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毒性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毒性

相关日志

JCHEM Sciencepod 文章 | 去除废水中毒性染料的新方法
Hindawi 2020-3-13 17:37
低成本且环保的废水纺织染料去除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全球纺织业所面临的污染问题。 近期,Hindawi旗下开放获取期刊 Journal of Chemistry 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Peptides Fixing Industrial Textile Dyes: A New Biochemical Method in Wastewater Treatment 的论文,突尼斯迈努拜大学(University of Manouba)的Amor Mosbah和其同事针对工业纺织染料的有毒废水问题提出了他们自己的解决方法。 作者指出, 废水毒性是“人类面临的最严峻问题之一” 。纺织业中使用的合成和有毒染料是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因素,特别是所使用的大多数染料都不具备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废水毒性增加所带来的危险在纺织制造厂下游抽取饮用水的地区尤为严重。 研究人员提出的解决方案是 合成一系列称为肽的小分子,使其与染料分子结合,从而减少染料毒性,同时降低废水的整体毒性。 在来源与合成方面,染料修复肽并非来源于天然蛋白,而是源自肽的更初级合成物质——氨基酸。这种方法可增强结合属性,也就是说它是一种更为有效的去除毒性染料的方法,能够实现水、染料及合成肽的再利用。 在概念验证工作的初始阶段,研究团队合成了两种肽,每个肽分别包含十个相连的氨基酸,并测试了它们与常见的纺织染料“汽巴蓝(Cibacron blue)”的结合能力。这些肽自身固定在一种静态的辅助材料上,能够捕捉模拟溶液中的几乎所有染料。所采用的溶液模拟了流经废水处理厂的废水。结果显示,其中一种肽捕捉了90%以上的汽巴蓝,而另一种肽则捕捉到了近46%的剩余染料。因此,两者结合使用可作为一种高效的废水处理方法。 目前,研究人员希望以这些原始研究成果为基础,开发出一种可以简单快速去除染料的方式。该系统可以用于工业化,从而改善废水质量并减低其毒性。 文章详细信息: Amor Mosbah, Habib Chouchane, SoukainaAbdelwahed, et al., “Peptides Fixing Industrial Textile Dyes: A New Biochemical Method in Wastewater Treatment,” Journal of Chemistry, vol. 2019, Article ID 5081807, 7 pages, 2019. https://doi.org/10.1155/2019/5081807. 由查尔斯沃思集团(Charlesworth Group)统筹翻译。 点击阅读论文原文。
2082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金属离子的毒性
richor 2019-9-7 20:24
【毒性机理1】 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时,常用双缩脲法。双缩脲反应是肽和蛋白质所特有的,而为氨基酸所没有的一种颜色反应。 蛋白质分子中含有肽键,与双缩脲结构很类似,故在碱性环境中能与硫酸铜结合成 紫红色的络合物 ,此反应称为双缩脲反应。 【毒性机理2】 血红蛋白是氧气分子的载体,为了有效承载氧气分子,血红蛋白在血液中一般处于还原态。 而铜离子可以将还原态的血红蛋白氧化,从而无法有效运载氧气,这也是一种铜离子毒性的可能。
个人分类: 氨基酸|4298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转基因大豆与草甘膦农药毒性问题
francy 2018-11-16 17:29
发布于 2018-11-06 03:16:05 ​​ 本人认为: 第一,大家应该去查一下BMJ(非霍尔金斯淋巴瘤)近20年来的循证医学证据,而不是想当然。这是一个专业问题。 BMJ有合订本《临床证据(中译本)》见下图 BMJ出版《临床证据》(中译本) 第二,美国关于草甘膦致癌一审判决,有一些人可以掩耳盗铃地说没有读过,因为那个是美国的事,但是,新华社都报道了,肯定不是谣言。 美国案 此案例分析 第三,大家应该查一查2012年美国环保署致函孟山都解释连续使用草甘膦之后作物持续轮作障碍性问题及土壤结构破坏性问题(至今未解答),有一位美国律师(直言了,在网上有译文), 第四,如果有人再不服,请他们再去批驳WH0下属机构把第二,美国关于草甘膦致癌一审判决,有一些人可以掩耳盗铃地说没有读过,因为那个是美国的事,但是,新华社都报道了,肯定不是谣言。草甘膦列入致癌物质清单,人家可是国际组织,只是按循证医学证据列入清单。 2016年的报道 最后,关于2012年丹麦猪场关于进口美国转基因(补贴)大豆饼因含草甘膦过量引起的猪场流产、死胎、母猪淘汰率提高报道(中文本人译校)可以供你参考。 好了,这几天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都解决了似,大家再去超市里去看标“非转基因”字样的标签,就明白一些人掩盖什么! 沈阳(sz1961sy) 沈阳(sz1961sy) 2018年11月6日2时43分 写于北京家中​​​​
个人分类: 转基因|60 次阅读|0 个评论
鸿茅药酒的是与非之十一 中药毒性不应该被放大
francy 2018-4-24 09:47
1. 医学创新历史总是相似 恶意手法总是低劣 2016年3月10日《方舟子:中药越有毒越好吗?》(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541452958202746wfr=spiderfor=pc ) 。。。所以在一种新药上市之前,药监部门都要求做实验弄清楚它有什么样的毒性、不良反应,是不是足够安全,值不值得使用,再决定要不要批准上市。这个中医院院长说医疗主管部门别管药的毒性,发生中药中毒了再让公安法院来管,这是把患者当成小白鼠,完全是在草菅人命。(看了此文,很有为民请愿的味道儿?!) 2016年9月《陈竺院士:中医“以毒攻毒”启发治愈白血病》(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6/9/356401.shtm ) 以砒霜作为中医以毒攻毒的代表性药物,竟可治愈90%最危险的白血病。第三届中医科学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披露了这一情况,获得满场掌声。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又被称作最为恶性的急性白血病类型。陈竺对探索白血病治疗途径有浓厚的兴趣,经过反复摸索试验,特别是受到砒霜作为中医“以毒攻毒”的代表性药物启发,陈竺与同事在2000年提出“上海方案”:应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APL,完全缓解率显著增高,和化疗的联合治疗效果更好,取得完全缓解的时间更短,能够明显地清除患者体内的白血病细胞。联合治疗如此之好,原来最危险的白血病,现在90%的患者可以治愈,5年的无病生存率达到了89.2%,总生存率超过90%。(南方日报记者 王彪) 2018年2月7日《陈竺与两位法国科学家分享瑞典2018年度舍贝里奖》(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8/0207/c1002-29810010.html ) 人民网斯德哥尔摩2月6日电 (记者 李玫忆)2月5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8舍贝里奖授予中国上海交通大学的陈竺、法国巴黎巴斯德研究院的安娜·德尚、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的于克·德戴,为表彰其“阐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分子机理并发展了革命性治疗”。 2014年3月28日《陈竺的人品真的很不错,当大官后也从来没有对方舟子打击报复》( http://www.newsmth.net/nForum/#!article/FangZhouZi/808687273 ) 发信人: shujuku (shujuku), 信区: FangZhouZi 发信站: 水木社区 (Wed May 28 20:26:14 2014), 站内 方舟子对陈竺的砒霜治癌症的学术之争,最后的结果是方舟子完全失败了。经过陈竺近二十年的研究,目前砷剂治疗M3型白血病的疗效获得了世界公认。 方舟子当年咬陈竺,就像前年方舟子咬韩寒一样,无所不用其极。 后来,由于陈竺的贡献卓著,陈竺当了高官,当了手握大权的卫生部部长。现在更成了国家领导人级别的国级高官。 至始至终,陈竺都没有对方舟子进行任何的打击报复。陈竺的人品可谓是有目共睹。不愧是院士,跟方舟子完全不是一个层面的人。 2.说鸿茅药酒有毒 必须有医学循证依据 如果连国家局公布的13年报告了137例不良反应(不是严重不良反应)的医学循证依据都不认可,那唯一的解释是: 有一些人,长期以来以恶意攻击、抹黑中医药为已任,中国政府应该加强立法,加以惩治。 因为这是严重地歧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贯彻实施。 网站有责任清理这些造谣、中伤中医药的伪科学文章。 3.中医药界专家应该学会中医药有效科普 这是这些年中医药一直备受有人恶意攻击、却少有人去正面回应的原因。 这需要改变那种“中医药有效不怕人攻击”的旧观点,因为,这是底线问题,如果你们自已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撑腰都腰杆不敢直起来,媒体人也帮不了中医药抬不起头来。 沈阳(sz1961sy) 9:28 2018-4-24 写于北京家中 【相关系列】 《鸿茅药酒案》( http://w.org.cn/user1/4/subject/350.html )
个人分类: 鸿茅药酒案|917 次阅读|0 个评论
环保新生力量——REC污染场地修复决策支持系统
sciencepress 2017-11-3 10:27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随着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量人为排放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以不同类型、方式、途径进入土壤,造成土壤污染,危及土壤质量安全与生态系统及人体健康。土壤环境质量与安全健康保障令人担忧。 农田重金属污染触目惊心(图片来源于网络) 土壤污染是一个全球性环境问题,可以发生在农用地,也可以出现在建设用地,还可以存在于矿区和油田。早在20 世纪70 年代,世界上工业先进、农业发达的国家就开始调查研究工业场地和农业土壤的污染问题,寻找其解决的技术途径。在同一时期,我国进行了污灌区农田土壤污染与防治研究,开启了土壤环境保护工作。进入20 世纪80年代,我国在土壤有机氯农药和砷、铬等重金属污染及其控制研究上取得了明显进展;90 年代初基于第二次全国土壤调查数据确定了土壤环境背景值,揭示了其区域分异性,并于1995 年首次颁布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为全国土壤污染防治与环境保护奠定了新基础。至90 年代末,土壤重金属、农药、石油污染的微观机制和物化控制、微生物转化技术研究取得了新进展,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研究在我国起步。2000 年10 月在杭州召开了第一届“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Soil Remediation”,标志着我国土壤修复科学、技术、工程和管理研究与发展序幕的全方位拉开。迈入新世纪后,我国土壤污染与修复工作得到进一步重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等相继部署了土壤污染与控制修复科技研究项目;2001年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与大气、水环境控制技术同步纳入国家“863”计划。2006 年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首次联合开展了全国土壤污染调查与防治专项工作,2014 年两部委联合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明确指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成为国家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现实需求。土壤修复的基础研究、技术研发、监管支撑和产业发展已是新时期我国土壤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 土壤污染物的生物毒性 污染土壤生态毒理诊断包括高等植物毒性试验、蚯蚓毒性试验、陆生无脊椎动物试验、土壤原生动物毒性试验、土壤微生物试验等。当生物体暴露于各种逆境时,其体内组织、细胞以及分子结构会产生特定的生物信号,可用于土壤生态系统中土壤污染的生态毒理学诊断,并能够为土壤污染的预防和修复提供依据。 植物 当土壤中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超过一定的限值,会引起植物的吸收和代谢失调。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吸收、富集和转化,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破坏植物根系的正常吸收和代谢功能,甚至导致遗传突变。 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是表征土壤环境质量变化的最敏感、最有潜力的指标。土壤中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可以影响土壤微生物的区系、改变微生物群落、降低微生物量、抑制微生物生物活性等。 动物 土壤动物是土壤环境质量和健康质量的重要指示生物,特别是无脊椎动物蚯蚓等能够敏感地反映土壤中有毒物质,是陆生生态毒理研究中最重要的物种,在土壤生态毒理学评价中应用最为广泛(左海根等,2004)。土壤弹尾目昆虫作为土壤中的优势物种之一,是土壤环境的重要指示生物,在对污染环境的生态评估研究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污染场地修复决策支持系统——REC 模型解析 REC 模型是欧盟国家开发的一种较为成熟污染场地修复决策支持系统(Okx et al.,1998),包括三个子模块:风险削减(R)、技术的环境效益(E)和修复费用(C),综合比较后得出最适用于污染场地的修复技术(图1)。 REC 模型将污染场地修复过程分为三个阶段:①修复准备阶段;②修复进行阶段;③修复结束后,分时段计算每种备选修复方案的风险降低水平、环境效益和修复费用。 图1 REC模型决策支持流程图 (一)风险削减(R) 降低污染场地的潜在风险是任何修复行为的最主要驱动力。风险水平的高低决定于污染水平、暴露途径和风险受体,采用不同的修复技术必然会有风险降低水平的差异。REC 模型内嵌的风险计算模式包括人体健康风险、生态风险和其他受体的风险。在进行风险计算时设置一定的暴露时限,对每一种备选修复技术,随着修复工作的进行,风险水平逐渐降低,最后计算整个暴露期限内的风险总和(图2)。 图2 REC模型风险降低水平计算示意图 对备选修复技术A i ,其风险降低水平R 可用下式计算: (二)环境效益(E) REC 模型的环境效益子模块用于分析各备选修复技术的环境友好程度。任何修复技术在改善场地环境条件的同时,也会造成环境负面影响。如采取修复措施可以提高场地土壤和地下水质量,改善区域景观;但同时修复行为也会产生占用土地、消耗水资源和常规能源、排放废水、废气,使用稀缺资源和排放废渣等负面环境效应。环境效益分析模块将上述9 个层面赋予权值w,则某一备选修复技术的环境效益可用下式表示: 式中,A i 为备选方案i;x ij 为方案A i 在环境效益层面J 的评分;N(x ij )为标准化以后的A i 。 (三)修复费用分析(C) REC 模型中修复费用分析即修复成本的计算过程将各类费用分为初始成本、流通/运营成本、重置成本、一般管理成本和其他成本,根据假定的贴现率反算出各种备选方案的总投资额。 图3 REC概念模型 REC 模型的整体概念模型可用上图表示(图3)。通过REC 模型的支持可以快捷的判别各修复方案的可行性。然而,在采用REC 模型进行决策分析之前,要首先调查场地污染现状,如污染物种类、污染物浓度、污染面积等;了解场地背景信息,如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类型、地下水位、植被覆盖度、人口密度、敏感生态受体等。在实际进行决策时,REC 模型结果只能作为辅助参考,最终决策还要依靠决策人员。 《土壤污染毒性、基准与风险管理》 作者:骆永明 等 责编:周丹,梅靓雅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12 ISBN:978-7-03-052185-9 《土壤污染毒性、基准与风险管理》 是作者近20年来开展土壤中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生态毒性、环境基准和风险管理等研究工作的全面总结。系统介绍了土壤污染的生物毒性、风险评估和诊断指标等研究方法,阐明了土壤中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及重金属-有机复合污染物的生物毒性效应与机制。并以电子废旧产品拆解区、冶炼区、化工区等为典型案例,介绍了工业场地及周边土壤污染的生态风险、健康风险和环境迁移风险的评估与临界值制定方法,设计了土壤环境信息系统,建立了土壤环境安全预警方法与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风险削减—环境改善—成本降低(REC)模型的污染土壤修复决策支持系统,提出了土壤污染防治和土壤环境管理对策建议。这些研究成果对认清土壤污染风险、制定土壤环境标准和监管土壤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本期责编:李文超)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3110 次阅读|0 个评论
食物的天然毒物和天然食物的安全性(二):棉酚(4)毒性及利用
热度 1 jxz1963 2017-9-25 10:15
食物的天然毒物和天然食物的安全性(二):棉酚( 4)——棉酚的毒性及其利用 一、棉酚的毒性 1 、棉酚的急性毒性 棉酚的口服急性毒性相对比较低,对其棉酚和与此有关的色素棉酚,仅用少数种类动物进行了 LD 50 的试验。棉酚的大白鼠试验 LD 50 为 2.57g/kg±0.25g/kg 体重,小白鼠试验 LD 50 为 4.8g/kg±0.6g/kg 体重,大白鼠二氨棉酚试验 LD 50 为 3.27g/kg±0.22g/kg 体重,棉籽紫红素试验 LD 50 为 6.68g/kg±0.11g/kg 体重,猪的口服棉酚试验 LD 50 为 0.55g/kg 体重,大白鼠棉籽绿素试验 LD 50 为 0.66g/kg 。 2 、棉酚的慢性毒性 棉酚的口服急性中毒,相比是比较低,但长期摄入棉酚,尽管每次量比较少也会引起健康问题。棉酚对反刍动物影响不大,但对于年幼的小菜牛可能在瘤胃功能尚不健全之前对其有一定的影响。用菜牛进行棉酚毒性反应说明,棉酚引起食欲和消化不良。经剖解其尸体,发现脂肪肝变性、腹水、血液凝固时间加长。但用马来试,没有发现与此有关的变化。 棉酚对非反刍动物的生理影响表,是累积性的经试验对多种动物研究,从病理学观点分析,对大白鼠、狗、兔子、家禽和猪进行的毒理试验列表汇总。猪、豚鼠及兔子是不同品种的动物,对棉酚都是敏感的。猪、狗居中,大白鼠和家禽是最不敏感的。日粮中添加 0.02% 的棉酚,对猪这种动物来说,是引起中毒临界值。 3 、摄取棉酚的后果 对于非反刍动物,结合棉酚是可以摄取的,在代谢中一般没有变化,因此是无害的。但是对狗进行研究中,结合棉酚通过胃肠道时,释放出了游离棉酚。说明结合棉酚通过胃肠道时,分解释放出游离棉酚。棉籽粕中的结合棉酚,能使被饲喂的生蛋母鸡和鸡蛋蛋黄变色,归因于棉酚与蛋白结合形式的化合物,经蛋白水解酶消化,不能分解出游离棉酚,但结合棉酚,通过水解,可使高达 50% 的结合棉酚转变成游离棉酚。 用同位素 棉酚,进行的生物半衰期试验,母鸡为 30h ,猪是 78h ,大白鼠是 48h ,如果添加铁到日粮中去是 23h 。用 棉酚喂鸡,如果摄入 棉酚,大量的是由粪便中排除体外,少量在尿中。鸡蛋中的棉酚是经血液流到鸡蛋中,只有少部分会沉积在机体组织中。 用 14 C 在棉酚的甲酰基和环结构中的地方做标记的放射性棉酚用来喂猪,观察放射性棉酚。结果发现机体组织中的 14 C 约占 25.1% ,粪便中有 61.8% 。说明猪消化道中吸收的棉酚,要大于鸡,从而被认为猪的敏感性要大。研究中还发现在猪肝中有大量活性作用的棉酚,成为浓缩集中地,发现肝中浓度高,肾、脾和淋巴节中含量少,血液中的棉酚含量也不高。 4 、食物成分对棉酚的影响 食物中矿物质的比例,对棉酚的影响比较大,蛋白质的质量和数量的比例,对棉酚的影响也比较大。日粮中铁有效地降低棉酚毒性作用。以兔子、大白鼠、猪和蛋鸡,试验棉酚试验用矿物盐钝化棉酚的活性,得到明显的效果。在鸡饲料中添加一定比例的硫酸亚铁按 0.5:1 到 1:1 的铁:游离棉酚比例添加,配到玉米 - 棉籽粕的大鼠日粮中喂养试验,发现残留在肝中的含量降低、毒性减轻现象。 5 、棉酚对人的影响 棉酚对人生理作用,有广泛的生理意义和代谢效果。特别是棉籽蛋白质成分在许多发展国家,可以缓解蛋白质短缺现象,经过加工处理的棉籽饼粕对人的应用具有广阔前景。曾经应用游离棉酚含量 0.11%~0.20% 的棉饼试验,进行 4~5 个月而没有产生有害作用。面包中含 10% 的棉籽饼粕粉食用一年之后,观察没有任何害处。 1953 年 Summers 等人试验焙烤食品中含有棉籽粕粉,以不加注明的方式放在美国阿克拉何马州的农机学院的自助餐厅中,销售了 18 个月而没有不良影响。儿童喂游离棉酚 0.057% ,总棉酚 0.88% 的 38% 的棉籽蛋白粉,也没有发生不良影响。在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世界儿童基金会,棉籽蛋白会议的蛋白顾问团会议文摘报告中,介绍在委地马拉试验二年多,喂食含棉籽蛋白的食品,未发现中毒症状的证据。用含 LCP 浓缩棉籽蛋白食物,喂养儿童的试验中,未发生中毒证据。 二、棉酚的利用 从经济观点出发,棉酚也许不是一件有利因素。但大量的棉酚如果能够提取出来,另作它用,无论对棉籽饼粕,或是棉酚本身的作用都是件好事。估计世界上每年从制油进行水化炼油所制得的油脚中,就可以生产多达三万吨棉酚。如果全世界的棉酚,都加以利用,仅此一项,就有巨大的经济价值。 棉酚也可作抗氧化剂,还可作工业烯烃化合物聚合作用的稳定剂。棉酚在低浓度情况下,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人们已经注意到用于非食用制品如橡胶和石油工业。在溶液中,棉酚可以稳定维生素A。用铁钝化棉酚有利于罐头贮存期延长;棉酚也可用在合成橡胶中作为稳定剂。 棉酚可用作试剂,可以用来定性或定量地测定包括钼、铀、镍、钒和锑等成分。利用棉酚的杀虫活性可作为抗虫剂、作棉铃虫驱虫剂、可以防治烟草夜蛾幼虫、红铃虫和其他害虫;棉酚具有抑制微生物生长的作用;棉酚的缩氨基硫脲和棉酚异烟碱酰羟硫脲,是重要的抗结核药物。棉酚在抗肿瘤病研究应用中已有过报道,棉酚还有抗病毒活性,曾有人用棉酚进行雄性抗孕药物试验研究等。 经周瑞宝教授 2017 年 9 月 22 日 同意,本博客近期将陆续刊出周教授 参与编著的 新书《当代食物安全》的部分内容,希望得到网友的支持和响应,并积极进行热烈讨论。
个人分类: 科研报告|4105 次阅读|2 个评论
减肥圣药左旋肉碱如何走下神坛?它真的非但无效还有害吗?
