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瓜饭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吕启祥文 稻香家世 翰墨因缘----《瓜饭集》读后(《中国文化报》版)
黄安年 2009-2-28 07:43
吕启祥文 稻香家世 翰墨因缘 ---- 《瓜饭集》读后 ( 《中国文化报》版 ) 黄安年授权发布 《中国文化报》 /2009 年 2 月 18 日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2 月 28 日 按 : 笔者授权发布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吕启祥的文章稻香家世 翰墨因缘 ---- 《瓜饭集》读后,公开发表在 2009 年 2 月 18 日《中国文化报》第三版理论评论栏目上。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2 月 11 日授权在网上发布 www.sciencenet.cn/blog/user_index.aspx?typeid=101712userid=415 - 88k - 。 附图为《中国文化报》上文章。 ************************************** 稻香家世 翰墨因缘 ---- 《瓜饭集》读后 吕启祥(中国艺术研究院) 新春伊始,得读冯其庸先生新书《瓜饭集》,其乐何如。 书的封面由先生亲自设计 , 是一幅人们熟悉和喜爱的秋风图,瓜熟叶老、彩墨相间、淳朴清雅。先生曾释其意为忆旧怀人 ; 在我看来,这画面意味着收获和成熟,有一种阅历沧桑,由丰赡归于平淡的韵致。 翻读全书,既感亲切 , 更觉新鲜。亲切是因为此前曾读过先生多种随笔集,对某些相关的人和事并不陌生;新鲜是因为书中的重要篇章如《我的母亲》、《稻香家世》、《我的读书》等是首次发表。说实在的 , 像我们这样与冯先生熟识已久的人 , 对他的童少年和家世知之不多 , 这是第一次见到他如此深情地回忆和讲述他的母亲。在长年的饥饿和战乱中 , 母亲默默地承受着苦难和重压,有担当却无名字,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慈母之心和无私之爱。母亲的照片也是首次刊发 , 清癯的面容上写着长夜的啜泣,也呈示执着的秉性。《稻香家世》是和书香家世相对而言的 , 描述了耕作的家世、成长的环境和苦读的历程。在本书中 , 篇幅最多的是对师友的眷念 , 其中近年所写属首次发表或首次入集。来自过去集子中的各篇当其编入本书也有了新的面貌。首先,这是经过精心选取的 ; 其次,对全书各篇进行了重新整合编次 ; 再则 , 每篇之前都冠以大幅照片,每幅照片无论是人物或手迹均弥足珍贵 , 提神醒目。因此,就全面、精粹的程度而言,《瓜饭集》都超过了以往《秋风集》、《落叶集》、《剪烛集》、《墨缘集》等诸种随笔集,让人耳目一新。 可以这样说 , 《瓜饭集》是一本励志之书 , 也是一本问学之书 , 就文章本身而言,还是一本可供赏鉴之书。 谓其可以励志,是因为人们从书中体会到 : 没有捱过青黄不接、断粮停炊、以瓜代饭的况味,就不会懂得温饱之可贵;没有经历强敌蹂躏、亲人惨死、刀尖逃生的灾难 , 就不会珍惜和平的生活和国家的尊严。自幼缺少书香的熏染,也许是缺憾;然而脚踏大地,从春播到秋收,干遍一切苦活、累活、技术活 , 练成一个种田的全把式,这是一本更大更为刻骨铭心的书。由此磨炼出的意志和毅力,足以贯注终身。 谓此书足以问学 , 是因为冯先生本人兼学者、诗人、书画家、剧评家于一身 , 他所求教问道的多为学林前辈和当世名家 , 这部分怀念和记叙文章构成了本书的主体。读者可以通过各篇平实而又深情的忆述领略他们的丰采 , 窥见他们的学养。这里有王遽常、刘海粟、朱屺瞻、苏局仙,有郭沫若、钱钟联、李一氓、陈从周,有谢无量、张伯驹、顾廷龙、周绍良 , 有启功、杨仁凯、杨廷福、江辛眉,有林默涵、光未然、冯牧,有厉慧良、张君秋、袁世海 , 。还有于今健在的饶宗颐,创作旺盛的韩美林 , 等等。冯先生与他们的结识交往有早有迟、有疏有密,共同之点是先生都怀着一颗敬重仰慕之心和一片真诚求教之意,其中有数十年的师生情谊,有多方面的同好知音,即或有的所记只二、三事,所见只一、二面 , 也都缘于学问艺事,而且对每一位师友几乎都有诗词相赠、相和、相忆,都是发自肺腑的情真意切之作。特别要提到的是所交并非都属名人,比如太原的张颔老先生就是一位隐于市、隐于学的学问大家 , 精于古文字、古历法,古史地、古钱币,人们也许并不熟悉他的名字,然而他以精湛深广的学力破解学术难题却令人震撼。由于同样出身贫苦自学成才 , 冯先生对张颔老的人格学问更有亲切的体悟。 本书是一部散文随笔集,按中国传统 , 散文的概念是宽泛的 , 即大散文。书中各篇除随文熔入诗词外 , 有少数几篇是用文言文以至骈文即赋体写的 , 如《锡州大楼赋》,已被故乡无锡镌之于壁,供人赏颂。书中还有一个重要部类即西域纪行和《瀚海劫尘》序以及有关扬州等各篇 , 可以看作游记,但并非一般记游而是包含了厚重的学术内容。因为冯先生是学者,也是行者,行万里路 , 重亲历、重考察、重实证。他十赴新疆 , 登冰川,上帕米尔高原,考得玄奘取经归国山口古道 , 得到学术界、佛教界特别是赵朴老的肯定和赞许。以文章论 , 这些游记独具一格、开人心胸。因此,从写作的角度,我们可以由本书中领略到先生对各种文体的驾驭自如 , 对汉语文字的运化由心 , 无论记事、忆人都能撮其要、传其神 , 往往于细部见精神。这是高水平的散文,是美文。 借用本书最后一篇附录的概括 , 冯其庸先生潜心于学问,寄情于诗书 , 结缘于翰墨,放旅于天下 , 任持自性 , 不拘一格,水到渠成,终成大家。《瓜饭集》固然怀往忆人 , 从中亦映照出著者自身学问人生的投影。 《瓜饭集》版式别致,字大行疏、言浅旨运 , 兼具学术性、史料性和鉴赏性。无论学林内外、年齿长幼,于此都将有所会心、有所收益。 二 00 九己丑年农历春节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研究(09)|4566 次阅读|0 个评论
