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高校图书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高校本科生用户利用图书馆的“周期律”
libseeker 2013-4-10 16:47
摘编自:王菲.基于生命周期模型的高校图书馆用户管理研究.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2):79-83 王菲借鉴管理学领域的客户生命周期管理模型,追踪上海交通大学2008级本科生从2008年入学到2012年毕业的四年间在图书馆门禁的出入记录,分析得出本科生用户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与其所处的四个年级相吻合,并根据各阶段用户行为特征的差异性推荐个性化的图书馆用户管理条例,以提高图书馆的利用率和价值。 图书馆用户生命阶段的划分。大一为考察期,该阶段用户的平均进馆次数较低,且有小幅先增后减的波动,说明用户与图书馆的关系尚不稳定,在探索中向前发展。大二为形成期,该阶段用户的平均进馆次数稳步上升,随着用户与图书馆接触的频繁增加,用户与图书馆之间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大三为稳定期,该阶段用户的平均进馆次数最高,同时在该阶段的后半段也开始出现用户进馆次数下降的趋势,表明已逐步过渡到退化期。大四为退化期,该阶段用户进馆次数急速下滑,直至用户退出图书馆系统。 对高校本科生用户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与用户所处的年级惊人吻合,也就是说年级是影响用户对图书馆使用的重要指标。经调研发现,对本科生用户,不同年级的课程设置差异较大。 大一课程全部都是公共基础课,这类课程是对高中学习的延续,难度不大,通过老师授课和参考书的使用就能够应付,但是该阶段课程多,作业繁重,学生们时间紧,所以来馆次数不多,进馆的主要目的也是以借阅课程参考书以及个人所喜爱的数目类别为主,并不需要花大量时间利用图书馆的学术氛围做科研。因此该阶段进馆次数为四年最低,但是借书数目为四年最高。 大二课程以公共基础课为主,略带专业基础课,课程依然很满,但是因为涉及到专业基础课,学习开始进入专业细分领域,学生也开始涉及到全新的专业课,出于对课程的生疏,需要参考资料,进出图书馆的次数变得频繁。 大三课程为专业基础课加专业课,专业化程度明显,难度加大,学生的学习进入研究性阶段,喜欢图书馆的学术氛围,所以进馆的次数明显增加,但是借书量不见增长。同时大三是一个分水岭,学生开始为毕业后的不同去向做准备。打算考研和出国深造的学生对图书馆的使用会明显高于求职的学生。 大四的上学期依然有专业课,但是课程不多,下学期未设置课程,以做毕业论文或者毕业设计为主。大四学生对专业课已经有相当基础,对图书馆的依赖降低,同时不管何种去向的大四毕业生,都需要花大量时间准备学习以外的事情,因此随着生命周期接近终点,对图书馆的使用逐步减少,直至退出。 高校图书馆用户存在明显的生命周期变化,不同阶段表现出的使用价值差异较大,基于此,高校图书馆对用户的管理不应是固定的,而应采取动态的管理模式更为科学合理,这也是客户生命周期管理模型的价值所在。对策建议:(1)高校图书馆应增加大一新生的借阅权限。大一学生进馆后发生借书行为的概率最高,同时大一也是四个年级中平均借书次数最多的年级。新生对图书馆比较陌生,需在使用中增加对图书馆的了解,因此适当增加新生的借阅权限,可以激励新生更多地利用图书馆资源,扩大图书借阅量,同时提高图书馆的利用率。(2)高校图书馆应改进对大三学生阅览和自行空间的管理。大三学生更多的是使用图书馆的阅览服务以及学术氛围,因此可以划分出专门的区域用作大三学生考研复习、准备出国以及学术研究的场所。该专区设立的目的是保障大三学生对图书馆的使用,通过场所的集中使考研、出国以及做科研的学生分别集合起来,可以实现更广泛的资源共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激励和相互学习。同时在专区周围设置该区学生可能会用到的参考书目,给学生提供极大的便利,也充分体现图书馆帮助用户更好更广泛地获取知识的宗旨。
个人分类: 学海拾贝|3543 次阅读|0 个评论
纸质馆藏文献利用率为什么那么低?
热度 1 libseeker 2013-4-2 11:18
馆藏发展是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物质基础,馆藏建设是图书馆的基础业务工作之一。近期,笔者采取一定的方法程序对9所不同类型不同办学层次的高校图书馆纸质馆藏利用情况进行了调研,总体印象为:纸质馆藏量年年增长,借阅量年年下降,利用率年年下降。有的学校还很不协调,亟待引起重视,采取措施。笔者拟选取某省属地方本科院校(简称H校)作为一个“个案”进行剖析。 关于文献利用率,有许多种表述,比如图书利用率、藏书利用率、馆藏利用率等等,定义繁多,计算方法也不尽相同。本文指的文献利用率是指某一年,该年全部馆藏地的借阅量(同一册书或刊,当借阅次数多于一次时,仍计为一册)除以截至该年12月31日拥有的可借文献馆藏量所得的百分数。 H校可借文献馆藏量(也就是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中所有纸质馆藏)2003年至2012年这10年的情况是:2003年为41.5万册,2012年为137.7万册,2012年为2003年的3.32倍。H校图书种数为31.1万种,平均复本4.42册。2004-2012年的各年环比增长率:45.3%、23.0%、29.2%、21.8%、2.3%、3.2%、3.9%、3.9%、3.5%。2006-2012年各年借阅量为150695、170475、160776、126360、105567、97221、81539。2006-2012年文献利用率分别为:15.71%、14.59%、13.45%、10.25%、8.24%、7.30%、5.92%。所有年份借阅量为507053,利用率为36.8%。(一所985高校2012年可借文献馆藏321.2万册,借阅量50.1万册,利用率15.62%。一所师范类省属本科高校:馆藏量242.3万册,借阅量127.7万册,利用率52.72%。)2006年至2012年被利用图书平均每册被借阅次数:2.92;2.92;2.44;1.92;1.72;1.72;1.59。2007年为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年,其时折合在校生人数约为1.6万人。H校2003-2012年,有效读者人数约2.2万人。“有效读者”人年均借书最高年份为2007年,22.6册次;最低为2012年,5.9册次。 H校纸质馆藏文献利用率为什么那么低?除了网络化数字化大环境的影响,可能的影响因素还有:本科评估;“新书借阅中心”的建与撤;多校区(校区功能不断调整);馆藏地设置(藏书结构);书目数据质量;图书馆环境等等影响因素。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带来的影响,可以说最主要的。据文献报道,其时,图书数量盲目增加,打乱了图书馆藏书长远规划为迎接本科教学评估,图书馆想尽办法来增加馆藏。“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购书量大,无暇顾及书的质量,只为完成评估指标,不管是否符合本校专业和各学科需要,盲目购买。更有甚者,为了凑数量,有的图书馆大量购买大打折扣过时的特价书,有的盲目增加小说、人物传记的副本量,结果造成该买的没买,不该买的却在书架上堆成排,不但占用了图书馆的有效空间,还给图书管理带来了不便,对图书馆的长远发展也是不利的。其次是从教材科调拨多年剩余下来的过时的旧教材,这些教材数量多、复本量大,虽然摆在书架上整整齐齐但却无人问津,占用了图书馆大量的空间,最终也只能成为‘死书’。再次是动员全校广大师生捐书。众所周知,这种形式所捐之书大多五花八门、良莠不齐,多数没有利用价值。如学生捐的公共外语教材,同一种书的副本就有上百本,而且有的书已经被画的乱七八糟,还有的书要么只有上册,要么只有下册,大多无法编目利用,但为了凑数也只好给个财产号入室上架。”,“突击加工新书,质量无法保证”,“新书加工任务,不得不委托书商进行加工编目。有些书商为了降低成本,使用劣质磁条、条码和书标,给图书馆今后的管理留下了隐患。”,“一个专业、一个学科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图书馆藏书与学校学科专业建设也应该是同步的,高校只有对图书馆有计划地、连续地逐年投入购书经费,才能更好地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然而有的图书馆为了达到评估标准提前预支了以后几年的图书购置费,今后几年的所谓‘时髦书’、‘畅销书’却无力购买,到那时广大师生也只好是望书兴叹了,这样一来势必会造成图书馆未来资源的短缺,无法跟上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同时也阻碍了图书馆持续有序发展。”。还有一重要影响是,H校图书馆多年来,中止了(或者说不敢)开展馆藏剔旧工作,馆藏快速增长,馆藏空间紧张,馆藏利用环境每况愈下。以上种种,可以说本科评估给H校图书馆馆藏建设留下了后遗症。 如何提高纸质馆藏文献利用率?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相关研究与实践探讨,1980年代比较多,不少理念与对策其实并没有过时,比如三线馆藏制、图书宣传、阅读推广等。当务之急是:1、针对低利用率文献采取必要对策,该集中存储集中存储,该剔旧剔旧;2、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图书流通岗位队伍建设;3、重视阅读推广,数字阅读值得关注,纸本阅读时下尤其有必要关注。 1876年美国图书馆学家杜威提出的“以最低的成本、最好的图书、为最多的读者服务”作为图书选择的准则,宜作为馆藏建设的指导思想。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数字馆藏(或许更准确的表达为数字资源)的发展对纸质馆藏的发展已然形成强烈的冲击,然而,纸质馆藏的建设与服务,在较长时期内仍是图书馆的“中心工作”。 以上思考,尚待进一步思考。不当之处,敬请学者先进,不吝教正。 延伸阅读: 王启云.关于高校图书馆文献利用状况的思考.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670592.html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6095 次阅读|2 个评论
关于高校图书馆文献利用状况的思考
libseeker 2013-3-15 16:12
笔者获得了一组某高校馆2006-2012年文献利用率数据(通过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统计功能获得)。 自2006-2012,7年间。可借文献馆藏量(仅对流通库中书刊状态为“可借”的条码进行统计)节节高,2007-2012各年增量分别为1073410、26575、37992、48070、50063、46604。2006-2012借阅量(同一册书或刊,当借阅次数多于一次时,仍计为一册)分别为150695、170475、160776、126360、105567、97221、81539。2006-2012年文献利用率(指定时间段内,某馆藏地的文献借阅册次或种次/本馆或全馆指定时间内入藏的文献总册或种*100%。)分别为: 15.71%、14.59%、13.45%、10.25%、8.24%、7.30%、5.92%。 2011年入藏图书利用率为38.53%;2012年入藏图书利用率为20.54%。(借阅区间:2011-01-01到2013-03-14) 笔者产生系列困惑,比如:2007-2012年可借文献馆藏量逐年递增(2012年为2007年的1.18倍),借阅量逐年锐减(2012年为2007年的47.8%),利用率逐年锐减(从14.59%到5.92%)。年借阅册次锐减(2009年为2007年的48.7%)。被借阅的书,2007年平均每本被借2.92次(2009年为1.97次)。 该馆可能的影响因素有:“新书借阅中心”的建与撤;本科评估;多校区;馆藏地设置(藏书结构)等等影响因素。 笔者索取了另一高校馆(学生规模大体相当,但为单一校区的老高校,有大半文献为非可借状态),2012年底纸质馆藏大约为92.11万册。该馆2010-2012年借阅量分别为103112、100078、93032,文献利用率分别为35.45%、32.00%、27.22%。 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读书学习的第二课堂,阅读思考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图书馆的藏书多了,发挥的作用与之并不成正比。网络阅读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网络阅读呈现功利性、实用性、休闲性、碎片化等特点。许多大学生的阅读呈现出了阅读方式的随意性、内容选择的盲目性、机制取向的非主流性以及互联网的依赖性等特点。 阮冈纳赞图书馆学五定律被国际图书馆界誉为“我们职业最简明的表述”,其内容为“书是为了用的;每个读者有其书;每本书有其读者;节省读者的时间;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高校图书馆纸质馆藏的利用率保持在20%左右是比较合理。当前,高校图书馆围绕“藏与用”有大量工作待做。笔者以为低用率文献应该有个处理办法:一来节省馆藏空间,二来提升文献利用率。高校图书馆需要采取阅读推广、优化馆藏配置、提升文献采访质量等等措施来提高文献利用率。 征求汇文系统2010-2012年统计数据: (1)“文献利用率分析(按册)”数据,统计要求“文献类型:全部馆藏地:所有馆藏地入藏时间:建校到20*-12-31借阅区间:20*-01-01到20*-12-31”; (2)“分类借阅统计”数据,“馆藏地:所有馆藏地文献类型: 统计时间:20*年入藏日期:建校到20*-12-31”。(*表示对应年分, 其中“建校”建议写成1900-01-01) 期待同行提供帮助,以作进一步的思考。谢谢!本人Email:libseeker@gmail.com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3574 次阅读|0 个评论
危机四伏的高校图书馆
热度 1 libseeker 2013-1-23 20:01