热度 2 arthurw321 2017-7-10 14:21
曾经这玩意特别火,简直成了减肥圣药,人人得而吃之。但是后来渐渐就没有动静了。想来问题出在一个地方,这玩意不能减肥,只是帮助使用者运动时消耗更多脂肪而已。 肉碱在哪个过程起效果呢?在身体里,脂肪都是以脂肪酸+甘油的形式储存。用的时候先分解出脂肪酸,脂肪酸分子比较大,必须进入线粒体才能氧化释放能量,也就是俗称燃烧脂肪。但是想进入线粒体,必须要有带路党,这就是肉碱了。 肉碱的作用就是给脂肪酸引路,让它进入线粒体。这个过程相对比较慢,自然就成了燃烧脂肪整个过程里最重要的一环。身体里的肉碱多了,自然就能更快地燃烧脂肪。问题是,吃了好多肉碱,不见得你就能吸收。 普通人不会缺乏肉碱。在日常的食物中,基本上都有肉碱,都在肉类里。现在的人都是肉食动物,素食动物少之又少。只不过,吃点肉碱,确实能提高肌肉运动时利用脂肪酸的量,减少葡萄糖无氧酵解产生乳酸,也可以让运动更持续。 不过,这是有限度的。即便肌肉细胞全部使用脂肪酸来产生能量,也不意味着你能瘦多少。因为人体可以合成脂肪酸,很多器官都需要长期以脂肪酸作为能量来源,也就是说即使你坐着不动,你的小肚子也在消耗,只不过消耗和补充是个动态的过程。减肥只是让消耗大于补充了而已。不管是运动消耗大于进食还是基础代谢率大于进食,开源节流没有差。 所以,肉碱可以吃。但是,肉碱虽然没毒,却可以被人体内的肠道细菌转化成有毒的东西。研究发现食用左旋肉碱会增加血管内三甲胺氧化物的含量,而后者会造成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动脉硬化。肉碱在哪里比较多?红肉。所以吃红肉会提高动脉硬化的几率,一点都不稀奇。就算你是直接服用左旋肉碱,你的肠道也不可能完全吸收,必然会有一部分落入肠道细菌的肚子里。到那时候就不归你管了。关键是,肠道细菌你缺了还不行,如果用抗生素杀死全部肠道细菌,估计你的小命也就不长了。是一个共生的整体,已经谁都离不开谁了。 还有人问,肉碱是咋回事知道了,左旋是啥意思?其实左旋的意思是指旋光性,这是一种化学分子的物理属性,绝大多数天然生物活性物质都是左旋,比如氨基酸。这个也无所谓……人体里很少右旋的东西。只是一个性质,没什么特别的作用。 说了这么多,那你还要不要吃左旋肉碱,要不要吃红肉?如果你不爱运动,能吃肉,推荐你不要吃左旋肉碱。如果你特别爱吃肉,那要小心心脑血管疾病了。记住,没吃的时候没毒,不代表吃了以后就没毒。你的肚子里,有一个乾坤大挪移……
929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草甘膦致癌之争落地 两大国际机构称其不致癌
热度 2 bioxncai 2016-5-17 19:42
作为常用农药,草甘膦是否致癌的争论在几大国际机构间一直存在。今日,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发布报告称,草甘膦不大可能致癌。  去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一项新决议引起热议。决议称孟山都农达除草剂中所含草甘膦成分“可能致癌”。此项决议列述在《柳叶刀》肿瘤学分类下一篇新的分析报告中,并在世卫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网站上发表。   但2015年11月,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和欧盟成员国完成了对除草剂草甘膦的重新评估,并发布报告称,草甘膦不大可能对人类有致癌风险。    2016年5月9日-13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农药残留专家组、世界卫生组织农药残留联席会在世卫组织日内瓦总部召开联合会议。在重新评估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称,草甘膦不大可能致癌。   记者看到,两大国际组织联合发布的报告表示,草甘膦是一种广谱性除草剂,在很多生物上都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基因毒性测试。证据表明,草甘膦及其制剂产品的口服剂量高达2000毫克/千克体重(该途径与人类膳食暴露关联度最大,与绝大多数哺乳动物基因毒性效应的研究没有关联性),该模型仅适用于人类基因毒性风险评估。   这次会议得出结论称,草甘膦不太可能具备理想状态下的膳食毒性。对一些小鼠和大鼠的致癌性研究进行总结,会议得出结论,草甘膦对大鼠没有致癌作用,但不排除高剂量的草甘膦对小鼠致癌的可能性。   此外,在缺乏啮齿动物与人类相关剂量致癌潜力以及哺乳动物口服基因毒性测试数据的情况下,综合职业暴露流行病学证据。会议得出结论,从暴露到饮食草甘膦,都不太可能对人类产生致癌风险。来源:新京报 编辑:李燕 转载自: http://www.yangtse.com/m/news/zhongguo/2016/05/17/301763.html
2412 次阅读|3 个评论
酵素怎么了之三:酵素的担心
热度 8 hongkuan15 2016-3-24 06:49
作者:Doctor D 今天接着八!虽然已有利益相关者开始指责我了。 前两篇文章已经介绍了 酵素的本质 和 酵素的猫腻 ,我们已经知道酵素其实是酶,但很多酵素产品里面还含有很多其它物质,这些物质有一些确实是对人体有益的,如益生菌,膳食纤维等。 然而,酵素中还可能含有一些有害物质,那些正规生产厂家生产的,有政府部门严格监管的产品质量控制会好一点(只是酵素产品还没有国家标准),而一些不明来历的产品和自制酵素就要小心了。 这样的酵素里面可能含有多种有害物质。 1,霉菌毒素 霉菌毒素可以致癌,特别是黄曲霉毒素,棒曲霉毒素,它们都有一定的神经毒性和致癌性,甚至还可能影响胎盘。由于酵素的发酵过程大多是自然发酵,意思是完全依靠加入的食材本身负载的各种微生物,所以,细菌、真菌都会参与。 这么多种微生物参与,有益的有害的傻傻分不清楚。自然界中的微生物无处不在,多种多样,土壤中,果蔬上面都有很多种微生物,其中不乏霉菌。霉菌的种类很多,已知的5万多种菌种,大约有三百来种可产生一百多种霉菌毒素,在这些霉菌毒素中有14种能致癌,其中2种是剧毒的致癌剂。所以,自然发酵过程一切皆有可能,受环境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影响很大,南北方,夏季和冬季发酵里面的微生物差别就很大。 2,甲醇,乙醇 一旦发酵过程中有大量真菌,真菌发酵就会把果蔬里面的糖转化为乙醇,也就是酒精,就是产生酒味。有些自酿葡萄酒就是这个过程,这样做出的果蔬发酵的东西就不能叫酵素了,应该是果蔬酒。酒精还好,至少是人们能够享用的食品,危害更大的是,长时间发酵后,果蔬中含有的果胶的物质,被微生物发酵后会生成甲醇。甲醇是无色的有酒精气味容易挥发的液体,对人有毒性。我最早知道甲醇是从曝光假酒的新闻中,一些不良商贩把工业酒精添加到食用酒精中,而工业酒精中通常含有约4%的甲醇,正是这些甲醇会使人中毒,特别是损害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最常见的危害就是使人失明。 3,亚硝酸盐 在发酵过程中,还有一种物质亚硝酸盐可能在发酵过程中大量产生。亚硝酸盐与人体内的胺类物质生成 剧毒和强致癌物质 N-亚硝胺。果蔬中本身都含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在果蔬被采摘后,它们本身的还原酶增多时会把硝酸盐转变为亚硝酸盐,细菌在发酵过程中也会把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导致亚硝酸盐含量逐渐升高。在制作泡菜过程中也会出现亚硝酸盐的升高,但是亚硝酸盐也不是一直升高,一般会呈现先升高再下降的过程,所以,一般泡菜都需要等一段时间再吃,除了让泡菜发酵彻底之外,另一个原因就是等等亚硝酸盐含量降低,减少它对人体的危害。所以,在制作酵素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亚硝酸盐,如果没有对发酵过程进行监控,也就不知道亚硝酸盐的含量啥时候能够降低, 也就不知道 饮用酵素的合适时间了。 4,抗生性物质 还记得数学或者生物老师的问题吗?什么是级数级增加?大肠杆菌的繁殖周期大约是12~17分钟,就按20分钟算,一个大肠杆菌按照级数级增加,一天就能繁殖72代,这72代都能活过一天,数目就是天文数字,按每10亿个大肠杆菌重1毫克计算,过不了多久,繁殖出来的大肠杆菌重量就会超过地球。 但是,这样的事是永远不会发生的,因为没有那么多营养,细菌也会衰老,并且细菌和细菌之间会为了争夺地盘和营养相互竞争,相互抑制。在自然发酵过程中,里面的各种细菌,真菌也会相互竞争食物,争抢地盘。发酵容器就那么大,里面的营养物质就那么点儿,菌菌们要生存,要发展,只能想尽一切办法壮大自己,压制它菌。于是,菌与菌之间就会引发”战争“。战争总是会死菌的,战争时间越长,死的菌越多,一些死菌尸体(细胞壁)“腐烂”后会释放一种脂多糖,这种脂多糖对人来说就是内毒素,发酵时间越长,死菌越多,内毒素也就越多。 可是,菌可不像人类,可以使用的武器多种多样,菌更擅长的是使用 化学武器 ,通过产生化学物质来消灭敌人。这类化学物质中比较知名,全球人民都知道,并且我们人类也会熟练使用的物质就是抗生素(Antibiotics)。 其中一些菌确实会产生抗生素或者类似抗生素的物质,我们把它们统一称为抗生性物质,并且 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相互之间的激烈竞争,营养物质的耗竭,细菌数量的增加, 抗生性物质 的量会越来越多 。这些抗生性物质就积累在这些细菌的“营养汤”里,如果这个营养汤就是所谓的酵素,不难想象,这样的汤简直就是“ 抗生素鸡尾酒 ”。这样的汤带有了细菌的“信息”,把含有这种信息的东西吃进自己的消化道里,会对肠道微生物产生影响,可能引起微生态系统的紊乱。如果这样制作的酵素能够有作用,完全不能排除是里面的细菌产生的生化武器的作用,因为,抗生素的作用已经非常明确。 最后,酵素怎么了系列告一段落,来一个总结吧。 酵素并不神秘,算是食品 酵素和酵素产品不一样 酵素就是酶,但酵素产品跟酵素可能没有半毛钱关系 酵素产品里面成分复杂 酵素产品的作用,可能依赖于其中添加的益生菌,膳食纤维等物质 酵素产品中可能含有多种有害物质 自制酵素有风险 送福利了 :想知道你的肠脑健康状况吗?来做个测试吧! 点开下面的链接 或扫描二维码 就可以: https://www.wenjuan.com/s/FFFRN3/
9247 次阅读|30 个评论
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毒性交互作用
热度 4 tcmsuccessor 2015-7-17 11:52
β- 淀粉样蛋白和 tau 蛋白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毒性交互作用 Amyloid ‑ β and tau — a toxic pas de deux in Alzheimer’s disease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神经精神疾病研究所 LarsM. Ittner Jürgen Götz 摘要: β- 淀粉样蛋白 ( Aβ ) 和 tau 蛋白是阿尔茨海默病 ( AD ) 的标志性蛋白,针对其各自的毒性作用形式,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近期,两者在 AD 中可能的交互和协同效应已逐步得到阐明。本文将综述相关最新进展,对 tau 蛋白在 AD 发病中扮演角色的理解会转变为, tau 蛋白是 Aβ 最重要的伙伴。对于 tau 蛋白细胞功能的理解也日渐深入,关注的焦点已从轴突 (作为微管相关蛋白发挥首要作用) 转移至树突 (介导 Aβ 毒性) 。 Ittner L,Götz J. Amyloid-β and tau - a toxic pas de deux in Alzheimer ’ s disease. Nat RevNeurosci, 2011, 12: 65-72 受全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影响,痴呆已成为重要的健康负担。 2009 年全球登记的阿尔茨海默病 ( AD ) 病例达到 3560 万,而估计到 2050 年这一数字将翻番。 AD 及相关类型痴呆仍无法治愈,目前的治疗方法只能达到中等程度的症状减轻 。 AD 患者脑内除可见神经和突触丧失外,两项标志性的组织病理学损害为淀粉样斑块 和神经原纤维缠结 ( NFT ;微管相关蛋白 tau 的高度磷酸化形态) 。仅有 tau 病变,而无明显 Aβ 病变,为额颞痴呆 ( FTD ;也称额颞叶变性, FTLD ) 亚型的特征; FTD 是 65 岁以下人群第 2 位常见的痴呆类型。 。 NFT 病变进展并遍及全脑 (该过程称 “ 扩散 ” ) ,且与 AD 进展相关 ;而突触丧失作为最早期事件,与患者的功能损害相关 。 在家族性 AD ( FAD ) 的少数亚型,已发现存在编码淀粉样前体蛋白 ( APP ) 、早老蛋白 -1 ( PS1 ) 或 PS2 的基因突变 。在家族性 FTD 的某亚型,携带编码 tau 蛋白 (微管相关蛋白 tau , MAPT ) 的基因突变 ,由此 tau 蛋白在神经变性疾病中的突出作用得以确立 。在散发性 AD ( SAD ) ,载脂蛋白 E4 ( APOE4 ) 基因多态性及其他基因,也与发病风险增加相关 。 AD 和 FTD 患者中上述病理性突变的发现,有助转基因动物模型大量产生 。但需特别注意的是,绝大多数 AD 病例为散发性,其潜在病因仍不明,而目前的 AD 动物模型并非全面的人类疾病模型,仅模拟了疾病的关键方面。 近期针对 AD 的发病机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如 tau 蛋白病变 (及其他毒性蛋白) 的神经元间扩散和跨脑区扩散 。并且人类研究、小鼠研究和体外研究已显示, Aβ 与 tau 蛋白在 AD 中发挥毒性作用存在直接关联 ,但其交互作用的分子机制仍未阐明;十余年来,其一直是该领域的关键问题。本文将综述相关最新进展,包括 Aβ 与 tau 蛋白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 (特别是在突触部位) 及其如何影响 AD 发病,而这些机制已日渐明朗。 Aβ 对突触的毒性 APP 经分步剪切后形成 39-42 个氨基酸残基的 β- 淀粉样肽 。 Aβ 易于聚集,产生毒性亚型,包括二聚体、寡聚体和纤丝 。虽然这三种 Aβ 形态中何种为毒性亚型尚存争议,但均认为突触 (特别是突触后部) 是 Aβ 毒性作用的主要靶点 。相应地, Aβ 急性处理可致突触和树突棘丧失,多种实验范式下均可诱导长时程抑制 ( LTD ) 和长时程增强 ( LTP ) 。虽然,突触后部可能仅存在单一受体介导 Aβ 毒性,但似乎多种突触后受体均有涉及,如朊毒体 ( prion ) 蛋白、 α7- 烟碱能受体、代谢型谷氨酸受体 ( mGluR ) ,尤其是 N- 甲基 -D- 天冬氨酸受体 ( NMDAR ) 。某特定受体介导的毒性,可能未必涉及 Aβ 与受体的直接结合,而是源自 Aβ 对受体属性的间接调控作用 (可能是通过 膜结合 实现) 。这便可以解释为何不同的实验设计中, Aβ 在特定情况下仅结合于特定受体 。 有提示,过度刺激 NMDAR 引发的兴奋性毒性,可能为 Aβ 所致神经元损伤的核心机制,不过尚缺乏 Aβ 与 NMDAR 直接结合的证据 。有趣的是, NMDAR 可介导 Aβ 诱导的树突棘丧失;而在同样实验条件下, mGluR 介导 Aβ 诱导的 LTD ,提示不同受体介导 Aβ 毒性的不同方面。而进一步支持 NMDAR 在 Aβ 毒性中发挥作用的证据是,部分性 NMDAR 拮抗剂美金刚对 AD 患者有效 。 tau 蛋白在轴突之外的新功能 tau 蛋白包括有三个主要结构域:氨基端 投射域 ( projectiondomain ) 、羧基端微管结合 ( MTB ) 重复序列,以及短尾部序列 ( shorttail sequence ) 。人脑中有六种 tau 蛋白亚型,通过外显子 2 、 3 ( N- 端插入序列) 和外显子 10 的不同剪接方式而形成。外显子 10 可编码额外的 MTB 重复序列,生成有 3 个或 4 个 MTB 重复序列的亚型 。 tau 蛋白主要在轴突发现,原因在于对其排列机制 ( sorting mechanism ) 并不完全清楚 。生理状态下, tau 蛋白定位于树突,但其水平极低 。 tau 蛋白最明确的功能是稳定微管和调控动力驱动的轴突运输 。而 tau 蛋白与皮层膜的交互作用尚未完全了解 。进一步在神经元胞体 - 树突区 ( somatodendritic domain ) 发现了 tau 蛋白,是在病理状态下定位于此 (下文详述) 。 理论上, tau 蛋白有 84 个磷酸化位点,在丝氨酸、苏氨酸和酪氨酸上分别有 45 个、 35 个和 4 个。 tau 蛋白磷酸化程度在神经元发育期较成熟期更高 。磷酸化对 tau 蛋白功能的影响所知尚少,但已知 可负调控 tau 蛋白与微管的结合。在 AD 和 FTD 患者,以及 tau 蛋白转基因小鼠模型中, tau 蛋白磷酸化程度增强 (即高度磷酸化) ,同时见于生理性和病理性磷酸化位点 (机制未完全阐明) ,导致其与微管分离 。因此认为 tau 蛋白的功能涉及到微管,如微管的稳定和轴突运输的调控 ;这些功能受损可能导致疾病。高度磷酸化 tau 蛋白在神经元胞体 - 树突区聚集、聚合,最终形成 NFT 。有充分证据表明,可溶性的高度磷酸化 tau 蛋白在沉积之前,即可促成神经元功能紊乱 。进一步显示,高度磷酸化 tau 蛋白可干扰神经元功能,如影响线粒体呼吸和轴突运输等 。 tau 蛋白是否为突触后支架蛋白? tau 蛋白通过其 MTB 重复序列与微管蛋白 ( tubulin ) 结合,而其投射区介导与其他蛋白 、动力蛋白激活蛋白 ( dynactin ) ] 的作用。 dynactin 与 tau 蛋白的交互作用,涉及到细胞内转运和 (或) 肌动蛋白 ( actin ) 与微管的耦联 。尽管早在 1998 年即体外发现 FYN 与 tau 蛋白交互作用,但其体内相关功能目前仍不清楚 。有趣的是,磷酸化 tau 蛋白和 MAPT 病理突变的表达产物,体外发现均可导致 tau 蛋白与 FYN 交互作用增强 ,提示其可能与疾病相关。 FYN 与 tau 的交互作用,在体内可易化 FYN 到突触后位点 (即树突) 的靶向 ( targeting ) 效应 ,随之 FYN 聚集于神经元胞体 (图 1 ) 。在 突触后 部, FYN 可磷酸化 NMDAR 2B 亚基 ( NR2B ) ,从而介导 NMDAR 与突触后致密区蛋白 95 ( PSD95 ) 形成复合体 。而兴奋性毒性的下游信号转导,需要 NMDAR 与 PSD95 的交互作用 。而减少两者交互作用, tau -/- 小鼠则降低针对实验性癫痫和 Aβ 毒性的易感性 (图 1 ) 。 图 1 破坏 tau 蛋白依赖性 FYN 树突靶向效应可保护 AD 小鼠模型神经元免受 Aβ 毒性 生理情况下, tau 蛋白位于神经元的轴突和树突 (后者水平较低) 。酪氨酸蛋白激酶 FYN 位于树突区,可与 tau 蛋白交互作用;其还可磷酸化 NMDA 受体 ( NMDAR ) ,由此介导后者与突触后致密区蛋白 95 ( PSD95 ) 的交互作用。而这种交互作用正是 AD 中 β- 淀粉样蛋白 ( Aβ ) 发挥毒性作用所必需,且在淀粉样前体蛋白 ( APP ) 转基因 ( APP tg ) 小鼠中导致兴奋性毒性、记忆受损和未成年死亡。增加 tau 蛋白水平的转基因小鼠 ( tau tg ) 可见 tau 蛋白聚集于神经元胞体和树突,并伴突触后 FYN 水平增加。与此相关的是,双重转基因 APP tg /tau tg+ 小鼠 (粗箭头) 中 Aβ 毒性增加,较 APP tg 小鼠死亡率增加。截短的 tau 蛋白 ( Δtau ) 丧失微管结合特性,无法定位于树突,但可与 FYN 在神经元胞体交互作用。 Δtau 针对 tau 蛋白与 FYN 的交互作用发挥主导性的负性效应,从而防止 FYN 到达树突,得以保护 APP tg /Δtau 小鼠免受 Aβ 毒性。通过基因敲除技术删除 tau 蛋白 ( tau -/- ) ,可防止 tau 蛋白依赖性 FYN 定位到树突,从而保护 APP tg /tau -/- 免受 Aβ 毒性。 tau – / – 和 Δtau 神经元胞体中 FYN 停留机制的差异,即可解释 APP tg /tau -/- /Δtau 小鼠中见到的额外保护效应。 重要的是,强化免疫组化方法显示,生理状态的 tau 蛋白位于树突 。这一定位过程有赖于 MTB 重复序列 (最可能是由于微管结合) ,因为缺乏 MTB 重复序列的截短 tau 蛋白 ( Δtau ) 并不结合于微管蛋白,活体中也不会到达树突 (图 1 ) 。在 tau 蛋白介导的 FYN 靶向树突过程中, Δtau 也会发挥主导性的负性效应,而在 tau -/- 模型中 Δtau 针对 NMDAR 介导信号转导发挥同样的效应,包括减轻 Aβ 毒性 (图 1 ) 。微管在树突棘呈功能性存在 (此为与突触可塑性相关的特征 ) 的证据越来越多,继而 tau 蛋白在正常神经元的突触后部发挥重要的支架功能,这一可能性也大大增加。另一支持上述观点的证据是, tau 蛋白与 PSD95 之间存在强烈的交互作用,后者在 NMDAR 下游信号转导中即充当突触后支架蛋白的角色 (图 1 ) 。总之,虽然 tau 蛋白主要见于轴突,但新发现的其树突功能对于正常神经元也极为重要,一旦受损即可能导致病变。 Aβ 与 tau 蛋白的联系 按照淀粉样蛋白级联反应假说, Aβ 的产生是造成 AD 病理变化的关键步骤 。支持该假说的证据为, FAD 患者存在病理性突变,且与 Aβ 生成相关;还有 21 染色体三体者 (携带额外的 APP 等位基因) ,其 Aβ 水平和 AD 发生率均较高 。接下来的关键问题就是, tau 蛋白在淀粉样蛋白级联反应中处于何种地位?是 Aβ 毒性的首要靶点,中介物,还是某种意义上的旁观者?虽然 Aβ 和 tau 蛋白均可独立发挥毒性作用 ,但在体和离体模型均显示,两者间可能存在三种交互作用模式 (图 2 ) 。 Aβ 促进 tau 蛋白病变 Aβ 作用于 tau 蛋白的模式呈现多个层次,这已有多方面的证据支持。在 APP 转基因小鼠, Aβ 生成可致 tau 蛋白高度磷酸化,而在 tau 蛋白转基因小鼠,则并无 Aβ 斑块生成 。在这两种小鼠的杂交后代,可见 NFT 病变 (而非 Aβ 斑块病变) 加重 (表 1 ) 。类似地, tau 蛋白转基因小鼠脑内注射合成性 Aβ , NFT 病变同样加重 。进一步对三重转基因小鼠 ( 3xTg-AD 小鼠, Aβ 斑块和 NFT 病变并见) 进行抗 Aβ 免疫,则导致 tau 蛋白高度磷酸化程度降低 。有趣的是,近期研究显示,其他促淀粉样蛋白,如膜本体蛋白 2B ( integral membrane protein 2B ;也称 Bri 肽,在英国和丹麦的家族性痴呆患者脑内聚集) 也可以相同模式诱导 NFT 病变,提示 NFT 生成可由广泛的促淀粉样蛋白诱导,而不限于 Aβ 机制。 图 2 β- 淀粉样蛋白与 tau 蛋白:三种可能的交互作用机制 a Aβ 通过造成 tau 蛋白高度磷酸化引起 tau 蛋白病变,进而介导对神经元的毒性。 b tau 蛋白介导 Aβ 毒性,即 Aβ 毒性强烈依赖于 tau 蛋白的存在 (树突的 tau 蛋白) 。 c Aβ 和 tau 蛋白针对细胞过程或细胞器发挥协同效应,从而放大各自的毒性效应。 Aβ 与 tau 蛋白具有毒性协同效应 Aβ 和 tau 蛋白各自导致的下游毒性效应,分别针对同一系统的不同成分,从而放大了各自的效应。这种交互作用的典型就是 AD 小鼠模型的线粒体功能障碍,这一发病机制在神经变性中的作用被越来越多的发现 。在三重转基因小鼠, Aβ 和 tau 蛋白均可损害线粒体呼吸,且并见 Aβ 斑块和 tau 蛋白病变 。有趣的是, tau 蛋白倾向于损害呼吸链复合体 Ⅰ ,而 Aβ 阻断复合体 Ⅳ 依赖性线粒体呼吸,从而导致线粒体损害加重,两种病变叠加,不同于单一过表达 tau 蛋白或 APP 的小鼠 。 tau 蛋白介导 Aβ 毒性 tau 蛋白对 Aβ 毒性仅具次要作用的观点已受到实质性挑战,观察发现,培养的 tau -/- 神经元在 Aβ 诱导的细胞死亡过程中得以保存 。重要的是,这种保护作用经过两项独立的体内试验的重复验证 (采用不同的 APP 转基因小鼠和 tau 蛋白缺陷小鼠 )(表 1 ) 。其中一项研究显示, tau 蛋白缺陷小鼠对 Aβ 诱导毒性的保护作用源于定位于树突的 FYN 减少,从而导致 NMDAR 与 PSD95 交互作用削弱,最终减轻了 Aβ 介导的兴奋性毒性 。要强调的是,不仅 tau -/- 或 Δtau74 小鼠 (神经元表达 Δtau ) 可对抗 Aβ 诱导毒性,某种治疗性肽也可通过破坏 NMDAR-PSD95 交互作用达到类似效应 。以上提示, tau 蛋白依赖性树突信号转导在介导 Aβ 毒性中发挥关键作用。有趣的是,减少 tau 蛋白也可防止 Aβ 诱导的线粒体轴突运输受损 ;而 tau 蛋白正是通过这种运输方式介导 Aβ 毒性。 关于 tau -/- 小鼠的注释 首批 tau -/- 小鼠被报道时,令人吃惊的是并未见到明显的表型 。在某个 tau -/- 小鼠品系,轴突微管的微管蛋白排列仅轻微改变 ,而从另一个 tau -/- 小鼠品系获得的原代神经元细胞,其轴突生长也仅轻微延迟 ,原因可能在于微管相关蛋白 1A ( MAP1A ) 代偿了微管稳定作用 。而第三个 tau 缺陷小鼠品系获得的培养神经元,也可见类似的早期轴突形成延迟 ( L.M.I 和 J.G. 未发表研究,在 MAPT 位点引入了绿色荧光蛋白 ) 。有趣的是,老年 (而非青年) tau -/- 小鼠可见行为改变 (如攻击和记忆受损) ,提示 tau 蛋白缺乏的代偿机制在早期尚可发挥作用,而晚期则可能失效 。这同样也能够解释 APP 转基因 Tg2576 小鼠与 tau -/- 小鼠杂交后代老年期的病理变化 。针对 tau 蛋白处理方式的长期效应是否导致了上述损害加重,尚有待证实。 表 1 淀粉样蛋白 -tau 蛋白组合研究 年份 淀粉样蛋白模型 tau 蛋白模型 双重或三重转基因小鼠表型 参考文献 2001 Tg2576 ( K670N/M671L ‑ APP 695 ) JNPL3 ( P301L ‑ ( 0N4R ) tau ) ( p ‑ tau , NFT ) 40 2001 合成性 Aβ 1 ‑ 42 pR5 ( P301L ‑ ( 2N4R ) tau ) ( p ‑ tau , NFT ) 42 2003 3xTg AD ( K670N/M671L ‑ APP 695 +M146V ‑ PS1 ) ( P301L ‑ ( 0N4R ) tau ) Aβ 和 tau 蛋白病变并见 62 2007 APP23 ( K670N/M671L ‑ APP 751 ) 针对 C57Bl/6 小鼠 JNPL3 ( P301L ‑ ( 0N4R ) tau ) ( p ‑ tau , NFT ) ;晚发病变 63 2007 J20 ( K670N/M671L/V717F ‑ APP 751 ) Tau –/– 防止 J20 品系记忆损害和未成年死亡 20 2007 J20 ( K670N/M671L/V717F ‑ APP 751 ) Tau –/– 防止 Aβ 诱导的海马 NPY 表达和钙结合蛋白丧失 64 2008 APP ‑ V717I ( V717I ‑ APP 695 ) tau ‑ P301L ( P301L ‑ ( 2N4R ) tau ) ( p ‑ tau ) , GSK3β 活性增强 41 2010 APP152 ( K670N/M671L ‑ APP 751 +N141I ‑ PS2 ) pR5 ( P301L ‑ ( 2N4R ) tau ) ( p ‑ tau , NFT ) 65 2010 Tg2576 ( K670N/M671L ‑ APP 695 ) Tau –/– 老年小鼠记忆损害加重 52 2010 ADnnPP7 ( 795InsTTTAATTTGT ‑ BRI2 ) TauP301S ( p ‑ tau , NFT ) 44 2010 APP23 ( K670N/M671L ‑ APP 751 ) pR5 ( P301L ‑ ( 2N4R ) tau ) 未成年死亡率增加 26 2010 APP23 ( K670N/M671L ‑ APP 751 ) Tau GFP/GFP ( GFP 敲入) 防止 APP23 品系记忆丧失和未成年死亡 26 2010 APP23 ( K670N/M671L ‑ APP 751 ) ∆ tau74 ( 1 ‑ 255aa tau ) 防止 APP23 品系记忆丧失和未成年死亡 26 Aβ : β- 淀粉样蛋白; APP :淀粉样前体蛋白; GFP :绿色荧光蛋白; GSK3β :糖原合酶激酶 3β ; NFT :神经原纤维缠结; NPY :神经肽 Y ; p-tau :磷酸化 tau 蛋白; tg :转基因 AD 的 tau 蛋白轴假说 基于有关 tau 蛋白的树突功能,及其介导 Aβ 毒性的新发现,为突出 tau 蛋白在疾病中的核心作用,作者提出新的 “ tau 蛋白轴假说 ” ,该假说可关联树突区的 Aβ 和 tau 蛋白病变。