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物理系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科技新闻媒体关注指数排行榜(新闻时段:2011-1-21—2011-1-31)
kejidaobao 2011-2-12 13:27
成功绘制世界首张地下深处水流分布图 26日,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首次绘制出地表下流经岩石和沉积物的地下水流分布图,该项成果对深入了解地质过程、评估地下水对气候的影响、加强水资源管理有重要作用。 发现单指恐龙化石 24日,由中国科学家领导的国际古生物科考小组,在内蒙古临河地区临近中蒙边境的早白垩世时期沉积的岩石中,发现了一种奇特的小型恐龙化石——单指恐龙,这种恐龙只有一根又粗又长的手指,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只有一个手指的恐龙。 日本成功发射太空补给机 22日,日本利用H2B火箭在南部鹿儿岛县的种子岛宇宙中心将第二艘货运飞船HTV2号发射升空,该货运飞船被称为“鹳”,在发射后约15分钟与火箭分离,进入环绕地球的轨道,在27日到达国际空间站。 成功将二氧化碳转变为碳资源 26日,日本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技术,使二氧化碳能转变为用于合成塑料和药物的碳资源。 研发成功百米级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 23日,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教授李贻杰领导的科研团队历时3年,采用独特的技术路线,成功研发一整套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百米级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实现了国内超导带材领域的新突破。 发现迄今最古老星系 27日,美国哈勃太空望远镜观测到迄今为止人类所观测到的最古老星系,其释放的光线需要传播132亿年才能抵达地球。这个星系诞生于宇宙大爆炸之后仅4.8亿年。 完成世界首艘太阳能太空帆船实验 28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宣布,世界上第一艘依靠太阳能驱动的太空帆船“伊卡洛斯”号已成功完成全部实验项目,包括利用阳光实现加速和改变轨道等。 研发真空磁悬浮列车 30日,西南交通大学正在积极研发真空管道高速交通,在未来的2~3年内,将能推出时速600~1000公里的真空磁悬浮列车的实验模型,而10年之后就有可能投入运营。 发现白垩纪早期真蜥脚类恐龙化石 26日,中、法古生物学家的一项合作研究证实,在中国广西扶绥县、年代大约为1.3亿年的那派组地层中发现的恐龙化石是真蜥脚类恐龙的一个新属种,这是中国首次发现白垩纪早期真蜥脚类恐龙化石,为研究白垩纪早期蜥脚类恐龙演化的复杂性提供了进一步的化石证据。 揭开耳聋基因变异分子机制 28日,英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小核糖核酸miR-96发生变异,可导致渐进性失聪,该分子机制的发现为改善听力损失和失聪的治疗手段奠定了基础。 (责任编辑 高靖云(实习生),陈广仁)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新闻排行榜|2306 次阅读|0 个评论
回忆兰州大学物理系的几个故人
seawan 2010-12-28 20:40
总是不时的能够想起上大学时的几个故人。 说是故人,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他们要么已经故去,要么现在杳无音信。 徐兴东: 你和我不是一个班,但你却经常约我一起出去玩,还给我我买好吃的东西。现在想来,我当时并没有把你当成最好的朋友,但你从不介意。大学四年我从没有意识到你这个朋友的宝贵:你从来不向我要求任何东西,但却总是慷慨的为我着想。 我现在信仰佛教,相信轮回,我祝愿你:来世一定幸福平安! 贾艳玲: 大学时候就知道你是一个敢做敢为的人,也很活泼;虽然我对你的个性和做法不一定全部认可,但是我尊重你。作为你的同学,我真的很不合格,直到20年同学会的时候,我才知道,你不幸去世已经好几年了。 希望你以后生生世世不要再有任何意外,平平安安,幸福美满。 李建华: 你这个家伙,不会也是故去了吧?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了,我动用Google也找不到你的影子。该不是隐居了吧?不知道你现在可好?还记得你帮我抄写道书丹经的日子吗?大学时代充满幻想和理想和活力的日子。 如果你能看到这个帖子,吱一声。谢谢了! 赵书城老师: 听说你后来当了信息学院的院长,我想这下可有机会走走后门,回母校镀镀金了。。。 当年我之所以上兰大,就是冲着《广义相对论》这门课的。而你教我们这门课(虽然我也没有学好)。我毕业后转行搞计算机了,后来听说你到了信息学院,我不由的想起陈佩斯的一句话:想不到啊想不到,你朱时茂也会叛变革命! 这次同学会时候,老师们都说,你是累的了。 赵老师,我的后门走不了了,我也不想到其他人那里镀金了,这个想法就算到此为止吧。 您以后别太辛苦了!希望您的来世轻轻松松,同时也要有更大的发现,不管是弦理论,W代数还是什么别的,一定先要注意健康问题! ----------------------------------- 20年同学会回校路上杂感(外一篇) 二十年,像车窗外匆匆的树影,一闪而过,只留下一丝淡淡的怅然在心头。 洗去了张狂和无忧无虑的盔甲,我已经认不出这条以前曾经走过无数遍的路。 2009年7月31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289 次阅读|1 个评论
方先生真的老了
热度 1 jiangxun 2010-12-15 09:57
作者:蒋迅 看到一张方先生的近照,真的老了。大家知到他吗?原科技大物理系教授。他最近到位於奥斯陆的理论天体物理研究所讲了一次暗物质。如你能上文学城的话,可以看 他的文章 。
个人分类: 天下|4654 次阅读|7 个评论
发表在2003年的一些胡言乱语(2)
马红孺 2010-5-11 19:45
这是2003年关于物理系的教学发表的一些看法,有一些错别字,原样保留。 发信人: Colloid (老马), 信区: PhysDept 标 题: 建议那位整理一下, 呈送物理系党政领导 发信站: 饮水思源 (Sun Mar 9 13:50:50 2003) , 转信 很多同学发表了很好的意见. 关于上课, 我历来主张要特别重视. 但是, 不幸的是, 长期以来, 大多数老师看重的是 成果鉴定, 得奖, 做项目赚钱, 包括在外面注册个公司之类的, 还有就是发SCI论文, 等等, 真正投入教学的并不多. 我认为大学物理系有两个功能, 一是培养人, 二是出原创的科学成果. 除此之外, 不应该 有其它. 大部分有水平的老师, 只要能投入, 就能够教好书. 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是不适合教 书的. 所以, 我更多的倾向于认为不是那个老师的问题, 而是老师是否投入的问题. 我上过 很多课, 有些课上过多次. 但每次上每一门课, 每两个小时的课大约要准备8个小时以上, 这 个准备, 是考虑讲课内容和讲法, 包括做一些演算等等. 发给同学的教材, 我基本上是不看 的. 尽管花了很多时间, 我并不能保证课能上好, 事实上, 由于对同学的知识 结构了解不够, 有些课的效果并不好. 我不知道其它老师到底花多少时间在备课上? 许先生已经快70岁了, 今年他要求上一次量子力学, 尤先生也已经早就过了60, 而且身体 并不好. 他们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在中国的不同大学, 勤勤恳恳地上过很多课. 不论是系党 政当局, 还是我们其他教师和同学, 都没有权利再要求他们上课了. 我这里要说的并不仅仅 是年龄, 而是他们的几十年的贡献. 北大物理系有一大批上课非常投入, 效果非常好 的老先生, 如章立源先生, 林宗涵先生, 赵光达先生, 韩汝珊先生, 李重生先生, 赵凯华先 生等. 听说他们的年轻一代上课也非常投入. 其实, 我们也有一些上课很有经验的不太老的 教师, 如孙弘, 郑杭, 朱卡的, 楼森岳, 袁笃平, 高景等. 他们有的做行政领导, 有的为外 系开课. 只有很少能为本系同学上课. 建议那位同学把这里的意见, 特别是关于教学的意见整理一下, 呈送系党政领导, 以引起重 视. 系领导都很忙, 评比, 申请, 汇报, .... 往往会忘了最重要的职责---学生培养, 所以 需要不断地提醒才行
个人分类: 胡言乱语|31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央大学物理系三七级同学
热度 1 chenfap 2010-1-16 07:51
