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西半球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明代环球航海-证据与现代意义 明代海上丝路与美洲 - 重发
SLLee19 2020-6-4 23:47
明代环球航海-证据与现代意义 明代海上丝路与美 洲 原发布于《科学网》2019-07-31 本 论文载于“ 大航海时代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 ”论文集(2019年6月15日厦门海沧)。 该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港澳研究中心,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管委会主办;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厦门市石室书院)承办;协办单位有中国非洲研究院,台湾中华郑和学会,台湾中华新文化发展协会,南京江东书院。我是主题讲者之一。 去年在《科学网》发布该文后,有一段时间可能软件故障被隐蔽,现在已经修复。请点击链接阅读。 李兆良 2020.6.4.
个人分类: 科学正史|199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人是否最早到达美洲大陆》中国国家历史2020年第19期 (再传)
SLLee19 2020-6-4 23:38
《中国人是否最早到达美洲大陆》中国国家历史2020年第19期 的介绍一文,发布于2020-05-18, 但是图片时显时隐,可能是把我发到新浪的图片转发的缘故。现在再从自己电脑直接发布,希望不会被转发干扰。
个人分类: 科学正史|1937 次阅读|0 个评论
五环旗和圣火照耀巴西(一):火热和温和的国度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16-8-12 15:00
里约奥运会是战后连续举办的十八届奥运会中第四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包括 1988 年汉城奥运会),也是五环旗和圣火第三次来到南半球,前两次都是在澳大利亚,分别是 1956 墨尔本奥运会和 2000 年悉尼奥运会。 就如同两年前的世界杯足球赛一样,里约奥运会一路跌跌绊绊走来,但是我们相信热情的巴西人民最终会奉献一场独一无二的奥运盛宴的。两年前的巴西世界杯,虽然东道主在半决赛中被德国队以 7 : 1 屠杀,最后位列第四,但巴西人民最终还是收获了欢乐。 巴西 是 位于 遥远的 南美洲东部及中部, 距离中国有 2 万公里之遥,几乎跨越了半个地球。巴西是西半球唯一的葡萄牙语国家,在南美洲居于中心位置, 南美诸国除厄瓜多尔和智利外,都与巴西相邻。不论面积或人口,巴西都是拉美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有数的大国。 巴西 面积广达 85 5 万平方公里, 人口超过 2 亿,不论面积还是人口,巴西都 占南美洲的 大约 一半,整个拉美 1/3 以上 , 在世界各国中 均居于第五位,面积 仅次于俄、加、中、美, 人口 仅次于中、印、美和印尼 。当然面积大于巴西的国家当中,俄、加人口都不及巴西,而人口多余巴西的国家中,印度、印尼国土面积用远小于巴西。实际上,仅有中国和美国两个国家,人口和国土面积均大于巴西。巴西人均 GDP 与中国相仿,按经济总量位于 G20 的中游,发展中国家第三位。 对于遥远的巴西,我们的印象是光怪陆离的。巴西本身就是一个特色鲜明而又和谐统一的国度 —— 巴西足球、几乎全裸的桑巴舞女郎、里约狂欢节、最大的天主教国家,这些似乎矛盾的文化要素又和谐的统一在一起。 (一)巴西的自然与文化:火热和温和 ( 1 )地理和生态环境 巴西东临大西洋, 但 海岸线 平直, 全长 7400 多公里 ; 国土 面积 辽阔, 纵横皆超过 4300km 。地形以高原和平原为主 ,主要有 北部的亚马孙平原和南部的巴西高原 ,地形特点与印度相仿是低矮平缓,唯巴西高原东南部靠近大西洋的部分,有海岸山脉,地形较陡峻,此外亚马孙河和拉普拉塔河的支流将巴西高原切割成多块桌状台原,台原之间是落差几百米的谷底 。 海波 200 米以下的 低 平原占 巴西国土总面积的 41% ,海拔 200 米以上的高原 和山地 占 56% , 但 海拔 900 米以上的山地仅占 3% ,巴西最高峰内布利纳峰海拔 3014 米。巴西高原面积约 500 万平方公里,世界上 面积 最大的高原 (不包括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 ,平均高度仅 750 米,高原 面平缓 ,既和缓了热带地区的酷热,又不至于造成气压的不适, 且便于农牧业生产和开发建设,是 巴西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重心。 巴西 90% 以上的人口都集中在从亚马孙河口的贝伦到巴拉那河上游、巴西和玻利维亚边境城市 —— 科伦巴一线东南的巴西高原东部和南部,这一线西北主要是巴西高原西北部和亚马孙平原上的雨林区,面积占巴西全国面积的 60% ,但人口稀少 。 巴西地域辽阔, 大部分地区属于南半球,赤道从该国北部通过 , 92% 位于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属于热带,小部分属亚热带。巴西的季节与北半球正好相反,北半球正值仲夏,南半球恰为严冬,不过在巴西,季节变化远远不如温带来得明显。 巴西地势大部分低矮平缓,对大西洋水汽没有明显的阻碍作用。热带信风和巴西暖流 从大西洋 给南美大陆带来了充足的大西洋水汽,巴西全境降雨充足,按雨季长短可以分为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尺度附近的亚马孙平原上,全年湿热多雨,没有明显的旱季,仅在巴西极北部圭亚那高原的背风坡有类似热带草原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主要集中在巴西高原,特点是干湿季分明,自然景观以稀树草原和灌从为主,但在河流沿岸也有湿地和沼泽。但巴西高原东南部由于受暖流影响,也为热带雨林气候。大西洋雨林是世界上受人类干扰最剧烈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里约热内卢是一座森林中的海滨城市。 巴西的森林资源和水资源都非常丰富。亚马孙流域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原始森林,不仅覆盖了巴西的北部、中部、西北,也延伸到相邻的玻利维亚、秘鲁、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和法属圭亚那地区 , 面积超过 700 万平方公里 ,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类知之甚少的一块土地 。 亚马孙河是世界第一大河, 巴西河流众多 , 水资源丰富,总水资源量达到 6.2 万亿立方米 ,超过世界的 15% 。 主要 水系 亚马孙河(流域占全国面积 56% ) 、 巴拉那 - 巴拉圭 河( 巴西南部、 16% ) 以及 巴西高原东部 独流进入大西洋的圣弗朗西斯河等河流,全部属于大西洋流域 。亚马孙河 是南美洲也是世界第一大河。 全长 6400 多公里,是南美洲第一,世界上仅次于尼罗河,比长江( 6300 公里)略长 , 居第二位 。但论流域面积、流量和水网密度都居世界第一 , 亚马孙河的入海径流 超过每年 5 万亿立方米, 相当于世界水资源量的 1/8 ,是长江的 5 倍 ;最大洪峰流量达每秒 22000 立方米 。 亚马孙河发源于秘鲁 中部 ; 源出安第斯山间 , 北流折向东,流入 巴西 ,在巴西境内的亚马孙河 干流长约 3000 公里。下游(马瑙斯以下)河宽一般在 5000 米以上,入海处烟波浩渺,一望无际,巴西人称之为 “ 河海 ” 。万吨海轮可以沿河上溯 1600 公里,到达马瑙斯。 巴西境内还有亚马孙河的两大支流,及左侧(北侧) 内罗格河 和右侧的 马代腊河 。 内格罗河流经热带雨林地区,河水含有大量的有机质,水色发黑;马代腊河源出巴西高原,河水携带红土,在马瑙斯附近,内格罗河汇入亚马孙河,在交汇处呈现水分而色、泾渭分明。内格罗河上游有一条支流卡西基亚雷河,其上游与南美第二、世界第四的大河发源于圭亚那高原的奥里诺科河同源,也就是从马瑙斯向北航行经过内格罗、卡西基亚雷、奥里诺科河可以一直进入加勒比海 巴拉那河上游流经巴西高原南部,急流瀑布很多,其中支流上的伊瓜苏大瀑布为世界三大瀑布之一(其它两个是北美的尼亚加拉瀑布和非洲的维多利亚瀑布)。它们虽然妨碍航运,却有巨大的水力资源。