假说包含以下两部分: 第一, Aβ 的突触后毒性为 tau 蛋白依赖性。更确切些,即 tau 蛋白与 FYN 交互作用,从而强化 FYN 到突触后部的靶向作用和 (或) 支架作用, FYN 在突触后部连接 NMDAR 到下游信号通路 (图 1 ) 。由此使 NMDAR 增敏,产生 Aβ 的毒性效应。这种 tau 依赖性 Aβ 毒性作用模式发生于神经元的树突区,涉及到兴奋性毒性信号转导。 第二,神经元暴露于 Aβ (特别是持续性暴露) 具有多种毒性作用。重要的是, Aβ 进行性增强 tau 蛋白磷酸化 (过度磷酸化) 。由此导致 tau 蛋白与微管结合受损,造成异常神经元的胞体 - 树突区 tau 蛋白加速聚集 (图 3 ) 。而且磷酸化 tau 蛋白与 FYN 亲和性也增强 。总之,以上的后果便是突触后 FYN 水平升高和 NMDAR 增敏,使得神经元树突对 Aβ 毒性更加易感。 图 3 提议的阿尔茨海默病 ( AD ) “ tau 蛋白轴假说 ” : 树突 tau 蛋白水平进行性升高增加神经元对 Aβ 的易感性 a AD (或轻度认知损害) 的起病特征即为脑内 Aβ 的生成。然而,树突 tau 蛋白低水平 (较之在轴突的高水平) 导致神经元对突触 (特别是突触后) Aβ 毒性仅具有限的易感性。 b 随着疾病进展, tau 蛋白磷酸化程度增加 (受 Aβ 驱动) ,并聚集于神经元胞体 - 树突区,导致树突 tau 蛋白水平进行性升高。 c AD 症状表现充分时,树突区高水平的 tau 蛋白使神经元对突触后 Aβ 毒性的易感性增加。 Aβ 毒性增加强化了 tau 蛋白磷酸化及其在胞体 - 树突区的聚集,从而使突触对 Aβ 毒性的敏感性增加,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这样看来,淀粉样蛋白级联反应假说是聚焦于 Aβ ,而由于 tau 蛋白在树突新功能的明确, “ tau 蛋白轴假说 ” 将这一关键性作用纳入。是否突触后 Aβ 毒性与 tau 蛋白磷酸化增强相关,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尚有待确认。另外,虽然来自 AD 小鼠模型的证据提示,树突 Aβ 毒性是疾病的早期事件,但其在人类疾病中作用仍需明确。 前已述及,减少 tau 蛋白可防止 Aβ 诱导的线粒体轴突运输受损 ,这便将 “ tau 蛋白轴假说 ” 与以下两种假说联系起来,即轴突运输受损假说和氧化应激假说。前者认为因 tau 蛋白诱导而致轴突运输衰竭;后者认为线粒体 (轴突运输的关键 “ 货物 ” ) 功能受损导致活性氧的生成 。 未来方向 尽管 tau 蛋白的作用及其与 Aβ 的交互作用正日渐明朗,但人脑中 6 种 tau 蛋白亚型的功能仍是有待明确的问题之一。在小鼠中发现,位于树突的 tau 蛋白具有支架功能,提示这一部位和 (或) 其他细胞区室可能有多种 tau 蛋白的支架蛋白伙伴,且不同 tau 蛋白亚型可能会形成不同的复合物。进一步讲, tau 蛋白在细胞质膜中的功能,与其他蛋白联系并最终靶向特定亚细胞区室的机制,均尚未完全阐明 。 培养神经元的 Aβ 毒性同时具有 tau 蛋白依赖性和 FYN 依赖性 。其毒性与特定 Aβ 亚型聚集,并募集 tau 蛋白至脂筏 ( lipid raft ) 相关联 。这可能提示,活体内的脂筏可与 Aβ 和 tau 蛋白在特定的膜区室相联系。进一步还需明确是否 FYN 的变化对 tau 蛋白有直接影响。 针对 tau 蛋白依赖性机制已成为治疗 tau 蛋白病变 (包括 AD ) 的适宜策略 (治疗 AD 似需谨慎采用同时针对 tau 蛋白和 Aβ 的组合手段) 。就 tau 蛋白来讲,降低其水平、破坏 NMDAR-PSD95 或 Fyn-Tau 交互作用,都是合理的治疗选择 。鉴于多数证据提示只有磷酸化 tau 蛋白才具有毒性 ,降低激酶活性 (如糖原合酶激酶 -3 ) ,或增加磷酸酶活性 (如丝氨酸 / 苏氨酸蛋白磷酸酶 2A ) ,对转基因 AD 小鼠模型均显示有效,有可能会转化为临床应用。而上述策略降低 tau 蛋白生理水平的同时,尚需观察是否会对各型细胞产生副作用 (如在少突胶质细胞中阻止 tau 蛋白依赖性 FYN 定位,可影响髓鞘形成 ) 。 一百多年前,阿洛伊斯 · 阿尔茨海默在显微镜下发现淀粉样斑块和 NFT 的时候,他是否会预见到形成这些病变的蛋白会有如此复杂的功能,又会与疾病的发生有如此紧密的联系呢? 1. Citron, M. Strategies for diseasemodification inAlzheimer’s disease. Nature Rev. Neurosci. 5, 677–685 (2004). 2. Brunden, K. R., Trojanowski, J. Q. Lee, V. M.Advances in tau ‑ focuseddrug discovery for Alzheimer’sdisease and related tauopathies. Nature Rev.DrugDiscov. 8, 783–793 (2009). 3. Querfurth, H. W. LaFerla, F. M.Alzheimer’s disease.N. Engl. J. Med. 362, 329–344 (2010). 4. Cairns, N. J. et al. Neuropathologicdiagnostic andnosologic criteria for frontotemporal lobardegeneration:consensus of the Consortium forFrontotemporal Lobar Degeneration.ActaNeuropathol. 114, 5–22 (2007). 5. Braak, H. Braak, E. Staging ofAlzheimer’s disease ‑ related neurofibrillary changes.Neurobiol. Aging 16,271–278; discussion 278–284 (1995). 6. Selkoe, D. J. Alzheimer’s disease is asynaptic failure.Science 298, 789–791 (2002). 7. Bertram, L. Tanzi, R. E. Thegenetic epidemiology of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J. Clin. Invest.115,1449–1457 (2005). 8. Ballatore, C., Lee, V. M. Trojanowski, J. Q. Tau ‑ mediated neurodegeneration in Alzheimer’sdiseaseand related disorders. Nature Rev. Neurosci. 8, 663–672 (2007). 9. Götz, J. Ittner, L. M. Animalmodels of Alzheimer’sdisease and frontotemporal dementia. Nature Rev.Neurosci.9, 532–544 (2008). 10. Frost, B. Diamond, M. I. Prion ‑ like mechanismsin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Nature Rev. Neurosci.11, 155–159 (2010). 11. Hardy, J. Selkoe, D. J. Theamyloid hypothesis ofAlzheimer’s disease: progress and problems on theroad totherapeutics. Science 297, 353–356 (2002). 12. Sisodia, S. S. St George ‑ Hyslop, P. H. γ ‑ Secretase,notch, Aβand Alzheimer’s disease: where do thepresenilins fit in? Nature Rev. Neurosci.3, 281–290(2002). 13. LaFerla, F. M., Green, K. N. Oddo, S. Intracellularamyloid ‑ β inAlzheimer’s disease. Nature Rev.Neurosci. 8, 499–509 (2007). 14. Haass, C. Selkoe, D. J. Solubleprotein oligomers inneurodegeneration: lessons from the Alzheimer’samyloid β ‑ peptide. NatureRev. Mol. Cell Biol. 8, 101–112 (2007). 15. Shankar, G. M. et al. Amyloid ‑ β proteindimersisolated directly from Alzheimer’s brains impairsynaptic plasticity andmemory. Nature Med. 14,837–842 (2008). 16. Lauren, J., Gimbel, D. A., Nygaard, H.B., Gilbert, J. W. Strittmatter, S. M. Cellular prion proteinmediatesimpairment of synaptic plasticity by amyloid ‑ βoligomers. Nature457, 1128–1132 (2009). 17. Snyder, E. M. et al. Regulation ofNMDA receptortrafficking by amyloid ‑ β.Nature Neurosci. 8, 1051–1058 (2005). 18. Kessels, H. W., Nguyen, L. N., Nabavi,S. Malinow,R. The prion protein as a receptor for amyloid ‑ β.Nature 466, e3–e4(2010). 19. Small, D. H. et al. The β ‑ amyloid protein ofAlzheimer’sdisease binds to membrane lipids but does not bind tothe α7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 J. Neurochem.101, 1527–1538 (2007). 20. Roberson, E. D. et al. Reducingendogenous tauameliorates amyloid β ‑ induceddeficits in anAlzheimer’s disease mouse model. Science 316, 750–754 (2007). 21. Goedert, M. Spillantini, M. G. Acentury ofAlzheimer’s disease. Science 314, 777–781 (2006). 22. Hirokawa, N., Funakoshi, T., Sato ‑ Harada, R. Kanai,Y. Selective stabilization of tau in axons andmicrotubule ‑ associated protein2C in cell bodies anddendrites contributes to polarized localizationofcytoskeletal proteins in mature neurons. J. Cell Biol.132, 667–679 (1996). 23. Aronov, S., Aranda, G., Behar, L. Ginzburg, I. Axonal tau mRNA localization coincides with tauprotein inliving neuronal cells and depends on axonal targeting signal. J. Neurosci. 21,6577–6587(2001). 24. Utton, M. A. et al. The slow axonaltransport of themicrotubule ‑ associatedprotein tau and the transport rates of different isoforms and mutantsincultured neurons. J. Neurosci. 22, 6394–6400(2002). 25. Konzack, S., Thies, E., Marx, A.,Mandelkow, E. M. Mandelkow, E. Swimming against the tide: mobility ofthemicrotubule ‑ associatedprotein tau in neurons.J. Neurosci. 27, 9916–9927 (2007). 26. Ittner, L. M. et al. Dendriticfunction of tau mediatesamyloid ‑ βtoxicity in Alzheimer’s disease mousemodels. Cell 142, 387–397 (2010). 27. Götz, J., Ittner, L. M. Kins, S.Do axonal defects intau and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transgenic animalsmodelaxonopathy in Alzheimer’s disease?J. Neurochem. 98, 993–1006 (2006). 28. Maas, T., Eidenmuller, J. Brandt, R. Interaction oftau with the neural membrane cortex is regulatedbyphosphorylation at sites that are modified in pairedhelical filaments. J.Biol. Chem. 275, 15733–15740(2000). 29. Brion, J. P., Smith, C., Couck, A. M.,Gallo, J. M. Anderton, B. H. Developmental changes in tauphosphorylation:fetal tau is transientlyphosphorylated in a manner similar to pairedhelicalfilament ‑ taucharacteristic of Alzheimer’s disease.J. Neurochem. 61, 2071–2080 (1993). 30. Götz, J. et al. Somatodendriticlocalization andhyperphosphorylation of tau protein in transgenicmiceexpressing the longest human brain tau isoform.EMBO J. 14, 1304–1313 (1995). 31. Santacruz, K. et al. Tau suppressionin aneurodegenerative mouse model improves memoryfunction. Science 309, 476–481(2005). 32. Ittner, L. M., Ke, Y. D. Götz,J. Phosphorylated Tauinteracts with c ‑ JunN ‑ terminal kinase ‑ interactingprotein1 (JIP1) in Alzheimer disease. J. Biol. Chem.284, 20909–20916 (2009). 33. Lee, G., Newman, S. T., Gard, D. L.,Band, H. Panchamoorthy, G. Tau interacts with src ‑ family non ‑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s. J. Cell Sci.111, 3167–3177(1998). 34. Magnani, E. et al. Interaction of tauprotein with the dynactin complex. EMBO J. 26, 4546–4554(2007). 35. Bhaskar, K., Yen, S. H. Lee, G.Disease ‑ relatedmodificationsin tau affec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Fynand Tau. J. Biol. Chem. 280,35119–35125 (2005). 36. Salter, M. W. Kalia, L. V. Srckinases: a hub forNMDA receptor regulation. Nature Rev. Neurosci. 5,317–328(2004). 37. Gu, J. Zheng, J. Q. Microtubulesin dendritic spinedevelopment and plasticity. Open Neurosci. J. 3,128–133(2009). 38. Small, D. H., Mok, S. S. Bornstein, J. C. Alzheimer’sdisease and Aβ toxicity: from top to bottom.NatureRev. Neurosci. 2, 595–598 (2001). 39. Götz, J. et al. Transgenic animalmodels of Alzheimer’sdisease and related disorders: histopathology,behavior andtherapy. Mol. Psychiatry 9, 664–683(2004). 40. Lewis, J. et al. Enhancedneurofibrillary degenerationin transgenic mice expressing mutant tau andAPP.Science 293, 1487–1491 (2001). 41. Terwel, D. et al. Amyloid activatesGSK ‑ 3βtoaggravate neuronal tauopathy in bigenic mice. Am.J. Pathol. 172, 786–798(2008). 42. Götz, J., Chen, F., van Dorpe, J. Nitsch, R. M.Formation of neurofibrillary tangles in P301L tautransgenicmice induced by Aβ42 fibrils. Science 293,1491–1495 (2001). 43. Oddo, S., Billings, L., Kesslak, J.P., Cribbs, D. H. LaFerla, F. M. Aβ immunotherapy leads to clearanceofearly, but not late, hyperphosphorylated tauaggregates via the proteasome.Neuron 43, 321–332(2004). 44. Coomaraswamy, J. et al. Modelingfamilial Danishdementia in mice supports the concept of the amyloidhypothesisof Alzheimer’s disease. Proc. Natl Acad.Sci. USA 107, 7969–7974 (2010). 45. Rhein, V. et al. Amyloid ‑ β and tausynergisticallyimpair the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system in tripletransgenicAlzheimer’s disease mice. Proc. Natl Acad.Sci. USA 106, 20057–20062 (2009). 46. Rapoport, M., Dawson, H. N., Binder,L. I., Vitek, M. P. Ferreira, A. Tau is essential to β ‑ amyloid ‑ inducedneurotoxicity.Proc. Natl Acad. Sci. USA 99, 6364–6369 (2002). 47. Vossel, K. A. et al. Tau reductionprevents Aβ ‑ induceddefectsin axonal transport. Science 330, 198 (2010). 48. Harada, A. et al. Altered microtubuleorganization insmall ‑ calibreaxons of mice lacking tau protein. Nature369, 488–491 (1994). 49. Dawson, H. N. et al. Inhibition ofneuronal maturation in primary hippocampal neurons from tau deficient mice. J.Cell Sci. 114, 1179–1187 2001). 50. Tucker, K. L., Meyer, M. Barde,Y. A. Neurotrophinsare required for nerve growth during development.NatureNeurosci. 4, 29–37 (2001). 51. Takashima, A. The mechanism for tauaggregation andits relation to neuronal dysfunction. Alzheimer’s Dementia6, S144 (2010) 52. Dawson, H. N. et al. Loss of tauelicits axonaldegeneration in a mouse model of Alzheimer’s disease.Neuroscience169, 516–531 (2010). 53. Saper, C. B., Wainer, B. H. German, D. C. Axonal andtransneuronal transport in the transmissionofneurological disease: potential role in systemdegenerations, includingAlzheimer’s disease.Neuroscience 23, 389–398 (1987). 54. Stamer, K., Vogel, R., Thies, E.,Mandelkow, E. Mandelkow, E. M. Tau blocks traffic of organelles,neurofilaments,and APP vesicles in neurons andenhances oxidative stress. J. Cell Biol. 156,1051–1063 (2002). 55. Pappolla, M. A., Omar, R. A., Kim, K.S. Robakis,N. K. Immunohistochemical evidence of oxidative stress in Alzheimer’s disease. Am.J. Pathol. 140, 621–628 (1992). 56. Williamson, R., Usardi, A., Hanger, D.P. Anderton,B. H. Membrane ‑ bound β ‑ amyloid oligomersarerecruited into lipid rafts by a fyn ‑ dependentmechanism.FASEB J. 22, 1552–1559 (2008). 57. Ittner, L. M. et al. Parkinsonism andimpaired axonaltransport in a mouse model of frontotemporal dementia.Proc. NatlAcad. Sci. USA 105, 15597–16002 (2008). 58. Gong, C. X. Iqbal, K.Hyperphosphorylation ofmicrotubule ‑ associatedprotein tau: a promisingtherapeutic target for Alzheimer disease. Curr.Med.Chem. 15, 2321–2328 (2008). 59. Noble, W. et al. Inhibition ofglycogen synthasekinase ‑ 3 bylithium correlates with reduced tauopathyand degeneration in vivo. Proc. NatlAcad. Sci. USA102, 6990–6995 (2005). 60. van Eersel, J. et al. Sodium selenatemitigates taupathology, neurodegeneration, and functional deficitsinAlzheimer’s disease models. Proc. Natl Acad. Sci.USA 107, 13888–13893 (2010). 61. Klein, C. et al. Process. outgrowth ofoligodendrocytesis promoted by interaction of fyn kinase with thecytoskeletalprotein tau. J. Neurosci. 22, 698–707(2002). 62. Oddo, S. et al. Triple ‑ transgenic model ofAlzheimer’sdisease with plaques and tangles: intracellular Aβ and synapticdysfunction. Neuron 39, 409–421 (2003). 63. Bolmont, T. et al. Induction of taupathology byintracerebral infusion of amyloid ‑ β ‑ containingbrainextract and by amyloid ‑ βdeposition in APP x Tautransgenic mice. Am. J. Pathol. 171, 2012–2020 (2007). 64. Palop, J. J. et al. Aberrantexcitatory neuronal activityand compensatory remodeling ofinhibitoryhippocampal circuits in mouse models of Alzheimer’sdisease. Neuron55, 697–711 (2007). 65. Grueninger, F. et al. Phosphorylationof Tau at S422 isenhanced by Aβ in TauPS2APP triple transgenic mice.Neurobiol.Dis. 37, 294–306 (2010). β-淀粉样蛋白与tau蛋白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毒性交互作用(Amyloid?β and tau — a to.pdf