中央大学物理系三七级同学 ( 求学、教学、科研的一些亲身经历24) 按照中央大学的习惯,1945年入学、1949年毕业的年级称为三七级。中大物理系三七级先后共有二十多名同学。我手头还保存一份1948年12月印发的《中大物理系同学通信录》,那时三大战役即将结束,国民党的败局已定;为了应变,学校提前放假,有些同学离校,故系学生会印发了这份《通信录》。在这份《通信录》的名单中,中大物理系三七级同学有王业宁、王海彬、王重欣、刘咸铎、何汝雄、麦伟麟、周大同、陈方培、陈道元、张毓贤、张鸿矶、柳文琦、诸燮宁、梁昆淼、盛镇华、章绵、彭方璧、彭映煌、程履绎、温蓉、谈开孚、谢鹏举、阳道芝、马忠宏、张显庭共25人。其中绝大部分同学均系1945年秋在重庆进入中大一年级,陈方培于1946年秋由厦门大学转来进入二年级。在上述名单中有几位同学因生病休学或去解放区参加革命等原因未能随班毕业;也有几位原是上一班的同学因生病休学等原因随我班毕业。与前后几班相比,我班是那时中大物理系人数最多的一个班级。 三七级初入大学时,正值抗日战争胜利,中国面临如何建设国家的重要关头。许多同学出于爱国热诚,希望胜利后的中国早日富强,要求国家进步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反对内战,积极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中大物理系三七级同学也是这样,大多数同学参加了自然科学社,这是当时理学院在中共地下党领导下的一个进步社团。那时,王海彬、彭方璧、彭映煌思想比较进步,已参加了中共地下党,柳文琦参加了新青社。他们带领同学们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后来又积极参加反迁校和护校工作。1949年4月南京解放,中大校内的革命气氛和学生的革命热情更高,王海彬、柳文琦、彭方璧调去军管会参加接管工作。彭映煌于1948年去解放区,解放后不久从解放区回到南京,据说在市委工作。张鸿矶、麦伟麟、张毓贤参加了第二野战军的西南服务团,后进军四川、云南参加接管工作。刘咸铎与物理系三八级的郭协取是一对恋人,他俩一道参加了解放军文工团,并都改用革命的姓名,刘咸铎改叫丁夫,郭协取改叫石磊。诸燮宁和她的恋人、中大航空系校友郭心谦,也一道参加了解放军。1949年6月,我们毕业后,梁昆淼留本校物理系任助教;章绵留本校数学系任助教;王业宁分配到南京药专任物理课助教;陈方培、周大同、彭方璧分配到南京市的中学任教师;陈道元应东北工业部的招聘去沈阳东北电业总局工作;温蓉和她的先生一起去了天津拖拉机厂。何汝雄家在香港,他于1948年12月离校去香港,听说后来去英国留学。盛镇华因病休学回家。1949年四一事件中,程履绎同学被反动派暴徒殴打,因伤重医治无效,不幸逝世。谢鹏举、阳道芝、马忠宏、张显庭四位同学下落不明。 从此,大家各奔东西,除少数同学彼此有些接触外,多数同学之间缺乏联系。直到1982年5月,从外地来南京的4位同学刘咸铎、麦伟麟、柳文琦、陈方培和在南京工作的4位同学王业宁、王海彬、梁昆淼、陈道元共8人非常高兴地参加了南京大学80周年校庆和物理系的活动。我们进行了一次十分难得的同班部分同学的欢聚。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我们的工作岗位大致都有较大变动,后来各人的工作单位是:王海彬南京化工设计院;彭方璧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外贸局;柳文琦东北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物理系;张鸿矶武汉河运专科学校,曾担任教务长;麦伟麟昆明云南光学仪器厂;王业宁南京大学物理系;梁昆淼南京大学物理系;陈方培大连理工大学物理系;张毓贤昆明云南光学仪器厂、西安公路大学;刘咸铎(丁夫)与夫人郭协取沈阳有色金属加工厂;陈道元电力部电力科学研究院、南京电力自动化研究院;诸燮宁在空军和导弹部队工作;章绵和王重欣于毕业前不久结婚,一道先后调至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50年代,章绵曾公派去苏联留学;谈开孚哈尔滨工业大学力学系;盛镇华湖南省常德师范专科学校,曾担任副校长;周大同南京市34中。 解放前的几年间中央大学是全国学生运动的中心之一。由于经常罢课、游行,同学们的学业受到较多影响;解放后又服从组织分配或响应党的号召,或转行或有一段时间不能继续进行物理专业的工作。即使如此,中大物理系三七级同学大都能凭借自己深厚的知识基础和独立工作能力,以满腔革命热情勤奋自学,在各自的教学、研究、技术、管理岗位上都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无私奉献。其中工作成绩突出的有:王业宁,著名固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梁昆淼,南京大学教授,编写的教材《力学》和《数学物理方法》在国内同行中享有盛名;麦伟麟,全国劳动模范、著名光学专家、云南光学仪器厂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学术委员,多次荣获国家级和部级科技奖;陈道元,南京电力自动化研究院教授级高工,电力线载波、标准化、电力系统保护方面的专家;刘咸铎(丁夫),高级工程师,沈阳有色金属加工厂副总工程师;周大同,江苏省和南京市的劳动模范和特级教师。中大物理系三七级同学在高等学校当教师的人数较多,共约11人;他们的职称大都是教授。
个人分类: 未分类|4113 次阅读|3 个评论
1946-1949年中央大学物理系三七级的课程及教学
chenfap 2009-11-29 11:52
1946-1949年中央大学物理系三七级的课程及教学 ( 求学、教学、科研的一些亲身经历19) 中央大学学生之年级是按毕业时的学年称呼的,而学年又是按辛亥革命纪元来计算的,例如,1949年为辛亥革命后38年,则该年毕业生的学年为37年,因学年是从每年的9月份起算的;故1945年入学、1949年毕业的年级便称为三七级。我于1946年秋由厦大转学到中大后,便插入中大物理系三七级。中大物理系三七级的绝大部分同学均系1945年秋在重庆考入中大一年级的。中大物理系三七级在大一时大约有二十多名同学,大四毕业时大约有二十名同学左右;成员之所以有些变化,除我由他校转学而来外,还有几名同学因休学或学分等原因由高班转来,也有几名同学因休学或学分等原因转到低班。当时物理系三七级是中大物理系中人数最多的班级。 下面谈谈中大物理系三七级所学的课程、任课教授、教学情况。谈的虽是物理系三七级,但这个年级前后几个高班低班的情况也差不多,大致可以反映1940年代中大物理系的教学情况。中大物理系三七级于1945年初入校时,系主任为赵忠尧教授。不久赵忠尧教授去美国,参观比基尼岛原子弹爆炸试验,系主任由施士元教授担任,一直到我班毕业。 物理系三七级一些必修课程和讲课老师为:一年级的普通物理(两学期)陆慎仪教授,化学(两学期)郑兰华教授,微积分(两学期)杨篪引副教授;二年级的理论力学(两学期)施士元教授,电磁学(两学期)王恒守教授,微分方程(一学期)徐曼英教授;三年级的光学(两学期)施士元教授,热学(两学期)沙玉彦教授,无线电(两学期)毕德显教授,高等微积分(两学期)周鸿经教授;四年级的近代物理和理论物理两门课(均两学期)周长宁教授,1948年底周长宁教授赴美访问,他所授课程由苟清泉老师代理。普通物理、电磁学、热学、无线电、近代物理都配有实验课。冯端、黄世明、汤定元、斯允一、高联佩、梁诚裕等是当时的几位年青助教,他们曾担任三七级实验指导教师。中大物理系的师资阵容强大,主课都由教授担任,他们都是饱学之士。如施士元教授为我国研究核物理的前辈,居里夫人的高足,又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教授的老师。毕德显教授为著名电子物理学家,我国军事通信工程教育奠基人、后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周长宁教授精通粒子物理,当时这门学科正在蓬勃发展,他紧跟世界潮流在中大开展实验研究,后在美访问时不幸因病逝世。苟清泉老师后来担任吉林大学、四川大学教授,为知名的原子、分子物理专家。当时中大物理系的年青老师后来也大都成为专家学者。如冯端老师是著名固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汤定元老师是著名红外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所长。 我转学进入中大物理系二年级时,由于要重修普通物理课,对本系两门理论性主课理论力学和电磁学,施士元主任只让我学习其中一门,我选择了电磁学。理论力学改在三年级学习,而热学改在四年级学习。其它必修课程的学习安排与一般同学相同。到大四时,我所修的总学分也达到了毕业的要求。 中大物理系三七级一些主课所用的教科书是:电磁学L.Page and N.I.Adams: Principles of electricity,光学R.A.Houstoun: A treatise on light,理论物理L.Page: Introduction to theoretical physics。我还保留有上述三本教科书,故还能记起它们的书名。其它课程的教科书我已丢失了,已记不起它们的书名。那时我们所学的近代物理课大致相当于现在物理系普通物理课中的近代物理部分;那时我们所学的理论力学课大致相当于现在物理系理论力学课。至于那时我们所学的电磁学、热学、理论物理则比现在物理系所学的电动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量子力学要浅薄的多。在Houstoun的光学书和Page的理论物理书中都对狭义相对论有些介绍,但内容达不到胡宁教授编著的《电动力学讲义》中所讲的狭义相对论的水平。在Page的理论物理书中只有一节简单地介绍了一下量子力学概念,根本谈不上是讲解量子力学初步理论。总之,当时我们所能学到的物理课程知识,只大约相当于现在对大学物理系三年级学生所要求的水平;但实际上,我们在当时连上述几本教科书的内容都没有学完,不要说量子力学概念,就是狭义相对论也没有学过。 在大二时,由于中大刚迁回南京,1946年12月才开学上课,又由于1947年520反饥饿、反内战的学生运动,罢课很长时间,实际上课的时间只有正常情况下的一半左右。在大三时,由于罢课、游行,上课的时间不到规定的四分之三。