仅次于我国三峡的世界第二大水电站伊泰普电站就建在巴拉那河上。 在巴西高原边缘和内部的很多河谷中也有丰富的水电资源。 巴西的森林和旷野 里 有大量的野生动物。南美洲是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一个大陆,但物种具有保守性。古老物种的数量仅次于大洋洲,如负鼠(有袋目)、树懒、食蚁兽、犰狳(以上三种都属于贫齿目,属于古老的真兽类)、貘(一种原始的奇蹄目)等在其他大陆并不多见。亚马孙森林缺乏偶蹄目、食肉目和最进步的猿类。南美洲最常见的偶蹄动物是鹿类,是第四季以后跨越巴拿马地峡南下的物种,但是在巴西高原的原野上看不到非洲草原上那种大型的有蹄类兽群。 巴西最有趣的有蹄类动物是几种 西猯 (美国野猪)。 巴西旷野中的猛兽也不多,可以称之为大型猛兽的主要有美洲豹、眼镜熊和巨水獭。实际上,亚马孙森林中最凶残的猎食者应该是森蚺(巨蟒)。森蚺长度可达 5 米,最长在 10 米以上,多栖息在林中湿地,可捕杀亚马孙森林中的各种野兽。其实,在地质历史时代南美大陆最凶猛的猎食者应该是一种不会飞的大鸟 —— 骇鸟(可记得神雕侠侣中陪伴杨过的那只怪雕),第四季以后由于北方大型猫科动物南下的竞争压力,骇鸟类逐渐绝灭。 亚马孙雨林和巴西旷野中的中小型食肉动物还有猫科的赤猫、小赤猫、长尾猫、细腰猫、条纹猫、南美草原猫,犬科的鬃狼、 薮犬 、小耳犬、 食蟹狐 、 河狐、巴西高地狐等,但是不会对牧业构成太大威胁。 除了负鼠、树懒、食蚁兽、犰狳、巴西貘以外,最有巴西特色的动物还有丛林中的各种宽鼻猴和丛林鹦鹉。 ( 2 ) 行政区划和经济区 巴西 是联邦国家,目前 全国共 有 26 个州 和 首都所在的联邦区 ,从殖民地时期开始,巴西首都一直在圣保罗, 20 世纪中期在巴西高原内陆建设了新都——巴西利亚。 巴西是三权分立的总统制国家, 全国 各州和 首都联邦区,各产生 3 名,共 81 名参议员 , 任期为 8 年。司法权由法院行使。 巴西国土大体可以分为五部分。东南部共有 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圣埃斯皮里图、米纳斯吉拉斯 ( 贝洛奥里藏特 )四个州,是全巴西人口最多、人口密度最大、工商业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南美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在这四个州中只有 米纳斯吉拉斯 为内陆州, 米纳斯吉拉斯 州的 “ 铁四角 ” 地区是巴西最重要的矿业基地。 东北部共有 阿拉戈斯、巴伊亚 ( 萨尔瓦多 ) 、伯南布哥 ( 累西腓 ) 、北里奥格兰德、帕拉伊巴、皮奥伊、马拉尼昂、塞阿拉 (州府福特莱萨) 、塞尔希培 等九州,位于巴西高原东北部 。 东北部地区历史悠久,是葡萄牙时期重要的老殖民地。人口密度大体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全国最重要的热带种植园区,出产橡胶、咖啡、可可、胡椒、蔗糖、橙汁等 。 北部共有 帕拉、亚马孙 、阿马帕、罗赖马、阿克里 等五州,这里基本属于亚马孙平原,面积约占全国的 40% ,基本上是一望无际的热带雨林,人口稀少,人口只有 1000 来万,约占全国的 5% ,经济以林业和矿业为主,这里也是印第安原住民的主要分布区,很多印第安部落还处在游猎和刀耕火种的发展阶段。亚马孙地区人口大概有 1/3 集中在亚马孙河口城市 贝伦 ( 帕拉 州府)及附近, 玛瑙 ( 斯亚马孙 州府)也是热带雨林腹地一座 100 万人口的特大城市。亚马孙河平原河流纵横,大部分地区可以乘船到达,但陆路交通非常不便,进出雨林最便利的交通方式是航空,这也是巴西通航飞机制造业相对发达的一个原因。 帕拉 州 东 南部 有 巴西最大的铁矿,年产铁矿石达到 3 亿吨,通过一条超过 1000 公里的铁路运送到巴西东北部港口城市圣路易斯,圣路易斯也和澳大利亚西北部的黑德兰港一样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干散货输出港(当然世界上最重要的干散货港口群还在中国的渤海湾,渤海湾超过 10 亿吨港口吞吐量中一大半都是干散货,上水铁矿石、大豆,下水主要是煤炭、焦炭、钢材、水泥以及粮食)。 巴西高原内陆的中西部地区,共有 戈亚斯 ( 戈亚尼亚 ) 、马托格罗索 、 南马托格罗索、朗多尼亚、托坎廷斯 等五州,也是联邦首都区(巴西利亚)的所在地,中西部在全巴西面积第二大、人口密度第二小,主要以农牧业为主,是巴西最重要的养牛区。种植业主要集中在西南部的巴拉圭河流域,如 南马托格罗索 和 马托格罗索 州的南部。中西部地区 戈亚斯 州和南 马托格罗索 州人口密度相对较大,巴西利亚和 戈亚尼亚 周围是巴西高原人口最面积的地方 。 南部地区主要有 巴拉那 ( 库里蒂巴 ) 、圣卡塔琳娜、南里奥格兰德 ( 阿雷格里港 ),位于大西洋海岸与巴拉那河之间,接近南温带,气候温和,是德、意移民较多的地方,人口密度具有全国第二位,是全巴西谷物和大豆的主产区,工厂化养殖业也比较发达,还出产橙汁和马黛茶,南部三州城市和人口主要集中在大西洋沿岸,但主要的农业区在内陆的巴拉那河谷。巴拉那河在巴西和巴拉圭边境有著名的 伊瓜苏 瀑布和伊泰普水电站(水库),伊泰普是三峡建成以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 。 亚马孙 、 帕拉、马托格罗索 是巴西国土面积最大的三个州、加上 阿马帕、罗赖马、阿克里 、 朗多尼亚 等四个州,面积 占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但人口只有 1/10 。 巴西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 80% 以上。最大的城市是圣保罗和立约热内卢这两个双子星,也属于是西半球和南半球最大的城市之列。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还有 阿雷格里港、贝洛奥里藏特、萨尔瓦多、累西腓、戈亚尼亚、贝伦 、 玛瑙斯、库里蒂和首都巴 西利亚。大部分大城市集中在沿海地区。位于内陆的只有 玛瑙斯、库里蒂和首都巴 西利亚,其中玛瑙斯是亚马孙雨林腹地最大的城市 ( 3 )资源 巴西地大物博, 从殖民地时期,热带种植园和农牧业就是巴西的支柱产业。巴西出口的农产品主要天然橡胶、 咖啡、可可、蔗糖、橙汁、大豆、牛肉、鸡肉等,甘蔗还被大量用于生产燃料乙醇。森林占国土总面积的接近 50% ,主要分布在亚马孙河流域和东南部, 面积辽阔的森林为巴西提供了丰富的木材资源 、发达的伐木业和纸浆业主要利用南部各州的林区,原木产量居世界前列 。辽阔的巴西高原内陆以牧业为主,主要是养牛业,与美牛和澳牛相比,巴西养牛业以天然放养为主,出槽时间较长,一般达到 24-36 个月,但牛肉品质好,一般没有激素污染。 巴西的种植业主要集中在南部的巴拉那河和巴拉圭河流域,近年来发展较快,谷物已经基本自给。 巴西全国农 牧场 和种植园 共 580 万个,拥有全国 45% 的面积。其中耕地约 10 亿亩, 居世界第五位 。 森林占巴西国土总面积的一半左右,主要在北部的亚马孙流域和巴西高原东南部。伐木业是巴西北部的重要产业之一。巴西南部的林业和造纸业也很发达。 巴西 已发现的矿产资源主要集中在巴西高原。巴西高原是一个古老的剥蚀高原,风化层深厚,花岗岩等岩石风化和淋溶富集形成了丰富的矿物。铁矿 是 巴西 最重要的矿产资源是铁矿, 储藏量 非常丰富,含铁量超过 65% 的附铁矿 达几百亿吨, 基本上三氧化二铁,可以露天开采, 伴生矿物还有锰、镍、 铝土、铜 等。此外还有锡、钨、铬、铀、金 、石棉、石墨 等金属和非金属矿等,还有金刚石和宝石等。 而我国铁矿的平均含铁量只有 15%-20% ,也就是三到四吨国产矿才相当于一吨巴西矿。国产矿需要经过水选、磁选得到铁精粉,烧结以后才能入炉冶炼。而巴西矿基本不需要选矿,所以即使经过万里之遥,巴西矿的成本比我国铁矿还要低。每吨 100 美元几乎是中国铁矿的生死线,但是巴西矿还有足够的利润。 巴西最重要的矿业基地 是 米纳斯吉拉斯州的 “ 铁四角 ” 地区 和亚马孙雨林东南边缘 。 巴西和玻利维亚交界处还有世界最大的未开分铁矿。巴西 石油天然气的储量也不少 ,主要集中在巴西东南的大西洋海域,是世界四大深海油气田之一,玻利维亚东部靠近巴西的地方也有大气田,所以巴西内陆的荒野也有相当的油气潜力。只是煤炭比较缺乏 ,这是巴西工业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 。 由于炼焦煤不足,巴西钢铁产量约每年 3000 万吨,还不能工业化的要求。 巴西是南半球现代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特别是 20 实际 60-70 年代和本世纪最初十年,主要工业门类有采矿、石油、钢铁、食品、轻工、纺织、机械制造等,巴西还能生产汽车和飞机。