18316 次阅读|4 个评论
汽油的毒性分析及其替代产品研究
scientister 2014-6-26 08:28
汽油的毒性分析及其替代产品研究 周公仆 1、汽油的毒性分析 前一阶段,多地民众抵制建设新的PX(对二甲苯)装置,国内兴起了PX毒性问题的讨论。为了证明PX无毒或者毒性很低,一些机构和媒体喜欢拿PX与汽油比较,因为汽油中含有较多的芳烃,芳烃中包含PX,而汽油却是被广泛使用的,有人据此推断PX的毒性很低。甚至,有人找到依据,说在欧洲PX与咖啡的毒性被划分在同一个毒性等级,属于第5级,所以PX的毒性很低。 关于芳烃的毒性,说它有毒或者低毒,都是定性的判断。如何定量地评价芳烃的毒性呢?中国国家标准《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规定,工业生产装置气体排放:苯不大于12毫克/立方米;甲苯不大于40毫克/立方米;二甲苯不大于70毫克/立方米。苯,由于其强致癌毒性,已经被国家禁止添加进入汽油,国IV和国V汽油标准中,苯含量要求不大于1%(体积分数)。甲苯和二甲苯仍然允许作为汽油的组分,但是国IV汽油标准中,要求芳烃含量小于40%(质量),国V汽油标准中,芳烃含量要求小于35%(质量)。可见,国家标准对汽油中芳烃含量的限制越来越严格。国家标准允许汽油中含有芳烃,不是因为芳烃没有毒性,而是因为芳烃的辛烷值高,其中,甲苯的辛烷值为104,二甲苯的辛烷值为103,强制降低汽油中芳烃的含量,以国内现有的生产力水平,炼油企业将无法提供满足市场需要的汽油产品。然而,国外在2010年前后提出了“无芳烃燃料”的概念,即努力向市场提供无芳烃的汽油和柴油产品。国外虽然提出这样的概念和目标,但是他们并没有实现。他们的绿色燃料计划是采用支链烷烃或者烷基化油替代芳烃,生产高辛烷值汽油。但是这样做的成本增加很高,而且生产过程会消耗大量燃料和原料。无芳烃低辛烷值汽油产品则另辟蹊径,低成本地实现了欧洲人和美国人的绿色燃料梦想,而且,燃料消耗会降低20-30%,二氧化碳排放会降低20-30%。 汽油的毒性还包括那些用于提高辛烷值的添加剂,如MTBE、MMT等,因此,国外对汽油的抗爆添加剂添加量限制越来越严。甲基叔丁基醚(MTBE)能够污染地下水,还被确认为水质恶臭的祸首之一,美国将其列为可能的致癌物质。从2011 年起,美国禁止在汽油中添加MTBE;欧盟的汽油中已经不再使用MTBE。甲基环戊二烯三羰基锰(MMT)的使用,是PM2.5 的重要来源之一。据美国环保部监测,使用含MMT 的汽油,30%的锰会转化为氧化锰从汽车排气管直接排入大气,吸附在细小颗粒物上形成PM2.5,被吸入人体后,易引发呼吸道、肝、肾恶性病变。日本于2010 年禁止在汽油中添加MMT。欧盟2011 年将汽油中锰含量限制在6 毫克/升以下,并要求2014 年降至2 毫克/升以下。美国禁止在新配方汽油中添加MMT。 国内汽油产品的主要研究方向,目前仍然是如何低成本提高汽油辛烷值,同时,研究逐步降低汽油芳烃含量和硫含量。例如,国IV 车用汽油标准的芳烃含量为不大于40%(质量),硫含量小于50ppm;国V 车用汽油标准的芳烃含量为不大于35%(质量),硫含量小于10ppm。新标准中硫含量降低80%,芳烃含量降低只有12.5%,说明芳烃含量降低难度太大。 国内比较先进的研究机构,如:中国石化的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也在进行直链烷烃支化研究,甚至有年产数十万吨规模装置的生产试验。但是,到目前,这种技术的能耗较高,收率较低,转化率大约97%,因为成本增加太多,难以推广应用。 国内汽油产品出于保证辛烷值指标和降低成本的目的,仍然保持较高的芳烃含量和添加MTBE、MMT 等添加剂。炼油工厂通过“重整”工艺将直链烷烃转变为芳烃,添加到汽油中。重整装置是公认的耗能大户。汽油产品与化工产品争夺芳烃资源的现象也经常发生。生产芳烃产品的过程中,剩余的化工轻油,炼油厂一般均不愿意用作汽油的原料。而对于MTBE,中国的汽油产品标准中没有明确的限制,只是规定汽油中氧含量不超过2.7%,因此汽油生产企业一般控制MTBE 的添加量在12%以内。MTBE被当作一种高效的廉价的提高汽油辛烷值的添加剂而广泛使用。这里体现了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差距。另一方面,国家环保部门和汽油生产企业也是有苦衷的。技术和成本的双重压力,使得中国的汽油生产企业不能向社会提供无芳烃、不含MTBE、不含MMT等添加剂的汽油。 低辛烷值汽油产品和技术的研究,为国内和国际汽油产品实现无芳烃化提供了一条捷径。 2 、汽车尾气的毒性分析 普通汽油中含有较多的芳烃,芳烃不容易燃烧,因此尾气中芳烃残余和多环芳烃的含量较多。汽油添加MTBE或者MMT之后,尾气中不确定的氧化有机物和氧化锰含量较多。而柴油中多环芳烃含量较多,柴油机尾气中多环芳烃和碳烟含量较多。碳烟排放多,不仅仅是环境污染,也是燃料浪费。 3、汽油的替代产品——低辛烷值汽油 “低辛烷值汽油”与现在的汽油和柴油相比有很多优越性,未来有可能替代常规汽油和柴油。 这里,压燃式汽油机是指扩散式压燃汽油机,低辛烷值汽油是指以40号汽油为代表的新的汽油系列产品。 低辛烷值汽油具有清洁高效环保的优点,压燃式汽油机具有高效节能的优点。 (1) 、高效 压燃式汽油机使用低辛烷值汽油,与普通汽油机相比,可以增加热功转换效率20-30%,省油20-30%,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30%。输出相同的功率,压燃式汽油机只需要70%的燃料。 压燃式汽油机采用柴油机的工作原理,压缩比高,却没有爆震的危险,还可以实现稀薄燃烧和分层燃烧。低辛烷值汽油挥发性比柴油好,容易与空气混合均匀,燃烧后尾气碳烟排放少。 (2) 、环保 低辛烷值汽油又可以称为无芳烃低辛烷值汽油,顾名思义,这种汽油可以不含芳烃,芳烃是有毒性的。出于环保的要求,欧洲刚刚提出无芳烃燃料的概念,低辛烷值汽油已经实现了这个概念。 普通汽油为了增加抗爆性不得不添加抗爆剂,如:甲基叔丁基醚(MTBE)和甲基环戊二烯三羰基锰(MMT)等,使用MTBE或者MMT等抗爆剂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低辛烷值汽油不需要添加MTBE或者MMT等抗爆剂。因此使用低辛烷值汽油的压燃式汽油机汽车,最突出的优点是清洁和环境友好,有利于降低空气污染和解决雾霾问题。 (3) 、资源综合利用 低辛烷值汽油的原料使用的是目前生产高辛烷值汽油所放弃使用的“边角料”原料,不但清洁高效环保,而且成本低廉。 原来添加在汽油中的芳烃,可以作为化工原料,不再与汽油争资源。 有关专家认为:“低辛烷值汽油是一种比柴油更适合柴油机的燃料”,“压燃式低辛烷值汽油机是一种最完美的内燃机”。 低辛烷值汽油和压燃式汽油机的应用,以北京为例,相当于减少100万辆汽车的排放,汽车 尾气的排放总量回到2009年的水平,有利于减少雾霾的生成因素。 全面的报告,请阅读: 无芳烃低辛烷值汽油和压燃式汽油机研究报告--2014年6月25日.pdf
个人分类: 研究工作|2371 次阅读|1 个评论
以重金属元素、化合物等讨论中药毒性显示的是对中医药理论的无知
wya 2014-6-16 10:48
如果想对中医药发表专业意见,首先要懂中医药。 很难想象,一个化学专家依据化学理论对物理学发表专业意见、一个足球裁判依据足球规则去裁决篮球比赛。而对于中医药,用西医、分子生物学规则约束中医药实践的现象比比皆是。 是否应该规定一个门槛:只有用中医药方法治愈率达70%以上的专家的建议才能采信? http://www.chinavalue.net/General/Blog/2011-12-21/865904.aspx 比如,如果对症情况下,合理配伍服用马兜铃类药物数月也不会出现肾损伤,而且各器官都越来越好,您信吗? 中药本身没有好坏之分,用对了能治病,用错了便致病!西药也是如此。治疗癌症的放化疗药物哪个没有毒性及副作用?不要照样用吗? 是否能治病,关键是用药的医生水平,而非药物本身。 不能因为大多数中医从业者水平不行,就得出中医药不行的结论。
个人分类: 中医大师思想摘录|2322 次阅读|0 个评论
PX博客集锦
rczeng 2014-4-9 07:29
有关PX毒性博客集锦 下面是最近科学网有关PX毒性的博客,每位博主分析的角度各不相同,博文可能收集不全,欢迎补充。 1. 职业安全卫生: 曾荣昌: “PX 的毒性跟乙醇(俗称酒精)差不多”吗? (2014-4-6 18:44 ) 2. 毒理学 :郑玉新: 也谈百度百科PX 词条(2014-4-6 23:08 ) 3. 毒性评价的标准: 李 健: PX 问题之我见 ( 2 014-4-7 17:30 ) 4. 毒性标准:孔鹏洲 : 一个半数致死量LD50 能说明毒性么? (2014-4-7 19:19 ) 5. 安全性担忧: 林中祥: (1) 我可不敢喝PX!! ( 2014-4-7 22:33 ) (2)神 经毒气光气都可以生产,何谈px 呢 ?(2014-4-8 13:42 ) 6. 政府 部门的监管 :林章凛 : PX 项目:勿止步于清华学子的科普担当 ( 2014-4-8 07:52 ) 7. 毒性指标: 麻庭光: 从LD50 说现代版的杞人忧天 (2014-4-8 07:52 ) 8. 安全管理: 陈 安: 反对PX 工厂建设的人究竟反对的是管理还是技术本身? (2014-4-8 10:27 ) 9. 政府的职责:曹广福: PX 能不能生产?一个奇怪的问题 ( 2014-4-8 16:56 )
个人分类: 随笔|3029 次阅读|0 个评论
抵制PX的本质---谁愿意常年呆在含二甲苯的空气中
热度 8 lin602 2014-4-8 23:32
PX项目在许多地方受抵制,这不是偶然的。 我问一个问题:一个人是愿意常年生活在空气新鲜的环境中还是愿意生活在空气混浊的雾霾空气中? 我想大家不会回答错的。 PX项目是用石油进行芳构化反应生产的,而且一般都必须有数十万吨的规模,否则不合算。从原料运进来装到储罐,再进行反应,产物再进储罐,再将其运走,几十万吨的规模的原料及产品在这过程中,即使设备再密闭,工艺再严谨,多多少少都有少量的挥发到环境中来的。加上设备检修,尾气排放,滴跑冒漏,肯定会有一些这些原料及二甲苯散发空气中。如果居民离这些厂区远问题不大,如果离得不远,这空气质量肯定有影响。谁愿意长期生活在这个环境中呢。 要知道,一天二天好对付,长年甚至数十年都在这样的环境中,谁会愿意? PX不管低毒高毒,但肯定是有毒的,这绝对不用怀疑!我举个例子大家就知道了,如果家里油漆家具,有些油漆都是用的二甲苯溶剂,有谁说涂完油漆,不等溶剂挥发干净就搬进去住?而且现在大部分家用油漆溶剂都是用香蕉水了。大家不知道有没有这样的感受,体育场的铁栏杆油漆或一些工业用漆,就是用二甲苯或溶剂油做溶剂的,感觉不好吧,只是这些溶剂挥发的浓度非常高而已。 农药乳化经常用含芳烃类溶剂,现在国家已经要求慢慢禁用了。深圳一个全国农药乳化的大型企业,二年前专门从深圳来我处交流这件事,我建议他们用天然产物来进行替代,本月17日这个企业还专门来南京与一企业讨论这个项目的科研开发工作,他们得到了国家项目资助。目的是用天然的原料来替代芳烃溶剂。他们邀请我参加讨论与交流。 px项目离居民区远点是应该的。 如果有谁不服,你来南京的化工园区住上二个月,闻闻这气味就知道了,看你受得了受不了,哈哈。 在高含量的二甲苯空气中,时间长了,肯定会身体不舒服甚至得病的。即使低含量,我想大家也不乐意。 当然如果离居民区距离比较远,应该是没有多少问题。同时要跟老百姓用数据进行有力的说服工作,科学地解释这些问题,我想政府工作加科学解释,加上考虑选址的远近,我认为是可以好好解决这问题的。 将百姓的诉求与工业生产及环境卫生有机地统一起来加以解决,是最客观的方法。
3518 次阅读|20 个评论
神经毒气光气都可以生产,何谈px呢
热度 21 lin602 2014-4-8 13:42
px(对二甲苯)在化工产品中相对来说毒性真不算大,比这个产品毒性大得多的产品多了去了。例如:氰化钠,光气等。 即使再大毒性的化工产品,如果工业与人民生活中需要使用,仍然是要生产的。我国就有不少光气生产厂,tdi毒性也不小呀。 电镀大家都知道的,许多年来,许多电镀厂都用到氰化物,但不但生产着氰化物,而且还大批量地使用着。 px比这些高毒性产品真是小巫见大巫。 为什么其他的产品生产不大闹,而px闹得这样厉害? 一是px产品产量大,二是可能离居民生活区不太远(我没有仔细查过),如果在罗布泊生产px,我想不会有居民去闹的。 网上及政府一再强调低毒,甚至有人说与乙醇差不多,这种说法是严重不负责任的。急性毒性与实际对人的伤害不是一个指标就行的,乙醇可以以白酒或其他酒类形式喝下去,对二甲苯谁敢说与白酒一样喝下肚? 如果科普得简单点,有香味的油漆产品用的溶剂是乙酸丁酯或乙酸异戊酯,而没有香气的油漆就是用的二甲苯或溶剂油做溶剂的。看看油漆工是如何防护的。油漆中的溶剂谁敢喝?毒性与乙醇差不多?笑死人了。 光气在世界大战中用作毒气,现在不是照样生产?氰化钾也正常生产呀。只不过国家相关部门非常严格管理这些产品生产而已。 问题是,px的生产一定要注意生产上的泄漏,货物运输及设备的泄漏甚至生产工段之间的输送搞得不好会有泄漏的,是产生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px挥发到空气中就会对环境有影响。如果离居民区近,周围空气质量就会受影响,这不是一天二天呀,是一辈子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普通居民反应强烈的根本原因。 px 要生产,最好离居民区有点距离,而且生产上要严格控制防止外泄。特别是要与老百姓说清楚,用科学的数据来做解释,如果真是有空气污染,可以到远点地方生产。 px生产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与大家说清楚数据与事实,这是由于不考虑离居民区远点,不考虑生产工艺与设备上的环境保护要求。 尽管改百度上低毒的词条, 但根本不能解决大家心里的锁结。
8452 次阅读|49 个评论
我可不敢喝PX!!
热度 16 lin602 2014-4-7 22:33
今天焦点访谈节目是关于PX毒性的,其中一再强调PX(对二甲苯)为低毒,甚至有些专家强调毒性与酒精差不多。 我喝酒是‘常委级’的,在科学网上有博友戏称我为‘酒鬼哥’。白酒里面有酒精,这我喜欢喝,如果让我喝PX,这样的喝法,早就见上帝去了。今天也不可能还在科学网上写博文了。 我是搞化学化工的,我太清楚芳烃对人的副作用了。 不是我说,今天的‘焦点访谈’节目很不地道。既然说毒性,就要说出他的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畸性、致癌性、药代动力学等所有数据,让大家正确了解。有时候越摸越黑。 当然,生产PX也不是那么危险,但如果说对环境没有影响,这是非常不科学的。如果生产及设备上防止外泄,再离居民区远点,这才是正确的选择。 文克玲教授列出了乙醇的毒性数据: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83426do=blogid=782820 。谢谢文教师。 让说PX毒性与乙醇毒性差不多的那些‘砖家’喝PX吧,我可不敢喝,我宁愿喝‘有毒的乙醇’。 为什么现在老百姓不大相信媒体,这就是一例。
5130 次阅读|31 个评论
“PX的毒性跟乙醇(俗称酒精)差不多”吗?
热度 71 rczeng 2014-4-6 18:44
“PX的毒性跟乙醇(俗称酒精)差不多”吗? ——从职业安全与卫生角度来看 【博主按:科学网新闻介绍 清华多名学生捍卫PX“低毒”网络词条描述 。其中,“ “PX从化学毒性上看,的确是低毒的。”通俗地讲, PX的毒性跟乙醇(俗称酒精)差不多 ”。博主认为这种说法可能不妥,深恐普通民众不懂科学,由于认识错误,误用或使用不当,造成身体损害,抑或生命危险。 因每个人的知识和经历不同,见解可能不一致, 特撰写此博文予以澄清。博主虽非医学科班出身,但在生产一线工作n多年,对此PX有一定的认识。如有错误之处,请各位指正!】 对二甲苯( p -Xylene ),大家所说的PX,是 二甲苯 异构体 之一,其余异构体包括 邻二甲苯 、 间二甲苯 。(维基百科) 二甲苯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也是许多有机涂料的稀释剂。例如,过氯乙烯漆的稀释剂X-3中的二甲苯含量为48wt%。酚醛树脂涂料,甲苯15wt%。环氧树脂的辅料-稀释剂最高用量可达5%;胺类固化环氧树脂涂料的稀释剂一般采用:二甲苯:丁醇=7:3;如果要求耐水性好,可采用:二甲苯:丁醇=8:2。环氧酚醛涂料的稀释剂配比:二甲苯:环己酮:醋酸丁酯=80:12:8。聚氨酯涂料的稀释剂(二甲苯:环己酮:醋酸丁酯=70:20:10)。氯磺化聚乙烯涂料的稀释剂为纯二甲苯。 (倪永泉,实用防腐蚀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1994) 二甲苯也是防腐蚀施工的重要原料。比如,二甲苯型不饱和聚酯树脂在我国耐腐蚀玻璃钢和树脂胶泥等领域用量很大,达上千吨。 (李国莱,合成树脂及玻璃钢,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二甲苯生产和使用当中的职业安全性问题应该得到高度重视。 先从博主亲自经历的一件事情说起。博主曾在中石化某公司工作过多年,从事防腐蚀施工技术和管理工作,与二甲苯之类的有毒化学物质有频繁的亲密接触。 有一次负责外单位(乙方)对某设备内部进行防腐蚀涂料施工的技术和现场管理。使用的有机涂料溶剂就含有二甲苯。该设备因腐蚀而临时停用,只有一个检修用人孔,无法进行通风换气。按照安全规范,容器内施工空气中氧气浓度要达到一定要求,方可进行;且需要通风换气。 鉴于现场特点条件,经过化验,含氧量达标后,我们采用的安全措施为长管式防毒面具。设备外配有专人监护。施工单位、生产车间也有人巡查。过一段时间,要求施工的人出来休息一下。平时每隔几分钟,外面监护人员就好扯一下安全带。如有反应,表明施工的民工情况尚好。 然而,中间的一天意外发生了,外面监护员离开了一小会,回来发现里面施工的十几岁小伙没有反映。他立即呼叫单位救护车,送往单位医院强救。万幸的是,经过几天的昏迷,这个年轻的生命终于奇迹般地活着。后来,博主也曾多次见过这个小伙。 所以,周围所有的人多少天来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这个事故的教训是监护人没有尽到职责,忽视了体呼吸对身体的重要影响,通风等防护措施还没有完全到位。 据主治医师介绍,某化工厂有工人因为误喝放在班组里矿泉水瓶中的二甲苯而发生意外死亡。华容县人民医院“1992年1月至1993年5月共收治急性口服二甲苯中毒患者7 例。7 例均为男性, 年龄23一57岁。 误将二甲苯当酒喝 。全部有头昏、乏力、嗜睡、恶心、呕吐及上腹部不适。黄疽6 例, 肝萎缩合并肝性脑病4 例, 少尿、尿闭各2 例, 休克、心衰各l 例。1 例轻度中毒者,入院后第7天痊愈出院。2 例中度中毒者, 入院后第10天及第14天痊愈出院。 4 例重度中毒者治疗无效死亡 。3 例死于肝、肾功能衰竭, 1 例死于肝、肾、心功能衰竭。” (刘迪宝.急性口服二甲苯中毒七例报告. 湖南医学,1995,3:156) 类似案例(请见附后)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 中国知网查询关键词 :二甲苯和中毒,有3,676篇文章。 从附后案例1来看,20ml二甲苯入口是可以致命的。 而喝20ml酒精会致命的话,也就没有中国的酒文化了。 由此, 从无数的实际意义上的案例分析来看,而不是从书本上来分析,博主个人不认为“PX的毒性跟乙醇(俗称酒精)差不多”是对的,这个观点 至少 值得商榷 。 【二甲苯的安全性资料】: 二甲苯,易燃易爆(王受谦,杨淑贞,防腐蚀涂料与涂装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名称 闪点,℃ 爆炸极限(体积),% 自燃温度,℃ 苯 -8 1.5-9.5 580 甲苯 6-30 1.0-7.0 552 二甲苯 29-50 3.0-7.6 553 对二甲苯( 维基百科 ) “对二甲苯属低毒性化合物,仅在长时间接触或短期接入高浓度该物质时会对人体产生严重危害。对二甲苯的液体及蒸汽易燃。高浓度对二甲苯进入消化道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对二甲苯蒸汽对眼部及上呼吸道有刺激,短期吸入高浓度对二甲苯会出现明显的刺激症状、眼结膜及咽充血、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胸闷四肢无力、意识模糊、步态蹒跚。重者会躁动、抽搐或昏迷,甚至死亡。 长时间或重复性接触或吸入以及短期吸入高浓度对二甲苯使皮肤脱脂,可造成皮肤干裂或刺激及产生神经衰弱综合征(如呼吸困难、混乱、眩晕、恐惧、失忆、头痛、颤抖、虚弱、厌食、恶心、耳鸣、暴躁、口渴、肝功能减弱、肾损伤、贫血症、骨髓的增生等)损害 。据日本芳香族工业会2013年1月出具的报告,PX的致癌性和致生殖细胞变异性均为区分外(GHS区分中危害性最低的分类) 。但也有报告称该物质可影响动物生育能力 。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 (IARC)将PX列为 3类致癌物 ,即“尚不能确定其是否对人体致癌”,与 咖啡 等同级。 ” 二甲苯 环境标准( 百度百科 ) “中国(TJ36-79)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100mg/m 3 (二甲苯) 中国(TJ36-79) 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0.30mg/m 3 (一次值、二甲苯)。” 后记:补充案例 【案例1】 2009年 ,邯郸市第一医院急诊科收治2例误服稀料(二甲苯) 20ml 中毒者入院7天和74h后死亡。 (刘书花, 张文忠.急性二甲苯中毒死亡二例诊治反思.临床误诊误治 ,2010,23(3):275-276. 【案例2】2005年8月19日武汉市东西湖妇幼保健院收治有机溶剂中毒病例19例,患者均系油漆工,使用含二甲苯的稀料后出现中毒症状而入院抢救,住院时间9天5例、16天1例和22天4例。 (范明,秦继山.急性二甲苯中毒19例抢救体会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3):1981) 【案例3】2004年1月8日上午9时, 某化工企业1名女化验分析员正在芳烃车间装置苯取样点进行取样, 操作为站位。这时芳烃车间二甲苯塔开车, 二甲苯回流罐瞬间满液位, 二甲苯从放空管喷出, 喷在该化验分析员头上和身上, 头发被喷湿, 当时感到头皮灼烧样疼痛, 她立即摘下防毒面具, 回到化验室脱掉被污染的棉袄, 用清水冲洗头部, 但受污染的其他衣物仍穿在身上。大约20时钟左右, 出现头昏、头痛、心悸、恶心、伴短暂意识丧失。随即送到职工医院就诊, 由于条件有限, 于当日下午2点转到省级专业医院治疗。20天后病人仍有阵发性心悸、声音嘶哑、失眠。 (史文生, 李在萍, 史萍, 张秋玲.一起二甲苯急性中毒事故的调查.现代医药卫生 .2007,23(4):622-623) 【案例4】据威海市立第二医院职业病科报道,“某市一家小型外资企业, 在投产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先后32 人次在工作中发生不同程度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中毒症状: 头痛、头晕、恶心、呕吐, 周身无力, 重者伴一过性意识丧失及四肢抽搐。其中15 人脱离现场后, 症状短期内消失, 17 人因症状较重, 急诊于附近一家定点医院, 按癫痫给予住院治疗, 分别于1-2 周“ 痊愈” 出院, 出院诊断为“症状性癫痫” 。 (汤华玲, 于爱丽, 孙玉清.某企业急性苯、甲苯、二甲苯中毒调查分析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2008, 34(3):192.) 【案例5】 复旦大学 附属金山医院职业病科、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职业病科和上海化工职业病防治院“收集并总结1974—2011 年诊治的职业性急性甲苯、 二甲苯 中毒病例,共计 85 例,包括单纯甲苯中毒12 例,二甲苯中毒 41 例,混苯中毒32 例; 其中 65 例经呼吸道接触,20 例呼吸道合并皮肤黏膜接触。分析发现意识模糊、朦胧状态、谵妄、浅昏迷、中昏迷、深昏迷、哭笑无常、抽搐与中毒有相关性。提示职业性急性甲苯中毒应依据意识障碍程度进行诊断分级,精神障碍和抽搐可供参考。” (黄简抒,周元陵,万伟国,赵赞梅,闫丽丽,徐希娴,李思惠,邹和建.职业性急性甲苯、二甲苯中毒85例临床分析 .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12, 25(5):341-343.) 【案例6】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对 86 例中毒患者以意识障碍的程度进行分级, “其结果为接触反应34 例( 39.5%) , 轻度中毒17 例( 19.8%) , 重度中毒35 例( 40.7%, 其中 死亡5 例 5.80%) 。急性甲苯、二甲苯中毒时呼出气、血液内甲苯、二甲苯增高, 死亡病例组织( 脑、肝、肾、肺、骨胳肌等) 内的甲苯及二甲苯增高; 心电图的异常主要表现为窦速、窦缓、窦不齐、房室传导阻滞、早搏及ST-T 波改变; X 线胸片则显示肺纹理的粗乱及片状阴影; 部分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主要为ALT增高; 肾功能异常主要为尿素氮、肌酐、尿钠增高以及尿渗透性降低。” (穆进军,扬勇,麻日升.急性甲苯、二甲苯中毒86例临床分析.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1999,12 (3):159-160.)