大四上学期由于淮海战役使战事逼近南京,中大学生在中共地下组织的领导下开始了护校和反迁校斗争,只上了不到三个月的课,大四下学期由于四一游行请愿和迎接南京解放,实际只上了一个多月的课。加以师生的心情受时局动荡不安的影响,必然大大降低教学质量。我估计,我们在大学毕业时的实际物理知识水平,只相当于现在的大学二年级或稍高一点。事实上,那时我们对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和量子力学的初步概念都不够了解。这些物理系毕业生必须具备的知识,我直到五十年代,才通过自学获得。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我们积极参加学生民主运动,反对蒋介石和国民党,起到第二条战线的作用,但在学业上是付出了代价的。 在大学时的课业知识学得不够,是会影响毕业后的工作的,毕业后我花了大量的时间补习一些基础理论课程,推迟了进行科学研究的时间,也必然会减少和降低可能的成就。下面只谈谈没有学好高等微积分对我的影响。当时高等微积分也是中大物理系一门重点必修课。物理系三七级学习这门课程时,起初请不到讲课的教师,空课很长时间;后来请周鸿经教授讲授,又由于罢课影响,没有讲多少内容。工作后我感到自己数学基础太差,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学好高等微积分,因之在自学理论物理的一些必要的数学知识如复变函数、微分几何等内容时,感到很吃力。 顺便谈谈周鸿经(1902-1957)教授,他是著名数学家,善于讲课。当时任教育部高教司长,后接替吴有训任中央大学校长。那时他站在学生民主运动的对立面,听从国民党的安排,拟把中央大学迁往台湾,受到全校师生的反对,逃离中大。后来他去台湾,曾任台湾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并曾赴美国讲学。由于他的学术成就,2004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中央大学名师传略》中已列入他的传略。
个人分类: 未分类|3360 次阅读|0 个评论
遇到转学到中央大学的机会
chenfap 2009-11-12 06:48
遇到转学到中央大学的机会 ( 求学、教学、科研的一些亲身经历17) 1946年7月底,由厦门经上海到达南京。琅姑通过她的同学关系,让我借住在经济部的职工宿舍并在该部职工食堂搭伙。 到南京后,得知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等院校的前身)招收插班生,便决定暂留南京参加考试。当时,中央大学在全国是院系最全,师、生人数最多的大学;设有文、法、理、工、农、医和师范学院,理学院设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心理等系;全校学生总人数有4000余人,每年招收新生1000余人,在国内,那时算是招生人数最多的大学。中大物理系也很有名气,那时已招收研究生,特别是,当时的中大校长吴有训已是世界知名的物理学者。吴校长曾任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西南联大理学院院长;吴校长是江西高安人,与我同县,他与我的伯父和舅父相熟,我在中学时常听见长辈们谈论他,他是那时高安县获得洋博士头衔的两位著名人士之一;可以说,我在高中毕业时,选择西南联大物理系作为保送志愿,仰慕吴博士也是动机之一。因此,当我遇到能够转学到中央大学的机会时,我决不会错过这个机会。招生考试在8月底进行,规定先参加新生考试,录取后再参加插班复试。离新生考试还有二十多天时间,我便在住处复习高中功课;白天职工都上班,宿舍很安静;时间还算充分,自觉复习得还不错。对考试结果自己也还满意。那时高中同级同学赵玉麟因其父亲在南京工作全家迁到南京,他也打算从中正大学转学到中央大学,也参加了中大新生考试。考试结束,我要回江西高安省亲,便拜托赵玉麟通知录取的消息。 回高安老家后大概过了一个月接到玉麟来信,告知我和他都被中央大学录取,11月开学、报到和复试。10月底赶到南京。到物理系复试,考普通物理和微积分;微积分考试成绩还好,而由于在厦大普物课学得不多,加以准备不充分,普物考试不及格。系主任施士元教授要我从一年级读起;我请求他给我机会补考一次再作决定,未获应允。正在烦恼时,得知原厦大物理系主任周长宁教授刚转到中大物理系任教;在厦大时我还从未见过这位系主任(当时厦大本部还在长汀,一年级则先迁回厦门。),我想请他帮忙说情,也就冒昧前去拜访。我先介绍自己的情况,把厦大成绩单给他看,然后说我有信心学好大二课程,请他帮我向系主任施先生说情让我进入大二。可能周长宁教授觉得我在厦大一年级的成绩较好,还得过当时在该校甚有名气的嘉庚奖学金,颇同情我的遭遇,便答应了我的请求。经过周长宁教授的说合,施士元主任才答应我插入大二,只是要我重修普通物理课。 那时中大物理系二年级本系的理论性主课有理论力学和电磁学,由于要重修普通物理课,施士元主任只让我学习其中一门,我选择了电磁学(由王恒守教授讲授)。二年级时,这一年要学习的其它必修课程还有:微分方程,普通物理实验,电磁学实验,英文二。由于一年级住在丁家桥分部,普通物理大课和实验都在那边上,而二年级的课在四牌楼校本部上,来往不方便;我征得普通物理课的主讲教师的同意,只去作实验和参加考试,不去听课。 赵玉麟也被中央大学录取,顺利插入经济系二年级。当时由正大或厦大来转学中央大学二年级的还有几位同学,他们通过了新生入学考试,而没有通过插班复试,只好重读一年级。 当时中央大学二、三、四年级的学生宿舍在文昌桥,位于四牌楼校本部东面大约三百米,是新建筑的两层楼房,共有七栋。学校规定,一间寝室内,二、三年级住八人,四年级住六人,均系自由结合。在分寝室之前,一个偶然的机会遇到林长喜;他正在邀集室友,还差两人,我和赵玉麟便加入了。这样,我、赵玉麟、林长喜、李均仁、唐飞宵、张建中、吴晏平、沈嘉洋八人便同住在一个寝室。张读法律系,林李唐吴沈读政治系。由于我们相处得很好,同住了二、三年。这些室友,思想大都很进步,先后都是当时民主学生运动的积极份子。我就是在他们的带动下逐渐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的。
个人分类: 未分类|330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上海交大物理(10)--从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
热度 1 马红孺 2009-3-26 19:41
1958年,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制定了“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和“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各个大学实施勤工俭学,组织学生下厂参加劳动生产锻炼,出现了大搞生产劳动,大搞科学研究,大搞教学改革的局面。上海交通大学的物理教研室也积极投入到这一轰轰烈烈的运动之中。1958年下半年,在民晏路分部(现为上海工业大学校址)办了一个“无线电工厂”,作为新生进行生产劳动的基地(新生入学后必须先参加生产劳动)。由张立任厂长,邵汉波为技术主管。生产内容是将上海一家无线电厂生产的电子管收音机改装为收扩两用机。学生轮流参加,多达千人。前后共改装数千台,销往全国。该厂于1959年上半年结束。物理教研室还参加了全民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用坩埚炼钢,但无果而终。 在科研方面,物理教研室也形成了人人动手大搞科研的局面。先后研制了威尔逊云雾室(胡齐丰、胡盘新等),观察到了α-粒子径迹;范德格拉夫静电加速器(胡齐丰,应燕平,胡盘新等),打出了X-射线;银锌高能蓄电池(任有恒,范忠浩等);场致显微镜(任有恒等),盖格-米勒计数器(张馥宝,邵汉波等)等。实物均送往高校教育革命成果展览会展览。展览结束后,除个别成果充实物理实验外,其余展品均搁置仓库,后不知去向。这些研究工作当时在国内是相当先进的,可惜没有继续进行下去。 当时,各工科系对普通物理教学内容颇有非议。他们认为物理课内容与基础技术课多有重复。如物理课的力学与理论力学,电磁学与电工学;而且物理课讲得不深不透。他们批评物理课是“讲场(电磁场)走过场,讲路(电路)不上路”。他们认为可以取消普通物理课,而代之以在高年级开设近代物理课。更有甚者,有的系组织高年级学生编写近代物理教材。由于学生知识和经验的不足,所编教材中的“原理”部分照抄物理专著,而“应用”部分则是将产品说明书(如超声波清洗机,同位素探伤仪)内容原封不动搬入教材。以致教材不伦不类,教师无法上课。 1959年2月,在上海市高教局的主持之下,召集了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化工学院、华东纺织工学院和上海水产学院物理教研室(组)的部分教师,组成编写小组,以高等工业学校物理学编写组编写的《物理学》为蓝本,结合教育革命形势的要求,增添了近代物理学中的内容。参加编写工作的有20多人,从3月中旬到6月底,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普通物理学》(上下两册)的初稿,并于1959年1月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经使用后,感到近代物理内容不够,特别是在统计物理、固体物理、核物理、量子力学等部分理论较浅,面也不广。于是又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增补和修改工作。修订本于1961年8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内容加之又加,十分庞杂。 