近年高校图书馆在馆舍条件、信息技术设施、藏书量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据教育部高校图工委2005年对314所高校图书馆的不完全统计,在317所高校图书馆中,藏书量在400-500万册的有2所,其中北京大学图书馆以480多万册位居首位,藏书量在300-400万册之间的有7所,藏书量在200-300万册之间的有14所,其他的都在200万册以下。到2011年底,北京大学图书馆总、分馆文献资源累积量约1,100余万册(件),其中纸质藏书800余万册,以及近年来大量引进和自建的国内外数字资源,包括各类数据库、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和多媒体资源约300余万册(件)。某省属地方本科院校(简称“某校”)2006年8月,纸质藏书102万册,到2012年底,增长到140余万册。藏书量的“进步”可见一斑。据笔者对某校图书馆的观察,笔者以为貌似欣欣向荣的高校图书馆事业,已然危机四伏。 某校图书馆藏书质量如何呢?藏书量藏书规模接近“中型图书馆”的上限(150万册)。然而有多少书是真正提供服务的呢?文献资源有何特色呢?文献的利用率如何呢?据了解,该校合并了数所层次不一的学校(包括中专、大专),其藏书是照单全收的;按照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OPAC)检索书目信息,真正可获取的图书能达到6成就相当不错了(受书目信息质量、馆藏地分散涉及多校区等因素影响);没有古籍没有特藏地方文献亦匮乏;参考工具书规模很小(估计不会超过5千种);无馆藏发展政策;文献采购通常走招标程序买馆配图书(有关决策者,通常忽视图书馆方的意见,谁价格低谁胜出,图书质量每况愈下),图书馆的文献采访职能严重弱化…… 某校图书馆队伍建设情况如何呢?馆级领导队伍无人具备图书资料系列职称;员工只“退”不“进”,2013年年内退休人员近八分之一(还有不少临近退休),无30周岁以下职工;高级职称人员比例比较大,且集中在邻近退休人员中,稍微年轻些的群体中职称晋升概率很小。 某校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建设情况如何呢?信息技术人员及信息技术设施基本处于维持日常工作状态;数字资源依靠购买数字资源商提供的数种中外文资源,基本不具备自主开发数字资源的条件(指人员、设施、经费、政策等方面);移动图书馆服务受校园网发展限制,尚很遥远。也就是数字资源建设基本没高校图书馆自身多大贡献,起的作用可以说是服务“中介”而已。 据了解,某校图书馆的境况并非“特例”,更非“孤例”,存在类似问题的并不少。程焕文先生认为:“没有一流的图书馆就没有一流的大学;没有大型的图书馆就不是大学。同时,一流的大型图书馆也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来的,而是长期积累起来的。一个大学可以在短期内建立起世界一流的大学图书馆建筑,但是,绝不可能在数十年内就建立起真正一流的图书馆,因为文献资源的建设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事情。可以说,一个大学的文献资源的积累有多深厚,其学术与文化的积累就有多深厚,图书馆是大学发展水平的标志。”(参见:竹帛斋主.中国没有世界一流的大学.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78019f0100bmz9.html )笔者深以为然,并概括为——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心脏,文献资源建设是高校图书馆的灵魂。希望本文有助于有关方面关注“危机”,正视“危机”,并着手化解“危机”。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3663 次阅读|2 个评论
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虚与实
libseeker 2013-1-5 15:39
图谋按:1990年代中后期我国各系统图书馆都相继拉开了特色数据库建设帷幕,其中高校特色数据库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且方兴未艾。如今各类型特色数据库可谓成千上万,有关研究论文亦是数以千计。其中的虚实,北京大学图书馆张丽静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概括,值得学习与思考。特此予以摘编。 摘编自:张丽静.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现象分析.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1):54-57,71 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存在七对矛盾。建设缘起——理论上讲建库是基于用户的真正需求,现实中只是从建设者角度考虑;建库方式——理论上讲图书馆间应联合建库,现实中图书馆各自单独建库;质量控制——理论上规定建库要保证其整体质量,现实中盲目追求建库数量及速度;技术标准——理论上讲建库要遵循标准规范,现实中各馆有各自的建库准则;开放权限——理论上强调特色资源应共享,现实中特色库访问权限受控;推广应用——理论上讲特色库建好后要宣传推广,实际上缺乏推广应用和培训工作;建设维护——理论上强调要开展长期维护工作,现实中忽略后期维护。 建议和对策:开展好建库前期调查论证工作;主动采取各馆联合共建方式;制定评估体系进行特色库考核;严格按照统一标准规范建库;合作馆共享特色库资源;通过多种途经加大特色库宣传力度;自觉开展有效可行的监督维护工作。
个人分类: 学海拾贝|3391 次阅读|0 个评论
闲话高校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
热度 5 libseeker 2012-9-27 10:02
现代图书馆建设包括图书馆建筑建设、设施网络建设、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服务能力建设、新技术研发与应用等诸多方面的建设。事业发展,人才为先,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服务于事业发展。 据王波等《2011年中国高校图书馆发展报告》“人力资源”部分:(1)尽管馆舍面积和馆藏数量持续增长,馆均在编职工人数基本保持稳定,这意味着工作效率的提高和服务成本的降低,高校图书馆员工作压力日益加大。(2)501所高校拥有在编博士学历馆员的平均值为0.71人,68.4%的高校图书馆没有博士馆员,清华大学图书馆博士馆员占在编工作人员总数的9.3%。(3)501所高校拥有在编硕士馆员平均值为8.1人,17.3%的高校图书馆没有硕士馆员,浙江大学图书馆硕士馆员占在编工作人员总数的35.5%。(4)480所填写了在编馆员人数,馆均在编职工人数约为45人,武汉大学图书馆为328人;470所填写了合同制职工人数,平均每所高校图书馆有合同制职工6.8人;469所填写了临时工人数,平均每所图书馆6.4人;474所高校图书馆填写了勤工助学人数,平均每所图书馆26人。(5)高校图书馆中男性馆长占70.9%,专职馆长占89.4%,75.7%的馆长学科背景为非图书馆学,拥有博士学位馆长为20.3%,拥有硕士学位馆长为27.4%。从以上信息可以管窥我国高校图书馆人才队伍现状。 笔者还获悉几个微观信息。(1)某211高校图书馆已实施图书馆运行经费包干,将编目及流通等业务外包出去,采取“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减员增效(通过“退休或者调转”等缩减在编馆员人数,每年进人的人数远小于减员人数)。(2)某985高校事业编制原则上只减不增,该高校图书馆新进人员没有编制,一位优秀的武汉大学图书馆学应届毕业生,图书馆非常想要,该毕业生原本也非常想去,但由于待遇及对未来发展信心不足(主要纠结的是“进编”希望渺茫),最终彼此“相逢却又错过”。(3)举国处于人事制度改革的时期,许多高校图书馆青年馆员晋升高级职称异常艰难,“职业生涯规划”前景堪忧。(4)全球瞩目的哈佛大学图书馆机构重组改革,有不少图书馆员被迫提前退休或另谋高就。 《2011年中国高校图书馆发展报告》总结道:高校图书馆经费投入稳定增长,馆藏资源日益丰富,数字化特征更趋明显,电子资源购置经费仍在攀升。办馆条件进一步改善,馆舍面积持续扩大。人才队伍素质进一步提升,高学历人才比例更大,减员增效充满活力。数字化设施全面普及,信息技术应用更加深入。并且进一步指出“将来各大图书馆的竞争主要表现为:数字资源量的竞争、网速的竞争、创意家具的竞争、数字设备性能和设计的竞争,家具和设备的可移动性和组合机动性以及美感的竞争、空间可伸缩性的竞争、环境整体设计的竞争、科技和艺术体验的竞争。”。 面对以上形势,高校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因应时势,未雨绸缪,积极作为。人才是立馆之本,我们亟需建设一支与事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队伍,进一步建立完善有关人才队伍建设保障、激励、约束、评估制度,努力造就一支数量合理、结构优化、素质优良、有良好职业道德与服务能力的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王波、吴汉华、姚晓霞、关志英、王琼、朱强.2011年中国高校图书馆发展报告(节录).图书馆报,2012年8月31日:A05、A06、A07 .http://xhsmb.com/20120831/edition_1.htm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6669 次阅读|13 个评论
[转载]2011年中国高校图书馆发展报告(摘录)
libseeker 2012-9-1 10:56
信息来源:王波、吴汉华、姚晓霞、关志英、王琼、朱强.2011年中国高校图书馆发展报告(节录).图书馆报,2012年8月31日:A05、A06、A07 .http://xhsmb.com/20120831/edition_1.htm 1 http://xhsmb.com/20120831/edition_5.htm 2011年度,共有516所高校图书馆提交了数据,其中 501所高校图书馆所提交的数据为有效数据。 文献资源经费  “教育部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中各馆自报的数据表明: 2011年,国家对高校图书馆的经费投入稳定,均值创造新高,年度总经费的平均值为4964343元。高校图书馆年度经费差别很大,年度经费的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高校图书馆在经费使用方面,用于采购纸质文献的馆均经费约是采购电子资源的1.6倍,低于2010年的 1.7倍,这也表明了高校图书馆采购电子资源的经费仍在继续走高。高校图书馆采购纸质资源经费的平均值为 2525206.20元,采购电子资源的平均值为1576420.89元。高校图书馆纸质资源的采购保持稳定,纸质资源仍在图书馆文献资源中占据主体地位。有些高校图书馆因经费等因素限制,还没有采购任何电子资源。 图书馆建筑 2011年, 501所高校图书馆的现有建筑面积总计约为 1021万平方米,馆均约为2.23万平方米。图书馆总面积位居前5名的是:中山大学图书馆,10.7万平方米;扬州大学图书馆,约9.55万平方米;浙江大学图书馆,约8.64万平方米;郑州大学图书馆,约8.4万平方米;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约8.26万平方米。 501所高校图书馆拥有在编博士学历馆员340名,平均每馆拥有博士的平均值为 0.71人。有 68.4%的高校图书馆没有博士馆员,有23.9%的高校图书馆仅拥有1~2名博士馆员,有5.6%的高校图书馆拥有 3~5名博士馆员,仅有 2.1%的高校图书馆拥有5名以上的博士馆员。有152所高校图书馆拥有获得博士学位的馆员。 501所高校图书馆所拥有的在编硕士馆员为3896名,平均每馆拥有硕士8.1人。有17.3%的高校图书馆没有硕士馆员,有 40.9%的高校图书馆拥有1~5名硕士馆员,有 16 %的高校图书馆拥有 6~10名硕士馆员,有 15 . 8%的高校图书馆拥有11~20名硕士馆员,有 10 %的高校图书馆拥有21~76名硕士馆员。 2 http://xhsmb.com/20120831/edition_6.htm 在501所高校图书馆中,拥有本科学历或本科双学位的馆员达到570人,这也表明了本科馆员仍然是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的主力。 在501所高校图书馆中,填写了在编馆员人数的图书馆为480所,总人数为2.15万人,馆均在编职工人数约为45人,略低于2010年的50人。 在501所高校图书馆中,有470所填写了合同制职工人数,总数为3176人,平均每所高校图书馆有合同制职工6.8人。 数字化设施 在501所高校图书馆中,有463所高校图书馆填报了电脑统计数据,共有电脑(含笔记本电脑)约12万台,馆均为259台。 在501所高校图书馆中,共有462所高校图书馆提交了服务器台数的有效数据,服务器的总台数为5948台,馆均 13台。 3 http://xhsmb.com/20120831/edition_7.htm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CASHL) 期刊服务数量和质量继续增长,图书借阅、代查与代检渐成规模。 CASHL的全年人工期刊文献传递服务达到122769篇,累计服务量突破 64万篇。服务质量的平均满足率达到94.83%,完成时间为1.93天。其中代查代检文献9272篇,满足率90.03%,完成时间缩短到2.31天。已有84家高校图书馆开通了代查代检服务,满足了学者们足不出户借阅北大、清华、复旦等全国著名高校图书馆馆藏的愿望。 2011年处理图书的馆际借阅申请1664笔,其中返还式借书495册,比2010年有明显增长。电子资源全文下载量:JSTOR下载227万篇;MyiLibrary电子书下载34.5万页,比2010年增长了26%。 EEBO和ECCO数据库下载量超过11万页,比2010年有较大幅度增长。 PAO、EAI等其他数据库下载量与2010年接近。 2011年高校图书馆发展特点   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加快试用推广:移动数字图书馆技术、无线射频技术、SoLoMo技术———社会的(social)、本地的(local)、移动的 (mobile)互联网应用技术、数据发现技术等新信息技术,都在2011年被中国高校图书馆所敏锐关注并试用、推广,如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带头推出移动数字图书馆系统,上海交通大学全面考察无线射频技术在高校图书馆应用的益处和局限,新落成的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采用无线射频技术,SoLoMo技术已体现于各高校图书馆的网站,北京大学图书馆和清华大学图书馆率先启用学术资源发现系统。   空间家具设备方面迎接转型革命:2011年暑假期间,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教育部高校图工委秘书长朱强带领该馆骨干参观美国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图书馆,发现在数字图书馆更加成熟的阶段,数字资源日益增多,读者的数字阅读习惯逐步形成,高校图书馆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其特征是:书架将大量地退回到密集书库,留下更多的空间供学生使用家具、电子设备,完成学习、研究和小组讨论。将来各大图书馆的竞争主要表现为:数字资源量的竞争、网速的竞争、创意家具的竞争、数字设备性能和设计的竞争、家具和设备的可移动性和组合机动性以及美感的竞争、空间可伸缩性的竞争、环境整体设计的竞争、科技和艺术体验的竞争。 2011年的中国高校图书馆明星是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图书馆、武汉大学新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新图书馆和中国人民大学新图书馆,因为它们都是该年落成并启用的,体现了最新的建筑理念,采用了最新的图书馆装备,这几家新馆很明显的共性是空间可伸缩性强、家具的可移动性和组合性提高、小型研讨室增多、数字设备更具先进性和设计感,这些特点都是和美国的高校图书馆不约而同的,预示着高校图书馆在空间、家具、设备方面正在悄悄发生转型革命。 (图谋注:高校图书馆所提交的“有效数据”并不一定是“正确数据”,比如文中提及某专科学校图书馆服务器台数为142台,为高校图书馆服务器台数之最,遥遥领先(第二位98台)。笔者认为这个数据是不可信的。这样的奇异数据未做合适的处理,对统计分析结果产生不良影响。)
个人分类: 学海拾贝|3188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资料辑
热度 4 libseeker 2012-6-15 10:01