巴西最大的工业企业中,巴西石油是世界最大的国有石油公司之一,在邻国玻利维亚也有大量的天然气开采权,固体矿(铁矿)巨头——淡水河谷,巴西政府也拥有相当的股份和表决权。但是,机械制造业主要为外资垄断,比如汽车工业基本从属于德国大众。巴西飞机工业公司于加拿大的庞巴迪一道是世界上重要的直线和通用飞机制造商,当然这也和这两个国家国土辽阔、森林茂密、人烟稀少, 陆路交通非常不便,航空 是内陆地区 最便利的交通方式 。但巴西的工业特别是制造业还比较贫弱,国民经济呈现两头在外(出口原材料、进口工业品)、两头强(农矿、第三产业)中间弱(工业)的殖民地经济特征,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 80% 以上,这也是巴西经济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 ( 4 )民族和历史 在印第安文明的时代,巴西并不处于印第安文化的中心。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以后,欧洲殖民者纷纷渡海西来,其中西班牙人占据了北起科罗拉多峡谷南到火地岛广阔的美洲大陆,而葡萄牙则深耕南美大陆的东中部地区,巴西成为葡萄牙殖民帝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现代巴西人 50% 属于欧洲移民的后裔,除了伊比利亚人外,还有法国、意大利和德国后裔,意大利和德国裔主要集中在南部三州;其次是混血种人和黑人,在东北部黑人比较多。另外还有亚裔和土著印第安人,亚裔主要集中在东南部城市和亚马孙河口的贝拉市。原住民印第安人大概有五十万,主要在亚马孙地区。雨林深处还在不断发现神秘的印第安部落。 伊比利亚殖民统治拉美 300 年以后, 19 世纪初,在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推动下,整个西属美洲风起云涌,在伊达尔戈神甫、西蒙 . 特列尼达 . 玻利瓦尔 将军、 安东尼奥 · 何塞 · 德 · 苏克雷将军、圣 . 马丁将军等革命领袖的带领下拉丁美洲各阶层民众展开了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而此时的巴西仍然波澜不惊。当拿破仑战争的烽烟侵 入 伊比利亚以后,葡萄牙的 布拉干萨 - 波旁王室迁到美洲避难, 1815 年建立葡萄牙 - 巴西 - 阿尔加维 联合王国,首都就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直到 1820 年 葡萄牙王室 才重回里斯本。佩德罗王子留在巴西摄政。在拉丁美洲反殖民运动的推动下,巴西土生白人阶层为了获得更大的权力和利益,要求脱离联合王国。 1822 年,佩德罗王子宣布巴西独立,建立君主立宪的巴西帝国,佩德罗王子加冕成为佩德罗一世皇帝。 1828 年,巴西帝国在(第一次)乌拉圭战争中失败,正式承认乌拉圭独立,由此,引起了 1831 年里约暴动,佩德罗一世被迫退位,其子继承皇位,为佩德罗二世。后佩德罗一世返回欧洲,曾短暂担任葡萄牙国王(史称佩德罗四世)旋让位于长女(即历史上的葡萄牙女王 玛利亚二世 )。 佩德罗二世执政五十余年,是巴西帝国的第二任皇帝,也是末代皇帝,但平心而论,佩德罗二世实际上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在外交方面,先后击败阿根廷、巴拉圭,巩固了巴西南美第一大国的地位。在内政方面,依靠保守党和自由党之间的党争进行统治,保持了内政的稳定,重视文化和教育,积极吸引移民,推动南部和内陆地区的发展,大力建设铁路和电力等基础设施,而且早在 1840 年,佩德罗二世皇帝就解放了他名下的所有奴隶。 拉丁美洲独立以后其经济结构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政治上分化新形成代表教会、种植园主等大土地所有者的白党(保守党,蓝党)和代表工商业者的红党(自由党),党争不断,又间杂着军事政变和独裁。 巴西也是这样,社会在混乱中逐渐发展,但整体而言是平和的和缓慢的。巴西立国近 200 年,除了和阿根廷争夺霸权的两次乌拉圭战争( 1825-1828/1850-51 )和联合阿根廷、乌拉圭反对巴拉圭的南美大战( 1865-70 )以外,没有参加任何战争,保持了百年和平发展。内政虽然别别扭扭,乱局不断,但是没有发生大的内战。 19 世纪中期以后,在知识分子的推动下,巴西国内共和运动和废奴运动不断高涨。 1873 年圣保罗成立了共和党, 1875 年成立 全国共和俱乐部 , 188 7 年召开全国共和大会,成立全国共和党; 同 年巴西军方宣布不再支持奴隶制, 1888 年巴西政府正式废除奴隶制。 1889 年军方发动政变,罢黜了佩德罗二世皇帝,推翻帝制,宣告成立巴西合众国。 巴西合众国期间政局动荡,军事政变不断,反对独裁的人民运动也此起彼伏。拉美独立战争以后,第二次革命高潮是 1910 年 -1917 年,弗朗西斯哥 . 威 拉和萨帕塔(查巴塔)领导的墨西哥农民大起义(几十年后,二十世纪末墨西哥南部印第安农民武装仍然自称为 “ 萨帕塔解放军 ” ),此后 , 墨西哥建立了革命制度党长期执政的资产阶级民主体制。 1922-1927 年,巴西也发生了进步军人反对军阀独裁的革命运动。起义军余部曾经在革命领袖 普列斯特斯 上校的领导下两次转战巴西南北,广泛发动群众,行程五万余里,最后兵败退入玻利维亚东部丛林,上校也被迫流亡海外,最后成为巴西共产党的领袖。 二战以后,巴西左翼政治力量曾经有过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 1964 年巴西军队再次政变,宣告成立巴西联邦共和国。包括巴共在内的左翼政党全部转入地下。同时由于中苏之间的国际共运大论战,巴西党也分裂为亲苏共的 “ 巴西的 ” 共产党和亲中共的巴西共产党。 1970 年代巴西共在北部发展武装斗争,但遭到了军方的严厉镇压。党的第二、三、四、五号领袖全部牺牲。但是与邻国 “ 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 ” 、 “ 秘共(光辉道路) ” 的游击战争相比,巴西共基本上属于小打小闹。 政变当局上台后,为了改变工业化滞后于城市化的发展陷阱、采用拉美发展经济学理论,并借鉴苏东国家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经验。利用欧美发达国家的贷款,引进其设备和技术,保护民族工业,通过政府行为推动工业化,取得了较快的发展速度,但也造成外债增加。 由于民族工业缺乏竞争力和出口创汇能力,巴西政府主要依靠出口农矿产品等初级产品的收入还贷。在 70 年代两次国际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暴跌, 80 年代初,巴西外汇收入入不敷出,发生主权信用危机,整个拉美经济也进入了 “ 失去的八十年代 ” 。在此背景下,巴西军政府下台,还政于民。 80 年代后期以来,在巴西执政的克洛尔、卡佐多等政府采用新自由主义的药方包括私有化、紧缩财政等政策力图恢复财政和外汇平衡,成效寥寥,经济进一步萧条,民族品牌消亡,大量关系国际民生的行业被外资控制,如巴西的汽车产业基本为德国大众控制。失去的八十年代的以后是失去的九十年代,巴西整整失去了一代人二十年的时间。 ( 5 )巴西劳动党的崛起和里约奥运会 而当 1997 年爆发于东南亚的金融和主权货币危机传导到拉美以后,巴西货币尼雷尔汇率几近崩盘、债务危机再现。新自由主义的改革全面失败。这是巴西劳工党和卢拉崛起的一个历史和社会背景。 卢拉总统领导的巴西是巴西历史上发展最好的一个时期之一。劳工党 执政以来, 一方面加强社会福利,另一方面注意用市场手段促进经济发展。特别是在资源性产品大牛市的推动下,巴西外汇收入和国库充盈,经济蒸蒸日上、社会欣欣向荣。以巴西为核心组成了南方(南锥体)共同市场,并与安共体联合形成。巴西成为了 G20 之一,与中国、印度、俄罗斯、南非形成非正式的 “ 金砖五国 ” 联盟。 200 0 年来巴西的大国梦开始苏醒,主办大型国际运动会是大国崛起的一个重要标志。 64 年东京奥运会、 88 年汉城奥运会、 08 年北京奥运会,在日、韩、中的崛起当中都是重要的标志时刻。于是巴西开始申 办 14 年世界杯和 16 年奥运会 。 实际上,二十一世纪的最初十年南美一直是充满希望的大陆。巴西的卢拉、委内瑞拉的查韦斯、玻利维亚的拉莫斯 (玻第一位土著人总统) 、厄瓜多尔的古铁雷斯、尼加拉瓜的奥尔特加、秘鲁的 托莱多 (秘第一位土著人总统) 和 、 智利的巴切莱特、阿根廷的 基什内尔 夫妇 、 巴拉圭的 卢 戈 神父 、 乌拉圭 何塞 · 穆希卡 (前游击队员) 等新左翼领导人崛起,偌大的一个南美洲,只有一个百年孤独的哥伦比亚还是右翼政党执政。即使美国后院的后院的中美洲也出现了向左转的态势。 威望颇高的卢拉在连任两届总统以后主动挂印让贤,辅佐劳工党的罗塞夫继任总统。