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广角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手机拍的苏铁小灰蝶
热度 2 mimu 2015-7-29 18:38
手机的拍摄功能越来越强大了,模式多不说,像素也很高,居然经得起各种后期构图的裁切。 不过说回来,手机拍照的最大的优点还是方便!这几天上下班的时候,都会到花园里看看苏铁上的小灰蝶,顺便拿手机拍上几张作为记录。 苏铁上的小灰蝶,其实台湾那边就叫苏铁小灰蝶,我们这儿叫曲纹紫灰蝶( Chilades pandava Horsfield)。前些年,苏铁小灰蝶还是个稀奇玩意儿,原来只在南方有,而且是1989年台湾亚种才被鉴定为新的亚种( Chilades Pandava PerPatria HSU),在2000年左右,也只在南方部分省份如福建、海南、广东、广西等地有记录,不过海南、广东、广西等地的应该是曲纹紫灰蝶指名亚种( Chilades pandava pandava )。这些年随着园林化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苏铁从南方地区输送到华中及北方地区,苏铁小灰蝶也开始大举北扩入侵。在2010年发表的一篇综述“湖北省蝶类资源研究”一文中,还没有曲纹紫灰蝶的名字,现在,这种蝴蝶至少在武汉市已经是泛滥了,我在武汉市区不少地方如武大、马鞍山森林公园等地都见过这种蝴蝶的身影。在中科院小洪山园区,最近每天都可见数十只曲纹紫灰蝶在苏铁树附近飞来飞去,周边的一些其他植物上、草地上也时常可见,只是不知道是哪个亚种。 所以这种情况下,影像记录不仅需要记录物种本身,而且最好能够反映环境。这时手机的广角功能刚好得其所矣: 而且很显见,他们是在此地交配繁殖了: 此前,我发过曲纹紫灰蝶冬季型的片子(多变的曲纹紫灰蝶: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04206do=blogquickforward=1id=735195 ),但是没仔细找过越冬的蛹。 再上张单反拍摄的图鉴照看看夜色中的蝴蝶: 曲纹紫灰蝶的危害还是不小的,下图是手机拍摄的记录照,植株局部已经枯萎: 曲纹紫灰蝶此前已经被我广泛应用于科普教育(赏 蝶伊始,相约早春 记一次蝴蝶科普活动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04206do=blogid=878705 ),既然这几株苏铁一直还活着,那就留着它们也无大碍吧,以后的科普教育还用得上,总算于我们还有点益处哈。 我的蝴蝶系列索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04206-631564.html
5314 次阅读|6 个评论
自拍杆上的力学、光学与电子学
热度 17 tangchangjie 2015-4-6 11:06
   据微信友建议改名,原名; 自拍杆儿也尴尬,谁来请它下神坛? (唐常杰) 清明开荤用神器,线控拍照有巧思 今天是清明节,把刚买的自拍杆拿出来试验。(为避广告褒贬之嫌,不提品牌了)。这款“神器”用线控代替蓝牙,颇有巧思:用手机的耳机插口做线控接口,手柄上 按钮启动相机拍照(有的手机需要安装一个名为“相机36*”的应用);。 据说,一些公共场合限制使用蓝牙传控;强用也用不好,设蓝牙有N个通道,当有N+1个蓝牙设备挤在可达区内,则按照鸽笼原理,至少有两个设备冲突;谁控谁?说不清,剪不断、理还乱;很可能是强强相扰( 强发射者,干扰灵敏度高的接受者)。       力臂太长难瞄准,取景好似练射击 ,照 说明书,把手机牢牢地固定在自拍杆上,为高分辨率,把800万像素的前镜头对准自己,贴上附带的凸反射镜,大致取景,拍一张,感觉不错。近看效果,有点模 糊,仔细思量,原因如下:    构成一个双关节悬臂梁(小小起重机),手机不算轻,这两级关节的微抖,被加长的悬臂放大成了镜头的大抖;杆越长,抖得越厉害。     克服手抖,还需多练习。前几天去射击场体验国防训练,第一次开荤,学手枪时,双手端枪,晃得厉害;100米自动步枪和25米手枪,中率十之二、三,聊胜于无,这比互联网查准率低多了。 电视剧中,常常见主人公手上吊沙包,加砖 头,练习瞄准,天道酬勤,汗水浇灌了双关节悬臂梁系统,终成正果。 看来,自拍杆也许能寓教于乐,寓国防教育于照相之乐,辅助人们练习瞄准。全民用自拍杆练臂腕的力度和稳定,“假如那一天来临”,就像《地道战》中唱的,“全民皆兵,全民参 战......侵略者它敢来,打得它人仰马也翻”。    拍照正酣电话来,手忙脚乱太尴尬 拍了几张(处于晚期的)油菜花,正在高兴,电话来了(耳机线插上线控,铃声仍然会响),三个原因导致了忙乱: (1) 这几天正等一些会议的时间确定通知。