图谋按:关于“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是一个倍受关注的老问题。以篇名中包含“高校图书馆”和“社会开放”检索中国知网,1980-2012年间有160条结果(2003-2012年为109篇,最早的文献为1986年)。面对老问题,有关从业者及社会公众有着种种困惑。尤其是当下,来自方方面面的声音,令不少高校图书馆有几分“措手不及”。特此摘编一组业内人士的相关研究资料,一方面希望有关研究成果能得到关注,有利于各界共知共享,一方面希望从“理论”到“实践”皆有助于切实推进“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 1 王玉林等.我国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现状调查.图书与情报,2011(6):26-32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程度还很低,服务方式和内容等都很有限。服务对象主要是单位工作人员,服务方式包括办证服务和临时阅览,服务内容以室内查阅和普通图书外借为主,对社会读者采取的管理措施包括收取一定数额押金、限制读者身份、提供较少使用权限等。另外,面向社会开放的高校图书馆在相关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但完善程度和制定水平参差不齐。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对于解决社会读者获取学术性文献信息资源困难、提高馆藏资源的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而高校图书馆要常态化地面向社会开放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包括制度和法律层面问题。我国关于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80 年代中期,至今已快30 年了,但综观已有研究成果后发现,从制度和法律层面系统研究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的成果还没有, 涉及制度和法律方面的论述分散在其他研究成果中,零星而不系统。然而制度和法律保障对于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的作用异常重要, 必须进行深入研究。 所调研的1649个高校图书馆中有276 个高校图书馆不同程度地面向社会读者开放,占实际调研图书馆的16.74%。其中,公办本科院校图书馆219 个, 占实际调研的公办本科院校图书馆的31.15%,高职高专学校图书馆46 个,占实际调研的公办专科院校图书馆的6.53%,民办院校图书馆11 个,占实际调研的民办高校图书馆的4.55%。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读者开放的服务方式主要有办证服务和临时服务两种。采取办证服务方式的图书馆向读者提供的证件类型并不统一,有提供较长使用期限借书证、阅览证的,也有提供使用期限仅1 天或半天的一次性临时证的。另外,不同图书馆同时向读者提供可供选择的证件种类多寡也不一样, 有同时提供上述三类证件中的全部或其中两种由读者选择办理的, 如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图书馆向社会读者提供一年期借书证、一年期阅览证和使用期为半天的临时阅览证供其选择,也有仅提供其中一种的,如广东商学院图书馆仅向校外读者提供有效期为1 年的借书证。 所谓临时服务是指图书馆不向读者提供一定期限有固定服务内容的证件, 而是在读者需要时随时到馆随时向其提供服务的一种服务方式。调研过程中发现,高校图书馆向社会读者提供临时服务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社会读者要获得图书馆服务必须得到该馆馆长批准,另一种是在图书馆规章制度中做出明确规定, 读者来馆接受服务只需要按规定的要求履行相应的手续即可。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的服务对象主要有本校毕业生、合作单位人员、科研合作人员、单位工作人员、社会人员(含社区内人员,须有身份证)、外校师生(未建立合作关系高校)等。此外,调研时还发现, 部分面向社会开放的高校图书馆未对读者身份进行明确限制。不同图书馆, 其在服务对象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着各自的倾向性。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的服务内容直接决定着面向社会开放高校图书馆向社会读者提供服务的质量和开放的程度。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读者提供服务的内容差异很大,主要提供以下服务:图书外借、室内阅览、文献复制、电子资源使用、文献传递、馆际互借等。而不同图书馆间提供的服务种类也有多少之分, 有的仅提供一两项服务, 如东北林业大学图书馆仅向社会读者提供“馆内阅览或复制”服务.有的则提供多种甚至提供上述所有服务, 如绵阳师范学院图书馆向所在的游仙区社会公众提供的服务.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就是社会读者管理问题。社会读者由于身份复杂、工作、生活区域分散, 并缺少可被高校图书馆利用的有效约束条件而管理起来非常困难。然而,高校图书馆不能因此而关闭对社会读者开放的大门,一些管理措施应运而生。比如:严格限制服务对象的身份;要求提供担保;相对较小的权限;年审制度;办证限额。 随着面向社会开放的高校图书馆数量的增加和服务实践的进一步开展, 有关社会读者服务和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相继在部分高校图书馆出台。从本次调研情况看,面向社会开放的高校图书馆都制定了完备程度各异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有单独成文的管理文件,如浙江大学图书馆《校外读者利用本馆书刊的规定》、江西财经大学图书馆《校外读者接待办法》等,也有在本馆相关规章制度中设专章进行规定的,如广东海洋大学图书馆、深圳大学图书馆等, 还有在相关规章制度的相关章节或相关文件中进行规定的,如中央财经大学图书馆等。 通过调研发现, 部分高校图书馆不同程度地向社会读者开放,满足了部分社会读者的文献信息需求,然而就全国情况看,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还存在着开放比例偏低,资源限制较严,服务对象范围偏小,办证押金不合理,服务内容差异大,不同区域高校图书馆开放比例悬殊较大等问题。 我国部分高校图书馆为顺应时代的发展、满足社会读者文献信息需求,已经开始向社会读者不同程度地开放,提供图书外借、室内阅览等服务。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就整体情况看,我国高校图书馆尚未形成常态化开放机制,在开放内容、服务方式、读者管理等方面有许多需要完善和统一的地方。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面努力,不仅仅是高校图书馆本身,还要依赖于图书馆所在学校,以及学校和图书馆的上级主管部门,如教育部、文化部等的大力支持。相信随着开放实践和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以及国家重视程度的提高,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读者开放必将形成常态化, 并健康顺利地向前发展。 2 张静,庞恩旭.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几个基本概念探析.图书情报工作,2011(13):51-54,148 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成为公众热切的期盼; 另一方面,很多反对者表示了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后对图书馆安全、管理及各种资源利用方面的担忧。业内人士就图书馆尤其是高校图书馆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批研究成果问世,从研究成果看,大多数倾向于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并对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内容、方式、模式、策略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所谓反对者,也并非反对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而是更加理智地对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前提和表述进行了深刻反思。 狭义方面: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指高校图书馆敞开大门、允许社会读者进入( 相当于取用《汉语大词典》的释义①,并享受基本的文献借阅服务。类似于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允许社会人员进入参观。从普通社会读者和媒体宣传介绍的角度看,他们认为的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也正是指这层含义。 广义方面: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不仅包括允许社会读者进入与享受基本的文献借阅服务,还包括向社会读者开放校内读者享有的其他服务,如网上参考咨询、个性化信息服务、知识导航服务、信息检索教育、各种电子数据库使用与培训( 在知识版权允许范围内) 、远程教育、文献传递、信息推送等( 相对应于《汉语大词典》的释义。随着Web2. 0 技术的进一步推进和建设,传统图书馆的运作模式和服务模式必将注入更加强大的活力,图书馆可以通过打造一个具有教育性的虚拟学习社区,为校内外各类信息用户提供一个更为自由、开放的生态式学习环境。 应当指出的是,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问题有关研究成果在报纸、网络等大众传媒报道中,把“向社会开放”仅仅等同或理解为“允许校外社会读者进入及借阅”,是片面的、不完整的。事实上,很多高校图书馆在“向社会开放”方面往往因地制宜,比如,从允许社区内大中专学生、返乡青年办理借书证,到开放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开发利用、与校外企业进行项目合作开发、为所在社区举办教育培训等。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是指高等学校图书馆根据自身所具备的功能、能力和资源,在做好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同时,兼顾资源共享,向社会尽可能多的人开放,尽可能将所有文献向社会开放,主动满足社会对信息资源的各种需求的过程。虽然向社会开放是一个容易误读和不易界定的概念,但一个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在“资源共享”观念已达成共识的条件下,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只是由于高校图书馆发展的不平衡及各高校图书馆所面临社区环境的差异,要实现普遍意义上的完全对外开放仍然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整齐划一、一蹴而就。并且,开放不能一概而论,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应以一种层次、一种方式、一种范围向社会开放,而应采用多种层次、多种方式、多种范围的开放策略。 3 武继山. 应当避免对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误读 .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9(3):17-19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是高校图书馆在完成对本校服务的前提下开展的工作,对这样的“开放”应该有正确的解读, 应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讨论问题, 应避免用不切实际的理论或理由来要求、评价这种开放。 一些主张或赞成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的意见,一般会提出这样一些理论或事实根据:其一曰: 公共资源应该提供公众享用, 高校图书 馆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公众, 因此高校图书馆有义务为公众服务。其二曰: 高校图书馆是一个封闭的体系, 资源利用率低, 需要对外开放。其三曰: 因为我国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基础薄弱,发展不平衡, 而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非常丰富, 所以高校图书馆应该加入公共图书馆对外开放的 行列。以上推论貌似合乎情理, 其实掺杂了一些模糊概念, 在前提和结论之间, 略去了必要的限制条件,得出的结论很容易形成误导。 就目前的国内高校图书馆来说, 向社会开放的工作并非没有开展, 许多高校图书馆都有办理临时借阅证的制度, 接待在科学研究或研究性学习中需要利用文献的社会人士; 还有一些高校图书馆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 开展一些服务基层、服务社区的活动。但是不管怎么说, 高校图书馆在完成对本校读者服务的基础上向社会开放, 这种开放只能是部分的、有限制的, 而不是全面的、无条件的。 高校图书馆应该向社会开放, 但对其开放应该有正确的理解、把握, 避免对“开放”的误读, 进而避免对国内图书馆包括公共图书馆建设形成误导——比如曾经热闹一时, 而后来广受诟病的所谓图书馆(包括高校图书馆) 面向社会、面向市场, 走产业化之路的思潮, 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4 帕提曼.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被误读的取向 . 图书情报工作, 2010(19):133-136 图书馆工作的开放与服务, 有质的区别。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表述, 取向单一, 外延太窄, 容易产生误读。将高校图书馆为社会服务的活动和工作表述为“高校图书馆为社会服务”, 可以涵盖高校图书馆为社会服务的所有形式和内容。信息服务、专业指导、方法培训、人才培养、技术支持、方案策划、项目合作、学术示范、科研引领等智力输出应该成为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主要取向, 这种取向既反映了高校图书馆为社会服务这项工作的本质要求,又代表着此项工作的发展方向。 5 谢丽娟,郑春厚.美国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发展现状及启示.