但是罗塞夫总统生不逢时,执政以来, 世界 经济一直没有从美国次贷危机的打击下复苏,美联储的 “ 量化宽松 ” 、欧债危机、日本的安倍经济学、中国的去产能去库存各种冲击接二连三 , 国际大宗资源性产品进入周期性熊市。巴西货币贬值、外汇枯竭、财政入不敷出,福利政策难以为继,里约奥运生不逢时,七年来一路跌跌撞撞走来,但终于按时开幕了。五环旗飘扬、圣火熊熊燃起,这为挣扎在连年经济萧条中的巴西社会和人民增加了些许欢笑。 由于增加税收、削减福利造成支持率下降和非法政治献金事件的冲击,罗塞夫遭遇政治生涯中最大的危机,处于停职和弹劾的边缘。当然,在大规模的政治献金事件的冲击下,巴西的政治人物没有几个是清白的,现在的临时政府、反罗塞夫(劳工党)的中右翼议员和政治家在 普遍的 政治献金事件中也没有几个可以全身而退,出污泥不染。 由于经济萧条造成利益冲突更加难以弥合,拉美社会左翼(下层)和中右翼(中上层)的矛盾是增加了,希望一届成功的奥运会,能增加巴西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团结。但是如果世界经济形势一直半死不活,在下一个选举周期中拉美各国 “ 左转右 ” 的可能性更大。 阿根廷这个 仅次于 南美大国,中右翼政治家已经开始执政 ,巴西劳工党政府也基本遥遥欲坠 。当然面对目前的经济和社会形势,中右翼政治家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他们 虽然是大企业家,但 也不可能用自己的钱给国民发福利, 而且 也发不起。当然 , 他们可以使自己所在的阶层在经济危机中少受损失。传统上有两种方法 : 一是私有化,出售国有企业和国家资源(土地) ; 二是紧缩,削减政府开支和福利,以达到平衡预算,恢复信用的目的。但是,在大宗资源性产品长期低迷的情况下私有化可能缺乏有效的买家。紧缩和削减福利更是一面双刃剑,很可能被选民用脚投票 。在野党一旦成为执政党,过去用来抨击执政者的那些 绞索 一定也会套到自己的脖子上。
个人分类: 国际观察|2403 次阅读|1 个评论
英国遭大雪袭击铁路结冰:西半球的暴雪为东半球暴雪敲响警钟
热度 1 杨学祥 2015-1-19 11:16
英国遭大雪袭击铁路结冰:西半球的暴雪为东半球暴雪敲响警钟 2008年1月中国南方严重冰雪冻灾和2009年11月中国暴雪灾害之前,美国都发生了暴雪灾害。西半球的暴雪为东半球暴雪敲响了警钟。 预测实践表明,在强潮汐南北震荡的作用下,极地的冷空气并不是均衡地四面出击,而是集中力量突破一点,逐渐扩大到全球。 英国遭大雪袭击铁路结冰 部分火车停运(图) 2015年01月18日14:24 中国新闻网 大雪席卷英格兰北部奥尔德姆市。大雪席卷英格兰北部奥尔德姆市。   中新网1月18日电 据外媒报道,17日,大雪席卷英国大多数地区,部分地区降雪量达到6英寸(约合15厘米),导致路面积雪,铁路结冰,民众出行受阻。   报道称,大雪覆盖了苏格兰大部、英格兰北部以及西南部地区,导致路面结冰,事故多发。在伯恩茅斯和韦茅斯之间的火车全部停运,因为铁道已经结冰。   在一些城市,公交车司机也被警告不要停靠在某些车站,因为路面结冰状况很危险。   在利兹市,2名警员不得不将一名22岁的女子从结冰的艾尔河中拉出来,目前她已经被送往医院,伤势并无大碍。   气象部门预计,冰冻天气仍将持续,到19日,部分地区的气温可能将降至摄氏零下15度。 (原标题:暴雪席卷英国路面积雪铁路结冰 民众出行受阻(图)) 编辑:SN028 http://news.sina.com.cn/w/p/2015-01-18/142431414034.shtml 日本北海道遭暴风雪袭击:西半球的暴雪为东半球暴雪敲响了警钟 已有 120 次阅读 2015-1-19 06:52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0749.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559 次阅读|1 个评论
日本北海道遭暴风雪袭击:西半球的暴雪为东半球暴雪敲响了警钟
热度 1 杨学祥 2015-1-19 06:52
日本北海道遭暴风雪袭击:西半球的暴雪为东半球暴雪敲响了警钟 杨学祥 我在2014年1月10日指出,在冷冬预测的问题上,有两个关键性的问题值得关注; 其一,在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厄尔尼诺事件对应中国暖冬,1986-2004年中国部分省份连续18年暖冬就发生在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暖冬滞后5年);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拉尼娜和厄尔尼诺事件对应中国的冷冬和严重低温冻害。拉马德雷冷暖位相的转换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这是严重低温冻害被忽视的原因。 其二,2008年1月中国南方严重冰雪冻灾和2009年11月中国暴雪灾害之前,美国都发生了暴雪灾害。西半球的暴雪为东半球暴雪敲响了警钟。 预测实践表明,在强潮汐南北震荡的作用下,极地的冷空气并不是均衡地四面出击,而是集中力量突破一点,逐渐扩大到全球。2007年12月22-24日的强潮汐南北震荡,突破点在美国,从21日起,暴风雪陆续袭击了科罗拉多、怀俄明、得克萨斯、堪萨斯、伊 利诺伊、明尼苏达、威斯康星和密歇根等州,而英国和中国的冷空气活动相对较弱,仅仅出现严重的大雾天气。在后续的时间里,欧洲和中国的冷空气活动应该加强。据预报,二十八日前后将有一股较强冷空气影响河北,同时也会带来雨雪和大风降温天气,必须关注这一变冷趋势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601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7581.html 2015年1-4月为强潮汐时期,2014年11-12月,2015年5-6月为弱潮汐时期。2015年1月是本时段强潮汐时期的第1个月,地震进入高潮。2014-2015年冬季可能先暖后冷。 关注1月中旬以后的变冷趋势。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7968.html 1月7日 - 美国中西部及远至田纳西州地区遭遇寒流袭击,许多城市的学校关闭。气象部门周三发布了有关落基山脉以东大部分地区的风寒警告。 自1月17日开始,暴风雪袭击日本北海道地区,影响航空交通,超过200趟航班取消,400多名旅客滞留机场。 西半球的暴雪为东半球暴雪敲响了警钟! 美国暴雪寒流是中国的前兆。 日本北海道遭暴风雪袭击 超200趟航班取消 2015年01月18日13:25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月18日电 综合外媒报道,自17日开始,暴风雪袭击日本北海道地区,影响航空交通,超过200趟航班取消,400多名旅客滞留机场。   北海道新千岁机场方面称,17日该机场有206个航班取消,400多名旅客滞留,不得不在机场的候机楼里度过一夜。   机场方面开开放了会议室等其他的一些设施,并提供毛毯给滞留旅客们过夜。   当局表示,18日上午,因为除雪等原因,依然有18个航班取消。日本气象厅指,北海道地区18日依然有暴风雪,最大风速将会达到每秒30米。 (原标题:暴风雪袭击北海道 超过400名旅客滞留机场过夜) 编辑:SN028 http://news.sina.com.cn/w/2015-01-18/132531413941.s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12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Swarm卫星最新数据显示西半球磁场减弱
热度 1 杨学祥 2014-10-19 13:38