1961年中共中央制定了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大跃进”时代实际上已经结束。随之,教育部制定了《教育部直属高校暂行工作条例六十条》(当时人们称为“高校六十条”)。强调高等学校必须以教学为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教学秩序开始得到稳定。 1962年,国防科委主任聂荣臻元帅在听取研制二弹一箭专家对高校意见时,一些交大毕业的老学长反映说:“老交大毕业生基础厚,物理课是霸王课。对学生很严格,学不好就要淘汰”等等。国防科委要求上海交大对老交大教学传统调研上报,以后又向全国国防工业院校转发了上海交大关于“老交大教学特点”的报告。上海交大教务处负责人范祖德来到物理教研室,对教师说:“过去老交大物理课是‘霸王’课,可惜现在‘霸王别姬’了”。加强基础,恢复老交大传统,成为物理教研室教师的当务之急。为了提高物理课的教学质量,刚来校不久的程守洙教授在培养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程守洙教授是一位理论核物理学家,在美国田纳西大学获博士学位后,于1951年夏搭乘中美断交后的最后一班航轮回国。回国后任华东纺织工学院教务长和物理教研室主任,兼任南京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讲授《理论物理》等课程。1959年调入上海交通大学,任物理教研室主任。 程守洙教授来交大后,对青年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非常关心。他亲自为青年教师开设了四大力学,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群论等课程。并邀请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如复旦大学的谢希德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的微波专家陈涵奎教授等来校讲课。组织文献讨论会,由青年教师轮流报告,开展讨论。为了训练青年教师的外语能力,组织他们翻译外语书籍,并亲自校正。青年教师上课前,必须试讲,试讲通过后才能上课。上课时安排有经验的老教师听课,课后讨论,共同切磋。组织教学活动,集体备课,讨论大课、辅导课、习题课的教学。这些措施对青年教师业务的提高起了很大作用。 1962年,程守洙担任了教育部高等工业学校工科物理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审订了普通物理学教学大纲,编制了1962--1964年教材工作规划。在已经选编出版的通用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教材的质量。在编审委员会工作会议上,决定由程守洙和江之永(同济大学教授,编审委员会委员)两位教授牵头编写新教材。他们仍以上海市高等工业学校物理学编写组编写的教材为基础,按1962年审订的试用大纲进行改编,对基础理论作了加强,对旧版中某些要求过高或偏重具体技术应用的部分作了压缩或删减。全书的篇幅较旧版缩减了三分之一。这一版本经教材编审委员会全体会议审阅通过,就是程守洙、江之永主编的《普通物理学(第二版)》(简称程江本)。教材于1964年2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分三册出版,由全国高等工业学校作为统编教材使用。这套教材后经多次修订出版,现正修订准备出版第七版。程江本是目前我国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的大学物理教材之一。高教界评论这套教材是“我国建国以来第一本切合我国国情、具有独特风格的自编通用教材,对稳定教学秩序起了重要作用”,是一本“影响面广、质量高的理工科物理教材,成为全国最畅销的科技图书之一”。这套教材所以取得如此大的声誉,与程守洙、江之永两位教授的治学严谨、一丝不苟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物理教研室教师还在教学手段上进行了改革。开展了电化教学,经常在课堂上放映国内外教学电影。一些难以讲清楚的物理现象经过电影直观演示,效果十分明显。在演示实验方面,由许一之专门负责,他与上课教师一起,配合物理大课,制作了大量演示实验,供课堂演示,效果很好。在1963年制订的教学计划中,学校十分重视物理课,物理课的学时已从1958年的198学时增加到230学时。除了大面积普通物理学教学外,物理教研室还开出了一系列其他物理课程。 1958年,上海交通大学成立了工程物理系,培养我国核反应堆工程方面人才。程守洙教授先后开设了原子物理,经典力学,电动力学,统计力学,量子力学,核物理,中子物理等课程。由陈英礼担任辅导。以后这些课程除中子物理由该系自行开设外,其余都由物理教研室青年教师陈英礼,吴锡龙,屠树中等讲课。工程物理系的学生学习十分刻苦,晚间自习都到深夜。教室熄灯后,有的学生还在路灯下与辅导教师一起演算推导公式。工程物理系的毕业生中,很多成为我国核工业的中坚力量,为我国原子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2年院系调整以后,上海交大成为一所工科性大学。在实践中,学校领导意识到取消理科引起的种种弊端,有意逐步重建理科。1960年决定由基础部物理教研室负责筹建应用物理专业,专业方向是低温物理。计划先研制液态氧,再研制液态氮,最后研制液态氦。具体由秦树艺负责,业务指导是二系夏安世教授。学校从各系抽调一批优秀高年级学生20多人,作为预备教师充实物理教研室师资队伍,这些学生有:朱良铱、干成剑、韩效溪、马广忠等。他们来物理教研室后,一部分参加物理课辅导工作,另一部分参加应用物理专业筹建,工作热情十分高涨。筹建过程中,上海交大与复旦物理系合作,共同研究“制氧低温技术”。学校派出汤荣身(汤一兵)、俞佩金、蒋秀明、金树福等4人到复旦大学,在谢希德教授指导下进修(1964年毕业后仍回到交大)。后于1962年,因贯彻中央“八字方针”,应用物理专业筹建工作停止。预备教师除一部分按应用物理专业毕业仍留在物理教研室,其他重新分配工作。 参考文献: 1, 上海交大百年物理,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2, 上海交通大学校友网, http://www.sjtu.org/sjtuaa/index.php
个人分类: 交大物理|7351 次阅读|3 个评论
交大物理 (9) -- 西迁
热度 1 马红孺 2009-3-25 21:40
在1955年3月30日高教部党组上报中央关于沿海城市高等学校1955年基本建设任务处理方案的报告中,提出了将交通大学等校逐步内迁的意见后,林枫、陈毅、陈云等分别于3月31日、4月2日、4月7日作了批示同意,并经刘少奇、朱德、彭真、邓小平等圈阅后退周恩来总理办公室。交通大学内迁问题在中央最高领导层内正式确定。 同年5月24--25日,学校召开了校委会扩大会议,一致通过了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关于迁校问题的决定。决定要求1957年暑假前基本完成搬迁任务。 1956年6月27日,中共上海市委特急电报报中央,反映对于交大内迁问题的意见,提出了3个方案。建议在交大内迁后,由交大负责为上海筹建一所新的电机机械大学。中央同意照顾上海需要,留下个小摊子,搬迁安排不变。7月1日上海造船学院在交大原址正式成立,交大造船系船舶制造、船舶蒸汽发动机及装置、船舶内燃发动机及装置、船舶电气设备4个专业学生886人、教师90人调入上海造船学院。 8月10日苏庄副校长率交大师生员工、家属1 000余人乘专列迁往西安。9月6日录取新生2 137人,全部到西安报到,二年级1600余人也陆续到西安报到,首批迁校工作基本完成。 1957年开始的四大,即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中,群众对迁校问题提出了不同意见。4月15日校党委扩大会议要求对群众放出来的意见组织专门小组进行研究。校常委会决定成立由陈大燮、郑家俊、程孝刚、钟兆琳、邓旭初组成的5人小组。4月20--27日交大(上海校区)召开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原计划要动员全校掀起迁校工作的热潮。但会上对于迁校问题意见分歧很大,有的认为迁校不正确,有的认为迁校正确,有的主张在西安设分校,有的提出应该缓迁等。交大(西安校区)教职工、学生在鸣放中对于迁校问题同样出现了分歧。 5月7日交大(西安校区)分党委召开师生座谈会,就迁校问题展开争鸣。5月9日交大(西安校区)的学生贴出大字报说,西安动力学院要与交大已来西安的部分合并,仍留上海的部分不迁,致使不少学生情绪激动。5月10--11日交大(西安校区)召开第十届二次学代会,大多数学生代表发言认为迁校不正确。5月中、上旬在鸣放中许多师生认为交大以不迁为宜,反对设立新校和分校,反对交大分裂。 6月4日国务院在京召开关于交通大学迁校问题的会议,周恩来总理就交通大学迁校问题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坚持基本全搬西安和搬回上海两大方案,又在搬回上海的大方案下,提出高、低、折中3个方案,各分析了利弊。提出要顾全大局,合理安排,支援西北的方针不能变,要求由交大师生再次讨论后报高教部决定。 6月26日郭沫若、钱学森分别致函交大,郭沫若希望交大全部西迁,钱学森希望交大师生接受党的决定。9月上旬迁校工作积极紧张的进行,教职员工和学生成批迁往西安,即将迁往西安的各实验室紧张进行拆卸、装箱、启运等工作,各种家具、用具陆续运往西安。 