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凝练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如何凝练具体的关键科学问题?
热度 10 qsqhopeiggcas 2018-8-31 09:34
今年国基放榜后,有些未“中标”的申请人对评审意见“不服”,把本子和意见发给我看看问题出在哪。诚然,未“中标”的具体原因很多,在此不做详谈,仅聊聊涉及到的共性问题,即“关键科学问题”。 国基申请时,未中标的的一个常见重要原因是不少申请人没有提出明确的科学问题,或者凝练出的科学问题“欠火候”。 科学问题是指,在一定的认知水平下, 存在于科学知识体系内和科学实践中有待解决的难题。大家晓得, 提出和抓住问题是科学研究“千里之行”的第一步,大科学家波尔曾指出:“准确地提出一个科学问题,问题就解决了一半。”重大科学突破往往始于凝练出关键科学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虽然解决问题很重要,但提出关键科学问题似乎更重要。 那么,关键科学问题的内涵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得满足:(1)若向前推进一步或解决之,有重要意义;(2)属于制约某具体学科领域科学发展的“瓶颈”问题,一旦找到正确的“突破口”或开启“那把锁”的“钥匙”,则势若破竹,能深入揭示隐藏在“黑暗”中的自然现象演化奥秘。虽然自然现象的演化受多种因素影响,但往往“万变不离其宗”,找到了这个“宗”,就等于找到了“突破口”或“钥匙”。有人提出的科学问题虽有重要意义,但太泛不具体,看不出“突破口”在哪儿,说明对关键科学问题的凝练不到位,容易被评审专家“灭掉”。 例如,降雨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较大,有人以“强降雨作用下岩质斜坡失稳机理”为关键科学问题,这个合适吗?这个问题确实对减灾防灾很重要,值得研究,但太泛,不是一个好问题,因为岩质斜坡有好多种,科研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分类,如果改为“强降雨作用下顺层岩质斜坡失稳机理”要好一些。再深入想想,降雨是外因,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当降雨渗入到坡体内部潜在滑面上时,滑面介质的力学属性及其演化行为对斜坡稳定性起主控作用,如果降雨的作用未使其达到峰值抗剪强度,那么不管雨有多大,那么这个坡还是稳定滴。如能想到这一层,关键科学问题可改为“ 强降雨作用下顺层岩质斜坡滑面介质的软化效应 ”更好一些。再深入想想,由于降雨入渗作用很复杂,涉及到补-径-排-渗过程,难以量化,不如改为“ 顺层岩质斜坡滑面介质的水致软化效应 ”,更加具体明确,也便于制订可行的研究方案,貌似更能说服专家。 显然,关键科学问题的凝练与科学发展水平和人们对某一问题的认识程度有关,仍以上述问题为例,让“二班人”凝练,提出的关键科学问题会是“潜在滑面中多锁固段逐次累进性破裂导致大型斜坡失稳机理”,这基于两点考虑,一是诸多大型斜坡滑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锁固段,斜坡稳定性主要受其支配;二是不管降雨或地震,都是外因对锁固段破裂过程的影响因素,在研究这类坡的失稳机理时,只要抓住最后一个锁固段是否发生宏观破裂这个“宗”就够啦,反正做预测就必须要进行监测,外因的影响完全可通过监测数据得以反映,依靠建立在机理清楚基础上的锁固段宏观破裂预测模型,可无需考虑很多难以量化的中间过程“细节”。 科学问题的凝练往往会引入新概念、带来新理论或方法的发展,其是构成人类知识体系的基石。对科学问题凝练的越深入,越能抓住问题的本质,越能推动认识水平的提高,越能提出扎实的新理论或方法,这对推动科学发展大有裨益。 鉴于此,为了科学的进展,也为了基金能“中标”,童鞋们没事儿就深入琢磨本质科学问题和解决之道吧。
个人分类: 建言献策|80409 次阅读|21 个评论
基金申请新议-21:抓住关键 秀出亮色
热度 19 sqdai 2013-3-1 08:47
本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已到“冲刺”阶段,在 10 ~ 20 日之内,各单位就要向基金委陆续“交卷”,不少朋友正在对申请书做最后润饰。在此预祝各位马到成功! 近两个月来,审读了各方朋友的几十份基金申请书,觉得与往年相比,申请书的质量普遍提高了,很少见到不懂规矩瞎写一气的本子,但还存在一些有共同性的问题,与正忙碌着的申请者说一说。归纳下来,主要问题有: —— 篇幅庞大,漫无边际 。我以前说过,基金委对申请书的篇幅有一定的限制,不希望收到过长和过短的申请书。我在各种场合说过,合适的篇幅大致是:青年基金项目: 20 ~ 22 页;面上项目: 20 ~ 25 页;重点项目 22 ~ 30 页(“杰青”、“优青”申请书与此相仿),以上均以基金委的标准表格计数。我现在看到的申请书动辄超过 30 页,最高纪录是一份面上项目申请书的长度超过了 50 页。 应该说,与境外的 proposal 相比,我们的 NSFC 申请书算是写得长的,我统计过,所看到的香港 GRF 申请书的平均篇幅为 15 页。实际上,有了 15 ~ 20 页,足以把“为何立项?何以进行?有何创新?为何可行?”这四大问题说清楚了。说多了,罗嗦重复、枝蔓纠结,反而眉目不清、线索不明,引起评审者反感。所产生的负面效果是: 1. 被认定:没有理清头绪和方向; 2. 被认定:没有抓住要害和症结; 3. 被认定:没有必要立项(因为已有足够多的工作)。 而这些效果正是申请者所不愿意看到的。 —— 叙述平庸,缺乏亮点 。申请书的亮点在于:重大的必要性;非凡的创新性;确切的可行性。好多申请书写得平庸平淡,至少没有把申请者的“内秀”亮出来。我看到一位非常优秀的申请者,年纪轻轻,几乎已囊括了他这个年龄段应有的“光环”,但是申请书写得平铺直叙,亮点不亮,该突出之处轻描淡写,该省略之处大费笔墨,要是我平时对他不了解,真看不出“山山水水”来。 因此,这里再次希望朋友们花更多的时间进行提炼,充分地秀出自己的“亮色”。尤其是写清:突出的创新点、骄人的已有业绩,再辅以非立项不可的充足理由,这样一来,成功的把握就会大大增加。 —— 语言贫乏,言不及义 。近来接触的申请者大多是“八〇后”、“七〇后”,我觉得他们的语文程度真不敢恭维,写得令人读来赏心悦目的本子凤毛麟角。读到的经常是半通不通的“欧式”语句,用词贫乏单调,自然段拉得老长,叫人不忍卒读。作文程度这样差,谁该打屁股?至少不该是他们的语文老师。 建议朋友们在正式“交卷”之前,请周边语文程度好的朋友改一遍你的“作文”。我最近碰到一位出生于香港的留美归来的申请者,他的申请书读来叫人眼睛一亮:语文程度太好了。询问下来,他的本子经他母亲逐句润饰,而他母亲是很棒的国文老师,这就难怪了。所以,家有写作里手的,不妨请他们“出山”。 时至今日,大动干戈地修改申请书已经来不及了,可以做一些删削、凝练、润饰的事情,使得本子“蓬筚生辉”,倒还比较现实。 写于 2013 年 3 月 1 日
个人分类: 科研方略|21223 次阅读|4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0: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