Swarm卫星最新数据显示西半球磁场减弱 2014年06月24日 07:26 来源: 凤凰科技 1 人参与 1 评论 凤凰科技讯 北京时间6月24日消息,科学日报报道,欧洲空间局(ESA)的三颗SWARM卫星产生的第一批高分辨率结果揭示了地球磁场的近期变化。2013年发射的Swarm卫星为地球磁场的复杂工作原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见解,地球磁场保护我们不受到宇宙辐射和带电粒子的轰击。 红色阴影部分代表磁场增强地区,蓝色则显示了在过去6个月磁场减弱的地区。 过去6个月进行的测量证实了地球磁场正在逐渐减弱的趋势,且西半球的减弱程度最为剧烈。而其它地区,例如南印度洋,磁场自1月起有所增强。最新的测量也证实了磁场朝北西伯利亚地区的移动。 这些变化是基于源于地球内核的磁场信号。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科学家将分析数据以揭开磁场其他来源的影响,也即地幔、地壳、海洋、电离层和磁气圈。这将为很多自然过程提供新的见解,从发生在地球深处的过程,到由太阳活动引发的空间天气。而这些信息反过来又将提供对磁场为何减弱的更好地理解。 “这些初期结果展示了Swarm良好的性能表现,”欧洲空间局Swarm任务经理鲁恩·弗洛伯格哈根(Rune Floberghagen)这样说道。“利用前所未有的高分辨率,数据还展示了Swarm具备绘制磁场精细尺度特征的能力。”初期结果被展示在6月19日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第三届Swarm科学会议上。 丹麦高等教育科学部部长索菲·卡斯滕·尼尔森(Sofie Carsten Nielsen)强调了丹麦在这一项目里做出的贡献。Swarm延续了丹麦“阿斯泰兹”(Orsted)号人造卫星和德国CHAMP卫星的传奇,阿斯泰兹卫星目前仍可运行。Swarm的核心设备——矢量磁场磁强计——是由丹麦科技大学提供的。 丹麦国家空间研究院DTU Space在Swarm卫星应用和研究机构中起着主导作用,后者会基于Swarm数据提供高级模型,这些Swarm数据描述了被测量的场的每一个来源。DTU Space与10余所欧洲和加拿大研究院有研究合作。(编译/严炎刘星) http://tech.ifeng.com/discovery/geography/detail_2014_06/24/36982839_0.shtml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2846 次阅读|1 个评论
西半球地磁减弱、非洲磁异常和埃博拉病毒爆发
杨学祥 2014-10-19 05:59
西半球地磁减弱、非洲磁异常和埃博拉病毒爆发 杨学祥,杨冬红 一、非洲磁异常和西半球磁场减弱 天文学家徐文耀和白春华的最新研究表明,地球非偶极磁场在主磁场结构及其长期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非偶极磁场主要表现为行星尺度磁异常,它们是南大西洋磁异常( SAO )、非洲磁异常 (AFR) 、欧亚大陆磁异常 (ERA) 、澳洲磁异常 (AUS) 和北美磁异常 (NAM) 。在这 5 块磁异常中,非洲磁异常对磁赤道的形状和位置以及全球长期变化特征有极大的影响。非洲磁异常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 3 方面:第一,由于异常区位于赤道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所以它极大地影响磁赤道的形状和位置。相对于偶极场的地磁赤道而言,异常区所在的中北非洲和中大西洋地区的磁赤道向北移动,最大移动量可达约 15 °。第二,非洲磁异常的快速西漂对全球长期变化的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它在该异常区西边的中美洲形成了全球最主要的长期变化区,在 1900 ~ 2005 年期间,最大年变率 Zmax 超过 200 nT/a 。第三,非洲负磁异常区与其南面的南大西洋正磁异常区相结合,它们的变化使西半球地磁场强度大大减弱,也使全球磁场发生显著畸变。这两块磁异常与深部的反极性斑区有着成因联系。 近年来全球各地的密集地震引发了人类的恐慌,甚至出现了“小冰河期”即将到来的预言。台湾淡江大学教授林中斌则认为发生这一系列灾难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地磁引起的。他认为目前地球的磁极的确在弱化,处于“磁极翻转”的雏形阶段。林中斌教授指出,全球磁场二千年以来持续减弱,而最近 150 多年地磁强度下降 10-15 %。最近 150 多年来,南大西洋出现地磁异常区,其磁场比别处弱达 35 %,甚至因此产生南北磁极局部翻转。 林 教授认为近年来地球发生诸如海地地震、日本地震等灾难性事件和地磁的弱化是有一定关系的。在磁北极滑动的同时,地球磁场也在弱化,这可能是地球近来许多灾变和异常现象的原因。 地磁场对大气层有保护作用。在地磁极性转换时期,地磁强度变弱甚至完全消失,轰击地表的宇宙射线增强,太阳风中的高能粒子直射地表,破坏大气层和臭氧层,造成大量气体逃离大气层。臭氧层和电离层吸收太阳紫外线、 X 射线和γ射线,使地球生命免受伤害,同时也吸收太阳辐射能的 9% 。这是地磁减弱、臭氧含量降低、地表增温和生物灭绝一一对应的原因。有证据表明,地磁减弱时期就是火山活动强烈时期,并发生相应的生物灭绝事件。 二、西半球磁场减弱的最新证据 腾讯科学讯 据国外媒体报道,欧洲空间局的卫星群收集到的数据显示,地球磁场正在削弱,尤其是西半球方向的磁场比科学家估计的要快 10 倍左右,这种变化可能意味着地球将出现磁极翻转,最新的测量已经证实磁北极目前正在向西伯利亚方向移动,科学家之前估计地球磁场在每个世纪将削弱百分之五左右,但最新的数据比这个值要更大。在过去的六个月内,地球磁场的调查显示磁场西半球磁场正在减弱,而地球磁场的作用很大,可以保护地球表面的生物减少所受到太阳辐射的风险。 图 2 西半球磁场减弱(红色表明磁场增强,兰色表明磁场减弱) 红色阴影部分代表磁场增强地区,蓝色则显示了在过去6个月磁场减弱的地区。 从图 2 中可以看出,西半球大部分地区的磁场正在减弱,以蓝色标志,东半球的红色区域为磁场加强,尤其在印度洋的西南方向上,磁场加强现象比较明显,总体上看,西半球的磁场处于减弱的状态,未来变化如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因为这是过去 6 个月内的地球磁场变化情况分布图。科学家并不确定为什么地球磁场会出现减弱,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磁极准备颠倒,当然这种情况并意味着世界末日,地球历史上已经发生了许多次,而且每次磁场翻转时并不是立刻出现并完成翻转,需要几百年甚至几年前的时间才会完成翻转。 对于地球上的生物而言,磁场削弱并非是地球生命的终结,以前磁极翻转时也没有出现大规模的生命灭绝或者太阳辐射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但磁场变化与空间天气有着较大的关联,比如电网、现代通信系统将处于极度危险之中。 http://tech.qq.com/a/20140711/013148.htm 三、现代人的磁饥饿症 根据前人的研究,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磁场,以南北两极为中心,不断发出强大的磁力,使地面磁场平均达到每平方米 0.5 高斯。正是这种天然的磁场生物圈环境,影响着人类的生长繁衍和身体健康。人类世世代代生活在 0.35~0.7 高斯的地磁场中间,也相应形成人体的自身生物磁场。据测定,人体胸前的磁力为 1 个微高斯,相当于地磁强度的百万分之一。人体心脏 , 肺,大脑,肌肉和神经等都有强度不等的微弱磁力,甚至连毛囊部位也存在着极弱的磁力。研究发现,人类细胞的活动也受到地磁的影响。新生的细胞是圆形的,含磁量最多;衰老的细胞是三角形的,含磁量最少。由此可见,正如阳光,空气和水一样,地磁也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一个物质因素,即人的正常生命活动必须依赖于一个稳定的磁场环境。如果磁场一旦发生变化,就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假如某一地区磁场方向和磁力大小突然出现不规则的变化,那么,这一地区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就会明显增高。 人体内不能缺磁,因为人体中细胞的活力均受到磁的影响。新生的细胞含磁量多,呈圆形,细胞若含磁量不足则衰亡。大量的血液因缺磁而活性减少。由于沉积物堵塞循环系统,人体内神经系统,泌尿和消化系统的疾病就会发生。近年来,地磁强度正急剧下降,特别是近几年,经济高速发展,高档大厦鳞次栉比,汽车川流不息,加上各种管道,电线密集如网,到处都形成了磁力屏蔽的空间,遮断或削弱了地磁这个天然磁场。研究资料表明,在高楼的公寓,电梯或汽车内,磁场强度减少 40~50% 左右。我们生产空间中的磁大量减少,极容易使人发生 磁饥饿症 。临床表现为 : 顽固性头痛,失眠,乏力,腹泻,皮炎及关节疼痛等。由此,便产生出各种自律神经失调症状。 http://info.gift.hc360.com/2014/07/011404630397.shtml 四、埃博拉疫情分布在磁场减弱地区 对比图 1 、图 2 和图 3 ,可以明显看到,埃博拉爆发疫区与非洲磁异常增强、西半球地磁场强度减弱、磁赤道在非洲北移一一对应,是地磁减弱带来的灾害。这可以解释,埃博拉疫情为什么没有向非洲以外地区快速扩散。 美国在西半球,美国首次埃博拉病例的出现也表明这一推测的可能性:西半球是最可能被扩散的地区。 