9月12日国务院发出习字第110号文关于交通大学迁校问题的批复,同意高教部8月4日关于交通大学迁校及上海、西安有关学校的调整方案的报告。 高教部8月4日报告提出:交大分设西安、上海两地,两部分为一个系统,统一领导。西安部分完整地设置机、电方面主要专业,逐步添设新技术和理科专业,并发展成理工大学;上海部分办好机、电专业,着重提高教学质量。计西安部分设21个专业,上海部分设15个专业。教职工的调配以支援西北,保证两地教学质量为原则。并决定上海造船学院和南洋工学院与交通大学上海部分合并;西安动力学院、西北工学院的采矿(包括地质)、纺织两系、西北农学院的水利土壤改良专业并入交大西安部分。 至此,交大的西迁工作基本完成。从1955年到1957年的两年间,几经反复,从交大的普通师生到国务院总理,都参与了这个重大的迁校过程之中。这一过程的结果,对于交大来说,是一次重大的打击,物理教研室在这一过程中也分裂为两个。 1959年3月22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在高等学校中确定一批重点学校的决定。交大西安部分和上海部分以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名义同时进入全国16所重点学校的行列。这实际上意味着交通大学开始分为两所大学。到了7月31日,这一事实得到了最终确认,国务院国二陆字212号文批复同意教育部关于交通大学上海、西安两个部分分别独立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以及两校分设后若干具体问题的处理意见。同意原交通大学校长彭康同志改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谢邦治由司法部调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 教育部报告指出:1956年经中央批准交通大学迁往西安。嗣于1957年根据交通大学内部的实际情况及当时上海、西安两地的需要,报经国务院批准对该校迁往西安的具体方案作了调整,决定交通大学的大部分专业及师生迁往西安,作为交通大学的西安部分;小部分留在上海并与原上海造船学院及筹办中的南洋工学院合并,作为交通大学的上海部分;西安及上海两个部分在行政上仍实行统一管理。根据当时情况,作为一个过渡办法,这样处理是完全必要的。教育部要求目前西安交通大学在师资及高年级学生方面,应予上海交通大学以适当的支援。 在交通大学开始西迁时,物理教研室的全部仪器设备也随之搬迁至西安。物理教研室的大部分教职工去了西安,其中有10人留在上海。周铭老先生因年迈体弱未去西安,赵修鸿,赵贻镜,吴维聪,朱泳春和朱景兰等5人调往新成立的上海造船学院。任有恒,胡盘新,姚善麟,姚运强等4人则调往筹备中的上海南洋工学院。南洋工学院是交大西迁决定以后,上海市筹备成立的一所工科院校。 1956年造船学院已开始招生,物理实验开课在即,建设物理实验室任务十分紧迫。物理实验室主任吴维聪带领青年教工刘熹祥,应燕平,胡齐丰,张立,范忠浩,邵汉波,任秀英(以后又加入程沛,鲁鹤高)等人,紧张地投入了建设工作。在短短几个月内,完成了仪器定购、验收、安装、调试、预演等工作。按交通大学物理实验教材要求,在科学馆开出普通物理实验18个,并建立了实验室的管理和保障体系。以后又根据需要,陆续开出半导体,同位素,超声波,真空技术,示波器,计数器等近代物理实验。到1957年秋,决定交大分设两地时,上海部分的普通物理实验室已达到教学要求,并较以前有所发展。 参考文献: 1, 上海交大百年物理,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2, 上海交通大学校友网, http://www.sjtu.org/sjtuaa/index.php 3, 西安交通大学校庆专题网, http://newsxq.xjtu.edu.cn/xsyg/
个人分类: 交大物理|10132 次阅读|2 个评论
交大物理(8) -- 院系调整后的物理教研室
马红孺 2009-3-22 10:46
1952年 9月23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通知:任命山东省人民政府文教委员会主任彭康为交通大学校长。 在彭康校长未到校前由李培南代理校长职务。 自此开始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同年11月1日院系调整后的新学年开始上课。11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任命彭康为交通大学校长。任命通知书由毛泽东主席签署。 院系调整以后,原物理系80%的人员和仪器都已陆续调出,物理教学任务全部是工科普通物理课程,专业课和高等物理实验等课全部取消。 按照苏联模式,物理课教师集体改名为“物理教研组”(后来隶属于国防科委又改名为物理教研室),由赵富鑫教授领导, 殷大钧教授、赵修鸿教授(1952年后因圣约翰大学停办而调来),赵贻镜副教授和任有恒副教授等五人成为物理教研组的基础骨干。每一大课教师要担任二至三个大班的讲课任务,每一大班约150--200人,课堂空旷,四面敞开,讲课时非常吃力。 由于班级众多,班级辅导老师必须于大课时听课,课后及晚间进行辅导,批改作业,还要定期上实验课及答疑,工作量非常大。 院系调整之后,讲师及助教的人数留下的不多,只好在毕业生中多留几名做助教,勉强解决了教学任务。  由于课程的性质比较单一,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也应统一。当时全面学习苏联教学经验,所以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使用英文教材和英文授课。前几年李岚清副总理大力提倡英文授课,而事实上,在1952年前交大物理系的大部分课程都是英文授课,英文讲义,这个传统若能坚持下来,无疑将是最正确的选择。可惜的是,在1952年把这个传统给取消了,折腾几十年后,再次提倡英文授课。仅此一事,足见胡书记现在提出不折腾是何等英明了。从1952年年起,开始着手自编中文统一教材。中文教材自然要以苏联的教材作为蓝本,福里斯的《普通物理学》理所当然的成为了蓝本。当年编写出了第一种适合工科的教材,第二年修改定稿。在定稿之前已与上海的同济、化工、纺织、交大四所工科大学协商。其后,在这个基础上有了全国性的统一教材。 在1953年后,全国十个工科大学编纂了统一的习题集。 物理实验教材和物理习题集也改用了中文,每一、二年中都有修改和增补,力臻完整。 解放后,物理课程受到其他课程“挤压”,学时数已由400学时(讲课256,实验144)降为260学时(各系不等,有的系降到180学时),物理课程由四学期逐步降为三学期,更降为二学期完成,实验时间亦与讲课配合。所有教材的内容只好相应的削减,采取“少而精”原则。物理课时的挤压,似乎又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如果能够踏踏实实的学习苏联,按照苏联的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进行教学,情况可能会好得多。在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之后,实际上又放弃了苏联强调基础训练的优秀传统,结果只能是四不像。最近这些年,我们似乎在学习西方的教学方式,其实,往往是学了皮毛,拒绝了实质,所以还是四不像。 1952--1956年中政治运动不断,经历了镇反、肃反、三反及五反等运动,这些运动对于教学秩序及教学效果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解放以后,学生增加了政治课,教研组中也添增了政治活动。每周有政治学习二次,规定在星期二、五下午习两个单元,并组成政治学习小组,由组长(多数是党、团员)领导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阅读文件主要是毛泽东选集(共计四册)。 物理教研室的工作在赵富鑫教授的领导下,有条不紊而又紧张的向前推进,院系调整的冲击逐步过去,一切都归于平稳。但是,这一阶段交大的一场巨大的变动正在孕育之中。 参考文献: 1, 上海交大百年物理,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2, 上海交通大学校友网, http://www.sjtu.org/sjtuaa/index.php 3, 西安交通大学校庆专题网, http://newsxq.xjtu.edu.cn/xsyg/
个人分类: 交大物理|4089 次阅读|0 个评论
交大物理(7) -- 从上海解放到院系调整
马红孺 2009-3-19 21:04
