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驯鹿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圣诞老人和他的驯鹿是怎样飞起来的?理由你肯定想不到
singularp 2018-12-24 09:46
每周一菇|了解蘑菇的世界 每周一菇 一期一会 圣诞节 将至, 圣诞老人 一定还会乘着 驯鹿 拉的 雪橇飞过来 。 可是, 圣诞老人那么胖 , 驯鹿也没有翅膀 ,他们是怎么 飞起来 的呢? 故事是这样的—— 圣诞老人 原本是个 萨满教的巫师 ,生活在西伯利亚极寒地区。苦寒之地,那里只有无尽的风雪和茫茫的苔原。但是,有一个地方物产丰富,那就是 黑暗森林 。 相传,黑暗森林里有一个神秘的 精灵 ,她皮肤雪白,有着白白的腿,穿着纯白的裙子,戴着有白色斑点的红帽子。 圣诞老人一直在默默 收集 那种从黑暗森林里长出来的 红白精灵 。每当吉时已到,圣诞老人就会设坛祭祀,并且用特定的方式 吃掉 红白精灵。 然后...... 圣诞老人就看到了庄严华美的宫殿和绚丽缤纷的花园,看到了世间苦难和病痛灾害,还看到乐诸神,和诸神对话,更有甚者,圣诞老人还 因此得到了飞上天空的能力 。 而且,在同一座森林里,还生活着一群 驯鹿 。驯鹿因为 舔食了 圣诞老人的 尿液 , 也变得会飞起来 。 那么,这个红白精灵是什么东西呢?为什么拥有如此 强大的魔力 ? 天机不可泄露也。 但我们可以从圣诞老人的穿着打扮上探出点端倪吗? 你看~~~ 圣诞老人有一副宽宽的脸和小小的圆肚,当他笑得时候,那小肚震得像一个碗装满果冻,他的个子 圆圆胖胖 ,多像个快乐的老顽童! 最重要的!他总是穿着 大红色 的带着 白色毛边 的 皮衣 ,戴着尖顶白边的 红帽子 ,帽子顶上还有一个白色的毛球球。 你有没有见到过哪种从 地里长出来的东西 ,有这种 红底配白色 的感觉? 是花儿吗? 是动物吗? 好像真的想不出来...... 这个呢? 有没有一点类似的感觉呢? 这种美丽的蘑菇叫做 蛤蟆菌 ( Amanita muscaria ), 毒蝇鹅膏菌、毒蝇伞、毒蝇蕈(xùn) 等。隶属于担子菌亚门伞菌纲伞菌目鹅膏菌科鹅膏菌属。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和极地地区,在南半球也有少量分布,主要在松林里与 松树等植物 共生 。 这种蘑菇体内含有 蝇蕈素 和 鹅膏蕈氨酸 ,这两种物质都能 刺激神经,让人致幻 。科学分析发现,每6毫克的蝇蕈素和30-60毫克的鹅膏蕈氨酸就可以让人 产生幻觉 。 这种像白色波点红帽子的蘑菇,在古代神秘仪式上,尤其是原始萨满教中被广泛使用,被称为“ 神蘑菇 ”或者“ 圣肉 ”等。 在远东 西伯利亚 的西部和北部, 萨满教的萨满巫师们 很喜欢用 蛤蟆菌 ,以得到一种能与神灵沟通的神秘力量。 通古斯人和雅库特人 也有 吃“ 神蘑菇”的习俗和仪式 。在举行仪式之前,由妇女们将蛤蟆菌放在嘴里咀嚼,然后灌入腊肠中,在宗教仪式进行中,按照部落的传统,分给参加 祭祀 的男人们吃,帮助他们进入 天堂幻境 。 西伯利亚萨满Kamchatka族的第七代萨满Tatiana 穿着红底白点的毒蝇伞外衣 印第安人 的宗教仪式中,人们要在 祭司 的指导下进食神蘑菇,用不了多久,进食者就会出现各种幻觉,让人仿佛脱离了尘世,遨游在极乐天国,与神灵对话。随后,参加仪式的人一起交流各自所看到的幻想,分析神灵指示或者祸福所以等等以便于 指导部族决策 。 在 印度 ,蛤蟆菌被认为是 火神阿格尼 的象征,他的信徒们通过将蛤蟆菌烘干磨粉并食用,由此产生幻觉被认为是与神祗之间的交流。 