个人分类: 随笔|25364 次阅读|145 个评论
锂电池电解液,你环保不环保?
dingsir 2014-1-4 20:29
上篇博文扯到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中使用的添加剂的环保不环保的问题,由此而想到更广泛的一些问题,随便说说,仅为我个人的一些思考,不代表其它任何一方的观点。 必须承认,锂电电解液是锂电池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但这一环却同时也是最不环保的一环。然而奇怪的是,环保不环保这一问题,目前似乎还未引起锂电行业的关注。 为什么说电解液是锂电池中最不环保的一环呢?我无心贬低我所热爱的电解液行业,但这个确实又是行业无法回避的问题。 先看看电池材料的情况: 正极材料:含钴等重金属,以氧化物形式存在,有一定环境毒性。 负极材料:碳质材料,没有毒性。 隔膜材料:聚烯烃类,没有毒性。涂覆隔膜上多一点陶瓷材料,如果不用氧化铬等成分,常用的陶瓷材料也无毒害。 那么,我们来看看电解液吧,这是一个复杂的溶液: 锂盐:六氟磷酸锂,易水解为氢氟酸、氟化锂、三氟氧磷。三者进入水体都是氟污染。且氢氟酸对人体、金属都有很强的腐蚀性。但在密封惰性气体保护的条件下,其酸度通常不超过 50PPM ,但接触到外界潮气后会迅速上升。 溶剂:主要为碳酸酯类,目前是比较安全的选择。 添加剂:这里面的情况比较复杂,有些添加剂安全环保,如 VC , VEC , LiBOB 。但更多的化学性质较为活跃,具有一定的毒性 . 下面详述之。 锂盐的选择不是太多,目前除了 LIPF6 外,业界也在尝试开发一些新的锂盐来取代六氟磷酸锂(虽然主要不是考虑环保而是因为它的不稳定性),但目前仍不成功。历史悠久的 LIBF4 也具有类似的不稳定性和氟污染问题。 LiDFOB 虽然含氟量有所改善,但仍有两个氟原子可以水解。磺酰亚胺盐如 LiTFSI, LiFSI 虽然对水比较稳定,不易水解,也没有氟离子污染,但目前由于成本问题还无法成为主盐。而且磺酰亚胺盐中三氟烷基或氟磺酰基在环境的降解特性,目前也不甚了解。所以,锂盐方面,目前仍没有更好的选择。 在溶剂方面,目前的碳酸酯问题不大,都比较安全。少量应用的羧酸酯如乙酸乙酯、乙酸丙酯、丙酸乙酯、γ-丁内酯等的问题也不大。醚类溶剂在一次锂电池电解液中用量巨大,但在二次电解液中很少使用,也不成为问题。 那么看看添加剂吧,这里面的情况比较复杂。一般说来,为了起到特殊的功效,添加剂都具有一定的化学活性,如成膜、聚合、与某些物质反应等特点,这样就多多少少导致添加剂有些毒性。就具体情况来说,有这么几类情况: 1. 剧毒物。 这样的添加剂比较少,以前接触过的有异氰酸苯酯( CAS:103-71-9 ),使用起来小心翼翼的,保管上也要十分注意。由于测试效果不甚理想,没有实用化。二乙烯砜( CAS : 77-77-0 )也是报道过的添加剂,但考虑到其剧毒的特性,始终没有实施研究。前段时间媒体报道的“毒快递事件”中涉及的氟乙酸甲酯,也曾作为提升低温性能的添加剂而被报道,当时我们也寻找过,但没有找到供方而未作罢。现在看来,这类化合物要尽量避免使用,特别是挥发性强的剧毒物,务必避免。熟悉电池生产的人都知道,电池在化成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电解液的挥发,如果含有高毒性成分,对电池厂的员工存在非常大的安全风险。 2. 经分解后可能产生剧毒成分的低毒物。目前我们注意到的有含氰基的化合物,如丁二腈、已二腈、戊二腈类。如电池在意外着火燃烧的情况下,这类化合物可能释放出含氰基毒害物,如(CN) 2 ,造成毒害。由于这类产物的高毒害性, 这一课题确实值得添加剂行业和电解液行业认真对待加以研究。以前本人听一行业前辈说说过,他们精馏SN时曾发生过呼吸不畅的中毒迹象,后来怀疑是SN在高温下分解产生了HCN类毒性气体,后来大大加强了这方面的防护和保护措施才得以解决。 3. 经分解后可能产生中等毒性成分的。氟化氢气体主要的危害不是毒性而是烧蚀性,可对人内脏器官、皮肤等造成严重的化学烧伤,这里列入中等毒性来讨论之。 氟取代化合物都有类似问题,如氟代芳烃、氟代碳酸酯类在受热特别是起火燃烧时,也可能产生含氟的有害气体,如 FB 、 FEC 、 DFEC 或 F-EMC 等。不过跟作为主盐的 LIPF6 比,它们的影响应该要小得多,不成为主要毒害源。一些含氟锂盐多数情况下作为添加剂用,它们也有类似的问题,如 LiDFOB,LiBF4,LiTFSI,LiFSI, 等等,不再穷举。 4. 有致癌性。 1,3 - PS 就是比较常用的一种。磺内酯类具有良好的磺化能力,这也可能是它们被划分为“具毒性,致癌性,致突变,致畸性的化合物”的原因。作为同系物的 1,4-BS 也同样如此。在电解液中,这类化合物将不可避免遭到淘汰。尽量目前的用量还比较大,但寻找替代性化合物的工作应该展开了。 稍微值得高兴一点的是, PS 类添加剂的沸点高,挥发性很差,如果不处于高热环境(如精馏、着火)环境,它们比较难进入到空气中。 5. 低毒物。这类有联苯。 BP 是一种具有特殊恶臭的固体,气味难闻,多用作电解液的过充保护剂,由于其耐氧化性较差,对电池性能负面影响较大,目前已慢慢被淘汰。 6. 具有其它特殊特性的化合物。如具有麻醉性的含氟醚类,具有特殊臭袜子气味的丁酸甲酯,水解产物为二级毒品(台湾地区管制)的 GBL 等等,都需要考虑其使用和管理上的各类风险。 7. 无毒物。如 VC , VEC , DPE 等,这类反而比较少,多数是含双键、氧键等比较“安全的基团”的化合物。其中二苯醚 DPE 可用于香料用途和水果保鲜剂。 从以上列举的结果看,添加剂中有许多的不安全因素,如何管控这些风险点,并且满足客户在电池性能上的需要,需要配方开发和配方设计人员认真考虑和权衡,而不能仅仅因为当前行业不重视而轻视或忽视之,这也是一个严肃的社会责任问题。毕竟,产品的安全,客户的顾虑,归根到底都是供方的责任。
个人分类: 锂电电解液|118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蚜虫都药不死的转基因作物有什么可怕的啊
热度 6 jiangming800403 2013-10-29 09:21
转bt蛋白的转基因作物只能克制鳞翅目害虫,对付其他昆虫还要靠喷农药。连蚜虫都药不死的转基因作物有什么可怕的啊?
个人分类: 农业、食品与农村发展|1535 次阅读|8 个评论
抛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也谈槟榔到底有多毒
热度 5 arthurw321 2013-10-25 18:47
最近槟榔致癌的问题不知为何又闹的沸沸扬扬,可是明明多年前WHO就把槟榔说成一级致癌物了,为啥又翻出来了呢? 我想,大概是因为国内始终没有标准,而且槟榔确实可以致癌,食用者并不知道还是一味贪食,这就造成了槟榔导致的癌症越来越多,人们的情绪也越来越高了。 我们先来说,槟榔有多毒。 据我能获得的材料,槟榔的致癌性分为三类,WHO的一级致癌物列表上,槟榔果,含烟草的槟榔咀嚼物和不含烟草的槟榔咀嚼物都可以致癌。那么这三者有什么关系呢?108种一级致癌物 首先,是烟草的问题。可是不管有没有烟草,咀嚼槟榔都可以致癌,证明槟榔本身可以致癌,烟草也许只是增加了槟榔的毒性而已。 其次,是是否咀嚼的问题。既然槟榔果和槟榔咀嚼物都可以致癌,说明致癌物是在槟榔内的,而不是咀嚼过程产生的,但是口腔癌变肯定是因为咀嚼释放了致癌物,对不对? 最后,我们来看看致癌物是什么。据说,槟榔的致癌物主要是槟榔碱。 槟榔生物碱包括槟榔次碱和槟榔碱,槟榔果实含有浓缩单宁(原花青素),此原花青素尚未证实具有抗老化自由基的作用,咀嚼果实有些微成瘾性,萃取物已证实有抗忧郁(抗抑郁)效果。槟榔吃后会面红耳赤,如醉酒一般,苏东坡写过“两颊红潮增妩媚,谁知侬是醉槟榔”、“暗麝着人簪茉莉,红潮登颊醉槟榔”的诗句。槟榔碱曾被用来治疗寄生虫(绦虫、钩虫、蛔虫、绕虫、姜片虫等),但具有致癌性。 从这里看出,主要是两种物质。那么槟榔碱又是什么? 【分子式】C8H13NO2 【分子量】155.19 【沸点(℃)】209 【性状】油状液体。 【用途】有拟胆碱作用。并具有像烟碱的作用。在医疗上用于治疗青光眼,能使绦虫瘫痪,所以也用作驱绦虫药,与南瓜仁效果更好。 能直接作用于子宫平滑肌。大剂量时可使子宫强直性收缩,而能达到止血目的。 临床用于治疗产后子宫出血、子宫复旧不良、月经过多等。 【用法】静注或肌注,1次0.2~0.5mg,也可直接注射于子宫肌层或宫颈。? 【副作用及注意事项】胎儿及胎盘未娩出前禁用。 高血压病及冠心病患者禁用。 首先从分子式可以看出,才8个碳,算小分子。有N,是碱性物质。 从用途看出,槟榔碱也有医用,并非一无是处。氯霉素、土霉素、氯仿、非那西丁、APC、去痛片、环磷酰胺、氮芥、硫唑嘌呤、氨甲蝶呤、砷化物、乙烯雌酚、黄体酮、利血平、保泰松、苯妥英、苯丙胺、苯巴比妥、焦油软膏、右旋糖酐铁等,均可致癌。大部分仍在临床广泛使用,并非一律禁用。 甚至抗癌药,也都是有毒性的。要不怎么说化疗伤人呢?有致癌作用的中药或西药,是否一律禁用?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总的原则是权衡利弊。利大于弊者仍应使用,如抗癌药、急救药、疑难重症的特殊用药等,仍需使用。但应严格控制使用,控制适应症、不适应症、禁忌症、用法、用量、疗程及给药方式、注意事项。力求充分发挥治疗作用,防止不良反应,特别是致癌作用。切忌盲目、大量、长期、过度用药。而弊大于利者,应坚决禁用。4 这里就推出题目了。抛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槟榔碱的致癌剂量是多少,我不知道。但是肯定不会吃一个或者偶尔吃几个就会得癌症,这里也有个体差异的存在。就像很多老烟民不得癌症,其配偶却因为二手烟而得癌症的并不鲜见。 而中国自古就有槟榔入药的传统。主要是作用是消食驱虫。消食我不知道原因,猜测可能是槟榔碱能够刺激肠道运动,并且槟榔本身纤维很多能促进消化。中国自汉晋时代就有吃槟榔的传统,当时好像很多人是为了消食。(东晋末年刘穆之与槟榔的故事 )。有个实验结果提示,槟榔碱对胃肠道平滑肌活动可能有兴奋作用,其对小鼠的安全剂量为95.2mg/kg体重(按体表面积折算),是人正常用量的13.8倍. 并且槟榔碱能显著提高小鼠小肠推进率。推测其作用机理可能与兴奋肠道平滑肌M受体有关。 当然还有两个作用,李时珍称之为“醉能使之醒,醒能使之醉”。我认为这与槟榔碱也有关。 至于驱虫这个事情是人所共知的了。槟榔碱能使绦虫变得瘫痪,所以也用作驱绦虫药。绦虫是什么?就是猪绦虫,米粉肉里常见。但是虫卵却不一定在肉里,更有可能在所谓的农家菜地里。(科普作家也会得猪绦虫病的故事 (应该是全文虚构不要对号入座)) 从这里,我就可以推测,湖南人吃槟榔也许主要是为了驱虫。湖南在建国初期曾经是血吸虫感染的大省,据说 嚼食槟榔原只是湘潭一带的民俗,源自清初。那清初发生了什么事才能让湘潭人们开始嚼食槟榔呢?我觉得和消化不良关系不大,和驱虫的关系比较大。 研究证明,槟榔可以与灭螺药物合用杀灭钉螺 ,而钉螺是血吸虫的寄主之一。人类自身的行为与血吸虫病的流行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洞庭湖区,人类感染血吸虫病是人主动到有螺湖洲从事捕鱼、划船、放牧、打草等作业和沿湖居民日常生活接触疫水感染的。 而猪绦虫的感染主要是误食,包括肉食和人类粪便浇灌的蔬菜粮食。古人肉食可能比较少,那比较多的可能是从没有洗净的蔬菜里感染的。 推测到此结束。那么槟榔里到底有多少槟榔碱?用薄层扫描法分别测定了进口、海南、广州三地槟榔中槟榔碱的含量,回收率102.3%,变异系数1.95%。三种槟榔槟榔碱平均含量分别为0.2191%、0.1896%、0.5607%。 假设一个槟榔干果是20g(乱猜的),那么按照0.2%算,一个果里的槟榔碱是0.04g,也就是40mg,对于人体来说达不到中毒剂量。但是嚼食槟榔的恐怕一天不止吃一个。这就是问题了。 另外,槟榔碱还可以抗血栓对血管内皮细胞有保护作用,抑制酒精对中枢神经的作用,还可以预防糖尿病。 有毒物质,很可能是有用的物质。不要一棍子打死。所谓有毒还是有用,就是看剂量.都不是绝对的. 另外为了减少高纤维带来的物理刺激,之前不是说吃坚果可以融化甘蔗的高纤维吗?那槟榔有何不可?可惜我作为北方人根本接触不到槟榔。也没有嚼食槟榔过,但是我从专业角度感觉,不该把槟榔全部否定,故有此文。引用不到之处还请见谅。(本文已发于guokr,有修改。) http://www.guokr.com/post/519934/ 维基百科 百度百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5370-686578.html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5/277986.shtm 陈潮燕. 槟榔碱的提取分离及其对胃肠道平滑肌收缩作用的影响 . 广东药学, 2000, 10(2): 48-50. 杜志敏, 万新祥, 伍爱婵, 等. 槟榔碱对小鼠小肠运动的影响 .第一军医大学分校学报, 1999, 1: 014.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60310do=blogid=493442 何昌浩, 常汉斌. 槟榔碱与灭螺药物合用的增效作用研究 .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1999, 11(4): 215-216. 吴昭武, 卓尚炯, 卜开明, 等. 洞庭湖区居民行为与血吸虫病流行及防制的关系 .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1991, 3(1): 7-7. 林励, 徐鸿华, 邓沛峰, 等. 槟榔中槟榔碱含量的薄层扫描测定 .中国中药杂志, 1992, 17(8): 491-491.
个人分类: 渭城朝雨浥轻尘-原创|7380 次阅读|7 个评论
《科学通报》评述: 纳米材料毒性根源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3-8-21 17:32
最近的一篇评述性文章指出,纳米材料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对其毒性有决定性的影响。文章对影响毒性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全面总结,为纳米材料的合理设计和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这篇名为“影响纳米材料毒性的关键因素”的评述文章最近在线发表于《科学通报》,文章从尺寸、形状、表面电荷、化学组成、表面修饰等多个方面, 阐明了物化性质对纳米材料毒性的影响,由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徐莺莺博士和陈春英研究员撰写。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纳米产品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许多纳米材料也已经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纳米材料的毒性因此成为人们日渐关注的问题。近年来,纳米材料毒性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包括体内和体外实验研究纳米材料与生物大分子、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相互作用及其引起的毒性。纳米材 料通过诱导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等机制产生一系列毒性效应。然而,决定纳米材料毒性的关键因素有哪些?如何合理设计纳米材料使之安全应用以改善我们的生活和健康,是科学家和公众都关注的问题。 纳米材料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对其与生物体的作用和毒性有着决定性影响, 这些性质包括尺寸、形状、表面电荷、化学组成、表面修饰、金属杂质、团聚与分散性、降解性能以及蛋白冠的形成等。纳米材料的“合成特性”决定其“生物特性”,包括蛋白冠的组成和结构、纳米材料的团聚与分散性等(图1)。因此, 通过合理的合成设计, 能够调控纳米材料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 降低甚至消除毒性作用。 图 1 纳米材料与生物体系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该评述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影响纳米材料毒性的关键理化性质,这表明人们可以通过主动改造,合成出安全可靠的纳米材料。该研究对进一步系统深入研究纳米材料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和纳米材料的毒性,以指导纳米材料的合理设计和安全应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研究得到了科技部重大研究计划资助项目 ( 批准号 : 2011CB933401 ) 资助。 来源论文: 徐莺莺 , 林晓影 , 陈春英 . 影响纳米材料毒性的关键因素 . 科学通报 , 2013, 58 XuY Y, Lin X Y, Chen C Y. Key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toxicity of nanomaterials(in Chinese). Chin Sci Bull (Chin Ver), 2013, 58, doi: 10.1360/972012-1634 论文链接 : http://csb.scichina.com:8080/kxtb/CN/abstract/abstract511402.shtml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论文|6600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日报网详解转基因Bt蛋白毒性
热度 3 蒋高明 2013-8-15 21:53
【本博按】下面发表等文章,从专业角度讨论了转基因Bt蛋白对人体的可能影响,特予转载,供大家参考。 食品安全角度,需要对大米中的Bt成分进行测定,看看是否像有关专家说的那样一点残留都没有?如果确认有残留,就必须对该类食品进行管控,至少要让消费者明白,即标注 本文链接:http://sp.chinadaily.com.cn/yslife/20130815/5307.html 转基因的危害,转基因大米什么样? 转基因大米是通过人为改变大米的基因使其拥有更好的性状的一种稻子结出来的大米。一般如果不加以标记的话,是很难区别的。 它可能是更具有抗涝、抗旱、抗虫害等性质,这些对人体应该说是无害的,也可能是增加了大米里的蛋白质含量等,这些对人则是有益的。转基因玉米会杀死雄性的精子,导致不育。这一点国外一家研究公司已经证实。但是转基因的研究最先进的国家--美国却明确规定转基因食物不准进入人类的粮食市场,也就是说,在美国,转基因食物是不被政府允许作为食物的。 接下来就是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利与弊如何的详细介绍,T蛋白对于昆虫细胞的毒性可能并不特异。实验证明,BT蛋白不仅可以溶解昆虫动物的肠道细胞,而且可以溶解非昆虫细胞来源的磷脂双分子层,并且可以与哺乳动物的肠粘膜细胞发生结合。因此,在高浓度的时候,可能会对哺乳动物造成毒性。BT蛋白在人体中能够蓄积,其长期毒性不能低估。虽然,BT蛋白对于小鼠的LD50为20g/KG,但其蓄积系数大于6.24,长期摄入可造成肝、肾细胞空泡化,肾血管上皮细胞变性,等肝肾功能损害。BT蛋白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和造血功能。动物实验证明,长期大量摄入BT蛋白,可以造成机体红细胞减少和造血抑制,同时导致白细胞数量减少。动物实验还表明,摄入BT蛋白的小鼠,其脾脏和胸腺等免疫器官出现明显的萎缩,T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下降。BT蛋白具有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潜在危险。动物实验证实,BT蛋白能激发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出现抗BT蛋白的抗体。这些抗体可能识别那些积蓄于自体细胞(如肾小球细胞)表面的BT蛋白,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溶血性贫血和肾脏炎症。同时,在体内存在的BT蛋白还可以与这些抗体形成循环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导致肾炎或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等)。BT蛋白可以引起超敏反应。研究证明,BT蛋白可以引起机体产生IgE型的特异性抗体,从而引发I型超敏反应,导致荨麻疹和哮喘发作等等。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4332 次阅读|4 个评论
读书人健康--三个别人不提的建议
热度 4 lin602 2013-7-20 08:56
因为我是读书人,提出三个建议,供参考。 1 书是有毒的,所以卧室里面建议不要放大量的书,特别是新书,因为油墨用的溶剂大部分是有毒的,我是做化工的。特别是彩色封面,气味更大。包括碟子的包装盒。许多人非常在意其实毒性不大的卫生问题,而往往不在意书的毒性。 2 读书人有个职业病,痔疮,这主是坐得太久运动少的原因,一是要加强运动,也可以对其肛门进行按摩,一天按摩几次肯定会舒服,加快血液流通。不少认识的人都做了痔疮手术了。 3 对膝盖的保暖,北方还好点,冬天有暖气,南方的冬天是比较冷的,特别是读书人,一坐就是一天,中间只是吃饭上厕所加上有事动一动。所以南方的学人尽量冬天开着空调,要不然将腿穿厚点,加个护膝,鞋穿厚点。读书人的腿尤其容易出问题,我的腿就不太好,不过,近几年注意保暖后好多了。许多人的不舒服是冻出来的。
2718 次阅读|10 个评论
药物的基本性质
热度 6 rongqiaohe 2013-6-5 09:39
所有药,都是毒药; 没有毒的药,是假药; 毒性越大的药,其药效越高; 就越要谨慎使用。 --- 于北京中关村 《 All Drugs are Toxic 》 From Dr. Fuhrman’s book 'Fasting and Eating for Health ' http://www.diseaseproof.com/archives/toxins-all-drugs-are-toxic.html
个人分类: 浅谈|3391 次阅读|11 个评论
铊的毒性和离子共价性
热度 1 baijiab 2013-5-15 06:17
张永和 美国惠林研究院 http://www.amhuilin.com 铊( Tl )是 p 电子轨道元素。由于孤对电子 ( ns 2 ) 效应,铊具有较强的离子性的一价离子电子结构,使其相似于 s 电子轨道元素 ( 碱金属 ) 的化学性质。 按照离子共价论:事物皆存在于离子共价势能 IC ,即离子性动能 I(Z*,I z , n*) 与共价性环境 C(r c -1 , n*r c -1 ) 的和谐 : IC = I(Z*,I z , n*) C(r c -1 , n*r c -1 ) 由离子共价性参数表可见: 1 )比较碱金属,铊的离子性参数 I(Z*,I z , n*) 较高而共价半径较小,因此具有较高的离子共价性 IC, Tl + (1.887),Tl 3+ (3.307), 即较高的键强度、电荷密度、离子激活能。 2 )生成 Tl + 的电离能( 6.11 )比生成 Tl 3+ 的电离能( 29.8 )特别低而使其生成稳定的离子化合物。 Tl 3+ (3.307) 具有较强的电子获取能力,是一种强氧化剂。 3 )由于铊 的高空间共价性( 2.815 )致使与硫配位体有较高的亲和力,从而攻击含硫蛋白。 4 )由于铊 ( Tl + ) 的共价半径 r c ( 1.549 )和钾( K + )的( 1.95 )钠( Na + )的( 1.572 )几乎相等,它会代替钾和钠并夺取它们的通道进入我们的身体,造成身体的钾钠流失。 离子共价性参数 Ionocovalency Parameter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离子 n* I z I av r c -1 n*r c -1 Z* r c Xz X IC IC Na + 2.89 5.14 5.14 0.636 1.838 1.777 1.572 0.948 0.853 1.13 K + 3.45 4.34 4.34 0.513 1.769 1.949 1.95 0.899 0.799 0.999 Tl + 4.36 6.11 6.11 0.646 2.815 2.922 1.549 1.069 1.164 1.887 Tl 3+ 4.36 29.8 18.11 0.646 2.815 5.122 1.549 1.423 1.749 3.30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 - 有效主量子数 , I z - 最后电离势 , I av - 平均电离势 , r c -1 - σ 共价性 , n*r c -1 - 空间共价性, Z* - 有效核电荷, r c - 共价半径, Xz - Zhang 82 电负性, X IC - Zhang 10 电负性. IC - 离子共价性 Zhang, Y. Ionocovalency and Applications 1. Ionocovalency Model and Orbital Hybrid Scales. Int. J. Mol. Sci. 2010, 11, 4381-4406 Zhang, Y. 离子共价论 J. Am. huilin. Ins. 2011, 5 (B), 1-9
个人分类: 科研成果|1752 次阅读|1 个评论
[习博]强烈建议将PX项目建在北京和曹湘洪家乡
热度 1 冯用军 2013-5-13 17:10
5月12日,裤衩电视台可能受利益集团影响邀请所谓院士曹湘洪澄清PX项目,曹说,PX毒性不及天然气,危险性低于天然气,那好了,我有一个主意: 曹不是在北京吗?那要不把昆明PX项目建在北京(云天化还可以省了论证费)? 曹老家不是在江阴吗?那要不把彭州PX项目建在江阴(这样,江阴可能就没啥“油荒”了?中石油、中石化也不敢垄断威胁发改委随意涨价了)? 昆明人说好不好?成都人说好不好?