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2):93-97 网络环境里, 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具备了流动性, 面向社会的服务逐步发展。其中美国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发展较成熟, 在社会服务对象、合作项目、学习支持服务及特殊群体服务等方面, 均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 为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提供了借鉴。 通过调查分析和比较可以看到, 美国高校图书馆在社会服务对象、合作项目、学习支持服务及特殊群体服务等方面, 均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 为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提供了借鉴。当然, 中美的国情不同, 我们也不能照学照搬美国的服务内容, 而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和实施。 美国高校图书馆网站一般把校外人员分为游客和校友。校友服务是为了满足毕业校友的终身学习的需要, 提供一个在线使用资源和服务的平台, 是一个无缝的综合服务项目, 已发展为特色服务。通过身份认证后, 康奈尔大学的毕业校友就可以享受图书馆提供的服务, 除了专业问题与专家咨询收取咨询费外,其他服务全部免费。提供的服务项目包括:(1)大范围高质量的网络研究工具的链接, 以方便校友发现网络资源; (2)免费的书目参考和资料推荐服务; (3)就专业性强的问题提供专家咨询; (4)康奈尔特色资源的在线展示; (5)书刊借阅、电子期刊访问等。母校图书馆开通校友服务, 可以使毕业校友的信息需求在熟悉温馨的信息环境下得到满足, 从而帮助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同时又使他们了解母校的发展现状,拉近与母校的距离, 对于学校发展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一般游客可以访问学校某些公开课资料及开放数据库, 高校图书馆同时也欢迎他们到馆访问, 图书馆的电子地图、联系方式及到馆访问规则都在网站上显著列出, 给游客提供方便。
个人分类: 学海拾贝|5108 次阅读|8 个评论
北大图书馆访美印象
热度 1 libseeker 2012-4-23 16:59
摘编自:朱强、张红扬、刘素清等.感受变革 探访未来——美国三所著名大学图书馆考察报告.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2):5-12 2011年8月,北京大学图书馆访美代表团访问了哈佛大学图书馆、康奈尔大学图书馆和芝加哥大学图书馆。本文摘编该代表团访问印象和感想。 一、重视对发展策略的研究。美国大学图书馆原先比较注重对愿景和使命的研究,现在更重视现实的应对策略,即基于环境的变化对发展计划的迅速调整,与时俱进。图书馆都需研究制定工作策略,以解决当前问题,适应未来发展需要。康奈尔大学设有主管发展战略的副馆长职位,专门对本馆发展策略进行研究、制定和实施。 二、只有与教、学、研紧密结合,大学图书馆才能有发展前途。三所大学都特别强调图书馆工作的重心是服务于学校的教、学、研,并通过各种各样的咨询活动,不仅从外围渲染文化氛围,活跃图书馆业务工作,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还深入学生学习的课堂、教授研究的项目以及学生课外的学习活动,全过程地参与整个教学和研究过程。 三、服务工作的精细化、人性化。康奈尔大学图书馆在潜心观察、悉心研究读者的需求和行为的基础上,提供了一系列让读者满意的人性化和个性化服务。比如学习空间种类很多,既有单人型,又有小组型或大型的,还有专门给研究生的学习空间。 四、重视对馆藏的保护,做到藏以致用。美国的高校图书馆在强调和倡导图书馆的服务职能的同时,丝毫没有消减对保藏图书的关注。只要是读者需要的,无论多么宝贵的资料,都可以痛快地拿出来使用。为了既能方便读者又能保护特藏,他们通过多媒体技术提供了许多新的服务。 五、图书馆之间的合作以及图书馆与其他有关机构和单位的合作,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原先学术界有“不出版,就灭亡”之说,现在则是“不合作,就灭亡”了。只有合作,才有机遇,才有发展。 现代图书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图书馆的外部环境也在不断变化中,读者对图书馆的需求也迅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图书馆应审时度势地制订出图书馆未来的战略规划,在宏伟蓝图的指引下,脚踏实地,从细微做起,为用户提供精细的服务,为教学科研提供多层次、多维度的支持,注重与校内外、国内外机构开展多元化合作,共同迎接挑战。高校图书馆要主动寻求改变,来适应社会变化和大学发展潮流。
个人分类: 学海拾贝|4226 次阅读|2 个评论
美国高校图书馆新馆建设印象
热度 1 libseeker 2012-1-6 10:41
美国《图书馆杂志》总编辑 Bette-Lee Fox撰文《Year in Architecture 2011: Design of the Times 》。其中有2010年7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这一年经历新馆建设(包括新建、重修或扩建)的26家高校图书馆数据。 新建馆5所;扩建馆2所;重修馆11所;扩建且重修馆8所。阿林顿校区图书馆(Arlington Campus Library,George Mason University, VA),项目经费9100万美元(约57449.5万元),建筑面积41.4万平方英尺(约38462平方米),每平方英尺造价212.32美元(约2285美元/平方米,合14425.5元每平方米),工程造价8790万美元,家具与设备开支70万美元,藏书量15万册,座位数438,建筑师SmithGroup。26家经历新馆建设的图书馆中,阿林顿小区图书馆建筑面积遥遥领先,同样是新建馆的其余几家面积在3.45万平方英尺(约3200平方米)到9.08万平方英尺(约8443平方米)之间。重修、扩建且重修的19家中,最大的是麦克亨利图书馆(McHenry Libra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总面积为27.39万平方英尺(其中11.2万平方英尺为新建),设计座位数为1246个(是26家中最多的)。新建馆中乔丽卡曼索托图书馆(Joe Rika Mansueto Library, University of Chicago)建筑面积约8443平方米,设计藏书量350万册,座位数180个。 浏览以上数据给我的冲击是,中美差异太大了,也许包括文化差异、国情差异等诸多因素,而且不排除数据不准确的可能。突出的印象是,太谨慎,太“低调”了。 刘锦山等《沉思与对话:高校图书馆新馆建设》一书中有2000-2008年部分高等学校图书馆新馆建设数据。71家图书馆新馆平均建筑面积为2.7万平方米,平均设计藏书量为148.6万册,平均阅览座位数为2811个。43家高校图书馆平均综合造价为2817元/平方米,平均总投资为7644万元。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2003年制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修改稿)》要求,生均建筑面积2.0平方米,2008年本科院校平均规模为12097人,也就是平均建筑面积需要超过2.4万平方米。2000-2008年新馆建筑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不含3万平米)的图书馆共有44家。刘锦山等认为:(1)“在总面积符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采取总分馆体制对总馆和分馆进行有效布局是新馆建设值得考虑的思考路,在这种思路下单馆面积并非越大越好。”;(2)“不能绝对地根据综合造价来比较不同图书馆的建设成本的高低。因为,综合造价造成影响的因素很多,包括地区差异、建设时间、物价因素等,另外,图书馆在土建之后的装修、家具、设备等要求水准的差异也会对之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两条观点,不仅是对国内高校图书馆新馆建设的忠告,而且有助于我们认识美国高校图书馆新馆建设及两国之间的差异。笔者认为,美国高校图书馆“大馆”不多见,是因为他们重视分馆建设,至于设计藏书量、设计阅览座位数有很大的差异,则涉及服务理念、服务模式、服务规模、服务手段等诸多因素。 图书馆作为重要的公共建筑,绿色建筑、生态建筑与可持续建筑等理念深入人心。也许单纯从表象比较,孰优孰劣,难分伯仲。我国高校图书馆新馆建设并未停止,个人感觉同比(2010年7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也许比美国要“火热”得多。比如2011年建成开馆的,笔者知道的有南京大学仙林杜厦图书馆、江苏大学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等等。在当前,美国高校图书馆新馆建设尤其值得我们借鉴与思考。 参考文献 : 1 Bette-Lee Fox.Year in Architecture 2011: Academic Library Data http://features.libraryjournal.com/architecture/library-buildings-2011/year-in-architecture-2011-academic-library-data/ 2 刘锦山、崔凤雷、高新陵.沉思与对话:高校图书馆新馆建设.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8:1-28
个人分类: 学海拾贝|3942 次阅读|2 个评论
关于高校图书馆服务器管理模式的思考
热度 1 libseeker 2011-12-1 11:14
近段时间,笔者在思考考察数字图书馆建设现状从哪些方面考察?数字图书馆评价指标体系,通常涵盖数字馆藏、服务、技术、管理、综合效益等方面。结合个人的实践与思考,直觉告诉笔者,不妨从高校图书馆服务器管理模式入手做点预调查,兴许可以“一叶知秋”。 高校图书馆服务器管理模式,更多的属于管理问题,更具体则为设备管理。它同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服务水平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高校图书馆服务器最为核心的是图书馆管理集成系统服务器、图书馆公共查询系统(OPAC)服务器、图书馆网站服务器,此外就是各种各样的数字资源(通过购买、自建、共享、挖掘等多种手段建设的数字资源)服务器。目前有近2000所高校,其中本科院校700多所,其图书馆服务器管理模式种种,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水平亦是参差不齐。 某校的图书馆服务器管理大致如下。图书馆技术部管理服务器,但与学校信息中心(曾用名网络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联系密切,信息中心与图书馆属于学校平行的直属单位,而且两个部门分属不同的副校长分管。信息中心职责为“全校信息化建设,网络运行保障及维护,全校服务器管理(含数字资源建设与管理),校园网后台建设,一卡通建设与管理,外语调频电台管理。”里边的沟通问题真是错综复杂。本来最理想的沟通是图书馆技术部负责人直接与网络管理负责人沟通,现实中这种沟通困难重重。比较标准的沟通方式是:技术部负责人-图书馆分管馆长-图书馆馆长-信息中心主任-信息中心网络管理分管主任-信息中心网络管理负责人。这已是六层沟通了,有时还得由分管校长出面协调。以上七级人员中,通常还有人事变动的问题。另一方面,具体到图书馆内,还有其它业务部门同技术部负责人沟通的问题。此种情形下,办事效率可想而知。举个小例子,图书馆数字资源校外访问问题,因为图书馆网络管理的权限非常有限,提供不了VPN服务或其它代理服务,多年来这个小问题都悬而未决。笔者认为在当前的信息环境下,高校数字图书馆在有关法律法规许可的前提下提供数字资源的校外访问是无条件的。 就“高校图书馆服务器管理模式”问题。笔者在大旗地下QQ群作了一个微调查,有14位做了回答。问题为“我试图作一个关于高校图书馆服务器管理模式小调查。请问贵馆的服务器是托管在网络信息中心(或者信息中心、网络中心等与图书馆行政级别平行的机构)么?”答案如下:(1)我校(A校区)服务器自己管理,江苏科技大学(B校区)服务器托管在网路中心机房,有需要时自己去机房调试。(2)网络中心属于图书馆。(3)不是的。在馆内。(4)我们目前是服务器由图书馆独立管理,但据说学校想把服务器交给信息中心托管。(5)学校的信息中心想把图书馆的服务器交给他们管理,馆长就让我们了解下其他馆对服务器的管理模式,和你的调查内容相同,希望你的调查结果能分享,谢谢!(6)我们的服务器放在技术部那里。(7)我们的服务器放在学校网络中心的机房里,但我们自己管理。(8)我们是放在自己的机房,学校其他部门都是放在校网中心托管了。(9)校网中心托管。(10)网络中心机房就在图书馆,我们的服务器放在学校网络中心的机房里,但我们自己管理。(11)所有服务器自己管理。(12)图书馆网页服务器由学校托管,网络中心和图书馆行政级别平行的机构,其它的服务器由图书馆管理。(13)网络信息中心和图书馆合作。(14)我馆服务器就在图书馆内,由馆内技术部同志维护。未托管。(15)图书馆自己负责管理,出口由学校网络中心给。 以上答案提供者所在单位有两所985高校、两所211高校、多所本科院校及高职高专类院校。给我的印象是图书馆服务器管理权限越大的机构,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水平更高。通过以上答案,还可以发现一个趋势:网络信息中心(或者信息中心、网络中心等与图书馆行政级别平行的机构)负责“全校服务器管理(含数字资源建设与管理)”越来越多,高校图书馆对服务器管理的权限日渐萎缩。 透过以上现状,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前景不甚乐观。根据“白猫黑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笔者倒不是狭隘的以图书馆为中心,因为无论如何高校图书馆只是学校的一个机构,要讲大局,笔者只是在提出问题,比如:图书馆还要成为网络信息中心的辅助机构吗?图书馆如何审时度势有所作为?网络信息中心做好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的思想准备了吗?…… 一点零碎的思考,亟待方家教正。
个人分类: 图林漫步|3851 次阅读|2 个评论
关于机构库的学习与思考
libseeker 2011-1-4 10:30