在 雅典 方言里,蛤蟆菌被叫做具有雷电意味的“”“Kukulja”,同时,他也被拉堪多人叫做“Ehkib lu um”,意思是 地球之光 。 在 北欧 和 东欧 它被称为“Raven Bread”象征这 雷神托尔 。 可以说,这个蛤蟆菌真的是 神棍 一样的存在。它和 圣诞老人 以及他的 驯鹿 都生活在 西伯利亚的黑暗森林 ,它又有 让人产生幻觉的能力 。 还有,你知道吗? 蛤蟆菇 的英文名字叫“ fly agaric ”或者“ fly amanita ”,就是 会飞的蘑菇 的意思。 所以?不可否认的, 这种蘑菇 真的跟 圣诞老人 有某种 机缘 。你看他们相同的颜色搭配,以及类似的可爱又神秘的感觉。有没有? 巫师圣诞老人 真的是吃了 蛤蟆菌嗨翻了 才飞起来的 !!!而且, 蝇蕈素 和 鹅膏蕈氨酸 经过人体时,不能被肝脏解毒,当它们 被排出体外时,仍然有致幻的毒性 ,所以 驯鹿因为舔食了圣诞老人的尿液也变得会飞 (因为驯鹿是喜欢盐的动物,它们总喜欢舔食 咸咸 的东西)。 话说, 求知欲强 的你,你有没有感觉这个蛤蟆菌很熟悉呢? 对的,它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毒蘑菇—— 毒蝇鹅膏菌 。之所以叫它毒蝇鹅膏菌,是因为它所含有的毒素对 杀灭苍蝇 很有效果,在农业害虫防治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另外,这种蘑菇 不一定 是 深红色加白斑 的哦,它还有 偏黄色 或者 偏灰色 一点的颜色呢。所以不管是哪种颜色的,只要是这种 穿裙子、戴帽子的、长着斑点的蘑菇 ,就 一定不要 好因奇心太重去 以身试毒 哦!因为有的蘑菇吃一口就 要了命 了, 连后悔的机会都没有 。 其实呢?至于这个有关 圣诞老人的故事 是不是真的,也无所谓了。毕竟关于圣诞老人的 传说那么多 ,谁知道哪个是哪个呢~~~ 新颖有趣就行 ~~~,不是吗?~~~ 最后,圣诞节快到啦!!! 圣诞节快乐!!顺利幸福!!笑口常开!! ~~ 这篇文章让 你知道了一个不得了的秘密,快去告诉小伙伴 哦 ~~~ 一期一会,每周一菇,让圣诞老人和驯鹿嗨到飞起来的 蛤蟆菌 就分享到这里了,下周再来哦~~ 小伙伴们,你的 留言 和 分享 很有意义!!! END 图文 |刘春香 图片来源 | 网络 每周一菇 了解蘑菇的世界 科普 | 分享 | 情怀 —博物杂文— 扫描下面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博物杂文,公众号更新更及时,排版更赏心悦目哦~
个人分类: 蘑菇|1320 次阅读|0 个评论
那些渐渐远去的北极生灵……——挪威行记(二)
热度 9 kexueren07 2015-10-22 22:31
北极熊胆 Ken 家族的驯鹿角形状徽章 我们一行记者在特隆姆瑟海边的餐厅与Ken和他的萨米兄弟共进晚餐   去北极之前,有不少朋友希望我带回的礼物是一张与北极熊合影的照片。到了地处北纬78度12分的斯瓦尔巴德才知道,这几乎是一项不可完成的使命。   在巴伦支营听导游讲北极熊的故事   在斯瓦尔巴德大学中心(UNIS)攻读空间物理学博士的中国留学生陈相材告诉我们,在朗伊尔城看到戴着面具拿着枪的人不用害怕,他们往往只是在徒步——为防御北极熊,当地人不带枪不能随便上山,即使那些山看起来都光秃秃的。据一位从事岩石力学研究的华人学者说,北极熊夏天最饿,冬天有海冰有食物相对好点。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而加速的北冰洋浮冰的消融,多少增加了北极熊觅食的难度。雄北极熊饿极了时连小熊都吃。平日里,朗伊尔城的垃圾箱必须加盖,因为垃圾会招引饥饿的北极熊。