有证据表明,地磁长期减弱将带来极端灾害频发。 图 3 埃博拉爆发疫区分布图 图 4 埃博拉疫区扩散范围在西半球 据最新报道,目前,埃博拉疫情已在全球导致超过 4000 人死亡,除了西非以外,北美、欧洲等地都出现了埃博拉病例,多名医护人员感染,疫情防控不容乐观。 http://finance.qq.com/a/20141014/056382.htm 世卫组织的最新数字显示,在受埃博拉疫情影响最严重的国家——利比里亚、几内亚和塞拉里昂,埃博拉疫情已导致 4546 人死亡, 9191 人感染。 美国本土已累计确诊 3 名埃博拉患者,其中第一个是来自利比里亚的输入型病例邓肯,他已死亡,另外两人是因护理他而感染的护士。 http://news.sina.com.cn/o/2014-10-19/052031010635.shtml 参考文献 徐文耀,白春华 . 非洲磁异常对地磁场结构及其长期变化的控制作用 . 地球物理学报 . 2009, 52(8):1985-1992 杨冬红 , 杨学祥 . 灾害频发和地磁减弱的关系 . 世界地质 ,2011, 30 (3): 474~480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 . 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 . 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个人分类: 灾害预测|4249 次阅读|0 个评论
埃博拉最新进展:10月底或蔓延至欧洲
杨学祥 2014-10-7 13:49
埃博拉爆发疫区与非洲磁异常增强、西半球地磁场强度减弱、磁赤道在非洲北移一一对应,是地磁减弱带来的灾害。这可以解释,埃博拉疫情为什么没有向非洲以外地区快速扩散。 美国在西半球,美国首次埃博拉病例的出现也表明这一推测的可能性:西半球是最可能被扩散的地区。 有证据表明,地磁长期减弱将带来极端灾害频发。 埃博拉入侵法英概率超50%,英法也在西半球,西半球面临最大风险。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3311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33527.html 相关报道: 全球3439人死于埃博拉病毒感染 感染者已近7500人 2014年10月07日08:37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显示,在西非等地爆发的埃博拉病毒疫情目前已造成全球3439人死亡,受感染人数已上升至近7500人。除西非的国家外,美国也出现了首例埃博拉病毒感染者。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统计,埃博拉疫情的爆发目前已经造成全球3439人死亡,目前该病毒导致死亡的病人全部集中在西非国家。埃博拉病毒感染人数目前已上升至7492人,其中包括1名在美国的感染者。   目前埃博拉病毒感染者仍主要集中在利比里亚、几内亚和塞拉利昂三个国家。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确诊美国出现首例埃博拉病毒病输入性病例,这名利比里亚人托马斯·埃里克·邓肯近期曾前往西非旅行,并在德克萨斯州确诊发现染病,已致德州官员追踪了50名可能的感染者。   埃博拉病毒主要通过体液接触传播,有发热、呕吐和出血等症状,埃博拉病毒疫情的病死率高达90%。世界卫生组织称埃博拉病毒通过空中旅行进行传播的可能性很低。   世界卫生组织称,在埃博拉病毒爆发最严重的利比里亚、几内亚和塞拉利昂三个国家,已有3431名埃博拉感染者死亡。   据报,一名西班牙护士在首都马德里的埃博拉病毒检测中结果显示为阳性。这位女护士是治疗西班牙神父別霍的医疗团队成员。别霍神父上月因埃博拉病毒感染不治身亡。西班牙媒体说,这被认为是非洲以外的第一个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记者 阮煜琳) (责编:曾璐、罗帅) http://hn.people.com.cn/n/2014/1007/c338399-22522517.html 研究报告:10月底埃博拉或蔓延至欧洲 评论 邮件 纠错 2014-10-07 11:40:06 来源:环球外汇网   环球外汇10月7日讯援引英国《独立报》(The Independent)周一(10月6日)报道,据波士顿东北大学学者上周六(10月5日)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埃博拉病毒可能会在10月底传播到法国和英国。该报告是在分析了病毒传播路线和相关航空公司资料后得出的这种结论。   波士顿东北大学教授Alex Vespignani表示,虽然没有(受到病毒扩散威胁国家的)具体名单,且这里谈到的仅仅是可能性,但所有国家(感染的)可能性都在不断增加。研究显示,10月24日前病毒传染到法国的风险为75%,传染到英国的风险为50%。此外,比利时、西班牙和瑞士可能也将受此影响。   西非国家与法国的航空运输往来频繁,是导致法国疫情暴发几率较高的原因之一。而英国希斯罗机场则是全球最大航空枢纽之一。研究人员指出,因埃博拉病毒的潜伏期可长达21天,某些人可能在不知自己已感染病毒的情况下而入境欧洲。 研究报告:10月底埃博拉或蔓延至欧洲   周一(10月6日)西班牙医疗机构刚确诊一例埃博拉病毒感染。病例为西班牙护士,该护士曾照料一位因埃博拉病毒死亡的牧师。迄今为止西班牙共有三例确诊的埃博拉病毒病例,前两例均为在西非感染病毒,而刚确认的第三例是第一例在西班牙本土感染的病例。   另据挪威媒体报道,一名在塞拉利昂的挪威妇女在10月5日也被证实感染了埃博拉病毒,预计周一(10月6日)深夜或周二(10月7日)凌晨被送抵挪威。这名妇女在无国界医生组织工作,将被送往挪威首都奥斯陆的一家医院接受治疗,治疗将在严格隔离和特别防护条件下进行。   西非国家爆发的埃博拉病毒疫情正在迅速传播。按照世界卫生组织10月3日公布的数据,埃博拉病毒已导致3431人死亡,而感染人数达到7470人。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几内亚、尼日利亚、塞内加尔和刚果民主共和国均有确诊感染的病例。此次疫情死亡率高达53%。目前全球还没有能够有效预防埃博拉病毒的疫苗。 (责任编辑:HN666) http://forex.hexun.com/2014-10-07/169085812.html 欧洲境内出现首例感染埃博拉病毒患者 2014年10月07日09:02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西班牙出现首例在欧洲境内感染埃博拉病毒患者   西班牙卫生部6日通报说,一名西班牙护理人员在马德里被确诊感染埃博拉病毒,成为首例在欧洲境内感染该病毒的患者。   西班牙卫生部当日召开新闻发布会说,这名护理人员一周前出现发热症状,并于5日入院,埃博拉病毒检测结果为阳性。目前唯一的症状是高烧不退。她将被送往此前收治过另两个埃博拉病例的马德里卡洛斯三世医院接受治疗。   这名44岁的女护理人员是西班牙国内收治的第三例埃博拉病例。此前两例均为在非洲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神职人员,两人被送回马德里后因医治无效先后去世。本次确认感染埃博拉病毒的护士曾参与护理9月26日因患埃博拉出血热去世的神父。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疫情数据显示,截至9月28日,疫情重灾区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累计发现埃博拉病毒确诊、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7157例,死亡3330人。(谢宇智) http://hlj.people.com.cn/n/2014/1007/c222646-22522766.html 奥巴马呼吁国际社会加大抗击埃博拉疫情力度 2014-10-07 09:44:31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华盛顿10月6日电(记者穆东)美国总统奥巴马6日表示,埃博拉疫情已经成为一场影响世界和国家安全的危机,呼吁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加大抗击疫情力度。   奥巴马当天下午与联邦政府高级卫生官员及国家安全顾问就埃博拉疫情紧急会晤。他在随后的白宫记者会上说,一些国家在帮助西非国家防控埃博拉疫情上并未尽力,他希望更多国家不要袖手旁观,尽快加入抗击埃博拉疫情的队伍。   奥巴马还宣布,美国将强化对航空旅客的健康安全筛查,以防埃博拉病毒在美国传播,尽管埃博拉疫情在美国爆发的可能性极低。目前,美国首例确诊埃博拉病毒感染者病情恶化,生命垂危。   6日当天,一名在利比里亚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美国记者乘坐一架专机抵达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市。这是第五名美国埃博拉患者被从西非接回国治疗。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疫情数据显示,截至9月28日,疫情重灾区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累计发现埃博拉病毒确诊、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7157例,死亡3330人。   作者:穆东 http://stock.sohu.com/20141007/n404884869.s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1989 次阅读|0 个评论
