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增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增悦”,“祛痛”——医学的双重目标
热度 26 何裕民 2013-10-9 15:39
大多数人都把医学和不幸和痛苦联系在一起,患者希望医生做的主要是减轻痛苦,商家可以说:“欢迎光临,再见,欢迎下次再来”等,而在医院这些话皆属于禁忌,我们对医学目的的理解太片面了,医学是服务于人的健康需求的,说它是服务行业也并不为过,增加患者幸福体验、增进患者精神愉悦应该是医学当仁不让的义务。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自身价值之提升,人们对医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不仅要保全生命,延长寿限,而且,要提高生存质量,提高生活的满意度。因此,我们已提出中医学(应包含广义的“医学”)还是门“增添快乐的技艺”(《中医学导论》)。“中医学的目的指向很明确,祛除病家痛苦,增进其健康,尽可能地增添其快乐,提高其生存质量。这在肿瘤患者中,尤其显得重要。这是因为癌症给病人带来了多重病苦,不仅经受着癌症的心理折磨,而且还有濒死恐惧、悲伤等的心灵病苦,以及对许多事宜割舍不了的悲哀,再加上手术、放化疗本身都是增加病苦的巨大的创伤。因此,在肿瘤的治疗康复中,尤其要强调尽可能地减少患者的痛苦,增加其快感或愉悦。”只要符合这一目的指向,很多方法都可选用,例如对许多患者采取合理的药物熏蒸泡洗可减轻痛苦,增添舒适感;必要的舞蹈、健身操可活络筋肉,畅通经气;人对人的按摩指压也可减轻不适,增加舒服感,因此都是中医常用之法。此外,诸如琴棋书画、养花种草、幽默笑话等(对治疗期和康复期患者)也可愉悦性情,减疾添乐,故亦可选用。甚至有些特殊的情境下,为了减少病人的心身痛苦,增添些快乐或轻松,善意的谎言,必要的隐瞒或“欺骗”(保密性医疗措施),不仅被允许,而且受到推崇。必要时,对疼痛患者使用鸦片之类欣慰剂亦可取。当然,在这一操作过程中,目的必须很明确:减轻患者疾苦,增添其快乐或舒适感,且必须适度。同时,有一些疗效不明确又有可能影响其生存质量或带来负面效应的治疗方法或措施(如不必要或明知无效的化放疗,及过度的手术化放疗等),就必须慎之又慎。 确定这一指导要则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真正体现了医学的真谛和医师的本旨,而且,还常常能大幅度提高多种疗法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自信心,帮助患者更好地生存下去,并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给他们及家属带来快乐和希望。其实,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很困难。医师的认识水平、行为态度和仁爱慈善之心是关键。然后,在整个操作过程的各个方面,医师都必须研究技巧或技艺。包括言语、躯体行为及操作技艺等等也很重要。此外,还须讲究方式方法和形式载体。我们所尝试的“圆桌诊疗”、“宽心治疗”、“快乐门诊”,以及各种俱乐部、康复会形式都是值得重视的好方式。 在临床实践中,大量观察表明对癌症患者治疗和康复中,若医师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道德修养,满腔热情地对待病人,善于诱导其乐观地对待生活,调整其情绪,使之振奋,激发其与癌症拼搏斗争的奋发精神,在与癌症的斗争中去感悟人生,创造生活的乐趣,体现人生的价值,这些患者往往就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相反,患者不良的心理状态,不仅可以促进机体发生肿瘤,还可以促进肿瘤的发展,加重肿瘤患者的病情,并从多方面导致肿瘤恶化。而且,这是一个很“廉价”便能取得的良好疗效。只要医师有这方面职业素养,真诚的爱心和善心,以及精湛的医技和心灵沟通能力。因此,我们应努力采取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使患者保持一个愉悦的心理状态,即“增悦”原则,促使对每位肿瘤病人早日康复,至少是增进其快乐,减少其痛苦。
个人分类: 医学与人文|2762 次阅读|25 个评论
患者要求(需求)什么?
热度 25 何裕民 2013-2-28 13:30
既然是服务业,那就必须着重考虑民众或患者对医学有什么样的要求?社会需要医学解决哪些问题?并且希望最好怎么做?怎么才能让民众或患者感到满意。而且,需强调的是:既然是种特殊的服务业,社会的需求是她必须尽可能加以解决的,在这一服务流程中,还须不断地提高服务的质量、讲求效果,并降低成本,以增加消费者(患者)对医学的满意度。社会对医疗的评价才是真正最重要的。 我们认为社会对医学(医疗)的需求是多维度、多层面的,首要的层面是祛除病痛或不适,消解有可能存在的对健康与生存的威胁或隐患,让人们重燃康复的企盼或重新享有健康的快感;此外还包括提高生活质量,改进工作效率,防范可能出现的某些健康问题,尽可能延长拥有快感与质量的生存时间…等等。 再一层面的需求是在上述过程中,不仅解除病痛要“快”和“及时”,对病症的治疗和健康隐患的消解要彻底,而且,所有的操作应尽可能地贯彻不伤害,或不加重伤害(不管是潜在的、未来的,还是现实的对躯体、精神与自我感受的伤害)的原则,同时,整个医疗操作还应尽量地简(简单)、便(便捷)、廉(经济)…。 更深一层面的是在上述操作中,要求始终关注患者的心与身之感受,不仅要着眼于他与她的躯体体验,同时还须兼及心灵呵护、情感慰抚、精神关爱,尽可能消解因病所引起的焦虑、不安、恐惧、抑郁、自卑、自弃等;在这些过程中,还须兼顾生活习惯、人文背景、宗教信仰等;此外,应充分尊重患者的尊严和自我意愿,以及隐私等等…。 关于首要层面的要求是无庸赘述,谁都会认可的,无非是评判尺度人们仍有些异议而已;第二个层面“以不伤害为原则”,本即是西方医学之父早就倡导的(这句格言便引自《希氏文集》),它也是历史上主流中医学家所恪守的“王道”调整精神(“王道”是相对于攻伐无度的对抗性 “霸道” 治疗而言的,重在调整,可详见拙作《现代中医肿瘤学》)之现代说辞。至于简、便、廉,凡是服务业,就必须遵循这一原则。 至于第三层面,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心身医学等都反复强调这一点,美国撒拉那克湖畔那段著名的铭文:“医学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也部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此外,我们对(中)医学的认识,认为她还应具有“增悦”的特征,是门“增添快乐的技艺”, “中医学的目的指向很明确,祛除病家疾苦,增进健康,尽可能地增添其快乐,提高其生存质量”。这并非一家之言,英国的医学与营养健康专家P"Holford也曾指出:“健康不仅意味着没有疼痛和紧张的情绪,它还是一种生活的喜悦,一种对拥有健康躯体,享受世界上无尽快乐和感激”。医学是增进健康的,“健康…还是一种生活的喜悦”,显然,她也就应承担起增添快乐、喜悦(增悦)的职责。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肿瘤|4876 次阅读|2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9: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