有一次,一头北极熊进了朗伊尔城一户人家家里,自己打开冰箱门,打开黄油盒子,把黄油舔得干干净净,临走居然还把黄油盖子盖上,把冰箱门关上。最近一次北极熊经过镇边公路时,政府派了直升机驱赶它。普通人遭遇北极熊,如果不依靠枪,几乎完全无力对抗。就在近年,一群大学生一起上山,眼睁睁看着其中一位女同学被北极熊咬死了。   所以,尽管无畏、好奇的北极熊在远方世界人们的想象中憨态可掬,不可预测的它们与这片共生土地上人类的关系却多少是有点紧张感的。有统计数据显示,自1971年以来,在斯瓦尔巴德地区,共有5人因遭遇北极熊而死,8人受到严重伤害。同时,平均每年有两头北极熊在人类的自卫行为中被打死。此外,气候变化、中毒、人为灾害和狩猎都威胁着北极熊的生存。在特隆姆瑟的极地博物馆,我们曾看到当地人使用的木制北极熊诱捕器,诱饵与猎枪的扳机相连,据说鼎盛时期每个捕猎季可捕捉到100多头北极熊。今年8月,德国女摄影师克尔斯汀·兰根伯格拍摄了一张震惊全球的照片,照片里,一只瘦骨嶙峋的北极熊站在一块浮冰上,面容憔悴。   一般一头雄北极熊重300公斤—700公斤,一头雌北极熊重150公斤—250公斤,而刚出生的北极熊幼仔才500—600克重。只有1/3的小北极熊能活到两岁。它们有灵敏的耳朵和嗅觉,能闻到32公里外海豹的气息或从1公里外的1米厚冰层下嗅出海豹的味道,白色的皮毛能使它们能在冰层上悄悄地跟踪并突袭猎物,海象、海狐狸和一些鱼、鸟都是它们的食物,它们喜欢围着鲸鱼的残骸聚会,很长时间在那里尽情地享受鲸油的美味,有时候也吃一些植物,很偶尔会吃驯鹿;它们是伟大的游泳健将,可以每小时10公里的速度游几百公里远;它们约25厘米宽的大爪子是天然的雪地靴,约10厘米厚的毛皮可以隔热和储存尽可能多的能量。这些关于北极熊体征的细节,我都是到了斯瓦尔巴德才知道。   在荷兰探险家威廉·巴伦支探险时曾经居住的小木屋附近(现被改造为露天旅游营地巴伦支营)围着篝火,舀着驯鹿肉煮土豆胡萝卜汤,听生物学专业毕业、声音优美动听又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当地女孩Helga Baardsdatter讲述一生致力于开拓通过北冰洋的欧亚东北航道的巴伦支以及北极熊的故事。这是我听过的最生动的关于北极熊的介绍。女孩来自英国的男朋友也学生物,同时是个优秀的摄影师,为斯瓦尔巴德地区和北极熊拍摄了许多优美的照片和影像,他拍摄的一张Helga梳着金色麻花辫盘腿坐在草地上看太阳的背影照片,使Helga成为斯瓦尔巴德第一个“挂历女孩”。这是一个历史和现实完美结合的文化旅游推广案例,那个如斯瓦尔巴德的湖水般充满灵性,又如雌北极熊般野性温暖且风趣的女孩再次让我联想到海德格尔所说的“栖居”。如果不是旅途时间紧迫,真希望能有时间和她面对面坐下来喝杯咖啡,听她讲讲她和这片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生灵的故事。   渐少的驯鹿和变化中的冻土带食物链   不只是北极熊,北极地区的其他几种动物也面临着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威胁。据位于特隆姆瑟的弗拉姆研究中心(英文名为:Fram Centre。)研究人员介绍说,近年来,北极地区大气温度的上升增加了冬季降雨的频率,雨水降落到地表后结冰,导致覆冰牧场增多,减少了以地表苔藓类植物为食的驯鹿和岩鸡的数量。冬季食物的减少还引起了大量北极狗的死亡和次年夏天北极狐繁殖量的减少,而这些都将影响高北冻土带生态圈的整体食物链,而北极熊正处于这条食物链的顶端。   驯鹿繁殖和生存问题还关系到萨米人。和因纽特人一样,萨米人是北极地区的原住民之一,目前共有7.5万人左右,主要分布在芬兰、丹麦、挪威、瑞典、俄罗斯五国境内,挪威境内有近3.5万人。