埃博拉入侵法英概率超50%:西半球面临最大风险
杨学祥 2014-10-7 05:14
埃博拉入侵法英概率超50%:西半球面临最大风险 杨学祥 研究人员根据埃博拉疫情传播模式和航空运输数据预测,10月24日前,埃博拉疫情传入法国的几率是75%,而同期英国的几率是50%。这一预测是基于航空运输满负荷运营。即便前往非洲疫情地区的航班停飞80%,法国和英国出现埃博拉病例的几率仍分别有25%和15%。 埃博拉爆发疫区与非洲磁异常增强、西半球地磁场强度减弱、磁赤道在非洲北移一一对应,是地磁减弱带来的灾害。这可以解释,埃博拉疫情为什么没有向非洲以外地区快速扩散。 美国在西半球,美国首次埃博拉病例的出现也表明这一推测的可能性:西半球是最可能被扩散的地区。 有证据表明,地磁长期减弱将带来极端灾害频发。 埃博拉入侵法英概率超50%,英法也在西半球,西半球面临最大风险。 相关报道: 埃博拉入侵法英概率超50% 发稿时间:2014-10-07 00:00:00 来源: 北京晨报 中国青年网   研究人员根据埃博拉疫情传播模式和航空运输数据预测,10月24日前,埃博拉疫情传入法国的几率是75%,而同期英国的几率是50%。这一预测是基于航空运输满负荷运营。即便前往非洲疫情地区的航班停飞80%,法国和英国出现埃博拉病例的几率仍分别有25%和15%。   今年春季,西非国家几内亚首先暴发埃博拉疫情,后蔓延至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等国,迄今已造成3400多人死亡。9月30日,美国本土确诊首例埃博拉病例。这也是非洲之外首次发现埃博拉病例。   西非国家与法国的航空运输往来频繁,是导致法国疫情暴发几率较高的原因之一。另外,英国希斯罗机场是全球最大航空枢纽之一。   研究人员说,因埃博拉病毒的潜伏期可长达21天,某些人可能在不知自己已感染病毒的情况下而入境欧洲。   英国兰开斯特大学病毒专家德里克·盖斯勒说:“如果西非的疫情继续肆虐或事实上变得更糟,正如一些人预测的,其中一例病例出现在前往欧洲的航班上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李良勇(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原标题:埃博拉入侵法英概率超50% 责任编辑:邢金根 http://news.youth.cn/jsxw/201410/t20141007_5804638.htm 非洲磁异常对埃博拉疫情的控制:西半球风险最大 已有 291 次阅读 2014-10-5 06:2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33117.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378 次阅读|0 个评论
非洲磁异常对埃博拉疫情的控制:西半球风险最大
热度 1 杨学祥 2014-10-5 06:23
非洲磁异常对埃博拉疫情的控制:西半球风险最大 杨学祥,杨冬红 一、埃博拉病毒暴发史与太阳黑子极值 1976 年以前无记载; 1976 年为太阳黑子极小值 : 1976 年   苏丹   报告 284 例 死亡 151 例 死亡率 53%   病毒类型:苏丹型   备注:发生在 6 月 ~10 月,首名病例是一个棉花工人。医护人员没有采取适当防护措施,病毒传遍医院并开始流行。   前扎伊尔(今刚果民主共和国)   报告 318 例 死亡 280 例 死亡率 88%   病毒类型:扎伊尔型   备注:发生在 9 月 ~10 月 首位感染者 Mabalo 去世后,妻子、母亲等按习俗将他清洗剖开,清除消化道里残留的食物和粪便。参与葬礼的亲朋好友中有 21 名被感染,最终 18 人死去。 1979 年为太阳黑子极大值 : 1979 年   苏丹   报告 34 例 死亡 22 例 死亡率 65%   病毒类型:苏丹型   备注:为上一次暴发后的再次暴发。 1986 年为太阳黑子极小值: 1989 年为太阳黑子极大值: 1980 年 ~1993 年   在长达十几年的这段时间里,埃博拉病毒一直没出现大规模的流行。   科学家们目前仍未确定,埃博拉为何会给人们这一“休战期”。 1994 年   加蓬   报告 52 例 死亡 31 例 死亡率 60%   病毒类型:扎伊尔型   备注:初期被误认为黄热病,直到 1995 年才确定真正发病原因。   前扎伊尔(今刚果民主共和国)   报告 315 例 死亡 250 例 死亡率 79%   病毒类型:扎伊尔型   备注:流行于 3 月 ~6 月,首发病人为森林工人,在医院内传播。 1996 年为太阳黑子极小值: 1996 年   加蓬   报告 97 例 死亡 67 例 死亡率 69%   病毒类型:扎伊尔型   备注:发生在 2 月 ~4 月,一家人食用死亡在森林中的野生猩猩,随后发病并在家庭内传播流行。 1998~2000 年   刚果民主共和国   报告 154 例 死亡 128 例 死亡率 83%   病毒类型:扎伊尔型   备注:疾病在一个矿山中传播开来 2000 年为太阳黑子极大值 : 2000 年 ~2001 年   乌干达   报告 425 例 死亡 224 例 死亡率 53%   病毒类型:苏丹型   备注:在治疗以及葬礼等环节,医护人员和亲属遭受传染。 2001 年 ~2002 年   刚果共和国、加蓬   报告 122 例 死亡 96 例 死亡率 79%   病毒类型:扎伊尔型   备注:疾病在两国边境处暴发,从 2001 年十月延续至次年三月。 2002 年 ~2003 年   刚果共和国   报告 143 例 死亡 129 例 死亡率 90%   病毒类型:扎伊尔型   备注:从 2002 年 12 月延续至次年 4 月, 7 位感染者只因在葬礼上共用水盆洗手。   这次暴发是死亡率最高的一次之一。 2003 年   刚果共和国   报告 35 例 死亡 29 例 死亡率 83%   病毒类型:扎伊尔型   备注:暴发地点与上次类似,从 11 月延续至 12 月。 2004 年   苏丹   报告 17 例 死亡 7 例 死亡率 41%   病毒类型:苏丹型   备注:这次疫情与麻疹一起暴发。 2007 年   刚果民主共和国   报告 264 例 死亡 187 例 死亡率 71%   病毒类型:扎伊尔型   备注:最后一例死亡病例出现一个月,这次暴发才得到确认。 2007 年 ~2008 年   乌干达   报告 131 例 死亡 42 例 死亡率 32%   病毒类型:本迪布焦型   备注:从 2007 年 12 月延续 2008 年 1 月。此次是本迪布焦型毒株被首次报道。 2008 年为太阳黑子极小值 : 2008 年 ~2009 年   刚果民主共和国   报告 32 例 死亡 15 例 死亡率 47%   病毒类型:扎伊尔型   备注:从 2008 年 12 月延续至次年 2 月。 这次暴发后,埃博拉一度从公众的视野中消失。 2011-2014 年为太阳黑子极大值 2014 年   几内亚、塞拉利昂、利比里亚等国   报告 1323 例 死亡 729 例 死亡率 55% 病毒类型:扎伊尔型 http://news.stnn.cc/c6/2014/0802/3164568156.html http://news.163.com/14/0802/01/A2JSP7VD00014AEE.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5691.html 二、太阳黑子的磁场在过去 20 年内呈稳步下降趋势 科学家研究发现,太阳黑子的磁场在过去 20 年内呈稳步下降趋势。