个人分类: iEPO世界环境保护组织|1984 次阅读|2 个评论
美丽的植物(一)
热度 2 zywsict 2013-4-24 14:03
铃兰各个部位有毒,特别是叶子,甚至是保存鲜花的水也会有毒 。中毒者面 部潮红,紧张易怒,头疼,幻觉,红斑,瞳孔放大,呕吐,胃疼,恶心,心跳 减慢,心力衰竭,昏迷,死亡 。 南天竹有毒,而且毒性为全株有毒,中毒症状为兴奋,脉搏先快后慢、且不规则、血压下降、肌肉痉挛、呼吸麻痹、昏迷等。 马蹄莲花有毒,内含大量草酸钙结晶和生物碱等,误食会引起昏迷等中毒症状。 绿萝,四季常青能吸收有毒气体,但是绿萝的汁液有毒,碰到皮肤会引起红肿发痒,误食会造成喉咙疼痛; 黄色杜鹃花中含有四环二萜类毒素,误食可引起呕吐、呼吸困难、四肢麻木等中毒症状。 紫藤属豆科紫藤属,是一种落叶攀援缠绕性大藤本植物干皮深灰色,不裂;花紫色或深紫色,十分美丽。其种子和茎、皮均有毒,种子内含金雀花碱,误食后会引起呕吐、腹泻,严重者还会发生口鼻出血、手脚发冷,甚至休克死亡。 天竺葵,别名洋绣球,原产南非,是多年生的草本花卉。花色红、白、粉、紫变化很多。其全株有毒,误食会导致疝痛、腹痛、腹泻、呼吸急促、呕吐、便血等中毒症状。
个人分类: 图片博文|5150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也谈中药毒性
热度 27 何裕民 2012-11-19 13:56
前段时间某杂志社约我写一篇点评,就中药的毒性发表意见.就这个问题而言,最近几年引起了广泛关注,对中医药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一些反中医的人也以此做文章,作为攻击中医的借口,有必要澄清一些误区,既包括民间的一些错误信仰,也包括某些夸大中药毒性的偏见.下面的文章谈中药的毒副作用比较多,但并不代表中药的安全性没有保障,这是两个概念. 中草药是一个大概念,种类繁多,功效也相差甚大,因此笼统地评价中草药疗效是否安全可靠,不够严肃。 中草药绝大多数来源于天然动植物,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随着药源的减少,也出现了不少人工替代品,比如人工牛黄。现在药店里所销售的中草药,绝大部分也都是在人造环境下生产出来的,和过去野外采摘的中草药还是有差异。这带来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质量控制更容易实现,可以排除一些干扰。比如野生灵芝因为不同的生长环境,有效成分含量差异很大,有些还含毒性,人工栽培以后,精心选育,严格监测,就保证了灵芝的质量稳定,安全无副作用。另一方面,有人不顾原产地原则,大规模引种生产,就和我们常强调的道地药材相去甚远。现代社会工业化生产已经是大势所趋,国家的药品生产资格认证制度应充分考虑到中药的特点,在规范化大规模推广的同时要尊重中药的原产地原则。 中草药从来不回避自己的副作用问题,《淮南子》就有“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的记载,中草药的书籍也都把中药的毒性作为重要的药物性质单列出来,提醒人们使用时注意。正因为中草药的毒性,才发展出了中药的炮制、煎熬理论和方法,比如乌头有毒,含乌头碱,可致呼吸中枢麻痹,引起心脏骤停,但经过炮制以后毒性就大为下降,药量再进行控制,就可以安全使用。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大黄、马钱子以及许多虫类药等都有明确的毒性,毒性较大的甚至可致死,但我们在临床上根据不同的科室和疾病,有时可以起到一般药物达不到的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从概念来看,中草药和天然药还是有差别的,最重要在于是否由中医理论进行指导,现在出现的中草药毒性事件,有相当比例的就是由于没有遵守中医理论。在只辨病不辨证的思想引导下,一些病人大剂量的长期服用固定的成方,给用药安全留下了隐患,比如日本发生的小柴胡汤事件就是这样。 中草药的毒性是一方面,要正视,但也不能夸大,总的来说,中草药的毒副作用还是要比西药轻微的多,药食同源的特点在中医药里面体现得相当明显。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中医|2584 次阅读|27 个评论
在中国新建“转基因食品长期毒性试验中心”能否解决转基因之争?
热度 2 wya 2012-11-2 10:23
评论: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3132do=blogid=628130 国内的各种国际级、国家级、省部级实验室层出不穷,产出的除了无关痛痒的SCI数量之外,有多少能够真正影响百姓生活的有用成果? 此种科研体制下,新建实验室或研究中心无异于多一个圈子,多一些领导,多一份国库支出。 法国学者不是已经完成了一项转基因食品的长期毒性试验吗?有本事就先去否定人家的科研成果,针对人家的问题加以改进,再在中国进行重复实验也不急! 需要警惕一部分崇尚技术的假洋鬼子以兴建新实验室为名,与国内圈子政客、砖家共谋福利,要挟政府出钱出资,耗费劳动人民的血汗钱。如果这样的长期毒性试验这么有用,美欧为何几十年都不做?他们想不到?做不到? 技术不是万能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即使现有技术证实转基因是安全的,又有多少人愿意主动选择?依我看,如果只能在饥饿致死和长期损害健康两方选择的话,转基因的廉价高产特性可以考虑(如贫困人口);如果经济能力能够负担天然作物和转基因作物的价格差异的话,还是选择天然作物更安全。 追求有机、绿色和纯天然不仅是国人的需求,也是国际大趋势和人类发自内心的渴望。 尚且不谈转基因,即使同是天然食品的大棚蔬菜和自然生长作物的味道差异想必都是妇孺皆知的,何须实验室证明? 即使普通人,也大都清楚:人造的不如“神”(自然界)造的! 人再聪明,目前也只认识了自然界的极小部分。 想要人为改造自然遗传规律,尚需时日。如果为了商业利益强行如此,必将受到自然的惩罚。 备注:此文对事不对人,只看蓝色部分即可明白主旨。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87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欧洲食品安全局关于转基因玉米和除草剂毒性研究的初步审查报告
热度 1 bioxncai 2012-10-8 18:27
  翻译:独立调查员 英文来源:欧洲食品安全局网站 http://www.efsa.europa.eu/en/press/news/121004.htm 本局的结论是,最近一篇论文引发的对 NK603 转基因玉米和含草甘膦除草剂的潜在毒性的担忧,其科学性品质不足以认定为有效的风险评估。    本局的初步审查发现,论文中的研究试验设计、报告和分析,是粗略的,并不充分。为了完整理解这项研究,本局已邀请作者 Séralini et al 分享关键的额外信息。    这些缺陷意味着,本局目前尚不能认定作者的结论是科学的。鉴于其论文所述研究设计和方法的种种问题,无法根据试验中大鼠患肿瘤的现象得出任何结论。    因此,基于作者已发表的信息,本局未发现重审此前对 NK603 玉米安全评估结论的必要性,持续进行中的草甘膦评估也不会考虑这些“发现”。    本局评估认为,该论文违背国际公认的研究和报告准则。    本局局长 Per Bergman 说:“有些人可能会感到惊讶,欧洲食品安全局的声明聚焦于该项研究的方法而不是结果,但这恰恰是问题的核心所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必须遵循适当的框架,有明确的目标、正确的设计和方法,这是数据准确和结论有效的坚实基础。如果不具备这些元素,很难说是可靠的、有效的研究。”    监管产品的科学评估主管补充说,关注转基因作物可能的长期影响一直是、并将继续是本局重点任务,以保护动物、人类和环境。    本局今天发表的初步审查是两阶段过程的第一步,第二阶段分析报告将于2012年10月底发布,届时将深入分析研究作者提供的所有附加信息,以尽可能广泛地了解他们的工作,报告也将包含各会员国对论文的评估以及来自德国的草甘膦评估分析。 初步审查的主要发现    本任务小组成员来自本局的转基因作物、农药和科学评估单位。( 以下是择要翻译,并不完整)    1、为期2年的研究中所用的大鼠预期寿命也是约2年,且是易发肿瘤的品系;    2、只有1个对照组;    3、论文未遵守国际公认的OECD标准方法建立和实施试验;    4、对于长期试验,OECD指南要求最低50只大鼠/组,但 Séralini et al 仅用了10只/组;    5、作者研究目标不明确(根据研究目标确定研究设计、样本量、统计方法等,这些都是决定结论可靠性的关键因素);    6、没有说明大鼠食物储存细节(可能被真菌等毒素侵入,从而产生有害影响);    7、没有详细说明摄入饲料或饮水的体积率;    8、未采用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所用方法有效性受到质疑,肿瘤发病率数据也有问题,还缺少死亡汇总等重要数据;    9、未提供肿瘤以外的器官损伤等重要数据。 媒体查询,请联络:    欧洲食品安全局媒体关系办公室    电话:+39 0521 036 149    电子邮件: Press@efsa.europa.eu 中文来源: http://bri.caas.net.cn/news/in_01.aspx?id=879
1669 次阅读|2 个评论
法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转基因食品存在严重毒性(图)
热度 14 蒋高明 2012-9-20 10:40
法国《新观察家》周刊最新一期的封面标题:是的,转基因产品是毒药!(图1)法国研究人员用美国孟山都公司研发的转基因玉米NK603喂养200只老鼠(组图),历时2年的研究发现,这些转基因食品毒性惊人,甚至是致命的。从照片上能看到,老鼠身上的肿瘤大过乒乓球 。 路透社报道: http://m547.mail.qq.com/cgi-bin/readmail?sid=qzrGRAGjHF0ESngomailid=ZL2219-YPF_MHW_9LXsHy19dDQrT29nocheckframe=truet=attachmentsselect=1 路透社 伦敦 2012-9-19 报道(翻译) 实验鼠终生饲喂孟山都转基因玉米或者接触最畅销的除草剂农达,患上癌症和多种器官衰竭——法国周三发布研究结果。 领衔研究者过去曾经受到业界指责,这会令其他专家担心,他们的结论下得很匆忙。但是 这次公布的发现,是对转基因农作物安全性争执打出的一记重拳 。 不同往常的做法,这一次该研究组没有在发表论文之前让记者邀请外部评论。 论文发表在同行评审的“食品与化学毒理学”杂志上,在伦敦同步举行了新闻发布会。 卡昂大学的Gilles-Eric Seralini 和他的同事说, 在实验鼠的饲料中加入抗除草剂的玉米NK603——孟山都公司的一个玉米品种,或者在饮水中包含低于美国安全标准允许的草甘膦水平,都导致了实验鼠相比对照组提前死亡。 实验鼠患上乳腺癌,发生肝肾衰竭。研究者说,50%的雄性和70%的雌性实验鼠提前死亡, 对照组相应的数字分别是30%和20%。 Seralina 属于关注转基因安全性的一个研究团队,2009年 12月曾发表论文,质疑只做短期实验的做法。这次他们推进了一大步,对两年寿命的实验鼠做了全程追踪调查。 孟山都公司对较早的那份研究报告说,法国研究者的结论没有足够的根据。 Seralini相信, 他们这次老鼠生命全过程实验的结果更加接近真实,比90天饲喂实验更具有权威性,转基因农作物的安全性都是以90天喂养的结果决定的,而90天在2年的寿命中,只相当于刚刚达到成年的年龄 。 下面的照片来着法国“新观察家”杂志。 路透社新闻原文 (Reuters) - Rats fed a lifetime diet of Monsanto's genetically modified corn or exposed to its top-selling weedkiller Roundup suffered tumours and multiple organ damage, according to a French study published on Wednesday. Although the lead researcher's past record as a critic of the industry may make other experts wary of drawing hasty conclusions, the finding will stoke controversy about the safety of GM crops. In an unusual move, the research group did not allow reporters to seek outside comment on their paper before its publication in the peer-reviewed journal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and presentation at a news conference in London. Gilles-Eric Seralini of the University of Caen and colleagues said rats fed on a diet containing NK603 - a seed variety made tolerant to dousings of Roundup - or given water containing Roundup at levels permit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died earlier than those on a standard diet. The animals on the GM diet suffered mammary tumours, as well as severe liver and kidney damage. The researchers said 50 percent of males and 70 percent of females died prematurely, compared with only 30 percent and 20 percent in the control group. Seralini was part of a team that flagged previous safety concerns based on a shorter rat study in a scientific paper published in December 2009 but this takes things a step further by tracking the animals throughout their two-year lifespan. Monsanto said at the time of the earlier research that the French researchers had reached "unsubstantiated conclusions." Seralini believes his latest lifetime rat tests give a more realistic and authoritative view of risks than the 90-day feeding trials that form the basis of GM crop approvals, since three months is only the equivalent of early adulthood in rats.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35632 次阅读|14 个评论
中药--毒
热度 2 zhsg 2012-9-2 12:35
有名人(不是医师)写不少文章引经据典, 大谈中药毒性, 其实不论那种中药还是西药都有程度不一的毒副作用, 甚至米饭, 猪,鸡鱼等肉多食了也有副作用, 有人喝了牛乳, 个别嬰几用母乳喂养也可岀大亊(严重过敏反应).. 关键是什么? 据我所知中药中极毒的是雄黄,氧化为剧毒成分三氧化二砷,即砒霜。吡霜, 现在大家都知道是砷化物, 少量就至人于死地. 人们谈癌色变, 癌肿当中最可怕的是急性白血病(俗称血癌), 特别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死得很快, 从前 100%死亡. 中医黄世林教授就是用剧毒的雄黄为主药組方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真是奇迹发生了, 5年和7年的生存率很髙,半数以上的患者可达到治愈标准,使长期无病生存成为可能. 奇怪西医的手术和放疔的办法和抗癌药物都是消除和杀灭肿瘤组织和细胞, 就是这最毒的中药并不杀死血癌细胞, 是使血癌细胞变为正常细胞.( 陈院士等在美国杈威杂志发表论文,从分子, 基因审明) 這方法 疗効好, 成本低. 中药毒不毒的关键是什么情况该用什么药, 用量和疗程是否合适.任何人都不要为了某些见不得人的目的去扭曲药物(中.西药)的作用
3938 次阅读|5 个评论
关于金属铬的相关资料
热度 6 chemicalbond 2012-4-27 23:46
网上查了几下,感觉有点乱,比较郁闷。请哪位有时间整理并且解释一下,谢谢。 很多数据大概都是根据动物(如老鼠)实验结果推测出来的,到人体是如何还真不好说。这种数据大概不好做临床试验,只有在事故中获得,但是显然不多见。 1. 美国环保局 http://www.epa.gov/iris/toxreviews/0144tr.pdf 文章提及一些重要参数,如 NOAEL: No-observed-adverse-effect level,无副反应水平 好像不同实验估计出来的NOAEL会有所不同,基本上在2到6 mg/kg-day 之间,但是不确定性似乎较大,甚至10倍。对于一个60公斤的成年人,每天摄入360毫克的金属铬都还没有问题? 2. 美国疾病监控中心 http://www.atsdr.cdc.gov/csem/chromium/docs/chromium.pdf The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 (OSHA) has established an 8-hour time-weighted average (TWA) exposure limit of 5 micrograms of Cr(VI) per cubic meter of air (5 μg/m³). This is a considerable reduction from the previous permissible exposure limit (PEL) of 52 μg/m³ . 3.NIH http://ods.od.nih.gov/factsheets/chromium-HealthProfessional/ What are the health risks of too much chromium? Few serious adverse effects have been linked to high intakes of chromium, so the Institute of Medicine has not established a Tolerable Upper Intake Level (UL) for this mineral . 几乎没有严重的副作用和高剂量铬的摄入关联过,所以(美国)医学科学院对铬都没有建立可以承受的上限。【这个科学院机关要是在中国,还不早就被网民给抄家了? 太不像话了吗,那些院士吃干饭的?】 4.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Chromium#Precautions Acuteoral toxicityfor chromium(III)ranges between 1.5 and 3.3mg/kg The acute oral toxicity for chromium(VI) ranges between 50 and 150g/kg 【来源: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jat.2550130314/abstract;jsessionid=66CB48B1F6C78F9DC13D47A18EC4C9BA.d03t03 】 【对于一个60公斤的成年人,摄入3到9毫克的6价金属铬可能会带来剧毒?】 5. 科学网精选李连达院士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5370-563689.html “有关专家正确的指出:铬是人体生理需要的微量元素,正常成人每日需要 0.05mg ,最大耐受量为 0.5mg ;儿童每日需要量 0.01mg ,最大耐受量 0.2mg ,只有超过最大耐受量才会发生中毒及不良反应。我国《药典》规定药用胶囊铬的限量标准为 2PPm ,每公斤空心胶囊中约 10000 粒,含铬不超过 2mg ,每公斤空心胶囊约 10000 粒,含铬 2mg ,每日服用 2500 粒,铬含量 0.5mg ,才达到中毒量。” 6.健康报 http://www.jkb.com.cn/document.jsp?docid=291453cat=0I 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 参考 摄入量里,推荐每天铬摄入量为儿童0.01毫克、成年人0.05毫克,而安全 最大可耐受剂量 是:儿童每人每天0.2毫克、成年人0.5毫克。 【问题:超过最大可耐受剂量,毒性有多大?】 7.科学网热门文章,黄秀清的博文: 李连达院士,我很恐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80705-563889.html 【科学院院士遭受几乎全民的攻击,前无古人】
个人分类: 科普与新知|3405 次阅读|12 个评论
用西医方法研究中医药的又一可笑案例
热度 5 wya 2012-4-16 14:38
博主注: 中医药是一个有机整体,特别是中药大都配伍使用,而非提取所谓的有效成分。 断章取义地利用西医药方法检测中药的成分是非常荒谬的,就如同“ 以西医否定中医就像以篮球规则裁决足球那样离奇” ! ( http://www.chinavalue.net/General/Blog/2011-12-21/865904.aspx ) 当然,作为西方刊物的《自然》不了解中医药有情可原,而国内众多中医药专家、院士没人能出来反驳则真可谓是中医药后继无人!掘墓人队伍已经形成? 中药的毒性在最早的药学著作中就已经明确提出,何须数千年后洋鬼子再费心验证? 尤其应该看到,有毒的中药是数千来无数群众和医生实践经验的总结,是用生命的代价换来的知识财富,更应该倍加珍惜。 另外,中药不对症的误用、过度使用带来的副作用,根本不应该和某味药材的毒性挂钩! 如果这一点都看不出,那就不具备中医资格。 《自然》:研究称部分中药弊大于利 副作用严重 http://discovery.163.com/12/0414/08/7V1NLVAU000125LI.html 网易探索4月14日报道 近期科学家通过DNA测序发现,一些中药产品的药材成分取自于频危动物,甚至是已被禁止使用,可对人体造成巨大危害的有毒植物。但是,药品生产商往往却并未在包装上将这些潜在威胁一一写明。 七 令人堪忧的中医不是中医自身问题 http://www.chinavalue.net/General/Blog/2011-12-21/865911.aspx 近年来,鉴于对中医普遍存在的少知或无知状况,或从中医现状认识中医,从而使长期对中医存在的误解, 即所谓“中医疗效慢、疗效差”,甚至否定中医是科学的问题, 常因一些媒体缺乏对中医基本常识的了解,而形成对相关问题表象与本质认识不分,对中成药是否按规定或遵医嘱服用不分,甚至对报道是否存在失实或曲解也不分。这就难免对有关服用某种中成药,不加区分在何种条件下,而发生意外问题的报道明显增多,从而把质疑中医问题的社会舆论搞得沸沸扬扬,大有否定中医之势。   近年来,就有人因 长期误服用龙胆泻肝丸而患了尿毒症 ,究其原因,竟然是归咎于龙胆泻肝丸中含有 草药木通,因为经西医方法检测,认为木通可导致肾受损 。龙胆泻肝丸是泻肝火,清利肝胆湿热的有效药物,其中木通对由肝生成的心火有显著的清利作用。木通对心火引发的尿赤、尿痛、尿少是一味主要的药物,用对了就祛病,用不对就添病。数千年来的实践表明,正确使用龙胆泻肝丸从没有导致肾衰竭的案例。中医认为肝肾同源,长期误服龙胆泻肝丸,以龙胆草泻肝为诱因,以木通泻心火,而心与肾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有阴阳相济,上下相交的关系,当木通泻心火太过,就会直接伤及肾。因此,过于泻肝则损及肝,过于泻心则损及肾,故导致肾衰竭,在中医看来逻辑也通。 问题发生的关键,决不在服用龙胆泻肝丸而是在于是否适宜服用,以及服用的时间是否过长或服用的量是否过大所导致。本应不适宜服用龙胆泻肝丸的,却长期服用了;本应是短期或适时服用的,却是长期、不适时、过量地服用;哪能不出问题?可见,本不是中成药的问题,却强加在中成药头上,实在令人哭笑不得,这也是无中医常识记者缺乏常识的报道。 这就好比一个肺气亏的人咳嗽,在吃了根白萝卜后,不仅咳嗽加重而且气也更短。那么,究其原因,是吃白萝卜出了问题还是白萝卜自身有问题?显然,是吃白萝卜出了问题而不是白萝卜自身的问题。因为,白萝卜归经入肺而下气,气虚再下气,气虚使咳嗽加重气更短,即此时吃萝卜不适宜,这就是中医的药食同源道理
个人分类: 中医大师思想摘录|3796 次阅读|74 个评论
一次性筷子有多毒
热度 23 yuewenzhu 2012-4-16 08:27
一次性筷子有多毒