1949年 5月25日清晨,沪西解放,随即上海全部解放,交通大学的历史翻开新的一页。全校师生兴高采烈地迎来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满怀信心的向前迈进。 6月2日全校复课。 6月13日学校归上海市军管会文化教育委员会领导。军管会高教处接管国立交通大学。 1949年6月15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陈毅主任、粟裕副主任签发的上海市军管会命令文字第一号令:“国立交通大学:兹任命唐守愚为本会代表,负责接管该校,仰即知照此令。”上午9时,接管仪式在新文治堂举行。军管会文化教育接管委员会高教处副处长、军代表唐守愚出席,校长王之卓致辞。会上作出两条决定:一、取消党义、公民等反动的政治课,取缔国民党的训导制度。二、解散校内一切反动团体。 7月29日上海市军管会向交大发布由陈毅主任、粟裕副主任签署的高教字第1号命令:“兹委派吴有训、陈石英、王之卓、钟伟成、陈大燮、朱物华、陈维稷、钟兆琳、王龙甫、黄席棠、曹鹤荪、裘维裕、张鸿、张震、汪旭庄、胡永畅、蒋大宗、沈友益(学生代表)、张立秉(学生代表)为国立交通大学校务委员。并以吴有训为主任委员,陈石英为副主任委员,陈大燮兼教务长,王龙甫兼秘书长,朱物华兼工学院院长、裘维裕兼理学院院长、钟伟成兼管理学院院长。” 吴有训(1897~1977)是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字正之,江西高安人。1921年留学美国,作为康普顿(Compton)的助手,为康普顿效应的确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25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26年返国后,先后在第四中山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45年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1948年任交通大学物理系教授。 8月2日学校贴出由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吴有训、副主任委员陈石英签署的布告,通告全校,并通知全体校务委员会委员接令后即到职视事。 8月18日校委会决定将物理系改为物理学系。8月20日上海市军管会公布暨南大学理学院并入交通大学,该校理学院学生于9月9日迁入交通大学,这是解放后进行的第一次院系调整。当年的校务委员会决定裘维裕为理学院院长,黄席棠任物理学系主任。 1950年3月15日校委会通过加强实验室工作决定。任命周铭为普通物理实验室主任,周同庆为高等物理实验室主任。同年4月13日理学院院长裘维裕教授病故。追悼会于23日在新文治堂举行,理学院院长一职由张鸿代理。 1951年1月16日,校务委员会函请毛泽东主席为交通大学书写校名。后因主席工作繁忙,未能题写。学生会借用毛主席所题“北方交通大学”底稿,制作校徽和校牌。后来的多个交通大学均使用此题字中的“交通大学”四字,并在前面拼上从毛泽东的其它题字中选出的地名作为校牌。虽然拼凑的痕迹非常明显,但经过了半个多世纪,这个校牌已经深入交大人的人心,成为交大的一个符号,很难更换。 1950年底到1951年中,学校的中心工作就是进行思想改造。当时学校的军管会领导认为交大的教师都是从旧社会过来的,要适应新社会和新秩序,必须在思想上加以改造,否则就不能符合解放后的新社会要求。每个人,无论职务高低,都得人人“过关”。在每个人的历史上、工作上及思想上,都得全面检查,向群众(包括学生)交代清楚,取得了群众谅解以后,方得通过。全校教师、职员都卷入这场思想斗争,物理学系教师当然也不能例外。 2月23日中共交通大学委员会(简称党委会)经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批准正式成立,召开成立大会。党委常委会由11名委员组成,任命李培南为书记,万钧为第一副书记,祖振铨为第二副书记。同时宣布在党委会领导下成立3个党支部。自此,学校由校党委会领导,学校重大问题经党委会讨论决定。 1952年7月28日华东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方案(草案)下达。原交大物理学系被调整为四部分: (1). 物理学系停办,部分教职工(六名)并入复旦大学;交大原有物理学系学生一律转入复旦大学;交大原有物理学系的外国货仪器仪表(约占全系财产的3/4)一律移交复旦大学(此事的经手人为交大的周同庆,复旦的戴乐山,此二人后皆在复旦大学)。 (2). 原物理学系部分教师调入华东师范大学,九件次要仪器调入华东师范大学。 (3). 原物理学系部分教师调入南京大学、南京化工学院及南京水利学院等。 (4). 原物理学系部分教师调至全国各地,另留下一部分教师组织物理教研组,为交大全校工科各系的普通物理教学服务,原普通物理教学仪器留给普通物理教研组使用(约占原物理学系财产20万银元的1/4)。 以上四点是华东局高教局的指令,全校师生在思想改造基础上,既有命令,绝对服从,少数人思想搞不通者,亦无异议。 院系调整结果: (1). 1952年院系调整后,已逝世及调出的正、副教授14人,讲师、助教共20人,技工3人,合共37人,约占总人数80%。 (2). 1952年院系调整后仅剩下普通物理实验仪器,为工科各系服务。 (3). 原物理学系学生31人全部转入复旦大学,在复旦大学学习满期后毕业。 (4). 复旦大学并合了交大物理学系和浙大物理系的人员和物资后,将原来的数理系改称物理系。 1952年的院系调整对于交通大学的物理学系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在此后的26年交大没有物理学系,只有一个面向工科的普通物理教研室。而当时的复旦大学数理系,则是这次院系调整的受益者,成为一个数学系和物理系,物理系的实力大大加强。交通大学物理学系作为交大的一个部分,她也具有交大本身的特质,那就是自强不息,生命力特别强,在历经灾难之后,又顽强地站了起来,这是后话。 1950年毕业:范世藩 陆邦? 陈云癉 吕昌祥 苏天中 章冠人 郭锡同 钱皋韵 陆元亮 罗晋生 朱鸿鹗 1951年毕业:华中一 汪立椿 吴传平 张 琪 沈志彬 苏耀中 王晋康 1952年毕业:蔡建华 汤毓骏 陈鹏万 秦积庚 吴百诗 秦自楷 裘南畹 章公亮 曹启祥 周立成 陈 楷 黄超远 1952年(三年制提前)毕业:邬学文 匡定波 蔡怀新 吴孟明 滕湘君 许卓荪 郑志豪 刘元权 徐行健 赵成美 刘恩科 濮德昭 林引珠 1953年(1952年转复旦大学后)毕业:吴知非 林引珠 金乾元 孙恒慧 戎霭纶 姚震黄 吴杭生 许振嘉 庄蔚华 蒋曼英 龚昌德 王荣庆 郭懋和 秦振寰 1955年(1952年转复旦大学后)毕业:方守贤 何 铨 倪光炯 李富铭 宋孝同 钱 登 滕家炽 钱钟华 郭箕第 朱鹤鸣 凌燮亨 朱著勋 吴存敏 侯旅适 梁星辉 谢守全 沈传楷 高文琦 杨世杰 参考文献: 1, 上海交大百年物理,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2, 上海交通大学校友网, http://www.sjtu.org/sjtuaa/index.php 3, 西安交通大学校庆专题网, http://newsxq.xjtu.edu.cn/xsyg/
个人分类: 交大物理|10596 次阅读|2 个评论
交大物理(5) --抗战时期
马红孺 2009-3-17 19:47
本文内容来自任有恒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整理的交大物理系史,这部分内容原封不动的收入了上海交大百年物理一书。我对原文做了个别文字修改,删去了一些内容,对个别资料做了校对。感谢任有恒先生的努力,为我们留下了一份比较完整的史料。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后。交大师生一再要求内迁,转入后方以安定教学,始终被国民党当局所拒绝。当局看到交大地临租界,容易隐蔽,于是下令阻止内迁,由学校自行应变,解决开学问题。 1937年10月,交大行政机构着手将图书档案迁过华山路(交大校门对面,马路东侧即为法租界)进入旧法租界,教室租用原震旦大学红楼(现交大医学院主楼)及绍兴路45号中华学艺社,苟安一时。物理系的仪器、设备迁至亚尔培路(今陕西南路)中国科学社的明复图书馆,化学系借用福履理路(今建国西路)的文华墨厂,机械、电机、土木各系的机电设备由各系自行安排,整个交大拆得七零八落,分散上课和实验,如此者八年之久。部分图书、设备、家具等未及搬迁者全部散失。 徐家汇校舍于同年11月30日为日军占领,校内房屋被日本同文书院所占用,未完成而正在建筑的科学馆竟沦为日军养马之厩。 1937年6月,国民党政府要将交大划归教育部管辖,并与其他大学合并。全校师生群起而反对。反对的理由是: (1).交大建校悠久,成绩卓著,各系科的培养目标是对国家培养工程、管理和科技人才,毕业后都服务于全国各交通部门,历史可以证明这些有用之人都是企事和机关中的骨干,起着中坚作用。交大归属于邮传、交通和铁道等部,迄今已有40余年,似不宜与铁道部脱离直属关系而改隶他部。 (2).交大毕业生进入社会后,一向由铁道部安排工作,供求双方极为协调。学生平日所学皆能各展所长,用其所学,决无改行、失业之苦。在学读书和就业工作都极为安心。今若改属他部,学用都将时刻悬心,难于稳定,对教学效果将有极大影响。 (3).交通大学的经费,一向由铁道部支拨。铁道部对交大亦关怀备至,举凡职工经费、教学经费以及基建经费等都能满足交大要求。交大师生寒暑假中乘火车回家能得半价优待,对铁道部的这种优待颇为满意。 (4).交大各系教师大半都有数十年教学经验,其教学系统亦各有专长,与他校不相符合。例如交大的工科着重机、电,多为英、美制度,与同济的德国制度有不少差异;管理学院中铁道、公路、实业和财务部门又和普通商科不同,其势无法合并。 当时的复旦大学仅有数理系,和交大的规模势难相比,勉强合并必将两败俱伤。 虽有种种不合并的理由和各方校友的呼吁支援,而国民党教育部坚持己见,于1938年8月1日(此时已经抗战开始)下令将交大改为国立交通大学,并将交大移归教育部直辖,经费仍由铁道部供应。同时,将科学学院改为理学院;土木、机械、电机改称为系,合组成为工学院;管理学院名称暂时不变。改称后的理学院院长由裘维裕担任,工学院院长由所属三系系主任轮流担任,管理学院院长由钟伟成担任,校一级领导机构亦有所调整,其他则一仍其旧。在八年抗战中,全校在沦陷区的上海,坚持办学传统,保留交大一脉,并保存部分图书、仪器,全校师生艰苦奋斗,与日伪政权虚与委蛇,做出不少贡献。为避免日伪势力接管,曾将交大校名改为南洋大学。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侵略军占领上海租界。1942年8月汪伪南京政府教育部接管交大,改校名为国立交通大学。