吕启祥文 稻香家世 翰墨因缘----《瓜饭集》读后
黄安年 2009-2-11 17:59
吕启祥文 稻香家世 翰墨因缘 ---- 《瓜饭集》读后 黄安年授权发布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2 月 11 日 按 : 笔者授权发布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吕启祥的文章稻香家世 翰墨因缘 ---- 《瓜饭集》读后。 2 月 10 日商务印书馆主办了冯其庸先生新书《瓜饭集》出版座谈会。出席座谈的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中国文化艺术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李希凡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原中国新闻学院教授林岫,中国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吕启祥,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社长郭又凌,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郝春文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常务副院长黄朴民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常务副院长助理孟宪实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叶君远,安徽省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柴立梅,冯其庸先生友人李经国、纪峰,冯其庸先生助手任晓辉,中华书局编审、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秘书长柴剑虹,中华书局副编审、《冯其庸文集》责任编辑等。中国新闻出版报 2009 年 02 月 11 日 对这次座谈进行了报道。(见附文)吕启祥在会上发了言。 笔者《在老冯家欢度己丑牛年初一》博文 (2009 年 1 月 26 日 ) 提到商务印书馆 1 月出版了他的新著《瓜饭集》(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11748 )其中附有《瓜饭集》的封面页、版权页、目录页、作者近照、后记等影印图片。 ************************************** 稻香家世 翰墨因缘 ---- 《瓜饭集》读后 吕启祥(中国艺术研究院) 新春伊始,得读冯其庸先生新书《瓜饭集》,其乐何如。 书的封面由先生亲自设计 , 是一幅人们熟悉和喜爱的秋风图,瓜熟叶老、彩墨相间、淳朴清雅。先生曾释其意为忆旧怀人 ; 在我看来,这画面意味着收获和成熟,有一种阅历沧桑,由丰赡归于平淡的韵致。 翻读全书,既感亲切 , 更觉新鲜。亲切是因为此前曾读过先生多种随笔集,对某些相关的人和事并不陌生;新鲜是因为书中的重要篇章如《我的母亲》、《稻香家世》、《我的读书》等是首次发表。说实在的 , 像我们这样与冯先生熟识已久的人 , 对他的童少年和家世知之不多 , 这是第一次见到他如此深情地回忆和讲述他的母亲。在长年的饥饿和战乱中 , 母亲默默地承受着苦难和重压,有担当却无名字,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慈母之心和无私之爱。母亲的照片也是首次刊发 , 清癯的面容上写着长夜的啜泣,也呈示执着的秉性。《稻香家世》是和书香家世相对而言的 , 描述了耕作的家世、成长的环境和苦读的历程。在本书中 , 篇幅最多的是对师友的眷念 , 其中近年所写属首次发表或首次入集。来自过去集子中的各篇当其编入本书也有了新的面貌。首先,这是经过精心选取的 ; 其次,对全书各篇进行了重新整合编次 ; 再则 , 每篇之前都冠以大幅照片,每幅照片无论是人物或手迹均弥足珍贵 , 提神醒目。因此,就全面、精粹的程度而言,《瓜饭集》都超过了以往《秋风集》、《落叶集》、《剪烛集》、《墨缘集》等诸种随笔集,让人耳目一新。 可以这样说 , 《瓜饭集》是一本励志之书 , 也是一本问学之书 , 就文章本身而言,还是一本可供赏鉴之书。 谓其可以励志,是因为人们从书中体会到 : 没有捱过青黄不接、断粮停炊、以瓜代饭的况味,就不会懂得温饱之可贵;没有经历强敌蹂躏、亲人惨死、刀尖逃生的灾难 , 就不会珍惜和平的生活和国家的尊严。自幼缺少书香的熏染,也许是缺憾;然而脚踏大地,从春播到秋收,干遍一切苦活、累活、技术活 , 练成一个种田的全把式,这是一本更大更为刻骨铭心的书。由此磨炼出的意志和毅力,足以贯注终身。 谓此书足以问学 , 是因为冯先生本人兼学者、诗人、书画家、剧评家于一身 , 他所求教问道的多为学林前辈和当世名家 , 这部分怀念和记叙文章构成了本书的主体。