学认为写文章是最困难的事情,其实不然,我认为最困难的事情是研究工作,当真正做出了创新性的研究后,写文章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在我的研究中,我始终把注意力放在实验上,以将实验做好并做出创新性的工作为目标。当实验做好后,写文章时只需先表明研究的必要性或重要性,然后描述自己的工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最后给出结论。至于英文表述也并不那么困难,因为科技英语的语法简单,句型较少,且不需要华丽的修辞,只需用简单的语句将想要表达的东西传递给读者即可。因此只要阅读了一定量的文章,一般都可以套用现有句型写出符合期刊要求的英文文章。 需要注意的是,投稿之前要仔细检查文章中的错误,并让文章满足所投期刊的各种格式要求。 国际交流知己知彼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与同行交流可以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及今后的发展方向,与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交流可以开阔视野,这些对研究都大有裨益。此外,与他人交流也是宣传自己的好机会。最常见的交流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参加国际会议,另一种是直接与文章的通讯作者联系。 学术诚信立足之本 为维护学术道德,规范学术行为,必须人人行动起来,坚决杜绝各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学术不端行为。 创新研究的灵感来源。首先是大量文献的阅读,特别重视本方向大牛们的综述论文;再次积极参与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如果口语不错,能有机会参加国际性的交流更好,抓住机会主动把自己的想法与到会的专家交流,如果能在会议中做一次学术专题报告将会受益匪浅,特别重视专家对你的报告的质疑;留意本方向国际知名重点实验室或学科组的科研动态,可以很快的了解前沿。 文献检索的方法与技巧。网上对此有很多介绍,但是真正对此给予重视。重视文献的检索技巧和方法,拥有高超的检索技能将会使你的科研之路锦上添花。相信很多研究生都有同感,为找一篇急用的、很久以前的文献或较偏的文献伤透脑筋,既耽误了论文进程也影响了情绪。我觉得学会一定的代理知识和求助于一些科研论坛(如小木虫、鸭绿江等)都会很有益处。对文献的管理也非常重要,有很多方法,如按理论、实验、模拟分类等,但是如果文献很多也会很麻烦,我觉得可借助于一些专业的管理软件,如Endnote,Note Express等,对文献的管理、引用等非常方便。 论文撰写的方法与技巧。有了好的想法和目标后,开始撰写前首先建议你先列一个提纲,就是要明确论文是想说什么,明确如何分几步实现自己的目标,就是拼凑也要围绕明确的主体。当然这个提纲要在写的过程中不断修改和完善;对每个部分的主体文献认真阅读,争取做到查看原文献;充分重视论文的引言部分,切题、创意和逻辑要强;论文内容最好能自己写,如果水平有限,那就要充分借助工具,如模仿别人的经典语句、把自己写的语句放在google上搜索对比等,在写作过程中注意语句、章节的逻辑性,使得整篇论文中心明确,论述条理清晰。论文写好了后,要分侧重多次修改,在投之前也要对一些格式性的要求重新检查。 国际交流的途径与技巧。如没有机会参加国际性的交流,我觉得可以多关注本学科的国际知名实验室或大牛们的最新论文,可以直接发邮件联系,咨询问题和索要文献。经常浏览本方向的高档次期刊的最新论文。 学术诚信的自我要求与履行。坚持诚信原则,努力创新。除平时导师一再强调学术诚信之外,自己也严格要求自己,认真斟酌论文的每一句话。个人觉得,也许是那么一点点的论述不当就可能会收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最后谈谈投稿和推荐审稿人。投稿需要考虑很多因素,抓住重点来分析,是侧重于速度还是追求档次,再认真选择合适的期刊,投的期刊合适被拒的可能性就小。我觉得,投哪个期刊一般由导师推荐,导师的知识面和概括能力远比我们高。但是,某一篇论文做的具体内容和其更细的方向,有时自己可能更清楚,此时应该结合自己的想法,以及收集网上的评价,和导师进一步沟通商讨。审稿人的推荐我觉得,只要你内容有创新性,尽量推荐本专业内的牛人,我碰到几次,审稿人的意见非常中肯,仔细想来,对提高论文的确很好有好处。 以上是我科研过程中的一点总结。我觉得,发论文除了实力以外,还有一定的运气,试了可能会失败,但是不试绝对不会成功。最后祝福大家科研路上一切顺利。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7: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