《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年第六期刊登了一组有关机构库的论文,笔者学习之余,有所感想。 本人与机构库可谓情浅缘深。2004年6月,在山西图书馆举办的江浙沪晋图书馆中青年论坛有幸聆听吴建中先生《图书馆VS机构库图书馆战略发展的再思考》主旨报告。此后数年,又有幸聆听了台湾大学林光美女士、项洁先生、陈光华先生等关于台湾大学机构典藏库的报告。至于期刊上如雨后春笋般呈现的相关论文,也略有拜读。 图谋以为,台湾地区机构典藏的研究与实践可以说是以台湾大学图书馆为首。这些年是我们大陆地区的首选研究对象,甚至可以说是大陆地区机构库建设的标杆。他们发展至今天,也是充满艰辛。他们的成功经验,我会这样表述:有计划、有协作、真持续。而且可以进一步形象理解为那是台湾地区高校图工委工作成果。 大陆机构库实践真的冷吗?图谋存疑。先从概念说起,机构库(Institutional Repository)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甚至没有统一的称谓。台湾地区至少在实践层面算是高度统一,统称为机构典藏,大陆地区的机构库呈现形式可以是千姿百态,比如高校文库、学位论文数据库(本校)、若干以高校本身的研究产出为数据来源的特色数据库等等。据笔者观察及与同行的交流,有不少高校在机构库建设方面有所作为(其中不乏实实在在作为的,在踏踏实实地循序渐进),或者打算有所作为。 大陆机构库实践之难,已有许多研究成果,不再赘述。作为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一部分,机构库的建设:需要主管校长的支持;需要图书馆领导(班子)的支持,馆领导频繁更迭,持续发展多成幻影;需要培养业务骨干,依赖业务骨干,一个萝卜一个坑岗位设置基础之上,还需要有意识的养成能胜任研发任务的特别战斗队或工作组。各省的图工委、教育部图工委、各级图书馆学(协)会乃至其它主管机构能够提供些指导和帮助,那就更加给力了。 参考文献 : 1 张巧娜.我国大陆机构库实践的冷现象研究.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6):48-52 冷现象:理论研究高调,实践探索低调;大陆地区冷,港台热。自2006年起,台湾地区机构库建设历经了试验阶段、拓展阶段及普及阶段三个发展阶段后,已经建立了统一的检索平台即台湾机构典藏系统(TAIR)。目前,台湾地区有100所大学参与TAIR计划,其中有81所已建成自己的IR(74个IR对外开放,7个IR暂未开放)。 冷现象原因:缺乏相关政策支持;智力产品的版权问题;机构本身的管理问题;学者开放存取意识淡薄。 冷现象对策:深度挖掘IR实践意义;理清智力产品的版权归属;改善机构的管理机制;加大开放存取的宣传。 2 黄和通.台湾地区机构典藏的发展和启示.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6):53-61 台湾大学于2007年9月开始机构典藏的校内推广,目前可检索到的全文数量为43474篇(根据2009年12月6日OpenDOAR,台湾大学文献总量136252条,TAIR文献总量为439918条),台湾大学机构典藏网站2009年10月流量统计总量55010,直接流量5%,搜索引擎89%,推荐链接网站6%。 台湾地区机构典藏发展模式: 校内推广台湾大学运作模式:组建机构典藏工作小组。(1)技术支持系统信息组:负责设计开发台湾大学机构典藏系统,持续完善并维护该系统的各项功能,提供必要的技术协助。(2)服务接口系统学科馆员:为推展本计划的图书馆联系窗口,由学科馆员与院系所机构典藏联络人共同搭建紧密合作桥梁,全面倡导台湾大学机构典藏政策。(3)行政支持:考虑到图书馆在政策推动方面层级不够,并且为了打消研究人员对著作权问题的忧虑,派专门的行政人员负责IR著作权确认、经费规划与控制。 校外推广IR30+参与方式。试点一号种子二号种子参与学校。辅导流程:评估导入运营。 TAIR系统架构。分散建置,集中呈现。 我国大陆地区存在问题:(1)技术上,机构内部存在多个异质系统,系统之间的信息难以交流;在开源软件的汉化及二次开发中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标准。(2)资料建设方面,研究人员的参与度不高,使机构典藏成为空壳子。他们主要受著作权问题影响,无法公开著作;对搜集系统不熟悉,不愿使用;数据太多,没时间且不易整理;没有意愿,也不知上传到此系统对本身有何好处。另外数据的长久保存问题也会影响机构典藏的发展。(3)发展机构典藏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经费,此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无法前进。 3 邹新明,黄涛.高校文库数据库建设类型调查分析.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6):66-71 4 图谋.机构库(Institutional Repository)学习.http://libseeker.bokee.com/viewdiary.12737469.html (2005.9.1 11:21 )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3271 次阅读|0 个评论
也说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
libseeker 2010-11-23 16:01
据2010年11月23日《解放日报》的《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不到一成》报道:据介绍,学科馆员是图书馆活的智慧,具有一定学科背景,向工学、理学、文学等不同学科对口提供文献服务,在国外约占图书馆员三成。而目前全国1800多所高校的6万至7万馆员中,学科馆员占比尚不到一成。 作为高校图书馆馆员,读毕这则新闻,有所感想。 学科馆员国外究竟有多少我不甚了解。国内的情况,我认为可以做这样的修正:在全国39所985重点高校的图书馆,学科馆员尚不到一成。根据教育部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2009年度数据,清华大学图书馆正式职工156人(博士10人,硕士54人),北京大学图书馆正式职工186人(博士7人,硕士58人)。又根据图书馆网站,清华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17名,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13名。按此推算,单单这两所高校就可以说学科馆员尚不到一成。其实据笔者所知,很多高校图书馆并没能搞学科馆员制度,笔者所在学校是真没有。 学科馆员干什么?清华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工作职责包括:(1)深入了解对口院系的教学科研情况和发展动态,熟悉该学科的文献资源分布。(2)参与对口学科的资源建设,提供参考意见;推动对口院系与图书馆合作订购资源。(3)开办相关图书馆讲座,解答深度课题咨询,逐步提高对口院系师生的信息素养。(4)深入院系,征求读者意见及信息需求;与图书馆顾问密切合作。(5)编写、更新相关学科的读者参考资料,包括学科服务网页、资源使用指南等。(6)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推广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以提高文献资源利用效率,使读者更加关心图书馆建设。(7)试用、评价、搜集相关学科的文献资源。 (8)为对口院系的重大课题提供文献层面的特别帮助;与对口院系学术带头人建立联系。北京大学图书馆网站关于学科馆员信息:追求和目标是学贵精专 服务亦然 了解学科信息需求 建立学科资源导航 提供信息参考咨询 开展信息深层服务,学科服务内容包括:查收查引、科技查新、课题咨询、联系讲座、找外馆文献、院系互动。 2010年06月02日《解放日报》的《光顾学生不足三成 高校图书馆沦为大型自修室》,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中几乎没去过图书馆的有8%,光顾校图书馆的不足30%。每学期去图书馆不超过两次的同学占10.3%。去图书馆的学生中,有20%的人只在考试前一个月前往借阅书籍,这些人中60%借阅的是与专业、考试相关的辅导资料,而借阅文史哲类书籍的不足30%。本市一所高校针对学生阅读习惯的最新调研显示,图书馆的座位异常抢手,但高达71%的人到那里是自习,借阅图书的同学只占6.29%。,文章结尾的对策为加强图书馆的学术服务,加强人际互动,使图书馆集成信息中心、学术活动中心、研究中心、学习中心等多种功能,才能使其真正成为大学的心脏。,不少国外大学建立起学科馆员制度并已取得良好效果。图书馆员在管理资料、帮助检索之外,还增加了学术服务职能,为对口学科的读者提供针对性文献信息服务。 学科馆员走向何方?初景利、张冬荣《第二代学科馆员与学科化服务》((初景利、张冬荣.第二代学科馆员与学科化服务.图书情报工作,2008(2):6-10,68))认为:传统学科馆员主要职能是学科资源建设、与用户联络、参考咨询、用户培训等。这样一种模式改进了图书馆与院系和校领导的关系,促进了图书馆与学术界的交流,增强了图书馆面向用户的形象。但传统学科馆员的角色定位、职责要求以及工作方式都无法适应新的环境的变化和用户需求,而必须进行变革和创新。学科馆员必须在学术交流的背景之下,从用户的立场和需求出发,协调全馆和各方面的力量,融入一线,嵌入过程,提供学科化、个性化、知识化、泛在化的服务,提升用户的能力,为科学研究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保障环境。如果把传统的以联络人为主要特征的学科馆员称为第一代学科馆员的话,那么以融入一线、嵌入过程为主要特征的学科馆员可被称为第二代学科馆员。应该说,第二代学科馆员仍在形成之中,目前还只是一种雏形。,国家科学图书馆对学科馆员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要求:融入一线、组织一线、服务一线;责任绑定、服务绑定、创新绑定、考核绑定;(广泛)知道你,(首先)想到你,(方便)找到你,(高效)用到你,(满意)评价你,(更多)利用你。。时至今天,第二代学科馆员茁壮成长了吗?理想与现实似乎仍有很大差距,所幸的是理想在,希望在。 高校图书馆不想沦为自修室,就需要因需而变,提供学术服务,培养一批学科馆员。别看近些年图书馆职工学历层次有所提高,但不等于就一定能提供学术服务,胜任学科馆员。以笔者为例,虽然本科是工科专业,研究生是图书馆学。从事图书馆工作10多年,也算尽心尽力,但是总体感觉异常零碎,样样疏松。本科专业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相关,但是国际上主要的计算机专业数据库:Gale计算机数据库、CSA计算机信息系统摘要数据库、CMP计算机全文数据库等等,于我皆是陌生的。本科阶段学那点东西太寒酸了,加上没有继续学习,缺乏相应的知识更新,日益疏远。此外,长期与一线(教师和学生)相逢相见不相识。高校图书馆亟需培养学科馆员的土壤。 参考文献 : 1 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不到一成. 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0-11/23/content_458986.htm 2 清华大学图书馆网站关于学科服务页面信息.http://www.lib.tsinghua.edu.cn/service/sub_librarian.html) 3 北京大学图书馆网站关于学科馆员信息.http://www.lib.pku.edu.cn/portal/portal/media-type/html/group/pkuguest/page/xuekeguanyuan.psml) 4 光顾学生不足三成 高校图书馆沦为大型自修室. http://www.tianjinwe.com/rollnews/kj/201006/t20100602_941517.html 5 第二代学科馆员与学科化服务 http://libseeker.bokee.com/viewdiary.31763465.html 本文摘编自:初景利、张冬荣.第二代学科馆员与学科化服务.图书情报工作,2008(2):6-10,68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4945 次阅读|1 个评论
观教育部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系统有感
libseeker 2010-11-5 11:15
浏览了教育部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系统及2004年的《教育部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填报和改版工作情况汇报》PPT,有所感想。一己之见,不当之处,恳请教正。 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是关于高校图书馆的统计数据库。2001年网络事实数据库开发成功,图工委秘书处购买服务器一台,主要用于网络统计数据库的运行,兼用来建设图工委的网站,发布图工委的文件和新闻。及时、准确填报数据库的意义包括:存史,为高校图书馆史,中国图书馆事业史准备材料;存档,督促建统计档案,本馆保存、备查,为馆史、校史准备资料;自我评估,利用数据库的排行榜功能,有助于了解本馆在全省、全国高校图书馆中的地位、进步和落后情况;论证、说服:充实、准确的数字有助于我们写出更加科学严谨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有助于我们以数据来说服学校加大对图书馆的投入,以保证本馆的先进地位或赶超同类型图书馆。完善和发展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那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是管理、咨询、研究、指导图书馆工作的有效工具。而且因为是高校图书馆治理最高层教育部牵头,理当具有很强的执行力。 2010年11月5日,我看到的情况是。2009年的数据,江苏省上报率为8%,共有7个图书馆已上报信息,还有82个图书馆未上报。。上报情况好的有:上海共62个图书馆(缺7个),上报率88.7%;陕西共75个图书馆(缺15个),上报率80%;浙江共81个图书馆(缺22个),上报率72.8%。所获2004年的历史数据为:2003年各地图书馆上报率:前三名,上海78%,北京74%,陕西69%;后三名,新疆5%,云南与西藏未填报。 准确是数据统计的生命线,已上报的,填报的质量如何呢?参差不齐。比如G2 日开放小时数,有的馆填89小时,有的馆填168小时(整成724)了。上海图工委张惠君曾于2009年1月6日作过《教育部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系统填报项目常见问题讨论》报告,上海的填报情况相对较好。 从《教育部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填报和改版工作情况汇报》看,教育部图工委对需要改进的问题了如指掌,但是改进的实际行动滞后了。尽管如此,填报工作还是非常有必要认真进行下去,及时的并尽可能准确的填报。 我国图书馆治理的基本情况:在制度环境方面,我国实行中央集权制,大学和各种机构的自治地位普遍较低,法治程度较低。在图书馆治理机制方面,政府和准政府的公共机构(即通常所说的企事业单位)承担主要的图书馆设置者的责任,政府基本垄断了图书馆服务;在治理结构方面, 实行非常严格的单向管治,图书馆普遍缺乏自主地位,利益主体例如读者缺乏足够有效的利益诉求渠道和机制,治理结构单调,基本上是千篇一律的政府、主管机构一馆长型的治理结构,决策过程不够透明和民主。(见:黄颖、徐引篪.图书馆治理:概念及其涵义.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1):24-26) 教育部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系统运行10年了,是目前这样的一种状况,笔者认为与图书馆治理者有关联。教育部、教育厅、各高校校领导、乃至馆领导,更迭频繁,若干政策的延续性,缺乏必要的保障机制。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7129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校图书馆如何培养为科学精神做些贡献?