放养驯鹿、打鱼以及农业耕作是萨米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其中,驯鹿饲养被认为是萨米人最重要的文化特征。在特隆姆瑟遇见的毕业于特隆姆瑟大学市场专业的萨米文化导游Ken Even Berg告诉我,他胸前的银色徽章就是他根据自己家养的驯鹿两只角被剪成的形状设计的。   气候变化等全球现代化带来的环境问题给萨米人的传统生活方式造成了严峻挑战,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开采尤其加剧了他们生存的困境。在挪威萨米人居住的社区,越来越多的煤矿采掘活动正在侵占和挤压着驯鹿饲养所需要的土地。 “以前,驯鹿会在夏季和冬季之间进行迁徙,但有的矿业公司为了开采矿产资源会在驯鹿迁徙路线中间开辟一片矿区,这给驯鹿的正常迁徙带来了问题。”Ken的堂兄罗纳德·斯炯门格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王泳桓的采访时说,不过并不是所有的萨米人都反对矿业开采活动。在采矿和保护驯鹿饲养这一传统文化之间,萨米人内部有着不同的声音。   “有很多人,比如我就支持矿业开采,因为这可以增加就业;但也有很多人,比如我的表兄他就反对,因为他认为这冲击了萨米人的传统文化。我们之间存有分歧,谁也无法说服对方。”Ken认为,围绕着矿业开采和保护驯鹿饲养传统文化的争论将会继续,因为每个人各自不同的利益、立场和原则会影响大家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和气候变化问题一样,这也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据悉,2005年,挪威通过了《芬马克法》,目的是为当地居民的利益加强对芬马克土地和自然资源的管理,平衡驯鹿饲养和非耕种地区的商业和社会用途,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挪威外交部北极事务政策顾问托米·法拉克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王泳桓采访时表示:“挪威政府希望能在两者之间求得平衡,同时实现北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附:萨米人Ken和他的基督徒祖母的故事   之前在北欧诸国到上海举办的“极地光影”影展上,曾听到过当年萨米女孩被北上的基督教牧师强行摘去头顶高帽子(基督教认为高帽子里藏有邪灵)的故事。在特隆姆瑟遇见的萨米文化导游Ken Even Berg告诉我,萨米女性对摘帽子这件事的抗拒比男人强烈跟她们的头发与帽子编织在一起有关。他还告诉我,北部的萨米人喜欢红色,南部的萨米人喜欢红色和蓝色。今天,一套传统萨米服饰价格约为3万挪威克朗,在当地也算很贵,但还是有人买。今天的萨米人有继续养驯鹿为生的,也有用一种叫Birch的树的木头做各种手工制品的。Ken胸前的银色徽章就是他根据自己家养的驯鹿两只角被剪成的形状设计的。很多人认为挪威萨米人的祖先来自西班牙。Ken和别人一起经营的共有七八个员工的文化旅游公司现在每天接待两组16人一队的旅游团队,一年总共挣500万挪威克朗,在当地不算高收入。他希望能带更多的游客去他们村里。Ken是个基督徒这件事让我很惊讶:当年萨米人不是和基督教入侵者势不两立吗?问他原因,他说是因为祖母信基督教,“I choose to do this to make my grandmma happy.”可是他祖母怎么会去信基督教的呢?据说因为祖母很年轻时未婚先孕,当时要在那种情况下把孩子生下来需要巨大的勇气,而祖母的这个勇气很大部分来自《圣经》。我说:“过去萨米人是被迫信基督,而你是choose to。”他笑着点头:“为了我的祖母。”   所以,文化多么有趣,它的更替往往不是根据什么逻辑。但正是这种没有逻辑、缺乏理性的更替,依稀还能让我感受到人类作为人类的温暖。