所以拍照也没有关电话; (2) 担心手机滑落,把几个螺栓拧得太紧; (3) 支架干扰,不取下手机还真不好接电话。 一阵手忙脚乱,使劲一掰,相机还是掉落在草地上,有惊无险,此时发话人已经等得不耐烦,关机了。事后想,如果在高险之处。突然的电话和忙乱,说不定会出事故。       自拍杆儿为何火,大头娃娃背景弱 现在的一般的80-200万像素的自拍镜头,是为视频聊天设计的。聊天时,看见对方的大头像,音容笑貌,是不错的跨媒体信息,感觉很爽。 但是,大头照中背景太少,最朴素的方法,自然是加人机距离,这就是自拍杆存在和火爆的理由。    广角镜头或有戏, 其实,解决大头照的方法不止加杆法,例如,把聊天镜头改成 广角镜, 200万像素 (或更多),软件可调视角,或可有戏。 广角镜头保证物理上取够光学信息;用软件放大缩小视角,可借助双指触摸开闭调整。下图说明,视角大一点,大头娃娃还是有可接受的背景 梯形校正并不难  超广角(75度)的镜头有点金鱼眼效应,球面映射到平面,沿重力方向的建筑似乎有点倾斜了 (如下图);   有朋友问,广角照片边上的楼都是向中心倾斜,上面这张怎么向外倾斜? 照片详释见博文 嗨!呵! 这就是海河 , 只能作如下猜测:为了矫正梯形倾斜,照相机中有一道比较简单的梯形矫正程序(如一些投影机的梯形矫正功能),在一定光线条件下,(例如这张,水面太突出),程序矫枉过正了。   手机自拍广角镜头不难加上交互式梯形矫正程序,例如,画面上 显示一虚线的 梯形,用双指开闭调整梯形的上下宽度 ,       谁家公司吃螃蟹,自拍杆儿下神坛 近年来国产手机不断进步,处于小创新不断,大创新偶有之“积小胜为大胜”的上升期。如果有某家公司来做广角自拍镜头。则有可能受到几千万或更多自拍迷的欢迎 ,从而把自拍杆儿请下神坛,这里提前贡献一句广告词:不受限,手够长,人也靓,景也广。 到那时,博物馆也不用挂上“禁止自拍杆”的警示。 真的,能用技术解决的,比通过禁令解决更好更简单(参见博文《 在哪些合,宁用技术而不动用管理和政策 》)。 (昨天上载不了照片, 得到科学网编辑和多位博友的帮助,赞 谢 !) 相关博文 (生活与科普) 圈内焦点座谈:假日议购平板和手机 新现象新话题,新困难新方案—带个WiFi去串门 (唐常杰) 手机平板刷机:造反有理与授渔-小斌刷机之一 你的手机此时可能正在被监听-小斌刷机之二 新现象新话题,新困难新方案—带个WiFi去串门(唐常杰) 自拍杆上的力学、光学与电子学 其他科普博文 : 我所认识的Adlman 系列 ; 盗梦空间科普札记 , ; 云计算漫谈 趣味数据挖掘系列 卷积,小波的科普直观解释 其它系列博文的入口 唐常杰博客主页 科学博客主页
个人分类: 科普札记|5933 次阅读|19 个评论
广角拍鸟
热度 4 mimu 2013-4-11 18:09
好久没来了。 原因之一,是我那老掉牙的笔记本实在不给力,在科学网发个评论帖子都很费力,发图估计更够呛。此外,我也一直在思考一些问题,工作、生活之外,还有一些自然生态摄影方面的问题,比如如何提高自己拍摄理念之类。 以鸟类摄影为例,无论长枪短炮,国内当今都在追求高清、数毛。高清数毛片也没有什么错,我也很喜欢,可是鸟类摄影还是可以有其它的表现形式,大家可以看看科学网名博庄世宇老师的意境鸟片,我个人是非常欣赏的。并且觉得,庄世宇老师如果买个长焦拍鸟,固然也会是大师级的,但是若从此丢弃了意境鸟片那可是大大滴不划算:焦距长了,视野变小了,离自然的距离反而会更远。 所以,我觉得没有长焦的博友,不妨先别追求高清数毛片,在适当记录的基础上,可是试一试标头或者广角的表现力。或许你会发现,其实很多时候,鸟儿真的不必拍的那么大。 周六去海边实践了一下18mm的效果,发觉其中还是有很多技术问题的,需要慢慢体会吧。先上几张作业大家看看。 P1 P2 P3 P4
4280 次阅读|11 个评论
雪景,试镜头,煤化所
热度 44 lixuekuan 2013-2-5 10:14
雪景,试镜头,煤化所
去年底买了一个适马12-24广角镜头,佳能没有这个焦段的镜头,佳能的定焦广角镜头都太贵买不起。 已经买了2个多月,一直没有时间试试,今天早晨起来看到下了一层薄雪,上班的时候就拿着相机路上拍了几张。 从家到办公室3分钟的路程(步行,包括上下楼时间),这很让大城市的人羡慕。我有大把的时间睡觉、看书、上网,而不是被堵在路上唉声叹气。 现在我有了比较全焦段镜头了,从12mm到200mm。春天来,马上就有拍的了。 从来没有玩过这个焦段的镜头,今天拍出来感觉比较难掌握,变形很厉害。 也许这样的变形正好使照片有了冲击力,看自己怎么使用了。 慢慢来吧,掌握这个镜头需要时间。 天太阴了,如果晴天照片效果也许会好很多。 可晴天还有雪吗? 1 2 3 4 5 6 7 8 9 10
个人分类: 美图欣赏|7068 次阅读|11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2: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