自从“3.15”曝光了湖南省怀化市筷子生产地的“白筷子”是工业原料煮出来的;近日,广西柳州市融安县查获3家涉嫌违规使用工业硫磺、工业石蜡和滑石等有害物质生产一次性筷子的企业。筷子这个关乎着我们日常饮食的关键用具,其卫生安全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 白筷子 ” 是工业原料煮出来 《韩非子 · 喻老》称筷为 “ 箸 ” ,这也佐证筷最初是以木竹为材质。因北方多木,而南方多竹,我们祖先便就地取材,故竹木是我国最原始的箸之原料。然而通常的竹木并没有我们看到的那样白净光滑。为了使制成的筷子更加美观, “ 聪明的 ” 人类学会了使用化工原料。这其中包括用工业硫磺熏制,硫磺熏筷子一方面使筷子更白,另一方面防止它发霉。工业硫磺,属化工原料,在熏蒸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硫残留,而他们熏筷子的过程要有两天。熏过硫磺之后,再经过对毛坯进行削制,筷子就成型了。为了使筷子手感更光滑,还得进行抛光,通常是用石蜡抛光,之后筷子就被放进一个个装过化肥的袋子里等待出厂。 此外,一些已经发霉变质的黑筷子,经过进一步加工处理,也就是双氧水漂白之后。又会像新的筷子一样白净,最终和熏制抛光过的筷子一起被销售。工业双氧水,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和漂白作用。经过工业双氧水煮过的黑筷子果然变白了,为了使双氧水发挥更大的功效,有的人还要再添加另外一种化学原料 —— 无水焦磷酸钠。据了解用工业双氧水将发霉变质的筷子煮白了再卖,已经成了行业内公开的秘密。经过这些化工原料的加工处理,一次性筷子上会产生多种化学残留,长期摄入这些化学残留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早在 2005 年,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就已经联合出台了一次性筷子的国家标准,在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中,只有二氧化硫被允许有一定残留,且具体残留量有着严格的限制,但这一标准早已被这些厂家抛在脑后。连厂家自己也承认,“现在的一次性筷子大多数都会有残留物超标的情况”而这样的“卫生筷子其实是很不卫生的”。筷子就这样从厂家到了批发商手里,有的经过包装被批发到了全国各地,最后进入中小型餐厅,有的则被批发到一些加工厂做成一次性餐具。就这样,没有任何人进行消毒处理的一次性筷子,最终以消毒餐具的面目出现在我们面前。 工业硫磺 工业硫磺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和基本工业原料,广泛用于化工、轻工、农药、橡胶、染料、造纸等工业部门。固体工业硫磺有块状、粉状、粒状和片状等,呈黄色或者淡黄色。由于硫磺在熏蒸过程中会与氧结合,产生二氧化硫,而二氧化硫具有漂白作用,所以不法商贩主要利用硫磺熏蒸来漂白或增白食品;同时硫磺又有杀菌作用,故其可被用来防止食品腐败,延长保质期。 虽然从毒理学上来说,硫磺属低毒危化品,但其蒸汽及硫磺燃烧后发生的二氧化硫对人体有剧毒。它与卤素、金属粉末等接触后会发生剧烈反应。硫磺为不良导体,在储运过程中易产生静电荷,可导致硫尘起火。粉尘或蒸汽与空气或氧化剂混合后就会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硫与氧结合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也是一种致癌物质。生产加工期间,工人如吸入高浓度二氧化硫可引起喉、肺、声带水肿或痉挛,表现为说话能力下降、吞咽困难、憋气等。 此外二氧化硫遇水后会变成亚硫酸。亚硫酸进入食品,不仅破坏食品中的维生素B1,还能使钙形成不溶性物质,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游离的亚硫酸对人的胃肠还有刺激作用。而硫磺里面的铅、砷、硫会对人的肝脏或肾脏也会造成严重的破坏。如果熏蒸食品使用的是工业用硫,人食用后还会发生更严重的中毒。   长期食用工业硫磺处理的食物,有致癌危险!!!(通常市场上用硫磺处理过的食物大多使用工业硫磺,价格低廉) 工业石蜡 工业石蜡一般从石油当中直接提取,在工业提取过程当中会含有多环芳烃和稠环芳烃,这两种物质是非常强的致癌物。此外,人体摄入石蜡后,还会造成腹泻等肠胃疾病。 目前部分火锅底料、油料、方便粉丝和一些劣质桶装方便面(桶壁)中含有此类物质,甚至一些方便筷和纸杯中也能发现工业石蜡的存在。 无水焦磷酸钠 焦磷酸钠无水物为粉末,溶于水,不溶于醇,水溶液为碱性。在空气中易吸收水分而潮解。电镀工业用于配制电镀液,能与铁形成络台物。毛纺工业用作羊毛脱脂剂和漂毛剂。造纸工业用于纸张和植物纤维的漂白。印染工业用作印染、精漂时的助剂。日化工业用作牙膏添加剂,能与磷酸氢钙形成胶体并起到稳定作用,还可用于合成洗涤剂和生产洗头膏等产品。水处理中作为软水剂。机械加工中作为除锈剂。化工生产中用作分散剂和乳化剂。还可用于水处理剂、石油钻探等方面,在食品工业中作为品质改良剂、乳化剂、缓冲剂、螯合剂等。Adl 0~70 mg/kg(以总磷计)。按我国GB 2760—86规定作为品质改良剂时最大使用量1.0g/kg。复合磷酸盐使用时,以磷酸盐总计:罐头肉制品不得超过1.0 g/kg,炼乳不得超过0.5 g/kg。 工业双氧水 工业用是35%左右双氧水,主要用于漂白,作强氧化剂,脱氯剂,燃料等。吸入双氧水蒸气或雾对呼吸道有强烈刺激性。眼直接接触液体可致不可逆损伤甚至失明。口服中毒出现腹痛、胸口痛、呼吸困难、呕吐、一时性运动和感觉障碍、体温升高等。个别病例出现视力障碍、癫痫样痉挛、轻瘫。双氧水的为:LD 50 4060mg/kg(大鼠经皮);LD 50 2000mg/m3,4小时(大鼠吸入), 另外具有致突变性以及疑似致癌性。
个人分类: 话说毒理|7437 次阅读|26 个评论
[转载]专家否认PX项目必须远离城市100公里
热度 1 scientister 2011-9-15 11:06
核心提示:《人民日报》就社会对PX项目的关注采访了数位专家。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的曹成波教授说,网上“国际组织规定PX项目至少应该离城市100公里才安全”的传言,完全是子虚乌有的。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金涌表示,目前没有科学证据证明PX会致癌,或者导致畸形。 最近,大连福佳大化有限公司码头防波堤发生局部坍塌,出现化工产品泄漏危险,引起社会对PX项目的关注。PX要离市区多远?危险性到底如何?生产过程会产生什么有害物质?如何防范意外? 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石化、纺织行业、高等院校、环境保护部以及专业咨询机构的有关专家。 疑问:要离城市100公里吗? 【回应】 与城市的距离不是控制因素,严格执行环评才最重要 针对网上“国际组织规定PX项目至少应该离城市100公里才安全”的传言,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的曹成波教授说,这个说法完全是子虚乌有的。 据记者了解,目前世界PX的产能主要集中在美国、中国、韩国、日本、印度、新加坡和泰国等。专家表示,国内外任何法律、法规和标准等规章制度,都没有规定PX项目必须建立在距离居民区100公里以外。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总工程师李晨举例,日本横滨的PX装置与居民区仅一路之隔;韩国釜山的PX装置距市中心4公里;新加坡的裕廊石化区也有PX装置,距市区约10公里。曹成波说,PX工厂以及其他大型化工项目与城市的距离绝不是控制因素,最为重要的是工厂是否符合环保的标准。 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高工周学双表示,从环境安全角度出发,化工企业与居民区之间应该设置适当的防护距离,卫生防护距离是酌情而定的。一方面要看工厂的规模有多大,另一方面还要看当地的气象条件,根据这两方面的情况,再对照相关的国家标准,来计算相应的防护距离。 疑问:PX到底有多“毒”? 【回应】 是易燃低毒类危险化学品,与汽油属于同一等级 据了解,PX是对二甲苯的英文名称para-xylene或paraxylene的缩写,是一种化工原料。专家介绍,根据《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和《危险化学品名录》,PX属于危险化学品,但它是易燃低毒类危险化学品,与汽油属于同一等级。无论是危险标记、健康危害性、毒理学资料,还是在职业灾害防护等标准下,PX都不属高危高毒产品。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金涌表示,目前没有科学证据证明PX会致癌,或者导致畸形。“危险性主要来自它的易燃性,但这种危险性低于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金涌说。 疑问:产生的有害物质能否处理? 【回应】 正常情况下,对空气质量影响很小 PX主要用于生产塑料、聚酯纤维和薄膜。曹成波说,PX以及其异构体OX和MX本身都是低毒化学品,都不属于致癌物。但PX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苯、硫化氢具有高毒性和致癌性,是重要的大气污染物。其中,苯在生产工艺中被循环利用,产生的硫化氢废气经过脱硫、无害化处理后排放。 根据实测研究,世界各国PX项目在正常生产运行的工况下,对所在城市空气污染的影响非常小,不会对市民的健康有任何影响。专家介绍,迄今为止,世界各国的PX装置均未发生过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安全事故。我国PX项目引进世界先进技术,成熟安全可靠,其风险是可知、可控、可防的。 疑问:如何防范意外? 【回应】 严格管理,讲究科学,才能防范风险 专家们认为,化工产品生产过程十分复杂,生产装置长期处于 高温 、高压状态,专业性很强、产品种类很多,其中不少产品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特点。如果管理和使用不当,可能会引发安全和环境风险,造成不同程度的社会危害。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院长顾宗勤谈到,1949年至2010年,全国因化学品生产、使用、储存或运输发生的重特大事故有35起,导致750人死亡。细加分析,60%的重特大事故由违规、违章引起,29%由设备和设计不合理引起。这就说明,严格遵守有关危险化学品管理的法律法规,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科学设计、科学施工,是防控危险化学品安全环境风险的不可或缺的要素。 谈到如何切实防范安全和环境风险,专家们表示,首先,要从源头上做到科学规划、合理选址;其次,在生产、储运和使用环节严格管理、按章操作;第三,就是要建立快速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并引发环境事件,能够妥善处置,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发达国家的化工企业,通过实时监测,可以提前发现和预防隐患。同时,他们非常注意平时的应急演练,仿真模拟事故,训练员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凯捷咨询公司大中华区副总裁吴剑云说。 链接 PX有何用途? “涤纶是解决我国13亿多人穿衣、家纺需求和产业用纤维的主要合成纤维品种。涤纶的原料就是PX,2010年我国涤纶产量占化学纤维产量的81.4%。”中国纺织工业设计院教授级高工罗文德说。 PX的下游产品叫PET,是最重要的合成纤维品种。在人口众多、土地紧张的中国,合成纤维不可或缺。PET还用于容器、包装材料、薄膜、胶片、工程塑料等领域,正在越来越多地取代铝、玻璃、陶瓷、纸张等材料。 要正确认识PX项目!多位专家强调,PX以及石化产业是解决人们衣食住行需求的重要保障。2010年,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的PX生产和消费国,产能占全球24%左右,消费量占全球32%。 科学布局有序发展 当前,石油和化学工业既面临不断增长的经济社会需求,也面临公众希望进一步提高安全环保水平的要求。如何顺应这一形势?顾宗勤认为,从大的方面讲,石油和化学工业要与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是当前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石油化工行业的环境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容忽视。”周学双说,盲目无序的布局与发展必然后患无穷;科学布局、有序发展,环境风险是可防可控的,无需恐惧。 (本文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个人分类: 经验交流|2054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大连PX工厂的搬迁,谈当今汽油的毒害与改进
热度 2 scientister 2011-8-16 14:02
周公仆 最近的一场“梅花”台风, 让PX工厂和PX产品再次成为新闻热点 。 大连福佳大化PX工厂 被迫即将搬迁;之前, 厦门翔鹭的PX工厂 也被迫搬迁到了漳州,远离居民聚集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 PX有少量毒性 。PX是对二甲苯,是芳烃的一种。芳烃几乎都是有毒性的。国家标准规定每立方米空气中二甲苯含量不得超过90毫克;每立方米空气中甲苯含量不得超过60毫克,每立方米空气中苯含量不得超过20毫克。 汽油中含有芳烃,含有甲苯、二甲苯、乙苯、甲乙苯等,这些都是有毒性的 ,国外也一样。 苯由于毒性较大,已经被禁止添加进入汽油 。 由于芳烃的辛烷值较高,一般在100以上,例如:甲苯的辛烷值为:104;二甲苯的辛烷值为:103;乙苯的辛烷值为:98。所以,现代的高辛烷值汽油无法离开芳烃, 故而现代社会有意无意地回避汽油中芳烃的毒性问题 。实际上,由于汽车保有量增加,汽车尾气对人体的伤害日益严重,各种疾病的种类增多、患病率也在提高。 前不久,国际上提出了 无芳烃燃料 的概念。 然而,我们课题组却领先一步,已经实现了这个无芳烃燃料的概念。 我们已经进行了多次台架试验,试验结果证明,我们研究成功的低辛烷值汽油,不但不含有芳烃,而且效率比普通汽油高40%。与普通汽油相比,低辛烷值汽油(例如40号汽油)有7个方面的优越性,生产成本却低于普通汽油。 使用低辛烷值汽油,老百姓可以节约40%以上的燃料费用;全世界可以减少汽油消费4亿吨/年,相当于减少原油消费5.6亿吨/年;地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亿吨/年以上。 我们研究的燃料是国际领先的,我们试验所达到的内燃机效率也是国际领先的。 现在回到博文的标题,PX工厂可以搬迁,汽车往哪里搬迁?汽车尾气往哪里搬迁?无处可去! 我们国家应该跟国际接轨,大力推广低辛烷值汽油(无芳烃燃料),推广压燃式汽油机。 但是,我们课题组的成果应用却遇到难题,找不到推广应用的渠道。 恳请广大网友援助! 帮忙把帖子推荐到首页, 谢谢! 详细资料欢迎阅读: 国内原创、国际领先的高效率内燃机和低辛烷值汽油燃料 http://bbs.sciencenet.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15320fromuid=506306 欢迎评论,欢迎批评,欢迎指导,欢迎合作! 欢迎跟帖。
个人分类: 研究工作|2685 次阅读|3 个评论
纳米材料的毒性问题
热度 3 sulihong 2011-7-14 22:58
最近几年关于纳米材料的毒性和环境安全性成为研究热点,这是全世界人民都关注的课题。白春礼院士在国内与国外几乎同步曾呼吁对此问题予以关注,这使得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与国外近于同步。这一问题我也申报过863计划,但是无果而终。这方面的论文也是大热门。Nature和Science更是热衷于报道,但是这些公布的研究结果有一个问题还是值得商榷的。就是纳米材料本身的问题。这些研究中纳米材料在环境、人体或者组织中是否处于分散和团聚的状态,实际对于测试结构是有影响的。已报道的大多数纳米材料的毒性和环境友好性研究结果都是偏负面的,但好似这些结果是否都考虑到了实际纳米材料进入环境体系或者人体组织后,真实的存在状态,是分散还是团聚体存在,还是与其他成分有物理吸附或者化学吸附反应结合。实际这些都对于研究结论是有影响的。对于纳米材料毒性偏负面的结果,其可靠性值得进一步探讨。 我本人因为研究纳米材料的关系,对其安全性也做了一些考察,这点上与美国的数位教授也展开了研究合作,最近这些朋友要来访。我可以讲的一些是,我研究的纳米材料在环境中的毒性问题,实验数据得到了偏正面的结论,我实验考查分析的部分纳米材料(注意仅限于目前考察的几种,更多的的还未进行或正进行),实际在环境中会更稳定,因而对人类也可能是更安全的材料,当然这还未经过更长时效的检验,但是数周和数月实验表明是如此,所以这一问题还要全面和深入的看,可能部分纳米材料毒性存安全隐患,但可能部分纳米材料由于微观结构缺陷的减少和其特殊性质决定,比一般的材料更安全。这其中原因我和美方研究者正想讨论进一步研究。 现有的报道很多存在研究不充分和成熟的地方,盲目下定论,忽视了此问题可能的复杂性。
个人分类: 纳米粉体|11751 次阅读|8 个评论
毒物兴奋效应HE与抗衰老研究(6-10)
热度 2 yindazhong 2011-6-7 15:20
注:某些毒物在低剂量时对生物体的刺激导致反馈改善的现象,简称“毒物兴奋效应” (hormetic effects, HE),此篇为前面同名文章的后续部分。 6 限食应激与 HE 限食,又称热量摄入限制( CR ),相关的调控及研究是最常用的延年益寿和延缓衰老的有效方法。限食应激也能导致很多生物体(包括:酵母菌,昆虫,大鼠,小鼠和猴子)的 HE 相关效应。对动物的限食 HE 研究表明, 25% 和 8.5% 的慢性限食和间断性限食(一周 1-2 次)能益寿延年 。对于人体,一些有益的和促进健康的限食效应也常有报道。例如,长期限食在人体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和降低心脏舒张功能中有明显效果 。并非有意设计的 1991 年的“ 2 号生物圈”人类限食实验,通过测量各种生理、血液、内分泌的生化指标,也发现了显著的限食导致的健康改善 。无意识慢性限食人群及体重指数较低的人群也显示出改善了的 末梢血管淋巴细胞 DNA 的修复功能。 在啮齿类动物中,周期性的间断限食有着很多好处。这些结果使得周期性的限食容易被人们应用和接受。相对短期的 6 个月的人群限食实验结果表明,限食减少了空腹胰岛素水平,降低了身体温度和减轻了 DNA 的损伤 ,特别是在防治增龄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上甚至会有奇效。实验证明,周期性的部分限食( 80% )可以导致血清中代谢毒素的减少,从而加强了具有毒素垃圾自吞噬作用的人体皮肤纤维母细胞的抗衰老和延寿命的效应 。 用 HE 来解释限食抗衰老效应,是因为考虑到限食是一种低敏感性的应激因子。相关证据就是限食与增加糖皮质激素,类固醇荷尔蒙的量有关 。 限食效应的效果若从 HE 理论的角度来看,应该是通过一个或者多个机制在起作用,包括应激反馈,预防分子损伤、影响和调控新陈代谢等。有明显的证据显示,通过限食可以促进机体的维持和修复系统,如增加核苷酸的剪切修复,增加分子伴侣水平,增加蛋白酶的活性水平,加强溶酶体吞噬作用,减少线粒体自由基的产生,增加线粒体解偶联,调节新陈代谢,包括抗衰老酶和胰岛素依赖性通道的调控等 。 7 运动的 HE 激活核酸因子 NF- κ B 及相关的级联信号是生物体内的一类重要的分子机制,此机制包含在应激和运动的 HE 中,依靠各种应激酶和抗氧化基因来加强抗炎性反应,加强 DNA 修复,增加损伤蛋白和损伤大分子的降解 。诸多已知的运动 HE 机制与热休克蛋白( HSPs )的表达有关,在运动中和运动后有多种 HSPs 诱导的有益的生物学机制。增加 HSPs 的水平有很多好处,如防止分子被损伤和防止已经被损伤的分子累积,这些无疑都是抗衰老的重要方面 。 8 营养 HE 和 HE 素 很多饮食元素如维生素、抗氧化剂、微量元素、矿物质和乙醇被证明也拥有典型的 HE 。所有这些元素(天然的或者人工的)都能产生有益的生物学效应,通过一条或者多条应激反馈的维持和修复的机制来起作用,这些元素可被简称为 HE 素 。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包括:铁、碘、氟、硒和铜)的 HE 都有相关的例证。另外,锌离子也有典型的 HE 样剂量效应,它在基因表达的各种维持和修复的通路中,通过应激反馈来产生良性效应 。小鼠摄入中等量的乙醇被发现有加强记忆的效应。对于人体,摄入中等剂量的乙醇与其它积极的生活因素一样,可以减少死亡率 4 倍左右。保护心脏,抗氧化和酒的有益效应的产生是因为黄酮类和非黄酮类因子(如:白藜芦醇) 的 HE 剂量效应。很多研究显示白藜芦醇在线虫,黑腹果蝇和小鼠体内有抗衰老和延长寿命的作用。因为白藜芦醇的作用包括调节各种维持和修复通路,诱导 HSP 合成,因此这是 HE 在生物体系中有益作用的又一个例证 。 别的有资格被称为 HE 素的物质还有各种抗氧化剂,包括一些香料和别的药用植物的成分。几乎所有的抗氧化剂都表现出 HE 样剂量效应,然而如果高于一定的剂量,抗氧化剂反而会成为促氧化剂。例如 α - 硫辛酸和辅酶 Q10 ,就会在过氧化剂诱导的应激状态下反而表现出促氧化活性 。 某些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类似物表现出通过诱导氧化应激的 HE 机制产生抗衰老效应。有些能产生 DNA 损伤的物质,比如说胸腺二聚体,也有通过诱导皮肤 DNA 的修复机制产生保护细胞的效应 。另外,刺激 DNA 损伤产生的 N6- 呋喃甲基腺嘌呤被认为对人体细胞有抗衰老效应而广泛应用于很多皮肤类化妆品中,也作为一种 HE 素通过诱导应激 HE 而起作用。中国传统药物和印度阿育吠陀药物中频频使用的各种药用植物成分,往往是通过 HE 机制产生抗衰老效果的。例如中医认为雷公藤红素和芍药具有诱导 HSP 的产生和保护人体细胞的效果 。同样,姜黄素作为一种活性应激因子,从姜黄根中提取出来普遍用作食物的黄色香料成分,就是 HSP 的协同诱导物 , 通过控制其剂量的多少可以产生广泛的生物学效应 。例如,在实验研究中,姜黄素剂量大于 10 微摩尔时具有消肿和抗癌的效果 ,而低剂量( 0.3 到 1.0 μ mole )的姜黄素可以刺激蛋白酶体和钠泵的活性,并加强在热休克应激后 HSP 的诱导 效应 。很多药物也有典型的 HE 剂量效应 。 HE 也可能是很多食物为什么在食用后对人体有益的原因,如大蒜、银杏和水果蔬菜等 。 明白 HE 的剂量作用的原理有着重大的促进营养均衡的潜力和调节生活方式的意义,可以用来延缓衰老和治疗衰老相关的疾病。比如说,利用 HE 的机制及原理,有可能研发出混合的抗衰老激素药物,指导改善日常生活方式,并温和诱导应激刺激,稳定平衡态空间。 9 其它类型的应激与 HE 还有一些其它的与衰老相关的应激研究,例如饥饿应激,电磁应激和机械损伤应激,但是这些研究的结果都不太稳定,机制也不是非常清楚。比如说,对于海洋寡毛纲动物, 沿岸拟仙女虫( Paranais litoralis ) 的反复物理伤害 ,能改善其尾部再生能力和无性繁殖能力 。长期低频 (10 Hz) 电流刺激年轻的和年老的雄性棕色挪威鼠,导致超过两倍的 IIa 型慢性肌纤维比例和卫星细胞的增加。与之相似,长波低能但非致热的高频 (50 MHz/0.5W) 电磁波刺激增强了人体 T 细胞的防御和人成纤维细胞的各种抗衰老特征 。研究发现,低水平机械损伤应激可产生有益的 HE ,比如突发性 20 分钟的低伏高频振动,使得绵羊后肢小梁骨密度一年内增加了 34% 。还有研究发现在人体牙科造骨细胞中骨架蛋白的合成被低强度机械刺激后产生了有益的 HE 。 生命早期的群体密度增加可导致另一种 HE 。以黑腹果蝇为例,幼虫的大量聚集可以导致营养缺乏和高浓度废物的产生,因此这可以作为幼虫生长的干扰因子。很多研究显示在的同样的生长环境中增加幼虫数量却可以增加成年果蝇的寿命。例如,有研究报道当果蝇幼虫密度在每 5cm3 中为 5 到 100 个幼虫的数量范围内,其寿命就会随密度增高而增长 。同时,也报道了随着幼虫密度的增加,生长时间,饥饿抗性,相对脂肪含量和幼虫的寿命会相应增加,然而当密度达到了 350 个幼虫时,幼虫的活力则从 91% 锐减到了 50%-59% 。在那些条件下寿命的增长也许是因为幼虫阶段的自然选择过程。然而研究数据表明,高密度环境尽管没有影响幼虫的活力( viability )却延长了果蝇的寿命 。 有一些研究尝试去检验生理和心理应激下的 HE 。虽然已经证明一些长期严重的应激会影响生命功能以及生活质量 ,但是一些周期性的低水平精神应激却会产生有益影响。例如,通过把 C57BL6 的雄性小鼠放在空间紧迫狭窄的容器里 2.5 个小时,会发现这种小鼠在后来的外科手术,疫苗接种和抵抗感染的实验中其免疫能力有明显地提高,并且还发现应激使得某些激素,如儿茶酚胺、皮质脂酮和肾上腺类固酮的水平也有所增高 。从富含有糖皮质激素的库欣综合症患者血浆中提取出的皮肤成纤维细胞在体外有更长的复制寿命,同样也有更好的 HSP 应激反应 。有一些初步的研究表明通过精神挑战训练和专心冥想训练能对 HE 相关的应激反馈有所帮助。 10 在抗衰老研究中,与 HE 相关的挑战性的和未解决的问题 因为诸多温和应激导致的 HE 的效果并不十分显著,所以在人体抗老化的研究中,它的重要性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然而,当我们研究个体的生物化学衍变时,应当指出虽然最初的 HE 可能影响很弱,但最终结果,譬如机体抗应激能力的改善和生存率的提高却往往是无可否认的。这就暗示了 HE 涉及到的生物应激性反馈的后续效应导致了整体细胞功能和性能的改善和提高。体育锻炼就是温和应激的有益影响的生物学体现之一。这并非仅仅只对肌肉有益,也是对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性激素分泌,生命力和心情的改善。最近的一项在小鼠身上的研究表明年轻时期的锻炼对小鼠的骨组织结构和机体力量等产生了终身性的改善 。这表明在机体功能的修复或者是推迟老年病的发生等问题上,就算是温和的 HE 对机体的平衡态网络的强化也有莫大的裨益。 HE 作为抗衰老因子的主要潜力和价值在于它的作用模式。因为 HE 包括了一系列的分子的和生理的过程,而其最终的靶标是整个生命系统的平衡态机制。虽然与 HE 相关的某种应激通常以单一途径为机制,然而生物系统的级联效应和后续的放大效应往往导致了整个平衡态能力的调整和加强。 此外, HE 增加了保护和清除分子损伤的效果,这些损伤将通过抑制平衡态区域的缩小和减小脆弱区域的增加速度来减缓衰老速率 ( 见图 1) 。在前面的讨论中,衰老的过程主要是以平衡态区域的逐步减少为特征,与生物机体的生化熵增有关,而这将导致疾病的开始甚至机体的死亡。因为温和应激诱导的 HE 的实际应用是密切依赖于个体的应激刺激的,因此,建立应激基因变异与应激反应之间的联系的研究是十分重要和有价值的 。另外,研究建立和具备对于所谓的个性化药物和个性化营养的科学认知和理念也十分必要 。最终,还有一些其它重要的问题仍需在将 HE 实际应用于临床之前加以解决,这样才能够将这个理念成功地应用于有效抗衰老、促进健康和增长寿命的实施当中。 以下我们列出一些需要认真应对和解决的相关问题: l 研究建立拟用应激强度和应激频度的标准。 l 针对与年龄相关的敏感程度来调整温和应激的强度 。 l 根据不同应激下的 HE 建立分子标准。 l 在不同应激源刺激下确定毒物兴奋的性状和剂量。 l 测定多重应激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多效性之间的相互影响。 l 测定重复应激下的生物的和进化的改变等等。 为了调控衰老的进程,重复的和温和的 HE 可稳定和增加机体的动态平衡区域,改善机体对于新陈代谢的波动的适应性,这样才能给细胞和生物体的健康发展带来更为广阔的天地。应用 HE 来减缓平衡态区域的缩小将会减少各种老年性疾病发生的可能性,进而由此延长健康寿命的时间。 参考文献(略)
个人分类: 生命科学|5680 次阅读|3 个评论
钚,其实也不那么毒
songshuhui 2011-4-11 16:54