libseeker 2010-8-4 17:53
有网友在学网和E线论坛发帖:请教各位,高校图书馆如何为在校学生尤其研究生培养科学研究精神?谢谢。 这个问题拧在一起貌似要糊锅了。科学研究精神什么样的概念呢?我就高校图书馆如何培养为科学精神做些贡献?,做了一点思考。 科学精神是一个众说纷纭的概念。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科学精神的内涵包括求真、务实、无畏、创新等等。图书馆具有五大基本社会职能:社会文献整序的职能;传递文献信息的职能;开发智力资源,进行社会教育的职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职能;搜集和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职能。图书馆的五大职能是一个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互为补充的整体,是图书馆实现社会价值的保障。高校图书馆如何为培养科学精神做些贡献?充分履行图书馆的各项职能,做好服务。高校图书馆各自的具体情形可谓千差万别,更具体的举措,可以有很多,这要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来定。有的高校图书馆开辟有院士、知名学者宣传版块,包含有主要业绩介绍、座右铭等等,既美化了图书馆的环境,又润物无声,这就是一种生动有效的形式。此外,高校图书馆自身重视科学研究,有一批具有科学精神的图书馆员,这是最为难能可贵的,也是最有成效的,所谓身先垂范;有的高校图书馆开展文献检索与利用教学工作,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阵地,学术规范与学术精神的内容可以好好讲讲;有的高校图书馆本身有硕导博导,各自培养方法不得而知 泛泛而谈,希望有所帮助。 科学精神相关资料 : 1 科学精神.http://baike.baidu.com/view/479155.htm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 科学精神应包括14个方面的特征: 执着的探索精神   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的启示或预见,科学家在自己的活动中总是既有方向和信心,又有锲而不舍的意志。 创新改革精神   这是科学的生命,科学活动的灵魂。 虚心接受科学遗产的精神   科学活动有如阶梯式递进的攀登,科学成就在本质上是积累的结果,科学是继承性最强的文化形态之一。 (4)理性精神。   科学活动须从经验认识层次上升到理论认识层次,或者说,有个科学抽象的过程。为此,必须坚持理性原则。 求实精神   科学须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实事求是,克服主观臆断。 求真精神   在严格确定的科学事实面前。科学家须勇于维护真理,反对独断、虚伪和谬误。 实证精神   科学的实践活动是检验科学理论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严格精确的分析精神   科学不停留在定性描述层面上,确定性或精确性是科学的显著特征之一。 协作精神   由于现代科学研究项目规模的扩大,须依靠多学科和社会多方面的协作与支持,才能有效地完成任务。 民主精神   科学从不迷信权威,并敢于向权威挑战。 开放精神   科学无国界,科学是开放的体系,它不承认终极真理。 功利精神   科学是生产力,科学的社会功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应当为人类社会谋福利。 可重复和可检验   科学是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实事求是,研究规律并用于改造客观的知识。研究客观规律(在一定条件下,就必然出现的事情)就应具备可重复、可检验原则。因此掌握规律就可以预测和改造客观事物。例如:经济学就应该研究物质交换的本质规律,而不是经济现象。 实践精神   离开实践,科学毫无意义和真实性。 相关名言   1.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卡尔波普尔    2.难也是如此,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华罗庚(中国)    3.我真想发明一种具有那么可怕的大规模破坏力的特质或机器,以至于战争将会因此而永远变为不可能的事情。---诺贝尔(瑞典)    4.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培根(英国)    5.真理的大海,让未发现的一切事物躺卧在我的眼前,任我去探寻。---牛顿(英国)    6.谬误的好处是一时的,真理的好处是永久的;真理有弊病时,这些弊病是很快就会消灭的,而谬误的弊病则与谬误始终相随。---狄德罗(法国)    7.凡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足信的。---爱因斯坦(美国)    8.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哥白尼(波兰)    9.我不知道世上的人对我怎样评价。我却这样认为:我好像是在海上玩耍,时而发现了一个光滑的石子儿,时而发现一个美丽的贝壳而为之高兴的孩子。尽管如此,那真理的海洋还神秘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牛顿(英国)    10.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华罗庚(中国)    11.一个科学家应该考虑到后世的评论,不必考虑当时的辱骂或称赞。---巴斯德 (法国)    12.我们在享受着他人的发明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益处,我们也必须乐于用自己的发明去为他人服务。---富兰克林(美国)    13.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妙,为人类造福。---爱迪生(美国)    14.我平生从来没有做出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和严格试验的结果。---爱迪生(美国)    15.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爱因斯坦 (美国)   16.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伽利略 (意大利)    17.要学会做科学中的粗活。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聚事实。---巴甫洛夫 (俄国)    18.我的那些最重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示而作出的。---戴维 (英国)   19.感谢上帝没有把我造成一个灵巧的工匠。我的那些最重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发而获得的。---戴维 (英国) 2 科学精神的内涵 http://www.hzsqw.gov.cn/hzsq/subsites/yuanjingxiang/jh_content.jsp?topicID=955654 科学精神是人类一切创造发明的源泉,是做人做事、处人处事的根本。有了科学精神,遇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决不轻信盲从;有了科学精神,凡事都会讲究真确,决不随波逐流。    什么是科学精神?近年来,各媒体发表了不少学者的文章,众说纷纭,智仁互见,大致包括:献身、探索、求实、怀疑、进取、独立、包容、团队、民主等精神。尹怀勤在2001年《科普创作通讯》第二期上发表的文章《弘扬科学精神,做好科普工作》中说:科学精神的核心和根基就是我们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就是勇于创新,不断开拓,反对守旧,理性思考;实事求是就是从研究实际存在的客观情况出发,找出反映事物联系、运动和发展的规律来,从本质上认识和掌握反映客观世界必然趋势的真理。他认为:前面所说的种种精神都可以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中衍生出来。看来,说到底还是马列主义的一句老话,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人生观和世界观。   为了便于记忆,我们可以把科学精神归纳为八个字:求真、务实、无畏、创新。求真就是勇于探索、追求真理;务实就是崇尚事实、实事求是;无畏就是不畏权威、不避艰险:创新就是继往开来,推陈出新。这四个词组是互为因果的:求真科学精神的核心,务实科学精神的基础,无畏科学精神的前提,创新科学精神的目的。   科学精神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种精神。 3 科学精神的内涵 . http://tieba.baidu.com/f?kz=267420112   科学精神的内涵至少应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①自由探索的精神。爱因斯坦把科学家的自由分为两种,即外在自由和内在自由。外在自由主要指一是有发表和交流科学思想的自由,二是有从事科学活动的足够时间和精力。内在自由也称为内心自由。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这种内心的自由是大自然难得赋予的一种礼物,也是值得个人追求的一个目标。自由探索不仅体现了科学家追求真理和知识的执着精神,而且体现了追求过程中所采取的自由开放和独立思考的学术态度。②勇于批判的精神。人们对任何科研成果都应该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也就是说,对于科学知识,无论是新的还是旧的,都应该持续地仔细检查可能的事实错误或论证的矛盾。任何合理的批判性的评论应当立刻公布于众。这项规范在科学共同体内使证实的程序制度化,要求全体科学家有严密的智力训练和严格的批评标准。在交流和研究经费申请的同行评议中,在科学会议的非正式讨论的传统中,在所有其它的对发现结果的鉴定过程中,都是明显的。波普尔从科学哲学的角度进一步强调和突出了科学的批判精神,他强调科学方法是批判的方法,批判是任何理智发展的主要动力。科学精神要求对一切学说保持开放态度,要求在理性批判主义的驱动下不断发展、完善,甚至超越自身所建构的一切。科学的省略,就在于它具有一种自我改进机制。要敢于怀疑权威的观点,同时慎重思考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原理;既要敢于批评他人的错误,也要勇于自我批评。③大胆创新的精神。齐曼说:科学是对未知的发现。这就是说,科学研究成果总应该是新颖的。一项研究没有给充分了解和理解的东西增添新内容,则无所贡献于科学。这项规范强调科学认识论中的发现因素。它迫使科学这们要有不同形式的创造性的和富有想象力的思想。科学如果失去创新精神,就不可能有新的理论和假说诞生,科学将永远仪在一个水平上。④严谨求实的精神。科学需要有实证精神,实证精神意味着科学的严格性,表明任何科学理论或假说都必须接受严格的检验,都必须有充分的实证依据。科学发展过程中凡事皆求证明,否则,就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除此,还有毫无私利的精神、为真理献身的精神等等。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4128 次阅读|0 个评论
康奈尔大学图书馆馆藏发展使命与目标
libseeker 2010-6-22 09:12
摘编自:高红、朱硕峰、张玮主编.世界各国图书馆馆藏发展政策精要._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4:212-216 馆藏发展指在可控的范围内组建并管理图书馆文献,是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馆藏发展政策是一个图书馆系统地确定本馆文献资源长期发展策略以及具体实施规范的纲领性文件。 康奈尔大学位于美国纽约州西北方向的伊萨卡市(Ithaca),是美国著名的综合性、多校区大学,创办于1868年10月,常春藤盟校之一;是美国著名的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多年来在北美大学研究型图书馆的排名中一直居于前10位。 1 馆藏发展使命: 支持康奈尔大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并帮助其实现突破。成功地应用最新的工具和技术以确保全校,甚至全球的用户更便捷地获取馆藏资源;采用先进的维护手段和保存技术以确保可以长期地向当前和未来的研究者提供重要的研究资料;图书馆是一个有生命力的、不断扩张的学术资源集合,为此康奈尔大学图书馆提供庞大而多元的馆藏服务。 2 馆藏发展目标 (1)根据需要迅速获取学术资源。整合在康奈尔小区可获取的图书馆资源;建构本地馆藏支持全新的、或不断变化的、或局部的教学和研究领域的需求;采访特藏专藏文献以支持位于世界前列的院系的教学工作,满足进行重要研究的师生的需求,从而促使康奈尔大学的研究更加出色;通过数字化和认证系统扩展学术资源的在线获取;简化资源检索和资料获取的途径和程序。 (2)为教学、研究和跨学科的学术交流提供便利的条件和服务。引进新设备,开启在线图书以满足学生和研究人员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为学习、合作、教学和实验提供技术平台、用户服务和研究空间;不断进行评估以确保服务和设备能不断更新的学术预期和需求。 (3)为康奈尔大学的智力活动发挥作用。通过各院系的参与,将图书馆发展成为网络研究和学习提供便利和支持的知识库;构建成功的资源网络,链接康奈尔大学的教师、学生和工作人员;行使具有价值的印刷型资源和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职能;为创建/保存电子格式的康奈尔大学永久档案的长期管理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4)为研究、学术和教学活动作出贡献。扩展院系教师和其他研究人员的合作;提高知识管理领域的学术研究水平,将重点聚焦于数字化、维护和保存、元数据、知识产权和可用性等;与其他院系图书馆结成合作伙伴关系,加强课程教学和信息整合能力。 (5)在满足图书馆用户的需求方面发挥自主作用。为员工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以确保一个密切相关的、多样的、忙碌且稳定的工作团队;提供员工认同的高品质的工作环境;更具长期对用户需求的评估,对馆员的服务工作提供指导;根据战略发展规划,加强现有技术的基础和多样性。 (6)满足图书馆的战略目标,增加科研项目,提高学生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丰富图书馆馆藏和员工的重要捐赠。 当前,我国图书馆的十二五发展规划正在制定之中,希望本摘编可供参考借鉴。 相关资料 : 云影.北京行记(三):E化的康奈尔.http://yy.iyatou.com/archives/1314.html 上文说了,此次研讨会还有一个看点是康奈尔大学图书馆的报告:康奈尔大学图书馆资源的统筹安排从以库藏中心发展为以知识和读者为中心。 一个突出的感觉是康奈尔正越来越E化,有一些数据相当震撼,简单摘录如下: 大量订购电子资源,全年购书经费四千五百万美元的47%用于订购电子资源,,仅全文电子期刊就有68500种。 (注:按照丫枝做的2008年大陆高校电子资源经费比例排行,超过47%的高校仅有15所,其中除重大、哈工大和西交大外,很多并非国内顶尖高校。而康奈尔大学作为全球TOP15的综合性大学,其大手笔引进电子资源的做法确实代表了一种趋势。) 除重要刊物外,要求如有电子期刊,就停购纸版期刊,以节省经费和库藏容积。 现有图书800万册,为限制库存总量,所有图书只允许购置一本,需购置复本的,必须有充分的理由。 正式关闭本科生馆,物理馆,工程科学馆,建筑科学馆,鸟类学馆,计划关闭的有管理科学馆,劳工关系馆,旅馆管理学馆等。本科生馆十万本教科书复本已转交清华大学。 取消教授借书限期,分藏图书馆存书于教授办公室。 书库中凡15年未曾出借的书,转存封闭集装箱式的备用书库。 报告说:以库藏为中心的传统图书馆无法适应新一代E读者的阅读习惯。并用使用库存图书读者的急剧减少以及图书馆电子网络使用量的不断上升来说明。 库存图书年借出量:1,282,831 册图书,日均3514册。 年访馆人次:3,609,466,日均9800多人次。 年访问图书馆网页人次: 7,965,943,日均21000多人次。 一个好消息是:康奈尔正与CALIS谈判,加入CALIS系统。是不是意味着以后可以通过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获得康大图书馆丰富的资源了? 关于图书馆的E化,本次会议上台湾东吴大学图书馆馆长丁原基做的报告e視界、e資源、e思維~台灣東吳大學圖書館經驗談中也有谈及,想起领导几年前考察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时,就听说该馆在资源引进上有全面E化的考量,从E化的资源、E化的服务到E化的视界和E化的思维,图书馆真的要走向全面E化? --------------------- 附:康奈尔大学简介(来自百度百科) 康奈尔大学(英文:Cornell University)是一所位于美国纽约州伊萨卡的私立研究型大学,隶属于著名的常春藤联盟(Ivy-League)。康奈尔大学由埃兹拉康奈尔和安德鲁迪克森怀特于1865年所建立,教授内容从文学名著至自然科学,自理论研究扩及实际应用,无所不包。 康奈尔大学有七个本科生学院和七个研究生学院,拥有学生18000人,教师2150人,其中教授905名。 康奈尔大学有6个国家研究中心,还有耗资3500万美元的康奈尔国家超级电脑中心。 图书馆系全美十大图书馆之一。 康奈尔大学在全世界范围内享有极高的学术声誉,其大学排名始终保持在全球前15名之内。该校毕业生中先后有18人获得诺贝尔奖。 (感觉:学生好少,图书好多,经费好多。)
个人分类: 学习日志|6998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校图书馆印刷型馆藏利用情况调查与分析
libseeker 2010-6-16 07:13
