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初二拜年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春节习俗:初二是新女婿拜年的日子
热度 21 wangdh 2013-2-12 01:11
春节习俗:初二是新女婿拜年的日子
春节习俗:初二是新女婿拜年的日子 (王德华) 按老家的习俗,初一是对自己家族的长辈们拜年,不出远门。 大年初二,走亲访友活动就拉开了序幕,一般会持续到初十左右,最晚到元宵节也就该结束了。姑家、姨家、姥姥家,这是最要紧的亲戚,需要优先安排。亲戚多,家里成员需要分头行动。除了出访活动,还有接待活动。每年家里都会按照亲戚的重要程度,进行出访的时间排序。不是很要紧的亲戚,或者是很好的朋友,没有血缘关系,时间安排上就比较自由,也不是很讲究。 在山东老家,初二是新女婿携新媳妇去给岳父岳母拜年的日子。这是很隆重的活动,也是娶新媳妇家庭的重头戏。 小时候,自行车是出远门最重要最先进的交通工具。新女婿第一次拜年,最困难的是准备拜年的物品,一般女方家族内的重要成员(按辈份)都是需要考虑在内的,考虑不周是很尴尬的。很常见的场景是,一对小夫妻每人的自行车后座上都会捆有四个、六个、甚至八个垸子(垸子是用柳条编织的一种器具),垸子的多少与女方家族的大小有关。那绝对是一道风景,也是高技术,很是壮观。在道路上,新女婿拜年是很容易区分的。没有自行车的年代,就需要用小推车了。 困难时期,如何准备这么多的物品呢?最常见的物品就是山东大饽饽了(发面发的,被称为掉渣的馒头),放在垸子里可以占体积,中间层多数时候是油条,最顶层都是放油纸包的长条形的饼干,然后盖上新毛巾。由于担心路颠,物品会滑落出来,还要在垸子沿的四周用线把毛巾绑紧,这样饱满的垸子就封闭起来了,很是好看。 老家人很讲究面子。每个垸子都要装得很饱满,瘪塌的垸子是会让人笑话的。一个垸子里一般是四盒饼干,左右各两盒,这样对称,垸子显得很饱满。其实,很多家庭是很难准备这么多饼干的,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就需要租借邻居和朋友家的饼干。垸子作为春节期间最庄重、最重要的运输工具,更是需要提前打招呼租借邻居和朋友家的。干净、整洁、古典的垸子(一般不用白色的,多用桐油浸刷的古香古色的),还真不是每家都有的。一般家庭里能有一两个就很不错了。一般还要有一个大垸子,这是给老丈人家的。记忆中我家的几个垸子是质量很好的,还有一个大垸子。母亲心细,保护得好,用得仔细,新垸子都舍不得用,所以经常有人家来租借,尤其是那个大垸子。 千辛万苦到了女方家,新女婿要跟随自己的媳妇一家一家拜访女方家族的重要成员,送垸子拜年,还要给小朋友准备红包。收到垸子的人家,由于心里明白多数物品都是租借来的,一般也不会动垸子里的东西,但需要返给红包的。在下午女方家来取垸子之前,把红包放进垸子里。那时返回的红包也就是几元钱,伍元票就是大额了。 在老家,新女婿可是非常重要的客人,接受最高级别的招待规格,饭菜是最好的、最丰盛的。所以,女方家的亲戚们也往往会选择初二这天去凑热闹,尤其是老女婿们,有时候叔叔大伯家的女婿们也会选择这一天聚会,借机跟家族里的新女婿见面、喝两盅。所以,新女婿是大家的目标,更是酒桌上众人的目标,不小心说错话或者走神,就很容易被灌醉。山东喝酒是不含糊的,灌醉出洋相的新女婿是很多的,也就留下很多农村里闲聊的话题。喝了一天的酒,傍晚回家是很艰难的事情。能保持清醒的女婿很伟大,多数是说话不清晰,走路东摇西晃,扶着自行车走不稳,更上不去车子。丈母娘是最担心的了,丈母娘疼女婿是老家的传统。喝高了的女婿还能够骑着自行车,带着数个垸子,在颠簸不平的乡间路上,那是需要技术的,要是晚了摸黑赶夜路,那不是一般的技术。当然,由于翻车摔得鼻青脸肿的有,垸子里的馒头掉了一地的有,饼干摔得粉碎的有,走错路回不了家的有,被媳妇数落了一路的有,由于上不去车子,推着自行车深夜回家的有 …. …. 每年都能听到很多故事。 新女婿拜年还有一个挑战就是要经受村里女宾们的“参观”。看新女婿,是一个风俗,尤其是新媳妇的女伴们,一拨一拨的来参观,叽叽喳喳、评头论足,新女婿需要脸皮厚。如果能够大方一点,幽默一下,开几句玩笑话,那场面就活跃多了。脸皮薄的,不善言谈的,就任凭女宾们点评吧,本来就被白酒烧红了的脸庞,估计一天都还是火烧火燎的。上午到达女方家和下午离开,村口都是排队等候参观新女婿的人群。 现今,新女婿初二拜年估计是开轿车了。开车,就不好喝酒了,也就不热闹了吧。其实,真不清楚现今新女婿如何去老丈人家拜年了。新时代的青年,一定有些新花样了吧。 老家拜年用的主要工具:垸子 老家结婚“看喜”(也称“送小饭”)的垸子
个人分类: 人生漫笔|20036 次阅读|5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06: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