读者可以通过各篇平实而又深情的忆述领略他们的丰采 , 窥见他们的学养。这里有 王籧常、刘海粟、朱屺瞻、苏局仙,有郭沫若、钱仲联、李一氓、陈从周,有谢无量、张伯驹、顾廷龙、周绍良 , 有启功、杨仁恺、 杨廷福、江辛眉,有林默涵、光未然、冯牧,有厉慧良、张君秋、袁世海 , 。还有于今健在的饶宗颐,创作旺盛的韩美林 , 等等。冯先生与他们的结识交往有早有迟、有疏有密,共同之点是先生都怀着一颗敬重仰慕之心和一片真诚求教之意,其中有数十年的师生情谊,有多方面的同好知音,即或有的所记只二、三事,所见只一、二面 , 也都缘于学问艺事,而且对每一位师友几乎都有诗词相赠、相和、相忆,都是发自肺腑的情真意切之作。特别要提到的是所交并非都属名人,比如太原的张颔老先生就是一位隐于市、隐于学的学问大家 , 精于古文字、古历法,古史地、古钱币,人们也许并不熟悉他的名字,然而他以精湛深广的学力破解学术难题却令人震撼。由于同样出身贫苦自学成才 , 冯先生对张颔老的人格学问更有亲切的体悟。 本书是一部散文随笔集,按中国传统 , 散文的概念是宽泛的 , 即大散文。书中各篇除随文熔入诗词外 , 有少数几篇是用文言文以至骈文即赋体写的 , 如《锡州大楼赋》,已被故乡无锡镌之于壁,供人赏颂。书中还有一个重要部类即西域纪行和《瀚海劫尘》序以及有关扬州等各篇 , 可以看作游记,但并非一般记游而是包含了厚重的学术内容。因为冯先生是学者,也是行者,行万里路 , 重亲历、重考察、重实证。他十赴新疆 , 登冰川,上帕米尔高原,考得玄奘取经归国山口古道 , 得到学术界、佛教界特别是赵朴老的肯定和赞许。以文章论 , 这些游记独具一格、开人心胸。因此,从写作的角度,我们可以由本书中领略到先生对各种文体的驾驭自如 , 对汉语文字的运化由心 , 无论记事、忆人都能撮其要、传其神 , 往往于细部见精神。这是高水平的散文,是美文。 借用本书最后一篇附录的概括 , 冯其庸先生潜心于学问,寄情于诗书 , 结缘于翰墨,放旅于天下 , 任持自性 , 不拘一格,水到渠成,终成大家。《瓜饭集》固然怀往忆人 , 从中亦映照出著者自身学问人生的投影。 《瓜饭集》版式别致,字大行疏、言浅旨远 , 兼具学术性、史料性和鉴赏性。无论学林内外、年齿长幼,于此都将有所会心、有所收益。 二 00 九己丑年农历春节 ****************************************** 冯其庸新作《瓜饭集》出版 邬书林赞其道德文章 2009 年 02 月 11 日 10:01:50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我国著名红学家、国学家、书画家冯其庸的新作《瓜饭集》日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2 月 10 日,该书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出席并讲话。 邬书林在讲话中指出,我国出版业在改革开放 30 年中迅速发展,得益于一大批像冯其庸先生这样的文化大家,他们的道德文章延续了中华民族的文脉。冯其庸先生的道德值得出版人敬重和学习,无论对国家、学问还是朋友,都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他治学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始终把民族兴衰问题放在极高的位置上。邬书林强调,文章是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希望冯其庸先生继续用真实的事例感化人,也希望更多道德高尚的好人把好文章传承下去。 冯其庸表示,《瓜饭集》的大部分内容用来回忆过去,尤其是他的青少年时期,这是希望年轻人知道今天的日子来之不易。对往事的回忆,也表示了对其有过影响的朋友的感谢。他说,自己的学问还不够深入,没有前辈与同辈学者的启发,就不会有自己今天的成绩。 据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王涛介绍,《瓜饭集》收录了冯其庸先生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对游历过的地方的怀念以及对师友的眷念。他用活生生的细微生活小事,以令人难忘的感情滋润着读者。 中国文化艺术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著名学者李希凡,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原中国新闻学院教授林岫,中国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吕启祥,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社长郭又凌等与会。(记者孙海悦) 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09-02/11/content_10799530.htm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研究(09)|381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20: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