调查对象为某地方省属本科院校。数据来源主要为:2006-2009年汇文文献信息系统生成的分类统计借阅数据,2006-2009年图书馆工作总结相关数据。为表述方便,先介绍一组本调查使用的概念。有效读者人数:指定时间点(基准点)上的有效的读者人数。借阅册次:在统计时间内,同一位读者借阅某一图书N次,但只记为一个人次统计。读者借阅率:借阅人次/有效读者人数。人均借阅册数:借阅册次/有效读者人数。 2006-2009年年借阅册数分别为380977、444958、344298、203885。 读者借阅率分别为15.30%、32.84%、48.89%、63.83%,逐年大幅升高;人均借阅册数为2.6,7.8,11.4,10.4,2006-2008年逐年大幅升高,2009年减少(10.4)。其中本部教师读者(不含图书馆职工),读者借阅率分别为48.41%、51.52%、53.22%、49.89%)历年保持在50%左右,人均借阅册数分别为8.4、10.4,11.1,8.7,两者2006-2008年逐年增加,2009年弱减。 根据2006-2009年每年12月所作折线图,可以看到每年的折现非常相似。4年连续起来看像锯齿形,2007年4月达到最高峰(65595册),此前峰值渐高,此后峰值渐低,2009年的峰值为2月(28935册)。 2006-2009年,总体来看读者借阅率逐年大幅升高,但年借阅总量并未呈现同样趋势。2006年、2007年比较高,2008年开始减少,2009年出现锐减。为什么会呈现这样的状况? 我刚开始简单认为是因为受到数字资源的冲击。另有老师认为受读者服务时间延长有关(比如2008年3月开始,新书借阅中心为24小时开放阅览室,持续了一年多时间)。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这两个理由都占不住脚。因为2006-2009年数字资源并无大的变化,而将主要阅览中心的开放时间延长,实行早8点到晚10点不间断开放2006年就开始了。新书借阅中心全部藏书也就5万册左右,对总体借阅量的影响并不大,并且2008年与2009年相比,理论上应该对2008年的影响更大。 经查历年工作总结,2006年完成了192318册图书的采购入库工作(并且完成了最后可建库的50830册旧书的回溯建库),2007年集中采购加工入库中文图书148341册,2008年全年入库新书11451册(6375种),2009年入库新书19009册(另一本科院校图书馆2009年年底馆藏总量为198万余册,而2009年新进图书41900种,222118册)。目前全部馆藏128万余册,单单是2006年全年至2007年初,入库图书376026册。馆藏新书的激增与锐减变化与应对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密切相关。而新书的变化与图书借阅量又呈密切正相关。馆藏激增导致馆舍空间严重不足,胀架现象严重,图书的大规模下架、调拨、重新排架,加上2008、2009年新书入库过少,势必对总借阅量造成影响,对2008年弱有影响,对2009年则是严重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这个个案,并非单纯的个案。因为绝大部分高校都同样面对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本文分析了4年的情况,接近一个完整的评估周期(5年)。许多高校图书馆都存在相似的情况。虽然本文调查与分析颇为粗糙,但其中暴露出来的若干问题,值得深思。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3556 次阅读|0 个评论
意大利高校图书馆概况
libseeker 2009-9-4 16:49
图谋按:2009年8月23日-8月27日,世界图书馆与信息大会:第75届国际图联大会暨理事会在意大利米兰召开,会议的主题是:图书馆创造未来:筑就于文化遗产之上(Librariescreatefutures:Buildingonculturalheritage)。通过IFLA网站,笔者特意关注了意大利高校图书馆概况,特此进行编译。讹误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图谋编译自 : 1.MauroGuerriniwiththecollaborationofGiovannaFrigimelica.LibrariesinItaly:abriefoverview.OfficialJournaloftheInternationalFederationofLibraryAssociationsandInstitutions Volume35(2009)No.2,pp.94-116.(全文参见:http://archive.ifla.org/V/iflaj/IFLA-Journal-2-2009.pdf);2.PAOLOBELLINIetal..Traditionalindicatorsandmultivariatestatisticalanalysis:trendsinItalianuniversitylibraries.http://www.ifla.org/files/hq/papers/ifla75/216-bellini-en.pdf(《传统指标与多元统计分析法:意大利高校图书馆服务评估趋势》) 意大利图书馆的现状可能反映了其所处社会更普遍的问题和特点:几乎半数图书馆位于北部,其余都位于中心与南部,在地理分布和服务质量方面,没有完整的关于公共图书馆的统计资料,并且调查显示缺乏同质性。当我们从意大利南部看到北部,所有的信息和指标逐渐变得更糟糕,大约有一半的图书馆拥有不到5000种(册?)图书资料,这个数量连对文化的基本访问都无法满足。尽管尤其是在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无疑存在若干优点,意大利图书馆总体缺乏同质性的服务并且体系特征薄弱。在这种不足问题的情形下,一种与此对应的私人意大利国家书目已经出现ILibri-由CasaliniLibri创办。ILibri一直最成功的,因此,一些图书馆管理软件已经为它执行导入功能。 在意大利,图书馆员职业没有法律承认,也没有明确定义的教育课程。每一个个体经营者采用不同的标准雇佣新员工。在这种困境下,意大利图书馆与意大利图书馆协会试图联系工会和其它拥有图书馆的机构定义图书馆职业形象。 目前意大利总共有88所高校:61所公立,27所私立(其中10所为私立)。高校图书馆里有图书馆1200多个。学生大约180万人,教师61900多人。图书馆员5680多人。 高校图书馆网情形复杂。意大利中心与北部拥有组织良好、高效率的图书馆网。其中有:特伦托大学,米兰,热那亚,帕维亚,帕多瓦,博洛尼亚,佛罗伦萨和锡耶纳。尽管有例外值得称道,意大利南部高校组织起来困难重重。这正好印证了这个国家不同区域之间的历史差距,虽然在南部和岛屿已采取了一些措施。 仅有一部分高校图书馆网参加SBN(NationalLibraryService,是意大利图书馆范围最大的图书馆网),在这些未参加SBN的高校图书馆中,Aleph图书馆集成系统最流行。其它高校图书馆仍然使用不同的软件,没有参加任何合作项目。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4126 次阅读|1 个评论
全国高校图书馆第十二届期刊工作学术研讨会暨期刊委员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会征文通知
rbwxy197301 2009-2-26 19:19
全国高校图书馆第十二届期刊工作学术研讨会暨期刊委员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会征文通知 资料来源:http://www.sciencenet.cn/m/admin/default.aspx   为了适应期刊信息资源网络化、数字化,服务方式多样化的挑战,抓住机遇,回顾期刊研究会成立二十年来的工作,展望未来,全国高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期刊 专业委员会定于2009年11月召开全国高校图书馆第十二届期刊工作学术研讨会暨期刊工作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会,同时进行第六届期刊专业委员会换届工 作。本次会议主题是期刊工作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凡与期刊工作有关的问题均可以写稿。欢迎全国高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期刊专业委员会的各位委员、 期刊采购、分类编目、参考咨询、流通阅览、期刊系统设计与维护、期刊管理的教学、研究及与期刊有关的工作者踊跃供稿。各省期刊专业委员会亦可组织和推荐稿 件。特别欢迎参加首届或前几届的老期刊工作者撰稿。   稿件要求:征文内容要在观点、研究方法、研究资料、论证角度等方面有所创新;征文的题目、摘要、关键词、文献注释和参考文献等格式要符合写作规范(请按照《大学图书馆学报》投稿格式要求)。期刊会将组织专家对征文进行评审。 截稿时间:2009年6月10日 征文请寄:邮编:200093 南京大学图书馆内:全国高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期刊专业委员会秘书处 收 (打印稿一份,同时请通过E-mail 发送电子版一份) E-mail:yejiyuan@nju.edu.cn ; zhangdy@library.nju.edu.cn 电话:025-63592346(办);13813893757 联系人:张点宇  吴向东 全国高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期刊专业委员会秘书处 2009年1月5日   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于1989年5月在南京召开,中心议题是我国期刊工作的现状与趋势、问题与对策,会后出版了论文集《期刊管理研究》。   第二次学术研讨会于1990年7月在大连召开,中心议题是期刊基础理论研究,其中的诸多论文在《图书与情报工作》等刊物上发表。   第三次学术研讨会于1991年6月在承德召开,中心议题是期刊的开发和利用,会后出版了论文集《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第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第四次学术研讨会于1993年5月在南昌和井冈山召开,中心议题是期刊采访协调协作,会后出版了论文集《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   第五次学术研讨会于1995年10月在宜昌召开,中心议题是市场经济与期刊工作 ,会前出版了论文集《市场经济与期刊文献开发》。   第六次学术研讨会于1997年6月在郑州召开,中心议题是期刊工作的现代化,会前出版了论文集《期刊工作现代化》。   第七次学术研讨会于1999年10月在烟台召开,中心议题是期刊工作与二十一世纪,会前出版了 论文集《期刊工作与二十一世纪》。 (资料来源:全国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报告http://cssci.nju.edu.cn/qk/data/yjhtx004.htm)  第八次学术研讨会2001年7月31日至8月3日在内蒙古大学召开。主题为期刊文献数字化与资源共享。  全国高校图书馆第九届期刊工作学术研讨会暨2004年度外刊订购协调会会2003年11月7日-9日在安徽省安庆市召开。主题为危机、变革、机遇:新世纪的期刊工作。  高校图书馆第十届期刊工作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期刊专业委员会换届会议,2005年10月10日-12日,在河北省唐山市隆重召开。会议主题为转型期的期刊工作。  全国高校图书馆第十一次期刊工作学术研讨会2007年11月14~17日在浙江大学召开。 1999年10月12~15日,全国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期刊工作专业委员会第七次学术研讨会在烟台大学召开。此次会议是世纪之交全国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者的一次盛会,又逢期刊工作专业委员会成立10周年,于鸣镝、何鼎富、倪延年、朱强、张怀涛、秦邦廉、刘瑞兴等期刊会的创立者、领导者,以及10年来参加了历届研讨会的期刊研究专家、学者们,与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代表共100多人欢聚一堂,庆祝期刊会成立10周年,并围绕会议主题期刊工作与21世纪,展开深入研讨。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等10家单位和公司的代表也出席了会议,介绍了各自的工作进展情况,并演示了有关产品。期刊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多年来为期刊会做了大量工作的叶继元研究馆员,因身在美国无法到会,特向大会写来了贺信,使代表们深受感动和鼓舞。 此次会议共收到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论文232篇,其中104篇论文及39篇在某些方面有特点的文摘被收入论文集,题为《期刊工作与21世纪全国高校图书馆第七次期刊工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会前已正式出版。   全国高校图书馆第八次期刊工作研讨会暨委员会换届会、2002年度外刊订购协调会纪要   以期刊文献数字化与资源共享为主题的全国高校图书馆第八次期刊工作研讨会暨委员会换届会于2001年7月31日至8月3日在内蒙古大学召开。来自全国重点高校、科研单位、公共图书馆的近百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教育部高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第三届期刊专业委员会主任朱强讲话,第三届期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叶继元作了期刊专业委员会1997-2001年工作报告。会议进行了热烈的分组讨论和大会交流,并对电子期刊资源的收集与资源共享、电子期刊的目录控制、期刊文献的快速传递、期刊文献的版权、期刊工作管理机制、期刊工作者和用户的培训教育等一些热点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会议由朱强同志宣布了第四届期刊专业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叶继元作了总结发言。我省中国科技大学郭建熙,安徽大学陆和健同志当选为第四届全国高校图工委期刊专业委员会委员。会议提出,今后期刊会将紧紧围绕全国高校图工委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加强期刊文献资源建设和服务的研究,尽快完成两项合作攻关项目:CALIS项目《全国高校重点学科外文期刊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方案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子项目《国外科学技术核心期刊总览》的研究。 摘自《期刊研究通讯》2001年9月第1期 全国高校图书馆第九届期刊工作学术研讨会暨2004年度外刊订购协调会会议纪要 2003-12-04 17:28:28 来源:南京大学 http://www.sinoss.net/webgate/CmdNewsDetail?newsId=1523   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期刊专业委员会   (叶继元执笔)   2003年11月15日 高校图书馆第十届期刊工作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期刊专业委员会换届会议纪要 http://162.105.140.111/tugongwei/info/detail.asp?lngID=224 (华北煤炭医学院图书馆 王景文 刘梅申执笔) 全国高校图书馆第十一次期刊工作学术研讨会纪要 http://www.tgw.cn/tugongwei/info/detail.asp?lngID=355 (浙江大学图书馆 陈益君) 其它相关资料: 全国高校图书馆第十一次期刊工作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市召开,河北科技图苑,2008/01   全国高校图书馆第八次期刊工作研讨会暨委员会换届会、2002年度外刊订购协调会纪要,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1/04 《全国高校图书馆第七次期刊工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解读,武旭,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1/05 全国高校图书馆第七次期刊工作学术研讨会纪要,金标,河北科技图苑,1999/04
个人分类: 文章转载|4674 次阅读|0 个评论
安徽省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rbwxy197301 2009-2-9 17:24
安徽省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通过网络调查发现,安徽省部分高校图书馆从学科特色、馆藏特色、地域特色出发,已经建设了一批特色数据库。但总体上看,还存在规模较小、建设较慢;缺乏统一规划、单兵做战;选题单一、特色不明显;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不高;IP网段分锁、资源浪费等问题。安徽省高校图书馆界应该通过统一规划,项目带动;科学选题,合理分配;分散建设,资源共享;加强宣传,持续维护;联合培训,注重质量等措施来推进特色数据库的建设。 特色数据库 高校图书馆 网络调查 安徽省 G250.74 1 引言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中,将特色数据库建设作为一项重要评估指标。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管理中心(CALIS)十五建设专设全国高校专题特色数据库,大力提倡特色数据库建设。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对于高校图书馆充分开发各种类型信息资源,服务高校学科教学与科研,促进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将成为中国数字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无论是理论探索,还是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实践方面都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文献 的统计与分析来看,这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引起高校图书馆工作者和学者的关注,研究成果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从文献 ~ 的研究成果来看,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特色数据库建设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而且是国内特色数据库建设的主力军。本文将首先通过网络调查的方式,对安徽省高校图书馆的特色数据库建设现状进行一个梳理,然后结合存在问题,借鉴其它省份高校图书馆的成功经验,来探讨推进安徽省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一些举措。 2 调查方法与调查结果 2.1 调查方法   首先通过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教育的中国大学栏目检索到安徽省上网高校43所高校,将其确定为调查对象。在2008年12-2009年2月期间,项目组成员分别对这些高校的网页进行了跟踪调查。 调查过程中可以发现,只有少数高校图书馆有数字资源中明确设置了特色数据库的栏目,如安徽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图书馆;大部分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中,是将其特色数据库资源设置在特色资源、特色服务、自建数据库、电子资源等栏目下,如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工业大学、蚌埠医学院等高校的图书馆。调查得到的特色数据库普遍采取了IP分段封锁的技术,因此无法进行异地检索尝试。另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除安徽财经大学特色数据库进行实际检索外,其它检索到的只是特色数据库的名称(部分有数据库的说明)及其所在高校的信息。 2.2 调查结果    项目组将网络调查获取的数据加工、整理后得到表1。 