此时不少师生员工愤而离校。如:校长黎照寰辞去校长职务,离校;管理学院院长钟伟成、理学院院长裘维裕、教授周铭等都离校自谋出路;土木系主任李谦若、机械系主任胡端行等有职务领导及不少知名教授等也都纷纷他去;无行政职务和不出名教师为了保存实力,保护物资及维持教学等原因暂时隐蔽下来,以待时机。汪伪教育部名义上接收了交通大学,实际上深知人心未得,对学校中的行政、教学、人事等均未干预,除派一赵姓专员驻校外,别无干扰。数学系的顾澄教授出任汪伪教育部督学,暗中亦有些周旋,但在这抗战的后半期,交大是在忍辱残喘之中度日。 1942年至1945年中,张廷金教授(原电机系主任),受教授会委托、黎校长指派和重庆政府陈立夫的默许出面主持校务。 在抗战八年中,学校的校舍、经费都有所紧缩,基本上谈不到发展,但在教学上仍尽力维持老交大传统,学生学习也能保持良好学风,生活尚能严肃朴素。教师生活比较艰苦,一般教师不得不在校外兼职兼课,以维持生计。多数教师都保持晚节,等待天明。 抗战八年之间上海的交通大学学生分散上课,物理系教职工亦减缩至最少人数,仅十余人而已。 1939年国民党政权曾下令:学校要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同时学校处在日军包围之中;法租界当局亦告诫:切勿生事。由于这三重压迫之下,校中师生的一切政治活动都转入地下,隐蔽起来。地下党领导执行了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每年都有毕业生,也每年都招新生入学,师生都心照不宣,埋头教学。学校当局希望同学不谈政治,免生事端。也有少数学生寄宿(宿舍在今之绍兴路45号),管理比较松弛,放任自由。在这一段时期中,也未发生重大事故。 1940年8月,国民党教育部在重庆成立了一个交通大学分校(定名为国立交通大学重庆分校),全校教职员仅20余人,其中有交大校友,但不过数人而已。这是因为上海交大未曾内迁,之所以另设一个交大重庆分校,为求以广视听。曾任命徐名材(原上海交大化学系主任)为主任。1942年徐即辞去主任之职,改由吴保丰(1921年毕业的交大校友,抗战胜利后曾任交大校长,)为主任,建校于重庆小龙坎,开始时仅有电机、机械各一个班,有普通物理课程但无物理系,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重庆交大始终未成立物理系,亦无物理系学生。 这一时期物理系的毕业生情况如下: 1937年毕业:萧立坤、 蔡驹、 朱规兰、 留润州、 陈拔兖(肄)、邱德荣(肄) 1938年毕业:李延龄、 于延康、 李春芝 1939年毕业:钱家骐、 杨彩、 谭振声、 冯明  1940年毕业:沈立铭、 黄礼镇 1941年毕业:郁青田、 陈铁云、 徐质  1942年毕业:凌群宝、 汪维钧、 袁宝月、 袁宝桂  1943年毕业:于怡元(肄) 1944年毕业:卞祖芬、 汪玉芝 1945年毕业:许槑(mei)、 钱玄 参考文献: 1,上海交大百年物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上海交通大学校友网,http://www.sjtu.org/sjtuaa/index.php
个人分类: 交大物理|6423 次阅读|0 个评论
交大物理(4) -- 物理系的前7年
马红孺 2009-3-16 22:47
本文内容来自任有恒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整理的“交大物理系史”,这部分内容原封不动地收入了“上海交大百年物理”一书。我对原文做了个别文字修改,删去了一些内容,对个别资料做了校对。 感谢任有恒先生的努力,为我们留下了一份比较完整的史料。 从1930年招收第一届学生,到1937年抗战爆发,物理系共有4届学生毕业。各届的毕业生和肄业生的名单如下: 1934年毕业:熊启藩 张鸿吉 张文辉 杨 永 杨先敏 1935年毕业:陶正耀 庆泽彬 1936年毕业:任有恒 黄席棠 张荣宝 1937年毕业:萧立坤 蔡 驹 朱规兰 留润州 陈拔兖(肄) 邱德荣(肄) 1932年进入物理系学习的汪道涵,因参加革命,没有读到毕业。 在此期间,主要的任课老师有:理工科的普通物理学仍由裘维裕教授主持,讲课人为贾存鑑和赵富鑫,讲课内容用裘维裕教授主持编写的物理学提纲(An Outline of College Physics), 用英文讲授,学生记笔记。 普通物理实验教材为周铭教授所著的英文版 College Physics Laboratory Manual,从1930年到1949年的20年中一直使用。全书共有60个实验,其内容包括:基本测量、力学、物性学、热学、电学、声学、波动学和光学等,讲述清晰、全面,由简入深,循序渐进,受到国内外学者的一致推崇,不少实验的基本要求及内容,还一直保留至今。 理论力学采用的教材是英国人S. L. Loney编著的 An elementary treatise on the dynamics of a particle and of rigid bodies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09) ,由裘维裕教授讲授,黄志诚辅导,讲授内容基本上按教材范围。同时,配以高等物理实验。 气体运动论、气体动力论及物质动力论由外籍教授班乐夫讲授。初步介绍经典的统计理论和热力学的基本概念。本课程属于选修课程,每隔一、二年开课一次。参考书为由Leonard. B. Loeb所著的The Kinetic Theory of Gases。 电磁学由许国保教授讲课,其主要参考书为由 Leigh Page和Norman Ilsley Adams合著的 Principles of electricity: an intermediate text in electricity and magnetism. 光学由胡刚复教授主讲。参考书较多,每年略有不同。讲授范围以物理光学为主。 理论物理(甲、乙)由许国保讲授,教材自编,主要讨论相对论、电磁理论、量子论及经典统计理论等。 近代物理导论及近代物理由束星北讲授,内容为1930年以后的物理新发现和新成就(如物质结构理论、量子理论、光谱理论等),束星北新由英国留学回国,讲授内容新颖,讲课方式独具特色。 参考文献: 1, 上海交大百年物理,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2, 上海交通大学校友网, http://www.sjtu.org/sjtuaa/index.php
个人分类: 交大物理|6000 次阅读|0 个评论
交大物理(3) --成立物理系
马红孺 2009-3-15 15:22
本文内容来自任有恒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整理的“交大物理系史”,这部分内容原封不动地收入了“上海交大百年物理”一书。我对原文做了个别文字修改,删去了一些内容,对个别资料做了校对。 感谢任有恒先生的努力,为我们留下了一份比较完整的史料。 到了1928年前,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交通大学已经有了较长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已经具备了理工、管理方面的建系条件,建立新的院、系已是水到渠成。在1928年,学校决定了若干发展方向,决定成立数学、物理和化学系。学校决定用两年做准备,在此期间制定招生计划,增聘师资,设计课程体系,充实设备,并限期1930年招收新生。 在两年之中,相关筹备工作完满完成, 人事、经费、实验室建设都得到落实。 1930年正式招生。物理系首届招生10名, 由于各种原因,四年后毕业时仅剩五名,他们是熊启藩、张鸿吉、张文辉、杨永、杨先敏。在开始招生的同时,物理系与数学系、化学系合并组成了科学学院,裘维裕教授任科学院院长,兼任物理系主任。 裘维裕教授是江苏无锡人,1916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气机械科,同年赴美留学,1919年获MIT硕士学位,并在哈佛大学工作一年,然后转爱迪生电厂工作。1923年回国,任交通大学电机系教授。裘教授在任教中发现,当时的主要任课教师是外籍教师,所用教材过于陈旧,内容简单,对于数理基础强调不够。他决定改行从事物理教学,把电机系,土木系的物理课改为两年,按照MIT的模式设计教学方式,改变强调职业训练的教学方式,强调基础科学教育,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些做法,为形成交大基础厚的传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由于他在物理教学中的杰出贡献,由裘维裕教授担任首任科学学院院长和物理系主任完全是顺理成章的安排。 物理系成立后, 不仅要安排本系的物理课程,还要负责其它院系的物理教学,对于大面积的物理教学,裘院长主张物理课程和物理实验课程都定为四学期,物理课程每周四节:一年级讲授力学、物性学和热学;二年级讲授电学、光学。内容丰富,不断更新以结合工程实际。废用美国“Duff本”教材,自编英文讲授纲要,这一纲要一直用到1945年。对于本系的教学,则制定了完整的教学计划,物理课程的学习和物理实验贯穿整个大学四年,同时还有各类拓展课程。 这里列出1930年—1937年物理系的课程设置: 第一学期:国文2学分,英文4学分,三民主义1学分,物理4学分,普通物理实验2学分,化学4学分,化学实验2学分,微积分4学分,图形几何1学分; 第二学期:国文2学分,英文4学分,三民主义1学分,物理4学分,普通物理实验2学分,化学4学分,化学实验2学分,微积分4学分,机械画图1学分,金工实习1学分; 第三学期:物理4学分,普通物理实验2学分,德文4学分,理论力学4学分,精密计量与图解法1学分,高等微积分4学分,微分方程式2学分,定性分析化学3学分; 第四学期:物理4学分,普通物理实验2学分,德文4学分,理论力学4学分,精密计量与图解法1学分,高等微积分4学分,微分方程式2学分,定量分析化学3学分; 第五学期:德文3学分,理论物理(甲)3学分,理论物理(乙)3学分,电磁学3学分,高等物理实验(一)2学分,物质动力论3学分,电路学概要3学分,气象学2学分(甲组选修),天文学3学分(甲组选修),热力工程3学分(乙组选修),机械工程实验2学分(乙组选修); 第六学期:德文3学分,理论物理(甲)2学分,理论物理(乙)2学分,电磁学3学分,高等物理实验(二)2学分,电振学3学分,近代物理导引3学分,问题讨论1学分,气象学2学分(甲组选修),天文学3学分(甲组选修),热力工程3学分(乙组选修),机械工程实验2学分(乙组选修); 第七学期:近代物理3学分,光学4学分,真空管论3学分,高等物理实验(三)2学分, 高等物理实验(四)2学分, 高等物理实验(五)2学分,专家演讲及问题讨论1学分, 实验研究3学分,函数论3学分; 第八学期:近代物理4学分,光学2学分, 高等物理实验(五)2学分,专家演讲及问题讨论1学分, 实验研究6学分,函数论3学分(甲组选修)。 参考文献: 1, 上海交大百年物理,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2, 上海交通大学校友网, http://www.sjtu.org/sjtuaa/index.php