按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到 2016 年,太阳表面的黑子将变得了无踪迹,并将维持至少数十年。此一现象上次发生时,正是 17 世纪地球的长时间低温期。 尽管磁场降低的原因至今未明,但据 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国家太阳天文台威廉·利文斯顿 推测,按目前的趋势一路发展下去,不用到 2016 年,太阳黑子磁场就会跌至 1500 高斯。因为 1500 高斯已是产生黑子的最小极值,届时,黑子们恐怕将不复存在。 http://www.kejixun.com/article/201409/70186.html 我们必须做好多种病毒群发的长期准备 。 研究表明,太阳光紫外线有助于阻止水痘病毒的传播。英国伦敦大学圣乔治医院的病毒学家 Rice 认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审视目前的证据的话,太阳紫外线能够使皮肤表面的水痘病毒在传染给其他人之前灭活,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热带国家水痘的传播较弱的原因。 紫外线能够灭活病毒并不是一个新的观点,但这项研究首次对紫外线灭活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得出确切的结论,疱疹病毒是水痘和带状疱疹的病原体。 Rice 阐述了与紫外线强度较低的地区比较,紫外线强度较高的地区水痘流行的减弱的程度,以及为何在温带地区水痘的流行高峰分布在冬春季节,而此时紫外线强度是最低的。 Rice 相信这些结果有助于发现新的治疗水痘和带状疱疹的方法,并且需要开展更多的研究来分析紫外线灭活病毒的根本机制。 http://infect.dxy.cn/article/17101 科学家认为,长期以来普遍受到国际社会关注的全球变暖问题很有可能也与宇宙射线有直接关系。这种观点认为,温室效应可能并非全球变暖的惟一罪魁祸首,宇宙射线有可能通过改变低层大气中形成云层的方式来促使地球变暖。这些科学家的研究认为,宇宙射线水平的变化可能是解释这一疑难问题的关键所在。他们指出,由于来自外层空间的高能粒子将原子中的电子轰击出来,形成的带电离子可以引起水滴的凝结,从而可增加云层的生长。也就是说,当宇宙射线较少时,意味着产生的云层就少,这样,太阳就可以直接加热地球表面。对过去 20 年太阳活动和它的放射性强度的观测数据支持这种新的观点,即太阳活动变得更剧烈时,低空云层的覆盖面就减少。这是因为从太阳射出的低能量带电粒子(即太阳风)可使宇宙射线偏转,随着太阳活动加剧,太阳风也增强,从而使到达地球的宇宙射线较少,因此形成的云层就少。此外,在高层空间,如果宇宙射线产生的带电粒子浓度很高,这些带电离子就有可能相互碰撞,从而重新结合成中性粒子。但在低空的带电离子,保持的时间相对较长,因此足以引起新的云层形成。 美国科学家认为,宇宙射线很有可能与生物物种的灭绝与出现有关。他们认为,某一阶段突然增强的宇宙射线很有可能破坏地球的臭氧层,并且增加地球环境的放射性,导致物种的变异乃至于灭绝。从这种观点来看,宇宙射线倒还真是名副其实的“宇宙飞弹”,可作为杀灭病毒的主要手段。 http://baike.baidu.com/view/57369.htm 紫外线照射 2 分钟可使埃博拉病毒完全灭活。钴 60 照射、γ射线也可使之灭活。在无药可医的条件下, 射线疗法是唯一可行的治疗方案。 环境改善:病房内缺少紫外线,给病毒存活和繁殖带来机会,利用紫外线和 γ射线定期消毒环境,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569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5478.html 非洲埃博拉疫区地磁长期变弱 天文学家徐文耀和白春华的最新研究表明,地球非偶极磁场在主磁场结构及其长期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非偶极磁场主要表现为行星尺度磁异常,它们是南大西洋磁异常(SAO)、非洲磁异常(AFR)、欧亚大陆磁异常(ERA)、澳洲磁异常(AUS)和北美磁异常(NAM)。在这 5 块磁异常中,非洲磁异常对磁赤道的形状和位置以及全球长期变化特征有极大的影响。非洲磁异常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 3 方面:第一,由于异常区位于赤道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所以它极大地影响磁赤道的形状和位置。相对于偶极场的地磁赤道而言,异常区所在的中北非洲和中大西洋地区的磁赤道向北移动,最大移动量可达约 15 °。第二,非洲磁异常的快速西漂对全球长期变化的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它在该异常区西边的中美洲形成了全球最主要的长期变化区,在 1900 ~ 2005 年期间,最大年变率 Zmax 超过 200 nT/a 。第三,非洲负磁异常区与其南面的南大西洋正磁异常区相结合,它们的变化使西半球地磁场强度大大减弱,也使全球磁场发生显著畸变。这两块磁异常与深部的反极性斑区有着成因联系。 图 2 埃博拉爆发疫区分布图 对比图 1 和图 2 ,可以明显看到,埃博拉爆发疫区与非洲磁异常增强、西半球地磁场强度减弱、磁赤道在非洲北移一一对应,是地磁减弱带来的灾害。这可以解释,埃博拉疫情为什么没有向非洲以外地区快速扩散。 美国在西半球,美国首次埃博拉病例的出现也表明这一推测的可能性:西半球是最可能被扩散的地区。 有证据表明,地磁长期减弱将带来极端灾害频发。 参考文献 徐文耀,白春华. 非洲磁异常对地磁场结构及其长期变化的控制作用.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8):1985-1992 杨冬红 , 杨学祥 . 灾害频发和地磁减弱的关系 . 世界地质 ,2011, 30 (3): 474~480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 . 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 . 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个人分类: 灾害预测|2324 次阅读|2 个评论
“血月”奇观,光临西半球
热度 1 sheep021 2014-4-16 08:51
4月15日凌晨,“血月”光临美洲 本次月食,在北京时间13点58分19秒月偏食开始,整个月全食持续78分钟。 可观测地点有亚洲极东部、大洋洲(除澳大利亚西部)、太平洋、北美洲(除极东北部)、南美洲、大西洋(除极东南部)、非洲西部、北冰洋极小部分、南极洲大部分地区。另外,我国极东部也能看见一点。 月全食期间,月球落在地球本影区,大部分太阳光被地球大气层吸收,只有红光通过折射到达月球表面,因而呈现红色,人称“血月”。本次月食期间,月亮呈现亮橙、血红和暗棕等多种颜色。   月食在2014年将四度“光临”地球,除了本次月全食之外,4月29日、10月8日和10月23日也会有月食奇观。 血月本意是指猎人月,这个词原本的意思,在西方民俗里指的是秋分最近的满月(收获月)之后的那个满月,又名猎人月。因为夏天太阳落山晚,月亮升出地平线时,太阳还没完全下去,所以等到人们能看到满月时,它已经比较高了。但到了秋天,太阳落山提前了,满月刚刚升起时已经天黑,我们能看到靠近地平线的满月。而由于大气层折射的原因,这时候月亮会很红,和夕阳很红的原理类似。这个红月亮会和整个夏天的满月都不同,会特别的显眼,所以专门起名字叫血月。其实它之后的满月初生时也会是红的,只不过没这么强烈对比了。 为何连环四月食又这么惹人关注呢?据称,2013年有两个基督徒写了一本书,说接下来这个连环四月食,会象征着地球的某种大灾变。而在这本书里,他们管这个月食就叫血月。于是乎,连环四月食这个本来没人在乎的事,就被炒起来了,血月这个名字也就传开了,现在有不少人用它来指月全食时的红色月亮。 PS: 乖乖,幸亏昨晚没同房。不过这事儿是在西半球的,应该跟中国没关系哦,同了也就同了,没啥大不了的。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3272 次阅读|1 个评论
黑夜
nongwjj 2013-2-22 09:28
正是黑夜 独依斜栏 闪电劈开黑暗 照亮千古 目光切割夜色 穿个西半球 东半球的太阳对我微笑 想银河系外 一个类似地球的星球 星球上一个与相仿的青年 青年独依斜栏 微笑 与我对视
137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8: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