6309 次阅读|10 个评论
探秘北极之七:北极的驯鹿
热度 2 张海霞 2014-8-26 18:53
女儿北极科考的系列照片与科普介绍开始在科技馆网站小志愿者专栏连载: http://cstm.cdstm.cn:8005/cms/columnmanager.do?method=moreid=tree0430e3648848 在此转帖,敬请大家欣赏。 1 、 斯瓦尔巴德群岛驯鹿 (SvalbardReindeer) 是驯鹿的亚种之一,上体背部披毛褐色,有光泽;冬季皮毛比夏季颜色较淡,会出现浅灰色或黄白色。沉重的鹿角,在 7 月至 9 月会脱落,栖息于高地苔原、成熟的针叶林区。一般聚 3 到 5 个的小群。以各种植物为食,主要是石蕊、苔藓、地衣、蘑菇及木本植物的嫩枝叶、树皮和幼树苗。 2 、 斯瓦尔巴德驯鹿具有多样化的饮食,会吃几乎所有类型的植被,除了少数例外(如北极白石楠),因此在北极一些富饶的苔原地区很常见。在冬季驯鹿吃山脊、山坡、高原和其他地区的苔花。在夏季出现在有茂密的植被,一般是山谷平地。在每年的这个时候,驯鹿花大部分的时间进食,在此期间,积累大量的脂肪量。这种脂肪在冬天植被稀少的时候就可以便于度过艰难的寒冬。 3 、 斯瓦尔巴德驯鹿一般聚 3 到 5 个的小群,在斯瓦尔巴德群岛的季节性气候条件下。动物表现出经常久停不动的行为,从而降低自己的能源需求,它们具有发达的能量储备能力(包括脂肪和肌肉组织),以备在冬季食物匮乏时调解。它们在寒冷的冬天也有很好的绝缘皮毛,并有能力在冬季极端气候条件下期间,可以通过的雪或冰面下找到足够的食物。 4 、 斯瓦尔巴德群岛驯鹿的雄鹿明显大于雌鹿,有较大的鹿角,但值得一提的是,雄鹿和雌鹿都有鹿角。雄鹿的体重约 65 千克,春季和秋季达 90 千克,而雌鹿的体重约 53 千克,春秋季达 70 千克。雄鹿的长度是 160 厘米,雌鹿约 150 厘米长。斯瓦尔巴德驯鹿腿较短,头圆。上体背部披毛褐色,有光泽;在冬季比在夏季皮毛颜色较淡,肚皮经常出现浅灰色或黄白色。雄性沉重的鹿角,在 7 月和脱落,有延至八月至九月期间。女性的鹿角从 6 月份开始脱落,通常可以保留整整一年。
个人分类: 国际交流|5646 次阅读|2 个评论
鲁道夫的红鼻子
水颂 2013-12-29 21:54
野外的驯鹿 图片来自Dailymail 红外相机下的驯鹿 图片来自Dailymail 鲁道夫是一只长着红鼻子的驯鹿,出生于1939年,起初它还为作家梅罗柏为其虚构出一只红鼻子而郁郁寡欢,还好后来有一个绝佳的机会,让他彻底地改变了这一态度。在圣诞节前夕,由于雾气太大,圣诞老人在云雾中找不到方向,于是鲁道夫为圣诞老人开路,由于他长着红鼻子,所以即使在浓雾中,仍清晰可见。这样圣诞老人精准地把礼物投递到小朋友们那里,鲁道夫也得到了圣诞老人的夸赞。自此,它不再为自己拥有一只与众不同的红鼻子而烦恼不已,而是引以为豪。 梅罗柏的故事完美地结束了,红鼻子鲁道夫也成为了儿童玩具架上的引人注目的玩具,尤其是到了圣诞节的时候,人们都会想起这只曾经帮助过圣诞老人的驯鹿。 谁也不知道为什么当年梅罗柏会将驯鹿的鼻子虚构成红色。不过,最近的一项发现,证实梅罗柏是非常有远见的,驯鹿鼻子的确是红色的,不过这是在热成像相机中。由于驯鹿鼻孔里面布满了血管,温度较高,所以看上去是红色的。 