个人分类: 交大物理|5602 次阅读|0 个评论
细推物理写辉煌----创建时期的清华大学物理系
yaoyaxin 2009-2-24 19:31
20世纪20年代,在清华建立大学体制与中国起步建设物理学的交汇点上,承载着学术独立与科学教育独立的民族文化使命,清华大学物理系应运而生。当时校内也存在对物理系的现实需求,1921年落成的清华大礼堂音响效果差,由于缺少物理学专门人才,只能依靠自然科学部教师和校内工程师探索解决方案,自然很难切中问题的实质。 1925年清华学校设立大学部,应教务长梅贻琦(清华当时唯一的物理学教授)之聘,叶企孙教授从东南大学回到清华主持创建物理系,1926年秋物理学系正式成立,叶企孙成为首任系主任。此前,清华学校高等科培养物理学专科生,毕业后进入美国大学深造,学成归国的叶企孙、萨本栋、周培源等人成为清华物理系创建与发展的主要力量。 物理系的目的重在研究 系主任是学科建设的引领者。叶企孙认为,大学的灵魂在研究学术,物理系的目的就重在研究方面。物理系成立之初,他带领赵忠尧、施汝为等年轻教师,运用最新的建筑声学理论,通过大量的测试实验,科学地求解清华大礼堂听音问题,并给出可行的校正方案。这既是现代建筑声学向中国转移的开始,也奠定了清华物理系理论与实验相辅、现实关注与教学科研相承的学术传统。 教授是学科发展的灵魂。物理系延揽教授,必拣选研究上已有成绩,并且能够继续研究的人。1928年至1935年,吴有训、萨本栋、周培源、赵忠尧、任之恭、霍秉权先后受聘为清华物理系教授,以其在物理学前沿追随名师、研究成果显著并被国际学界认可的成就,汇聚为早期清华物理系和形成期中国物理学最直接的推动力。 在引进研究力量的同时,物理系重视实验仪器设备建设。系馆设在科学馆中层和下层一部分,扩充原来供高等科普通物理实验用的设备。新添置的仪器既可满足大学各学程实验需求,更能开展专题研究,并设物理仪器工场。1934年物理系的仪器设备时值十一万元,先进的教学研究条件为当时国内所仅有。 以培养学生主动的研究能力为目标,物理系明确的课程训练方针,是要学生想得透;是要学生对于工具方面预备得根底很好;是要学生逐渐的同我们一同想,一同做;是要学生个个有自动研究的能力;个个在物理学里边有一种专门的范围;在他的专门范围内,他应该比先生还懂得多,想得透;倘若不如此,科学如何能进步? 课程分配遵循理论与实验并重的方针,规定以物理系作为主系的学生,至少需修满五十学分,其中包括实验十二学分,理论二十四学分;每星期实验一次,每次时间在二至三小时;还需必修微积分、微分方程和大学普通化学,这使物理系学生具备深厚的自然科学基础。人才培养重质而不重量,专修物理学的人数严格限制在每班不超过十四人。同时面向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学生毕业后无论从事研究、应用或中等教育,皆为德才学识精进的良才。1929年第一级大学毕业生施士元、周同庆、王淦昌分别出任国立中央大学、北京大学和山东大学物理系教授或主任,清华物理系开始为国内物理学界输送研究人才。 三十年代中国的莱顿实验室 1929年清华大学理学院成立,物理系主任叶企孙首任院长,后由吴有训教授继任。他们主持的理学院,在打通基础学科间联系的同时,注重向工科教育渗透,除造就科学致用人才外,尚欲谋树立一研究科学之中心,以求国家学术之独立。为自主培养从事高深学术研究的人才,物理系首开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之先,1929年成立物理研究所,开设物质磁性与光学、X射线、无线电学、理论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等研究方向,由专任教授指导。1935年,清华大学研究院下设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实力最强,并建成X射线、无线电、光学、磁学专业研究室。 三十年代清华物理系研究成果卓著。吴有训完成的论X射线被单原子气体散射的总散射强度等两篇论文,赵忠尧和龚祖同完成的关于原子核内中子共振能级间距实验论文,发表于英国《自然》杂志,是国内完成的研究成果在国外权威刊物发表的先声。王淦昌验证中微子存在的构想极富创造性。1935年,吴有训被德国哈莱大学自然科学研究院洪堡学会推举为会员,萨本栋受聘为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并编著出版第一部大学物理中文教材。 清华物理系推进了形成期中国物理学渐臻隆盛。1930年至1933年的四年内,国内物理、化学领域重要论文共有16篇,清华物理系为9篇。(严济慈语)1932年8月,中国物理学会成立大会在清华大学举行,物理系教授多届连任学会领导职务。在成立不到七年的时间里,清华物理系逐步实现建成中国莱顿实验室的理想,成为中国物理研究、教学与人才培养的中心,并开始在国际学界展示中国物理学的独立形象。 清华物理系高起点、高质量、敏锐把握学科前沿的发展模式,后启西南联大时期高绩效的物理教育。随着1952年中国高校院系调整,清华物理系绝大部分教师和所有学生并入北京大学物理系。为适应科技与大学发展战略,1982年6月恢复清华大学物理系,1999年在杨振宁先生倡导下组建高等研究中心,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科学实验能力的物理良材的同时,力求在理论物理研究领域有所突破。清华大学物理系正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续写辉煌。 (原载《新清华》2006年)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117 次阅读|0 个评论
交大物理(2) -- 建立物理系之前的物理教学
马红孺 2009-2-11 21:32
本文内容来自任有恒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整理的“交大物理系史”,这部分内容原封不动地收入了“上海交大百年物理”一书。我对原文做了个别文字修改,删去了一些内容,对个别资料做了校对。 感谢任有恒先生的努力,为我们留下了一份比较完整的史料。 1920年12月,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叶恭绰以“交通要政,亟须专材”为由,把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这四所交通部管辖的学校合并成一所学校, 定名为交通大学,并兼任交通大学校长。 当时的交通大学开设两个专科: 一是铁路专科,二是机电专科。两个专科均开设基础课,包括数学27学时, 物理18学时, 化学9学时。整个课程设置是由教务长胡栋朝和部派专员詹天佑决定,在确定过程中征求了外籍教授海腾、谢尔屯等人的意见。学制为三年。主要课程都用英文讲解,授课老师大多为外籍教授和归国学者,教材全部是原版书籍,实验报告等一律使用英文。 从1921年到1928年,交通大学的物理限于对各专科的基础课教学,在这一时期,校内各级领导对数理化等基础课程非常重视, 当时就有“工程学问,非佐以数理,不能深造”之说。 数学课由胡明复教授担任,物理课由周铭、裘维裕教授担任,化学课由徐名材教授担任,他们治学严谨,教学认真。 大多数教师都能“以教学为乐事,以育才为天职”。上午讲授,灌输世界上科技新成就,讲解时不遗余力;下午以自身的经验和技术,指导学生实习或实验,由此培养同学的操作技能和独立工作的水平。晚间批改作业,孜孜不倦,批改试卷在解题步骤、方法和答案等都同时并重,对迟交作业,相互抄袭、舞弊作假等都作认真处理,对有创见者也实行奖励。鼓励同学对所学加深理解,锲而不舍,用频繁测验(定期或不定期)严格打分,使学生在思想上重视学习 。 交通大学的几个重要特点:门槛高,基础厚,严要求,重实践, 基本上就是在这段时间形成的。其中的基础厚,指的就是数学和物理基础课。 参考文献: 1, 上海交大百年物理,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2, 上海交通大学校友网, http://www.sjtu.org/sjtuaa/index.php
个人分类: 交大物理|543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4 16: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