科学松鼠会 发表于 2011-04-01 17:59 作者:Cloudsforest 钚是世界上最毒的材料的说法确实在国外也存在。根据美国能源局的资料,如果毒性指的是人服入后产生的致命作用,那么科学家们认为钚并不很毒。至少绝对比不 上某些毒蘑菇和砒霜之类只要少量就立刻致命的东西。其实对于钚这样的放射性元素,毒性通常指的是放射性对生物组织的破坏。钚的放射性主要来自alpha粒 子,不过这类辐射连一张纸或者几厘米的空气都无法穿透。一般来说也不会透过你的衣服和皮肤。 唯一值得担心的是假如有人通过呼吸吸入钚的微粒(口服的危害相对比较小),那就有可能产生辐射伤害了。钚及它的大部分同位素的半衰期都很长,基本上 注定要留在体内一辈子了。这才是大家害怕钚的真正原因。不过低剂量的钚与其它放射性物质其实没有什么区别,即使发病往往也是很多年以后了。根据 wikipedia上的介绍,当吸入的有效剂量达到400mSv时,肺癌发生的概率开始提高。但是到现在为止,虽然很多人体内都发现有一定剂量的钚,但从 来没有因为吸入或者服入钚而致死的案例。 在历史上比较著名的与钚有关的人体试验有两组,一组是1940年代中后期,美国在没有告知试验对象的情况下,对18个活人(主要是病人、囚犯和穷 人)进行了极为不人道的钚血液注入试验以检验它的危害性。这个试验直到90年代中期才被曝光,揭露此事的一本书《钚档案:冷战时期美国的秘密医学实验》引 起了轰动并获得了普利策奖。这些活人小白鼠中的一些人很快就死了(一些病人本身就是濒死的),有的则在虚弱的状态下痛苦地活了几十年,还有些人则生下了畸 形的孩子。当然这种钚直接进入血液的极端的情况应该不会我们的生活中出现。 第二组试验是对1944年-1945年间参与曼哈顿计划的26位工作人员的跟踪调查,这些对象由于当年的防护标准比较差,在工作中吸入了大约 0.043 微克到3 微克(110 Bq到6960Bq)不等的钚。到1986年,还有22人活着(平均寿命是66岁),死亡的4个人原因分别是:肺癌、意外事故和心脏病(2例),到 1990年,又增加3例死亡,分别是肺癌、心脏病和骨癌。由于骨癌比较罕见,所以这个被认为是与钚关系比较密切的死亡。虽然两例肺癌可能与钚有关,但是由 于他们都有吸烟史,因此无法确定。 请注意这里wikipedia的相关解释有误。 我们不能否认钚当然是一种危险的放射性物质,但是说它是第二毒肯定是不正确的。总的来说根据计算,钚的毒性基本上和神经毒气差不多。 G.L.Voelz and J.N.P. Lawrence, “A 42-year medical follow-up of Manhattan project plutonium workers.” Health Physics, Vol. 37, 1991, pp. 445-485. Health Effects of Plutonium Toxicity of Plutonium 您也可能喜欢: 浮士德2.0 Far from the Forests of the Night 狼人律师:“我看不出这有什么问题。” 居里夫人之路 哈勃空间望远镜18年之科学成就 无觅
个人分类: 环境|1346 次阅读|0 个评论
解说一下辐射和毒性的事儿(1)
liwei999 2011-4-2 09:54
解说一下辐射和毒性的事儿(1)
解说一下辐射和毒性的事儿(1)。 作者: mirror (*) 日期: 03/28/2011 07:24:22 首先需要认识大众的无知,“认可”这个无知。对于这个状态,“欺骗”( =哄着)诱导是十分有效的技术手段。虽然这样作人们很有反感,但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操纵”大众,“欺骗”是个最有效的手段。 这倒不是为“欺骗”正名,而是说大众理解事物有困难,解说一方需要多做些努力。这里有个福岛核电站辐射泄露的测量数据,是在距离事发地点约150公里处的日本标准计量院院子里测到的伽马射线的结果。样品数量是1.5m2面积的塑料布上1个小时收集到的尘埃,测量时间是1000秒。 3月15日的测量结果是本底(蓝色谱线)的100倍,3月19日的结果虽然比本底稍高些,但比15日的结果要弱得多。 作为物理现象,辐射的概念是说粒子的传播不需要任何介质。辐射可分为几种:α、β、γ射线和中子等。从损伤和防护的意义上说,这类高能粒子被分类为电离辐射。对人来说,受辐射又可以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外部受辐射一般主要是考虑γ射线(高能电磁辐射),内部受辐射就需要考虑放射性物质(元素)的摄取了。在辐射源的现场,γ射线是第一需要对付的,然后才是放射性物质。在远离现场的时候,直接从线源出来的辐射会变得很弱,放射性物质的存在和摄取问题就变得重要了。 大气对辐射也有衰减的作用,虽然它的密度比固体、液体低3个量级。因此,1万米高空的飞机里受到的辐射,虽然有一层机壳屏蔽,但是比起10米的水来,那层机壳的屏蔽是微不足道的。作为一般客人,坐飞机的那点儿辐射不算什么。但是作为职业的空姐、机长,他们受的辐射剂量还是满大的。由此诱发的癌症概率也比一般人高。一天飞行0.1~0.2mSv,一年200天不过20-40mSv的程度。比在地球表面的本底受辐射量2mSv要高些。 辐射量(强度)的单位是Bq——每秒一个衰变现象被称为1Bq。过去的单位是居里,是居里夫人发现的镭1克1秒钟发生的原子核衰变次数(3.7×1010次/秒)。如果知道这个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从原子核衰变次数可以推算出放射性元素的含量。 需要留意几个事情:1)衰变现象的种类,2)一个衰变现象的能量是多大?3)这个衰变现象对生物的影响是多少?由于核能比化学能要高几个量级,它对生物的作用也表现得与化学反应得作用有所不同。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3183 次阅读|0 个评论
解说一下辐射和毒性的事儿(2)
liwei999 2011-4-2 09:53
解说一下辐射和毒性的事儿(2)。 作者: mirror (*) 日期: 03/28/2011 08:48:26 “感情用事”的人的思考形式是0-1、有-无式样的思考。如何判断一个物质是有毒还是无毒呢?显然是要有个计量上的说法。 都说摄入水银如何如何的不好,但是从动物实验上看,合理量的投入会使老鼠在短时期内有“活性”、“活力”。也就是说,这个重金属的“毒性”同时也就是“药性”。 国人法的意识弱,在这里也表现了出来。什么叫做“有毒”呢?法律上不给出个说法的话,往水里放糖也算是“投毒”了。因为即便是白糖,用量多了也可死人。“有毒”物质的量的定义一般认为是成人致死量2g左右(一块方糖的量)。著名的氰化钾的成人致死量是几百mg。这个量就是剧毒了,立即死人。几百mg的量人们觉得是多还是少呢?氰化钾的摩尔质量是65g,致死量的几百mg换算成分子数的话有1020个。这个分子数量感觉就是相当多的了。 前边讲过了,远离辐射源时候的受辐射是来自放射性物质。1Bq意味着有一个原子,1010Bq就意味着有1010以上的原子。由于各种元素辐射性质的不同,平均计量辐射效果需要有些“大锅饭”的单位。Bq就是这样的一个单位。是个不论什么种类,有一个算一个的做法。 从电离的量看辐射的强度是另外一个单位。比如1公斤空气中电离出1库伦电荷的辐射线量可以是个单位(伦琴)。论吸收,因为辐射是个能量流,每千克吸收1焦耳能量的辐射剂量也可以看作是个单位。这个单位是Gy(戈)。这两个都是对时间的积分量。每千克吸收1焦耳能量的辐射剂量再考虑到生物效果,就是剂量当量Sv(希)的单位。作为辐射剂量的强度Sv(希)/年是个评价人们受辐射量的单位。在地表,人们平均受辐射剂量是2mSv/年。 (1)中红色谱的131I的量大约是10个/s。放射性元素的Bq与Sv之间有简易的换算关系。比如内部受辐射时131碘的换算系数10-9Sv/Bq。从这个系数可以推算出来采样处一个小时的受辐射量(131I)是10-8Sv,一年按1万小时算,10-4Sv/year=0.1mSv/year,相当于照一个胸透的剂量,低于人的本底受辐射量的2mSv/年。在东京的受辐射量大约也就是这个档次。到北京,受辐射量就更是寥寥无几了。 伽玛刀是治疗癌症的一个方法。治疗用的辐射剂量是几十Gy量级的受辐射量。按当量系数1算,就是几十Sv的量级。这样的剂量集中在肿瘤上,可以使癌症组织死掉,达到治疗的效果。如果是照错了部位,那就要出医疗事故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3292 次阅读|0 个评论
进化生物学:越是漂亮越有毒
热度 7 smallland 2011-2-16 10:03
看了曹先生的“ 越是漂亮越有毒 ”,想起补充一点进化生物学的解释。 漂亮,意义多样。毒蘑菇和毛毛虫,是为了警告什么,鲜花和孔雀的尾巴,是为了吸引什么。毒,意义也不一样,毒蘑菇是保卫自己,毒蛇是攻击。 先澄清一点,关于最毒妇人心,是有点误会,不是说美女心狠手辣。美女的“毒”,来源于雄性竞争对手,其实是雄性之间的”毒“。如果狼喜欢吃美女,你也喜欢,你靠美女近了,也会受到狼的攻击。所以,这个“毒”,不是美女本身的问题,而是雄性的问题。可能历史给人一点误会,古代皇宫出过不少心狠手辣的美女。如果换一群丑女和皇帝争宠,也可能很毒。我觉得,没有女人越漂亮美就越毒的道理,她们靠媚术就足够。如果说她们”毒“,可能是因为她们希望雄性为争夺自己而血腥决斗?还有一点,俗话说二八佳人体似酥腰佩利剑斩愚夫,这也不算毒,斩了愚夫,就可能给愚夫生个傻儿子,这是两厢情愿的事。 回到正题。如果”毒“是为了自卫,当然醒目一点好。怎样才能醒目?就是花色靓丽,容易辨认。自卫,目的不是毒死对手,而是让它不敢再来骚扰。如果不醒目一点,对手吃过拉肚子,但记不住”毒“什么样子,上了厕所后再来吃。对手吃亏,自己更没好处。两败俱伤,也划不来。 如果不”毒“,也长得醒目,不是给敌人提供特色菜单吗?当然,如果模仿”毒“的漂亮特征,也不错,自己不用费力生产毒品,就能吓退敌人。在自然界,这种情况也不少。 如果”毒“是为了攻击或毒死对手,也没必要花哨,那样容易被对手发现。这容易理解,士兵穿迷彩,警察穿便衣,便于隐蔽。如果穿漂亮制服,多是唬人的,自卫差不多。这样的”毒“,也确实常常用于自卫,譬如毒蛇、蝎子、蜘蛛,甚至警察的抢。 总结一下。鲜花和美女,其漂亮大多是为了吸引什么,如果你去招惹而被蜜蜂蛰了,那不是她们的毒性。漂亮且毒,多是自卫型的(被借用就是欺骗)。漂亮而无毒,多是吸引型的(也有欺骗)。前者,其实不能叫漂亮,只是醒目而已。至于由漂亮而引发的欺骗,譬如拟态,譬如整容,涉及自然选择和性选择的许多问题,略。如果总结的不对或不完整,请赐教。
4052 次阅读|11 个评论
论文:纳米金的制备及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Bjqdsx 2011-1-20 10:20
摘要:本文概述了纳米金生化方面的应用及金与金箔自古的 药用及保健用价值 。采用柠檬酸钠还原氯金酸制备了纳米金,利用 X 射线荧光能谱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纳米金进行了表征。通过纳米金溶胶及溶胶中含有的柠檬酸钠和保护剂 PVP 对 Hela 细胞、 CHO 细胞的 MTT 试验研究了纳米金溶胶及纳米金颗粒对细胞的毒性,结果表明:纳米金溶胶和纳米金颗粒对此两种细胞均没有产生毒性。并且将纳米金加入到化妆品基础配方中 制备了稳定的乳状液 。为纳米金用于化妆品提供依据。 关键词:纳米金制备,化妆品, MTT 试验,毒性 论文附件: 纳米金的制备及在化妆品中的应用.pdf
个人分类: 论文交流|2986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样的“思考”还不如“信”呢
liwei999 2010-12-20 16:03
这样的思考还不如信呢。 (145725) Posted by: mirror Date: April 01, 2008 02:54AM 有一篇论中药的文章 方舟子《中药毒副作用备览》读后思考 。星湖有人问为何要评论这样的文章,答案大约是要针对那些好学生文章。镜某有限的经验表明: 坏学生往往不傻,好学生里傻子较多 。 洗手固然是个好习惯,但是科学可以证明,一般的洗手是没有用的。在现代,科学的时代里,人往往也还是根据自家的直观感觉决定行动方式。文丽的洗手,立委夫人的不吃糊饭,这位《中药毒副作用备览》读后思考的读者,都是如此。 厨房的下水比厕所的干净是人们的感觉。但是科学可以证明今天的厨房下水要比厕所的脏一个量级。认为厕所马桶的脏主要是来自心理的原因。这类事情在日常中多得很。比如,认为脚比手脏,认为尿也不干净,认为核能发电很危险,认为被认可的食品添加剂也不安全。培养一个人的理性很不容易。麦子以为自己很理性,改吃素了;方博士也认为自家很理性,结果是出了信徒了。请看: 引用: 疑问1、方舟子所列的材料是否可信? 答案:应该可信。其一,以方舟子作为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生化博士的教育背景,其搜集材料,编辑整理的功夫一定是过硬的。其二,有人称方舟子走的就是专门给人挑错的路线,他是很难让别人给他挑错误的。我看过方舟子的一些文章及访谈录,思维和措辞的确都严谨得很,不得不佩服。我想方舟子是谨慎的、负责任的。 就是信徒的思路了。 论毒性至少要有几个侧面。要论总量、浓度和积累(代谢)。不是说个名称,给个化学式就可以定毒物了。这样一来,研药(立委注:疑为验药之笔误)两个字后边就要有许多工作要作,就要花人力、物力和时间。这就有个谁出这笔费用和值得吗的问题了。 不要总是政府应如何如何的说事儿。政府应该作的事情太多了。同样的费用,解决刑事犯罪比中医问题要紧迫得多。废中医无非就是主张对10年以上刑期的人都杀了。感情上这样很痛快,但是作不到。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06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氧化碳的毒性和解毒
yaoronggui 2010-8-9 00:37
一氧化碳跟血液里的血红蛋白结合成稳定的碳氧血红蛋白,随血液流遍全身。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要比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大 200~300 倍,因此,一氧化碳一经吸入,即与氧争夺血红蛋白,同时,由于碳氧蛋白的存在,妨碍氧合蛋白的合成和正常解离,使血液的带氧功能发生障碍,造成机体急性缺氧。医疗上常用静脉注射亚甲基蓝进行解毒,这是因为一氧化碳与亚甲基蓝的结合比碳氧血红蛋白更牢固。
个人分类: 化学与生活|50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经合组织发布纳米材料毒性行动计划草案
liwenbianji 2010-5-19 10:11
OECD releases draft action plan of nanomaterial toxicities As more and more nanomaterials are being produced worldwide, toxicologists are frantically studying the effects they may have on humans. The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Working Party on Manufactured Nanomaterials are using a wealth of experience in safety testing and assessment of chemical products to evaluate the unknown dangers of nanomaterials. At the 6th meeting in October 2009, the operational plans 2009-2012 for eight projects were proposed and discussed, including projects on the Safety Testing of Representative Set of Manufactured Nanomaterials, The Role of Alternative Test Methods in Nanotoxi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Use of Manufactured Nanomaterials. Most importantly, the development of an OECD Database on Manufactured Nanomaterials to Inform and Analyse Environment and Human Safety Research Activities. Full details of the draft operational plan can be found in this PDF. 原文请参考: http://www.olis.oecd.org/olis/2010doc.nsf/LinkTo/NT000029AE/$FILE/JT03282410.PDF
个人分类: 未分类|2066 次阅读|0 个评论
降低腊肉毒性的一种好办法
chrujun 2010-4-12 20:21
古代没有冰箱,腊肉就成了长期保持肉类的当然选择。古时经济条件落后,10天吃一次肉就相当不错了。 因此,尽管腊肉有副作用,每年吃几次还是没事。现在经济条件变好了,有些人喜欢长期吃腊肉,很容易导致各种疾病产生。 腊肉的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腊肉含盐重,经常吃腊肉很容易摄入过量的盐;二是腊肉在制作过程中有一些有毒有害物质产生。 今天我发现了一个降低腊肉毒性的好办法。与常规方法把腊肉洗干净后直接炒或蒸不同。我将腊肉放在有大量水的锅里长时间煮。由于长时间煮腊肉,腊肉内的过量盐分得到有效释放,有毒有害物质也跑出来不少。煮腊肉时间为20分钟以上合适。 我将腊肉煮好后再用刀切,然后和豆角一起炒,加了少量盐。用这种方法做的腊肉炒豆角,味道还相当好。腊肉中的烟熏味没有了,盐分也降了很多。 更重要的是,这种腊肉对身体的危险降低了几倍。
个人分类: 我的思考|5322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我国农业专家应该先科普免疫学知识
jiangjinsong 2010-3-13 23:48
我国农业专家应该先科普免疫学知识 标签: 转基因 大米 食品安全 过敏 毒性 据说,因为我对转基因的质疑,我已经被某网站和挺BT派骂的一无是处,有很多所谓的专家都出来说,要给我普及BT的知识,甚至还有自称我的学生的人出来说,我们讲的免疫学皮毛不如,等等。 我是很欢迎他们来科普的,但是,首先还是先让我来给你们普及一下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吧,也让那位自称我的学生的人复习一下。我为什么认为转BT基因大米具有潜在的危险性?接下来就从免疫学的方面来说说: 1)BT蛋白种类非常的多,还没有任何一个安全性实验涉及了所有的BT蛋白基因,而长期以来,人们说的百年安全,其实是一个杂烩,不知道哪种安全,哪种不安全;也从来没有人认真做过每一种的安全性实验; 2)BT蛋白安全性用小鼠实验与人体试验,从免疫学的角度讲是完全不同的,仅有参考价值;武汉没有公布使用的小鼠品系,是在一种小鼠中没有毒性,还是多个品系都没有毒性;因为不同品系动物反应是不同的;还有即使小鼠都安全,但是由于 小 鼠 很少见到典型的迟发型变态反应,也不象其它动物那样有规律。能诱发速发型变态反应,其全身性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循环不畅,循环性虚脱,常在几小时甚至10到20 分钟死亡。这与人的超敏反应是不同的。 3)据农业部专家称,批准的华恢1号和Bt汕优63均为修饰过的BT蛋白,所以其引起免疫应答的性质与未修饰的BT蛋白具有差异性,因此所有的关于未修饰的BT蛋白的过敏试验,都对这两种转基因大米没有任何意义。 4)据农业部及其聘请的CDC专家称,人类认识Bt蛋白来源的苏云金芽孢杆菌已有百年历史,使用Bt制剂作为生物杀虫剂的安全使用记录已有 70多年,大规模种植和应用转Bt基因作物也已超过10年。其间没有苏云金芽胞杆菌及其蛋白引起的过敏反应报告,也没有与生产含有苏云金芽胞杆菌产品有关 的职业性过敏反应记录。然而,尽管我国对此从来不予重视,没有研究,国际上早就有因为BT转基因食品过敏的报道,2000年底,美国、日本、韩国等国由 转基因玉米StarLink引起的一系列安全性事件对国际贸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Cry9c是微生物蛋白质,此基因被加入StarLink玉米使之抗虫。Cry9c是Bt蛋白之一。1998年Aventis公司申请美国环保局 (EPA)将StarLink用于食品,由于EPA未对它的致敏性作定论,于是仅批准它作动物饲料或工业用。 9月美国消费者组织在tacoshells中检出了Cry9c后,引起了恐慌。EPA召集了专家组研究StarLink玉米的致敏性,他们认为整体致敏的 可能性低。有44名美国人自称食入StarLink玉米污染的食品后有发痒、恶心和过敏症状,专家认为其中14人的症状有可能与转基因玉米有关。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1年第3期)。而据过敏研究的专业杂志 J Allergy Clin Immunol. 报道,转基因玉米可以引起个案的过敏反应( Siruguri V, Sesikeran B, Bhat RV. Starlink genetically modified corn and allergenicity in an individual.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04 May;113(5):1003-4;)。同时,荷兰也报道了,农业人员因接触了BT农药导致了IgE升高,出现潜在过敏反应的报道( Doekes G, Larsen P, Sigsgaard T, Baelum J. IgE sensitization to bacterial and fungal biopesticides in a cohort of Danish greenhouse workers: the BIOGART study. Am J Ind Med. 2004 Oct;46(4):404-7.)。可是,号称权威的转BT安全专家,却没有提供试验动物进食BT食品后的IgE指标。 我们已经不是靠银针试毒和靠人试毒的时代了,一切要讲科学,如此设计不完善的安全性试验,是无法说服人的。至少是不能从免疫学的角度说服一个免疫学的研究者的。难道我质疑转BT大米的安全性是没有理由的吗? 很多人说,支持转基因的人是自然科学家,反转基因的人都是社会学家。很好,我既不是自然科学家,也不是社会学家,因为我都谈不到家,只能算一个普通的免疫学老师。所以,没有人让我去签署清华大学教授的《 关于暂缓推广转基因主粮的呼吁书 》,也没人请我去签署百人请愿书,反而是被一群无知的转基因专家莫名骂了一顿。不过,我尊重事实,坚持真理,所以,我做事光明磊落,真实姓名,只谈真情实感。 最后,要声明的是,我写北京大学是因为这是我的工作单位,谁有疑问都可以找我来讨论。但是,这不表示,我可以代表北京大学,我也代表不了,请那些专家攻击 我个人的时候,不要扯上北京大学,这与北京大学无关,只是我个人的观点,我也没有动用北京大学的资源来支持我的观点。所以,我不反对也不支持向大米中转基 因,但是我质疑转BT大米的安全性实验是不科学的(我可没有说是伪科学,因为我不人身攻击),不全面的;我愿意帮助设计更安全和更全面的安全性检测实 验。这是我个人的看法,与北京大学无关,与其他任何人也无关。 北京大学免疫学系 王月丹 博士 于学院路38号 原帖見:http://immunohealth.blog.sohu.com/145923164.html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2724 次阅读|2 个评论
蒙牛特仑苏添OMP物质被质检总局叫停
dnastar 2009-2-11 22:00
来源:http://news.163.com/09/0211/08/51RV5HMO0001124J.html  核心提示:国家质监总局2月2日要求蒙牛公司禁止向特仑苏牛奶添加OMP物质。质检总局称,目前未对OMP安全性做出规定,IGF-1物质也未列入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人为添加不符合法律法规。据悉,蒙牛特仑苏牛奶宣传含有帮助修复人体组织的OMP物质。 蒙牛特仑苏牛奶 中国经济网2月11日报道 《每日经济新闻》昨日获悉,国家质量监督检查检疫总局2月2日向内蒙古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出公函,要求该局责令蒙牛公司禁止向特仑苏牛奶添加OMP物质。 官方首次对OMP表态 质检总局在这份公函中提出监管意见:鉴于目前我国未对OMP的安全性做出明确规 定, IGF-1物质不是传统食品原料,也未列入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如人为添加上述物质,不符合现有法律法规的规定。请你局责令蒙牛公司禁止添加上述物 质,并通知蒙牛公司,如该企业认为OMP和IGF-1是安全的,请该企业按照法定程序直接向卫生部提供相关材料,申请卫生部门做出是否允许使用OMP及 IGF-1的决定。 此次是官方首次对蒙牛的OMP进行表态。据了解,之前就有对蒙牛特仑苏牛奶含有OMP及 IGF-1发出的质疑见诸报端。今年年初,内蒙古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向国家质检总局报送《关于核查蒙牛特仑苏牛奶有关情况的报告》。2月2日,国家质检 总局就其发函提出上述监管意见。 蒙牛:尚需向技术部门核实 内蒙古质检局监督处陈处长昨日向《每日经济新闻》证实,蒙牛集团已经向卫生部提交了相关材料,等待卫生部的批准。有害无害现在还不知道,但企业自己做了实验证明特仑苏中添加的OMP是没有问题的,不过一切都要听卫生部的。陈处长说。 此外,陈处长告诉记者,按照总局的要求,蒙牛在2月2日以后产的特仑苏已经不含有OMP物质。 记者昨晚两次电话联系蒙牛集团新闻发言人赵远花,她均称正在外面开会,尚不清楚此事,需要向技术部门核实。 记者在北京一家大型超市调查时发现,生产日期为2月3日的特仑苏OMP牛奶在列架销售;同时,生产日期在2月2日以前特仑苏也在销售。 背景资料 OMP与IGF-1 据蒙牛产品说明书,OMP(OsteoblastMilk Protein)是一种来自牛乳的乳蛋白,有助于构成或修复人体组织。IGF-1(Insulin-likeGrowthFactors),中文译为 (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是生长激素产生生理作用过程中必须的一种活性蛋白多肽物质。 著名学者方舟子曾在博客写到:根据蒙牛公布的OMP的生化数据,与IGF-1完全吻合 。蒙牛在2006年提交的一项专利也表明他们在能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的牛奶制品中添加IGF-1。 方舟子写到,一般牛奶也含IGF-1,超高温消毒不能使其完全失活,不过含量很低,浓度约为4ng/ml。但据蒙牛专利,100克特仑苏奶中添加的IGF-1含量高达5.65~16.8mg,为一般牛奶的数万倍。果真如此,就很值得消费者担忧了:患多种癌症的风险会增加( 查看博客原文 )。 博主评语:这回可能是企业好心,希望通过添加这种活性物质增加牛奶的功能,但是一来这就成了功能性食品,需要走特殊程序,二来这种富集的新因子未获得国家认证,你蒙牛就敢擅自添加,虽然毒性远远不及三聚氰胺,但是也是有副作用的,牛奶喝多了还因为异源蛋白过多摄入导致人嗜睡呢,何况你加了个这么个激素,它可能严重改变人体代谢平衡,其长期生理毒性、生殖毒性、遗传毒性等就可能超乎想象了,蒙牛胆子也太大了,在三鹿的后头敢这么!!! 幸亏我们有方舟子这样的亮眼,为老百姓的健康和安危时时着想,否则我们不是在喝牛奶,是在喝药了,一种没经过检验的药品,本案实质类同于三聚氰胺!!!
个人分类: 未分类|241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1: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