学校名称 特色数据库(或特色资源) 安徽财经大学 安徽财经大学图书馆非书资源、馆藏图书数据库、合作经济文摘、经济热点、学位论文提交系统 安徽大学 安徽大学博硕士学位论文检索、安徽大学同等学力论文库检索、馆藏光盘数据库、徽学报纸全文数据库、徽学会议全文数据库、徽学论文全文数据库、馆藏古籍题录数据库、古籍电子书籍、徽学题录数据库 安徽工程科技学院 网上报告厅、网络课堂、外语学习、自主考试学习系统、学科导航、报刊导航、各类考试导航 安徽工业大学 随书光盘系统、爱迪科森《网上报告厅》、教参信息系统、教学推荐书目、教参推荐书目、学位论文提交、信息推送服务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徽派建筑数据库、图书馆视频点播系统 安徽经济管理学院 自建数据库分十个专辑、 VOD 点播系统 安徽理工大学 随书光盘发布系统、教参书推荐系统、学位论文提交系统 安徽师范大学 徽州历史文化特色库、电影在线、音乐在线、安徽师大博硕士论文库 安徽新华学院 馆藏书刊目录系统、 视频点播、随书光盘系统、工具书检索系统 安徽医科大学 影视欣赏、爱迪科森《网上报告厅》 安徽中医学院 医学课程、外语学习、英语广播、影视资源 安庆师范学院 特色馆藏、图书馆视频点播 VOD 、精品剧场 VOD 、图书配套光盘、爱迪科森网上报告厅 蚌埠医学院 本校学位论文、医学视频 (VOD) 、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导航、安徽省高校精品课程导航、爱迪科森 网上报告厅 巢湖学院 爱迪科森网上报告厅 合肥工业大学 图书馆现刊目录、南校区光盘数据库、翡翠湖校区图书馆光盘数据库、学校院系期刊目录、 CALIS 学科资源导航、 CSDL 数理科学资源导航、 CSDL 纳米科学资源导航、 CSDL 化学资源导航、 CSDL 资源 环境科学导航、 CSDL 生命科学资源导航、 CSDL 微生物学资源导航、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库、新能源及环保专业数据库、生物基础数据库、 CODATA 中国理化数据库、材料数据库、中国科学院高级专家信息数据库、麻省理工学院开放式课件等 合肥学院 生物化工专题数据库、经济和管理专题数据库、网上报告厅 淮南师范学院 考研公共课试题、考研模拟试题、考研模拟试题、考研模拟试题、中国 100 家优秀网站 宿州学院 《赛珍珠研究》专栏、视频点播 皖南医学院 皖南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库、皖南医学院网络教育教学资源、皖南医学院影视在线 中国科技大学 科大纸本馆藏 OPAC 查询、科大外文电子期刊平台、跨库检索系统、随书光盘系统、国科图集成期刊系统、中科院学位论文系统、标准信息服务系统、国防科技信息服务系统、学科导航、 CALIS 联合目录查询、 NSTL 资源整合检索平台、 NSTL 引进资源、火灾科学学术资源网、 VOD 视频点播平台   根据表1及其它调查获取的资料看,安徽省高校图书馆在特色数据库建设的现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①数据库建设已初具规模。从特色数据库的数量看,中国科技大学图书馆、安徽大学图书馆、合肥工业大学图书馆三所高校在特色数据库方面处于第一集团,这也与三所高校在安徽省所处的学术地位相匹配;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徽工程科技学院、蚌埠医学院六所高校图书馆处于第二集团;其它罗列的高校图书馆可以看作是第三集团。还有些高校,尤其是一些职业技术学院的图书馆,在特色数据库建设方面还是空白。 ②数据库建设突出特色,立足高校的学科特色和资源特色。如安徽大学拥有徽学研究的一大批专家,其安徽大学中心还被教育部批准为首批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大学图书馆专门建立了徽学报纸全文数据库、徽学会议全文数据库、徽学论文全文数据库、徽学题录数据库四个特色数据库。安徽财经大学图书馆是是全国合作经济文献信息中心,图书馆专门建设了合作经济文摘特色数据库。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结合其学科重点,建设了徽派建筑数据库。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根据其馆藏及学科特色,建设了徽州历史文化特色库。 ③数据库资源类型多样。特色数据库通常是围绕某一主题,将多种信息资源进行集成,综合了多种形式的信息资源。从表1中所列的内容及数据库有关说明可以看出,既有期刊、报纸、学位论文、标准等传统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也有网页、光盘、多媒体等数字资源。数据库从其结构来看,既有传统的书目数据库、文摘数据库、全文数据库,也有网站导航、学科导航等形式的数字资源。 3 安徽省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存在问题 ①规模较小,发展较慢。一个非常直观的表现就是大部分高校图书馆主页的数字资源中没有特色数据库的栏目,能够在全省及至全国范围内引起学界关注的特色数据库还几乎没有。安徽省虽然有三所211高校,但CALIS的十五全国高校专题特色库项目没有一项是由安徽省高校图书馆立项的。安徽省高校图书馆界在特色数据库建设方面起步较晚,特色数据库建设的成功经验较少,与湖北、陕西、四川、广东等省份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 ②缺乏规划,单兵做战。这也是其它省份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共性的问题。从特色数据库的发展来看,CALIS的专题特色数据库项目带动了全国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的建设。而从从文献 看,安徽省高校文献信息保障体系ALISA自2002年开始建设到现在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项目启动较晚,目前还存在各高校图书馆管理系统、管理标准等方面不统一;资源投入与需求不匹配;资源体系不完善;资源共享面较窄;技术力量薄弱;服务措施单一等不足。这种状况也会直接制约安徽省高校图书馆界在特色数据库建设方面的统一规划,特色数据库目前还只是各高校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建设,无法形成合力。 ③选题比较单一,特色不明显。尽管安徽省高校图书馆界这些年来已经建设了不少特色数据库,但是选题上还比较单一,直接体现特色数据库地域色、学科特色、馆藏特色的特色库还很少。如网上报告厅、视频点播、馆藏数据库等并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特色数据库。安徽省图书馆及其它省份高校图书馆界在特色数据库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值得学习和借鉴。 ④数据库标准化、规范化方面有待提高。标准化与规范化是数据库质量及数据资源共享的重要保证。虽然CALIS专题特色数据库选定了《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建设》项目推荐使用的5个系列、11种规范格式及其著录规则,作为专题特色库初步实行的元数据规范格式及其著录规则。而安徽高校图书馆界真正按这样的标准规范来建设特色数据库的范例还很少。 ⑤ IP网段封锁,造成资源浪费。在调查过程中可以发现,安徽省高校图书馆界开发特色数据库与其它省份一样,数据库系统都采取了IP网段封锁的方式,数据库基本都是自建自用,这无形中降低了数据库的利用率。特色数据库建设通常是为了满足特定的信息需求,如从事徽学研究和感兴趣的用户分散在全省、全国、甚至世界各地,而安徽大学所建的徽学方面的特色数据库只能让本校用户使用。CALIS专题项目特色数据库已有不少成果出现,但只有CALIS成员可以使用。这种自建自用的后果一个是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价值,同时也会导致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 4 推进安徽省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举措 ①统一规划,项目带动。为了避免特色数据库的重复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吸引多方面的资金投入,特色数据库建设应该进行统一规划。从文献 看,天津市高校特色资源数据库建设项目是天津市教委委托天津高等教育文献信息中心根据《天津市高校数字化图书十五建设规划》要求,为充实和丰富天津市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馆藏,促进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活动而组织建设的。该项目包括动植物病害智能诊断专家系统等14个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分别由天津市15所高校承建。安徽省高校图书馆界也应该以安徽省高校文献信息保障体系ALISA建设为联系的纽带,通过设立科研项目的形式来带动特色数据库的建设。从数据库建设和利用的角度考虑,高校图书馆界还可以与省内的公共图书馆、科研院所图书馆进行联合共建,这样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数据库的统一规划。 ②科学选题,合理分配。特色数据库通常都是围绕某一主题的信息资源的集合,选题是特色数据建设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要充分考虑数据库的信息需求,以用户为心。首先要对用户进行前期调查,征询领域专家的意见,对所建库的价值进行科学的评估,避免数据库建成后现出无人问津的局面。安徽省高校图书馆界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都基本形成是丰富的有特色的馆藏资源,项目的分配应该考虑每个馆的特长所在,合理分配资源。从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的简介可以看到,图书馆的古籍、解放前报刊藏量丰富。古籍总量达19万册,拥有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方志19000册,古籍善本600余种、8000多册,以明刻本为多,其中《洪武正韵》为国内唯一全本,元刻本《春秋胡氏传》、元刻明递修《通志》、明嘉靖刻本《李太白全集》、《杜工部集》均为海内珍本。这些资源逐步数字化之后,一定可以成为非常有吸引力的特色数据库。 ③分散建设,资源共享。湖南省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在建设数字资源方面,协作网进行统一规划与管理,通过分工协作避免重复建设。要求成员单位选择具有明显资源优势、学科优势、地方特色的专题,进行特色数据库的研发;要求成员单位采用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软件平台,以便实现跨数据库的全文信息检索。在资源共享方面,成员单位免费向成员馆提供各自的数字资源;成员单位之间互相开放阅览室,开展馆际互阅 。中国科技大学图书馆、安徽大学图书馆、合肥工业大学图书馆可以利用其资源和学科优势,建立在全省高校范围内可以共享的学科导航的特色库。安徽医科大学图书馆是全国生物医学文献资源共享网络安徽省级中心馆,它可以与蚌埠医学院、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安徽中医学院、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皖南医学院等高校联合,形成一个安徽省的医学资源共建共享中心。特色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在建设的规范、标准等方面应执行统一规范,进而实现各高校数据库之间的互连互通。特色库建成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资源共享,不要采取人为手段限制用户,而应学习CNKI、万方等数据库提供的成功经验,积极吸引用户。既要以满足本校用户信息需求,也可为其它高校用户和非高校师生用户的需求。 ④加强宣传,持续维护。在一次调查中发现,虽然安徽财经大学建设了合作经济文摘、经济热点、学科论文库等特色库,但是校内的用户还有很多人并不知道。这是与图书馆在特色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常常不被重视的一个方面。图书馆的资源要通过举办讲座、文献检索课、网页标签等形式做宣传,只有被用户知道,才有被其利用的可能。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数据库管理者应该进行不断的维护。一方面是让用户能够安全、快捷、方便地利用数据库资源;同时数据库维护中一个重要内容还要不断增加新的内容,而且要及时更新。CNKI的网上数据实现了日更新,高校图书馆的特色库至少要达到每月更新的目标,这样才能使用用户不断有新的内容去利用。 ⑤联合培训,注重质量。特色数据库建设是由图书馆专业人员来具体完成的。但由于安徽省高校图书馆界目前在特色数据库领域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非常专业的人力资源实际比较缺乏。从外部吸引人才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要把国内在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领域的专家请进来,在全省范围内通过不定期联合培训,通过继续教育的方式提高现有图书馆专业人员在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安徽省高校图书馆界可以联合建立一个专门的专题导航网站,把相关的资源集中起来,便于实现知识共享。特色数据库的核心是其特色,而特色的体现是以质量为基础的,只有高质量的数据和服务方式才能体现它的价值。为了保证质量,除了一整套完善、科学的运行机制外,高校图书馆界还要建立一个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质量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体系来对数据进行长期的评估。 参考文献: 郭黎康.近十年特色数据库研究论文的统计与分析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19(2):166-169: 魏瑞斌.国内特色数据库研究现状分析核 . http://www.lis.ac.cn/download/LIS_NET/2008-12/NET_INDEX.htm 包和平,宛文红.西部图书馆特色数据库现状调查分析图书馆论坛 ,2003.23(5):54-54,141 涂湘波,黄筱玲.湖南省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调查分析 .图书馆,2004(2):50-52 肖冬梅,谢伟涛.我国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现状及问题探讨 .情报资料工作,2004(3):37-39,27 安娜,井水.谈陕西省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发展现状与前景 .情报杂志,2005(5):119-121 李志俊.陕西省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策略探讨 .情报杂志,2005(9):105-106,110 郭黎康. 对CALIS特色数据库的调查与分析 .图书馆论坛,2005.25(6):184-186,217 杨思洛,韩瑞珍.211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调查 .全国新书目,2006(6):69-71 欧群.广东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现状调查与分析 .情报探索,2006(11):126-128 秦长江.河南省高校专题数据库建设的调查研究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3):94-95 邓蓉,向菁,陈余.湖北省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调查与分析 .新世纪图书馆,2006(5):46-50 吴淼,陆琦.西安市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研究 .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6(1)48-50 陈建红,黄燕芬.从广西经济看广西特色数据库建设 .中国西部经济,2007(4):117-118,109 黄晓斌,蒲筱哥.我国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情报科学,2007.25(5):784-789 赵宏铭.四川省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研究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15):3-5 黄晓斌,蒲筱哥.我国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情报科学,2007.25(5):784-789 何静.我国农业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调查 .四川图书馆学报,2007(5):44-47 王小琼,吴航.我国外语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现状调查 .现代情报,2007(8):192-195 王会丽.河南省高校图书馆专题特色数据库建设情况调查与分析 .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8(3):77-80 李凌杰.天津市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现状与分析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9):71-73 肖乃菲.西南地区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现状与分析 .图书馆学研究,2008(10):44-50 刘梅. 从多元的民族文化资源看贵州特色数据库建设 .图书馆,2008(5):83-84 王延红.广东省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8.20(8):24-27 黄艳芬.广东省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现状及对策.图书馆论坛 .2008.28(2):144-146,157 许俊达.继续推进安徽省高校文献信息保障体系建设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5.23(3)3-5 傅正.安徽省高等学校文献信息保障系统的继续建设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08 (4):55-58 以合作共享提升服务能力 . http://www.ccdy.cn/pubnews/511022/20090118/565921.htm
个人分类: 信息资源建设|7864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8: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