为什么驯鹿鼻孔里血管比较多呢?至少有一种解释是,这样可以提高它们的嗅觉能力,从而更好地发现食物。因为在冰天雪地的北极地区,有限的食物通常藏在雪下面至少几十厘米的地方,没有很好的嗅觉是很难在这里生存下去。 这项研究是瑞典Lund大学的研究者对Nordic 动物园的动物进行红外拍摄时意外发现。 他们称,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鼻子温度会比较高,狗就与驯鹿不同,冬天它的鼻子温度会比较低。 驯鹿鲁道夫 图片来自babycenter.com
个人分类: 科普|4766 次阅读|0 个评论
驯鹿资源保护以及北极理事会
sunweili 2013-2-26 16:15
正月十五过完了,才觉得春节假期算是真正结束了,收收心,投入工作喽,相信大部分博友早已经开始了本年度国家自然基金的备战。好在本人自觉,水平有限,就先不去挤基金的路了 。昨日,还和一朋友侃写基金就当有灰太狼的意志,灰君有句名言“我还会回来的”! 因工作需要,利用两天的时间了解了我国及世界驯鹿的资源概况,整理了部分资料,想想这点工作竟然可能是为推动中国加入北极理事会进程做出贡献,不禁暗自窃喜、自己个儿骄傲起来 ,做科研的人就是这么容易满足,嘿嘿。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先理出1、2、3.....的顺序来:1、中国外交部发函给农业部“关于推动与北极土著人组织开展驯鹿养殖合作事征求意见的函”;2、农业部鉴于我们单位长期以来从事特种经济动植物研究的优势,找到我所首席专家;3、我们才有了这样一次“拯救驯鹿”的集中思考点。 那么驯鹿养殖合作又是怎么和北极理事会相关的呢?就此,一番百度百科之后,了解了北极理事会的成立、历史、成员国等等。 http://baike.baidu.com/view/3409865.htm ,我国于正在积极申请获得北极理事会永久观察员资格,在北极资源问题上争夺话语权和实质性的互惠互利(个人理解,抛开某些政治因素)。基于我国正在申请永久观察员,我们政府找到了北极理事会成员国可能感兴趣的切入点,这就是驯鹿养殖,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引起理事国成员的兴趣,让理事国及土著人能够从中获得利益。长远来看“放长线、钓大鱼” ,不得不佩服政治家的智慧......。 我国驯鹿集中在内蒙古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族部落,种群数量仅 1000 头左右,近年来当地政府已积极开展驯鹿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 2013 年世界驯鹿养殖者代表大会将在我国根河市敖乡举办, 我国与其他国家、民族在饲养驯鹿的经验、文化和社会经济等方面开启了国际合作新契机。 终于理顺了北极理事会、驯鹿养殖、敖鲁古雅部落以及和我这2日的工作的关系。 但愿这几天和同事们的努力,形成的驯鹿资源保护利用建议书能够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一方面为推动我国加入北极理事会做点实质性的铺垫,更重要的是为了驯鹿能够在我们的国土上继续繁衍生息,让圣诞老人的“座骑”在北极地区发展壮大,孩子们在圣诞节的时候,依然收到骑着“驯鹿”的圣诞老人送来的礼物。
351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7: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